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时间:2022-06-29 00:2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容易总设计师简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容易总设计师简历

第1篇

品物顾问与设计董事长钟荣,Billwang工业设计网CEO庄俊雄,《工业设计》杂志社常务副主编艾昕,北京嘉兰图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远巍,品物顾问与设计部经理赵凯,Billwang工业设计网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版版主刘浩然五位嘉宾悉数到场,为即将毕业或已经工作,但对工业设计依然心存困惑的设计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现场解答。

其后,企业又与参与沙龙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沟通,为日后储备人才做了一定的后续准备工作。

应届生就业的敲门砖在哪里?

学生:自我成长是在企业当中和企业一起努力成长,然后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大学这块敲门砖外,有没有其他能够敲开公司大门让我们进去的方法?让我们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我们并不是为了薪资,因为我觉得当我们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本去谈,我们想的是如何去创造这个价值,如果我们连企业的门都进不了,我们都没有工作,那谈何学习和创造价值呢?

赵凯:我们公司设计师简历每个月三四千份,也未必看得过来,但是每份每份地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不管你在技能方面,思想方面,至少有一点,你都是相对比较具有优势的。我觉得这不是你跟企业要机会,机会是互相的。

学生:我想进企业,我想为企业创造价值,因为我热爱这个行业,我可以在这个行业树立起来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怎么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去试,因为我们不试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

赵凯: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学生:我最大优势在于想法,就算有好的软件技术,但是理念不行,也创造不出好的设计。

李远巍:我主要想了解下你的想法。你觉得你的想法怎么才能让将要面试你的公司理解呢?

学生:这就是我常想的一个问题,我觉得面试需要一个技巧我也掌握这个技巧。但是我觉得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情是慢慢的,就好像我参加一个项目,在其中我慢慢地做自己分量的事情,然后创造了一定量的价值。在这过程当中,你们就能看到我的价值和理念,但是如果单单通过看作品或者面试那种言语表达。我觉得理念是看不出来的。

李远巍:我承认,我们设计行业需要的是有想法,但是你也抛出了一个问题。软件这方面,我们可能花半个月时间就能做好,那为什么不花这半个月的时间去把这个学好,去把这个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呢?这样的话,可能就不存在这种障碍了。

艾昕:我有一个例子,前些年我在《中国黄金报》工作的时候,我去了解过中国地质大学,他们设计系的学生毕业以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因为很多设计企业的老总会直接到设计系去挑人。但是他们首先看的是设计作品,看中了哪个设计作品后,再去找那个学生去面试。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想法,各方面都不错的话,基本上就是当场拍板录用。所以我十分赞同其他嘉宾的观点,你的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作品是具有通透性的,那么观赏这作品的人可能就会认同你的思想,你的理念。

学生:我们大学生的毕业作品很多都是不切实际,我们能设计出来,但是却生产不出来,这样子就产生不了价值,产生不了实用性。

赵凯:这点我觉得你没必要过度担心。一个企业如果决定招一个新人,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考虑这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想法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不必说你一个新人就要表现出有经验的姿态来,那肯定不行的。如果大家都承认了想法最重要,那就只能通过作品来看你的想法,如果看不到你的想法的时候,就是像艾女士说的眼高手低。

设计机构是否能接受创业团队的“团购”实习?

学生:我接下来请问各位老总,就是我要注册一个设计团队,我们在去年深圳2010国际设计创意品牌博览会还有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拿了一个全国一等奖,就证明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可以,我自认为。我想各位老总能否为我们这个团队提供一个组团,一个“团购”的实习机会……就是七八个人吧……

李远巍:这是不是有点像收购这样的性质的?

学生:不是收购,不是需要投资,我的意思就是想在那实习。

赵凯:现在是什么性质,构成的人员?

学生:我们有比较专业的团队,有的人专门负责3D,技术上的,有人专门是设计想法,有些人就是平面处理,展示方面的。

李远巍: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实习呢?

学生:就觉得这个行业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吧,我们现在也接一些设计项目,就是觉得中间还要锻炼。

赵凯:那你现在想得到什么呀?

学生:就是一个业务实践的机会,多一点业务实践。

艾昕:我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如果这些你都有了,可能你就不想去依靠别人。

钟荣:我也想问一句,你能确保你团队的稳定性吗?

学生:可以。

钟荣:多长?你自认为?

学生:我自认为我们团队10年吧。

参与者:我想问一下,你刚才说的,你们团队每人负责每一项,有人建模,有人渲染,有人想法……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产生一个完善的作品呢?有些当时只做建模的话,但是最后就成了技术工了,就不是工业设计师了。

学生:我觉得技术工人也可以参与实践讨论,这是沟通的过程。

艾昕:其实我们有很多老前辈就是技术工人出身,很多工具的改造啊,机械的改造啊,都是技术工人出身,他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就是喜欢研究,如果我们的设计师都能了解技术工人,甚至自己成为技术工人,我觉得那就是全才了。其实很多企业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主持人:我觉得团队嘛,应该各有所长,就像艾昕女士说的一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一个团队,一定需要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一定前瞻性,也需要把这些东西落到实处的武器专家,包括各种工具材料一弄好了摆在眼前,方便大家实践。也需要些点子专家,时不时带大家小跳一下,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团队中的这种乐趣也在里面。

艾昕:这位钟总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他22岁就开始做这个公司,到现在有10年。你现在有多大?

学生:23岁。

艾昕:其实他就是你的一面镜子。

学生:我们团队得到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的支持,我们学校校长的支持,就是资金支持,实打实的,还有中国高校创业总部整个一个资金的支持,就是还有一定的底气吧。

赵凯:你的战略资金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就是用来拓展,破冰之旅吧,用来实践。

李远巍:那你还去实习干嘛呢?你已经进入“战争”之中了,本身就已经在打仗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习战争呢?

学生:就因为在战争中,觉得还是缺的(实践)太少。

李远巍:你该思考用一个什么形式,实习是不太可能的,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同时接收你(一个团队)同时进来……你可以去请一些所谓的顾问形式的,比如说在我比较忙的时候,有些项目给到你们公司去做,然后我可能会派人去给你的项目一定的支持,我觉得以这种方式去做可能比你所提的几个人去公司里(实践更好)。

庄俊雄:去潜伏一段时间……哈哈哈。

艾昕:我可以给这个同学一个建议,我建议你去大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设计,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当你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李远巍:我还可以给你们一个建议,既然你们对自己的这个团队有信心,说至少可以维持10年,我觉得你们可以采取无间道的形式,你们先分好工,把目标定好,化整为零,全部融入到“敌后”去。给各自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时间,各自去学习各自的东西,两年之后再聚到一起,再来谈团队的未来在哪儿,再来证明你团队可以维持10年的自信。

主持人:李总的意思就是说你暴露的太早了。

设计机构对应届毕业生有哪些要求?

学生:嘉宾您好,您觉得应届毕业生在一家设计公司,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呢?因为我们除了软件和所谓的理念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但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去迎合?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2篇

希望通过这次的毕业实习机会,可以了解广告公司运作,了解报刊媒体的工作,了解公司日常业务活动以及这个行业的整体状态,并从中认识到与策划设计活动有关的人力、资金、社会的关系,还能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报业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评估自己今后的事业方向。

二、实习要求

通过社会实践,熟练专业技能,了解艺术设计机构,其部门、日常业务活动、整体状态。并从中认识到艺术设计活动与人力、资金、社会的关系。

三、实习单位概要

1.广告的简介: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

2.福州超亿广告有限公司介绍:

本公司是一家专业制作、各种标题、标牌、铝合金室内外指示牌、高级台签会议牌、展示器材及酒店用品、各种理事灯箱、台面旋转灯箱、吸塑灯箱及铝合金灯箱型材、制作大中小灯箱、指示牌、红木雕刻、大型喷绘、高清写真、雕刻水晶字、吸塑字等等,积极的参与、理性的责任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原动力,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性为依据,以艺术为品位,追求产品与环境的融合,是超亿的魅力所在,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造福人群,是大家为之努力不懈的目标。

四、实习的感受

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迎接挑战未来的我。我怀着兴奋与激动交加的心情拿着简历投向了福州超亿广告有限公司。

我应聘进入到福州超亿广告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活动,进行学习。任职平面设计师,在福州,超亿广告有限公司属于典型本土中小型公司:小规模、业务少。其公司主要有卖场设计、喷绘广告设计和墙体广告、cis策划导入等几部分业务组成。

从我进入公司,公司员工稳定在10人左右,同时服务的广告客户不超过10个,其中稳定的长期客户也只有5.6家,还包括一些未知客户群。固然如此,据我所知公司效益良好,处于稳步上升时期.公司内部设置大约也和其他同级公司相似:老板即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统筹与管理;下设业务部、制作部、设计部、以及安装部等。因为公司规模不大,内部员工可以灵活的交叉运作,我也得以参与了数个客户的文案、创意、客服等方面的开发和交流,获得很多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下是我的实习日记以及参与的主要客户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状况。

第一天走进公司的时候,与经理进行了简单的面谈之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任务,先让我熟悉一下环境,了解了一下公司的状况,包括其规模、部门、人员分工等。然后让我对新飞智鑫人力资源公司宣传册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中正好测验一下我的能力。

很幸运,一进公司便能参与的设计项目之中,正好锻炼一下自己。于是,我学以致用,很快在一天之内做出了三个方案,设计主任看后比较满意,便可以放心的将其他的设计任务交给我。由于经验不足,我在开始的时候,主要还是负责一些比较琐碎的设计任务。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比较完整的活动策划之中。经过两天的磨合,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便知道得一清二楚,在校的时候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在软件操作上还是不够纯熟。而且对于客户的要求并不能立即做出反应。

通过前两天的工作实践,基本的了解了公司的设计流程。首先是客户提出要求,然后设计主任根据客户的需求程度,结合每位设计师的设计特点,合理的分配任务,尽量发挥出每位设计师的优点,让设计做到尽量让客户满意。而有的客户会盯着设计师把设计任务做完,往往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的意愿做出来,设计师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的客户,很容易造成设计缺乏创意与创新,因为大部分的客户还是不了解设计的,他们更多地追求设计时效性,明艳、鲜亮的色调是客户的首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这种基调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设计的庸俗化。

实习之后的几天,我首先了解了一下基本的操作,公司还派了尤师傅来教我,师傅一开始并没有带着我工作,而是叫我先在photoshop上制作一件作品,仗着以前学过一点专业知识,我按着师傅的要求,兴致勃勃的操作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却发现连第一个要求都没达标,以前的知识在实践中却不那么好使,连连碰壁的我只好求教师傅,他对我说我:“很多甚至中专和大专的学生都对photoshop了如指掌,还是你们这些中专生强多了,又能吃苦耐劳”,我很是惭愧,原来师傅就是大专毕业,这让我对中专的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更加意识到现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后来,师傅手把手教我作photoshop的技巧,不仅帮我复习了以往的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很多操作手法。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师傅身旁跟着他学习制作广告作品,每天一大早,师傅就拿着工作单查看今天的工作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还不时的与客户保持电话联系,师傅和我说,制作一件广告平面作品,自己的创意和兴趣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客户的指定范围内,切不可随心所欲的按自己的喜好来制作,一切要以客户的利益为准,“客户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过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与客户协商作品的风格、样式、表现手法等,这是一整套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复杂的工作流程。听了师傅的这番讲解,我初步了解了广告作品从设计到完成的一系列过程,也加深了对广告行业的认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广告公司,却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跟着师傅几天了,终于能让我自己独立练习了,先是模仿师傅以前的历史作品,然后是制作些简单的作品,例如铜牌、横幅、简单的海报,不过别看这些东西简单,其实制作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长、宽、高、规格、比例、字体等,一样都不得有偏差,这项任务既考验耐心又锻炼技术。实习的时间过得真的很快,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我终于可以正式为客户制作广告作品了,这让我激动不已。任务是:制作一张婚宴座次排放表,样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喜庆吉祥就行。于是,我上网下了好几个婚庆模板,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开始修改制作,利用photoshop做出花纹图案和桌子的简图,再将桌子按顺序一一排好,点缀上吉祥漂亮的花纹,再将背景修改一下,打上文字,最后就完工了。送交到师傅那,他看了看,对我说还有很多错误,我很惊讶,明明我很努力认真的制作,怎么还有瑕疵那?师傅对疑惑的我指出了几点错误。首先,最大的错误就是婚宴桌子的排放,我对婚宴啊什么的,这些风俗和讲究不是很熟悉,桌子的排放应该按照主桌、家人、亲戚、朋友等依次排列,要有先后和尊卑,朝向和桌子的摆放组合也很有讲究,朝向就是要选个吉利的方向,桌子的摆放有很多组合,要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和桌子的数目,进行精致的组合摆放。第二,就是我的海报做的还是不够精纯,有些地方不够仔细美观,而且没有标注桌子的序号,也没有加上酒店的标识,这些都是要注意的。经过师傅的指点,大改了一番后,终于完成了。 这件事也让我知道,光是学好广告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广告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包括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例如经济、营销等,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扩展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各方面的知识,把知识学杂了,成为一个“杂家”,对今后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了几天琐碎的设计任务的锻炼,使我学到许多在课本中无法涉及的内容。因为工作就是与客户直接接触,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客户满意,当然在不能缺乏创意的同时,还要兼顾它在市场上的时效性。并不是说,有创意的设计就一定适应市场的竞争,这就涉及到设计的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剖析性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策划项目不偏离市场。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或老师讲课中自己忽略了的或有些疑惑的地方,从实际观察和同事之间指导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一个设计团队是否优秀,首先要看它对设计的管理与分配,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优点;团队精神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并不是要每个人都非常的优秀,这样很容易造成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所以在共同进行一个大的策划项目的时候,设计师之间一定要经常沟通、交流,在共同的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共同商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碰出新的闪光点,使策划项目更加的完备。

