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镇调查报告

古镇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12 18:0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镇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镇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社区 美术教育 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指出美术的学习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缺少整体创新,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审美观察与思考停留在表层;而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中蕴涵着原生态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样的美术教育空间。

利用社区美术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书,有学者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指供给课程活动并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①我国课程专家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②按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由许多相互影响的附属部分构成,是一个动的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对于传统课程资源匮乏的普通农村初中来说,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以及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和同事开展了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研究》,对本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要把握的原则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开放性教学的关系

应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学场所因教学时间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请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社区中的人、物或无形文化三类资源。

(二)处理好美术的学科特色与综合性的关系

在社区资源利用教学中,原生态综合的美术资源往往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整合在一起,难免良莠不齐,必须认真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与美术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避免上成语文或历史课。

(三)要处理好美术课的人文性和视觉性的关系

在运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中,既不能太偏重美术的人文性的解读,把美术课上成历史课,又不能抛开文化把美术课上成美术技法课。例如,笔者在上《民间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民间剪纸中既有趋吉辟邪的传统观念,也有简练秀美、万剪不断的视觉风格。

三、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美术课堂教学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以美术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基础进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往往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美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去”,那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就是“请进来”。笔者把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归纳为“人”、“物”、“无形的文化”三类资源。“物”的资源:例如地区的特色工艺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古镇建筑、学校、地区特产、纪念馆、博物馆。笔者在上《泥塑》一课时,由于农村初中购买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带领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笔者上的课题公开课中,就实地拍摄了本地优质资源博物馆和恐龙园中的图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人”的资源有:各类设计人员、艺术家、手工艺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流行文化传播者。可以请进来的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也包括“无形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个本地传说和习俗展开连环漫画教学。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心胸,会发现可以吸纳进来的社区资源异常丰富。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在社区中进行的综合型美术实践课对学生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审美情境中欣赏、判断、交流、创新,自由地快乐成长。

1.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对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校统一外出活动时进行。如笔者和另一位实验教师就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在07年组织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古镇南杨桥》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家乡水乡古镇进行调查研究,写生、摄影和采风。

2.利用暑期学生小课题组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在07年暑期,我针对社区中各种美术形态和文化传统,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首先,是教师准备阶段。我先对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类工作,还设计了《学生暑期课题研究指导方案》、《如何进行社区美术资源调查与访问》,以及空白调查报告表格、空白调查问卷表格和学校介绍信。其次,是学生前期准备阶段。我利用美术课对学生加以培训,每班成立一个小课题组,并选出组长。在暑期调查开展过程中,学生按课题小组、确定采访人群设计问卷、实施考察、测量、调查和访问,写调查报告等,在学校的两个回校日,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展开了检查、交流和调整。暑期过后,各小课题组上交整理好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成果,教师对课题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经过师生努力,活动形成了多种作业成果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及分析、摄影、书画作品、剪纸和实物等。促进了师生对生活于其间的社区和对本地传统文化和美术形态和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通过校本课程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笔者主持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水乡古镇南杨桥》的开发,对应用社区美术资源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了总结。围绕水乡古镇杨桥的建筑、风俗、文化、环境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应用社区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感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应尽量取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准备和合理的组织,对社区原生态的美术资源认真甄别和选择,转变观念及提高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从兴趣点入手,使学生在社区这个综合原生态的美术教学场所中思考、辨析、沟通、表现,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原生态的视觉艺术影像思考、解读、辨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兆熊.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2篇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通过对于专业企业的调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发展。

(二)实践内容

我于2020年8月1日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进行了专业调查。总经理蔡平向我介绍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州中心支公司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人力资源的高敏媛高老师用PPT给我们展示了福州州中心支公司《员工手册》并进行讲解之后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就业方向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相关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专业等。

一是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

二是以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

三是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

四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五 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外高校 深造学习。

(三)实践结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大三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据所学的有关工商管理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选择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该企业的总经理蔡平和人力资源部经理,查阅企业的《员工手册》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章程,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所学知识有限,只能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做到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一)实习企业简介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现地址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人古镇南街C52幢。这个公司是中国人寿的分公司,其主要业务涉及的是财产的保险。2008楚雄的中国人寿公司将其经营业务细化,其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并于之后几年搬至现在的地址。其企业愿景: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企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品牌口号:相知多年,值得托付,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二)调查经过

1、调查结果

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经过查阅其《员工手册》以及经过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的介绍,可以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总结如下:

(1)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招聘主要有校园招聘、内部员工自荐、广告招聘、猎头公司几种形式;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三种: 短期培训、学历培训、定向培养。短期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管理或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新的险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开展。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在职员工,以解决这部分员工的学历层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定向培养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有计划地选送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员工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的脱产学习。

(3)中国人寿的薪酬计算公式为: 员工薪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基本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从业年限、学历、职称等因素确定。绩效工资主要指员工根据绩效管理,履行和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员工的奖金项隧主要包括:胃度任务完成奖、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劳动竞赛奖、分片包干奖等。奖金的发放主要根据当期公司经营业绩和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并由总经理确定发放总额。

(4)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有试用考核、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三种,考核内容包括各项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险种效益情况、赔付率、员工工作量、工作态度、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党风廉政情况等方面。

2、调查后见解

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对真实情况的走访的分析和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及人力资源部都进行的走访询问,并重点对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组织的构建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1)企业组织结构构建

在对组织架构进行构建,首先要确定组织架构构建的依要对据,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适应公司的治理结构,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可行。在构建的过程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稳定与灵活相结合、分工协作等原则。公司组织架 构的划分、设置、运作必须以公司的战略为导向,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目标。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构建

公司应当立足于公司实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形成有效的培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创造 良好的环境,为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大量潜在人才的迅速成长提供更多机会。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科学性、量化、差异化等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科学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4)企业文化的构建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企业文化实施总体规划,对企业文化进行广泛面深入的宣传。在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符合时展的价值观,树立独特的公司企业文化形象。文化战略的实施和发挥作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它只能是循序渐进,按照文化的逻辑展开,过程不能少。唤起员工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公司发展尽心尽力,形成团 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利益与共”的价值观。

