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13:4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学生素质,体育竞技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周坤;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教学上,本人连续5年担任初三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兼任初三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探索,不断汲取语文教育理论的营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任现职以来,连续五年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考语文平均分和优秀率连续多年均名列学校前茅,负责的初三语文教研组也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在教科研方面,本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江阴市、*市、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年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并评为“培训班优秀学员”。任现职以来,撰写论文5篇。论文《浅论班主任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20*年*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中学(中师、中专组)三等奖,《刺激?交流?运用》荣获20*年*市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自主心理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诚信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本人负责主持的《自主学习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通过了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的立项论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研究》已获准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
对照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已全部符合,特提出申报。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育;单次;字母
一 教育游戏软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些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游戏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也为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游戏理论是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小学英语教学论指导着教育游戏软件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综合考虑上述种种因素,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个维度开
发学生资源,即学生情感、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
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感。首先,英语是拼音文字,而汉语是象形文字,这就给学生认识和记忆单词带来了困难。英语单词难记易忘是小学生学好英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也是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焦虑、沮丧,乃至畏惧的主要原因。第二,英语语音语调也是造成小学生消极情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英语学习环境、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欠佳,结果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由发音引起的心理反应可能造成外语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减退,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第三,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也会造成学生的消极情感。语法翻译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因为这种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过,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的心理处于一种抑制(inhibition)状态,而处于抑制状态下的外语学习者为保护自我而对教学活动通常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下。而且,缺乏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途径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但由于这类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所以也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紧张、焦虑。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小学生因怕在别人面前丢面子而不敢用英语交流。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交际畏惧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绊脚石。
二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改进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英语教师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笔者听课过程中,发现年龄稍长、经验丰富的几位教师在发音上并不标准,比如说元音不够饱满,重音位置不对,英音美音混淆等现象常有发生;而年轻教师在发音上相对比年长教师标准。另外,通常英语中一般疑问句要用升调,而有些教师的语调有时出现错误。上述提到的这些都是英语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由于教师们的忽视可能会误导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纲,正视自己在课堂中教学语言上的不足,在教学与教研中多多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互补,利用业余时学习语言技能、提高自身语言修养。如果一个教师具备标准化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枳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令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把握话语“度”“量”,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提出了 “i+1”结构的语言输入模式,耍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话语的“度”。教师的教学语由.既+能过于复杂,超过学生的知水平;也不能太简单,这样4、语言能力的提商。另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存在。通过第四中列出的数据便可看出小学英诂课觉屮教师语权的怙况。语言本身就是人类交流的,只有通过不断操练才能真正熟练地精通一门语言。
三 提升小学生英语水平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新理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的成果也日益丰富。本研究正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本研究梳理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界定了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这一核心概念,并根据研究的目的,把小学英语教师应着重开发的课程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学生资源、教学内容资源、教学环境资源、教学方法和活动资源。
第二,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探究了开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利于克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并总结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和不足。
第四,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具体对策。
结语:
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可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但是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普遍,且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三个问题:缺乏运用教育游戏软件进行教学的硬件环境;教师很难快速判断哪些游戏适合教学使用;学生过多地关注游戏本身而忽略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执笔.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小学英语教学”项目专家工作组.
小学英语课程发展报告(2006 上)[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6), 2-9.
