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4:3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美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吕袁媛,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教师,中国剪纸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起攻读鲁迅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2月受邀至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作短期讲学;2010年6月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举办剪纸艺术展。多次发表美术作品及论文,并出版专著《手工制作教程》,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美术教学园丁奖。
马晟瑶,200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至2006年攻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4年,油画《红色畅想》获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优秀奖;2005年,油画《女人体》获辽宁省第二届百花艺术新秀奖;2006年,油画《盼》获韩国釜山艺术节特优奖;2011年,油画《蝶》入选建党90周年书画大赛。
王静,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油画《阳光》获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金奖;2009年,油画《去往桃花源》获辽宁省美术家作品展优秀奖。
张丽岩,女,1974年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电脑美术专业教师,平面设计师,从事中国画、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多年。中国画作品曾多次入选辽宁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参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校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立项等,主编多部教材及美术资料。
陈帅佐,女,1979年生。工程师,辽宁装饰协会成员。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环艺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8―2011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环艺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至今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任教学副主任一职。参与多部教材编写,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及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校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立项等。
李凯,女,1978年生。1998―2002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2011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多媒体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至今任职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主编国家级教材4部、参与编撰省级以上教材6部。多次参与省级及院级科研课题,其中两项分获一、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先后30余人获奖,其中包括2007年上海特奥会招帖征集大赛获得入围奖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个人设计、绘画、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悠久传统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是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重”当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认知主体的影响是无形的,会产生认同力和感召力,这种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被国际政治学者称为‘文化力’(CulturePower)。因此,一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本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百年来,在各个领域中,无论是信件还是报纸杂志,英语的使用都相当频繁,尤其是在新兴的电子信息领域中,世界电子检索系统上90%的信息都是用英语贮存的。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因此,世界上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英语列为学生的语言必修课,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就大大的超过了其他语种。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系统、正确地解释文化的能力。语言学家迈克拜拉姆(MichaelByram)也指出语言能力应该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和识别。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Kramsch)在其《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还指出要理解目的语文化就要把它与母语文化结合起来。英语的广泛教学使得其语言背后的英美文化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和冲击着各个英语学习国家的本土文化,因而英语教学也应该肩负起保护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通过英语这个国际语言的媒介来对外弘扬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也是使得中华民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经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抓住了这两次全球聚焦中国的契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这两次盛会中,有很多的美术和设计工作都是由中外合作完成的,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来展现中国文化,这对中国的美术和设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美术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专业院校的一类,培养的都是美术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如绘画、设计、服装表演等等。他们走入社会之后都是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其工作和作品恰好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及其发展水平,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也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锋群体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对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是相当有帮助的。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理论支撑下,近些年来,我们在关于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上,主要都集中于英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君发表的论文“关于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调查”,用调查数据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着实令人担忧;首都师范大学夏伊发表的论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因素及其启示”,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了文化介入;武汉理工大学黎慧发表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丢失与保护”,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应对之策。这些论文和研究虽然丰富,但是只是从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大学英语(公共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讨了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现状;浙江大学的张丽红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从教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吴方发表的论文“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关键性因素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育的研究都是一个多元且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尽管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现状调查、成因分析、教材研究等等,但是却鲜有从美术院校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个课题。从古到今,无论是文字、国画、壁画、服装、雕像还是陶器瓷器等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美术和设计形式的表达。不难看出,美术对于文化的表现和继承,是多么的重要。美术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类别,其传统的专业有绘画、设计、书法、雕塑、服装等。21世纪以来,美术的表现形式又不断丰富,很多美术院校也开设了动画、影视、摄影、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这些新的美术形式让文化的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易懂。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这些从美术院校中走出来的美术设计人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有效的使中国文化得以介入,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因此,以培养美术设计人才的美术院校为核心,以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手段,来探讨中国文化导入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到底如何呢,我通过对2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大致进行了一下摸底,调查从中国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历史典故、节日风俗、武术杂技、民俗风情、等七个方面进行,结果发现约20%的学生在七项中能分别列举出一些例子,约70%的学生能三到四项中列举出例子,剩下约10%的学生只能在两项及两项以下列举出例子。那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词汇表达方面,结果又如何呢:在20%的对中国文化相对了解的学生当中,只有20%的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词语;而在70%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学生中,这个比例是12%,在20%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中,比例是9%。
难道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生们英语学的太多,母语学习的不够?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就说道,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是半斤八两。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文化缺失现象和文化输出能力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极少涉及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介绍和表达。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是必要的,一是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建设,在文学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扩展到中国文化的各大方面;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加入涉及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点,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相关的文化输出能力。作为一位大学英语的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过通过专题课的形式(约两个学时)给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用英文材料以及PPT来介绍讲解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从课中和课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相关术语单词和关键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都比较理想。当然这次教学实验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备剪刀,亲自体验一下剪纸。本人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能够为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思路,努力培养和提高美术和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文化输出能力。、
