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8:4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学转促剖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黑叶荔枝;大小年结果;原因;克服措施
黑叶荔枝是粤东地区的重要栽培品种,近年来,在管理水平上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粤东地区黑叶荔枝在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果园单产仍偏低,特别是大小年结果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现象成为当地黑叶荔枝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现就黑叶荔枝大小年结果的原因及其克服措施提出几点看法。
1 荔枝大小年结果原因剖析
结果母枝的数量、生长状态以及营养积累与成花的数量和质量有密切关系,只有生长健壮且适时老熟的枝梢才可能有足够的营养积累来进行花芽分化。根据末次梢抽出的时间不同,生产上主要有3种类型:①一次适时秋梢:采果后只抽1次秋梢,末次梢于9月上旬至下旬抽出,至11月上旬,结果母枝已充分老熟。②二次秋梢叠:采果后抽2次秋梢,末次梢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抽出,至11月上旬,结果母枝不很充实。③一次迟秋梢:由于当年挂果过多、管理不当或天气干旱等原因,采果后树势弱、抽梢慢,末次梢迟于10月上旬抽出,至11月上旬时,仅有一次短、小的秋梢。
影响荔枝大小年结果的反常气候主要有:①夏秋干旱型:采果期前后干旱,影响结果母枝正常抽出,枝梢质量差,影响坐果。②暖冬型:11~12月的暖冬天气诱发冬梢的发生,影响成花。③早春低温型:抽穗期临界低温,花芽受冻退化而冲梢。④早春高温型:花穗抽生期气温偏高,花芽退化引起冲梢。
从枝梢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一次适时秋梢的营养积累充足、花芽分化程度较好,若无冬梢发生,则可抽生较为优质的纯花序,即使遇到早春高温型天气花芽也不易退化冲梢。若花穗抽生早,早春低温型天气易引起花芽受冻而影响成花。在冬季控梢期间,枝条处于过熟状态,遇暖冬天气容易抽生冬梢。二次秋梢叠需要在11月上中旬继续完成其老熟进程,一般不抽生冬梢,11月份较为暖和的天气有利于枝条继续充实老熟,早春较低的温度有利于花芽分化。因枝条营养积累不充分,依进入花芽分化时的营养积累状况抽生不同质量的花序,成熟度较差的只有在1月份天气好时才能成花,早春高温型天气下的花序退化率较高。一次迟秋梢的枝条弱小且花穗质量差、坐果困难(表1)。
2 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的技术措施
针对黑叶荔枝大小年问题,当地近年来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技术措施,对稳定黑叶荔枝产量有较好的效果。
2.1 培养适时健壮的结果母枝
2.1.1 施好促梢肥
幼年树、当年挂果少且树势壮旺的壮年树和空怀树,可放两次秋梢,施肥宜早,可在采收前后施第一次,芽眼饱满后施第二次,争取在8月中旬放第一次秋梢,在霜降前后放放第二次秋梢。若第一次秋梢萌发过早,则可采用深土壤断根或剪顶芽等措施延迟第二次秋梢的萌发。树龄15年以上的当年有挂果的树只能放一次秋梢,采取弱树早施、壮旺树迟施的方法调节抽梢期,力求在9月中下旬最适秋梢期抽出。在具体实施上要灵活掌握施肥量,促梢肥占全年施肥总量的七成以上,以每产100kg鲜果计施尿素1~2kg、磷肥和钾肥1kg,配合长效有机质肥(如豆饼、草木灰、垃圾粪肥等)混合施用。
2.1.2 适时采收,实行短枝、少量带叶采果
果实开始着色后的15d内尽快采收,采取短枝、少量带叶采摘的方法,在果穗葫芦节下带1~2叶采下,促发较少而粗壮的秋梢。
2.1.3 采果后清园
剪除去枯枝和病虫枝,清除地面落果、落叶,清园后施1次石灰,按每667约50kg的量全园撒施。一般在秋梢前完成清园工作。
2.1.4 “一梢二药”,重点保护秋梢
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止食叶害虫与角颊木虱为害,10d后再喷1次,药剂可用杀虫双+敌百虫或辛氰乳油。
2.2 提高成花率
黑叶荔枝最迟转绿时间(不见红叶期)为11月25日前后。在冬季管理上,要针对不同的枝梢类型采取“促”、“控”、“杀”等不同的技术措施。
2.2.1 “ 促 ”
对末次梢在10 月中下旬抽出、11月初尚处于红叶期的植株,采取“促”的技术措施,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或复合型核苷酸,10d喷1次,连续喷2~3次,促使叶片尽快老熟,叶片老熟后喷花果灵促花。
2.2.2 “控 ”
对末次梢已正常老熟的植株,采取“控”的技术措施,防止冬梢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
(1)深耕、断根制水。在末次梢熟后,全面控制肥水,促使枝叶停止营养生长,在11月底至12月初冬梢未发生时进行。12月常有小阳春天气带来雨水,雨后用耕牛全园犁翻断根。
(2)缚扎、环割。在骨干枝或主枝上进行环割或缚扎铁线,这样有利于调节生长势,可增加枝、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提高碳氮比,从而促进花芽分化。环割时以刚达到木质部为准,这一措施多用于青壮年树,一般在冬节前后进行。
(3)激素控梢。用B9加40%乙烯利100g,再加硼砂50g,对水50kg喷雾,或喷荔枝控梢促花素或花果灵控梢,以抑制冬梢发生,一般每隔25~30d喷1次,连续2次。若有冬梢抽出,可人工摘除冬梢后再喷控梢灵。
2.2.3 “杀”
幼龄树与强壮树的二次秋梢叠,末次梢最迟应在10月底前抽出,迟抽者则用梢即枯喷杀。11月下旬,对不能按时转绿的枝梢用梢即枯将红叶全部喷杀。
2.3 提高坐果率
克服荔枝花而不实是保证其丰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达到保花保果的目的。
2.3.1 及时施壮花肥
这一措施有利于增强树体的抗逆能力,保证抽出健壮、发育健全、雌花比例高的花穗,从而提高坐果率。壮花肥一忌偏氮、二忌偏早,为防止出现冲梢现象,壮花肥应在叶腋现白点后或现蕾时施用,每100kg果树面施尿素0.5kg、过磷酸钙2kg、氯化钾2kg或单施复合肥2~3kg,宜在雨后撒施或在树冠内穴施,或加适量的草木灰、土杂肥等。
2.3.2 及时防治病虫害,重点是防治荔枝霜霉病
立春前后进行1次修剪和清园,剪除枯枝、病虫枝和纤弱荫蔽枝,修剪后喷1~2次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其他杀菌剂,以减少病虫源。在开花前,用58%瑞毒霉锰锌1000倍液或80%乙磷铝800倍液等杀菌剂喷洒树面,防治荔枝霜霉病,隔7~10d后再喷药1次;越冬荔枝蝽蟓活动时,用3%快杀敌10ml或敌百虫100g,对水50kg喷1次,防治蝽蟓和其他新梢害虫。喷药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再分批释放平腹小蜂,以防治蝽蟓若虫提高防治效果。
2.3.3 应用微量元素保花
试验表明,在现蕾期应用硼、锌、磷酸二氢钾等进行根外追肥,可有效提高花的质量,起到壮花、保花、增加雌花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迟、弱秋梢或遇到不良气候条件时,效果更明显(表2)。有关微量元素的使用方法参考(表3),施用硼肥时也可采用根系施用。
2.3.4 做好花期放蜂、雨天摇花等技术措施
花期放蜂可以提高坐果率21.4%,从初花到结束,一般每箱蜜蜂可管半径250m。在荔枝开花时遇雨要及时摇树,摇落凋谢的花朵和雨后积水,防止沤花,减少霜疫霉病的侵染。开花期间若遇天旱或吹过夜西南风,要在早上8时前喷清水。
2.4 保果
2.4.1 应用生长调节剂保果
根据生理落果产生的时期和原因应用生长调节剂保果,一般在雌花谢后10~15d与谢花后45~50d各喷1次药。保果剂种类较多,常见的可参考表4,喷保果剂可结合根外追肥进行(参考表2、3),以提高保果效果。
2.4.3 追施壮果肥
于谢花后(即4月底)施1次壮果肥,壮果肥一般不施或少施氮肥,而以磷钾肥为主,以防止抽出夏梢而引起落果,但花多或弱树则可适当增加氮肥。每100kg挂果树面施磷肥1.5kg和氯化钾2kg,或单施复合肥2~2.5kg。在果实膨大期(5月中下旬)再施1次壮果肥,每100kg挂果树面施尿素0.5kg、过磷酸钙1.5kg、氯化钾1.5kg,或单施复合肥2~2.5kg,可在树冠内地面撒施或穴施。果少壮树应减少施肥量或不施壮果肥。
2.4.4 排灌
遇雨时应注意树盘周围的排水,连续干旱时应灌跑马水。
2.4.5 防治病虫害
近几年来,导致荔枝严重减产失收的主要病虫害是荔枝蒂蛀虫和霜霉病。在防治蒂蛀虫上,应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在成虫羽化率达40%和80%时各喷药1次进行防治。无测报条件地区则分别在果实转蒂前和转色期(果实成熟采收前20d和10d)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3%快杀敌1000倍液,或毒死稗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注意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
防治霜霉病,应在谢花后每隔15d喷药1次,药剂可用58%瑞毒霉锰锌1000~1500倍液,或86.2%氯化亚铜大师1000倍液,或60%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雨雪要抓紧抢晴喷药,防止病情扩展蔓延。
《宠物繁殖》是我国高等院校宠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等高职教育文件精神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宠物繁殖》课程主要是对犬、猫等宠物的繁殖生理基础与生理调节等内容的概述,旨在让学生对宠物繁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社会型人才。
1 《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特点
1.1 《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做好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掌握宠物的生殖生理基础,深入了解宠物繁殖的生理变化、发育阶段与生殖激素变化的外在表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定的,如何对有效课时进行合理地安排和分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1.2 《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都要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要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课程有直观的了解,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之外,《宠物繁殖》的授课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宠物资源,亲身参与到宠物饲养与繁殖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技能,全面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宠物繁殖》的课程设置以猫、犬为主,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常遇到鱼、鸟、虫等其他类型的宠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地补充,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2 《宠物繁殖》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宠物繁殖》课程是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随着近年来宠物养殖与诊疗的兴起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整个教学体系并未形成完整和统一的教学理论,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其次,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宠物繁殖》教学多依托于经济动物或牲畜类动物的养殖与繁育,学生的实践过程受限。
要解决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应要求学校的资源与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倾斜,在保证常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社会实践,多接触宠物临床,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方法
3.1 课程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高科技给了课程教学更多可行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多元化、趣味化。在《宠物繁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宠物繁殖过程的图片或者录像,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对宠物的繁殖培育过程进行摄录,结合自身的实践内容和从互联网上搜寻的其他人对宠物繁殖过程的记录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同并探究原因,从而加深了解。
除了多媒体教学之外,教学重点要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理论教学中的困惑放到实践教学中解决,让学生对疑难问题有实际解决能力。
3.2 课时的合理分配
《宠物繁殖》课程的内容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宠物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的基础介绍,另一部分是猫、犬的生殖过程与生殖激素变化的外在表现,如母猫、母犬的鉴定以及发育阶段的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前后呼应。猫、犬的生殖器官与生殖激素是宠物繁殖的基础,应让学生对宠物的解剖结构、位置等做相应地了解,这样才能有效掌握宠物的繁殖过程;而宠物的发育、、妊娠与分娩过程是需了解的主体,教师应在授课中分清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课时,做到重点深刻、难点清晰。
《宠物繁殖》课程是基础课程,合理分配有限的课时,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3.3 有效的考核方式
《宠物繁殖》课程的考核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惟一的判断标准,而要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评估相结合、课上评价与课后作业完成度共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做全面的评定,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督促学生的课上学习,另一方面可通过卷面成绩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有效反馈。
总之,《宠物繁殖》课程的教学应做到多元化、趣味性,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狄和双,王利刚.高专《宠物繁殖》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1(36).
