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打击乐教案

打击乐教案

时间:2022-11-16 05:2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打击乐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打击乐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具体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使孩子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怎样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怎样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交往以及群体意识,怎样将音乐教育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近年来,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在学习、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验中有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大纲、教材、计划贯穿到实际教学中。而作为高师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究方面仍然比较空缺,不能很好地与当前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有效接轨。作为这门学科的传授者,我想我有义务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高师院校的推广及普及尽一份微薄之力。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所在院校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初步构想。

一、教学大纲的建设

教学大纲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教学的指路标。面对音乐程度参差不齐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制定一个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笔者发现由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新形势下从外引进的先进课程,在国内的不少院校里仅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无类似于钢琴、音乐等学科具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大纲。社会上办的培训班也只是根据授课教师的某项特长进行开课,并没有一套适合本土的、完善的、系统的教学大纲 。因此,笔者通过下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班学习,搜集各方面相关资料,再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第一版教学大纲。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奥尔夫艺术思想及其作品、教学方法的重要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遵循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奥音乐教育的理念,并运用这种理念为将来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立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优秀课例,通过“授课”的方式表述课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应达到下列要求:了解奥尔夫的生平与音乐活动,理解其音乐教育思想。通过课例的学习,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在能力方面基本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开展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提倡动手自制乐器,动脚踏出自己的舞步,动口唱出内心的情感,动眼看出视觉艺术的音乐流线,动心将这些元素整合运用在音乐艺术上,将创意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上。简单说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脚跳、动口唱、动耳听、动眼看。”因此设计了以下五大模块内容,使每一节普通的音乐课不再枯燥,全面提升音乐课的实用价值。

“节奏教学”

(一)节奏的培养与训练

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结合大自然的节奏、语言的节奏、动作体态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二)运用打击乐

打击乐最容易敲击出声,音色鲜明,被孩子们喜爱,常可以运用在朗诵、给歌舞伴奏、给旋律伴奏等。包括:1.打击乐制作和利用;2.打击乐的使用方法;3.如何组建一支生龙活虎的乐队4、如何指挥乐队

(三)即兴演奏训练

奥尔夫教学中即兴演奏是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技术简单,和声单纯,伴奏常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幼儿一开始就作即兴性演奏。即兴演奏可以让孩子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好符合奥尔夫要“动”“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孩子自己创造音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

(四)模拟幼儿课堂操作训练

为了将来能让学生零距离上岗,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模拟教学尝试:1.环境创设,模拟教学;2.布置课题,分组讨论如何开展教学;3.分组展示;4.讨论总结。

“唱歌教学”

(一)幼儿唱歌技能培养包括:1.听觉培养;2.感受培养;3.发声培养;4.呼吸培养;5.音的高低培养;6.音的强弱培养;7.音的长短培养

(二)怎样教唱歌

虽然现在不主张以往的唱歌教学模式(唱一句学一句),但用什么方法来使孩子真正的感兴趣?我们知道人在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歌曲,孩子也一样。设计情境,营造歌唱氛围:1.从歌词的道白节奏入手;2.结合语词替换、律动、图片、故事、游戏、戏剧等手段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3.进入旋律,水道渠成

“舞蹈教学”

音乐、舞蹈、语言、表演等融为一体,是奥尔夫艺术思想及其作品的重要特色,也是他的教育理念中颇有特点的组成部分。古人云:“动情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争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道出了语言、歌唱、舞蹈原是同根一体。这里的舞蹈是指没学过。舞蹈的人都能跳的舞,要求是:依据音乐,要有想象,自由设计1.动作由浅入深,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编;2.创作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舞蹈语言;3.幼儿舞的教学浅析。

“欣赏教学”

(一)全新意义的欣赏

说到欣赏,许多人认为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听音乐,即使是老师也做不到从头至尾不走神,何况我们的幼儿,怎么才能让幼儿真正的读懂理解音乐呢?两个字“参与”。

(二)间接欣赏

即不在正式的音乐课上欣赏,在课间、在用餐、在睡前睡起等时间段,看似简单和随意,但却贯彻了奥尔夫教学中“让孩子通过自身活动去感受音乐”的原则。

(三)直接、有准备的欣赏

多变的活动形式:声势、律动、游戏、乐器演奏、独奏、伴奏、合奏、轮奏、齐唱、合唱、轮唱,几乎调动了音乐的一切手段,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又高度统一于欣赏。

(四)模拟幼儿课堂操作训练

教案编写教学”

目前许多幼儿园老师上奥尔夫音乐课都有现成、统一的教案,他们不用过多的思考和研究,因为在她们接受培训时,专家已经告诉他们每节课该怎么教,怎么做,做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和律动、游戏,将课程内容细化到每一步灌输给教师,教师们上课照搬培训内容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对教师们进行教材的指导以及培训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这些培训是否让老师们真正的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呢?将教学模式化、内容具体化所带来的结果会怎样?即老师们上课时所做的音乐游戏和活动一样,所有的教学基本相同。这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本意吗?本人持怀疑态度。无论有多少现成的优秀教案,毕竟是别人写的,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通过自身的思考、钻研编写出的教案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教案编写的教学,及时发现教案设计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教案。

三、注重教材建设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由引入到实践运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仅仅经历了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的时间里,奥教育理论经历了由照搬国外教育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践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出现了许多奥音乐教育专家,同时在专家们的努力带动下,通过各类培训班和学校开设的课程,在音乐师范教育中基本普及了奥音乐理论,同时培养出一批能够将此教学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音乐教师。我作为一名研究音乐教育的高校教师,了解和学习了奥音乐教育理论,也有幸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对此教育理论的认识由初步认知阶段到基本了解阶段。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后,我发现很多奥音乐教师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教材,但他们有的是丰富的课例,他们通过优秀的课例进行展示,让学员在展示中了解奥音乐教学。在200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适合本土教学的教材。该教材是奥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想在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努力下,将会涌现出更多有价值的书。

四、注重实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始终贯彻“学生实训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锻炼”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穿行。同时,聘请幼儿园一线的专业教师把幼儿园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看到、学到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对一名教师在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更使学生在专业的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带领下,在具体的幼儿园模拟教学任务中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不是推崇一种潮流和时尚,不是认为不用奥尔夫教学就跟不上时代,而是看到了奥音乐教学给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教学也完全充分体现了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而且更加完善了音乐教学手段。奥教学的真谛是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文学等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此同时,发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以育人为根本,既为学习艺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发展孩子们的各种潜能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合当今世界需求的人。这种真谛让我意识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虽然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推广和使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矛盾,但我坚信有一天它必然会走出一条广阔的大路,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也会在坎坷中一直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2]许卓娅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

[3]郭亦勤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8

基金项目:

第2篇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一、 复习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 通过听赏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体验乐曲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轻快活泼的情绪,感受进行曲作品的风格,了解音乐家莫扎特的简单生平及乐曲创作的背景。

三、 通过歌曲的演唱、乐曲的听赏、以及对其他不同风格进行曲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了解多种进行曲的体载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一、 通过演唱和听赏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让学生感受进行曲中不同速度的行进脚步。

二、 把握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的演唱情绪及歌曲的分析与

处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

1. 听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的伴奏音乐,学生吹口风琴列队进入教室,教师用小军鼓伴奏。

