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程高中历史

微课程高中历史

时间:2022-05-13 15:3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高中历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课程高中历史

第1篇

(1)图文并茂;(2)短小精悍;(3)便于开发。本文所研究的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并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内,其中,微课程可细分为如下几部分,依次为:(1)微视频;(2)微练习;(3)微课件;(4)微反思;(5)微教案。

2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是新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比,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2.1主题突出

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一般而言,微课程是以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为着力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程的内容更加精简,主题更为鲜明,该概念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教师的热情追捧。

2.2使用方便

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微课程中,教学视频为核心组件,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其实是整合课件、教学设计、学生意见与专家点评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而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主题鲜明的资源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由此可见,微课程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2.3传播多样

由上文可知,微课程具有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和内容具体等特点,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微课程更加容易表达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更加容易转化研究的成果,由于微课程的容量比较小,因此,人们可通过手机、网络和微博等方式参与主题的讨论。因此,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同,微课程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这也是其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之处,通过采用“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其潜力,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3微课程的制作方法

虽然正如前文所述,“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但这并不表示“微课程”的制作方式和方法也简便,实际上,要制定一个能够真正发挥实际效用的“微课程”,必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脚本开发

脚本开发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分别是:(1)主题的选定;(2)方案的设计;(3)素材的准备,作为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方式,微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微课程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往往会选择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微教案,在主题选定后,我们还需要围绕主题来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同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史料,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视频录制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可将微课程分为如下几类,依次为:(1)讲授课;(2)练习课;(3)讨论课;(4)实验课;(5)演示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微型课只能对应一种课程类型,然而,这也不排除一个微课对应两种以上的课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的课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微型课的课程类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3.3教学反思

教师在结束微课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在微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小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微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切实地学到知识。

4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微课程,除了熟悉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历史教师要学习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收集最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4.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微型课在课堂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常见的有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题引入等。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微型课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模块主题来进行,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将现实课堂与微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住主题的知识框架,其次,遵循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并重组讲授的内容,比如讲述一段史实,而对于那些需要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列入微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内。

4.2注重细节的研磨

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是从历史现象的阐释层面,历史教师都需要妥善地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尤其是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细分课程,将主题的重点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主题,比如将内容有关联的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历史的小专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语言进一步地精简化,通过流畅的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我们需要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来分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微课程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它除了呈现微视频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完善硬件的设施,进一步地开发师生交流的工具,构建出一个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实现微课程功效的最大化。

4.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尽管微课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课程是不具备系统性的,事实上,片段化是针对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言的,而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系统而连续的。在完成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后,我们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充实微课程的资源体系,而评价与反馈是微课程设计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唯有注重上述几个要点,在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实际效用,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学习到真正的课堂知识。

5运用微课程的具体实例

具体来说,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时间为主脉络。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中央与地区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列举三个素材,分析从1950年至今,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演变过程,素材1:1950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摘自《在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素材2:为了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向自治区特别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该宝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着“签订17条协议”、“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车”、“派人来”、“腾飞中的”和“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画面。———摘自《中国青年报》素材3:2008年,达赖分裂势力在拉萨策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烧事件,该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达赖这一势力罪恶的面目。通过上述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国党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6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制作;非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66-02

微课要出彩,选题最关键

参赛微课的命名就像人的名字一样,起得好就有吸引力。参加微课大赛需要填写2016年度浙江省微课程开发选题申报表。评委在没有观看微课内容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选题申报表,所以,微课的名字一定要能引起评委的关注,否则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在“高中历史重疑难问题解答”中,我们采用了最直接最质朴的“开门见山”式表达。

当然,如果只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没有有价值的内容,那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谓“有价值”的第一标准,也是最高标准,就是能_实帮助学生学习。微课是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观看、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看不看、看多久,制作者是很难直接监控的。因此,微课要想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必须“有用”,否则会因无法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成为闲置的、浪费的资源。

