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自我发展总结

教师自我发展总结

时间:2022-08-29 12:4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自我发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自我发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以“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它表达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心愿。教师专业化自上个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提出后,经历了群体专业化到个体专业化的转变过程,实践也证明,教师专业化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首先这一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反思、总结出来的,是逐渐认识发展的;其次教师专业化也需要经历群体专业化过程,它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制度保障,提高了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但教师群体专业化无法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专业素养水平上都能够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也不能只是一个被动或外控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专业化自然要过度到个体专业化上来,最后达到个体主动专业化――即“自我发展”。经过新课程改革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时,才有可能促使其真正的实现专业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逐步从外塑走向自主,从制度保障走向观念自觉。“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加快教师“自我发展”步伐呢?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所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比如:组织教师加强化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到全国名校参观学习、聘请名师上引路课观摩课等,以此来培养教师的危机意识,让教师深切的意识到,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教学观念到教育教学行为都要有切实的转变,并且要让教师在实际的行动研究中认识到要真正的实现这种转变,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仅靠原有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否则自己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历史所淘汰。以此激发教师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观念,自觉地进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进行专业人格塑造,提高从教素质,从而逐步向专业发展层面靠近。

二、引导教师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目标

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就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控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然后对照自我,认清自己的发展位置,预期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制造发展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元认知的掌控之下有序地展开。此外还要经常检测自己的专业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发展计划。具体而言,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需要进行: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现有的能力、兴趣、优势与不足,找准起点。这是制定良好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前提。2.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学生、学校、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是制定良好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依据,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为切实可行。3.确立目标,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这是制定良好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当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就会自我加压,自主学习、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良好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对教师今后的专业成长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

强调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并不是组织管理部门和学校撒手不管而让教师专业发展变成个人私事,相反,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平台和约束机制。制度约束不是学校故意刁难教师,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的一种手段,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就会产生一定的动力。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靠自己的意志去战胜惰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群体的力量,把教师置身于集体的监督之中。也就是说学校要求教师记一定数量的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论文等等都是必要的。等到教师有了习惯,能够把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时,制度对教师来说就显得不重要了,可以代之以更多的灵活性。

四、形成自我反思意识,提高实践与研究的能力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实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反思。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它是一种自我的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名教师如果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成为真正的合格的现代教师就要坚持经常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研究困惑、不断改进,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一种教师“自我发展”的极好方法。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只要在三年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将可能成为名师。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五、相互合作交流,实现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孤立起来,其本意是让教师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能。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如在培训、在教研科研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各种培训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有助于自我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的局面,与同行(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同学科的和不同学科的教师、本校的和外校的教师、本地区的和外地区的教师、国内的和国外的教师)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教育的感悟、体验与困惑,来实现专业认识和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要把自我的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思路拓展到教育以外,把自我的专业发展置于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之上,与各行业人员交流,从社会中汲取养分和灵感,从而完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成为一名真正专业自主的教师。

六、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把这个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增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和信心,它促进教师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探究这种教学模式进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教学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是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究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强迫性的学习和指导。而是一种柔性的具有点拨和引领意义的指导。让探究走进高中化学课堂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自我发展和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高中的化学教师,我从探究教学实践入手谈谈如何让探究走进高中化学课堂。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中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相信高中生自学自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发挥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这相比于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师为主体有本质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发号施令让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动力,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自我发展,长久下去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效率低下。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深处根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我做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教师,重视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的发展获得教师指导和认可。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不再是过去冷冰冰甚至是相互关系紧张的局面。只有实现了这样的前提,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教学组织才会获得学生的有效回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可能被提及和有效实施。可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探究走进高中化学课堂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自觉。因为探究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强迫下进行的而是学生发展内心的需要,出于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出于对自我成长的努力。所以,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唯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做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情境激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所进行的情境激趣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经过合理设计和加工,创造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并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这种探究冲动就是源自情境的有效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施激励策略,让学生变得主动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才能够促成学生的高效探究。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激励策略,让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坚定探究的愿望和探究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肯定,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和肯定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的重要力量。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具有巨大潜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要做过多干涉,只要给予适当引导和鼓励就可以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无所作为恰恰就是有所作为。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甘当旁观者,只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就可以了。