(三)调查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种种现实情况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之下,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当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面临了许许多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严阵以待,重新结合我国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探索和研究。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地从“思想、组织、制度”等等人才管理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高效、创新、有素质的人才团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体会

第3篇

火车终于来了。

张狂、傲慢、旁若无人的巨大“怪兽”,一路呼啸着从远方飞驰而来,巨大的轰隆声震撼了济南府。

1904年7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在济南举行开通仪式。万千济南市民涌进火车站,争相观看这一从未见过的怪物。车头上、车头两旁站满了官员和洋人,车厢和车顶上则爬满了老百姓。

一切都在变化。

封闭了许久的济南人突然发现,这个“怪物”已经开始影响百姓的生活,它不仅能拉来洋人,还拉来了从未见过的洋货。德国生产的洋线、洋火、洋油等迅速在济南市面出现并流行,一时间,原本经营土货的济南商人纷纷改弦更张,卖起了洋玩意。

济南以1905年开埠和1912年津浦、胶济两线汇交于此为标志,古城的商脉与文脉开始发生巨变。

这一巨变在两个方向进行:一向是,城北水运码头泺口古镇衰败――财运南下;另一向是,老城里“财神爷搬家”――紫气东来。两股财气均汇流西向,直指新开辟的商埠区。

于是,在短短一二十年间,新辟商埠“火穴大转”风水陡旺。济南又形成了这块比老城里繁荣得多的“招财进宝地,累银聚金门”和一条以经二路为主干的东西向“黄金走廊”。

开埠之后的济南并没有急吼吼地全盘西化,它的商业形态非常混杂,既有传统商铺的老伙计在热情招揽熟客,也有西装革履的现代企业白领步履匆匆。

今天看来,这种土洋杂混的商业格局似乎更加先进,更加文明。它完整保留了老城,为旧时代的夫子书生们留存了栖息之地,舒缓了新技术、新文明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同时又在一片荒地上展现了新的商业文明的勃勃生机。

1904年开埠之前,坐船、坐马车、骑毛驴进入济南的洋人外侨不过360人。火车开通后的1918年,济南德、日、英、美、法外侨增至1005人,到1932年则超过了1万人。而此时济南人口也较开埠之前翻了一番,增至近40万人。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之际,日本在华商业机构发表了一个英文调查报告,指出济南不久将成为全省的商业中心,而德国驻济南领事处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一百年前的“特区”

济南商埠的规划设计在今天看来也是颇具规模和富有远见的。

它在西关外东起十王殿(今馆驿街西口),西至大槐树,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到胶济铁路以南,东西长约5里,南北约2里,共4000亩土地。同老城的面积大致相当。其中还保留了三里庄五里沟庄以及魏家庄等村庄。商埠内规划有洋行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家处、领事驻地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很受投资者的欢迎。

与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和青岛的被迫开埠迥然不同,济南开埠是清廷的自愿行为,内政外交权限完全自主。商埠内成立了商埠总局,颁布实施的《济南商埠厘定租建章程》,要求中国人与洋商共同遵守。第一节规定:“埠与条约所载各处约开口岸不同,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于规定界内租地杂居。”第十节规定“济南城外既开商埠,所有洋商在此规定界内可任意往来,携眷居住贸易。但在济南城关内外以及附近各处,仍按中国内地章程办理”。而且邮政电

芙蓉街:

古巷清泉臭豆腐

江寒秋

芙蓉街因泉而得名,最早的芙蓉街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熙熙攘攘,书生闲居,饮泉看树是这里曾有的生活情调。清代诗人董芸在《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道:“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荫坐著书。”

济南城开埠以后,芙蓉街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位置――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济南向有“三山不见,四门不对,一街埋金”的说法。其中,“埋金之街”指的就是芙蓉街,意为这是一块招财聚宝的风水宝地,地下埋金、街上淌银。

与今天弥漫的烟火气不同,芙蓉街还曾是一条古雅之街。

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祥”,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等纷纷落户芙蓉街,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

上百年来,这些老字号历经兴衰浮沉,有些已荡然无存,空留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字。有些仅余的老建筑,也日渐湮没在路旁小吃摊升腾的油烟后面。

的确,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老字号这三个字更像是一个模糊的历史符号,很难与现实对接起来。即便偶尔进去逛逛,感觉也是咫尺天涯。更何况现实中也没有多少老字号可以让他们了解、回味。

1956年实行转并后,芙蓉街多数铺面转为厂房或住宅。2000年,济南旧城改造,芙蓉街变成了一条“小吃街”,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升腾起漫天油烟,留下一地油渍和垃圾。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69-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研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真正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正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主要任务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普遍由于受到学生知识面窄、探究主动性不够、信息不畅通和学校师资不足、资源落后等多方面的制约,语文综合实践课未能有效开展。语文教材中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在农村中学根本没有条件开展。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选题,是广大农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材只是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受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所限制和束缚,而应根据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的主题。

一、确定活动主题的原则

1.科学、可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主题”。因此选择主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水平,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指导学生从自身、家庭、学校及周边环境有实际意义的方面确定主题。例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母亲河”活动,笔者设计了“爱我郁江”的主题;针对第三单元的“我也‘追’星”活动,设计了“我身边的明星”的主题;针对第四单元的“戏曲大舞台”活动,设计了“家乡的曲苑大杂谈”的主题。设计这些主题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等良好品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在学识水平、探索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普遍比城镇学生低,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安排及活动后的总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地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二、确定活动主题的方法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备好综合实践课

农村中学未能顺利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师资条件的制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实,这个困难可以通过发挥全校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条件、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等因素较相似,农村学校可在新学年开始时,全组语文教师集中备课,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把三个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和成长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容易引起兴趣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课大主题范围,并对活动的组织、指导方法等形成大致思路,为综合实践课正常、有计划地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召开主题讨论会,指导学生确定学期综合实践课的活动主题

开学初,教师把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列入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并及早把教师集体备课时拟出的年级活动课大主题范围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学期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要求有总体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和设计1~2个活动课题;二是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每组按5~6名学生为标准,组成若干个课题拟定小组,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组内成员提出的课题进行研讨、筛选,确定本组课题并上交班委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1~2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召开确定学期综合实践课活动主题论证会,要求各组代表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活动主题竞荐演讲:

(1)我们设置的活动主题是……

(2)我们设置这个活动主题的依据

是……(提示:为什么设置这个主题?计划解决什么问题?)