作者:朱家佳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熏陶功能为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了独有的功能。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着手,注重大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担当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大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李顺庆,秦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 艺术探索,2007(04).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的科研水平的比较对象,以及由此比较而衍生的主要矛盾。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已经与老牌美术、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实现三分天下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最高级别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艺术学项目的申报情况中看出来。当然这也与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院总量及相应师资队伍总量较大有直接关系。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主要问题是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致力于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提升国际排名的努力中贡献不足。换句话说,大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与校内兄弟学科比较显得薄弱。大多数文献也指出这一问题:“艺术学专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和文学、历史、政治等大学科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又与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时间短的大背景,以及这些专业成立时间短的小背景有关。当然,多科性大学按照理工科或社会科学的规范要求来管理艺术学科的科研工作,也是该领域主要的矛盾爆发点之一。
二、二级学院是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层级
当前关于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研究不少,但多将问题指向艺术学由于自身强调灵感与形象思维,注重技法实践,而造成的科研意识淡薄与科研能力不足等内因,或指向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经费投入匮乏等外因。在解决路径上也提出了转变科研观念,提升师资素质,健全激励机制等长效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相关对策的建议对象主体身份往往是含混的。似乎分别是提给教育主管部门、校级科研管理机构,还有一些似乎直接提给艺术专业教师,建议对象身份含混使得相关建议很难落实。部分对策建议以学科为主要着力点强化科研,因为“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的支撑。”这一建议更适合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牌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相比之下,当前在中国多科性大学内,提升艺术学专业科研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学院。因为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都是将若干专业并入一所艺术学院。学院一级作为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有的设专职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可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当前形势下,艺术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牵涉到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人事聘用和本科教学的系统性综合问题。然而,就艺术学科研发展状况来看,相当数量的学院在艺术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严重弱化,不能主动探索包括多个学科方向在内的学院总体科研战略,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擅长与校内兄弟学院进行跨学科联合研究,组建高水平团队。这是制约当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很多方面来看,二级学院都应成为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的主体。国内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鉴。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的经验及其启示
面对艺术学科研领域挑战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综合大学内的艺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转型,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联合来寻求突破,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在艺术学科研领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虽然有坚实的基础和传统优势,但在整体并入清华大学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学院整体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艺术思维与理工科大学的管理模式艰难磨合,甚至产生了一系列在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新闻热点事件。但学院一直坚持正确的事业改革与发展方向,路越走越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开始了自己坚定的研究型发展转型过程。2010年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就在《装饰》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什么要走研究型定位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清美正处在一个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以“开放”、“包容”、“创新”、“科学”为目标,确定了三个发展方向:“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产品开放方向”;“以城乡建设为载体的环境优化方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方向”。在此目标基础上的具体策略是“一要优化管理系统实现开放”;“二要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三要整合专业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在2012年的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名列第一,艺术学理论并列第三,美术学名列第四,再一次证明了学院在全国设计界的地位。正是在学院的科研转型大战略下,各分部、系开始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一般意义上传统手工最为浓厚的雕塑系来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相继主持修编了《北京市经济开发区整体雕塑规划》《郑州市整体雕塑规划》等横向科研项目。这些科研工作有鲜明特点:一个是跨学科的,改变了以往城市雕塑规划编制的话语权由规划专业主导的局面,使城市雕塑规划更多考虑艺术的内在客观规律,达到更高艺术质量。另一个是实现科研项目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为繁荣城市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贡献。
四、艺术学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科研转型来看,学院对于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程度高低、路径选择是否得当,都直接关乎艺术学科在多科性大学内部的发展。关于学院在顶层、中层、基层三个层面应当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1.顶层设计:积极配合学校,加快推进分类工作当前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高校分类工作,许多高校已经明确自身在应用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的选择。学校层级的发展战略选择需要各学院的支撑,反过来也会引导和塑造各学院的自身发展,不能主动适应学校总体战略的学院必定会陷入被动局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向研究型转型,离不开清华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及向国际领先水平冲刺的大背景。而如果所在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就是其最基本职能,但也必须明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也就是“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因此,对于多科性大学内的艺术学院而言,应当主动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对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徘徊和纠结,并积极争取学校为艺术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学院还应根据自身发展,向学校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聘用的标准,向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建议采用更为符合艺术学特征的绩效管理办法或专业职务晋升体系,以改变单纯依靠项目、论文来衡量艺术学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现象,将更广泛的艺术展演活动奖项纳入评价体系。从宏观层面看,作为促进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行为主体———艺术学院,更要主动探索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机制,探索如何让艺术学科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艺术学科研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作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美化社会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令科研的投入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中层的着力点:积极与兄弟学院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寻求知识新积累点如前所述,多科性大学中的艺术学学科在科研上的不足,更多是在与学校内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比较中得出的。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艺术学学科都对这种比较持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这是忽视艺术学特性的行为举动。但是艺术学科既然走出美术院校和艺术院校,来到多科性大学中,在一个平等平台上同场竞技就是必然的。“艺术学科尽管本身存在种种可能的‘特殊性’,但除其之外的各学科,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立态度’,而严谨的‘评价’及‘标准’,却又非是要求过分凸显‘独立性’而放弃‘公共目标’,否则人群的知识产出,将永难有基本公平、可靠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和评断。”所以,如果转换思维模式,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跨学科视角审视当前艺术学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前期理论研究铺垫,各路研究人员在互不通气,又不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的,特别是不能与多科性大学中其他专业联手协作攻关,研究方向不明确、特色不突出造成的。事实上,所有新知识都阐发于学科边缘。这一事实在艺术学与科技、经济、管理日渐融合的时代更为突出。如果能够突出院际联合,鼓励不同学科间改变以往互不通气、闷头做科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从交叉/综合领域申报高级别项目应当是一条越走越广的科研道路。就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曙旸指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的背景在于清华拥有的资源,甚至连国外的学校都看到这个资源,我们现在只是没有突破。”3.基层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艺术学教师科研主动性,组建科研团队艺术学专业教师是艺术学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各种措施的着力点。艺术学科研工作具有所有科研工作的共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又有显著不同。比如对设备依赖程度更低,虽然近年来数字媒体等领域科研工作对数字化工作站等昂贵设备需求较大,但总体而言,艺术学科研对设备的要求仍然相对较少,这一特征体现的还是非常明显。所以,要提升艺术学科研工作水平,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因为“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说,相较于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的系、教研室层级,二级学院有充足条件,调动多方面资源提升学院科研水平。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相比,学院的院长或科研副院长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对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本质规律有更深的认识,对所在单位教师的能力、兴趣、潜质有更准确的认识。所以学院如果能够在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科研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就有可能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科研能力辅导与科研方法训练,对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早期培育,对有合作倾向的院内外教师群体进行科研团队的培养,协调专业、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配置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潜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有必要以二级学院为基础,客观评估自身科研状况,从理论、应用不同方面着手,进一步考虑科研工作良性发展策略。有志于提升校内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学校,也应当赋予学院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度。同时,对于艺术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人选,应当更为重视科研能力与协调组织能力。只有学院层级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积极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兄弟学院优势推进艺术学科研工作,才能有效扭转对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科研水平能力有限评价的偏见,使艺术学科能够从兄弟学科中汲取先进科研精神和方法,遵循更加科学的艺术学科研究与发展规律,构建更加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艺术学科研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2]张健.科研发力,学科提升———谈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对学科建设的作用[J].艺术研究,2014(11).
