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22:0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妈妈有办法仿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数量较大,涉及内容广,如想象、科普、叙事、写景、抒情等。而且,儿童诗大多要求学生背诵,用意在积累。语言的积累直接关系到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背诵这些诗歌就是为他们的“写”做好铺垫。
一、读写结合,以读⌒
1.抓重点词,读写结合
诗歌语言比较凝练,不乏一些需要读者细细体味的关键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把握和积累这些词语尤为重要。教师也可通过这些重点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尝试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和表达。
例如,《两只鸟蛋》一诗有这样一句话:“鸟妈妈这回一定会焦急不安!”理解“焦急不安”,就可以让学生说说或写写鸟妈妈等待孩子回家时的心情、动作、语言。这不但可以让“焦急不安”这个比较抽象的词语更形象,还能引导学生了解细致描写的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心理活动入手,“鸟妈妈在枝头望啊望,心里想:我的宝宝去哪儿啦?”有的学生会从动作描写入手,“鸟妈妈飞来飞去,急得团团转”……不同角度表现的都是妈妈期盼孩子归来的那份“焦急不安”,更深层次地体会“焦急不安”一词包含的意味。
2.利用单元,读写结合
人教版语文教材各单元中的课文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同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能从不同文本中了解很多和主题相关的知识。例如,“园地一”有这样一首儿童诗《秋天到》,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围绕秋天而安排的,在前期的阅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与秋天有关的知识、词语。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用已学词句尝试学着《秋天到》的形式写写秋天的景色。
因为已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梳理,有了铺垫,这时写话对学生来说,难度降低了不少,也能开始运用课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和知识了。
3.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许多诗歌内容是以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由诗歌出发,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下笔时言之有物。例如,《谁和谁好》一诗以独特的方式,从事物间的关系引申出去赞美友谊,让文字表达更生动、有趣。借着这样的发现,在学生读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好朋友吗?”然后,让他们用诗歌来写写这位好朋友。学生往往会被这一有挑战性的话题吸引,充分调动生活体验,进行发现和表达。
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地被激发。他们最初是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内容,渐渐地会从校园及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发现,最后从大自然和生活积累中开启新的发现之旅。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说话写话的视野也得以放大。
二、仿写入手,面向全体
儿童诗的篇幅往往短小精悍,语言精练,表达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容易被学生习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诗歌仿写让学生学习写话,选择一些结构特点鲜明、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的诗歌进行仿写。
1.由易及难,扶着写
考虑到学生的原有水平,诗歌仿写要设置难易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成,由易及难。教师可以提出填空式、仿写一节诗、仿写数节诗等程度不一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话可写。多层次的弹性练习,往往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
例如,诗歌《柳树醒了》因有相似的行文格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模仿提示,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表达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为了能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在这一方面能力较弱的,可设计两个难度梯度的练习,如填空式仿写、整节诗仿写,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填空式仿写,是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降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言;整节诗仿写则为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
2.迁移运用,学着写
类似《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样讲述科学知识的诗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将课外积累的科普知识,通过诗歌语句的模仿再现。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语言进行组织、调整再仿写、表达。
例如,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请他们小组合作共创一节诗进行交流。于是,有了这样的诗句:
“小蚂蚁的家能为你指点方向,洞口的方向朝着南面。要是你能够找到它,就不会在树林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岩石上的青苔来帮忙,看看哪边的青苔多,哪边的青苔少,就能分辨南方和北方。”
……
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外获得的,通过模仿诗歌语言,实现课外知识的再现。尽管这些语言较为稚嫩、朴素,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在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知道的事,学会规范的表达方式。
3.初学修辞,试着写
低年级学段在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要求上不高,主要是掌握比喻句。但在低年级的儿童诗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设问等。例如,《四季的脚步》整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小花鹿》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句―“它的两个小犄角,好像两棵小松树”,《植物妈妈有办法》《比尾巴》中运用了设问等。
对这些特点鲜明的修辞方法,教师可以不做太多讲解,在适度的讲解和引导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说或仿写,在实践中逐渐体会,为写话打下基础。
三、发挥想象,表达自我
1.紧扣文本,进行延伸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产物,许多儿童诗之所以被创作就是希望激起孩子的想象和思考,而且这一意图会明显地出现在文本中。例如,《假如》一诗的结尾“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里的省略号留给学生的就是无尽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利用文本创造的想象空间,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写写如果自己拥有这枝神笔,想做些什么……
当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后,他们思考着,也很快会有多种答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关注面扩大很多,能自然地调动起自己用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语言表达。这些内容不仅紧扣文本的想象思路,还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继续丰富诗歌的内涵,表现出个性化的思维。
2.结合练习,充分想象
除文本之外,课后练习和课堂作业本中也有不少练习是需要学生根据诗文展开合理想象的。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堂作业本中,就有这样一题:雷锋叔叔还会出现在哪里?写一写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雷锋做好事的情节,用写话来诠释诗的主题:“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再如,《假如》的课后习题也有这样的例子,要求写“我要给……”。教师在引导时也可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有目的地写句,使练习目的更明确,学生也更容易完成。
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和课堂作业本中的写话资源,是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写话训练的有效途径。
3.重视思维,鼓励创新