(3)我们通过开展该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提示:学到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等)

(4)我们开展活动的大概步骤是……

会上,鼓励学生质疑、补充,教师则适时点拨、小结,帮助学生总结出各个主题的核心内容,预想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科学选定主题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论证结束后,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确定全班学期综合实践课的活动主题(6~8个),并经全班讨论,整合出各个主题的明确活动目标。由于活动课主题的确定自始至终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高。

3.指导学生确立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

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的过程。因此,选题时务必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此,笔者提供本人组织综合实践课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年的普通话普及教育已经让当地的乡音黯然失色,许多学生甚至已经不会用本地话进行交流。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设计了“寻乡音,觅乡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寻俗语、寻童谣、寻找家乡永淳的故事,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知识分类整理,并开展用本地话讲故事的比赛,让家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案例二:随着当地工业日新月异地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曾经清澈见底、鱼儿肥美的母亲河郁江,如今再也没有昔日美丽的容颜。它江水浑浊,江面上时时漂着散发恶臭的垃圾和泛白的鱼尸。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设计了“爱我郁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郁江的历史变迁,拍摄郁江的图片,深入调查郁江的污染情况,并撰写治理郁江的报告,开展“爱我郁江,还我绿水”的征文比赛等。

案例三: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活化石”。作为千年古镇,家乡永淳的许多古文化、古建筑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唤醒下一代人对古文化保护的意识,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古建筑,把根留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撰写关于永淳古文物的调查报告和保护永淳古文化的倡议书。

第5篇

苏州旅游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遗产丰富。数千年的历史,给苏州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包括古典园林、寺庙城墙、郊外古镇等。自然条件也是得天独厚,除域内河流港汊密布水乡特色鲜明外,三万六千顷太湖的4/5水域属于苏州,太湖边大小72峰苏州占了54座,3大主峰苏州有二;从苏州古城眺望西南郊区,群山连绵,蔚为壮观:有狮子山、阳山、七子山、灵岩山、天平山、穹窿山、渔洋山等。由于旅游资源丰富,苏州人等于拥有了旅游产业的聚宝盆。2012年全市旅行社接待境内外游客1278.57万人次,利润总额达到7318.22万元;旅行社实缴税金、入境外联组团人数、入境地接人数、国内地接人数、利润总额、外汇结汇旅游收入等指标均位列江苏省第一。[3]2014年仅“五一”小长假期间,苏州全市便接待了境内外游客401.5万人,同比增长5.51%;实现旅游总收入38.51亿元,同比增长20.45%。[4]展望未来,苏州旅行社营收规模还将实现三年倍增,到2016年达到100亿元。[3]二是管理完善。苏州旅游业的管理质量很高,旅客满意度也高,体现了苏州人认真精细的文化个性。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苏州市游客满意度以79.28的分数列全国60个样本城市第1位,连续3年蝉联全国样本城市榜首。[5]《2014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省13市的游客满意度排名中,苏州市名列第一。[6]三是重点突出。苏州旅游资源较为全面,但园林和古镇始终是游客首选,旅游方式仍是千年不变的“看景”。一项“游客最感兴趣的苏州旅游资源”调查显示:游客“对古镇风情旅游资源感兴趣的占51.6%,古典园林占50.4%,自然风光占42.4%,历史古迹占37.8%,现代景观占32%,娱乐休闲景点占34%,购物景点占16%”。[7]说明过半游客最感兴趣的,还是古镇风光和古典园林,仍以观光类旅游为主。四是短线为主。苏州城乡风光旖旎,居住条件独特,只有在苏州住下来,游客才能品味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但游客来苏州“一日游”居多,行色匆匆,走马观花。这种“过路游”的深层次心理,就是认为“小苏州”没啥看头,值得业界深思。五是市民参与度低。目前苏州的旅游产品,还是以景点游为主。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少苏州人过于含蓄内敛,缺少对游人服务的热情,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苏州小巷游览,闭门谢客者多,笑脸相迎者少。偶尔看到一扇打开的大门,黑黢黢的几进院落,透出几分神秘感,让人望而却步。