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这次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实习单位的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任务。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如: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等等。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从学习中也让我更深刻的了解设计行业的个性和潜力。而作为将来的设计者其中一员,不仅要将设计的理论掌握好,更要充分的去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作为一个设计师,要不断地开拓思路去填补设计者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让设计与市场更加融合,使设计更加市场化、市场更加设计化。

五、实习结论及建议

广告是品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通过各种传媒向消费者传播品牌信息、诉说品牌情感,构建品牌个性,进而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从广告心理学理论角度讲,广告在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培养品牌意向和改变对品牌的态度上有着重要作用。

广告对消费者主要具有六种影响力,它们是:

1吸引注意力。广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给消费者以一定的震撼和吸引的注意力。

2传播信息。广告向消费者传播商品和品牌信息,以形成对商品特别是品牌的认知和形象。

3情感诉求。广告以情感诉说方式打动消费者的心理,引起情绪与情感方面的共鸣,在好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产生商品或品牌信赖感。

4进行说服。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引起情感共鸣的时候,逐渐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并说服消费者改变原来的态度,促使消费者逐渐喜欢商品并购买商品。

5指导购买。广告可以大力渲染消费或购买商品之后的美妙效果,给消费者明显的示范作用,指导人们的消费与购买行为。

6创造流行与时尚。广告常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向消费者多次重复同样的内容和诉求,利用大众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创造轰动效应,激发更多的消费者参与购买。

六、总结

在为期数周的时间里,我看了许多报刊和与之相关的广告策划,在广告策划方面也有了一些琐碎的思考。广告传媒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行业,其实报刊上很多广告都是孤独的而被遗忘,一样的道理,很多策划的活动也并不是一呼百应的。现在努力的方向是如何策划一个有“新意”的活动,怎样让好的创意可以激发人对公司和产品的热情,如何提升一个产品活动所带来的广告效应。我很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学习通过扩展知识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出像样的有价值的策划来,在策划这个单元闯出个天地。

此外,这次实习中,我还参与了广告设计、排版方面的工作,这是另一个大的收获,为了我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在今后的竞争力。

在以后的生活更要注意理解这样的一段话:“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要知道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己的弱点对抗,一个人才能出人头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的时候,他们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火鸡学会爬树,但是还是觉得选个松树方便一些。方向不对,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第3篇

“大设计”的理念是智加设计永不停留在现阶段的成就上,以“上佳”哲学为公司的文化精神体系,一流品质是智加的基本追求,包括人的品质、创意设计的品质、服务品质、塑造的品牌品质等。

熊伟30出头,有一张络腮胡子掩不住的娃娃脸,和一双眼镜片下隐藏不住的纯净。说纯净,是因为熊伟在言谈举止中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诚恳;没有锋芒,却掩藏着一种常人难以觉察的睿智;看似平常,却难以掩藏思维活跃,行事果断且坚定的个性。熊伟说,他的目标是下一个“苹果”。

从业经历四部曲,企业发展五级跳

熊伟之所以选择跨进设计行业,还得从他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实习工作开始追溯,2002年,科班出身(毕业于机械工程系)的熊伟跨出校门就进了上海龙工集团,也为他日后从事工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与熊伟实习的还有另外五个同学,他们每天与工人师傅一起在车间作业,车间里机器轰鸣、嘈杂,身上的工服沾满油污――这与熊伟和同学们当初设想的刚从学校毕业的设计师就可坐在办公室里轻松、舒适工作的向往截然相反。一个星期后,同行的几位同学陆续离开,而熊伟选择了留下,曾经同处一室的六个同学,只剩下了熊伟一人,面对人去楼空后的孤单与冷清,一向爱好干净的熊伟常安慰自己“还好,他们每人两套工服全留给了我。”这让爱干净的熊伟经常有工作服可以换洗了。

三个月后,熊伟转正后到设计部做助理,主要做挖掘机前车臂设计,属于半办公室半车间的状态。随着春节的到来,选择留厂加班的他难敌源源不断袭来的孤单感,身边竟无一亲友,令他备受煎熬。更甚的是,凌晨一点半到早上八点,他还得顶着冬日严寒下到车间工作。熊伟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给机器加冷却液,即使在凌晨三四点寒风刺骨之时都要站在车间大门口,哆嗦着双手加冷却液。熊伟说,他上学的时候爱好音乐,甚至还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作为学生的熊伟不能算是一位安分的好学生,甚至为了音乐曾丢下课堂,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四处寻找演出机会。

而对于最初受的苦,熊伟诠释说:“苦是苦,但也让我从车间学到了一手生产技术,熟悉了生产流程”。熊伟说,“我还记得那时给我姐发了一条短信:‘终于知道什么叫饥寒交迫’,那段时光虽然很艰辛,但也有幸福的时候,就是下班后迎着清晨的朝阳漫步回宿舍的感觉。不过现在我遇到困难想想那段经历,这都不叫困难。”

一年后熊伟离开了龙工集团,转战深圳后投了第一份简历就上班了,包吃住1200元的工资做PE助理。总经理直接面试,指着水杯对他说这个会不会设计,熊伟很自信的一句“这个很简单”就直接划归为总经理的直属部下。

“严师出高徒”用在熊伟身上恰如其分,总经理对他的要求特别高,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就会受到非常严厉的责备,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特别高,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仔细思考。熊伟得到了总经理的言传身教,在此工作的两年间,熊伟做了PE工程师、QE工程师、又到工程部做设计,还负责生产线的所有设计改造,他接触的产品有灯具、气泵、车载冰箱等二十几种类型。

离开这家企业后熊伟进入一家手机设计企业做设计工作,半年后转至设计组做项目管理。熊伟为让自己的设计之路更宽广,他于2006年9月踏上了北漂之旅,在北京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做设计的后期管理。与此同时,熊伟为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开辟了新的空间,那就是今天的智加设计。

熊伟在创业筹备时发现,2006年以前的客户不是很了解工业设计,不知道工业设计能带给他们什么价值,企业只以产品外观抢眼为标准,不会考虑产品的品牌效应。熊伟的头脑很活泛,他就想能否做一个设计咨询公司,帮助现有的一些中小企业,整合北京或者全国的工业设计公司有哪些偏向、设计特点、业务范围等建立一个平台,然后把后期的供应商、模具厂商再做一个整合,这实际上就有点像商业性质的协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为了打好基础,最后他还是将着力点放在了工业设计,走的是研发路线。

智加的设计之路基本上没有现有模式可依循,熊伟说:“要将工业设计这条路走好走下去得靠自己去探索,毕竟设计要和经济挂钩,没有经济的支持再好的理念、想法都是空谈。”

智加在刚起步时投了很多钱,规模随之扩大,但是要花钱的地方也就多了。更致命的是起初很久都没有单子,没有真正的客户,碰到了事业的瓶颈,但是这些没有打垮熊伟这个湖北人“不服周”的争气性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总归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恰巧此时,美国Alpha公司找到了熊伟,客户的要求是做仪器内部结构,当时在国外至少要收三五万美金的设计,熊伟为了能留住客户仅收了一万元。

2008年初,智加又遭遇资金周转困难,但熊伟总遇峰回路转,美国Alpha公司解了智加设计的燃眉之急,一次性付17万让熊伟做第二个项目――这都要归功于智加先前为Alpha公司设计的产品“蛋白质检测仪”,该产品半年后就在北美市场上市,且销售表现奇佳。

2009年,智加与利仁电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利仁电器把自己的研发部取消了,因此智加专门成立了小家电研发中心,同时加快了在家电产品上的研究步伐。

如今,智加公司已拥有智加设计北京公司、智加设计深圳分公司、北京智鼎设计机构、智加小家电研发中心、智尚教育等五个分支机构共同组成。

谈到智加这五个像五块跳板的分支机构的由来,熊伟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们碰到问题逐个去解决的结果。”原来,熊伟了解到很多工业企业没有设计部,他们的新产品需要参加展会、包装;又得找品牌公司建立新公司的品牌形象,要找两个公司来做比较困难。最后为了客户的需要,智加就成立了智鼎设计机构做品牌设计,来解决产品品牌一体化。

智加设计团队又加入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成立了品牌设计部,成立品牌设计部是因为熊伟深谙设计与品牌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说:“第一,设计是品牌的一部分,设计是支撑品牌的,好的销售团队、设计、企业文化打包起来才能称之为好的品牌;第二,品牌是设计的一部分,先有设计后有品牌,因为一个品牌的VI视觉导视系统、企业文化系统都是靠设计来解决的,没有设计就没有品牌;第三,设计与品牌是并行的,从企业LOGO诞生的那一刻起设计就融入进去了。就像一看到一件衣服就认为它不便宜,这就是设计、材料、工艺体现出来的价值,这就是设计产生的品牌力量。”

要将设计产业推得更高更远的话,纯靠设计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智加就成立了属于实业性质的智加深圳分公司―就是生产方生产出产品智加深圳分公司帮助量化从中抽取利润,再调用这些利润来帮助智加做设计,就可以将设计做得更好。

小家电行业的产品研发是内部结构类的,很多设计公司做不了。另外,智加在小家电行业的资源比较多,在佛山有很多小家电生产企业生产智加设计的产品、贴智加的牌子。

所有这些分支机构都是解决钱的问题,而在设计公司人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智加就成立了智尚教育。智尚教育的初衷是从学校选择一些很优秀的学生到智加培训,智尚教育培训师就是智加的设计师,给设计界和自己培养好的人才,同时吸引了政府协会和设计院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所有的变革都是围绕“因则可,否则革”的理念来进行的,熊伟说:“智加发展这么快都是我们每走一步把好的东西留下来,随着时机去变革模式。2007年智加走了研发型路线,把研发的东西留下了,但是这个模式没有继续走下去,而是走了一个内部结构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发展路线,接着把这个结构设计好的又留下来了,走了以外形设计为核心的整体式研发路线,把品牌加进去形成了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发展路线,现在就是以产品价值为核心的发展路线,产品的整套全案设计就出来了。”

智加全案设计包括整个前期的设计研究,趋势与分析,品牌策划与研究,产品的战略规划;中期包括产品的设计,新产品的研发;后期主要是生产部分,包括批量、包装、展台、橱窗设计,安装。

