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国培研修总结

化学国培研修总结

时间:2023-02-05 13:4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国培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国培研修总结

第1篇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2014年是渝北区实施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校长班、中层干部班、骨干教师班,上海、北京、重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培训、影子培训,“国培”“市培”“区培”“校培”整体联动,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合力,揭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篇章。渝北教师教育“456”行动模式已经逐渐彰显魅力。

一、基于“四个关键词”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索

提及“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广大教师基于“繁忙、辛苦、没时间、职业倦怠”等各项理由,各级各类的“培训”已经成了教师心中的“额外负担”。费时费力费钱的“被成长”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被提升”状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培训只有走入了教师心里,培训的价值才能凸显。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才能真正给教师带来收获呢?关于这一话题,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词”:即 “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 “如何培训”“效果如何”。

(一)多维理解“为什么培训”: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部门要从追问“为什么培训”入手,明确培训需求,把握培训目的和意图,结合区域内教师教育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目标。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思考。一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需求分析。任何一个教师培训都要关注项目的“社会价值”,体现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 中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要关注最新的课程改革进程。其次是中观层面的组织需求分析。在中观层面上,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训着眼于“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微观层面的学员需求分析。也就是“培训谁”,就需要对“谁”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对学员个体培训需求开展深度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

2014年,我们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进行“把脉”,区教委成立11个调研小组,先后深入全区108所学校(单位),召集教师代表、管理人员代表、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五个方面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谈话、发放问卷,就我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渝北区教师专业成长“五大工程”。

(二)深度分析 “培训什么”:聚焦培训目标和内容

“培训什么”旨在回答“用什么内容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那么,培训课程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开发资源”是渝北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完成的全过程中,我们采用严格的项目、课程申报审议制度。2014年,我们着眼于“深化课改、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目标,着力于“研训融合、有效练兵、城乡互动、提尖培优、全员发展”的策略,采取“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的形式,开展了5个大项30个小项的教师培训,共培训干部和教师6668人次。2015年我区的培训项目先由进修校培训部向组织部申报,然后由各项目承担单位写出详尽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课程设置注重多维目标,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有以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更新学员理念的“知识课程”;有以参与式分组研讨、学校实践性考察、培训简报、培训心得(作业)等注重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有以开班和结业仪式、班级活动文化等影响学员的“情意课程”。每个项目由“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实践与培训作业”四个基本单元构成,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研修兴趣。

(三)积极探究“如何培训”:着力“走进教育现场”的实践性操作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一致公认的方向是“研修合一”――既注重对课堂操作的研究、设计、打磨、操作,更讲究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增值、涵养、提升。当前的培训我们主要采用菜单式、联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通过开放式开班和结业仪式、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案例(课例)研究、学校现场观察(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听课、听学校介绍)、组织辩论会、问题解决式活动、虚拟研修论坛、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多种途径让学员“走进教育现场”,不仅增加了学员的研修路径,而且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

在“走进教育现场”的具体教师研修实践中,我们让参训者与名师、名校长以及专家的对话、交流、探究、提炼、引领等,提炼研修主题。如我们在“走进北京小学”的校长研修班中,通过与参训学员、培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学校协商、沟通、调研,确立了这样的研修主题:从名校崛起看校长的作为与使命、现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新动向、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等。

我们希望通过“走进名校”、“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让研修者领略名校文化,学习成功经验,创新办学思路;关注名师、名校长成长历程,解剖名师、名校长成功因素,促进教育家办学;探索名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方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话教育理论专家,发掘名校、名师、名校长成长与成功的教育规律和理论基础,共同探讨,互动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我区选择了上海“竹园小学、龚路小学”两所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外派校长、教师参加影子培训,还在区内确定了“渝北中学、实验小学、空港新城小学、长安锦绣实验小学、渝北幼儿园”等5所学校为影子培训基地学校,不仅承担区内城乡校长、教师的影子培训任务,还承担了西南大学的影子培训项目。2014年5月,四川广安市21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在渝北区基地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开阔视野。我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参加上海竹园小学影子培训后,把所有的校级领导都带去学习、实践,并以田荣俊校长团队为主持,以空港新城小学为主场,举办了全区的班主任培训班。还通过培训与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结缘,邀请吉老师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授课及指导教师课堂实践,不仅引领本校教师发展,还通过与名校、名师的互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

“培训效果如何”,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学员在培训现场的学习反应,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其次,关注学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再次,关注学员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我们相信,在实现了“研”和“修”的“双翼并举”“双剑合璧”后,学员们必能积聚起“无招胜有招”的底气和功力。

二、基于“五大工程”的教师专业成长加速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2014年度区教师进修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共计395万元,农村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的5%共计853.81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有经费保障还不够,关键是要启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度。于是,我们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参训教师,狠抓“五个工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五大工程”即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从设计上看,“五大工程”既有“点”的提升,又要有“面”的拓展;既面向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又重视高端人才的精心培养;形成了“点面结合,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新格局。

(一)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

我区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的优质名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干部、教师培训基地8个。为提升进修校教研员队伍素质,我们加大了对教研员选培和送培的力度。2014年先后选送了15位中小学教研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培训提高。选送了4名小学校长赴上海参加了“影子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中层干部赴北师大参加管理能力提高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参与高级研修培训,组织了40名小学校级干部参加了由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任职资格及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了67名小学德育干部参加由长江师院承办的德育干部培训,组织了97名幼儿园园长参加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能力提高培训,在暑假完成了311名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能力提高培训任务,组织了120名校级干部开展了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参与组织了校园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284人。

(二)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

2014年完成了528名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培训结业工作,评选区级骨干教师300名;开展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室79名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选送了14名干部、教师到区级影子学校参与培训学习;开展了“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推选工作。

(三)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

截止2014年底,除高中语文、数学、化学学科外,其它各层次各学科均已完成全员培训任务。2014年完成8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的有三个学科,高初中英语、初中政治和化学,共计培训教师425人。完成313名新聘教师上岗培训。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81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2014年下期,我区精心制定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落实培训时间,分解培训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巧安排。第一期培训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启动,全区1359人参加该项培训。

(四)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

本年度,委托市外高校、全国继教网及培训基地培训的项目有7项:选送了小学语文、数学优秀教师各50名赴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参加培训,选送了375名音、体、美、科学学科教师参加由市内高校承办的紧缺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04名民办园教师参加了保教能力提高培训(由二师承办)。区内培训有两项:组织了1748名学科教师参加了2014年暑期主题教研培训,组织了101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五)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

2014年国培、市培人数多,任务重,难度大,对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在选送工作中,我们耐心地做好基层学校领导的工作,提高他们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困难,解决工学矛盾,努力完成送培任务。全年共计选送国培教师149名,国培示范性培训教师118名,市培教师221名,共有141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参加“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英特尔、微软、乐高和中国移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

三、基于“六个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

(一)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

渝北区教委下发了《重庆市渝北区“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20名未来教育家、30名学科带头人、70名教学名师培训对象的选拔工作,力争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并能在全市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校长和教师。

(二)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卓越教师”

我区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一些城区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两届名师工作室成果丰硕

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 研修一体 教师专业发展

开发利用好教师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践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用最强的师资支撑最大的民生”理念,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共同发展”策略,以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教改科研为先导、“导师制”培训为龙头、名师骨干培训为重点、登记制度为保障,加大统筹力度,加强培训工作,教师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保障。

一、研修一体,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院担负着全区83所中小学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工作,履行着研究、指导、培训、评价、服务等职能,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智囊和助手。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院的生命线。培训好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我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工作,让全区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优秀。

一是完善指导服务功能。

在创建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完善与直辖市文化区地位相匹配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功能,切实加强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教学科研指导、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育信息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五个中心建设,增强学院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