2. 演唱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

二、 歌曲处理

1. 教师范唱。

2. 师生分析。

(1)通过学生歌曲演唱的实践,初步感受歌曲A、B两段的情绪对比。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演唱,你们能说说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演唱时,它的速度、节奏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学生各抒己见。

(4)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相同,通过节奏从密集到宽松使情绪产生不同。

(5)学生齐唱歌曲,基本做到歌曲A、B两段在情绪上有对比。

(6)教师:我们换种方式来表现歌曲,想像一下歌曲表现出一群队伍从远处走来又渐渐走远的场景,那又将怎样来唱好这首歌呢?怎样表现出歌曲的强和弱?师生共同讨论,用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演唱歌曲。

(7)用部分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8)学生演唱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说明:

本环节是在音乐实践与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并为乐曲配打击乐器。渗透音乐知识与技能练习,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教师归纳:你们的表演很出色,从你们的演唱、队列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使我们共同感受到了行进的脚步,普勒多利亚的人民一定会欢迎我们的。

三、 欣赏《土耳其进行曲》

1. 介绍乐曲,并播放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

2. 听赏并哼唱乐曲的主旋律。

3. 完整听赏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

提问:(1)乐曲的主旋律出现了几次?

(2)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3)乐曲在情绪上是否有变化?

4. 复听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全曲,再次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

要求:(1)请学生分组用色块把乐曲的段落按顺序排列出来。

(2)分组交流,评价。

说明:

通过听赏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感知乐曲的情绪与风格,了解音乐家莫扎特的简单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四、 拓展探究

1. 游戏:《听一听、选一选、做一做》。

游戏规则:听音乐选出哪首乐曲是进行曲,并在数字序号后打。

2. 学生交流。

3. 师生评判。

4. 教师归纳并简单介绍下列四首乐曲,并让学生随音乐走一走,感受进行曲中不同速度的行进脚步。

①《运动员进行曲》、②《拉德茨基进行曲》、③《童年》、④《婚礼进行曲》

说明:

通过几种不同风格进行曲作品的介绍和听辨,使学生初步掌握同一体裁的进行曲,由于风格、内容及主题的不同,其情绪效果也就不同,以引起学生对进行曲体载作品的关注与兴趣。

小结

通过听赏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使我们对进行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一体裁的进行曲,由于表达的内容及主题不同,使进行曲的速度、风格和情绪也就不同,行进的脚步也会不同。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以后在音乐学习中会了解到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音乐

《行进的脚步》这一单元是通过歌曲的演唱、乐曲的听赏,以及对不同风格进行曲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了解同一体裁的进行曲,由于表达的内容及主题不同,进行曲的速度、风格和情绪也就不同,行进的脚步也会不同。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课中,如何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理解音乐知识获得各种音乐表现能力,这是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在《行进的脚步》这堂课中我尝试用由浅入深,通过学生实践和情感体验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初步感受到进行曲这一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材的处理要有创造性

教师在理解教材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由兴趣出发有机整合课内外资源。通过队列、演唱、欣赏和听辨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进行曲”这一复杂概念在学生的体验中简单化,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教材的表现,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音乐。

从一开始教师带着学生用最简单的踏步和着进行曲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进行曲的节奏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脚步中得到感受。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听觉领先的教育理念;通过复习、处理以及用打击乐器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从情绪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中对歌曲《行进到普勒多利亚》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把歌曲唱得更好。

进行曲不仅有声乐作品还有器乐作品。在设计《土耳其进行曲》教学时,教师想到它是首回旋曲式的乐曲,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是较为困难的,更何况乐曲有四分多钟,那只能从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感受乐曲的情绪入手。在介绍莫扎特的生平和《土耳其进行曲》的由来时,教师把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以此激发学生对乐曲的聆听兴趣。这一环节教师的语言和生动的媒体课件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在初听乐曲时,教师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分清各段乐曲的情绪变化,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使学生对乐曲有了初步的理解。复听时分小组让学生根据情绪上的变化用不同颜色的磁铁表现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各小组学生的反馈都非常出色,课堂气氛达到了“沸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听辨进行曲也是教材的拓展部分,借助有趣的听音游戏,目的一是让学生欣赏课外的乐曲并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二是对教学进行反馈。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进行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不仅初步知道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还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

课堂氛围

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处理歌曲时教师通过范唱,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诱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产生了情感共鸣。在和学生共同体验音乐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 学生

在小学音乐的具体教学上,由于小学生实际不同,课型不同,构建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同。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的是构建一个原型,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转变原型,构建新的模型,构成实效而又审美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使其自然和谐。

构建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着重备好课,写好教学设计,从理论上奠定好班级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备好教材内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备课时仅用一种教材明显是不够的,通常都用两三种进行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选择优秀的,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和方法,而且着重监控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保证80%的内容遵照现行教材,20%的内容灵活调整。

二、写好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应该把如何引入、主要过程、结尾总结详细写好,具备完整的教学框架,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而且要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

三、教学模式确定

本人把自己音乐模式原型大概定义为:教学目标定向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巩固强化。其中在教学目标定向中,我一般利用形象、趣味定向,亦即并不是一上课就讲课题、讲概念而是趣味定向,激发兴趣,动之以情;构建平台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由浅入深,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使学生顺理成章掌握知识;合作学习是老师上课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师生互动,最后是归纳总结,并引入师生互相评价鼓励。

在原型的基础上,本人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改变顺序,例如对于一般的较难的内容,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再学习思考,构建的模式为教学目标定向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巩固强化;对于一般或较容易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再指点,构建的模式为教学目标定向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平台巩固强化。

例如 二年级的《鸭子拌嘴》一课,其为音乐欣赏课,经过认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为图:

其中过程A为趣味定向:用游戏方式激趣学生听辨上节课认识了的打击乐器(舞板、三角铁、小鼓、铃鼓、碰铃),通过游戏导入,营造气氛,接着用图片形象直观介绍新乐器锣、擦,并写出标题《鸭子拌嘴》,同时提问拌嘴的意思。

过程B、C、D、E为: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在过程B中我让学生带着拌嘴这个问题初听音乐,谈自己想象,编成小故事让其激活想象,活跃思维;过程D、E中,通过多媒体动画直观表现《鸭子拌嘴》的场景,让学生边看,边听,并适时提问和暗示乐曲中有哪些打击乐器?(锣、擦);过程F我把学生分组,分发教具(舞板、三角铁、小鼓、铃鼓、碰铃),引导学生进行铺垫练习,启发学生自觉进行片断创作,并让各小组使用打击乐器表现一只小狗啃骨头的声音。并把各小组的效果录音,进行比赛。过程G巩固强化过程。

四、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学生反馈

课后总结中我还把这一节课的上课模式叫“激趣欣赏创作”,有利于让学生思维活跃,尽情参与、感受、体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音乐教学模式是基于音乐教学理念。兴趣培养、欣赏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和创造力培养,是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基本理念,而根据现在的实际,按照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则要求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要做到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别是教学方式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气氛自由活泼,整个教学过程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看重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这就是现代音乐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学生动,如沐春风。

五、让学生如沐春风,应根据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插入审美的教学模式

(一)趣味模式

趣味模式是每一位成功的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教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具体过程是引起兴趣激情互动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二)形象模式

形象模式就是教师通过预设情境,利用生动的情景进行形象教学。这种模式特别适合语言和音乐教学,情景相融,教与学都乐在其中。更好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多年推广为教师采用形象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模式基本教学过程:直观情景配乐欣赏歌曲融入情景效果显著。

(三)幽默模式

幽默模式当然就是在教学中风趣幽默地学习。幽默是寂寞的克星,没有人能抗拒它,同情一下我们师生吧,不要让我们在枯燥的教与学中长久的挣扎。幽默模式的基本过程是诙谐笑宽容宽松气氛重投学习。

(四)圆融模式

第4篇

下面以我在备课过程中的几个“问号”谈谈我的理解及点滴体会。

一、为什么是表演而不是唱歌?