[2] 张莉莉.小学英语教学心得[期刊论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3] 张慧 如何激活小学英语课堂[期刊论文]-教育科研论坛2010(4).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个性心理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机能的培养和发展。小学阶段是人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思维和智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时期。孩子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才能深刻领悟阅读内容的思想和价值观。
一.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小学生激发和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学习目标顺利
完成的保障。学习动机的种类很多,而如何形成积极稳定并且高效的学习动机是小学生阅读学习水平提高的基础。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的形成需要小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体现自我价值,确立明确的目标,正确进行成败归因。稳定高效的的心理动机一旦形成将促使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依据小学生的成就动机特点,安排不同的阅读任务
个体乐于并坚持完成某种任务以力求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是个人成就动机。个体的成就动机有两种倾向: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针对这两种倾向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阅读的信心。力求成功的小学生喜欢中等难度的阅读内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以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在孩子阅读前先设置一些新颖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在学生阅读文章后严格打分。由于追求成功动机的驱使,小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避免失败的小学生不喜欢竞争,讨厌失败的感觉。所以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会选择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或者选择难度较高的阅读题目,这样就可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因素来逃避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2.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成功理解文章并准确得出答案的自我心理判断。小学生在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确立了阅读的目标后,这种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决定的因素。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逐步提高。首先是要让小学生获得成功的直接经验。先前的成功经验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阅读内容,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强化良好的阅读行为。比如在指导孩子阅读《爱的教育》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恩利科父母教子篇时,家长可以提问孩子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问题,让孩子切身体会恩利科的成长过程。其次不能忽略替代性经验的作用,即让小学生观察成功的阅读者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让小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能为孩子找到他所敬佩的榜样与其一起阅读书籍,那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激发出来。这样的示范者可以是家长自己也可以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伙伴。
3.正确进行目标定向,为课外阅读注入持久动力
许多小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后,发现自己的阅读水平还没有显
著的提高,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无助的倾向。而有些小学生则认为阅读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它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相信坚持阅读就能获得成功。因为两种归因倾向的不同,前者可能不愿意接受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成为一个消极的学习者;而后者便会在失败中越挫越勇,有效的丰富自己的积累,培养语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时的成败归因。通过鼓励讲解等方式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归因,找出阅读中遇到难点的症结。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选择一些题型相似的阅读文章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机能差异,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着小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层次。因此一方面家长需要从生理上给孩子补充营养,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根据斯皮尔曼的理论,孩子的智力是呈常态分布的,大部分孩子处于中等状态,智力较高或者较低的孩子大约占30%。对于智力较高者即思维快而准的学生可以可以多采用默读,浏览和质疑的方法。默读能使小学生把对文字的感知转变为对内容的理解,加快阅读的速度,更锻炼了小学生思维能力。浏览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小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新课表中强调阅读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等,这要求我们重视质疑的方法。质疑这种方法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常常被忽略,教师和家长忽视了质疑在提高优秀学生的领悟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中所独有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引导智力较好的学生从阅读的题目、内容、似乎矛盾的地方、内容的前后联系、语言运用和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质疑。对于智力较低者我们可以鼓励小学生多采用朗读、背诵、复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小学生的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类型和性格的差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反应快,做事的热情比较高。但是不稳定更缺乏必求成功的强烈愿望,主要依靠自己的兴趣和感情来进行阅读。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情节性强,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比如童话寓言故事、《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等课外阅读书。并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提高他们读书的兴趣,比如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等方式来增强他们求成功的愿望,激励他们的阅读的欲望。而粘液质类型的小学生比较踏实,稳重并且有持久的兴趣,因此可以向这样的小学生推荐篇幅较长,文章思想比较深奥耐人寻味的课外阅读物,比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朝花夕拾》等需要小学生耐心体会的文章课外阅读。而对于抑郁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情细腻,做事也是小心谨慎,对文章中的细节感觉灵敏。但是内心中缺乏活泼阳光的天性,导致适应能力差,不太合群。所以我建议这种类型的小学生阅读《红楼梦》、《昆虫记》和《简爱》等描写细致,情感丰富,充满趣味的阅读物。
三、结论
小学生处于阅读能力的关键形成时期,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对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意义。家长和老师要仔细对小学生进行观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光霞,邓少滨.小学生阅读心理调研及策略.《图书馆学刊》,2007,06.