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坚持开展教职工论坛、“两课”活动、教研展示等活动,采取学习培训、上挂锻炼、下校交流(或蹲点)等措施,搭建高端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平台,切实加强教科研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助推专家型教科研人员的成长。

三是整合科培研德力量。

进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力量,优化部门职能和工作规范,强化每个教科研人员“科、培、研、德”四位一体的职责意识,勇于担当,鼓励创新,促使每个教科研人员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承担各类教师培训任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四是加强“四化”建设。

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研方式变革,按照“教研专题化、科研培训化、培训课程化、研修一体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研修一体化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教师教育“一盘棋”工作的活力。

五是提高课堂教学胜任力。

坚持开展职初教师、农村教师、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等培训和学科优质课大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重庆市首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中,我区8名选手获得了7个全能一等奖,在24个单项奖中获17个一等奖。在重庆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我区6名选手全部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在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与主城部分示范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我区教师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

六是加强教师研修平台建设。

开展网络教研,建立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构筑教师研修共同体,助推教师发展。同时,总结推广“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成果,深化校本教研,开展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实验工作,指导各中小学加强教师校本培训,立足本土催生教师发展。

五年来,全区5000多名城乡中小学教师100%参加了继续教育,合格率保持100%,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STM体系研究”(选拔、培训、管理)课题成果获市政府首届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二、突出骨干,全力打造教师队伍领军人才

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一支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是我区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区优势,聚集利用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基础教育高端人才的一项新的教师研修模式,是我区坚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目前,“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已先后聘请148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为我区中小学培训了423名优秀骨干教师。第五届“导师制”99名学员和第三届“名师班”20名学员的培训工作持续扎实推进。“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在探索起步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深化发展,突出了三个重点,做到了四个结合,实现了三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突出了三个重点。

从培训对象看,重点加强对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带动整个队伍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区域类型看,重点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均衡发展;从价值目标看,重点培养培训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着力追求教育家办学。

二是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专家教授、优秀教研员和学员有机结合。从重庆市教科院和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学院等聘请的专家教授,从我院聘请的各学科优秀教研员,与从全区各中小学选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相应的学科组,拧成一股绳。按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导师、学员和联络员根据学员实际,量身制定学员培训发展计划,从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成果业绩展示、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导师对学员开展结对培训,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各中小学有机结合。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员送培学校、导师、学员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形成互动共向合力机制。三是学员发展的现实基础、最近发展区和发展愿景有机结合。从学员自身实际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学员发展愿景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培训,高规格要求,高质量展示,引导每位学员立足现实发展的起点,着眼长远可能发展的目标,追求专业发展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差异发展,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四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精品课堂教学、项目驱动、科研引领、成果展示等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三是实现了三大创新。

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师培训方式,“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一是创新了教师研修模式,把“学、研、修”融为一体,提高了骨干教师内涵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二是创新了教师培训制度,坚持定期开办,加强考核激励,对学员培训后的持续发展和作用发挥等及时跟踪,完善后续跟进培训;三创新了联络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培训主体之间的桥梁问题,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新机制的建立,让所有教师都有了不断提高、梯次提高的机会,提升了教师争当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育家的积极性,使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为龙头的优秀教师群体。目前,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全国模范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全国先进集体2个,重庆市优秀教师群体1个,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名,重庆市名师4名,重庆市特级教师20名,重庆市教育终生贡献奖2名,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2名,重庆市骨干校长8名,市级骨干教师154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1名。

三、辐射示范,着力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作为重庆市首批教师进修学院和中小学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我院积极承担国家级和市级有关教师教育工作,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供教育公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顺利完成市级培训项目任务。

我院先后承担重庆市小学数学培训、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援教涪陵英语教师等培训项目,为全市培训学科教研员和优秀教师397人。

二是扎实开展“国培计划”工作。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院与四川外语学院合作,组织全市各区县59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完成了“国培计划”重庆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院 组织区内9所中学和28名优秀骨干教师,承担了重庆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地理和化学置换脱产项目38个区县142名学员的影子跟岗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层次高、培训规模大、培训模式新、培训资源优、培训定位准、培训监管严、培训实效显”等特点,得到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真心真情开展对口援教工作。

我院组织教科研人员先后对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城口、武隆、涪陵、秀山、酉阳等送教17次,听课308节,评课275节,上示范课47节,开展专题讲座86场,问卷调查5650份,受培教师达22500多人次;同时,还组织区内市、区级优秀骨干教师48人次送教12次,上示范课105节,听课280节,交流研讨86次,受培教师达8000多人次。

四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影响。

第3篇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全体班主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班主任培训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培训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年工作要点和--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结合我区教育局具体要求和实际,“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训,扎实搞好班主任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加快推进名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推进我区干部队伍职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为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侧重点。

一个目标:以促进--教育教学的长足发展为目标。

两条主线:以干训、师训为两条主线。

三个侧重点:

(一)、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培训新思路

积极参加--省教师教育学会活动,努力争取承接区域外培训任务,挖掘潜能,发挥“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作用,扩大对外影响与交流,拓宽眼界和视角。

(二)、课题引领,提高教师教育水准

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市级课题(以“活动”为中心,主体参与,提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学习共同体,以校本培训为主线,丰富内涵,加强引领与管理,通过一系列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促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整体发展。

(三)、继续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创办培训特色。

充分利用目前我区开辟的“空中英才”远程教育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两大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研究,创办校本培训特色,实现校本培训制度化、系列化、专题化。

(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区域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校长”的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形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年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争创“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校长”活动。各学区、班子、校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年相应的研修专题,根据专题确定必修书目及选修书目,采取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心议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区域教育的提高与发展。

(二)、强化实战培训,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

1、对新教师的培训突出实战性特点,在分专题对新教师进行职前集中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设置新、老教师分别执教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由新教师与带教老师共同听课、共同点评,人人参与、多维互动,面对新教师在管理、教学中的疑难与缺憾反复研究、咀嚼,继续设置课堂,经过多次反复性训练,强化了对新教师上课、听课、现场评课能力的提高。

为了提高理论层次,培养教科研意识和教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新教师联系实际,确定研修专题,并根据专题选读书目,每两月在培训中心借阅一本教育书籍,按培训计划要求进行读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与反思。

2、做好试用期培训的考核验收工作

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考核验收工作由人事科、教师培训中心、教研室、教师任职学校联合进行,由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并将考核情况组织各负责部门分别填入《试用期培训综合考查表》,报人事科审核。考核合格者,成绩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的依据,并折算成学分,记入《继续教育证书》。

3、在总结--年新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新编《济南市新任教师读本》与我区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与研究,进一步提高--年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三)、借势发展,丰富和引领校本培训

为继续贯彻落实《--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效推进《方案》中第三阶段关于“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进程,研究出台并组织实施《--区教育局中小学校本培训评估标准》,引领各中小学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目前我区开辟的“空中英才”远程教育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两大丰富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并组织落实下列具体事宜:

1、分批分期到远程会员学校督促、检查远程教育落实情况,召开参训教师座谈会,了解各会员点远程教育落实情况。

2、组织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异地培训,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提升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组织好座谈与交流的汇报活动。

3、组织上海专家春季和暑期两次来济南的面授带教活动,并强化专家和参训教师的互动、交流。

4、组织好视频知识复习、考试和反馈等工作。

目的:以考促学、抓好落实、调研反馈,使远程培训更加切合我区实际。

5、组织、落实全区英语教师tkt英语学习和外教来济对英语学科带头人面授活动(培训内容:教学要素、授课技能和专业知识)。

发挥英语学科带头人作用,落实全区英语教师tkt英语远程学习,带动全区英语教师专业提升和业务发展。

6、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春季、暑期、寒假三次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研修课程包括小学及初中数学、语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8个学科的学科研修课程。每个学科分6个学习专题,每个专题学习时间为12学时。研修方式采用网上集中研修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4+2”模式。通过远程研修,进一步加深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