也许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读书时代的课程表上开始写的是“唱歌课”,后来改成了“音乐课”。音乐课比唱歌课多了音乐欣赏部分,但是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信息接纳器”。但是在推行《音乐课程标准》的今天,课本的每一课都是以“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个部分出现,这不禁令我思考:为什么是表演而不是唱歌?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音乐课程标准》对“双基”内容的表述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而对于为什么要把“唱歌”改成“表演”我还是觉得茫然。直到有一次学校搞文艺会演,我蓦然发现:虽然所有参加表演的学生都很认真、很努力,动作也很整齐,但是唱歌课教出来的学生在舞台上面无表情,缺乏表现力;而表演课教出来的学生在舞台上却精神饷满,活泼自信,富于感染力。在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把“唱歌”改成“表演”,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在教师指挥下进行的被动的“唱歌”,变成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动活泼的“表演”。这个改变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改变反映的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理解了为什么要“表演”后,我就明确了“表演”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的驾驭就更有把握了。

二、为什么要聆听?怎样聆听?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审美体验可视为一种实践,而“实践性”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之一。课程标准中用“聆听”将它准确道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表述很明确地指出了聆听的重要性。至于该怎样聆听,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帮助儿童逐渐对音乐的要素更加敏感,因为音乐要素包含了可以产生洞察人类情感的条件。下面以欣赏课《狮王进行曲》为例说说我是怎样让学生聆听的。

第一次备这节课时,我只想着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吸引学生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第一版教案。一节课下来,整个过程感觉挺流畅,学生的反应也不错,但是我在反思时总是觉得这节课有点散,好像就是为了聆听而聆听,少了点线索,没有深度。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出第二版教案。第二版教案跟第一版教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明确地围绕着音乐要素进行聆听,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前都问问自己是否能根据教学目标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和有效激励,引导学生在多次的感受中体会狮王与小狮子的吼声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对比来表现的。由于多了感受音乐要素这根主线,整节课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深度也得到了深化。

三、如何进行编创与活动?

编创与活动所包括的内容有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与创作实践。下面以探索音响与音乐为例谈谈我的体会。“课程标准”对探索音响与音乐这项内容提出的标准是:1―6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而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是音乐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说目标即在过程中,体现在方法上,即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我认为要进行编创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就要按以上顺序进行,即首先要让学生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进行模仿,会模仿才会进行探究,会探究才会进行合作与综合。这点体会是我经过失败的教训而得到的。

小学四年级有一课是对大海的创作,书本有四幅画:码头与准备出海的渔船、乘风破浪、惊涛骇浪、凯旋而归。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分别展示这四幅画,让学生根据画面说说联想到的声音,然后分小组按教师指定的画面展开讨论、选择乐器进行创作,练习后分小组进行汇报表演。学生除了会用打击乐器模仿海的声音,还有用纸张摩擦出的海风声。用人声模仿的海鸥叫声,还有一个孩子用脖子上挂着的一串钥匙模仿出轮船起锚时的铁链声。当时我感觉教学非常成功。但是上完两次课后,我发现不论是哪个班或是哪个组,对“惊涛骇浪”的表现都是最差的,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开始去寻找原因所在。直到有一次我去了学校附近的码头,才找到了答案:我们生活的地方是珠江内河码头附近,码头、轮船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细节,而惊涛骇浪的大海对学生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也就是说没有体验也就没办法模仿,所以他们的创作是茫然的、空洞的。找到原因,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调整。在第三次上这一课时,我先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惊涛骇浪的大海,再欣赏格里格作曲的《大海风暴》,引导学生观察乐队的演奏,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学生就能够利用鼓、锣、钹再加上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惊涛骇浪的大海了。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初步了解“进行曲”的风格,能用打击乐器、肢体动作表现乐曲。

2、通过互动、合作表演,体验表演的乐趣。

3、通过听赏《玩具兵进行曲》, 初步感受乐曲威武、雄壮而又活泼的情绪同时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能感受到音乐的进行曲风格。

难点

能用肢体动作完整地表现整首作品。

教具准备:课件、串铃。

教学过程:

一、随音乐进入教室

【过】亲爱的同学们,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都有什么玩具呢?......那你们知道,当我们睡觉以后,我们的玩具在做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动画片导入

【过】看了《玩具总动员》的片段,相信你们也喜欢这些会动、会跳舞的玩具。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扮演一个可爱的会动会跳舞的玩具兵。

板书课题

三、新课新授

【过】我们完整的聆听歌曲,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一)完整聆听

【过】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过】《玩具兵进行曲》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分段欣赏一下。看看我们今天需要怎么扮演这个可爱的玩具兵。

(一)第一部分教学

1、聆听引子

【过】首先我们先聆听乐曲的引子。请观察图片,仔细聆听,说一说小玩具兵们在做什么?

聆1

【过】老师为我们的故事起一个头吧。夜已经深了,小哨兵用号角告诉我们,小主人睡着了,我们的狂欢可以开始了。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一起被集结的号角叫醒。

聆2评价

2、聆听第一部分A乐段,用肢体表现乐段。动作要领讲解。

【过】玩具兵被唤醒以后会做什么呢?我们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吧!下面我们一起聆听乐曲第一部分A乐段, 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玩具兵们现在在做什么呢?

聆1

(音乐中,老师踏步行走)

【过】玩具兵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整齐的步伐从玩具盒里走了出来。我们把A乐段叫做“行走”乐段

【过】小玩具兵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请起立,让我们也随着音乐,踏着快乐整齐的步伐,从玩具盒里走出去吧。聆2

【过】大多数小玩具兵们走的非常好,有几个小玩具兵好像还没有睡醒,跟大家的步伐有点不一样,我们再走一遍好吗?