[3]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定位[J].装饰,2010(6).
[4]曹雨平.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报,2016-6-26.
[5]连冕.国际艺术学科科研创作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求知导刊,2014(6).
[6]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J].艺术百家,2011(1).
[7]高建群,胡新宇,刘晓艳,等.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J].学报编辑论丛,2013(10).
[8]马丽.清华美院简介[EB/OL](2013-10-09)..
[9]华梅,刘一品.天津市属高校艺术学专业科研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5(6).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旅游影响分析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经济作用也在逐步增强,旅游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大学生作为旅游业中比例较大的群体,他们的行为逐渐影响着旅游发展的趋势,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小组成员都为美术类专业学生,为了保证科研的准确度,小组把科研调查对象的范围缩小至只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而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和综合素质关系的课题探究较少,所以科研小组选择了探究该课题,目的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走出去看看,并且通过旅行让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个更好的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四川省内含本专科共百余所大学,在这次调研过程中,为了避免给调研活动带来更大的困难,小组只针对了美术类的大学生进行探究。首先选择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川音美术学院进行纸质问卷的发放;其次,针对美术类学生进行网络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不记名填写问卷并回收。其中包括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200份。范围涉及到四个年级,三个大类专业(绘画、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共500余名美术类学生。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有效问卷为4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部分内容,共计18个问题。
第一个部分是关于美术类大学生旅游的基本情况调查,了解美术类大学生旅游的基本现状。第二个部分主要针对旅游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调查。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美术类大学生旅游的基本情况
1.旅游喜爱程度
调查显示有359%的美术类大学生非常喜欢旅游;4188%的学生喜欢;18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342%不喜欢旅游。
2.出游学生性别调查
调查显示出游的人群中男生占4777%;女生占总数的5223%,男女生出游数量基本相同。
3.出游频率调查
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没有旅游过的人占881%;每月一次占377%;每学期一次占3145%;每年一次占881%;不定期的占大部分为4717%。
4.出游时间段调查[多选题]
调查显示在选择出游时间中,7987%的学生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外出旅游;2767%的学生会选择在黄金周外出旅游;2893%的学生会选择周末外出旅游;4214%的学生会选择班级或学生组织外出旅游;189%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旅游时间。
5、获取旅游信息途径[多选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旅游信息的途径,3396%的学生选择通过旅行社了解;6352%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杂志、报刊了解;6918%的学生选择通过朋友、同学推荐;818%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宣传海报了解;314%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了解。
6出游方式
调查显示大学生出游方式,627%的学生选择徒步旅游;972%的学生选择自行车旅游;6928%的学生选择通过飞机、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出行;除此之外有1473%的学生选择随着父母和朋友选择更为自由的自驾游。
7、旅行预算调查
调查显示,1572%的学生预算在1000以下;4214%的学生预算在1000-2000;1824%的学生预算在2000-3000;占1447%的学生预算在3000-4000;943%的学生预算在5000以上。
8、旅游经费来源调查
调查显示,4717%的学生经费来自生活费结余;4403%的学生经费来父母给的旅游专用费;629%的学生经费来自兼职工资;252%的学生经费来自奖助学金。
9、出游景点调查[多选题]
调查显示,选择名胜古迹的学生占4465%,选择名山大川的学生占4528%,选择园林景区的学生占3459%,选择海滨沙滩的学生占5597%,选择主题乐园的学生占5157%,选择探险的学生占2201%,选择江南古镇的学生占5535%,选择其他旅游景点的学生能够占189%。
(二)综合素质在旅游中的体现
10.出游目的调查[多选题]
调查显示,671%的学生会因休闲娱乐,缓解工作学习中的压力而旅游;5195%的学生旅游的目的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693%会希望在旅游过程中结交驴友,希望在旅途中邂逅美女、帅哥;1558%的同学会在旅游中拍照摄影、写生绘画等;也有3766%的学生去旅游并没有目的,就是想出去走走。
11、您希望这个旅游景点具有以下哪些特征?[多选题]
表11
在“休闲娱乐,缓解压力价值”中最多的人选择希望它的价值较高占4416,“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与“珍稀奇特程度”选择的选择率高都为一般,其次为较高,“景观完整性在”中4329%选择较高,而在“知名度”上4069%选择高,3983选择较高。
12.对乱扔垃圾考虑环保问题的调查
调查显示,在旅行中会注意不乱扔垃圾的学生占6812%;有时会注意的学生占2464%;不会的学生占725%。
13.对出游买票插队的调查
调查显示,买票时从不插队的占4638%;有5217%的人有时插队;仅145%的人从不插队。
14.对出游时践踏草坪的调查
调查显示,从来会的人占435%;如果有人这样做自己也会占6522%;从不的人占3043%。
15、自身文化素养的调查
调查显示,认为自身文化素质很好的占1277%;好的占4468%;一般的占4043%;差的213%;很差的0%。
16、旅行对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激发调查
调查显示,2451%的学生认为会;1471%的学生认为不会;50%的学生认为偶尔会;588%的学生认为只是想象;不会去做成创新;49%的学生认为不清楚的人。
17、出游过程中助人的调查
调查显示,6373%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帮助他人;2941%的学生选择一定会帮助他人;686%的学生选择不会帮助别人。
18、大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调查[多选题]
调查显示,比例最高的为诚信,比例为6957%;团队协作占6957%;创造力占6522%;其次爱国占3913%;奉献占3913%;爱心占3043%。
四、对结果的思考
(一)第一部分调查的思考
通过第一部分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中,男女生的比例比较相等。对于学生而言,出游时间和频率比较统一,学生出游时间主要为节假日,出游时间选择贴合学生假期规律。每学期一次和不定期旅游为大学生的主要旅游频率,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的影响。而了解旅游途径多为网络媒体和同学朋友推荐,目前同学朋友的实际建议对学生旅行有重要影响。由于交通的发达,飞机等交通工具成了出行方式的主要选择。针对旅游的经费来源,有很多人会节省部分生活费以及父母资助作为旅行经费。