7、深入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第三阶段的培训,即:教育科学研究阶段。

各中小学要在前段学习反思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联系教师队伍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培训,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特别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组织参加年底全市统一组织的考核。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以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为主;实践考核由教师结合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研究课题,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本人教育教学特色的科研论文或阶段性研究成果。

总之,--年教育局、培训中心要在提供资源、加大组织、引领的基础上,强化对校本培训的管理、督导和评估检查力度。通过检查评估,使更多的学校跻身于教师校本培训省级示范学校的行列,推动全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四)组织落实班主任岗位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要求,总结我区“首届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组织落实班主任岗位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培训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法规等。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今后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均需接受专题培训,对未参加过班主任培训的教师,近年内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近早实现人人持证上岗。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市区教育局将选拔优秀班主任进行重点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在区、市、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队伍。

(五)、注重统筹规划,壮大名师后备队伍建设

以市名师工程为引领,以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主要培训形式,加强我区名师建设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育人才梯队化建设的根本环节。

1、组织市名师人选参加高级研修或挂职培训学习。

--年是我市实施“名师建设工程”的第二年,也是开展培养培训的实质性阶段。针对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开始,陆续组织名师人选到高校或教育发达地区参加高级研修或挂职学习培训。通过研修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教育理念;激发成长动机,消除职业倦怠;反思教学实践,重新定位专业角色;创新教育思路,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促进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和发展。

2、以“济南名师网”、“市名师电视专栏”、“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契机,推动我区“市名师人选”的成长。

3、采取激励政策关心鼓励名师培养人选。

各校每年给予人选10至15天学术假期,让他们相对集中精力和时间,总结反思自己教学工作,梳理积累的教育案例与资料,撰写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与体会。

4、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壮大--名师队伍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壮大名师后备队伍,让每位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教师队伍的塔式结构,实现教师队伍的分层递进,梯队攀升。为此,我区今年启动“--教师人才梯队培养工程”(《方案》另祥)。评选产生我区骨干教师人选、学科带头人人选、--名师人选,并从--名师中输送市名师人选。培养周期3年,经过3年的考核正式命名,同时享有相应待遇。对人选提供相应的成长平台,而且每学年对人选考核一次,通过考核形成人选动态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形成--人才梯队,壮大--名师队伍。

(六)、探索农村培训有效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对农村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今后要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培训中心的业务统筹和服务支持职能,探索农村培训的有效模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城乡结合、资源共享,利用济南市名师人选优质资源,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我区农村教师实际,组织农村复合型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农村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班主任培训计划2一、工作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县进修校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

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潜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爱岗敬业精神;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科研潜力;

3。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及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加强教育技术潜力培训,提升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5。深入贯彻落实县进修校师培工作精神,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三、主要工作

(一)着眼实际,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1。强化师德建设,树立师德窗口形象。学校将坚持以学校博客、校讯通、教育简讯、《汶川教育》为媒介与视点,继

续挖掘和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进与典型,透过开展政治学习和“师德演讲”、“我的教育故事征集”、“师德征

文评选”、“教育故事选编”等活动,推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加快我

校师德窗口形象建设。

2。特色建设,引领教师专业知识自主提升。以“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为源头,透过校园图书馆、教育博客等信息平台

,继续深入开展师生经典诵读工程,以此促进教师走向书香型、知识型、智慧型的专业发展之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

开启教育的智慧,提升教育科研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学校将有目标的培养和发展学科骨干教师。与此

同时不断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3。支教帮扶,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借助资中学校支教帮扶优势,组织帮扶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举行“教学送培下乡活

动”、“高效课堂活动研讨”、“名师教育思想交流”等,在名师专家的引领下开辟专业发展之路,并有计划的选拔

优秀青年教师3――5名与帮扶学校骨干教师、名师结对帮扶,以点带面,辐射引领。

4。加速信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透过开展“信息技术操作潜力培

训”、“教育技术应用潜力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培训”等全员培训活动,不

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潜力。

(二)丰富形式,搞活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1。立足校本,面向全员。构建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的校本研训运行机制,透过教务处、教研组、课题

组等校本性研训组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传帮带”培训活动,以“教育理论学习”、“课例研讨”、“案例诊断”

、“教学沙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拓宽不一样层次教师的教育视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保证全体教师同等享

有学习提高的机会,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一是外输送培,开放教育思想。学校将用心组织教师参加县进修校安排的各种培训工程;二

是外聘内训,开阔教育视野。学校以支教工程为契机,用心建设与支援学校的和谐关系,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资中县

-镇中心校、新桥镇中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三是骨干辐射,经验共享。学校在多措并举,重力打造学科骨干教师

队伍的基础上,将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透过开设示范课、外出学习汇报课、教育思想汇报

交流等形式,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四是整合利用身边的优质网络资源,为教师培训带给公共服务平台,务实开展培训。

3。以赛代训,赛训结合。以县教学工作要求和有关教师培训文件精神为指导,用心开展教师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打牢教

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教

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具体培训由教务处负责。

2。统筹培训,带给保障。

学校将全面统筹协调培训工作,在培训时光和培训经费上带给保障,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的持续增长,为教师培训带给

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所有培训由教务处实行管理,统一规划和实施。学校将把过程管理和教师培训考核状况与教

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设置、评先表彰等挂钩,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

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振兴漩口地方教育。

4。强化学习,服务培训。为了做好培训、服务、管理工作,培训领导小组成员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习,开拓视野

,积累经验,以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教务处要统一规划好各类培训,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要求具体,整合资

源,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时光

项目资料

一、二月

1。总结201x年师培工作,清理装订相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

2。布置假期教师课标和业务学习资料。

三月

1。收集假期教师课标学习记录。

2。制定201x年我校教师师培工作计划。

3.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宣传培训工作会。

3。做好“关于教育部教师普通话运用状况调研”活动的调查迎检工作。

4。各教研组进行“晒课”研讨会。

5。布置开展语言文字工作。

四月

1。开展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工作。

2。到资中新桥、-中心校进行教学、管理交流学习。

3。配合县进修校做好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后备人才库建设工作。

4。做好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工作。

5.各教研组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培训工作。

6。完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优课”上传工作。

五月

1。组织我校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巡回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组织幼儿园教师开展县级培训。

3。完成“国培计划”、省州各项培训活动的人员选派工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开展好校本再培训。

4。。开展学校读书活动。

5、组织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研讨培训工作。

六月

1。配合县进修组织的管理者外出培训学习活动,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2。继续开展好“国培计划”、省州级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的过程管理

3。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4。做好期末检测工作,对师培进行总结,安排好下半年工作目标任务。

七月

1。选派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州级培训工作。

2。布置暑假教师自学课程标准及师德师风建设

八月

1。组织完成暑期国培、省、州级教师培训工作。

九月

1。开展学校继续教育学时登记、教师成长记录工作。

2。完成开学检查视导工作,加强监管,指导学校校本培训。

3。开展教师教育技术潜力提升工作,组织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校本培训活动。

4。组织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加县进修校举行培训活动,提升组织与管理潜力。

5。开展我校语言文字宣传月活动。

十月

1。各教研组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培训工作。

2。选派我校骨干教师参加县进修校组织外出学习培训。

3。继续开展好国培、省州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4.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培训会。

5。选派部分教师到广东--小学进行跟岗培训学习。

十一月

1。组织德育主任、班主任参加县进修校举行培训工作。

2。指导督促各校校本培训、语言文字工作以及读书活动的开展状况

3。参加县进修校组织开展“校(园)长研讨会”活动。

4。继续开展好我校教师有关国培、省、州、县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5。开展我校语言文字相关活动。

十二月

1.对我校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考核。

2。继续开展好国培、省州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3。总结今年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数据上报。

