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16:0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微课程
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Internet互联网传递情境化知识,运用微视频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形式灵活、方便快捷”等优点,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语微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实用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改变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手段巧妙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英语微课”的内涵
“英语语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按照教学实践要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短。一般为5到10分钟,便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它集文字、音乐、画面于一体,从深层次、多角度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二是主题突出。“英语语微课”针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或问题点进行教学设计,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如热点、难点问题或某个知识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症下药,化解难题。三是教学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微课力求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轻松获得所学知识。
二、微课设计的原则
微课具有以学习为中心、情景化、可视化的特点,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学习资源。设计精美、制作良好的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微课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准确选取微课题材和内容,注重科学性。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习。微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因此教师平时要下工夫,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注意积累和收集在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和制作微课,一般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及共同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主动学习。
2.合理设计微课各个环节,注重实效性。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课堂实录,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创意要新颖。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教学反思设计等,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学过程应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和掌握;其次,课件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应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和理解。
3.多媒体元素应用得当,可操作性强。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搜索和传播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多媒体特性,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课件要制作美观、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能够很好地表现主题;视频音画与字幕同步,提示、标注简明实用,图像清晰稳定,多媒体元素应用得当,界面安排科学合理,无学习干扰因素。视频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网络便捷传播,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和操作。学生除了网上学习外,还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微博等方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微课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微课与课堂活动相结合。以微课为依托,开展小组讨论(WorkinPair)、角色表演(rolePlay)等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收获到学习空间与大家分享,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2.微课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要经常使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微课程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因材施教,合理应用。微课适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用微课表达,通过黑板教学或进行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不要制作和使用微课。
3.进行教学反馈,吸纳学生意见。要广泛征求和吸纳学生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良好的微课题材和内容进行讲解、录制,有的放矢地制作微课。根据教学经验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微课帮学生排疑解惑,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者:刘素艳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 热力环境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17-01
《热力环境控制》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学位课,融合了热力发电厂、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等相关知识,是能源环境污染控制的基础课程,是动力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纽带,是专业学科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体现,也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拓宽就业面的重要课程。
目前,《热力环境控制》的授课过程多偏重于理论讲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少。针对以上情况,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论文提出《热力环境控制》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性意见。
1、教学模式
对于一门工科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显得非常必要。在《热力环境控制》的实践教学内容上,除了设置基础性实验外,还应设置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同时还应为学生积极提供各种相关大赛的指导和帮助。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的创作余地和必要的实验场所,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实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终使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参加相关大赛和毕业设计等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本科四年不断线。在理论教学中,将实际案例,特别是学生认识实习中看到的实例穿插于其中,很好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潜力。
2、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实验、课程设计、参赛作品的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其中实验部分主要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如烟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测定、湿法除尘和碱法脱硫等,这些实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完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很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部分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际案例,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环境污染控制的方案,包含背景介绍、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和说明及相关参考文献。课程设计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安排一定的课程给学生答疑和指导,学生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好所安排的课时,还需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所要求的方案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学生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强化,记忆更加牢固。
大至全国的节能减排大赛,小到学院举办的相关大赛,学生在校的四年期间将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类大赛,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可以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类大赛的主题,设计和创作参赛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组员之间的讨论,指导老师的答疑和提醒都很有必须。学生参加这些大赛,在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老师给出相关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或还需要查阅资料,最后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需经常的给学生进行指导,直到最后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虽然,这个环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选上与《热力环境控制》相关的课题,但对于选上的学生,他们的相关理论知识会得到深刻的理解、消化和钻研,同时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以上四个实践环节实施下来,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将会根深蒂固,就不会出现常见的一边学一边的现象,而且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将会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具有绝对的优势。
3、考核方式
和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不同,实践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其考核方式也截然不同。《热力环境控制》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是对实验技能、课程设计、作品创作、实物制作、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根据实践环节的内容分三块设置:第一块,实验技能和课程设计作为课程总成绩的必要组成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30%,另外50%为课堂理论考核部分。其中,实验技能成绩中,动手能力占70%,实验报告占30%;课程设计成绩中,工艺设计占60%,工艺说明书占40%。第二块,设定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为选修课,完整参加一个大赛,参赛者可获0.5个选修课的学分,获优秀奖者可获1个选修课的学分,获三等奖以上者可获2个选修课的学分。第三块,相关毕业设计部分的考核主要包含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论文撰写能力的考核,这块内容的考核可等同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
通过《热力环境控制》课程实践环节的推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满足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7-98.
[2]黄民,郝静如,杨庆东,张怀存.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2012(11):89-90,98.
[3]郭振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观周刊,2012,581(21):103-104.
[4]郭振军.机电传动与控制实践教学探索[J].大观周刊,2011,579(19):143-144.