(二)第二部分调查的思考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经过调查显示,旅行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第10题针对专业素质方面提问,结果显示美术类的大学生并未将自身专业融入到旅行中,有些旅行只是单纯的放松和玩耍。第11、15题针对人文素质方面提问,结果显示景点知名度对学生景点的选择影响较大,若加强人文知识的关注,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得到更大影响和提升。第15题结果显示学生在旅行前就具备基础的人文素质,大学生还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第12、13、14、17题针对道德素质方面提问,结果显示在旅行中个人道德素质很重要,它会体现在旅行的各个方面。第16、18题针对发展潜力素质方面提问,结果显示旅游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诚信、团队协作、创造力占据了较高比例,说明大学生明白自身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在旅游中能延伸和发展这些潜力。
五、总结
小组针对目前美术类大学生出游基本情况,以及出游过程中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网络上的美术生随机发放问卷和三所大学美术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和结果,证明已有越来越多的美术类大学生加入的旅行的行列,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旅行本身就和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并对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论文也为后面探讨旅游对美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九批科研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合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图,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三、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薄弱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图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质量管理程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图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五、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图,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图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图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图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美术史论 美术学科 美术创作
艺术史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自艺术史论形成之日起,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于画界和史界对美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法,对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的导向,以及对美术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美术史论对美术实践工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的影响
当前,许多美术创作者认为创作思想来源于自身对技法和绘画风格表现语言的探索,对美术史论相关知识并没有过多的涉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认识方式和认识形态上的误区。美术史论的学科使命在于丰富和进一步拓展美术实践工作者的人文知识内涵,陶冶人文艺术情操。美术史论对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想影响深远。西方的拉菲尔前派、现实主义(图1)、立体主义绘画、达达主义等,中国明代书画上的复古魏晋风流、董其昌的论文人画以及南北二宗论等,事实上都是美术工作者在业界先倡导美术史论方面的美术理论指导思想,而后发动地区乃至全国美术实践工作者对该时期美术创作思想,特别是创作题材、创作视觉表现方式进行主流形式上的探讨、判断和统一,引导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路契合时代主流艺术创作风格,让美术工作者在先期的艺术创作构思和素材收集时清楚艺术创作思路的正确性。
关于美术创作技法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师徒传承的;有人说通过传移模写,从古人处得来的。笔者认为,我国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技法在经过师徒传承的同时,更多源于在书本上的技法理论。而技法理论书籍基本是由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的工作者和爱好者进行编撰和整理而出的。比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论》、中国古代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等。美术史论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将经典创作技法理论汇编成书,以供艺术实践者提高自身创作技法。
二、美术史论对中国美术思潮和流派的影响
美术史论对美术思潮和流派的发展影响,从本质上说,更多起到的是导向和鞭策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愈加明显。美术史论在美术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比如,受美术史论的影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美术“八五思潮”;90年代以后出现的装置艺术、前卫艺术、观念艺术;近几年盛行的艺术策展、艺术拍卖、试验水墨等。如今,美术实践创作工作者、美术流派、美术思潮同美术史论之间的关系越来愈密切,往往美术史论者首先对美术创作者的作品布展、思潮和流派的命名加以理论支持,并提供可行性方案,然后由美术创作者按方案去完成整个宣传计划。
在中国,引导中国美术学术主流发展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业已先后成立具有该类性质的相关美术理论委员会、策展委员会、美术教育委员会等,这说明了美术史论在社会和学界内对美术学科的影响日益突出。美术史论的地位正在被美术学界广为认同,美术史论所产生的影响使其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显学。美术史论指导着美术实践的方向,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美术史论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谈到美术史论对院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往往都会指向大学美术教育。实际上,这种影响也存在于其他年龄阶段。美术史论对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影响而言,体现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中。比如,学习美术史论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同美术史论专业紧密相关的美术鉴赏、艺术策展等知识;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画史、中国画论、艺术概论;油画专业的学生了解西方画史等。对于民间美术教育而言,剪纸、皮影戏、糖人等视觉元素需要记录于美术史论当中。民间艺人技艺的传播,也需要美术史论相关知识的辅助和指导。
