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0 12:3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类专业论文

第1篇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大量扩招,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质量日渐低下,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亦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质量与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激化严重,随着时代跨越式的发展,此情况已越演越烈。陈旧的毕业设计课程设置模式已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一方面,学生无法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一)从学生层面看待问题

1.就业形势。

由于毕业设计课程被多数高校置于大四这个时间段,而学生此时心里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机械专业,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在沉重的压力下,在校大学生无法将心思完全放在如何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上以完成自己的最后学业任务,加之有些高校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态以作出正确的心理指导。

2.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浅显。

由于有些高校机械专业类本科生一年级至三年级课程计划中,没有类似于“毕业设计”的课程诸如课程设计、在工厂实际操作等学习安排,导致学生对于其认识极为匮乏,认为毕业设计类似于一些基础课程,临考试前加班加点复习一些考试范围就可以轻松过关,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加之部分高校对于最后毕业设计答辩管理过于宽松,使得学生运用独立科研能力与扎实实践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并取得较好成果的前期憧憬提前流产。

3.无法灵活运用学校文献资源。

一个良性的毕业设计完成过程离不开大量的文献检索,在机械领域尤为如此,如一些工程应用实例、经验公式、典型设计案例等对毕业设计帮助极大。但经调查,学生在此重要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状况。即便能够使用纸质图书资源,也是一些过于陈旧的国家标准与工程应用数据,以致最后设计出来的机械零部件根本无法应用于实际。

4.无法灵活运用计算机软件

在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一些计算机软件如绘图软件、分析软件、仿真软件(UG、Pro/E、Solidworks、Catia、VERI-CUT、ANSYS等)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但因为学生前期对这些软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后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非常庞大,继而出现学生心理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形。

(二)从高校层面看待问题

1.高校毕业设计课程设置问题。

包括毕业设计安排时间、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工作与选题工作等在内的所有环节都能体现出其课程设置模式的合理性。不少高校将毕业时间安排在大四这个学生提前找工作的时间段并不是非常合理,此安排方式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干扰性极大。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并不到位,致使学生对在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事情浑然不知。关于选题工作,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同样的题目每年重复使用,毕业设计题库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远跟不上工厂应用的前沿技术。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掌握选课题的主动权,大多是各个学院随机将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并由教师来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此类型选题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所选毕业设计题目得不到充分匹配,自然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高校教师问题。

现多数高校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师为年青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得不到长年的积淀,并缺少一个与教学时间长且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经验的机会或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多数教师的教学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时常出现学生某个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任务长时间得不到跟进,答辩过程不能保质保量,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如此每届学生反复这样的过程,毕业设计进况与答辩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总结与改进,久而久之,自然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每况日下。

3.毕业设计实践内容安排。

机械专业本科生步入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其拥有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更应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减少公司培训的成本。但部分高校为了节约资金、提高学生的毕业率等目的,学校里面的实验仪器长时间得不到更换,加上教学管理上的脱节与陈旧实验仪器的不能使用,导致基础年级安排的实践课程变为理论教学课程。而毕业设计课程规划里面多半没有实践操作或者做出实物的环节,此环节的缺失必定会造成学生毕业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低于公司引进人才的标准。

二、改进措施的提出

(一)学生层面改进措施

1.心理辅导并及早介入毕业设计课程。

针对学生在大四阶段所出现的这种心理问题学院辅导员应及时作出心理辅导等相关措施为学生提供正确导向,在毕业设计课程规划时间层面可以将毕业设计时间段其提前至3年级第2学期,及早的介入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帮助较大,可有效缓解四年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更是如此。

2.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

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基础年级的课程安排应开设2至3门类似于课程设计性质的课程,使学生提前接触此性质的课程。再者,高年级学生进行答辩时,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现场感受毕业答辩这种氛围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3.提高学生文献检索技能。

基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须有1至2门文献检索课程,课程设置的场所可以是图书馆,教师可以将检索电子图书及文献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快速查找并利用资源。查找纸质图书也是一样,查找一些最新文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创新性。

4.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

对于工科类机械专业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绘图软件、三维仿真软件、分析软件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其可以快速高效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繁琐的问题以节省大量的计算与分析时间。因此,学校必须开设此类课程并加以重视,基础软件操作能力可以形成厚积薄发的作用。