聆3

(移动将台中课堂实录,录踏步较好的学生视频)

【过】请坐。老师发现有几个玩具兵走的特别气派,老师把他们录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

【过】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向他一样

走的一样好,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

聆4

3、聆听第一部分B乐段,画旋律线

【过】小玩具兵们走的非常好,请坐。

【过】小玩具兵们刚从玩具盒走出来,被一个关卡挡住了去路。这可难不倒我们的玩具兵。

【过】下面我们一起聆听乐曲第一部分B乐段,观察老师的动作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聆1

【过】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

小鸟是根据音的高低排列的,头像特别大的地方音比较重。

我们先一起练习一下吧。

【过】B乐段是“旋律线”乐段。请同学们把小手拿起来,跟老师一起画一画吧。

聆2

【过】恭喜小玩具兵顺利通关

4、 找出隐藏图片的重复乐段。

【过】这两张图片是我们刚才表演过的2段音乐,第一张图片是“行走”乐段,第二张是“旋律线”乐段,这里还隐藏着一张图片,这张图片的音乐会是前面2段音乐中的哪一段呢?请仔细听。

聆1

【过】第3幅图是前面“行走”乐段重复。这三段音乐构成了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我们给他取一个好记的名字,叫做“行走”主题。

下面我们把这个主题完整的表现一遍。

聆2

5、表演第一乐段。

【过】评价

(二)第二部分教学

【过】玩具兵从盒子了走出了了以后,遇到了其他的玩具,我们来听听它们在干什么呢?

聆1

1、聆听音乐,说说玩具兵此时在做什么?

【过】玩具兵遇到了其他玩具,他们要打招呼,要跳舞。因为是玩具兵,四肢不是很灵活,跳起舞来动作会比较僵硬,跟老师一起用肢体表现这段音乐吧。

聆2

2、用肢体动作表现舞蹈主题(师带生做)。

3、聆听音乐,找出主奏乐器,并随音乐模仿吹奏动作。

【过】跳舞怎么能少的了器乐伴奏呢?这段音乐里还有新的乐器加入到了里面,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分段聆2

【过】短笛是小型长笛,音色清脆尖锐,富有穿透力。演奏时双手右侧持笛,手指按健孔进行吹奏。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模仿短笛演奏。

【过】长号是古老的铜管乐器,左手握紧乐器,承担乐器的全部重量,右手持伸缩管外管。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模仿长号演奏。

【过】第二部分音乐也是由3个乐段组成的。首先上场的是吹短笛的玩具兵,然后是吹长号的玩具兵,最后是舞蹈的玩具兵。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给他取一个好记的名字,叫做“舞蹈”主题。

【过】下面我们把这个主题完整的表现一遍

聆3

4、完整表演第一、第二主题,邀请小老师互动。

【过】我们已经学完了乐曲的第一部分“行走”主题,和第二部分“舞蹈”主题。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表演一遍吧。

第一+第二主题

聆1

(三)第三部分教学

【过】玩具兵们跟其他玩具打完招呼跳完舞又往前走,走到了音乐的第三部分。请同学们注意听,第三部分是第几主题的重复呢?

聆1

1、聆听第三乐段的主题,说说是哪个主题音乐的重复。

【过】这个乐段行进感非常强,它是第一部分—“行走”主题的再现。小玩具兵有踏着整齐的步伐,开启了冒险之旅。

【过】老师非常羡慕他们,想要带着小乐队加入他们。我为乐队带来了3条节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练习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把小乐器拿起来,小组讨论,这个乐器用哪一个节奏伴奏更好听呢?

2、用X  X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串铃为主旋律伴奏。

双响筒:X

XX

|

X

XX

||

(

跑跑

)

串铃

/

响板:

X

X

|

X

X

||

(

)

碰铃

/

三角铁

:

X

--

|

X

--

||

(慢走

)

【过】下面请同学们把小乐器拿起来,小组讨论,这个乐器用哪一个节奏伴奏更好听呢?

学生说一说选了那条节奏,并打一打。

【过】同学们表现的特别好,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进行伴奏,一起加入到玩具兵游行的队伍中去。

第三部分聆1

(四)尾声部分学习

聆听音乐,说尾声的情绪及结束音的强弱。

【过】正当我们玩的起劲的时候,状况发生了。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

聆1

【过】结束音结束在强音上?音乐的情绪匆忙、慌张。小主人要醒了,他们很紧张而又乱糟糟跑回玩具盒。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演一演吧。

四、分析曲式结构

【过】到现在为止,玩具兵的故事讲完了,我们也分乐段进行的扮演。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乐曲的组成。这首乐曲由引子....尾声组成。

五、根据图片提示,让学生完整表演整首乐曲。

【过】现在我们到了最有趣的一个环节了,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提示,完整的把乐曲表现一遍。

六、总结

作品介绍

【过】这首作品是德国作曲家耶赛尔根据小时候做的一个梦境创作的,他梦到玩具兵在他睡着后偷偷跑了出来,在他苏醒时又慌忙的逃回玩具盒。这是一个美妙的梦,今天同学们为老师创造了同样美梦。

【过】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玩具,它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吧。

第6篇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仍缺乏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对教学本质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度思考,导致课堂教学“异化”现象仍普遍存在。

(一)学习方式的异化

在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一位男生没等教师说话就大声喊道:“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教师脸色阴沉下来,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厉害,还没讲到呢,一会儿再说!”说完又按照教案预设按部就班地往下讲解。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唯教案是从者。在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这类教师不是敏锐地捕捉和充分利用“意外”中包含的生成性资源,而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掌控之中,把授课内容及过程引向教案预设的轨道。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唯教案是从,照本宣科,而应当将学生的“疑问”“生成”归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和充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教材的异化

在《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唯教材至上”的僵化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chair、desk、cap、book……一成不变地教on、in、under的用法。整堂课,教师“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没有做任何取舍或拓展。

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英语的魅力,学会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如果唯教材至上,只讲书本上有的内容,就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自己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甚微。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在后课标时代的今天,教材更多的要起到平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打破“教材至上”的观念,要突破教材,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拓展。

(三)课堂活动的异化

在一节《一一间隔排列》的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将两种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成“间隔排列”,然后让学生观察,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甚是新颖,学生将两种事物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排列的行列中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教师看看时间,一句“时间到”,然后让学生停止探究,开始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就逼迫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停止运转,以至于课堂缺少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事物间隔排列的规律,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奉行课堂“时间至上”,在预设的时间安排束缚下匆忙完成教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与拓展,使得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黯然失色。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摒弃“时间至上”的观念,合理安排时间、机智地调整预设、智慧地组织教学,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受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

(四)主体地位的异化

在一节《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课上,教师共安排了四大环节:学唱歌曲、表演歌曲、欣赏、小结。其中学唱歌曲环节花去近35分种,教师利用录音机,一句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本该是学生最喜爱、最乐意上的音乐课,却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听到下课铃响,教师却说:“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兴致勃勃地继续执行预定教学任务:男女生赛唱、用不同打击乐器编创乐谱、表演歌曲、课堂小结。但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而没有深入。

纵观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享受音乐,而是声嘶力竭地唱、歇斯底里地演、无可奈何地熬。这样的状况就是教师“唯任务至上”的教学观所致。这种观念使得课堂教条、死板、拖沓。

虽然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机械地执行教学预定任务。教师应破除“任务至上”的课堂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环节、时间、过程等因素,使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二、教学行为失范问题探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旦失范,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角色失范

理念是航标。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二)教学方式失范

思想是灯塔。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回顾上述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胶柱鼓瑟。出现如此窘境,原因在于教师墨守成规,没能把教学过程演绎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让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变成多彩的舞台、单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交响乐”,给“干瘪”的课堂注入一泓“活水”,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共鸣”。

(三)教学规律失范

方法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形态。纵观上述课堂,多数是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练代学。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没能使教与学和谐、学与教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教中要包含着学,学里体现着教,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三、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摒弃浅薄和浮躁,涤荡积习与时弊,构建高效课堂?