“有价值”的第二标准,就是在保证“有用”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确定具体的知能点。“高中历史重疑难问题解答”知能点的选取是基于如下考虑。

首先,历史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限于课时和篇幅,高中历史课本并不能呈现历史的全貌,对许多历史问题只能做“微言大义”“雾里看花”式的处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造成障碍。其次,历史事件是唯一的,历史现象是可以重复的。但是,这种重复绝不是简单的再现。如何区别类似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是广大师生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程选取了浙江省现行的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必修部分有代表性的40个(因为本次大赛要求最多40节,实际上不止40个)重、疑、难点,采用比较、归纳、适当补充等方法给予解答,以期达到答疑解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组建精干团队,做到两个统一

“高中历史重疑难问题解答”长达40节,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显然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必须组建一个精干的团队。在实行精细分工的同时,做到两个统一。

首先,统一思想认识。“高中历史重疑难问题解答”的制作团队是浙江省德清县高建峰名师工作室,共有来自县内4所高中的历史教师10人,每人承担4节。老实说,最初大家对“什么是微课”“制作微课有什么用”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更何况制作微课需要专门的电子技术,越发使人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我一方面组织大家共同观摩浙江微课网已的微课,一方面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微课和微课制作的文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微课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不会制作微课的教师必将落后于时代;微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而且能弥补课堂教学无法一对一辅导的不足;制作微课是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制作一般微课的技术门坎很低,很容易掌握。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鼓起了干劲。

其次,统一制作标准。为了保证按时提交微课,保证作品质量和风格整齐划一,我们分别制订了工作进度表和PPT制作标准。

PPT制作标准如下:

(1) 片头格式

(背景图片为“云海”)

(2)内容标准

字体:微软雅黑(标题)+宋体(正文)。

字号:标题44号,一级文本32号,二级文本28号。最好不要有三级文本。

颜色:白底黑字。

数量:每页不超过五个要点且页面上下左右有1cm的留白,总数不超过六张(不包括片头)。

影响微课录制质量的非技术因素

影响微课录制质量的非技术因素,一是讲稿,二是语音。

录制微课与日常讲课最大的不同是不能反复讲解、重复强调,所以,在录制前必须写好详细的讲稿,也就是录制微课时的解说词。需要说明的是,解说词是对屏幕内容的必要解释、说明、提示、补充,不是对屏幕内容的简单重复。录制微课时,教师要按照经过仔细推敲后的讲稿,配合屏幕内容,一字不漏地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出现卡壳、咳嗽、翻页等等声音,更不能出现错别字,否则录制宣告失败。

微课是供学生课后单独使用、反复观看的,要传递出与集体教学不一样的、一对一式的亲切感。所以,教师要努力习惯对着计算机讲课,寻找对人讲话的感觉,语音要柔和、自然,富有亲和力。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微课的感染力,使学生觉得“老师在我面前,专门为我讲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微课的制作才容易取得成功。

反思:充满遗憾的PPT

经过我们团队四个月的努力,“高中历史重疑难问题解答”微课程获得了浙江省2016年度微课大赛一等奖。付出终有回报!高兴之余,也有颇多遗憾。

首先,每个知能点的结尾,缺少一张“谢谢”“再见”之类的PPT,显得不完整。老师们的解说词也没有诸如此类的语言。这些本应该写入PPT制作标准。

其次,有个别老师没有严格执行PPT制作标准,破坏了微课的整体风格。虽说无伤大雅,终究感觉不完美。

第4篇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了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微课,其次从有利于普及微课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升教师素养方面论述了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最后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对微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研究的相关理论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微课的认识都比较片面。比如,什么是微课,如何使用,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如何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微课的含义微课