由上述特点分析可知,苏州旅游业的成绩与局限同在,优势与危机并存。就目前而言,大量的“一日游”“过境游”客源,依然强劲拉动苏州旅游产业的效益。然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型旅游方式,也在悄然影响现有的旅游文化理念和旅游产业格局,这是苏州旅游业需要面对的潜在危机。首先,传统的景点旅游正面临“失宠”。随着个性化因素的彰显,各种新型旅游方式应运而生。2014年9月中国知网可查的报刊文献中,提到的新型旅游方式和专门研究其旅游内容的文献有:乡村游(6317篇)、生态游(5820篇)、文化游(478篇)、水上游(475篇)、踏青游(373篇)、民俗游(213篇)、工业游(198篇),此外还有商务游、节庆游、校园游、虚拟游(游览网上景观)、夜间游等。同程旅游网《苏州十大热门景点》显示:游客最喜爱天池山、沙家浜、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风景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穹窿山、渔洋山景区、苏州摩天轮等新景观。[8]这一现象说明,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已使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受到影响。其次,传统的“跟团游”开始缩水。苏州是“跟团游”的受益者。由于旅游线路相对固定,园林、古镇成为苏州的旅游品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乐意“跟团游”,他们追求个性出游,轻观景而重体验,催生出千姿百态的旅游方式,如:1.自驾车旅游,目标可以是传统景点,也可以是郊外的原野、深山和湖边,行程具有不确定因素,给旅游经营和服务带来挑战。2.无景点旅游,背包独行或结伴而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前往何处景观游览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说自驾游尚有公路坐标可寻踪,那么无景点旅游往哪儿走便“一切皆有可能”了。3.体验式旅游,看景的同时还要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生活、工作和劳动,从中寻求感性体验与收获快乐。4.数字化旅游,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手段确定旅游目标、出行路线、出行方式,技术手段包括:音频视频资料、电子地图、手机彩信,使游客了解景点信息、行程价格和线路,降低旅游出行的盲目性和经济负担,它对旅游地区的科技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有一定要求。面对新型旅游方式,苏州旅游产业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服务理念与内涵,紧跟时代步伐,从“一成不变”走向多元发展。1.从浅旅游走向深度游。浅旅游即“一日游”“过路游”,时间较短,游客走马观花,缺少准确完整的印象,而深度游是对旅游地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苏州的人文内涵独特深厚,它的魅力与个性只有在深度游中才能体会。要积极创造“深度游”条件,推销“深度游”理念,使游客乐意住下来,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苏州美景与文化内涵。2.从观光游走向体验游。观光游以“看”为主,游客围着景点转呈被动状态,体验游则以“参与”为主,游客融入旅游地区(单位),深入体验,由被动变为主动。体验游是一种文化参与,不受风景名胜局限,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体验对象。苏州可谓体验游的天堂,游客既可学刺绣、玉雕、木刻年画,也可采摘瓜果、茶叶、花卉;既可学习昆曲、评弹、吴语,也能深入工厂、乡村……3.从景点游走向文化游。景点游重在游览风景,文化游重在了解文化。苏州是风景大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风景资源创造了理想的产业效益,文化资源还有待深入开发。文化游的吸引力,取决于产品的创意和宣传。苏州并不缺文化游资源,古城区是苏州历史的见证,新区是中国改革的样板,园区融入了异国风情,郊外山水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基层民间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等,苏州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资源,打造富于创意的文化游产品。4.从休闲游走向时尚游。苏州是休闲游的好去处,但目前缺少时尚游产品。所谓时尚游,就是游客通过旅游,领略新潮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时尚品位和形象。苏州的时尚游要与苏州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过一天苏式生活,听一次文化大师报告,尝一下苏式佳肴,扮一回昆曲角色,当一天捕鱼捉蟹的太湖船民,做一次提升形象的微整形,等等。5.从过境游走向终端游。过境游的旅游主体是“过客”,来去匆匆。终端游恰好相反,是游客出行的最终目标地。苏州仅201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1.5万人”[4],但基本都是过境游客人。苏州目前要做的事,就是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相关设施,能够留住客人,实现苏州的终端游。

苏州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应结合本土现有资源,推出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打造富有新意的景观概念,完善苏州旅游服务体系,拓展苏州旅游文化内涵,适应新型旅游主体的需求,为苏州旅游业创造更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开发苏州新型旅游产品

1.名人文化游。“文化游”前冠以“名人”二字就是强调以名人文化资源为目标的旅游活动。苏州历史悠久,名流辈出,他们留下了许多著述、遗址、故居、文物,这都是“名人文化游”的资源,以此为线索,推出系列旅游产品,创造独特的名人文化游品牌。

2.苏州水景游。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有2万多条河道、3百多个湖泊、4/5面积的太湖,其中,京杭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小桥流水是古城的名片之一……众多水景资源是推出水上旅游产品的有利条件。应借鉴国内外水景旅游产品的特色与经验,开发本土的水景游产品。

3.生态山水游。苏州是水城,更有丰富的山脉资源,尤其西、南郊外依山而建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吴(穹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有如天然氧吧,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适合开发“生态山水游”项目。

4.太湖景观游。太湖4/5面积属于苏州,但目前的旅游开发率并不高,影响不及“无锡太湖”,苏州的太湖旅游资源远比无锡的要丰富、有内涵得多。这里有渔洋山、穹窿山、凤凰山和杨梅山等自然山体,有东山岛上的雕花楼、雨花胜境、启园、紫金庵、陆巷古村,有西山岛上的缥缈峰、明月湾古村、石公山、林屋洞、包山寺、古樟园等景点,还有太湖中的三山岛等,烟波、岛屿、湖水、山峰、大桥以及古村民居共同构成了一幅山水长卷。苏州应将独特的太湖资源整合成不同的景观游项目。

5.姑苏美食游。姑苏美食,天下闻名。苏帮菜独具江南风味,松鼠鳜鱼、响油鳝糊、太湖莼菜汤、翡翠虾斗等享誉全国;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卤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西瓜子、虾籽酱油、枣泥麻饼等令人赞不绝口,此外还有时令水鲜、四季瓜果、苏州船菜……而老字号苏式餐饮名店“松鹤楼”“得月楼”“朱鸿兴”等更是深受百姓喜爱。苏州完全可以利用美食优势,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

6.美容健康游。这是一种“小众化”旅游。苏州人历来注重养生,中医养生全国闻名,每年都举办“膏方节”。开发具有前瞻意识和前卫理念的时尚旅游产品让游客到来苏州进行美丽和健康升级。

7.工艺品创作(生产)体验游。苏州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史上曾有22个大类,超过3500个品种,占全国手工艺品的半壁江山,以苏绣、苏扇、苏灯、苏式家具等为代表的“苏作”闻名海内外,[9]292为体验游提供了良好条件。游客可以学习制作桃花坞年画、折扇、苏绣、核雕、文房用具等,还可以参观丝绸厂、食品厂、苏菜馆的生产加工过程,体验苏州的文化魅力。

8.野外乐宿游。苏州郊外山多水密,植被茂盛,在这里野外宿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可以开发“野外乐宿游”项目,为驴友们在山水间开辟专业的野外住宿场所,打造体验独特的旅游产品。

(二)打造苏州景观新概念

新型旅游方式张扬个性、返璞归真、亲近自然,因此,在苏州可以打造“江南水乡”和“苏州雨巷”这两个旅游新景观,满足人们新的旅行意愿,要让“驾车到江南水乡,行走在苏州雨巷”成为流行语,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力。

1.江南水乡。在人们的印象中,“江南水乡”多指江南古镇,其实它是由茂林修竹、河湖塘浜、小桥帆影、粉墙黛瓦、小镇村庄等元素共同构成的江南村野。苏州曾被网友评选为中国最能代表“江南”的城市之一①,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而近年新建的道路四通八达,很适合自驾游的休闲旅行。打造“江南水乡”景观的意义,一是凸显文化特色,拓展苏州的旅游产业资源,强化苏州“江南水乡”的文化形象;二是借“江南水乡”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和改变苏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转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江南水乡”旅游项目,首先要完善乡村的交通、住宿、停车设施,其次要保持村镇建筑具有江南建筑文化审美意义的“粉墙黛瓦”的视觉特色,第三政府要引导和规范农民经营旅游产业并予以资金扶持和奖励。

