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

时间:2022-02-02 09:3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

第1篇

基础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力量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因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和塑造一支科研作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家攀登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峰奠定坚实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科研思想作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一科研思想作风培养

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探求真理,揭示未知领域的规律,因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近年来,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逐渐渗透到了科研领域,为了毕业能拿到学位,或者评奖、晋升,一些研究生甚至导师不惜捏造数据、扭曲事实,发表一些伪科学研究论文,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大部分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后都是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国科研事业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思想作风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将来从事科研的态度和作风,因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注意端正自己的科研作风,对研究生进行言谈身教、耳濡目染,养成其严谨的科研思想作风。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与高中和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少,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老师的监督力度小,绝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自学。因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远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本获取远远不够,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还应多向往届师兄师姐请教,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BBS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还应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和讲座,学习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最重要的是还应多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综述,了解最新科研技术的进展。

三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

除了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科研工作者还应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素质就是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科学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故而科研立题应该新颖,揭示一些未知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不应该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的重复,对科学发展毫无意义。对基础医学研究生逻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发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目前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明确该方向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凭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去发现问题,提出科研假设并借鉴、学习他人的方法或者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证实或证伪提出的科研命题。

四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文献的检索主要包括图书馆期刊的检索和网络数据库检索两种途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绝大部分杂志上的文献也同时上传收录到网络数据库中,网络上的生物信息资源不断扩充且获取方便,故当代研究生文献检索的途径以网络数据库检索为主。故应着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网络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整理常用的数据库网址,学习各类数据库中文献检索的方法和路径,学习如何整理和收藏文献。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国际上绝大部分重要的医学论著、综述、指南等多为英语媒介,因而还应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并在看懂文献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其如何从文献中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若需要学习某类方法或技术,则检索详细介绍该方法或技术的文献,建立文件夹,将其整理到方法类文献中,重点看方法或技术要点部分;若需要深入掌握某些理论或机制,则检索与该理论或机制研究有关的论文或综述,将其整理到理论类文献的文件夹中,重点阅读和理解作者对于该理论或机制的探讨。

五科技论文写作培养

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与反思,论文在公开杂志上发表是科研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每位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就读研究生阶段都要求并撰写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写作能力是对其科研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顺应科学交流的国际化趋势,目前通常都鼓励医学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就要求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广泛的文献阅读和计划性地写作培训是离不开的。在早期阶段,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都是极不成熟的,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文献阅读、撰写综述、撰写中文论文然后再进行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六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通常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协作完成,每个个体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或一个分支课题,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成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选题往往也是导师承担的课题中的一个小分支,各分支课题相互之间既自成体系又存在一定联系,不能完全独立。研究生是导师带领的课题组中的成员之一,需要与其他师兄师姐或老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或任务。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组织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讨论、实验室总结会议(labmeeting)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第2篇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并适应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培养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要强化其临床技能,又要建立其科研思维,以适应当代外科学发展的需求。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紧紧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不仅具有临床工作能力,而且又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关重要。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2.1专业知识薄弱近几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自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缺乏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医疗环境较差[2],一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仅仅限于写病历、换药等琐碎的临务性工作,而极少得到手术操作的机会,毕业时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难以胜任基本的日常临床工作。

2.2创新能力不足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就在“研究”二字上,如果离开“研究”,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3]。传统观念认为,合格的外科临床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好临床技能、手术技巧并顺利治愈患者即可[4]。由于过分强调临床能力,使另一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受到忽视。一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临床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就可以做一个好医生。临床手术技能是外科医师生存的“铁饭碗”,觉得科研与临床的关系不大,从而导致了对科研创新认识不足,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一些导师在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和重视临床知识、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基金申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难以可持续发展。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天忙碌于临床工作,在面对疾病时只凭经验处理,或询问上级医师,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思维[5]。随着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仅凭医师个人经验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即使这些研究生以后成为了熟练的“手术匠”,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

