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时间:2022-06-09 02:2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的反射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光的反射教案

第1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推导过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平面镜问题的关键。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用虚线;平面镜成像,其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含义是像正立且与物等大。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澄清学生头脑中“像”的概念。要突破这一点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中像的准确定义,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2.教学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到一些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平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线和光束。

光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而从光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物体发出的光束,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结果,实际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在画光线时注意光的传播方式用直线表示,要用实线,而光的传播方向箭头一般标在直线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为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三种情况。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现象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

只发生反射现象,但有折射现象的同时一定有反射现象,只是反射现象有时极不明显而不考虑。通过作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有能量损失(被吸收)。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也要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因果关系要注意)

(2)(法线居中)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成虚像的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反射光线仍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而反射光线是无序的,不能成虚像的反射,但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两介质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5.平面镜成像。

演示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处,在A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关于像的概念让学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别是要区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画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B.照相,实质上是取得一个与人“相似”的一幅画片,只不过不是用笔画,而是通过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与长“相”具有相同的含义。

C.“看电影”也有人误认为是“看电像”,在初中就学过像的概念。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的图景,银幕上的图景对于底片(拷贝)来说是像的位置,像呈现在银幕上,作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应眼睛向着放映机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观的,观像是有范围的”。若电影院银幕处末放银幕,放影机放影时,拷贝上的像仍呈在放银幕处。戴近视镜的同学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而是这些物正立缩小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

A.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性质。即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平行光束。发散(会聚)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发散(会聚)光束。

B.平面镜成像为虚像,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纸呈现给学生,通过作图,测量得出)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呈面对称。

6.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控制光路。

例1已知入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线。一束光线与水平成40°角射来,欲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所放平面镜与水平面成____________角。答案:20°或70°。

解析:题目中只要求反射光线水平,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40°,一种是入射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140°。

例2证明: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转动θ角,则反射光线的方向转动2θ角。

证明:因为平面镜转动θ角,则法线转动θ角,当入射光线不变时,则入射角增加(或减少)θ角,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增加(或减少)θ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加(或减少)2θ角,即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为2θ角。

若上题改为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平面镜绕入射点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时,则反射光线转动的角速度ω′=2ω,。

(2)平面镜成像的观察。

例3一人站在湖边塔楼顶上观察空中的气球,已知楼顶离湖面高为H,人高不计。他看空中静止的气球时,仰角为30°。他看水中气球的虚像时,俯角是60°,问气球静止在湖面上方,离湖面多高?答案:2H.

解析:几何光学的突出特点是几何作图。此题作图的技巧是:先画一条水平线(在塔楼顶上)AB.A为塔楼顶端,过A点做AS直线且∠SAB=30°。过A点作垂直于AS的直线(用虚线)AS′,且SS′直线(用虚线)要垂直于AB。SS′直线交AB于C点。找到SS′直线的中点O,过O点作SS′的垂线MN,MN交AS′于D点,用实线连接AD,DS,且标明AS、AD、DC的光线箭头。如图所示,注意箭头方向不要画反,A点为观察者。过A点作MN的垂线交MN于正点。AE即为塔楼高,S′为气球S的像。SO即为所求h。

由图可知:

代入数据得

解得:h=2H

例4图2中AB表示一直立的平面镜,是水平放置的米尺(有刻度的一面朝着平面镜),MN是屏,三者相互平行,屏MN上的ab表示一条竖直的缝(即a、b之间是透光的)。某人眼睛紧贴米尺上的小孔S(其位置见图),可通过平面镜看到米尺的一部分刻度。试在本题的图上用三角板作图求出可看到的部位,并依次写出作图的步骤。

解析:

图3作图步骤:

①作S点对AB的对称点S′,S′就是S的像点。

②连接S、a并延长,与AB交于C点。

③连接S′、C并延长,与交于一点,此点就是可看到部位的左端。

④连接S′、b并延长,与交于一点,此点就是可看到部位的右端。

上述顺序也可以是②①③④或①④②③。

图4作图步骤:

①分别作、Ma、bN对于AB的对称线、M′a′、b′N′,则就是对于平面镜AB的像,M′N′是MN对于平面镜AB的像。

②连接S、a并延长,与交于一点,并作该点对于AB的对称点,此对称点在上,是可看到部位的左端。

③连接S、b′并延长,与交于一点,作该点对于AB的对称点,此对称点也在上,是可看到部位的右端。

上述顺序也可以是①③②。

(3)平面镜与运动学的综合应用。

例题略。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光学元件,在生活中应用也很广,这部分光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几何光学的学习要突出几何作图,同学们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作图格式进行训练,紧紧抓住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思考问题。

五、教学说明

1.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但要掌握好教学时间。

第2篇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

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三原色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太阳光束经玻璃棱镜发生光的色散实验、色光合成实验.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第3篇

无悔于我的选择,无悔于我的事业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还喜欢跟邻居的几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跳牛皮筋。路人看见了,总会投来奇异的目光,那眼神好像在说: " 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 ,是的我不仅喜欢和他们一块跳牛皮筋,更喜欢和他们做游戏,和他们跳舞、唱歌……说白了,就喜欢当 " 孩子王 " 。

就这样,我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考入浙江幼师。说实在的,就在毕业实习那阵子,我就怀着疑自己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那时在行知幼儿园实习,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天天给自己加油鼓劲:我绝不能上一堂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获得的微笑时,当我的实习成绩得到园主任、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我可以当老师了!