4。完成本年度师培工作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班主任培训计划3一、指导思想

通过培训,促使班主任更新观念,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理论修养、教育能力,科学地把握班主任工作规律,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操,指引学生对真理、对生活的追求和创造,进一步提高全校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班主任工作的水平,提升学校品位。

二、明确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目标

1.帮助班主任了解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自觉性。

2.通过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

3.积极探索,学会协调各方面工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4.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的能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研性。

三、培训内容

1.专业理论:

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

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

德育管理方法类:《班主任工作新理念》《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等。

2.专业素养: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修炼

班主任的能力训练

班主任的组织领导艺术

班主任的关系协调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技巧

3.专业能力:

班集体的建设、组织能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能力,班队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主题班会的创意、设计组织能力,后进生的教育帮扶转化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个案的观察教育分析能力,课题开发与研究能力,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四、培训途径与方法

实行班主任全员培训,分层培训的方法,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课题提升的“五步”(循序和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培训模式。

五、培训措施

1.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领导小组,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组 长:王--

副组长:高--、滕--

成 员:顾建平、李芳、张建良、倪牡丹

2.健全班主任专业培训激励机制,实行培训考核制。

根据要求对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班主任工作进步情况,与当年度的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与校优秀班主任评比挂钩。班主任专业水平提高快、工作实绩明显的,优先推荐优秀班主任的评选。

班主任培训计划4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崭新的一个学期。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到,特意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本教研组现有教师9名,以中青年为主,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在教学上用心肯干,努力上进,且大部分都是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透过对于一些课题的研究,老师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农远资源的使用,但还是存在必须的问题的,所以致使教学水平停留在原地不动,有待提高,为此本期教研重点,学习语文新课标,利用新建网络观摩探讨优秀教师和名家的课堂视频,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备课和教学。

二、主要工作:

1、根据学校要求,着手进行课题申报和研究,初步拟定为“电子备课”方面的资料。

2、做好教学开放周组织宣传工作。

3、做好观看名师教学录像的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完成教研组计划的制定。

2、召开第一次教研组例会,明确学期工作重点,明确备课、作业批改的要求。

3、开学初常规教学检查(单元计划,进度表)。

四月份:

1、组织观看名师教学的实况录像。

要求有记录(算听课一节),有评价反思。

2、组织参加电教8项和小语会教学论文,设计的评比活动。

3、备课笔记和作业检查。

五月份:

1、期中测试状况的分析。

2、作文和写字比赛。

3、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月份:

1、让骨干教师介绍语文学科复习经验,拟定复习计划。

2、对电子备课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班主任培训计划5一、培训目的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细胞,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主任素质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培训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本学年我们将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①班主任选聘制。我们将进行班主任竞争上岗制,择优聘任,以确保班主任队伍的素质。②见习班主任制,对于新教师将安排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其结对子,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中让他们得到培养的锻炼。③班主任工作例会制。④班主任工作综合考核制。⑤行政挂钩制。

2、加强理论学习。

本学年将重点学习这些内容:①有关的德育文件。②有关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③《班主任》、《德育》等有关的杂志。

3、引导专业化发展。

教导处将收集整理有关班级管理、班风建设、偶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有关具体案例,加以编辑,印发给每位老师,引导学习先进的做法,探讨科学的育人方法。

3、加强科研探究。

在加强班主任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将要求他们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探索和研究,围绕德育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规律,创出特色,从而更好地解决在班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将在期末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及论文评比,以教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使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充满生命力,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主要活动安排

1、班主任例会。

(每周的星期二上午7:30)

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每学期的期末)

3、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论文评比。

4、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

第4篇

在这个严寒的岁末

登上国培方舟你我他默默起航

我们张开推进课堂改革的帆

我们竖起振兴农村教育的樯

凌风舞动憧憬的橹

沐月荡起向往的桨

齐声唱响温总理9•10讲话精神这曲号子

共同驶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那湾成功的海港

李雅妮(山西省交口县教育体育科技局) 中西部远程项目(山西)

以铜为镜,我照出了自己理念的陈旧与落后;以人为镜,我看到了自己行动的迟缓与保守。我渐渐地摆脱了自傲、学会了欣赏,摆脱了说教、学会了聆听,摆脱了自满、学会了学习,摆脱了封闭、学会了交流,摆脱了盲目、学会了反思……我真的感觉到了我在成长。

王玉琴(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柯渡中学)中西部短期集中项目(云南)

李广良老师的课警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一定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也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要学会用信仰争取人心,用信仰的力量感化学生。

孙彩文(河北省玉田县第三小学) 示范性团队项目(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的行动学习以“成长故事”为载体,以“参与•分享”为模式,以教师自省自悟为目标,有自下而上的“头脑风暴”,有自上而下的“问题会诊”,都是教师真实经历中情感的释放。

李波(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示范性骨干项目(华东师范大学)

我从大学的讲堂里复归到乡村的教室里,生发出许多反思和感慨。理想和理论是丰满的,现实和现状又往往是骨感的。但远方的灯塔在导引我们,不断向着目标进发,因为我们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有自我,有孩子,有明天……

李曼泓(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示范性骨干项目(北京大学)

这次培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反思具有研究的性质。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草根性理论,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

许芳芳(浙江湖州市第一幼儿园) 示范性幼儿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

在这里(南京实幼),我们看到了环境作为幼儿园的隐形课程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教师煞费苦心、精心制作的装饰性环境,映入眼帘的都是反映幼儿真实感受与经验的儿童作品;在这里,我们感悟到了教师们为幼儿营造学习与生活环境而投入的一片苦心与精心;在这里,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刻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

杨飞龙(山东威海凤林学校) 示范性骨干项目(东北师范大学)

这次培训让我能与更多的专家、教师交流,每一次交流就是一次心灵的启迪。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专家的先进理念与精华观点为镜,反射出我在教学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之处。这次培训,使我不仅在教学上获益匪浅,而且也让自己的思想有一个质的提升。在研修之路上,我一路收获并成长着,繁忙而充实着,反思并提高着,感动并幸福着……

第5篇

关键词:地区优势;实用型;化工人才

随着煤炭、石油等由单纯能源利用到能源化工利用的方式转变,和受到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波动以及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石油进口日益增加的影响,化工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各行业深加工企业的涌现,化工深加工人才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用型化工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

一、地区优势分析

新疆煤炭储量达2.2万亿吨,占全国储量的40%以上,新疆有四大煤田,其中准东煤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136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92%。为此,准东地区被新疆确定为煤电化工产业带,计划通过兴建煤制天然气项目,推动新疆化工产业的发展。目前煤炭已探明储量1008亿吨,占全国10%,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40%。准东又是新疆煤炭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大概在东西200公里的条带上,蕴藏了3900亿吨的煤炭,并且煤的质量非常好。自治区投入60亿元进行这一地区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配套项目紧锣密鼓地铺开。截至目前,华电、国电、大唐、华能等大电力公司,神华、兖矿、徐矿、宜化等大煤炭公司、中石化等大石油公司纷纷进驻准东。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克拉玛依―和丰五个化工基地。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不约而同地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做起了大文章,纷纷选择了煤电和各种化工项目,到目前,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规划的各种煤电和化工项目已逾60个,预计投资总额近5000亿元。

目前化工从业人员4000人,煤制甲醇、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人才极其缺乏。按照化工企业人员配备设计标准测算,预计到2015年需各类化工从业人员50000人。但是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培养的专业的化工人才不到10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十二五期间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大对化工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化工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跟踪听课,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通过执教观摩课、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使其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加强对教学新秀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多给一些关心和指导,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骨干教师的交流活动,多寻找一些学习的机会,多承担一份教学改革的重任,帮助其迅速成长;实施教师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