3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初步探索

3.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具体病例掌握相应临床及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及建议,共同研讨,使之能够独立分析、独立治疗。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也可将培养内容模块化,如按骨科疾病分类方法分为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及关节外科等疾病模块,对于每个疾病模块,制订必须掌握的疾病目录,并将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化培养。对于研究生的临床知识,除了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好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等,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这样不仅使研究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也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3.2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来是医疗机构的高层次医师,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掌握应对复杂疑难病症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诊治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不仅可听取高级医师的见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藉此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让研究生对某个患者提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同时,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保证临床医疗质量。应指导研究生多动手操作,安排研究生观看手术录像,总结各个手术的特点,并定期安排临床技能考核,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不仅加强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了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更加顺利地适应外科医师工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科研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科研训练。作为一名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不对立和矛盾:所有的科研思路都来源于临床,归根结底都是为临床一线服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从目前的“临床型”向“临床科研型”转变,尤其是科研能力培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促使其创造力的可持续开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时,应将课题重点放在临床研究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围绕临床,以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并以临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临床相关研究[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最好是以临床研究为主体,辅以基础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科研方法。通过收集临床实验标本,合理分析归纳,撰写临床实验性文章,是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此外,也可开展临床病例研究,如高校的附属医院既是医疗中心,又是教学科研中心,这些医院患者数量大、病种全,同时危重病、罕见病也不少见,但很少对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回顾性研究。如果开展此项科研,也同样可直接提升我们的医学研究水平。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清晰、准确的医学信息,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根据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文献检索,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完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文献检索、阅读和总结能力的综合体现,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临床病例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是紧密联系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基础实验研究加以验证,以提供理论支撑。因此,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了解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开阔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最后,要求每个研究生须完成一份国家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撰写,加强实战训练,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学术型研究生,临床技能,PBL

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才能够满足临床医学“精品教育(精英教育)”的时代要求。探索新型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师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1]。

何谓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普通硕士教育所培养的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学习,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临床医学除了学术型研究生外,还有专业型研究生。但由于临床医生工作体面、收入较高,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多数选择从事临床工作。然而和专业型研究生相比,学术型研究生由于在临床培训时间短,存在临床技能低、临床经验少,表现为学位高能力低,有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因此,改进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临床技能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起源于美国McMaster大学,在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学课程使用PBL。国内学者研究发现[2],PBL在临床技能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临床思维和人际交流等临床技能,但非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本身,而且这种效果具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价值。文章介绍了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特点,及运用PBL方法在有限的临床培训时间里较快地提高这类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流程。

一、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特点、培养方向、招生条件、学习方式、学习费用、社会认可度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

1,和专业型研究生相比,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背景或临床经验较为欠缺。专业型研究生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而学术型研究生则不需要。在本科学习的实习阶段,多数考生忙于准备入学考试而放弃在临床宝贵的实习时间。因此,许多学术型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培训时的临床技能几乎是空白,有些连基本的无菌技术、体格检查等技能都不会。医院在招聘时就会考虑到学术型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临床技能不如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倘若打算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在这三个月的临床培训时间里如何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就显得相当重要。为了能获得和专业型研究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学术型研究生通常也会参加考医师资格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这项考试同样也要求考生要有很好的临床技能水平。

2,经过了1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学术型研究生通常有较强的临床思辨能力和科研基础,如较扎实的专业英语和医学统计学知识。这些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后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研究生提升临床思辨能力[3]。

3,学术型研究生规定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短,通常只有3-6个月。安排时间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在理论课一结束就进入临床,一些学生则安排在科研实验期间或科研结束后,一些是临时抓差顶岗。这种不规范造成学生之间接受临床实践培训时不同步和不协调。

