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本科音乐论文

本科音乐论文

时间:2022-08-12 18:2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音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科音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开题报告 填写

对于毕业论文撰写者来说,填写开题报告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是审核论文撰写者研究水平、选题价值、完成预期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开题答辩能否顺利通过主要看开题报告填写质量的高低。现以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的开题报告为例来阐述如何正确把握开题报告的填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来源

题目的来源主要是指题目从何得来,红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给出四个题目来源,分别是教师科研、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教育教学。现在的大学教师做科研的很多,很多学生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当中,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一些问题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而又特别感兴趣,那么学生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这就是从教师科研中产生的论文题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社会活动,如采风、演出、排练、比赛、下乡、社会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些灵感、经验、看法、感受。产生的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整理形成论文,所以论文题目也可以从这些社会活动中产生。

实验教学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参与比较多的是教育教学,如平时的专业技能小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教育教学是我们撰写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是论文内容的主要来源,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实践都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

二、题目类别

红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给出四个题目类别,分别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艺术设计、程序软件开发。不同学科反映不同的客观规律和知识体系,音乐论文作为表达音乐学科研究成果的文体,可以分为音乐学理论研究和音乐表演研究两大类,应用研究和音乐表演研究比较接近,因为音乐表演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音乐表演研究里面又包含部分理论性研究,但理论性研究所占成分较少,所以音乐表演研究应该属于应用性研究,同样音乐学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应用性的成分在里面,但理论成分大于应用成分,所以音乐学理论研究应属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和软件开发的音乐专业学生接触比较少,这两个题目类别属于设计范畴,不属于音乐论文的写作范畴,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在第一章论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中已经作了部分介绍。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还要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目的和意义的论述,也可以有自己独有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的相关情况,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它对专业课程调整和平衡教学重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现状

选题研究现状主要指选题所属学科专业研究所情况、水平、发展的趋势。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能使我们在研究时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它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是我们创新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就该领域某些问论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硕士、博士科研成果、评定职称论文等。我们在阐述选题研究现状时应选择最具学术水平的成果加以说明。因为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我们从中能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能够避免旧说重提,引用假学说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我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我们要选择与我们选题最相关的研究成果来阐述选题的研究现状,不要选择与我们选题不相关或联系不大的内容来表述选题的研究现状。另外,在表述选题研究现状时要注意不要大量地照抄原文内容,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之上客观、准确地综述性地介绍,要能预见该论题的后期发展趋势。

五、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为了能让开题答辩专家详细了解自己的论文写作内容,我们要把我们的提纲罗列到三级标题,如第四章提纲的构建范例,这样每个标题下的知识点都很清楚,论文的提纲第四章以作详细介绍。这里就不作过多论述。

六、选题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选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课题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有些只需简要地说明,但有些问题需要详细地分析和阐述,这部分就是我们选题研究的重点部分,它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论述的重点。选题研究的难点可能有很多方面,可能学术上困难,也可能是时间、经济和材料上的困难。研究的难点要如实地提出,另外还要说明难点解决的办法,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么这个选题就不合适,开题答辩就不会通过。所以,应充分估计可能遇见的问题、并事先考虑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最后达到的研究程度,这需要在该课题所属领域的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加以阐述,说明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有哪些提升或创新,如提出解决问题更科学、更全面的办法,推进事物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等。

八、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地调查法、材料对比研究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撰写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科学步骤和顺序,填写时应认真地有逻辑性地罗列,可行性分析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说明,如果采用材料对比研究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搜集到我们所需要材料,要说明我们获得材料的可能性,可以数字的形式说明该专业领域图书馆藏书数量,这些专业书籍可以保证论文撰写需要,或者自己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的数量足以保证撰写论文需求,如以上都不能保证,那么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行。如果采用实地考查法进行研究,要说明考查的相关情况,如考查所需时间、经济所需及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等。利用以上陈述来证明我们选择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我们研究方法顺利开展的保证。所以,可以对指导教师作必要的介绍。另外还要对自身所具备的科研条件加以阐述,说明自己选题前期准备和知识的积累及选该题目的主动性和意愿。

