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07:0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内实践活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学习了《晏子使楚》一课,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学生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真是寓学于乐。
2 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晓民族之事。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三国故事、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
3 辩论会。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在不断辩驳中明白事理。如学习《放弃射门》一课时,让学生就“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正反双方经过一番“舌战”,都无不叹服于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
二、把握时机,精心安排,让学生“有时间动”
1 语文课,挤出时间。一些跟课文关联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一些和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 综合实践课,给出时间。综合实践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特别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如《体育颂》这篇课文,启发学生确定了“心系奥运”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搜集奥运资料,交流奥运文化,设计奥运邮票,编辑奥运小报。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过两个月的活动,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奥运小报,设计了富有个性的奥运邮票,童心跟着奥运一起飞翔。
3 节假日,用好时间。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活动跟节假日有关,如“办小报,迎国庆”、“怎样过六一”、“怎样庆祝元旦”等;而节假日本身也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可供实践的活动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国庆放假七天,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国庆特别作业”:轻松逛逛步行街,感受节日气氛;认真读读课外书,了解祖国发展;动手写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体会;写写画画国庆小报,表达建国志向。
4 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绿化校园》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竞赛,介绍校园内自己所认识的一种植物,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有校园内花卉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学生为了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到图书馆、书店,上互联网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教。这样的活动,就是一次自主读书的比赛,促进了课外阅读,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中也进行了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三、凸显主体,激励为主,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1 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如让学生设计《找春天》的活动方案,学生找了大量的资料,有关于春天的诗歌、歌曲、散文、故事、对联、图片、影像……我们鼓励学生将材料进行归类整合,然后设计活动步骤。学生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设计出了富有诗意的方案:亲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图片,赏春;诗词歌舞,颂春;自创诗文,咏春。
2 自主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导。
3 自主参与活动过程。活动课重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鼓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让学生表现自我;提倡学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思维灵动。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四、整体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教学策略的探究中,很少得出理论上的成果。即便有理论依据的全面论述,也是用来说明关于开设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如魏威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哲学中的实践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论”、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论以及教学论中的自组织理论等。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搜罗与概括丰富且深厚,彰显出很深的理论积淀。这也正是其论文的亮点所在。但是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理论层面研究依然不能与现实情况相契合,总是浮在表面,偶尔地创新了教学形式,使课堂显现出新的生机,便记录下来并成为案例。然而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琢磨与总结,却不能从理论上对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方略加以提升。高中语文活动课仍然只是作为高中语文课内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存在。当然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究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对各个地方的活动课教学大有裨益,这也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去不断地尝试与反思,结合前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语文活动课教学。
作者:宋鸿 单位: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
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专题一听取了韦钰、李吉林、王珠珠三位专家讲座。其中李吉林教授的“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让我懂得了要以“情”为纽带,让情感走进课堂,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柳琏教授为我们教授了《“多认少写”背景下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了“多认少写”的好处,传统的“四会”方法使学生知识量有限,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多认少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开发智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崧舟老师的《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 》让我懂得了在教学中要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文本进行适度拓展。王燕骅老师的《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使我明白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引领学生学会提问。要珍惜学生提出的“真问题”,引导学生比较、筛选,提高问题的质量,并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我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动起来,进入阅读情境,从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并且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张化万老师的《让学生快乐有效的习作》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想听了张老师的作文课,我今后的作文课也不会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而是会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习作。本次培训我最关注的是沈大安老师的《农村小学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农村学生知识面窄,教学资源匮乏,有的时候干脆把综合性学习当做阅读课或习作课来教。听了沈老师的课我才知道怎样挖掘本土资源和用好教材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我们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聆听到教育专家的报告,听取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几天的培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使我的专业理论基础得到加强,从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中深受启发。没有理论支撑的研修是没有根基的。脱离了理论学习,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肤浅的,是飘浮的。专家们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专题讲解,使我们农村一线教师进一步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全局意识得到加强。即将改变我们以前孤立地进行教学的现象和模式。今后必须加强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研究。这五个版块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很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训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归类识字、游戏识字、编故事、编字谜、编顺口溜,字理分析等;口语交际教学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而是生活中处处需要口语交际,这是一种生活、工作能力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要注重语感的培养、注重语言艺术的感染、要注重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文道统一,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和标准,提问的艺术等;写作教学要注重兴趣培养,难易适度,循序渐进,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克服痛苦无效或低效作文,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不是为完成任务而作文,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习作的机会与平台等;综合性学习方面,要制订计划,要注重活动过程的指导,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还要认真进行活动总结,要处理好实践活动与学生人身安全的的关系,教师要高度重视综合性学习,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实践等。
