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级会计实务习题

初级会计实务习题

时间:2022-02-04 00:3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级会计实务习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级会计实务习题

第1篇

[关键词]中级会计师考试;应试能力;实际应用

《财务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后就已经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在工作两年后就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而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二)完善实训教材。现在的实训教材是分课程进行编写的,没有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融入到会计实务中应该编写会汁实务与财务管理综合在一起的教材,注意财务管理内容与其它会计实务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理解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2篇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重评审、轻使用、资源建设滞后、共享性较差等各种现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时而生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教育部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受益面更广。受益对象由单一服务教师转变为同时可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三个层面。二是课程开放度更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各种新媒体应用实现精品资源的充分开放,网络无限共享。三是课程目标更广泛。课程建设目标要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四是课程建设资源更丰富。不仅对基本资源建设项目进行增加,同时还增加了拓展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五是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更高。教育部专门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和资源等做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技术要求。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关键旨在内容精品、资源丰富、全员共享。

二、《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纳税会计实务》是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中税费计算与申报核心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前身是《税法》,后更名为《纳税会计实务》。该课程不仅介绍了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同时也融入了各税种的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内容,2013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共分为纳税工作流程认知、流转税纳税实务、所得税纳税实务、资源税纳税实务、财产行为税纳税实务五个学习项目,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等。

《纳税会计实务》刚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时,就遇到了按照教育部要求由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课程转型与升级的课改大环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基于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的过程,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地整合。课程建设需要突出精品、资源、共享的内涵。鉴于此,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对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相关文件的学习,积极构建新要求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实施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课程首先成为精品;同时持续更新基本资源,丰富拓展资源,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共享。

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1、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合理设置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单一服务教师扩大到可同时服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学习者。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型不仅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表现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及时更新课程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以实践中的具体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形成“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

具体来说,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方面根据“谁纳税、对什么纳税、纳多少税、怎么纳税”的实际工作流程,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识税(各税种构成要素)、算税(税率、公式、税额计算)、报税(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账务处理(会计核算)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工作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进行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财产行为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等)等四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算税、报税、缴税、账务处理四项工作分为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形成18个学习任务,从而构建了“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并突出重点(流转税、所得税),消化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既符合学习认知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2、优化课程建设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在人员结构上,我们除了吸收具有多年相关课程研究及教学经验的课程负责人外,还引进了来自企业的具有多年财务、税收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负责分析岗位需求及开发课程项目;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各种教学素材的制作以及学习平台和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课程组成员应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持续丰富更新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要能充分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或PPT、重难点指导、习题作业、政策法规、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源。拓展资源要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要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比较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试题库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作业系统、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全面配置和应用了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改革成果,支撑专业教学,展现课程团队风采;为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还设计了在线自主学习系统、在线仿真实训系统、在线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和在线交流问答系统拓展资源,帮助学习者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整体学习效率。同时,课程组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每学期定期更新以及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动不定期更新管理机制,并将课程调整、资源更新、学习平台维护等形成制度文件,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时效性以及实用性。

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盘盈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old and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small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bout different fixed assets inventory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inions, and described how to handle fixed assets inventory in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work.

【Keywords】fixed assets inventory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的做法与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不同,而近两年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该问题的做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又有不同。现就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实务工作中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的问题分析对比如下。

一、旧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

2006年之前的会计准则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将固定资产盘盈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账务处理为:企业发现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前,应按上述确认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在报经批准后或期末结账前,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旧会计准则的这一做法,会计处理简单,易于理解,但容易被企业作为调增利润的手段,造成企业利润波动较大,会计信息失真。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

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不再计入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企业在盘盈固定资产时,首先应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价值。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其次再计算应缴纳的所得税,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接着补提盈余公积,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最后调整利润分配,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例】甲公司于2012年8月31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00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那么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1.按入账价值

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000

2.按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

3.补提盈余公积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7500

4.调整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500

此外,还要调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相关项目,以及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信息。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对于盘盈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但做法更为合理,更接近实际,减少了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机会。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扣除按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后的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经批准处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沿用上面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例题,

1.盘盈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100000

2.报经批准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

由此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沿用了旧的会计准则的规定,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第4篇

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教学,应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此,应将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从事会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

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六)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第5篇

在我国将实验引人会计教育领域的十几年中,会计实验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对会计专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会计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会计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西华大学就“会计模拟实验建立与完善”拨专款立项研究。本文对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l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1.1现有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基本类型。(l)中专(含职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2)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3)本科。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4)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目前,多数高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1.2对现有目标定位的基本评价就培养目标本身而言,上述四种类型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对会计人才培养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会计教育的发展,现有会计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l)各层次目标界限模糊,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不够清楚。如: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本科与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人才模式。(2)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20世纪so年代前,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本科,研究生教育几乎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人员队伍中有学历者比重显著提高,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3)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如今,研究生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学历层次要求也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应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转变。因此,把本科会计教育的方向定位于“三位一体”显然已不合适。综上所述,现行的会计教育目标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21世纪会计教育的需要。

1.3今后一定时期内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描述为了探索会计教育目标,我们经过三年努力研究,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下达的重点社科课题《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目标研究》。由于影响会计教育目标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限于篇幅,在此不作指述,仅就其结论呈述如下: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为“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厚基础是指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行大管理学科平台教学(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占48%左右),所有管理类专业前两年教学计划相同(只有个别课程的学时数、内容深度存在差异);显特色是指突出各院校的特点,使之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技术优势,突出数理模型建立及在管理上的应用;重个性是指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大量开设全系、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适时补充管理学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血缘”关系,我们注重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体现出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特点,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核算、普经营、强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是:(l)工科背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数学知识。(2)管理学科基础。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技术。(3)会计学能力。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会计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方法、技能;突出会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实施“工业技术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参观实习、课程实习、系统仿真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全方位实践。其中,会计实验有:手工模拟实验、电算化模拟实验、证券投资实验、审计实验。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次确立,不能一律定为“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建议是: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本科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会计硕士培养会计创造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会计博士培养会计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成果)。其中,会计本科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通晓国际适用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管理原理与方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工商管理学科会计专门人才。

