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时间:2022-09-23 01:2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细节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

一、要求要“低”一点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彻底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状况,笔者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人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我爱我校,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月后德育处向同学们发出了第二份倡议书“弯弯腰”,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此项活动自始至终训练着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要“实”一点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生活在殷实家庭的中小学生来说,教育者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教育者感到尴尬。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人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譬如开展如“好孩子,做家务”的活动。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

三、评价要“细”一点

行为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学校合并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此学校德育处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蓝色小队(负责纪律礼仪检查),绿色小队(负责卫生检查),黄色小队(负责两操检查),红色小队(负责文明监督),四个小队的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了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方法要“活”一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只有在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平时站队做操时,学生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说:“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静齐……”,这样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低年级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老师给他们自编了一个童话,说一个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与文具们的故事,小男孩上课玩弄爸爸给他买的新文具,老师讲的课他也听不进去,文具们不和他交朋友,最后小男孩克服上课开小差的坏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事实证明,这些充满着童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童话,给我们德育带来了预期效果。如果我们能把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从他们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的事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载体,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里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也总能看到他们端坐的身影。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旬“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五、惩罚要“加”一点

第2篇

一、激发探究热情,体验生活情趣

思想品德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体验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以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了生活的“困惑碰碰车的游戏”:(1)下课了,同学们迅速走出教室做游戏,而成绩优秀的你也是如此,却发现你的好朋友正为一道难题愁眉不展,此刻你怎么办?(2)放学了,雨下得正大,你打着一把雨伞跑出校门,却想起未带雨具的同学,此刻你又怎么办呢?(3)学校里,你突然生病,想一想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表演做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教室里回荡着热烈的掌声,阵阵的喝彩,课上活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兴趣也浓了,答案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落实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人为主,引导儿童健康、愉快地生活、负责友爱地生活,动脑创新地生活,感受快乐和童趣。并通过榜样和群体来影响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了德育价值的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生活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说教形式让小学生理解并牢记道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条目具有权威性,不允许学生去怀疑、去思考。上课就是通过教师说服、规劝或奖惩,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内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主动做家务》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我深挖教材,把握重点,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班级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妈妈,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家,用行动告诉“妈妈”怎样令她满意。马上看到同学们眼睛亮了,头脑灵活了,不多时全行动起来,整理自己的书桌,排放自己的桌凳,捡起地下的垃圾,擦门窗玻璃,就连图书角的、工具处的扫帚、水桶、脸盆都各就各位。于是我相机点拨:“作为妈妈,我好幸福,有这么一帮懂事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家,大家有话要说吗?”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程阵(化名)也讲话了“:我觉得我们的家真清洁,真让人舒服。”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笑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花朵。

我继续引导小学生“:想使我们的家永远都这样吗?“”想!“”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这样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感受现实生活,并在具体场景中表露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学会了自己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乐趣,没有任何的说教痕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享受社会给予的真谛。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合格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才能启迪学生的道德思维,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王经 姬生飞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

第3篇

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对小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数学思维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长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刺激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起小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挺拔的雪松、火红的枫叶、精美的窗花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重叠过程,在小学生专注的目光中,他们深刻领悟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这些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表现出了渴望学习的热情,小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乐学、爱学。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软件,如PPT、Flash、几何画板等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调动起小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解决平时教师难以讲清,小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真正实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小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小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小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我在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小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发现了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半径、周长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小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小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开设了通道。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优化练习、巩固新知

经过课堂教学,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究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们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所以,练习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练习、总结过程中,小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又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走进小小学生生活,扩大小学生创新的视野

运用多媒体中各种信息资源,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隐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大大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小学生创新的视野得到拓展。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小学生最关注的“你最喜欢什么兴趣活动?”出发,注意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小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小学生想像创新。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小学生当时看到书中的图案时都惊叹不已,夸赞设计的好漂亮,可是自己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设计。于是我就利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子屏幕上,我给小学生展示了如何来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在之后的操作中,小学生都设计出了各自不同的图案。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小学生调查自行车、幼儿玩具车以及拖拉机、汽车等车轮的周长及直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演示了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目的在于给小学生积累测量的经验。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公式,我也是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几何画板,让小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是如何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从而轻松理解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要求的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就这样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电教媒体,动静结合,声像结合,让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让数学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小学生带来尽量多的信息,同时,它的动态感强,利用多种教学软件,让数学教学中比较死板的图形动起来,最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既节省了时间,又能给小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但有了好的电教媒体并不等于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而有效地达成,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适时、适量、适度,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且要有目的、有选择地用好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调动起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作者:张丽敏单位:河北省隆尧县莲子镇校区南吴疃小学

第4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第5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作者:何礼 单位:桂林市恭城县县城中心小学

