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

时间:2022-03-16 04:0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既有建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既有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建立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符合我国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要求

首先,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要求主要是在建筑的硬件设施上,主要表现在垂直单管系统,应该被逐渐淘汰。应该都使用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恒温阀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使用三通型恒温阀;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恒温阀的装配应该按照装配要求进行安装,还应该做到它的调节特性、温包、阀头曲线都应该达到合格标准。能够正常感应建筑内的湿度,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控。其次,应该使用具有说明书、许可证明等一系列达标的装置。改造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对这些装置进行反复调整、实验,已证实其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方式是正确的运用。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监控设备和专门的监控机构,以方便随时对装置进行定期的抽检和排查。对于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应该及时予以更换。对于出现不能正常运转或数据监控不正常的装置应及时对其进行检修。最后,室内系统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应定期热力复核审计,提供系统改造散热器的热量提供数据,然后此基础上分析热提供质量是否达到先前计算标准;还应对水压和出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整个室内热提供与热能耗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以为更好地分析室内系统供热的情况,并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2]。

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有关统计数据称,中国既有房屋采暖的建筑占总数的29.0%。例如房屋采暖能耗每平方米25.3公斤煤,可以大约计算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每年就要耗费1670万吨煤,这些高耗能的采暖方式,会大量的消耗能源。同时由于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维护结构多数存在保温标准低,隔热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2.1墙体节能改造设计分析

对墙体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墙保温,一种是内墙保温。由于墙内外的温度不同,会使墙面发生裂缝,这就提醒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要对外墙增加保温层,通过对外墙的漏点进行保护层的安装,尽量降低室内外温度差异,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室内温度的监控,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进而导致室内外温度差异扩大。利用安装室内热量检测仪器,对室内温度进行及时的监测,调控室内温度,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并根据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比如对于外墙节能改造中,可在主体结构外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挂或粘贴的方式通过铺设保温材料,同时在保温材料的外侧涂抹一层保护砂浆或保护装饰达到保温的效果,其中图1为外墙节能改造中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由于我国多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多数为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建筑,并呈现为排式布局,且体型规整,多数建筑的体形系数大约在0.3,而墙体厚度大约为240和370mm,因此在墙体外保温节能改造设计中,根据节能50%和65%标准规定墙体的传热系数0.75W/(m2•K)和0.60W/(m2•K),则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外墙构造方式以及导热系数的确定应根据表1进行判定。

2.2外窗的节能改造

外窗能耗能够达到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所以对门窗的改造对建筑节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常用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对于外窗的节能改造主要从增加门窗的密闭性,改变窗户的材料等措施,以防止建筑热能的流失与损耗,例如使用一些节能门窗。从房屋的修建着手。在原有窗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窗户,并适当的对两个玻璃进行调整。还有设计研究认为,既有居住建筑中外窗节能改造中对窗洞口四周墙体的节能改造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窗洞和窗口周围墙体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对上图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图2中的方案(a)和图3中的方案(a)属于墙体和窗洞同时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方案相对于方案(b)而言,其不仅保温效果好,同时对节约改造材料和改造成本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改造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设计出最佳的改造方案,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

2.3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首先,我国北方的热管网较长,而大部分管网的建造时间又比较长,旧管网的使用效率较低。保温层受到破坏,致使部分建筑的水循环量过大,水供应出现不平衡的局面。应该通过对供热管线进行直埋,建立健全网络监控配合人力检查的热网监控系统。其次,进行对热能源提供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对集体供热总的装置的改造,和单个居住用户的分散处理,来得到提高供暖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后,通过对室内温度的监控,利用现代化热计量仪器,对热计量的使用和温度的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1]。对改造成本进行运算,优化改造成本,还有室内、室外供热系统的成本优化,减少热量来源的基础设施改造成本等。具体又可以分为,供暖的能源使用可以细分为天然气、电费、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供热成本的相关内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一个对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工程,但其成果远比成本要高出很多,然而也不能因为成果显著,就忽略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本,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合理的控制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让使用者看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构成。

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

3.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降低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会减少建筑内外部围护结构的维护成本,还会降低热提供系统及维护的成本,降低热能来源的提供成本。这就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建筑内外部结构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降低+室内及小区热系统改造成本降低+热源改造成本降低。上述公式主要是根据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降低的具体内容来分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供热成本降低的构成来分,也可用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水费成本降低+电费成本降低+燃料费降低。由此可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其直接益处就是减少了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为用户节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使用的费用,直接给节能采暖带来成本上的有效降低[3]。

3.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居民采暖费用的降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费用是由能源生产价格,运送的费用,销售的费用相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降低供暖能源运输当中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4]。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还能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节能改造能源的成本费用。其次具体的效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会减少建筑设施的建设费用。进行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费用,在某些方面是和建筑的建设是有联系的,例如门窗的改造,地板、屋顶的设计,这些两者都是有交叉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的降低,也会减少建筑的费用。会减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空调、电热扇等家用电器使用的减少,会减少用户电费的使用[5]。

3.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效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总成本投入。首先,不同采暖的方法会需要不同的投入这而使用热电联集中供暖则会使成本增加,这几种集中供暖都是常见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方式。每平方米的差额可以达到20元。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以有效地避免供热能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供暖效率。另外通过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还能提高供暖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暖系统的利用率,减少建筑节能的使用成本,增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使用周期。

作者:掌轩 王丽颖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费良旭,孟庆伟,崔再禹.海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11):68-71.

