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00:5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治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张俊瑞,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及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会计学会副会长等。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张俊瑞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评价等。至今张俊瑞教授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点基金、财政部、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120篇;出版《资产变现论》、《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研究》、《企业分析与评估》、《国际财务报告与会计准则》等专著、译著6部,主编教材10余部。专著《资产变现论》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关于高新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奖三等奖;多篇论文获陕西省哲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他还获得2005年度王宽诚育才奖、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金融教育工作者优秀个人称号等荣誉称号。
张俊瑞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与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ACCA教学模式”,他主持的ACCA教学成果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他带领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最早以班为单位成建制地培养ACCA本科人才,成绩骄人。1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ACCA全球通过率名列大陆ACCA机构第一,有7名学生获得单科全球第一,15名学生获得单科大陆第一的佳绩。该校ACCA培养模式被国内十多所高校借鉴。
上世纪80年代,张俊瑞教授在国内率先进行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他在《会计研究》《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归属、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开展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其观点收到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的高度赞誉。
在应计制被公认为会计确认基础的背景下,张俊瑞教授受美国首编现金流量表的启示,大胆提出把应计制和现金制两个会计确认基础相融合的观点。通过研究,他发现企业的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利于合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对此他倡议要注重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财务评价,设计了若干财务指标,如主营收现比率、主营付现比率、变现收益率、现金偿债率、存量现金偿债比率、增量现金偿债比率、利息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支付保障率、资产变现率等。其后,他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应计制与现金制相融合的企业综合财务评价研究”,建立了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现金流指标,并在一些集团公司得到应用。张俊瑞教授还对资产结构与资产变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结构;提出了企业盈利性应当与变现性权衡的观点,尝试探讨了收益性与变现性的权衡模型。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产结构、资产流动性与企业价值”,揭示了资产结构影响因素及资产流动性、企业价值的关系,把资产结构研究拓展到了深层领域。
在实证研究领域,张俊瑞教授对证券市场并购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他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总体上具有一定正绩效,并购绩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资产置换和关联交易。另外,在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研究方面,张俊瑞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内容涉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相关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董事会独立性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现金流量操控程度等;在公司治理与审计研究方面,他的研究设计公司治理与审计意见、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审计任期与盈余质量关系、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等,均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
【关键词】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核心课程,对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笔者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学科地位
《交通管理与控制》作为交通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交通工程专业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交通管理与控制》这门课程主要探讨如何科学地采取各种交通管理与控制治理措施,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与控制》与其他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如《交通管理与控制》中的部分内容(如交通需求管理)属于《交通规划》中近期交通规划工作之一;《交通管理与控制》为《交通设计》提供指导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也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交通管理与控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在培养交通工程学科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进行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管理与控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必须根椐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发展变化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进行课程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补充教材编写、多媒体教案编写、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小论文编写五个方面展开。
(1)利用网上图书馆资源,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内容慢,容易滞后于科技发展,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往往难以体现。因此只依赖一本交通管理与控制教材给学生上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像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来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新理念、新理论和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设计案例。比如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短时交通流预测理论、交通仿真技术、干道交通信号的智能协调方法以及学科最新研究方向;又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路线导行系统、交通拥挤收费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地理信息和车辆定位技术的应用等,把交通管理与控制最新的发展动向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全面,并且能跟的上学科最新的发展。
(2)编写多媒体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学的一个大进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最大的优点就是涵盖的信息量多。这样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内容时,教材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讲述的内容都是一些很专业的知识,常识性的内容很少。在以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下,教师受时间限制,往往省略对常识性知识的讲授。结果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对一些交通标志、标线的含义很茫然,也看不懂交通警察的手势,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是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个有关交通管理与控制基本常识的Flas片,内容包括红、黄、绿灯、闪光信号灯、方向指示信号灯、车道灯,人行横道灯的含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含义以及路面标志、标线的含义。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对应内容时,放映给学生观看,一般10分钟左右就可以放映完毕。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指导书》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如何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来完成。因此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的实验。
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一共包含四个模块的内容,一是交通调查。包括调查城市道路交叉通状况、交通设施、标志标线、车道功能划分、各车道饱和流量、信号配时及采取的一些交通管理措施。通过这些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可训练学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且加深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参观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了解监控原理,并观看事故监控录像和交通安全专题片。三是交叉口信号配时实验,根据调查资料,在交叉口空间设计和相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从而加深交叉口信号配时的原理与方法。四是交叉口信号控制仿真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仿真评价,实现交叉通过程仿真,获取排队长度、延误时间等评价指标,最终进行方案的比选。
(4)开展课程设计,编写《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交通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需要开展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因此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编写《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是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实际应用。课程设计主要以某一交叉口为背景,调查该交叉口道路空间状况及交通流状况,对该交叉口的交通进行分析。设计一是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所学的方法运用调查的资料进行新建交叉通控制设计,最后运用仿真软件VISSIM进行验证。设计二是在对背景交叉口进行调查分析后,对其进行改善设计,并通过VISSIM仿真软件进行验证。通过该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交叉口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设计方法,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为在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5)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试卷及其他专业课试卷的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涉及理论、计算等内容试题的成绩,往往要比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的成绩理想。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常常表现过多重视形式化知识的记忆,忽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指导学生写作专题小论文。比如在学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这章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分析一下目前国内在“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方面取得什么成就,有什么不足?或分析国内某个城市,根据国内外所实施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结合该城市的交通情况,谈谈在该城市可实施哪些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应资料,深入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专题小论文。
3.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笔者将继续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将《交通管理与控制》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这是笔者的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建闽主编.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43-44.