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重难点问题等进行的教学过程。目前,微课研究的相关理论正在进行完善、充实,微课资源建设也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探索微课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资源开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研究和运用微课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之一。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及微课概念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还能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 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师就引入微课讲解,学生感到很新奇,对某些知识能够准确认知。此外,将微课运用到历史的教学中有利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及微课概念。(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强的科目,而现在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比较简练,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通过微课,用文字材料、图片、影音等资料,更好地再现历史,吸引学生注意。如人教版必修二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中,通过播放《都江堰》微视频,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认识都江堰的运行原理,而且从中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通过这样的微课教学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准确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微课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微”,即微课视频以 5~10 分钟有限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二是“精”,因为时间限制在 5~10 分钟,所以内容选取、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时,要做到精而准。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就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迅速理解播放的内容。(四)有利于扩展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教材上有“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通过整合课文内容,我们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过程、完善等几方面讲述。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及特点这一难点,要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理解不太容易。因此,教师在微视频中以文字材料的形式从“政治、经济、世界影响”三个方面补充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并且以动图的形式展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扩展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五)微课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整合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是政治文明史中的难点,常见的设计是:①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光荣革命”;②议会权力的确立;③责任制内阁的形成。通过认真研读与思考,并结合近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做了以下改变:①争取民主—光荣革命;②建立民主—《权利法案》;③完善民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样的处理比常规教学要有高度和深度。微课教学还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提升。要备好、上好微课,教师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学会引入影片、声音的剪辑,让声音与画面同步,还要注意文字的速度与语言的同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微课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三、结语

将微课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微课的制作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激活了教师的热情,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但是在微课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在实践中尽量克服,使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丁彩云 单位: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第6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材料的搜集过于注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太少,并没有真正把网络资源同历史教材内容有效整合起来,网络资源的利用大都停留在搜索历史资料、呈现大量史料图片、设计较多的思考题上,结果是一节历史课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教学效果却很差。

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或网页时过于追求“花哨”,制作的课件和界面外表华丽,大量视频、音频、图片被引进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却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重点难点的突破,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不但会让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无法生成精彩的思维“碰撞”,完不成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

很多老师带着自己辛苦制作的课件走进课堂,用一张张幻灯片代替了传统的板书,课后用“微博”、QQ、邮箱取代了传统的作业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网络资源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诚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很多,但是也有灵活互动、教与学同步等优势。无论教学条件如何变化,网络资源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应用应采用的对策

网络已经成为多媒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更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

1.不能脱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体现课标理念的前提下细致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2.对网络材料做好过滤筛选

在利用网上的有关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筛选。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相关题材和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源充足和优质高效。有的老师很注意把握学习重点,在教学课件上很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资源,尤其是通过醒目的颜色将需要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内容标示出来,从而确保学生的浏览效率。

3.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网络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注意避免教学中网络技术的使用误区。第一,要努力避免新技术、老理念的花哨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关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实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第二,要把握好网络技术使用节奏和频率,尤其不能把网络技术作为尚方宝剑,认为网络技术可以代替一切。因此,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很重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教师时刻明确网络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要求教师要有整合意识,多进行“问题探究型”教学,避免传统的“满堂灌”,一讲到底。

4.加强应用指导,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第7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以至于我国传统文化被忽视。历史作为一门研究范围广泛的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其中高中历史涉及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深度挖掘教材,分清课堂教学主次

教材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除了依靠教师讲解,还需要教材发挥作用。此外,教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教师不能成为被动的教材知识传授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科学安排教学。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是实施教育改革的目的。v史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更要全身心参与到改革中,处理教材知识时要充分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等各方面的统一,这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开发智力,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价值。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好备课,因为民俗文化教育并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高考范围,由此一来,在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教材、教学手段等内容,对教材处理时在兼顾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兼顾民俗文化教育。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10页中就阐述了周人对环境保护意识,教材中提到相传周文王曾明确告知儿子武王不要过度开发大自然,应根据四季变化合理取材,还说过:“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不麝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如果教师单纯按照传统教学步骤讲解,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深度,更不能启发学生反思今时今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行为。因而首先,教师应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拓展,先向学生明确说明在当时情况下保护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避免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则保证后代人生存与发展,完全符合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向学生说明环保意识早已融入各个民族当中。例如,布依族要在山寨的出口和入口种一株松柏树并由年长者管理,他们认为松柏可以保平安。可以说适当地拓展能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既依附于教材,又从中得到启发。