[2]沈婷婷.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李倩林.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江淮、风貌、传统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快速发展,城市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城市风貌规划是最近兴起的规划类型,主要解决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问题。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不仅要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继承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对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民居建筑风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包括对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石库门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等,但是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建筑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人们把江淮地区的建筑等同于徽派建筑,但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不同徽派,江淮地区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较为明显区别。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江淮地区风貌的研究,为江淮地区城市特色营造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范围

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本研究是指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的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等;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等。

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江淮地区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的认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取江淮地区典型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案例选取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保证案例的研究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对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江淮建筑风貌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收集法。

三、案例研究

1.合肥地区典型建筑风貌案例研究

合肥市悠久历史,江淮建筑风貌特征较为明显。典型传统建筑案例包括了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段氏祠堂、卫立煌故居、以及杨振宁故居等.本次主要选取了三河古镇和李鸿章故居作为研究对象。

1.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因水系丰富,建筑富有特色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极具代表的特色古镇。

三河古镇的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商业街巷一般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开窗,或者一层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

三河古镇外墙均为清水墙,在外观上,三河的砖墙与江南的白色粉墙不大一样,同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分户墙体沿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所以在人视的角度,看到屋顶的部分主要是挑檐,另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蝴蝶瓦。马头墙上和檐砖之间是有横梁退台处理的,防止雨水清洗墙面,处理细节细腻。

1.2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采用“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建筑结构形式,建筑色彩外部呈现青色,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李鸿章故居建筑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硬山顶,区别于徽派的马头墙的形式,屋顶材料为灰瓦。李鸿章故居的雕刻堪称一绝,它继承了徽雕的图案和风格,但在刀法上不如徽雕的细腻。徽雕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门口对外展示,带有夸耀的成分;而李鸿章故居却在内部做文章,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以上案例建筑分析,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有一下特点:合肥地区民居屋顶形式主要采用马头墙的形式。屋顶处理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合肥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鸿章故居,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的如包公祠。

2.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传统建筑风貌

古城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名城之一,扬州建筑和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对江淮地区的建筑风貌研究就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古城民居传统建筑门楼雄浑键劲,形式讲究,种类繁多,有八字形、凹字形、匾墙形、飞转门檐形等。八子形门楼最为考究的是南下河68号的湖南会馆;凹字形的代表有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头;匾墙形的有南河下170号盐商汪鲁仪门门楼。

扬州传统建筑墙体:浑厚古朴。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墙体材料主要是清水砖。墙体的形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丝缝,清水砖扁砌、和合墙、乱砖清水墙、马头墙。扬州地区的马头墙较徽派民居是有区别的,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墙体单薄简洁,用白灰罩面,墙头常砌成徽翘状的鹊尾式,扬州地区的马头墙码头有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扬州传统建筑屋顶:韵律美感。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形式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屋面的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出檐椽头加一道封檐板;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面是整体的。

3.其他具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研究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于江淮地区建筑风貌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坦厂明清老街门窗都是采用门罩式,但是较徽州民居的门罩和北方民居的门罩相比,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门罩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建筑墙体均是清水砖,同北方的清水墙的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区别于徽派建筑的石灰粉和泥涂墙。明清老街的分户墙同样采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是马头墙的色彩为青灰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马头墙上直接排檐砖,上面铺上小青瓦,较徽派建筑相比,马头墙更加简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的蝴蝶瓦。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既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总结如下:

1.总体格局

延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人、自然、建筑的融合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尊重人居本身”,总体格局因地制宜、顺势而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荣。

2.建筑布局

江淮地区水系丰富,水网纵横的地理特征,依水而建是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布局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上,江淮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天井式布局方式。

3.建筑色彩

纵观江淮地区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徽派的建筑色彩,建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墙体外部不增加涂面,墙体色彩为青灰色;建筑屋顶用青灰色的蝴蝶瓦,屋顶颜色较墙体偏深。李鸿章故居的建筑色彩都是灰色调,色彩朴实素雅。

4.建筑结构与材料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上青砖、木材、灰瓦等。塑造的形式通常是“外面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

5.建筑构件与装饰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构件中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少量会使用鹅软石铺砌;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窗的形式主要是木制格栅窗。装饰部分以雕刻艺术为主,油饰彩画艺术为辅。

6建筑屋顶形式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吸收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既有硬山顶,也有马头墙的形式,主要是两坡的形式。马头墙的座头也汲取了南北的精华,兼具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兼具南北地区建筑的文化,既有徽派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外延。形成的原因是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南北的过渡地带,建筑风貌上自然有南北混合的血液。

江淮地区建筑更加注重材料本色的运用,建筑色彩表现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风貌整体更加淳朴,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立面重点部位以及内部装饰,注重的是建筑内在的美。通过这一次研究,深刻体会到了江淮地区人民的质朴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 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 张钊 《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文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借鉴和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4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12

第3篇

关键词:形状文法;建筑;立面;生成;标记

中图分类号: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73-03

1.引言

形状文法(shape grammar)文法理论是由乔治-史坦尼(George Stlny)、詹姆斯-吉普士(James Gips)和威廉·米契尔(Willam Mitchell)等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所研究的一种以“形状”(shape)的运算为主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形状文法理论认为设计在于找到形之间和形前后的关系,从结构的研究来看,可以说受到了语言学的影响;乔治·史坦尼认为对一设计的形式与机能做了概念化的逻辑分析后,可以了解设计人的设计与推理过程,也可以正规语言(Formal Language)的方式进行建筑设创作与分析。

2.形状文法一例

下面就用一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形状文法的大概理论与应用。这个例子用形状文法模拟了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形状的生成过程。

