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17: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路项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办刊模式
【关键词】 医学;学术期刊;办刊模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创刊已有26年,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的近千种医药期刊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学报有着光辉的一页,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它的影响因子和总引频次在同类学报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历届编委会、编辑部和全体作者、读者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昨天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已经划上句号. 今天,学报正面临机遇与挑战、竞争与发展并存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与时俱进,汲取百刊之长,创建精品名刊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也是广大作者、读者的共同愿望.
跨入新世纪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加速和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突飞猛进,期刊竞争愈演愈烈. 如何转变办刊模式,创新办刊理念呢?我认为,我们的学报应立足本校,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才能成为和保持同类院校期刊中最好的中文生物医学科技期刊. 首先是创新和转变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学术思想和学术导向的重要体现. 学报应重视各项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但不是为各种指标服务,而应全方位树立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理念. 试想一种期刊,一本杂志,不能为读者和作者服务,而是为提高影响因子(IF),为一些评价指标忙碌,最终将是没有读者没有作者的期刊空壳,没有灵魂的躯体. 其次是成为培养医学科技人才摇篮. 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许多人才幼苗的成长需要期刊这块园地,在这里发表最基本的论文,如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甚至于博士学位论文,临床医师的也是如此. 经过基本的论文写作与发表,才能在做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时写出优秀论文投向世界著名期刊―Nature, Science等. 开劈研究生园地栏目,优先发表博士生、硕士生撰写的论文. 对高水平的临床和科研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等支持的项目论文进入快速通道,提前发表. 第三是提倡并开展学术争鸣. 每期学报将有一定数量的篇幅用来刊载涉及医学相关内容的评论性文章和综述性文章,约请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述评与论坛,以指导学科发展,拓展读者视野. 第四是创新期刊经营理念. 学报将以中华系列期刊和其它著名期刊为样榜,在期刊编排和广告刊载上进行大胆创新,规范化和人性化相结合,以适应服务对象要求,适应时展. 第五是营造良好的编辑部氛围. 内构和谐,在编辑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每位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个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编辑部.
展望未来,我们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有良好的基础,有无数专家教授和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重视以人为本,内构和谐、外树形象,强调质量建设,转变办刊模式,汲取百刊之长,坚持跨越性创新性发展,学报就一定能创建精品名刊,开创新的未来.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回报;问题;原因;对策
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还寄托了普通家庭和学子改变命运的殷切期望。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事关我国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重大问题。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回报率从经济学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专项研究尚属空白;学界对高等教育回报侧重于物质回报研究,对感情回报、创业回报研究较少;缺乏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厘清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回报存在的矛盾,探索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选择了会宁县河畔镇与新庄乡作为调研地点。会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也是被誉为“状元县”的西北教育名县;新庄被誉为“状元县”的“状元乡”,30年考出大中专学生2000余人;河畔镇已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7000多人,两地是会宁教育的一个缩影。以会宁为例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极具抽样典型性。期望通过该研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的主要矛盾
(一)高物质投入率与低物质回报率之间的矛盾
经调查,当地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所需要的总费用,1万元以下的占37.7%;1万元到1.5万的占55.1%;1.5万到2万元的占4.3%;2万元以上的占2.9%。费用主要来源于贷款、父母务农收入以及打工所得。供子女上大学生后,有47.5%的家庭经济状况比以前更困难;有6.6%的家庭出现因供养大学生迫使其他子女辍学的情况。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1],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2];会宁县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675元和1805元[3];2007年和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1元和15781元[4]。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物质投入率非常之大。
通过问卷调查和家庭访谈得知,大学生每年给家里的物质回报2000-4000元的占45.7%;4001-6000元的占10.9%;6001-8000元的占4.3%;8000元以上的占6.5%;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占32.6%。
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大学生实际的经济回报很有限。因培养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后富裕起来的家庭只有约7%。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每年给予原家庭的物质回报在3000元左右,当地年人均收入约2900元,因此,大学生并不比非大学生对家庭的物质回报多。
(二)高人力资本回报期望与人力资本回报缺失错位之间的矛盾
人力资本回报是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是智力回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既能给家庭带来收益,又能推动农村发展,也有利于物质回报与感情回报的有效实现。
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76.3%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做村官。但实际情况是,64.7%的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留在了城市;23.6%的大学生没找到工作仍困守城市;8.8%的大学生因未能在城市找到工作只好回乡就业;2.9%的大学生主动回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对家庭与农村的人力资本回报非常有限。一方面,农村学生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所在家庭承担,而收益者却主要是城市和大学生本人,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之间存在严重错位问题。
(三)父母感情投入诚挚深沉与子女感情回报简单单一之间的矛盾