(二)高校层面改进措施

1.及时更新题库并合理分配任务。

高校的毕业设计题库须及时更新,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实例,有些题目严重时五六届学生都在使用,导致有些学生直接就能从网上找到资源并原封不动地下载,即使是这样,学生也可以轻松通过毕业答辩。如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量过于庞大,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如任务量过小,学生轻松就能完成而达不到毕业设计初始的目的。因此须合理分配毕业设计题目,如任务量大,合理分解设计内容并规定好各个学生所做内容不相重复,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经验教师之间交流

以学院为单位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年青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将好的教学案例与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交流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大投资成本及时更换实验仪器。

一个实验仪器俱全且完好的实验场所更有利于教师将实践技能教给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若单纯依靠以上方法还远远不够,学生是否能够接触到公司里面前沿的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途径达成,而且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典型教学案例的提出及实际效果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就业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83-03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普遍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名列前茅。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通过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高质量就业是指收入较高(底薪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用人单位给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1~6月,笔者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了315名学生进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特征为: 2008届101人,占31.96%,2009届115人,占36.40%,2010届100人,占31.64%。专业为:焊接专业19.5%,数控专业18.5%,模具专业20.4%,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0%。

(一)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卷调查显示,80.28%的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2008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41.36%,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2.67%。2009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5.44%%,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7.57%。2010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0.65%,月薪在2000~3000元以下的占50.38%。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647元,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23元,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66.1%。从数据上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为广西地区,而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广西2011年月平均工资为2848元,全国倒数第三名。

(二)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8.71%,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5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机械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稳定性较差。职业稳定性可以通过离职率来反映。离职率是指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有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离职率=曾经发生离别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毕业生人数。离职可分为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职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离职率为70.23%,接近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离职率为80%)。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岗位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求学深造、想改变行业或职业等。

(四)职位晋升比例不高。职位晋升方面,由在职的毕业生回答是否获得职位晋升以及获得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是指享有比前一个职位更多的职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毕业生主观判断,包括不换雇主的内部提升,也包括通过更换雇主实现的晋升。调查结果显示,有42.23%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低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62%)。职位晋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够高及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

(五)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满意度方面,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四项。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2.89%,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对自己就业现状满意度为31%)。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综合反映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系到机电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乃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以机电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因素,下面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14+4”千亿产业升级,坚持特色办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学院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建立具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更是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目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机械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机械教学团队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群应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应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兼教师比例应达1∶1,建立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来传授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机械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机械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机械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高职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使实践环节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针对机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低年级可开设各专业基础理论课,让学生有较宽的理论基础,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产、培、鉴、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建设校企实现双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有焊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CAD实训中心、设备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多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大学生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创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表彰和奖励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总之,高职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职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企业认知不足,以致适应职场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汪晓红.试论高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第3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2-02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均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顶岗实习实施与控制是指在实习全过程中建立校、企、学生三方有效沟通机制,以达到监控并保证实习质量这一目的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机械类专业适用面广,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和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才需求遍布机电、数控、钢铁和汽车等制造行业,而这些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都快速发展。通过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不多,且工作内容会随其经营或生产的需要而变化,所以这些企业不适于集中、大量地接受机械类学生顶岗实习。但这些少量、工作形式灵活的岗位反而对从业者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所以这样的岗位往往只邀请优等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并多数带有培养与挑选后备人才的目的性。被调研的企业中,也有许多资质良好的大、中型国企与合资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数量较多的、岗位类型和技能要求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这些企业资源配备完善、技术先进,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组织教学活动,便于实现实习教学目标。所以,这类企业可以充分体现集中实习的优势,多数具备与学校建立可持续顶岗实习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校企双方有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为加强顶岗实习的内涵与管理,学院应组织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修订完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职责》、《顶岗实习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二、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

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三、依托就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顶岗实习需求

对机械类专业而言,就业企业是最大最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就业企业指导教师同学院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制订培养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液压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

参考文献:

[1]吴贵才.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2]何冰.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顶岗就业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3]邱丽芳,等.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靳建峰,等.浅谈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第4篇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立平,关于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8:27~28.

[2] 隆平,高燕,汤光华.基于模块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5~568.

[3] 谢迎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44.