智慧叠加同创造,智存高远济天下

在记者提问智加设计理念时,熊伟首先从智加的名字做了深刻的分析。智加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设计的质量要好,第二是突出智慧叠加、共同创造。关于“智加问道”,熊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个道和我们的设计理念有关系,道就是道家的无为之治,即没有规则、如水如梦的自然设计,这就是大设计。”

智加对于设计品质有着自己的要求,旨在做“大设计”,智加设计永不停留在现阶段的成就上,以“上佳”哲学为公司的文化精神体系,一流品质是智加的基本追求,包括智加全体员工做人、创意设计、服务、塑造的品牌等品质,用“上”与“佳”的品质成就智加大方、大气、服务上乘、品质一流的品牌形象。

智加秉承“人本位,一切设计为了人”的设计哲学,不单单指人机交互生理方面的体验,还考虑心理方面的感受,在智加《设计的二十二条军规》里面叙述了这个问题。设计之大者,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智加要求每一份设计都能打动人心,为社会创造价值,设计符合人们每一个时期、年龄段的审美,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展现出设计语言,即看到一个产品能用语言描绘它,同时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可以和人产生一个关系。

智加的成功离不开全案设计模式,智加在自己涉猎的广阔领域里更加擅长家用电器及仪器设备的设计,因为仪器设备的设计繁琐、体积大,需要考虑很多技术问题,还要给客户提供样机,相应的成本都很高,就没有设计公司愿意接,这样就体现出了智加的优势和价值。

手持扫描仪是熊伟亲自操刀的力作之一。手持设备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使用上,既需要灵感又需要科学依据。在手持设备的两侧分别有一个很大的按钮,熊伟做了很多人机交互的研究,根据中国人手型的分析去设计协调好各按钮、屏幕的比例,因为用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在按动时要很轻、很舒适。按钮的大小要和拇指刚好合适,而且检测使用者女性居多,设计时要考虑女性的手型。如果供应给养猪场,在市场上只要出现疫情,扫描一下猪耳朵上的条码就可以查询出产自哪个养殖场、什么时候出栏等详细信息,快速找到疫情。

由智加设计研发的全新概念家电产品生态堡的诞生让智加更加扬眉吐气,生态堡巧妙地利用了鲜活螺旋藻的特性,产品设计有螺旋藻流出龙头,只要按下阀门,螺旋藻就会由龙头流出,可用水杯接来直接饮用,相比于市场上流行的干燥螺旋藻,鲜活螺旋藻具有无可替代的营养价值。与此同时,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的大量新鲜氧气,可帮助净化室内空气,是一款生态家居产品,此产品得到了红星奖评委们的亲睐。生态堡设计的成功为智加在此后的家电产品设计中积累了经验,而半年内为利仁设计的二十余款包括电饼铛、电陶炉、菜馅机、切菜机、绞肉机等在内的家电产品的设计,让智加更是底气十足。

智加设计的一款大型的包装印刷设备,是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计与控制技术的瓦楞纸板柔性印刷机,具备优良的成品件选择和国内最紧密的机械加工平台,该款大型印刷机外观设计简洁,突出整个平台的整体性与功能性,可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和印刷精度优越的印刷服务,同时能够较好适应市场变化,维修起来也很便捷。该印刷机不但适用大批量简单印刷工作,同时适于最薄到0.7毫米的微型瓦楞纸板的高网点印刷,满足了对复杂印刷的需求。六色印刷通道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对过去杂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提高了机械的识别性,在显眼位置的LOGO设计,突出了人机对话的考量,对整个平台实现了操作优化设计,简化操作程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同时,考虑到运输的需要,整个机械还采用了防震设计,提升产品抗震动能力。

智加的优秀设计在国内外客户面前赢足了面子,熊伟说:“服务国外客户的优势,第一设计节奏快,第二成本低很多,第三国外工业产品企业进驻中国市场,需要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观念,所以必须找中国的设计师,第四我们擅长复杂的仪器设备构造设计。”

当记者问到“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标准的好设计?”熊伟说:“我认为最好的设计符合三点要求:好生产、销量大、成本低。”

人才培养不抛弃,执着梦想不放弃

智加设计现有员工六十余名,其中设计师共四十余名,含高级设计师十余名,中级设计师二十余名,他们和熊伟一样都是有着设计梦想的年轻人,在产品战略、产品策略、产品线整改、产品组合优化、新产品开发、产品品牌战略上有较深的研究;在产品造型、产品颜色、产品风格、人机工程、现代工艺等产品外形设计上有较深的造诣;在产品的屏蔽、抗震、安全、散热、实用、环保等性能上有较深的认识;在军工、警用、三防等专业级认证产品上有过多次突破。

智加吸纳的人才既从社会上招聘,也接受来自学校、朋友、行业内的推荐。在走进智加之前要进行一些基础的综合能力考试,包括人事、财务、市场、礼仪、智力方面的简单考题。然后再考核专业知识,最后才是面试。

经过三道筛选后就成为真正的智加人了。熊伟说:“智加注重德高于技,只要是面试通过了,我们就要花很多的资金、人力、物力来培养。”

花大力气培养一个设计师可不是空穴来风,智加对每位新进员工都会潜心培养。熊伟每天早晨7点起床,8点准时到单位对新员工培训1个小时。由于熊伟的亲力亲为且见到了效果,设计经理们都竞相效仿。

熊伟说:“前期培训品德、心态、目标,中期就会培训公司的规划、设计操作流程,后期培训专业知识,从做事到做人尽我所能全教了。”

智加有这样一名设计师,他的设计老师向熊伟反映说这名设计师各个方面都不适合做设计,这个传言传到了这名设计师的耳朵里,这名设计师感觉自己真的不适合做设计,然后去找熊伟。熊伟是这样去解决的:“我问他要是不喜欢做设计那就没办法了,如果喜欢做设计,那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然后熊伟给这名设计师讲了很多,现在这名设计师已成为智加的一个部门主管,而且这名设计师还设计了一个双层的硬盘代表作,因为设计出色,颇受消费者好评,现在每个月有6万台的销量,价格还不菲。

智加推崇“人人争当上将军,人人甘为下等兵”的思想,在团队中甘于自我奉献,注重团体协作“上”与“下”互为一体,人人都是主人的团队管理理念。具体要求每个员工在工作中胸怀远大,同时戒骄戒躁,从小事做起成就大事业的工作目标与态度;在人品素质上,一方面要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卑不亢,坚守原则,以上品人格待人接物;在团队协作上,发挥自主精神大胆创新,怀大将军气魄,展示大才华,同时注重员工团结互助,甘当一切为了团体利益、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的下等兵。

熊伟更进一步分析说:“有一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理念,我经常和他们讨论设计,那个时候,我是一个设计师的角色,但在开会时就是一个管理者的身份了。就是说我可以成为兵,也可以成为将军,担当大局。”

采访结束后,智加企划部的陆小姐告诉记者:“我们熊总不管是孙悟空,还是白骨精,他都能包容;不管有什么本领,在他这里只要能尽情发挥就好。”

熊伟对刚毕业的年轻人主张加班,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去成长。他感叹说:“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我们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再加上热爱设计,所以要更多的付出。我一直提倡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生活、企业及团队,我们设计人要托起北京的工业设计,希望能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同时熊伟建议工业设计的学子们要主动走向社会去认识更多的人,去体验工作的状态,加强自己的沟通、理解、阅读、分析等综合能力,这样在做设计时考虑问题才会更周到。

熊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条分缕析,他把自己的目标规划为六大方面:事业、财富、家庭、学习、交际、兴趣爱好。

对此熊伟说:“人的一生离不开这六大方面,少一样都不行。就比如学习规划,我已经报了市场营销的本科在读,还准备报只有国外开设的工业设计经济专业。我对每一个方面都做了三年、五年、十年的阶段性规划,我是2009年写的规划,现在基本都在运作。”

在熊伟的规划首页,抬头左边写着“抉择”,熊伟说,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下去。而抬头右边则写着“成功”,落款借用了《士兵突击》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

熊伟自信地说:“自从智加成立以来一直跟着我工作的设计师,我都是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去对待。”

说到这里,熊伟一指他的办公桌:“这张桌子就是我们最初开公司买给员工工作用的,现在其他人的办公桌早都已经换了,唯独我还用这张桌子,有一些念旧的情怀在里面。”

熊伟补充说:“我对这个行业已经认准了,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我会辐射很广,真正把设计带给很多人,即使哪天经营不下去了,我一个人还会带着两个人继续坚持到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第一、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第二、赶上了工业设计浪潮;第三、设计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精神。”

文化融合诸家思想,灵感源自广泛爱好

逢年过节员工给老板发祝福信息常有,而老板给每一位员工发祝福信息却不常有。熊伟就是个特例,因为“仁爱”思想已经渗透进了熊伟的心里和行动上,中秋节熊伟给每位设计师送去了自己设计的短信:“智加设计:智慧叠加,共度中秋;熊伟: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对于智加的企业文化,熊伟认为:“其实智加真正的文化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它相当于把中国五千年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综合起来了,智加的仁爱理念属于儒家的思想,智加设计的准则属于法家思想,智加设计风格的自然流露属于道家思想,每个思想平面的优点形成了智加的文化。”

智加把外观、品牌、结构、研发等设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分为四个事业部,更加体现团队精神,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己就是团队,团队就是自己。智加推出的《智加人》内刊,内容由人物、观点、新闻、焦点、设计五个部分组成,作为一本记录智加企业文化、员工精神风貌与工作状态的刊物,从深度透析智加人背后的思想火花与人生理想,表达对国际国内工业设计风向的分析与看法,记录工作中的琐事杂事,为每一个智加人留下属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成长的记忆,而且,每一期《智加人》都会以一个员工作为封面,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体现出员工的自身价值。

目存高远,熊伟不断强调说:“我们真正从文化上、利益上贯彻到底,在智加的设计师能完全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与外界交互的东西更多,更能融入生活,设计的觉悟更高。”

智加有个“大设计”,那就注定有个“大文化”,那就是用心将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远。和利仁电器成功“牵手”后,熊伟花了整整3个月的晚上,为利仁电器写了两本书,专门叙述关于利仁的整个品牌、产品如何去设计和提升的规划。当利仁电器董事长宋老亮拿到这两本产品设计计划书时,被熊伟的真诚与用心为客户服务的态度深深打动了。

一位内蒙古的客户贷了200万来开发他只是还在“好想法”中的产品,熊伟看到了客户的执着和对产品的热情,便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想办法给你做好’。我们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他给我们费用的好多倍,就连不包括在合同范围内的品牌策划书、商业策划书、参展的展牌设计、招商手册全部帮客户做出来了。最后,把客户感动得承诺每卖一台给我们20块钱的利益分红。”

这就是将心比心,这就是熊伟和智加的设计团队在对待他人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去理解别人,以自己的用心和行动去证实智加企业文化和自己的人生哲学。

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爱做工业设计的熊伟还特别爱好“设计”美食,尤其对湘菜很有研究,有时候他加班到十二点回到家还会亲自下厨做饭。熊伟说,因为做饭时的投入,能让他忘记很多东西,换个思维更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熊伟的另一个爱好就是音乐,家里收藏了三把吉他,在大学时组织的“灵感乐队”他担任主音吉他手。为了演出还曾经在大学翘过课,练七八个小时的吉他那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练吉他,熊伟竟然投入到期末考试开考半个小时才进考场,真可谓“废寝忘考”啊。

熊伟还喜欢背着包旅游去寻找很多新鲜的事物,在他的个人计划里就安排了不少地区的旅游方案。

这些爱好可不是“游手好闲”,熊伟在融入生活的同时获取设计灵感、设计素材。同时熊伟还充分利用网络去了解世界各国的设计理念、整体设计走向。另外熊伟觉得沟通是最容易产生灵感的,他说自己基本上每和别人聊一次天都会有新的想法、点子的收获,经常参加为商业人士构建平台的交友会。

熊伟总结说:“做设计的人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设计生活的人,总之,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希冀全民设计,妙笔勾画蓝图