基金项目:
闽江学院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编号:MJSY1008)。
Abstract: Traffic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cours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years,Sh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formed uniqu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Now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colleagues.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24-01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道路飙车
杭州胡斌5.7交通肇事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本案所引起的多方面争论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个共识。对本案可以从事实认定、适用法律、舆论监督、公众认同、对司法工作中危机的管理等多方面来深入解读。在本案的定性问题上,存在着对于胡斌这种飚车行为是属于交通肇事行为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争。《检察日报》曾在本案发生后先后刊登了两篇代表性的文章。在这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中,麦子的《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刘明祥的《飙车就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吗?》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1]。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作者之所以对胡斌案的定性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双方对于飙车行为的内涵如何界定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胡斌的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行为、对这种行为如何认识也就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胡斌案已经被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笔者没有该案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意有关办案机关的处理结果评头品足。本文仅就飙车行为的如何定性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飙车行为的性质分析
关于飙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定义为:“开快车”。在百度百科中进行搜索,“飙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传说中的御风而行的神车,二是驾车高速行驶。由于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法律上也就找不到界定飙车的标准。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并不应仅按照其上述语义来界定,它并不仅是超速行驶行为这么简单。如果法律对某一路段车辆行驶的最大速度规定为80码,那么,过往车辆的速度如果是81码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构成了超速行驶,101码也构成了超速行驶,但二者的危险性却不可同日而语。从超速行驶的程度上看,认定为飙车行驶,其超过最高限速规定应达到一定比例。另外,判定超速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还应包括驾车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从一般的社会经验来看,飙车者追求的大多是高速行驶中感官上的、竞争之后的成就感和惊险演出成功后所获得的认同感。[2]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应界定为:行为人明知自己超速行驶,为了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刺激、等不正当的满足,而故意为之的行为。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空间内驾车飙车的行为并不是一般的交通运输行为。对于“交通运输”的含义,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人或物从一地运载到另一地的活动过程,交通运输的目的是运输一定的人或物。但飙车行为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飙车的行为人确实是利用了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自己和所驾驶的车辆从一定运往另一地。但从本质上讲,飙车者的目的仅仅是利用一定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来炫耀自己的某种技能,而和交通运输无关[3]。
交通运输作为一项具有相当危险性的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带有与生俱来的危险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它给人类带来的高效便捷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综合考量,它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允许。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制定了大量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以最大限度的引导交通运输行为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但公路上的飙车行为却只具有与生俱来的高度危险性,而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效益。据调查,飙车行为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影响了行车秩序,妨害了交通安全;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引发打架群殴等暴力事件;助长赌博歪风,毒化社会风气;增加交警负荷,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引发交通事故,增加社会负担;引起公众恐慌和不满,增加社会对立[4]。综上,在公共道路上标车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理应为法律所禁止。据有关报道,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规章中都禁止在城市中飙车。
二、城市道路上飙车行为的构罪问题分析
1、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飙车行为
如前所述,公路飙车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很多城市中这种行为屡禁不止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和制裁不利有很直接的关系,仅凭治安处罚手段不足以有效治理这种行为。将其纳入到刑法惩罚范围之内既有必要性,也不存在适用法律上的障碍:完全可以认定这种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行为人对于自己严重超速驾驶的行为是明知故犯的;其次,行为人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持放任态度。公路并不是F1赛道,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快捷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并非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在超高速驾驶中寻求刺激。如果说行为人对于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飙车还存在自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话,那么在城市道路上飙车会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伤害,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作为一个理性人,他是完全能够预测到的。行为人之所以放任为之,完全是因为他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持漠视的态度,对可能发生的后果持放任态度。行为人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持过于自信的态度和对公众的人身安全持漠视的态度,这两者并不矛盾。另外,公路飙车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不仅仅限于交通运输安全,如前所述,它对整个公共安全都构成了潜在威胁。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公路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尤其对于人流、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行为人在这些地方飙车,会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的社会危害相比,差异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讲得那样存在天壤之别。
2、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飙车行为
行为人在公共道路上飙车,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全持漠视的态度,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态度。行为人在这种罪过的支配下,最终导致他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构成要件。在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将这种在道路上飙车致人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是否需要致多人伤亡为要件。在胡斌案中,刘明祥教授提出“胡斌不是故意冲撞人群,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他的行为与那种已经是使就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死亡的所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重大差别”[5]。对此有论者做出了精彩的点评:“本案中,不是故意冲撞人群是事实,但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却是偶然——如果当时站在斑马线上的,不是只有谭卓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么,案发现场的场景,就会‘壮观’得多”。“从他(胡斌)决定把车以那种速度开到闹市区那一刻,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就已经受到威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危险犯,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加重处罚情节”[6]。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入木三分的。对于在城市道路上飙车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并不应强求该行为造成多人伤亡。致人伤亡数量的多寡只是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的基础上,对其量刑时应考虑的因素。
三、对完善有关法律的建议
实践中司法人员和社会公众之所以对这种飚车的行为如何定性争论如此激烈,和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概念内涵难以明确确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没有对飚车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司法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也有很大差异。司法个案出现之后,各地的不同处理被网络等媒体传播放大之后,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工作广泛的不信任。因此,最高立法应在对这类事件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法律明确禁止在城市内道路上的飚车行为,并将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入罪。司法机关应通过司法解释或司法判例的形式对在不同情况下飚车行为的定性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有效遏制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统一执法标准,提高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
[1] 分别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2009年5月27日第3版
[2] 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3] 李丽:《从杭州富家子飚车一案分析公路飚车行为的刑法定位》,载《网络财富》2009年第7期
[4]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5] 《飙车案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载《检察日报》2009年5月19日第3版
[6]麦子:《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根据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成本会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产生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及资本市场机制来降低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
高效的公司治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已审计的财务信息是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是衡量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否匹配、激励和监督是否相容的关键,某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治理效率。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会计信息具有定价和治理的功能,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冲突。例如,Biddle(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机制源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摩擦的减少,具有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公司会更少的偏离预计投资水平,从而抑制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同时,这些公司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性较小,在现金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流充裕及低杠杆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正相关关系较弱,但在现金流匮乏及高杠杆的企业中,此正相关关系较强,此外,当一个企业的总投资水平较低时,高质量的会信息可增加企业的投资水平,而当总投资水平较高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减少总投资水平。
那么,对我国企业而言,会计信息是否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和治理功能,从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呢?为此,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的国内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管理者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中的运用,能够监督管理者和股东的行为,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
崔伟等(2008)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发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规模等得到控制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表明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积极影响。李青原(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与公司的投资不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与投资过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袁建国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过度投资存在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在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上市公司中,负相关程度更强。潘立生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抑制企业的投资非效率行为。蒋瑜峰等(2012)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投资不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在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此负相关关系更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此类企业产生更大的治理效应。马千棠(2012)研究发现: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非效率问题,但投资不足问题相比投资过度问题更加严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何熙琼(2012)以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但并非一定可以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国内企业的成本普遍较高,在成本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加深远。罗斌元(2012)通过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同时,成本或者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Kevin Sun研究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如何影响这种关系,其研究发现:相比主要来源是股权融资的行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披露质量及审计质量等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高于主要来源是债务融资的行业;主要来源为股权融资的行业并非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而是受制于会计监管。郭琦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有限,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小。
三、结论
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成本及投资机会识别能力等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借助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于公司治理及资本市场等机制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其融资成本较高,更可能产生投资不足问题;较低的投资机会识别能力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较高成本,则可能产生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问题。
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会计信息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与治理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其中,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行为。此外,在成本或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参考文献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9.
[2]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
[3]潘立生,权娜娜.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1.
[4]袁建国,蒋瑜峰,蔡艳芳.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
[5]崔伟,何一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行为——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6]罗斌元.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7]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大学,2012.
[8]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 开管理评论,2009.
[9]杨勇.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之关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8.
