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辅导总结

初中物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07-05 10:4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辅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52

现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然而一直以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教师受“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影响,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教材”,重视优等生,重视“升学率”,从而把差生和后进生甩在一边,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放在心上。长此以往,就会使中下等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种“一锅煮”、“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就存在“吃不饱”、“吃不好”和“吃不了”的现象,这种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教学会造成优生和差生的两极分化。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改变教学观念,认真探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要求

所谓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要求教师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根据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

1.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及现有知识水平

首先,在分层之前,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可通过测试、提问、实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为标准而作简单的划分,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类(优生)、B类(一般)、C类(较差)。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能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但教师务必要心知肚明,并以此作为划分小组、分层教学的重要根据。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分层只是暂时的,只要树立信心,勤奋学习,谁都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

2.认真备课,对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物理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备课,并且备课时要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C类学生,只需要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即可;对B类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A类学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总之,教师要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认真备课,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比如,笔者在教学《压强》时,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分别是:C类学生要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B类学生要通过实验,能总结出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会用压强公式解决较复杂的计算题;A类学生要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并懂得灵活应用,解决多种压强问题。

3.改变形式,对授课分层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来的授课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优生和差生。一般程序是:自主学习――集体教学――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集体总结。这种授课形式,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程序: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而且兼顾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4.分类布置,对作业分层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不同,所以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应不同。而课内作业要全班统一,其难易程度以适合中等学生为宜。课外作业则要分层布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加工、巧处理,作业要求精,而不求多,实行必做和选做相结合,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但教师要做好监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通过对作业分层,不但促进差生健康发展,而且能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抓好课外,对辅导分层

实践证明,抓好物理课外辅导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分层辅导才更有效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不应采用补课的方式来增加学生负担,而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辅导。其辅导方法主要是:对A类学生,辅导的内容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拓展和加深,使优生更优,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B类学生,辅导的内容侧重于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C类学生,最好采用一对一辅导的方式进行,辅导的内容侧重从基础物理知识开始,同时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表扬激励,对评价分层

第2篇

关键词:起始阶段教学 初中物理 重要性 试验 生活

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从根本上确保物理教学质量,其核心在于把握好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在整个起始阶段,学生对物理充满了好奇,教师若能仅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物理学习中,对学生的学有益处。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始阶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起始阶段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及起始阶段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始阶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起始阶段

初二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时,能够被物理书本中的实验图片所吸引,甚至一些学生会模仿图片中的试验步骤进行试验,一段物理实验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刚刚学习物理时学生的自豪感与迫切感的心理,对物理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一直持续,不仅关系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同时还关系着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由此可见,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始阶段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而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中,能否充分利用起始阶段的教学优势,则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起始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要在给学生上课前尽量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这门课时,心情是兴奋的、激动的,物理教师若能重视这种心理,并紧紧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则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具体说来,老师要上好第一课,好好利用物理学与生俱来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让他们上了一节物理课后,就喜欢上物理学习。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中,物理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课,而是将一个广口瓶、一个熟鸡蛋放在课桌上,让学生在不打碎瓶子、不破坏鸡蛋的情况下将熟鸡蛋放在瓶子里。一些学生在尝试之后发现根本不可能,瓶口内径比鸡蛋的最大截面积小,要将大的鸡蛋通过小的瓶口,不太可能。这时,教师可以不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用火柴将一张纸点燃,将其迅速塞到瓶子里,将熟鸡蛋放在瓶口,在学生的目瞪口呆中,鸡蛋进入了瓶子。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对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简单有趣的物理试验,将学生理念中的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物理学习中。其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始阶段作为物理知识的基础积累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物理知识积累。物理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个实验,尽量呈现出有趣的甚至令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位教师必须牢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结合物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合理地安排每节课,在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起始阶段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使用试验的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物理学习进行正确定位,教师若不进行讲解,学生就会与学习其他课程一样,由开始的感兴趣到最后的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如:运动鞋的鞋底上为什么会有花纹?筷子放到水里为什么看起来偏折了?镜子为什么能看到你?钢铁制成的轮船为什么能在水中航行而不沉底?通过引入这些生活现象,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深化物理知识,同时能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联系,在提高自身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把物理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差、理解能力薄弱,因而感到比较吃力。倘若再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就会直接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会自暴自弃。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初始阶段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的信心,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三)增强师生关系,做好课外辅导。