2010年5月,智加进驻DRC工业设计基地。据悉,由于智加的进驻,对这里的设计企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刚进驻时DRC大楼内走廊墙壁上光秃秃的。做设计的人总是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智加挂出了宣传栏、张贴画,随后其他设计企业竞相效仿,现今的DRC洋溢着一股生机勃勃的设计氛围。智加搬迁至DRC一年,规模已扩大到原来的5倍。而其他几家企业也跟着迅速扩大。

熊伟不仅没有感觉到压力,反而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设计公司整体化发展强大时客户群就会变得比较多,现在可能是我们吸引来的客户也许到其他几家看看,这样客户就会择优选择。就比如智加获得了多项红星奖后,我最深切的感受不在于奖项本身,而是感觉到设计的氛围真正起来了,就连一些小工业企业都带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参赛,似乎感觉到全民设计的趋势了。”熊伟说,如果中国能够发展到全民设计,那么我国的工业设计才会真正体现和发展起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对于这一积极信号工业设计公司将何去何从?熊伟说:“工业设计公司需要一个很完备的体系和配套设施,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也要跟得上。”智加一年面对的客户就有400多个,熊伟面对客户能直接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同时他还会关注和探讨比如生产设备是否改进,生产的工艺是否提高等问题。

熊伟进一步解释:“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和生产企业成功对接,找到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因为中国的设计公司没有太多的资金维持把设计做好,大企业自己又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研发设计,大家都不敢花钱去搞研发,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出现‘拿来主义’的现象。我真正佩服在民族企业中做自主创新的是华为公司,华为的今天离不开很多设计师的付出。”

说到自主创新,熊伟多了一份担忧和责任。关于知识产权,设计公司比较单薄,和企业抗衡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在知识产权的意识上比较薄弱。熊伟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个系统工作,前期需要花心思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从申请材料的撰写开始,设计公司就会遇到很多障碍”。

熊伟聘请律师就公司的设计合同做了系统整改,明确了专利保护和使用细节,作为公司未来设计合同的范本。熊伟说:“设计公司往往会给客户同时提供三个方案进行选择。以往的合同规定,除选定的方案外,客户没有权利使用其他两个方案,但是频频出现的情况是,客户没有拿去使用,却直接拿着图纸去申请专利。”

为了维护设计师和行业的正当权益,熊伟正准备联合业内的有识之士一道探索维权的正义之路……

对于未来的设想,熊伟说,2012年,智加会再设立一个问道的品牌,走真正专业化的咨询路线,智加会把高学历、经验丰富、分析能力强的设计师整合起来对问道品牌的运作,不仅要有过硬的设计技能,还要对多个行业的产品有足够深的认知、把握、应用能力,成立问道咨询设计公司,该品牌主要解决大公司的产品线遇到创新研发的瓶颈。

2012年下半年,智加还将建立一个以指导销售的网站,销售智加自己设计的可以单件生产的产品,即个性化产品的设计定制。智加要做让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设计,而是要更多的参与到商品设计本身。到2013年,智加深圳分公司将集合200多家供应商,产品会印上智加的牌子。

2015年,智加的年产值计划达到8000万。从设计到科技再到经济三步去实现10年计划。

第4篇

以下为博客正文: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最终我放弃了这个工作,但从猎头公司开始和我联系,到经历了6次面试,终于获得了这个工作的经历,仔细想来,很有意思。所以决定把我的面试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先把我的背景介绍一下。我是73年出生的,本科平面设计专业,硕士是工商管理。当去年底接到猎头公司电话的时候,我是一家世界500强欧洲公司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经理。年薪在35万左右,车是公司提供的。对方也是一家欧洲公司,虽然不是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但在本行业是世界第一位。他们要找一个能够在1-2年内有潜力做到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的人,但目前只给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位。猎头公司的人对我说,那家公司已经找了大半年,面试了两批,七八个人,没有合适的,我是他们找的第三批中的最后一个。当时其实我并没有想离开现在的公司,只是猎头公司每天一个电话,让我实在无法拒绝。想想那么多人都没被录用,我就免为其难,试一下吧。

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发出自己的简历后,之后经历了6次面试。猎头公司两次,那家公司4次。到了最后,简直有三堂会审的感觉。下面我就一次一次地说吧。

第一次面试就是给我打电话的猎头公司的人。她是个移民到国外后再回国发展事业的上海人,戴着眼镜,非常干练和敬业的样子。记得那次面试安排在了周末,在市中心的一家STARBUCKS。

因为并不是急于找工作,甚至那个时候我并没想跳槽,所以那一次面试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聊天。她显然入行并不久,问的问题也不过是一些核对简历上信息的话题。或者就是说,你现在的公司是知名企业,为什么你想要离开等等。我在人力资源行业有差不多10年的经验,这种问题根本难不倒我。在问了10分钟后,她大概也发现在面试这个环节上,她实在不是我的对手,所以就干脆放弃了面试,开始和我聊天了。

话题一扯开,就轻松多了。她一看就是个风风火火急性子的人,当我告诉她我在公司里从来没有发过火的时候,她非常惊讶地问我如何能做到。于是我把如何培训下属,如何与下属沟通等等心得与她分享了一下。

一个多小时就这么过去了,反正到离开的时候,我根本没觉得她在面试我,好象只是和朋友喝了杯咖啡。

没过两天,她就打电话给我了。说因为这个职位的单子是公司里另一个老外接的,所以在把我的资料发给客户之前,那个老外想面试我一下。

想想这家猎头公司对客户还挺负责的,自己都要面试两轮。可惜,这两轮面试我的人水平都不怎么高。特别是这个老外,到现在想想,我还有点晕。这样的水平,怎么能做猎头。

她是个三十岁上下的法国人,说着一口口音极重的“法式”英语。她统共就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离开现在的公司?

回答:这在第一轮的时候已经和你的同事聊过了。其实我并没想离开现在的公司,主要是因为你们找我。了解了对方公司后,发现那家公司所处行业我比较有兴趣,公司全球范围虽然没有我现在的公司大,但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比较大。这意味着加入这家公司会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其实这种回答简直是江湖术语,但那个法国人频频点头,一看就是在这行毫无经验。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被录用,多长时间可以到新公司上班?

回答:我的离职通知期是3个月。

那个老外一副惊讶的样子:“3个月,为什么那么长。”

“因为我负责公司整个中国的人力资源,是公司执行经理,按照公司规定,必须提前三个月通知公司才能离开。”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有点厌烦了。在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本来就很奇怪。还没被正式面试过,谈什么时候可以报到,为时过早。3个月的通知期,对于所有大公司的高级经理,是很正常的。她那么惊讶的表情,显然是少见多怪。

但是,后面那个问题才是让我对她“肃然起敬”的。

她很仔细地看了看手中的简历,说:“你的专业是设计,现在却做了人力资源,这让我有点怀疑你的职业稳定性,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这个......”老实说,我那个晕哦,当时真想拂袖而去。

设计是我第一个专业,但毕业后从来就没做过设计,一直就在做人力资源,已经十多年了。她居然拿出个我从来没从事过的专业来问职业稳定性,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于是只能很郁闷地告诉她:“我十多年没做设计了,现在去做,估计也不会了。如果还想有饭吃,还是做人力资源比较实际。”

想想,猎头的水平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十多年前我入行的时候,那些个老猎手们问出的问题那叫个狠,那叫个准啊,哪有这么不着边际的。

我悻悻地离开了那家公司,对之后可能的面试,有点兴味索然了。

2 of 6第二次面试结束后没多久,猎头公司打电话给我,说负责亚太和非洲区的人力资源总监看了我的简历很感兴趣。他现在无法来中国,但希望有个电话面试,先聊一下。

猎头公司告诉我,那是个英国老头,到这家公司的时间也不长。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他在一家世界上最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做了十多年,出来的时候,是级别最高的顾问。言下之意,想蒙他,没那么容易。

当然,因为这个提醒,我确实是想认真准备一下的。可面试前几天实在太忙了,想

临阵磨枪的打算也没实现。结果,就这么去了,还迟到了15分钟。

幸好我在英国公司混过几年,否则还真难听懂那个老头的威尔士口音,特别是通过电话面试。

上来自然是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公司背景。他们公司在江苏有一家1000多人的独资公司,开业4年了。现在正准备在江苏造另一个公司。办事处在上海最好的办公楼之一,主要是销售和管理层。那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在我应聘的职位上,目前是有人的。只是因为他业绩不佳,公司想炒了他。怪不得,所有的面试都是在猎头公司进行的。

英国人开始发问了:

你已经知道目前这个职位上是有人的,而且我们对他的表现不满意。假设你能被录用,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最怕这种假设的问题。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很容易说出些主观的想法,被认为对环境缺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所以,我决定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说任何具体的行为。我回答说:“对于这样一个刚进入成熟运做的公司,我需要时间了解。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和公司CEO进行一小时的会议,了解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决策。只有在了解了这一点后,我才能知道人力资源的战略方向。”电话那头,过了三秒钟,才发出了个"sounds reasonable"...

晕啊,我暗自庆幸自己也算是混了个MBA,懂得几个“术语”。否则在这种情况下,一时还真想不出比较不容易犯错的答案。不过,我还是得意得太早了“因为现任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现不佳,公司各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评价都很差,信任度非常低。作为一个新人,你会怎样试图去改变这个情况呢?”

怪怪,都是辣手问题。我的头开始疼了,赶紧打个手势,让接待小姐送杯咖啡进来。提神,绝对需要提神。

我的脑子里那个时候适时地跳出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人力资源专业书,作者是个美国人。他很有远瞻性地把人力资源的角色分成了四个,并解释说,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经理应该担任不同的角色。其实我也没看完整本书,但印象还是有的,而且,我也不相信那个面试我的英国人,会特别认真地看过这本书。于是,我就凭印象开始说了:

“人力资源经理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支持公司的发展。这四个角色分别是商业合作伙伴、带领变革的人、行政管理专家和员工带头人,分别代表了员工的期望和管理层的期望。我目前并不清楚公司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但根据您的说法,我会先设计一份问卷,让我的老板、部门经理、普通员工都测试一下,看他们对于人力资源部的期望和实际情况的差距,然后再决定,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改进,并且,即代表员工的权益,又保障公司的利益......”

好象还说了点,能记得的就是这些了。

这个有点专业了,我的回答属于中规中矩。关键还是一点,让对方了解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个得益于在北美读MBA时,教授们一直坚持的“no one right answer"(标准答案不是只有一个)。那个时候,我们的考试分数是根据论文的逻辑来打的,只要逻辑正确,再匪夷所思的答案都可以接受。

接下去的问题,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头疼:

“我很欣赏你刚才说的四个角色的理论,那么你是否能说一下,你在目前公司工作的这五年中,你的角色是怎样转换的,为什么,有什么成果吗?”

后悔啊,我一边听他的问题一边就后悔得脸都绿了。我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面试的时候炫耀自己不熟悉的东西,简直是……愚蠢。可是,我必须要回答,而且要尽可能合情合理。可是,一时半会儿,怎么说得清楚啊。又不能冷场,痛苦,极其痛苦。

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对我妈说,这个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应变能力极强。我常常会有一些急中生智的举动,比如,在我极其痛苦地想怎么回答那个问题时,我顺手就按了一下电话会议的终止按钮,把电话给挂了。越洋电话断了,自然是很正常的,要重新拨进来,还是需要点时间的吧。这宝贵的,至少是半分钟,我可以仔细想一下怎么回答而不至于冷场了。

真是惭愧,急中生智只能出此下策。让我先把问题对付过去再说。

这其中,就省略200字吧,太专业的东西了,讲的都是公司在怎样的状态下,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为什么,然后怎样做,结果是什么。举了两个发生过的实例,讲完后手心里全是汗,心砰砰乱跳。不断祈祷,面试快点结束吧,我不想玩了,好痛苦啊!!!