[10]潘立生.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1]马千棠.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高速公路; 滑坡; 防治;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必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山体临空面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在外界环境如地震、降雨、工程震动、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下劣化岩体性质,从而引起山体边坡病害,影响路面行车安全。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边坡数量及规模给工程界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系统研究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技术便迫在眉睫。我国公路边坡病害治理技术可分为五大类:坡率法、排水、防护、支挡和加固,在工程实践中往往是几种处治方法同时采用,融合各优点,使处治效果达到最优。
1 滑坡的分类
对滑坡进行分类,可更好地了解滑坡的性质及发展情况,但由于地域差异性及形成滑坡作用因素复杂,因此根据不同的工程目的有区别地进行分类。按照不同角度进行滑坡分类,根据我国的滑坡类型可有如下的滑坡划分:
按滑坡体的体积可划分为小型滑坡(小于10×104立方米)、中型滑坡(10×104-100×104立方米)、大型滑坡(100×104-1000×104立方米)及特大型滑坡(大于1000×104立方米)。
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划分可划分为蠕动型滑坡(需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发现的滑坡)、慢速滑坡(可用肉眼发现其滑动的变化,但每天的滑动距离较小,仅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中速滑坡(每小时可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及高速滑坡(每秒可滑动数米至数十米)。
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为覆盖层滑坡(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基岩滑坡(又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顺层滑坡(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及特殊滑坡(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与超深层滑坡。
按形成的年代划分为新滑坡、古滑坡、老滑坡与发育滑坡。
按力学条件划分牵引式滑坡与推动式滑坡。按物质组成划分土质滑坡与岩质滑坡。
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划分同类土滑坡、顺层滑坡及层滑坡。
2 滑坡处治常用技术
2.1 坡率法
坡率法为边坡工程中最常见的治理方法,坡率法即是通过对坡体削方或在边坡坡脚堆积重物以将滑动力削弱两种方式,通过改变原边坡体的坡率(一般为减小)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使其具有足够的安全储能。采用坡率法是一种原理简单、设计施工简便的加固治理方法,并且在边坡处治方案比选中造价相对较低,因而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常作为首选方案。但坡率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多削坡致使土方量增加与破坏环境及人文景观,对施工空间受限的工地更加不宜采用。
2.2 排水法
水是边坡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水的处治是防治边坡病害的首要任务。常用水处理方法是通过设置截水沟、排水沟及跌槽等防止地表水入渗破坏边坡,应及时疏干导流坡体内的地下水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具体一些排水技术有仰斜式排水孔、渗沟、支撑盲沟、截排水管道、排水沟及截水沟等。由于水与边坡病害的密切联系性,因此排水是边坡工程必不可少的工程之一,在实际边坡工程中当应地制宜,选取适当的排水技术。
2.3 防护法
进行坡面防护也是边坡工程常用处治方法,边坡防护主要为保护边坡表面使其尽量不受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破坏影响,以阻止或减缓环境对边坡体的风化、剥蚀。常用的防护技术有植被防护、抹面防护、圬工防护以及格栅防护,在工程实际中也常采用
2.4 支挡加固法
在潜在滑坡段通过设置挡土墙、钢筋网拦网及抗滑桩等措施对不稳定的公路边坡进行支挡,是常见的边坡加固处治的方法之一,这属于被动防护方法。在常用的抗滑支挡技术主要有抗滑挡土墙、抗滑桩等,目前也兴起了管棚、半隧道衬砌形式挡土结构等新支挡加固结构及新型加固材料。
2.5 注浆加固
注浆加固是通过压力注浆时浆液深入岩土体中,通过浆液良好的黏结作用时离散岩土体形成较好的整体性。压力注浆在隧道围岩加固、边坡岩体加固及混凝土损伤结构维修加固中应用广泛并形成了较好的理论应用体系。
3 滑坡治理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简介
国道G319泸溪K1564+900-K1613+600段,沿线路基地质情况复杂,且多为沿河路段,目前局部路段出现不同程度的边坡崩塌,对路面的行车安全和道路的正常使用造成极大影响。在2012年7月17日,因特大暴雨侵袭导致K1564+900-K1565+000左侧山体大面积滑坡;2012年12月7日,K1587+815-K1587+900处发生山体崩塌;因此需对国道G319泸溪K1564+900-K1613+600段地质灾害多发段的进行稳定性分析处治设计。该段边坡岩性为强风化砾岩,坡高大约30m,坡长100m,走向为260°。坡顶种植土厚0 m ~0.3m,全风化层厚度2 m ~4m,下为强风化薄~中厚层状砂质板岩,岩层产状为355°~360°∠36°~60°,岩层产状,尤其是岩层倾角,变化较大,岩体较破碎。因遭受特大暴雨的侵袭而导致该路段山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滑坡体顶端裂缝长度100m,滑动体坡长85m,边坡长度为125m,坡面面积为7850 m2,最大坡高为34 m。滑体前缘产生推移,后缘土体沉陷开裂,中部产生多处裂缝,原路堑挡土墙被推跨,滑坡范围内两栋房屋背面靠山面被滑移土体填至二层。
3.2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本路段处于人工边坡相对较陡地段,斜坡上的岩土体结构松散,具有高压缩性及强透水性,而大气降水入渗使地下水位升高,增大了地下水静水压水。岩土体含水量也同时增加,增大了重度及稠度,在入渗水的作用下,降低了松散填土层与基岩接触面的凝聚力和摩擦力,斜坡应力平衡受到了破坏,从而决定了该地段斜坡为不稳定斜坡,容易产生滑坡。
3.3 处理措施
2012年7月17日发生边坡滑坡后,已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清除堆积路面的土石方,修筑警示墩。根据《G319泸溪段K1564+900-K1565+000段左侧滑坡工程地质报告》(湖南省湘西工程勘察院)中结论,该段为一浅层牵引式小型岩土质滑坡,滑床为中风化炭质页岩,滑体成为主要为红黏土与强风化炭质页岩,滑动面(带)埋深一般3.0~7.0m。滑坡体滑坡规模33943m3,滑动方向为295°。为防止滑坡继续产生而造成破坏,本次设计采用在不扰动山坡主体的情况下,在离坡脚约3m处清理出工作面,设置净间距为1.5m的Φ100cm抗滑桩一排,并在坡脚设置路堑挡土墙。
结论
通过对沿线边坡进行分析,可掌握其稳定性情况及可能潜在的滑动状态,从而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治。在滑坡处治前,应实地调查,分析其滑坡生成的条件、滑坡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林,谢吉恩,仉淼.浅谈库区内滑坡涌浪计算--开县鲤鱼塘水库库区吴场丘滑坡勘查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
[2] 李勇.从镇安县滑坡引发的对堆积层滑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3] 蒙亮.房屋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防治--以南宁市某学校滑坡为例[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3.
[4] 樊晓一.滑坡位移多重分形特征与滑坡演化预测[J].岩土力学.2011,6.
