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总结

高一地理总结

时间:2022-06-23 00: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地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地理总结

第1篇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六、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第2篇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第3篇

然而,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学考、高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融合、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听不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多媒体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沉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这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第4篇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所致。

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只要是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对于考试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

二、 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所致。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

三、 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 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原因之外,我认为还与初中时的教学改革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作为升高中时的考试科目,在初二时就开始是会考了,整个初三阶段都不会再学了,所以学生升入高中后对以前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几乎会忘得“一干二净”。从而会导致学生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会了,例如地球的经纬度、温度带等等。由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欠缺,致使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感到更加的“力不从心”。

总之,高中地理自然部分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真正的去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规律,并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真正称得上学会了。当然要想达到这个地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初中时的那种被动学习方法的转变更加重要。如果学生真正拥有了正确的好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自主、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理解知识内容,那么再难的课本知识也可以去学会、去掌握、去理解、去运用。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当再配合老师的精讲精析,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会被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在经历了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

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

二、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

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学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高一 地理 衔接 入门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13120314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师方面

第7篇

一、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写详案

详案里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储备等等,在自己的教案本里要详细注解,做到有备无患。在45分钟的课堂讲授完之后,还应该总结该节课的得失,在下节课还可以补充。

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多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老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当天或最近本地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与课本上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分析解释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三、传统教学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生动和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它们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有板书,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我们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记忆较快,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高了。

五、变老师主导为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在新教材中体现最突出的是活动题,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堂的记忆很重要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课堂里,当讲解完了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后,我会立马给学生时间记忆,让学生强化刚刚所学的,这样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很牢固,下课后通过练习题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问题不大了。

第8篇

基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高一新生地理基础薄弱,其中不乏成绩较好的学生;然而,高一地理所要学习的,又是整个高中阶段最重要也最难学的部分,陡坡难上的现象由来已久。高二内容相对简单,新授完成后,开始复习区域地理。本部分内容量大费时,而此时的学生对高一所学内容也日渐淡忘,为了学考,也只好全面撒网,蜻蜓点水,“夹生饭”现象在部分同学身上时有体现,这样一路磕磕碰碰走到高三,多次受挫使其“习得无助”,学习状态处于似懂非懂,答题思维捉襟见肘,学科瓶颈凸显。

高考自主命题,高校自主招生,各种加分政策日益演变,“禁补令”的实施……种种形势对地处偏远农村的学校极为不利。好在一线地理教师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克服各种困难,为学考、高考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无私奉献。然而,超负荷的工作和诸多无形的压力已经让老师们心力交瘁,激情与创新也日渐消退。如何化解困局,让工作与生活持续和谐发展,创造优异的教学成绩?这还得靠教师自己来深入思考,认真梳理,抓住症结,寻求突破。

二、行动设想

1.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设想

三个年级的教学必须通盘考虑,各个年级的教学都必须着眼于高考,精算进度,统筹规划,明确分工。

高一:教学重心要放得低一些,立足基础,循序渐进。不盲目拓展能力,也不要言必谈高考。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消除顾虑,从而坚定学好地理的信心。期初拿出1~2个月时间复习初中地理知识(地球地图、基本区域常识),目的有两个:①补充基础,尽快入门,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②实现初中“地”与高中“理”的衔接,适当缓冲,为上必修1这个陡坡做好充分准备。只需完成必修1的教学即可,因为必修1所涉及的知识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系统地理最重要也是最难学的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要对基本概念、重要数据、原理、规律、图像形成深刻的印象,至少要持续到高三。为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学,以增强直观感受。实在是一下子理解不了的,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有助于后续的理解运用,另外,自编适合本校实际的导学案和同步习题非常重要。建议高一期间不进行校际联考,就像长跑比赛一样,不要在刚开始时就拼得死去活来而失去后劲。要相信只要做好过程和细节,就有最终高考制胜的底气。

高二:分科后的文科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地理,加之接下来的必修2、3知识相对容易,教学进度应适当紧凑,尽可能在第一学期完成必修2、3的教学。第二学期全面、系统复习区域地理,着重强调对区域地理图像的读图、绘图训练,建议每日一图,建立清晰的区域轮廓。只有搭好舞台,唱戏才有落脚点。任何区域都要贯穿“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比较法是落实区域地理的很好方法。教学注重知识的广度,引导学生在重视教材的前提下,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适当渗透一些高考元素,如鼓励试做高考题、模拟题等。5月份,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做好学高考复习,追求全合率和较高的优秀率。