2.苏州雨巷。“雨巷”一词出自戴望舒诗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中的“雨巷”是艺术意象,并不特指某一城市,但这种富于美感的江南雨巷在苏州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如平江路、桃花坞大街、山塘街等文化街区,应对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开发“雨巷”资源,就是将苏州古城视作一个大的景观系统,为今后深度开发进行空间架构。开发“苏州雨巷”这一景观资源,需要苏州市民开门迎客,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更多小巷居民开办个体旅馆,方便游客住下来,慢慢品味“苏州雨巷”的魅力。

(三)完善苏州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产业是系统工程,要立足全局、统筹考虑才能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虽然苏州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很高,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出版区域分类、景点分类、旅游方式分类的《苏州旅游地图册》。现有的苏州旅游地图是粗放型的,是一种行政区域图,很多景点没有标注,并不具有旅游导向价值。即便作为行政区域图,也没有涵盖各区内容。因此有必要出版一本相对细化的《苏州旅游地图册》,以便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导游。《苏州旅游地图册》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区域分类地图。现在的苏州地图,囊括了全市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等六大行政区域。由于地图比例小,道路和景点不完备,无法体现“旅游指南”作用。因此,可出版各区(县市)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地图,为市民乘车和游客旅行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景点分类地图。苏州旅游资源丰富,类型众多,遍布城乡,涵盖古今。《苏州文化概论》描述,苏州目前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8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50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5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3个历史风貌地区,30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70座古桥梁,22处古驳岸,639口古井,22座古牌坊”[9]121-122,此外还有许多山水名胜、古村古镇、休闲场所、餐饮名店、文化展馆等。这些内容,一张小小的苏州城市地图,无论如何标注不下。因此,按景观分类设计不同的地图,使之真正具备旅游指南作用。三是旅游方式分类地图。新型旅游方式下,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目标、行程与出行方式各异,各有所需,自驾游者,可能就想在乡村住几天;体验游者,可能就想参加一项民俗活动;踏青游者,可能就想到野外去欣赏满目青绿;生态游者,可能就想在瓜果丰收的季节尽兴采摘,等等,一张苏州地图不可能满足所有需要。因此,依据现有旅游资源,尽量为不同游客设计、提供不同的旅游行程地图,使旅游服务更加人性化。

2.建设苏州(江南)土特产工艺品大卖场。在旅游要素中,“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苏州是一座消费城市,生活消费品质量很高,囊括了吃、穿、玩、用、赏各个方面,如苏式菜肴、糕点蜜饯、丝绸缂丝、苏绣苏扇、中药补品、书法绘画、金银玉器、红木家具、文房用具、婚纱礼品等。游客来苏州旅游,都有购物馈赠亲友的愿望,但由于商家分散经营,游客时间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买齐这些商品。因此,建议在苏州山水景区腹地(如穹窿山风景区、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平山景区等),新建“苏州(江南)土特产工艺品大卖场”—可以起名“天堂苏州”,专门销售江南的土特产和工艺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天堂苏州”应该是一个综合商业体:1.既营销商品,也展示工艺品生产制作过程;2.开设苏州著名餐饮的分店,如“松鹤楼”“得月楼”“朱鸿兴”“东吴面馆”“石家饭店”“绿杨馄饨”“藏书羊肉”“黄天源”等;

3.提供苏州及江南地区的艺术表演,如评弹、苏剧、昆曲和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曲。3.研发先进的数字化智能“旅游通”。苏州2007年就研发出了借助手机平台的“旅游通”软件,但功能仅限于各种旅游信息的查询。新一代“旅游通”应当成为游客的“手中导游”和旅游智囊。应有如下主要功能:一是景观和道路导航。功能类似GPS,不但能导航景点,通过不留死角的程序设计,还可以导引游客找到景点内部的路径、建筑、花园、洗手间、进出口等,变“导航”为真正的“导游”。二是双语翻译和方言翻译,即中外文翻译与普通话和苏州方言互译。苏州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苏州“旅游通”理应考虑这一情况,为广大游客提供语言帮助。三是为游客规划简单的行程。苏州的景点多如牛毛,通过向“旅游通”输入游客信息:人数、时间、动机、目标、方式等,为游客提供行程方案。

(四)拓展苏州旅游文化内涵

苏州是历史名城和文化重镇,人们到苏州旅游,应当看到文化风景。建议新建“苏州旅游文化书店”,专门销售有史以来“写苏州的书”和“苏州人写的书”,使之成为游客来苏州必看的一个文化景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展示苏州城市的文化形象,二是扩大苏州旅游的文化影响,三是独创苏州旅游产品的文化品牌。“苏州旅游文化书店”既是旅游景观,也是苏州文化的集散地,各种文化成果(图书)汇集于此,再通过游客传播各地,使苏州文化形象随着图书的旅行扩大影响。“苏州旅游文化书店”应办成半公益实体(类似博物馆和文化馆),主要功能是传播苏州文化。包含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实体书店,用于售书;第二是文化书馆,收藏图书;第三是文化展厅,陈列典籍与名著;第四是文化讲堂,邀请作者和相关专家学者交流、传播苏州文化。总之,“苏州旅游文化书店”可发挥书店、图书馆及文化展示、交流、研究的作用,最终成为苏州旅游的一个文化品牌。

第6篇

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2013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7元;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3元。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较多,苏南地区各城市都建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较为完善。比如,过去5年来,常州逐步形成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全部达到了省标准,超过2000m2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比例为40%。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经济发达,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就业。因此,外来人口较多,尤其是外来年轻人较多。如苏州的甪直镇本地人口6.5万,外来人口8.5万;千灯古镇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无锡的硕放镇本地人口4.5万,外来人口约5万;梅村镇辖区内户籍人口只有3.2万人,外来新市民近8万。这些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庞大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些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50岁左右的父母辈或爷爷辈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不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已经成为本地新市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存在。他们没有固定住所,也很少能真正融入本地,有些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这些外来人员中,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原因,妨碍了外来人员享受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但实际上,苏南地区的农村人群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效果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城乡差别大

