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10:3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政治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3省市合作初中政治教师培训班培训心得
苏州市觅渡中学 张娴
金秋十月。落叶缤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有幸来到常熟理工学院,接受为期一周的初中政治教师培训,走在美丽的校园,聆听专家的指点,观摩同行的课堂,交流各自的感受,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仅让我汲取了前行的力量,而且让我有了深刻的思考,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许多新的思路。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周宏教授的报告《中学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逻辑严谨,分析透彻,让我从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让我顿觉豁然开朗。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但是作为教师,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师如何看待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周宏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承担着传播社会的主流思想、主流行为方式和主流信念信仰。而面对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周宏教授概括为知识、能力、信念和信仰四个方面。我特别喜欢信仰这两个字,面对在大昭寺门口虔诚的信徒,磕10万个长头那要怀揣怎样的一种坚定信仰?虽然辛苦但是对信徒而言是幸福的,因此我一直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人。而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让自己有信仰,然后感染、鼓舞和唤醒孩子们的信仰,让我们共同怀抱信仰幸福的生活着,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那是多么美好。
陈汉清老师的报告《漫谈中学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的报告,让我感悟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业知能、专业智慧和专业精神的。有人曾说过对一个教师而言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在没有听陈老师的讲座前我是完全认同这句话的,但是听完讲座我只能部分认同,因为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上好课固然重要,也的确是师德的体现,但是撰写反思和教育教学论文,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命题能力,提升人格的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我非常认同陈老师对教师生涯比拼所划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层面的比拼,第二阶段是对教育理解层面的比拼,最高的境界是人格魅力的比拼。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好人,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朱开群老师的报告《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建构》激情四射,让我对有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曾经一直对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评价存在疑惑,但是朱老师报告中谈到的叶澜教授对好课的评价的五个实让我感受颇深;扎实、充实、平实、丰实和真实,这也将成为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朱老师认为有效课堂应该是激情有趣、明理导行、导学探究、平衡中庸也给我诸多的启发,让我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寻到了一种平衡,努力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顾润生老师的报告《思想品德命题技能训练》让我对命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顾老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我对编制试题的过程和不同题型的的命制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弥补了我在命题能力上的欠缺。
两天的跟岗培训,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同伴专家的透彻点评,让我获益匪浅,四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课堂的熟练驾驭,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对情境的合理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都值得我认真学习。听完这些课,我头脑中想到的是高度决定品质,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教学品质,同时让我想起了一首歌《 you raise me up》,我们能把孩子带到多高取决于我们自己有多高。我很认同宋老师的分享:提高思品学科教学质量,主要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教学工作态度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很赞同徐院长最后的点评,我们每个老师要有良好的生活状态,用我们的人格征服学生。
五天的培训即将结束,对常熟理工学院有着太多的留恋,对同伴们的离别有着太多的不舍,但是感谢生命中的这五天让我在12年后再次感受到大学的美好,感谢这五天让我再次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感谢这五天让我能静心思考教育反思我的教学,感谢这五天让我认识了前行路上的你并分享了你的智慧,我相信我会带着力量、自信、梦想回到我的工作中去,在教育的热土上播撒我的青春,书写我的奋斗。
XX年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同年任教晋江市养正中学,担任高中政治教师至今。现为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学校优秀班主任、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晋江市优秀班主任和泉州市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曾兼职担任过晋江市市委宣传部业余讲师团讲师成员、“福建高中新课程网”政治科栏目网站建设核心组成员、“百人千场进基层”十七大报告宣讲团成员和晋江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主讲教师。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我热爱并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任教以来始终秉持母校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为座右铭,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一名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老师。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我能够协助教务处主任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特别是学校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定和完善《养正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撰写教育科研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总结,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XX年,我协助教务处申报并且立项了三个国家级课题和一个省级样本校课题,2011年作为工作负责人组织部分课题的阶段成果申报和中期检查评估,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例如负责组织选送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信息资源应用模式及其绩效研究》课题成果评选,我校取得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另外,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注重创新。如搭建课题的网络研究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2011年3月,学校成立听课中心小组。做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成员,我被学校列为听课小组的成员(共5名);我还作为学校文科类公开课的评委,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公开课教学的听评议活动。此外,协助学校教务处定期开展教育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正在筹建“养正中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本人负责编撰多期的《养正教研简讯》和协助教科室主任组织《晋江课改》的征文和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养正中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汇编》的组稿和编辑。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目前正协助教务处准备编辑出版新创办的《养正教研通讯》。