[5]吕智海,郭岚敏,徐磊,范艳萍,姜志梅.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康复,2012,27(2):154-15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归宿,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又不断为应用提供日益先进的方法、设备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探讨如何将先进的国际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介绍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然后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接着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最后给出我们的建议。
1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强调做中学,通过实践悟出“道理”、发展理论;
(2) 强调实践与社会应用需求相结合;
(3) 强调实践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
(4) 强调实践综合与探索相结合;
(5) 强调实践与论文相结合。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基本模式是:“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和“强化实践”。
英国和德国采用“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模式。英国普遍实行“学习―企业实习―学习”三段制教育体制 ,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 ,一段时间到信息类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信息类企业环境中学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德国大学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题课、讨论课、实践课占较大比例;学生要到企业实习 6个月,毕业设计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课题。除了强调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外,采用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及练习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解决复杂问题;考察方法――参观企业,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方法。实践教学特色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美国采用“强化实践”模式。美国许多大学将计算机课程实验单独设课,甚至列为核心课程。对于软件类实践课程,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而且关注项目训练环节的辅导工作;开课形式是项目驱动,助教指导;实践教学特点是助教人员配备充分,教师指导有成效。对于硬件类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开课形式是保证基础,兴趣驱动;教学特点是实验教学为主。另外,鼓励开设个性化的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与老师商定;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为主。
2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育人是东南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将实践育人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东南大学教育特色。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国际IEEE/ACM CC2005和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科特色及优势形成了具有三个层次、三条线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分别是:
(1) 课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2) 综合实验实践与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实践,该类实验实践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编译程序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外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三条线分别是:
(1) 软件,从程序设计基础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类科研实践、软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2) 硬件,从电子实践初步到硬件与接口实验、硬件类科研实践、硬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3) 软硬综合,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到软硬综合类科研实践、软硬综合类课题毕业设计;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编译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和微型机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基础;通过软硬综合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机系统认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实际计算机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对于科研实践,主要是由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支撑,具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级别、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共有六种实现途径:
(1) 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2) 参加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足球机器人大赛等);
(3) 提交研学作品(设计、论文、报告、软件等)及相关资料;
(4) (含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并收入论文集或被邀请作报告);
(5) 听科技、学术报告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如文献综述、评论等;
(6) 其他研学活动。校级、院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计划的基础支撑和主体,国家级、省级和部分校级重点项目是优秀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延伸舞台。
经过努力,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主要在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与内容、实践过程模式和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和内容
根据 “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的教学理念,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国际著名大学的课外研学实践模式和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对于课外研学模式,主要有:“软件环境自学实践”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于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Lex和YACC为核心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构建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以操作系统内核设计为核心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以CPU设计和BIOS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2) 引入国际化实践过程模式
根据“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开放和自主”实践过程模式。对于“开放”,主要是采用“开放的实践环境、开放的设计方式、开放的目标要求和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使学生敢于探索。对于“自主”,主要是强调“以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定学生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和验证方式、不限定学生实施设计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以能充分体现“个性化”。
(3) 引入国际化实践环节综合考核模式
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的实践项目,采用组间考核和组内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全程跟踪、加强验收管理,不仅要提交实际可运行或可演示的系统、而且要撰写相关论文。对于组间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答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该小组的评价。组间考核得分作为小组成员最高得分。对于组内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教师抽查面试。
(4) 加强与信息类企业的合作
主要包括: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案例内容讲解、安排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企业课题。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是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思路。该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系统优化应用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思路和方法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经过团队合作,设计一个小型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其中包括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前期实践基础是:以微程序控制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实验”、以Lex和YACC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微内核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该课程的硬件设计内容有:一个可运行31条MIPS指令、采用哈佛结构的RISC型MPIS32微处理器,串口、键盘和LED显示控制器,看门狗(可选)等。该课程的软件设计内容有: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32汇编程序、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应用程序范例(可选)等。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学生的感受是“让我们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引入国际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4思考与建议
(1)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若实践教学采用全程跟踪、强化交互式实践考核方式,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
(2) 贯彻“讲一、练二、训三”的基本思想和“少而精”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关键技术,把主动给学生。多指定一些参考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选择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时间缩短,实际训练加长。
(3) 超脱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课题完成过程,学会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思索、对比、概括、提高,从怕出问题到主动找问题,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寻找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掌握作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可自主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4) 通过国际计算机工程认证制度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国际化
将国际计算机工程实践规范引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结束语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际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借鉴计算机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国际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形成能够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当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能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清华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N].科学时报,2004,(8).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3] 陈宝泉,杨晨光. 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
[4] 甘岚,曾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Vol23. No.12, 2006,(12).
【关键词】微课程 服装 教育 实践
一、中职学校开发微课程,其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依据。
1、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校期间的学生除了课程学习,还要进行各种知识的增补,当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新科技让新人们的生活多样化,影响了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灵活性的追求,学习正在离开座位、走出教室、化进网络,满足“移动”是未来人们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的发展方向。
网络让“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迅速传递,“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通过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的联系研究与实践,实现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库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等需求。