九、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主要是指自己研究的独特之处,别具一格的研究特点。如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全面性,解决某一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快捷性、简单性,特色和创新往往是共同存在的,两者可以综合阐述。特色和创新的阐述不宜把论文诸多内容照搬过来,不要把不是特色的特色,不是创新的创新一股脑的加以排列。要提炼出那些是真正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的简单说明即可。

十、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明确相关安排。它包括论文写作的各项步骤与时间安排,因为我们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定,所以我们要合理的安排好论文写作的先后顺序,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要很好的预见论文写作各项工作的所需时间。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毕业写作论文进度安排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修改(标注好每次修改的内容和时间)、论文定稿、论文答辩几个环节。要说明在这样的时间安排下能否完成毕业论文的理由和条件。这样我们才能按照预期的结果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十一、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取的,列出参考文献是为了说明论文科学依据的真实性,表示论文作者严肃的科学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治学风范,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敬,这是论文撰写者应有的学术道德,同时也是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资料。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具体要求见红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规范。

最后,开题报告应该撰写多少字数,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作为论文的总构想,文章里更多是以提纲的形式出现,因此字数上不宜过多,但是要把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如何研究、理论研究的可行性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字数一般在1000―1500字,不超过1500即可。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第一版).

第2篇

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之路,几近一个世纪,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现代音乐的理论研究是相对滞后于创作实践的,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乃至价值认定②。近年来,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侧重点略有不同,但都以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为任务的“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在创作实践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之后,开始了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理性的理论研究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也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成立的,并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把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作为中心2005年度的最重要工作。

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的办会思路,首先是为全国的作曲技术理论同行们搭建一个宽阔的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平台,形成团队优势,促进队伍发展,提高理论水平,促进创作实践;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国内外重要的华人作曲家,在年会期间举办与音乐创作实践密切关联的讲座,并与理论家及其理论研究形成直接与间接互动;第三,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与中心管理单位作曲系也希望通过年会的举办,有力地促进本院、本系的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水平;第四,之所以命名为年会,表达了主办单位与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希望能够以长期不懈的形式,脚踏实地往前走的理想。

基于此,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确定了“正式代表的论文宣讲”、“嘉宾作曲家的主题讲座”、“特邀代表的自由论坛”以及“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等主要内容。

12月3日晚,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会议齐聚了众多知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全国各音乐学院和多所艺术学院、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近百名代表,以及《人民音乐》《黄钟》《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媒体的编辑记者。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兼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主任钱仁平宣布会议开幕。武汉音乐学院刘永平副院长主持开幕式,并宣读了作曲界前辈罗忠先生、朱践耳先生的贺辞。武汉音乐学院彭志敏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向大会致辞。他代表东道主热烈欢迎与会代表的到来,并强调这次会议是在积极调研、充分协商、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并结合各方面条件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选定了在第一次全国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召开20周年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时间,并利用武汉音乐学院地处中部的地理优势,为全国同行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武汉音乐学院前副院长匡学飞教授作为20年前第一次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会的发起人之一也发表了讲话,并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还宣读了武汉音乐学院前院长赵德义教授从海外发来的贺电。上海音乐学院徐孟东副院长代表各兄弟院校,向大会致辞,并预祝会议成功。大会还收到了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博士、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博士以及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兄弟单位的贺电。开幕式的最后,由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杨锋教授、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教授,为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揭牌。开幕式之后举行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音乐会”。该场音乐会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不少作品为国际首演,也不乏近年在国际、国内获奖的优秀作品。曲目主要有刘健教授的《半坡的月圆之夜》――新笛、小堂鼓与八个音箱的十重奏和《风的回声》――为十六支中国大竹笛而作;黄汛舫教授的无伴奏女声合唱《工尺谱游戏》;青年教师罗林卡创作的无伴奏女声合唱《夜歌》;丁冰创作的《涉江序列变奏曲》――为两把大提琴而作;章琼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华严・观澜》;冯坚创作的《Soul.Wind》――为人声与计算机而作;青年作曲家赵曦创作的《火天堂》――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本场音乐会由作曲系留美指挥博士周进老师与2002级指挥专业本科学生黄胜华担任指挥,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演艺学院的师生等演出。