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机械设计课程改革创新思想,采用按照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思路来构建教材框架的教学方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分析了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探讨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思路和目标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

21世纪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对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已普通高校掀起了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因此,不断将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吸收到专业建设中来,立足院校办学特色,对传统的课程设置合理地进行改革,探索、选择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改革课程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日制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紧密地依靠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突出实践能力的职业本色。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

在强调个性发挥、提高职业技能的人才目标发展趋势下,在课时不断压缩的现实条件下,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改革思想与对策已势在必行。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机械类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一)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文化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教育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而设置的课程。

(二)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是专业的理论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以“适度、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三)实践环节课。实践环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际训练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热加工)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方法与手段

首先,对学生使用的教材征订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目前全日制本科机械类学生的教材多选用著名高校出版的权威教材。这些教材除能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思路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负责制 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适用为度和适当强化技术基础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因为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论授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课程建设本身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又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在这个系统中,课程建设是关键,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关键,就可推动其他教学工作。

目前我校机类制图课程建设不太符合实际要求,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可能同时有多名授课教师,大家在上课内容的重点把握上会出现偏差,也不能较好地与相关专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整体把关和长远规划,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造成课程建设滞后,与改革实际要求脱节。因此,探讨基于专业应用能力强化培养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改革并进行相应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实施方案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是对学校机械类专业所开工程制图课程均指定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各项事务。课程负责制的实行可以避免以往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可以有效规范教学秩序和课程建设。在课程负责人的召集下,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使用等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有效和顺畅。同时,课程负责制使得专业建设更加有序,对专业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我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等机械类专业,设五个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小组,每个小组设有一名课程负责人,力争形成“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的课程负责制。每个课程负责小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方面,都应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改革,着力于强化和提高学生必备的技术技能。

遴选好课程负责人是课程负责制建设的关键,因此课程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对该门课程有较好的研究和良好的基础,课程负责人的任务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体系改革;课程负责人应提出该责任组中教师备课与讲课、辅导与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等具体要求和遵循的工作条款,使每位教师都对课程高度负责,对学生高度负责,保证授课质量。

2.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建设内涵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做好课程负责制建设这项工作,必须以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实行课程责任制,就是要求每门机械制图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师负责建设,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改革要求,要实施好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机类工程制图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结合技术技能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目标要求,课程负责人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好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分析选定或自编先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材;结合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探讨更新教学内容,增添最新知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机类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手段,达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探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探讨采取开卷、半开卷、闭卷、大作业等不同考核方法。

(2)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技术技能训练,达到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要求课程负责人进行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对工程制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结合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探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学时、实践形式的改革,提出实践教学需要的模型和教具,并与实验教师共同建设相应工程制图实验室,编写好相应实验指导书和实施计划表。

(3)学科竞赛与工程制图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技能,学习先进的成图技术与创新手段,课程负责人要深刻理解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推动意义,对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深厚专业基础、掌握先进成图技术的“三创”型设计人才的重要示范作用,探讨机类工程制图课程与这些学科竞赛的相互促进结合机制,拓展工程制图教学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现代图学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切实增强学生技术技能。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80-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ang Min Luo Xiaol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 510665, China)

Abstract: As a backbon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achinery majors,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With science innovation center and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s linkages,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were promoted and the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re cultivated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eans, constructing piecewi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cal principle; Educational reform

《机械原理》作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整体运动方案设计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该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学生无法从整体上顺利完成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也无法从机械产品综合设计的角度理解该课程所述知识的真正用处。并且由于课时压缩及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使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枯燥难懂,机构运动费解难明,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畏难情绪,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多年来,研究人员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作业方式;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强化创新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初见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在各级各类有关机械创新的大赛中也获得了较好成绩。

1 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研究人员将《机械原理》课程按照“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和“综合设计”的模块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1]。机构分析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的效率与自锁、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机构设计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内容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生通过对机构设计及综合设计模块的学习,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机械系统的设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设计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由于专业基础课学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核酰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基本需“满堂灌”才能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改进这种现状,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及案例式等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3],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具”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而且可根据教材内容,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机构的运动等一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次,将一些机构的实物模型和教学用具带入课程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难点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授齿轮时,将齿轮模型带入课堂,针对实物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4]。最后,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要注意板书教学的合理运用。讲解课程习题的具体运算过程时,使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比如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求解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时,采用板书教学,虽然耗时,但教学效果好。

3 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段实践教学体系[5],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科技创新三部分[6],如图2所示。实验教学除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等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及三维建模、分析、优化,并动手制作实物样机模型,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以机械创新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增设开放式实验,构筑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把示范性、验证性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并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7]。在W院现有大学生科创中心的示范作用下,争取创建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组建机械创新小组、机械设计小组等。

(2)改革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创新。

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基于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8]。课程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课程设计成果也不再局限于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软件(比如Pro/E、3Dmax、UG等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绘制虚拟的三维造型,并通过软件对方案进行模拟仿真。

(3)以机械创新大赛为契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机械创新大赛,如国家机械创新大赛、省机械创新大赛、校机械创新大赛,使学生在竞赛中锻炼交流,有意识地更新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并通过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机电学院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家级、省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第四届“机械创新”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第六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

4 加强基础作业,增加课程小论文

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常规习题作业外,适当布置几篇小论文。例如:在讲授机械原理绪论部分涉及到机械发展的历史,虽然这不是机械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但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是有帮助的,故该部分内容可布置相应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检索、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机械原理课程的了解,又能从中体会到机械原理课程的奥妙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只有建立一支创新型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概论、学科前沿,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教研和科学项目研究,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工程现场实践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科研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创造的新成果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进而激发起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起来,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 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以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纽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以多元化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开展创新性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军英,李学艺,王海霞,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5(4):160-161.