通过《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步建设校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对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优质课程、培养名师、名生、提升教学水平有明显作用。
近几年,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发展迅速,收集了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学材、课改论文、特色课堂、优秀课件等资源,所以对音视频、图文交互模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学校在网络时展的必然趋势。
《服装成衣制作》课程属于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约1/4课时;从推广一体化教学以来,《服装成衣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备、校本教材编订一直在做探索和更新;因此对《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08年,“微课程”(Micro lecture)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而国内“微课”首位研究者是胡铁生,他在2010年表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内开展微课程研究,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团队。他们从“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开始,提出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化传播”的研究思路和“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的“三微研究”方式。
近年,课程信息化、微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也在国内高院校里积极推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开始,有20多家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鉴定所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和知识传播平台,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网络教学和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11月,国家级教师技能竞赛首次拉开了“微课堂”说课比赛的序幕。在国家教行指委办函[2014]6号)和广东省粤教职办{2014}10号文件精神中,都提出了关于资源库课题项目的建设指南。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强网络课程与中职技能特色结合起来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微课程”课程引入国内初期,部分实践研究是与“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有效教学”等理论结合。而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
3、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研究的创新点
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同时,还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事实上,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已经成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微课程也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在本微课程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基于中职技能教学特点,提出关于“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考,是本人对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的理解,并且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为依托,论证以上思考是否适用于具体教学中、能否具有推广性。
此外,基于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也为专业教研群体建立研发平台,让青年老师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中展现个人风采。微课程本身就具有“草根研究、趣味创作”的特性,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也是教师和学生,微课程研发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可预见,微课程让教师展现个人风采,网络课程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培养名师的又一摇篮。
二、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谈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
1、 研究内容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
(1) 研究“微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研究中职技能的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探讨网络课程与技能教学的结合与发展。
(2) 尝试把技能教学与微课程模式结合,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解决技能教学的知识构成、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等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
(3) 完善微课程的结构设计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设计。
(4) 完成《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
(5) 完成微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的研究。
2、 预测研究结果
预期《服装成衣制作》网络微课程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成果有直观、简约、传播、变化、发展等突出特点。探讨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与发展,其理论价值在于不断深入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专业教学特色、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对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合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提供有效案例;其发展思路有助职业教学的技能型专业借鉴、延伸和推广使用。
形成隐潜的应用成果,如研发和实践为教师创作提供一个现实平台,激活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了教师成长。可以预见,大量的专业信息和学习资源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形成实用的应用成果,《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建成,其中网络平台和资源可以给所有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只要带有联网的任何媒介都可以直接选取需要的资源。其图片、视频、知识链接具有直观性和简约性,学生使用简单、理解容易;而具有明显变化性和发展性的服装专业教学特点,再结合网络课程的传播性,促进课程老师定期更新资源包、丰富资源库。
三、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设计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工作基本思路
第一步,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现代网络课程、微课程、MOOCs课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现在国内外比较先进、比较受到欢迎和推崇的,要分析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并结合我国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根据我省、市和专业发展特色,思考技能教学发展和改革方式。
第二步,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研究过程透彻贯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实践过程遵从选择“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路。
首先要求调研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成衣制作》里寻找“最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企业调查研究、毕业生回访统计等方法寻求最佳答案。明确具体的一个内容就是一次课。
然后要求重点关注“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围绕与这个技术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来源知识都设计资源链接,针对其中“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则进行深度研究;学生通过“微视频”、“课件”、“教学文件”、“作品赏析”和“解答疑难”等视窗开展学习;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学习的课程模块,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且拓展思维、引领学生涉猎相关的知识点,广泛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要求从传统《服装成衣制作》课程教学经验中获取学生通常遇到的疑难点,设置习题、答疑等互动环节,针对难以突破的知识运用和技术技巧则安排借助在校场地、设备资源、老师分组辅导,并设计测试环节,对“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反复操练和巩固。
同步解决“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结合的技术问题,完善网络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这项工作需要课程老师、网络中心、软件设计师、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多方沟通,研究设计合适本专业的特点和方便美观的课程操作界面,组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设计课程软件。
第三步,总结分析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实践论证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情况与发展思考。
2、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和进度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特点是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选择在传统课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微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微课程建设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具有提升前景、切实可行。
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平台;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10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现在远不如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丰富;原来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现在却发现需要学生引领的时候更多。[1]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教学,以开发和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教学方法是很有效的,因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自律习惯不强等问题。[2]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师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是信息化时代微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
微课程的基本内涵
1.微课程的基本概念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信息化时代,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设计,适合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视频讲座,且时间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新型课程形态。[3]
2.国内微课程的主要类型
笔者对有关学者研究的微课程分类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以下三类:①PPT式微课程。该课程比较简单,创作成本低,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等,最后将PPT转换为视频,时长在5分钟左右。②授课式微课程。教师按照微课程要求,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教学进行视频录制,再经过后期的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长为5~10分钟。③情景剧式微课程。此类课程设计需要有专业的制作团队,课程表现形式新颖独特,往往需要专业的导演、演员和幕后团队共同制作,该微课程时长5~10分钟。[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开发应符合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色。[5]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现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分析如下。
(1)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的设置不能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如何在兼顾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正面临的挑战。
(2)有限的课堂教学与大数量的课程内容存在冲突。
有限的教学学时是当前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学校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分为4学分,总学时数有9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实验56学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有限课时数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很大差距,学生在课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或智慧校园建设,对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投入很大,但是这类网络资源建设大多成为形式,存在平台资源陈旧和建设不足等现实问题。
2.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可行性分析