3.结语

相信通过这个例子,各位对形状文法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下面就介绍一下形状文法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建筑保护与修复中,通过对原有的建筑进行形状文法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建立一个符合原有建筑特色风格与形式的形状文法规则。就可以方便地利用形状文法说建立的规则去修复与更新建筑,并且系统地做到风格的延续。另一个方面,利用形状文法对已有建筑的分析(比如说现在已有的对柯布西耶所设计住宅的分析),总结出一套规则,总结出建筑建筑的特点。与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同,利用形状文法的量化分析更有利于展开系统的研究。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计算机的帮助,可以利用形状文法来生成某一风格,符合环境和地方环境的新建筑。只要能设定合适的规则,再把规则结合计算机软件,也许设计师就能直接在计算机给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设计,产生出来一个完整的方案。

前景虽然美好,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规则既然是由有限的例子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如何判断这样的规则是正确的呢?就像很多的科学研究一样,得出的规则往往是错误的,后来人得不断改进先人的理论,甚至完全重来。

好比在一个科学研究之中,输入一组不同条件作为初始输入值(input),通过一系列条件,得到一组相对应的输出值(output),然都根据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规律。

举个例子。同质量同温度的氧气,在不同的压强条件下,体积是不同的,通过对不同压强与其对应的体积的分析可假设压强与体积成反比,根据已有数据得出两者关系式。把新的输入值带人这个关系式,就得出对应的输出值。这个关系式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因为是假设,就有可能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完全不对。经典的牛顿定理在光速条件下也被证明是错误的,科学总是在各种“暂时”正确的理论中不断发展,螺旋上升,会走一些弯路,但是总是在上升的,弯路有时候也是必经之路。

同样的在设立形状文法规则的时候,想要去找到那个绝对正确的究极规则、究极真理是难以办到的,而去寻找最接近的规则却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形状文法就能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各样建筑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建筑的风格,甚至帮助我们创造出符合某种已有风格的建筑,稍作调整,新的风格也许就能诞生。

本文所描述的这套规则,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大概地了解形状文法这个理论,并且有可能的情况下尝试去运用形状文法帮助自己的工作,发展形状文法理论同时也帮助了工作开展,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吴学轩,台湾传统综合院建筑形态建构之初探——以设计运算之观点,云林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2]洪志远,形状文法的意义描述系统初探一以台湾传统书院建筑为例,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3]李杨胜,以形状文法建构金门传统民宅基形平面之研究-自传统民宅既有文献中建构形状文法应用架构之初探,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4]Knight,TW,“Shape grammars:six typ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vol,26(1),pages 15-31,1999.

[5]Knight,TW,“Shape grammars:five question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v01,26(4),pages477-501,1999.

第4篇

【关键词】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管理,初探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相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而言,小高层建筑建设施工周期相对较短,具有很大的时间优势,同时,也克服了低层建筑用地面积大,而同时体积较小的缺陷,总体而言,相对于高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公摊的面积较小,无需设置太多的诸如电梯,高压水泵等基础公用设施,物业费相对而言较低,整体的建筑显得更为经济实惠。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高层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相关的工艺已经逐渐成熟,在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度较低,使用的建筑材料多半比较容易采购得到,可以实施标准化作业,因而工期较短。由于上述多方面的优势,小高层建筑在很多中小城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小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时的常见问题

1. 施工环节管理脱节

在小高层建筑施工中,是分很多环节的,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和合作,才能使得整个工程有序完成,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好出现骨牌效应,致使其他环节出现消极影响,这样就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

2.施工面比较分散

对于小高层建筑来说,它的墙体是比较多的,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施工点,在同一楼层会要建很多墙体来分割房间,在墙体建成以后同一楼层就不相通了,就会造成施工管理的不到位,可能出现施工人员的怠工或者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3.局部问题影响全局质量

小高层建筑一般是居民住宅用,一个小高层建筑就会涉及很多住户的利益,每个业主对自己的住宅的质量肯定都会非常的重视,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对于一个业主来说也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局部的质量问题等于是全部的质量问题,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每个细节问题。

三.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小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过程,虽然相对于高层建筑或者是超高层建筑施工而言,要简单一些,便于操作,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1.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小高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成本。在进行小高层建筑主体施工之前,要综合考虑到地形、地质、周边的环境、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整个主体工程施工过程制定一个详实而具体的施工计划,要结合小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的工程特点,科学布局,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设计。在进行施工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一些关键环节,或者是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做出重点的分析,全面关注,对其施工工序,各个工种的配合,做出科学合理组合,对各种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有效的科学预警,并做到事前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施工关键环节的控制,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了解,将整个施工过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可以使得小高层建筑的主体施工布局更为合理,同时也使得多方的利益得到保证。有助于保证小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监理工作

监理工作对整个工程施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将对整个小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产生直接的联系。小高层建筑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投资,要想更好的实现小高层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费用等严格控制,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机械设备,人员施工等各个方面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浪费,也一定程度的降低了整个工程的造价。如此更有助于实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因而,要聘请高素质的工程监理部门,保证工程监理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工程监理工作的公正客观,真实有效,如此,在多方面的配合下,更容易控制施工成本和施工质量。

3 . 要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变更的控制

要加强对工程变更的控制。小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设计变更的情况,如设计不够周全,或者是设计偏离了实际情况等,这些因素使得原有的工程设计难以满足实际的工程施工需求,因而会进行设计变更,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候,要严格按照工程变更的处理规范,严格加以控制,避免在此处环节造成工程造价漏洞。如此,可以更好的加强小高层建筑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四.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管理控制方法