附录:
――――
摘要:重大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属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范畴,研究的框架设计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上探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机制、程序与技能及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铁路在河南交通中的比重凸显,铁路交通事故警务应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战应用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铁道交通事故; 应急警务; 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伴随着国家《紧急状态应对法》的出台07年前后达到了,主要体现在危机管理与应急处置方面,一般直接借鉴美国与日本经验。一般认为国外在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比我们丰富,特别是国外的危机预防方面的理论,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研究越来越深入。最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实务部门主要代表人物有顾林生、郭太生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事故对策学》、《危机管理》等书。“事凡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看来实务部门侧重于处置的研究,社会学者侧重于预防的研究,最近几年与维稳相关的宏观管理角度研究者也侧重于预防、预警的研究。但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巨变,公共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处置不可防性重大安全事件引发的社会危机更加考验政府的执政服务能力。美国“9.11”、“05年法国骚乱”、“日本3.11地震”,三国虽然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日本具有最先进的减灾理念与技术,但摆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令人叹息的现实世界。所以,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仍然有很多未能破解的问题,因为这是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着我国铁路路网密度的增加,目前我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铁道交通事故高发期,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安徽芜湖、山东淄博等地相继就发生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多起,特别是“ 4.28”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与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其伤亡之巨大、损失之严重,影响之恶劣,是近二十年来罕见!这些交通事故给沿线原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给线路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铁路公安机关线路和谐的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铁路运输的“利远不利近”性特点日益凸显,加上沿线居民权利意识的勃兴,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和调查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及时有效地配合铁路交通事故主管机关开展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准确地调查铁路交通事故原因和处理铁路交通事故,促进铁路交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总结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符合当前铁路路情、警情发展变化需求的警务应急措施与警务技能。
铁路运输具有轨道性、网络性,一旦发生铁路交通事故,就会对区域性或者全国性运输网络产生影响,可以说其影响是灾难性的,高铁更甚。为了加强铁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很有必要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处置加强研究。
伴随着中国集约治理模式的崛起,中国高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运营速度和运营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但伴随着这种高速的是挥之不去的08年4.28胶济高铁重大铁道交通事故与11年7·23事故的梦魇,可防的铁路运营硬件环境与不可防的铁路运营软环境交织在现实世界里,技术与事故,维稳与反恐,等等问题时刻侵袭着我国点多线长的铁路运输,特别是高铁运营,一旦出事就是灾难。高铁安全运输问题是世界前沿问题,08年以来国内研究铁路安全事件的较少,主要是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代表从运输管理危机应急的角度在进行研究,较新的研究成果是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徐建光的硕士论文《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山东大学孙丹的硕士论文《铁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研究》,属于框架性的研究,与复杂的铁路行业及庞大的关联部门嵌入度相差甚远,但从警务应急的角度还有很多空白地带,这就为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特别是“7·23”事故后的政治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其起了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官方对此的反应。“7·23”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包括事故发生后的虚拟社会管理)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及研究案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拟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世界各国有关紧急状态立法、交通事故紧急救援处置、现代警务快速反应机制的有关理论及系统论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目前铁道交通事故高发区的实战部门联合攻关,研究切实可行、安全高效的满足未来一定时期铁路路情、警情发展需求的应急处置警务措施,力促实现保障铁路运输和谐、高效、安全、畅通的警务目标。
项目组拟从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机制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程序与技能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在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研究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铁路公安机关处置在处置铁道交通事故中的执法地位;2.应急处置铁道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则;3.警务快速反应机制基础理论。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研究上主要涉及预案的制定、方案设计、启动等方面。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组织、指挥、保障三个方面。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程序与技能研究的研究上主要涉及四类问题:1.现场处置;2。事故调查;3.应急保障;4.特殊类型交通事故处置。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上主要涉及四个环节:1.信息公开;2.媒体应对;3.舆论引导;4.公共参与等。
三、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由于我国铁路运输无论日常运营还是特情调图处置都是由铁路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发生事故后也是由铁路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处理,实行的是集中统一调度指挥的体制,加上事故的调查涉及面较广,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加上受制于现有的铁路公安体制,铁路民警执法主体地位,独立性难以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即使是现行的《铁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也仍未能跳出固有的先天不足性因素的制约。这一切,给目前的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与地方公安机关相比,无论是从事故处置的执法地位还是应急警务活动程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
重大铁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警务措施研究目前属于国内空白,高铁安全运输问题是世界前沿问题,08年以来国内主要是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代表从运输管理危机应急的角度在进行研究,但从警务应急的角度还有很多空白地带,这就为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7·23”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初步认为,现行行政法规、规章未能解决铁路公安机关合理科学的执法定位问题,目前急需确保警方在处理事故时具有实质性的独立执法权。救援处置缺乏理念指导,应基于救援的过程需要与结合铁道警务特点把握应急处置铁道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则。现代警务机制运行效果不佳,信息社会下应按照警务快速反应机制的内在要求,建设常态化的救援平台及快速反应机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9]吴效葵,陶思宇,查伟雄.铁路运输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0]林晓莺,梁成谷.2005年全国铁路各项运输指标再创历史新高[J].铁道货运,200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00-0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其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则是根本的出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研究与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让学生内心喜爱认同并接受,并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以研究的观念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从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创新”[1]。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不像以往那样搞“大包干”,而是引进了学生“承包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导学”能力至关重要[2],所以教师角色要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帮助学生自己掌握获取正确的知识与释疑的能力和方法,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需要的人。研究性教学模式破除了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与学生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不仅使用“为什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观点如何”、“本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等诱导式的提问;而且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几个研究课题,如“请你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规划”、“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恋爱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这些研究课题或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报告等,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解决,这无疑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教研室教师承担一个模块下的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的课件制作、资料收集、备课与教学任务,再由教研室将每位教师的专题建设成果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整合、汇编,形成一门课的建设成果。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符合新课改的内在精神要求。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使每个教师的专长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均不完全统一。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法学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分配专题,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共 八个专题进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和婚姻、恋爱、家庭道德教育专题等,这八个专题由教研组的老师分工协作来完成,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所以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组织策划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由于任务分割,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教研组教师有精力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部分课时的教学形式,对自己承担的专题研究得越深,容易发现问题,这就为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奠定了基础,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完成了许多有亮点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加强教学的理念[3],必然会提高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造诣,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少而精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集前瞻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根据时展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同时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可以打破章节具体理论的限制,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征。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性教学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弊端提出的[4]。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5]。这种提倡本没有过错,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合作,教师主体性同样重要,教师主体性的迷失无疑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随着经济一体化,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确保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关键,确保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
当然,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同等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内心认同与接受的程度。这就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内心认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的主体的学生,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所以,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四、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自“05”方案之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学生数量多、课堂过大,加之经费、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使得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多,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便组织实践教学,范围较为狭窄,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再者,实践教学涉及到设计选题、组织协调、联系实践基地、寻找经费支持、学生安全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也不重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对症下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切实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自觉视实践教学,对于一些阻碍实践教学的因素,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同时有必要发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实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成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副书记亲自挂帅,院系领导主抓,选派专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同时配备相应的5万元~1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学生的交通费、调研费、住宿费,指导教师的工作换算成相应的工作量来计算。最后,实现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的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成绩评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考核是双向的,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实践日记、实践调查论文等;对教师的考核,包括组织是否严密、过程有否跟踪、总结是否到位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进研究性教学[J].江苏高教,2009,(1):25.
