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05:2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原电池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下面就这节课我谈三点看法:
取点之“微”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电化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微观抽象,是知识谱系中的重点、难点、焦点,所以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微视频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精练之“美”
要将平时近一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放在本节仅长6分51秒的微视频中,这需要教师在微视频脚本上对知识点的精确把握,对教学方法的精准使用,对技术手段的多维运用。本节微课涵盖了图片、PPT、实验视频的放大处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的Flas……不同文件处理对码流、分辨率、帧速、时长、大小等技术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整体画面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图像和内容契合度高,动画运用合理流畅,切换自然。配音清晰,语速适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精简的语言表述、精良的剪裁制作、精美的画面声音都体现了本节微课的精练之“美”。
设计之“巧”
微课限于容量则更需要设计。本节课从课堂流程、教案与PPT课件、主题的导入、主题的讲授、活动的开展、互动的环节、课尾小结等一切要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微课的设计之“巧”。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往往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不太重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感情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①首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电池图片,简要介绍化学史――伏打电池的起源,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微课的学习任务就是研究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自然引入了本课题的学习;②实验一视频: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到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难完成任务中的问题和练习。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呢?强化学生的探究欲;③实验二视频:将铜片和锌片分别用导线连接在电流表的正、负两极,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什么现象,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为进一步解释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制作成Flas,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⑤提示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并联系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会判断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以及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铜锌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式的书写;⑥在借助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几个与其难度相当的题目检验自主学习成效;⑦设计了根据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自己在家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以便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的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三维教学目标 中学化学教师 校本教研 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化学教师如此,作为教学研究者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实践现状的调查不应限于课题研究的初期,最好跟随着教学实践历经探索和发展,通过调查展示出同伴对三维教学目标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我们的研究系立足于校本,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同伴,样本量较小,于是,我们未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改为以观察、访谈、校本研讨等形式,确定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分析方法。
两年来,课题组关注着我校教师对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发展,本文所描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实践现状是立足于本校化学教学团队的,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日常业务交流、个别访谈、教案检查与交流、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来进行整理和分析所获得的结论。
与一般调查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仅作为调查员、研究者,还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学习者、实践者,积极介入、组织、观察、研讨、记录和分析。在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同伴教师的观点或引起我们的思考,或引起我们的争议和解释;我们的观点或引起同伴的共鸣,或引起同伴的质疑。同伴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或偏颇或正确,都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的研究。
怎样理解三维教学目标,怎样准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每个教学单元及每一节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等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目标的教学以及目标偏失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
我们虽然在使用过渡教材的几年教学实践中曾对三维教学目标积累了一些认识,但认识的深度和实践的经验还不能满足新课程与新教材试教的需要。
1 三维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沿袭旧大纲来指导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初期,我们普遍有不适应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什么区别”、“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有何区别”等问题成为我们最大的疑问。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澄清,就意味着不得不沿着教学大纲指导下的传统教学走下去,用过去的教学思路来组织实施新课程。
比如,在拟定教案时,不少老师忽视了教学目标,自觉撰写教学目标的老师不到一半,或不知如何撰写,或把教学目标撰写成教学目的,或干脆不写明教学目标。在有教学目标的教案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目标仍是只有知识、能力方面的表述,而忽视过程性和情感性目标,描述目标所用的语言仍是以教师为主,围绕着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更缺少对某“目标”的达成程度作出明确的预期。
[例1]“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该教学目标撰写得比较模糊、笼统,只有学生的知识要求而没有能力要求,情感要求只是空架子,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上例中的“教学目标”可能更贴近于教学目的,用于指导课堂教学是不恰当的。
针对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进行改进并撰写出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对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影响。
能力方法目标:在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该教学目标撰写相对比较详细,分别提出知识技能目标、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它仍带着浓厚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目的的余味。比如,3个目标的分类依据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的分类,提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沿用教学大纲下的“ABCD”4个层次的认知水平,该“目标”使用的语言中“使学生……,培养学生……”,动作支配者是教师,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反映了教师在拟定教案时并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学”,只是关注“教”的效果。
而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把如何学,学得如何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事实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撰写出上述“教学目标”的老师并不多,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沿袭旧大纲来指导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师们不清楚教学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也不清楚教学目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目标撰写时显得无所适从。
经过研讨、实践和反思,当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认识是: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是国家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意志体现,它规定了为什么而教,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的总体纲领。所不同的是,教学大纲是“一纲一本(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针对高中化学课程而制定的,是“一标多本”,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载体。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化学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面对新教材,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课程开发意识,利用教材组织教学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目标有别于教学目的,教师关注点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教学目标规定得更具体更富有操作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定位。在撰写时要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出发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用识别、辨认、判断、检验等动词对认识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用模仿、完成、迁移等动词对技能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