十九岁,我真正跨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做了一名幼儿教师。迎接我的是一束束纯真而带着探究的目光,孩子们打量着我这个自己也需要老师的老师。 " 别忘了,你是勇敢强健的爸爸、温柔慈祥的妈妈、善良可亲的姐姐,是博学多才的智者,还是和他们一起嬉戏的伙伴…… " 理智在不时地提醒着我。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的中间和 " 小男了汉 ?quot; 脑门顶着脑门,手腕扳着手腕地比试,跟 " 小公主们 " 一起唱呀、跳呀。从孩子们那友好、信任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底的声音:老师,我们欢迎你!

上美术课,部分孩子对着画纸置之不理,没有一点积性时,我只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语言课时,我为了教他们一个新词语或一个短语,我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忘做些生动地教具,便于他们理解。做幼师的,谁都怕带小班,但谁都逃不过要带小班,我也是如此,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小便经常解在衣裤上,刚开学段时间每天早上要哭,每天早上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情绪紧张,但还是要耐心地处理每件事情。我想我不仅仅要做他们的老师同时还要学会做他们的妈妈,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结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动了,还真觉得累。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爱心使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有一年我带小班,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她叫李佳烨。记得刚入学那天,佳烨的妈妈诚恳地说: " 本来要把她放到聋哑学校去,知道我们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在董老师班里,我想让她有个伴,那几个小伙伴她认识,所以想让即试试看,不行的话,我们再转园好了。 " 我看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期盼着能从好的嘴里发出与同龄人一样甜甜的声音,可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我……我开始有点惧怕 -- 这样的孩子来到我们班。让我怎么带好这个班?

几天下来,小佳烨还算能干,小朋友做早操排队,她也会走过来排队,她看到老师敲铃知道要集合。为了让小佳烨学会说话,我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她提示,鼓励她。下课时,我拿着一些图形卡片,让班上几个能干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说图形卡上的词语,让小佳烨对着我们的口型学。有一次上课时,我惊讶地发现她举高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 " 老师、老师 " ,叫得虽然不是不很清楚,但确实是在叫老师,一下子我们班的老师和 36 个小朋友不知道有多开心,我们兴奋地跳起来,佳烨会说话喽!佳烨会说话喽!那天,她妈妈来接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敢相信,在班里小朋友的鼓动下,佳烨对着我们两位老师叫了一声 " 老师 " ,佳烨的妈妈蹲在女儿的身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一脸憨厚朴实的母亲抱住了女儿。 " 辛苦你们两位老师了 " 好半天,她对着我们说。

第4篇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还喜欢跟邻居的几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跳牛皮筋。路人看见了,总会投来奇异的目光,那眼神好像在说:"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是的我不仅喜欢和他们一块跳牛皮筋,更喜欢和他们做游戏,和他们跳舞、唱歌……说白了,就喜欢当"孩子王"。

就这样,我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考入浙江幼师。说实在的,就在毕业实习那阵子,我就怀着疑自己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那时在行知幼儿园实习,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天天给自己加油鼓劲:我绝不能上一堂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获得的微笑时,当我的实习成绩得到园主任、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我可以当老师了!

十九岁,我真正跨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做了一名幼儿教师。迎接我的是一束束纯真而带着探究的目光,孩子们打量着我这个自己也需要老师的老师。"别忘了,你是勇敢强健的爸爸、温柔慈祥的妈妈、善良可亲的姐姐,是博学多才的智者,还是和他们一起嬉戏的伙伴……"理智在不时地提醒着我。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的中间和"小男了汉?quot;脑门顶着脑门,手腕扳着手腕地比试,跟"小公主们"一起唱呀、跳呀。从孩子们那友好、信任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底的声音:老师,我们欢迎你!

上美术课,部分孩子对着画纸置之不理,没有一点积性时,我只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语言课时,我为了教他们一个新词语或一个短语,我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忘做些生动地教具,便于他们理解。做幼师的,谁都怕带小班,但谁都逃不过要带小班,我也是如此,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小便经常解在衣裤上,刚开学段时间每天早上要哭,每天早上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情绪紧张,但还是要耐心地处理每件事情。我想我不仅仅要做他们的老师同时还要学会做他们的妈妈,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结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动了,还真觉得累。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爱心使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有一年我带小班,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她叫李佳烨。记得刚入学那天,佳烨的妈妈诚恳地说:"本来要把她放到聋哑学校去,知道我们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在董老师班里,我想让她有个伴,那几个小伙伴她认识,所以想让即试试看,不行的话,我们再转园好了。"我看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期盼着能从好的嘴里发出与同龄人一样甜甜的声音,可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我……我开始有点惧怕--这样的孩子来到我们班。让我怎么带好这个班?

几天下来,小佳烨还算能干,小朋友做早操排队,她也会走过来排队,她看到老师敲铃知道要集合。为了让小佳烨学会说话,我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她提示,鼓励她。下课时,我拿着一些图形卡片,让班上几个能干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说图形卡上的词语,让小佳烨对着我们的口型学。有一次上课时,我惊讶地发现她举高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老师、老师",叫得虽然不是不很清楚,但确实是在叫老师,一下子我们班的老师和36个小朋友不知道有多开心,我们兴奋地跳起来,佳烨会说话喽!佳烨会说话喽!那天,她妈妈来接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敢相信,在班里小朋友的鼓动下,佳烨对着我们两位老师叫了一声"老师",佳烨的妈妈蹲在女儿的身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一脸憨厚朴实的母亲抱住了女儿。"辛苦你们两位老师了"好半天,她对着我们说。