在起始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例如:学生在初学物理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物理好学吗?”“物理难吗?”“数学学不好能学好物理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对物理在存在好奇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此,物理教师应积极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回答,积极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物理学习的信心。在增强师生关系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2]。对于开始就有点掉队的同学,一定不能放弃,做好心理辅导和学科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同时,辅导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老师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取得学生信赖和尊重的过程,情感教育对教学的帮助是很大的。

三、总结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做好起始阶段的物理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增强物理学习的效果。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起始阶段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始阶段,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更注重该阶段教学的有效性,该阶段不仅关系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还关系着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优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中,在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知识衔接;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108-02

一、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由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学习内容上、学习要求上、学习方法上的不同,高一物理难学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困难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知识对比。

(1)知识衔接方面。初中对物理现象、规律只作定性说明、简单的定量计算,而高中对物理现象、规律常常要做模型抽象(如质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高中内容都比初中的深,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2)初高中知识点难度的要求不同。高一物理学习的困难主要涉及到弹力、摩擦力、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等学生最感困难的知识点,从初中自然科学中零星的物理知识到高中相对完备的物理学科体系,是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其台阶不可谓不高。

(3)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初中物理教学很多时候只要“知其然”就可,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知其所以然”,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初中阶段只要掌握了一般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便可解决大多数的物理题,而在高中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1)不良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模式完全依赖教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学习不主动,不预习、不复习、不总结;课内不作笔记,在他们看来做题似乎就是学习的同义词,解题为了应付而解,从不总结方法,只是死记公式,生搬硬套。

(2)学习方法不灵活:大多学生学习方法没有随着升入高中而随之发生变化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主要是在死记硬背,总认为数学计算能力好,就可以解决一切物理问题,解题时,经常是一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几乎不需要分析物理过程、不需要建立较复杂的方程组、不需要建立物理模型、不需要等效思想,不关心概念、理论的建立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仅停留在浅层次。随着知识内容的深入,仅凭直观感觉解题,会发现学习的困惑越来越多,障碍越来越多。

二、解决对策举隅

1.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处理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关系,搭建衔接桥梁,并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挑了几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分为两小组进行对照试验。其中第一组,在辅导时,非常注重习惯的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已学过的概念、规律、公式及各物量的单位后,结合一些简单例子把物理知识点、解题习惯和解题规范融入其中,并严格要求他们一步一步按照习惯操作解题。而另一组只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物理上的疑点与难点。经过一两个月的课后辅导对比,两组辅导的时间几乎相同,但效果差异较大:注重习惯培养的这几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很明显提高,而另一组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普遍存在做题丢三落四、不能类推解题方法等问题,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的良好物理习惯。

2.良好习惯养成的具体实践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加强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习题教学中,如果善于应用图形来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所隐含的因素,把物理问题转译为一定形式的图形,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往往事半功倍。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①尽可能用作图分析物理概念、规律及解题过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使之不断体会物理图像的重要性,培养其作图习惯。②作图时要求合理、完整、清晰,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把握作图要领。③要求学生做到图像大小适当。④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操作习惯进行规范化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变好了。

(2)培养学生常规解题方法的习惯,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片面地注重知识概念的传授,而忽视习惯传输和方法传授。应注重物理习题各种解法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解题习惯。而对高一新生更应重视常规的基本解法,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解题方法,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习惯,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要抑制物理作业中一错再错的现象,就应养成对习题有一反思、回味的习惯,狠抓落实,不能做完、听完了事。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解题后要及时回味、归纳、思索。那么在解题后哪些东西值得反思呢?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反思解题结果,确保答案无误;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方法,实现一题多解;等等。

