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

时间:2022-05-04 07:15:38

小学综合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92-02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需要从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等多角度去设计与实施,本文仅从关注综合的角度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以综合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

综合与实践内容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解决问题。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感悟数学各部分之间、数学和生活之间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要体现综合性,既包含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的各领域知识的综合,又包含学生所用方法的综合。如六年级的《设计运动场》,首先提出任务:为学校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运动场共设4条跑道,最内侧跑道内沿长200m,每条跑道宽1m。要求学生计算运动场的占地面积并设计100m和200m赛跑的起跑线。由于学生对运动场比较熟悉,根据生活经验首先会想到运动场一般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长方形的长是两条直线跑道的长,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这样就将生活问题抽象成了数学问题,而后的确定跑道直道和弯道相关数据,绘制跑道平面图,确定100m和200m跑道位置,则需综合用到比例、周长、面积、体积等多方面的知识解决。这样设计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教材,解决此类问题没有现成的题型可以套用,需要学生结合实际,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既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技能的掌握,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综合多种学习方式,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以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的学习活动。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学生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而是需积极参与到“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寻找办法,积累经验。因此,综合与实践的学习,需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动手实践、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五年级的《铺一铺》,让学生探索6种平面图形(圆、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哪些可以密铺。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猜测或想象,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之后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最后展示交流,将密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加深对密铺的理解。

三、重视反思评价,多途径展示收获

好的问题设计使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题学习的机会,但如果仅停留在孤立的学习数学的层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在反思评价阶段恰当利用综合与实践主题密切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问题资源,又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六年级下册的《节约用水》,学生在活动前期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水资源匮乏有了一定的了解,活动中又通过收集、计算学校或家庭中漏水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对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有了一个量化的认识,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到节约用水呢?如何利用此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呢?交流与评价环节则可以以此为主题进行拓展,将活动延伸至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如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创作小品等多种形式交流收获;向全校学生、社区居民发起倡议书,号召大家珍惜水资源;大队部也可以以此为主题发起征文,让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思索与感受等等。这样,一个节约用水的主题使得数学和品社、语文、美术等学科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抒发感受,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了环保意识,又使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发展。

四、注重多种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 艺术价值 综合实践

1 小学综合实践特色艺术课堂的教学意义

1.1 综合实践学科中的艺术课堂

1.1.1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1]。随着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渐渐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1.1.2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化,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1.1.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学科知识量性质设计范围防范,能在综合实践学科中提炼出具有特色艺术校本课程研发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艺术课堂的教育意义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2]。

1.2.1 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一是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对美创造和审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是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认识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的艺术不同的文化魅力,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承担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1.2.2 艺术教育的能力培养的作用。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艺术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体现艺术教育的美启智的智能价值。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艺术课堂的现状

2.1 认识错误

2.1.1 艺术课程等于音乐课或美术课

把艺术课直接理解为音乐课或美术课,导致形成两个分化。一是导致艺术教育专业化倾向,严重违背基础艺术教育的规律。上艺术课的老师多是接受专业的艺术课程教育的,贯穿全学科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完整的艺术知识架构,巩固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受过去上学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不易根据实际具体情况改变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二是忽视艺术课程教学的本质和价值。上艺术课的专业老师,就只管上好那四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如要学生完成几个作品或交几次作业,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价值和对人的人格的塑造的作用。

2.1.2 打不破艺术分科的界限

在现在的小学课程表中有音乐、美术、舞蹈等就是没有艺术这一课程,那艺术跑哪去了呢?一是把艺术进行分割,分成音乐、美术、舞蹈等。把艺术隐藏起来,躲在音乐、美术、舞蹈的背后。因此,艺术只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二是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技能,如会唱歌、会画画、会跳舞等专业特长技能,把艺术分成几个领域就好像玩积木一样,音乐、美术等就像不用颜色不用形状的积木共同搭起艺术这座城堡,但把这座艺术城堡拆成一个一个的积木,就不是完整意义上艺术城堡了。