第6篇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极富创造力,他们喜欢将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想法和看法用绘画的方式来传达,所以小学生大都喜欢绘画。然而,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教学语言枯燥乏味,导致小学生感到美术课索然无味,上美术课很难熬。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使美术课有吸引力。美术教师通过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有趣味的教学语言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个过程不仅使美术课的吸引力得到增强,而且也使得学生学会主动追求美术知识,获得更高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或者熟悉的事物带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和培养。例如,在教授《可爱的玩具》这一课之前,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待上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玩具来和大家分享,此时教师可以问大家有没有会滚动的玩具,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文中提到的玩具,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玩具,并且和同学们一起玩,共享集体游戏的快乐。小学生大多都对玩具很有兴趣,所以,美术教师通过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玩具与课文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还会使学生很享受这个学习过程,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使美术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二)运用教具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

教具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辅助作用,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具设计得巧妙,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美术教师也要懂得结合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丰富和形象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大鱼小鱼》一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大鱼和小鱼的绘画过程,在这种直观和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中,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小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沉浸在美术学习中,这就很有效地实现了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适时设疑,组织讨论

“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适时设置疑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的疑问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探索,这在无形中也实现了学习兴趣的激发。此外,美术教师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通过这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我的同学》一课时,美术教师可以“你对你的同桌了解多少”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时,美术教师可以以“如何介绍你的同桌”来组织同学讨论,可以让学生自成小组进行组间的具体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而且会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美术学习兴趣更浓了,美术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四)引进竞赛和游戏

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而且自尊心也很重,还很喜欢表现自己。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美术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有意引进竞争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例如,在讲授《童话中的城堡》一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后一阶段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组,并要求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合作设计制作出一个城堡,城堡制作得有特色的小组将得到纪念品。在竞争和奖励的激励下,学生们会情绪高昂,想争第一。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会对设计童话城堡的活动越来越有兴趣,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竞赛,学生不仅锻炼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评价能力。此外,小学生都爱做游戏,做游戏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还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上《我为同学画像》一课时,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玩“发号施令”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轮流发令,发令的内容是五官名称,让其他学生用手触摸相应的五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很快,学生就会摸出每个五官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不仅会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很牢固地掌握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会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来做画的方法。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良习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所谓的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如果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复基础上形成的有积极性质的习惯,自然对孩子的成长及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相反,孩子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习惯,有许多是消极的,如果不及早得到纠正,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变成恶习或陋习。我校把养成良习教育写进了德育目标,并分年级段进行细化。课题组的实践证明:从矫正不良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矫正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压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未遭到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地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压力”,是教育孩子的必须,也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级的学生黄晓琪经常不完成作业,教育了几次都不见效。后来老师从其家长口中了解孩子爱好跳舞,每天下午放学要去参加一个小时的舞蹈训练,便决定教育的同时结合使用加“压”的方法,使他自觉认真完成作业。于是对她说:“你既然知道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也有决心做到,让我们一块想办法做到这一点。如果能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可以参加舞蹈训练;如果不能就取消训练。”在其父母和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施“压”下,其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很快消失了。不过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突破口”,使对学生的“压”力,变成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动力。

二、疏“远”法

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受到外界这方面或那方面强化刺激的缘故,小学阶段不少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再加上校门口一些小贩的诱惑,助长了这一习惯的形成。如一年级的小红爸妈在外务工,爷爷十分娇惯,每次放学缠着爷爷要钱买东西吃,班主任老师得知后,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并让其“立个人账单”合理利用零花钱的同时,开始让家长对其硬缠软磨不予理睬,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这位同学放学后,买零食的行为不再发生了。又如:调皮的孩子小强常在课堂上或课间时出“洋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天老师故意支开他,对全班同学讲:小强同学扰乱班级纪律,这是他的个人错误,也是大家的责任,因为他每一次出洋相,搞恶作剧,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看着、说着、笑着,这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假若他在出洋相时,大家都不理睬,他会自讨无趣,偃旗息鼓。后来当他故伎重演时,周围的人不再关注,而是故意疏远他,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便渐渐地改变了。教师应善于运用集体力量,形成正确舆论,通过集体的影响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榜样激励法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教好你的孩子应注意三点,一是榜样,二是榜样,第三还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我校每天第二节课后学生饮用学生奶,不少学生随意丢弃奶盒,甚至用不想喝的牛奶挤着玩闹,针对这些现象,我校利用主题班会,如“为什么饮用学生奶”“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他这样做真好”等、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发现同学中的榜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便养成了把奶饮用干净并及时放进回收箱的好习惯。超级秘书网

四、将功补过法

第8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加地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充分结合传统文化。