(4)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要做到解题规范,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程,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除了教师在黑板上讲例题时,经常讲解题规范化要求;讲评试卷时,要有意识结合规范的解题习惯,讲评每一步骤评分及失分情况,反复强化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第4篇

编号:G40(2013)7-02-02

作者:罗强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

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应使他们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题海战术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教师讲过的题目,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的题目,多归类、多反思、多找寻规律。力争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总结一下的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等。这样,时间长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就形成了。

二、教师还可以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造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三、加强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学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训练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四、引导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进度,选编一些想象题发给学生,每道题都提出要求、规定范围,正确引导,及时总结。可利用物理辅导课,按周、月举行组、班的科学想象汇报会,活跃学生的学习空气,激发其学习物理的情趣,拓宽学生想象思维的广度,促进科学想象思维的不断深。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既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临川一中 344000)

第5篇

一、弄清差生的特征表现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差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物理概念。不能理解或理解不透,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及概念的联系。

(2)物理公式。只能照搬,说不清公式由来,说不清各物理量的意义、单位及公式所反映的物理规律。

(3)探讨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探讨问题时只求结论,而不进行积极的思考,遇到困难,持消极态度。

(4)阅读教材。看书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叙述的问题,也说不清懂了哪些,更提不出问题;同时阅读速度慢,且注意力不集中,无自觉性。

(5)物理实验。掌握不住最低限度的操作技能。做实验时,往往无从下手,不能迁移知识处理新问题。

(6)物理作业。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法则,乱用乱套公式,不检查解题过程与分析结果,也不能说明解答问题的依据,做作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常出现抄作业现象,

二、差生的成因剖析

1、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分化

目前,多数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都把升学当成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分数、升学成了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因而不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少数优等生身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这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形成了严重的“陪读教育”,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2、教师教学上的“超纲”要求,导致学生分化

不少教师为了照顾少数优等生或为了应付竞赛,随意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进行“超纲”教学。例如,有的教师把现行教材上已删去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公式,并联或混联电路的计算等又重新搬回课堂,要求学生掌握。这样虽能使优等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但对大部分学生说,形成的仅仅是些模糊感念,似懂非懂,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学习而分化。

3、教学进度过快,导致学生分化

在乡村中学,学校或教师大都把教学进度订的相当快,脱离了实际,过早地结束课程,搞“深化”教学。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逐渐掉队分化成差生。如初中二册物理,有的学校第一学期要求结束第十一章“电和磁(一)”,有的教师甚至第一学期就把所有内容上完了,进度过快,这也是初三学生分化明显与初二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常考试,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分化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加之要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心理压力很大,逐渐造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进取心,甚至有些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我在与部分差生的谈心中了解到物理成绩常常不及格,是他们不愿意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屡次考试失败后而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和欢乐时,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失去进取心,造成学生分化。

三、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求知欲

1、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动力,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差生进行主动学的关键。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因为,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着启动定向、强化迁移的作用,通过教育使其正确地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将社会的需要自觉转化为个人学习的需要,逐渐形成远景性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2、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初中物理是新设学科,具有启蒙性质,从学生刚学物理时,就应注重培养其能力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引导他们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完成作业前复习,在掌握教材基本概念、原理的前提下,做练习或解题。学习概念、规律、公式要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熟记。

平时教学中,在读、做、算、绘等基本的技能方面,积极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各种竞赛活动,以训练其速度和培养其能力,并坚持正面教育和多鼓励的原则。

3、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为了唤起差生课堂学习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学生实行分组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增强差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逐步提高,同时也控制了学生分化。在教学中,把“智力差、基础差、态度差”三差中有二差或三差的学生编为甲组,把“智力好、态度好、基础好”的学生编为丙组,其余学生编为乙组。对于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作不同要求。课堂教学中立足于乙组,提高丙组,扶持甲组。采取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度和教法以乙组学生水平为基点。对甲组学生实行“四多”、“一优”即:多鼓励、多提问、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