苏南地区各城市市区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专业不精和骨干断层等问题,而且定期对人才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苏州的文化人才,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市区各文化服务单位。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介绍:2013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成功增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一批优秀艺术人才获得“梅花奖”、“十艺”节优秀表演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等荣誉。全年共引进各类人员21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名,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江阴市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县市,但是,全市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一是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等问题。二是工作质量还不高。少数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编不在岗,兼职现象,造成文化工作人员很难集中精力抓本单位的文化建设;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常州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常州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且年龄大、素质低,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服务需要。

1.2文化设施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但是在经济发展快速进行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却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乡镇合并,原镇政府所在地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够、不被重视。周边农民无法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少了,不便性增加了,“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不能得到保证。2007年,有些专家提出了应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存在着“在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中,电视、麻将唱‘主角’,读书氛围减弱;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尤其是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太少”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常州的春江镇(如今的春江镇是2003年10月由原来的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个镇合并设立春江镇,镇政府驻圩塘。),在2012年已经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首批示范乡镇,并在2014年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14平方米的目标。但是并不能说明农村居民享受服务的均衡性。如镇政府所在地的原圩塘镇,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在安家、魏村和百丈等地,由于镇政府已经搬离,基础建设几乎停滞,文化设置更是不增反减。虽然在武进召开第23届苏锡常通群众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论研讨会上,苏锡常通四市展示了各自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与苏锡常地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整体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苏锡常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主要是农村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多信息服务处于传统的被动传递状态。如文化活动室的活动方式较为传统,无法吸引青年人。活动次数存在持续性差、影响面小、主动性弱等情况。

1.3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锡常来讲,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不断出现,生产企业的厂房内、建筑工地的临时房内等都成为新的外来人员集聚地,但是,这些从事私营企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苏州市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共享”工程。全市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不断丰富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图书阅读、艺术鉴赏等服务。专门举办“迎新年———新苏州人优秀新节目展演”,精选来自全市的18个作品、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为外来务工人员展示艺术风采提供了良好平台。另外,还制订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城区),确定了面向包括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内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量化指标,并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派发等。但是,就整个苏南地区来讲,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人员来讲,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很有限。一是因为这些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对现代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能力有限,二是因为“90后”外来务工人员,对传统文化服务项目不感兴趣,出现了“用不起、不会用和不愿用”的“三不”现象。这就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内容和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2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迅猛,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还有传播手段,都是带来了革命性的深刻影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服务效果呈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2.1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被动服务模式

开展精准调研,减少盲目投入,推行“菜单式”服务。转变服务思路,变“我给你收”为“你需我送”。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服务要变成公众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参与性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没有主动参与,文化服务没有开放思维,让观众参与、体验、分享,任何文化设施要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没有符合他们兴趣的文化服务,必将会使服务面越来越窄,影响越来越小。

1)运用互联网思维,首先必须解决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融合的问题。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把原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直接搬到网络服务当中来,而是要带来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包括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2)运用互联网思维,其次要考虑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的问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要求。对存量的公共文化队伍,可以考虑培训,想办法优化。对于增量部分,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掌握现代信息新技术的人员可以加入到队伍当中来。

3)运用互联网思维,再次是考虑网络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等,通过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是有效的手段。整合的内容,包括政府内部的资源要整合,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中,共建共享。在这个平台内,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都能够发挥各自的社会责任。

4)运用互联网思维,最后还要考虑可及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上的可及,一个是从成本上、从费用分担上能够可及。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全覆盖。要加大远程开放力度,让农村居民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使用这些网络文化资源。

2.2完善传播链条,注重服务对象的效果反馈

调整考核的指标体系,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文化服务,从设施的建设到文化产品的形成,完成文化传播的一个过程,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传播的过程来讲,这只是前半部的过程,缺少被服务对象的反馈,整个过程是不完整的,也不能体现服务效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并且有考核体系建设标准。在这些体系中,考核内容一般都集中在“领导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以及被各级媒体报道的加分项目”。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也是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来考核,从整个考核体系来看,只有最后少量关于服务效果的考核要求,而且从操作性上来看,比较虚置。没有采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方式来评价服务效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体现“现代性”?有人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均等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等。构建的视角,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建和管”上。虽然也有人提出“还要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大群众满意度测评方式的应用,强化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监督。”虽然意识到服务的效果问题,但思维方式没有变。只有重视和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才能提升苏锡常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7篇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回到村里担任汽车分电器厂厂长,从此和环保部门的同志开始接触。那时期中国的环境急剧恶化。光我们村就有三家企业向密云水库排放污水,最大户就是拥有200人的补花刺绣厂,我们厂排在第二名。补花厂每天排放肥皂水在几十吨以上,我们厂生产的汽车配件经热处理煮黑后也向水库每天排放十几吨的污水。国家为了保住密云水库这片净水(因为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要求密云水库首先退出旅游景区行列。然后就是清理我们这些水库周边地区的污染企业――采矿的、炼铁的、补花刺绣的和我们这些生产汽车配件的。

那时候我们村建一个厂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修建密云水库使密云县损失了24万亩上好的耕地(全县才有26万亩),而损失最严重的是我们村。我们村是明朝建立的通向东北和内蒙古草原交通要道的重镇――石匣镇。它是北京地区三大古镇之一。在明朝出了古北口就是满族人的草原部落,离北京城也就100多公里。为了修建密云水库拆掉了有800多年历史的石匣城。把我们生活在城镇里的两万多人分散到全国各地,现在走到全国哪里都可能看到北京密云石匣镇的后人。