感情投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感情投入包括家庭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所有投入,包括学费投入、心理支持、照顾饮食起居、智力投资、人力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内容,因为无论何种投入形式,都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体现,都寄予了父母深厚的爱,因此都可算作感情投入。狭义的感情投入是指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励。问卷中“您对孩子的高等教育投入最主要侧重于哪个方面?”,94%的家庭选择了感情投入(狭义)。调查显示,父母对高等教育投入意愿强烈。91.1%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最佳受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及以上;5.3%的家庭认为是大专;选择高中、中专的占3.6%;没有家庭选择初中及小学。96.2%的家庭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供养;2.8%的家庭只供养男孩子,1.0%的家庭不供养孩子上大学,没有家庭选择不供养女孩子。访谈时,发现当地陪读现象比较普遍。离学校较远住在塬上的家庭(约占学生总数的60%),会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子,由母亲专门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较普遍的陪读现象从一个侧面也鲜明地凸显了父母诚挚深沉的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父母最希望孩子给予家庭的回报形式,其中感情回报占63.2%,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感情回报非常简单和单一――电话联系。每月与家里联系8次以上的占了6.8%,6-8次的占45.5%,3-5次的占43.2%,两次以下的有4.5%。“逢年过节或父母生日时”,一定回家探望的大学生有12.8%,一定打电话问候的有56.3%,记得就打电话问候的有24.5%,根本不记得的有6.4%。至于经常回家探望、毕业后接父母同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安心、自得的等比较少见。
通过访谈,发现有大学生的家庭中,双亲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寂寞、空虚等问题,尤其是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的老迈父母往往沦为“空巢老人”,他们对感情回报有着强烈需求,简单的电话联系难以满足情感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子女必须深化并多样化感情回报方式。
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根本原因:农村社会经济落后
当地农村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不仅远远低于城市,也远远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而大部分大学生一年所需的总费用在8000-15000元之间,意味着父母双方年收入的总和也抵不上孩子一年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而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总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高、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也成为必然,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因肩负着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重任,更希望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便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对自身和家庭回报的最大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环境不好、发展机会少。究其根源还是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落后所致。
(二)制度性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壁垒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成为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巨大屏障;城乡收入、环境与福利差异,使得城市户口对农村人口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考上大学转为城市户口,意味着挣脱了身份枷锁,若大学生毕业后将户籍由城市返迁农村,回乡就业,便意味着把已经获得的城市“利益”主动丢掉,从心理上极其抵触,相当多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困顿中仍坚守城市而成为“蚁族”,由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使得对家庭物质回报、感情回报、人力资本回报等方面出现系列问题。
(三)主观原因:传统高等教育就业观念的影响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不同于以往的成本分担制度。10年来大学学费翻了几番,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家庭对待高等教育就业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就会“鲤鱼跳龙门”,必然“学而优则仕”,大学毕业后应该而且能够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分配到工作。因此片面追求子女接受高学历教育,看轻甚至抵触职业教育,未能适时调整观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教育投资。
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注重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奉献社会、服务农村的意识。据调查,大学生就业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晋升机会、工作兴趣、薪酬福利。六成以上大学生毕业后留恋大城市,不愿意返乡就业;在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七成希望重返城市择业。因此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实际效果,更多是为城市和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严重错位。
(四)客观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
由于高校扩招、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普遍的社会问题。2007年我国有495万的大学毕业生,但是还有10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有560万大学毕业生,还有150万人没有就业。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610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目标,力争就业率达到70%,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5]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6]2009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09年底,将有150万大学生难以就业;失业率达到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7]而农村家庭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一没背景和关系,二没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大学生,有些长期处于打零工的状态,有些加入考研大军,还有一些长期待业在家,有的甚至加入农民工队伍干简单繁重的体力活,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直接造成家庭回报缺失等系列问题出现。
(五)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会宁县深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新庄乡属于旱塬地区,水源严重缺乏,自然环境恶劣,只有一条破旧的公路与外界连通,且每天只能通一趟车,与外界联系非常少。电视机在当地是稀罕物,更谈不上互联网等交流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河畔镇情况稍好,但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电视和广播。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在获取外部信息方面的情况与调研地大同小异。由于无法及时准确掌握高等教育新信息,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因此进行盲目教育投资在所难免。
根据国务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体公民节假日为:新年、劳动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和国庆节各放假3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假日数量较少,时间较短。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甚至还未通车;节假日是客流高峰期,一票难求。许多大学生因此放弃了回家探望父母的打算,使得感情回报出现问题。
三、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与回报间的矛盾问题。主要措施是: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收入;鼓励开展多种经营,优势互补,改变产业结构,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发展。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多措施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户籍流动有助于淡化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的观念,既可一定程度上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又可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物质回报与感情回报特别是人力资源回报创造有力条件。否则,因户籍身份问题会使更多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东西二元差距还会因此进一步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3.完善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农村高等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以服务农村为目的,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信息媒体,主要对农村人口实施的中等教育后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农村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农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中级人才,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回报错位甚至缺失问题。