在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写话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地看重学生的思维创新,将文字表达看得轻些。对学生来说,思维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激发和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但在文字表达上,要求可以适度放低一些,通过想象写话,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一、模仿创新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似乎距离很远,其实它是“创新”的起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一句话或一小段,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例如,在教《假如》一诗后,让学生模仿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______________。又如《黄山奇石》,第2~5自然段都是佳段,可让学生读后自选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模仿,再任选第6自然段略写的三种奇石中的一种写一段想说的话。
二、问题拓展
教材往往在课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学习伙伴说的话,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好机会,因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辨认方向的方法”写一段话。先让学生说出平时看课外阅读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一段话:“________妈妈有办法,她_______。只要_______,孩子们________。”
三、画中写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提倡“画中写话”的训练。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可根据古诗中的图画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要求学生看诗中的插图来演一演,再编个故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把文中的小孩与蝴蝶嬉戏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画画、写话训练。《动手做做看》《充气雨衣》《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是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鼓励学生探究发现,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实践性。因此,可以在学生学完这几篇课文后,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如自己去设计一枚邮票,并写出设计制作邮票的经过;自己画风,再写出画风的过程。学生有话可写,且很有新意。
四、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地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又如《泉水》一文的结尾是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泉水还要去很多地方,接着往下写。
五、说写结合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因此,在写话训练中,要注意说写结合。如,口语交际《夸家乡》在进行口语交际后就可以把它写下来:“我的家乡在_______。那里风景迷人,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那里物产丰富,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我家乡的变化可大了!以前_______,现在可不同了,_________。”
六、角色换位
角色换位是指学生变课文的读者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例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插图中的一位傣族小朋友,写出自己是怎样和一起过泼水节的一段话。
七、扩充情节
扩充情节是指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内容扩充具体。例如《丑小鸭》中讲到:“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疼爱”的情况是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扩充情节写一段话,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由此看来,要达到课标中的写作目标,单靠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生读与写的统一,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课堂随文练笔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
1.借助课文插图,再现情节,培养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它们或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或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感悟字词的语言美。这些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不仅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语文课堂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我教学第十册《桥》,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老党员在山洪暴发的紧要关头,果断地指挥全村人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桥。这位老支书让党员排到后面制止了混乱,并亲手拖出了试图插队的小伙子--自己的儿子。最后时刻,他想把小伙子推上岸,但一个浪头吞没了他。学生学完文章最后一段:"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情感后,我不失时机问:"孩子们,你能想象老汉这时想喊什么?又会喊些什么呢?"正当学生面面相觑时,我又说:"让我们再回到课文插图上,看看老汉是如何对待村民和自己的儿子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接着,我让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对老汉描写,从图上人物的神态、动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汉的在危急时刻舍小家顾大家的品质,感悟到课题上的"桥"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条理的理清图画内容,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
2.发挥课文示范,提供范例,打开练笔思路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还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在学习了《泉水》一文时,让学生想想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出示句式仿说: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充分进行了语言训练。
3.填补文本空白,设计练笔,训练练笔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往往在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且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发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描写,会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从而更好地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如我教学第九册《桂花雨》,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句话的"帮、抱、摇、落"几个动词写出了作者欢乐的心情。然而当时摇桂花时,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以及场景并没写具体。于是我借机拓展学生的思路:"孩子们,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吗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快乐及母亲的摇桂花的神情动作写具体吧!"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留下了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巧挖课文的空白点,给学生无限的表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既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又训练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4.模仿文本写法,技能迁移,达成读写统一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是最好的写作模板。很多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因此,学习完课文后,有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段进行练笔,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宽,更是培养学生的随文练笔的能力。
如我教学第十一册《山中访友》。作者用充满灵动的文字,叙述了自己"山中访友"的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课文运用奇妙的想象,把读者带入新奇的世界。其中,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相似,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这一份不同寻常的独特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练笔作业: "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
:你好,美丽的蝴蝶!你
; 你好,翠绿的树叶!你
。你好,
!