用感受、认同、建立等动词对体验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2 三维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存在着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实际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其他目标的误区,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3方面的有机整合,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内涵,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然而,受教学大纲的影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未能熟练运用教学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受教案集和教学参考用书的影响,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目标或把在教学大纲背景下形成的教学目的当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把撰写教学目标当作是撰写教案的摆设,教学目标设计随意性大,教学目标的撰写游离于教案设计之外,游离于课堂教学,所撰写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两层皮。这些现象反映了许多教师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目标观念,存在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的现象。
[例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能力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互评提问回答,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能源现有状况的回答,帮助学生了解能源问题,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认为,只要对某些用词稍加修改,如改变“使学生”为“指导学生”,增加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用词如“学生能说出”等,情感目标更具体一些,明确一些,如“学生能参与讨论”、“认同能源危机”、“关注能源问题”等,针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设计出上述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妥当的。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却存在比较大的出入。听课发现,执教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变成了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中展示了相关资料替代了学生自主查找,“小组互评提问回答”并没有开展起来,学生表达的机会并不多,谈不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后交流发现,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只是随意地“借用”了教参上的目标,而没有把“目标”转化为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思想。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变成两层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教学目标是指导自己上课的思想纲领和检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指南针,撰写教学目标需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即使不成熟,也要比照抄来的要“合身”,更能反映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层皮式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没有意义,不如舍去,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教学的需要,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引用。
3 对三维教学目标在处理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困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并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标志行为之一。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
有些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回到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老路上。例如,在组织“钠”的教学时,不少老师都想到了探究式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将“探究”明确提出,形成了如下的教学案例。
[例3]“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实验探究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探究钠的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钠的性质的方法,认识到钠的性质与结构的相互关系,并能用结构来解释钠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探究的乐趣,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上述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实际是比较客观的,描述的目标实施有途径、有方法,是一则比较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仍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困惑,虽然在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多处提到了“探究”,但停留在“时尚”层面上,对探究教学的内涵和组织方式不熟悉。
导致原本可以让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被教师“不放心”而夭折了。比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实验,通过观察钠的状态、保存方式,对钠进行切割观察等操作来探究钠的物理性质,却被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描述变成了记忆,失去了一次比较容易而有实效的探究机会。有的老师把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当作是探究,当然,观察演示实验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途径,关键是有没有明确的探究问题,问题有没有思考的容量和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观察说出现象的层面上,就不是真正的探究。
经过集体研讨,这节课后来被设计成在实验室开展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模式,在提示实验安全和操作程序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以问题为引导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比如,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得出什么结论?钠在空气中的变化及其现象怎样解释?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有哪些实验现象?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运用结构示意图对你所探究出的钠的性质进行解释。小组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存在着对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价值含义认识不清,容易导致极端化,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讲探究式而否定接受式,把探究式理解为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课堂讨论。于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讨论或实验,不分化学知识的特点一律设计为探究式,把探究式贯穿于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例4]“物质的量”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自主构建起物质的量的概念,我们经讨论认为不妥,不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难以达到。并非所有的化学知识学习都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进行,接受式仍有其教学价值。特别在学生并未形成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没有前概念作为基础的情况就让学生探究是有困难的。因此,“物质的量”教学还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量、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和教师所举的事例进行思考,逐步形成概念。在概念形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发展概念,探究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量关系等问题,从而建构起概念网络。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除了探究式教学外还有很多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理念,并转化成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困惑。比如,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然而,有的老师受此影响,抓住教学中的一些学生问题无原则地随意生成,从而偏离了本节课的主旨,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例5]“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初步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说出原电池中电子转移情况,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在教学中,教师开始时比较好地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然而,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发现构成原电池时,锌表面仍有气泡产生,按教材上的说法应该在铜表面产生气泡才对。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却不是一个能在本节课教学中加以生成利用的“亮点”。有的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行了课堂生成。然而,效果很差,学生既没有弄清为何在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的原因,又对原电池应有的主要现象在认识上产生混乱,从而影响到原电池正确认识的构建,课堂教学因为课堂生成而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落实。
