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2:3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更是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的变革。诠释这一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为主",使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课堂,离开教材的基础上也能主动探究学习。
一、突破思维定势奠定探究性学习基础
传统的教学强调在即定的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即使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还是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去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最终局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因而要真正让学生学会,教师一定要按《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观念,重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让学生"学会"转向学生"会学",变必须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要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二是学生有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三是学生有通过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四是学生有、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二、鼓励学生质疑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的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提倡和鼓励,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度到会问、善问。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景,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例如《西沙渔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西沙那一带,只有单独去杀过鱼,才能称得上是勇敢的人。"一个学生对这句话的疑问使教室里一片哗然:"老师,这句话不对,鲨鱼是国家的保护动物,怎能随意捕杀呢?如果非要去捕杀才能算勇敢,这不是残忍了吗?"可见这个问题是带有批判性的,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是对课文中某些内容的否定,又是探究学习的开始。
三、创设和谐氛围架设探究性学习桥梁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期待下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正确的激励、宽容、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问题,不求全责备,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地组织伙伴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抓住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伙伴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四、构建课堂模式营造探究性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角色应该从"裁决者"转变为"促进者",老师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给他一个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为此,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一种"质疑--讨论--展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读-问-思-悟-用的过程。如《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的教学,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板出两个主要问题:一、从哪地方看出小蝌蚪不合群?二、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的内容。而解决每个问题时,教师要保证个体学习的时间,以自学为主体,通过读、圈、画、批、注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然后以学路带教路,再扣住重、难点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细读深究。
五、走出语文课堂拓宽探究性学习领域
课文学完后,教师应善于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突破学科的界限、教材、课堂,鼓励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访问、积累、写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语文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譬如学生在学习了《端午节的由来》一课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产生了兴趣,他们从网上下载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由来的文章品读,进一步感受中国灿烂的文化。
2、课外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譬如学生学习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红彤彤,课外就积累了蓝盈盈、绿油油、黄澄澄等20多个词,这是对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3、课题研究
在《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后,学生选择了环保等方面的课题,组成课题小组,查找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老师,最终完成《梅江水污染调查》、《宁都县周边环境污染调查》等研究报告,使主动探究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
4、课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