[2]姜献生.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8):198.
[3]柴中梅,刘月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3):18.
[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论文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存在的问题,回顾了我国治超历史并分析治超现状,借鉴美国治超经验,提出我国货运市场治理超限超载的阶段性策略。
公路货运超限超载不仅对公路、桥梁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也扰乱了公路货运市场的正常秩序,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近年来政府部门联合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遏制了超限超载行为,可以说治理超限超载(以下简称“治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治超”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展开。
一、公路货运超限超载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全国七部委联合开展集中治理超限超载,结合许多省市实施计重收费,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治超”费用较高
现行的治超模式是依托原有收费站和治超站,结合计重收费、治超检测、劝返、卸载、罚款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治超”模式的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设备费用:计重收费的主要功能部件由称重系统[1]、轴类型识别器、红外分车器以及收费工控机四部分组成,收费公路为将现有收费系统改造为计重收费系统,需要安装计重设备、改造现有收费台、那么总费用包括以上安装计重设备的费用、改造现有收费台的费用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费用支出。
运行及维护费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差异大,计重及检测系统所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虽然我国有大批称重设备的生产厂家,但设备的精度,设备的后续服务等都要花费一定的运行及维护费用。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计重收费用及检测点的数量还须进一步增加。设备及运行和维护费用也会增加。
人员费用:据不完全统计,统一治超期间,上路检查的执法人员在20万人左右,执法人员的工资、补助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许多地方,开展源头治超工作,执法人员进驻大型货源企业及站点,有些货源大县点多、面广、线长,需要执法人员会更多。
其他费用:因体制和利益关系,现行的治超模式对跨省长途运输的完整过程分段检测、缴费、通行。无形中增加了运输业户在各收费站点的停车等候等额外费用;部分车流量大的收费站点因交通拥堵造成货运汽车滞留的费用等。
(二)交通拥堵隐患依然存在
“治超”惩戒的重点是恶意超限超载车辆,对超限超载部分按正常费率多几倍的征收[2],同时必须就地卸载和接受相关处理;未卸载的车辆禁止继续上路行驶。但同时因卸载和接受相关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员和场地,而道路交通流量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可能会引发交通拥堵的后果,甚至会严重拥堵。这种拥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速公路本身的堵车;另一方面是引起道路交通负荷不均衡性堵车,如2004年10月安徽高速公路实行计重收费后,很多大型挂车便走还没有实行计重收费的国道,造成高速公路车流量下降,国道出入口车流量的增加,引发国道出入口堵车。类似现象在全国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存在。
另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公路治超检测站大部分仍采用人工录入方式,平均每检测一辆货运车辆需要2~3分钟时间,平均服务率为:0.3~0.5辆/分,按照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平均到达率大于平均服务率,就会出现排队现象,甚至拥堵。在一些资源性地区,载货车辆比重较大,检测过程中其它意外事件的随机性也存在,这些地区发生拥堵现象可能性很大。
(三)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现行“治超”模式主要是以经济手段为主[1],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卸载和劝返。由于卸载的货物品种繁多,在强行卸载的情况下,路政部门必须考虑货物的堆放场所以及货物是否安全、是否腐烂变质等问题,同时卸载以及卸载货物的处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执法人员不仅要反复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还需要有耐心去作思想工作,并且需要驾驶人员密切配合,因此操作难度较大。
计重收费办法计算复杂,透明度低。根据目前试行省份及交通部“指导意见”规定的计重收费办法的核心是货车计重收费费率随超限超载程度而变动,超限加重收费标准。由于实行计重收费前货车采取分车型收费,计算通行费较为方便,司机便于验算,因此引发的矛盾多在车型判别分类上,此类问题即使发生错误纠正也较为方便。计重收费后往往导致司机根本无法检验计算,收费只能以计算机计算为准,但实际收费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货车司机对它的绝对信任。
(四)巩固“治超”成果难度增加
现行的治超模式重心是在路上查、堵,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治超站,一旦治超站稍有放松,极易出现反弹,这也是目前治超面临的难题之一,治超成果难以巩固。主要体现在:
短期集中联合执法,七部门(或九部门)合作是可以实现的,但难以长期坚持。而且这种执法必须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一旦出现盲区,运输经营者就会找到漏洞,视机超限超载上路。
治超工作对一线员工的忍耐性和细心性也是一种考验,整天面对形形的司乘人员和车辆,工作的全部就是查检和测量,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目前对人员提升和考核的政策还处于研究状态。使工作人员难以看到个人的长远发展空间,所以长期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一线员工难免觉得乏味和枯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
二、我国公路货运“治超”的历史回顾和目前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公路货运治超历史,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治超起动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以前),交通部于1989年底颁发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治理工作一年后终止,《规定》停止执行。1997年7月,《公路法》颁布实施,超限超载运输管理首获法律保障。各省随即掀起又一次大规模“治超”。第二阶段:集中治理阶段(从2000年至今),2000年4月,经过完善的新《超限运输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施行,从当年4月起再次对车辆超限超载进行治理。公安部门也从2001年5月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治理活动。2004年6月全国七部委联合开展集中治理超限超载。2006年以后全国许多省市结合计重收费,逐步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治理超限超载。经过两个阶段20多年的治理,效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率已经控制在3‰以内,有的省份甚至达到1‰以内。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治理,我们应该看到:一是大规模、普遍性、严重超限超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到位,治理程序操作规范,治超执法人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逐步掌握了超限超载出现的地域及其规律性,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工作程序;三是超限超载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正在向隐蔽性、边缘化方向发展,如换卡、分载、合载、故意造成路堵,混水摸鱼逃费、故意制造设备故障、利用夜晚光线不好,采取各种办法超载、逃费等;四是经过几年的摸索,货车驾驶员也摸索执法规律、寻找执法漏洞,如找车托、找熟人、找关系;熟悉执法时间、执法地点等。
治超已经从集中治理阶段向常规治理阶段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的策略选择对治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外治理超限超载借鉴
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纵观欧美国家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的手段,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此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对各州超载1814.4 kg违规车辆罚款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可以将其治超策略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将小额罚款与高密度执法检查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特点是执法频度高,但处罚力度不大,因而执法成本较高;第二类是将高密度的执法检查与高额罚款策略相结合。这类执法适用于超载现象比较严重的时期,一般不会长期坚持;第三类是将小额罚款与小密度的执法检查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频度不高,处罚力度也不大,适用于超载现象不很严重的地区;第四类是将低密度的执法检查与高额罚款策略相结合,该类执法正好和第一类相反,执法频度不高,但处罚力度大,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由于执法密度不高,驾驶员可能存在侥幸逃脱心理,但一旦被发现,则施以重罚,这类执法人员少、成本低。此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加大车辆超载执法检查密度和增加罚款额度对制止超载行为有类似的效果。