课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课堂生成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而不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生成需要在课堂预设的框架下并服从于课堂预设。在本节课中,出现学生观察到异样现象,确实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对学生的仔细发现给予肯定是必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构建原电池概念与工作原理,在尚未形成稳定的正确的原电池概念的情况下贸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把这一实验异常留给学生课后讨论,在学生巩固原电池知识后再进行探究,到那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考和知识基础,就不会影响到知识构建反而更能促进他们对原电池的深入理解,此时的课堂生成将非常精彩。4 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偏颇,重知识目标而忽视另二维目标,存在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融合一体的,而不是主次有别,不应偏颇任何一维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表现在重知识目标而轻其他目标。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化学知识传授与习得,偏重了知识目标,把落实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突出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导致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影响,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二是对化学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化学知识内容体系中所蕴含着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难以把握渗透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教师对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组织比较熟悉,教学技术相对成熟,而在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组织与策略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问题,表现在:虽能列出三维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出来,或把三维目标隔离开来,或只注重了知识目标而没有落实另二维目标。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我们正经历着从单一的目标观到三维目标观,再到逐步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合,努力践行三维目标的嬗变。
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随意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在新课程的选修和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时感到迷惘,总想“全面点、深刻点”,而造成课时数普遍不足的现象。
比如,传统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被编在高二,且一步到位地形成知识体系。但在新教材中,这块内容在必修、选修中均出现。必修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进行完全,不少反应存在着有一定限度的现象,学生能认识到可逆反应,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体系将会建立化学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将发生移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限度,使之应用于化工生产。不必学习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化学反应的碰撞理论。而在选修课中,学生还将学习怎样衡量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限度,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组分浓度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判断反应平衡是否形成以及怎样移动等内容。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未能全面领会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未能全面认识教材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以及受教辅习题的影响等。在教学中,想追求全面、深刻从而随意扩展内容,搞“一步到位”。在必修教学时,补充了老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理论、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内容以“适应”习题和教学评价的需要……
导致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时紧张,学生厌学等不良现象。
我们认为,正确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分工与合理衔接,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加深对新课程特点的认识,努力克服以往教学惯性的影响,改变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的倾向。必选修课程都期望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核心观念,但两者的深广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必修课面宽而浅,学习要求刚性大,选修课教学内容系统性强,学习要求弹性大,必修到位但不越位,用尽量少的内容形成概念,建立观念。
经过近两年来对化学教学目标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觉得对化学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逐渐得到贯彻落实,在指导我们教学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每单元、各模块教学目标如何协调,课程目标如何分解,局部目标与课程目标如何实现衔接与统一等诸多问题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化学教学;互动异化;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17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新课程强调互动教学的理念指引下,化学课堂教学总体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精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恰当使用互动教学的现象,使得教学互动被异化并走进误区,背离了新课程教学互动的本义和真义。要扭转这种现象,需在认识各类互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恰当有效的应对策略。
1 形式与内容并重――避免虚假互动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互动的形式,忽视互动的内容和实质,为互动而互动,导致互动的形式化、不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动的形式化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不当上,封闭性问题明显多于开放性问题。例如,在进行铜锌原电池教学时,教师习惯于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3)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上端又有什么现象?气泡在哪里逸出?怎样逸出?(4)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向什么方向偏转?(5)电极名称的确定完全由电极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吗?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使得课堂更为热闹,但并不能真正启迪学生思维,实质上是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尽管封闭性问题的使用能够检查学生原理应用和概念的掌握情况,但它不像开放性问题那样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动的形式化还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背后,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合作主题的形式化。要么是主题比较简单(如第1、2问),无需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课堂讨论只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过场而己;要么是主题比较复杂(如第5问),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解决,但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思考空间和时间,难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此的互动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进行思考,也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学生合作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第三,教师指导的形式化。一旦学生进入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就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巡视,看似很忙、很关注,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此的合作学习在实质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互动起来,更无法使学生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学互动当然包括师生问答、小组合作讨论等看得见的形式上的互动,但互动的真谛在于师生精神敞开、心灵对话,从而达成师生视界融合。互动不仅要形动,更需要心动。教师恰当的精彩讲授会激起学生内心思想的波澜,静悄悄的课堂也会洋溢互动,而太热闹频繁的形式互动有时反而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
2 重视师生交流――共建平等互动
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之间不再是“给水”与“接水”的关系,而是共同“找水”的关系。师生是携手前行,实现学生学业进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教师想与谁互动就与谁互动,想怎么互动就怎么互动。教师把握着互动的方向和速度,学生则相对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处理方式导致了“师动生不动”现象的产生,无意间剥夺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主学习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水果电池已经得到普遍采用。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在介绍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后,接着演示水果电池的实验。学生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后,都会欢呼起来,惊叹于电流的产生。此时,教师往往会介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严格说来,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若采取三方面的措施,则不仅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即课前安排学生自主准备相关材料,课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第二,将水果电池实验前移至课的开始,以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热情。第三,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自主分析电池产生的原因,明确水果电池的构造。
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扣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
3 关注教学生成――实现精彩互动
钟启泉教授说过:“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深层思维,体现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兼之部分教师自信心不足,在现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课前预设的互动、少课堂生成的互动;重视课前预设的互动,轻视课堂生成的互动。不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就是顺着教师课前预设的互动逐步展开,提问按照事先的设计思路进行,提什么问,甚至连提谁的问,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整个互动过程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进行。这些假问题与课堂场面的“虚假繁荣”突显了教师本位,必然会导致学生本位的缺失。其实,教学中随时随处都会发生课堂“意外”,出现生成性的问题,生成许多新的潜在资源和师生互动,如运用得好,会对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精彩。