二、选用信息资源,开设民俗选修课程

民俗文化是国家的重要标识,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对传承、保存、记录、研究、展示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也在许多地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宣传民俗文化。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浏览国家博物馆、各省市档案馆、文物馆、博物馆在线网站,通过获取民俗文化信息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可以说历史教师越了解民俗文化,才能向学生讲授。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微信、QQ等聊天群,可以将在网络上搜集的民俗文化知识发到群里让学生浏览,特别是处于重大民俗节日期间就可提前向学生普及准备好的知识信息,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民俗文化认同感。但民俗文化教育多出现于乡土教材或校本课程,还只存局限于初中阶段,高中教学很少涉及。对此,历史教师和高中学校应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多接触少数民族语言、音乐等,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历史。

三、加强家校联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育有多种形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应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民俗教育功能。因为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第二教育阵地就是家庭和社会,尤其家庭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它具有针对性、先导性特点,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将其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那么民俗教育相对于以往会更直接、生动。再加上中国传统对家教十分重视,例如包拯警示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葬于大茔之中”;诸葛亮教育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述家训都是民俗文化教育素材,对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潜心研究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书籍和文章,由此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总之,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传承性、地方性、多样性、社会性、稳定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掌握。再加上民俗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第8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和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历史课真正地“活起来”。课堂教学应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培养学生自主设问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史,寻找古今契合点,对现实起指导作用。近些年,史学研究者也多以现实关怀为出发点,找准研究课题,以期为现实服务。比如2000年台湾上台,史学专家便将目光投向台湾史;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灾害历史研究等。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审视历史,同时引入当今国家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做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桥梁。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历史具有了时代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动力。因此,把历史课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现实进行巧妙的结合,是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

二、以现实为切入点,巧构教学设计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巧妙构思教学设计,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发生心灵碰撞,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促使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创设、优化具有现实感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让历史教学与现实衔接,如何巧妙构思教学设计,现从以下三个角度为例逐一讲解。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

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必修1)为例:首先提问学生今年的清明节干什么去了,有学生就提到为亲人扫墓。接着问学生是否知道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是谁,这样就引出了轩辕黄帝。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新闻视点“辛卯年(201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同时解说2011年有1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特别强调台湾中国名誉主席吴伯雄首次参加黄帝陵祭祖大典活动。接着再从学生所熟知的网络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公祭轩辕黄帝网”。最后提问为什么会有祭祖现象的出现,从而导出宗法制。学生由于对该制度不熟悉,带着想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教学探究。

2.以电视栏目或新闻为切入点,打破教材体系,让现实与历史教学紧密连接

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必修1)为例:在导入新课时,先介绍中央电视台唯一的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海峡两岸》,节目宗旨是“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节目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热点新闻;第二个是“热点透视”,为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首先提问的由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引出“一国两制”,接着针对该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以及意义逐一进行探究。然后提问为台湾量身打造的制度在什么地方得以成功运用,这样就引出港澳问题的由来,以及港澳回归的过程、原因及意义,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历史。接着提到为何至今还未解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设计一个“为解决献计献策”的课外拓展活动。

3.以地方发展为切入点,使历史教学与现实巧妙衔接

以《向“距离”挑战》(人民版必修3)为例:由本课第一目“立体交通的诞生”想到我们重庆于2008年7月20日提出“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定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其中的“畅通重庆”就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于是由播放“畅通重庆宣传片”导入新课,引出第一目知识点;再从播放“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无线城市宣传片”引出“穿越大洋的电波”;最后由“重庆武隆沧沟微博卖瓜”导出“改变世界的网络”。其中可设计关于交通、通讯和网络的利弊探究,由于这些都贴近学生生活,踊跃发言者较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史学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做到以史为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多观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衔接,真正开展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汪兴涛.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第9篇