1 .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小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的灵魂和生命,关系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必须加强控制。首先,要加强对小高层建筑材料的控制,要严格控制所有使用材料的质量,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质量检测,对各种不合格的材料及时处理。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能够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促进规范施工,要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重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最后,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如此,可以更好的保证小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2 .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的安全管理控制

安全生产是小高层建筑主体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小高层建筑主体施工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安全责任制,本着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各种安全机制,完善及时有效的安全预警方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展概率,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进行小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要立足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种原材料,机械设备,人力,各种资金等消耗的基础上,加以严格规范的控制,建立健全材料,设备,资金的领用制度,加强对资源领域消耗的监督管理,将各种成本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

4.加强对小高层建筑工程的工期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期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工程若不能按期交付,各种管理控制的作用都会打折扣,达不到工程控制管理的目的。

五.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市集中,不仅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同时也使得城市的用地更为紧张,人口和建筑面积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城市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已经已经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需求,小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仅很大程度的缓解了用地紧张的压力,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针对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仅可以更好的促进小高层建筑服务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也很大程度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崔雅静 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1年5期

[2]陈文豪 浅谈小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 [期刊论文] 《商情》 -2011年19期

[3]陈国良 小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和管理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12年12期

[4]胡小刚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年3期

[5]赵盼 陈艳秋 张大明 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保证措施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1年34期

[6]孙成贤 杨国军 论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9期

第5篇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第6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汉中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944

国内刊号:61-1444/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陕西工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理工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季刊。

第7篇

【关键词】计量供热 设计改造 调节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供热计量是以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为前提,以适应用户热舒适需求、增强用户节能意识、保障供热和用热双方利益为目的,通过一定的供热调控技术、计量手段和收费政策,实现按户计量和收费。简单的说,供热计量就是按用热量的多少收取采暖费,就是用多少热、交多少费。供热计量的目的在于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在保证供热质量、改革收费制度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室温调控等节能控制技术是热计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体现热计量节能效果的基本手段。

二. 供热计量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常见问题

(1).水力失调

 系统的水力失调主要分为静态水力失调和动态水力失调两种。在供热采暖系统中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为静态水力失调,包括小区或者楼栋距离热源的远近、不同楼层的分水量不均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都会选用大流量和高扬程的水泵进行效果提升,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局部过热,运行管理费用居高不下,能源浪费和热源浪费严重。

(2).供水温度

 根据暖通设计规范的要求,散热器供水设计温度为 95/70℃,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设计温度通常为 50/40℃。伴随着城市住宅面积的不断扩大,供热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供热压力,供热面积迅速扩大,旧有的管网系统得不到及时改造,出现严重水力失调的同时,供热管网的热媒温度已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通常散热器供水温度只有 70℃左右或者更低,地板辐射系统的供水温度在 40℃左右。

(3).积气和补水

系统水压和水流速低的情况下,热媒中的空气会自动析出并积存在系统或者散热装置的高点。同时系统补水时,又有新的空气进入系统,导致系统的空气无法排尽,这些都会影响系统运行和供热效果。

2.解决方案

(1).水力平衡

由于供热系统的各干支管管径和分支不同, 环路压头分配难于满足要求,所以需要使用平衡产品进行调节。 在供热主网干管和楼栋入口管使用静态水力平衡阀进行水量调配,通过平衡调试,分配干管的水量满足使用的要求,在热用户的引入口使用可调流量平衡阀或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对各用户用水量进行调节和设定。

(2).温控设备

在城市供热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供热企业面临的供热压力越来越大,在不增加投资建设新的基站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温控装置进行合理调配热量的分配。供热计量中要求,热用户内必须加设自力式温控阀进行温度控制,热用户根据舒适度的要求调节室内温度,当达到要求时温控阀自动关闭环路供水,不会造成热量的浪费;同时节省下来的热量可以供给更多的使用面积和热用户,在热媒水温降低和供热面积加大的情况下,保证供热系统的使用效果。

(3).定压补水 

在系统积气和补水压力波动大的情况下,需要控制系统的补水率和补水方式。当系统设立自动排气阀之后,系统的补水率控制在 2%左右时,可以有效减少系统的积气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定压补水系统,降低补水给系统带来的压力波动和系统水温变化。

三.建筑供热计量的主要节能改造内容

1. 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热计量方式,应优先实行热源计量和楼栋计量。室内采暖系统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案。特别注意应根据既有室内采暖系统现状选择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改造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2. 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热源的节能改造方案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锅炉、热力站所采用的调节手段应与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相适应。锅炉房、热力站应对燃料消耗量、供热量、补水量、耗电量进行计量,动力用电、水泵用电、照明用电宜分别计量。燃气锅炉改造时应优先考虑设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温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当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

3.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可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结构体系、围护结构构造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改造前应首先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保温材料的厚度,以及相关的构造措施和节点做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优先选用对居民干扰小、工期短、对环境影响小、安装工艺便捷的围护结构改造技术。其次考虑透明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提高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鼓励业主以参与投资的方式,优先考虑原窗户增加一道室内窗、封闭楼梯间、增加单元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必须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安全、防火和主要使用功能。

四.节能改造方式 

1. 安装热量表。一是对已经按分户计量控制系统设计、建设的小区,采取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全自动温度调节阀及热计量装置。二是对传统单管顺流系统非节能建筑(既有建筑)的小区,采取单元(楼栋)热计量,用户实行IC卡计时分配预付费系统的改造,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全自动温度调节阀。