4,学术型研究生科研任务重而且枯燥。除了完成临床技能培训外,学生还要完成导师课题组的科研实验,毕业前要求发表科研论文。如果遇到实验失败,有些学生可能要延期毕业。然而,毫无疑问,规范的科研活动能促进研究生的“优化发展”,即有助于结构层次的形成,把研究生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区[4]。因此,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艰苦性、个体能动性、连续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优良品格、养成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正是一个优秀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5,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希望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经过三年的学习,这类学生已经获得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身份,多数同学都有和专业型研究生同等就业机会的愿望和要求。

二、利用PBL提高学术型研究生临床技能

1、PBL的特征

(1)通常围绕一个真实病例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由该病例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组成。(2)研究生学习时需要综合既往所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对照该病例的特点,发现哪些问题已经理解,哪些问题需要再查文献或教科书。(3)要求研究生合理地、最大限度地使用时间自学。自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教科书、文献资料、网络、观摩实验室、病房体检问病史、同学间交流等。(4)指导教师要摆脱传统的主导地位,但应该像一个旁观者适时地引导。(5)要求研究生要有很强的集体团队精神,要求组内的每个成员共同学习、工作和讨论,并分享大家工作的成果。

2、PBL的流程

(1)教师可以提出该病例有关的所有问题,这些问题也仅限于和该病例相关的基础或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界定,让学生将涣散的临床思维集中在这个重点掌握的内容上。通过这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优点在于它能强烈地刺激学生养成好习惯,这种习惯是他未来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每当处理新病人时所采用的很好的工作方法。就这个病例,所提的问题可以很多[6]。(2)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问题,这是促使各位学生团结合作的基础[2,6]。朗读问题后,教师马上询问学生对这些问题中的词汇、定义、专业用语是否熟悉或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能充当保姆角色提供帮助,跑前跑后拿字典、调网络,或提供其他需要的相关材料,如专业期刊等。(3)通过问题的提出和朗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和这个活生生的病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学生的急迫感油然而生。这时,教师马上回归到主导者的角色。对上述问题最可能的解释,甚至联系患者其他亲属和同事获取其他重要的信息。(4)小组成员通过上述的过程可以达成共识,和这个病例有关的所有问题集中在哪几大块,如血液的生理学内容、贫血的病理生理、造血的调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等。指导学生将这几块内容提要列在黑板上,并指定分工每个学生负责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讨论会结束后要自学有关补充材料,在第二次讨论会上要宣读学习的结果。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教科书、论文、网络知识、实验室结果、或病房现场观摩操作,也可以请教高年资医师(其实都可称之为老师)。(5)在第一次讨论会结束前,教师要简单总结前面提到的问题和要自学的问题,起到再次强化的作用。学生之间也花几分钟时间简单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明确回答问题的困难所在。最后结束讨论会,并约定次日再次集体讨论。(6)研究生经过自学,带回自己所做的工作笔记,参加第二次的讨论会。学生分别报告前日布置的问题答案,逐项回答每个问题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再次强化学生的知识点,也能促使学生间互相学习。但要避免学生的发言像做小讲座,要提出互动,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来讨论,以免跑题。(7)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学生所获得的补充材料中继续寻找问题。在授课结束时,鼓励学生总结已学到的基础、社会和临床科学的知识,罗列项目、图表加以巩固。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总结、组织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而且能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3、PBL学习要达到的目的

(1)研究生在跨专业、跨学科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容易较快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资源。(2)研究生在指定的知识点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就能反应灵敏、处理果断。(3)学习的责任转移到研究生自己身上,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4)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使得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5)让研究生明确学习过程与吸取知识同样重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4、PBL的不足之处

(1)指导教师对别的专业不熟悉,使得研究生无法掌握较全面的临床知识。(2)PBL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实战演练要求不高,这就要求研究生们在业余时间里多深入病房,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练习各种技能操作。(3)PBL学习需要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对信息、管理和设备要求高,教学费用可能增加。

总之,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运用PBL方法在有限的临床培训时间里能较快地提高这类研究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其方式和流程的不足之处还有待改善和克服。

[参考文献]