例如,在《化学1》金属钠教学中做完钠与水(将钠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的反应实验后,我提问学生:“将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学生从常理推断出可以置换出铜。此时我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验现象,与课前预设基本一致:该反应有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为此,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他做的实验试管壁有红色的固体析出,出乎意料的现象打乱了我的思路,面对这个意外,我并未死守教案思路和预设互动,对其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而是试图冲击学生的思维,以期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回忆他的操作过程。他说他是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盛有金属钠的试管中。我又按照他的做法进行了演示实验,发现现象确实如此。在这种悱愤的状态下,我安排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让他们碰撞智慧的火花。经长时间讨论,最终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溶液少时,剧烈反应产生的热使产生的氢氧化铜分解为氧化铜,氧化铜在充满热氢气的氛围中,部分被还原成单质铜,因而在试管壁上又有红色的物质析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课堂出现了未曾预料的精彩,学生的思考深度、情感体验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
为了确保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对教学过程与互动情景等进行精心预设。同时,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教师也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潜在教学资源与师生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人格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比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互动更有意义和价值。为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师生需求将预设的互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与适当拓展,以实现课前预设的互动与课堂生成的互动的有机统一、共存共赢。当然,若能在课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设想出对应的处理方案,无疑会更有利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本真优质高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真实的互动课堂是平台和载体,师生平等互动是关键和核心,动态的互动课堂的构建是目的。几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摒弃那些不真实、不平等、不精彩的教学互动,恢复课堂教学互动的本来面目,在有效的教学互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很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1.1 学生学习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1.2 师生互动性不强。目前,师生互动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1.3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2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木匠在木桩上钉钉子时,常往钉子上吐唾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用真实的生活素材举例,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抓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我是开设了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带一个橙子来,同桌配合组装成一原电池装置,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被激发出来。
2.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
2.3 备课要充分。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多一些时效性,进行有效备课。笔者认为备课得从下面几点出发:
①把握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目标要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③形式灵活多样。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查阅资料或借鉴现成教案。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求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
2.4 课堂上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做到有效讲授与提问。 明确课堂每个环节要完成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高效是关键。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精心设计、妥善处理每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提无效问题,避免重复讲解。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显得不重要。但是,必要的“讲授”还是不可缺少的。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较难的知识。当然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则需要结合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但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是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调查表明,中学英语教材很少涉及化学专业词汇。如何使化学第二课堂双语教学“乐”到实处,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1.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减少语言障碍
根据学生的情况,双语课选择在两个英语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的理科实验班中进行,其他有兴趣的学生也可参加。为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课上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英语词汇和句型,不增加很难记忆的化学专业性词汇和使用没有学到的内容。即采取:简单渗透专业术语。例如物质的三态(gas,liquid,solid)、物理变化(physicalchange)、化学变化(Chemicalchange)、元素(element)、化合物(compound)、氧化物(oxide)、酸、碱、盐(acid、base、salt)、化学反应方程式(chemicalreactionequation)、金属(metal)、非金属(nonmetal)等,这些词汇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不知不觉就可以掌握了。对于生词,预先发给学生,并附上生词注解、例句和一些构词法的规律。如sulf代表硫,oxy代表氧,hydro代表氢,mono表示“单”、“一”,di表示“二”,tri表示“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切换中英文,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减轻他们的紧张感,使外语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2.双语设计学案,提高学习效率
双语学案内容的选择不仅讲究知识性、趣味性,而且注重研究性。所以我们把双语教学纳入到研究型课程当中,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且学生容易接受的研究性课题作为双语课的主要内容,这样采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时,学生不觉得在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是一种负担。当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了较大的扩充,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时,将学案设计成双语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学以师生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化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先用中文表述,让口语表达能力好而化学学习不是很冒尖的学生翻译成英语,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课堂不是教师“演示”自己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化学、英语成绩都有了提高和进步,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我校自己组织的高二化学竞赛中,某些题就采用了用英文命题的方法。第一次测试有75%的同学理解了题意,第六次测试就有90%的学生理解了试卷上95%以上的内容。统计结果表明英文命题激发了学生双重的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就像学习打篮球,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上场去打,在打球的过程中学会打球。双语互动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化学第二课堂活动核心就是要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科内容、英语教学内容的双重理解。例如,在课题“生活中的原电池”的实验研究中,要求学生设计一节实验活动课处理废旧电池,回收碳棒、MnO2、NH4Cl、ZnCl2等物质。我让学生分成三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用简练的英文阐述各组的方案,并相互评议其可行性,然后按可行方案回收。其中第二组学生的方案如下:
(1)Recyclezincskinandcarbonbars.Cutoffthezincskinofftheuseddrycellswithscissorsorclamps.Thentakeoutthezincskinandcarbonbars.Cleanthemwithbrushes.Puttheseparateblackpowerinthecellsintothebeakers.
(2)SeparateNH4Cl、ZnCl2frommixture.Thenrecyclethemandtestthem.
①GetfromtheblackpowerthecrystalmixtureofNH4ClandZnCl2
②DoasimpleexperimenttoprovethatthereareNH4+andZn2+inthecrystal,andfilltheexperimentrecord.
Explanation:[Zn(OH)2isaamphiproticoxide.ItcandissolveinammoniawaterandchangeintoZn(NH3)42+]StepAppearanceConclusion
①DissolvethemixtureinH2O——
②DropNaOHandNH4+
③ContinuetodropNaOHdisappearZn2+
(3)SeparateNH4ClfromZnCl2byheating.
(4)ThemainpartsoftheleftblackpowderareMnO2、carbanblackandsomeorganics.Wecangetofftheimpuritiesbyweightemperatureburing.