2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尚处于模式单

一、内容简单、手段落后的层次和水平,具体表现在:

2.1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种模式即只是对某一主体一定时期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的模拟实验。首先由老师编成实验习题,然后由学生对实验习题进行模拟操作。分为“全程综合模拟”和“分阶段或分项模拟”两种。前者从填制凭证、登记账薄、计算成本、编制报表直到证、账、表的装订这一完整会计工作流程的模拟操作;后者则选取某一阶段或某一项会计实务模型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学完会计凭证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按提供的实务模型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操作。无论综合模拟或分阶段模拟,虽然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都有帮助。但是,由于实验内容、步骤、方法等均由老师事先设计,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之只有一种实验模式,中专、大专、本科都用同一模式教学,无法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特征。事实上,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毕业生的流向不同、教育功能不同、教育等级不同、能力要求不同,理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实验内容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属于典型的“核算型”实验教学。对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核与分析等内容的实验,无法通过现行模拟实验完成。2.3教学手段主要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实验教学环节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普及,也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实务走向国际化,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总之,现有会计

实验教学未能全面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各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以促进我国会计实验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3.1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干家。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中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些实务课程后,安排一个时期到实际部门“见习”或操作,即课程实习。待到毕业前夕,再集中一段时间到对口部门进行综合性的毕业实习,由此完成技能培训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传统做法愈来愈不尽如人意。(l)实习经费的制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性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学生每年的实习经费多年一贯维持在100元左右的水平上。而同期的车船、住宿等费用则在不断上涨。由于实习经费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律删减,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即使是这样,毕业实习的时间还不得不一再缩短。为了节省经费,本该教师驻点指导的也改为跑点检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实习场所和岗位的制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与公司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都视接受大学生实习为包袱,一些勉强接收了也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由此产生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不了适时的原始账单、账簿、报表,更不能亲自“操刀”做账,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目的。(3)实习项目单一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业界限已被打破,经营领域的拓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学会计学的还要懂得金融、外贸、营销、管理、财务、公关等业务。

此外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双向选择模式也使得学生择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学生们亦要求拓宽基础,多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需要。这种内外两方面的要求,推动着管理学科各专业日益融合,通才教育正成为高教改革的努力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多方位地掌握会计实务技能和管理技巧,单靠那种传统的只看过时账单的实习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我们也曾尝试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办法来解决。但实践结果表明,校外实习基地也只起到了一个保证实习场所的作用。那些涉及商业秘密而又是实习所必须接触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介人,而且一个实习基地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内容也仍然停留在有限的层面上。因此这种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实习方式的缺陷。由此必须改换思路,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设置来一个大的变革。

3.2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可能性受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启发,可以采用把与专业教学有关的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将案例教学实证化、动态化的办法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实习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实务。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实习方式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将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的做法与传统的实习方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①有利于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及时消化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的场所,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组织阶段性实习。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的实习方式中,学生是跟着看的配角,而在模拟实习中,学生成了自己动手做的主角。

通过亲自实践,既可验证理论,又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必将大大调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③有利于打破旧的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实践多种角色的机会。非财经院校的管理院(系),往往都将管理类多个本科专业教学集于一体,所建的模拟实验室都是综合仿真经济运行系统,包容了生产、营销、会计、财务、金融、外贸、工程项目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轮换不同的岗位,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了解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上岗后的适应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把现实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加以模拟,过去是完全不可为的事情,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在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由自上而下的计划来维持,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仅仅是计划实施的工具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时的经济运行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学生只要到有关单位看一看即可较自如地从事“经济活动”,所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建立一种模仿计划运行的模拟系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主要由市场来维持,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日趋复杂,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按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建立一个仿真模拟系统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2)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生产企业中的车间生产线、制造单元、管理流程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也由大量的信函往来变成了计算机可识读的数据,通过一个网络就可使几台计算机扮演起远隔重洋的不同国家的贸易角色,这些都使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相对简单化、小型化,可以浓缩到一个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和有限的实习时间中完成;许多应用型财务软件的开发,如清华同方开发的(企业运营监控暨预测系统》,为会计核算、分析、控制提供方便。(3)大量的上市公司定期在专业报刊上公告财务信息,为收集财务、会计资料提供了方便。而且,有许多高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公司),有技术人股参股的公司,有定点技术支持地区或部门等,这些都为收集、设计原始凭证提供了条件。(4)已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提供可取经验。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管理学科仿真模拟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经验。西华大学管理系近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生产运营模拟等实验室,并投人运行使用,效果良好。不仅更好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还大大节约了实验经费,同时积累了建立模拟实验室的宝贵经验。

当然,建立经济活动的模拟实验室,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直接通过接触社会达到实习目的的做法。事实上,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环境的建立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深人调研,以便从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和模拟系统启动运行的数据材料,同时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以后,也还需要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到实际部门进一步的体会和验证。所以,校内的模拟实验和校外的实习这两者应该是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优势互补,必将推动应用经济学科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基本思路社会经济运行是个复杂的系统,从最基本的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按这四个环节进行分类。但是目前要在实验室建立起一个包含这四个环节

的庞大系统则是力不能及的。根据现有条件和实习需要,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相对简化了的经济活动仿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要设置生产性公司、商贸公司(含外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这三类相对独立的基本经济单位。.三类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构成一个经济运行的母系统。生产公司、贸易公司、银行这三类经济单位内部各自又有自己的小循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母系统承担专业实习任务,子系统则承担课程实习的任务。其中会计模拟实验系统,以生产公司为核心设计。生产公司内部的子系统由供应、生产、营销和研发五个子系统组成。供应系统负责资金的筹措与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物资供应与管理。生产系统负责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成本的控制、全面质盆管理、动时研究、价值工程、川管理。营销系统负责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策划、商务谈判、产品销售与服务等。