[2]曾长军,张明,赖松家,周光斌,李金月.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2(3).
[3]丁岚峰,闫庆健,王怀友,袁逢新,易本驰,徐向明.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8(8):128-130.
一、管理思想必须换“血型”
“老师,我不想当班长了……”
“纪律委员就知道管我们,他做的还不如我……”
“做班主任真是太累了,全班那么多学生,我总不能一个个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吧!……”
学生干部的“辞职”,学生的牢骚,教师的慨叹,都引起了校委会一班人的深思。于是,一封封问卷、一次次座谈,换来了一个个沉甸甸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事必躬亲”未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偶有疏漏便问题横生……;对学生来说,教师对自己理解不够,统得过死,管得过多,没有自己的一点空间……显然,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管理之间融合不力、“血型”不配。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对此,学校组织教育干部、班主任及学生代表召开“群英会”,深入剖析了根源:学生管理的被动化、单纯的他律式管理,体现了管理错位――背离了学生“民主”意识的觉醒,未给学生创造自主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缺失了责任意识,也加剧了“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现象;并且,这种错位的管理文化已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和现实的挑战。
几轮研讨,几番论证,他们决定从更新管理思想入手,融合学生年龄与思想特点,以“回归生活、回归生命”为主导,以“化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为主旨,以激发学生成长与成功欲望及发展潜能为推手,以“扬展学生民主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为目标,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构想,以此实现管理思想与学生实际的“血型”相配。
二、学校管理文化必须转“基因”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关键是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平台”,让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体验民主、发展民主,体会责任、增强责任,从而播下民主与责任的“种子”, 为学校管理文化培植民主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基因”。对此,他们实行了“设岗”与“确责”同步推进策略。
设岗,就是设立学生自主管理岗位,为学生打造平台。通过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实际的分析,将涉及到学生的各种自主管理岗位进行了归并整合,分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设置了学生自主管理岗位。学校层面,主要设立管理岗位,就是将文明礼貌、日常行为、车辆摆放、卫生清扫等由政教处、团总支、学生会负责督导的岗位加以切割,设立了督导岗位,由学生与原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班级层面,除设立卫生清扫、车辆摆放等执行性岗位及相关的督导性岗位外,重点推出了“班委会成员值周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班级管理岗位。岗位类别与数量,主要视学生意愿与能力,由学生民主讨论后予以动态调整。
确责,就是将管理职责明细到每一名学生,让他们能够明确自主管理责任。首先是明确了岗位职责,主要由学校结合学校管理思路、学生成长与发展目标等,拟定相关引导性草案,由班级组织学生民主讨论,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界定,从而使职责确定的过程演化成为了学生强化自主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要求、提升责任感的过程。其次是全力放权,凡是学生个人的自主管理岗位,其操作、监管、评价等,全部由学生依据岗位职责进行自主管理,学校与教师只承担指导与引导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确保“设岗”与“确责”两大管理“基因”正常生成,避免发生畸变,他们跟进了岗位聘任制、岗位轮换制、岗位督导制、岗位增减制四项保障措施。
岗位聘任制,就是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自主管理实效性为目的,针对学生管理岗位分别开展岗位竞聘活动。第一步,进行班级干部管理岗位的竞聘,即“值周班委制”,学生先行提交申请,面向全班学生进行竞聘演说,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全班学生平等评议投票,最终确立相应人选。第二步,进行学生会干部竞聘,由各班当选班长、团支部书记提交申请,向由学校干部、班主任及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提交竞聘报告,经综合评议而确定人选。第三步,进行一般自主管理岗位竞聘,采取学生自行申请、各班向学校推荐的方式,由政教处、团总支及学生会综合确定。由此在学校和班级建立起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形成了“人人有岗,岗岗有人”的自主管理格局。
岗位轮换制,就是以扩大学生管理参与面为目的,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管理职责,在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会干部岗位轮流一般为每学期两次,值周班委每两周轮流一次,一般学生自主管理岗位每两月轮流一次。学生会干部岗位每次轮流半数成员,既保持了管理的连续性,又给了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一般学生管理岗位每次一般轮流在半数及三分之二之间,基本保证每名学生在学年内能参与多个岗位的管理。
岗位督导制,就是以确保学生“在其位,谋其事,履其职”为目的,强化监督效能。对此,他们分别组织了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的管理督导小组,对学生自主岗位履责情况进行督导。学校管理督导小组主要由政教处、团总支及定期更换的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班级管理督导小组主要由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就是发挥指导、纠偏作用,以避免个别学生“以权乱为”。
岗位增减制,就是以引领学生生成新的良好习惯为目的,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不断跃升到新的台阶。对此,他们在定期调研自主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岗位设置实现“进入退出”机制,实现岗位设置动态化。对学生自主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通过民主交流会设立相应的督导岗位,对学生业已形成良好习惯的督导岗位,则及时予以退出,以避免学生“有责难为”。
三、学校管理教师必须变“角色”
学生自主管理了,那么教师做什么才能使它可持续发展?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通过探索,明确提出了教师必须变角色,即演员角色变成导演,主要抓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完善信息反馈体系、用活激励评价机制三件事。
民主与责任,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心理扭曲,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分的学生来说,怎么能正确行使民利?怎么能担当社会责任?所以在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首先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上下功夫,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将历史与现实的英雄事迹、感动人生介绍给学生们,同时还对身边的积极典型进行宣传,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做到了有效引领,也为孩子们能有效自主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悦读;低段孩子;探索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①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
摘录:“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是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探索:悦读阅美越读越乐
去年接手一年级,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进入阅读的状态,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起:营造读书氛围,实现“悦读”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读书,家长要支持学生读书。让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是书。我的实施办法有:
1.每周推荐
孩子们看书有时就是图一时新鲜,这个新鲜感过了,书就往往被随处一丢,任它身上满是灰尘也无人问津。很多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很多的书,但真正用心看完的却很少。我们班也做过图书角,可发现很难吸引低段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给孩子们推荐了《火鞋与风鞋》,没想到引起巨大的轰动,孩子们都争着看。之后,我就尝试着进行每周给孩子们推荐一本好书,然后作为班级的“漂流图书”,让它在孩子们中间竞相传阅,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价值。看完后在扉页上签名;每周通报学生的借阅量,表扬爱读书、爱护书的学生,激励读书少的学生,在班级里形成喜欢读书的氛围。
2.午读二十分
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浮躁,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尤为重要。每天午后二十分中,播几首轻松的音乐,让孩子们一起静静地看书。鼓励爱看书的孩子,一个学期后很多孩子慢慢跟上了。现在,班里孩子最享受的就是这午后的悦读时光。
3.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前段时间,推荐孩子看《夏洛的网》,先给他们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接着,答应孩子们只要班里20位同学看了此书,我们就可以看同名的电影,孩子们可兴奋了!悦读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看电影的同时也帮助了孩子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
二、承:由课内到课外,实现“悦读”
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的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1.在读中感受乐趣
先请看《雨点儿》的教学片断:
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课件出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
师:在没有花也没有草的沙漠上,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渐渐的,雨停了……(课件演示情景)看着图画,你能说说下雨后的美丽景象吗?