2. 供热系统的改造。一是对供热点加装变频装置。按照可变流量自行运行的要求,对供热点设备和循环系统进行自动化、节能改造。二是按照变流量自行控制运行的要求,在供热主、支线管网和用户单元回水系统改造安装全自动温度调节阀,当回水温度超过或低于设定值时自动调节阀门开关,将多余热量送到温度较低的单元系统,按照变流量自行控制运行的要求,使整个供热区域温度趋于均衡状态。三是对供热点综合节能改造。采用分层分行给煤技术,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炉渣含炭量。按照可变流量的要求完成供热点补、循环泵系统和鼓、引风机配送系统及锅炉的自行控制运行改造。四是应用无机传热技术将锅炉排放的余热回收,降低烟气尾气温度,通过鼓风机将回收的温度重新送入锅炉,增加炉堂温度。

3. 创建GPRS热网和用户远传监控系统。通过单元控制器(带传输模块)和移动公司GPRS网络,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换热站(锅炉房)和用户热计量管理系统的遥控、遥测功能。通过对供热系统和热用户的进、回水温度、流量等进行远程测量、控制,对实时参数进行采集储存,建立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查询,全面了解供热系统运行和用户用热情况,为供热部门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数据,实现供、用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4. 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优先顺序:外门窗、外门窗缝隙、屋面、单元门、户门、封闭阳台、楼梯间内隔墙、外墙面、地面。

五.结束语

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节能领域,供热计量备受关注,因其所蕴藏的节能潜力与改革体系牵扯到众多因素,所以几年来一直成为供热行业的焦点话题。最近,政府出台了供热计量改革的实质性办法,推动了这一领域朝向可实施阶段的迈进,供热计量改革的大潮已经开始逐渐推进,人们期待这一改革能脚踏实地的推进供热节能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吴九牛   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探析 [期刊论文] 《中国计量》 -2012年1期

第8篇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当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加大时,产品价格就会走俏,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扩大产量。在扩大产量的过程中,有很多前提条件可以决定生产是否进行得顺畅,其中有一条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转,否则既会增加维修成本,又严重影响了生产的进程,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利。 

二.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3. 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4. 租赁的设备使用期间,租赁双方在设备管理上还有脱节的地方。

据调查,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来自三个渠道:1)施工企业自有设备,2)施工人员自带设备,3)从租赁公司租赁来的设备。租赁物体的管理,我国的《合同法》和《安全生产法》清楚地界定了租赁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像电梯、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5条规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目前租赁市场中,各承租企业比较注意对大型设备的管理,租赁合同也将双方的责任义务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对一些小型设备、专用设备,就不那么重视了,由于这些设备小,使用频率高、周期又短,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企业,所以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主动维护保养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设备只要能将就着用就可以了。而租赁公司则认为:设备是你施工企业用,日常的维护当然该你负责。设备的管理在此出现了无人管的真空地带。

三.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设备保养和维修应当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这要求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按照设备的大、中、小型维修计划或相应的技术规定进行维修保养,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使生产顺利进行。对于主要生产设备,在日常巡检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以避免造成设备停机故障而影响生产等隐患。为了确保车间正常生产,把需要检修的设备均放在节假日,这样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修是非常科学的,避免了由于检修设备而使车间停产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 采用适合设备的维修新技术。

根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同时,适时地进行设备的局部技术改造和更新,建立专业分工的维修体制,配备先进的维修机具,掌握维修新技术,培育维修质量好、工期短的维修能力;对燃料、油料实行科学管理,根据油质化验结果确定使用期。这样可以花费较少的资金,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众多施工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设备存在陈旧、老化、技术性能落后等问题,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采用状态维修与技术改造和局部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3.保养和维修相结合。

维护保养是修理的基础,修理是维护保养的保证,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要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随时改善设备的技术状况,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就能稳操主动权。大量事实证明,机械维修保养工作做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机械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充分发挥效能和寿命,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工程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目前仍旧坚持传统的清洁、紧固、调整、和防腐。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可能地将状态监测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维护保养工作的科技水平。

4. 在施工现场树立“人人有责护理设备管理工作”的观念。

施工现场的设备点多面广,仅仅靠维修人员来护理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每个班组的职工都加入到护养设备的队伍中来,现场才能从根本上充足地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转。应该让职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职工向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要工资,而企业靠效益吃饭,效益从稳定的生产中来,稳定的生产要靠运转性能良好的设备作根本保障。只有给每个职工背上护养好设备才有可能有饭吃的意识,全现场的设备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也才能起到有时钳电工无法起到的作用。即使操作工无法解决一些大的设备隐患或故障,但他有强烈的责任心或“有可能吃不上饭”的危机感,就会及时向维修人员开“设备管理工作票”,通知维修人员赶到现场,并积极协助维修人员尽快抢修好设备。 

四.结束语。

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我们在设备设备管理工作这一领域里也可以大加利用,在维修队伍里组成“党员突击队”,塑造典型人物,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全局上促成一支“在施工现场人人都会护养设备”的庞大的维修队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稳步生产,进而保障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琪 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11期

【2】孔旭华 吴昊 叶锐 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问题研究[会议论文]2011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机械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

【3】廉秀兰 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1期

【4】赵伟霞 施工现场建筑机械设备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民风(科学教育)》2012年11期

【5】赵海波 刘九庆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探讨 [期刊论文]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年4期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途径,措施

 