当今,美术史论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相关交叉学科当中的影响逐步深入、日益突出,最终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完善。随着美术史论得到社会和业界的认同,将更好地指导美术创作的发展。美术史论在发展过程中,被忽视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局面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纠正。正是因为美术史论的不断发展,才形成当今美术界百家争鸣的盛事。理论与实践始终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没有美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就不会存在美术实践中迭起的创新。美术史论是美术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史论基础作为保障,美术实践创作的内涵和底蕴将会缺失,没有继承也就无从创新。如今,强调美术史论的重要性,在于强调其在美术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影响,美术创作者只有积淀了丰富的美术史论功底,才能够更扎实地推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据笔者的调查,以北京的三所艺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为例,考试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的面试两个部分,录取结果按照二者综合成绩来考评,录取比例平均在6:1至8:1。其实真正有竞争力的考生彼此分数相差无几,常常是因一分甚至半分之差就有人榜上有名,有人名落孙山。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自有其残酷性的一面,大多数导师手里只有一个名额,最多两个,其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种考试制度的不人性和不人道,迁怒于它的刻板、教条,不能全面考量考生水平的弊端,但也有管理者在不停地探索新的路径。据称,清华大学已经于今年就博生入学考试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传统的笔试,采用国外大学的提交论文申请制度,论文初审合格即组织专家组对申请者进行面试,时间不少于1小时,以充分保证对于申请人的全面了解。笔者相信,这种方式倒是不必绕弯子,直接切中“研究成果”。但是同时要质疑的是,成熟的、有过硬成果的学者是否有必要来申请学位,而给予刚刚起步的研究者“1小时”,也算不得一段很长的考察期吧。所以说,任何的方式都伴随着不完美之处。
如果从中国当下的国情来讲,自科举制度沿用下来的考核方式无疑还是最接近于公平的,因此还在广大的范围内使用。标准化的考试固然有其缺点,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有章法可循的方式,让我们有耐心反复地研读本专业内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谁又能否认这个功课的必要性呢?
笔者倒是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应该花些力气,而且对于它们的认知要贯穿在研究始终。它们就像是原点一样,不管在研究的路途上走多远,总是要适时回望。它仍然是一把标尺,对当下进行考量和校正。犹如希腊艺术之于西方美术史的历程。
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不总是铁板一块,每个阶段去研读总会有些新收获,这取决于自己对于专业的认识程度。不然,学术研究如果就是一家之言,还如何进步,获得丰富的发展并保持活力?
因此,博士生考试远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将以往的阐释成果作为一个引子,用自己的思路去组织和发挥,自始至终都要看到个人的思路和理解。
“抽象”艺术的东方特性
黄斌
抽象,这是个取自西方的词汇。它体现了西式的思维,有着西语词汇既有的特性:明确的语义和特定的范畴。在西方绘画中,它之所指当然也有相同的特质。抽象,是一种导向极致性的形式表现。如始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它与具象相对立,体现理性,体现典型的逻辑性思维;而从康定斯基到波洛克等人的“热抽象”,则是直接越过具象,呈现生命本能的节律。西方艺术的抽象,展现了西方人面对“对象化”的客体世界时主体意识。抽象艺术的极致性,给予了优秀作品引人入胜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蒙德里安、波洛克、罗斯科、塔皮埃斯等人的作品,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类艺术的表现领域。
中国古人的词语中原本没有“抽象”这个词(在我们未采用西方式的思维时,一定也不会“原创”出西方式的抽象艺术),但我们的古人讲的是“象”。
“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个典型的东方词汇。它体现了东方思维的智慧特征:多层次的语义、接近于无限的涵盖性和包容性。象,是多层次的:物象、形象、意象、“大象”,由表及里,至于“形而上”。然而,我们的“大象无形”,并非像西方的抽象那样简单地与具象对立,也并非形象直接地极致化,它体现的是对物体最高层次的涵盖。
东方艺术,就是对“象”的呈现。从彩陶的点线,到延续至今的笔墨,其理一以贯之。例如,传统艺术之集大成者黄宾虹先生晚年作品,既有山水物象之神髓,更是深厚华滋之墨象的体现。笔墨之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其墨象实与自然大道相通。黑白虚实间,“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黄宾虹语)。真画,呈现了象,包容了具象和抽象。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的确是勉为其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近年来不断扩招,指导教师缺乏,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抓得不紧,指导质量不高。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创作)的作品说明为主线,说明创作意图,解析作品创作过程,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说明与论证,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创作)展览现场进行,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创作)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然后学生选题,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抓紧时间,抓住指导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答疑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四、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我和我的同仁们决定策划这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记录与传播那些曾经只在师门内口耳相传的经验与智慧;在纸媒上呈现那些生动的创作过程,让大师们毫无保留地公开那些“独门绝技”。
经过6年的努力,2013年底,煌煌50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终于全部出版,阵容整齐地出现在书店以及各种书展上。笔者自2005年进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工作,其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套丛书上面。从选题的策划、丛书的编辑,再到后期的制版、印刷,笔者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感触颇多。
组建学术团队,获取学术支持
为了在40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遴选出50位大师,确定丛书的体例以全面而细致地展现大师的技艺,我们组建了丛书编委会。编委会除了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人员,还邀请了国内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召开学术研讨,落实大师名单、明确编写体例与要求、商定出版规划。