在美国,大部分与超载执法有关的治超工作,其执法技术手段主要是移动式或半移动式称质量设备。美国将48个州超载罚款单数与执法检查密度、超载罚款额和超载预期收益值等变量相关联建立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1)罚款对制止超载行为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其有效性是非弹性相关的。例如,罚款额增加10%,估计罚款单数减少2.86%;(2)采用加大车辆称质量执法检查力度的策略也有类似的效果,此时,称质量车辆数增加10%,估计罚款单数可减少2.59%;(3)超载与车辆行程有更高的相关弹性,此时,车辆行程增加l0%,估计导致罚款单数增加8.85%;(4)对于每吨载货价值的估计,则有适中的有效弹性,但是,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美国对固定称质量设备和移动称质量设备称质量车辆数的弹性估计结果表明:移动称质量设备称质量的车辆数的弹性估计值比固定地点称质量设备称质量车辆数的弹性估计值约高6倍,即固定地点称质量设备称质量的有效性与移动式称质量设备称质量的有效性相比,前者很差。这是由于固定式称质量检查站运转可以很快被发现,易于被运输企业逃避,包括逃离原有路线或者转向其他替代路线。
四、近期治超的策略选择
目前治超的基本模式以路上查堵为主。这种模式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治超检测站,将矛盾集中于执法人员和驾驶员,执法人员处理稍不得当往往容易引起冲突使矛盾激化甚至危及执法人员生命。这种模式在超限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并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2004年开始的集中治理正是采用了这种模式。当治理收到一定成效、超限超载出现了新情况时(如前文所述),应及时对治理模式作出相应调整,下阶段治超调整思路如下:
(一)固定检测与移动检测相结合
根据执法成本和执法效果之间的关系,结合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所作的统计及分析,四种策略中只有第三和第四种策略比较适合我国目前货运市场的状况。即货运超限超载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执法频率也应相降低,这样既能达到执法效果,同时也能降低执法成本。同时,我国应逐渐增加移动检测减少执法成本,减少对所有车辆的普查,增加对个别疑似超限超载车辆的抽样检查。
(二)合理设置固定检测站位置,控制其数量
根据交通网络规划理论,运输网络的基本功能是输送和集散,而干线主要是输送功能,支线则主要是集散功能。从货物运输的特点和规律来分析,超限超载主要出现在干线,因此固定检测站的设置应以干线为主,结合本行政区的地形地貌分类设置,国内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省际检测站,设置在省际公路边界上;第二类为非省际检测站,主要设置在仅次于省际公路的主要公路上;第三类为交通量较大的支线公路和重要的交叉口上。这些检测站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以避免一些超限超载运输的司机企图绕过检测装备完善的省际检测站。并根据路网状况和交通流量控制检测站的数量。
(三)将固定检测站与收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有效整合,优化执法环境
治超是一个复杂的执法过程,既体现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体现执法人员心理素质。治超检测站一般设置在远离人员密集的区域,较为偏僻,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是形形的司乘人员和车辆,工作的全部就是查检、测量、劝返、卸载、罚款等。长期从事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简单、枯燥的工作,又远离城市,势必对执法人员的心理和意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调节执法人员的工作情绪,增强工作激情,应该为他们创造较为人性化的执法环境,与收费站、服务区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能与收费站、服务区的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化解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淑秋.公路货运车辆实行计重收费利弊浅析[J].福建物价,2006,(6).
[2]李忠奎,荣朝和.治理公路超载超限运输的长效机制和对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4).
[3]李晓峰,尚晋平.公路超限超载治理的宏微观经济学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4).
关键词:快递;委托;加盟式快递;行业规制
一、 引言
快递服务是指“快速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1号)》指出“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但是,快递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配送服务水平低劣、包裹丢失、野蛮分拣等等。为此,国务院及各部委多次印发指导文件,但快递业的服务水平依然难以令消费者满意。
为了促进我国快递服务质量的提升,学者们对快递行业的治理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快递企业内部治理(微观层面)和快递行业规制(宏观层面)两个层面。由于相关研究涉及的主题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较多,为方便后续研究的开展,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层面(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我国快递行业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我国快递行业治理相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总结我国快递业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这类研究兼有定性和量化实证研究;二是委托理论在物流业或快递业的应用研究,该类研究使用委托理论寻找优化物流(或快递)企业与需求方或供应方之间的契约关系的途径,或是探讨如何优化物流(或快递)企业的内部契约,属于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三是如何规制和监管快递行业,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1. 快递业现存问题及对策。根据现有文献,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民营快递企业采用了特许加盟模式,而不是直营模式。而特许加盟模式劣于直营模式,会对我国民营快递服务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快递服务同质化,恶性竞争或者说价格竞争激烈;三是快递企业员工的素质较低;四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邮政专营范围界定过宽;五是监管不到位,多个部门(如邮政、交通、工商等)均可监管快递行业,但结果却造成了实际上的监管缺失;六是消费者网络购物信息泄露,这也是近期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前三个问题都属于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微观),后三个问题属于行业规制问题(宏观)。如何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包括:一是改变现有的特许加盟模式,逐步转为直营,或者重构总部与加盟网点之间的利益分配规则(即优化总部与加盟网点之间的委托合约),现阶段要求快递企业放弃加盟模式不太现实,但可以优化其内部的委托合约来提升其服务质量;二是差异化快递服务,放弃简单的价格竞争,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行业治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行业的监管主体。
2. 委托理论在物流业或快递业的应用研究。委托理论是研究物流或快递业有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快递业从属于物流业,加之快递业的独特性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物流业的研究,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相关文献根据委托方和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物流需求方与物流公司(或快递)之间的委托关系;二是研究物流公司(或快递公司)与物流分包商之间的委托关系等。根据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关于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建立合作与信任机制及其影响;引入新变量并考察其对委托关系的影响;委托风险的揭示与防范等。
(1)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设计。Wei Shi Lim(2000)通过建立一个第三方物流委托模型(包括一个物流外包方和一个物流服务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研究委托人(物流外包方)面临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曹玉贵等(2007)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田宇等(2005)采用二层规划方法,研究第三方物流如何选择最佳的激励机制以防范物流分包方的道德风险,同时又能激励其提高努力程度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王勇等(2006)研究第四方物流的努力程度给第三方物流绩效带来的激励影响,研究发现两者有正相关关系。杨福堂等(2006)针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研究物流外包方如何制定最优的激励机制。
具体到快递配送服务领域,Candace和Alexandra(2007)分析了如何优化快递服务合同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由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委托问题的文献开始出现(夏向阳等,2006;郭军升,2012)。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冯文财等(2011)深入探讨了如何激励物流企业内基层工作人员的问题。
(2)建立合作与信任机制及其影响。李新宇等(2008)构建了一个第四方物流(委托人)和第三方物流(人)组成的委托关系,研究第四方物流支付给第三方物流物质报酬和非物质报酬的情形下,双方共享知识(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的问题,结果表明报酬激励系数与共享知识呈正相关等。何丽红等(2008)研究了物流外包活动中影响各方彼此信任的因素,并为如何建立信任机制提供了相应对策。尤建新等(2012)假设一个信息共享同时需求随机的情形,研究由上游的供应方、第三方物流、分销方构成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结果表明收益分享机制能使供应链整体收益实现帕累托最优,并能激励第三方物流公司提高努力程度。