一段时间后,小佳烨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会说几个日常短语。在生活护理上,我们对她也是加倍地关心和照顾,佳烨很喜欢上幼儿园,特别喜欢画画,喜欢老师在小朋友面前夸她画画得好,看到小朋友为她鼓掌,她就知道小朋友也在表扬她、喜欢她。

我们也为佳烨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如果您没有做过老师,也许很难体会这份心情,但这确实是一个老师最值得骄傲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用满腔的爱换取的一份厚礼--一份世俗的天平无法衡量的感情:"孩子们爱我,我更爱孩子们。"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5篇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导演者——教师,其教学行为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

1 注重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设计思路,不是基于自己教的需要,而是重点考虑学生探索的需要,每节课我都会以我是学生的身份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样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我才能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经过反复实践,教材熟记于心,什么样的概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什么时候学生不得要领,应怎样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能比较顺利解决,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的,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根据日常生活的惯例,走进死胡同,应及时发现并给与指引,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归纳和总结的,教学设计始终遵循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过程,以问题为主线,环环相扣的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到并掌握结论.

2 探究式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问题方案简单的教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听教师讲完后,按部就班的去完成,而让学生探究式设计实验,摒弃完成任务的心态,给他们考虑为什么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就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复习电学中的三个重要参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间表象的联系,寻找内在规律,如何论证猜想是否正确,物理中常用、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如何进行实验,首要解决的就是设计实验的方案,通过前面所学的基本电路图的组成,及测量电流电压所需要的工具,还有多次改变电压、电流的滑动变阻器,很快他们就设计出实验电路图,选择了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这样,当学生的方案设计出来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探索求学的愿望和动力.

3 坚持精讲精练,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精讲即要求教师课堂上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准确清楚的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精炼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计算题教学时,首先师生共同总结出要用的公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对同一段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通过公式求其他任意一个,如此顺藤摸瓜,原本复杂的计算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4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切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做到几个精心: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智能点、启发点;精心构思教学手段;精选例题;精心批改作业,如在研究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猜想,一般学生都会由吸热而而猜想物体温度升高;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解决怎样加热、怎样显示温度变化、实验过程中应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实验结果交流之后,有的温度不变,有的温度升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从中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最终得出固体有两种,一种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一种熔化过程温度升高,即:晶体和非晶体.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将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平时评讲试卷或练习题时,我先把必须讲的几个题、重要的典型的几个题挑出来详细讲解,其余题目讲还是不讲由学生决定,即全部学生都会的题目不讲,有部分学生会部分不会的题目就让会的学生起来讲,或同学问互相讲,同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②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感觉难以记忆,此时可以告诉学生记忆的窍门:凡是从密的到稀的物态变化,都是吸热的;凡是从稀的到密的物态变化都是放热的,而物态变化的名字也有窍门,只要名字中带有凝字的,都是由固态开始变化的;凡是名字中带有华字的,就是固、气之间的,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组成知识网络,例如学完光学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光现象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三部分进行梳理,遇到一个光现象就分类到直射、反射、折射上去.

第6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停地去创造,对每节课我都会细细品味,或欣喜、或迷茫、或自责……从中摸索着研究的方向,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评比课可以说是我教学能力提高的促进者和见证者,在这些课的前前后后本身就是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

1997年11月,在我工作第三年就请缨参加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面对区内物理教学的佼佼者,我通过了写教案、说课预赛顺利闯入决赛,但在决赛中我遇到了不熟悉学生、不熟悉教材的困难,因为那时将一期课改新教材高二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作为唯一比赛内容,而比赛地点放在齐贤中学。我并不气馁,仔细研究教材并设计教案,将引导学生研究光的折射定律定为本课的主线,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一个开端,实际上当时研究性学习的提法还不普遍,但在教学比赛中明显感到对学生的准备还是不足,最后获得“二等奖”。虽然有点遗憾,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所获得的及促使我去追求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有许多东西在平时教学中你是感觉不到的。比如“说课”,在这之前我所知甚少,比赛前我仔细研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揣摩如何将一节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呈现出来,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还有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组内老教师对教学每一环节都进行悉心指导,可以说是倾其所有,这种学习是终身受益的。经历这一过程,对我的教学心理素质也是一次极好地锻炼。然而这次教学评比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我触动更为大,也在很长时间内我将“让学生全身心融入我的课堂”作为我教学的基本追求。

而后我也非常珍惜每次公开课、教学评比课,在1999年5月我参加了区教学选拔赛,并在同年10月参加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获得“二等奖”,在2001年4月,我向全市物理教研员开了一节教学研究课,这些课每次都促使我去思考、去学习、去创新,我尝试过情景教学模式、主题研究交流学习、物理方法教学等,当然每次课都会留下一丝遗憾,但或许就形成了我新的追求。在近六年连续的高三毕业班教学中,我研究过专题讨论复习模式的课题、推行过主题研究性复习、开辟过学生讲坛、建立过学生学习档案……其中有两项成果还在市级刊物发表,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进入人生的任何考场。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在我完成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之后,体会犹深。在苦苦探索提升学生质疑能力之路时,更深切感受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研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基础,但质疑心理学基础何在、质疑能力又如何评价和培养,研究一开始这些问题就紧紧缠绕着我。平时忙于教学而疏于教学理论学习的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有目的翻阅各类杂志,学习有关认知论思维论的专著。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到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从中认识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对教育的影响;这些理论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教学观,指导着我质疑能力培养策略的制订。但在其中也曾出现彷徨,本想先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外显的研究,想了解质疑的心理学发生机制,但发现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而自己缺乏理论研究的根基,只好作罢(可能以后会将其作为主攻方向)。最后转向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致力于操作策略的研究。为了作好调查,我又自学了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理论,实践中又碰到许多问题感觉调查力度还不够。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深切感受到学无止境。