12月4日上午,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年会“论文宣讲”部分,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举行。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在大会召开之前印刷、装订了《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论文集》(责任编辑:钱仁平、张、黄茜、刘涓涓),并分发给参会代表。论文宣讲第一场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大龙教授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尹明五教授主持。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教授首先发言,他生动地介绍了他与罗忠先生的结交以及共同深入学术研究的过程,并为年会呈献了珍贵的《罗忠书信集》。艺术学院的李诗原副教授就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作了相关发言。宣讲论文的有上海音乐学院王瑞的《罗忠现代复调思维研究》、吴春福的《数以载乐,智以言情――析贾达群〈时间的对位〉结构手法》、中央音乐学院王桂升的《中西合璧,人乐合一――董立强为长笛、单簧管、中提琴而作的〈合〉之分析》、山东艺术学院田文的《从全息角度探究〈土楼回响〉和声运用的规律性》、沈阳音乐学院周凌宇的《中西音乐素材及作曲技法结合的新型交响乐――杨立青的交响叙事诗〈乌江恨〉的创作分析》、中国音乐学院徐文正的《金湘〈第一弦乐四重奏〉分析》、竹岗的《新的挑战,新的收获――简析〈水赋三叠〉》等。

12月4日下午举行了第二场论文宣讲。本场论文宣讲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姜万通副教授主持。王宁教授首先宣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对大会的贺信。先后宣讲的论文有武汉音乐学院张的《“微缩图”式的引子及其“库资源意义”――黄汛舫〈工尺谱游戏〉音乐分析》,刘涓涓的《线形化的表现手法――罗忠艺术歌曲〈鹧鸪天――彩绸殷情捧玉钟〉JV56分析》,倪军的《1985年以来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文献综述》,中国音乐学院温展力的《乐谱的解放――“具体乐谱音乐”的引论》,武汉音乐学院云的《从三部作品来看刘健音乐创作中的电子音乐思维》,西安音乐学院陈士森的《〈二人台〉全音阶素材的运用方式》,大连大学蒋兴忠的《无调性音乐作品中和声的整体控制作用――析罗忠〈钢琴曲三首〉之〈托卡塔〉》,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梦的《李焕之新时期的器乐创作及其艺术特色》,武汉音乐学院钱仁平的《宏复调织体形态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的图案〉之三音乐分析》等。

12月4日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举行,参加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的专家学者们与广大观众一起饶有兴趣地听取了这场音乐会。音乐会演出的作品有王叶的钢琴三重奏《京调托卡塔》、蔡建纯的男高音与钢琴《夜雨寄北》、姚娟的双大提琴《五度二重奏》、孙剑的唢呐与四声道的五重奏《破阵图》、刘丁的弦乐四重奏《我的诗篇》、王刚、张兢兢的《无序之槌》――为打击乐与Max程序而作、周亮的《狂野的Boggie》――小提琴与钢琴、彭丹的《魅影》――为大提琴与计算机而作、何苗的钢琴五重奏《弦舞》。

12月4日晚21时,刚听完“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的全国各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主任又齐聚一堂,召开了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发起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联席会”。参会者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主任陈强斌、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王宁、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曹家韵、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宋名筑、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房晓敏、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顾之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大龙、副主任蔡梦以及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与会的系主任各抒己见,对全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作曲主科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大件”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理念与构想。大家还就各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磋商。第一届全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联席会最后决定,第二届联席会将于2006年10月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

12月5日上午,年会之“嘉宾作曲家主题讲座”暨武汉音乐学院“新世纪音乐论坛”第四期、第五期在编钟音乐厅相继“开坛论道”!首先登上论坛的是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教授。他的题目是《交响诗〈川崖悬葬〉――为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音高组织》。郭文景首先简要回顾了这首作品的选题原因及其创作动机,随后从和声、调式和音阶三个方面对《川崖悬葬》的音高组织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孟东的论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近年来的现代音乐创作综述》。他首先论述了上海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发生、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接着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近年来在创作观念、技法方面的思考、变化与突破,进行了简略论述。他指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回归了“海派”音乐文化的特征,并统一汇入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潮流之中。他还进一步指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创作的现代音乐,在观念层面上体现出“复合风格”。各种现代技法为我所用,创作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他们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力图创作的音乐保持中国音乐的“神韵”,在作品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形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随后,他还对何训田的室内乐《声音的图案》、贾达群《蜀韵》、尹明五的舞剧音乐《忆》、他自己的《惊梦》以及叶国辉的《声音的六个瞬间》、朱世瑞的合唱作品《草》、陈强斌的《飞歌》进行了简要分析。