(二)课程改革

1.校本研修应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抓起,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走出去接受各级培训,使他们深入领会课标和新教材的精髓,同时让骨干教师经风雨、见世面、上层次。外出学习教师回来后要向全体教师汇报,达到一人外出学习集体受益、资源共享的目的。

2.切实抓好教研工作,把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放在课堂。建立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解决学科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集体备课,提倡同学科教师互助教研、捆绑式研讨的方式,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不同层次教师共同成长。

3.抓住机遇把企业化工专家、高级工程师和特级教师请进来,为教师做、讲座,迅速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4.调动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常开研讨会,让有思想的教师各抒己见,共同配合完成化工专业课程建设和优化工作。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管理

1.树立“教学中心”意识,真正把精力投放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认真分析相关企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制定适合化工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要质量。

2.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加大教学过程管理的力度。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集体备课关,制订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督查。同时突出个性化教学风格,杜绝网上粘贴教案。二是严把课堂教学关,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坚持面向全体,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三是严把作业批改关,作业批改要认真,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

3.搭建交流平台,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每个专业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针对问题,制定措施,集中力量抓好薄弱环节的转化工作。

(四)教育科研

1.落实课题实验方案,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科研要降低研究重心,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要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等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核心任务,以改变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化工原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多进行校内外、课内外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一言堂、满堂灌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

2.课堂上要认真落实新理念,努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制定适合化工专业实际的实施方案,开展各类研讨会、展示会,通过不同形式展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成果。

参考文献:

[1] 卢国俭.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调整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连云港化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科学教育,2010,(2).

第6篇

(一)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为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过了中央规定的15%的目标,教育投入总量和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二)以回应民生关切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7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46 %,比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校安工程全面收官,3年共投入89.2亿元,建设和加固校舍744万平方米。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争取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元,重点支持16所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我省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比原有翻一番(全国排名第10 位)。五是加强民族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全面启动了首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教育援疆各项工作。六是保证学生吃上健康餐。收回了除个别合同未到期的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外承包食堂,省财政给农村食堂补贴资金7 000万元。七是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起草了《黑龙江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八是进一步加强了助学工作。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3.1亿元,农村寄宿生补助资金1.02亿元,高校各类国家奖助学金、伙食补贴及兵役资助6亿元,普通高中各类助学金1.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1.6亿元,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以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9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41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涉及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机制改革诸方面,对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了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13个试点县区、267所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45所,标准化达标率91.8%,有6个县区达到100%。三是推进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革。两个实验区、33个试点校试点工作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质量进行了成功探索。四是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五是推进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1161工程”,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共建东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并分别签署了协议。六是扩大了教育对外开放。启动了黑龙江省教育对俄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启动了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招收了来自138个国家的留学生8 964人,学历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大学校长境外培训项目支持,派出大学校长12人,占全国派出总数10.9%,派出留学研修人员650人。全国第一所“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揭牌。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聚焦民生关切,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的全部工作都与民生相关。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民生工程,我们必须坚决抓好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实。

第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确保完成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论证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全面总结校安工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各地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国家试点项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下发指导意见,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

第三,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我省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各项政策落实,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切实深化“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努力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继续抓好教育援疆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年内完成20所特教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改经验,增加10所实验学校。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实施绥化学院残疾人高等特教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起草我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明确努力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创造新鲜经验。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10个改革试点县,建成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的任务。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全面实施高教综合改革,推进“1161”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抓好绩效检查评估。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力度,依托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与省内同类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争取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强省级重点学科群建设,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加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对俄合作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300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对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培养创新工程。

第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省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2012年指派专人对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供暖情况进行了调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把全省1 800所学校的“小火炉”全部改成暖气供热。各地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行动,制订好总体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务必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第七,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争取中央幼儿资助奖补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第八,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各种资源,面向我省在农、林、矿、药等方面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拿出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成果。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计划。

(二)提高保障能力,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强基固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全面加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第一,做好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筹好经费。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巩固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的成果,各地市要把此项工作当做年度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与财政搞好沟通,向主要领导作好汇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支持学校办好教育。适时启动高中化债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协调物价财政部门,适时调整普通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对上争取义务教育取暖费补贴,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二是用好经费。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要用好专项经费,明确支持方向,确定支持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保证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继续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属高校、厅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专项审计。三是管好经费。抓好新颁布的高校和中小学财务制度培训与落实工作。倡导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经费、大型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师德典型,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抓好培养培训。要积极贯彻落实省人才规划纲要,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抓好“龙江学者”等专项人才计划实施和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实施办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深入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制度。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第三,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一是抓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高等教育要继续实行和完善质量年报制度;着手制订有关专业质量标准,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试点;继续配合做好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工作,继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适应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测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公开制度。要将各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订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龙学网”建设为依托,加快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认真做好我省28个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7篇

【关键词】 职校教师 专业发展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05-03

一、调查说明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柳州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壮、汉、苗、瑶、侗等48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89万,占总人口的53.3%。由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倾斜政策,柳州市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与主城区职校教师从整体上来比较,虽有差异,但也不乏共性。民族地区教师也都和主城区教师一样有机会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业务培训;覆盖全市的教师在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也为他们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度不够、教育理念更新缓慢、外部保障措施不尽完善、学校布局分散、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的影响等等,民族地区职校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束缚着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深入了解柳州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有效解决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柳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对柳州市4个县的职业学校开展了本次教师专业发展调研。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4个县份的职业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他们的真实心理状态,聚焦课堂教学与反思、教研与科研、师资培训与需求、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等方面内容,引发他们对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省,让教师认识到专业化成长、教学科研对于个人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教育的有效模式提供参考。

(三)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课题组根据相关资料,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职校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于2012年9月对受培教师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关于专业发展和培训需求的电子问卷调查,以柳州4个县份的4所职业中学为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共下发问卷80份,其中鹿寨职业中学20份,融安职业中学20份,柳江职业中学20份,三江职业中学20份。收回80份,回收率为100%,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四)问卷分析的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为频率/频数分析、描述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数据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从表1、表2中的数据看,调查主体多为中青年教师,40岁以下人数占到80%;教学实践上,教龄以5年以内的居多,以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群体,也是目前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调查对象的任教学科结构合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均衡;三分之二的教师周课时在10节之内并且担任班主任工作。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符合柳州市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二)教师的教研情况

在教学过程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反思、个别指导等教研活动,不仅能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对本学科教学质量进行调研与监控,还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对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培育学科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3调查数据看出,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70%以上的教师很少进行听课交流,参加集体备课时间少,多数按自己想法设计课堂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的次数少,70%的教师每月只参加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75%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县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大制约,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三)教师参与科研情况

根据表4的数据来看,近40%的教师没有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有45%的教师发表过1~2篇论文,有42.5%的教师从未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参加市级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的教师只占20%。调查数据真实反映了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状况:(1)科研意识不强;(2)信息闭塞,教育科研活动滞后;(3)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教师培训进修情况

从表5看到,有60%的教师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师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有近40%的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有52.5%的教师认为培训的效果一般或作用不大。培训面狭窄、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等等,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阅读是增强教师教学底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能途径之一。从表6中的数据看,主要阅读方式是网络和书籍,65%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仅不到1小时,受调查的教师读书现状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对于这些地区的中青年教师来说,由于面临着结婚、生子、住房等方面的生活问题和压力,县级职校教师待遇较低,教师每年的购书支出相对比城区教师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五)专业发展认识情况

表7数据显示,影响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2)教师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氛围;(3)领导不重视/学生基础差/缺少专家指点等。教师普遍认为,参加教研和进修能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和丰富专业知识;教师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研和科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课前、课后缺乏交流和指导,专业发展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新形势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表8数据显示,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专业素养是:(1)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科研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观念在转变,专业发展需求意识在增强。