研究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时,自己更应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满足于经验思维的教师总以为这些结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使用,可一旦变化了学生、变化了教材或变化了时间,或许原先成功策略就失去了价值。二期课改教材刚一推出,上课教师不适应、不习惯,实际上这是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在作怪。在研究中,我就不断告诫自己要反思,要做学生质疑的楷模,每一个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不能靠经验而要看事实。“预习提问”刚推出时,学生敷衍了事的很多,我并不把它简单认为学生不认真,我反思整个操作流程,发现评价激励不及时是症结所在,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使评价有力促进问题质量的提高和质疑意识的增强。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增长了智力的人们”。

研究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教师间会协作也必不可少。在课题研究中光靠一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课题组有三人组成,可以说研究成果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课题组长的我,主要负责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的设计,并不断整合、反思研究中的问题,总结我们的研究成果。姜雄老师在调查资料的整理、学生访谈、教学反馈方面作了很多细致工作,周世平老师两个班级成为我们策略方案实施的实验班,一年来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为本课题积累了许多策略实施的案例,并在评价方面想了许多方法。我们三人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案例分析会,将我们的想法、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一起交流讨论。

第7篇

电子签批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现在,我国加大了对电子政务的推广力度,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办公自动化、工作流程管理以及人事、资源管理领域。不难发现在这些应用中都有一个典型特点:工作单一负责人制度,即每人负责一个单独的项目直至项目完成。但如果同一项目需要协调不同资源,并由不同人员进行审批,那么传统的工作流程就变得冗长繁琐,事倍功半的情况会时常出现,而花大量人力资金构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大量文件都在以电子方式传递、发行,传统的纸面签名方式因其繁琐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工作效率提高的瓶颈,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实现电子签名。而电子签名技术的推广与实现则需要硬件、软件双方面的配合,这其中包括数位屏、数位板、电子签名软件等多方面。

电子签名设备与电子文档的兴起,为不同行业开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将以往需要手工填写的各类信息转换为电子手写输入,出现了诸如手写电子保单、手写电子审批、手写电子合同等新名词,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人。

在2004年我国出台的《电子签名法》中就有明确规定“安全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显然,在得到国家机构的认证后电子签批技术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全方位的电子签名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Wacom推出了两类电子签名设备:PL液晶数位屏以及LCD签名数位板,其中PL液晶数位屏因其兼备传统显示器的显示功能,适合在大型营业厅、办公室内作为信息交互平台使用,而小巧的LCD签名数位板则更适合在银行柜台、销售店面等以电子签名为工作内容的场合中。

Wacom推出的PL系列液晶数位屏包括两款产品,其中DTU-2231为21.5英寸大幅面产品,具备Full HD分辨率(1920×1080),宽视野(水平、垂直可视角分别达到170/160度)高对比度(700:1)的显示特性,而且为能在高亮度环境光线下使用,其LCD面板上还安装了一层防炫光膜,避免了环境光在屏幕上反射而导致不便于阅读的问题,而DTU-1631除了屏幕尺寸为15.6英寸、分辨率为1280×800之外,其他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与DTU-2231相同。

而Wacom STU-500B签名数位板则是一款拥有先进硬件技术的液晶数位板,具有小巧的5英寸(12-7厘米)液晶数位屏,当人们在数位屏上签字时,STU-500B能够实时显示签名。此外,Wacom的压感笔技术及电磁感应技术为它提供了512级的压力感应、200p/s的读取速率、254OIpi的读取分辨率及最小的感应误差,让STU-500B不仅能实现笔和纸的真实书感,同时还能完整而准确地输入用户在签署名字时的各种生物特征和习惯。再配合它的动态加密校验数据传输方式和唯一产品ID的安全特性,让它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性和防伪识别特性。甚至是一些在过去需要笔迹鉴定专家才能实现的笔迹真伪鉴别,都能在STU0-500B所采集的电子签名数据支持下轻易地通过软件全部实现。不仅如此,STU-500B在设计之初还针对行业用户的高频率使用特点,在笔、数位板以及液晶屏等方面,均采用了强度较高的耐磨材料,保证了其耐用性。

电子签名助力各行业腾飞

电信/保险营业厅

以往传统的营业厅所使用的纸质业务受理中存在纸张浪费、查询难、投诉多以及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从节能、环保、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考虑,实现营业部业务电子化同时又保证单据的合法与可追溯性,将传统营业厅业务受理单转变成电子工单是最符合当前需求的解决方案,现在电信、保险行业已经开始在营业厅中使用电子手写输入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

电子商务/办公室

电子商务的执行过程离不开互联网,合作伙伴异地办公更是常态,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异地办公的合作伙伴之间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沟通,这种缺乏互动的工作方式在满足双人之间的沟通时尚可勉力应对,但遇到多人会议时的沟通效率则因缺乏互动性而骤降。Wacom的无纸办公系统的出现可以解决多人沟通时缺乏互动性的问题,用户可以在数位屏上直接操作演示内容,与会观众也可以在数位屏上直接操作演示内容,让参与者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意图书写在文档中并展现给其他人。

学校/医院

在学校或教育环境中Wacom PL系列数位显示屏同样为“无纸化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PL数位显示屏对教案进行书写或批注,将教学中需要展现的重点直观的展现在大屏幕投影上,不仅让学生对教学的重点有深刻的印象,而且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教案的劳动量。