研发系统则主要负责经营战略分析与决策,项目评估与分析。通过这五个子系统的运行,将生产性公司的生产、技术、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业务仿真模拟出来。上述公司内部子系统的运行,可以由供应科、生产科、财务科、销售科、技术科等业务科、室承担。每个科、室设若干个职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担任,通过在生产公司的实习,能解决“企业技术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学”、“项目评估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实习需要。在组成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生产公司、商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中,都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即财务科。会计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分析的部门,它本身也有其运行系统。例如作为会计业务最复杂的工业企业,其会计业务就包含了财务结算、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和利润会计、资金会计等等。为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在每一大类模拟经济单位中,都应根据业务要求细设相应的会计岗位,使每个会计岗位之间相互联系,进一步构成一个会计活动的子系统,使学生从中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务知识。为了满足扩招后会计专业每位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至少应设置ro个不同生产公司或商贸公司经济活动仿真系统。

4会计模拟实验的改革与发展

4.1拓展会计实验教学模式除验证性实验外,应深人开展设计性实验、超前性实验,并按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适合各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初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中专、大专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中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则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并重,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硕土士层次)以超前性实验为主。至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学生本身素质已较高,因此不必也不适合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所谓超前性实验是指不拘泥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实验内容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超前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应用和掌握的实验。因而需要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一些科研课题进行安排。如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知识及相关的会计准则,探索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人力资源会计处理等。

4.2深化会计实验教学内容拓展模式是会计实验教学的横向发展,深化内容则是其纵向推进。无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是超前性实验,其内容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职能转变已成必然。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学校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挑战,把握时机,将“核算型”会计实验提升为“管理型”会计实验。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基础上,全面开展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收益管理、资产管理、预测决策、财务分析、审计监督等内容较复杂的会计实验,并根据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内容的会计实验教学。

4.3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为使会计人才的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引进电算化及电脑多媒体教学。通过开发会计应用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会计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可以预见,这将是今后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第6篇

关键词:5M1E 会计课程 会计课程教学 会计课程教学过程

一、引言

会计课程教学是理论界普遍探讨的热点问题。纵观近年的研究成果,一类是从会计教学体系、会计教育等方面做出的系统性研究,如“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等;另一类是从具体教学方法或结合具体会计课程做出的针对性研究,如“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模式教学情景设计与实践”、“《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等。本文对这两大类中涉及到的与会计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会计课程的课程设置、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总结。

二、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 潘煜双等(2009)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层次确定各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凝练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专业的适用性。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型,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地方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孟焰(2008)认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美、英国家的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寻找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要从目标设定这个视角加以审视,即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美、英大学会计教育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与其对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大学的会计教学能够培养出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人才,会计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李长青认为,会计教育要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技能要求,找准学校专业定位,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应从满足通识教育、突出特色教育、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等角度来调整课程体系构成,整合课程内容。栾甫贵提出了会计学专业中要坚持的哲学思维、比较教学、解惑教育、整体理解、经济后果、产权维护、管理思维、服务管理、道德教育、政治协调等十种教学理念;王爱国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理念可分为专才教育理念和通才教育理念阶段。他倾向于通识教育理念,赞成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专业教育。综合以上专家的观点,对于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不管各位学者是从教育的层次出发,还是从国内外的比较出发,还是从学校的定位出发,甚而至于从思维的逻辑角度和方式出发,基本都本着通过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正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的:“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学以致用的实战家。

(二)会计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 李秀莲提出了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加强系列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的对策。曲吉林认为,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朱莲美提出了一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旨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戴新民教授根据CPA专业的素质要求,提出应该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大模块课程体系。王华认为,要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作为导向来设计和设置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要淡化专业学科界限,改变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时大的现状,要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孟焰(2008)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发现了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却迟迟不肯做出变更;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必要的课程可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最终被放弃;再者,开设课程的先导课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干脆没有强制的规定。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既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纵观以上专家的观点,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上文各位专家提到的目标和理念,同时,考虑会计课程本身的学习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服务的行业较多较杂,即会计课程的学习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的,但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感,因此,要将会计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 刘永泽(2004)系统阐述了实现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途径和对策,强调会计教育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教学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知识和概念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课堂圆桌会议”、学生演讲、案例讨论、做试验或实操等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孟焰(2008)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技术层面落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常说重要的是给学生捕鱼的网,而不只是那条鱼,但问题在于教师可能也没有那张网。这完全不能归咎于教师个人,因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丰富教学方法的采纳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指出,职业会计师所需要的技能包括智利能力、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能力、交际和交流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方面。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国际教育准则》明确提出了鼓励会计职业教育者“使用一种广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综合以上专家观点,可以看到,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理论界已经总结的较全面了,并且相应具体方法也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关键问题是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习惯,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否均得到有效实施,在实施中的瓶颈是什么?值得探讨和研究。

(四)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李晓慧(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的实地考察,发现英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其实也是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由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及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课程论文的评价主要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及其对文献的评述和引用、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小组作业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演讲的结构和内容、每个成员演讲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证据与观点。孟焰(2008)认为,我国本科会计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很多课程的成绩是由期末一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的,如果不按试卷成绩上报教务部门会有麻烦。考核标准绝对单一,这不但有失公允,也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态,即使平时不用功(甚至不上课),考试也能过。美、英国家商学院将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的方法很值得推广,但要注意避免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力求按学生的努力程度加以区别。刘永泽(2004)认为,我国目前在评价学生时,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但学校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强调全面发展以及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对成绩的考察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导致其他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处于下风,然而这些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对必修分数的考察又只注重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能力,只注重期末成绩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仅凭考试来定夺,知识掌握不很扎实的学生往往靠临时抱佛脚能取得好成绩。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该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种调查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首要选择。综合以上专家观点,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首先是跟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其次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灵活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为操纵、不客观、不好量化的弊端;再有就是刘教授提到的可以结合市场这把尺子来衡量,因为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接受市场的考验的,这种观念可以理解,但具体怎么落实、可操作性如何?总之,考核学生其实也是在考核教师,具体怎样有效的考核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