[2] 孙桓.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陈志新.“机械原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58-59.

[4] 姚智华,易勇,陈丰,等.《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4-76.

[5] 张向红,韩忠义.工程实践背景下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4(20):94.

[6] 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0-101.

第8篇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到机构学、机器动力学、机构设计等,对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困扰。

在传统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直接将机械原理课程的问题、内容及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住课程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明白结论的缘由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公式从何而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内容时,只懂得生搬硬套,不知道结论和公式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符。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途径

(一)研究教学法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时,不仅需要注重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注重掌握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确保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机构组成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构组成原理,让学生明确基本结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可以组成任何平面机构。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机械机构的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结构图,分析此机构能否完成其工作,符合机械机构设计师的设计要求。这种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课程知识,对该结构图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模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机构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并在该方向中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并用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结构图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学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会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机构模型,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机构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思维中比较模糊和抽象的知识,形成具象、生动的知识。学生在谈论学习和参观学习之后,会逐渐认识到机械原理是从机械应用逐渐发展而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实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如教师在进行连杆机构的解析法运动教学时,如果只进行公示推导和求解,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感到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并结合软件编程,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运动曲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三)机械创新大赛

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机械创新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的机械。为了让设计小组有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设计意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如2012年曾有学生利用行星齿轮的自传和公转,设计出能够全面无死角清洗鞋面的鞋面清洗机。该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

(四)论文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方向,自主进行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实验获得数据,从而撰写科研报告。该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

第9篇

关键词:案例 项目驱动 创新能力 交互提升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引言

机械类专业学生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当前机械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外实践为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调对已有知识掌握,缺少面向职业所需的创新性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2]。虽然该模式能较好保证所授知识系统性,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和其年龄段所特有创新性,学生“自我创新”更少,师生交互也少,从而导致老师这个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不能从学生这个庞大、散发着异常创新性火花群体中吸取养分,减少了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机会,也磨灭了学生创新性灵感和火花。基于此种情况,探索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培养模式。

1 “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提出

传统的案例培养模式是老师自己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识别、分析的能力。这种案例优势主要表现在能较好配合所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主要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检索,导致检索范围不够宽广经典案例来源不足;二是案例更换速度慢易陈旧难以与时代同步[3,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5,6]。而本文中“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所提出的案例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这个案例开展较为有针对性探讨和分析,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研究该案例的主要知识点和创新点是否能够运用到所研究项目,不同同学针对相同或不同的案例得出不同结论,对不同结论做出评估、选优,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项目。由于学生这个大群体参与,大量的相关案例得到检索,案例来源具有明显多样性和新颖性,并以这些案例为原材料构建相应案例库作为后人学习参考资料。

2 “案例+项目驱动”模式基本要素

在此模式下,主要包含项目案例、项目、学生和老师等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基本阐述如下:

1)案例

根据所选择项目的需要,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具体执行研究小项目或个体任务,师生共同探讨每个小项目或个体任务所应用到知识点有哪些,了解当前针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前沿性的研究进展。学生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检索相关案例并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数据库,所选案例具有宽泛性、前沿性和经典性,且具有可再现性和可模拟型,比如设计某个机械装备的结构,可以用到哪些软件,设计后达到什么样效果,学生均可以按照案例所述自己动手操作达到再现的目的。

2)项目

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一定技术含量,创新性和挑战性较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创新类设计项目为主,该类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该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如工程计算、二维或三维绘图及基本设计等能力,该阶段的学生也对本专业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兴趣,急于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创造一些新东西,自身具备良好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批判性、独立思考、拒绝复制思维方式和多侧面思维方式。

4)老师

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到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作用,自身具有充分把握整个过程能力,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及时解决学生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并乐于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老师不仅立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前沿阵地,了解科学技术新成就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还应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辩证的思维,这是在各学科相互联系基础上形成的,老师具有比较广博知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且又高度分化与综合,不断出现新学科。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同时注意相互渗透,课程综合化,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