教学之余,我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养成教育科研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博客已经有31万人次访问,390多篇博文,初具影响力。此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任教以来所撰写的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德育》、《网络科技时代》、《福建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政史地》、《教学随笔》、《教学创新》、《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和《学习方法报》等cn刊物上发表近30篇文章;此外,10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评选中获奖,其中2篇论文在全国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篇论文荣获全国二等奖。制作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关注三农”荣获全国一等奖,“福建高中政治课改网”获得全国二等奖。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成绩,特别是方面,因此学校在举行教育科研学术论坛时特邀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辅导讲座。
在课题研究方面,作为参与研究人员,已经有两个课题结题并且取得相应的成果。目前我主要参加我校XX年由中央电教馆直接立项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信息化课堂学习方法的创新和模式研究”以及省教育厅立项的省级样本校课题“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构建”。(两个课题均不是子课题) 目前两个课题的研究都已经进入到了中期评估阶段。我做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近阶段,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获得专家的认可并得到推广。如论文《博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和《四节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分别发表在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cn11-1589/g4)2011年第3期和第10期;论文《例谈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实施策略》发表在《教学创新》杂志(cn22-1228/g4)2011年第7、8期合刊。教学设计《我国的宗教政策》发表在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政治)》杂志(cn11-9121/g )2011年第3期。此外,我还正在积极申报自己做为课题负责人的第二批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申报的课题为“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正如我在我的文章《我成长的几个关键词》(载《福建教育》XX.12)中提到,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教育科研”。是的,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不但促进了我教育教学专业的成长,还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育者的一种幸福感。做一名“研究型”或“学者型”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2》
王素梅 2007-5-24
中学思想政治课集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于一体,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在旧式的教学体制下,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体系,比较抽象、死板;教师“独揽天下”,不能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中学政治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增加了不少感性材料,更加贴近生活,较为生动、活泼。但是,大多数学生仍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找到学生昏昏欲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教材是新的,教学手段是旧的。再好的斗士也得有称心的武器才能发挥威力,孙悟空再厉害也得要金箍棒装备。可是教师只有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调的授课方式日复一日,极为枯燥、乏味。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根本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尽管已有大的改革,但仍不免有太多的空洞内容,再者一本书的故事材料,学生一会就可以看完,到了上课的时候,早成了陈年老酱,学生了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乃至生活小事都津津乐道,非常关心。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才会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才能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但是仅评教师的一张嘴,显然难以做到。并且政治学科的材料事件长,由教师空嘴讲述,较为虚幻,不利于学生对信息点的寻找和把握,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反而浪费大量时间,甚至成为“催眠曲”,效率极低。
因此要搞好初中政治教学,就应该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手段上出新出异,增强趣味性,避免枯燥和照本宣科,提供新鲜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才能争取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多媒体能够丰富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展示大量事例,图片、影片以配合教学,从而做到机动灵活地处理材料。既增加教学密度和容量,丰富了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更能将不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话题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客观事物,理解道理。做到虽未言传”而已“意会”,让抽象的道理简单化,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做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引导读书、讨论交流—质疑释疑、解决问题”、充分运用图、文、音配合教学,化枯燥为神奇、化抽象为形象,做到浅入深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在讲《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先给学生放一首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通过音乐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初中政治课注入艺术元素。在讲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运用flash,让课本上的两幅交通图片动起来,辅以交通事故等领域的图片、材料,成功演示了有无规则的不同状况,无须多言,无须说道,学生自然而然认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自发形成学规则、守规则的意识。在讲到初中政治第二册时,由于初二政治主要与法律常识有关,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案例分析法,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让学生看书上仅有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教师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给学生读一下,显得很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我们则可以以幻灯的形式将案例直观的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现实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现场论法,更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找寻相关的案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学习兴趣浓,精神面貌好,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其次,多媒体能够创设情境,提供更为优化的课堂环境。