12月5日下午,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举行了第三场论文宣讲。本场论文宣讲由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顾之勉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主任陈强斌副教授、艺术学院李诗源博士主持。先后宣讲的论文有中央音乐学院娄文利的《瞿小松室内歌剧〈命若琴弦〉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的《读〈月的悲吟〉》、郑思的《比例音集的形成及其宏复调形态的计算机模拟》、汪森的《关于现代音乐的本体论思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冯兰芳、卢璐的发言,西安音乐学院夏滟洲的《现代音乐还是应该建立在可听的基础之上》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姜万通的《音乐创作中的系统性特征》等。

12月4日上午举行了由特邀代表轮流发言的“自由论坛”。论坛由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专家、第一次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会发起人之一、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首先就音乐创作如何做到“雅俗共赏”这个议题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作曲家既要能创作出精深高雅的“雅”音乐,又要能创作出面向大众的“俗”音乐,要能把雅文化与俗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他以皮亚佐拉的“新探戈”为例进行了论述。接着他还给大家播放了自己早年用台湾城市民谣创作的乐曲,这部作品中“夹杂”了《流浪者之歌》《瑶族长鼓舞》《剑之舞》等曲调,但在配器上运用了独特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给听众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高为杰教授最后指出,实际上要达到雅俗共赏是十分困难的,要求作曲家有很深的作曲理论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国音乐学院李西安教授呼吁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并建议将包括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在内的现代音乐课程纳入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去,以便让同学们对现代音乐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教授就现代音乐创作中如何做到“得心应手”、“得手应心”与“心手相应”,作了发言。金湘、房晓敏、张大龙、杨青、曹家韵、宋名筑、郑英烈、刘健等分别就如何面对和解决作曲教学、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2月4日上午,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由“自由论坛”不间断地过渡到简短的闭幕式。彭志敏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讲话,他指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现代音乐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继续传经送宝,共同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会议最后,主持人王安国教授发表了感情深厚的结束语,对武汉音乐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现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及其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代表与会代表对武汉音乐学院的富有成效的会务工作表示了衷心感谢。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①魏廷格《武汉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综述》,《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李曦微《新音乐的思索》,《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汪申申、刘健、周晋民《新时代呼唤着新的音乐》,《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李诗源《新潮音乐备忘录――1979-1999年的中国大陆现代音乐》,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编《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05年12月油印等相关文献。

第3篇

近日,笔者听到一盘由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发行的原创歌曲专辑《亲亲大理风》,立刻就陶醉于歌曲的优美旋律之中。该专辑曲调清新,民族特色浓郁,让听者仿佛置身于大理的山水人情,风花雪月之中。

初见杨克先觉得他外表朴实,不善言辞,甚至显得有些木讷,但一谈起音乐,杨克先立刻变得健谈起来,两眼闪烁着光芒,周身洋溢着激情。

破茧成蝶 春华秋实

“我最初的启蒙老师其实是我的父母!”杨克先一脸真诚地对我说。

上个世纪70年代,杨克先出生于大理洱海东岸的挖色镇高兴村。纯净的洱海水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挺拔的苍山赋予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杨克先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对白族音乐舞蹈十分热爱,在忙完田里的农活或者不出海打鱼的时候,父母便弹起三弦,唱起白族小调,跳起霸王鞭。杨克先从小就被白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所折服,加之父母亲的耳濡目染,上小学课时,他就能跟着父母或村民哼出一支支白族民歌小调,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克先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加之勤奋学习,199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理师专音乐系,开始系统的学习音乐。大学三年里,手风琴、钢琴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此外他还不断挖掘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吸取民间音乐养料,自己进行词曲创作,到大学毕业时,他成功举办了个人音乐会,使他的音乐才华“初露锋芒”。