理论上得到加强和提高,具体的教学方法受到启发,这是本次培训最大的成效。虽然是看电视资源,实际上我们能够与专家进行面对面学习,节约时间成本,节约经济成本,十分方便快捷,真正达到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共享!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是,作为教师的提高学习永远不会结束!相反,这是继续教育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希望能够多参加类似的培训。我将要针对本次培训认真做好反思,认真整理学习笔记,特别是在下学期开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上五个版块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把我们在假期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1、组织形式
开展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有三种形式:班级内自由结合;班级内随机组合;跨班级随机组合。目的是培养合作与交往能力。每组3―5人,一个班大约分10个小组,选举组长。做好分组名单记录,以便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活动课记录档案,准备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
2、开展方式
物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也可以是研究性的实验及科技制作。初中物理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一部分活动用物理课堂时间,一部分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题研究一般都是用课外时间,教师个别指导。一个教师所任教的几个班,可以不同时开展实践活动,以免教师组织指导困难。例如每半个学期在一个班开展某些课题的活动,随着学生物理知识的积累,不同班级就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课题:八年级可以选择热学方面的课题,保温瓶装水量与保温的关系,服装面料的保温性能,蔬菜大棚的功能,调查环境噪声等等,下半学期可以测家用电器的日耗电量,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及保护矫正,城市的光污染,夏季,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等等。九年级第一学期,交通工具的发展及利弊,自行车上的力学,估测人体的输出功率等等。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要申报,教师给与指导。
3、开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就中学阶段,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的限制,问题解决是主要目标,在发现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充分与社会接触,这些经验在课堂上是无法获得的,既让学生对活动充满着新鲜感,又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如:探究“自行车上的力学”,有摩擦力、杠杆、轮轴的原理应用,“乒乓球运动中物理知识”,“研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尝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STS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不可能只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应用,还会牵扯其它学科,如信息技术学、生物、化学等其它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综合应用,合理解释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能创新、发散。同时让学生体验物理和技术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探究“自行车力学”说制动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加油;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少而要加油;手制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较聪颖的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链条的传动相当于皮带转动,他们议论着若小轮带大轮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而想到给越野汽车安装前加力及后加力装置。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并会有新的发现,培养了学科情感,形成良性循环。
(3)提高学生分工、合作及组织能力。
一个主题的研究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其它同学的介入,共同参与该主题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才能提高效率。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要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整体,使组员间产生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善于交往,互相交流经验观点,学会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如:在搜集材料时,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任务:有上网查寻资料的;有外出实地调查拍摄的;还有进行问卷调查的。以及活动探究成果总结汇报,都离不开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与之相关的信息很多,但不是都有用的,学生在获取资料时必须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或整理,这也是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一个必备的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将照片、录像、录音与调查报告进行链接整合。
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物理实践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科学探究,要积极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动手、动脑和自主研究的行为,要强调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要重视研究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民主与和谐的新型教学氛围的构建。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教师在每一次实践活动开始时,要先宣传、动员。教师讲实践活动形式,内容范围,研究方法(如调查、采访、查询、搜集资料、实验等方法),研究成果汇报的方式(如作品展览,展板、论文、实验报告、网页)等,以及相关的知识(物理的,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大假期间,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科学探究,在玩中学习、玩中求知,玩的充实,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多数会欣然接受,并主动积极的投入活动中去。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学习
选择活动课题涉及的主要物理知识是学生学过的,相关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 。例如,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及保护矫正,要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验证已学过的诸如摩擦、杠杆、重心。压力压强等力学问题,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开放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和教师机房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搜集一些资料、图片或进行验证性实验,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同学查询成了可能。教师可以帮助搜集相关资料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支持,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第四阶段、跟踪参加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与学生交流课题研究心得
八年级物理课本上明确指出:“物理课不是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迷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探究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大多从文字资料方面说明总结,显得单调,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走上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并用mp3录制了一些典型的噪声,再配上相应的视频,使活动过程和结果都更加丰富。
第四阶段 收集学生研究资料、实验数据和制作作品,指导学生汇总资料,得出实践活动研究成果
物理实践活动”中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他们自己搜集材料、信息,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即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料,引导学生总结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内容之外的收获体会。教师应督促、检查和指导学生总结实践探究的结果并整理成汇报材料。及时收集分类,为下一阶段汇报、评价做好准备。例如:在“调查我市近20年来的交通工具发展”的活动总结资料是以word文档和照片、录象等形式,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超链接,使之成为一体,更方便展示。
第四阶段 组织展示汇报及评价
关键词:课外 实践探索活动 组织策略 研究
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但为了配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研究课题实施;为了通过物理课外的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我们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尝试,初步形成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构想和思路,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一、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意义
1、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区域的光的利用、污染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内物理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学习了重力之后,可探究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心。在学习了质量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成年人大脑的质量、成年人血液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摩托车的质量、一个鸡蛋的质量等等。
3、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应用
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保温性能的问题等。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所探究的题目不宜过大,针对性要强,使学生易于操作。
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时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探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具体形式、内容