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提出不同要求。让甲组学生完成基础题,给乙组学生增加中等难度题,再给丙组学生增加一部分难度较大、灵活性强的题。同时鼓励甲组学生完成乙组的题目,乙组的学生完成丙组的题目。学生练习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甲组,给以辅导,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4、采用单元教学达标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每上完一个单元,随之进行测验,着重基础,通过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有足够的掌握学习的时间,然后再进行一次平行性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达标程度。达标的学生科进行巩固性和拓展性学习,拓展知识面;未达标的,则给予个别辅导,进行矫正学习。

采用“反馈―矫正―达标”这样的方式,始终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成绩,从而控制了学生的分化。

5、抓好总结性达标测验

第6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及时改变角色

在2l世纪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会学习、善发现,广博通识,开拓进取,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物理教学应充分运用学科特点,重视物理对发展人的能力的价值,重视可持续性发展。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将来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适当延伸,做好课内外融合

我特别重视课内的教学,强调打好扎实基础的重要性,消除学生好高骛远的心理。在课内教学也不能照本宣科,简单的内容少讲、略讲,适当增加课本中没有而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而且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没看过的新鲜内容。每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是最专心听、最努力学的。

课内教学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问和教学对象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拔高、加深。对物理学习尖子的培养主要是利用课外的时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课外活动在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上都能给予教师最大的自由度。例如:我在课内讲到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这个内容后,适时地在课外活动对这一内容加深和扩展。让学生根据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部结构特点,先从理论上分析扩大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和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致力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探究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在培养尖子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讲解理论时,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讲解完理论后,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我就让学生分析杆秤的制作原理。利用这推广得到的知识分析杆秤的确定定盘星(零刻度)、确定刻度等制作原理,并解释市场的不法商入利用改变秤砣的重量缺斤少两的欺骗行为。

物理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控制或创造的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客观状态下,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活动。实际问题除了日常生活现象外还应包括实验。在辅导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安排了一定的时间,做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的养成。物理学方法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和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播方法。在知识辅导过程中,主要是进行了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和物理学理论学习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新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将如下的一些物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到物理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与学习的有力工具:主要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和模型法等七种。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1)确定观察的目的;(2)制定观察的方案;(3)进行实际观察;(4)翔实的记录;(5)初步描述;(6)初步解释;(7)核实观察结果。方法教育还包括物理理论学习的方法教育,在常规教学和竞赛辅导中,通过严格的要求、持之以恒的耐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做好“五连环”学习方法后,要多联系实际、多提出问题、重视自学和课外阅读、重视自我总结和自我调整。

五、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从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看: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基本处于外部感性兴趣的阶段,稳定性较差;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形成因果兴趣的学生会逐步增加,这种兴趣比较稳定,但当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这种兴趣也会产生波动;理论兴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处于理性兴趣的阶段。

1、通过各种方法巩固学生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例如: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来激发兴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或讨论式,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兴趣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23-02

初中物理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不断追求真理和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初中物理老师应在物理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程序、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方面做的总体考虑。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1、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并善于总结

有些学生整天做很多习题,学习资料很多,但是成绩不理想,重点就是没有明白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和解题的科学方法。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总结解题方法,清晰解题思路,只有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和课后复习、归纳的习惯

教师可介绍预习方法,在开始阶段对学生布置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给学生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写预习笔记,定期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预习时首先把未学过的课程仔细阅读,将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部分予以标注,将有关以前学过但忘记的知识进行再次记忆。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使学过的知识有层次的罗列,纵观全局、灵活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和物理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同时,课后复习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然后进行章节的连贯复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相似物理概念、公式的比较,加深掌握