2.1.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点燃艺术课程

综合实践学科的设计和实施克服了传统书本教育的弊端,学科特征贯穿全学科的知识点。与时俱进,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知识阅历也不断丰富,学生的需求更大,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收学习,而是具有强烈自我选择性学习的愿望,扩展学生学科性知识,也就是扩展了教学活动空间和或偶的那个内容,也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新时期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点燃艺术生命的开始以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求。

2.2 小学综合实践学科中的艺术教育现状堪忧

2.2.1 综合实践老师变成艺术课堂的独裁者,实施的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和决策,只是根据自己的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没兴趣,教学没有效率。甚至有的老师所教的专业性太强,学生无法理解。

2.2.2 教师知识量的极限懵懂艺术学科的精髓所在,这种被赶鸭子硬上架的教师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无法符合基础艺术的要求,直接"偷梁换柱"没有提炼学生的需求问题所在。不管学生的兴趣所在,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提炼出的艺术课形同虚设,无法体现综合性学科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3 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现状

2.3.1 忽视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或饭后甜食[3]

(1) 现在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很多事情还是以分数来判定,来筛选,迫使人们不得不变成"烤鸭"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忽视艺术教育审美 育人的价值,是对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是对人的一种气质涵养上的提升。

(2) 错误理解素质教育,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就是不仅会读书学习成绩好还要会以两样特长如会唱歌跳舞或画画写字等,不是因学生兴趣而去学的是因为为了多一两样技能。关注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自主学习性价值;只习惯于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或"饭后的甜食",而漠视综合学科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2.3.2 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小学综合实践学科教育评价制度

(1) 评价大多以传统的考评为主,这种评价是在学生过程结束或艺术作品完成的时候进行的,只是追求学生学习结果,对其能力掌握情况的一种判定,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的评价这种考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考评,考评的形式过于单一,枯燥,缺乏可比性,不利于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学生感受不到艺术的价值和对人格的熏陶,认为综合实践课只不过是专业课的一道配菜,可有可无。不会再重视更别提兴趣,反而把他当成一份负担。

(2) 如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提炼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探究性活动方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设计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整体全面的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要极限之前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完成的作品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学习的成果。比如当堂布置主题活动,让学选择小伙伴搭成小组活动,等他们完成探究成果作品后就上交,老师直接对他们所完成的成果作品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学习的水平,成果作品的成绩。评价只有教师的评价,得不到其他欣赏,如家长时常能共同参与进来,一起给学生更多的建议指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人发展将不断的提高。

3 对症下药,亮出小学综合实践学科中的艺术局面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

3.1.1 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意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真正美辅德,美启智,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艺术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而且具有特殊的创造力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前进。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毕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3.1.2 教学观念的转变

(1) 教学不应该是教学生获取某种艺术方面的一种技能如:会唱歌、会画画等。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视觉,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细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丰富点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让艺术教育影响其他的学科教育,为学科学习注入新的养分,从而更好的学习。

(2) 教学不应该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逻辑框架的单向艺术教学,教学应该是师生交互共建的统一活动。改变学生一味被牵着走的被动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导生,以生促师,教学相长,互动共建。

(3) 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为主干的循序渐进,而是将知识技能作为艺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同样重要的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与知识技能密切相关、在构成艺术能力时更具本质的内容。

3.2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以单一的知识背景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课堂,再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学,上课的形式是一言堂或者满堂灌,单纯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逻辑框架的单向艺术教学,学生对教学反感,教师感到乏味,这也是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应活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美的来提炼素材,发挥综合实践学科的特色根基,设计精美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因材施教,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美,展开美的想象,受美的熏陶,进行美的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2.1 抛弃以前的传统思想,打破艺术课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改革单纯的唱唱画画的教学模式。老师不重视上美术课,如让学生画桥就给学生指定画课本里的哪座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绘画近似摄影,缺乏情感和体验的积累。而是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画自己想画的桥,赋予桥背后故事,是绘画变成记忆录,记录特殊寓意的瞬间,一种美的感受和美得体验。而且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让他们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的能力。

3.2.2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宰,使学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人:轻教师的讲授,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轻知识技能的训练,重对艺术的表现与鉴赏;轻被动模仿,重能动创造;轻教学的结果,重教学的愉悦过程。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制定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通过"创境探究,个性表现,互评共进"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育人效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4]。