师:书本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自读课文)
师: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生:因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师: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会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呢?
生:因为花和草长出来要浇水。雨就是水。
师:谁愿意美美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一个学生读后)他读得怎样?你能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吗?一起加动作表演读一读。
师: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雨点儿吗?
师: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在本段教学中,运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再现雨前雨后的情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在课堂上关键还在于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美美地读、比赛读。在整个过程中既有朗读,又看图,交流时还加入自己的动作,充满了情趣。
2.在想象中感受乐趣
《泉水》这篇课文很美。一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流水的声音,配上富有乡村气息的柔美音乐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想象这水、这景、这人、这情,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源;然后初读全文,认读生字,了解泉水流经之处,它的所见、所闻和泉水的语言及行为,感知想象之奇;接着诵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品味泉水,同时又以说演作辅,体会想象之美;再想象说话,承接作者的思路,进行口语交际,启动创新之门: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激创新之情。
3.在表现自我中感受乐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也愿意从小伙伴那里获得阅读的信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在学完了《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后,我在班级里开展“太空生活”汇报活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太空里有趣的事。
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的紧密结合,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了读书的乐趣。
三、转:转变功利性的想法,实现“悦读”
据报道,有不少的高中毕业生高考结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教科书和习题书撕掉,有的甚至全部烧掉。“听着撕书时发出的吱吱声,感觉就特别爽,每撕一页,心中因为考试所产生的压力就减少一分。”有位学生这样说。他们有了一时的成绩,但是也种下了厌书的心理。这教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长时间读课外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快乐阅读是最为重要的。
四、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实现“悦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就提出了让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便要求我们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应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阅读与写话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小练笔就是让学生在本子中记录下自己读书后的一些想法、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或对文童的补白和仿写等。当然学生在“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坚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丰富积累,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结尾:不是尾声
余秋雨说:“有效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才二年级,悦读之路也才刚刚起步。悦读阅美,越读越乐是我们低年级老师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注释:
①尹建莉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作家出版社.2009.8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40-02
一、理工科院校开好《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1.《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河南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面向笔者所在学校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大部分,涉及电路、电机、电控、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知识面宽、范围广,既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起承上启下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科性质上看,《电工与电子技术》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极其重要的一环,对学好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电气工程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的成功尝试
由于《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机械、计算机、电机、电气及自动控制等不同学科,理论性强,应用性强,同学们普遍认为概念抽象、难学难理解。实验课时又少,怎样在短短的2学时内,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实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下面以三相鼠龙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实验为例说明。
1.认真备课,精心安排,做好实验准备。实验目的:①通过对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接线,掌握由电气原理图接成实际操作电路的方法。②加深对电气控制系统各种保护、自锁、互锁等环节的理解。③学会分析、排除“继电-接触”控制线路故障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接线;对保护、自锁、互锁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操作。
本实验接线比较多,由于理论和实际的脱离,特别是控制部分,学生们接的线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其结果是一次实验课有一半同学做不出来,有的最后“比葫芦画瓢”凑合完事,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
为此在备课时,笔者不仅自己多次做实验,找出难点和各种易出现的故障,还结合笔者校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仪表特点,给同学们编写了通俗易懂、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指导书,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达到教学所设定的目标。
同时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原理图和实物进行梳理,根据多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和国家标准,将原理图划分为三部分:主电路、正转控制部分、反转控制部分。针对学生接线混乱、故障多样、效率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的现状,统一规范设计,即连线时主电路用黄绿红颜色的线,正转控制部分用蓝颜色的线,反转控制部分用黑颜色的线,并将线的颜色、规格、数量平均分配到各个实验小组,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放回原处。用颜色区分各个部分,提前避免了很多错误。这一精心安排的举措解决了实验混乱,课堂效率低,实验效果差的问题。还有充分的时间将点动和自锁控制,竞赛考核加入进去,使电控实验形成了一个整体,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2.讲解透彻到位,抓住重点和要点。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讲授为引导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按照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标准及其理念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实验课老师讲解一定要讲透彻,首先对本次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其次对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重点和难点、常见故障进行讲解,关键是理论与实际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各种参数、工作状态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最后对实验中所使用的新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要进行较详细的讲解,以免发生仪器损坏的现象。本实验的重点是接触器控制原理,自锁和互锁的实现,接触器联锁与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的区别,等等,难点是控制电路的接线。在短短的15分钟内讲好,要求教师语言精练,风趣幽默,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精心演示,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本实验学生们感觉有点难,无从下手,在讲解中加以演示,同时设置悬疑,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兴趣,才能将“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比如,热继电器的作用是什么?选用交流接触器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在电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中,为什么必须保证两个接触器不能同时工作?在控制电路中,短路、过载、失压、欠压保护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还有,不说话,用动作怎么表示你成功的实现了自锁和互锁功能?学生在合作、探讨的氛围中很容易将课堂上枯燥的、难懂的理论知识理解了。
4.严格过程管理,把好实验质量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按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本实验分为主电路接线、控制电路接线、正反转实验、自锁互锁、点动实验几个过程,每个过程尽量检查。对出现故障的,先自行检查,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对出现漏做、错做的必须重测、重做。实验结束后必须把仪器、连接线等整理就绪,放回原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5.引入考核竞赛机制,巩固实验成果。实验课的开设一般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配合理论课,结合授课内容插入安排,所以对于实验课的考核要有一系列的规定,要达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练”,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此,本实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竞赛代替考核,方法是最后10分钟,任意抽取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参加竞赛,要求5分钟完成各项实验内容,学生兴致非常高,练得非常积极、熟练,总结经验,讨论最佳方案,巩固了实验成果。
经过多次实验证明:上述方法使绝大部分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实现了改善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实验设备总的来说,数量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电控实验台只有16套,一次只能上1个班,学生课多时间紧,有时排不开,要中午或晚上排实验课,影响教学效果。有时也影响其他课程。
2.教学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电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强,兴趣不高,及格率低。另一方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实验的开设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辅以选修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片面地强调理论验证,忽视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致使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3.其他方面的问题。目前学校开设课程多,学生时间紧,没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疲于应付实验。实验老师任务重,待遇低,师资薄弱。
四、解决《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仪器设备方面。希望学校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课效率,让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2.教学方面。增加经费支持,增加教师开设实践课程的积极性。根据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们的上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老师喜欢上理论课程,而不喜欢承担实践类课程,这说明了一是老师对实践课程不熟悉,二是与传统教育对实践课程不重视有关。实践课程势必要费较大功夫和很多精力,建议学校对实践课程在经费支持、课时费等方面进行支持,形成不是“要笔者上”,而是“笔者要上”的局面。
3.其他方面。加强正面宣传,纠正实验课教师低人一等的偏见,通过职称评定倾斜等措施提高实验教师待遇,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鲁云,等.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分析检查阶段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开好党员组织生活会;三是搞好分析检查报告的群众评议工作。三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中心任务”就是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主题是分析查找本园和个人在“做合格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两个环节,梳理提炼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形成高质量的指导我园今后科学发展的分析检查报告。
二、总体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分析检查阶段既是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成效的检验和深化,又是抓好解决问题、完善机制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体党员要继续保持在学习调研阶段的热情和干劲,统筹兼顾,再接再厉。要继续深入学习,按照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进一步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进度服从质量,能快不能慢,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严格按照区委、区教育局党委的要求和幼儿园整体部署推进下阶段的活动。
三、时间安排
分析检查阶段的时间安排:2009年11月中旬~2009年12月下旬。
四、工作安排及方法步骤
1.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11月中旬-11月下旬)。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着重开展四个方面的“回头看”工作:一看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全覆盖;二看科学发展观是否进了课堂;三看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是否全面完成;四看是否认真查找了在办园理念、办园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对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2.继续深化学习调研工作(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整个分析检查阶段,要继续深入学习我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所发的三本资料,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贯彻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同时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结合查找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细化调查研究工作。
3.召开转段动员大会(11月30日)。根据《区教育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的工作安排》,制定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方案,认真召开由全体党员参加的转段动员大会,回顾总结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全面部署分析检查阶段任务。
4.做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各项准备(12月上旬)。领导班子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是继续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要认真汇总、梳理,分别整理出对个人和班子的意见。二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三是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撰写发言材料。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会前,党员之间也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做好充分准备。