1、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是我们初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科技制作方案或实验方案。各小组在完成方案后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再次讨论修改方案,拿出可行的活动方案,在形成可行的活动方案后,学生便可以分工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或制作。另外,教师平时要及时收集和评价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成果。
2、网络学习和电脑制作
处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与物理学习的整合,这已经是探究性学习不可忽略的问题。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网络学习和电脑制作。为此,我们和计算机教师协商组织了计算机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了超声波后,让学生分组在网络上收集或下载了相关超声波知识和应用的大量资料;在计算机课上学习了电子报、网页制作后,让学生以物理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线,分组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利用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制作主题显明的电子报和网页、网站。
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关于物理现象、物理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走访、调查。污染(废物品、废水、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环保措施方面,如校内噪声的来源、污水的处理;水、电两种能源的利用,浪费及节能方面的知识,如设计家庭节水实验方案等。这种调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总结出这些现象写出调查报告即可。
另外,还可以借助科普讲座、观看科技片等多种形式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总之,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有重要意义。
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合作小组分组原则
在校内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时,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按4人至6人分成各个小组,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使全班各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这一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优良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合作中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如:小组长,负责填写小组活动内容的记录员。而且小组角色还应该经常互相轮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在校外进行如小制作、社会调查研究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时,为了便于组织和有效合作。活动小组的组成可以根据地域、学生的意愿、动手活动的技能等因素,自由灵活地组成活动小组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
四、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创新教育,实质上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教育的,要靠熏陶和培养,培养创造性需要信赖和宽松的环境。进行活动探究,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空间,给出一定的时间,把教学重点逐渐向情商方面转移,当然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1、实践探究活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某一个或一个方面的物理知识,在课内外或在生活中进行观察研究,找出自然界中的有些现象、生产中的有些工具、实物及生活中的有些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物理规律或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法,它通过问卷、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有关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存在的现实情况。
实验法:实验法是观察的一个重要补充,是更精确的有组织的观察。实验法的核心是如何控制所要研究的因素发外的其它各种影响因素和变化因素。
创新性制作:为了方便达到某种应用的目的;为了探究某个物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为了搭建一个共同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样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工具制作、实验器材制作、电脑制作,这也是实践探究活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方法。
2、提供给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为了便于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过程控制有据可循,也能使学生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是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方案──活动过程──成果-──活动报告
教师通过活动前的指导,将活动模式和程序推荐给学生,并提一个示范和参考资料,把研究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
五、注重实践探究活动中的指导和督察
1、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系列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活动内容,上报教师。然后,教师根据所选的活动内容分组建档。教师所选的课题,应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与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入口小的问题为主。还应注意两个定位,一是学生定位,所选的课题要与学生的基本状况相吻合;二是方法定位,在校学生所具有的研究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所用的方法要切合实际。
2、方案设计。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便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如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2)各小组在完成实验方案后进行交流;(3)取长补短,再次讨论修改实验方案;(4)教师参与各小组,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拿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3、方案的实施。在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坚持把指导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不要干预和指挥学生的探究,只有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明显偏差和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习惯了的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指导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好阶段性探究任务,督促他们根据事实认真填写探究活动记录表中的有关内容,当学生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难以实施时,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参与探究活动,成为他们小组的一员,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总结的撰写。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参与各小组,指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写出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或者实验报告。
六、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评价
思想政治课活动化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活动化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活动课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活动的教学设计要紧紧问绕教材内容进行,决不能脱离教材烧“野火”,妄加发挥;教学目标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不能降低或一味拔高。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透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要采用不同的动态处理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相关内容。
活动课要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活动”,就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活动内容和形式,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活动课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思想政治课活动要立足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处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发明能力等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关系到人的基本素质的形成,关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活动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的活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不断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课本身的开放性、灵活性就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具优势地为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尽管可能发生偏差或错误,但这应该是允许的可理解的。学生通过大胆设想、检验结论、接受指导、反复研究、确立结论这一过程,会有所发现和收获,往往会沿着正确方向走下去。这样,创新精神就活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
思想政治课活动化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过程和策略也各有千秋。我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实施。
在活动计划的制定上要有前瞻性。计划设计的前瞻性主要包括活动地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工具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办法,等等。但是,活动中不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切实做到安全、方便、省时、省力、有效为原则。