3.3 建立健全的小学综合实践艺术活动评价制度

3.3.1 打破传统的考评的评价,重视进行性评价

打破传统以考试为唯一考评的评价方式,重考试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体验审美。重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熏陶和艺术创作。轻单调枯燥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艺术能力的判定标准。重试学生艺术创作过程的考察评价,设计多样化的考评形式,不枯燥,有可比性,有利于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让学生感受艺术的价值,3.3.2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结合艺术课程标准规定,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并设计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整体全面的评价。且评价主体多样化,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生家长也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学校开办艺术展览对外开放,与外界人员进行交流,这样评价的形式和范围都可以更广泛,评价就会更合理,就会更客观。

3.4 提升师资素养,完善教学设施

艺术教育要发展,学校的重视很重要。因此,学校引导教师在教材教法、课标研究、学习方式转变、评价改革及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开展综合学科中的艺术小课题研究,为艺术教师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培训,加强师训[5]。除此,艺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感悟和投入也很重要,应定期于综合实践专职教师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所以教师要把教学当成研究工作,把自己当成研究者,深思教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积极参加学校间的各学科艺术教育的教学交流或培训。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提炼出的特色艺术教育,是具有一定行的校门课程元素,能体现一个学校一门门学科独特性。所以要加大对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芳.浅议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D]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郭声健 .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0,(06):30-3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毽子

由于踢毽运动具有娱乐性和灵活性,备受大家的青睐。冬天的时候,经常踢毽子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制作毽子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毽子的制作结实好看又实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基于这些益处,宣传踢毽子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一、掌握毽子的制作方法,锻炼学生的手与脑

制作毽子有益于我们的手与脑,告诉你两种毽子的制作方法。

1.用撕裂膜制作毽子

将撕裂膜撕成毛状,拢折一起,拉入毽盘孔内,露出1厘米左右的头,抽出铁丝剪断拢折处。并使毽毛夹紧,用刀削平毽盘底部,根据需要剪毽毛,毽子就制作成了。

2.鸡毛毽子的制作

鸡毛6~8根,长度12厘米左右。直径2.5厘米铁垫圈一枚,油笔管5.5厘米,一端等分4份,分开部分长3.5厘米,分开向外折成直角。把折好的油笔管穿进铁垫圈底面,并将分开部分上折近直立的油笔管拉紧,然后用细铁丝固定。再将鸡毛插入油笔管,毽子就做成了。

3.想一想: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扎成毽子?如果不用钉木签的办法使撕裂膜固定在毽盘上,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固定?

二、熟悉踢毽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

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较大的娱乐性质,人与人之间不用争抢与冲撞,运动量可随意调控,安全系数高,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学校单位还可以组织师生进行比赛,它的优越性是其他体育活动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

第4篇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但如何设计好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活动,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也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摸索,寻找一种真正能够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方法。

一、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培养。发明创造和实践创新几乎都来自问题的探究。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研究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具有一种创新精神。

2.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对此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当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小课题的时候,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些技巧与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3.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是获得了财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个小课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需要动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并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恰当地利用。一个课题完成了,问题解决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锻炼及提高。

4.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特征是动手实践。学生对小课题的设计,对问题的实验以及一些制作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中,动手的能力就自觉地得到了强化。

二、构建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及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讲通俗一点,就是学生站在苹果树底下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苹果。否则,小学综合实践课所追求的育人目标是不能实现的。笔者根据这样的定位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按照如下策略进行教学,对构建高效课堂有极大的帮助。

1.选择的问题让学生感兴趣。综合实践课要关注学生关注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每学期开学时,笔者就印发调查表,让学生选填自己喜欢的、想研究的问题。如,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选择了《平时学生玩玩具的情况调查与简单分析》,四年级选择了《学生平时看课外书的情况调查》,五年级选择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调查》,六年级选择了《班级学生视力状况调查与分析》等课题,这些课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主题简单,学生易活动、易实践,所以学生做起来也有很高的积极性,活动效果也显著。因此,综合实践课的内容选择开口要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果涉及问题面大,综合性强,做起来难,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容易完成,课堂有效性就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动手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课内容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如,可以开展有关自然环境的内容,黄豆发芽试验,养金鱼、气象天天记录后的思考等;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小制作,例如利用家中的废旧玩具制作小汽车、小飞机等,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盐或糖的溶解实验、磁铁实验等;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等;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收集民间谚语、诗歌朗诵、每天讲个故事给同学听等等。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综合课的活动内容开展,例如讲一讲、写一写,帮妈妈做菜的事情,自己洗衣服的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中考察,在实验中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能否会做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开展活动,这样也能提高综合课的有效性。