高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有:①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率非常高,具备开展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的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6]②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沿海城市的高校中,无线网络逐步覆盖校园,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③高校师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主要的信息消费群体,该群体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④腾讯公司一直努力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功能,使之具有了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有望拓展新的移动教育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应用探索与实践
1.利用ADDIE模型进行微课程设计
布鲁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学习应注意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在教学设计中,ADDIE是目前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一,ADDIE模型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笔者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ADDIE模型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如图2所示。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
微视频制作好后需要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如下页图3所示。[7]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笔者在教授“Photoshop图像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结合“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任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施模块化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Photoshop图像处理》微课制作。
微课视频录制软件可使用Camtasia Studio,该软件既可以录入软件操作演示部分,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声音录入。
(2)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笔者使用邮箱注册了用于教学研究的公众平台账号,首先设置好公开信息的头像、名称、介绍等,方便后期统计管理学生订阅,为了方便后期统计管理,还可以在用户管理中对用户先进行分组。
(3)课堂教学过程。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①课前群发推送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如图5)。②课中实现一对一指导,督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③课后巩固知识,交流反馈,促进任务复习。④实时进行问题解答交流、数据统计、获取教学反馈。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当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容易接受运用微信开展学习。采用这一方式教学后,学生将逐步养成课前预习任务、课中实施任务、课后复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将完整地掌握任务教学中的知识体系与框架。
【关键词】MOOC;微信公众平台;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33-03
引 言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目前,国外主流的MOOC平台主要有Coursera、edX和Udacity,国外MOOC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自由学习者[2]。中国MOOC目前是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目前,中国MOOC学习平台主要有学堂在线、果壳网、爱学堂、中国创业学院、智慧树网、腾讯课堂等。各大MOOC平台普遍存在若干问题,如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被其他事务打断时,学习者之前进行的学习活动不被认证,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讨论等。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西蒙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3]。随着网络的出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随之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引领MOOC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交叉融合的新领域。基于微信公众号庞大的用户群体、即时交流的功能,将MOOC学习资源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结合起来,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MOOC教学的优势在于,只要有网络,就可借助Pad、智能手机、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任何一种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微信强大的功能使得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不仅如此,只需要关注微信订阅号,即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4],通过微信订阅号共享媒体内容,可以让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MOOC功能
1. 信息的即时交流
教师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员,向用户发送图文信息或视频时,可进行选择性推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通过消息或留言功能提出问题,等待教师、管理员回答或者进入“MOOC学习讨论区”进行讨论;用户之间还可以实现信息互传、内容共享等。
2. 教学资源群发功能
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课程内容时,可以将文字、语音、图片、图文消息或视频,利用微信群发功能与学生随时保持联系,有助于学生随时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信息。
3. 教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分析功能由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菜单分析四部分构成。用户分析可以统计用户来源:公众号搜索、二维码扫描、名片分享或者支付后关注,并且能够根据用户数据自动生成趋势图,方便教师或管理员了解用户新增、取消、累计的数据变化情况。教师还可以统计用户的地域、接收终端以及机型的分布情况;图文分析可以统计信息后微信手机客户端的浏览次数、分享转发次数、微信收藏人数、朋友圈推送、微博浏览量等;菜单分析和消息分析则分别记录了菜单的点击人次与消息的发送人次,并通过折线图、数据表直观表现消息阅读、发送人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
4. MOOC学习平台操作界面的编辑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功能包括“自定义菜单设置”和“自动回复设置”。用户通过自定义菜单接口,创建、修改和删除自定义菜单的内容,并为其设置响应动作,用户点击菜单即可跳转到相应页面;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实现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
课程的交互设计
1. 学习者与课程平台的交互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教师也不会时时处于在线状态。学习者可以在学习平台中输入关键词进行自主学习,微信公众平台利用自动回复功能及时反馈,弥补了教师无法及时反馈的不足。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有一定的缺陷,即无法对学习者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解答。因此,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教学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知识点,尽量贴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设置问题的答案。
2.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
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进行MOOC学习,课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MOOC学习群聊”。在群聊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疑问、见解、观点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话题讨论区人人都有发言权,教师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学习内容统一解答学生的共性问题。
3.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教师很难与每一位学习者即时进行线上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关注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学习者可以在群聊中直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从微信公众平台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取有用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对疑难问题发表见解等,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MOOC设计
国内的“果壳网”“智慧树网”“爱学堂”等众多知名MOOC平台都需要强大的服务器硬件设备支持,才能保证大量的学习者同时在线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人数没有上限,数量巨大的微信用户同时在线,也可以保证微信公众平台的畅通,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最大化。
1. 微信平台的申请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微信公众平台”,进入微信公众号注册界面,填写邮箱、密码、账号类型等信息,进行账号注册。进入邮箱激活申请的公众号,选择主体类型为个人,完成身份证实名认证审核。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后,对微信平台用户的群发、回复、多客服、投票管理、讨论区设置、自定义菜单进行设置。
2. 微信平台框架搭建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和特点,我们将平台分为:支持端、服务端、用户端(如图1)。微信公众平台是课程学习的支持端,将大量在线开放课程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以供微信用户学习课程,微信好友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好友消息推送、群发等进行资源分享;服务端通过对微信的菜单定义、回复设置、页面交互的设计来搭建平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并通过设置导航自动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MOOC学习者、教师(管理员)构成了平台的用户,微信提供群聊功能,并提供给用户公众号关注、消息推送、转发等功能,方便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
3. 自定义菜单设置
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后,点击自定义菜单按钮,进行平台主页面菜单按钮设计,点击添加菜单或子菜单按钮进行导航设计,子菜单内容可以设置为消息推送(如图2),消息推送可以包括文字内容、语音内容、视频内容等。
菜单栏设计:添加“帮助菜单”“MOOC课堂”“上课去”三个一级菜单,“帮助菜单”模块分为新手入门、常见问题、开发之路三个子菜单;“MOOC课堂”模块分为课程简介、如何学习、章节信息、了解趋势四个子菜单;点击“上课去”按钮不仅可以观看MOOC视频,还包括课堂实践作业、自我评价等模块。
子菜单设计:以“新手入门”为例,在标题栏输入作者、封面图片等,摘要处输入MOOC定义、MOOC现状、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与特点、MOOC的发展趋势,正文处对本文摘要做出详细介绍,文章长度不超过20,000字。
4. 群发功能设置
为了能够保障用户得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体验,微信平台还可以设置群发功能,根据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对群发对象、性别、群发地区进行设置,可以选择按分组、男性、女性或全部用户进行消息推送。
群发人数不受限制,只有关注订阅号的粉丝才有权限接收群发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员可以选择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进行推送图文消息,可以从素材库中选择已上传的图文消息进行多次群发;群发内容字数不超过600个汉字;语音消息容量不超过5M、视频消息不超过20M,以便于用户通过手机查看。
自动回复按钮包括“被添加自动回复”“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三个选项。
被添加自动回复:即订阅回复、关注回复,点击“被添加自动回复”按钮可以重新设置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当你关注MOOC学习公众号时,显示“欢迎关注MOOC学习平台”。
消息自动回复:即用户向微信平台发送指令或请求时,系统若无法匹配相应的关键词,可以设置消息自动回复,手机终端微信显示如图3所示。
关键词自动回复:点击“添加规则”按钮,即可设计关键词回复,添加规则要具有逻辑性。输入规则名后,点击“添加关键字”,每个关键字字符不超过30个。
关键字属性若选择“已全匹配”,编辑页面显示“已全匹配”,只有用户发送完全匹配的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才会自动回复给用户。比如设置关键字为“信息技术简介”,只有回复“信息技术简介”才会触发,若回复不完整的关键字“信息技术”则不会触发关键字回复;关键字属性若选择“未全匹配”,只要发送的内容包含关键词时,就会触发关键字回复。当用户在微信客户端输入“信息技术”关键词时,平台自动解决用户问题。
5. 管理设置
消息管理:由于教师、微信平台管理员不能随时处于在线状态,所以无法及时回复用户提问。在“消息管理”处可以查看最近收到的全部消息,点击“快捷回复”按钮可以回复用户提问。
6. 讨论区设置
微信具有群聊功能,点击“上课去”菜单中的“课程讨论”,即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加入群聊讨论,不仅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课程中,一定程度上还改善了微信公众号“一对多”的模式,是线上多个学习者共同学习交流的好方式。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向群中其他用户提出问题,等待回复。用户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来进行交流讨论。
结 论
为广大教师设计与研究MOOC提供了新的视角。微信平台可以免费申请,平台搭建简便容易,任何一名教师都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MOOC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注:于茂春为本文通讯作者。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云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5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陈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6月.