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要有目标性。这就需要活动内容选择时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结合本校、本地实际,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从能力、知识、方法、品德目标,从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主题,结合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传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等几个方面或角度考虑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课应高度体现现实意义,不关注和追求形而上学的问题,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当代的、国家的、社会的、生活的问题出发;最后又归结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或解决。
在活动参与形式的选择上体现体验性。活动中的体验学习包括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直接体验要求学生亲身参与某项活动,模拟体验则只不过是通过影视、绘画、文字说明等来活动。这就要鼓励学生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身在校园却要心系天下。活动过程我一般分为三环节:“筹划准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总结”。同时注意,活动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允许学生出现失败和错误,但个别学生积极性低、方法错误严重、结果一团糟。我们急切之下,容易直接教导学生,越俎代庖;其实,由其他同学帮助会更好,可以使他们之间互相借鉴和促进。
(1)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也称实践教学,即结合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实现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高校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这种系列性的实践机会可使学生更多地直面社会生产的各个技术层面,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从离散的课程积累发展到有机的关联应用中,从抽象的智力活动中发现客观存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吸引大学生加入教师的研究项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实现书本到实践、实践到创造的互通,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2)统揽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活动。这是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主要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的开展,建构学生亚文化群的自我教育的实践体系,是大学生们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满足需要的自我安排。素质拓展活动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调适控制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社团的出现,为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实验基地。社团已经成为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主要阵地。
(3)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文化服务和劳动服务,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并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实践行为。通过举办高层次的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在大学生中发掘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同时鼓励大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技术和专利(产品)进入社会,寻找市场和发展机遇。此外,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如家教、岗位助理、社会兼职等,也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实践方式。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处世能力及生存意识。
二、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逐步走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在保持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的同时,更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人、成才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实践教育是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必然要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机制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知识使用即知识渗透到社会生产环节中的速度和质量,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无疑要求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相比,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三倍。有较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才能胜任工作岗位,并且成功立业。
(2)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与人生观。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社会经验不足,大部分同学对社会的看法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影响科学的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剔除思想中不符合实际的因素,克服理想化和思想偏激的弱点,把握基本国情,把握社会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目的在于深切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从而加速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化进程,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
(3)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健全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经历简单,成长顺利,思想单纯。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意志薄弱、情感脆弱、依赖性强,面对各种新情况、新局面、新问题,不能正确地认识与估价自己,容易产生挫折感与失落感,无法适应社会,参与竞争。实践教育的作用在于,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通过个体在行动中的体验、积累和感悟,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实现素质内化和人格提升,从而培养处理复杂矛盾的韧劲和能力,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信心与毅力,承受压力、经受磨难的心理素质。
(4)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务实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文人形象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今天的大学生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这不仅能弥补课堂上理论教育的缺失,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境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和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使大学生在求真的真诚、向上的热诚、务实的追求中达到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增强他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
(1)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把实践教育与教学工作融为有机整体。首先,要把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过程中,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实践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构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其次,设置专门的实践教育指导机构,加强实践指导。有针对性地开设实践方法课程或讲座,在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技巧以及活动的组织、公共关系处理、活动总结、实践报告的写作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教育路子。第三,要健全实践教育的评估制度。在相关科目成绩考查评定上,增加有关实践教育的规定和标准,实行社会实践创新学分。在评定奖学金标准中增加实践教育的内容,以鼓励和奖励那些积极参与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学生。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运行模式上由阶段性实践转变为校内外经常性实践。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育活动得以正常化、制度化进行的保证。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不是权宜之计,不能指望一两次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立足长远,要有整体规划。在建立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须注重保持稳定性,强调专业性,考虑社会性。要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互利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校企联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这一趋势,高校应寻找、选择一些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工作扎实、经营效益稳定的单位作为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
目前,由于尚未形成经济与教育、科技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新机制,教育仍处于象牙塔模式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全局、整体的规划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社会实践总的看,仍显得薄弱。要确立实践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观念。学校可借助社会的支持完成实践教育的任务,同时对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作一个检验;接收单位可借助学生的实践得到新的技术服务,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产生新的产品和利益。这种互利双赢是实践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深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在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内容形式的安排、模式选择及管理手段等方面,既要考虑实践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条件。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社会实践教育的资源,还有必要培育一些中介机构,促进实践教育的社会化。