我们邀请著名的艺术学领军人物张道一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对丛书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总体把控,他还为丛书欣然撰写了总序;我们邀请了濮安国教授、李立新教授担任丛书副总编,负责落实安排丛书的组织撰写工作以及专业总把关。丛书编委会中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唐克美、范文典、郑礼阔、刘文、朱玉成、李绵璐、廖军、吕美立等,他们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或创作实践,是我国工艺美术产学研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为丛书的编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
编委会召开多次图书选题论证会议,遴选出5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这50位大师遍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的工艺品类有30余种。其中陶瓷、石雕、玉雕、木雕、牙雕几大品类下根据地域、技艺等特点再进行细分。有些品类,如惠山泥人、刺绣、挑花与丝绫堆绣、缂丝、蓝印花布、剪纸、景泰蓝、微雕、漆线雕、金银镶嵌、雕漆、年画、内画鼻烟壶、唐卡等,基本遴选了该品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师。
我们还邀请常莎娜、朱培初、龚良等组成丛书的编审委员会,这些学者有的参与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编撰,审核的此类图书获得过众多国家级奖项。此外,我们还依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工艺美术方面的教育、科研、学术权威机构,组成强大的联合编辑单位。
挖掘大师技艺,彰显丛书特色
将50位大师的人生、技艺绝活、经典作品展示给读者,是图书内容出版的重点。但如果仅仅以图录的形式展现作品,那将与市场上诸多“大师作品集”的出版物没有什么差别。通过调查市场同类书的出版情况,我们制定了丛书的出版方针:通过对大师本人、亲人、徒弟、友人的采访,了解大师的工作场景、工作用具、个人喜好等工作生活背景,挖掘大师的设计理念、传统技艺、本人绝活、工艺口诀,以图文并茂、图文互动的方式,力争使丛书具有史实纪录的史料性、文献性、专业性和理论性等多重价值,揭示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真谛。
经过与编委会专家们的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丛书的编写体例:总序(丛书总主编张道一撰写),本卷前言(分卷主编撰),第一章 大师生平(个人小传),第二章 大师作品和技艺,第三章 大师著述、言论语录,第四章 评述摘要(以前对大师艺术的评述介绍),第五章 大师年表,后记。
其中第二章“大师作品和技艺”是每卷图书的重点,也是笔者作为责编在每一卷图书的审稿意见中提出修改要求最多的部分。从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专业性角度出发,要求作者用工艺美术技艺的专业术语、专业眼光、专业要求来分析大师技艺、大师作品。着重把大师传承与创新的绝活、技艺挖掘出来。
在编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要求作者深度挖掘大师的技艺绝活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三:①有的大师过世较早,且大师的后人并不从事工艺美术,缺乏资料搜集、保管意识,图片、文字资料散失严重。②部分年事较高的大师,他们精于制作,却不善于口头表达。③书稿撰写者非该领域从业者,缺乏实践经验,文字表达终隔一层。
为了让第二章的内容不失专业深度,笔者与编委会的专家、学者议定出一个统一的编写标准,要求书稿撰写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修改:①简单介绍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技艺发展历史,适当交代大师在我国该工艺品种历史发展中的地位。②以图文对应的形式,介绍大师的工具材料。重点介绍大师在工具材料革新研究方面的贡献。③在挖掘大师技艺上,可以通过采访大师本人、弟子、亲属等,由大师本人或者弟子演示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制作流程,并以此为契入点,记录基本流程、步骤,从而挖掘大师技艺绝活。如遇工艺口诀、专业术语(方言行话)的,则结合实例阐释。④给读者提供专业性的作品欣赏。针对代表性作品提供欣赏文字,文字需要紧贴技艺,从本质上让读者看懂大师的经典作品。
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修改,丛书基本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该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呈现大师的创作技艺,与目前图书市场上图录式的作品集有很大区别,获得了行业内专家、大师本人的普遍认可。
遴选写作队伍,突出专业优势
丛书的质量取决于写作者的功力,50册丛书,最终由遴选出的40多位优秀作者(少数作者同时撰写两册)完成。为了寻找合适而优秀的丛书写作者,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物色:
1.某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多年从事此领域的教学、科研,对该领域有着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自然也是丛书最为合适的写作者。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紫砂壶)卷,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高英姿教授撰写。高英姿出生于紫砂创作世家,她的父亲高海庚、母亲周桂珍均为顾景舟大师的得意弟子。高英姿自小受顾景舟大师呵护和教导,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攻读研究生期间随顾景舟大师学习陶瓷鉴定,并参与编写《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深受顾老教诲。高英姿从事紫砂艺术研究工作几十年,目前可谓国内研究紫砂的顶尖学者,她所著的《紫砂名陶典籍》是紫砂领域的权威著作。所以,对于顾景舟大师的了解以及阐释,无人能出其右,高英姿是顾景舟卷的最佳写作人选。
2.某位大师的专注研究者。大师精湛的技艺总会引来众人的目光,其中不乏研究者,他们对大师的研究更加具体,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玉雕)卷,由鲁迅美术学院的苏欣老师撰写,她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京都玉作》期间,曾经长期呆在李博生大师旁边悉心请教,深入洞察,对李博生大师可谓了解得细致入微。苏欣撰写李博生卷的过程顺利而快速。
3.大师身边的人。大师的亲人、弟子以及工作人员,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与大师朝夕相伴,其他人很难如此近地观察与了解大师的创作观念与过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益坤》(漆艺)卷,由郑益坤大师之子郑鑫撰写,郑鑫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着漆艺的创作与研究,出色的专业水平让他又担任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父子的关系以及专业的素养让郑鑫成为郑益坤卷的不二人选。
4.大师家乡的学者。工艺美术的滋长与传承,与当地的原料、传统习俗等紧密相连。所以,工艺美术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大师家乡的学者对大师本人以及此类工艺美术,自然比外地学者更为熟悉。邀请大师家乡的学者也是我们遴选作者的方案之一。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和顾永骏都是扬州人,我们就邀请了身为扬州人的费文明博士来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剪纸)卷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玉雕)卷。费文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史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缘于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文字也就更多了一分感彩。