王敏. 国外不同MOOC的教学设计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6月.
Tanva Elias. 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for MobileLearning [J].The International Rcvic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Learning,2011, (2):143-156.
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2.
关键词:CDIO;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009 DOI:10.16534/13-9000/g.2016.0224
一、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它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确保学生在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这正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相契合。为了改革当前毕业设计选题靠指定、指导毕业设计靠教学经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问题,我所在的湖北商贸学院以CDIO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指导思想,采用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设计选题重复现象严重;设计选题陈旧;选题偏重于理论性研究;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缺乏研究价值;课题难度过小或过大,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问题,我院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要求每个学生的选题不能相同,并且从多方面入手拟定选题:一是以学生的课程设计项目为基础,将该选题进行扩充升级;二是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项目为选题;三是以光谷软件园为依托,积极与企业合作,采用企业工程师和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将企业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研究经验充分融合,双方合作给出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又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四是让学生调研各类开源网站和社区,自己构思各类可行的开源软件项目选题。
三、教学指导模式
我院采用分阶段多渠道教学指导模式。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进度,针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途径采用多种渠道,如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以CDIO理念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从毕业设计项目中学习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与同学、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交流,同时采用请教指导教师、查阅文献、网络搜索、请教企业工程师等方式来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四、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我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允许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提倡通过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方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师生与企业间的互动;并要求指导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信息;三是开启教学督导检查模式,严格审查开题报告、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报告、论文初稿、二稿、三稿。
五、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教学必须制定出健全的答辩流程。为了客观透明地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成立毕业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和答辩小组,通常采用学生导师初审、答辩小组会审、院领导终审的分级审核的制度。答辩评分也应尽量客观公正,一般选取5~6位有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从学生的仪表仪态、论文简述的流畅性、回答问题准确性、态度是否认真自信等方面进行答辩评分。
六、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模式
CDIO理念将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都纳入到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我院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主要采取以过程为导向的评分机制,具体做法是对于软件项目严格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控制进度,对于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及进度报告进行评分,对于每一次的汇报(包括微信、电话、面谈等汇报方式)中学生的表现、考勤等也纳入评分之中,并最终与论文、答辩结果等合在一起以一定比例算出学生总分。
七、结束语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指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5届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发现,以CDIO与项目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rawleyE.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M].NewYork: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7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3]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工程认证背景;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平台
一、国内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发展概述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性、创造性较强的教学工作,需要在传统工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打造符合新工科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国内各大高校学者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出了若干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者从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定位分析,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建设基于云的实验教学平台,培养"新工科"学生的核心能力[1]。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学者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学者提出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框架,该框架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资源库、教学团队、角色课堂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肇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学者提出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者提出了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负责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走入社会的竞争力。
二、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构建
结合我院特色,在软件工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与建设符合新工科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2018级、2019级、2020级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分为51学分、54学分、52.5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1.76%、33.53%、26.38%。在工程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了大量的上机、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现阶段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授课的过程中仍然采用QQ发放作业、收取作业,亟需建立一个满足日常授课、配套的学生练习和成绩考核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上机、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4个教学环节。
2.1上机课程
上机课程占比为1/4~1/2课时,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而开设,其主要内容强调演示证明某个一个算法、设计某一个模块的实验结果。涉及的课程主要为专业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制作、软件工程导论、可视化建模与UML、JavaWeb编程等课程。覆盖的工程认证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解决方案、5使用现代工具等[3]。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新开设的实践课程,能够将对应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练习而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设计强调对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实践案例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或者国内知名竞赛的题目。涉及的课程有:网页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JavaWeb课程设计、Web前端开发课程设计等。覆盖的工程认证毕业要求3设计解决方案、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等。
2.3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主要开设在第7学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完成软件工程的项目实训。让学生参与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实训、测试、维护等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的团队协作、职业规划、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现阶段的专业方向课程分为web方向课程和移动端开发方向课程,web方向的课程项目实训涉及课程为Java架构课程设计和Java微服务架构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了校企合作的企业级应用项目的部分功能,综合了专业基础课网页设计、Java、JavaWeb编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前端开发技术等多门课程。移动端方向设置的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设计和微信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综合了H5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移动后端开发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其覆盖的工程认证指标点除了课程设计的要求以为,还覆盖了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9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10沟通等。
2.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从企业中的实践项目中进行选取,采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编写、毕业设计项目演示、项目答辩等过程。最后系部邀请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推选优秀毕业设计,举办毕业设计展等活动。其课程所覆盖工程认证毕业设计要求的指标点除了上机、课设、项目实训的等课程的指标点以外,还加入了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和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三、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实践平台建设
我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学习能力”为建设目标,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动手实践能力。该实践教学平台承担上机、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多个功能,并体现“工程认证”背景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实践课资源共享系统、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学生能力分析系统等4个部分。
3.1实践课资源共享系统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各类资源共享系统,对教师、学生开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周历、教案、演示文稿PPT、、参考资料、课程录音录像等有助于教学提升的资源。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平台首页、学习资源、翻转课堂和我的审核等模块。在平台首页、学习资源区均能看到课程的相关资源信息,同时支持同学们对某些重难点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录制讲义视频等,通过教师审核后到平台,供其他同学学习。
3.2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
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与资源共享子系统搭配,通过学生学习的路径设置相应的算法进行评分设置、学分排名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信息、完成作业、参与点赞和信息等行为,实时查看班级的排名信息,该分数可以作为教师过程性考核的依据。