多媒体能够演示社会时候情境,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自由、民主、开放和相对宽松,又不失紧凑。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讨论,变“要我学” 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我在执教《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典型的环境污染如沙尘暴、水污染等的状况、危害以图片、录象、文字资料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文、图、音并茂,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问题上,深刻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受震撼。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为什么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整个一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庄重而严肃的气氛中,上课情绪紧张而高效。既有效的掌握的知识点,更使国情教育“润物细无声”,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的。
再如,在《防患于未然》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朋友,请以我为鉴”:角色包括“犯罪人----老师-------受害者-------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刘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学生或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并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
第三,多媒体能够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传统板书靠老师手写,浪费时间,不能及时地将知识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影响上课思维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板书,不但节省时间,而且体系完整、表达清楚,能很好地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在讲述知识的同时,有关知识要点、有关资料能及时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长时间运用,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在练习巩固阶段,多媒体更可发挥巨大作用。传统教学进行课堂练习,要么教师印发讲义,费时费钱;要么教师板书题目(文字学科练习题的一个共性是题目较长,思考和解决则能在短时间里完成),讲课效率极低;要么是由教师或学生朗诵题目,不利于学生把握解题信息,影响到对题目的理解,也浪费时间。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设计随堂练习,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解题训练,方面复习巩固;同时,练习的数量和范围能大大扩展,参考答案的展示也变得十分方便。长时间使用,必然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如果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能不断探索,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实现现代媒体与实物、图片、黑板等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就能让政治课堂真的活起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政治课教学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
【关键词】创新;动力;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滚滚长江东逝水,课程改革由人说。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期间所积累的经验也罢、教训也罢都可作为改革成果留给后人去评价。然而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带来的教学资源开发多元化、多媒体手段运用综合化、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语言生动幽默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等变化,对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论经验抑或教训,应该都属于它所在的特定时代和条件,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我们带来的重新思考应该是不同的,“曾经的经验”在今天给我们的反思有时甚至会是复杂的、沉重的。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纵观目前所得到的课改成果,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绝大部分停留在所谓的“课前老师布置课堂探究的内容、学生自主预习下堂课的探究内容、课堂中在老师的主导下与老师或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一种“老师牵着学生鼻子拉你走”的模式。这种课堂看似“热闹繁荣”、“风景优美”,有合作、有辩论,但一切都掌控在老师的“如来佛掌心”之中。在这种课堂上,不论老师如何巧舌如簧、满腹经纶,肢体语言传神到位,教学环节如何跌宕起伏、环环紧扣,学生总是能感觉到自己会最终被老师带到一个“既定的领域”去,甚至会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长期以往,学生深知其中的“玄机、奥妙”,也势必造成对“熟悉面孔”的“虚假演出”出现审美疲劳,对单一老师的主导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最终的“败兴而归”。“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是说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甚至厌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今天,在温习党的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时,笔者对“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堂”之情油然而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笔者依据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认知和学习感知的原动力,结合对“合作课堂”的调研和思考,认为创新“合作课堂”教学,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审美疲劳”问题,这种“合作课堂”能达到学生视角在不同“演员”中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产生的风景和探究所得的结果是多样的、也是不确定的,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
这种“合作课堂”是一道“生成”的风景线,课前谁都无法预知和展示课堂中“生成”的风景。“生成”风景的元素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学生看到的风景也是有不同的,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它是在新课改理念基础上的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模式上的一种深化和发展。这种“合作课堂”克服了课堂由某个固定的老师为主导,实现了多个主导角色和多样主体体验间的置换,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的神经。具体来说,这种新的“合作课堂”的类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笔者概括下来,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老师与本班学生合作。