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可以实现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化沟通,医生可以用笔很自然地处理病人的电子病历和图像,在数码医疗图像上作注释、直接在CT片上画出轮廓线、标出感兴趣的特定区域并且对复杂的物体进行测量。而在电信或银行营业厅内使用时可以有效缩短用户使用在咨询、业务办理上的时间,同时降低了企业在运营成本上的投入。

银行/电信/税务

在银行营业厅使用电子签名机制以帮助银行实现无纸化办公环境,使用者在Wacom STU-500B LCD上签署姓名后,位于数位版上的LCD屏幕会即时显示出客户书写的字体,确认后即可传送至银行客户端确定,并开启银行账户使用权限,整个过程与在传统的纸上签字并无二致。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银行的安全系数又为客户提供更舒适的交易环境。

第8篇

关键词: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演绎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16-2

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里出现变化的情景、随机产生的有利于教学的观点、主张、联想、态度等有机地纳入教学环节,随时调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从而使教学更有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就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性,课堂也就因动态生成而精彩、美丽,充满活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追求“生成性”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它强调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个性,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应注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并着眼于“生长点”、“生长源”,教师敏捷地捕捉有可能稍纵即逝的有用信息,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并把它加以分析、整合进入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课堂的意义生成,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出现精彩生成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因为生成需要氛围,生成需要条件。

1.从“权威关系”走向“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生成性教学的首要法则,教师要放弃权威,勇于敞开自己,尊重学生,倾听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学生的思维一起碰撞,才能与学生共享知识与智慧,在这愉悦的环境中生成新的知识。

2.从“师本预约”走向“生本预约”。教学的过程不能唯本是从,而应从生本出发,深刻理解教材,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弹性”和“结构性”的认知,以教师的智慧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因素,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的机会,并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反馈情况作出动态的、实时的调整,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成。

3.从“传话过程”走向“对话过程”。如果教学只是将教材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便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双方只有机械的接受关系,那么这种“传话过程”是不利于学生生成的。教师应该将教材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建构,从而分享知识促进生成。

4.从“唯命是从”走向“机智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放大,这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问题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生成的量,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唯命是从”一味地迁就学生漫无边际的质疑,为生成而生成,偏离了生成的目的和航道。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应认真思考,机智应对,那些对学生起积极的、正面作用的或者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生成要鼓励,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有必要跟着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而那些对学生起消极的、负面作用的且不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生成,教师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利导,迅速利导,使学生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二、精心预设是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没有设计的教学如无的放矢,容易混乱而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死守教案,教学过程就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忽视课堂的动态变化,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而精心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

1.弹性预设,给学生成留足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就忽视和轻视教学设计是错误的。新课程提倡的“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的方便,教的舒畅,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形成弹性化的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如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的生成留足空间,从而教师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的精彩。

2.精心预设,给学生成腾出空间。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镂。生成不是盲目的、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的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

三、“生成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程中的又一理念,不少教师在“还”字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但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产生一些非预期性的信息,教师就必须洋溢智慧,凭借机智及时觉察与调控,善于发现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地引领,使之上升为有益的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1.借助学生出错生成。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学生会经常性地“插嘴”,其实“插嘴”是他们身临其境时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表露,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倾听,及时发现哪些可以为教学所用,并作为有效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尤其是那些错误的,不合理的“插嘴”,往往暴露出学生知识、认知中存在的缺陷,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也正是我们教学最有效的切入点。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质疑生成。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预设以外的问题,特别是不可避免出现学生的质疑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融入智慧,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跃学生的情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生动、鲜活、精彩。如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时,突然有个学生发问,人类是不是也被自然进行着选择?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就让同学们根据自然选择内容讨论,看看人类是否也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这时课堂活跃,议论纷纷。一位同学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时这样说:人类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如果不计划生育,也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如升学、就业、工作的竞争等就相当于生存斗争,如果你学好了知识,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过硬的生存技能,就类似于获得了有利变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容易生存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增强生存竞争的本领奠定良好的基础,结果学生的质疑问题这一教学资源,就生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较好的落实。

3.巧用偶发事件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如处理不当,不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到学生,如处理得当,却能使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如正在学习反射内容时,突然教室中发出“砰砰”的声音,原来一位学生放在课桌上的一只玻璃茶杯被打翻在地上,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断,几乎所有目光都投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一些同学还发出了喊叫声,一会儿学生安静下来,都注视着老师,此时我没有批评那位同学,而是要求同学们以刚才发生的事件为话题,讨论他们刚才的反应是否为反射,如果是,分析出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看哪个小组写得好。这样一场意外的事件,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反射实例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组织合作探究生成。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方案,亲身体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中赋予探究新的内涵。如学习“酶的特性”时,由于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因此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或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经过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思路是:①取三支试管编号1、2、3,各加入淀粉溶液;②再向三支试管中滴加淀粉酶溶液;③分别把这三支试管放入0℃、60℃、100℃的水中;④再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表面上看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缺陷,经学生讨论后找出了实验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由于该实验变量是“温度”,其余条件应相同,所以加入的溶液都必须是“等量”;②在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反应前,应先控制的各自的温度后再混合,这样酶的催化反应才完全处于设定的温度条件下,以减少误差;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0℃、60℃、100℃中应各维持5分钟,以使反应充分;④该实验结果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必须要放在50℃~65℃温水中加热,将影响该实验效果。此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思想得以充分表达;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思维相互“碰撞”,在找出合理与不合理的过程中,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等进一步得到体验和领悟。