一 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其中,精神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欣赏过去社会的成就;而道德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对历史的不同诠释是如何反映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等。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态度和价值观,使之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家国情,发扬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 历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既然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作用。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又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那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工程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舆论的导向。因此,转变观念不仅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还涉及众多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包括媒体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养与唤醒的,这只靠“数、理、化、生”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2.掌握教育规律,巧妙穿插德育教育

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与基本原则,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具体结合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原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就要求历史教育要还原历史原貌,不能人为地为了某种需要而篡改历史事实,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正面教育原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大事,变幻多端,历史人物,忠奸同行。如何把握讲授的尺度,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把握正面教育原则,尽可能地弘扬正面人物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使学生受到更积极的教育感受。

(3)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再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它的教育意义仍是微乎其微的。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也为教育同行树立一个榜样。

除此之外,还有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等。

了解了以上思想教育规律,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其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略举两例。譬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内容,平时学生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淡薄。在讲授“”这一课时,教材中会提到几个著名的爱国将领的名字:谢晋元、姚子青等人,恰好这几名爱国将领都是梅州籍的,上课期间让蕉岭和平远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让同学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觉得“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3.延伸教材广度,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素材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4-02

1 前言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其时间短、规模小、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等优势,已经得到高中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使用。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基于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微课资源整合,以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最大效应。

2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不同于传统课程资源,但是它是在继承传统地理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再发展与再创造,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主要在地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馈、学习指导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又根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知识型资源 知识型微课资源是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微课教学资源。教师围绕地理教学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微课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启发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与知识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总之,知识性微课资源以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构建能力为主要任务。

活动型资源 活动型微课资源主要是围绕高中地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而开发的教学资源。为了推动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微课资源的引导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地理教师往往借助微课,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采用体验法、参与法、置换法、演示法等实践活动方式,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辅助型资源 辅助型微课资源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辅助作用的微课教学资源,它着眼于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辅微课资源尽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但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与辅助作用。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链接型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开阔地理认知视野,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因此,辅助型微课资源也是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与效益。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针对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的资源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整合意识,推动地理微课资源体系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

1)新旧教学资源整合。鉴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新的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加强地理新资源与旧教学资源之间的整合,使微课资源更好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持续的地理资源体系。微课资源与旧资源的整合,首先,要继承与发扬传统资源的优势;其次,微课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地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就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新旧教学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

如教学“区域发展差异”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差异,对教学资源进行再整合。把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有机融合在微课中,使之成为微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样既发挥了传统地理课件教学资源的作用,又通过微课模式,凸显微课的教学优势,实现传统课件资源升值[2]。

2)不同类型资源整合。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具有类型多等特点,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在不同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较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的最大价值呢?整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微课资源的整合设计,使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有机结合。@样就能避免微课因时间短小带来的容量劣势,更好地突出微课针对性强的优势,做到互为补充、互相支撑。

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型资源”可以结合“知识型资源”,使“活动型资源”紧紧围绕“知识型资源”展开设计与开发,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辅助型资源”又紧密围绕“知识型资源”“活动型资源”展开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链,实现课内向课外、知识传输向知识运用的有效延伸。

3)不同学科资源整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这种整合既要立足于地理课程教学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

地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丰富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库,推动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迁移,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高中地理学科与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可以尝试与高中历史、政治学科微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通过不同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用联系的教学思维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含金量。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引导下,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实际、微课教学特点,有序、有效推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