3.最终成果评价要求低一点。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限制,所以,教师对每一次活动最后取得的成果可以不做严格要求,重在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作为评判其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所在。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个性品质、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小学教师在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抽时间学专业,看课外书,经常更新各项知识,给自己补充营养。还要跟上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相信,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努力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会变得更为具体、丰富、有效。

参考文献:

陈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误区与有效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理论,2006(9).

第6篇

一、问题

由于一部分语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全面,因此,这一课程只是停留在某些教师的口头上,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有被忽略的可能,这样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角色意识尚未转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仍然充当着“统治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为适应这一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意识应该得到转变。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好五种角色:即学生情感的支持者,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和课程本身的研究者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尚未区分开来。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它强调超越教材、课程和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活动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

3.教学方法尚未真正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于“导”,然而他们却习惯于采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活动——教师评价——课堂小结”,在这种预设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活动范围、自主学习时间、方式都受到了限制,他们不过是配合教师的安排完成任务而已,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相去甚远。

4.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形成系统。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似乎并没有一本完整而系统的教材,因此导致整个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大部分活动都是教师依据自身认识和教学需要安排实践活动。这种随意性很强的状态,不仅导致教学缺乏多统性,而且使教学内容欠缺理性色彩。

二、对策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来增长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上,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降低这一课程形态所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必须提出一些对策来设法解决。

l.反思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小学生自主性差,但与此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的语文教学呢?正如真实性学习一样,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可以在纸上解释的程序,它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加强阅读各种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指导学生活动。

2.赋予学生自由,适度引导活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但这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作开场白和小结外,剩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因此,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也就降低了学习质量,难以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所以,在赋予学生自由的同时,也应贯穿教师的适度引导。

3.走进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阅读表达为主,教师要让学生密切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生物角,让同学们观察并给花儿浇浇水、晒晒太阳,给鱼儿喂食等等。除了爱的教育和环保教育外,也让语文活动课融入浓浓的生活气息。

4.立足课程资源,开辟学习新渠道。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空间,教师要善于立足校园生活,如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下心目中的校园;而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带孩子一起去放风筝,让孩子体验到春暖花开和放风筝的收获;要使学生真正有学问,还必须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从社会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学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5.充分利用课堂,养成良好习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的“语文园地”或“积累运用”等题目中新增了一些供学生实践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读读、跳跳、玩玩、写写等活动来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成语,明白事理;同时,在活动课上进行读写有机结合的训练,达到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默读,并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中以数学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有效地丰富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尊重W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全面提升。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或是裁剪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图形,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的或是剪的是什么图形,然后教师再给出合理的评价,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成绩感和满足感,使学生更投入到数学教学中,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让数学教学效率更高。

二、关注活动组织,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丰富课堂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见到的钟表进行回顾,想想电子表、秒表、时钟等计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计时的方法查看在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或是观察每节课下课时时钟的指针变化,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钟表资料,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使学生不仅扩充了视野,还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以探索为主线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实践,即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有效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功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对学生作出指导,使得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对去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中对学生手把手进行教学的模式,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126+80=?计算时,有的学生可能采用笔算的形式对其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也可能像之前学过的两位数的计算一样对其进行拆分,还有的学生可能采取另外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大脑智慧,自主进行学习,使得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还能促进学生大脑智力成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四、关注学生综合发展,整合多学科设计实践活动

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实践设计各种数学教学活动,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数和代数》相关内容时,在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综合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比如《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乘三位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都可以设计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习进行整合,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展得更为完善,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有效联通、有机融合提供了可操作平台,更体现出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每位数学老师都应积极探讨的论题。