我们还邀请了国内的一流专家、学者担任丛书的分卷主编,由他们对各卷的内容进行学术性把关。同时,他们也是各卷写作者的顾问,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者会向分卷主编咨询各种专业性的问题。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木雕)卷邀请本套丛书的副总主编濮安国教授担任该卷的分卷主编。濮教授为我国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的顶尖学者,多年从事明式家具的收藏与鉴定以及红木雕刻的研究,出版了多部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如《中国红木家具》《明清家具鉴赏》《明清苏式家具》等,也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参与本套丛书的选题策划、大师人选确定、体例论证等具体工作,深谙丛书的编写要求,由他推荐的木雕研究者单存德完成陆涵生卷的撰写,两位的密切合作,无疑确保了书稿的专业性。
执著精品图书,专注文化价值
策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选题之初,我们就想在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把这个选题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选题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没有采取树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名目,然后由作者出钱、包销的常见形式,相反,我们还给作者付稿费。大师们都无比惊讶,因为上门来找他们出书的都要让他们付一笔可观的费用,这使得我们的组稿颇为顺利;另一方面,丛书编委会确定了50位大师的名单,这个名单基本不作变动。期间有名单外的大师想加入进来,而且他们愿意付一定的费用,都被我们婉拒。
为了打造这套精品图书,我们邀请了著名装帧设计家、“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朱赢椿先生为丛书做整体装帧设计。该套图书有别于市场上“大师作品集”的精装类书籍,采用了软精装的装帧形式,方便读者捧读,拉近了读者和大师的距离。整体设计兼顾50位大师、30余工艺品种特色,通过温暖的色调、有节奏的线面分割构成,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如今,她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开辟了一片刺绣艺术领域。同时,她还带领众多新疆的妇女姐妹走上了以刺绣为主的创业致富之路,开辟了新的天地。
坚持所爱,潜心学习
1990年3月,钱美荣随丈夫从安徽来新疆创业。起初为了生计,她打过散工,做过生意,开过工厂。
2000年,钱美荣得了一场病,生病后的她在家中好好思考了一下今后的人生规划。
“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但我总觉得内心空空的。”钱美荣对记者说,“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开始专注家族流传下来的针线手艺――绣花。”
据钱美荣介绍,她是家族刺绣的第四代传人。为了将普通的民间绣花手艺提升为高品味的刺绣艺术,钱美荣不仅潜心涉猎相关文化知识和技巧,还多次去内地学习专业知识。
2009年,她在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中国刺绣艺术研究班学习刺绣的设计与创作;2011年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新疆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民族图案设计与应用;2013年她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新疆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对纤维艺术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造学习。
在此期间,她先后在国内有关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学习实践,钱美荣精研细作大胆创新,终于在刺绣上有了新的突破,创造性地将内地各大绣种的针法与新疆各民族刺绣针法相融合,形成了色彩艳丽、热情奔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疆绣风格,被业内人士誉为疆绣的创始人。
钱美荣的作品先后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深圳文博会等地展出,其中《大漠驼铃》被浙江省温州市博物馆收藏,《天山雪莲》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作品在展览期间得到许多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亲切接见库尔班・吐鲁木》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并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奖金奖;《赶巴扎》荣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节日》在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4年,钱美荣的刺绣作品《节日》入围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2010年10月,钱美荣被自治区授予“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8月她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4年,她又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聘为委员。
为了使刺绣艺术事业更进一步,2006年,钱美荣在米泉创建了新疆首个以刺绣为主的工艺美术厂,2009年注册成立了新疆一品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刺绣技术培训及定做加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全国性的刺绣艺术创作和交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不断追求刺绣艺术的同时,钱美荣还将这门艺术无私地传播给了更多的各民族妇女姐妹,努力将这门艺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使更多的劳动妇女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2002年起,钱美荣先后在全疆各地州累计培训维吾尔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族刺绣技工10000余人,免费培训残疾人350名。学员中有4名获得“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50多名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刺绣专业合作社,促成了新疆木垒县、哈密市等刺绣产业基地的建成。
钱美荣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7年3月,她被昌吉回族自治州授予“十大创业女标兵”称号;2008年10月在自治区农牧区妇女“三学三比”活动中,她分别被授予“女能手”和“女巧手”称号,她的公司被评为“妇女手工艺品”示范基地;2010年12月,她被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新疆首届创业提名奖”;2011年1月又被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聘为“新疆青年创业导师”;2012年10月被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乌鲁木齐市创业带头人”称号。2015年12月,钱美荣参加了自治区妇联在全疆举办的“我能行”先进事迹报告会。
拔苗助长的考前美术教育
青年人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而我们的太阳,考前的考生们却在不断训练概念性的考前素描中抹杀了学生发现自然的能力,使学生训练了一套“好活”,从而失去了自身发现世界的眼睛。最好的年龄,最有发展的年轻人只为功利考学,在不断的考前重复的概念性的训练中葬送了自己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感受力,而现行的素描、色彩、速写的考前模式与中国自身美术观念没有任何关联,也就是说我们为这样的考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几代人的将来艺术前景堪忧。