还好,接下去的问题没那么棘手,问我为什么要应聘这个职位。

我当然不能象回答猎头公司那么生硬地说,是你们自己找我的。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唯一认真想过的。

在欧洲公司工作多年,出于对他们文化和习惯的了解,我不认为一个野心勃勃、干练强硬的女人会赢得更多的赞誉。其实,这个职位最大的卖点是在2年内可以升到亚太区总监,很多人会为了这样的职业发展前景而应聘这个职位,可我偏不。

首先,我确实并非因为这样的职业前景才来应聘,我不想在面试阶段把真实的自我掩藏住,以我的经验,这将后患无穷;其次,我也不认为一个因为2年后可以升职才应聘的人,特别是女人,会真正打动面试者的心。我并没有特别的原因来应聘,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那我觉得更容易打动对方的,是因为你喜欢他们的行业,对在应聘的公司有真正的兴趣。为了升职而应聘的人,可能因为更高的职位而离开这家公司。但一个对行业有兴趣,喜欢这个行业的人,会因为喜欢放弃很多东西。

所以,我的回答就是:因为我喜欢你们公司所在的行业,虽然不太了解,可是很有兴趣。如果同样做人力资源,我更愿意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这样我会有更多工作以外的乐趣。老外很意外,电话那头他大笑起来:“我以为你会说这个工作在2年后有机会做亚太区的职位……”我相信,之前所有的应聘者都是这样说的,所以他才那么惊讶。当时我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或许我会最终被录用。因为,或许2年后云云只是一根为了吸引更多人应聘的胡萝卜。他最后的问题是,你如何形容你自己,如果让你现在的老板用一个字评价你,会是什么。

呵呵,这根本就是个放水的问题,没啥新意。我随口就说:生活中,我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工作中,我不是一个很强硬的人。我的老板会用“可靠”来形容我,因为只要是交给我的事情,就意味着已经做好了。我很得意自己回答得这么溜。

面试终于结束了,一共持续了一个小时。我“无试一身轻”地走出了猎头公司,没有想到,我最后回答的那个问题,在下面的面试中,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

3 of 6再下轮面试,是过了一个多月后。猎头说,因为那个英国人要亲自来中国,需要安排一下。我那个时候正好出差了,所以就被安排在了最后一个。在我以后,也没有应聘者了。

面试依

然安排在猎头公司进行,是早上9点。我以为就是前一次电话中与我聊过的那个英国人,想想那次电话面试已经聊得够多了,也不会有更新鲜的话题。再说,确实并非在想换工作,或是没有工作的压力下进行面试,我的心情,还是比较轻松和坦然的。

在会议室等了没多久,门开了,进来了三个老外,一个就是当初面试过我的老外猎头。她向我介绍说,进来的两个人分别是中国的副总经理和亚太区的生产总监。原来,居然是另一批人面试而不是上次那个英国人,而且是两个。在打了招呼以后,发现是法国人,英文说得“法味十足”。我这个晕啊……到底要有多少人面试啊。

拿到两个人的名片后,我大致知道了他们的背景,一个是搞生产管理的,一个是财务。在和他们寒暄的时候,我脑中不断反应出种种人力资源和生产、财务之间发生的事例,觉得自己的脑子在那个时候是一脑几用了。要听他们说,又要和他们寒暄,还要战战兢兢想接下来怎么对付他们。哎,真是自作自受啊,我又后悔了。

问题居然也是从我第一个专业开始的:“你为什么会放弃设计专业而做人力资源?”看来法国人对于专业的选择很看重,读了不做,估计会被问上一辈子,我开始理解那个法国人猎头了。

对于面试,我的原则是,不说假话,但真话要说得技巧。不加修饰地说出真实想法有时候是很愚蠢的。

我回答说:“不知道你们对于十多年前的中国有多少了解,那个时候的中国和现在不同,时尚产业极其不发达。我学的设计专业是需要时尚产业支持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机缘巧合我进入了一家刚在中国开业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自己除设计之外的天分。我发现自己很擅长与人沟通,很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而这一点,正是做人力资源必须的。要知道,人的兴趣和事业往往无法合一,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选择了人力资源作为自己的事业,设计成了兴趣。现在看来,这种选择还没有太大的错误。我确实是个不错的人力资源经理,否则,或许就没有今天这次面试了……”他们听后,都笑了起来。

我尽量把一件不好的事情说得合情合理,并且以一个调侃的方式结尾。法国人还是个生活得比较轻松和浪漫的民族,对于幽默绝对不乏接受能力。我的这个回答,显然还算可以。

“设计是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人力资源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你是如何适应过来的?”那个生产总监饶有兴趣地问。

这看上去象是随口一问,但回答不好杀伤力很强。如果我承认人力资源是个比较枯燥的行当,就很难自圆其说,自己特别适应这个职位,因为事实上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一上来就很礼貌地否定了他的观点:

“我很同意您说设计师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您对于人力资源的评价,我想再加上一条。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确实比较枯燥,但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是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如果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制定的战略是带有局限性的,毫无新意的,这样的人适合一个有非常成熟管理模型的公司。但贵公司在中国的企业刚成立4年,很多东西还在建立过程中,而且中国的市场、文化、历史是如此特殊,你们需要一个能跳出现有格局,独立分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来带领公司的人力资源团队。这样的人才能适应贵公司的文化和发展……”

生产总监开始有点惊讶,在很仔细地听完我的回答后,他对我笑了笑,轻声说了句“谢谢,很好”。

副总经理在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始终一声不吭,冷眼旁观,阴丝挂搭的样子搞得我浑身不自在。在被他打量了十几分钟后,他终于开始发问了: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经理,你觉得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难的是可能紧跟在后面的那个问题,也就是“你是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的?”所以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在考虑后面该怎样说。只有把后面考虑清楚了,才能说前面的。

“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吸引和留住那些企业需要的人才。”副总经理点了点头:“我们公司也是,那你如何做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薪水很重要,但薪水绝对不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两个老外都郑重其事地点头,看来我的方向还是对的。

“一般对企业来说,数量最多、最难留住的是中层管理者和高级技术人员,这样的人,年龄都在30-35岁。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更加看重的是3-5年内的个人发展。如果他能知道3年后他会怎样,企业会因此给他怎样的培养和机会,他会留下的。而一个无视职业发展,只顾及眼前利益的人,我认为并不符合一家快速发展企业的文化和理年,不留也罢。”

两个老外又频频点头。怎么搞的,不见得就这点水平吧,我还有好多没说呢。我开始有点得意了。“可是,有的时候一个对企业很有价值的人,但我们公司真的没有上升空间给他,那怎么办呢?怎么留他呢?”副总经理看着我,不紧不慢地说,那副阴阳怪气又得意的样子,真让我冒火。可是,他这个问题,还真难回答。我……我真想敲扁他,当然,是在面试结束后。现在,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先说扁了他。

4 of 6“我是否可以把您的问题理解成,一个具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对公司很有价值,但公司已经没有更高的职位给他,你们苦于无法留他。是这个意思吗?”上来先把对方的退路封杀,因为他的问题显然太宽泛。人都是不同的,有人要钱,有人要地位,有人要安逸的生活,不定义一下这个人,怎么说都不对。

“是的吧……”副总同志有点犹豫不绝地说。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说了下去(怎么能等呢?先下手为强啊)。

“坦率说,如果现在才想到如何留他,显然太晚了。如果一定需要做一个决定,那我觉得,不如让他走。因为他的工作成就感来自新的挑战、更大的空间,而现在的工作显然无法给他这些。继续留他,只是把一个现在就该发生的问题拖延到以后,不仅对他个人不利,他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其他同事,对公司更加不利。”

副总的脸上出现了个很怪异的表情,好象有点惊讶,又有点失落的样子。生产总监似乎强忍着笑,斜眼看着他,很是令我不解。

“咳……”他有些不自在的样子,说:“这样的事情难道你遇见过吗?”

“是的。”

类似事情确实在我身边发生过。我们公司的财务经理因为无法升到财务总监,整天觉得郁郁不得志。后来他经过一家猎头的推荐,打算去另一家欧洲小公司做财务总监。在此之前曾经向我咨询,我是赞同他离开的,因为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他的低迷状态影响到了他的所有属下。后来经过我的推荐,他去了集团中另一家公司做财务总监,职业生涯有了连续性,他因此非常感谢我。

于是我对他们说了身边发生过的实例,副总同志听了,显然是若有所思,半晌没说话。我也乘机喘口气,捧起大水杯,咕嘟咕嘟灌了几口,毫无风度可言。怎么这么累啊,活象以前做咨询的时候,简直有了舌战群儒的感觉,呵呵。

“那么这样的人离开后,对公司不是很有风险吗?”阴丝挂搭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我简直想跳起来煽他两巴掌,还有完没完啊,就这么个破问题,搞了半天,真不亏是财务出身……

各位做财务的看官可千万别送我炸弹、砖头什么的。虽然本人读MBA的时候风险投资和财务报表分析是全班最高分,可我天生讨厌数字,对财务尤其感冒,基本属于相看两生厌的状态。对于这个财务背景的副总,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心里叨咕了N声国骂之后,我费力挤出个笑:

“您的问题很

专业,这样的人离开,公司确实存在很大风险。您已经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了现代人力资源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如果您感兴趣,我们可以聊聊知识地图和与此相关的各种培训发展体系……”

此地就省略300字吧,太专业了,想了解的朋友自己到网上去查,都有。

反正我口若悬河地给两个老外扫了扫盲,把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和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给他们灌输了一把。嘿嘿,把那两个老外听得傻了。切,别的说不过你们,和我聊HR?搞清楚谁才是HR好吧,哼哼……

最后我提到了公司的继任者计划(succession plan),就是每个经理都必须培养下属做自己的继任者。副总同志此刻已是眼睛发直,面色凝重。我就奇怪了,难道你们之前从来就不知道人力资源是这么做的吗?我又没说错。见鬼。

生产总监突然提问了:“如果经理把他的下属都培养得可以取代他的职位,那不是对他很有压力吗?作为人力资源经理,你怎样实现这样的计划呢?”他说完后,斜眼看看副总,那位老兄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

怎么回事啊?我纳闷极了。算了算了,豁出去了,该说啥就说啥,大不了不上你们家干活了,还不行吗?反正我也不愁没饭吃。

“继任者计划的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必须得到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把培养下属作为所有经理年度目标的第一项,并设定相应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年终考评、奖金、工资调整……”

我说完了,副总好半天没声音,很郁闷地看着我。生产总监看着我,没说话,不过一直在点头。他还是一副强忍着笑的样子,搞得我莫名其妙。终于,估计他实在忍不下去了,扭头对副总说了句:“看来你得开始培养一个继任者,然后离开……”他哈哈大笑起来,副总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无奈地摇着头。

敢情,搞了半天他在说自己啊!我……我……我想晕倒也不敢啊,前面说了这么多,结果炮弹都打在他身上了。耶稣、佛祖、真主,随便哪个来,快救救我吧。我真的不想玩了呀,快带我逃走吧!!!

我泄气地坐着,脑子里有十秒钟的空白。估计是没戏啦,很郁闷。想想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没想到在这个小阴沟里翻船,哎。

不过,我之前说的关于培训体系的话题倒是让那个生产总监来了兴趣,他问我:“我们公司在中国已经成立四年了,在最初的阶段过去后,现在工厂的整体表现已经很稳定。这使得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可做了,工作因此缺乏动力。作为人力资源专家,你能给我什么建议。”

嘿嘿,他的问题让我从一只泄气的皮球快速充气成了一只弹性十足的皮球。恩,一定是老天爷路过的时候顺便敲了一下他的光头,让他提了个我最擅长的问题。在人力资源领域,我最擅长的,莫过于公司文化的建立和推动。况且,我现在所在公司,曾经经历同样的困惑。

“当工厂的合格率上升到稳定阶段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持续进步(continuous improvement)。作为人力资源总监,应该同生产总监一起,在工厂内部大力推行持续进步的理念,制定每一年提高的目标。生产总监与工厂内每个部门经理一同制定达成这一共同目标的行动计划,并层层推进到一线工人,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而人力资源部应适时调整薪资、奖金、业绩考评的政策,支持这些行动计划的实现。当然,还有一些软性的东西,比如Recognition System(抱歉,试了N次,都觉得中文翻译有些牵强,还是放英语了)的建立,虽然花钱不多,但能很大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我觉得公司现在最需要的是管理层的全情投入和员工的激情参与,在这一点上,生产总监您是主导者,人力资源总监替您推波助澜。让大家都知道,一切才刚开始,他们的未来和公司的未来是紧密联系的,公司的每一点进步都少不了他们……

他的问题很宽泛,但我尽量说得言简意赅,针对他的提问,把思路说清楚。其余的内容,他问我才说,不问就此打住。这也是我多年自己面试他人的经验,应聘者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除非是面试你的人继续问下去。因为面试时间有限,你要把时间留给那些面试者感兴趣的话题,对方不问,证明他不感兴趣,或者这个问题对是否录用你没什么影响。

副总同志在我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时候,终于慢慢“醒”了过来。他很仔细地听完后,问我:“你是更愿意在一个什么都没有,需要你去建立一切的地方工作,还是一个系统完善,需要你去不折不扣完成的地方工作?”