一、选择有趣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确定主题很重要,应选择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就可以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如果以学生喜欢的主题,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和探索,学生会表现得更认真和主动,因此,在备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数学内容,选择学生关注的主题,让这些兴奋点与活动内容结合,以兴趣激活课堂,是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装沙子”的实践活动。我让学生用一个袋子在学校运动场的沙池里装沙子,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装一袋一千克的沙子,然后交给老师统一测量,看谁装的沙子最接近一千克,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第一次装的沙子跟一千克差距较大,在第二次装沙子之前,我先称出一千克沙子用袋子装好,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然后再开始第二次活动,经过测量,学生第二次装的沙子都比较接近一千克了,老师对装的沙子最接近一千克的几位学生进行了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兴趣高昂,也从活动中深深地感知了一千克这一计量单位。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而教学中更需要让学生参与各项实验、练习、操作,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活动主题相应的要开展各种调查以及资料的查询等活动,而现代的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就成为学生常用的工具。如,在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一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合理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积累实践经验,我在学校计算机室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任务之一是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对江门地区的一些大型建筑、风景名胜区、江门各区的占地面积等信息进行搜索记录,利用这些学生比较熟识的地方,配上新学的计量单位,一方面可以让新知识与旧的认知自然融合,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邑侨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城市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时空拉近,把空间缩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

三、融汇生活素材,凸现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特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操作的时间占的比例较多,学生通常都处在一个真实的、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多彩,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扮演主角,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提高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探索创新。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题为《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践活动课。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安排在学校自然实验室上课,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装了水的长方体容器、尺子、石块,具体要求是利用这些工具测量记录不同石块的体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得出测量的方法后,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通过实践的测量,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鲜明地凸显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四、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彰显数学实践课的魅力

当学生完成一个主题任务时,展示成果后,教师的评价也不可忽略。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很信任老师,老师的肯定或者是一个表扬,就能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所以,教师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得到成长。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多元评价,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通过调动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和成果的分享与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次的探究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自豪与喜悦,从中彰显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魅力,提高了实践活动课的效果。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富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 实践能力

作为小学时期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实现实践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实践性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色彩。小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实践活动中来,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与同学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一、利用自主探究。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心理发育较为稚嫩的阶段,对于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若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并逐渐引导至实践活动中来,就能增强学生在实践活拥闹鞫性。从前,教师们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枯燥而又乏味,所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活跃性,时间一长,还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狭隘。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掘其中的趣味性,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节约用电》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分组,在班级内形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制订自主探究计划,对学生和家庭的节约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节约用电的方法、要点、作用和意义,最后在班会上,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轮流报告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利用合作探究。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全新的生活经验,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选取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生活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此类现象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合作探究形式的开展,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竞争环境,使学生乐于交流、善于沟通。

例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拼图,请三、四位学生上来将拼图完成。经过了长时间的奋斗,学生们发现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时,就让学生自由分组,集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力量,集思广益,将拼图碎片完整地拼好。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有计划地执行后,发现小组的效率比个人的效率更高,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得到全新的解决思路。

三、利用体验活动,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要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因为阅读量再大,都是纸上谈兵,无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表现予以关注,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要让大脑进行高速运转,启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获得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经验,产生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拓宽视野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校园》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个这样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亲自对操场和花坛的面积、教学楼的高度进行测量。由于对这些校园设施的实地测量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在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式上会出现困惑,此时教师便可请数学老师一并来进行指导。通过实践体验活动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学生会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意义。这样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勤于思考的精神。

四、利用生活情境。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完善,目前仍然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阶段,所以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不具备理解能力。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气息浓重的情境,突出实践活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第10篇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数学课程教学是否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数学教育进程中是否为学生结合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创设情境是《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合理的情境能够把平平淡淡的活动变得富有情趣,能够让课堂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把内容与情境融为一体使情境有始有终,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探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探索数学的奥妙。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有针对性、适当的活动场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制高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感受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快乐地探索新知。