(3)引入新变量并考察其对委托关系的影响。谢天帅(2009)将定价方法与道德风险防范结合起来,参考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平均服务质量和平均收费水平,设计了一个固定报酬外加奖惩的付费形式,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唐志英(2013)在假设物流分包商“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引入客户满意度这一变量,研究表明分包商的过度自信与客户满意度可促使分包商改进服务水平,并增加集体收益。卢安文等(2015)引入顾客对物流服务水平的满意度这一变量,考察其对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分包商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影响。
(4)委托风险的揭示与防范。刘志学等(2003)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物流外包方如何规避反向选择的途径。彭玉兰(2004)研究了企业外包物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因为委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王汝志(2008)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合作伙伴、物流需求方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联盟、并购、纵向联盟、分享信息等策略来应对。
(5)其它。刘志学等(2003)分析了物流外包过程中外包方所面临的激励成本、风险成本、总成本等,相比于信息对称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物流外包方所面临的成本将会更高。唐志英(2013)的博士论文系统研究了下面的几个主题,即如何激励第三方物流联盟的协同创新活动,针对物流分包商的过度自信设计激励机制,基于顾客满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机制的设计,分包商承担外部业务时的激励机制设计等。
3. 行业规制的相关文献。新《邮政法》、《快递服务》国家标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快递行业的监管法律基础。刘倩(2012)指出快递行业监管应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统一规范的快递服务标准,保障以及促进提高快递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有效维护快递市场秩序的同时促使快递市场开放以及公平竞争等,这一论述为研究快递行业规制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1)快递行业的准入制度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有研究认为过低的行业准入标准是导致快递服务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贾玉平(2015)认为应坚持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不应对注册资本金进行宽松化改革。赵书亚(2015)认为应合理划定邮政专营权范围。(2)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一些研究围绕着快递服务格式合同(格式运单)展开,特别是格式合同中的保价条款、免责事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李宝洪等(2012)提出建立听证制度,完善快递协会职能,评星定级制度,增设先行赔付、小额诉讼与公益诉讼程序等以达到规制快递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减少消费者维权成本的目的。(3)廖宇羿(2012)梳理和分析了适用于解决快递延误纠纷的法律条文,并详细介绍了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的具体形式。(4)快递服务质量缺乏一个明确的评定标准可能是造成纠纷的重要原因,现有的研究一般以SERVQUAL模型量表为基础构建快递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孙军华等(2010)设计了由24个指标构成的中国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快递服务质量主要包括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企业形象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另外还有研究者开发了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5)国外快递业规制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一些研究总结了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治理快递业的经验。当然,以上的部分研究的时间比2012年版的新《邮政法》还要早,不过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研究展望
导致我国快递业服务质量低劣的原因既有微观层面的快递企业内部治理不当,也有宏观层面的快递行业规制欠缺。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继续总结我国快递行业服务质量低下的原因。虽然本文已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
2. 优化加盟式快递企业内部的委托合约。加盟式快递是快递行业的主流业态,且消费者对加盟式快递抱怨更多。加盟式快递企业对其派件和收件的激励缺失或不足,这是现有文献没有研究过的。可以在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委托模型,分析模型现有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方案。
3. 快递行业规制。宏观层面的快递行业规制涉及的主题较多,经过梳理,以下几个主题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对象:(1)快递行业的准入制度。这一领域的争议集中在应提高准入门槛还是降低准入门槛。(2)快递服务格式合同(格式运单),特别是格式合同中的保价条款、免责事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3)维权成本与二阶囚徒困境。要想快递企业不敢损害消费者a的权益,必须使消费者a有激励去维权,这意味着消费者a的维权成本要小于维权所得,这可以称之为求助于法律性质的第三方;还可以求助于非法律性质的第三方,就是说即便消费者a的维权成本很高,但如果其他消费者(如消费者b)有激励去抵制该快递企业,不再购买它的服务,则快递企业从长期重复博弈的角度来看,它也将不敢去损害消费者a的权益,即实现“联合抵制”。但是,快递市场较为特殊,难以形成联合抵制,从而导致二阶囚徒困境问题。(4)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从宏观监管层面来看,缺少一个简单易行的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可能是导致快递市场服务质量混乱的要因之一。
四、 结语
本文梳理了与快递业有关的政策法规,提出应从微观(企业内部治理)和宏观(行业管制)两个方面来对快递行业进行治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归纳总结我国快递业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委托理论在物流业或快递业的应用研究(微观),如何对快递业进行规制监管(宏观)等。显然,我国快递行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其相对于物流业的独特性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其零售、分散的性质,以加盟制为主的模式从而导致管理的松散和服务质量的低劣(相比于国外的直营模式)等特点,这从委托理论在物流业或快递业中的应用研究中可以看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关于微观层面的快递企业内部治理的文献回顾只搜集了委托理论在物流业或快递业的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快递企业内部治理问题除了委托理论应该还有其它的理论或方法,希望后续的研究对其补充完善,以更全面地展现快递企业内部治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 侯丹.中国民营快递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10.
[2] 李冠艺,徐从才.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创新―基于演进趋势、结构优化和效率边界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291(1):5-11.
[3] 殷青伟,朱永跃.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民营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改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158-161.
[4] 陈修齐.基于长尾理论的民营快递业云物流模式研究[J].东南学术,2012,(6):79-87.
[5] 曹光柱.从DDS快递倒闭看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32-134.
[6] 杨永芳,王道平.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 预测,2011,30(2):71-76.
[7] 袁红清.网络购物与配送业务的成本与服务的权衡――基于民营快递公司的案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4):14-17.
[8] 王道平,杨永芳.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4):37-42.
[9] Liu Xiaohong.China-based logistics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4,44(5):392-411.
[10] 曹玉贵.不对称信息下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74-77.
[11] 田宇,杨秀苔,熊中棺.基于二层决策的第三方物流分包合同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5):139-142.
[12] 王勇,罗富碧,林略.第四方物流努力水平影响的物流分包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36-140.
[13] 杨富堂,完世伟.委托――关系下第三方物流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04-107.
[14] 夏向阳,王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的委托问题[J].商业研究,2006,(12):161-163.
[15] 郭军升.零售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激励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2,(15):184-188.