一、引言

每当冬季,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经常会抱怨家里的暖气不热,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由于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差,使我们房屋内的热能损失了一半甚至更多。同样,炎热的夏季建筑里的冷气也因为建筑的总体热工性能差而大量散失。建筑能耗浪费相当严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术落后,供暖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当,采暖收费不合理,缺乏节能意识等。尤其突出的表现在过分强调降低建筑物的一次性投资和对某些建材制品的要求不严,结果节省了一次性投资,却造成了长久的能源浪费,得不偿失。如不赶紧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建筑能耗的浪费,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在能源日益深刻地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撑体系的今天,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二、我国实施建筑节能的一般途径

我国目前建筑节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门窗的保温隔热。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与墙体、屋面相比,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较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增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帘、窗板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2)墙体的保温隔热:

墙体是外围护结构的主体,我们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也可以采用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但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热桥对保温的影响较大,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使用内保温复合墙体使用。而且从长远来看,外墙外保温的效果明显高于内保温。由于复合墙体能满足围护结构各种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有着更多的优越性。论文格式。

(3)屋面的保温隔热:

屋面作为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它的保温隔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层,也可采用架空型保温屋面或倒置式屋面等方式来达到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

(4)采暖系统的节能

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供暖和区域供暖,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在管网系统中,安设平衡阀,可以使管网系统达到水力平衡,与未安平衡阀的不平衡系统相比,在保证所有房间满足规定室温的条件下,可以相对的降低所供暖区域的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三、对未来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建筑业是典型的资源与能源高消耗产业,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建筑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耗,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结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已迫在眉睫。节能绝对不等同于能耗绝对数量的降低,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室内环境质量为代价。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能耗绝对值将有所上升,建筑室内环境标准也将提高;节能的关键在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室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需要政府,全社会各个行业、企业及各位公民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宏观调控、以科技发展为载体,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论文格式。建筑节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确定可持续建筑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组织和协调全国范围或各地区的可持续建筑运动;修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新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组织和协调可持续建筑的教育和培训;促进与国际可持续建筑运动的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

(2)开展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培训

必须使建筑节能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设法筹集经费,组织拍摄建筑节能电视宣传片,在电视和网上宣传播放。教育部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教书宣传经费的投资。建设部主管报纸、杂志、网站、出版社要加强建筑节能宣传介绍,要多宣传建筑节能典型,介绍建筑节能技术和知识。

(3)推动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尽快开发并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适用的多种建筑节能配套技术,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当地适用的建筑节能配套技术。可从经过实践考验的成熟技术中先挑选出一些编印成建筑节能技术指南。还要继续研发先进适用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窗技术和采暖计量及控制技术以及太阳能、地热能技术。当前建筑节能市场中,以假冒伪劣产品和技术低价竞争的情况相当普遍,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应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加以规范,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继续组织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要重视建筑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4)组织建筑能耗调查,建立能耗数据库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建筑能耗数据,进一步了解建筑运行情况、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内少数单位做过一些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分析工作,但这不可能是全面系统的。从已有的调查资料来看,同一地区同类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差距很大,说明能源浪费大,节能潜力也大。如果如果能够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实际能耗数据,将大大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发展。为建筑的节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5)加大推广使用节能材料的力度

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促进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墙材生产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利废及建筑垃圾等再生墙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钢渣、工业废石膏、石屑等各类工业废渣,生产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陶粒砌块和各类建筑技术,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和木材资源。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及建筑节能产品的备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四、结语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策划、实施及取得实效的长时间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诸多环节。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论文格式。可以预见,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迫切要求,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

【2】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

【3】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

第12篇

2008年7月11日,我收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Bianca Bosker女士的电子邮件,来信谈到她正在写作的关于上海“一城九镇”的书,并请我接受她的采访。通过她的简述,首先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外国学者对中国现象关注的热情,其次,我觉得她和许多人一样对“一城九镇”存在片面的理解,同时还存在把“一城九镇”这个郊区发展计划与中国建筑学的趋向混为一谈的误解。我觉得今天对中国密集的建筑活动和现象存在太多的误读和误解,这里借笔者回答她的回信,希望能了解“一城九镇”及相关议题提供更科学的视野,更真实全面的理解。

Bianca Bosker女士的来信

刘先生:

我从SWECO设计公司(译者注:瑞典最大设计公司)总建筑师Ranhagen UIf先生那里得到你的联系方式。UIf先生让我找你,因为他说他们公司和你以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上海罗店新镇项目上成功合作,我去年冬季也有幸参观了罗店新镇项目。

我是一名普林斯顿大学新的研究生,我在写一本暂时命名为《大量地仿造:中国的建筑奇景一仿造外国建筑的热情》的书,这本书是基于我的论文(一本220页并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表彰为最佳论文的Marjory Chadwick Buchanan奖的论文)。我的这本书将聚焦上海的“一城九镇”发展计划,这个在上海市政府指示下建成的重大的史无前例的建筑实验。这个地标性计划受命建设十个各自带有不同的欧洲国家建筑风格的卫星城镇。这些城镇样板区每个容纳30万人居住,建筑风格从布扎(巴黎美术学院派)到包豪斯风格。

对西方古典建筑范例复制的愿望是出现在整个中国更大的建筑潮流。设计作品的外来影响,各种建设项目之间的对比,以及其它更创新的建筑,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建筑景象,引发了关于中国建筑学轨迹的一些令人兴奋的问题。我将在我的书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因为你在中国广泛的工作经验和你在罗店新镇项目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你对我课题的观点以及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视点将对我非常重要。我想问你是否愿意给我几分钟时间做一个简明的有组织的采访,主题聚焦在中国这个不寻常的建筑“运动”(指一城九镇)和罗店新镇建设过程。

当然,我会就你方便的时候(采访你)。谢谢你能考虑并接受我采访,我等你答复。

祝好!