高三:经过前两年的积淀,特别是高二一年的转型,进入高三,应该到了真正发力的时候,师生都应放开手脚全力以赴。9月至次年2月底是高三教学的黄金时期,开展一轮复习,着重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地理学科素养,力求全面、系统。在此期间,要加大做题力度,以促进规范答题习惯,形成题感(把握命题意图),提高理解力和领悟力,本轮复习所配备习题力求规范正统,最规范的题莫过于高考题,可以将近几年新课标高考题结合教学进度分类整合,系统训练,及时总结建模。3月至5月进行二轮复习,以专题形式进行知识重组,复习要层层递进,在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上做好文章,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结合高考考核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落实好题型训练。本轮复习所配习题力求新颖原创,要捕捉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盲点和当年高考可能涉及的焦点。通过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使原有知识和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的同时,更加坚定基础主干知识的重要性。5月份,配合四次模考,要真正做到精讲精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在高考前解决好,以争取高考不留遗憾。考前一周的时间里,要准备好静悟材料,供学生参考。

2.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完善

每位老师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备课(自备自用)。虽然有集体备课的形式,但还远没有真正体现集众家所长,有机融合,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质量较高的集体成果,或者成果未进行系统化。是否有一种办法,能够整合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共享优质资源,使教师从繁重的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改革和创新,推出更多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途径。

资源库的核心内容包括:①课件;②教案(教师);③导学案(学生);④分类题库(章节归属、难度层次、原创题最好有解析)。 辅助内容包括:最新论文,高考、学考信息,优质视频等。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9-01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都存在很大的跨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主要衔接问题

1.1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多年来,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作过多次调整,内容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呈"浅、少、易"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地理则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计算,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教与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每课时内容相对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活动课之中,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每课时内容多而杂,教学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中转变过来,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再加上高一地理(必修一)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1通览教材、课标,抚平台阶。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一些完中的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所在学校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初、高中教材都熟悉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2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衔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往往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2.3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和归纳。进入高中后,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能使他们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并受益终生。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4加强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和地理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技能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而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历年高考当中,地图也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在高中教学中就要始终贯彻地图的重要性,把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使用,尽可能的把所讲的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有度、有序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进而补偿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时需要占用的教学时间。

第10篇

温州七中在日前召开的教职工大会上宣布了一份特殊的表彰名单――“2010年第一批最具创意有效性作业设计者表彰名单”,18个备课组设计布置的作业被学生评为“适量并收获很大的作业”,5个备课组设计布置的作业被学生评为“最有创意的作业”。这些备课组都受到了学校的奖励。

负担适当、高质的有效作业,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总是出于种种顾虑,并没把减负落到实处。堵不如疏,疏不如奖。为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温州七中创设和部署了“最具创意有效性作业设计”的评选活动,启动了减负增效的有效作业评估机制。

该校下发了问卷调查表,让学生选择“最愿意做的作业”、“最创新的作业”、“最适量的作业”、“收获最大的作业”和“需要调整的作业”等,让学生对一定阶段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评估。而后,年级段依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对那些评价低的作业,要求相关教师进行修订、调整;那些评价高的作业,则纳入教师考评中予以奖励。

有意思的是,学生们选择的“最具创意的作业”大多是生活化、活动型、体验式的作业。如初一科学“参观科技馆、拍照写原理”的作业,要求用习得的科学知识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高一地理要求学生观察总结影响温州的主要天气系统;高二的政治作业,让学生写出一份家庭文化活动策划书,并付诸实施。一位获奖教师认为,这些作业不只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社会生活的广度有机的结合,这样的作业“含金量”高了,学生做的兴趣也浓了。

第11篇

关键词 导学案 问题建议 高效地理课堂 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导学案”的身影。它将我们的“讲堂”变为“学堂”, 其实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运用“导学案”不仅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大多数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老师来“喂”,缺乏自己找“食”的意识和能力,而地理受一直以来的“副科”影响,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地理课堂的力不从心或置之不理是很常见的。笔者对某校高一地理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发现地理导学案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学生方面

(1)用时找不到:导学案经常会提前一两天发放,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自学预习,而现实是一到上课需要时,不少学生的导学案就会半天找不着,严重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建议导学案在每次地理课前下发,因为能够提前预习地理的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们老师须认清这一基本现实,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消化;(2)运用方法不恰当: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会跟随老师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不会多想更不会多问,其自身能力的锻炼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导学案使用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练习纸,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学堂”;(3)单页纸的学案常常会丢失:导学案通常是分课时的单页纸,由于学生的忽视、保管不善等原因,课外导学案经常会丢失。因此,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回忆,笔者建议由老师给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地理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学案导学以及各种课堂作业和师生评价。