“呵呵,我曾经是一个设计师。作为一个设计师,模仿和重复已经存在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一种耻辱。可是,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我只能说,我更愿意在一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计,然后,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两者并不矛盾,缺一不可。

我记得当时他们互看了一眼,对我的回答,应该是相当满意。

其实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他的问题有什么难回答的,但面试结束后,我曾经认真回忆了一下其中的每个问题,这不得不说是非常高段的一个提问,也不得不说,我的回答能令他们满意,纯粹是个意外事件。

5 of 6事实上,我自己在面试别人的时候,也会故意提一些类似“是非题”的问题,而我期待听到的,可能不一定是“是”或“非”。因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无法用绝对的“是”或“非”来定义。我们只能说,在某种情况下,是这样的,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那样的,在第三种情况下,或许“是”和“非”的位置要换过来说了,工作和生活上都是如此。提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测试应聘者个性是否成熟,思维是否严密,至于回答了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

就象上面这个问题,无论我回答喜欢从无到有去建立一些东西,还是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都会被对方反驳。因为事实上,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可能在平时,你能很快想到这点,但在面试中,应聘者往往揣摩面试者想听什么,结果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一些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那个时候我揣摩一下对方的心理,可能就不会那样回答了。可我那个时候以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在面试,不想掩饰任何东西,反倒能令对方满意。生产总监在我回答好这个问题的时候,和我开了句玩笑:“你到我们公司后,还可以把设计作为你的第二个工作,发挥你的创造和想象力,我很荣幸有你这样的设计师。”

忘记说了,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介于日用品和艺术品之间的,公司里有很多的专职设计师,都是向这个生产总监汇报的。我当时还真是热血沸腾了一把,想想说不定英雄就此有用武之地,名家就此诞生啦,哈哈。

面试终于结束了,看看时间,足足两个小时。我只觉得头昏闹胀,口干舌燥,狠不能立刻冲到大街上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刚想离开,那个法国人猎头走过来说:“你这边请。”她指指走廊尽头的一个会议室,看我有点不明白,她又把我带到那个会议室,里面坐着另外两个老外。各位看官,想象一下我当时的状态。之前两个小时绞尽脑汁,唇枪舌剑,简直是大伤元气,还没吸上几口氧,居然又开战了,简直是没人性啊。我……我真想哭啊……

进了会议室,坐下,估计那个时候我一定两眼无光,脸色惨淡。其中一个老外很绅士地递给我一杯水,我一下子认出了他的英国口音。搞了半天,他就是电话面试我的那个英国人,那么另一个呢?生产总监、副总、人力资源总监都面试过了,还有谁啊。

他给我介绍了:“这是我们亚太区的总

裁,一个星期前刚到任……”

啊……我的头简直有两个那么大。职位那么高的人面试,那是需要真功夫了,不知道又要死掉多少个脑细胞,可我累得脑子都不清楚了,还怎么玩儿啊。怎么还车轮战啊,你们又不招长跑运动员。

英国人倒是很和蔼可亲的样子,兴高采烈地说了一堆废话,说终于见面了,很高兴啊云云,除了没聊天气,就是很典型的英式聊天了。最后到了正题,立刻显露本色,那些个问题真是刁钻啊。我的头又疼了。

“你在进入现在这家公司前是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能否告诉我你在做咨询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同样类型的问题,副总也问过。先得想想后面的问题怎么回答,再说前面的答案。

“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影响我的客户,去真正执行那些我给出的建议和计划。”

“恩……”英国人点了点头,他是做咨询出身的,对于这一点肯定是认同的。

“和咨询公司接触的基本上是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但真正执行那些建议和计划的,还是各个部门的经理。因为执行的人并不真正理解,而且人总是很自然地抵触各种改变,所以推进那些计划,经常是很困难的。我通常把这些计划能如何提高部门业绩先告诉他们,相当于在做广告,让部门经理觉得有利益于部门,才有推行的可能。然后再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的目标,这样让人觉得切实可行。再往后,就是如何分阶段实现目标了……”

这样的问题,有点专业了,但并不难。因为回答问题就是描述事实,只要曾经经历过,就不会有大问题。

“你觉得在工作中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能够影响别人,说服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英国人看看我,绿色的眼睛眨了眨:“我注意到你两次使用了影响这个字,我还记得上次电话里聊的时候,你说自己在工作中不是个很强硬的人。那么你是如何在不强硬的情况下,去影响或说服别人呢?有时候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开始出汗了。在听完他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哑口无言”。隔了差不多一个月,他居然还那么清楚地记得我上次在电话中的回答,并且结合今天我的回答,拿出来反问我。我那个汗哦,现在想起来还往外冒。

捧起水杯又咕嘟咕嘟喝了几大口,拖延一下时间。这个要命的英国老头,还真难对付。怎么办呢?哎,边说边想吧。

“这个,呵呵,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我认为个性的强硬和影响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尤其对于一个女人。”老头开始微笑了。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我耍了个小聪明。在欧洲公司混了那么多年,很了解他们对于女人的态度。欧洲人从本性来说并不欣赏那些作风强硬泼辣的女人,所以很多在美国公司工作多年的女性经理人到了欧洲公司会“水土不服”。欧洲公司更加欣赏和接纳那些谦和、沉静、优雅、从容不迫的女人,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公司。我这么说,从文化背景上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我不强硬,因为自认不擅长于吵架。在没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前,我宁愿什么都不说。说服别人,我更愿意用证据,哪怕有了强有力的证据,我也更愿意提醒别人,让他们自己发现和感受。影响别人,我更愿意用行动和结果。有时候,什么都不说,并不代表我不知道,沉默,并不代表我没有力量。我希望自己的证据、行为和结果是强硬的,而非我自己。”说完后,我举了几个在工作中发生过的例子。

这是我回答得有点艰难的问题,边说边想,就怕自己有逻辑问题。但答完后,有点暗自得意。嘿嘿,真没瞧出来,原来我的口才偶尔也会这么好。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就会自相矛盾,越涂越黑,结果变成在面试过程中编造事实,弄得很难堪。现在想想,还真是捏了把汗。

亚太区总裁是个四十五岁上下的法国人,一直很有兴趣地打量着我没发声音。如果我被录用,今后就是向他直接汇报。接下去的时间,他问了我两个问题,人力资源总监问了一个。虽然只有三个问题,却是整场面试的精华所在。我之所以最后真的对这家公司开始感兴趣,也是因为这最后的三个问题。因为,那些问题代表了面试者的高超技巧,而我的回答,后来想想,也真是出色(哈哈,看官们别笑,偶尔自恋一把也是需要的嘛)。那是真正的高手过招了。

总裁先生是个法国人,很优雅地带着阿玛尼袖扣,蓝色的眼睛,微笑的时候很迷人的样子。不过,他微笑着提出的问题,却是笑里藏刀。

“如果你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你希望自己的公司是什么行业,你在公司中担任什么?你希望公司的管理层拥有什么样的能力?(If you can run your own business,what kind of industry you wish it could be, which role you want to take in your business. Accordingly, what competency you think the management team should have?)”

不知道是否有看官在哪本面试技巧书上看到过这个问题,反正我孤陋寡闻,对这个问题是闻所未闻。当时,还真是晕了一下。这个问题,实在太高段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我怎么回答吧。

要说当时脑子里有很清晰的思路说怎么回答,那是假的。根本就晕了,哪里还有思路。但是有一点还是很清楚的,我告诉自己,不能回答那些他们很熟悉的行业。也就是说,如果我要为自己的公司选择一个行业,肯定是他们不熟悉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能问更多的问题,即便问了,也是我比他们熟悉,那样我才能掌握主动。

“如果我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我希望那是一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的公司。我希望自己是公司里的一位专家,专业从事如何运用色彩帮助别人获得快乐(an expert specialized in helping people more happy by color)。因为这是一家提供服务的公司,我们的服务是帮助客户获得快乐,所以我希望公司管理层具备以下核心能力:关注结果(result-oriented),我需要的结果是让客户真正快乐起来,不要将服务留于形式;客户为重(customer focus),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为此不断钻研创新,以终为始;团队合作(team-work),这是让所有人知道,我们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是所有公司都必须具备的……”

总裁先生非常惊讶地看着我,显然没有想到我给他的是这样一个回答。

前面提到过,我第一个学位是平面设计,读书的时候,学习得最好的就是色彩。如果不是因为“生不逢时”,难说我会不会成为个设计师。对色彩的敏感和相关知识的熟悉,以及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研究人心理的背景,我说自己要开一个类似于心理咨询公司的设想,应该合情合理。关键的是,这样的行业,无论是总裁还是人力资源总监,都不熟悉,他们无法问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那天面试回家后,和我母亲提起这个问题。老太太一本正经地有了以下分析,各位看官可以看看是否有同感:

首先,我即没提到自己目前就职公司所在的行业,也没提到他们公司所在的行业,这显得对公司毫无风险。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欢迎三五年后将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员工,哪怕仅仅是一句玩笑。

其次,我没说自己想做老板,尽管事实上那个公司就是我的。说自己想成为一个专家,显得踏实。而因为专家(specialist)的工作,主要是科研,

如果他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根本无法再深入地提问,我因此逃过一劫。如果我说要做老板,那简直是鲁班门前耍大刀,估计会被他们问上几十个问题,死得很难看,哈哈。(文秘站 )

最后,因为之前在咨询公司的工作背景,我对这个行业相对熟悉。所以要讨论管理层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有板有眼,不会太离谱。

总裁先生和总监先生都愣了半天,英国人终于缓过神来了。他有点兴奋地对总裁先生说:“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在之前那家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参观过一个实验室,他们把房间隔成很小的一间一间,涂上不同颜色,然后让人进去,再用仪器测试颜色对于他们身体产生的影响…… ”总裁先生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显然认可了我的设想。

原来不是我胡思乱想,还真有这么回事情啊。幸福中……晕了。

6 of 6还没等我幸福两秒钟,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假设你自己是一辆车,你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一辆车,为什么?(Assume you are a car, what kind of car you want to be, why?)”

这是那个英国人提的问题,令我胸口一阵郁闷。虽然开了不少年车了,可我还真是不熟悉车,更别提性能了,还让我把自己比作一辆车,哎。我的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几下,真是饿啊,今天是撞见什么鬼了呀。

“这个,呵呵,让我想想……”

面试的时候,也不一定要对答如流,对于不熟悉的问题,你说要想想,还是可以理解的嘛。

既然是个假设的问题,那就必须创造一个环境,假设对假设嘛。

“我应该是一辆黑色的车。”那天正好穿了套黑衣服,我于是指指自己的衣服。“停在路边的时候看上去很普通,不吸引人。但是,如果你正处于危险中,想要一辆车逃走,你一下子跳上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发动它,发现在5秒钟内这车就加速到了100公里,把追你的人远远抛在后面,带着你轻易逃离了危险。我就是这辆车,因为我平时低调、内敛,我习惯于把力量用在最需要的时候,比如象现在。”

英国人看了看总裁先生:“这是辆什么车?”