2000年,杨克先被分配到下关三中,担任高色班的音乐专业教学工作,杨克先并未停止自己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他勤奋钻研教学,教学相长,不仅教学成果显著,而且音乐的创作愈加成熟。杨克先深爱家乡这片热土,在他创作歌曲中,大多吸收了白族音乐的音调韵律,再加以创新,把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歌曲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克先的羽翼渐丰,昔日无闻的丑小鸭渐渐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通过他创作的歌曲了解到他。然而他并没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为了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2001年至2003年,他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杨克先还向省内外许多专家虚心请教,先后师从钱晓雷、廖一等省内外音乐名家学习音乐创作。特别是2010年10月,他有幸到厦门大学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直接聆听了郑小瑛、邱孝胥蜚声国际的音乐指挥大师的教诲,使他的音乐创作水平甚至指挥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大师就是大师,他们随便点拨几下,就能让我领悟到很多东西,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克先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杨克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最终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那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音乐人才,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他认为作为音乐教师,把抢救民族音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几年来,他收集整理了白族民歌80多首,白族大本曲九板十八调中的十三调,共30多首乐曲,作词8首。他创作的民歌《下关风》、《小普陀》、《洱海鱼》、《采花莫把花采错》等120多首,其中《洱海金花妹》、《洱海鱼》、《我是大理小山茶》等发表在《民族音乐》杂志上。

在课堂上,杨克先经常把民间艺术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教学中进行适当提升,让学生多了解学习一些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2007年,他创作了《白族民间音乐》课堂实况录像,介绍白族民歌、曲艺、戏剧及白族音乐的发展。参加云南省第三届教学课堂实况录像比赛获中学组一等奖。

为了推动彝族打歌的发展,他创作编排的舞蹈《彝寨欢歌》把原生态音乐进行加工升华,使节目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性。在共青团大理州委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文艺晚会上演出,这个节目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学校经常表演的保留节目,对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杨老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他不仅在艺术上毫不保留地教授我们;在经济上还力所能及地帮助我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这是杨克先所教过的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的确,十多年来,杨克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杨克先参加工作至今已十一年有余,一直从事艺术特色班音乐专业教学工作,他所任教的班级在高考中都取得好成绩,连续6届上线率均为100%;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都被评为市级、校级“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2006年他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名师,此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次,校级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4次。

这,正是他醉心艺术,为教育事业奉献爱心的体现。

杨克先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父母都是农民,他跳出农门后,并没有贪图享受物质生活,而是一心奉献给贫困学生,爱心无疆,默默奉献。他的生活用度相当节俭,但把钱花在学生身上却一点不吝惜,没有任何迟疑。

高六十四班沈光,有较好的艺术天赋,但是由于父亲丧失劳动力,家境十分艰难,杨克先主动承担起帮助这位同学完成学业及成长教育的重任,不仅在思想上不断引导鼓励,而且在经济上给予无私资助,先后资助费用高达24800多元,使这位同学树立了立志成才的信心。在杨克先的帮助下,沈光同学圆满完成高中、大学的学业,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

高86班的李克秀同学,家住弥渡县密址乡边远山区。2007年(高三上学期)临近专业高考时,她父亲病重,需长期住院,李克秀面临辍学的困境。杨克先得知后先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再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半年多时间共资助她3700多元,帮助她圆满完成了高中学业,顺利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粗略统计,10余年来,杨克先先后为多名贫困生资助三万五千多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对于那些大款来说,三万多元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拿工资吃饭的人来说,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子女?作为一个老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爱学生,把他们当成你的亲姊妹,甚至儿女!”杨克先谈起自己的学生时,脸上更多洋溢的是欣慰。

杨克先接着说:“我现在个人的家庭条件和生活条件虽然不是特别好,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平常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我觉得能帮助别人也是种幸福,自己所做的不算什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而已。”

在班务管理中,杨克先的理念是:“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同学力所能及的一份关爱。”

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文艺汇演、比赛、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对专业进行巩固和应用。他把民间艺术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用民间乐器来授课,介绍白族民歌、曲艺、戏剧及白族音乐的发展,让年轻一代了解学习一些白族文化。此外他还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最大的潜能,许多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如李婷婷、李程斌等被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重点音乐院校录取。杨克先的许多学生已经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艺术舞台上,他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州、市都获过大奖,其中张国庆同学在第七届洱海歌手大赛中获美声组三等奖,李帅运获CCTV全国青少年七彩阳光艺术人才选拔赛声乐组铜奖,并于2007年教师节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立足苍洱 绽放奇葩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杨克先谈起他的音乐专辑《亲亲大理风》时如数家珍。这盘专辑堪称是他从事十年音乐教育生涯的结晶,专辑以歌颂云南秀丽风光、唱响大理美好家园为素材,成功地把民族音乐的精髓与现代音乐节奏融合在一起,表现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专辑由“唱响大理”十二首不同风格的歌曲组成,歌曲都由云南省著名歌唱家黄绍成,著名歌手赵绍波等演唱。其中《洱海金花妹》由于旋律优美、民族味浓郁又有时代气息,在保护洱海启动仪式上作为开场表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后由著名歌手杨建英、郭海波演唱,被大理电视台拍摄成MTV,选入《爱在大理》音乐专辑中。现在《洱海金花妹》已是大理州市各种晚会经常运用的歌伴舞节目。