1)合理规划。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效率,避免微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规划[3]。地理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根据高中学校的统一要求,具体由高中地理备课组为实施主体。各位地理教师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解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考纲要求,制定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方案与建设流程,尤其要把微课资源合理定位,使微课资源能够贴近教材,紧扣地理知识点;贴近学情,充分考虑微课背景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习惯等,将微课与地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搭建平台。平台是微课资源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离不开资源平台建设。高中地理要根据“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强化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互动,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此外,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地理教师基于微课的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微课大赛、微课题研究等,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微课资源开发热情,提升教师微资源开发与研究水平,使平台真正发挥出辐射作用,建构起地理教师之间微资源建设的桥梁,营造出融合“微课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立体化服务h境。

3)微课制作。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关键是微课制作,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术,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高中地理微课制作要重点突出“三性”,即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

首先,微课制作要具有科学性。按照高中地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制作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

其次,微课制作要体现技术性。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必须要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微课资源,以确保微课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助于凸显微课优势。

最后,微课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更好地展示微课的魅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优化微课设计,融入艺术元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4)应用改进。微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为了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价值,更有助于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改进。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自身对地理教学的理解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4]。此外,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改进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同行点评、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促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的再提升。

4 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微课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必将推动地理教学的新发展、新突破。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强化实践探索,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更好地发挥微课在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添更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2]苑雪.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世界,

2014(9):178-179.

第11篇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高中历史;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51-02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它既支持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又能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三位一体的互动效果。并且它拥有突出的软件兼容性能,可以有效帮助教师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用以教学,因此对由黑板、粉笔、板擦构成的“三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可以说,电子白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相信电子白板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现代课堂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1]。笔者结合这两年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选取生动的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电子白板使用的一些感悟。

1 电子白板让备课变得更加丰富,提高专业水平

与其他软件不同,电子白板本身就包含多种教学素材,十分方便实用;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因此,教师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应用数据库中的素材,可以随心所欲地导入图片、视频甚至是各种声音。如在“新航路开辟”一课中,笔者利用资源库中一段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小城繁荣的商业视频,录制一段解说词,做成三分钟的“微课”用于新课导入,新颖、生动,效果颇佳。这样制作的带有自己标签的独特个性化课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

笔者在教学准备中还有意识地“怂恿”学生出现在课件中,事先向学生提出某个与所授课内容相关或并不相关的问题,然后将答案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工,加入到课件里。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时露出惊喜的表情,说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主动找教师回答问题,甚至回家自己学习电子白板,剪辑后送给教师。笔者会让学生亲自使用电子白板为大家讲解,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的讲解带有自己的个性,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2 白板让教学变得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多方交流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电子白板的应用为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三位一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对高中历史来说,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特殊功能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双丰收,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探照灯和放大镜,突出重点 为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结合五段文字材料,通过白板的批注功能,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重点的部分标注出来,并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探照灯和放大镜功能,将五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一一凸显出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所学内容。

利用拖放功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细节意识 电子白板有拖放功能,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先打乱正确的航海路线顺序,要求学生到白板前“拉拉扯扯”,将众“神”归位。在拉扯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最终完成航海家和路线的正确匹配[3],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路线的描述视频,但是视频中的描述稍快一些,播放第一遍时学生只能答出一小部分,到第二遍时学生就可以记住大半了。这样循序渐进,多加练习,学生的细节辨别能力和专注程度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丰富考评机制 时间观念较弱、做题拖沓等在很多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在历史课的当堂训练中,笔者有意识地使用电子计时功能,布置十道选择题,这些题量通常用四分半到五分钟做完,但课上只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做完,并使用电子投票器统计做完的人数和正确的个数,从而让学生产生紧迫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使用电子奖状,对优秀者予以奖励,以一个月为期限,统计数量,作为学生学期考评和年终评优参考的一部分。最终,学生比较乐意地接受了这种新的考评方式。