1.2 教师方面

(1)学案形式结构单一和固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每课时学案都是学习目标和知识概括、问题讨论和练习题的堆砌,所有课就成了一道道的固定程序,对学生来说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2)将导学案习题化:有的课堂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热热闹闹的“活动”,或者留在课后作为课后练习作业;(3)“拿来”的导学案:有些教师的导学案直接从网上或同事等其他地方拿来,并未进行必要的修改就直接下发和使用。

笔者经过与部分地理教师的交谈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到导学案的实质,觉得毫无意义。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认为上课就应该规规矩矩地按传统方式上课,把课堂搞得那么花哨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如何帮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能够理解导学案的精髓,虽然他们想极力上好每一堂课,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不得不使导学案流于形式化。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笔者建议各位教师:(1)导学案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考虑是否利用导学案,而不是每节课都利用导学案;(2)利用导学案的教师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使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借助网络等方式直接拿来就用。无论何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都无法被替代。在利用导学案时,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主要从学生情绪、学习方法、重难点和评价反思等方面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 有效使用导学案的五环节

(1)情境导入:此环节设置精当的导语或创设适宜的情境(以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例如,在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之初,教师可先提问“鸡蛋分几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机激发学生思考“那么我们所在的地球的结构分几层?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本环节重在导学生情绪,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2)自主探究:此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 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和共有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巡回走动密切观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并加以指导。本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习和对重难点的认识。

(3)全班交流:此环节教师组织各小组或部分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困惑,鼓励全班一起积极地讨论和解决遗留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将全班学生按组别分为四组,其中三个小组分别研究“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最后一个小组作为裁判对以上三个组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和意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本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能力,教师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精讲点拨:此环节是教师利用导学案,发挥其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抓住问题要害,层层递进或一语道破天机让学生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更形象地解释抽象的地理问题,使学生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严谨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解决和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此外,教师还须同时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5)检测反馈:此环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经典练习题, 教师抽样或学生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地理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等趣味性题目,让学生抢答并对积极回答的同学予以口头表扬;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部互评等方式评价,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成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则收获失败的教训。此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课堂上的有效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他还处于起步阶段,践行导学案在目前有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日臻完善,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导学稿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19.

第12篇

摘 要: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执行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切实将新课标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提高

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仍有许多难点需要克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对于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广泛掌握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发展方向,还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应该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感性理解。比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画图设计可调节角度的热水器。在讲地球自转对水平运动的影响时,可以给出长江入海口的地形图,让学生判断崇明岛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讲季风时,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核电站的污染物不会飘散到中国来。这种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拓展学生视野,满足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要求。另外,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学习倾听,积极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需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是弘扬个性并非就忽视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个综合性的地理实践活动就不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比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聚落的发展与变化”,在该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去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区落成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让学生对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方面进行调研,然后根据小组的调研成果进行文字总结,在班级内评比。如此一来,虽然学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二、课堂内容要灵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单方面局限地讲授课本知识,而应与时俱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于具体案例的适当改变来提高课堂积极性。首先,我会将书本案例生活化。例如,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因素”这一课的时候,我结合了我们城市的工业区位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我会问学生,学了这一课,能利用课本知识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城市一部分工业发展速度缓慢而另一部分发展迅速吗?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课堂的实践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案例中。其次,我会将案例情境化,在讲到抽象的地理知识时,我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我使用著名的“闯关东”事件,并进一步说明其对北方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在讲解地理相关图表时,我会通过替代、拆解与组合的方式,来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巩固、运用。通过对这三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将地理图表这一地理难点和重点简单化,同时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避免了单一和枯燥的授课方式。

三、教师借助活动实践内容提问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课堂提问时,也可以把课后的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作为提问的一个重点。通过对这些实践活动的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问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尽量避免抽象难懂的内容。提问方式要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并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感。这样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已经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有一部分很适合教师设置提问,是极好的教学素材。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践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天气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对奥运会非常感兴趣,十分关注,自然就会了解奥运会的天气,进而去思考北京和雅典的气候特点和差异。问题过后,教师可以以北京和雅典的气候特点为例,展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讲解,由于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学生会认真听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从新课改之后的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上来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因主要还是,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实践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逐渐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评价单一化、课堂教学手段片面化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师逐渐转变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平等和谐的与学生相处,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