[2]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调研背景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6―11岁的儿童(对应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发展危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逐步习得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就会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获得勤奋感;如果不能获得而缺乏这些基本能力,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便形成和强化了自卑感。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欢乐或痛苦经验非常大地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勤奋-自卑的发展危机,学业的失败甚至会带来人格发展的扭曲甚至变异(张春兴,1996)。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格外有意义。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差异很大,有些小学生存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20%的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水平低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约有20%的小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技术水平低下,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25%的学生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总体来说有26.71%的学生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低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但在学习适应性某些因素方面存在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戴育红,2009)。这些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为他们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挑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学习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适应水平。
也有研究证明,不同学校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也有所不同。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50年历史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校风和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对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首先需要明确本校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调研目的
为给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为科学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本校的学习心理辅导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丰台第一小学开展了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本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而分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试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选择与自己最相符合的选项。问卷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五、六年级适用),该量表的折半相关系数为0.71-0.86,重测相关系数为0.75-0.88,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效标,表明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因此,此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属标准常模测验。
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适应性的标准有所差异。根据年级的差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小学阶段量表分为小学一、二年级用(包括5个内容量表),小学三、四年级用(包括7个内容量表),小学五、六年级用(包括9个内容量表)。在内容量表的基础上又分为4个分量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并编有效度量表,用于检查回答的一致性,以剔除无效问卷。具体是:分量表一(学习态度)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学习热情),A2(学习计划),A3(听课方法);分量表二(学习技术)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4(学习技术),A5(读书和记笔记方法),A6(应试方法);分量表三(学习环境)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7(家庭环境),A8(学校环境),A9(朋友关系);分量表四(心身健康)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0(独立性),A11(毅力),A12(心身健康)。每个内容量表10个题目。
测验的评分标准是:在对学习适应性的评定上采取等级制,具体地说就是将测查结果分成5、4、3、2、1五个等级,5为优等,4为中上,3为中等,2为中下,1为差。处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归为学习适应不良。
四、调研过程
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丰台第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个班,共计293人。其中五年级4个班级,共151人,均为有效问卷;六年级4个班级,共142人,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状况的总体水平
经统计分析,接受调查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见表1。
表2显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三等和三等以上的占75.5%,处于三等以下,亦即学习适应不良率占24.5%。六年级学习适应良好率为76.76%,适应不良率为23.24%。
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发展水平的评估不太一致,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为“略超中等3”,但也有的研究则认为是“低于中等3水平”,而我校的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是“略超中等水平”。我们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与此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家庭教育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我校学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
(二)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差异 两个年级在AAT各内容量表和分量表上的不良率分别见表3和表4。
在学习适应性9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学校环境、学习计划和毅力,较低的是听课方法和学习技术;六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毅力、学习计划和学习热情。在4个分量表上,五、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环境上不良率均最高,在学习技术上不良率均最低。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尤其是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三)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五年级学生明显优于六年级学生,而在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毅力、身心健康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就年级差异而言,我校六年级学生更需要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加强干预。 (四)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五年级女生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和心身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我校五、六年级的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要显著好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就性别来说,男生应是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干预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
六、启示与建议 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基本类型
学习适应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之一,本研究把学习适应分为身心健康、环境适应、学习动力适应和学习方法适应四个基本方面,综合调查结果与相关教师的访谈,把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环境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在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消极因素,人际关系需要改善,或者不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这在我校平时接受的个体咨询辅导中也有体现。