四、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

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学生学会探究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实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独立、细致、缜密地进行探究实践和探究行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信息、总结经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自主分析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获得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化学的探究活动经验和探究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获得升华。实验探究作为高中生的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使更多高中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加优秀的能力。当高中生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时,我并不过早下结论,而是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的疑问的引领下,继续未完成的探究活动,让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说明一切,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五、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高探究效率

第3篇

关键词:教师发展;反思意识;专业素养

中外无数数学名师的经验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自我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因此,要想在新课改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更加重视自己的自我发展观念,培养自己的专业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点,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以终身学习要求自己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生产速度日益加快、质量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授好课,必须紧随时代进步潮流,在数学素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校内外培训资源短缺,这都制约着教师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这个情况下,除了校方、社会层次的培训外,教师要克服各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自己职业、身份的热爱和感情,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一是可以每天抽半小时浏览各种教育类书籍,尤其是期刊,接受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技巧的熏陶。二是可以接受函授、在线培训等系统性培训,将自己的知识整体化、查缺补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能力。总之,就是要抓住各种机会,加强能力培养和学习,以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自己。

二、训练教学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这和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契合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再将自己简单定位为一个授课者,还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教育研究者。只有加强研究尤其是反思,才能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寻找更好更多的解决办法,才能融课程、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提高自己的专业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体会小学数学的核心教育理念,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从而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1.提高数学专业知识和授课能力

首先,要精通小学数学授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只有精通才能将这些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授课活动中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赋予灵性,从而让小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其次,要发展自己的数学智能和思维,具备较高的数学教育素养,从而能够达到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水准。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和自我提高,坚持学习系统的包括数学知识在内的教育教学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素养。

2.要不断锻炼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笔者认为,莱特伍德提出的六种教师专业技能能够很好地概括教师能力的发展层次发展生存的技能、胜任教学的基本技能、扩展教学的适应性、获得教育上的专业指导、促成同事专业的成长、训练领导及参与决断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终培养自己具备较好的教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以新课改目标为标准,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步蓉.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几种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第4篇

一、提高社会各界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

班主任专业化对班主任教师社会声誉和经济待遇的提高非常有利。因此班主任教师都需要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的班主任,努力摆脱经验型班主任的束缚,彻底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形象。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它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需要班主任个体的素质建构、内涵提升、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机制,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要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目前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必须树立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教师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的认识。只有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了,才会出台相关的文件措施;只有学校领导认识提高了,才会建立起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校制度;只有班主任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才会形成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强化和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

班主任培训制度包括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目前,班主任的职前培训主要包括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教学和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办的培训。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师范类院校很少专门开设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课程,即便开设也是作为公共选修课而设置,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虽然有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可以做实习班主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原班主任一般不愿放手,实习班主任仅能以旁听生的身份进行学习和体验。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班主任专业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因此,师范教育机构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适当增加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课程教学,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则显得尤为必要。

如果说职前培训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预练,那么职后的培训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不断学习和系统提高,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培训对班主任教师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现实需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主任培训和交流机制。如:举办优秀班主任讲座,既可邀请国内知名班主任,也可请本校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可以开设班主任论坛,让班主任分享经验教训,互助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实习班主任制度,请优秀班主任对新班主任进行“传、帮、带”;开展优秀班级观摩活动,对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案例进行研究等。这些以班主任工作为主的校本培训,对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班主任教师自我发展

相对于制度建设等外部因素,班主任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则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班主任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它需要广大班主任教师去努力发展和提高,通过每个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来促进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发展程度。

尽管很多教师对现行的班主任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和不满,但是多数教师仍然喜爱着这项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时地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当他们面对一群成长的少年时,他们既感到肩上的重任,又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这些都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一个班主任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个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教育实践,对已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和学习,对于反思结果还要再用于实践去检验,然后再反思。这种“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可以使班主任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层的理解和诠释,以提高自我专业理论与素养,最终会使自己成长为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技巧,还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学习和反思能力的教师。