三、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一)人(Man) 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联系较为紧密。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的基础,抽象、晦涩难懂;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运用,操作性强。与此同时,要想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对会计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作者认为会计教师应主要具备如下这些能力:第一,会计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专业知识不单指狭义的会计知识,而应是广义的专业知识,即除了会计外,还应精通与会计相关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触类旁通;第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备上述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这也是会计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第三,会计教师还应具备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广博的其他知识,比如文学修养、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使授课锦上添花。因为做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更要求教师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这种讲解能力与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是分不开的。至于学生这个因素,虽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直接因素,但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的素质相应也有差别,在此无需展开描述。

(二)法(Method) 教学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方法。生产过程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定、程序化,而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比较灵活。如果说“人”的因素是教学质量的根基,那“法”就是教学质量的灵魂。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我将其划分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具体方法两大方面。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应摒弃以往一堂课,一本教材,教师按大纲将内容讲解完就走人,学生上完课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学生和教师互动很少的方式,而应本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在本科阶段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按照教材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要给学生指定几本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版本的教材让学生去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编者对同一知识点的诠释,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点进行复习、深刻理解的过程,比单纯布置一两道题目的效果要好。除教材外,还应指定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让学生看,这些杂志既应包括与会计相关的学术性的杂志,也应包括与企业、管理等相关的杂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日后科研方面的发展。这样,最终使学生感觉到,上完课只是他学习的开始,形成学生自主看书钻研,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好局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备课,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知识点的微妙变化、相互关联,备课时都要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遍,保证自己确实搞懂了。然后再考虑怎样讲解,以使这些晦涩的理论比较容易的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其他知识,梳理讲课思路,组织授课语言,将所讲的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理论通俗形象化。其次,谓厚积薄发,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讲课顾名思义,讲解课程,语言方面的运用在上述备课过程已经提及,除此之外,教师讲课还会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当今,教师的教学工具不仅有黑板(粉笔),还有电脑(投影仪),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板书,还可以使用PPT。教学过程中电脑的引入确实给传统的板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但同时,PPT教学方式的便利、生动也给传统板书教学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因此,有的教师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丢弃了粉笔,以此摆脱一堂课下来满手、满脸、满身粉笔灰的“白粉佳人”时代。但笔者认为,尤其对于会计课程,这种完全依靠PPT讲课的方式还是不可取的,会计教师应当将板书和PPT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需要用T形账户演示账户之间的关系或其他需要画图画表画线的逻辑性比较强、理解起来较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即所谓手把手的教。而对于一些讲课的提纲,讲课需要的辅助练习题、会计分录等内容,PPT的方式既省时又形象美观。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顾自说自话,而应兼顾学生的反应,这个在下文也会提到,从而适时调整自己讲课的速度、方式等。总之,教师精心的备课,两种教学工具的结合使用,学生反应、课堂气氛的整体把握和灵活控制,均是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良“法”。

(三)测(Measurement) 教学过程的测量,也与生产过程的测量有很大差异。生产过程的测量通常都有一定的标准,易操作。而教学过程的测量,有弹性、灵活性,没有标准,难操作。传统的教学过程的测量方式主要是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以分数来衡量。本文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是理想和实用的方式,学生通过期末突击考个高分,结果过个一年半载又统统把学的东西还给老师的现象并非不存在,而会计课程又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们的饭碗,因此,传统期末考试的方式只能作为考核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当前与立足长远相结合的原则,重在平时,动态的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监督和测评。具体而言,“本着当前”,即采用随堂提问的方式动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了解前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所布置课外内容的完成情况。“立足长远”,即平时就要给学生树立考会计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观念和信心。因为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时毕竟有限,这样学生的眼光就不会只局限于应付期末的考试,从而树立持续不断学习的态度。那么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上述某种考试,甚至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并且如果在工作中做的游刃有余,同时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不都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很给力的一种“测”吗?

(四)机(Machine)、料(Material)、环(Environment) 会计课程教学中,“机”可以指教学的工具,如黑板,电脑等;“料”可以指教材、相关辅助资料等;“环”可以指校园及周围的环境、教室的设施和条件、上课的时间等。这三方面,笔者将其统称为“硬件”方面,这些因素灵活性不大,并且在“软件”方面的三个因素分析里也曾提到,所以在此就不再展开描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企业质量控制的5M1E分析法运用于此,从这一独特视角对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新的分析研究。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把握,以至于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我们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2]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孟焰:《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2期。

[4]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潘煜双:《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6]钟念:《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1年第25期。

[7]时军:《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7期。

第7篇

一、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

(一)80年代的美国会计教育

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的不断扩展上。首先,对于会计公司来说,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但所占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公众希望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而且是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其次,在公司内部,虽然会计人员仍然需要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但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在政府内部,会计人员除了继续参与财务管理之外,在政府组织的计划、规划、预算和信息揭示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必须理解政府组织的目标和策略,具有系统分析知识,以胜任这些工作。

与会计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会计教育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教学计划的内容多年未变,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层出不穷,课程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难以涵盖这些知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课堂问题已经设计好了答案,只有唯一解,显然脱离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用这样的案例教育学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以通过职业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会计教育与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衔接不当,不能达到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继续教育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之间也缺乏联系,等等。