关键词:手段;现代;传统;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更使得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物极必反,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凡是上课不用多媒体,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一无是处。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辅助”不是主体,越简单越好
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不是媒体内容越多,课堂教学就越高效。如果45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学生眼花缭乱,不仅耗时太长,而且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应服务于教学需要,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把握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传统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不少教学内容可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形式结合,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实验是基础,多媒体展示替代不了动手操作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拿理论的建立来说,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来形成的。因此,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优势,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可操作性,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演示实验是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不可取代的。化学知识的形成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我经常看到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尽管新颖、别致,但是我认为绝对不能取代学生的亲手实践。
三、适当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可以利用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四、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
多媒体教学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具有优势,大家知道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但是,对于反应物的形成,必要的实验还是要做的。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应用投影机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将投影次序、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应用;探索和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14
学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由此可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事实上,那些精彩而又高效的课堂,无不是围绕问题而展开。我们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关键也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问题”让引课更精彩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案例]教学“纤维素”内容
教师点燃一小团棉花,棉花慢慢燃烧,留下一点灰烬。学生对此熟悉,不以为然。接着,教师在手心上放一小团火棉给学生观察,由于它的外观与棉花相似,学生还以为是棉花,点燃它,只见火光一闪,瞬间烧得无影无踪,学生哗然,惊奇万分,再做火棉爆炸实验,学生更加兴奋,在求知心切的氛围中,教师提出问题:“这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
教师通过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此时提出适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得课堂顺利展开。案例中 “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学生内心澎湃:“它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性质?”“燃烧时为什么没留下灰烬?”“放在试管里加热,为什么会爆炸?”好奇心由此激发,求知欲、创新欲跃然而生,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纤维素”的世界。
2. “问题”让探究更主动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经过人的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产生的。化学学习的本质,是问题产生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思考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探究案例]教学“H2O2制取O2”内容
学生按照课本装置分组实验后,针对开始逐渐变快,一段时间后反应又慢了下来的实验现象产生了疑问,“是MnO2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失去了催化作用?”“是H2O2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的温度变化所致?”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同学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兴致高涨,表现积极,沉浸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快乐中。
这里的“问题”让学习变得快乐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发生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一步步地主动向前探究,一层层地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发生了碰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活泼生动,自然高效。
3. “问题”让交流更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互说问题与想法,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不断取得进步,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交流案例]教学“硝酸的氧化性”内容
教师演示:向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2至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问:说明浓硝酸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甲:浓硝酸具有漂白性。像次氯酸强一样因为强氧化性而漂白。
学生乙:(立即站起,反对。)漂白的原理很多嘛,也可能像二氧化硫那样与有色物质化合所致。
学生丙:还有可能振荡时浓硝酸挥发,酸性消失所致。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带着问题,设计了实验方案:取3支试管,第一支盛有两毫升浓硝酸,加一小粒铜,塞上塞子,观察;第二支盛有刚才退色的溶液,然后加热,观察;第三支试管中盛少量振荡后的硝酸,滴加两滴含有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观察。
本着解决问题的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多角度、多方位、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喜悦。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4. “问题”让作业更有效
有“问题”情境的作业更具挑战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这样的作业并非是单纯的练习题式的问题,还应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化学学科的问题。它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自觉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觉提升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前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了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因此,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问题演练的过程,而非结果。
[作业案例]“溶解与结晶”作业设计
前不久,央视曝光了深圳某楼盘,为降低成本使用不宜建房的海砂,导致出现居民楼墙体裂缝、楼板开裂等危险。关于海砂与河砂的鉴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颜色发黄的为河砂,发黑的为海砂;
②抓一把砂用力握,然后拍掉,发现粘手拍不净的为海砂,不粘手基本拍净的为河砂;
③太阳晒,有白色晶体出现的是海砂;
④笨的方法是尝,抓一把,浸水里,尝水的味道,咸的是海砂,淡的是河砂;
⑤河砂中有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海砂中有贝壳残片。
你认为以上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并说明理由。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个科学、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
案例中带有问题情境的作业,既复习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巩固了溶解与结晶知识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2]。我们不能因为应试的需要,而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去做练习,而应以演练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化学的思维”,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探索与思考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学能力,要善于抓住契机,争辩促思;多采用设“问”立“疑”,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要实现有化学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就要有“三味”,学生的学习要有“三问”。
1. 教师教学要有“三味”
所谓的教学“三味”,指的是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充满化学思想、方法的教案,让化学教学更有专业味;上课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中心,创设可探、可思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场”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再创造”,让化学更有研究味;比如,在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实验:观察①单纯面粉团;②加有碳酸钠的面粉团;③加有碳酸氢钠的面粉团在酒精灯上受热后的变化。学生根据现象,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在作业中,教师要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设计具有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练习,让化学更具挑战味。如在 “原电池”知识点学习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1)生活中的暖宝宝发热的反应原理是什么?(2)暖宝宝中各成分的作用是什么?(3)根据反应原理,说一说暖宝宝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三个问题,既让学生掌握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又能从原理出发,推测实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具有应用性、探究性和挑战性。
2. 学生学习要有“三问”