总裁先生想了想:“黑色,看上去很普通,但非常非常快……听上去象是马莎拉帝……”他们两个讨论了一番马莎拉帝,听得我一头雾水。

马莎拉帝是什么鬼车啊,停止好不好,我快饿死了,我没好气地看着他们。英国人开始给我介绍马莎拉帝了,晕倒。

他终于说完了,我对他说:“我现在希望有辆马莎拉帝,把我带到一家餐厅,因为我快饿死了。”英国人和总裁先生都笑了,说,好吧,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的天,终于是最后一个问题了。

后来想想,这是个很巧妙的问题,其实反应的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这个问题中有个陷阱,很多人会把自己喜欢的车比作自己,就象把自己想象成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的人。

后来我自己在面试别人的时候也试过这个问题,有人对我说,他是一辆越野车,因为那种车充满能量和激情(full of energy and passion),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奔驰。可谈到他自己,却并非那样的人。在被问到,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越野车呢,回答是“因为我喜欢” .

在对象是车的时候,人往往可以很坦白地说“因为我喜欢,所以觉得自己就是。”但如果对象是人,就没那么容易让对方承认,因为我喜欢那样的人,所以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

在各大院校做校园招聘的时候,我回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很简单:

1、找一个与自己专业有关系的工作,因为你的专业学习背景保证了你在同一个岗位上拥有不比别人低的起点;

2、找一个行业中比较大的公司,哪怕工资很低也没关系,因为这保证了你可以在一个管理体系完整、技术先进的地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眼界;

3、安心做上3-4年,争取有一个升职机会。

等你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你一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

总裁先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和工作没多大关系。他问我:“如果两年之后我让你去其他国家工作,你会有什么问题?”

“只要我的家人不与我分开,我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样看来,家人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当然。”

“但你现在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你又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呢?”

我一时间真不知道他想知道什么。这不太象个面试问题,怎么倒觉得象隔壁大爷唠家常呢,家长里短的。

“这个问题,很好。”我觉得自己简直没话找话啊,可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以后我面试别人的时候,也要试试这个问题。

“我是觉得,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加有质量,但生活绝不仅仅只有工作。”老实说,在面试中这样说,是有点大胆的。很多人会说工作很有乐趣,很享受工作,愿意牺牲私人时间去工作等等,以显示自己的敬业,让面试者觉得自己是个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可我并不想隐瞒真实的自己,只想把想法表达得更能为人接受。

“我经常出差。出差对我来说,意味着在其他地方工作,但也意味着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品尝各地美食、领略异地文化,我会把这一切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是吗,太有意思了。”总裁先生饶有兴趣。

“因为我的缘故,现在家里到处都能看见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小东西,母亲也开始对各地文化产生兴趣,正仔细研究我从大英博物馆带回的埃及史,准备今年与我一起去埃及旅游……”

这大概是几个小时中我回答得最舒心的一个问题,到后来,总裁先生和我滔滔不绝聊起了他去埃及旅游的见闻。我一阵窃喜,哈哈,您就多说点吧,我说了几个小时,再说不动了,您请,您请。

他们没有食言,在这个问题后,面试真的结束了。我看了看时间,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我经历了整整三个半小时的面试,唇枪舌剑和四个老外干了一仗,哎,我这个累啊……

后来仔细考虑了一下总裁先生最后的那个问题,其实,他还是有深意的,也只有这个职位的直接上司,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一个公司在寻找一个高级职位,尤其是类似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与企业文化和公司价值理念息息相关的职位时,是必然要考虑到双方的价值间隙的。相似的价值观及与企业合拍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形成合力,积累下更为深厚的企业文化背景,反之则可能产生影响深远的负作用。作为一家致力于贡献生活艺术的欧洲公司,它的价值观不同于制造型企业,也不同于美国公司。总裁先生作为企业在亚洲的最高管理者,自然是公司文化的受益者与传播者。他对持有相似文化观点和价值趋向的人有下意识的好感,并乐于与他们工作。这大概就是他最直接的感觉吧。

那天上午的面试结束后,下午正好有个会,我把手机调到了“”状态。会议后,一看手机,居然有六个未接电话,全部是猎头公司打来的。回电后,最初找到我的那个猎头在电话中已经掩饰不住兴奋:“你好厉害啊,怎么把那几个老外搞定的。你走后,他们四个投票决定录用哪一个,结果四个人全部选的是你,哈哈……” 我也真是开心,终于,上午那三个半小时没白干,累的呦,现在嗓子还冒烟呢。

“但是,你什么时候有空呢?他们公司全球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你很感兴趣,也想见见你,你有时间去法国吗……

;”

气!我还没开心几秒钟呢,又快晕倒在办公室了。哎,没完没了啊,反正已经面试得没脾气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还怕了你个法国佬不成?看你还能面试几轮,哼哼。

不过,我没去法国,实在没时间,于是面试还是通过电话进行的。我倒不认为那是一次面试,因为全球人力资源总监显然只是因为四个人联名推荐而对我产生了兴趣。他从法国打来的电话,问的大多都不是专业问题。他显然很感兴趣我是如何通过前几轮苛刻的面试,45分钟里不断在问我,他们问了什么,而我又是如何回答的。当听到我那个开心理咨询公司的奇思妙想后,他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叽里咕噜好象是和身边的人说了一连串法语,也不知道说了什么,让我很郁闷。

第5篇

踌躇满志应征招贤令

那是2002年4月中旬,我在一家饮品企业任大区经理,由于公司高层更迭以及发展空间滞缓等原因毅然辞职。碰巧国家大型乳品企业领鲜集团面向全国招聘市场总监,主抓集团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水、果汁、功能食品等市场的新品运作和老产品深度开发。虽然不是运作其知名的乳业项目,但我早已仰慕领鲜的实力和品牌的强大感召力,能进入领鲜集团也是职业经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我踌躇满志的报名参加了竞聘。由于自己也算国家正规院校统招的管理系的本科毕业生,加上自己也算刻苦好学,平时也通读科特勒和特劳特的大部头作品,同时我有5年的饮品市场管理经验,在饮品企业从业代做起,历经主管、督导、分公司经理、大区经理等职位,对销售的感悟还是颇深的,所以报名之初我信心十足,自以为这个职位非我莫属,飘飘然仿佛看到自己坐在集团宽大的总监办公室里悠然的坐在板台前,欣慰的抚摸公司配备的笔记本电脑。

高手如云胜算朔迷离

没有想到的是,领鲜集团的大旗一挥舞,全国竟然有400多人应声而征。很多应聘者是从云南、山东、四川、湖南、北京等地飞来面试的,其中硕士生、MBA学历的大约有11人,这让本科毕业的我顿感信心不足,但上述这些信息是我第一次面试时才知道的。其实正是那些千里之外来面试的职业经理们给了我更多的激励和鞭策,相对比较我也有优势的,无论是经验还是地利,最起码我面试离得近,从老家半夜上火车早上到哈尔滨正好可以赶得上早晨上班的面试。

领鲜是在一个光荣历史条件下农垦系统激情燃烧的产物,有着极强的国营和军旅作风,农垦系统是人力资源的骨干部分,但市场化的人才也面向社会招聘,因此成分的复杂也意味着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复杂。领鲜在营销理念、工作方法、系统陈序、团队管理、运营机制方面与外企乃至于民营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度集权,副职过多,部门互相牵制,职责分割不清,工作效率低下,人事关系复杂,帮派和扯皮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是我在后来总结出来的,我很惭愧自己的无知,身边的这个国内排名前十的乳业巨头,我竟然对它基本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都懵懂无知就兴致勃勃地来面试。要是我早些总结出上述的结论,我就不会在这里痛苦地走一遭了。更没有想到的是国营企业把面试工作做得如此精细,单单看人力考核模块就知道这套陈序乃出自大的智业机构之手。我们首先进行了营销理论的书面考试和问答考核,然后是智商等级评定,第三步是执业能力测试也叫职商测试,第四步是情商的考核和系统认定,第五步是综合考核与评定,第六步是现场制定新品上市策划方案书。营销基础知识考试对很多应聘者来讲其实就是亮个相,给考官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这个陈序就把简历制作得十分精美的200多位首次面试的应聘者砍掉了80%。看来面试设计无论多么精细都是人来执行的,总是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进入智商考试时让我信心大挫,他们给各种各样的刁钻的数学题,有多位加减乘除计算,脑筋急转弯,还有一些数字规律寻找等。其实这些题都很简单,但我们这些自诩聪明的人面对时间极为紧迫的10分钟,急于找到速算窍门却一时找不到,到后来胡乱算完交卷。不到20分钟我们这40人的成绩就出来了,一个一个地进出聆听考官的点评。记得我进去的时候,面对的是3位考官,一位是我后来的上司副总刘全胜先生,另一位是总部人力资源的包书记(国企很多位置的领导喜欢叫书记),剩下那位虚头巴脑的一看就知道是做文秘工作的。记得当时包书记对我说:“是司马良策吧,你觉得你的智力题应该能得多少分?”我点头称是后说:“应该是70分吧!但也许分低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我笑着试着耍了一句贫嘴,因为我预感到分好像不会很高,先面试完的都连连阴沉沉地说“完了,分数很低的。”对此我也不是太自信!果然,包书记的话印证了我的预感:“除以2吧,40分!你太自信了!”说完他仔细地盯着我的脸,好像很想欣赏我应该表现的尴尬,但我迅即平静下来,毕竟我有心理准备的,而且这里高手如云,反倒使我压力很小了。“也许这就代表我的智商和分数高的有区别,看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立足的角度不同,我希望您能把它认定为营销上的创新思维!如果在一个百马奔腾的赛马场,除了极为优秀的、跑得第一的马能让人欣赏之外,那就剩下成绩最差的马能引人注目了,它可能比第二的马更有机会出头!”我似乎十分平静地说。这时刘全胜说话了:“在我们面试的人当中你是第一个答得不好还把理论说得头头是道的人!你不认为自己是在狡辩吗?”他面带笑容!后来他告诉我其他人答的都十分差,但状态不好,所以都对我的印象极深,这也是我能被聘的一个主要因素。到了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就剩下我和一个哈工大的MBA刘润泽了。我对这个高学历的人没什么畏惧,因为我和他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他仅有一年的企业实习经验,而且不是在食品行业操练的。所以我心态极为轻松,不行就拉倒另觅出路,但我每次面试前都精心准备,去超市看饮品和乳品,收集企业的文化和应急的专业知识。

柳暗花明又陷新迷局

记得那是2002年5月28日,历经面试折磨的我终于接到了公司的上岗通知,整整面试了2个半月,后期我真的要放弃了。但好事多磨,毕竟我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角逐中实现了进一步提升的愿望,进入了市场总监的为期3个月的试用阶段,尽管我从来没有市场部工作的经验。这是我原曾经梦寐以求的目标,记得我当晚十分浅薄地狂打电话给原来金宝莱的同事,告诉他们我的去向,同时也带了些卖弄炫耀的成分。