第5篇

关键词:教师 教学实践 素质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靠教师,师资队伍的好坏决定了学校的好坏。一个一个的教师个体构成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群体,学校的声望和口碑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声望和口碑。大学不在于有多少大楼,而关键在于有多少大师,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有九条,第一条是教师的素质。

我校是专科学校升格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俄语与英语副修专业正是在这个定位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分配,而设置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作为这一专业的教师,在培养俄语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人格魅力

在如今,青年人都崇拜偶像,效仿偶像,有魅力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被崇拜和效仿。教师的魅力包括影响力、感召力、感染力、催化力、激励性等。一个教师具有正直善良的品格、渊博的知识、智慧的头脑、风趣的语言、优雅的气质等能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如果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耐心,鼓励学生,真心待人,那么学生也会从厌学到爱学再到好学。

二、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挑战。这些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职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

1.自我学习。优质的教来自优质的学。要教别人如何学习,自己先学会学习。会学习是教师教得好的前提。只有会学习、善于学习、有效学习、坚持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有本钱、有条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完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学习方式很多,包括在教中学,教学相长,读书,上网查资料,做研究,观摩别人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反馈,参加行内的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

2.自我反思。教师的职业或专业发展进步不能只靠正规的课程和外部的输入,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经历和对经历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靠和同事的交流,靠对自身和身边资源的利用,总结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

3.自我更新。学历和文凭只说明一个人受教育的背景,资历也只代表过去。如果不与时俱进,有学历和资历的人也会成为“现代文盲”。教师的实力在于有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专长,不能在以上几方面赢得学生的崇拜和尊敬,即使有再高的学位、资历、头衔,也不是称职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

4.自我挑战。合格的教师靠讲解,优秀的教师靠示范,伟大的教师靠启发。启发的方式之一是提问。教师要能提出有挑战性、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自己本身必须对问题有思考,有研究,有底气,有勇气与学生一起共同求解问题,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另外,在俄语教学实践中,应以师生间的交际互动为原则,要双方动脑、动口、动手,这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人际真实的交往有许多始料不及的情况,随时有因为原有知识不足和技能欠缺的现象发生。

三、具有现代外语教学理念

语言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产物,应当在不断更新的课程中体现。俄语教师要懂得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原则、人才标准与要求、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等。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反思为途径,在应用中学习,做教师也做学生,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寓教于乐,教学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等。

俄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职场和生存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社会上有人要并能用上的人才。

掌握现代先进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制作课件。

四、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

1.教学技能。讲授、讲解、提问、答疑、指导、归纳、点评等,授人以鱼,亦能授人以渔,教学生知识也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2.交际技能。对话、交谈、争辩、讨论等,引出话题、应对沉默、追问、纠正、解释、重述等,思想交流、语言交际、话语轮换、行为互动、角色变换等。

3.组织技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编排、演讲的程序、课堂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分配、活动的组织、应急处理的措施等。

4.设计技能。是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包括设计课程,教材、教案、活动、任务、试题、多媒体课件等。

5.评价技能。评价教材、学生表现、课堂效果以及自己的表现等。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上只是俄语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由于篇幅有限,论述不够全面,教师还应全面发展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俄语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22-0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培养需要而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专业能力素质,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提高职教水平,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学能力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职教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教学能力,也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比较成熟,但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各种原因导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还不够全面,缺乏系统化、常规化。

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在欧美国家逐渐兴起,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而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建立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从实践层面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2001年我国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育资格认证工作。目前,在我国包括外语教师在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开始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模式改革、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转变教师角色及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开发与研究能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出现了许多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开展的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很多研究认为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仅为开展相关内容的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同时也触动英语教师认真关注并反思应该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发展这一问题,对推进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自主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学校、所在部门及个人。为此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考虑。教师自身不断更新、完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教师还要依托外部环境,进行终身专业训练,掌握必要的教育知识、理念和技能,充分解职业教育规律、培养良好的专业道德。英语教师需要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态度、意识、并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校及部门的指导、政策和制度保障、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政策及人文环境等外部环境对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积极的条件和支持。