这里的学习“三问”,就是让学生在课上学会自问“要学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怎么去学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知识、运用和方法了。“三问”的落实,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落实好这“三问”也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起点。平时,笔者就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室里专门有一块“化学问题专栏”,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问题,以小纸片的形式贴在专栏里,同学们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也会经常去光顾。久而久之,这片小专栏已经成为笔者班级学习化学、交流问题的乐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系列化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John B.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6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1.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我找来这样一个新闻:1998年2月春节期间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34吨甲醇加水后勾兑成散装白酒57.5吨,出售给个体户批发商王晓东、杨万才、刘世春等人。在明知这些散装白酒甲醇含量严重超标的情况下,但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置广大乡亲生命于不顾,造成27人丧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多人失明。1998年3月9日,王青华等6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这起震惊全国的假酒案致使山西白酒业从此一蹶不振。同学们都非常激动,对这些造假的人咬牙切齿,有的同学就问假酒为什么会使人死亡呢?这就牵扯到我们要学习的有机化学的知识,从而引入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
2.加强趣味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 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精心设计教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
二、优化教学设计,重视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要优化教学设计,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科学化。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而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则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且难易要适中。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第三,板书设计要形象直观。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一、辅助教学之媒体、越简单越好
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45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花时太长,那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
讲《碳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笔意”二字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有机化学中,运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来说明其分子结构及单、双、叁键的特点,分析其化学性质,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媒体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讲《CO的性质》时,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四、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效果好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 :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科学应用投影机,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投影机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备受教师青睐,也是各校及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教设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将投影次序,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1. 投影片的制作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使用各种媒体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投影片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学、准确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设计每一张投影片时,要明确投影片要解决的问题。如介绍“电子云”时,学生对电子云模型中那么多的“点”很难理解,通过投影叠片使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的概念。而在介绍到“氯化氢制取装置中尾气吸收装置”如何防止水倒吸时,制作成推拉片,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烧杯中液面的变化。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利用投影片比较各种官能团的特征,帮助学生比较烃的各类衍生物的性质。
2. 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福建省霞浦县第十八中学 叶钦庚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剖析,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目标、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案例 探究性 探究性实验
问题的提出: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我们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启迪创造发明、全面提高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但是,时至今日,走进我们的课堂,"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仍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1)误解"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目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搞科学研究,只能在少数优秀生中开展。(2)有的虽然没有这些认识,但不清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普及和推广。
事实上,与新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我作了如下尝试。下面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案例1]:课题:《燃烧的条件》为了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如下:
流程:师:创设问题 师生:启发引导 师生:得出结论 师生:引发猜想 生:设计具体验证方案 师生:验证所得结论 内容1、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 让学生观察书本P18图1-11白磷的燃烧实验,思考铜片上的白磷为何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为何没有燃烧?3、小结燃烧条件。4、 引导学生猜想热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起来。5、方案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6、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了,进一步验证了可燃物燃烧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相同的化学知识,认知途径不同。通过(1)直接告知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可以燃烧,(2)让学生观察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3)引发学生猜想,并通过验证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会燃烧起来。不同的认知途径,需要教师深入的研究、挖掘才能获得;不同的认知途径,学生中所需的思维活动的数量、深度和形式差别很大,要求学习者所要准备的知识技能也不一样,因而学习过程中可供研究探讨的层次也不相同。教师要依据研究性的学习特点、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标等因素来选择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通过分析化学教学案例,本文就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目标、注意问题等方面做如下探究:
一、注意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 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 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 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最后达到验证某个科学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教学由于着重于结果,并且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因此,尽管教师讲得辛苦,学生还是学得累。探究性实验则从化学实验的特点出发,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案例2],在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们提供了试管、石蕊、酚酞、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固体、硝酸银溶液以及硝酸等仪器与药品,要求四人一组,由学生自己去实践与盐酸发生的一系列实验。然后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通过探究性实验,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讨论,设疑,释疑,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也在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案例3]《原电池》一节,即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发问:能否利用化学反应自己来设计一个电池呢? 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 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作电池,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 成非电解溶液等完成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新知识分析、归纳、解决新问题——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如[案例1]让他们自主选题,自己设计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完成课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要给学生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例如,在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化学教学由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缺少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基础课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案例4]我校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 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题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另外,空气的质量情况调查、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我国目前的燃料情况、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及如何合理使用燃料以避免事故隐患;我国农村使用化肥情况;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情况,“白色污染”问题;铁的生锈及其防治;等等,这些都属于相似的研究课题。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不能变。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指导时要避免定死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鼓励学生装大胆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在题目拟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向学生推荐课题参考目录,供学生选择。调查研究时教师可作为课题组一员参与活动,及时指导。教师在充分利用当地的课题资源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如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争取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大力支持是搞好研究性学习课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社会调查型课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教师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专一性与发散性,独立性和群体性,限时性和不限时性,单科性和夸学科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学生的活动健康发展、热情持久,真正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而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做一个能胜任21世纪教育重任的合格老师。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具体的实施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但不管怎样,在化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很好的载体,我们做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注意研究性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同时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中注意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尝试和实践,相互间不断交流体会,共同提高。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学研究,2001(7-8)