学生在学习相似物理概念、公式时,容易因记忆不牢或理解不深刻混淆,学会对相似概念的比较分析,更为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和公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必死记硬背,同时减少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学习变的更为轻松。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兴趣发展的高峰期,遇到新鲜的事物时总想探索其中奥秘,明白其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正确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发主动的爱上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生动形象的对比以及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保持物理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一般都会对实验操作感兴趣,教师要充分遵循学生希望亲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科学探究,做好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做实验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猜想得到证实,让学生得到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三、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1、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重视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对个别的不认真听讲且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但是不能进行体罚。物理课堂教学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作用之下集中学生注意力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个别基础较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认真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会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物理课堂教学应当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物理课外辅导。在辅导时,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对学习方法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他们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辅导,使这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可使学生成立帮带小组,让学习较好的学习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深一步的理解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

1、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般来说,教师都比较喜欢班级的优秀学生,他们学习努力,学习方法得当,成绩较好,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点。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能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出言讽刺。

2、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完成学业的引导者。如果过分强调教师尊严,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无形中就增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适当放下长者的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取得学生的信赖。

3、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自尊心比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他们一般忌讳批评,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

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学好某些知识和取得较大进步时,适时的鼓励学生。只有学会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的尊重老师,从而更为积极的物理学习知识。

五、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1、引入研究型学习法,提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研究型学习法是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阅读、归纳等能力的而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教师编制思考题,让学生来归纳总结。(2)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挥了自身的才能,这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表达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见解,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发现法,挖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

(1)发现法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动的探索发现,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用自己的思想学习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2)发现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改变学习心态,主动学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分析,尽可能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当然,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通过探索钻研,找出最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物理教学办法,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邵宝钧.浅谈物理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09(3):2-3.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分组实验 观察 动手 探究能力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指出:“物理教学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过程,提升对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应将以验证实验为主改变为探索性实验为主,从而构建探索型学习过程。”从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看,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科标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物理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把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再现,而且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动手能力。因此,上好分组实验课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科学合理分组。实验课前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任务及分工。初中的物理实验普遍比较简单,条件允许,实验尽可能做到2人一个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男女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

2.课前做好预习。为了使学生分组实验有序的进行,在学生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即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清楚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用什么方法去完成。

二、实验操作阶段

1. 讲解实验要求。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应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从物理实验过程的指导入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从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还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实验过程,把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

2.示范操作引领。教师在实验中操作规范,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组织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作一些典型错误操作,让学生查找,使学生领悟到错误所在。把此示范演示放在教室进行,因为学生早已适应了教师在教室讲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和演示实验过程,能静下心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然后进入实验室,他们就能有目的、有条不紊的亲自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加强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其探究内容不过统得过死,否则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要边巡视边指导,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现象,并要求要求他们如是客观的做好实验记录。对学生实验中的困难、错误和不规范,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做实验,对于女生和不爱做实验的学生更要如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打下手,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初中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大,好奇心强,理解力差,他们中有一部分学生胆大、好动,注意防止意外发生,如触电、试管破裂、沸水溢出等,万一发生立即处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总结阶段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同学实验后的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点评实验的得与失,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在学生实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对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课上的观察和学生写的实验报告对实验的成败做出总结。多表扬学生做实验积极的一面,并提醒他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得出和正确性,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好实验中学生的过失,不要过分指责他们,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往往是从物理实验开始的。实验不仅是帮助初中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手段,也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实验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督促学生重视和学好实验,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成国芳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20期

3.宋京学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10 年第 5 期

作者简介:向美珍 女 1963年1月出生 大学本科毕业 中学物理实验师

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及管理

工作单位: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第9篇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让学生体会

(一)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其中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一)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重视。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对个别不认真听讲且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进行严格教育,但是不能体罚。

(二)物理课堂教学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作用之下集中学生注意力。

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个别基础较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认真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物理课堂教学应当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物理课外辅导。在辅导时,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对学习方法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辅导,使这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可成立帮带小组,让学习较好的学生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深一步地理解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认真地学习,及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学习物理教材,怎样听课、做摘记、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为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站在完善学生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新课程教材注重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教学设计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应该避开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汽化现象。