完善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一要强化国家在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治义务;加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在农村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投入;以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结合为基础,逐步建立具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由地、县、镇、村四级网络构成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农业推广制度和建立乡村社区学院的经验,在实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五教”统筹的基础上,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与倾斜,鼓励县(市)通过有效的方式,从本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办有地方特色的县级社区学院等。
4.强化基层政府服务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职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有效减轻家长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负担,遏制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二是政府担保,为因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导致缺乏发展生产资金的农村家庭筹集资金,为家庭致富创造条件;三是为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建立档案给予情感关照、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等其它支持。如此既可以缓解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也有助于减轻家庭对子女的经济和情感依赖等。
5.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支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工作的宣传、表彰、奖励制度化、规范化、实践化、常态化,营造良好基层创业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创业毕业提供创业基地;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资助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提供一定贷款担保等。
健全创业服务机制,优化回乡创业软环境。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创业服务组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覆盖市、镇(街办)、村(社区)三级的创业服务网络,积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便利。在市县劳动就业管理局设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士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事务。把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的,对其研究与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研发经费支持;提供项目论证、开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协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由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科技等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和创业明星、企业成功人士以及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专业化和针结。
(二)家庭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地教育投资
在农村,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父母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关键在父母。调查中,95.8%的家庭认为就读全国重点大学对家庭的回报更大。而现实情况并不是学历高就业就好,不少地区出现学历和就业率“倒置”现象,如山西、吉林两省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浙江的本科生就业率也低于专科生[8];再如四川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四川省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1.46%,专科生为81.78%,专科的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9]。因此,家庭要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受教育层次。
2.转变就业观念,支持毕业子女回乡就业、创业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支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但当问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回乡就业、创业吗?”时只有小部分表示支持。可见,农村家庭在对待大学生回乡问题上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农村发展、家庭赋予确实需要大学生的智力支持;一方面,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发展前途考虑,又不希望他们回乡就业创业。这也是阻碍大学生智力回流的重要障碍。因此,父母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农村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支持、鼓励孩子做出回乡就业、创业的决定。
(三)大学生层面
1.多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大学本科成本核算,需要考虑下属成本函数:成本函数=f(学杂费等培养成本、生活费用、校外培训成本、求职成本、人情成本、投入教育成本的利息损失、机会成本损失等),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应参照以上的成本函数,努力减少受教育成本。如朴实勤俭的生活作风可减少生活费用;学有余力时充分勤工助学;锻造优良素质减少求职成本等。
2.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自己具备职场取胜的核心竞争力,为回报家庭和社会奠定基础。
3.转变就业观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等待国家分配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竞争意识。二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应在发达地区、大城市、环境好、待遇高的理想化要求,根据就业形势、社会需求、所学专业、自身素质等多方面情况合理就业。
参考文献:
[1]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EB/OL].,2010-06-13.
[2] 中国社科院.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3] CNKI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4] 统计局称中国去年物价下降 未出现通货膨胀[EB/OL].,2010-07-06.
[8] 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在下降[EB/OL].,2010-03-2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EB/OL].,2007-06-21
[15] 金融界.甘肃会宁:再穷不能穷教育[EB/OL].,2006-09-26.
[16] 田磊.谁来改变乡村教育[J].南风窗,2007,(21).
[17] 张刚,等.乡村教育困境中的失衡与断裂[J].南风窗,2007,(22).
[18] 狄多华.贫困大学毕业生 困惑中坚守城市[N].中国青年报,2007-08-20.
[19]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J].财经论丛,2004,(6).
[20] 干勤,等.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负担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
[21]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4).
[22] 高梦滔.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估算[J].统计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