3.3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
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与培训系统搭配,可根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进行考试练习。涵盖出题、组卷、考试、导入考生信息、监考、自动评卷/人工评卷等完整流程。可任意指定参与考试班级,指定考试试卷,规定每场考试时间。并可以限定每名考生的重考次数。
3.4学生能力分析系统
学生能力分析系统与在线培训系统搭配,提供督学监控功能,能正确反馈学生的进度、时间,监控每个学员、每门课程的进度等信息。与在线练习系统搭配,为整个班级、每个学生、每次考试进行分析,分析学员的错题情况,对症下药。
四、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平台的应用效果
该平台应用于软件工程17级、18级、19级等Java语言程序设计1、Java高级编程、JavaWeb开发等3门课程的上机、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数据,同时对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也提供了数据支撑。
4.1教师端和学生端翻转课堂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课上课下的讲解案例,教师可以将某一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PPT和视频上传到功能区。同时在该模块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通过教师审核通过后该视频资源,使得教学变成双向过程,师生互动更加流畅。同时也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更改为学生讲-学生听的翻转课堂模式。
4.2积分模块设计
积分模块主要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嘉奖,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同时为教师课程打分提供一定的参考。积分系统包含了积分获取、学习排行两个功能。积分获取提供两种获取方式,通过学吧论坛点赞互动以及每日签到。学习排行则提供了班级、年级排行等信息。在学生端首页提供了所在班级的学生排行信息,在教师端提供了所教授班级学生的排行信息。
4.3学生练习-测试模块老师可以申请考试教室,等待管理员进行审批,可以查看自己的申请状态,用来查询是否通过审核。申请教室时支持考试试卷上传,学生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传到服务器,老师能够查看并批改上传的试卷。本模块支持多个参数查询、成绩报告生成、历史试卷回阅等功能。
4.4学生实践课程练习分析模块
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不断提升,以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学生能力的评估方式,缺乏中间过程有条理、有证据的分析支撑。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在哪个阶段出现问题,也难以从源头解决。采用学生能力全过程的分析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上机练习的选择题为例,将错误的选项进行统计形成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教师分析集中的错误知识点,便于教师有目的讲解错误习题。
五、结束语
针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为突破点,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践行“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培养模式,助力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平台,一方面满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日常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完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加深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为其他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念,周珊,刘小丽,陆尧胜.基于云计算的跨校区计算机通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03):114-117.
[2]廖卓凡,王静,熊兵.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1,{4}(05):81-83+8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专业层面: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从2005年起开始尝试研究性教学改革,到如今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从个别教师自发的“试水”探索,到当下学校通过设立教学改革试验区等形式不断推进;从少数课程入手尝试,到目前拓展到专业层面上的探索,通过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已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改革目标,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一些高校开始从专业层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方面的尝试。而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只有坚持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个性塑造等原则,把握好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改革要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是按照社会职业需求,依托相关学科设置的。可以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而“专业又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不同的课程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专业。在我国,专业是作为专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存在的,其核心的落脚点就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或者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是专业设置及其建设水平的核心任务与最终归宿。因此,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其改革目标和课程设计必须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学生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逻辑思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内容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确切的目标,不能只是提供笼统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去完成的阅读书目和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完成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是专业的、科学的,而不能是感想式的。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开展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师生互动:避免从“唱独角大戏”变为“演独幕话剧”
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与感受,“我讲你听”地唱着“独角戏”。学生也心安理得地适应了这一模式,“你可以不懂,但未必要发问;你可以不听,但未必要互动”,以致湮没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颠覆了这一怪象,但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所谓的“研究性教学课堂”上,这一怪象却反转地表现在学生身上。如今一些课堂变成了学生作秀般表演的舞台,有的课堂从过去的唱“独角大戏”变为现在的演“独幕话剧”,只不过表演者由教师换成了学生。因此,开展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更加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建构起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教师也要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要通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主体意识,引导和启发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意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的互动环境,又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强化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自主学习:避免从课堂的“听众”变为表演的“木偶”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更加注重课外学习,于是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学生只是课堂上“听众”的角色地位,精讲、少讲、注重启发引导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独“霸”课堂的做法,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包括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知识的背景、形成过程和目前应用情况;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提升认识的过程;指导撰写调研报告、小论文或其他成果等方式,使课程整体设计思路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善于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与网络平台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在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而又精心地引导学生适应翻转课堂的转变,而不能仅仅是布置学生查找一些资料,尔后在课堂上如同作秀般地让他们“表演”了事,就如同“木偶”(学生)虽在台上表演,但举手投足却是由幕后人(教师)操纵的一般。
3.注重实践环节:避免从“黑板上种地”变为“田园里上课”
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过去戏称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为“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但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与技术,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更是离不开实践训练,开展研究性教学则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工农医类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离不开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些能力可能因专业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但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各相关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知识背景,在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一定量的体现问题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教学的内容。但这些实践环节必须落到实处,不能只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或者车间,依然是“在田园或者厂房里上课”。如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得到增强。因此,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尽量减少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而要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可以探究,以及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要尽量减少验证性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实践性问题,而要尽量安排一些综合性、设计性或者有着多种可能性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可以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实践性训练平台,以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的课时数。
4.注重个性塑造:避免从教师“满堂灌”变为学生“满堂彩”
鉴于学科、课程、教师与学生等因素的差异和研究性教学本身的特点,学校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模式不宜搞一刀切。各专业、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组合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社会调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研究性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发现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导向(PBL)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类的课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又要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能够流畅地进行书面交流和口头表达,小组成员要养成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要能独立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在研讨课上,学生要养成自信白行、平等沟通、善意质询、敏锐反应、冷静分析、阐述富有逻辑等行为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将任务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不能看起来改变了原先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而实质上却变为由少数学生“表演”博得大多数学生“满堂彩”的怪象,这同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一个专业办得如何?决定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水平。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规范与设计,课程体系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发展,师资水平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因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的确定,尤其是研究性教学的改革设计,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时,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性要素。