3 模式实施过程

1)案例收集

老师根据所选择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主要难点所在,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分配具体工作任务,由1-2名学生负责每个分解后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围绕各自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展开案例的收集。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等)、中国知网、外文检索(如EI、SCI论文)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及时跟踪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遇到问题,防止出现查阅的资料与所负责任务或项目需求信息差距过大情况发生。学生定期反馈案例收集情况,并根据案例的发表时间、

图1 案例收集过程

1)

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于案例库的建立。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保持相互交流。

1)案例模拟

由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所选项目主要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设计项目为主,因此其对应案例也应具备较强再现性,在案例查询收集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案例有针对性进行再现模拟,在模拟这些案例时,学生运用已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工具(如AutoCAD、Pro/E、Ansys等)进行训练,同时体会该案例知识点、创新点以及与项目结合点。定期了解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进展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各自解决方案,找出该案例中哪些知识点可以直接运动或间接运用到项目中来,或者通过变换这些知识点思路或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创新性想法,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过程,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3)案例分析

召集所有参与项目学生,每个人均将在案例模拟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创新点及与项目结合点等做

图2 师生案例模拟互学过程 图3 师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过程

成PPT形式,面向全体项目参与人员以报告形式进行讲解,将自己所遇难题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及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找出难题突破点及解决办法,老师和其他项目参与人员根据PPT报告人所讲案例提出自己对案例看法以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他们创新点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更好的把握住与项目有关知识点并加以创新,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4)项目驱动过程

以需要完成项目为主线,以提高项目创新性为目的,将各学生在案例模拟分析获得知识点、创新点和项目结合点应用于需要完成具体项目中。在具体实施中,学生为参与项目完成的主体,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做好配合、衔接工作,使得各个学生所负责的项目任务进展基本保持同步,以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性和协调一致性,并以小组会议形式定期报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进度。老师全程指导、全程参与,协调各个学生之间步调及与学生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师生随时交流讨论,达到共同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共赢目的。项目实施不仅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论

本文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和预期工作特点,以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具体实际项目并交互提高师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提出了“案例+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性及其他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此模式下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项目等具体工作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老师作为全程指导和实际参与者,时时刻刻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学生和老师创新能力,该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对老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成江荣.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J].软件导刊. 2015.(2):190-192

[2]金炜,周亚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82-83

[3]刘家友.“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5(5):61-64

[4]陈伟,刘军,谷凌雁.以案例驱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2-153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图学Ⅰ;考核;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0-02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年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两个大型会议,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普遍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份子,各高等教育学校都在陆续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相继出现了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考试、撰写论文、笔试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答辩等考核形式。这些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哪种考试形式,关键是根据课程特点来决定。笔者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特点,在河海大学机电学院2014级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探索试点,希望通过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变。

二、课程考核现状

传统的理工科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出现。以河海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大一开始所学习的《工程图学Ⅰ》课程考核方式一直沿用闭卷笔试这一单一形式,由70%的笔试成绩,加上30%的平时作业与出勤记录,构成一个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期末考试考完后,短时间内就将知识遗忘,以至于在做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需要画工程图时,都不记得最基本的理论方法,让人产生“是否学过工程图学”的疑问;而且课程本身偏重理论,再加上当前学时压缩、大班上课等客观因素,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课后又不愿意主动找老师答疑,作业抄袭情况近两年来有所增加,没有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对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课程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客观评价;(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Ⅰ》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从初高中沿袭来的“追求标准答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期望改革达到的目标

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工程图学Ⅰ》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改革。首先,将传统的一次性考核分解在若干次教学过程中,降低课程最后一次考试的权重,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的水平;其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三,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打分,锻炼并展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并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对后续的各种机械类课程的学习,都能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学习根基。

四、课程考核改革初步计划

将传统考核的百分制分配如下:(1)25%模型设计:把学生按宿舍分组,4人一组,共10组,每组在《工程图学Ⅰ》课程结束前交一个手工模型、模型三视图以及模型展示说明,制作模型的材料要尽量绿色低碳。根据模型制作的水平、材料选择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以及对模型的展示手段,由另外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班级的全体学生投票给出成绩,满分25分,将每组的得分排序,并计入总成绩。(2)15%的学生自主命题:仍然是前面的4人小组,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章节后,每组出两个与本章节相关的题目,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借鉴其他参考书,也可以是原创。组内同学轮流徒手画出原题,自己解答,给出参考答案,最好能附带解题的思路说明。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题目满分为5分,总计满分为15分,由教师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解答正确度、题目解析是否具体到位等标准来打分,计入最后的总成绩。(3)10%随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将练习成绩作为随堂小测验成绩,折合成10%计入总成绩。(4)40%课内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将笔试成绩折合成40%计入总成绩。(5)1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在10分内计入总成绩。