5.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12月中旬)。以紧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精品幼儿园”为主题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工,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教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员组织生活会上,要紧扣“做合格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的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既要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会后,要将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6.起草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12月上旬)。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做到“四个写清楚”:一要写清楚在学习调研基础上,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园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二要写清楚我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突出问题的主要根源;三要写清楚我园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和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四要写清我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改进作风的具体措施。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个环节,明确发展思路和改进措施两个重点,落脚点放在我园的科学发展上,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起草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时要系统梳理与我园有关的问题和建议,使分析检查报告符合我园的实际,体现教职工意愿。
7.反复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12月中旬)。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步形成后,要通过有效形式征求教职员工意见,然后召开园党支部扩大会议,讨论修改分析检查报告。园党支部扩大会议召开前,要将分析检查报告送到参会人员手中。开会时要组织讨论,确保参会人员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8.认真组织开展教职工评议(12月下旬)。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基本形成后,要组织教师代表参加评议。评议内容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一要评议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二要评议领导班子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三要评议领导班子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等。
9.修改完善并公布分析检查报告(12月下旬)。对教师评议中提出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正确的评议意见,并通过一定形式公布对领导班子的评议结果和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要继续深入学习,深化调研。学习调研工作要贯穿于分析检查阶段的始终,学习调研阶段活动进行的深不深是分析检查准不准,透不透,清不清,行不行的基础。因此,党员干部在第二阶段仍然要把深入学习调研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
2.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共同对第二阶段的工作全面负责,切实做好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注意掌握推进节奏,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3.坚持以查促改、以评促改。
继续在深化学习上下功夫,要把学习贯穿于活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上取得新进步,切实达到党员及广大教职工受教育的目的。在深入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要深入分析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师德师风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暂不能解决的明确序时进度,逐步解决。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点,抓紧制订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幼儿的新举措。对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清理,健全完善,为下一步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对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一律严肃查处,确保整纠到位。
(2019年5月10日)
初夏五月,又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彪角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追求目标,努力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意识,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前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德育为首,开展了特色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学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新《宪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等政策,增强教师的法律知识,依法执教意识;其次,通过聆听一些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感人事迹,和自主阅读有关的教育先进的事迹心得与感悟,以熏陶教师的心灵,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归属感。再次,我校通过中期考试及时召开质量分析经验交流会,让教师畅开心怀,畅谈自己工作中的酸甜与苦辣,逐人逐科进行剖析自己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进一步完善德育阵地建设,发挥德育阵地育人作用,开展了特色德育活动。首先,本学期学校及时更新了有关标语牌和宣传栏的内容,各班级及时更换了图书角、黑板报;其次,我校根据工作安排开展了特色德育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二是开展了第二十五个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开展了以“敬怀先人、孝敬长辈、礼貌待人”为主题的清明节活动;四是扎实开展美德少年推荐评选工作;五是学校举办了春季传染病防控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
3.加强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因其在学校德育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其次,学校对每个班级建立了有关的微信群等家校联系新途径,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
二、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本学期,学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集中优势,正视问题、重点督查等措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次中期考试成绩如下:一年级语文65.36分,数学59.00分;二年级语文73.40分,数学86.40分;三年级语文75.88分,数学74.50分,英语86.00分科学58.80分;五年级语文70.50分,数学71.42分,英语89.86分,科学70.00分;六年级语文76.11分,数学81.36分,英语68.70分,科学81.50分。全校总积分74.22分,在全镇12所学校中排名第八。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只有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才有管理上规范的保障。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小学素质教育评价实施细则、学生作业抽查评价制度、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规范小学“零起点”教学制度等。
2.正视问题,重点督促。在关注全局的同时,也不放过局部的薄弱环节。学校根据本次中考的成绩情况,对个别成绩较差、管理不力的班级进行重点跟踪督促。首先,学期初与相关班级的班科教师共同分析、寻找落差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措施。做到早计划、早主动;其次,加强对相关班级的课堂、学生作业、家校联系等方面情况的督查与指导,以致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避免出现新问题,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整体的提升。
4.从严细实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召开毕业班任课教师座谈会,共同分析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现状,及时建言献策,学校制定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细则,各科任教师认真谋划,再添措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提高质量措施并且认真抓好落实。
5.全员参与、做好教学成果展评活动。在县局的引导下,在教育办的组织下,全校师生全员参与,迅速在全校掀起课改展评热潮。在展评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课件、论文、课例展示,从而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的成绩显著。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自始至终,我校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主要有以下作法:
1.积极做好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破解教学难题。积极做好今年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有效的破解教学难题、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平时,同科目教师间定时间定主要发言人聊一聊近期新的教育信息或畅谈自身工作的得失与困惑;如有公开课,从课前准备、教学流程设计、试上等环节全体备课组成员全程参与、共同探讨、反复推敲。使执教者与参与者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立足课堂、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课堂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又是教师展现教学才能、风格、理想的主平台;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源头。为此,我校进一步落实“上课制度”,和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加强对常态课的监督、指导,引领教师对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关注与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利用网络资源,引领教师拓宽教学视野。引导教师大量阅读有关教学书籍、报刊的同时,我校还鼓励、引导教师记录个人的学习工作心得、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促进教师教学视野的拓宽、教研水平地提高和理论知识的丰富。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下载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等,引领教师拓宽教学视野。
四、加强安全与卫生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卫生工作关系学生的身心健康。两者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为此我校全方位、多方面抓好工作。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为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与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鉴定了有关安全协议书。为了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学校继续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放学集会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初,各班主任与学校签订班级安全责任状。每逢节假日放假学生家长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从而,明确各自的责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宣传安全、卫生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我校充分利用班队会、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等平台。加强对学生宣传安全防范小常识,以及卫生防病小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主题黑板报比赛、安全知识竞赛、防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既增强学生安全、卫生防范小知识,又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其次,我校扎实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反恐怖宣传教育和学生防震演练、防火演练等活动。
3.高度重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根据县局安全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校务会议、学生大会、教师例会、班队会等平台不断地加强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4月29日~4月30日学校组织各班主任老师及时开展家访活动,将防溺水学生安全责任书、防溺水“六不”常识在学生家中张贴,随时提醒防溺水安全工作。
五、用心实施好学生营养午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改善我校学生的膳食营养,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于4月15日实施全面实施营养午餐,我校享受营养餐的学生共47人,每生每天补助4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加强领导和监管工作,确保责任落实。按学生实际人数拟定菜谱、落实加工、做好食品验收,并做好各类登记;做好学生用餐情况统计,学生用餐情况汇总;做好留样及登记,确保安全,实行每周统计,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二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强化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六、积极谋划学校下半学期工作思路
1.安全工作长抓不懈,继续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
2.依据本次期中质量监测,认真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认真开展“促优转困”工作。
3.持之以恒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确保质量不下滑。
4.加强复习工作的指导及调控,创设平台,整体提升。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之一。培训必须体现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坚决拒绝负效培训,努力避免无效培训,革除低效培训,追求高效培训。
1 有效培训的理念
何谓有效培训?本文以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实施的有关培训为例,从培训投入(或称培训所耗)与培训产出(或称培训所获)的关系来界定。着眼于这对关系,便找到了“有效”的界定渠道。按通常的理解,有效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培训投入(时间、物力、精力等)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即遵循认知的建构逻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物力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培训[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需求。根据这一理念,就应关注培训的全过程,以“出”量“入”。因此,有效培训与其说是一个概念,倒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借助实践经验,给出判断的标准,提供判断的策略,明确“有效”考量的维度、方式和主体,从而积极地推进员工的培训工作。
在中文中,“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英语对”有效”(effective)的代表性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实现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中外语境下的解释都包含“accomplish”(实现)的含义。换言之,在员工培训工作中,要对活动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作出结论,要体现培训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
判断培训是否有效,除了在培训活动的投入与产山这条横坐标上考量“效率”,还应在价值取向这条纵坐标上考量“效益”。由此提示,界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内涵,以下两条标准是必须达到的:1)有满意的培训效率。相对于培训投入而言,培训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2)有满意的培训效益。价值取向符合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体发展的积极需求。
2 有效培训的实例
实例1:网上学习平台(E-Learning)培训形式结合内部管理,提升培训效率
我公司一直重视对300多位销售代表的药理知识培训,以前通常以组织大型讲座的形式为主。而大型讲座的形式,须花费较大的人力、精力,还须投入会务费、课酬费,每年仅举办两次,主要讲授药理知识,授课时无互动内容;而E-Lemming这种形式的培训,几乎没有显性成本,每月举办1次,学习的内容不仅有药理知识,还有涉及销售的其它业务知识包括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组织各部门进行考试竞赛,这样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能激发销售代表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取得更高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最近对培训模式进行了革新,通过E-Learning结合一定的管理实践,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也切实增加了培训普及率、课时、频次;同时提升了培训质量,巩固了培训效果。
实例2:内化专业销售技巧(professional sales skill,PSS),提升培训效益
我公司对新人职的销售代表都要进行全员PSS培训。通过对课程的内化(即设计成为符合公司需求且符合内部开展的课程),授课方式逐渐从外部讲师为主转换为内部讲师为主。内部讲师侧重授课和操练,培训对象是全体销售代表,在课酬方面几乎无花费;外部讲师则侧重协访和点评,培训对象是新人职的销售代表,课酬费用达3万元。培训方式和讲师角色的转变,为公司与员工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正向的支持。
实例3:物流中心6S现场管理,促进管理能级提升
我公司的物流中心追求的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这项培训中,由培训工作者牵头,开展了物流中心现场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项目。具体做法是:请有关专家提供各种管理和分析的丁具;带领主管到现场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实时跟进。通过这样的培训,明显改善了物流现场的整体风貌和环境,并且通过整改规避了许多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在推行这一培训期间,物流中心成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季节性流感疫苗冷链配送服务项目的唯一中标单位。
实例4:通过内部拍摄视频录像,再现并规范业务流程