1.教师自我发展。教师自我发展是指教师主观上进行自身专业发展的尝试与努力,包括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反思等内容。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教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经验等与自己教学工作及专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并使之不断成熟。教师首先要自己认识到进行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观上有进行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意识到其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信念。在认识上,教师能够把自身专业发展看成是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规划、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态度上,教师能够把自身专业发展不仅看成是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规划设计还能把它看成是自己综合业务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在态度、意识上主动寻求发展,形成教师自我发展心理,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才能乐于尝试并关注、在乎自身成长,个人自我发展才能有长足的动力。强化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强化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促进自身提高发展。而如何在实践中促进自身提高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成功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有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前反思,首先是对实施教学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教学是否需要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或手段;其次是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和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和重难点,熟悉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活动等。教学中反思主要是边教学边回顾并记录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做笔记待课后加以反思总结。课后反思主要是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回顾,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可以通过课后小结加以记录。反思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趋于合理,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更主要的是通过反思教师得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2.外部环境的必要支持。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师所在学校的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校及部门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政策等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积极的条件。高职院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然而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因重复教学导致教学具有明显的经验教学特点。作为基础课,师资力量没能进行有效的充实、再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和相对连贯的培训体系。必要的在岗教育:对教师来说,缺乏有效的在职教育和在岗学习,进行教学交流的教学观摩每学期举办的较少甚至流于形式;教学方法传统、知识相对老化,业务水平停滞不前。有的高职英语老师笑谈道:教上几年高职英语,自己原有的英语水平不仅不提高还要下降,连大学毕业时的水平也没有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由于高职学生整体英语基础差,再加上对英语不太感兴趣,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教师对英语教学的研究热情下降,许多英语教师认为现有的英语知识水平教授现在的高职学生绰绰有余。然而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是: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只源于学生基础差吗?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模式、知识选择是否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及就业需求?教师有没有认真反思高职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学校尤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校方该为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在岗教育、支持与保障。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更需要集体创造的条件,有些事情也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办到的,需要教师所在学校、系部的大力扶持。例如培训,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训包括校内及校外培训,校内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请进外面的专家学者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搞校内教学观摩,即公开课,加强教师内部交流,探讨教学相关内容。对于新进教师还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加以专门指导;对于以上指导、观摩、培训要制度化、长期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监督考评。另一种培训形式就是“走出去”,根据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到外面参加培训,例如顶岗实习、教学方法研讨、教研会议、教学观摩比赛等。“走出去”后可以把培训的结果、收获以书面或讲座等形式反馈给校方或所在部门。另外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有必要针对教师个人情况,依托校内外资源帮助教师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了解并制定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化后根据学校具体培训项目和计划派出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而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高职英语在高职院校只是一门基础课,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英语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专业水准,提高职教水平,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树立不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职业教育方法的信念,在教学内容上能提炼出较真实的贴近工作岗位的教学情景,应用所需基础语言知识,开展实践教学;形成以课内知识为基础,课外就业为导向,语言技能实训为目的,以语言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综合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实现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

[2]陈称福.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构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3]刘鎏.从骨干教师培训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09,(11).

第7篇

【论文摘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 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 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第8篇

[关键词]教育实践感悟;反思;卓越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90-01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越少年。不知不觉,如今已是我成为一名师范生以来的第六个年头,本科到研究生这六年间,专业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让我经历了从“学做合格师范生”到“学做合格教师”到“学做卓越教师”再到“实践出真知”四个阶段的学习和历练。接下来,我简要叙述一下六年来的四段教育实践经历,并反思总结四段经历的收获与不足,最后综合四段经历总结师范生如何自我成长,向“卓越教师”稳步前进。

一、以“爱”之名――学做合格师范生

2013年7月17日,我跟随“播爱公益支教团”这个大部队走进了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之旅。