此外,各类大学生社团是丰富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具有自主性、专业性、经常性、实效性。应加强社团建设,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一个社团、担任一任干部、组织一次活动、培养一种特长”的实践方式,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活力。
(3)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①“虚”与“实”的关系。实践过程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结合,组织时应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变学生“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到主人的角度来了解社会,把握自己,直接为社会服务。②“管”与“放”的关系。在客观上给以控制、指导,但应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做到“管而不死,治而不乱”,既不把社会实践搞成“保姆式”,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势和学生的特长,多渠道、多层次、有重点地实施,做到点面结合,收放自如,统筹兼顾。③“内”与“外”的关系。实践教育的目的是用“课外”来补充“课内”,“课内”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一课堂”的学习不能忽视,不能喧宾夺主。有的学生主次不分,沉溺于“助学”和“创业”,无心课堂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导致学业荒废。专业知识没有学好,实践教育无从谈起。对时下流行的休学创业,也要辩证地加以看待,这个政策并非鼓励大学生放弃科学文化学习,相反,这是要求在掌握了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创业,创造价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育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实践教育要获得成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相关业务的实践经验。教师除了有胜任常规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具有工程实训能力,能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实验活动,善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娴熟的职业技能操作,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提高劳动效果,对学生的成才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张润福.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2).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困惑;思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3
在“综合和实践”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活动,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教科书上的“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在课内完成,另一类需要在课前辅助甚至是一段时间内完成。例如像“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这样较大的调查活动,需要课前辅助、合作的课题,课前就要落实:一是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落实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二是引导学生制定实践方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明白“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清楚“我们要首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从而制定详细的步骤和计划;三是在加以实施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实践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就是说,需要课前进行合作准备的,就要做到:时间充分、方案周详、分工明确、记录完整、结论真实。
二、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首先,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是由问题情境驱动的,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是一条基本原则,其中“问题”的选择是关键。问题选材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水平、数学活动经验相协调:七年级以内容具体、明确、细致为主;八年级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九年级则多介绍相关现象,让学生形成研究主题,以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提出的现实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运用学过的数学的工具、数学语言、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在学生的试验操作过程中分解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结论、在对问题分解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经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三、注重探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才能促成由“经历”到“获得”。
案例1: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制作.
材料:厚(硬)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
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如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
活动步骤:
1. 观察、讨论。各组确定所要设计制作的包装盒的类别,明确分工。
(1)观察作为参考物的包装盒,分析其各面、各条棱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2)拆开盒子,把它铺平,得到表面展开图;观察它的形状,找出对应长方体各面的相应部分;度量各部分的尺寸,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
(3)把表面展开图复原为包装盒,观察它是如何折叠并粘到一起的。
(4)多拆、装几个包装盒,注意它们的共同特征。
(5)经过讨论,确定本组的设计方案。
2. 设计制作
(1)先在一张软纸上画出包装盒表面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一下,裁纸、折叠,观察效果。如果发生问题,调整原来的设计,知道达到满意的初步设计。
(2)在硬纸板上,按照初步设计,画好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注意要预留出粘合处,并要减去适当的棱角。在表面展开图上进行图案与文字的美术设计。
(3)裁下表面展开图、折叠并粘好粘合处,得到长方体包装盒。
3. 交流、比较
各组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讨论本组的作品,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若不是,是哪个地方出项了问题?如何改正?(2)从使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是否需要改进?(3)包装盒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4)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
4. 评价、小结
评价各组的活动情况,小结活动的主要收获。
归纳小结:收获是什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成果展示(作业):(1)尝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形状(底面是6条边相等、6个角都相等的六边形,6个侧面都是长方形)的包装盒;(2)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纸。
这个案例是一个过程比较长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一个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让学生收集包装盒、拆开观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过程,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如何寻求解决后面问题的思路。
四、强化问题的意识,提炼数学思维的基本思想
二、工作目标:
1.教学质量目标
(1)中考重点中学上线人数实现300名以上,升学尽对人数和升学率保持全县第一,升学率超县均10%以上。
(2)参加全县会考,30%科项进进全县前5名,90%课项进进全县前15名,没有明显弱科和教学差班。
2.学生的特长得到培养,爱好组参加人数达全校学生数的80%以上,在社会各类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获高级别奖励。
4、师生无严重违法违纪事件发生,无一例不安全事故发生。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立足规范,科学治理
1、课程治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严格执行“减负”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体要转变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各学科都应注重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夸大学科本位的现象。同时,各科都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2、各部分治理:
教务处工作职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主任轮流带值班,坚持天天6:40―21:00全天值班,从到岗、学生到校、班级纪律、自习辅导、课间活动各方面如实查记,并分工完本钱职工作;及时处理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题目。坚持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教务活动总结制度,保证常规教学目标的落实。
图书室、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调频广播室、电子备课室工作职员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日常治理要制定具体计划,保证按时开放(上课),并对其工作状况如实记载;要经常保持室内卫生清洁,定期对图书报刊、仪器设备进行清查整理,保证教学所需。图书室要不断增加书籍及音像资料种类,保证每周开放不少于三次。电子备课室要增强服务意识,在培训指导学习把握运用上取得实际效果,使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更广泛的应用于教学;要努力办好校园网站,在内容编排、消息传送上显出特色;要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和网站投稿情况具体记载。
坚持单周教研组活动,双周年级组活动。全体教学职员分别按照教研组和年级组活动编制参加活动,落实组内会议精神。学校主要领导巡回各组,检查指导工作。
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活动逐周有内容、有结果、有记录,活动不得流于形式。对组员到会和参与活动情况,实行组长和教务处双重检查记载,对缺勤或不完成任务者及时通报并按规定处理。
3.课外活动和特永生培养