第9篇

一、抓好入门教学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好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二、培养师生感情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时,就会对它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他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感情,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都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60W”灯泡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ρ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样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有初步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六、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以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八级的串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开关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S两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断开时,L1、L2均发光,当开关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能不能存在,画出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至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开光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好玩,但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渗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杠杆平衡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安排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的“吃水线”,搞清楚轮船的吃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上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怎么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第10篇

首先,基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科学教学这门课综合性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兴趣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在师生和同学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既建立了友谊又提升了能力。

其次,在网络日益更新和发展的时代,教育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从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合理、正确地利用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现在网络中存在的一些诱人的游戏和不良的影片等因素,再加上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太差,于是我从农村教学的实际出发,应用网络这一块,主要放在周末,且在有家长陪同的条件下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网络成为自己的老师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认知;兴趣;迁移;创新意识;实践;网络;探究能力;集体协作

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认为:新知识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掌握如何使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基础知识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成功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也较能巩固。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从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懂的可能有很多,甚至超过了老师。那么对于老师而言,在拓展、加深自己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将学生中一知半解的、又想知道为什么的相关的或不相关的知识对他们进行讲解和输导,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又能充分体现我们这门课的综合性。

在新时代的科学教学中,这种新旧知识的迁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来能将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际中,为国家、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现在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学会和理解书上的知识,除应付考试外还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去质疑、探究,并通过动手来实现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另一方面,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去寻找自己所要的知识来加深自己学习的深度和力度。

一、教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兴趣中掌握知识,从知识中感受愉悦和成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当然,有了兴趣还要有恒心和毅力,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虽感到其乐无穷,但若碰到困难无力解决时,就需要有相当大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并结合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此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带入课堂,让他们从这些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来学习科学中的一些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讲《日历上的科学》一节时,我参照了教参后面的教案:让学生准备好一副扑克牌,并观察一副牌中总共有几种颜色(两种,代表昼夜),几种花色(四种,代表四季),除大小王外,总共有几张(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周),如果再把J、Q、K分别记作11、12、13,那么结合1~10,加起来的数字会是多少(364,加上“小王”一点后成了平年的365天,再加上“大王”的一点,成了闰年的366天)?所有的这些你能将他们与时间联系起来吗?学生对于老师将这两种可以说毫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本身就已经觉得奇怪,难道在这中间还真的有什么可联系之处?于是他们会努力地思考并积极地讨论。学生的想象力你可真的不能小看他们,只要有人能从中捕捉到点什么信息,他们就会逐渐延伸找出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我在上课时有一男生提出“每张牌都是上下、左右对称,是否还可以表示东半球是白天时,西半球是黑夜;南半球是夏天时,北半球是冬天呀”。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将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活跃他们的思维,推动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科学。

此外,科学实验也是科学课的活性因子,在实验中将趣味性与科学性、知识性、探究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在“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兴趣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魔术。在魔术的世界里真是无奇不有,很多事情在我们不懂科学原理的情况下是无法理解的,觉得那些是多么神奇的事呀!比如演员赤手握着火线却没有触电,而助手明明用电笔在测量时氖管是发光,按理是有电的,为何人没事呢?又如,我们所讲的用电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而小鸟却能在高压线上鸣唱,难道它有特异功能吗?以上的问题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由于还不懂或不太懂其原委,就会有一鼓冲劲想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学习电路一章的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时,我们只要做一些趣味小实验就能让他们更深一步地了解到什么时候有电流,什么时候电路是联通的。例如,小鸟高超的本领,我们可用两个电路图来表示:

乙图中的电流表读数我们只要自己动手将开关闭合,再观察一下就知道这上面是没有电流的,因为电流只会从没有电阻的路上通过。而小鸟两只脚接触的是同一根导线和这里类似,流过小鸟的电流也基本为零,所以不会有事。但如果某只鸟在空中飞翔到两根电线之间时,突然落下来死了,那你又知道它是因何而死呢?此时的电路又该如何表示呢?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小事,看似无法理解,但其实只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抓住事件的要点,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因此,老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一定要把握好引入,从最新奇、最受人关注的一些生活现象着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巧用身边的材料,精心、巧妙地设计新的实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在兴趣中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

不管题型如何改变,都能从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加以解决。比如在讲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时,有这样两种题型:

如图甲: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用F=20牛的力能将物体匀速拉动,则A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牛。当用这个力使A以2米每秒的速度匀速运动了3秒,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焦。

如图乙: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将G=20牛的物体用力匀速向上拉动,则拉力F是_______牛。当用这个力使G以2米每秒的速度匀速运动了3秒,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焦。

乙 丙

对于第2个小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所以拉力等于10牛,物体移动6米,拉力F将移动12米,所以做功为120焦。而第一小题中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认为A所受的摩擦力是40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拉力做功为240焦(物体A移动6米,就认为F移动12米,W=F×S=20N×12M=240J)却不知此图中的力F和第二小题乙图中的力F是不一样的,分析此题时我们可以将图甲竖过来分析(看图丙):

此时的摩擦力f相当于乙图中的拉力F,而这里的F却相当于乙图中的重力G,所以利用动滑轮省一半力可知f=0.5F=10牛,当A移动6米时,F移动的是3米而不是12米,因此拉力做功W=F×S=20牛×3米=60焦。