Bianca Bosker

刘晓平先生的回复

Bianca Bosker女士:

你好!

承蒙ULF先生向你推荐,我确实是上海“一城九镇”计划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关于“一城九镇”计划的少数研究者之一。所以,很意外您作为外国学者也在关注它。2004年我曾写过关于“一城九镇”的论文,还有在我的博士论文(2004年-2007年间完成)《当代跨文化建筑传播现象研究》中通过跨文化建筑传播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看法。。于我个人而言,“一城九镇”计划验证了我完成于1995年的硕士论文里对中小城镇空间发展类型的设想和对故乡性与异乡性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对“一城九镇”建设经验的总结让我重新树立起对建设理想的“可持续城镇”的信心(这种信心曾经在我硕士论文期间十分失落,因此,这几年里,我一直在苏南的中小城镇进行可持续城镇和理想主义城镇空间的实践和传播,曾以“新江南系列”作品参加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其中的芳茂村生态社区中心获得二等奖。

对“一城九镇”的意义决不能片面地理解,应当有多个层次,不同侧面的解读。在我的研究看来,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城镇建设的历史沿革中来看“一城九镇”,是具有非常多的积极意义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来考察“一城九镇”,也是非常有原型意义的。

这里,针对你的信中对“一城九镇”的理解,我提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城九镇”中不全是外国风格,其中朱家角镇被定位建设成“中国风格”的小镇,现在也有很多令人瞩目的“现代中式”项目建成,它们传承和创新着朱家角镇的明清江南建筑风格。

“一城九镇”中不全是复制外国建筑风格,其中的安亭新镇和浦江新镇其实应当理解为外国建筑师在当代在上海(此时此地)的原创性设计。这些建筑师没有模仿过去的建筑,而是在设计中竭力创新的。近来建设中的“临港新城”,德国GMP设计公司也是按自身的一贯风格在进行设计创作,没有模仿的意图。

对“一城九镇”的视角更多地应当从郊区城镇规划和当代城市规划实验探索的角度来考察其成果。目前建成的每个镇都有优美的生态绿地和干净的水体景观,都有中国少见的高品质的步行环境空间,它们的总体规划布局都集中体现了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成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在中国是具有示范价值的。

对于罗店北欧新镇和松江泰晤士小镇以及高桥荷兰镇,可能这三个镇的异国情调比较浓,我觉得这要从文化消费和传播的角度来理解,不要放在建筑学的取向层面上来理解。因为,上海就是想把这些异国小镇作为旅游渡假地来运作的,你可以按照当代主题景观区及渡假地的取向来理解。实际上,现在这三个镇已成为婚纱摄影基地和广告摄影基地了一一总之把它理解成特色大公园也行。既然在上海附近的许多江南古镇现在都成了4A级旅游著名景区,那么优美的异国风情的小镇当然也会有旅游价值一一但这决不代表上海或中国的建筑创作方向或思潮;决不是一个层面的议题,在中国学术界也没有这样认为,所以中国建筑学会把2004年在安亭新镇召开的新镇专题研讨会定名为“城市边缘――区域规划”。(见图1-图4)

“一城九镇”的积极影响还是很大的,在房地产界,很多集团都在学习这种城镇规模的土地运营模式(这是不同于珠三角郊区大楼盘的新模式),而罗店新镇的开发商――上海置业集团也已成功组建“中国新城镇发展有限公司”并在新加坡上市,他们将新镇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无锡,沈阳,长春发展。他们在各地的新镇项目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不同定位,塑造不同建筑风格,但共同的模式是土地整体规划,整体建设和控制,以及景观环境建设的大手笔与环境的文化情调感。这些理念在各地都受到政府支持和响应。这恰好证明了“一城九镇”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一些地方城镇的领导也纷纷赶来学习考察“一城九镇”,并回去跃跃欲试。所以我感觉到某种程度上,“一城九镇”和发源于美国的“新城镇主义”及其运动有相似性,都是对城镇发展现状反思的结果,都是

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探索和追求,都可以成为一种规划建设模式被传播和学习――请认真考虑两者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为了表达意思的准确性,我先用母语中文作以上简单回答,如果你理解有问题,我可以用英文表达。我的研究方向也是关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建筑现象,以后可以多交流。

Best regards!

Liu Xiaoping 2008-7-11

附录一:

解读“一城九镇”的实践意义与启示

――摘自刘晓平会议论文《上海“一城九镇”新镇实践对我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上海“一城九镇”计划在新世纪探索我国郊区城市化方面有颇多启示:

1、整体设计与开发

传统城镇建设往往因地就势;有宗族约定规范为据;宗社礼仪形成庙、市、塔、园等空间与秩序,容纳了居住、商业、贸易、手工业多种功能,以步行、船行交通为主,这个时期经济活动的环境压力小,保持了自然田园型状态,在当时是适用型整体性环境。

工业型城镇是对传统城镇的“否定”:缺乏规划控制,土地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工业需求驱动,相对密度大,用地较单一,不完整的城镇生活,嘈杂粗糙,缺乏人文邻里社区感;乡村农业景观同时被破坏污染,汽车、卡车交通成为主导。

而一城九镇新镇建设是对工业城镇的否定、传统城镇的“升华”。有较强的控制(政府背景),先进的整体规划,产业经济结构,以居住、商业,无污染工业、娱乐消费功能混合。土地利用高效,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治与保护,高质量的建筑与空间品质;内聚力的城镇及邻里社区感;妥善处理车行与步行区关系以及与大城市的联接交通;强调步行区的城镇生活重要性。相对稳定的规模,清晰的边界;不再无限制侵蚀农田,这是精致型整体性环境。