(一)弹性设计教案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数倍于课堂的时间去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1.因学而教

以学生为主体,预留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学,养成习惯。教师做到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2.弹性设计

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3.充分预设

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要充分预计好“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

在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充分深入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

1.深研课标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深钻教材

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教师要领悟编写者的意图,从编写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资源,设计教学。

3.深挖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层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4.深谙特点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亲近教材,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亮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精心组织活动

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

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指导

教??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而且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3.选准方式

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 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优化评价

第7篇

翘鼻子噜噜

小猪噜噜有个翘翘的大鼻子,鼻子上有两个圆圆的鼻孔。噜噜有个坏毛病,经常挖鼻孔,有时还挖出血来。猪妈妈告诉它,这样做很不好,不仅会弄破鼻子,自己也会不舒服的。

一天,噜噜在家玩,觉得没意思。咦,小豆子,纽扣,还有糖纸团,都是圆圆的,和我鼻子一样,让它们到我的鼻子里玩玩吧!小猪噜噜把它们都塞进了自己的两个圆圆的鼻孔里…

不好!噜噜开始有点难受了,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了。它想赶快把这些小东西请出来,可是手越掏,这些东西越往里钻,鼻子有点出血了,噜噜的脸开始发白……它急了,大叫:“妈妈快来呀!”

妈妈赶紧带噜噜到了动物医院,熊医生用镊子取出了噜噜鼻子里的纽扣、糖纸团和涨大的小豆子。熊医生说:“这样太危险了!”

从此,噜噜再也不敢把小东西塞进鼻孔里去了。

教学详案

[课时建议]1课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通过听觉判断方向的能力,提高听觉器官的灵敏性。

3.培养幼儿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桑树)。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的过程(图画)。

3.布袋人手一只(20个)。

4.打击乐器4件,歌曲《我爱洗澡》及轻音乐。

5.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播放歌曲《我爱洗澡》)。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洗澡啊?

小朋友:喜欢!

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洗澡,都是讲卫生的好孩子!今天,我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叫《我爱洗澡》,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做运动好不好?

小朋友:好!

教师组织幼儿拉成一个圈站好,跟着音乐做:晃头(冲水)、搓手(往手上打肥皂)、搓脸(往脸上摸肥皂)、往脖子上打肥皂、往胳膊上打肥皂、往身上打肥皂、往腿上打肥皂、拿着毛巾上下左右前后的搓洗(搓搓背、搓搓胸)、冲一冲水、再搓一搓、再冲一冲、毛巾擦干身体和头发,晒晒太阳、跳一跳。

二、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师:小朋友们,洗了个澡舒不舒服啊!

教案备注

想象:布袋套在身上――蚕

听觉:听声音辨方向。

环境的布置能增加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蚕生活环境的直观理解;音乐的运用能烘托氛围,渲染气氛。

既是热身运动,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节奏感,复习了洗澡过程的生活常识。

小朋友:舒服!

师:小朋友们应该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对不对?

小朋友: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地上有很多的布袋,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玩之前呢,老师要讲一下,小朋友们玩的时候应该注意注意安全,不要让布袋里的尘土迷了眼,不要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碰撞,尤其是戴眼镜的小朋友更应该注意。我们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玩的花样最多,花样最新,哪个小朋友最聪明,最能干。好,开始玩吧!

三、“蚕宝宝”游戏。

(1)师:小朋友玩的真不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大屏幕),那是谁啊?对,是蚕宝宝,今天啊,我们就来做一回蚕宝宝好不好?现在让我们钻进布袋,把自己变成一只蚕宝宝吧!

来,变――变――变!

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走路的吗?(幼儿集体在地上做蚕宝宝走路)

师:看,这只蚕宝宝爬的真好,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爬的?

(2)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

A师:蚕宝宝们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吧?看,那边有桑叶,我们爬过去吃吧!

(教师作为喂桑叶的人,不断地变动自己的位置,蚕儿也随之改变爬行的方向。)

B师:让我来摸一摸,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听到有蚕宝宝在吐丝了。

C师:蚕宝宝吐了这么多的丝,把自己也包在里面了,形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蚕茧。蚕宝宝们,你们听,有声音传来了,是什么声音啊,我们试着朝声音发出的方向爬过去去吧!

(请四名老师在场地的四个角落,看教师的手势敲打乐器)

D师:蚕宝宝爬呀爬,爬得累了,终于在茧里面睡着了,慢慢地变成了蛹,它在茧里滚来滚去,飞蛾终于咬破茧,飞了出来,一只又一只,一只又一只,都飞出来了。

(模仿飞蛾的动作四散跑)

第8篇

关键词:音乐;公开课;备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86-01

无论是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还是具有多年从教经验的资深教师,都会经历各种研究课、教研课和公开赛课。要想通过这样的历练提升自己,一切要从备课开始。

一、备教材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三、四年级每册书有8个单元,每单元包括三至四首演唱歌曲、两首左右欣赏乐曲。有的还有器乐曲和主题活动。如何在这丰富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与课相关的资源,需要教师深入研究。(1)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要深入了解单元内容。例如,第七册第四单元“采金秋”是3首表达丰收喜悦之情的歌曲:《采金秋》《丰收之歌》《田野在召唤》,歌曲情绪是非常欢快的。通过音乐欣赏,要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从德育方面来说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2)精心挑选教学内容。仍以“采金秋”为例,既然是公开课,就应尽量选择旋律简单,有规律可循,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三首歌曲中《丰收之歌》是最适合的歌曲,所以选择这首作为公开展示课的教学内容。(3)合理设计主线、环节。基础工作完成,就要制定教学主线,它就像串联珍珠的绳索一样,要清晰明朗、松紧适度,教学环节相当于珍珠,需颗颗精选,大小适中。此过程若设计不合理,教学就不会顺畅,甚至牵强附会。1)构建教学框架。《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本节课是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所以教学框架构建为三块:导入、新授、拓展。2)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需大量收集与“丰收”有关的教学资源,可以是音频、视频或图片,如音频:《扬鞭催马运粮忙》(运用于导入部分);视频: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朝鲜民谣《桔梗谣》及中国舞《丰收歌》(运用于拓展欣赏);图片:丹麦的风景、人文(运用于新授部分)。3)清晰教学方法。可运用四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节奏律动、情景创设、旋律模唱、观察启发。节奏律动:分为三组运用在导入部分:挑担、收割、加油,既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又活跃课堂气氛,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情景创设:运用在新授部分,内容和丹麦人文风景紧密相连,让学生身临其境。旋律模唱:运用在新授部分,将歌曲分成3个乐句,让学生根据图形谱模唱。观察启发:运用在拓展部分,通过观看舞蹈视频观察演员的表情,让学生懂得表现丰收类歌曲时表情要夸张、喜悦。

