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6:3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读写9个生字。
2.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激发兴趣
师:我们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言)这个字念――
生(齐):言。
师:能在“言”前面加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吗?
(生自由应答)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猜一些和“言”有关的谜语,好不好?
生(齐):好!
师:第一个:说出来必须做到的话叫――
生1:诺言。
师:名人说的话叫――
生2:名言。
师:骗人的话叫――
生3:谎言。
师: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叫――
生4:谣言。
师:包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叫――
生5:寓言。
师:(课件出示:寓言)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是寓言的一个特点。
二、写,梳理文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喻老》中的寓言,题目叫――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差不多都读完了,有没有不会读的词语?
(生纷纷摇头)
师:语言浅显是寓言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对照课文在练习纸上把故事的梗概补充完整。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又过了十几天
不 久
皮肤上
骨 髓
病 死 )
(生默读填写,师巡视并指导“肠”“胃”的书写。)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投影)和他差不多的请举手。这么多同学对了,请给自己打个五角星,有错误的同学赶紧订正一下。(将“骨髓”标红)这个词很容易读错,请你读读。
(指名一生读,该生读错。指名另一生范读。再请第一名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带领全班齐读。)
师:哎,我倒要问问,你们是从课文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呢?
生1:我是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找到的。
师:一个自然段接一个自然段地找,这样就不会遗漏了,很仔细的方法。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
生2:我是从课文第五自然段里找到的。
(师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很聪明的一个办法,奖励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几个加点的词语。
(生喜笑颜开带领全班齐读,师相机纠正“即使”的声调。)
三、读,体会寓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起初沉默,然后纷纷自己朗读。)
1.在合作朗读中理清病情的变化。
师:谁来给点建议?
(沉默几秒钟后,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1:请两个人来读。
师:两个人怎么读呢?
生1:一个人读前面,一个人读“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前面这个病还可以医治,让一个人读;后面医生无能为力了,所以让另一个人来读。
师:哦,那前面都能用什么方法来治呢?
生1:热水敷烫,扎针,服几剂汤药。
师:治疗起来越来越困难,到最后都无能为力了,说明蔡桓公的病――
生(自由应答):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听上去有点道理,你请个同学和你合作读读吧。
(生1环顾四周,挑选一生与其合作朗读。)
师:有没有别的建议?
生2:可以四个人来读。
师:和他一样,也打算请四个人的同学请举手。(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先来听听他的理由,是不是和你一样?
生2:皮肤病请一个人来读,皮肉之间请一个人来读,肠胃里请一个人来读,深入骨髓请一个人来读。
师:你是从病的部位考虑的,打算请四个人的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3:这里有三个分号。
师:你关注了标点,根据分号来合作就清清楚楚了。
生4:热水敷烫一个人,扎针一个人,服几剂汤药一个人,最后一句再请一个人。
师:哦,你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分的。
师:虽然这几个同学的理由不一样,但有一点他们都读出来了,就是蔡桓公的那点小病,后来变得――
生5: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说得有理有据,就按你们说的分四个人来读吧。
(生2、生3、生4、生5合作朗读)
师:还有谁想说?
(一生犹豫后,缓缓举手。)
生6:我建议请三个人读。第一个人读第一句,第二个人读第二句,第三个人读第三句,最后一句三个人一起读。
师:这个建议很新颖,为什么最后一句要一起读呢?
生6:因为最后已经无法医治了。
(生自发鼓掌)
师:好,就按你说的来读,你挑选两个人和你一起读吧。
(生6挑选两名同学与之合作朗读)
2.在对比朗读中领悟用词的巧妙。
师:你们一字一句读得非常认真,但越来越严重的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这几个词。(课件标红“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
师: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词语,它们能表达出一种微妙的感觉。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老师读左边,你们读右边。(课件出示)
(师生对比读)
师:老师改的和课文里的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生1:老师改的好像这个病没什么变化。
生2:老师改的感觉蔡桓公的病马上就能治好。
生3:老师改的都是“就能够”,读起来不通。
师:你的意思是读起来太单调了,是吧?就是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把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也来合作读一读。
(师生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
师:你听,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就像一声声无言的警钟,它们在告诫我们什么、提醒我们什么呢?
生1: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及时去看。
生2:小病不看会变成大病的。
……
(师板书:及时防治。)
3.在变式朗读中运用语言来明理。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会怎么样呢,谁能看着这个练习说一说?
生: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就会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就会到肠胃里,要是不治就会到骨髓,要是不治就会浑身疼痛,不久就会病死。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要是不治”后面他用了个什么词儿?
生:就会到哪里。
师:对呀,用的都是“就会”,扁鹊可不是这样的,看看扁鹊都是用了哪些细微变化的词提醒蔡桓公病情会逐渐加重的。
(生默读课文,圈画。)
生1:第一次扁鹊说“恐怕
会”。
生2:然后他说“还会”。
生3:“会更加”。
师:(课件出示:恐怕,还,更加)让我们用上这些词再来体会一下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
生1:恐怕会发展到皮肉之间。
师: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
生2:还会发展到肠胃里。
师: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要是不治――
生3:会更加严重。
师:又过了十几天,深入骨髓之后,就――
生4:就会浑身疼痛。
生5:就会病死。
生6:医生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四、说,再悟寓意
师:本可以治好的小病,最后却变成了悲剧,是谁造成了这一悲剧?
生(自由应答):蔡桓公。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听扁鹊的劝告,没有及时医治。
师:课文中是如何写蔡桓公一次又一次不听劝告的呢?请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圈画,交流反馈)
师:怎么才能读出他一次次不听劝告呢?我们来合作读读。有一天,扁鹊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可是蔡桓公――
(生1读)
师:蔡桓公信吗?是半信半疑还是完全不信?你再来读读。
(生1有感觉地朗读)
师:有点蔡桓公的感觉了。扁鹊走后,他还对左右说――
(生2感情朗读)
师:“总喜欢”被你这么一读,显得蔡桓公多么自以为是啊!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病已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谁接下去读?