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各组、各班主任和所有科任,要把落实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外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能激发学生爱好的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浓厚爱好和“动脑想、动手做”的能力,在素质进步和特长发展上多做有益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成立多形式的学科爱好小组,并经常地指导其开展活动。要求:①每学期各教研组举行大型活动不少于一次,各任课举行的小型活动不少于两次;各年级组、教研组组织的课外爱好小组不得少于两个。②各课外爱好小组(辅导一人或几人)要专项计划和总结。
落实《体育教学条例》,强化艺术教育工作,实行阳光体育活动。音体美小三门特色教学要上新台阶,艺术类每人培养的特永生每班不少于2人。
4、实验课、劳技课、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课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治理。
加强实验课的组织,理化生按学校理化生实验治理办法,依据实验目录和进度按有关表格要求,逐一完成并如实记载;且根据新课程要求,强化操纵练习,增加实验操纵考核。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课的研究和教学。成立信息教研组,认真进行已立项课题研究,开展校本研究,推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中注重不同年级内容的安排衔接;要对其学习、使用、竞赛、考核诸多方面进行探索;要从正面影响学生。各班级要留意教育学生,进步熟悉,保证学生按时上课。同时,微机室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治理。
扎实上好综合实践课程,加强对其的研讨和治理。学校、年级和班级都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具体记录每次活动主题内容、活动过程、成果和评价结论。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要在认真探索、充分了解学生的条件下,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确定课题,指导其开展活动,完整记录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并在参与和指导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和进步。在职教培训和劳动技能培养方面,注重课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整合;并在初三后期进行专项安排,保证每个学生把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每期不少于8课时。强化教学气力,由校医、班主任、体育,按计划分专题讲授。继续办好“心理咨询室”,加强该课题(市级)的研究,以期取得新的成果。所有课题做到有教材有计划、教案,有作业、有考核、有总结,所有过程资料纳进常规考核。
5、严格学籍治理制度。实行学籍月查制度,严卡转进和转出,对各班学籍变更情况按月通报。开展开学初“保学控辍”月活动,积极帮助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和特困生解难工作,有效控制学生流失。治理好特生(优生、学困生、特永生、残疾生、流失生)档案,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学生考勤检查,做到逐日一查,对学生到校情况每两周通报一次,对缺课节次较多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教。
6、严格考试制度,从严组织中考、末考及初三月考。考试实行年级、班级插坐形式,阅卷统计完全回避,严厉考风,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7、完善专业发展档案,从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班级治理、师德表现、赏罚考勤等方面客观评价综合素质的进步。
(二)狠抓常规,促教风,带学风,进步和学生素质
1、严厉课堂教学工作治理,杜尽上课迟到、早退、缺课、接打手机以及只顾自己上课不管学生听与不听的现象。教务处将不定期巡逻查看、对违规现象给予批评,并记进业务档案。
遵循规律,坚持原则。初一年级重视过渡和衔接,要着重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理想教育,严格练习,把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教学,拓宽夯实基础,初三年级加强能力练习和灵活变通技能练习。各个年级都应留意培养爱好,加强学法指导,继续深化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实践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障碍。
2、各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标准立在课标上,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点子出在课堂上,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新与旧、讲与练、教与学、学与用的关系,严格把握教学过程中备、讲、辅、改、考、评等各个环节工作。各科要认真学习,多揣摩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把握学科特点,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出扎实可行的计划,在搞好常规化教学的同时,学习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乐学,多思善问。
实施课堂教学三步曲:一是课前5分钟进进角色,做到思想到位,人到位,教具到位。二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导,正确传授知识,精讲巧练。三是每堂课留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形成性测试(特别重视后进生),及时反馈、矫正,并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及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能力为目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教案(包括活页教案、试验教案)要求目的明确、设想公道、重难点清楚、节次条理分明,教、学兼备,详略得当。教案检查采取每月定期检查方式,检查职员由校长、主任、组长、教务处工作职员组成,内容上检查备课率、安排的详略度(包括难、重点、节次、教学方法的确定、程序的安排、讲、练、教学反思)、书写质量等。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纳进绩效赏罚。
3、中等生促进和学困生帮教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备课练习,有职员落实,有时间保障。中等生促进按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学困生帮教工作要求思想重视,情感投进,时间落实,分类评价,及时激励;要把帮教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看得同样重要。教务处将有计划地进行分层质量测评,及时通报,及时调整改进。
4、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早读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指导要充分利用;课余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好战场,各科任要积极参与。对辅导情况教务处逐日检查,结果定期通报,期末汇总记载,并以一定的积分比例记进期末量化考核中。
7、实行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坚持每周校领导听评一节课制度,增强教学治理的深度和指导的针对性。
8、做好学习及教育情况的调查工作,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进行经常性的学情调查,精益求精教学工作。各年级组每期至少进行两次学情教情调查,调查情况通报全校或反馈给有关。
(三)积极探索,深进教研,不断进步教学质量
2、深进教研,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发挥备课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做到上风互补,进步全体驾驭教材的能力。备课必须针对学生实际,以学法指导为中心,分层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进步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性研究,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组合式教学,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
3、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要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身作则,肯吃苦、肯学习、肯钻研,乐于奉献。围绕学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以教学现场为载体,随堂听课,做到“及时看,课上听,随时查”,发现题目及时指正,积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与实验。
教研组以听评课、学习理论、课题研究为主。备课组以教材分析为主,做到备课、上课、练习、测评同一。
教研组要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好组内的优质课、公然课教学,积极开展一人一文活动,完成每学期教研专题。做好备课组指导工作和课外活动安排工作。要把听、评课工作作为每次活动重点内容之一。听评课活动要改新,要建立“找岔”制度,即每人至少提一条建设性意见。听课评课中,没有发现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视为无作为,以促进教研活动的创新。
各组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教改、赛讲、技能竞赛等活动,可以和周边兄弟学校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在活动开展方面,求新求活,形成特色。
5、各年级组长要做好职权范围内的督查工作,注重学情教情调查,增强对年级教学的指导性;改进和落实后进生转化承包工作,定期对每项工作进行检查。要督导班级开好班会,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协调召开家长会。
各年级要抓好实验总结工作。每月至少专题学习培训1次,讨论研究交流1次,总结1次。要重视教法、学法和成效的同一,要及时宣传推广新的经验,并做好有关档案资料整理工作。
(四)、充分发挥班主任主观能动性,促进班务治理
1、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治理,加强纪律教育和学风整顿,担负对学生全面的教育责任。要搞好各类调查、统计和分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班主任每月考核评选,严格按照《班主任考核及补助发放办法》规定,检查评选,兑现绩效。
2、各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学校《德育系列化方案》和《素质教育方案》,留意“主题班会”的落实,并在班务札记上体现。要针对不同情况,重点抓好养成教育,要大力加强团队建设和班委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3、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努力进步学天生绩;要以“爱”为主线,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和中等生的促进工作;要深进学生,勤于家访,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杜尽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不准随意让学生停课停学,控制学生流失。
5、班主任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要月月讲、周周讲、天天讲,要重视校内活动的安全,还要重视校外活动的安全,要重视吃的安全、住的安全,还要重视行的安全。6、各班实施学校学生综合性评价方案。班主任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全面评价学生;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指导学生对自己成长记录袋材料的积累整理工作,并在班级成立学生综合评价小组。鼓励撰写班级治理方面的心得、体会、评议,并对教务处班主任治理方面提出建议。
7、各班主任要有大局意识,果断服从安排,要积极参加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重大活动,教务处将根据成绩赋分,记进班级当月考核中。
(五)、加强毕业班的教学和复课工作
上一学年,我校在高中升学考试中重点中学录取302人,升学率57%,连续11年居全县第一。本期要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更有效措施,再创佳绩,在明年升学考试中,重点中学上线人数实现300名以上,在升学尽对人数和升学率上实现“十二连贯”。为此要求:
2、年级组及各班要对整个阶段周密计划、扎实安排,明确目标,采取得力措施。早着手落实中等生促进,使升学有看的学生一个都不落下。
3、各班要组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复课小组,强化薄弱学科,定期召开复课小组会议,及时解决复课中出现的题目,同时,加强学生治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34-02
1 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理论讲授法。高职的政治课的教学课时较少,对于不薄的教材就必须要对内容有所选择、综合和提炼,再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同一政治组的教师可以对不同专题进行分工备课,有条件的可以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巡回讲授,不具备条件的则可以在教研小组内实行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由不同教师传播讲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在课程开始初,一定要在各个班级进行师生讨论、或者问卷调查,或者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意向,然后再结合课程目标,选定讲授专题;其二,不支持一厢情愿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课程实际,丰富信息量,增强新颖性,具有启发性;其三,适当的聘请外校教师或者社会名士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和思维视野。
(2)参与式的案例讨论法。政治课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课程案例资料十分丰富。不过,在组织案例讨论时需要注意:其一,一定要在每个班级培养数名善于观察生活、提出问题、长于客观分析和语言表达的学生,由他们在课堂上发动和引导同学参与讨论。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讲清案例教学的目的和大概过程,取得全班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和认可,甚至可以将每一次讨论纳入考核;在平常要善于观察,迅速地熟悉各个学生的特点,让全班同学都愿意也能自如的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毫不吝惜对这个班级的期待。其三,在讨论即将结束前,一定要留下时间,由学生们对活动感受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效果。其四,讨论课的选题不宜过宽,但却可以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自然展开,顺势深化。
(3)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法。如今广为流传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每个学习者应给予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高职学生的动手的热情和能力都是很突出的,政治课教学利用此优势,启发大学生为满足接触社会实际的需求而进行实践和锻炼的自觉性。教师既可以针对专题的实际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在讲解改革开放专题时,通过分组布置任务,监控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提出观点,以及最后面向全校进行相关宣传,顺利的完成了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渗透本课程的思想精髓,如在讲解人际交往专题时,在其他班级笔者使用的是游戏法和讨论法,但是在有的班级却是借该班的市场调研实习来进行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教师还可以加强指导,如先提出学习目标,再提供学生研究需要的部分数据、素材,学生主动进行甄别筛选,归纳分析,从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课堂交流或网上交流得以展现;教师也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设计开放式的实践研究话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自由确立与课程相关、本人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查阅书籍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最终以书面成果或网上编辑等形式展现成果进行交流。这里要注意的是,其一,每次活动定要分组进行,并由组员轮流承担组长职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管理、换位思考、团队协作的素质,有利于在小组间激发良性竞争的动力,勇争上游,一举而三得;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提出层次不同但目标和规则明确的要求等,并抓牢小组长,实施过程监控,注意活动总结,在广度上,不限于在班级内分享成果,而是要善于从班到系,从系到院的扩大宣传面,塑造本班级形象,提升个人素质,在深度上,鼓励学生形成书面的成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觉式的自我学习法。如果说前面的三种方法叫做学生主动参与,则这种方法便是自觉完成了,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日后自己独立学习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对于学法的研究和指导非常薄弱,至今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至于自学习惯的养成,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故必须从一时一事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不可有所懈怠和轻视。笔者的深刻体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我们是怎样选题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收集资料的,途径和要点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逻辑思维路径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各个同学的体悟为什么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该怎样综合;我们自身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互补;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世界上的事物会这样简单吗,是否还有每日进步的要求……”等类似的问题。只要对学生们再多点拨一下,他们就会走得更好更远。
“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挖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潜力。这不仅是因为资金和硬件的尴尬,也是由于我们长久使用的“黑板+粉笔”手段仍然有着现代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价值,二者不是“一山二虎”的关系,而是“夫唱妇随”的分工。当然,要挖掘传统教学手段的潜力就得有所创新,可以考虑在呆板的黑白双色体系里,加入彩色因子,如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卡纸和吸贴,形成同样精彩的光彩讲台;也可以考虑购买挂图类的教具等,甚至发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制作一些图片、小报等,可用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这些也都可以丰富学生感官感受;也可以考虑采用简单的可移动的电视和影碟机设备,向学生展示视频资料等。
(2)增强多媒体设施的配备。理由自不用多说了,这也是保证课堂声色光影皆具的最好方法了。当然在应用这样设备时要注意物尽其用,要把实物投影、电影动画、图像模型等手段与传统教学讲授相结合,将“大道理”变得直观生动、深入浅出,而绝不能把简单的把多媒体理解为白色背景的黑板而已。举其中一个侧面来说,课件一定要做得精美,切忌呆板的展现文字纲目,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可以综合,从单向性的展示到互动性的交流可以实现,从教师一个人构思课件到师生共同完成制作也可以结合,或者课中完整的呈现课件或者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完成课件可以选择,用所有班级一个课件到不同班级有不同调整也可以是努力的方向。
(3)探索网络媒介的效用。我国于1994年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开放的网络文化改变了时空结构,“导致了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学生从此可以在“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自由进出。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网络资源都能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今天,几乎在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样良好的教育阵地又怎能弃置不用呢?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其一,将政治课形成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将之挂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其二,建立本课程的博客群,建议以每一门课为单位来建立,在其下可以按班级和授课教师分类,或者按意见类型分类等,都各有好处。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开拓师生沟通新的桥梁,使得交流更为顺畅,学生们也更加愿意倾吐真实的想法,于教学而言,这样便捷可靠的反馈信息机制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横向跨学科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实施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从多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脉络看来,考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且在很多的院校开始迈出了步子。在此,有必要重申以下方面的改革方向:关于考试内容,应该变只考读写为听说读写的全面考查;变注重基础知识为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变注重考查思维的结果为注重考查思维的过程。关于考试形式,应该变单纯的闭卷考试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关于考试安排,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办法。听说考试分散在平时进行,记入阶段性考试总分。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里,笔者主要是从方式方法的操作层面进行了微观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方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领域。这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潜隐在人们的经济生活、职业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无形”的方法相比,更符合教师在课堂使用的实际环境。至于隐性方法在这里不属于论述范围,暂且不论。
最后,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作为全校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实施难度高的公共基础课,如果要真正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大效,必不能少的要素至少还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学质量观、时空观和人才观;学院的资金、设施、政策的支持;团委学生处的学生活动的配合;“第二课堂”和各社团的辅助。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各要素都要融洽配合的体系,任重而道远,要搞好这一课程体系,就必须纳入学院的总体调控,方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希望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2]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4).