此次支教我担任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四年级(1)班和(2)班的数学教师以及速算选修课的教师。人生中第一次以教师的名义站在讲台上,激动之外还有些许担心和紧张。怀着忐忑但激动的心情迎接我第一次教师之旅,恨不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生和教学上。我用了两天时间就把班里30名学生姓名全记熟了,每天晚上都写反思、备课到深夜,每天都早早起床去教室看学生,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当然这样的付出让我尝到了当教师的“甜头”,我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同事的赞许。只要学生给我一分的回应,我就愿意用十分的热情去付出。这次支教经历让我以为,只要努力付出、真正爱学生就能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真切关怀每一个学生,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

二、教育,只有爱是不够的――学做合格教师

2013年9月2日,我和另一名同伴来到普洱市孟连县孟连民族中W,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孟连是傣族、拉祜族、佤族三个民族的自治县,并且西部和南部都与缅甸接壤,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其他原因,导致这里的学生普遍不好学。

这次实习,我身兼数职,不仅担任初一149班和初二148班的数学教师,还担任初三三个班的政治教师,课外帮办公室主任做事,每天从早晨六点起床开始就一直忙碌到深夜,有时要批改试卷之类的,那就得做好熬夜的准备了。每当我感觉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以“学经验、锻炼”等理由安慰自己,我以为这样的付出会有回报,学生也会感受到并投身学习,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两周内就把五个班将近三百名学生的名字记熟,尽管我找了每一个问题学生谈话,尽管我每天备课、备学生到深夜,尽管无论他们作业做得多差我都仔细批改并标注……然而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瞬间蒙了,我原以为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就能打动他们,就能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前进,一起学习。

面对一群贪玩、不好学的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忍耐和宽容,在忍耐中寻求方法,在宽容中走进他们的内心。在无数次与学生坏习惯的“比拼”中,我深刻明白了:教育,只有爱是不够的。教育需要爱,但更需要的是智慧和恰当的技巧。

三、提升综合能力,向卓越靠近――学做卓越教师

在前两次教育实践的基础上,2016年3月,我进入云南民族中学实习,再一次走进教室、站上讲台。与前两次不同,我不再盲目地付出,而是通过阅读、学习以及向老教师请教,在努力付出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并总结、反思前两次实践经历。

此次实习,我面对的是一群高二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懂得更多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必须从方方面面提升自己,不再只是教好书那么简单。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高的师德。

四、实践出真知,“西天取真经”

我不断从这些教育实践经历中反思: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成为一名好教师?怎样成为一名卓越教师?

第9篇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呢?我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从唯传授型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应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必须改变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储存知识的状况。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位置,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支配作用。自觉积极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真正做到既教学又教研。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自身素质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是否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还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优劣。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是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灵魂,而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是靠学习,尤其要靠研究性学习来完善,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以往因循守旧接受型的应试教育无法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及快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自修,积极研究,研究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好方法。

(二)要从大练基本功开始,形成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

经验告诉我,从传统的唯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基本做法是:打好基础,分段提高,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

所谓打好基础,指的是教师要练好基本功,具体地说就是要练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评定、课内外辅导等等,包括读功、讲功、听功、写功、想功、记功、导功等。

所谓分段提高,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主要指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对研究型教师,素质上要求具有最新的教育理念,能自觉地与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决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批判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另辟蹊径和标新立异,有发现学生创造潜力的意识和能力,能剖璞见玉,善于引导;有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能力,善于诱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品质。

第二,研究型教师要在掌握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研究方面的技能。即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论知识,具有搜集资料,开发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阵地上,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严谨治学的作风,具有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具有科学的分析问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论证的能力;具有将已有教育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第三,一个教师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要做到:

一是重视教育理论指导,明确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方向。

二是做到计划安排,健全教学改革心态,在借鉴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又能虚心接受他人新的成果和成功理论;在开创新局面的同时,又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是有角色意识,坚定改革意志,树立主导地位意识和动力充足的心理意识。