以我公司对外窗口岗位之一的物流中心装卸工为例,对该岗位的培训目的强调业务流程的重塑和规范。通过与相关部门商讨,决定以视频录像的形式体现培训内容。该视频录像中,汇总了所有工作流程的要点并且予以总结,内部员工充当演员,制作了实用性、观摩性都很强的培训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午休时间对装卸工进行现场培训,即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在这过程中,要求体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的用语。
在执行跟踪装卸工的服务期间,得到相关客户较高的满意度:重要客户和周转箱客户的平均满意度为9.08/10;有35.5%的客户反馈意见显示,配送服务相比上年有显著提高。
总之,在考量效率时,必须始终关注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投入和收益;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必须始终以效益为前提,衡量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价值。
3 有效培训关键点的剖析
由负效、无效、低效向有效、高效培训的转变,取决于培训模式的变革。下文仅作若干关键点的剖析。
3.1 目标取向
培训模式的变革将越来越强调培训对象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发展,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中,必须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己任,将能否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作为衡量培训价值的主要标准。
3.2 培训理念
更加强调培训对象是学习的责权主体,并创造条件使其实现主体角色。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中,要做到:1)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培养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接受培训是自主的、自我调节的。接受培训者要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加与目标相关的特定活动,用高标准反思、评价培训过程。2)应激发员工的内部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本身激发的,而不是仅依靠奖励或由外在因素牵引的。要使接受培训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乐趣且对问题求解保持持久的激情。3)应讲究策略。要求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者能持续不断地运用、开发和完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包括构建有效的关于知识和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心智模式,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不同层次上,建立起关联。4)协作建构。能使接受培训者充分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活动和过程,通过学习,能使他们更善于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协同丁作、共同学习。
3.3 培训任务
在设定培训任务方面,应注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
的、综合的学习任务。
挑战性的任务: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引发的兴趣相互平衡,培训任务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任务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恰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培训任务,应有足够的难度,要求学习者持续地学习、延伸或拓展相应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
真实的任务:员丁培训应将项目驱动构建在真实下作情景中,应该是工作过程的实例。
综合任务:要求培训对象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要求培训师运用综合化教学,并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成专题或基于问题的学习目标,把项目方式贯穿于培训内容中。
3.4 评价倾向
给予绩效方面的评价:通过建构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来展现培训过程与结果:培训对象可以而且应当参与培训绩效标准的制定,并在设计、评价中有相应体现:
深层性的评价:评价的最重要目标是改善学习,因此培训须紧扣培训目标,须体现重要的知识、能力、内容和主题。并且为培训绩效的产生创设真实情景。
一体化和过程的评价: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部分。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培训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评价过程和培训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的,评价涵盖学习绩效中一切有意义的方面,其中包括个体和小组的成绩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态度评价以及作业、作品形成过程和最终形式的评价,通过多种方法评估培训对象的学习收获。
3.5 培训方式
培训模式的变革要求培训方式向下列两个方面发展:1)交互的方面,即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热情。培训师、培训内容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并且能为其提供、创设互动的机会。2)适配的、深层的方面。即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深度投入的培训环境,提供多样化适配的有意义的活动或经验,应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智能优势有助于产生多种问题求解的观点,营造优势互补和共享共赢的氛围。
3.6 角色认知
培训模式的变革呼唤教和学角色的转换或拓展。
培训者的角色:帮促者――为学习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培训对象的问题求解、真实任务的完成、知识共享等方面整合各种资源和机会。指导者――在需要时通过示范、讲解、提供选择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排疑解惑,根据学习者需求给予支持,帮助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者――培训师的专业成长超越教书匠角色,应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成为专家。合作学习者――敢于探究与自我提升,善于与培训对象共同参与学习,成为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生产者。
培训对象角色:学习的管理者――能有效地规划、监控、调节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情绪、努力程度,并在有必要时寻求他人支持。探究者――从事真实的研究,认真观察和思考世界、对象或概念的构成、属性;认真模拟现实中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教师――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培训对象应敢于扮演培训者角色以帮助其他学员。
3.7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将有机融合于培训过程,尤其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
关键词:弟子规 传统文化 英语课堂 中职学生
有言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相辅相成”,表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皆为“教育人人为善,教育人人求仁”。《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孔子语为总叙,引出孝悌、谨信、泛爱、亲仁、学文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中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基于“精神贫血” “德育沙漠”的现状,加强中职学生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传统文化并非独立而行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应以学促教,学习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的精华,应将之与学科相结合,更好地反馈与学生,让学生从方方面面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英语向来是中职教育的一大难题,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改变教育模式,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同时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中国及当地丰富、特色的文化,能够实现在灌输外来语言载体的基础上正确进行本土文化输出。英语课堂是传播、介绍文化知识的优良载体,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上不断渗透“弟子规”及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迫切需要探讨、试验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对中西文化思想融合渗透途径提出的几点见解。
一、潜移默化育人,润物无声立德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息息相通,新课标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基础文化学科的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与传统德育课中的教育大不相同。因此,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文化素材,把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传统文化渗透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挖掘出深藏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新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才能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和糅合,能让学生对英语课产生浓厚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力量,有效激活英语教学过程。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弟子规》各篇章分别以家庭规范、处事准则、修身目标及发展基础作为社会做人的基本教导,是立人之本,英语课堂中可以从这几层面入手将人文教育渗透。
1.修身齐家的人生信念
《弟子规》中以孝悌开篇,足以可见“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字造字结构,是一个“老”字为上意为父母长辈,“子”字为下意为子女,表示子女要侍奉父老。《弟子规》中教导我们要效法、照顾、孝顺、孝敬父母,才能秉承父母的志节、志向,落实父母的期望。
在《新模式英语1》教材中的Describe family relationship章节,课文目标是向友人介绍自己的亲属,在讲授完英语中的介绍用语之后,可以穿插中国的传统礼节讲解,如何有礼貌、正确地称呼长辈,对中西方描述家庭人物的词汇进行对比及文化差异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的家族观念。同时,让学生独立完成描绘自己家庭的family tree,引起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家庭成员、对父母的关注度,将家庭关系与英语词汇相关联,不少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思考并向老师请教家庭人物关系。老师在总结环节顺势引出《弟子规》中关于孝悌的经句共同诵读,这便是传统文化的无形渗透。
2.恬淡物外的人生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的锻造,《弟子规》中“谨信、泛爱”篇章传递做人的基本准则,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要求我们待人平和、创设身心和谐向善的环境。文化导入是语言与思想习得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环境背景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跨文化交往,从中感知外来文化背景,获得文化知识,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传统文化产生谨慎、平等的文化态度。
节日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巧借话题之力,充分将节日背景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例如感恩节来临之时,老师除了介绍丰富的节日文化外,还可引入《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让学生感知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让学生知道感恩生活,倡导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责任意识。
3.向善进取的人生规范
《弟子规》中“亲仁、余力学文”篇章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亲善去粕及学习延续性,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求学与如何有效学习,学习内容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向仁才者、品德者学习。
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英语抱有消极的态度,不认真对待英语课堂上的学习与操练。通过对《弟子规》中经句的了解,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等,引导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敏感性,教会学生正确教授习得方法,并鼓励学生要在实践中运用,继而达到接受和掌握英语,且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积极的仿效对象、实践和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和动力,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学习的意义。
二、以身立教,立德树人
《弟子规》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需要教师首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的学习,正己才能化人,树己才能树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素养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近几年,笔者学院成功举办了大大小小、多种有关传统文化传播的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进行学习弘扬。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次新进教师培训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专题,有位传播者提出了“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的议题,让教师们共同探讨挖掘深意,传播者用了一天时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并转幸于他人,让我们茅塞顿开。作为教师应具有的良好德行虽谓可以利益学生一生,但何尝不是对自身的教化。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但一流的技工不仅是技术一流,而应同时具备社会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企业是好员工、在社会是好公民”的德才兼备之人,作为范之者,我们是否得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先成为一名好子女、好夫妻、好父母、好公民,其次才是好教师、好的工作伙伴呢?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我们肩上所担负的重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应是以国学典范、传统文化精髓进行“长善、救失”,做到修身为本、以身作则,对学生做出更多的良好德行示范,正可谓“上所施、下所效”。日后,我们可以从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感悟和正能量,且能让我们自己修德正身,才是学习传统文化并于学生心中开花结果的真正意义所在,道“教学相长”即亦为此吧。
在课堂上,从踏入教室到走下讲台的九十分钟,抑或是走在校园校道上与学生的擦身而过,都有太多细微时刻可以做到言传身教:捡拾纸屑、整理讲台、鞠躬相礼、善言善语、含笑问候、待物以礼、言出必行、有礼有节、相尊互爱……以身作则即为无声的教员,强师德、建师风,才能真正做到正人、树人。
三、寓教于乐,施爱于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为文化的写照。” 目前中职课堂倡导任务型、行为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行为感知、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及合作互助等方式,实现教学任务目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的特色,设计合理有趣的英语互动活动,让学生实现有效交流、学习,感受成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此语言活动训练基础上,引入传统文化的德育行为准则,使学生做到思行合一。下面以《新模式英语1》教材内容为例,配以《弟子规》经句进行融合教学,供参考之用,详见下表。
教学内容 《弟子规》经句
Pre-unit: Greet your friends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Unit1: Express preference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Unit1: plan a study schedule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Unit3: Express needs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Unit2: Describe clothing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Unit3: Place order “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
Unit4: Describe parts of a home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Unit6: Identify illness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Unit7: Write your job interview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Unit8: Evaluate study habit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在现如今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的依赖性逐年上升,不管是课前课后,甚至是课中,学生对手机眼手不离,因而造成了诸多行为弊端,如对活动冷漠化、交流鲜少,言行粗暴、迟到早退等现象屡有发生。而中职学校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的年纪偏早,如不能在校园期间对其进行心灵改造和德育教化,使其成为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那么踏上社会他们将处于被动之势。