大学本科的教育问题
1.美术教育没有自身的教学体系。现今的学院教学是百年前引进西方的学院的写实造型、写生训练并借助民族传统形式与材料加以表现,逐渐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的中西结合谱系,现今体系与百年前学习西方的体系的并没有太多改进。体系落后,方法老化,专业教学与史论教学互不相干,没有产生互渗关系,中国传统画论美学更没渗透到艺术理论的教学中,美院之所以比其他综合类美术大学“好”,主要是靠美院有一批名师,而不是美院的教学体系。
2.重“技术”的培训,不重“人才”的培养。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次才是专业或技术。现今的美术学院是“技术学院”,是“绘画技术”、“雕塑技术”、“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学院,仅是技术的训练,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素质。再加上学生高中之前及家庭教育的综合素质没有跟上,想在大学提高,只是天方夜谭。
叶圣陶说,若有人问什么,我的回答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大学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技术”或“职业”的培训地,也就是说,即使你毕业不从事你的专业,你也能很好地完成、做好你所想做的其他行业。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没有完成自我的人格与意志品质等,你不但本专业学不好,更干不好其他专业,那么这样的结果必会为社会造成后患。这种教育不只是大学单方面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及本人共同完成。
硕士、博士泛滥
盲目的提高学历层次及社会对学历的需求造成了硕士、博士泛滥,出现了绘画水平硕士水平比不上本科生,博士水平比不上硕士生。实际上美术学博士原本就是以理论研究为宗旨的。
现今,艺术升级为一级学科门类,全国美院或地方院校拼命争设博士点,许多并不够条件的也在争抢这份“羹”,又并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也能享有“博导”的头衔,这样的“博导”在制造一批一批怀揣着不同目标的“博士”们。官方高举引导名利的大旗,并设定了名利等级,高等美术教育便成为了集体追逐名利的竞技场。
不规范的评价体系
1.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美术学在学科制度上一直在“文学”门类下作为三级学科方向,而中国的教育是起步是引进西方的,现在艺术学科升级,各方面也都是在探索过程,关于学科评价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现行方式。要建构中国自身的教育谱系,艺术理论思想与有系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目标,有与之配套的实践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成果如何评价?教师的创作成果、设计作品,靠获奖。学生的成绩如何评价?靠分数。
2.职称评定体系。这是一种不平和的体制,休想让教师清闲,大学教师的任务繁重,要教学,要教好学,又要搞好“科研”,“科研”这一词界定本身就存在问题,艺术家要搞“科学研究”?“体制”希望大学教师:(1)有出色教育教学能力;(2)又要有超群的外语水平;(3)还要有顶级的绘画水平;(4)还要有“高级”的“学术”水准,要求教师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或者CSSCI的期刊上,才算有学术水准;(5)要有“科学研究能力”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要求美术教师要有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项目”方可符合所谓的相称的职称。
教师大量的时间忙于论文、项目及参加美协的展览活动,自由的时间被迫出卖。无欲则刚,给教师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让高校美术工作者静下心来做事吧!
3.艺术创作评价体系。中国近百年美术评价体系也是西方的,又是在浅层的画面制作效果或工作量多少来“计算”作品的“优劣”。国家展览给艺术设定了错误的目标与错误的导向,展览多是虚假的矫情之作,没有深入骨髓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更见不到也不存在传统中得“逸品”的作品了。现今,急需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的美术作品评价体系,即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要引导提倡创作符合中国自身审美要求的有相当艺术格调与境界的美术作品。
学科与职称评定的结果:1.对高校教师的身心压力;2.忙于职称,疏于教学;3.为社会制造更多“著作”、“论文”垃圾;艺术评价的结果是为社会制造了一批虚假的“大垃圾”。
给九大美院自由,他们自身更懂得评定体系。下属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定位要准确。
研究学术需要评定吗?学术研究首先是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做好学术研究。它不需要哪个单位或机构来评定这属于什么。不能一味地追逐而要问为什么追逐?大学沦为了实用与适应主义,变成了世俗化与功利化的场所,大学应是培养精英的地方,是引领而不是去盲从。康德认为艺术和审美具有超越功利性的“自由”秉性。太多实用与现实而缺少精神,缺少那自强不息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也正是我们的“大学精神”。
师范教育的问题
师范类学校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教育应把培养目标确立明确。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教学法。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育实习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相脱节。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小学的问题,中小学、高中对美术教育不重视。美术在中小学不能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必将影响将来的发展前景。现今美术被升为了一级学科,是否在中小学中,美术也可以从“副科”升为“主科”呢?
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明确: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而不是把目标定的跟美院一样,大学教育有其共同性和一致性,但各个大学办学应该有自身的特色,更应该发挥自身的地域及历史文化优势。
解决的出路
1.爱好从小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育可救国,从幼儿园开始着手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要逐步加强,而不是到高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那么赶快学美术吧,家长、学生都有这种心理,学生不爱自己的职业,没有兴趣一定学不好。米开朗基罗十三岁进基兰达约工作室学绘画,老师认为他学晚了,毕加索十三岁的素描作品已经相当于世界级大师的水准了。艺术是一个高尚而崇高的行业,不要玷污了她,想要成才,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2.大学前的多样化的学习,国画、版画、油画、雕塑、设计等要在考前有相当的基础与熟悉程度,而不是到大学毫不知其主业为何物。
3.建立“大美术教育”系统。
中国美术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应该是一个连贯的完善的自成系统的整体体系,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连贯的培养计划。而现今,这几个环节互相并没有干系和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小学、初中、大学他们之间要形成一个纽带,他们之间要建立一种纽带关系。如果形成一个“大美术教育”的系统,那么美术人才会从小学或幼儿开始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健康的起步,通过初中及高中的逐渐的美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绝非今日的考前一两年所能企及,那么大学美术教育就自然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