2 关注活动组织,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其自由发展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合作进行小调查、独立制作图形、提交小研究报告等;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可以用一周或两周时间完成;活动的实施未必局限于教室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米”、“分米”、“厘米”时,可以分小组测量本组成员的身高,测量课桌面、黑板面、课本、教室地面的长与宽;学时间单位“时”、“分”、“秒”时,让学生看表摸脉搏数一数每60秒跳动的次数,到操场为跑步的同学记时;学角的度量时,用量角器度量教室角落、自己所画的角等。其中,这些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引导,指导学生大胆探索并引导学生和同学积极探讨交流,让学生自己验证并总结结论。

3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亲力亲为的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使学生敢于暴露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学生只有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并进行重新组合,不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以及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积极与同学交流合作密切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要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要注意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凡是能够有效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可以在活动中出现。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不是简单机械地指令操作,更不是“走秀”的活动。教师不能“规定”学生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最后得到什么,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去操作,即使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学生还是能从中有很多收获。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与模仿或记忆没什么太大区别,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剧本”。每位学生都是有灵性的个体,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在活动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和表现,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巧妙引导。

4 关注学生综合发展,整合多学科设计活动过程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综合”不仅仅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和“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之间的融合,还包含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诸如语文、自然、美术、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数学问题往往并不是以一门单一学科的形式存在,与之相伴的可能还有科学技术、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知识。同时我们还发现数学与很多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根据不同的情境,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之外的学科建构数学与生活、科技、政治或经济之间的更为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整合教学内容,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有别于传统的数学活动,要切实上好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努力去实践、研究,探索出一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较好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J-633】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28-01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集体交流的基础上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一、活动内容要精选,实践主题须明确

在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时,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近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内容作为素材。选题一定要新颖、明确,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全新并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探索、研究的过程。

二、要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探究须激励

创设现实的情境是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必用的手法。在学生生活环境里寻找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同时,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安排学生测量课桌、黑板、书本封面等长方形的面积,同时要求学生之间比一比谁找到身边的长方形最多并能准确算出面积。又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课堂上请学生进行小组计算水平高低的比较。首先把他们的考试的平均分分别求出来,然后比较。也可以测量身高体重,记录数据后求出平均数,让大家体会一下一个小组的平均数与全班的平均数的异同。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里,老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活动外,还要适时地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活动过程要关注,师生都须勤反思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上升、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反思,并总结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得失。例如,我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想到的?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培养,学生会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获得经验,而且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能力也得到提高。活动结束后,作为老师,必须总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发展。

四、合作交流要指导,学习兴趣须激发

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促进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体现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小组成员一般情况下由学生自己商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小组成员可定为3一4人,组长可实行轮换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讨论交流时,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相互交流时,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而教师更要参与其中,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以保证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案例: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

我们来看其中两个片断设计:

围一围:教师先投影出示用一根线围成的图形(一颗心,一把钥匙,一棵松树),然后让学生也用一根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可以采用围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进行操作活动。

拼一拼:用18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小组合作,最后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

小组汇报:你们小组共拼了几种?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通过比一比、拼一拼、数一数和算一算,学生相互合作,动手实践,体会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对数学的好奇心也增强了。

第12篇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孩子掌握的数学知识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设计。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设计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研究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体现实践性

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数学新标准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活动中应着眼让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体现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而且,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我校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食堂里的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堂对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教师从食堂的菜入手:食堂的菜有时被同学们吃得干干净净,而有时却剩下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同学们的口味问题。教师接着问:怎样才能使食堂里师傅们做的菜同学们吃得很香而不会浪费呢?学生说:要进行调查。接着,教师出示班上学生调查的情况的表格,问:我们是不是把这个表格提供给食堂的师傅们呢?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说: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再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电脑,自己绘制统计图或统计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体现探索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在教学时还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像知识传授那么简单,更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就能讲清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连教师也考虑不到,因此,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之外,本人认为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适当选择内容和方式,并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例如,在教学“1”的思考这节课当中,从生活中每人节约一粒米引入新课,通过学生使用天平称出250粒大米有多重,然后再计算出,全国13亿人口,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供一个人食用173年,用载重2吨的卡车运,需13辆。整个过程,用到了天平简单的使用、千克的认识、小数的计算及乘除运算。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品格。

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