五、新方案的实施和效果

笔者在开始讲授《工程图学Ⅰ》时就将有关考试方案改革对学生进行了讲解。关于自主命题这部分考核,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接受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在得知自己所在班级属于教改班时,同学们在一开始的惊讶过后,暂时还没有能很好地进入状态,在讲完《点、线、面》这部分章节后,各小组交上来的自主命题题目质量良莠不齐,有解答完整、分析透彻的,也有照搬作业原题、一字不改的。在对学生的自主命题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第二次《立体截交线》部分的自主命题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观;而第三次关于《相贯线》部分的自主命题有两组同学给出了原创题,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自主命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收集到了很好的课程练习资料。

关于手工模型这部分考核,在布置下去一个月后,有学生表示,想将全班各组的模型都先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再到快速成型机上加工出成品。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如下问题:一是学生本身对工程图学的基础知识尚未学习透彻,尺规画图尚且不熟练,很难熟练操作三维软件画图;二是学习三维造型软件本身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大一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没有多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软件;三是利用成型机做模型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违背了改革的本意。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再次强调了模型制作的要求是手工及绿色低碳,最终每个小组均提交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模型及模型的图纸。在选材方面,7组学生使用的是废弃的快递纸箱,剩下3组中,1组使用矿泉水空瓶,1组使用铜版纸,1组使用废弃的塑料管,都比较符合绿色低碳的选材要求;在模型展示方面,6个小组拍摄了视频短片,4个小组做了PPT,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讲解,给模型增色不少,也体现出了“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的一面。通过制作手工模型,学生普遍反映对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转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随堂小测验这部分考核,是利用课时安排中的一次组合体习题课,将原本的课堂练习成绩记录下来,作为一次小测验的成绩,没有给学生增加新的课业负担,而且小测验成绩比重较小,即使发挥不理想,对最后的总评成绩影响也不大,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心理压力。

关于平时成绩这部分,考虑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经常会讨论后再画图,而且近年来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有所增加,所以将它所占的比重变小,从传统的30%降低到10%。

采用了新型课程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学习更有节奏性,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借助自主命题,可以对所学知识做相应复习,而手工模型的制作,更是动手又动脑,帮助学生将立体与平面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课程结束,笔试之前,教改班的同学普遍比较轻松,复习压力相对于普通班小很多。最后的总评成绩,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平均分为79.1,使用传统考核方式的机械工程3、4合班平均分为78.9,教改班同学在相对轻松的备考环境下能得到比普通班略高的分数,可见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

六、总结和思考

教改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本的自主命题部分,笔者根据课程体系安排了4次,但根据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实际进度,取消了最后1次的自主命题,将分值转入别的考核部分。而且教改还需要教师投入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评判学生自主命题的水平,考虑模型评分的机制,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随堂测验。

新的考核方式的设置,将考核的要求分布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就不用担心期末的总成绩。因此在期末的复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压力,只需对课程的整体掌握,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针对本课程,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长期记忆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针对本学科,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体现考试这一考核形式的评估反馈功能。

本次教改只进行了一个教学周期,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之处,改革的效果还需要再多进行几个周期后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命题和做手工模型时,存在着少数同学出工不出力,或者是不服从安排的情况,造成一个组内有的同学做的内容多,有的做的内容少,最后得分却相同。如何修改打分机制以体现公平性,如何引入监督和激励机制,是下一阶段教改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93-194.

第11篇

关键词:金工实习;非机类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81-02

一、引言

金工实习是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包括机械类专业、近机类专业和非机类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培养未来全面合格的实践创新人才基本训练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金工实习,可以使非机械类的工科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对机械零件加工所用的设备、工具、夹具、量具等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简单零件的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过程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思维[1]。

二、非机类金工实习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安排

目前,我校非机械类工科专业金工实习采用每周半天(1次)的分散教学方式,学时数仅为机类专业的1/4左右,最长的《金工实习B》共有2周(10天,20次),最短的《金工实习D》只有1周(5天,10次)。实习内容是以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为主,以现代制造工艺为辅。开设的传统加工工艺方法包括车工、铣工、铸工、焊工以及钳工,而现代制造技术包括数控车和数控铣。以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时2周的《金工实习B》为例,具体的实习内容安排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目前的金工实习内容并不全面,尚未涉及各类量具的使用以及机械加工过程中各类参数的测量和检验,而这些都是作为工科学生所应该掌握的重要实践内容;新工艺新方法的实习内容也非常有限,许多新工艺如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快速成型等由于时间限制,都未能向学生展示,设备利用率低。