一面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面却是落后的会计教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会计教育究竟何去何从,以迎接跨世纪的挑战?美国会计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显然,只接受有限的会计教育,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中获得成功。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适应会计服务多元化的要求。对会计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下面我们看一下会计职业的变化是如何传导到教育界,并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

(二)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重要影响

在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都有重要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为了便于得到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并发表报告,从而对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AICPA于1967年发表了“职业知识”报告(HorizonsforaProfession),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一般范围。为了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的要求,并为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示范。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AcademicPreparationforProfessionalAccountingCareers)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时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1976年,为了评价Beamer委员会的报告是否仍然适用于当时的情况,AICPA又任命了一个由WayneJ.Albers领导的委员会,对上述报告进行评估,并作了少量修改,于1978年以《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EducationRequirementsforEntryintotheAccount-ingProfession)为名重新。

1988年1月,AICPA通过决议,到2000年,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1988年2月,AICPA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这篇关于会计教育问题的政策公告包括10项内容:①CPA证书是具备公共会计职业基本能力的标志;②进入CPA职业必须掌握“职业知识”报告所规定的一般知识;③要获得CPA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符合该项标准之后,在参加CPA考试时不再需要专门的职业经验;④会计教育计划的范围和内容应该接近《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所包含的内容(详后);⑤各州要尽快贯彻150学时教育要求;⑥完成150学时教育后,应尽快参加CPA考试;⑦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习活动;⑧AICPA鼓励建立职业会计教学计划,或建立职业会计学院,并参与它们的鉴定;⑨教育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会计教育应当由学术界来完成,但AICPA对通过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给予关注;⑩AICPA要定期检查CPA职业的进入标准是否仍然恰当。

AICPA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对示范性课程进行了修改。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内容有:

1.一般教育。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其内容包括:①操行(Ethics);②交际(Communication);③行为科学;④初级经济学;⑤初级会计;⑥计算机;⑦数学与统计学。

2.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这些包括:①中级经济学;②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③企业法;④市场营销;⑤财务;⑥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⑦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⑧交际能力;⑨商业道德。

3.会计教育。会计教育课程包括:①财务会计;②管理会计;③税务;④审计;⑤信息系统;⑥职业道德与责任;⑦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InternshipsandCooperativeEducationPrograms)。

AICPA在上述示范性课程表中,虽然指出了会计教育应该覆盖的课程和每门课程的大致内容,但对具体内容没有过多涉及。他们认为,对每门课程的内容规定得过于详细,反而不能适应会计实践迅速发展的需要。建立示范性课程表的目的在于对进入会计职业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作出规定,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AICPA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他们对教学时间分配提出了如下建议:一般教育:6080学时;企业管理教育:3550学时;会计教育:2540学时。

Y_大会计公司是会计人才的重要需求者,他们对会计人才的教育状况也非常关心。为了表明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立场,1989年4月,当时的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PerspectivesonEducation:CapabilitiesforSuc-cessintheAccountingProfession)。他们认为,1988年AICPA所发表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是对进入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以示范性课程的形式所进行的描述,而会计公司的报告反映的则是经过这种教育之后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这篇报告中,会计公司指出,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即注册会计师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①交际能力,即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②智力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①一般知识;②各类组织和企业方面的知识;③会计和审计知识。报告特别指出,通过CPA考试不应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CPA考试仅限于现行会计实务,而会计教育内容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对现行会计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及其对策是:①课程方面:目前以课本为基础,以各种规则为导向,课堂讲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继续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采用新教学方法,如研讨会、模拟教学、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②教员方面:担任公共会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必须密切配合。③学生方面:会计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会计学生在教育上多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必须通过更具激励性的课程和毕业后更好的前景得到补偿。④学校方面: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变革,要对教员在教学上的创新给予奖励,并重视大学和会计系领导者的作用。⑤鉴定方面: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AACSB)应该通过修改鉴定标准,对本报告所期冀的教育结果作出反应,并对会计教改试验予以支持。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研究,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为Bedford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该报告在评估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对其他方面还有18条,共计28条建议)。①应当把会计视为一个建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操作基础上的,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教员应当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并在为各类组织设计综合的信息系统方面继续努力。②会计教员应该认识到,并应建议学生,严格的一般会计教育和广泛的个人技能的发展是必要的,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育并没有好处。③会计学生应该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Study)所必需的。⑤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⑥教员对学生应抱有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⑦在会计教育计划方面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调整的需要。⑧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⑨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只能在研究生层次展开。⑩学术界和实务界要互相配合,以确定专业化职业会计教育的内容由何者来提供。

不仅如此,在会计公司的资助下,美国会计学会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并资助和监督13所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会计教育改革。AECC前任执行长RichardE.Flaherty在谈到AECC的工作时,引用了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

“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他在谈到新会计教育方式时指出:“我们正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而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方式……新的会计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非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授们的知识。启发式学习已成为改革学校的标竿,减少使用以老师主讲的教学方式;老师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与启发学习的过程。老师授课也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科技已成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教学也逐渐重视全球贸易性的问题,教师彼此间应经常切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发展自己对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课程设计应注重它是否有全面贯彻、相辅相成的特色,而非仅是一连串不相关联的科目。”

由此可见,美国大会计公司和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会计教育应注重能力培养,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三)教育界对会计职业界的积极响应

1.首先看美国各大学对职业界呼吁的反应。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习会计的学生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这样,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大减弱了。所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合格会计人才成为关系到大学会计专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因如此,美国大学对会计职业团体和会计公司关于会计教育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BrighamYoungUniversity)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的毕业生。

(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他们的能力。虽然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为了贯彻技能教育的要求,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课本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仅仅是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在杨伯翰大学的教改中,课本只是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商业材料,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教学。AICPA在1996年曾经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的15项高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大多与信息技术有关。就学校教育而言,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职业会计本科生需要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6门课程,其中包括象网络设计之类的高难度内容。