2.学习策略欠佳。一些学生欠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比如听讲、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应试、记忆等。
3.学习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习的独立性、毅力在他们身上表现也较弱。
4.身心健康有待加强。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在平时的个体咨询中我们也发现,这类学生总会感到没劲儿,头晕脑胀,做事拖拉。 重视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
从总体上看,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有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是一个自然而然提高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适应学习生活,或者只是重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培养,但是从总体上看,每个年级都有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又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此调查研究更表明,高年级学生还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教师需要把学习适应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得忽视。 团体心理辅导要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
本研究是为我校进行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做准备的,本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需要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男生、女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差异,使团体辅导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加强个体学习心理辅导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SPARK课程”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后,被试学生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维度上的得分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 SPARK课程 小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SPARK课程是一个来自美国,针对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的活动课程,SPARK课程由于强调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关注活动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感受、注重对活动过程的科学和系统的控制,重视活动结果的教育学意义,因而,SPARK课程对学生和美国社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被广泛开展,是一个广受好评的全国性的体育活动。
自2001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略显不足,广大体育教师更是在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前显得力不从心。
SPARK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视活动过程的学生心理感受,注重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情商的活动课程,因此,如何将SPARK课程引进体育课堂,并利用SPARK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育课堂中,引进SPARK课程,通过SPARK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其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提供实证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连江县某小学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7名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1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小学生社会适应”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上进行查阅,发现相关研究成果8篇。分析这8篇论文,并查阅有关小学生社会适应的著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量表来源。
2.实验法
(1)实验设计
采用前实验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只有一个实验组,在实验前对实验组进行一次初始水平的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作为前测,之后进行实验干预,并于实验干预后,对学生进行再次的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后测,再把前测结果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效果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2)实验指标的选取
由于本研究欲探讨的是SPARK课程与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实验指标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采用量表测量的结果。
(3)实验过程
采用双盲法,在实验前,被试学生和上课教师都不知道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但在实验前,对上课教师进行SPARK课程的培训,使得该上课教师具有SPARK课程教学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测量作为前测。前测后,由上课教师对被试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并于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后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样本均值的差异检验。
(4)“SPARK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①重视课的自然导入:在上课前,学生没有遵守按照传统体育课堂课前列队的课堂常规,而是在上课前各自玩自己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根据上课前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过渡到上课中。
②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进行统一的运动项目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项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③规定学生的活动空间:SPARK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规定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规定的空间中进行活动,并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这与“放羊式”的体育课不一样。
④规定学生的活动规则: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中进行的,SPARK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监控。这种规则设置,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育学意义生成与课堂不安全因素的防控。
⑤采用游戏的上课方式:SPARK课程重视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处理还是活动方式,都重视游戏化的形式。
⑥重视活动中心理感受:SPARK课程关注学生在运动中人际关系和心理感受,注重设计互动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良性的人际互动中感受积极的心理体验。
3.问卷调查法
从本研究所查阅的资料来看,目前,对于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念和维度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文献检索的结果,共下载到关于“小学生社会适应”的量表共7份。在分析这7份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关于小学生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以及本研究的特点与目的,采用贾林斌(2008)编制的《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1],对研究被试进行施测。
《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可用于测量小学生总体社会适应水平,该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等,量表由59个项目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量表的χ2/df=4.916,CFI=.836,ACFI=.823,RMSEA=.0047,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100%。
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SPARK课程”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在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变化状况,分别于教学实验前后,采用《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被试学生进行测量,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之实验前,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是在“社会交往适应”和“校内人际关系”维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因此,认为“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SPARK课程”教学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量分析