歌曲《我是大理小山茶》是杨克先创作给女儿的礼物,其轻快的语调给人以明朗的享受,被广为传唱,现已成为大理市小学生参加全国各种音乐比赛的经典选唱歌曲。

杨克先虽献身教育,却从未忘记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艺术道路上坚定执着,立志弘扬民族文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几近苛刻,力求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在教学之余,他收集整理白族民间音乐,坚持创作歌曲,创作接近疯狂,有时半夜躺在床上,大脑里还在天马行空地跳动着音符。灵感乍现,他立马起身,弹钢琴,记录灵感的火花,有时兴起还会吟唱几句。他家住的是单元楼,这可苦恼了周围邻居,纷纷称杨克先为“艺术疯子”。

“大理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冲击,民间音乐将面临消亡,随着老艺人的减少,很多民间歌曲就会逐渐失传;作为一个文艺创作者、一个专业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民间宝藏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让它们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大理州的民族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这是杨克先发自肺腑的声音。

杨克先从2004年开始进行对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三腔九板十八调的收集整理,曾多次找到民间艺人去收集,去找作邑村北腔代表赵丕鼎老艺人、向阳村海东腔传承艺人李丽老师学习,有些曲调由于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在曲谱中无法记录,他还作了一些加工整理,在民间音乐整理过程中,尽量保持歌曲的原滋原味。他还专程赶到云龙、剑川、鹤庆、洱源等地收集吹吹腔唱腔资料,收集整理了100多首白族民间歌曲和大本曲选段,创作歌曲近百首,绝大多数歌曲在省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和获奖。

为了方便交流和学习,他尽量把白族话译成汉语,曲谱规范化,并用中文作词进行一些改编。其中由他改编的《新麻雀调》由白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董凤琴演唱后,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传唱。杨克先创作编排经典节目十多个,节目《火的恋歌》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二等奖,歌曲《和谐班级》、《快乐依依》荣获全国校园歌曲创作大赛一、二等奖。

杨克先勇于探索,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他大胆吸收了一些民族音乐的精华,将传统与现代创新意识相交融,因此,他的歌曲既是民族的,又具有时代性,让人耳目一新。他创作的《洱海鱼》荣获中国2010群众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快乐的阳芊依》获全国第三届校园歌曲大赛三等奖等等。

第4篇

“汽车城”的外籍军师玛丽亚:从中国员工身上学会奉献精神

玛利亚是一位美丽热情的意大利女子,是一个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她在上海汽车城的身份是某外国公司的总经理。玛丽亚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渗透到了她的管理理念中,大力倡导“文化创造价值”的理念。玛丽亚自称这是中西完美结合的管理理念。“汽车城”所在的安亭当地政府曾进行“大病救助基金”捐款活动。这样的慈善捐助活动,在生长于西方的玛丽亚看来再普通不过,于是她带头捐了5万元。然而这样一次在她看来“很平常”的慈善捐款行为,却感动了汽车城的很多中方员工,这些员工们也纷纷捐款。这一举动反过来却让玛丽亚感到很吃惊。后来当得知是自己的行动带动了大家后,玛丽亚很开心地说“自己不小心做了一件中国式的善事”。

咨询师波罗:跌打碰撞中变成“中国通”

波罗是一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在上海已经将近10年了,波罗用很中国化的语言说自己是“在跌打碰撞中才最终变成了一个‘中国通’”。波罗说,所谓的跌打碰撞,说白了就是一种冲撞,小到生活习惯、和朋友约会,大到管理中方员工、和中国客户做生意,甚至社会价值观的认同。“那可真是处处碰壁!”波罗诙谐地用中文说起自己在中国的狼狈事。