表9数据显示,在教育教学中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是教育科研方法、专业学科知识;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骨干教师目前较欠缺的方面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教师普遍认为,目前较适合骨干教师培训的人员组织形式主要是专家进行个别指导、远程培训及分阶段培训。

表10数据显示,教师普遍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形式首先是教师间的及时交流,其次是外出培训。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术环境,引导教师勤于反思、总结和交流,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激励教师不断进步,是学校要思考的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实施教师专业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除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修炼外,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各个学校的领导关心重视,以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

(一)上级主管部门

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了使民族地区职校教师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国家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和改善民族地区职校的办学条件,尽量缩小与城区办学条件的差距,以保证教师有良好的心态专注于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专业成长缺少引领和个性的抹杀是当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具体障碍,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指导;要根据民族地区职校教师的实际情况,配置得力的、高素质的学科教研员以及高专业水平的培训教师,切实保证其在教师专业化建设引领上的主渠道作用。

3.有效发挥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师资培训基地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师培基地建设中,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为教师教学实践、教改教研、继续教育、提升自我提供信息平台。

(二)学校

1.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是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学校领导应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一工作放在整个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学校要研究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起点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同时,还应倡导教师多读书,创建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把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相结合,把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

2.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举办的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可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切实保障职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培训。

3.落实教师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参与的各类教研活动或业务学习。定期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 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互相听课、评课、备课,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新,让有经验的老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学校一定要在时间安排,精神鼓励,物质条件等方面给以充分的保障。

4.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让名师上示范课、公开课;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办学成果和从教经验,给教师创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升境界的条件。

5.联合高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联合高校是继校企合作之后一个较好的中职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新形势下,学校应结合实际需要,针对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充分借助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通过定期研讨、课题指导、合作研究等形式实现理论研究者与学校教师的合作,充实校内师资培养力量,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三)教师

1.增强对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认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仅仅靠学校或外力是不够的,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发展意识的提高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具有强烈专业自我的教师往往具有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他们迫切要求不断开阔视野,随时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2.提升知识与能力。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点和根本。教师可通过培训、自学、函授进修等各种形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尤其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网络远程研修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远程研修平台,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努力构建合理的、与学生各种知识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构架。

3.培养科研能力。开展课题研究,除可以促进教师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外,由于教育科研自身的特性,还能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探究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获得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新生,施步洲,庄西真,臧志军.职教教师专业化内涵及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3]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B类立项课题(2011B0028)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32―03

张家口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设立于笔者所在单位张家口教育学院,承担着大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对接受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培训中的问题整理分析,发现目前的培训中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效率不高,未能实现预想效果。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是指工作地点在乡镇和村落,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体是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根据201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15,606,476人(不含高中和中专)、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4,963,132人,农村中小学师生数量占全国中小学师生数量的50%以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脱离土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从事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成为自身参与竞争的障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高校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得的公平教育的权利无法体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条件一般、生活乡土化,教师课程多、负担重,工作量超常,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学区、校区跨度大的地区,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教师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制学生的存在,又使他们比其他区域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城市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支能够符合我国实情、解决农村教育症结、长期稳定工作在比较艰苦环境下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根本性问题。立足于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比较稳妥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均实施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力求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与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参加各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各层次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现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

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比例达到80%,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愈加丰富。

培训形式包括:

(一)新任教师就职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

师傅带引式。这种培训主要由指定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其掌握工作技巧,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内容通常为听老教师示范课,与老教师一起研究教案和研讨问题等。

集中培训式。集中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作为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内容;具体教学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观摩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有两个优点:培训内容正规,按国家对新教师的要求来培训;学习时间集中,便于教师深钻细学。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

1.单科课程培训式。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教育方法课程。其目的是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2.专业教育课程培训式。也称为补习课程或补充课程培训。它侧重的是学科专业的新知识和应用方面,强调从学科专业教育的角度开设学科新知识与应用性教育课程,培训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短期进修课程培训式。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目的是解决当时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仅2~3天。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有讲座式,有研讨式,也有问题解答式。短期进修课程培训的层面分两类:一类对普通教师,即对所有在职教师开设;另一类则是专对骨干教师开设的。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本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教师培训由学校自身组织、领导,依靠校内优秀骨干教师去带动其他教师,互教互学,共同启发提高。但是,“以学校为中心”这一培训形式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在一些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的学校很难实施。同时,这一培训形式重在校内,不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故难以起到全面提高的培训效果。

(四)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的“短训班”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短期培训教育活动。常见的“新教材备课会”、“教学方法研讨会”均是这种模式,一般采用脱产集中时间学习。它的形式包括:

1.“老教师培训”。就是将需要进修提高的老教师集中起来,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指导他们学习教育理论,将他们的教学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并以此来促进老教师的提高。

2.“备课培训”。备课培训,主要是为新开设的学科或教材新补充的内容而开办。主要采取集中讲解和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目的是使这些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新教学大纲和教材。

3.“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就是集中几天的时间,对参加者进行一般性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专题研究式”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而开展,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时间大多只有2~3天。如“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教材新内容教学研究”等,都属于这种专题研究式培训活动。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也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相听课等。

5.广播电视网络讲座式培训。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媒体远程进行培训指导,具有高效、经济、实用的特点。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培训使受训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制约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接受培训的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培训,灵活性、机动性不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影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时间短,强度大,工学矛盾难以解决,集中脱岗培训困难,使培训容易流于形式。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疲倦,培训的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形不成应有的激励机制,仅仅被当作评聘职称的跳板。培训的专家脱离实际,不完全掌握学员需要,忽视农村教师特定的工作环境,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避重就轻。培训机构把培训当作任务,造成培训的形式化。参加远程教育方式学习的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对网上学习的培训教育模式不适应,对网络教育平台操作不熟练,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这些均是在培训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培训策略

网络技术的应用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分支,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网络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培训模式,它使培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切实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从单一培训向训管结合模式转变,从单一文化知识传授向综合实践培训模式转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多年来不断探索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的课题。基于网络条件的培训,花费较低的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培训效益,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工学矛盾,它具有社会强化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能解决培训过程中交流与协作困难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素养,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一)在线式学习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国培项目培训为代表的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过程式评价体系,便捷的交流交互,被广泛使用。但依然存在评价方式程式化,没有创新;评价时间集中,避免不了一刀切,培训效果无评价,不进行反馈与修正,不利于教师自我完善;重视全体,忽视个体;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真实性不高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训者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的情况加以调查评判,根据实际选取安排内容,建立贯穿培训始终、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资料的积累与收集贯穿培训的始终,及时根据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修正,依据不同人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不间断地进行跟踪评价,将问题及时反馈,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后续培训建立基础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跨地域、时间的特点,增加培训后的后续评价与反馈工作环节,敦促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评价的研究。在教师培训评价中应该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考虑受训者依据自我需求接受培训后获得的结果。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现存的各类培训对于师德素养、个人科研能力没有进行关注,导向性不强。自主式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拥有高度的自主能动性,在基本祛除“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与设计者设计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交互来达成某种既定的目标。自主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满足对象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它的学习内容不是标准的,而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可以根据教师工作的具体实践加以选择性地学习。对于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处理学生的新动态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学习基本依赖学员的自觉,测评体系和评价方式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我们需要构建大量的学习材料,成立专家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一线教师参加科研活动,为其提供各种便利,通过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取专业学位。

(三)教师培训资源与教师培训的矛盾

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落后,许多乡村学校计算机的配置较低,没有宽带接入,管理维护跟不上,制约了远程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教师研修网站的资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下载,教师在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法和其他人共享,大量的研究型高校没有与之对接。中国教育网没有接入中小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农村中小学无法使用高校大量的数据资源。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更新电教设备;立足于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教师培训的新命题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参与培训,解决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辅导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建立基于教师教学和培训的大规模信息资源网络;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多使用网络教育平台。

四、结语

伴随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教师培训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资金的投入、制度的建立、人员观念的转变,都需要极大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2]刘朋.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03).