2.即使是现有的几种工种,实习时间也相当有限。铸造和焊接并没有单独严格地区分实习时间,总共才1.5天时间,而最长的车工实习时间也就3天。除去观看录像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講授和示范操作时间外,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操作训练的时间极其有限,结果很多内容都只能是走马观花,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更无法指望学生通过实训环节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有所创新。

3.现阶段的实习采取的是每周半天的分散教学方式,在这种间断的实习安排中,实习指导教师每次都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重复之前讲过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回顾,这不仅减少了有限而宝贵的学生自主实训的时间,有悖于实践教学的初衷;而且使得学生根本无法通过连续强化训练而对各种工艺方法的特点及选择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极大地降低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实习采取的是由课程指导老师统一负责安排,各个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讲授和现场操作指导共同完成。具体的每个工种实习又分为观看录像、实习指导教师现场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实际操作三个环节。在这种课程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下,由于分工不明,不少课程指导老师仅仅负责学生每次到课情况的考核及最终的成绩评定,而未能发挥其专业特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指导。

(三)成绩考核与评价方式

目前,对于非机类学生的金工实习成绩考核,主要还是按照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的平时分次评定、课程指导教师最后综合评价的模式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为: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对于每一次操作内容/操作件完成质量、时间、平时操作熟练程度和实习报告综合评价;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指导教师在各工种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基础上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综合评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为:

1.实习态度:自觉遵守实习纪律,不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2.实习表现:按照操作件完成质量、时间、平均操作熟练程度;

3.实习报告:根据每次实习报告内容的总结记录情况评定。

可以看出,目前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并未给课程指导老师提供十分明确的评价依据。由于课程指导老师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指导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表现及情况无法了如指掌,却是学生金工实习最终成绩的评定人,他们只能简单地近乎草率地对学生各个工种的实习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以此来给出最终成绩。此外,这种只以学生的操作结果及实习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相当于把实习课等同于实验课来对待。

三、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实习内容安排方面

1.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量具、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参数测量和检验(如表面粗糙度、精度)等方面的实习内容,学生一般只是掌握了简单的游标卡尺和高度尺的使用,对内径千分尺、百分表、气动量仪、粗糙度量具等还非常陌生。因此,建议增加一定的学时,用以开设量具的读数方法和应用以及误差分析的教学和操作训练。该部分内容可以放到钳工和车工培训环节进行。

2.已经开设的部分传统加工方法(车、铣、钳、铸、焊)的实习容易上手,操作性强,依然是金工实习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应当保证足够的实习课时,如把铸造和焊接各自分开设置为1.5天。

3.由于许多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并不包含《金属工艺学》以及《CAD/CAM数控实践》等课程,学生在短短的1.5天内很难理解掌握数控编程的操作。建议对于数控加工的内容在学生大一时不宜开设操作性和实践性太强的内容,主要还是以操作观摩为主,内容可以广泛一些,除了数控车、数控铣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的操作观摩,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见识更多的现代加工方法,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实践的兴趣。

4.應当将现有的每周半天的分散实习改成集中实习的方式,比如可以安排在学期的开头或者结尾,或者可以安排在寒暑假。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连续集中的实习,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金工实习当中。

(二)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方面

目前金工实习的教学采用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课堂和课后理论学习为辅的形式,各类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已引入到教学工作中,总的来说是可行的。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教学中心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和机械系专业课程指导教师三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三位一体的教学关系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效率,是需要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可在每一工种开始教学训练之前,由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就该工种的作用、历史状况及前沿技术发展做一个比较宏观的介绍(可以结合多媒体等视频材料)。

2.在每一工种完成以后增加教学小结环节,由学生完成阶段小结并进行口头汇报,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各工种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各阶段完成后及时给出阶段成绩。

(三)金工实习成绩评定方面

第12篇

Wang Ke

(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Chengdu 611730,China)

摘要: 文章探讨了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为了改进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结合教学中的经验,通过模块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引入专业实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方法进行尝试,并提出一些心得体会。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cation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y the author combines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specialty course through modularing, optimizes curriculum content, introduces professional examples by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关键词:数学 课程设计 模块化

Key words: mathematics;curriculum design;modular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73-02