我们只有一小部分人聚迁到原城镇北边一公里的小山坡上,定居在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大水、背后不长粮食的群山上。2000多人的大村每年都等国家救济,吃返销粮食。1980年,北京市委紧急招集北京市各大企业对密云县对口支援建立工厂,使移民村的百姓能有饭吃、有钱花。当时所有企业都愿意去密云县城附近的村子支农,唯独没有人愿意来水库上游的村庄建立工厂。因为上游比下游离京城要多走100多里的路程,且是山路,冬季下雪必然封路,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运到北京总厂,会给总厂装配整机造成损失。后来一些大点的支农单位都搬到了密云县城附近去了。就在这艰难时刻,北京汽车分电器厂党总书记兼厂长潘世宏毅然主动提出支援我们村,在我们村建立北京汽车分电器分厂。村支部听了非常兴奋,马上着手选厂址引人才盖厂房,北京总厂也派来了技术人员加强指导。

从密云移民到顺义

我当时正在高岭镇汽车千斤顶厂任技术员,大队干部便将我招回,负责厂里的技术和质检工作。

当我负责全盘工作时,厂子已经扩大到60多人了,生产和利润都已达到了上级要求的水平,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提高。等到工人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再也不向县里市里提各种要求时,厂子却迎来了环境保护不达标这样的问题。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当时的人们肯定想不通,尤其是我更想不通。但我要隔三岔五地迎接上级环保部门的检查,并进行汇报,迎来送往便成了我那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当时在环保上弄虚作假也成了各不达标企业最头痛的事。检查的人来了,不排放污水,等人走了再排放;后来是人来了不生产,人走了再干活。有时叫工人到村口放哨,见环保局的车来了就放消息树,把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方法都用上了。 密云县志愿者联合会成立仪式

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开罚款单也是常事,到后来,厂长们只得设立一间不在厂区内的办公室,在厂外办公,凡是上级查环境和要钱的,一律告知厂长不在。

就这样东躲的到了1995年,密云水库的库容量已达到了35亿立方米(实际库容为43.2亿立方米),北京城市用水量也在急剧增加,如果再不果断解决库区污染问题,将对北京饮用水质造成巨大威胁。在专家的呼吁下,北京市政府果断提出,将水库周边地区的1.7万人全部迁至顺义县和通县。这两个县是当时修建水库时受益最多的县。以前顺义西部很多土地都是种一葫芦打一瓢的土地,连兔子都不愿在地上排便。且地下一米便是大量姜石块,上边下雨渗不下去,地下有水返不上来,水库修成后在顺义地区修了8条灌溉水渠,使顺义粮食产量成为了京郊大粮仓,又叫中国的“小乌克兰。”

1997年,我随密云县8000移民队伍来到顺义县赵全营镇落户,我们的污染企业自搬出密云以后,那里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草更青了。北京人能喝到干净的水了。对于环境的保护,我的意识也加强了。

搬到顺义县后,我们这些昔日的厂长、业务员们起初没有工作可干。在以前你是厂长、副厂长,是大队书记、村主任,搬迁以后就是草民一个。当地人对你再好,工作还是得自己去找,吃饭问题还得自己解决。真正用了那句话:老爷庙集合都是表兄弟。房子都是国家给盖的,你四间,他也四间,村里人有什么待遇你也有什么,一样不少,就看你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了。那才是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了。

我在没搬迁时就有一辆北京牌121型箱式小车,来到顺义后既可拉货也可载客。安顿好家庭以后便到顺义西门外替一些货主送人接货,干这种工作思路也能放宽一些,眼界也能看得远一些。在送货过程中,听说有的移民学了两证开上了出租汽车,我也急忙卖掉汽车到密云托人学习了出租汽车驾驶执照。从此,便去北京城里开上了出租汽车,成了一名专职司机。

“不务正业”的出租车司机

对于北京我是不陌生的,当厂长时就每个星期要到和平里去送货和洽谈业务。

那个时候的北京环境可以说已经很差了,城市正在扩大与长高,满城都在搞建筑。马路每天开沟,全世界的各色人种都来北京淘金。小商小贩、站街的挺着大肚子和抱着孩子卖光碟的,充满着城市的各个角落,天空下走着急急为钱而发疯的人们。

当时的国家环保局,每天都挨那些环境“精英”们的咒骂。精英们大多都是从国外镀金回来的人,每每坐上我的出租车便肆无忌惮地辱骂中国的环境,讽刺中国的环境官员。因我和密云环保局的同志有过接触,凡客人说到环境问题我都要多听几句甚至多谈几句,从而慢慢知道了一些环境的知识和出现的问题。

在没有乘客乘车时,我也不禁在想,有客人说得那么严重吗?喜欢对什么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我,这时下决心要对中国和世界的环境作一下了解与研究。首先,我去了很多图书馆借阅一些关于环境方面的图书来读,最终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少雨和干旱是导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原因,也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我便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我回忆起,我们自从1996年从密云搬迁到顺义后的将近10年里很少下雨,有时回故乡祭祖发现,密云水库从1996年的35亿存量已经下降到了9亿立方米,其中有6亿立方米的死库容,也就是说每年北京人只能喝到3亿立方米的水库水,而北京城每年都需要有30亿立方米水的供应。

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就有了给市政府提出人民建言建议,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决心。有一次,在汽车收音机里传来时任北京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牛有成同志向记者们说:“近10年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是正常年景的70%,北京的地下水急剧下降,北京的用水量己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我就想,那没降下的30%去哪里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开始了对北京周边郊区县河流山脉的实地考察工作。

那时候,在北京四站一场拉活时,有的司机不愿去远郊县(因为回来是空车,挣不到钱的),我就去。送客人到达后,我便沿途考察河流是怎样干涸的,山里为什么流不出水,访问当地老人得知,这些河流、水库几年前就没有水了。我到北京气象台和顺义气象站了解近30年来的本地降水量。去中国环境气象监测中心我找到德国老太太艾娃博士,了解气象和环境方面的知识,请教民间环保人士了解如何破解北京的环境问题。当时得到了活跃在中国NGO的知名环保人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汪永晨女士的支持。地球村负责人、也是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环保顾问廖晓义女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儿子、也是中国环保先驱人士梁从诫先生都给我提出过中肯的建议,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世界先进的环境保护知识。艾娃博士为我提供了很多资料,还找到了一张北京地区近50年来的每年降水曲线表,这张表对我研究北京地区的年降水周期规律起了很大作用。

经过我多方学习和努力,一份2.8万字的《解密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于2005年秋放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的办公桌上。牛有成副市长看了我的建言建议非常感慨,因为那时候的郊区出租车司机都是以汽车为家,为了挣钱,一天24小时都在车上,累了困了就把车停在树荫下休息,醒来开车就拉客,哪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为了北京的环境问题,放弃拉客而去调研河流的水是怎样干涸的呢?