效应量分析是指一个实验条件对于实验被试某个指标变化的效果大小的分析。效应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实验条件在现实中的意义。为了分析“SPARK课程”提高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对“SPARK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效应量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对被试学生“社会交往适应”和“校内人际关系”影响的效应量本别为0.206和0.233,根据衡量效应量规模的标准[2]:0.2-0.5的效应量可视为中等规模的效应量,因此,表2的数据表明,“SPARK课程”对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较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意义。
(三)“SPARK课程”提高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分析
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展开学习并求得成长的[3]。SPARK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强调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SPARK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多有集体性的互动游戏,在这种集体性的互动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必然会就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规则制定、协调配合等进行相互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习了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体验到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了与他人良好相处的技巧与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人际适应,也就提高了社会适应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SPARK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从而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可引进“SPARK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林斌.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理解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4-01
阅读能力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张晓荣,2012)。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校中的数学、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学习也都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1 阅读理解定义
1.1阅读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发展,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可以从传统、广义和整合观点来分析阅读的定义:
传统观点将阅读定位于“认字”,认为只有文字上的阅读才能称之为“阅读”。Smith认为阅读是读者从文字获取意义;李连珠认为阅读是文字的辨认或是转换文字为口头语言(谢美宝,2003)。
广义的观点将阅读定位于“获取资讯”,认为凡是试图通过生活中书写的语言和符号来了解所表达的意义的活动均是“阅读”。Rubin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知觉到某讯息的存在,进而依照个人的态度对此项讯息进行属于个人的认知的过程,包括了情意、知觉和认知三个领域(谢美宝,2003)。尽管是同样的讯息,也会因个人的情意、知觉和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活动。
整合观点将阅读定位为“建构文章意义”的动态过程。Goodman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辨认单字,而是理解文章的过程;美国教育学会将阅读定义为:建构文章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统整资讯间相互关系,因此强调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技能(谢美宝,2003)。
1.2 阅读理解的定义
理解是阅读的主要目的。两种有关阅读理解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传统观点认为理解就是技能的表现。这些技能包括字义理解、推理理解、评鉴理解以及批评理解四个不同的层次。心理语言学观点认为理解是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间的桥梁。他们以阅读理解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过程来说明阅读理解的概念。
本研究认为阅读理解能力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正确理解句子及文章意义的能力。它包含字面理解与推论理解。字面理解指阅读者能辨识出字面的意义,并能将提取的字义加以组合在一起以形成命题。推论理解指阅读者能了解文章隐含的意义,将句子间或段落间的意义予以统整、摘要与引申联想。
2 阅读理解的影响因素
历来研究者对“阅读理解”的含义与成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对于阅读理解的影响因素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与观点,经过对各研究者理论的逐一归纳总结,阅读理解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读者本身、文章性质、阅读情境。
2.1读者本身
读者的字词知识、文章结构知识、读者流畅朗读能力、阅读时的背景知识、后设认知策略的运用以及工作的毅力都是阅读理解的影响因素;读者的生理状况、个体智力、语言能力、学习动机、注意力、记忆力、先备知识、阅读策略能力等均会影响阅读理解;读者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阅读理解的成效。其中读者的心理特征中,一般注意能力、注意力分配技巧、推论与推理技巧、背景知识以及基本技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地推动阅读理解。当阅读者具备了基本技巧时,阅读理解策略也能够影响阅读理解能力(Van den & Kremer,2000)。因此,读者是否运用积极的策略来增进阅读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
2.2文章性质
文章本身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心怡,2006),阅读文章的结构、句型、风格,阅读材料是否适合学生的先备知识及文章内容;都会影响阅读理解(Van den & Kremer,2000)。文章的组织、架构、可读性以及陈述内容的趣味性等也会影响阅读理解。
2.3阅读情境
阅读情境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它间接影响阅读理解(王心怡,2006)。
3 建议
3.1针对读者本身的建议
读者首先应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平时扩大字词知识的范围,熟悉各类文章结构,增加阅读量来提高流畅快速地阅读能力,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为了解更多阅读的背景知识打下基础,加强对认知策略的学习意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到阅读当中去;其次读者可以通过调整生理心理状况调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生理状态处于轻微的兴奋状态更利于阅读的理解,心理状态方面,读者可以通过适当练习,提高注意力能力、注意力分配技巧、推论与推理技巧,它们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地推动阅读理解。
3.2 针对文章性质的建议
文章的结构、句式、风格千变万化,都有很多种类,共同呈现在一个文章中难免会令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对此,如果能够把各类结构的文章归类总结,各类句式、风格也都归类总结,读者多阅读文章并把这些类一一进行对比、归纳,之后的阅读理解就会变得明朗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荣.如何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2]谢美宝.国小学生阅读态度,家庭阅读环境与阅读理解能力关系之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2.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浅析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由于农村教育形势守旧,学生又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而老师只是为小学生进行了文化课教育,导致了小学生厌学、缺乏正常的兴趣爱好、情感脆弱、个性化得不到健康发展等诸多心理问题。
2.缺乏师资力量。部分小学虽然在课程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是由于个地方经济、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老师缺少,相关资源不足,导致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偏离教学目标。资料表明,虽然农村小学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专业老师,虽然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可是面对现实的学生时却一脸茫然,加之学生对老师的角色看待,更是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3.工作过于形式化。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存在走过场、应付差事,过于形式化。
二、家庭环境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出外务工,小学生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亲的关心,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爷爷奶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帮助完成一些相关作业,甚至沟通有阻碍。