一、目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现今很多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对于学校教师的评级来说,主要与自身所带学生文化成绩有很大关联,因此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视,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并且很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德育不在意,仅仅是学生分数高即可。并且很多小学都缺乏一个专业的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是一些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这使其他文化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最终严重地影响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形式工作,简单地进行书本内容的概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想法不够了解,无法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不够。很多小学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德育网络系统相互脱离,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学,那么必须要充分的做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目前来看,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氛围不够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腐朽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就是学校对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最后就是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途径

1.明确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

各大小学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要做好的便是明确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要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德育精神。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来说,教师要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属于一个文化大国,在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解一些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伟大民族精神,其中有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品格、爱国敬业职业操守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仅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教育,同时在其他学科中也包含着一些德育思想。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好各个学科德育的渗透,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方式的合理设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在教《悯农》这首诗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苦,这样使学生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并且教师针对这个课程也可以直接引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其他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粮食的重要性。

3.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性格十分好动,充满好奇心,因此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德育素质。例如:班级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以及乱涂抹的状况,这属于一种破坏班级环境以及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教师仅仅是惩罚学生是无法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历史故事,并让学生换位思考,若是每个人都是这样胡乱的破坏公共财物,那么社会将是一种十分混乱的状况。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所在,以此来逐渐地改正自身的错误,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力婧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学校

第9篇

小学生知识面窄,对诚信到底是什么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为此,我们开展了“你是怎样理解诚信的?”大讨论,让学生通过家长询问、查资料、谈想法,正确理解诚信。学生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谎。”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空话,不吹牛。”还有的说:“诚信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做假,不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经过自己的探索、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诚信的含义,找到了自己行为的准则:诚实守信,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二、寻找失去诚信的危害

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之说,即诚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计的。但作为小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却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失去诚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调查活动在学生中展开以后,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在外国留学的硕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车票,他因为失去诚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学生说:“《狼来了》中的牧童因为失去诚信而丢掉了生命。”还有的说“: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失去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换、假冒伪劣产品等)总数达5855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金钱。”这样的调查结果胜过多少次老师无奈的劝说教育。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诚信意味着会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诚信的力量

人们常说“最大程度的诚信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说法绝不亚于空谈。“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自己说服自己。于是我们开展了“诚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题队会。有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的每个孩子一粒花种子,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的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花盆来参选。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的花种子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用“诚信”才能换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学生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靠着诚信经营,为自己的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有的学生说凭着自己的诚信,被选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因为诚信他拥有了众多的朋友。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发现了诚信的力量,增强了诚信的意识。

四、做好诚信表率

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小学生好模仿,思维上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感性认识能力强。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正示范。在生活中,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遗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要主动承认,并认真改正;发现地上的废纸要像学生一样弯腰拾起。用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严端身正,做好小学生诚信的表率,给他们提供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五、赏识诚信的言行

赏识,成功的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典范。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拿泥块砸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并令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迟迟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结束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回去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要用信心去感染他们,千方百计挖掘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多种方式进行鼓励、表扬,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发现错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责打,应弯下腰来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诚信。

六、适度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课堂 激情燃起 求知欲

求知欲望,是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取得进步的内在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事实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愿学、学会、会学和乐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和努力寻求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粗浅地谈一些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是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外界因素。无疑,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愿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感情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然而,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建立和培养。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怀的话语,都能打动孩子的心,激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特别是后进生,教师如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宽容和多一些爱,必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学生想学的沃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束缚,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要学习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如:教学《认识米》时,因为学生已经学会用厘米尺去量物体,我让学生量量教室有多长,学生就兴致勃勃地拿了厘米尺去量。

一开始,学生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然而没过多久,学生个个皱着眉,说:“老师,这样一把尺一把尺地去量,太麻烦了,可以用长一点的米尺来量。”(学生对米尺也是比较熟悉的)

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米尺的作用,而激起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的积极的学习倾向,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源于自身的问题意识——学生想学的动力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传统教学的失误就在于把教学当作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答疑解惑,是一种“句号式”的教学,学生没有问题了,教学也就结束了。事实上,问题才是求知探究的原动力,才是学习的开始。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教学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去问个“为什么”。只有当学生置身于未知而又急于想知的境地时,才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在情境中列出100个3连加的算式,学生就纳闷,这怎么算下去啊,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做呢?于是就有学生提出用乘法来做,是啊,可是乘法怎么做呢?学生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地想要进行探究的欲望,之后的教学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学生乐学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理论,学生只能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无奈地接受知识,学习成为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教学中,若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必能让学生将“要我学”的压力转变为“我要学”的热情。

第11篇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第12篇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可以在课外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和角色扮演,并配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习。学习国外的生命教育先进经验,例如,英国老师的做法:以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境,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困境和生活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保护自己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种仿真方法,能够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生命,一定程度地弥补我国小学生实践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还应为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生命教育教材,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制作生命教育的小短片等,辅助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编写有困难的学校也可以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作品作为或补充生命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