。"因为,有模可仿,学生写得丰富多彩。有的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把大地点缀得多么美丽。"有的写:"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挥舞着翅膀,是想跟我跳舞吗?"有的写:"你好,翠绿的树叶!你让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有的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邀我重新梳妆吗?"……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让孩子不怕写的同时,还要教孩子怎么写。模仿是这一阶段孩子学习写话的主要途径。本课的设计就从诵读积累范文语言,学会直接迁移运用入手,让孩子在理解词语、积累语段、仿说课文语言中感受写话并不难,写话原来就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写得特别生动、有趣的句子,说出理由,并迁移仿说。
3.理解“甚至”的意思并造句。
4.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直奔主题
(板书“石榴”,指导写“榴”字:左右结构,“榴”字里面的一颗石榴子儿不能丢。用红笔表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看板书进行梳理: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还有美味的子儿)我们重点学习了抽枝长叶和开花部分。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秋天的石榴园,一起去学会四个本领。(屏幕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南。及时准确地展示学习目标,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便于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读悟交流,迁移运用
1.出示第三小节。
师:认真读第三小节,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生动、有趣,请把它们画下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1)交流。
出示句子一: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颜色变化写得真细腻 ,还用上了“先……逐渐……最后”,写得很有条理,难怪说它生动、有趣)
出示句子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生:作者把石榴当成娃娃来写了呀!
师:“笑得咧开了嘴”,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榴?
(原来就是裂开了一条小缝。“笑破了肚皮”就是裂开了很大的缝)
出示石榴图。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熟透了的石榴,有的裂开了一条小缝,有的甚至裂开了一条大缝,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却说“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你觉得怎样写好?
(课文这样写,把石榴娃娃写得既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石榴娃娃有着一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师:让我们就带着喜爱之情来好好地读这句话吧。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一环节正是体现了课标的这一新理念。】
(2)理解“甚至”。
师:可同样是“笑”,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嘴,再去写笑破肚皮呢?
(这是按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写,有程度逐渐加深的意思。难怪作者用了“甚至”这个词。我们也在书上给这个词加上着重号。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师: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程度加深的意思读出来吗?(学生读)
(3)积累佳句。
男生女生互背。
(4)用“甚至”造句。
师:先看这句话是怎么组成的?先写石榴怎么样,再写了两种不同的笑,程度在加深,用“甚至”来连接。
出示练习:
·他走得很急,早饭没吃,甚至
。
·风猛烈地刮着,有的大树
,有的甚至
。
·创设情景:他爱吃冰棍(冬天吃、夏天吃),请你判断这两种情况的程度,用“甚至”连接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由扶到放,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扶的过程中掌握对“甚至”的运用。】
(5)迁移运用。
情境创设: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水果,在水果摊上看到了这两只成熟的榴莲(出示图片)。你会生动有趣地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吗?想一想。
生:熟透了的榴莲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嫩黄色的果肉。
师:学以致用,真是个好办法啊!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运用中学会经典语言,感受到写话其实真的很简单。】
3.出示第三小节。
师: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有趣,不仅因为作者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更重要的是她对石榴有着浓浓的喜爱之情。一起朗读第三小节。
三、积累词语,读写结合
1.学习第四小节
(1)样子美。
教师引读:石榴成熟了,剥开外皮看看,只见——(学生齐读)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师:这里的“玛瑙”就是子儿,子儿就像玛瑙一样。那它们俩哪些地方像呢?
(看图比较:颜色、光泽、形状、美丽……这么一比较,多形象啊)
师:后半句话虽然不长,却写出了子儿的好几个方面。
(数量 ——一颗颗,姿态——紧偎,颜色——红白相间,光泽——晶莹透亮,样子——玛瑙)
(2)味道好。
师:光看不吃可不行——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引读——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师:哪两个词让你一读就想流口水?
(“酸溜溜,甜津津”,这两个词写出当时品尝后的味道,多形象啊)
师:表示味道的词你还想到哪些?
(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出示)
香甜 香辣 苦涩 清凉 甜滋滋 咸津津 麻辣辣 酸甜可口 鲜甜 甜而不腻
(3)小结,朗读。
师:第四自然段,作者先写看到的子儿样子,再写了尝到的味道。齐读。
2.仿写:橘子。
(1)认识专用的名称 。
师:要写好橘子,我们得先认识关于橘子的专用称呼。
出示:橘瓣 橘瓤 桔络
一弯弯 一瓤瓤
(2)引导说话。
在演示中指导说话:剥开橘子外皮,只见月牙般的瓤一弯弯地紧偎在一起,橙色的果肉外面还有一层白色的橘络。
(3)尝橘味。
小组长迅速分发,每人拿一瓤橘瓣。放入口中嚼一嚼,说说什么味道。
(4)记录下橘子的样子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