六、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第10篇

一、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因些,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二、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你结合自己的特点 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必由之路。

六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

其二

一、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控制,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精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利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略的断定、推理和盘算。

二、器重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重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剖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落后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窗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略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重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略(即剖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盘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剖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色,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器重察看和试验

物理是一门以察看、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察看和试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讨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察看,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出身于细心的察看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器重对现象的细心察看。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察看,才干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活泼、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察看,才干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窗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察看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活泼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器重试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试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察看老师的演示试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试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试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来断定自己设计的试验计划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曲折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试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试验。这些都需要同窗们自己独立思考、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察看、断定、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剖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四、学会"两头堵"的剖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色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窗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重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剖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和控制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利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体系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辅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剖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疏散的概念体系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体系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1篇

一、探究式教学组织

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科学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当学生独立探究有较大困难时,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例如,“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是初二的物理教学内容,此时,学生的实验技能比较弱,实验要求又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组织以问题为线索,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逼近探究问题,得出探究结论。

针对探究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探究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性教学形式,这样的探究形式还可以解决探究时间不足的问题。在采用这种探究形式时,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通常可以遵循这一路径:明确探究问题—布置探究任务—小组探究(教师搜集小组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全班小组间交流(分享探究资源)—归纳、总结。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就可以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探究,一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另一组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实验资源。

当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实验资源充足时,可以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布置探究任务—深入学生(解答疑问,搜集问题)—组织交流。

二、实践活动教学组织

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它打破了以教室为主的封闭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室、校园内开展课题研究,还可以走出教室,到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环境中去开展学习。

实践活动教学组织方法可以采取如下程序:建立研究小组—选题辅导—活动指导—活动交流—活动成果评价。

(1)建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确定可以采取班级内自由结合、班级内随机组合、跨班级随机组合等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每组3~5人。随后要选举组长,做好分组名单记录,以便检查督促,还要建立实践活动课记录档案,准备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表格中应有明确的课题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活动情况记录以及备注。

(2)选题辅导。在选题辅导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申报课题。题目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后设计课题申报表,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问安排、成果形式等。要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申报表,并留作备案。

(3)活动指导。在活动指导环节,教师主要应把握几个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辅导。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在课题表申报后,通过课题表了解学生是否明确研究问题,研究的方案是否可行,对于有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第二个关键环节就是指导实践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参与学生活动或在学生活动后了解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之前的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一起听取代表小组交流的学生汇报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4)活动交流。各研究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交流过程可以由学生全程负责,教师可在此之前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设计好交流过程的评价工作。评价的角度和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这样可以给更多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可以一学期举办一次这样的交流活动。

(5)活动成果评价。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是激励和发展性的评价。活动成果评价虽然放在了最后,但实际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积极的、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是不能少的,其中包含两重意思,既是指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又是指评价的内容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进步情况。一个课题完成后,要有总结、各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给予的评价可以是等级评价,重在参与,参与了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就算合格;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语,即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承担工作所起的作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等具体的描述;还可以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各小组在班上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参加年级交流。获得展示的机会是令学生感到最骄傲的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物理能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26-02

边远山区的中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上听得懂老师讲课,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有的只会依葫芦画瓢,甚至乱套公式,物理能力表现较差。所以,探究如何提高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边远山区初中学生有着他们的特殊之处,无论是从生源质量、教学环境、师资条件等各方面来看,都不如城市学校。针对这种现状,本论文对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情况作了调查和研究。

1.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现状与分析

边远山区的初中学物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物理能力普遍较低,教学质量较差。阻碍初中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教学方式的阻碍。有部分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物理教学形式。边远山区的学生基础差、胆量小,给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学带来困难。有很多教师已试用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但成效较低,以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阻碍了中学生物理能力的发展。