(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把各门课程的内容能够联系起来,对一项业务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杨伯翰大学在教改中,还采用一种专家小组教学法。也就是由5个人组成专家小组,分别去教60人的班。五个教授的专业分别是财金、成本会计、审计、税务和法律。60个学生每天上3小时的课,并允许5个教授轮流上课。这种教学方法据说备受推崇。

2.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的反应。AACSB是美国高等教育鉴定认可委员会所认可的,唯一对工商管理和会计教学有鉴定权的机构。该机构对职业界的倡议也作出了积极响应。在它所制订的《会计专业鉴定标准》中指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有广泛的适应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私人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工作。《鉴定标准》中“本科生教育”部分的课程要求与AICPA所制定的示范性课程表的要求非常近似。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教育系统对社会需求的必然反应。

二、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1.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我们认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之所以见效迅速,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会计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会计教育,使会计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何以美国的会计教材写得生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因为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教学目标,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为社会所接受,那么就没有人申请会计专业,最终结果可能是会计专业的“死亡”。

反观中国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可以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首先,当前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或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各个大学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从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中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先说课程设置。知识面过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不足几乎是每一个会计学生的通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会计教学内容往往注重规章制度,而不是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往往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经费不足,改善硬件条件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注重基本原理的传授,让学生积极参与,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借口硬件条件不具备,就搁置极为迫切的教学改革,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

第8篇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课程载体、资源管理、服务对象、教学方式上均有较大改进。

 

2013年,首批课程资源正式通过“爱课程”网站上线,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门资源共享课实现开放与共享,其中高职高专课程有七百多门。201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被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项目化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拓展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资源平台开发、交流互动等方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课程组的主要成员,笔者体会到高职会计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独特性,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旨在为搭建一个融合教学、实训(实习)、职考的交互式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变化性需求为导向,以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做学结合为途径,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课程设计,确定了理实一体、注重操作、体现技能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了三级结构:模块教学单元教学要点,包括10个模块、52个教学单元。10个模块分别为初识会计、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验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选择账务处理程序、进行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归整会计档案、处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模块之间有机序化、交错部署;教学单元在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可供专题学习,又前后串联,可供综合学习。

 

(二)课程的资源体系

 

针对教学单元,划分出98个知识点和110个技能点,构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体系和拓展资源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文本(WORD、PPT、EXCEL、PDF、CAJ等)、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网页、资源包等多元化的素材类型。在基本资源体系中,提供了包括教学录像、声像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媒体素材、试卷、习题作业、学习手册、实训案例、Flash 动漫、文献资料等四百多种学习资源,不盲目追求结构、内容和功能上的“大而全”,体现了以知识够用为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原则。在拓展资源体系中,提供了拓宽学习者课程知识面及提升管理层次的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百余个,形成了“课证岗融合、线上线下协同”的易用且实用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三)课程的运行模式

 

课程资源以统一、规范、生动、易于网络共享的特点,在“爱课程”平台开放,形成了课程网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运行模式。考虑到学习时间、场所、习惯和兴趣的差异化特征,线上平台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网络技术环境、不同终端设备的要求,实现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确保课程资源的快速回顾、正常使用。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关联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自由设计空间,为每位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通过与教学资源交互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平台上的任务系统和测试系统,学习者可以自发学习、自行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平台上的解疑系统,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同步或异步交流观点、答疑解惑。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共建的模式设计

 

(一)基本架构

 

1.以课程网站为基础的共享平台

 

课程网站是精品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指标性任务。课程网站的基础性功能,主要是供会计类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网络资源回溯课程要点,赶上课程进度,学习笔记,完成由知识点向技能点的转换,也可进行会计考证的强化复习;线上实训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单元实训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演练。企业兼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获取各类资源。目前,课程网站已登陆全国统一的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后续建设主要围绕三个计划:网站二次开发计划、资源持续更新计划、网站推广应用计划。

 

网站二次开发的重点在于功能框架的合理性问题;资源轨迹的清晰性问题,模块转换的灵活性问题,受众群体的分类界定和授权使用问题,闯关式测试系统、在线多元评估系统、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模考系统、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系统的嵌入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及对接校外实训基地财务模块的可行性问题等。

 

课程资源在未来五年将确保更新率达到50%以上,重点在于动态更新每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关行业资讯、最新法规和制度,结合会计准则的修订更新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作业、试题,增加不同行业企业的实训案例,增加相关的微课资源,增加相关的视频动画作为媒体素材,增加学生实训作品的在线展示,增加通识性内容的双语资源等。

 

针对网站推广应用,将尝试与国内教育网站和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访问接口拓展课程的传播渠道,尝试与同类型院校之间建立校际合作,打破区域界线和本位观念,组建联盟,共建互享课程资源。

 

2.以VBSE为核心的虚拟平台

 

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由用友新道开发的一个仿真现代企业组织运行环境的模拟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训平台。VBSE由低到高依次仿真以制造企业为实景的企业级实训、以“制造企业+购销往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实景的供应链级实训、以“供应链+公共服务机构”为实景的全景实训。VBSE可实现提升性功能,将场景教学、网上开放教学、团队训练整合起来,既富于感性认知、理性经营、信息管理的特征,也尊重差异、拒绝沉闷,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信心和能力。由于平台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工具及材料完全来自于真实业态,尽管平台设计之初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之上,但并不妨碍其运用到真实商业活动中发挥生产服务的功能。VBSE技术平台还可用于课程开发和制作、教学任务推送和执行、教学辅助管理。当然,VBSE对ERP沙盘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性,配合VBSE,ERP沙盘可作为“意会性”综合训练工具。ERP沙盘以资金流转为目标,以手工处理为主,淡化财务业务的具体处理环节,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与生产、融资业务流程及其财务属性,外围组织较少,岗位角色有限,学习支持和能力评估功能不足,更适合作为团队类竞技项目。