[3]贺安溪,胡惠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

第9篇

严苛有度师爱无限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拥有鹰的眼神,我是一名非常严苛的教师。”在采访过程中,李海英几次提到自己“严”字当头的教育态度。李老师看事情的犀利敏锐、高度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总是带给学生相当的震撼。在李老师面前,容不得对待工作一点一滴的马虎、对待学习一丝一毫的懒惰、对待生活一时一刻的放任。任凭谁眼神中流露出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李老师捕捉到并加以解决。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学校安排李海英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李海英刚毕业,个子小小的,长着一张娃娃脸,甚至闹出了这样的笑话:一天中午到校经过学校大门时,被两个其他年级执勤的学生拦下来,要求她佩戴校徽!当时的李海英哭笑不得,她开始思考自己这个娃娃脸教师该如何树立“高大光辉”的教师形象。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她的不二之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压之下学生果真怕了她,李海英老师的话不敢不听,李海英老师的作业不能不做,李海英老师交代的事情必须按时完成,李老师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成绩再不理想的学生,在她的教授下一定会有提升,纪律散漫的学生,在她的谆谆教导下也一定会严格自律。

虽然凡事“严”字当头,然而走过十几年教师生涯,李海英也渐渐体会到了自己严苛教育的变化:“我所用的严苛是师生两点之间的直线,它是最省时有效的教育,能使学生沿正确的方向走最长的距离。我选择的严苛是用爱心包裹着的严苛,是对学生冷静、理性的关爱。我容忍学生犯他作为孩子的天性上的错误,对于他犯的可能导致他人生灾难的错误,哪怕是小小的,我有时甚至会不宽容得有些夸张。我不会经常对学生笑脸相迎,但不见得走不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小乐明在李海英老师的严苛管理下,英语成绩就没有从年级第一名上掉下来过。但他是个极其内向的孩子,几乎从不和任何教师交流,出色的成绩搭建不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没想到中考时,小乐明竟然送给李老师一瓶饮料,李海英几次拒绝都不成功。此时的李海英感受到小乐明的心是可以被严苛给“捂”热的,他能深深体会到李老师的厚望,李海英呆呆地看着那瓶饮料很久,傻笑着,一直没舍得喝,她知道这是小乐明无言的感谢。

李海英教过的学生在校时总想着逃离她的严苛管理,但毕业以后又非常想念李老师,感动于李老师曾经不计回报的良苦用心,感怀于李老师严苛中的爱,是李老师的严苛教育督促他们加倍地努力,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小宁头脑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他进入了物理、数学和化学竞赛的复赛,物理复赛时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办法陪他去市里参加比赛,为了让他能轻松应考,此时的李海英展现了她温情的一面,动员丈夫开车送小宁去市里参加考试,她还犒劳了小宁一顿美美的大餐!无私的帮助与付出换来了小宁极突出的竞赛成绩:数、理、化三科都取得了天津市一等奖!他被天津一中录取了!每次回家,小宁都要路过学校来和他尊敬的李海英老师见见面、聊聊天,他们就像是一家人。

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

从教多年,李海英作为班主任接手每一届毕业班时的第一课都是德育唱主角,同时,秉持宁河镇中学“以德立校,育才创新”的校风,李海英一定会做好思想上的教育指导。如,班里制定的一系列班规,都是她和学生们逐条分析、修正、制定的。制定一条班规,李海英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李海英老师班内别具特色的“听证会”。“每一条班规只有被全班学生都认可了,才能更好地在班内推行,即使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遵守规定,但是学生清楚这些规定是大家共同讨论通过的。认错不是教育的终点,我认同的是以理服人,让学生懂得自律。”李海英老师解释说。

李海英接手新班,从来不着急确定班干部,开学第一周,李老师坚持用她鹰一样犀利的眼神进行“渗透”教法。“哪位同学功夫高深,能把暖气管子踩漏水了,让咱们班集体水上漂啊?”“哪位同学中午把班里满满的垃圾桶清理干净了?老师代表全班同学对你表示感谢。”……现象指出来了,李海英并不急于弄清是谁的责任、谁的功劳。她需要的是学生们的自省和责任感。接下来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学生们会有一双明亮的慧眼进行正确的判断,选出自己认可的班干部。

现在很多学生的校服小了、破了都穿在了爸妈的身上,一双运动鞋动辄几百块钱,软磨硬泡也要爸妈买,从来不会考虑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学生自己追求品牌,穿得非常光鲜,全然不顾父母穿着旧衣服和鞋去劳作,很多学生过于追求外表而忽视了内在。针对这种现象,李海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每位同学回家看看爸爸妈妈的双手。学生回校后在作文中写道:“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观察过爸爸妈妈那双辛苦操劳的双手,因为长期的劳作,爸妈的双手都是茧子,干裂粗糙。”因为这次很有意义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观察过后感受到心灵上巨大的震撼。以前他们总认为家长的付出理所当然,对老师们的付出更是不以为然,满不在乎。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体谅家长的辛苦,孝顺父母,多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有人格魅力。

初中学生因为处于成长期,叛逆而不服管,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李海英从来不用否定句,不会生硬地说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干那个,因为学生身上都像刺猬一样带着刺,需要教师温和而有技巧地进行教育。学生转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有个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转变。毕业班的学生,情绪变化多,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细心的培育、教师精心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的进步

对于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李海英每天都会协调好各科的家庭作业量,并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教学、学习上的困难。有一年,李海英所带的毕业班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她心里很着急,长此以往,到中考时很多学生一定会因为物理欠佳而影响总成绩,这一定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不能让他们偏科。一天早晨,李海英走上讲台很“隆重”地向学生宣布:“现在我作为班主任宣布一个任命,李海英老师自荐做我们班的物理学科副课代表,直接由课代表领导,每天负责收物理作业!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并支持我的工作!”李海英并不是说说而已,从此她每天准时收齐物理作业。班主任亲自监督,容不得学生偷懒拖延,学生们很快真正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成绩提高了,物理不再成为许多学生的薄弱学科。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班,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会有一种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师生展开了阶段性的拉锯战。李海英一直坚信慢工出细活,基础打牢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变得顺畅。在给学生制定目标之前,李海英分析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她不会给学生制定不合理的目标,钻牛角尖。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擅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吝啬对他们的表扬。每次考试后她会用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每一科丢分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再去找解决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作为一所普通的初中校,经常会有很多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学生英语成绩甚至只有十几分,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三四十分也时有所见。针对这种情况,李海英在毕业班一整年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分层教学,不同水平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后要完成的作业内容都是不同的,会各有侧重,让每个学生明白英语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近,只要沿着李老师为每个人度身铺就的学习道路前行,都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小佳楠八年级升九年级时,其他学科都很好,唯独英语只有40多分,经过李老师在九年级一年的指导训练,中考时取得了105分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让李海英的英语教学在普通校收获了不普通的成绩。她担任学校英语学科组组长,带领着组里教师精心备课,潜心教研,悉心教学,使宁河镇中学的中考英语单科成绩历年位于全县前三名之列,镇上的许多英语教师都被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带到宁河镇中学来听李海英的课,学习她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班级管理上,李海英不做一个保姆式的班主任,她大胆放手,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英语教学上,她是一名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授业者,使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提高成绩。海纳百川育英才,李海英用她优良的教师素养和宽严适度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不断地收获进步和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119-04

20世纪90年代末,“校本”运动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点。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大幕的拉开,校本运动的兴起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底层教育实践探索的价值与独立意义,带动与唤醒了教师、学生的实践创新,成为弥合理论与实践裂缝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普通高中的校本实践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艰难的向上生长着。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实际载体,校本课程实践发展蕴含着教育改革的新契机,反过来又增强了对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在推进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必须充分整合体制、学术与实践力量,形成促动校本实践发展科学性、有效性与规范性的合力。