1数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随着当今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高专数学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设计作为数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一方面需兼顾数学思想、数学素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强调“数学为专业服务”、“以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然而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4]即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编排课程和教学内容,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讲授。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等优点,但是较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应用,造成重科学理论、轻技术理论,重教师、轻学生,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

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计划中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事实上,专业课中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功能。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学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后悔已经晚了。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从教学手段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被动,觉得学习无用,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强行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却越发反感,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基于以上的原因,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2分专业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大相径庭.数学课程只是简单按理工类专业、经管类专业的来进行划分,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对数学课程的需求。机械类专业、电子电工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通讯类专业同为理工类,但它们对数学的需求相差很大。例如机械类专业需要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等;电子电工专业需要向量的坐标、内积等;计算类专业需要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而通信类专业需要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等。

3通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以“用”立课,以应用为出发点,也以应用为归宿,以通信类专业目标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结合通信类专业的要求来制定授课计划。

3.1 模块化教学为了突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特色,以学生所学后续专业课程相关数学知识为教学模块内容组织为依托,针对各专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库,以模块为构架,模块内采取案例驱动的模式,内容要体现“应用为体”的思想,一般来说把数学知识划分成八个模块,即A、B、C、D、E、F、G、H模块,具体内容为:A模块――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此部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和精髓,为以后数学课程的展开做好铺垫,为公共模块,其余模块根据专业不同进行搭配);B模块――常微分方程;C模块――线性代数初步;D模块――概率论与统计初步;E模块――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F模块――无穷级数,傅里叶级数及拉普拉斯变换;G模块――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H模块――曲线曲面积分及其简单应用。

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相应的模块,通信类专业可选取“A+B+F+G”模块。[1]

3.2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之间渗透为了突出数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教育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因此,教师通过对数学内容的全面分析,明确各章的重点、难点,发掘内容的共性和相互渗透的知识点,以便前后呼应,形成知识的系统网络。例如多元微积分与一元微积分的类比,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异同,它们之间由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架起一座桥梁,由此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各行各业的人们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模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通过这种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入手,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然后再引入数学概念、原理,这种课程内容的构建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3]

3.3 与专业课程结合,缩短数学与专业的距离数学课程是融知识、情感、意志、社会习俗诸多因素为一体的事物,不是纯粹的知识。谈到数学,大多数学生恐怕想起的只有一些公式、符号等。所以在设计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专业课程来展开数学课程的教学。以数学内容为本的基础上,精选出与专业课程相关联的内容,然后构建数学课程的学习情景。例如,同样是讲解导数的应用,管理类专业讲解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等边际函数,机械类专业讲解箱子的最优设计、求角度、设计窗户等图形的应用,计算机专业讲解Newton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信类专业讲解电路中电感、电容等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3.4 通过专业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实例的讲解不仅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还可以在知识的导入部分,也可以在知识理解部分。例如在通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模拟电子”要求学生了解正弦波、余弦波、以及波形的叠加,而这些在数学中基本的函数及级数求和都有相应的介绍;“信号与系统”要求学生学会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主要用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复域分析、系统函数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z域分析这些都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拉普拉斯正、逆变换、因式分解、留数定理等联系非常紧密;“自动控制原理”也是通讯类专业较为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主要阐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有关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而控制理论最根本的需要先了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等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其他的课程用到数学的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介绍,其他我们就不再做深入探讨了。

作为数学教师,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对通讯类的专业课非常了解,而是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的课的一些思想和理论,让学生学习的不是纯理论的数学,而是实实在在为他们的专业课程来进行服务的。

3.5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导教学方式采取主动构建、多媒体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设疑、演示和讨论法。在傅里叶级数的教学中采用Simulink对正弦波(或余弦波)分析和叠加,整个过程方便、简单、快捷和灵活,且形象、直观、交互性好,能促进对傅里叶级数概念、原理、意义的理解,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例如把周期为2π的脉冲矩形波信号函数f(x)=-1,-π?燮x

f(x)=■sinx+■sin3x+■sin5x+…+■sin(2n-1)x+…

并在Matlab/Simulink中逐步给学生演示如图1,2所示。

3.6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数学课程设计中应突出数学应用,不能单纯的通过做几道试题的考核来决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而是要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以下列三个原则来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①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原则;②形成性考核与目标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③规范要求与鼓励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考核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论文、报告、调研等。

4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作为一名高专院校数学教师,我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一些尝试,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不再害怕数学,而是非常乐意接受数学,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共同探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伟传.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设计实践与认识.高等教育科学,2008,(4).

[2]王科.Matlab/Simulink在傅里叶级数教学中的应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