(生3较平淡地读)
师:这时的蔡桓公已经不再是不相信了,谁再来读?
(生4有感情地朗读)
师: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告诉他病已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可蔡桓公――
(生5读)
师:读着读着,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蔡桓公的内心。如果,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那个不听劝告的蔡桓公,你是怎么一次又一次不听扁鹊的劝告,直至最后无药可救的呢?(板书:不听劝告)看着屏幕上的练习简单地说一说,最好能够用上一个或几个细微变化的词语。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在说的时候,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能不能用进去呢?再试着说说。
(生再次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蔡桓公”来说说?
(指名一生说)
师:基本上把前因后果讲明白了,掌声送给她。老师发现她“又过了十几天”这个部分讲得特别好,你们听出来她是怎么讲的吗?
生:她说:“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告诉我病已经深入骨髓,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师:是呀,很简洁但又很清楚。谁也想来说一说?
(另一生说,众生听完后笑。)
师:他讲得很不错啊,你们笑什么?
生:他后面说:“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我病死了。”他都病死了怎么还会说话?
师(笑):对呀,后面该怎么讲呢?
生: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我想我不久就将病死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扁鹊的话呀!
师:前面这位同学能够用上细微变化的词,第二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小的改动,给他们掌声!
五、思,延展寓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像蔡桓公那样的人?
生1:《我要的是葫芦》里面的人。
生2:《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
师:《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开始就像蔡桓公一样,对吧?
生3:《小虫和大船》这个故事里的船主就像蔡桓公一样。
师:像种葫芦的人、船主,他们又没有生病,怎么会和蔡桓公有相似的地方呢?
生1:他们都不愿听别人的劝告。
生2:他们都像蔡桓公一样,有了小错误不及时改正。
生3:小的错误不改正就会变成大的错误。
……
师:有了问题,这些人都是不听劝告,没有及时防治。今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或错误,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在下课之前,老师再送给你们两个成语,一个是防微杜渐,一个是讳疾忌医。(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及时防治 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
不听劝告 讳疾忌医
【点评】
在本课的教学实录中,有三个教学设计思路值得学习和
借鉴:
1.活动板块设计。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以“写,梳理文脉”“读,体会寓意”“说,再悟寓意”“思,延展寓意”四个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板块展开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笔写、合作读、对比读、有侧重复述和转换人称复述等言语实践中得意、明言、悟理、用法。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课文的整体观照,而且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自主学习设计。学习是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本课在重点段的教学时采用了“自主建构”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运用。第一步,围绕“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会依据得病的部位、治疗的方法、分号等不同方面提出自己个性化的建议,在阐述理由、生生合作朗读中学生就会厘清蔡桓公的病一日不如一日的发展轨迹。第二步,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和教师改动后的语句的比较,探究发现“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积累语言,体会“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第三步,组织学生反向思考:要是每个阶段都不进行及时的治疗会有怎样的结果?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圈出细微变化的词语并运用进行口头表达,在表达中深化对“防微杜渐”的理解。
关键词:寓言故事;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然而纵观我们今日的小语课堂教学,尽管许多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在寓言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仍显得较为古板、肤浅,仅停留在突出寓言教学的方式、学生理解寓意的层面上,还未达到寓言教学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相关性三者相统一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寓言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思维“由表及里”到“多维立体”的完美嬗变呢?
一、做好学前需求调查,顺学而为定目标
学习需求分析并不是新生事物,“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些都决定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储备量,只有以现实为基础,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才能将寓言故事这种传统经典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寓言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学生在课外很喜欢阅读寓言故事,但是当这些有序的故事作为课文呈现的时候,很多学生却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在执教《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之前,我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
1.你读过这则寓言故事吗?对故事中的寓意理解吗?
2.通过自学,你能自己读懂课文吗?你认为哪些生字在书写中容易出现错误?
3.你希望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大家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
1.班内76.9%的学生表示读过这两寓言故事,53.84%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寓意。
2.88.5%的学生表示通过工具书查询、同伴互助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可以自己读通、读懂课文,73.1%的学生能够发现并指出“汤”“肠”“烫”等形近字的易混易错处以及读音的区别,但对于“蔡”和“睬”仍需要进行笔顺、笔画方面的指导。
3.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53.8%的学生选择有感情朗读课文,38.5%希望采用课本剧,更深刻地了解这则故事,7.6%的学生希望课堂中可以拓展延伸更多的课外寓言故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单元教学和本科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故事,并通过合作互助完成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3.理解寓言故事内含的寓意,结合生活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4.策划、准备“小小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开展。
二、紧扣文本立足生活,立体多面树形象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让学生切实懂得故事蕴涵的寓意,“人物形象”的树立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然而纵观我们今天的寓言教学,毋庸置疑,一部分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碎片化”,生拉硬套地去挖掘文本内涵,削弱了寓言教学的功能。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有不同的寓言故事的选入,这些故事有的诙谐风趣、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讽喻意义,在这些文本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读文本、立体地树立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
以《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从人生指导的角度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地接近、实现大目标。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做好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和思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在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抓关键词因势利导,多元启迪生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讽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蕴含于他的思想认识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注重关注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势利导,助燃启迪,“抓关键词”就是这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体悟寓意的方法。
譬如,执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我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些关键词,启发学生联系全文来思考。在清晰的时间单位排列面前,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中偶然出现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这几个关键词的“把玩”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最后,还是以严文井老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增强寓言教学的实效性,以寓言为钥匙,打开启迪学生心灵的大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