[1]王昭。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52-152。

[2]曾静,左川,王一平,夏天,赵蓉。PBL在临床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47-650。

[3]梁世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心得和体会[J]。内科。2012,7(1):69-70。

[4]张侃,赵玉忠,高德海,李胜。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04-105。

第4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70-01

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1]。护理学的发展必然依靠护理科研。但我国的护理研究,课题多缺乏护理专业特色,临床实用型护理科研课题更少[2]。而中医护理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护理方法及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重视及研究,大大丰富了护理研究的内容,但由于我国的中医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2006年才有4所院校开设了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3]导致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中医护理专业特色出现偏差,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明显偏低。所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端中医护理人才的关键,对于我国特色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1 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西医类居多,中医护理所占比例很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中医护理学的研究生在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西医院校护理专业的几乎全部知识,临床实习阶段又常局限于常规的西医护理操作,造成专业认识模糊,对中医护理的课题研究的认知缺乏。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教育要着重突出中医特色,给予尽可能多的参与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机会,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把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识别有科研性的中医护理问题。

2 课程设置更具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医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4]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专业特色。

中医护理学形成于几千年的中医理论的发展,是进行中医护理学科学研究的最坚实理论基础,其内容之丰富,理论之深邃,中医护理研究生只有进行长期的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水平,对中医护理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适应护理模式要求,在开设公共基础课及相关护理课程的同时,增设相关中医理论课及实践课等,实行更专业的个性化教学。

3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6]。护理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结合,是进行中医护理临床科研工作的最前线,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1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医护理理论、方法优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中医的辨证施护强调施护要以辩证为前提和依据。在临床上不单是看到某种疾病,而是要根据其具体的症候表现,按照中医护理的层次观,即辨病护理、辨证护理、对症护理,采取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的护理措施。中医“防重于治”的思想则指导我们,不仅要对病人现存的护理问题做好评估,更要对其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好健康指导。

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依据其原理及特性,具体应用到对某种疾病的某个或多个护理问题的研究,不断进行中医护理理论的探索。

3.2 鼓励中医护理研究生毕业后积极进入到临床一线,逐步形成高质量的临床护理科研队伍。

同时注重验证更多、更有价值的传统的护理方法,实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飞跃,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从而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7]。

4 创新能力的培养。

4.1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和对未知对象的浓厚兴趣[8]。即首要的就是教育和培养研究生对中医护理事业的热爱,以及献身于中医护理事业的决心。

4.2 去除思维定式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的授课模式,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研究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思维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突破思维框架,萌发创新思想。

4.3 鼓励研究生发挥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对文献资料进行深人而系统的总结,了解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为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5 小结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国际化,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国外护理界的重视和欢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努力从专业认知、课程设置特色、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中医护理人才,通过科研的力量,指导和规范中医护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2] 宋晓丽,王培席.浅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医学研究, 2009, 18 (3):245~247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 2387~2388

[4] Cook K,Becker H,Weizel M.Integration into professional nursing by graduates of an innovative entry-level MSN program[J].J ProfNurs, 1996,12(3):166~175

[6] 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0~292

[7] 张淑良.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进展[J]. 护理学杂志,1997,12(3):162

第5篇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第6篇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方剂的组方研究、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以及舌脉象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由此可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管理和研究中应用,是加速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数据库 文献 方剂 舌象 脉象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给现代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中医文献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近十几年来,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微型计算机以其界面好、操作简单人性化,存贮信息具有宏观、系统、联系的特性,完全满足了中医文献的管理和科研需要。在中医病案管理和中医文献研究中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不少对中医感兴趣的软件爱好者自行开发出了具有某种功能的中医信息管理系统,甚至有些高校、医院和软件开发商强强联合,共同研发出了功能比较强大和实用的中医文献或中医病案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具有文献管理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已经在中医研究的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