3 拓展知识空间,及时反馈评价――白板在课后巩固环节中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 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可以将教学轨迹保存到软件中,利用回放功能,学生可以随时复习到不同时间的知识,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传统的纸质笔记方式也被改变,甚至被抛弃,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交互式学习、探究,交流、巩固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白板带来的变化绝对是革命性的[4]。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便于他们及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既节约了备课时间,也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将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和学生参与讨论的成果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导出,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补充到数据库中,形成良性循环[5]。

课后反思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学离不开反思的支持,及时的反馈让教师有足够的信心来调整教学,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这给学生带来很多益处,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培养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使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的处理结果更加清晰、高效、动态化;而对教师来说,通过电子白板则有利于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和自身专业化成长。

4 结束语

总之,从黑板到白板,不是颜色的变化这么简单,它对课堂教学来说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在以往教学当中,黑板是一种供教师板书的界面,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媒介,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带来完美的触控和互动体验。在装备了电子白板的班级中授课,教师魅力毕现、活力四溢,将语言符号和情感信息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则精神振奋、积极互动,形成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因此,电子白板是被应用广泛的一个教学平台,提高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效能,既让课堂教学显得现代而活泼,又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对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也有较大改善。鉴于此,教师应不断挖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潜能,使其真正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王昶.巧用电子白板,活化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

[3]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第12篇

有利于促进课程理念的实现。

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微课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使他们在正确认识学习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逐步掌握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方法,通过自觉、有效地获取使用信息,从而学会学习,完成自我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素养的培育。对历史学科来说,其最重要的学习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能逐渐养成的一种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和核心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知识、情感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有利于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直观感知历史到理性积累知识,从理性积累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内容的鲜活性决定了历史学习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历史的过去性又容易造成学习历史的陌生感,加上传统历史教学的僵化模式,更是使“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势,尤其是学生升入到高中之后,对史料分析和解读的能力明显不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造成历史课听的懂考不好,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微课却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既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情境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工具(如自主任务学习单、在线测试等)。 

此外,历史微课能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对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数量,来自视觉的有83%,来自听觉的有11%,来自触觉的有3. 5%,来自味觉的有1%;人在记忆信息方面,能记住自己所读的10%,自己所听的20%,自己所看的30%,自己所听所看到的50%,自己所交流内容的70%。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获得的历史知识远远多于传统课堂,而通过讨论、交流所保持的知识也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这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即教的方式的变革、学的方式的变革以及教与学交流方式的变革,也是由千人一面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进行,偶有一些自主活动的活动也受制于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而在微课教学中,它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的环境,难了可以反复,易了可以快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重视,平等和服务成为核心。教师更多的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老师能够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相应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方式,收获相应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如资源的补充、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个性化教学辅导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通过预习微课先了解重难点知识,然后通过课堂活动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通过提前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开展针对性学习。和导学案相比,教学微视频和自主任务学习单的提供,使预习更有趣味也更加高效,可以说是导学案的视听升级版,这为促进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课堂上通过微课的引用,可以轻易的创设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对于基础知识则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的形式进行检验,优化了教学环节,高效地开展了课堂教学。授课结束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复习,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复习微课或进行拓展资源的学习,这可以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知识点,扩展学习视野。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平台的推送功能,推送在线作业题,及时得到作业的评价和获得相关反馈信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记录与保存,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也能够为老师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以及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提供便利。但每一次的在线作业不易过多过难,如果复习的数目过多过难,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微课能推动精细化教学,一节好的微课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准的知识整合力,在上课前要广泛地收集教学素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微课的“微而全”的特征,思考如何合理有效地划分出有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的知识点;思考如何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和自主任务学习单;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小的切入点,把知识点讲清、讲透;思考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以满足探究活动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如何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移动式、泛在式的学习,最大程度上将碎片化的时间使用起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表达水平。微言大义是微课的特色,在微课教学的具体步骤中,一定要精炼且主题明显,禁止拖泥带水。具体授课时,老师必须确保其所授内容言简意赅、逻辑清晰且十分简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