二、备学生

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中,都需要备学生,都需要迅速了解学生的素质、喜好和性格。这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提问的预设和教学效果预设都有帮助。(1)思考分析学情。低年级学生喜欢打击乐器、身体律动;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稍好,但仍喜欢鲜艳的图片、色彩丰富的视频;高级年学生对接近生活的知识比较感兴趣,音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不断刺激,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在课上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到什么。这样,教与学会配合得比较好。(2)了解学生素质。在公开课教学中,总有需要学生配合的环节,所以要了解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音乐素质体现在音准、节奏、协调感上,如时间充足,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别展示演唱、演奏,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展示;如时间有限,则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拍节奏、踏步、旋律模唱等大致了解学生素质。

三、备教师

上好一节公开课,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学生、高质量的教案,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备教师,就是提升自己的素质,扬长避短。(1)教师的形象。音乐教师中女教师居多,在大多数儿童的心目中,音乐教师的形象应该是性格开朗且多才多艺的,教师要在面子工程上下功夫,不求花枝招展,但求清爽明亮,尽量让自己贴近儿童心目中的“音乐教师”形象。(2)教师的素质。假如教师弹伴奏常常出现错音会影响学生的演唱;假如教师音准出现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唱;假如教师的身体律动不协调,那么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师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3)教师的教态。教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及语音语调。眼神:无声的语言有时更胜一筹,在课堂中要维持好课堂纪律就需要眼神的不断巡视,教师目光中的喜悦和肯定,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所以要掌控好眼神;面部表情:音乐课的气氛需要活跃轻松,没有学生喜欢古板严谨、不苟言笑的音乐教师,所以不要吝啬笑容,应让它自然流露。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语音语调更能吸引学生的耳朵,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注重说话的语音语调。

四、结束语

一节优秀的公开课除了高质量的教案、高素质的教师、学生的积极配合外,更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足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育机智,这些都需要在听课评课中不断地学习,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磨炼。

参考文献:

[1]魏丽丽.浅谈对音乐公开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

第9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系统。在普通音乐教育系统中,又可以分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职业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不同的类别。

就教育规律、对象和性质而言,各种类别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不可相互代替。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音乐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传授为贯穿线。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只面向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特长的学生,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些省、市、地区和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的现象。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名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应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获得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它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定的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通过审查正式公布出版。“课标”的实施将对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的作用。从2001年全国38个实验区反馈的信息来看,广大教师已经认同、接受并正努力实践着“课标”的理念。2005年,根据“课标”编写的中小学音乐课本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始使用,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本来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但在现实中,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对新课程的理解、接受、实施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即将成为小学、中学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在见、实习过程中,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对新课程的麻木、迟钝,每被问及,听到的回答常常是“不太清楚”、“知道一点”。学与用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试问这样的毕业生如何在他的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教学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意识?

要改变高师音乐教育这种被动、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从高师的课堂教学抓起,尤其应从研究音乐教学方法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课堂抓起,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高师院校的教授们、高讲们应走出象牙塔,走进中小学校,走到教育改革的最前列。

二、问题的解决

(一)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音教法课程一般在最后一年开设。建议在第一节音教法课上就引入与新课标有关的内容。首先,创设教学内容。按照惯例,第一节课往往是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大概的学习内容,大致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要求等。应改变这种惯例,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音教法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应抛弃用熟用惯的“讲授法”,而将“新课标”的内容转变成大纲式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什么意义?新课标的特点是什么样的?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突出的变化?实施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对培养学生有什么好处?……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的学习和理解,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并给出答案。答案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是生成性、开放式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既可以看书自学,也可以自组小组讨论,还可以向教师请教、讨论,并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第三,改变评价方式。以往的评价总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常常形成“一言堂”。新课标要求转变评价方式,在总结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

以上种种做法都是为了通过教师的行为告诉学生们: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就树立科学的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二)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歌唱部分规定: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声的自然、音高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时感情的表达均与呼吸有很大关系。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的呼吸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教会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准确的呼吸方法不容易,如果选错了教学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我曾经布置学生书写教案“呼吸的教学”。学生们一看到题目就议论起来:这有什么好教的,太简单了吧?很快就写完了。可是在小组中试讲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他们大多采用了“讲授法”,而且表述太专业、太抽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受此挫折后,他们意识到问题远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简单,开始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下面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方法: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小塑料袋,要求全班一起放在鼻子前打开。这个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习兴趣。学生们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芳香扑鼻的鲜花时,不禁发出了惊喜的欢呼,并深深地嗅了起来。这时,教师才带领学生边嗅边体会呼吸的动作,在呼气时同时发声,然后要求学生拿开袋子,用相同的感觉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设计在实习中得到应用,果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小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件事,学生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着眼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的音乐教学要求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改变和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使学生们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它。

(三)在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新课标》的第四部分特别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它们和其它的具有地方、民族、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培养高师学生利用与开发音乐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音教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的不同成立四到五人的学习合作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学以致用,优化专业资源,增强专业自信。并且在教育见习、实习中仍然分配在一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同学间的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2.充分利用校内音乐教学设施,如专用音乐教室和各种教学设备,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都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还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我校与周边的小学、中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个月都可以带学生去听课、观摩、见习,包括每年长达三四个月的毕业实习。在学习打击乐教学时,由于缺少儿童打击乐器以及开发儿童打击乐器资源的需要,学生们有的向家长求助,有的向民间艺人请教,还有的寻找其它渠道,最后呈现的作品品种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3.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为了让学生们尽早建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使用的方法,我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学生们边学边模仿边用,学习效果非常好,到毕业前大实习时个个学生都学会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各种电教器材的使用。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新课标。

教育教学实践是音乐课程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是从学生“变成”教师必需的过渡环节,是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蜕变。只有参与见、实习活动,学生才能将几年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真正了解新课标、理解新课标,运用新课标的的理念进行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1-02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而审美教育从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来讲,都毋庸置疑的成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而作为审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美感内涵,发挥着重要的美育作用。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发挥其对学生欣赏美、创造美、鉴别美的能力是值得广大音乐欣赏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一、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社会所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何东昌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家教委颁发的《全面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美育与德、智、体育、和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美育在培养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中也有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和规律性”。审美教育在塑造人类、完美人性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欣赏美、创造美、鉴别美的能力,因此,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资料的选材,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以其年轻、活泼的天性,对于音乐大都是比较喜爱的,即使对音乐不太感兴趣的学生相对于枯燥乏味的理化、政史等学科,音乐欣赏课在大学校园里也是较为受到青睐的。然而,来到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往往令学生们大失所望,多半的原因是由于:在他们所向往的音乐课堂上并没有出现他们所感兴趣的音乐元素,充斥课堂上大量时间的是那些冗长而乏味的音乐史。因此,我们上好音乐欣赏课的第一步是选好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站在潮流的前沿,把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元素,将其呈现在大学音乐欣赏的课堂上,使能力的培养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为发挥音乐欣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审美氛围

审美是一种感受,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而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语言讲述,营造审美氛围,在提供给学生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穿插使用课件、视频、现场演唱、敲击打击乐等多种教学形式,满足不同爱好的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从中不断体验、总结,积累一套带有规律的音乐学习方法,增强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四)巧设艺术情境,加深“美”的理解