这类“合作课堂”与传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同之处就在于,传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并在老师规划下的学生活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方向是单一的,互动的最终结果是固定的,课堂活动按部就班,机械进行,没有“任何意外”和“跳跃火花”。笔者在这里要说的老师与本班学生进行的“合作课堂”,是老师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完全交给多个学生,让多个学生“取代”单一的老师。这类课堂中的学生地位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学的主导,且自己的主导地位随其他学生的主导角色的新加入又不断地转换为新的学习主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听众,更热衷于在时代变迁中做一个弄潮儿,他们往往是带着好奇和怀疑,充满自信,给和自己地位相同的“学生老师”这个角色高度的期望和热情,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对自己同学进行发问、大胆地否定和质疑同学,在互相批评中又互相补充,虽显“笨拙”但却“见素归朴”,这种“人人身在此山中”所带来的思维碰撞和“不经意间”产生的智慧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这种课堂并不是提倡“放羊式”的教学,老师主导的过程转为“幕前和幕后”,课前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专长,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资源,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尽量调动更多的同学广泛参与,自己只是在教学环节过渡或是知识补充时“偶尔露脸”,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大大减轻了老师自身的负担。这类合作课型特别适合于高三进入后期复习阶段时使用,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广泛参与下不知不觉地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效果。
二是老师与本校老师合作。
这类“合作课堂”的主导不是由本校某固定老师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两个或多个老师来担任课堂主导的角色,甚至是整个年级备课组的老师集体扮演,共同导演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在这类“合作课堂”上,可以先由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继续充当传统的“主演”,另外一个或多个老师坐在学生中间,充当“学生”,带领“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在激活学生思维和积极参与课堂等方面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可以通过“专家点评”、“求助热线”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解释、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印证讲台上那个“主演”的精彩讲解,甚至充当为一个“反叛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主演”进行怀疑和猜忌、“公然反驳”讲台上那个老师,在“挑唆学生”的过程中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判断,选择学生自己认为值得“追随”的老师。在这里,讲台上的老师与讲台下的老师在一堂课里的角色要多次互换,根据课堂活动发展的实际及时从“真理的传播者”转换到“真理的颠覆者”,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主导角色的多元化,让学生从“真理的崇拜者”转换为“真理探索者”。为此,这类“合作课堂”在课前需要同一备课组进行真正的集体备课,明确课堂的分工,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况,预设好“合作课堂”的大致流程。这种课堂通过全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考验着各位老师相互配合和即兴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技巧,也使老师集体备课再不能流于形式,科组和谐或是师徒结对都将有详实的内容为之佐证。一般来说,这类课堂往往是比较适合于新课新授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是本班与本校他班合作。
这类“合作课堂”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临时进行班级间的组合来实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某些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通过“晒思想、家乡美、辩论赛”等形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多个班级来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例如在经济模块课堂上分析讨论我国投资理财的渠道和应遵循的原则时,可以按班级分小组进行合作,看哪个班级获得的回报和收益高,谁更趋向于科学的投资和理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前,考验不同班级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时所运用知识与智慧;在政治模块课堂上探究如何推进我国民主发展的进程时可以让不同的班级现场模拟不同的社会组织,检验不同班级在发挥社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文化模块课堂上探究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时,可让不同班级的同学互相晒晒各自的家乡风情,叙述家乡的习俗和传奇文化。在讲述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与时俱进时,可以通过班级间的辩论赛形式,组成正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落后观念等要求与之划清界线、应与时俱进”和反方“传统美德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要求立足传统、保留传统”;在哲学模块课堂上用知识演绎事实时可以在不同班级间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接龙比赛。在研讨什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可让不同班级来阐述班级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这些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合作与互动,扩大了智慧碰撞的范围,加强了班级间的友谊,激发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向往和期待中增加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是学校与外校老师合作。
时下很多地方热衷于通过学校联盟、姊妹学校等形式来吸引眼球,但繁荣过后,依旧回归平静。这种学校间整体捆绑式的合作是老师被学校牵着鼻子走,老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容易患“浮华”过后的疲劳综合症。但如果换一个方式,从班级学生的需求出发,由自己的老师结合多所外校不同老师的专长和特点,不定期地联系不同外校的老师进入自己的课堂,效果则完全不同,因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老师和学生手中。如有的班级学生具有对名校名师的向往和崇拜心理,渴望与名师交流,和专家对话,有的班级学生则希望与乡村老师沟通,对乡村教学心存好奇和揣测,盼望着有机会与乡村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和学习等等,这时我们的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真诚地放下姿态筑巢引凤,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当然,这里必然会涉及到对自己老师胸怀和教学的考验,因为外校老师的引入必然造成自己与外校老师的比较,如果老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迎头赶上,这也可算着是这种合作的另一种收获。同时,这里还要考验学校领导的胸怀与管理艺术,学校是否敢于放手让老师主动联系外校老师,涉及的经费谁来保障,常规的课堂教学如何有序管理等等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种新的“合作课堂”特别适合于教学内容艰深难懂或是解题方法教学、知识构建总结之类的课型,它有利于让学生在“期待”中凝神聚气,全心接受新知识,拓宽思维空间,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当然,以上介绍的四种全新的“合作课堂”并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在新的社会实践面前必须有新的发展。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学校与社会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社会中请相关的“老师”走进“合作课堂”,请进来的“老师”或在课堂中起“穿插”作用,或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以激活课堂,点亮智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笔者在以上提到的四种“合作课堂”类型无疑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教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问题,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这种“合作课堂”既是学生们共享的课堂、也是老师们共享的课堂,还是社会共享的课堂,无意中构成了一道“多元共享”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郑淑贞.对合作学习课堂结构设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