1 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

长期以来,纸张作为病案记载的主要载体,给医院病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库房不足,病案的查找、保护困难。另外纸张病案还存在着保存安全的问题,如水灾、火灾,人为的涂改、盗窃。医院为了保存好病案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廉价的大容量存储介质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备案,节省了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光盘,以其价格低、容量大、安全性高、易携带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计算机的易操作性和易查询检索性使得中医病案的管理比较用纸张记录,减少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逐步在国内各地区大医院推广普及,发达国家已开发出了实用可行的电子病案应用于病案的存储和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满足了所有的医疗、法律管理的要求。电子病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下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该记录用电子方式来保存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保健信息,完全代替了纸质,甚至超越了纸质医案的全部功能[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病案取代纸质病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 用于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

中医药古代文献浩瀚如海,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古代医家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不计其数的经方、验方等待我们去发掘。多年来,中医古籍的整理发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将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深入发掘古代医籍所含的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不少的中医古籍爱好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周莲菊等[2]建立了“《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系统”,对该书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加工重组,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和有序化多途径的检索系统实现计算机化,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研究、查对、引证、应用和开发《黄帝内经》,提供了全新规范化的现代检索手段;南京中医学院研制出的“针灸腧穴文献资料检索系统”包含50多部在我国针灸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针灸著作中有关的腧穴资料[3];陕西中医研究院开发出了“针灸甲乙经通检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成“《针灸大成》检索系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了“ACULARS针灸文献检索系统”。这些数据库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们研究中医古籍提供了快捷的浏览和检索手段,方便了我们对中医古籍的研究。

3 用于方剂的组方研究和文献收集整理

中医药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辨证论治,而且组方用药也千变万化。古今名医家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规律。虽然历经各朝代医家的传承和发掘,仍有许多经方、验方中的规律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摆在当代中医药者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掘古今名医家辨证用药规律。用数据库系统对方剂文献进行整理和收集,可以快速地分类检索、分类查询、分类统计,有助于我们发现名医组方用药规律,使方剂学向着计算机化迈进。

尝景胜(《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对半夏泻心汤的配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了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主治病症规律和用药的配伍规律。李爱敏等[4]分析了《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的处方,并以桂枝、甘草为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了三个线性回归方程两两之间回归系数的比较,探索出了在六经辨证以及太阳证和太阴证的处方中,桂枝和甘草配伍用量的规律性。艾华等[5]人对《伤寒论》经方桂枝加芍药汤的症状、舌脉象和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手术后黏连引起的腹痛等后遗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系统”,收录了古今方剂101903首,该系统可以进行方名、书名、处方药物、功能、主治等的检索。吴根秀等[6]人以FoxBase+ 数据库系统和UCDOS为汉字支持环境,研制成了古代中药方管理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按朝代、病名、病证等各种情况及用药特点、用药成分等查询和统计,为中药方分类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段。“中医历代常用方剂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了中医历代常用方剂一万余首。该系统既可按纵向从方剂名检索异名、方源、作者、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药理作用和用法等,还可从根据组成考察方剂的沿革、变化、比较方剂的配伍关系,根据功用查询同类方剂,根据主治和药理查询相应的方剂[7]。

张清苓[8]收集了古今1128例应用桂枝汤类方剂的临床医案,并对这些医案加以统计,重点分析了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的总体特点。即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九个方证的具体临床运用特点。揭示了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并明确了桂枝汤等9个方剂临床运用的个性特点及某些方证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

陈和等[9]对古代医籍和1978年以后出版的中医期刊中治疗阳痿的方剂324首,以主要治法为主体,统计其辨证方法、治法和血肉益精药物出现的频率。认为辨证论治是阳痿辨治的最主要方法,其次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最后是溯因论治。3种辨治方法各有所长,临证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

范欣生[10]对古今治疗哮喘的方剂进行药物类型、构成比、主要药物及出现频率分析后发现:治疗哮喘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主要是化痰、解表、理气、清热、温里、祛湿、收敛、活血、泻下和熄风类药物。其中化痰药占所有方剂构成的30%以上;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半夏、杏仁、桑皮、葶苈子、麻黄等;较之古方,今方中清热、熄风类药物比例明显增高;麻黄、五味子、细辛、地龙、苏子、黄芩等药的使用频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的辨证用药倾向。