2、李昭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8)
3、刘知新,《化学教育》(5)
(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云南曲靖655400)
摘要: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重构教学流程,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中两部分。在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翻转课堂模式对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有重要启示,值得物理化学教学者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物理化学;教学;应用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2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46—02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物理化学重点课程”,项目编号:ZDKC2014008。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余仕问(1977— ),男,云南宣威人。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量子化学计算。
物理化学课程是物理和化学的交叉科学,是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药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课。该课程以公式推导繁琐、公式适用条件严格、概念理解难为特点。随着化学和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物理化学的内容随之增加,而同时物理化学的授课课时减少,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每一位物理化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三年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引入了流行于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
翻转课堂是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1]在麻省理工的开放课件运动后,可汗学院、耶鲁公开课微视频等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发展。
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以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则以课后作业、实际的操作实现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预习教材来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通过典型问题的讲解、习题练习、小组讨论、自我测试等方式来完成。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核心,需要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使用新的教学策略达到这一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翻转课堂中,针对课前和课后两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一)课前部分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以电化学为例,告知学生电化学的重点为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其难点为计算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γ±)和平衡常数等内容。要求学生从热力学基本公式dG=-SdT+VdP 推导出ΔrSm、Qr、ΔrHm的计算公式以及能斯特方程,能把化学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并布置一定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讨论完成,把不清楚的地方记录下来。
2.录制视频。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公式多, 而且比较抽象, 所以成为历届学生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关键点及难点,深入细致地进行讲解,此外,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取得学校的配合。流程化的过程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
3.课前讨论。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学生已经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且已知在化学热力学中,研究对象无整体运动,无特殊外力场,只关注体系的热力学能,要求学生在课前讨论为什么不能计算体系内能的绝对值,而只能计算体系内能的热力学能变。经过讨论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对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加深了,掌握了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和热力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课中部分
1.确定问题。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讨论中提出的疑问,归纳其中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的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根据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发觉大部分学生在利用吉布斯自由能G做判据时,不理解其适用条件(等温、等压、不做其他功)。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应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入手推导公式,在引入条件时有意识地仔细讲解,必要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推导,以加深理解。同时,顺势得出物理化学中的其他判据,如熵判据、Helmholtz自由能判据以及内能和焓判据。在引入相关条件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从推导与归纳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独立探索。物理化学概念抽象、公式多且公式推导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微积分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化学课堂设计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对于四个基本公式(dU=TdS-PdV,dH=TdS+VdP,dA=-SdT-PdV,dG=-SdT+VdP),要求学生从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首先推导出dU=TdS-PdV,再得到其余三个。对此,学生反响热烈,认为通过独立探索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热力学的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并且可以把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有机结合。
3.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3]所以,在翻转课堂中应该加强协作学习的设计。例如:在讲到表面物理化学中的表面张力有关内容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做一个实验,用棉线做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然后取一盆肥皂水, 用棉线蘸一下,观察棉线形状的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思考后,在课堂上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棉线发生变化的,然后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表面张力的本质、方向以及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的异同点。[4]
三、翻转课堂对于物理化学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素质和成绩共同提高在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中,由于课时削减和内容增加,教师课堂讲授几乎占用了全部的授课时间。从上课开始到下课,教师都一直在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普遍有了提高,不及格人数大幅下降,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都有了提高。[5]所以,翻转课堂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成绩。
(二)提供从不中断的学习资源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做笔记。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如授课视频、网上的习题、自测题以及教案等可以长期保存,学生观看视频时,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还可以随时暂停来思考重点和难点。
四、结语
物理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那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王龙,王娟.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用项目经验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关键词:媒体;网络资源;化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34-02
新课程改革一贯提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和提高农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教学成效,必须先从转变学困生开始。学困生的转变又要从他们本身的内部动机开始,这种内部动机就是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就会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学习资源的获得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中,媒体和网络资源的推广,学习资源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加强,为农村化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文章通过对农村化学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提出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在化学课堂内外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实践新课改“让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农村化学教学成效得到提升。
一、农村化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化学能力考查要求高,学习资源单一
农村学生学习化学只能是“学教材”,而且多数农村学校化学实验仪器缺乏,演示实验能完成的不多,再加上实验准备阶段比较烦琐,学生也就较少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探究,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考是检测化学学习成效的最终门槛,高考试题中都涉及到了对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远远超过教材中的内容,由于农村学生学习资源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成效。
2. 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基础差