在做自己的公司以前,波罗是被一家大型美国公司派到中国的高级主管。

在上海工作时他常遇到一些小冲撞,自己的中方下属经常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明明可以拿到公司例会上发表意见的事情,却被员工私下里传来传去,而作为主管的自己却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些“流言蜚语”;自己公开在公司会议上指出同僚在工作中的不妥之处,当面不反驳的同僚却私下给自己穿“小鞋”……一系列的冲撞,让颇为沮丧的波罗开始探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明白了这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带来的矛盾后,波罗开始强迫自己适应“中国化”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努力,局面终于有了很大的变化。

总裁西蒙: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带动中国员工

现年45岁的西蒙是一名丹麦人,他目前是法国一家集团中国公司的总裁。作为一名新式“中国通”,西蒙来到中国后发现影响公司效率的最大问题就是中方员工在工作时的被动态度。

“我来上海上班的第一天,在公司短会上和中国的同事见面,之后除了一位法国助手向我汇报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中国同事就公司事务主动找我沟通了。这让我非常不解。”西蒙回忆十几年前刚来到中国时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西蒙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员工的“不积极”:大家都埋头做自己的工作,不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公司会议上,没有人就公司事务和发展情况主动发言、献言献策;公司的玻璃门坏了很多天,直到有一天被自己发现才报修……强硬的西蒙决定身体力行地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拿着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西蒙开始深入群众中,主动向员工虚心请教。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西蒙养成了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员工办公区主动和他们“聊天”的习惯,在聊天中探听员工对公司发展和对待工作的真实想法。

“现在基本上老员工都知道随时主动来敲我的门,和我谈他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非常喜欢看到的事情。”西蒙说自己终于完成了一个重大改革。而对待新进来的员工,西蒙还保持着主动找新员工聊天的习惯,直到新员工养成主动找他的习惯为止。

被孤立的银行洋信贷风险总监董乐明

中国某家银行美籍信贷风险总监董乐明(英文名Lonnie Dounn),从2005年2月21日被正式聘任,到2006年4月提出离职,他在该行信贷风险总监一职上呆了不过14个月。但这14个月,恰是该行海外上市之旅的冲刺阶段。作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位出任高管的国际专才,董乐明的赴任曾为该行招来许多赞赏的眼球。

在该行,董乐明的职责被描述为:“升级风险管理体系,做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风险管理范围延伸,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内部控制落实到位。”如此厚望是基于董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

他有一个著名的绰号――“不博士”(Dr No),这源于他在评估贷款时的不妥协姿态。如今,董乐明事先毫无征兆的离职也被某外资投行人士视作是“不妥协”之果。该行有高管表示,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使董难以有效地在该行开展工作。董乐明要求该行为他配3名全职翻译。但有消息称,“该行在开内部会议的时候,董的同事们有时刻意说中文,并告诉翻译:不要把一些内容告诉给董乐明听。”这些传言被外界解读为董乐明“水土不服”的信号。

黯然“下课”的中国第一位“洋行长”韦杰夫

比董乐明更早表现出“水土不服”的,是深圳发展银行前行长韦杰夫(Jeffrey Williams)。2006年2月11日,韦杰夫黯然“下课”,深发展在3天后的“情人节”公布了这个“劳燕分飞”的消息。

如果在董乐明那里,语言问题可以成为双方分手的一个说辞的话,那么这个理由在一口流利中文、娶了一位台湾太太的韦杰夫身上则完全不能成立,他在哈佛大学本科期间主修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是将三国时期嵇康的音乐专著《声无哀乐论》译成英文。1979年至1980年,韦杰夫还作为外国专家在北京大学授课一年。

1953年出生的韦杰夫拥有哈佛大学MBA学位,在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从业20余年,辗转于台湾、大陆及香港。他在中国大陆创造了几个“第一”:1988年花旗在深圳成立中国内地第一所分行,韦成为美资银行在中国第一任行长;2004年5月美国新桥投资控股深发展后,韦杰夫就任深圳发展银行过渡期风险管理顾问委员会执行工作组主席,并于当年12月15日正式就任行长,成为中国本土银行中第一位“洋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