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食粮,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影响了将来的生活和个人感情的正常发展。
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行为的成长。小学生在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可以大胆、轻松地将自己的感情倾泻出来,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群体里有责任感,也能使家长更细致地观察到他们需要什么。
父母的教育文化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 转贴于
三、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现在的家长大多都只重视文化课程的成绩,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的优异,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私和不平衡,在与同学相处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家长的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的特点。
在当今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传媒让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直接影响着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需要,也不愿意帮助别人,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
四、小学生自身的修养
目前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基本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缺乏自己动手的能力,叛逆心理较强。因此,要在教育上多方面、多层次地探求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
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让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使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充足的业余生活和交流平台。学校或班级应经常开展体育、美术、音乐等多种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情况,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学生从小就能在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其次,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老师的责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关注、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动都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蔼可亲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1.引言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留守儿童总是给人整体印象不良的形象,有太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许多研究无意中忽略了留守儿童是一个整体,有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有的学生心理却很健康,跟非留守儿童没有什么两样,过于夸大了留守儿童心理不良的社会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为什么同样的留守环境,有的儿童能够适应的很好,健康的成长,有的就适应不良,形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追问可以从心理弹性方面入手做些探讨。
尽管研究者们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各有见解,基本都认同心理弹性中的两个重要因子,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心理或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指的是能够帮助个体提升能力、促进良好适应的体质、人格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因素或资源,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健康的成长。
心理弹性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Wright& Masten,2005;席居哲等,2006)。第一阶段,保护性因素发现阶段。从复原力的研究到对困境良好的适应研究最后到保护因子的研究;第二阶段,心理弹性的形成阶段。心理弹性是在个体内在保护因子与外界环境因子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第三个阶段,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此阶段研究的重点由内外保护因子的本身,转而探讨内外保护因子的作用机制。毛俊青通过对文献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似乎重新回归到它的本质,更注重研究在压力和威胁情景下个体的应对和适应过程。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也更多是集中于临床医学方面对病患的弹性心理与重大疾病的关系。或者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研究。马伟娜,桑标等认为,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能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灵活性,以减轻不理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
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不小,他们的心理弹性又如何,本文主要以其中的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心理弹性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积累资料。
2.研究对象及工具
选取了重庆市范围内三所农村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为被试,对其中的留守小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3%,男生146人,女生134人。
研究工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是由胡月琴等人采用访谈法在心理弹性的过程模型理论基础上结合本土情况编制而成。此量表共有27题,主要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目标关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共有27个项目,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3―0.85之间。问卷采用5点计分评价。如“完全不符合”记1分。“完全符合”记5分。其中有十二个项目属于反向计分题。
3.研究结果
3.1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性别不同的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不同性别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心理弹性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得知,不同年级的留守小学生在心理弹性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讨论
总体上,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表1结果可以知道,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男生能比女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利的处境中学会调整自己,加强自己的抗压能力。男生比女生的心理弹性更高也许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其他因素有关,在现在这个竞争压力之大的社会中,相对而言,男生会比女生承受更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父母对自己的过高期望,自己以后养家糊口的能力等)。因此,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父母会按照社会所赋予的不同角色对男孩女孩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可能从小就注重对男孩意志力,抗压力的培养,对女孩则会更娇惯一些。
参考文献:
[1]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初步实施与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研究
1、基础概念研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认识如下: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认识是: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
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研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研究
1、将概念性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科学素养可测量可评价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确定了调查工具。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方法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8-01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课堂的儿童来说,学习语文的难度大、任务重、作业多,其中一年级的拼音是关键,识字更是难点与重点。因此,在学习语文的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容易快乐的事情。那么语文教师怎样让小学生们乐于识字,做好语文启蒙教育―― 识字教育呢?