1.1.1教师一人"表演",限制了学生的参与。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常常是由教师一讲到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超前提示,扼制了学生思路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思维发展。

1.1.2重结果,轻过程分析,学生受益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中有方法、有能力,只有突破过程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常常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这阻碍了探索自然、搜集信息、归纳总结等思维流程。

1.1.3思路单一,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有些教师对生活现象挖掘的深度不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学生的思路缺乏充分准备,只是进行单一的讲解没能发散问题。

1.1.4就事论事,忽视总结和反思。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经常在得出正确结果后就结束了,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只停留在怎样解这个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升华,没能很好的归纳方法。

1.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上完物理新课后有的初中学生连书上的知识都不是很懂;有的初中学生能理解书上的知识,但没能掌握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导致不会应用知识进行解题;有的学生能运用书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算,但运用不够灵活;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对课本知识理解较好并融会贯通。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课堂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这也导致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降低。

1.3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虽然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表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

1.4受边远山区条件的限制。调查显示边远山区的条件对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4.1学生没有课外资料。边远山区的初中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外辅导书,学生所获得的物理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和教材,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1.4.2学生没有条件见多识广。边远山区的初中学生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回到家里几乎全是不识字的祖辈,除了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外就是看电视,学生学习物理的引导情况基本上是由物理任课老师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开拓性。

2.对提高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物理能力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认为对初中学生来讲应"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为生活服务。""从生活走向物理"实际上就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物理为生活服务"就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指导生活,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1]

2.1教师角度的策略。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物理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边远山区这种主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物理能力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建构的。所以,为提高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2.1.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物理教学是提高初中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传统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或讨论探究式。即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法让学生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教师要精选习题,杜绝 "题海战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基础知识和练习目的精选习题,教师要选好题,就必须对题目作认真分析,一般应分析:解这个题目要用到哪些物理知识;题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和复杂程度,以及涉及的条件如何(是否有隐含条件、多余条件);解题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这方面要训练达到的程度;解题中的困难、关键和易错点;解这个题在了解物理知识与社会、技术、生活的联系方面有哪些价值;解这个题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价值。如果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对讲解的和布置的作业不加选择,学生将会成为解题机器,这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但学习效果却不佳。

2.1.3教师应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过程的分析是很关键的。一个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往往是由多个连续的物理阶段按事件发生的联系链接而成的,因此要能顺利地将整个物理过程分解为多个较简单的物理阶段,并建立各阶段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物理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学生建构出物理情景,从而顺利地将各物理阶段所体现的物理知识链接起来。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1.4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不少学生认真听了课并做了大量习题,但物理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原因是学生很少进行课后、题后反思。只有经过反思,学生才能清除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形成更加科学、系统和清晰的物理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了解不同学生的经验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的物理结论,并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探究活动、一题多解,多题归类等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类,顺利完成知识上的迁移。

2.2学生角度的策略

2.2.1学生应当对物理知识掌握牢靠。物理基础知识是物理应用的必要前提,中学生应当主动学习物理知识,记录和整理好重要的知识点,并注意知识点的适用条件,充分和牢靠的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2.2.2学生应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其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物理习题。在题目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和隐含的条件,在解题时就需要学生善于分析题目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学生要注意题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指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的语言,或是对本题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变化方向的描述和对物理过程的界定。比如说"匀速直线运动"、"光滑平面"、"速度相等时"、"滑动变阻器

连入电路电阻最大时"等关键词语。关键词是我们解题思路的起点,也是我们构建正确物理模型的关键。当然,学生还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所以,作为中学生应当自觉的训练自己的物理审题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2.3学生应当养成课后、做题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初中物理知识点的量是很多的,合理的整理和归类,不仅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而且还能提高效率并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启迪。通过学生对的归纳和总结还能培养个性化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2.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时学生应当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合理创设物理情景,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物理思路,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时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结合边远山区的实际情况,勇于观察,从生活实际出发,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突破阻碍中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思维障碍,最终真正实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宗旨。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