1.培养方案: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主体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逻辑起点、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达成的目标与规格等,它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及其方式的总体描述与设计,是引领人才培养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推进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理念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压缩课程的数量和总学分,增加实践课时数和自主学习时间。注重专业课程的逻辑性,突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在合适的学期分别开设专业入门引导性课程、各类讨论和研讨课程,以及有关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跨学科的综合性专题研讨课程等。
2.课程设计: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布局谋篇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它是由为培养专门人才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及课外读物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加强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接受者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加工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若干环节。课程设计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课程设计是实施研究性教学专业层面改革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设计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参与改革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且督促教师修改教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提倡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凡参加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专业(或系),所开设的课程都要合理压缩课堂讲授的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数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理工农医科专业学生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应不少于课程设置总时数的25%,其他专业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则不少于课程设置总时数的50%。同时,注重专业课程的逻辑性,突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3.教学方式: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一定教学原则的指导之下,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可见,教学方式的改革无疑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之一,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实施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及其所属课程,要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将多种方式组合起来开展研究性教学。在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全球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条件下,在线课程等开放性资源十分丰富,应鼓励高校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教育模式与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及各种软件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开课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资源,在线上与线下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转型试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出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互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城乡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应用到此课程教学中。
二、 网络FIES的含义和必要性
网络FIES的含义就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网络掌握知识的系列过程,即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这四个方面有着较强的时序性和过程性, 每一个的进阶都反映了学生技能素质的一个质的飞越。
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四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身份转变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学知识到主动求知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要努力考大学,上大学以后就舒服了。其实这个说法是极其片面的,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技能是和未来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卷面成绩不是学习的重点,也不是评判的标准,综合素质和技能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能够去学习、去进步。
目前,人人有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是一种趋势,这给予了网络学习一个很好的平台,知识体系的拓展不能仅仅靠老师有限的课堂教学,而应该发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助于转型试点背景下强化设计、面向实践、提倡创新,基于能力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三、网络FIES的教学设计
1.关注(Follow)在潜移默化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繁多,大一第一学期周课时就达到了32课时,平均每天不少于6课时,这样沉重的学习任务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疲倦或是枯燥,而课程外网络FIES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个阶段就是关注(Follow)阶段,即学生通过关注微博、关注微信公众号、关注QQ文章随时随地了解专业课程或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大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初步”“手绘技能与表现”等,这些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生最先学习的课程,是进行建筑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把专业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座专业城堡,那么大一的课程就是城堡的基石,而这个基石除了课堂教学外,网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介绍一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给学生关注,例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汤桦、建筑师张永和、规划师石楠、杨保军、王富海、何巍总建筑师、马向明、吴必虎等建筑、规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的微博、微信。也推荐学生关注了一些团体机构如规勒个划、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Prize)、户型库、规划中国、中国城市发展网、总建筑师、环球设计联盟、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中国乡建院、城市规划杂志、城市规划资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物语LAI、建筑设计vanely、城市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deaMass灵感集等。还推荐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乡村与城镇建设、建筑技艺杂志、中国城市规划网、风景园林、日新建筑、CSUS智慧城市领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中大院、同济规划TIUPDI、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卓越手绘、景观大设会、匠成设计、海绵城市、AECOM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QQ专业文章、微信朋友圈文章都可供学生点击阅读与转发。
关注(Follow)这个阶段是受影响的阶段,如果学生在疲劳之余去刷微博、刷微信休闲娱乐时,这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也必定会出现在学生的手机信息里,会从被动去看慢慢地变成感兴趣再到主动去看,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不见得一定是成体系的,一定是立马奏效的,但是它一定会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脑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专业脑细胞在膨胀、在传染”。
2. 启发(Inspire)在慢慢渗透
关注(Follow)的阶段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于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受到启发(Inspire),并且慢慢会取得质变的成效。在这里通过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1)城乡规划2015级学生文某通过微信关注了卓越手绘后,在刚刚进入大学不到3个月的时候,进入了卓越手绘的微信群,参加挑战21天活动,活动期间每一天都必须完成一幅建筑手绘,上传到群里,群里的卓越教师进行评价指导。活动结束后,从来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文某手绘水平大大提高,“手绘表现技能(一)”“建筑初步”等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进步明显,也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了深厚的表现功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习到了很多的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技能。
(2)有些学生在经历第一个阶段后,开始对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例如,城市里的旧城区如何改造更新、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打造、洪涝与景观如何结合等,这些问题也是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为学生“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镇村规划与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一系列建筑规划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学生经过对实际案例的思索,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Establish)在悄悄开始
启发(Inspire)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后,学生势必会希望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建立(Establish)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有关手绘学习的――木汕手绘艺术实训室;关于软件学习的――WSSD设计;关于城市更新的――再营造。有的学生开始录制教学视频――优酷里的上上工作室;有的学生在朋友圈、QQ里发表专业知识的文章。
这些利用网络建立(Establish)的过程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也因为建立这些网络学习的方式,他们会充分地挤出时间用于专业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4.传播(Spread)在日积月累
网络FIES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播(Spread),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传播可以让新生去关注并进入网络FIES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种传承,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听懂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错的想法,同时学生还会去参加一些行业或是高校组织的设计竞赛。
学生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很多关注者,教学视频点击率不到几个月便接近500,不仅本校专业的学生去关注,还吸引了外校学生、行业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大家通过这些可以在网络里探讨,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参与地方服务,真正体现了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给予集体影响。”在新时代,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个人可以从集体获得更多的知识,而集体的知识也可以影响每一个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FIES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思路、更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 晓,乔飞飞.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J].职教论坛,2015(22) .