1 从兴趣入手,培养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1.1 培养小学生爱学习、爱看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语文,像说话、讲故事、回答老师的提问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比如认字、写字、讨论、读书、看图写作文等等。教师要在小学生一入学就鼓励他们多看书、多识字,并养成和父母晚上一同读书的好习惯。
1.2 积极开展识字比赛,树立竞争意识
对于新发下来的课本,小学生一定都非常感兴趣,拿到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对于课文中认识的字大声地念起来,属于无意识识字,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机会,比如说:“某某同学认识的字可真多啊”或者是“这么难的字他居然都认识,真了不起!”目的是号召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向这位同学学习,以他为学习的榜样。这样做,不仅让认字的学生感到自豪,得到成功感,感到学习语文的欢乐,还能让其他同学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定期开展识字比赛可以让小学生识字更自然、更轻松。
1.3 让识字进入生活,进行大语文教学
小学生不仅要在书本上学习新字,还要在生活中学习新字。语文教师要让小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去识字,比如看报纸、看图书都是认识新字的良好途径。在这里,我有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那就是把小学生认识的字在家长的帮助下制成一张一张的卡片,在课堂上,教师再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识字范围扩大了,而且减轻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让识字的过程乐趣无穷。
1.4 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工具越来越完善了,它可以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小学生识字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播放形象、生动、直观的识字课件,可以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去学习新字。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注重多媒体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2 新型识字教学方法
要想识字,只有兴趣还不行,还必须教给小学生合适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他们识字的效率,真正掌握每一个字。那么,怎样教会小学生识字的方法呢?这里有一个设想:一年级新生如果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字的?”他的同学可以回答:别人教的、电视上看到的,或者是家人名字中的字。这些都可以算作是识字的途径。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积累了一些识字的方法,比如:(1)数笔画,这是最传统、最基础的方法;(2)说部首、结构;(3)猜谜语,依据生字的特征让学生编谜语,时间久了他们就会编很多有趣的谜语,如“鲁”上面味道很鲜,下面光芒万丈;(4)编顺口溜,如“呵”口可呵;(5)熟字加偏旁,如“肚”月加土;(6)熟字换偏旁,如“清”去掉三点水加单立人成“倩”;(7)熟字去偏旁,如“碗”去掉石字旁成“宛”;(8)看字型认字,如“爪、口”;(9)根据上下文猜字;(10)读半边,如“清、情、请、晴”等形声字;(11)编故事,如“解”字,有个人骑着一头牛,拿了一把刀把牛的角砍了下来;(12)归类识字,如带宝字盖的字都与房屋有关,像“穴、室、客”等,带贝字旁的字都与钱有关,像“财、赃、贩、购、账”等;(13)查字典识字……
上述的方法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识字过程突显学生个性,体现人文思想。
3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3.1 写字的姿势
语文教师要以示范为主,纠正为辅,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看书的姿势一定要严格要求,务必做到“三个一”,即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胸口距离书桌一拳远,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远。针对小学生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还要反复强调、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为止。
3.2 写字的位置
教师要让学生写字时注意笔顺,按正确的书写规则去写。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初步写字时,先让学生了解田字格的构造(横竖中线、左右上格、左右下格),再让学生观察范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以田字格为基准,让小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去书写,对照范例才能把生字学好、写好。
3.3 及时修改错字
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批改作业时,发现错别字可以先不修改,只是圈出错字,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己修改,改正后再检查。进过长期的训练,可以树立小学生改正错别字的意识,让学生识字过程更具有准确性,也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
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当中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楷模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读写习惯。
4 结语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同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做好小学生识字教学工作。让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识新字,以便更早地进入阅读与写作阶段,这无论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从中感觉到学习生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为“乐学”。这样做,不但体现了识字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新发现”中养成对识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龙.三部曲奏响识字新乐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一点尝试[J].学周刊,2011(29):108.
[2] 李爱珍.浅谈建构主义教学观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