1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说的,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行,课程研发逐渐从传统的唯“经典”是从、注重学生单一性的知识灌输与价值塑形转向为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展,以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形成与社会进步、时展、学生经验相契合的创新型模式。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增强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强化了学校作为实际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校研发符合校情历史、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针对性课程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多样性、学生个性需求及其能力发展的多维性的客观要求,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的普高课程设置之中,校本课程的开设既是新课改推行的实践举措,又是对传统高考科目课程设置的一种必要补充,对于彰显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个性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不同价值追求与个性特色的人物群体,当代中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决定了当代中学生的个性思维与价值追求。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彰显个体价值的特性成为校本课程开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落脚于服务学生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通过校本课程设置所具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个性需求,凸显创新理念与价值导向;通过不同个性的引导,培养符合社会多元化的知识、能力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自身地位,决定了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践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必须服务于提高“升学率”的功利目标。当前,普通高中作为通向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选拔性是基本特性,学生最终面对的仍然是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升学考试,学校在对学生教育学习的基本定位中仍然将应试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与考查内容本身具有无可厚非的合理性,在没有找到更加合理的选拔手段和教育形式之前,高考这一举国关注又被“声讨责骂”的应试教育主体形式确实能够保障相对的公平、公正,成为分流学生、高校选拔对象的不二选择。为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不仅仅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高考应试选拔对学生知识掌握、应试能力的考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权力下放”以后,也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自的彰显会一定程度上遮蔽教学研发的规范性,甚至对教学研发的科学性提出了挑战。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设置与发挥的课程载体,对其主动性和灵活性把握不足,可能会导致形式主义。以慈溪育才中学校本教学实践为例,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学生在课程选择中的目的性不强,往往一哄而上,部分老师的课程设置内容也一味迎合学生需求,过度彰显形式的自由化,导致有些校本课程课堂实践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缺乏必要的价值导向,也没有一定的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整个课程放电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必须注重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做到灵活而有余、自由而有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既要服务于学生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发挥价值引导的功能;又要服务于提高“升学率”的功利目标,成为应试课程的有益补充。

2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使命担当

校本课程建设的使命担当就是要通过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为教育者提供教学的实践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素材依据与“诠释范本”,形成支撑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实践样态,通过理论学习、价值阐述和技能锻炼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

2.1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实际载体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前提,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般选择。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既有的大环境与体制下,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却是曲折不断,尚在摸索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实践本身就是新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具体载体,是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与尝试。从我国校本课程的本身历史来看,大规模的推广并强调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历史并不长,长期以来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给校本课程留下多少空间,校本课程也一直在部分学校尝试着进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课程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各个学校相继开设了形式各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从知识拓展到技能培养,广泛契合了学生的爱好需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从体制保障上予以支持,很多地方甚至明确规定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学生每40人配备一门校本选修课程,且将教师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与教师的职称晋级相挂钩,作为必要条件予以强调。当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践行载体,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出贡献。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发展需求,以校本课程研发的自主性、灵活性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多样化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探究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开发研究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综合课程,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精神价值,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影响学生。以校本课程为试点,通过对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形成一般认识,总结规律,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提供有力促动。

2.2 学生理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诠释范本”与 媒介引导

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传统应试课程作为高考的考察内容,其知识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但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整体需求。此外,应试课程设置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国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突出宏观价值取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性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校、地方的文化差异性。作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选择性较强,将课程设置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开设相关课程,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巩固传统应试课程的知识传播效果,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满足学生对知识拓展的个性需求,成为知识解读与传播的另一种“诠释范本”。此外,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作为新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有着体制内的保障和硬性要求,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随意课程,其课程的研发与教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充当价值导向的“媒介”,通过校本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主体社会价值观乃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校本课程注重差异性、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忽视共性和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契合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反对“标新立异”地传播与社会主体价值、甚至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理念。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整体性,防止由于过于关注学生个性而导致的对学生整体特性的割裂,积极引导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维护社会良知、守护社会精神价值的合格“公民”。

2.3 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与有力促动

众所周知,大凡名校,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不管是北大、清华这样的百年高等学府,还是黄冈、北京四中这样的普通高中名校,都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自己精神、文化传承的独特气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历史传统、心理氛围、群体观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推进校园历史文化传承、强化群体身份认同、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进而影响学校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维系一个学校传承发展的精神纽带。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恰恰成为不同学校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彰显表达的一个契机。不同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教师的独特个性以及学生的整体精神价值取向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学反映出来,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与水平也直接和校园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既能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增强教师的实际研发能力,又能加强教师的团体合作,促进智慧经验的共享。在很多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往往是以团队作为单位,甚至是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研发教学,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传播科学且人文的知识目标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往往经过初期的筛选变得相对稳定,课程开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逐渐明显,或凸显科学技能培养,强调学校“理科优势”与重视技能实践的历史传统,或注重经典国学知识的传播,彰显学校的国学底蕴,这些都构成了每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成为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之中新的“印记”。

3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路径选择

3.1 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 制前提

与传统的应试课程不同,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拥有课程设置教学的自,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但是必须清楚的看到,与校本课程自主性、灵活性相伴随的则是校本课程实践之中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必须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制前提,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从领导、组织、实施、评价、激励等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出发,从而确保校本课程开展实施的有序进行、科学展开与效果明显。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首先在校本课程的组织和领导上予以保障,作为常态化的课程教学,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校本课程研发的支持力度,从物质条件上予以保证,与学校合作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在学校设立对应的负责部门,明确分工,从时间保障、物质支撑、价值宣传上给予校本课程实践的必要准备。其次学校应该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进行定期、规范化的评价活动,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同时还必须完善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优秀精品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进行积极推广,做到经验的共享互用。最后,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发展工作,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课程研发的本领,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2 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 性支撑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科学性、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术化的理论研究,对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基于一定的学术研究。深入开展对校本课程的学术研究,对其实践的环境要素、内在构成以及其教学对象个性的学理分析,既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理性逻辑支撑,增强校本课程实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当代高中生的理性审视凸显,对事物的认知与选择更多的是基于理性与逻辑上的判断,接受知识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术内涵与理性程度,增强知识内容的说理性是学生知识选择与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因此,校本选修课的研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更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价值导向和人文内涵融合其中,特别是要彰显其学术与学理内涵,增强课程研发的档次。另一方面,由于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实际课程教学之中容易出现主题不明、重点不清、形式散乱等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之中的随意性较强,往往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强化学术研究的前提准备,只有不断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与研究,形成教学教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际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性支撑也是对当前校本课程开设过于混乱、教学形式过于散漫的一个客观要求,是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淘汰“糟粕”的必然选择。

3.3 用实践来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检 验标准

理论是灰色,而实践之树长青。校本课程的研发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得到价值的彰显,也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验证其效果。当代中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接受效果是检验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最终标准。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落实于教学实践,其科学内涵固然重要,但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内容的正确阐述,使得科学内容容易被学校接受,进而“植入”学生思想深处,成为学生思想价值的内在组成部分,这才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终归宿。这就需要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之前深入研究不同学生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不同对象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针对不同群体探索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与课堂形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都能听得懂、听进去,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实现。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研发也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离开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躲近小楼,闭门研究只会让校本课程成为冰冷冷的“另类说教”,让校本课程失去应有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设必然是在实践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经历了自我的改进与内部淘汰选择,最终保留合理内核,成为精品课程,将校本课程打造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浓墨重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实践的发展也必然由起初的注重形式范围推广到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变,并逐渐凸显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与规范性要求。在整合体制、学术与实践的过程之中,普通高中校本实践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交融互摄之中奋力前进,推动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臣之主编.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