(见图5,图6)

2、当代性与传统发展

新镇建设对于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中西城镇发展的交汇与对话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性,何为当代性?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上,各国所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会有关联与共性,20世纪初以来,发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各种思潮随工业经济的全球发展演变成各国共同的经历,发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城镇主义运动也很快在各国被接受和实践。发达国家经历了郊区发展的得失,也在调整策略;我国正面临郊区的无序发展,需寻找对策。因此境外设计师是在上海进行当代的规划设计,根本上讲,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活动。而这种种跨国界的设计传播都促使当地观念更新和传统发展,也伴随当地与外来者的交互影响。新镇建设中,国际的团队以当代全新的建设理念,对居住空间和生活秩序的定义。新镇实践集成了今天的艺术与技术,它正在发展我们的城镇传统。

3、可持续性

新镇建设也积极探索如何减少环境的压力,如何维持生态平衡,恢复田园环境。注重应用环保节能技术,营造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生物多样性:在建设上,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留有余地。在经济人文方面,通过产业支撑及文化活动营造地区活力。

4、营造理想家园

尽管目前我国在全世界的建筑市场上数量领先,20年间我们造出上百座新城,但回头看看,我们的城镇空间满足了商业追求和消费文化的潮流,却丧失了人文追求与理想。新镇实践或多或少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在社区邻里,生活方式,能源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为中国城镇的未来做了有益的尝试。

5、问题与挑战

“一城九镇”新镇建设是建立在上海繁荣强大的房地产市场基础上的,加上政府产业政策对郊区的支持,它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因而导致其房价较郊区原有水平高出很多,使用成本也高,高门槛限制了本地城镇人口进入,新镇人口将有以下人群构成:1)、大城市中产阶级。2)、各地成功人士。3)、城市养老一族。4)、本地新贵。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新镇建设承接中心地区地产的发展,带动了郊区环境发展,从而以点带面改善郊区自然、生产、人文环境。对于购买力较低的本地居民则从土地中得到安置住房补偿,同时可共享新镇环境设施。在新居民和原地农民之间还需要注意避免突出贫富的差距,还有社群认同问题。

中小城市往往缺乏资金引力和产业支持,对中等城市而言,郊区城镇难以得利于城市疏散的辐射:房地产市场往往依托城市边缘向郊区扩张,虽然这样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但城市交通问题会日益矛盾,郊区景观会逐渐消失。中小城市本身应借鉴新镇规划理念,从而增加自身环境魅力。对远郊城镇而言,可以汲取其规划思想和操作模式,做好高水平整体性规划,开发方式结合实际,如公共设施政府建,住宅居民自助建。可根据资金情况延长建设周期,更应结合当地条件,采用低技的生态能源技术保护环境。

附录二:

故乡与异乡――城镇环境形象创新的一种思路

――摘自刘晓平东南大学硕士论文《苏南中小城镇聚居环境发展理论初探》的第三章

城镇空间衍变是十分复杂的自然、人工过程,前面的调研分析是从空间形象的地方性延续角度出发的。在设计中。地方性传承总是与创新问题纠缠一处。关于城镇环境形象的创新,下面从类型学出发表达一种思路。

1、原型的差异性

以意大利的罗西为代表的城市类型学派强调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城市建筑,追求从历史出发,对历史上的建筑类型进行总结,概括抽象。抽取出一定的原型并结合其它建筑要素进行组合、拼贴、变形或根据类型的基本思想进行设计,创造出既有“历史”意义,又能适应人类特定生活方式的建筑。类型学的思想辩证地对待“传统”与“现代”,“不变”与“变”的关系问题。阿兰・克尔孔提到“如果建筑的意义依赖于那些早已建立的类型……,要么它似被看成隐藏于现实中,单体建筑物无限变化的形式后面不变的常数;或者被看成历史留给我们的片段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意义并不依赖于它们在特定时间内按照特殊方式的组织”。类型学作为一种方法,揭示了城镇与建筑的历史性发展方式,但其视野似乎尚未涉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类型,这正是我们要关注的原型的差异性。就世界范围而言,东西方城镇有着不同的空间原型:就我国来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有着各种空间原型,这些空间原型(片断形式)是人类漫长的生活史所积累的不同形式,它们都与人的存在(常数)保持着本质的联系。就特定的人或群体而言,分为“故乡的”和“异乡的”两类。作为当代的人,当我们试图从不变的“常数”出发塑造环境时,故乡的、异乡的空间原型都是可能的选择。

2、碰撞与模合

建立在原型的广泛性和差异性基础上的类型学认识,在设计方法上不再是类推和转换,而是碰撞与模合。本文已提到过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街道原型”的,而西方城市是“广场原型”的;西方城镇有宗教性空间原型,中国城镇具有语言性空间原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丰富的场所景观如苗族吊脚楼、客家土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等,所有这些正蕴藏了无限生机和可能性。在当前世界文明交融共享的时代,我们以历史的高度将各民族的历史经验看作共同的“历史痕迹”与“记忆”,那么我们有理由将东西方及各民族多样的空间原型作为创新的土壤。在这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历史的“不变”――人的存在性,而将空间原型作为历史或文化符号进行新的编码,碰撞与模合。这个思路超越了地方性传承的狭隘,更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创新上更主动。

3、苏南城镇形象的构想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