音乐是美的化身,我们想通过音乐欣赏达到审美培养能力,就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尽力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以讲授藏族歌曲《青藏高原》为例,鼓励引导他们想象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以及草原上的羊群、牛群、蒙古包,还有这一簇,那一株的小花儿,……,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画的景物美在哪里,再边看图看欣赏,领悟如花的意境美。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因此,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五)关注音乐要素,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速度力度、曲式、织体等。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认知能力也是帮助极大的。在单纯欣赏的同时,我们应该适时的加入这些音乐要素,当然要注重方式方法,比如:对于音乐的速度,可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快与慢的变化,对于音乐的节奏,可让学生拍手或敲击打击乐,有效调动肢体和感官的能力,感受和领悟音乐艺术的精髓,进而获得审美体验。

(六)提高教师素质,贯彻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关键决定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综合教学能力的水平。因此教师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对待音乐欣赏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二要练就扎实专业基本功,不断加强学习,为自己加油充电,让自己一张口歌唱,一投足舞蹈,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对教师的敬仰转化为对美的向往;三要潜心钻研教学技法,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做音乐电脑教学课件,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大学生乐于追求新事物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对如今流行的通俗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大面积流行,一是顺应时代潮流,二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不但不能对此全盘否定,而是要跟随时尚,倡导时尚,正确看待通俗音乐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对于通俗音乐的兴趣,使其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深化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使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信和创造能力;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各种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必须清晰认识到的是: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愿广大音乐教育战线的工作者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能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心灵,实现“美”的浸润,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常留。

参考文献:

[1]王丽燕,孙英.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张婧.试析对音乐审美的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崔宁.音乐教育的大脑心理效应与情感认知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赵凤艳.论音乐教师的素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赖凤腾.论高等学校普通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第11篇

一、活力课堂的涵义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活力课堂呢?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对于“活力课堂”内涵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带来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活力课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满生命活力、乐(le)在乐(yue)中。这三个条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

(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反映的是一种内心的正向心理状态。它与消极、被动相对。积极主动参与体现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关注、真诚配合,体现的是师生目标的一致性。积极主动参与是“活”力的真正体现,只有每位学生发自内心的正向积极状态,才会有整个课堂的活力;(2)充满生命活力,体现的是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它是在积极主动参与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与积极主动参与相互影响、交融互摄。每一个学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意义系统,这种追求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出自无意识。但是,不管怎样,如果一个具有人格尊严、个性特征、具有情感需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对于意义系统的支持,那么,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就不可能充满生命活力。(3)“乐(le)在乐(yue)中”是载体,是过程,是艺术。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指导》课中,寓知识于音乐之中,使学生真正在音乐的意蕴中体会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努力追求的目标。总之,活力课堂不应该体现在形式上、流于表面化,它应该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统一。

二、创设平等自由的师生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尊重生命,重视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庞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1]因此,教育应从尊重生命开始,教师要做学生生命的关怀者。在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与学生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形式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用爱心来滋润学生。

2.欣赏生命,赏识和肯定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任务就是“长其善而救其失”,不要轻易、简单地对学生加以否定。教师应把握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契机,教育学生,呵护学生。比如一次我在讲授幼儿园打击乐的意义时,请一位同学谈谈看法,她却脱口而出:“碰铃、大鼓、钢片琴”瞬间教室中爆发出哄堂大笑。这个学生在众人的笑声中迅速将头缩回,脸上呈现尴尬的神情。我赶紧将话题一转,用略微惊讶的赞叹的口吻说:“噢,不错,说得很好,这位同学帮我说出了我们接下来将要介绍的幼儿园打击乐器的分类。”这时,我发现这个女孩的眼睛又开始明亮了,心中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3.感恩生命,诱导与激励每一个学生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如何度过呢?”在第一次音乐活动指导课的开场白中,我这样推心置腹地和学生聊起这往往被我们忽略了的幸福,这个话题给他们带去了极大的震撼。讨论时,我趁机要每个学生许个愿,她们说:“希望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好想拥有一辆宝马汽车”但当我要求她们只能选择其中唯一一个愿望时,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在所有的愿望中,最重要的是健康与快乐!”是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呢?

三、改革课堂教学,共同构建活力课堂

1.“这太好玩了!”———游戏引趣法

对于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学者们有过广泛的探讨。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学生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音乐形象与意境,并唤起好奇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音乐游戏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性,并充分体现愉快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比如:基本节奏训练游戏。学生随节奏做摇头、拍手、打肩、拍腿、跺脚、叉腰的游戏。关于音符节奏的训练,用“走、跑、快走”掌握节奏的长短,四分音符称“走”,八分音符称“跑”,十六分音称“快跑”,二分音符称“走啊”,根据这些音符各种不同的时值构成各种节奏组合成小游戏;传悄悄话游戏。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过程:首先板书三条节奏型,然后分组接听各节奏型,要求甲传乙、乙传丙,不得犯规(一次传一人),最先传完者要说出相应的节奏型;“开火车”游戏。如每次由5个同学分别当作火车头和车厢,其中一人手举2/4拍拍号卡片当火车头,其他四人分别举起手中的①X———;②XX;③XXXX;④XXX四种卡片当车厢,依次站好,请同学们考虑,当他们组合成②①③④时该如何演奏此节奏;音准训练类游戏。由不定音高开始,老师敲黑板、玻璃,让学生分辨高低,通过实践使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音响,提高学生分辨声音的能力,从而建立音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我停不下来了!”———快节奏推动法

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显得格外重要。快节奏能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话比平时快。它通常是指把一堂课分解成许多简单的步骤,每个步骤在程序或主题上都有变化。当感到学生的参与力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开始转移的时候,就要赶快进行变化。对于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讲,要运用希望的力量,鼓励她们赶上老师的节奏,而不是老师减慢速度去适应她们。以快节奏方式展开教学,能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的情况,改变课堂中死气沉沉的局面,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能让学生感到活动在不断进行,总有事情要做,而教师则始终牵住那一根根活跃的神经。

(1)同一块内容要避免单调的重复,尽量选择活动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到上课的过程一直在发生变化,保持新鲜感。比如打击乐器练习,如果每一遍都是重复的练习,学生马上就会厌倦,偷懒的偷懒,捣乱的捣乱,甚至还有的发呆、睡觉。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形呢?同样的方式最多不超过两遍。其他可以采取集体合奏、分组合奏、个别表演、小组竞赛、与教师合作演奏等。

(2)在回答问题时,采取快速应答和选择“过”。这同样可以减少令人沮丧和尴尬的等待。它使那些胆小害羞的学生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比如一些音乐常识性的问题,可选择一组学生来回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要么发表自己的意见,要么说“过”,慢慢地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而不仅仅只是说一个“过”字。这也是一个极有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普遍感觉学生不大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可一旦请她们发表意见时,她们往往能说得很好。所以,这样一来,既节省了等待学生举手的时间,又有效地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会被带到一个兴奋的状态中。(3)要保持活泼动感的节奏,不要让单次的自主活动时间太长。比如,在开展创编幼儿律动时,不要安排太长的时间,只要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完成就可以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再开展第二次的自主活动。每次都应该是递进式的,并重新补充进新的要求,让整个音乐活动过程既紧张又快乐。