中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以优质文化改变学生思维、提高文化素养、淡化学生物欲追求、抑制恶性发展、美化心灵、引导向善健康。笔者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立下规矩,如课上迟到须用英语说出歉语,并引出经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进入教室时着装不得体,须用英语说出身上所着衣物的词汇,并告之“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课上玩手机游戏、看课外不良书籍,必以“非圣书、屏勿视,弊聪明,坏心智”来教导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英语知识,又能让学生以此反思其过错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控气氛,态度应真诚、理解、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注意针对性并从实际出发;讲求幽默、客观性;把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过程;应正确体会好“度、时、效”;淡化德育痕迹,随时调整教学形式和方法。反之,会产生反效果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消极心理。
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党的十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了时代的新主题,我们应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共同成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乘着教育改革之风,笔者所在学院自2012年推行《弟子规》入校园活动以来,努力培养全院师生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核心价值观和《弟子规》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开展以传承汉文化中“成人礼”等系列活动,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载体,校园上下、师生一体学习力行“弟子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皆因这场革命性的方向引导受益匪浅;推行“全人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举措,以“全人教育”理念结合传统文化渗透引领基础教育改革,英语课堂作为基础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之精髓,能用英语向世人正确介绍我们的文化瑰宝、智慧结晶,并与具有时代特征、促进发展的西方文化相汇通,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智、大真、大美,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全体国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德正身、修身养性,继而传承文化瑰宝、精神之根。“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我们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采用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课堂形式进行教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认同感,实现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三步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5-0073-03
Case and Enlightenment: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hys 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ONG Cuixiang1,WANG Liya2,JI Yanzhong3
(1.P.E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 0241,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Normal Univers ity, Nanyang 473061,Henan China; 3.Experimental School of Hightech Zone in Puy ang,Puyang 457000,Henan China)
Abstract: Innovating sport ev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develop the res ources of P.E. curriculum. It has been vigorously advocated by a new round of fu ndamental sports course reform.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r ocess,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of threestep ball ev ent.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fiel d of the innovat 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 on of curriculum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 m should br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 into full play. The sports innovation i s not only from sports practice but also from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 words: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eestep ball
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改传统《体育教 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在指导思想、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法、课程实施及管理等方 面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 建议。建议每个学校在实施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对现有运动项目进 行改造使之适应本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发挥体育教师及学生的创造性,引入当地 传统体育项目或开发新的运动项目,以丰富本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1 ]。
在这一精神指导下,近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全国各地学校创新出许多各具特色 的运动项目,其中河南省濮阳高新区实验学校(简称高新实验学校)开发的“三步球”运动 项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在对这一案例的研发背景及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引发出对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 三步球运动的研发背景
河南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相对缺乏,不少体育器材都是体育教 师和学生亲手制作的。其中,沙包是最为普及的、简易的体育锻炼用品,是中小学生游戏和 锻炼身体的良好器材,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庭院街道,到处都有孩子们玩沙包的身影。
在沙包的制作过程中,由于制作者思维方式不同,所制作的沙包大小、重量、质地、 颜色及填充物,五花八门,形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像力和个性特征,但投掷沙包具 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局限性。2002年10月份,在高新区实验学校的体育课沙包单元教学中,出 现沙包打伤学生脸部的教学事故,这引发了任课教师拟改进沙包及其运动方式的设想。这种 设想得益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体育教师可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权力。此时,政策导 向与解决体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节点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体育教师们研发三步 球运动项目的内外动因。几年以后,让体育教师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教学事故,使他 们真正体验到校本教研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但在研发过程中,教师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
2 三步球运动研发过程
2.1 尝试探索阶段(2002-2003年)。三步球活动项目名称的演变与形成
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体育教师向学生提出改变沙包内填充物的要求,由原 来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伤害的物品改为轻软的、卫生的棉、线、布等物品。这样以 来,不仅增加了练习器材的安全性,还由于沙包体积的相对增大,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抓、 握或踢等运动,这就是三步球活动用球的雏形。
当他们将特制的沙包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时,发现学生喜欢把它作为足球或毽子踢着玩, 这又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因此,体育教师就模仿米卢带领国家足球队员玩的“网式足球” ,创编了以毽球为原型的“二人制足式沙包运动”,后又更名为“软布球包”运动。但在“ 软布球包”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掌握踢、停等动作时不如毽球易掌握,经过长时间的练 习,不能形成具有观赏性的比赛,导致学生的活动兴趣不高。但体育教师却发现,学生在课 间活动时把“软布球包”用来当作篮球玩,这又给体育教师以启发,因此,就将“软布球包 ”运动由以脚为主的活动,改为以手为主的活动,这是三步球运动最早的演变过程。
此后,学校体育组教师从学生平时爱玩的沙包游戏出发,结合手球、篮球、五人制足球 的技术动作和比赛规则,开始了研发“三步球运动”的路程。
2.2 初步研发阶段(2003-2005年)。三步球项目理论与实践体系初步形成体育组老师们的研发活动,得到了濮阳市教育局体卫科领导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 校长和书记带领下,成立了“三步球”运动项目研发小组,制定“三步球”活动的实验研究 方案,研讨“三步球”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专项素质训练方法和教学指导等 课程资料,其设计理论及原则是[3]。
2.2.1 设计理念:配合才能前进,协作才能成功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竞争为主流的社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但它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特征,社会生活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是人与人的协调合作,是在 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没有协调合作事业就得不到发展,社会就不可能进步,这是现代社会发 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师非常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 作意识。因此,在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中,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体育教师在训练 和比赛中,使学生逐渐养成只有配合才能快速前进,只有协作才能体会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 功和愉悦感的良好习惯。
2.2.2 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符合广大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2) 简便易行原则;3) 全面发展身体原则;4) 竞技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原则;5)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原则。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及原则,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到2005年11月份快乐三步球项目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比赛规则基本形成。经河南省科技情报所进行科技查新(报告编号 :200541b0101191)认为:“快乐三步球”属于原创性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创 新程度较高,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和群众性健身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4] 。
2.3 规范研发阶段(2006-2007年)。三步球运动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善
在三步球运动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面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此时,正值河南师范大 学体育学院的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开题,高新区实验学校接到 了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下达的参加这次开题报告的会议通知,并有幸成为这一科研项目的合 作学校,承担了“创新运动项目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子课题研究任务。从此,高新区实验 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体育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使课程开发进入了规划研发阶段 。
为了进一步完善三步球运动理论与实践体系,总课题主持人和合作学校领导、体育教 师多次交流研讨。交流形式主要有:一是总课题主持人带领部分课题组成员到学校进行现场 指导,二是市体卫科领导、学校领导带领体育教师到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进行拜访。重点 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三步球项目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研讨内容涉及用球体积与重量的确定、 场地规格标准的设置、球门大小以及比赛规则的制定等。
通过课题组的理论研究,结合多年来三步球在本校实施的情况,依据中小学生年龄、身 体、心理等特点,设计了几种实验方案,经过几轮的实验,最终确定了较为科学的三步球项 目场地、用球、球门标准及竞赛规则等,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三步球理论与实践体系,并于20 07年7月出版了《三步球理论与实践》专著。2007年8月《三步球项目的后续研发》获濮阳市 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4 推广实施阶段(2007-2009年)。三步球运动在中小学得到推广实施经过几年的研发与实验,在濮阳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的大力支持下,三步球项目已经在 濮阳市中小学和五县二区普及开展,并在市“曙光”、“晨光”活动中应用两年。河南省有 六所试点学校试验、开展了三步球教学和不同形式的比赛。国内有南京秦淮区、内蒙古安庆 镇总校、浙江新河镇、吉林珲春市六小等地方和学校试用该项目。
3 三步球运动及场地器材标准介绍[5]
3.1 三步球运动介绍
三步球是一项用手进行传、接配合,三步之内必须完成传、接或射门动作的新型球类运 动项目。运动技术主要包括:移动、传接球、断球、射门、守门、战术等。
三步球比赛是采用由两队在同一个场地进行竞争的比赛形式,每队出场6名队员,目的 是将球射入对方球门得分,并阻止对方获得球或得分。在比赛中队员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 抛,可用除小腿和脚以外的任何部位进行传、接、射等动作,可以持球向任何方向跨、转两 步突破,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须传球或射门。开球时,双方队员站在各自半场,开球队员脚 跨中线站在中圈,当裁判鸣哨后,将球掷回后场,比赛开始。比赛时间为30 min,分为三小 节,每小节各10 min。比赛结束,以进球的多少判定胜负。
3.2 用球体积及重量
通过实验研究和实践验证,三步球小学生用球,周长30 cm、重量200 g;中学生用球 ,周长40 cm、重240 g;由六块类似于椭圆的皮革制成的,用安全、卫生的轻软物质填充 的圆形物体。
3.3 球门规格
最初,场地的大小是借鉴手球、足球等常规性球门的外形来设计的,但在实验和推广过 程中发现,方形球门的边框棱角与中学生的身高接近,在激烈的争抢和防守过程中,存在不 安全隐患。经过反复的比较实验,最终设计出圆弧形状的三步球专用球门,并获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CN201082340Y)。正式比赛的球门是圆弧形的,用三种颜色装饰,小学组为1.5× 2.2 m;中学组为1.8×2.4 m,并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装饰门框,使球门更加醒目。
3.4 球场规格
三步球发展初期,场地没有太多严格的限制,借用过篮球、五人制足球、手球的场地。 但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以及边线与端线交叉四个角的利用率,经过重新实验设计、改进,最 终形成三步球专用的活动场地。三步球活动比赛场地呈长方形,场地长28~35 m,宽18~2 5 m,由边线、端线、球门线、中线、中圈、射门、限制区和8 m线构成(简称五线、 三区、一圈)。
3.5 主要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的设计与场地、器材的设计同样重要,也经历了设计、实验、再设计、再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而竞赛规则的设计更多的吸取了篮球、五人制足球、手 球等众多球类比赛项目的长处。如:在三步传球、射门的设计上,汲取了篮球的“三步上篮 ”的技术特点,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须将球传出或射门。这样既有利于体育教材之间的衔接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跑位意识、配合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与整体的利益紧密的联 系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现在学生单打独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突出强调“配合才能前进,协作才能成功”的设计理念。
3.6 三步球运动的特点
1)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及投掷技巧。2) 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能力。3) 三步球的柔软性使学生易接、易抓、易握,且具有安全性。4) 安全、卫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体现了节约、环保的特点。5) 具有运动技术易掌握、比赛易组织、活动易开展的特点。6) 场地器材的简易性。7) 比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4 三步球运动的开发与实施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4.1 体育课堂: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验田
体育课堂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等多向的交流活 动,他们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学生无意的练习行为引发体育教师的诸多 思考,从而实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寻求解决体 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精神,不仅使自己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在较大程度上践行了体育 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将课程改革理念转变为实践行动。可见,体育课堂是发生这些行动的 主要场所,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验田。