上岗后的结果让我吃惊好笑之余,顿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兴奋的心情一下子又压力陡增。这些领导真是费尽心机!由于在我和刘润泽之间难以取舍,于是公司决定两个一起试用。同时征求我们的意见,是否同意试用期结束后公司根据需要另行安排工作。当然了,另行安排的意思就是试用不合格降级使用了。看来我们还真的要拼掉一个战斗方才结束。我们乎在同一时间签完了试用合同,然后我们还像政府间签署备忘录似的友好地握了握手,互到祝福和鼓励,其实只都是在变相给自己打气罢了,但我很快就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刘润泽是主角,我是他的陪练。我们这里组建的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完全隶属于领鲜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把原来的奶片市场划归过来,再加上企业战略多元化的新项目像水、果汁黑加仑和干红等等业务组合成的新公司。但除了财务和高层由总部下派外,整个市场部和销售系统都是由外聘人员组成的。面试我的刘全胜就是从吉百利空降过来的,他有在联合利华执业的背景。比我早来3个月,据说年薪30万,呵呵几乎是我的一倍。令我闹心的是,我这里还留个尾巴,还得想办法干掉刘润泽这个书呆子。公司的几位高层慢慢地都认识了,因为这个单位每天至少两个会,也许是国企的弊端吧,不开会总是不信任下属在做事,高层也可能怕我们淡忘他们是领导。公司的总经理姓陈名慕和,行伍出身,原是农垦系统团级干部,脾气暴躁,动辄骂人,有一句经典的口头禅“的!”高兴时和发怒时都易使用。因此,后来我都不敢让他有情绪上的波动,不知为何起这个名字,在我眼里他一点也不爱和平。公司的副总有三个,分别是主管财务的刘副总,主管生产的李副总,主管后勤的芮副总,这三人都是集团下派的,属于老一代农垦人。由于财务等部门有集团公司的嫡系,因此传闻多多,十分有趣。关于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据说刘副总在集团内部有渊源,是来监控陈总的,陈总不在时要听从他的指挥;李副总对陈逆来顺受,就会一心一意地收取采购的回扣;老芮纯粹是陈的走狗,忠心耿耿地跟随了他很多年直到现在。所以说这个新成立的企业显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而且企业文化和风气自成一家,妄图以农垦的军旅之风覆盖一切。一进入开发区那座最为气派的办公大楼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领鲜的企业“家训”:“把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到领鲜的事情当中去。”我们每个办公室人员的桌上都放着一个小牌子:“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后来我发现,这个企业没人会认真领悟而把生命作为股本投入到领鲜的事业之中,我们桌上的励志牌更是被我们戏侃为—— —事在人为,球在人踢!可见这个企业的推诿扯皮之风对我们影响之深。在接下来的具体工作中,我的营销功底和方案逐渐彰显出了实战水准。无论是促销方案、新品上市方案,还是传播策略制定,我均能在伯仲之间略胜一筹于刘润泽。我的很多创意都曾在媒体上大肆传播,比如好水源自天然,我心中的领鲜;领鲜一步,100个放心;其实健康很简单,每天一杯纯领鲜!虽然很多都已经是烂熟于心,也经常被无齿之徒拷贝复制,但自感既被模仿,则足见我高妙之妙!这种感觉一直是我执业中自信的源泉和引以为荣的地方。虽然如此,但MBA的光环还是让人仰视的,人们总是觉得读管理的到了这个层次应该是应之有策、胜之有道的。因此给予他很多宽容和考核的时限,我曾没想如果我表现成这样可能就下岗了,看来这个河北人还没有白念这个MBA。人在企业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干番事业,能力只占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企业文化的适应陈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能力的发挥陈度,甚至决定着是否有机会施展。

觥筹交错完胜老书生

领鲜由于人力之天然成分以军旅框架为主,加上位居北方民风豪爽的地域,所以形成了以酒文化为主的企业文化根髓,豪爽坦诚直率之风外带稳健敦厚之貌。不免形成了很多推委低效的垢病恶风,但企业基本的风气还是比较正的。企业的高层提倡的沟通就是经常聚会喝酒,席间畅谈改革和前景,下属频频表示决心,不成功则成仁,最后是高层英雄回首当年之辉煌勇猛,下属再祝福领导未来如何鼎盛云云。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大酒猛灌,热闹非凡,纸上谈兵的马谡式的军令状,阿谀奉承的马屁之风,令人肉麻。而且我们几乎都以高度白酒作为助兴剂,干红啤酒都是点缀,专门招待客人时才派上用场。这对已在职场打磨多年的我来说是驾轻就熟,可对那个在盛产汉奸的保定长大的刘润泽来说,麻烦就大了。这家伙每次一瓶啤酒脸和脖子就一起红彤彤的,像猴屁股似的。我经常替他代饮一些酒,但还是让嗜好喝酒的老陈十分扫兴。因为他喜欢给大家分派酒水:“每人半斤先干了,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就喝掉!”每到这时刘润泽就一脸苦相哀求道:“陈总,我实在喝不下了,几乎是喝多少吐多少!走走后门照顾一下吧!”这个企业走后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总是有人面对其他同事的困难在办公室公开说:“这事好办,不过得找找人活动一下才行!”但喝酒走后门就不灵了,每到这时陈总总是一脸的不高兴。记得有一次他竟直白地问刘润泽:“你连喝酒都不会,念MBA有什么用啊!”席间我看到刘润泽的脸像舞池里的霓红灯,不停地变幻颜色,也许比喝醉了还要痛苦吧!也许公司高层和陈一直以刘润泽为主要栽培对象吧,每次让他喝酒遇到挫折后,都是转而问我:“司马,大声告诉我有没有问题!”往往这时我都是高调唱出:“没有问题,我代表市场部干了!我们的座右铭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接下来就是赞许或是唏唏地掌声,通过这些无聊的应酬我渐渐知道,市场部经理的位置应该是我的了。老陈也经常让我在酒桌上挨着他座,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离这个梦寐以求的位置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的失落感和不安却在日渐的多了起来……果然不到两个月,刘润泽就辞职不干了,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市场总监的正式委任书。

走马上任岂料软抵抗

刘润泽和我交接完毕后,公司没有按照惯例安排任何仪式,他也没有任何朋友,于是我单独请他吃了顿东北的饺子,算是尽地主之宜吧。那晚他破例主动地喝了很多酒,开始还赞美我能力和实践优势于他,他败得无话可说。酒酣之后竞大骂起公司领导了,说出什么乌合之众,酒囊饭袋,酒包聚集的地方,以酒论英雄,沆瀣一气的话来,弄得十分清醒的我很是尴尬。不过少了个绊脚石我倒是很理解他,很宽容地忘却了这些。据说后来他在河北一家制面企业做得十分不错呢。刘MBA走后,我一直困惑的是,我究竟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打败了他,还是他败在了酒缸面前,除了喝酒我还会什么,还缺什么?后来我也算找到了答案,除了喝酒的本事不用现学外,我还真的缺少一个真才实料的MBA学历。

刘润泽走后,我满怀无限憧憬和些许压力走马上任市场总监,接手了市场部的全部工作,下属的6个人也都直接向我汇报工作,包括一个外语6级的助理,一个KA部执行经理,两个渠道经理,一个文案和一个平面。但不久憧憬就迅速萎缩,而压力却陡然增加,一切都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公司此刻的市场面临着十分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竞品和市场,也来自于企业自身。

由于自己没有市场部工作操盘乃至领命执行的经验,而作为部门的主管领导,在公司总的大战略下,需要进行战略分解和战术论证,然后要形成方案并付诸实施,更可怕的是健康食品事业部是公司新成立的事业部,所有的战略战术都要从头做起,没有前期经验参考和可借鉴的模本。这使我刚刚上任便如坐针毡、焦头烂额,有些懊悔自己太过冒失和自信,面试时对主考官的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好似对自己绝妙的讽刺,这的确是一份对我来说是高难度挑战的工作。看着自己的6个部下,也似乎个个在看自己的笑话,别看这由一个KA经理,两名渠道经理、一个文案、一个平面、一个助理组成的小小团队,任务分解不下去,就在那里偷偷的上网聊天。想到昨日助理刘勇对自己请教如何把pdf文件转换为word时的那神态情景,再加上那句“你是市场部的老大,怎么不会这个啊!”让我难堪之极的话,我百感交集,一筹莫展。

大智若愚太极化无形

我深知在根基没有夯实之前新官上任是不能乱烧火的,因此我必须突破困局,找到团队核心的黄金圆心点,赢得他们的尊重。随着不断的融入,我又深深感到来自高层领导的绵绵压力,尽管他来势不很凶猛,但力道十分厚重。比如每次我的方案被副总、总经理审批时,他们总指出一些言之不该犯的错误,并总是不断暗示要不断进步,找到工作感觉,争取顺利转正等等。同时在我努力工作不断向行业前辈请教的同时,也渐渐感到了企业文化的复杂性,事态远不是努力工作、干好工作那么简单,比如我意识到来自吉百利的刘副总裁和陈总经理常常意见不和,出身农垦军人的总经理陈总对高于他薪水几倍外聘的副总颇有微词,常和我言之“不过如此,水分太大,徒有虚名”之类的话。而副总裁刘全胜来自外企高层,专业水平和行业深度是不用质疑的,但似乎对人际关系也很敏感,对我虚心请教问题耐心解答指导之余,也提示我对老陈要敬而远之,伴君如伴虎,近距离容易受伤等等。还有一些因素比如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刘涛据说在集团内部背景极深,常常不听老总吩咐,有人私下说他是集团派来监督老陈的,他也常暗示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好自为之,度势而为。

想到高层的压力,文化的锤炼,下属的质疑,我一时间有些困惑和茫然,但不甘失败的我还是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策略,现在总结起来还是颇有成效的。

首先熟悉和借势企业文化,强化沟通,不走逆流,学会权衡各方的尊严和利益。我深知,对于我这个靠贩卖营销策略和方案思路为生的市场经理来说,和上司沟通出现障碍意味着什么!文化和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外企出身的我和上层领导沟通的时候,总有种用力拳打击柔软棉花的感觉,力不从心之感总是伴随着我。好在我的直接上司(我受双重管理,即归营销副总管辖,又归总经理直属,这是国企的一大创举)刘全胜副总裁是个地道的职业经理人,我们的沟通很顺畅,观点和策略也容易统一。观点统一后我们可以用其他企业的现身说法来援引案例,去慢慢说服公司的高层 。

企业上游固有的国营军队作风使得老总习惯于超扁平化管理,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式的管理,因此方案和策略形成之前我都会征求刘副总裁的意见,尽管他常常说要发挥我的思维和潜力,但还是乐于指导和建议。然后我带着副总和我的思维方案雏形征询总经理的意见,一旦分歧较大就征求召开领导碰头会议,集体讨论。这样每个上司都感到了我的尊重,每个方案都感觉融合了他们的想法和思维,因此虽然事前准备工作烦琐些,但在论证通过、表决实施、监督纠错、总结汇报等每个环节上都顺水顺风,一路绿灯。我也摆脱了上任总监疲于应付各个高层,最终仅仅工作2个月就被炒掉的厄运。

其次我埋头于部门内部工作,对其他同事看似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视若无睹,潜心工作,营造一种大智若愚、超然物外的感觉,努力工作、不涉纷争。这样我也能抽出一些时间大力填补各项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学习新的营销知识,填补市场总监作为公司智囊代言人的自我积累,业余时间我也在哈工大攻读MBA课陈,努力学习能使自己逐渐的摆脱现学现卖的摸索层次。对于一些基本技能我也虚心的向企业外的专业人士学习,为此我特意在大学计算机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我一些电脑知识和技能。半年后一直让大家认为只会基本电脑操作的我,用PHOTOSHOP制作的产品包装平面图让整个公司震动不已,特别是很多人说我比平面设计师设计的好,让我飘飘然之余让我那个设计师尴尬不已,为了验证我的本领我还当场演示了图层的设计脉络,这在营销上似乎应该叫有效的陈列吧!

第三:规范系统,做好分解实施。我上任以来重新设置了岗位描述,规范了岗位责任制和流陈,同时我把近期、远期、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等等具体工作从理念分解到具体动作,然后分解落实给每个下属,同时下达任务责任书,对任务内容、要求、完成时间等等进行规定和约束,这样他们部门工作有条不紊,避免扯皮和推诿,月末的人力考核工作也有的放矢,难怪人力部门总是称赞市场部工作做的精确不走过场呢!这样一来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很少象其它部门常常加班,员工状态也十分不错,一切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新官一把烈火奠乾坤

最后我还是做了自己一直认为有些矛盾的事情,用魄力烧出了第一把火:开除助理刘勇。由于他一直想任职市场总监这个位置,为之也努力工作,并多次找到总部领导表述决心,同时在很多场合常常让我难堪,我们发生过几次针锋相对的较量。对于我布置的工作,大家都看着逆反心理极强的刘勇的进度,但逐渐的其他下属还是慢慢的默许了我的领导地位,工作配合的也算默契,特别是刘副总的几次高度赞许和认可,更是强化了我的这一地位,唯独刘勇总是顽固不化,成了我一块心病。要不是刘副总佛基心善不断给其改过的机会,可能我早就炒了他了。但后来我多次在陈总面前陈述刘勇的缺点,极尽夸张之形容并力求公正可信,终于我如愿以偿。刘勇走后,我新招了一位文笔极好且懂得服从的助理。这下整个团队就变得十分团结和高效,很多市场方案也卓有成效,深得公司的认可,部门内部也洋溢着自信和快乐的工作氛围,完全没有其它单位市场部的压抑和郁闷的情形。

适应企业文化即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