谢鸣[11]对补益剂中的补血方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医血虚病机的认识及大量古今补血方剂的用药分析,总结出中医补血方剂配伍组方模式和5类不同补血方的配伍特征。经对补血方的统计分析发现,补血方剂以补气、养血、填精、安神、生津液和活血6大类药配伍为其基本结构,体现了益气生血、填精补血、安神养血、生津养血、活血生血5种基本模式,并分别以益气、填精、安神、生津液和活血类药在方中配伍占较大比例为特征,具有多类药伍用的倾向。此外,还提示补血方中择用补肾药应以味厚滋填之品为宜,同时须阴阳水火既济,慎防温热刚燥;活血生血不能妄用攻破以伤正;某些金石类或平肝熄风药可能是补血方中有潜力的部分。

来平凡等[12]为探讨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配伍用量的规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健脑益智疗法》中所收集的自唐代以来历代主要中医书籍中的健脑益智方剂共300个。结果显示常用健脑益智药物为人参、远志、茯苓、甘草、石菖蒲、茯神、当归、麦门冬。其中最常用药物人参、远志、茯苓3者之间的配伍用量有一定的规律,其关系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

4 用于中医辨证的研究

中医临床仅用四诊方法获取证候进行分型诊断,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影响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统计分析功能、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完善,结合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经验,利用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来实现辨证论治的目的已经实现。

李晓春等[13]利用计算机将西医疾病名称和其相应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进行总结、归纳,开发出来的虚拟专家系统经过在实践中的检验,其诊断正确符合率能达90%以上,足以证明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辨证论治是完全可行的方法。张风娥等[14]将基因组学融入中医学,从基因微观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诊断这一课题做出合理的设想,通过对足量的同一病位或病性患者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辨证要素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进而组合成证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以此作为辨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标准。谢英彪[15]针对中药滋补产品生产、食用和宣传的盲目性,研制和开发了补品服用指导系统,先弄清人体气血阴阳的虚实,再进行脏腑辨证分型,将临床常用的400余种组方、合理、安全有效的新老中成药、经验方及保健品按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医、西医、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方面的有关专家共同论证,联合研制出TCMCADS(中医临床辅助辨证系统)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模糊的判别模式模拟建库者的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辨证,报告诊断结果,包括立法方药、诊断概率等,并有能对舌脉进行客观辨证等功能。

5 用于舌脉诊的研究

舌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黄帝内经》开始,舌脉诊就已经被作为基本的诊察疾病的手段,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每病均言脉证并治,可见脉诊在中医诊断上的重要性。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舌脉诊已成为中医学最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和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舌脉诊主要依靠前人的经验和口笔相传,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支持。因此,开发舌脉诊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病学调查和舌、脉、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是使中医诊断学走向科学化、客观化的重要途径。

天津中医药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赵松雪开发的舌脉诊断综合分析系统,录入10818例病例,然后将舌脉证录入数据库,经过该系统的分析统计,可以反映出舌、脉、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选定某一脉象,可以显示与该脉象对应的舌象和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直观显示出该脉象与哪些舌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舌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小;选定某一舌象,可以显示与该舌象对应的脉象和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以直观显示出该舌象与哪些脉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脉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小;选定某一证型,可以显示与该证型对应的脉象和舌象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以直观地显示该证型与哪些脉象和舌象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脉象和舌象的相关性最小(《天津中医药学院1999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