 

3.以会计服务公司为主体的实体平台

 

目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一个关联课程的、与会计教研室相对应的模拟教学公司——记账公司,下设3个工作室:会计手工工作室、会计电算化工作室、会计岗位工作室,配备了会计办公设施和用品、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专业软件系统(用友畅捷通T3和ERP-U8、金蝶KIS),可作为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分岗核算、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实训的主要场所。该公司仅有虚拟身份,并不具备真正承接相关业务的法人资格。面对日益增长的小微企业群体,可以借助学校资源,独立或与行业、企业合作(或合资),依法成立一家实体性质的、具有记账许可的会计服务公司,以独立法人身份从事记账、财务咨询、会计培训、代办与工商税务有关的事务。可从校内或企业选聘会计师担任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培训和咨询业务可选聘校内“双师型”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安排持有会计证的优秀在校生参与顶岗、轮岗。比拟同类社会机构,校办公司在人员资质、内部管理、执业质量等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会计服务公司可实现职业性功能,采用市场化运作,兼顾经营利益与教育成效,院校及会计专业的品牌建设也可获益。

 

(二)实施流程

 

VBSE分为3个流程: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实训总结。按72学时组织教学为例,56学时为课程教学(含理论与实践环节),16学时为VBSE集中实训(按每班50人左右计算,可分成2~4个团队)。考虑到受教育者多为新生,可适当简化实训任务,着重体验财务工作基本流程、财务岗位基本职责、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规范和流程、盘点流程和会计处理、期末结账规范和流程、记账方法的典型应用等环节。可围绕10个课程模块,设计以手工方式处理制造企业部分岗位的核心业务:针对模块1的会计岗位设置与分工情境案例,演练团队组建、企业注册、开立账户、岗位认知、领取办公用品、角色登录;针对模块2的会计事项要素划分情境案例,演练通用经营规则、认知业务流程;针对模块3的账户设置情境案例,演练期初建账;针对模块6的会计信息载体设计情境案例,演练财务业务岗位关联、结转损益、期末结账;针对模块7的现金清查、银行对账、实物资产清查、债权债务清查,演练现金盘点、库存盘点、库存统计与分析;针对模块8的基本报表编报情境案例,演练报表编制、审核和简析;针对模块9的会计档案管理情境案例,演练整理会计资料;针对模块10的主要资金运动流程核算情境案例,演练供应过程业务(材料采购与入库、材料款支付)、生产过程业务(生产领料、计提折旧、薪酬核算、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分配、产品成本核算、完工入库)、销售过程业务(销售发货、货款回收、销售成本结转、增值税计算);模块4的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情境案例、模块5的账簿登记与错账更正情境案例,可整合到模块6、模块10的演练项目中。在VBSE实训期间,可穿插组织学生到会计服务公司进行参观实训,与相关岗位学生座谈,体验职业感受。

 

(三)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与评价强调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整体性原则,应制定客观、职业的评价形式及标准,既要较为公正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也要较为可靠地评定教师的履责情况。对于在校生课程成绩,考核设计分为3个环节:课程考核、VBSE流程测评、实训答辩。课程考核实行“在线测试+线下卷考”方式,在线测试由课程网站试题库抽题,每位学生平时随堂完成二套测试题,最多可加试一套测试题,以平均分计算成绩;闭卷笔试按照校内期末统一日程安排,由专业教师封闭出题、统一阅卷。VBSE流程测评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包括指导教师评价、团队成员互评、学生自评三部分。根据不同实训环节和角色岗位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将仿真环境与评价内容融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岗前测试情况、系统功能熟练程度、任务实施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工作态度、任务进度与工作质量等;评价形式主要包括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实训问题表现、问卷表等,要求教师随堂跟踪学生的实训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实训效果。在VBSE集中实训的最后1周,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围绕实训相关内容分组参加答辩。针对在会计服务公司从业的学生,采用项目经理与受托业务单位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成绩,并补贴一定金额的辅学资金,且列入学生操行量化、选拔和推优、奖学金评定的加分项。

 

三、虚实共建对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的适用性

 

(一)务实产教融合,走出会计顶岗实习困境的需要

 

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一线相关工作实践无疑是最好的工学结合方式。由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敏感性及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会计岗位分工、业务衔接的稳定性要求,外加对实习生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工作失误、安全事故等或有风险的考虑,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存在较大障碍,从事POS收银、柜面销售、理货员、行管助理等岗位实属常态。因此,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尤显重要。通过生产性实训平台,能够让行业、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价值,将学校、学生主动拉进企业利益群体。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都是将企业移入学校,以平台对接行业,力求做到“招生即入业、进校即接岗”。VBSE实训设置了多个商品市场区域,由十个组织结构相同的制造企业(生产童车的离散型企业)与外围业务组织构成,每家企业(含外围组织)可提供二十余个角色;会计服务公司配备了业务单据、凭证账簿、证照图章等实物,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练,加快岗位融入,有助于改善学校“多方求告”、合作企业“敷衍应付”和会计类专业学生“走马观花”式顶岗实习的尴尬处境。

 

(二)优化课程内容,实现知识来源多样化的需要

 