以上这道题在首次考试碰到时,由于对这个知识点没有学透彻,做错的学生有一半以上,但当我用以上这种方法加以分析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接受,并理解。其实对于中考等大型考试而言都是按照《大纲》来出题的,知识点都在《大纲》上,可每年的题目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变,只要我们抓住知识点并能深刻理解,做到举一反三,不管题目怎么变,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要深入探究,并能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目标,由于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涉及的面很广,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五个部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五大部分虽各不相同,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应用的知识仍然很多。比如,当我们学习月相时,我首先提前一个月让他们观察晚上的月亮,尤其是初一、初七、初八、十五和二十二、二十三这几天,并让他们记录下月亮分别在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下山,形状大概如何?亮的一面分别朝向什么方向,是否能从中得出什么信息?在真正上这节课时,也引入了优秀教师的教法,让几个学生分别用乒乓球、垒球、篮球表示月亮、地球和太阳,并按照课本上面的位置让他们就位,然后让剩下的学生在观察中描述月亮在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月亮亮的部分的形状,同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月相画出来。再将所画的月相进行总结,就能深刻理解上半个月时月亮亮的一面始终是朝西的,而下半个月正好相反。且结合实际自己所观察的得知上半个月月亮是从上半夜升起的,下半个月月亮是从下半夜升起的,到第二天早上

我们仍可以看到它。最后,我又用“上上西,下下东”的口诀将知识简化,并在不查看当天农历日子的前提下再次让学生观察当晚的月亮,根据所学的知识判别今天是农历什么时候,在能够正确掌握这一知识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说给父母听,在展示自己博学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知识,而且也让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也是相当不错的。这样的学习,虽然所经过的时间比较长,但既是自己观察,又是课堂实验,再加上课后检验,都是学生自己亲历的效果所以肯定不会差。

在考试的题目上面也有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在学习完光的反射后,有过这样一道题目:晚上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时,亮的地方是水还是路?分析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图来表示:

通过对光的反射的回忆和以上两个图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知道,晚上我们在外面走夜路时,迎着月光走,地上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的是水。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在生活中也要很多方面需要科学,比如:(1)贮存粮食,保持保鲜――利用干燥、低温或适量充入二氧化碳的方法来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2)栽培作物,提高产量――通过白天和晚上对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水分、温度等条件的控制,既加强光合作用又减弱呼吸作用;(3)科学生活,享受人生――利用傍晚时氧气多,选择晚练比晨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四、还应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来辅助学生学习,使其真正独立

知识不是靠灌输,作为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或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去更深入地自我学习。比如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的电脑纯粹用来聊天或玩游戏,那可真是大材小用。网上真是什么都有:课件、教案、试卷、flash,分析详解、对比等,只要是我们不太懂或不理解的东西,通过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总能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况且现在搜索的软件很多,百度、搜狐等都能帮助我们快捷地查找知识。而且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进行时时交流。网上的论坛、他人或自己的博客,都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从对知识的了解到理解和应用以外,还要多方设计让学生从实验、实践、探索和生活出发,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结合网络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清晰自己的思维,让知识真正为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王苏,王圣安.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朱清时.七年级科学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钟源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效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从抓学生的预习效果做起,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难题,诸如如何减少教师的话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预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

         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过程的方法并重。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虽然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却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学生看课本就像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找不准规律,没有详细明确的辅导书,学生的成绩就很难进步。

         在这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笔者借鉴了永威的教学模式,既课内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但时间很短。但在运用这种预习模式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1.学生会做的不讲,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有时候教师耐不住性子总想把知识讲给学生听,占用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2.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一用“先学后教”就能显灵。刚开始,学生并不领情,如何让他们参与到预习之中,积极思考、勤于动脑成了一大难题。

         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一让学生预习,学生总是借机说话或者休息。

         4.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预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每节课都高度紧张,课后又有大量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就难以承受。

         5.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这些学生都束手无策。

         二、先学后教的实质

         先教后学就是把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参谋”和“顾问”。

         有些学校之所以能实践成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论,而且用实践去证实自己的理论。他们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而是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去创造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注重对问题的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预习的好处

         1.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然后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使它不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有利于学生顺利理解新知识。

         2.有利于听课时跟着教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考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高。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水平。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过,教师讲的内容和板书在学生心中已经大致掌握,所以学生在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教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四、如何预习

         1.编好导学稿,引导学生自学 

         编写导学稿,发挥集体备课组的作用,教师们轮流编教案、学案。

另外作业本上的作业也可以布置学生晚上自修时做,让学生学会思考、钻研、创新。

         2.布置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解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时产生的现象,理解并解释这些现象,知识点的掌握才能巩固。所以周六、日经常布置一些小实验,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双休日生活。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布置学生买个放大镜,做一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次预习,除了敦促学生加快速度积极动脑外,还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概览:预习开始的时刻,原原本本把所要学的内容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的概念内涵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明了目的:学生要学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3)细阅:划出各知识点,找出重点,做好疑难记号。经历阅读预习以后仍不明白的内容,不用强求明白,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4)拓展:阅读课外知识,如书上的阅读材料,课外有关的轶闻趣事。(5)目的竣工:试着完成作业本上和导学稿上的作业,如能完成,预习的目的就基本达到。

         4.进行第二次备课,完成“实践到再认识”的提升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本,导学稿初步批改,掌握学生的疑难之处。批改分全批全改,部分批改,现批现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掌握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动向,把问题及时地展示出来。教师的备课在被付诸于教学实践时,由于有些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难以准确预料,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这就有必要进行第二次备课,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