[关键词] 高师院校;精品课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53-04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获取数学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技能,形成数学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的内涵意识,较好地实现毕业生与教师岗位对接,高师院校应当加强数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个核心课程的建设。2005年,笔者负责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被学校立项为精品课程。2008年,该课程又被立项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拟结合笔者主持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 位
由于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要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教师的常规工作,更多地是针对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而没有能从中提炼出数学课程与教学本质的东西和特有的规律,也没有能有效地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数学教学内容的更新、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关系的重构等要求,而且,由于过度重视教学理论轻视课程理论,相关偏向还直接导致了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人为分家、相互制肘的局面。因此,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与理念研究的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率先倡导了这门传统课程的改革,作为一所地方师范专科院校,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敏锐地意识到对这门传统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性,积极顺应了全国师范院校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潮流。特别是随着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便立即开展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经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校外专家的有力指导,2003年正式将《中学数学教材教学》课程改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与课程内涵的变化。从课程理念上分析,这种变化体现了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体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数学教师进行适应性研究的思考,体现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巩固师专教师教育已有成果、对传统教材教法课程进行扬弃的追求。从课程内涵上分析,建设中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既要正确地反映科学的数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运用先进理念讨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基本问题,阐明在“教数学”、“学数学”及设计数学课堂等方面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又要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范畴目标的同时有效落实“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既要能在理论层面相对完整地描述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估考核等基本要素以及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习惯、思维等基本要求,又要能紧扣数学课程标准以及现行数学教材,从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层面分析数学教学的准备及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要点与要求,切实训练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设计作业和命题的一些基本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位于为义务教育(以初中为主兼顾小学)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服务,致力于学生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整体框架;能领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水平,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获得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较为深刻地认识数学教与学的过程特点,理解不同教与学理论对数学教与学的指导作用;能熟悉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能掌握数学教学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技能,熟悉数学教学日常工作,能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高质量地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好必要准备。
2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构 建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中,基础性与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针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数学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与数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即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以后要有助于今后的专业生涯中以此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特别地,要能引发出必要的理论扩展、深化与创新,有助于教师生涯中终身持续的专业发展。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面向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阶段对高素质数学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地选择并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特别地,应当结合就业需要合理增加引导学生训练“数学说课”技能的内容)。实践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遵循高职高专的规律,注重学科特点,强化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意将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努力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综合性是指本课程内容构建要注意在数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研究,同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有机融合。总之,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在吸收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成果基础上,重新整合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密切数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现实需求,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1]。
必要的说明:(1)理论模块的关键是当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数学学习基本理论,基础是对数学、课程及教学本质的理解,应反映出现代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演变发展的轨迹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应通过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变革的内涵和力度,应引导学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双基理论有较好的认识。(2)实践模块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难点是数学教学要点分析,特别是如何深入地分析数学教材,弄清每一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与前后联系,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能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切合其实际需要的教学,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核心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基础是教学案例的观摩与分析,目的是使学生结合课例评析,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原理、原则、策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能逐步明确它们该如何选用,在探究与发现中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并经过必要的训练,能够在数学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编制出有质量的数学教案,以便在教学实习中能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3)“现代数学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内容构建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有效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静态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信息技术处理,它是一个师生基于信息技术共同创设课程文化和建构数学教学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动态的实践过程。(4)专题模块是一个动态的模式,其内容可以根据教师个性及学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必要增加与删改),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拓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精神。
3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 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说到底是课程教学观念改革,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应当确立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立足于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体系的全面更新,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布局,使之系列化、最优化,组成一个合理的网络结构,以便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功能,取得最大的课程教学效果。对此,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下几点:(1)就教学内容的优化而言,努力处理好知识宽度与深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关系,力求既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统一,又注意相关内容引入的适时性、适度性。(2)就教学手段的优化而言,除常规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之外,还应当注意合理利用一些音像资源,引导学生观摩案例并进行评析,从中领悟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在交流、探究中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3)就教学活动安排的优化而言,立足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活动[2],除此之外努力将“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并充分考虑到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做法是:探究活动准备阶段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参考书目,使学习者亲自去获取相关理论的精辟论述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内化,师生制订好交流研讨提纲,充分落实研讨准备工作;探究活动研讨阶段注意组织学生观摩一些不同层次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探究活动总结阶段,通过师生有效合作,将研讨中相关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数学教育教学理解能力。
其次,应当确立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即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富有成效地进行专业发展。就具体教学方法而言,课程教学中应当坚决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积极倡导并采取启发式、自学讨论式、专题讲座式等有益于学习的形式。学生主体观念实质体现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最优结合的综合规划。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给各小组提供必要的课题与训练任务,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凸显主体性。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一个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有关的实训活动,让学生利用实践模块中的一些课例和补充的相关材料进行课外的评课与说课训练,并在课内进行交流展示,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除了融合与理论教学的教学实训,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在不同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独立性的认知实习(见习)、短期实习(跟班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从更大范围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交替进行,有效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最后,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是指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养、教育与发展的职能,重视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专业智能,发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思维、创新实践意识。不少师范院校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通化师范学院对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展示案例合作讨论发表见解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3];湖南科技学院构建了数学教学论的活动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教学知识[4]。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践中,非常强调“教”、“学”、“研”三者的整合,通过序列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数学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1)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2)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3)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4)开展多元的数学学习评价;(5)主动积极的数学教学反思,通过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经验分享的意识和策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5]。教学模式改革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也不应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但并不表示改革可以随意而行,相反,为了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遵循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批判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汲取原有相关模式的有益营养,继承其精华,合理借鉴相关学校改革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校情积极进行必要的创新,努力做到有模式而不为模式所限,遵循模式而不为模式所拘;模仿中有创造,运用中有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3.
[2]潘小明.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9-72.
[3]曲元海.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 (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