3.“这一切是多么有趣!”———情境设计渗透法

情境是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说、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老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1)环境布置创设情境。可利用光线、桌椅、位置的特殊课堂环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授幼儿舞蹈活动创编时,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舞池的场景,学生们一个个粉墨登场,把各种各样的自己创编的幼儿舞蹈一一展示;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试教教学中,可以设置幼儿园的场景,全班同学把椅子围成弧形当作幼儿,以配合试教的学生。

(2)特定声响创设情境。利用逼真的配乐、声源的探索表现来创设情境。以欣赏佚名词曲《下雨歌》为例,可采用这样的导入法:老师用录音放出暴雨、大雨、狂风伴着大雨、小雨落下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出是哪种雨点落下的声音,使学生开始积极思维,然后争先发言、讨论,形成一种主动的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又以欣赏《龟兔赛跑》为例,《龟兔赛跑》是学生都十分熟悉的童话故事,在课前可先让两位学生分角色以童话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各种材料发出声响来为乐曲伴奏。她们以碰铃由弱到强来表现小兔蹦蹦跳跳,以木鱼缓慢沉重的敲打来模仿乌龟爬行的样子,用人声来表现风声和其他小动物的声音,用手捏报纸来表现树叶的沙沙声这个过程既有趣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性。

(3)其他手段创设情境。利用美术、舞蹈、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如在“引导幼儿愉快地唱歌———移情渗透式歌唱教学法”课堂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歌唱、朗诵、美术欣赏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如何挖掘幼儿歌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如何声情并茂地引导幼儿愉快歌唱的主题,整堂课学生都被一个“情”字牵引着、感动着。在给学生介绍《小树叶》的歌曲时,录音机里飘出“小树叶”的歌曲,我在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徐徐朗诵“秋风起来了,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很快领会了歌曲所渗透的情绪情感。

4.“这样的课我真喜欢!”———多功能教学法

(1)音画结合联想法。在教学中,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对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可利用插图帮助理解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情境。如幼儿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先让学生细看插图,然后引出“:星星睡了,月亮睡了,天上白云不动了”于是学生很快地感受到了歌曲的内容,为新歌教学创设了美好情境。

(2)改编歌曲拓展法。教师应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比如:我经常引导学生为学过的歌曲改编歌词。有一次,我请学生将《歌唱二小放牛郎》改编成音乐小品;对原歌曲进行五层次训练(拍准节奏、认读音符、演唱旋律、表演歌词、吹奏乐曲);启发学生跟着乐曲单独或分组编排动作,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

(3)韵律活动愉快法。在讲授“韵律活动”《春天》时,可在课前请几名学生自编一个歌,在课堂上可单独表演或自由组合进行表演,边朗读歌词边做动作。一切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兴趣勃勃地观看表演中熟悉了歌曲,同时也了解了歌表演的形式,为一下步的教学作了铺垫。在授课过程中,我还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知识抢答竞赛”、“活动设计评优”、“教育技能比赛”、“儿歌接龙比赛”、“创编幼儿舞蹈”、“游戏展览”、“试教比赛”、“自制打击乐器评选”、“案例分析竞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激起了同学们对于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活动设计能力及组织能力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5.“能得到老师的鼓励是多么高兴的事情!”———有效语言赏识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粹明了、风趣幽默,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激活课堂气氛,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1)当学生需要鼓励时,我说“:对。我欣赏你的回答;我喜欢你这么说;我确实喜欢你的勇于冒险;真令我高兴;我看得出你有点失望,不过还有下一次;不对,不过我很高兴你能大声回答;歌声真美,我真想再听到你们的歌声”

(2)当学生需要安慰时,我说:“我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我知道你将如何去做;我想我理解你的感受;没关系,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没问题的”

(3)我还经常运用体态语:身体的轻微接触(如拍肩膀);眼神的交流(肯定、信任的目光);竖起大拇指;把手指放在嘴边或轻轻堵住耳朵表示我希望大家安静等,此时无声胜有声。

(4)不吝惜掌声与笑容。老师的掌声与微笑在课堂上是一种胸怀和观念,也是一种艺术和关爱。提问时,你微笑注视,会让学生放松紧张的神经,放下包袱,报之以流畅的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你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答错或“走神”、“跑调”被提醒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笑容是一种宽容和谅解,更是一种期待和激励;当后进生有些进步时,你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奖赏和奖励;当学生在课堂上有创意的表现时,你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掌声回点燃他创新的火炬,让学生信心百倍、劲头十足。因此,高明的教师会把掌声和笑容带进课堂,把笑容和掌声送给每一位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6.“一起努力,就会成功。”———团队精神愉快法

师生合作建立一种新型的团队成员关系,同时树立积极的团队精神,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乐活动,如搜集幼儿歌曲并进行表演、开展辩论赛等,同时采取奖励小组的方式,大家都围绕着小组的利益而进行,谁落后了大家一起帮助,谁先完成了就主动帮助其他成员来完成,使气氛团结而和谐。

(2)在评价教学活动和设计教学活动、试教的活动中最能体现团队的精神和智慧。大家要一起出谋划策、互相配合,每个人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懒惰,大家共同进步。

(3)老师也是团队中的一员,应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前的热身活动中,我会和学生一起跳舞、唱歌、玩游戏。当我牵起学生的手一起忘情地表演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在观看学生的表演时,我也经常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和大家一起认真观看、鼓掌。在学生游戏时,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果我违反了游戏规则,也一样受罚,每到这个时候,学生总是笑得特别开心。

7.“我是最棒的!”———多元评价激励法

(1)允许犯错,多用肯定性评价。尊重他们的想法,不为学生的不经意犯错而生气。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肯定性评价。如“:真不错,你能分析得这样深刻。”有时候还可以略带惊讶地说:“说得很有道理,你怎么会想到这一点的?”当然,不能滥用肯定性评价去迎合学生,这样做会让表扬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2)分层评价。每个班级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平等的课程理念。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目标,然后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兴趣 课堂教育

音乐是一种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它对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学生喜爱音乐艺术,是否同样喜爱音乐课呢?笔者对所教班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竟有 85% 的学生觉得上音乐课很乏味。为何有这么多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呢?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是音乐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一些重要弊端。如教师备课时不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满足于照搬教案;教学目标设置要求过高或过低,过难或过易;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机械孤立地使用 “ 讲知识,识歌谱,唱歌词,练巩固 ” 的僵化程式等等。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就形同虚设。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本人根据平时的教学和理论文章总结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比如:笔者在教《渴望春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导入时,笔者通常采用卡拉OK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渲染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的范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有激情。接下来教授者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流行歌曲,诉说了一位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的关爱。”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二、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常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设计具体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时,将学生带到到校池塘边集合,通过教授这节课,使每个学生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接着将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山坡,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然后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并引导大家采集山坡上的树叶,卷起来自制成柳笛。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柳笛音乐进行伴奏,有的学生随手用木头棍子敲击山坡边的石头,即兴为柳笛乐曲伴奏,还有的学生以自由表演的形式随着乐曲一起舞蹈。那时,再把乐曲《春之声圆舞曲》由录音机播放出来,请学生感受讨论,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有些学生还想创作一段以人声模拟的音乐。此时,课堂达到了。室外教学特点:使学生不拘束,视野开放了,心情也开放了,自然而然兴趣就提高了。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更为广阔。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例如:笔者教授的《威风锣鼓》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娱乐课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