天津中医学院99级硕士研究生刘晋平开发的“脉象软件”,将明清及现代病案3006例拆分为病名、证型、舌象、脉象和症状5项填入Execel中相应的位置,用SPSS软件作初步的处理,筛选出6种脉象,然后进行计算机程序编制,创建了“脉象软件”。该“脉象软件”可以从病名推出相关的脉象,分析出病名与各脉象之间的联系;还可从脉象推出相应的疾病,显示各疾病所占的百分比;还可从证型推出相应的脉象,显示各脉象的频度;也可从脉象推出相应的证型,显示各证型所占的百分比(《天津中医药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

为了辅助本课题对当代名中医案例舌脉诊规律的研究,我们开发出了中医病案OLAP系统,也是一个包含舌脉诊研究的多功能平台,可以反映出舌脉象分布和应用规律,对舌、脉、证、病等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

6 中医文献的数据统计分析

中医药是一门高度抽象、综合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不同于现代西方医学,必须借助于现代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医药的理论研究,突出其优势和特点,使其得到健康、顺利发展。除了作为实验室或者实验后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分析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均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日本学者将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多元分析主要包括有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辨别分析、聚类分析、尺度解析法、语义尺度法等,主要用于中医证的研究、方剂研究和脉证研究三方面。聚类分析用于中医文献的研究,可以避免数据处理时掺杂的主观因素,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并在文献资料中发现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周鸣心[16]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傅青主女科》的方药进行了分析,发现《傅青主女科》的主要特点是:选药简约、构方奇巧;善施补药,突出补血,推崇肝肾;制方量宏力专,遣药主次跌宕起伏。张启明等[17]用SAS统计软件对脏腑病辨证用药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种证不同的用药情况;黄翌(《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618例慢性乙型肝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证型的构成和临床用药的特点,得出逍遥散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方,治法为扶正驱邪并重,肝脾肾通调,补气解郁,兼顾活血。乔模[18]从对《金匮要略》药物的统计分析入手,采用以药测证的方法研究仲景关于杂病的病因、病机和学术思想。认为仲景之杂病病因实证主要是痰湿水饮,虚证主要是脾虚气弱,在治疗方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八法,并创立了如固涩、杀虫、安神等治则。蒋永光等[19]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伤寒论》中4个方剂使用芍药和茯苓的配伍用量规律,以及治疗阴阳两虚的部分方剂中的五味子、人参、覆盆子和肉苁蓉的配伍用量规律,认为这些方剂中所研究的药物的配伍用量具有严谨的规律,可作为临床处方用药的指导。

7 结语

近几十年来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广大学者在原文整理、医案中辨证论治规律、医家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献研究中的运用,利用数据库发掘知识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医文献和医案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再发掘,探索其内部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医理论,将是下一步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毕辉, 姜新丽.电子病案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病案,2005,6(6):29.

[2]周莲菊,赵 敏,刘绍武,等.《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系统[J].天津中医,2002,19(4):77.

[3]施 诚.针灸领域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概况与展望[J].中国针灸,1994,14(增刊):353.

[4]李爱敏, 王立堂,宋丽军.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J].中医研究,1995,8(5):9.

[5]艾 华,谭素娟.桂枝加芍药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J].中医函授通讯,1997,16(2):4.

[6]吴根秀,何 雁.古代中药处方管理分析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1996,46(2):34.

[7]施 诚.电子计算机在中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1,14(10):670.

[8]张清苓.桂枝汤类方剂临床临床运用的统计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13,16.

[9]陈 和,陈通文.古今文献治阳痿病324方治法统计分析[J].陕西中医,2002,23(5):456.

[10]范欣生.哮喘方组方规律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33.

[11]谢 鸣.中药补血组方规律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15.

[12]来平凡,范 英.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其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1);46.

[13]李晓春,李有田,西村千秋,等.计算机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报,1997,27(3);328.

[14]张凤娥.关于建立证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库的设想[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3);1.

[15]谢英彪.中国补品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思路与医理设计[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66.

[16]周鸣心.用计量化方法探讨《傅青主女科》方药特点及及作者真伪[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55.

[17]张启明,田 欣. 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1)[J].辽宁中医杂志,200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