4.2 学生:体育课程实施及研究的盲区应该得到关注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体验到的教育经验,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 归宿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发展与变化,教师与学生应成为课程和课程变革的唯一的、 真正的主体[6]。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影 响被日 益关注,但学生却始终处于课程实施和研究的关注区域之外,成为盲区。正如富兰指出的那 样,“当成人考虑学生时,他们把学生往往当做变革的潜在受益者,而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 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7]”。从这一案例来看,学生在三步球运动开发过程中 ,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自己制作沙包到自己动手制作“三步球”,从学生在课外搜集材料, 准备工具,到依照各自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制作和评价;从几人一组游戏活动和自主组 织比赛到“三步球”各项技术的确定,学生自主演练、总结和推敲技术和规则,都渗透了学 生的思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具有参与课程实施和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参与有利于促 进体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有利于对课程的理解,最终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3 共同体: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新区实验学校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得益于由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团 结协作的课程开发共同体。濮阳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领导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创新三步 球运动的关键,本校体育教师们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创新三步球运动的保证,全体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创新三步球运动的基础。对于每所学校而言,只有这一共同体的作用得以 充分发挥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才能保证顺利推进。
4.4 理论研究:体育课程创新不仅来源于实践,还需要理论的指导 三步球运动的研发案例告诉我们,解决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目 标,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性研究的结果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和结果,就必须有理论研究作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指导实 践,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因此,体育课程创新来源于体育课程实践,但必须有 理论的指导,这样的创新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2]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实践研究报告[C].研究报告,2009,12 .
[3] 姬彦忠.有趣的“三步球”[J].中国学校体育,2006(3):65-67.
[4]河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所 科技查新报告:三步球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12.
[5] 王金明,姬彦忠.三步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7,7.
[6] 马兴亚.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观念更新论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 009,28(2):86-89.
[7] 郄捍烈,冯兵.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对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评述[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95-98.
[8] 周仕德.论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与教学设计的转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9.1:88-92.
[9] Fulian M.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ed.) [M].New Yor 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151.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一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间高考已经过去6天了。这些天我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过着猪狗般没有思维的日子。今天忽然觉得对不住这渐渐消失的青春,写个教学总结应该是必要的吧。
高三第二学期时间相当短暂,这些天完成的任务是(1)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以及选修3-4、选修3-5。(2)二轮复习(3)专项训练及综合性训练。在复习中我个人也曾经尽心尽力采取了一些方法、策略,也曾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得有失,需要总结反思,以期取得较大的进步。
一、 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选修3-4》、《选修3-5》
1.一轮后期复习选修部分容易拿分,见效快,引起了本人足够的重视。
几次大型考试的二卷成绩和总成绩是让人痛心的,我们班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二卷成绩要靠选修部分支撑,失去这个支撑,学生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舍得花时间去给学生在这个地方复习,也就确保了班级的平均分,确保了班级的过C、B的基础。现在看,再适当加强也是可以的。
2.由于这几块知识难度较低,讲讲练练无疑是非常好的复习方法。
复习时按照课本的顺序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练习题从课本和学生的复习资料中选取可以减轻学生选修学习负担,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数外。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复习时不常考的内容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没有必要过分耽误时间。如:《传感器》可以缩短为一节课,加2节课练习。有些内容常考学生常错要适当增加课时。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计算、原子核能量的计算等。这些问题,只要稍稍注意,学生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瓶颈。
(2)有些知识仅仅让学生记忆效果是不大的。如:相对论、动量等。
(3)复习时教师把知识点复习到位了学生该不会还是不会,这让当老师的非常尴尬。我想,让学生动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3.复习完这部分之后,我采取了专项练习的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按高考的形式编排12套综合练习,一节课两套,让学生在25分钟内做完,及时给出答案并讲评。不足之处是:
(1)应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总结反思,这样学生在方面会进步得快些。
(2)练习跟踪及时,效果才能更加显现。
二、二轮复习
1.时间受限决定了二轮复习的不完整性。
一轮复习结束已经到了4月份,所以二轮复习任务很紧。把二轮复习中的知识点、习题与高考联系不紧密的统统简化去除,这是很重要的方法,有舍才有得。
2.二轮复习更应该重视物理方法、解题的规范性。
这一方面我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xxx高考9题,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的功率变化。我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推出重力功率的表示式,然后运用不等式使学生明白重力的功率为什么先增大后减小。
3.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成绩。
事实证明,空洞地把物理知识的结构展现给学生,学生已经听不下去了,学生需要的是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成绩快速提升。我在操作中的不足是:
(1)选择题、实验题各做了12套,实验题没有啥说的,这是必须要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选择题6、7套以后学生准确率下降。应该酌情减少选择题的份数。
(2)计算题没有专项练习。计算题在高考中分数多、难度大,不容易拿分,但前两题还是可以拿到的,最后一题也可以拿到部分分。应该设置强化训练加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综合训练及收尾复习
1.到综合训练时间已经很短,所以我们也没有做多少练习,以后在时间安排上要适当增加。时间从何而来?那就是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匀出一部分。
2.综合训练中的不足:改完之后,没有认真总结、分析学生错在何处。只是大概看了看,稀里糊涂就讲了。徐州市三检阅卷分析 给了我很好的启迪,按那里面的方法实施执行是可以的。
3.考前的概念、知识点回顾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太多,学生不容易看完。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二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
三、根据理科综合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思路
理科综合关于综合命题的原则和内容很多,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命题应该遵循客观事实,有一个逐步深入,加大学科渗透和综合的过程。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小综合,其次是理科之间的综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在教学中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到过高的倾向,各科教师用过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或者过于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上,这样将会造成各学科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的后果。学生耗费过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轮综合试题的题海中去。
这样一来,学生各学科的修养跟不上,更谈不上有很好的综合能力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综合理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程度问题,把握好这个程度,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学生如何能够掌握好各门学科的知识。现在,还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是考好理科综合题的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科教学的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本学科,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视物理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小综合复习。
综合测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一道试题跨越了两三个(或更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分析、说明,从宏观上去推敲考察,这种能力,决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突出出来,而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上新课时,要讲清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章节复习时,应较全面地论述其外延;总复习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挂钩,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由浅入深,有易及难,若能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得以升华。
2.与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自然、社会问题进行大综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综合试题”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发动机问题,这种交汇点在理、化、生知识网络中是大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物理赞赏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
其次,综合试题多以现实中的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设一些科普性的专题讲座,如“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前沿”,“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与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进一步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注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则不断地“诱导、激励、点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三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发展心理学
作者简介:秦澎(1984-),男,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34-05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专业建设的适应性需进一步加强[1]。基于此,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以生本视角对课程设置加以审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构与专业适应性强化或有裨益。
一、发展心理学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征分析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阶段特征与所处的时代特性出发,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利于从生本的角度审视课程设置。
(一)中职生寻求自我独立阶段的心理表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了年龄特征。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16—19岁),不仅在身体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脏机能趋于健全,而且性成熟,标志着人体全部器官接近成熟[2]。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中职学生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在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1.排他性心理强烈,自我意识高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增加,中职学生自我意识高涨,主观较为偏执,感觉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总是用尖刻的态度对待他们,难以接纳其他人的意见。
2.神经过分敏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急切想要获得证明自我独立的机会,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于活跃,对别人的态度又过分敏感,在某些想法或行为不被现实接受时,会产生偏激的想法,形成逆反心理。
3.自律性与心理辅导缺失,心理抗干扰能力较弱。中职学生由于存在生源层次各异、学习环境多变、专业差异明显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3]的特点,而且接受心理辅导普遍不足,导致了其群体依赖过强,感觉跟随在群体当中会更有安全感,造成了心理辅导与自律控制的双向缺失,使得中职学生心理抗干扰能力普遍较弱。
(二)中职生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归因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心理发展相辅相成,遵循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最近发展区考虑,最大限度的实现认知能力向知识能力转变,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外部建构,并依赖内部建构形成知识结构,达到将表象经验内化为个体知识的目的,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中职学生年龄阶段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其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职阶段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处于发展形成的关键期。在客观条件上,中职学生只有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和生理趋向成人化,才有可能体验到区别于儿童“感知”的“独立个体的我”和“发展而来的我”,并最终体察到“自我设想的我”与“社会人眼中的我”的同一性(如图1)。从社会视角来看,由于中职学生受到社会轻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学习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频度又较高,导致了其受外界影响的增强,从而在对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定位有可能被外界刺激“催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
2.中职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发展形成期。根据皮亚杰的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理论,中职学生(16-19岁)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主导方式已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抽象逻辑思维[4]。抽象逻辑思维是认知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知阶段,中职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本质规律分析、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使其在同化与顺化的调适中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
3.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控制走向成熟。正如Ruckmick(1936),Hunt,Cole和Reis(1958),Schachter(1959)以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认知因素可能是情绪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5]。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的健全人格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学生个体可以进一步地以从未经验过的事项,运用因果关系等逻辑理论构成命题、建立假说,即表明其认知能力已逐步成熟[6]。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步成熟,将使得处于青春后期的高年级中职学生从偏激的情绪化阶段慢慢趋向于自控与理性。