虽然近几年新课程改革让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变化,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还是不均衡,部分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式落后单一,一本教案一用就是几年,一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缺乏不断及时地对自身的“充电”,缺少根据学科的特征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辅助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低于同年级城市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在教师单调枯燥的教学中,导致高一到高三,学生越学越不爱学,学困生越来越多。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效低
化学学困生的成因,除外界条件的影响外,主要还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有些学生智商高,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性,目标不明确,毅力不强,化学成绩忽高忽低,我们称为高能化学学困生;另外一些学生其他学科成绩较好,而对化学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学习化学,化学学习成效低,我们称偏科化学学困生;还有一些学生,课堂接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长此以往,认为自己就是差,不会独立思考,不能进行自主学习,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这类学生在农村化学学困生中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我们称为智商化学学困生。不管哪种化学学困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低、自主学习能力差及学习成效低的状况,也是造成农村化学学困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策略
有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原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只要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起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案例。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根据授课内容,因课施教,发挥网络环境下课堂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发挥网络环境下课堂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激发学习兴趣从序言课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今后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如果这节课讲授起来平淡无味又烦琐,学生在一开始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第一节序言课上,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发展的历史,播放生活中和化学相关的短片。如古代炼丹师发明创造化学仪器的过程、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过程、法国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等。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促进学习意识从难懂内容入手。化学不但研究物质的性质,而且还要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物质的结构、变化是微观的,学困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薄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很缺乏,像物质的量和化学平衡移动等内容,教师光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表达清楚。此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其发挥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和Flash课件,能生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能生动直观地模拟出客观事物的变化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教学效果好。例如,化学平衡移动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课题组教师通过Flash课件,模拟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起到了“百听不如一见”的效果,避免学生感觉太难而放弃学习的想法。微观粒子、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原子的结构及离子键形成过程具有一定抽象性,应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形象客观、化难为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能提高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3)增强探究意识从实验做起。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农村化学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由于仪器缺乏根本不能演示,有些实验由于本身产生有毒物质不宜演示,还有些能完成但实验现象不明显,于是实验只能依靠教师的讲授完成,使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探究机会。把网络资源和媒体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完成实验。例如,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实验室,所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在教室完成,必修一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氯气是有毒气体,实验所用仪器多,仪器连接复杂,耗时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宜在教室中做。为此我们利用网络共享资源,采用多媒体播放实录视频的方法教学,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还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过程,而且避免了氯气中毒,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可见性,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了演示实验的安全,增强了学困生的探究意识。
2. 提供课堂外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资源是学困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课堂上没有理解、消化的知识,完全可以在课后从网络资源中获得帮助。熟练掌握网络媒体技术是学困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方法,这也是调动学生最广泛、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掌握网络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困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多数农村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浏览器的使用、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等网络技术,但个别学生在上网浏览、查找资料、资料复制下载、在线讨论、使用电子信箱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搜索方法,如专题目录搜索、关键词搜索及两者结合搜索。熟悉后,再告诉学生一些搜索的原则,还需要教师介绍一些较可靠的平台上的网站,如百度文库、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等等。教师还需要教授学生一些搜索技巧,方便学困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2)富集网络微课视频,弥补知识缺陷。近年来,微课被很多专家和教育者青睐,学困生通过观看网络微课视频,很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观看网络微课视频,能弥补学生课堂没接受的知识,还能巩固所学的内容,微课视频特别适合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学困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微课往往围绕某个知识点、某道试题、某种解题方法或思路设计,讲解时间一般是五到八分钟,不超过十分钟。调查发现,网络课堂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为十分钟左右,较长的网络视频,学生看到中途往往会关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微课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复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目前,网络化学微课资源较少,知识点不完整,质量也不高,这就需要各位化学教师和教育部门制作、整理、富集优秀的微课视频,供学困生课后学习。
(3)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开展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动力互补性,协作学习的作用在于把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向小组成员展示并供其研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如利用留言板、BBS、邮件、讨论区、在线会议等方式。这种网上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并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为观察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成就及学习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了平台,进而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增强。因此,协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促进和升华。例如,学完“原电池”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新型电池,发到我的电子邮箱,出乎意料的是有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源,圆满地完成了作业,有些学生还写成小论文而且内容新颖,此时我真正体会到网络为农村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带来了机遇,网络资源不仅是教师的信息库,也是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平台。
(4)建立网络学习系统,提升学习成果。虽然网络资源对学困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的兴趣远远大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趣,学困生网络游戏的兴趣更突出,有些学困生开始为学习打开网络,不到几分钟却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去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帮助学困生坚定信念,明确奋斗目标,戒除游戏心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需要教育部门和化学专家开发交互性好、趣味性强的学习软件。例如,学生做化学练习题,做完后软件能直接统计出分数,再把做错的题加以提示,也可以把化学知识作为游戏闯关的工具,掌握的化学知识越多,学生游戏级别越高,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游戏中得以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自主学习成果得以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转变和提高农村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教学成效,首先必须从其本身的内部动机开始,内部动机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旦形成,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学习资源的获得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体和网络资源的普及和推广,农村学困生学习资源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加强,为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在课堂内合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变单调、呆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化学学困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的形成,课堂外借助媒体资源,可以弥补学困生课堂学习中没掌握和遗忘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化学教学成效。影响农村学困生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要彻底转化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只研究一种教学方式还远远不够,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和学生的转变是一个重大、长远的课题,对每位教育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