四是具有合作品质和牺牲精神。这样,才能顺利解决教学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

五是能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能扫除教学研究中的习惯心理、从众心理、畏难心理、逆反心理和迷信心理等。

第四,研究型教师要做到六会:即教学理论应用会;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观摩会评析;教学风格会创造;教学专题会研究。

研究型教师这些基本能力是对教师素质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因此必须形成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研究习惯和能力。

(三)实现课堂的全优化,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研究型教师素质的形成,除了大练教学基本功外,还要通过实现课堂教学的全优化来磨炼教师研究教学的技能,我们把实现课堂教学的全优化视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所谓课堂教学的全优化,就是教学原则科学化,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科学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全优化可以用以下三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教学效果佳,即知识系统组织得清晰,课堂技能技巧水平高。

第二,时间耗费少,我校采用的洋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大多教师都能做到。

第三,师生精力耗费少,即学生能积极主动活泼的参与教学过程,这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10篇

关键词: 学习生态学 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

学习生态学是对学习者及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团体或社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 学习生态学强调学习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的研究关键在于创设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在学习生态学中,学习共同体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它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一起交流、互动、分享而形成的学习群体。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是一种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互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桥梁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目的形成促进教师学习和使教师学习达到最好成效的学习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角色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师;每个成员都具有互动的意识、投入的热情,并朝向一定的目标学习和工作,使每个成员在参与和互动中获得更大认知、情感、专业和人际社交上的发展。

从学习生态学视角来看,对知识或学习的研究应不局限于静态的内容,而应更关注动态的学习或知识状态。教师学习共同体既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又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自发组织的和复杂的适应系统,即学习生态系统。首先,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得到社会群体的支持,可以与其他教师共享知识、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共同参与研究等,这比自己独立学习的成长速度迅速得多。第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改进自我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便于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能相互帮助、共同承担学生的学习责任,不断共同改进教学活动,为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第三,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题的讨论、教学观摩等相互协作、沟通学习,影响其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理念,进而进行反思、实践,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从学习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意愿性原则

学习生态学是学习者兴趣交叉、共同活动的集合,它鼓励不同专业或兴趣的学习成员之间相互播下知识或思想的种子。从这点出发,教师自由发展的意愿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前提。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意愿基础上,它是在合作氛围中充满着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和发展。因而,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表现出积极的教学革新、良好的协作性与职业认同感,从而促使教师主动产生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愿。

2.动态发展性原则

在学习生态学中,学习共同体是通过共同体的方式使人力、资源和思想相互关联的地方;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能有所收获,并且又是该共同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存之地。[2]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使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形、发展。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它要求内部成员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而不断发展,进而形成合作文化,向共同愿景努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体现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由许多类型的学习集体构成。一是具有正式组织结构性质的专业学习集体,如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等,这些学习集体具有共同学习的组织基础。二是由教师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性质的学习集体,如问题解决型、课题研究型、跨学科研究型等。此外,还有在线学习集体以及由来自校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与家长组成等。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更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经验交流中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策略

1.建立共同愿景――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在学习生态学中,学习共同体以培育学习和发展潜力为目的。同样,教师学习共同体强调调动愿景、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共同愿景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人们心中所共同持有的愿望景象,这种愿景能够激发每个教师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自我发展意识能够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的力量、汇聚起团队的力量。可见,建立共同愿景――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道。

2.团队协作学习――促成教师专业知识共享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协作。团队协作学习能够融汇集体的力量,激发个人和团队的创造能力。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学习的发展方式在目前知识激增的形势下必然会陷入一种“孤陋寡闻”的境地。学习生态学关注团队组织中的学习及其质量和效果,鼓励学习成员交换新思想、运用新观念的氛围。为此,积极组织相互协作的教师团队,在团队协作学习中相互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不断地吸收其他人的思想而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发展。

3. 行动研究――实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学习生态学是关于如何达到帮助人们从其社会情境下的被动观众,转化为主动积极的观众与演员双重角色目的的学科。[3] 它鼓励经常性的进化和更新,体现较大范围内的自组织功能。从这点出发,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但是参与者,更是研究者。通过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通过个案分析等方式,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主动改进自己的方案,虚心接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意见或建议,进而总结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ooi, C.K.Enhancing learning ecology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1,(17):13-20.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理论依据是:

能力观: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能够自学),有这个能力的存在,需要通过教育挖掘。

学生观:学生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个体;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尚不成熟。视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要重启发引导,而不能只重灌输。

知识观:任何知识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形成的产物,关于书本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终生借助它们而能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继续教育正是为了这个。

教学观: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教与学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应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反之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效果。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积极进行改革教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相长”。

从学生主体原则来说:单就学生的主体性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主要部分;二是人在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主体性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当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下面结合我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法谈几点体会。

1、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情感"投身"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这样,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老师的课,愿意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种真情,缺乏感染力,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简单粗暴、挖苦讽刺,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否、学生对老师态度如何是左右其好恶学科的重要因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通常是由该课程的特殊趣味引导的,因此,对每位任课教师来说,平时应注意深入钻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活动的机会少,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新课程倡导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学习的任务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要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同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幻想,大胆设想: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倡学生相互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答不全,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回答;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找出规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结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4、教师引导的必要性

第12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自我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尤其需要睁开教育教学的慧眼,不断引进时代活水,不断强化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语文课程常教常新,显示新课标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近几年对新课程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自我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师德修养中教育自我

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修炼的结果。新的教育形势下,师德修养首先要从严于律己做起,也就是要时常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改造和提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教书育人必须立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把课堂作为“人本化教育”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作为体现生命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做到目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发展的学生。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干好的动力,事业心是其宗旨。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师教育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只有真挚、无私的爱,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续的影响。责任心是教师的社会良知的表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值得人们信任的,是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的。只有拥有一颗事业心,怀着对人们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诚,安于清贫,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物质的诱惑,在工作中不辞辛苦,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二、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

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日渐成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进修成为二十一世纪解决竞争压力的唯一途径。“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提升自我。

1.向书本求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个学识广博、精神富足的人。语文教师要不断吸取书本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不断充实吐纳的资本,使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求知的心田。我认为,语文教学理论的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教学的艺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等很值得语文教师用心阅读并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此外还要经常阅读教学杂志,了解国内外语文教学思想动态,对照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要向校内外的同行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教师都有可取之处。教师应多听他人的课,多与他人交流,因为听课、交流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而且教育教学的各种方法和心得是在教师之间的听课、交流中切磋出来的,是在不同教师的思维碰撞中感悟出来的,是在众多教师的集体智慧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同行之间的学习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三、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我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个性提上日程。唯有创造,才有个性,才有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的个性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富有个性风格,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二是学生的学习富有探究精神和自主能力,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教学个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显著标志和突出特征。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为此,教师首先要发展自己的“思想”。一个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是有“思想”的教师。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独特思想和见解的教师,是不能奢谈什么个性的。如果语文教师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然就不敢放飞学生的思想,不敢带领学生翱翔于教材之外的广阔的天空。长此以往,必然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脑袋里只能装一些陈旧的思想,思维也受不到有益的启发。

此外,还要练就语文教学过硬的专长。语文知识天高地阔,涉及诸多方面。教师很难样样精通。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要力争有“吃遍天”的“一招鲜”。或许只凭这一招,你就可以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敬慕你的同时,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你可以擅长朗读,可以擅长写作,也可以擅长诱导,擅长点评小结,或者你的板书特别漂亮,或者你的语言特别幽默……这些都可以增加你的人格魅力,成为你教学个性的一部分。

四、在教研教改中完善自我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改善教学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自己不断进步的需要,是发展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

教师的教育科研可以从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现象、激励自己的教学感受、记录思路开始。要从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选择课题,不妨先从小课题研究开始。比如某篇课文的研究,阅读教学的研究,写作教学的研究,口语交际的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教研等。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再进行较大课题的研究。教师从事研究的意义不在研究出了什么,或者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得到普遍承认,而在于研究过程本身,在于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的问题意识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自身教育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