(三)中职生个性彰显与社会价值的博弈分析
博弈是各对局者在充分或者有限理性(Full or Bounded Rationality)条件下依据自己的边际成本选择策略,进行盈利最大化的生产过程。在博弈论中,“理性人”是博弈论众多变量中最为关键的假设,所谓“理性人”是指“从参加博弈的局中人眼光看来,他们试图去实施自己认为可能最好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损害了其他局中人”[7]。博弈的过程,即是对局者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双方或多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规则下进行利益的追逐与冲突,并通过选择与决策寻找博弈均衡解的过程。因此我们知道,博弈的对局过程,不仅需要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还需要存在对局者之间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而寻求对局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解。
1.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已经具备了理性认知的条件,可以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假设,并选择相应的博弈策略,在生理层面符合“理性人”假设的要求。
2.中职生由于受到心理发展、认知程度、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容易形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二元对立”观,在认知层面有“理性人”定位趋势,并构造了博弈的对局者。
3.中职生以“零和博弈”认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认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个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势必会对个体价值的追求造成损伤,于是造成了两者冲突的利益关系。
4.在特定条件下,中职生即使寻求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暂时的NASH均衡策略,但由于学生较为贫瘠的社会经验,此NASH均衡往往被视为“具有不可信威胁性”的均衡解。一般而言,解决“具有不可信威胁性”均衡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选择寻求子博弈的完美均衡;二是采用后退归纳法剔除这种“不合理”的NASH均衡。由于寻求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社会复杂性,中职学生一般会选择剔除此种“不合理”均衡,以消极逃避的态度加以对待,造成了“负和博弈”效果。
中职学生存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零和博弈”的观点,虽然其原因具有年龄阶段的客观局限性,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获取途径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至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价值观的偏失,造成“负和博弈”现象。
二、生本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课程审视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生本视角审视课程设置,将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实现课程的优化建构。
(一)集群式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特征
1.集群式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由此可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青春期的叛逆、排他等行为,正是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外部表征。中职生心理敏感而又个性张扬,自我意识高涨而社会经验又不足,表明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困惑,是心理由矛盾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面向就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课程进行设置。集群式模块课程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构建,以宽泛的基础知识接纳学生张扬的个性,以灵活的模块设置吸引学生表达“自我的独立”,并将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为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教学效果。集群式模块课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既要借鉴国外的行业导向型(如MES、CBE)和阶梯训练型(如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8],又要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才能符合教育内在规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要求。
2.集群式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此时,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假设进行推理,而不只是把思维固着于具体物体之上,他们建立了新的命题逻辑运算,并获得了新的结构——“群”水平的认知结构。基于此,集群式模块课程应通过从多个相关职业中选择一群通用的知识,构建较为完善的“宽基础”群知识模块,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集群式模块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况,从具体职业的岗位特征出发,以强调专业领域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和技术等级、上岗资格的获取为主要目标,设立了“活模块”课程,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市场、教学与就业的接轨,体现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宽基础,活模块”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分别实现“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发展过程中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个维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集群式课程应体现“个体”与“社会”双赢的价值观
集群式课程的“宽基础”与“活模块”对学生的要求虽各有侧重,但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从课程发展看,“宽基础”是“活模块”深层次发展的必要途径,而“活模块”的探究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又将激活“宽基础”的知识系统,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构造起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发展与衍生体系(如图2),实现了学生“知识的涌现生成”(个体)与“课程的衍生发展”(社会)的双赢效果。
1.集群式课程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涌现生成。正如霍兰所表述,涌现反映了大来自小,或多来自少,或者复杂来自简单的各种形态的趋向。集群式课程设计以“宽基础”向“活模块”的发展递进为方式,使学生从以输入为主的课本知识学习转向以输出为主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对“宽基础”知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小块知识结构进行统整、归纳和创新,实现信息整体增量的过程,体现出学生知识的整体涌现性效果。
2.集群式课程实现了课程的衍生发展。集群式课程的实施过程,既符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要求,也实现了课程本身的发展与衍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宽基础”向“活模块”的发展,使课本知识从理论层面具体到技能层面,知识在专业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活模块”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为寻求获得更为全面的技能途径,形成了“新宽基础系统”,进一步拓展了“宽基础”的知识外延;第三,随着新系统的衍生并发展,在基础拓展的同时,由于技能提升的需要,又将促使模块升级,从而激活了“模块”与“基础”的跳转程序,形成了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环路优势。
集群式课程整体涌现性与发展衍生性的双赢价值体现,不仅从课程实际上为“学生”和“课程”营造了互惠互利的价值体系,而且还以“双赢”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做出标榜,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和博弈观点。
图2 集群式课程发展衍生体系
三、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模块课程建构的四重奏
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建构,既需要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更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课程设计、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三维体系中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课程的优化建构,彰显职业教育本意。
(一)课程的旋律:中职学生心理发展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所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较为活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特征,还应符合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要通过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技能的客观性,使得教学过程切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需求,避免学生由于主观臆想、逆反心理等因素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第二,通过实际操作与理论讲解,将专业技能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以现象来表征抽象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知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以学校为纽带构建学生成长基站,开展以工促学、学以致用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做、研”联系起来,构造“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联合发展模式,为学生成长铸造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平台。
(二)技能的协奏:中职学生全职发展与关键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化生产的劳动技能分工进一步细化,职业类型划分也更为专精,任何劳动成果都不再只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许多人一起合作的获得。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和日益紧凑的生产环节中,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技术工人要做好本职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劳动岗位所必须的技能知识,还需要对自己工作内容的外延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才能在团队合作中更为融洽,这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即是我们称之为的“关键能力(Schluesselguali-fikation)”。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合作劳动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跨职业、跨岗位的能力要求,更是学生社会性发展和多元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我们需以“面向所有专业的公共课”和“面向一个专业或数个相近专业的公共专业课”[9]作为“宽基础”的教学内容,从而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再综合,为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环境;第二,我们要依靠和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活动。原因在于,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能力”存在的前提条件。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对外部事物进行认知、应用和经验提升的主观态度因素,它决定着学生角色的定位与方向,并为后续发展性学习提供内部动机;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能力”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观能动性作为学生发展的内因,在与客观知识、工作环境相协调的情境下,使得原有的“关键能力”继续发展,对学生质的转变具有决定意义。
(三)时代的强音: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能力训练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是学生专业发展是否有效的直接指标。“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的习得能力蜕变为社会认可能力的必然途径,应使学生个性与专业能力发展相结合,体现多模块选择的发展构架,让学生通过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完成学生从习得的能力向社会认可能力的蜕变。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区别于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是受教育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两个方面探讨如下:首先,中职学生要体现的是包含职业操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交互能力等四个因素协调发展的综合能力表征:一是,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应对岗位职责、义务较为明晰,强调了敬业精神;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懂得利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强调应用性与操作性;第三,是方法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逻辑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第四,是学生的社会交互能力,反映学生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从受教育者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适应性来体现。其次,学生需要具备职业能力发展所需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而“职业能力”又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一方面,创新能力是改进职业方法、拓宽职业领域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它不仅需要大量职业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更需要依靠“职业能力”这一载体对创新思维与方法付诸于职业实践才能开展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直接目的就是优化与改进已有“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获得升华是“职业能力”在创新发展带动下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社会的和弦:中职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体的发展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亦是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过程。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学生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与社会联系,展现个体中的社会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交互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逐步成长,并形成了人格特征,掌握了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包括通过学习、适应和交流,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的基本规范,并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形成社会职能,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才能获得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具体而言,为顺利获得中职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达到“双赢”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第一,需要为证伪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零和博弈”而证实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和博弈”,即价值加量具备整体涌现性效应。第二,在个体价值加之于社会价值之后,其个体价值盈利(非绝对物资)符合帕累托最优,即获得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的效果。第三,需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部门应该在舆论引导、校园环境建设、社会就业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营造学生价值观健康成长的大环境;第四,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机制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通过提高相关教师素质、开设专门课程、建立专项教学管理机制等,积极开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第五,家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引。通过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将对学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EB/OL]..
[2]林崇德.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3]李慧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4]俞晓林.略论皮亚杰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1).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4.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204.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