他看完以后马上将这份建言建议转交给时任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的焦志忠同志,焦局长看完后立即找水务局总工程师陈铁和办公室的同志,用电话联系我去位于军博后面的市水务局来座谈北京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畅谈了一天的时间,并在很多地方都达成了共识。中午吃饭时正好和中国环境报的同志在一起,陈铁同志将我的故事向他们作了介绍,他们立刻和我敲定了采访时间。过了几天,中国环境报中心主任娄忆波和资深记者丁品同志在位于南三环的中国环境报社进行了半天的采访。几天后《中国环境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题为《一个出租汽车司机与水的半世情缘》。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冯永峰发表了对我的长篇报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苏京平对我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和网络直播。

2006年,中国举办29届奥运会的日期已经临近倒计时,时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的杜少中在中关村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召集北京市10个市民和各有关媒体召开了一个同迎绿色奥运、建言首都环保的座谈会。在会上,我们都中肯地提出了,怎样用实际行动参与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向2008年的奥运会献礼。 城市乐水行

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北京环保水学院”

会后,在市环保局的帮助下,我和环保达人张峻峰、《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加入了中国环保先行人物汪永晨组织的“绿家园志愿者”。我们在各种组织会议上宣传北京的环境保护工作,向外国媒体介绍北京政府正大力加强整治环境的工作,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将出租汽车停在海运仓《中国青年报》大楼下面去听各路记者召开的“记者沙龙”。他们请廖晓义、吕植、梁从诫这样的环保达人为我们讲课,还请到当时的环保官员向我们介绍时下环境保护和政府的措施,我也向他们提出河道不要截弯取直,要让河湾里流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留下来。他们都一一记录下来向政府汇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看到了河道中宜弯则弯的例子。

2007年我和张峻峰、冯永峰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北京环保水学院”,广纳学校内外的环保爱好者参加。除不定期的环保宣传会议以外,还在每周六的早晨召集社会上的环境保护人士去走一l北京的河流。这项活动我一直坚持了多年,在活动中,我们接待了很多中外的专家和各大媒体,他们还把我们的环保活动发到海外去播放,从而增加了外国人对中国环保事业的了解。后来我们管这种活动叫作“城市乐水行”。同时,我们还带动了天津乐水行、福州乐水行和甘肃绿驼铃乐水行活动。这一活动对一个地区的水质污染防治程度起到了宣传与监督作用。

2007年,距离奥运会的日子更近了,而我们的环境保护力度更加强了。就在这一年,我们城市乐水行团队接待了香港凤凰电视台和美国的环保电视台以及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的跟踪采访,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整治环境污染的决心和民间环保人士的热心,从一个侧面为推动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贡献了我们微薄的力量。

这年夏天,就在奥运会紧锣密鼓的准备之时,国家奥组委向全世界发出选拔火炬手的通知,要求所有火炬手候选人要在某一个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即可自已报名,也可单位推荐,我有幸被某报刊推荐为火炬手的候选人。而我们这些被选中的人都要到大兴影视城去参加10天的培训。和我住同一宿舍的是原北京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同志。当他了解我是一名出租汽车司机,又是农民身份,每天不是为钱而奔忙,而把心思用在了北京的环境保护上,他也深为感动,当即为我画了两张肖像,又送我一本他出版的《鱼趣图》图书。他又打电话联系北京纪事杂志社李小灵、任娟两位编辑,到驻地采访我们这些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经过10天培训后,我俩都被选拔为奥运火炬手。我们的结识与相交是一个农民与一个领导干部的一段情缘。

恢复乡村旧有池塘

是解决当今环境破坏的根本

在这一年里,我们城市乐水行团队不但组织环保爱好者走水、H水、乐水,还到机关单位、校园去宣讲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和市水务局团委连战国书记共同发起保卫北京永定河活动;在官厅水库实地考察水资源情况;去卢沟桥水务处参观清理非法采沙工作的进展工作;请水务局副局长钱小钢讲述北京的水危机和政府采取的措施,等等。

2008年我结束了开出租汽车的生涯,把火炬传递活动当作了我在环保事业的加油站。除继续坚持我们每周六的城市乐水行以外,我在村里建了一个有200头猪的养殖场。场里的工作大部分由我妻子分担,我便和顺义区水务局联合调研农村旧有池塘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水务局李守义局长也给了我有力的支持。

我在2005年给牛有成副市长的建言中有一些建议,是保护好农村中旧有的池塘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以及地下水的回补与天空水蒸气的蒸发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几年来,各地水务局也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但成效不大。有我们乐水行团队的加入,对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您有幸到郊区去游玩,便可看到农村中有很多经水务局设计投资恢复好的旧有池塘,周围筑有围栏,四周石头堆砌,芦苇蒲草摇曳在清清的池水中,水中蛙儿跳、鱼儿游,蜻蜓在荷尖上飞舞。好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观,又在我们眼前呈现。

这一年来,我也收获了很多的荣誉,先后被顺义区赵全营镇党委授予“奥运安全保障工作突出贡献”,被北京市水务局团委授予“十大节水护水志愿者”光荣称号,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奉献奥运好市民”荣誉称号。

真正幸福的人民

2009年和2010年,我和环保局的同志们接触越来越多了,知道了什么叫作细小颗粒物、什么叫纳米颗粒物。最细小的尘埃可以不通过口腔鼻腔进入人的身体,而是通过人的毛孔进入人的肌体,从而损害人的健康。因为我开了20多年的汽车,又开了10多年的出租汽车,深知汽车严重拥堵给开车人、行人和交警造成的危害。我们一些环保志愿者调查北京城二、三、四、五环路的拥堵原因,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并写出一份长篇调查报告《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交给有关部门。

2010年我由于呼吁保护水资源的工作做得比较突出,又被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评为“2010年度中国水公益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