由建设者自行课程资源,网站更多地以视频呈现主要内容,微课制作往往不计投入,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技术创新,忽视了教学内涵。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材多在应用类型、软件版本、内容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以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加以描述,这种标准化设计可能不易于体现会计类课程特有的文化氛围,不易于融入院校和教师的个性特点。尽管实训环节与现实工作较为贴合,但是某些非标格式的数字化资源或软件无法嵌入实训模块,与整个职业环境(包括企业跨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外部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无法提供多用户跨岗位在线协作。在交叉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矩阵式课程网站资源基础上,VBSE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从现实社会各种企业原型中抽取核心企业组织的典型业务、与外部服务机构的关联业务形成若干业务场景,这种平台不是课程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在企业经营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服从的逻辑关系加以集成和固化,涵盖了从手工业务处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到信息化管理的元素设计,有助于形成能力本位的动态化、全局观、多视角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帮助学生构建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爱课程”平台提供了APP应用,使课程网站可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便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开展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然而,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和移动智能设备在课内进行非学习性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E-learning”自主学习行为可谓名不副实。在全网覆盖的校园内,既要实现“无手机课堂”,又要提高课程网站的非游客类访问人数和运行效果,课程网站更多地被打造为一种课外补充学习、强化训练和拓展学习的优质载体。VBSE通过仿真企业,可以使学生投身到场地、设备、用品、用具贴近职业现实的综合实训中心;会计服务公司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非常规性业务,所属特定行业的、组织结构相异的企业业务流程及执行,实质上都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提供了自主性、协作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岗前胜任能力测评、业务工作执行效率和效果反馈,可使学生清晰自我认识,有助于触动学生盲目乐观或麻木无谓的内在心绪,自觉找差补缺;通过资质上岗、岗位竞聘、任务互换,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喜好,激发斗志和潜能;通过团队协作,打破单干式实训模式,有助于学生改变思维定式,提高人际交往、组织沟通与协调的社会能力以及有效获得咨询的方法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开发高职教学技能,建立新型教学交互环境的需要

 

会计术语、会计理论的专业性、抽象性,会计方法的连贯性、系统性,加上会计法条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缺乏真实场景进而似懂非懂。以台上为教师、台下为学生的格局讲授教学单元,即便不乏提问、讨论、启发等教学技巧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师生阵营的明显界限,更多地还是师问生答,甚至师问师答,课堂交互性不够生动和主动,学生学习关注度与教师的教学投入度无法相得益彰。VBSE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和外部组织、关键机构、典型岗位和任务流程的系统模拟,给予学生职业角色体验和执行,可进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会计服务公司的岗位业务实践也可强化教学互通,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演变成职业氛围的提前融入、面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协同关系的自发实现;施教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单向传导者,也具有经营者和组织者的多重身份,与身处同一职场环境的学习者既是师生关系,也可能是同事关系。

 

(五)多渠道提升课程建设者综合能力的需要

 

课程建设者应有明确的内涵意识,不能只将课程视作提升自身职业声誉和获取教科研绩效的形象工程。目前,通常按模块划分课程建设任务,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资料搜集、文档编写、声像出演等信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对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组织、加工、传递等事宜大多依赖技术人员。诚然,专业人员无需具备等同于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源整合的专项能力,然而,在全面信息化时代,专业人员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教学理念和意图确有必要。任课教师并非都出自于对口专业或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也不是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研讨、培训或者以脱产形式公派到企业从事较长时期的对岗任职。VBSE指导教师担负计划拟定、场地和场景设计、实践教具准备、资源配置、现场监控、评价之职,仅靠本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是不够的。在VBSE教学安排中,需要组建师资团队分工负责,实施深入指导,有序掌控实训过程。从学生组队、岗前准备到日常业务、期末处理均由3~6名教师同场指导分属于不同模拟企业的学生队伍,这种具有激励性的对抗式竞争氛围可引发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竞技。相较于“一师多生”的教师角色范式,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对其专业外围知识、教学技巧、手工和信息化实务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均有较高要求,有助于教师克服自我满足的工作惰性,激发其投入知识更新、学术研究和技术锤炼的自觉性。

 

四、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相生”的保障机制

 

(一)课程信息传递机制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学习中心”、“天空教室”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下,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搭建多元、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特色资源互补。邀请院校同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辅导教材编写、企业相关案例搜集、企业仿真实践系统运行、课程网站功能与结构调整,可促进课程建设的职业化和立体化。同时,还需要与学校教务部门协同构建通畅的双向信息通道,指定专人担任信息联络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飞信等与共建方交流,避免因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课程建设迟滞或中断。

 

(二)课程系统维护机制

 

基于Web的课程平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网站功能性问题。应由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课程组成员组成网站日常维护专项小组,负责课程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由专人负责监控课程网站在线运行情况,至少每周检测一次网站环境,定期检查现有资源链接的有效性,对无法正常登录或登录后功能模块无法正常使用、各类型素材无法查阅、缓存或下载障碍等问题进行处理,指导专业教师掌握常见问题处理方法,与网站平台交流和解决特殊性或突发性网络技术问题,确保课程在线运行的顺畅性和课程资源的无障碍访问。

 

(三)课程资源增值机制

 

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断修订,会计环境和方法的不断变革,对课程模块实施项目管理,可由课程组专业教师包干负责,有计划地研讨课程设置及资源分配,至少每月反馈一次课程内容的变化情况,对所涉知识点和技能点及时变更,会同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调整资源目录,建立新增资源的访问链接,对修改或删除资源设置导航页进行动态备注,确保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源信息可及时体现课程或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应完善课程评价模块,注重各方受众群体的应用反馈,每年组织一次课程质量评审,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网站非游客类访问量和访问时长,课程资源点击率、复学率和下载率,课程内容更新率,学习者满意度等作为课程评审的重要依据,还要加入对课程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第三方评价。

 

(四)课程效应辐射机制

 

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课程平台知名度,扩大课程成果的实际应用,进而带动会计类专业后续课程的精品开放化建设。在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开展之际,可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让更多人群关注课程。课程建设者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对课程的积极宣传和推广应用也具有较大的促进力。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内功修炼,以强化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访问会计师项目,以及会计人员实务培训、顶岗实习、大学生创业创新等项目,为更多企业单位提供专业咨询、技术培训、会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完成课程建设的拓展学习任务和延伸服务任务,不断提升共享课建设理念和水平,以扩大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当然,课程建设也需要配套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经费奖励与补贴制度,以此激发热情、成果、突出重点、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