[2]杨雪梅.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坐标及战略选择――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视角[A].第四届(GAUC)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4.
[3]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4]程d国,高华丽,李慧勇.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5]张晶晶.SRTP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5(9).
[6]陈金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关键词】慕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机遇与挑战
高校习以为常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经典模式,从技术上被改变了。“慕课”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的趣味化,相比较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让人耳目一新。学习者从“要我学”中解脱出来,变成了“我想学”,可以按照兴趣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慕课”模式下,比较普遍地得到了实施。
一、“慕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1“慕课”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不存在班级建制,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有资格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优秀教师的能量和影响成倍扩散,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注册学习。与传统的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特征:
第一,更突出求学者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众多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运行。学习不再是单向获取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为师生。学习内容主要靠学生自选,考试针对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精讲,分知识点学习,复习方便。“慕课”教学重视启
发式教学,教师担负导师角色,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师生双方地位更趋平等。
第二,突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校园、教室、课堂、教师、学生,乃至包括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都相对固定,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实体校园可以被取代,教室不固定在某一个场所。教师、学生因为“慕课”而有共同性,学习过程可在任何自愿的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教学过程和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多元和开放。
2“慕课”区别于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本意是要把课程建设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一门或几门建成了级别不等的精品课程。“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
二、“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本身不是万能的,但确是一个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笔者认为,它对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大体有以下几点:
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领域,人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及“以教定学”思维下“先教后学”的教学流程。课堂内,教师大都采用讲授、演不等方法把课程中的概念、命题、原理等“教”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讲、记录、观看等“学”的方式进行接受并加以内化;课堂外,学生再辅以习题、论文、读书报告等进一步强化、巩固。从教学论的视角,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一般来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不只是有教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外,更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事实上,课堂上每节课时间有限,短短四、五十分钟,既要求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又要求师生互动,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慕课的实践,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微课程”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能否“先学后导”和“翻转课堂”呢?山于“微课程”容量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RM, WMV,FLV等流媒体。大多数高校有开放网络,只要有网络,能够上网,学生即使不通过慕课平台,也可以使用微信社交媒体等,将其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既能适应随时随地的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就主动地学习。这种“翻转课堂”“先学后导”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同时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开展深度的分享探讨、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案例学习等;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环节的起点不再是常规的“导入式讲解新知”,而是有关该问题或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及运用,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学生思维的厚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山于有了“微课程”,原来的讲课教师很可能从课程主讲“降”为辅导、答疑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会致使思政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因此,慕课的出现,如何把“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成为了再造混合教学模式的关键。
结论
慕课来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及其未来,探索一条结合教学环境、教育技术、教学对象等发生的变化,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课堂转型创新之路。为以学生为中心。当前,慕课正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和以学生“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我国传统型大学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慕课来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该如何面对?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及其未来。
【参考文献】
[1]丁文;微博文学――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体[J];编辑之友;2014年0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方向特色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来看,会计基础课程设置过多,缺乏财务专业方向特色,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
1.2 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1.3 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2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2.1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主动去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了解当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要求,根据工作标准去进行学科设置。
2.2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将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也有工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打造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3.1 增设案例教学课程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以枯燥的理论说教为主,即使在教学中引入案例,也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很多老师都是机械的读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市场的要求,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在学习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准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地对案例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学生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任课老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财务管理的应用实践,或者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调研,让学生感性的体会本专业的基本内容,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能对职业发展有个初步的规划,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2 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为此,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要探索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素质情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和对劳动力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采取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并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分析入手,以职业标准为轴心来编写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教材编写逻辑上,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组成结构链,由简单到复,层层深入,使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刻而有效。在教材编写形式上,注重学生的接受性、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体例上,力求科学性、趣味性,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体现经济生活时代性、通俗性、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训练,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有利于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营养之资”。
3.3 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
在三阶段实践工程下,以通用知识和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训、ERP财务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沙盘大赛、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微格教学、师范生专业实习、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财务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14个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形成了集教学、交流、竞赛、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让学生在岗位和角色实践中真抓实做,保证其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