[16] 冯文财,徐庆,夏青.委托理论的物流公司装卸工人激励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29(5):457-463.
[17] 李新宁.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84-186.
[18] 何丽红,李丹.基于委托理论的物流外包信任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8):182-184.
[19] 尤建新,劳水琴.涉及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的供应链协调[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9):1422-1427.
[20] 谢天帅.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道德风险的防范[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2):137-141.
[21] 唐志英.基于委托理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激励机制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 2013.
[22] 卢安文,荆文君.考虑客户对服务质量评价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66-174.
[23] 刘志学,许泽勇.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5):85-88.
[24] 彭玉兰.第三方物流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 2004,(24):147-150
[25] 王汝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风险与应对策略[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1):60-61.
总部设在纽约的“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创建了一套“遴选-分析评价-颁奖”流程,自1999年_始在世界范围评选“年度智慧城市”,分别遴选出“智慧城市21强”、“智慧城市7强”,最后评选一家“年度智慧城市”。
ICF构建的“智慧城市关键评价指标”,由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数字包容(后改为数字平等)、创新、营销和共识等5个一级指标构成;2015年又增加了“可持续性”指标,表达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1999年,新加坡荣膺第一届“ICF年度智慧城市”奖。
ICF评比活动对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其历年的年度顶级智慧城市奖项来看,逐步聚焦于城市的信息-网络-智慧化建设,但对城市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视,尤其是近年获奖内容,更加关注智慧建设对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经济”的贡献,例如2013年ICF了年度主题白皮书《创新与就业》,介绍了一系列获奖城市转型案例。这些,也为我国智慧经济建设提供了国际范例。
欧洲智慧城市6维度指标体系
2007年,维也纳大学等机构受邀为欧洲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及排名活动。
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采用2001-2007年间的城市数据,从欧洲ESPON空间规划项目的1600个城市数据库中选择了70个中等城市为样本。评价系统由6个一级指标(关键维度)、31个二级指标(见表2)和74个三级指标构成,例如,一级指标“智慧经济”由创新精神、创业才能、经济情景与知识产权、生产率、劳动市场弹性、国际市场参与度和经济转型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组成。数据来源方面,74个三级指标中,48个采用本地或区域数据,26个采用各相关国家的数据,也有部分数据从其他研究中获得。数据收集后需进行标准化处理。
排名评价结果的表达。提炼并归纳出智慧城市的6个维度特征,包括: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市民(公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政府)治理,其理论基础分别对应区域竞争力理论、交通和ICT经济学、自然资源理论、人力和社会资本理论、生活品质理论,以及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理论等,并对卢森堡等70个城市依评价分值进行了排名。
整整十年了,维也纳理工大学不经意间完成了首次大规模的智慧城市评价实践,堪称完美成功的一次评价活动。其构建的智慧城市研究框架体系,严格的评价逻辑和数据处理方法,著名论文《智慧城市-欧洲中等城市排名》的发表,以及六维度模型的提出,形成了业界广为引用的智慧城市评价报告,被广泛认同为智慧建设评价体系的经典样本。
“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评估框架
2013年起,我国与欧盟开展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双方各选择15个试点城市(区),评估主旨是“比较每个城市的主要特征,以便确定智慧城市诸多项目中的最佳实践;通过一套共同的标准来评估各个城市,评价智慧城市项目所产生的效益,理解智慧城市项目所面临的挑战”。201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市作为该项目合作方之一,获得“卓越奖”。
项目评估框架包括9要素,即智慧城市战略思路、利益攸关方、治理结构、融资、价值评估、商业模式、ICT基础设施、城市智慧服务,以及法律与监管政策。
其中“智慧城市战略思路”方面,关注是否具有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或顶层设计,是否制订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否体现了ICT技术发展趋势;KPI指标是否以国际标准为基准。“利益攸关方”关注智慧发展决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也关注市民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价值评估”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影响,包括创造多少收入和就业、对城市GDP的影响、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碳排量能力,以及对智慧项目投资的社会回报率问题。“商业模式”则关注将智慧项目投资变现的商业能力,如收取交通拥堵费来为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资金等。“城市智慧服务”关注服务的技术系统架构设计,包括是否可扩展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或其他城市、是否云上交付、是否利用了物联网技术、是单一服务还是集成产品的一部分、是否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设计的开放系统等。
项目还编制了“试点城市成熟度评估标准”,将评估9要素分别设置为“基本、合格、较先进、最成熟”等四个级别成熟度。
【案例】巴塞罗那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智慧城市之一,在中欧评价框架上,其评分为:
“智慧城市战略”之“最成熟”:清晰地制订了各类可量化的智慧城市关键指标,具有完整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或顶层设计;智慧城市考核绩效指标符合国际标准,适用于所有利益攸关方;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了ICT 技术发展趋势;
“利益攸关方”之“较先进”:各利益参与方的作用和关系能够清晰定义;市民能够较大程度地参与应用设计,政府具有及时的响应反馈机制;
“治理机制”之“较先进”:形成了跨部门覆盖整个城市的治理结构,制订了跨部门绩效评价目标;
“融资”之“较先进”:拥有充裕的资金将试点项目推广到整个城市,对智慧建设资金的使用设计了完备的监控体系;
“价值评估”之“较先进”:建立了智慧城市评价框架,包括社会、环境等非财务因素,且对所有智慧项目开展评估;
“商业模式”之“较先进”:其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智慧应用”之“最成熟”:智慧应用在城市内大范围普及,一些应用代表了最佳实践水平,并获得荣誉;能够通过开放数据和资源提供智慧城市各项服务。
中欧绿色智慧城市项目的启动,通过提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框架及成熟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探知智慧城市建设国际视野的良好机会。
从文献材料看,中方注重评估框架和智慧城市建设,而欧方优选了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哥本哈根等知名智慧城市,重点在评估逻辑和项目完成的可移植性,9大评估因素让我们直接观察到不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及其评价视角。为此,建议将中欧交流的经验及教训适时与国内其他城市分享,及早扩大合作成果。
国际标准机构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第一城市国际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城市服务与生活质量指标(ISO 37120)》,于2014年5月,上海成为全球20个试点城市之一。
ISO 37120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两个维度,在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火灾与应急响应、城市治理、健康、休闲娱乐、公共安全、住房、固体垃圾、通讯与创新、交通、城市规划、废水、用水与卫生等17个主题,提出100项指标(46项核心指标和54项辅助指标)来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该标准提供一套全球通用方法,帮助不同国家的同类型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发现各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014年5月ISO 37120同时成立的“国际城市数据理事会(WCCD)”提示人们警示全球性的“城市数据赤字”,表达了对城市级数据严重不足的关注,强调高质量、标准化的城市级数据是构建智慧城市的核心,因而致力于创造一种“城市数据文化”。为此,该机构倡议开发新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indicators for smart cities)ISO 37122将涵盖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政府、智慧生活和智慧交通等六维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