         第二次备课主要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提出的,它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认识过程应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备课便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和管理课堂教学。但是第一次备课仅仅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没有完成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因此,只重视第一次备课的过程是不够的。第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的再认识。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教学中所用到的有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再认识,从中得到的一些新的认识,总结出某些教学的规则和特点。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否适当,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的进度是否合理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认识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实施先学后教,有效预习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教学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适应,预习节奏还有待进一步加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先学后教,预习是关键。如何预习,加快预习节奏,提高预习效率,是我们初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初中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题通过实践加以研究,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摘 要】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初中八年级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课题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活动本人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颇有感触。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很长的一段路程,多数教师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从这次观摩课活动就可以看出这点,但是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教学案例照搬不精心备课、教学目标模糊指向性不明等导致教学行为低效。如何使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选择其中一节课从“对教案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新的认识。

关键词 观摩课;教学设计;新认识

一、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③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②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③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过程,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②自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程资源】

1.演示器具:水、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

2.探究实验器材:一块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镜。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妙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感到惊奇,小组进行讨论、回答。

板书: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布置任务1: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活动)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并思考。

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布置任务2: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应用平面镜进行实验。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那些结论?

(根据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

小组间探讨完,请小组间交流一下。

(教师活动)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总结出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我们可以看到在玻璃后有一个蜡烛的像。我们开始认为这个像是真实存在的,可我们用手去摸,摸不到这个像,所以我们发现原来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2:我们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无关。

学生3: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用玻璃的好处是可以找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而用平面镜则找不到像的位置。

学生4: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白纸上有没有蜡烛的像,没有,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5:像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好比较我们利用手头另一只一样大的蜡烛,放在玻璃后,移动它寻找蜡烛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学生6:当玻璃板后的蜡烛好像在燃烧,说明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像的位置就是镜后蜡烛的位置。

学生7: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后,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8:改变镜前蜡烛的位置,重新找像的位置进行测量。发现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活动)将实验观察的现象、测量的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内。

教师将结果展示,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最后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4.交流讨论,巩固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

板书: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图进行科学的总结。学生所画的图进行探讨、交流、总结。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S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SA、S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S′点,人就会感到S′点是一个“发光点”,而S′点就是S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讨论:

(1)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哪一点?(这就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的原因)

(2)若已知像点S′和入射点A,不作法线,能否画出反射光线?若能,请说出为什么?

(3)解释为什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可以在水中燃烧?

5.梳理反思,课外扩展

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6.课堂巩固,迁移训练

二、解读与评议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教师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不加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注意引导,即不失控,也不包办。课堂效果好。

(一)本节课教学设计线索

(二)本节课教学特点

1.课堂引入源于生活,生动有趣

教师利用“蜡烛成像”的小魔术,并利用生活实际“照镜子”展开问题讨论,引入新颖,展示了一堂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十分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了问题情景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种迫切需要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一种欲望和冲动。教师通过这种“设疑激趣”的手法,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了物理知识世界。

2.教法得当,敢于创新

一堂好的课,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研究学情。知道学生会些什么?该怎样学?考虑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多数同学在课内难以完成,所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减小了学习的盲目性,并积极引导同学之间的讨论研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导促学,提高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教学效率高,可以说是一节“高效”课。

3.注重实验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主题鲜明,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实验,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十分注重科学方法教育。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利用“对称法”来解决平面镜成像的实际问题。这通过学生的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

三、新课理念指导下的对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

(一)新课程理念要求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即提供了一个例子,不是唯一内容。教师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可以调整,可以拓展延伸教材内容。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要用活教材。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互动、互惠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设计灵动的教学方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对教案的认识

教案是课堂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预案。它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结晶(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备忘录);是教学检查的基本依据之一;是总结教学经验的参考资料之一;是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形式。

2.教学目标的制定

(1)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全面规范、明确具体

科学合理: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综合分析各项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学生、设备、设施等)的基础上,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

全面规范: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三维目标。制定目标要有明确的行为动词。

明确具体:便于评价测量(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2)制定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1962年,马杰(Robert F.Mager)出版了著名的《编写教学目标》一书,因而使得“行为目标”一词颇为流行。“行为目标”又称“教学具体目标”。它是对某一教学活动终了时学生将能做些什么做出具体说明。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取其首字母即构成教学目标的ABCD。

①行为主体的阐述

我们常说的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物理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陈述就不应用“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教给学生……”、等词句,这样表述时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新课程中我们应当这样表述:“初步学习观察……”、“形成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感受、欣赏……”、“能体验到……”等,叙写教学目标主体时不出现“学生”,但意思上明显地感觉到是隐含了学生这个主体。

②行为动词的阐述

行为动词是目标ABCD的核心。针对教学目标它应阐明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做什么,使用表达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具体准确,尽可能使之具有可评估、可理解的特点,即要有好的操作性。如“看懂、了解、理解、认识、区分、判断、解释、发现、比较、归纳、设计、计算”动词等。

③行为条件的阐述

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也就是说同一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如果行为条件不同的话,那么对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行为条件应是清楚的,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学生难以适从。所以制定目标要准确,如“学习凸透镜后,能够区分平面镜、凹透镜”、“通过组装滑轮实验后,了解滑轮可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学习测定物质密度之后,能在表中查到铜、铁等不同材料的的具体密度值”、“学习电荷后,能用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只有二种电荷”等。

3.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物理情境的内涵

一切可以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情境,都可以说是物理(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进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六个要素中,“提出科学问题”是第一要素。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引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备,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2)创设情境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研究问题。创设发现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主动探究;创设纠错情境,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创设活动情境,理解内涵,增加学习欲望,提高学习乐趣;创设反思情境,交流体验,提出反思任务。

(3)创设情景的类型

物理的问题情境有多种多样,但其实质都是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把握问题情境的四个要素,注意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和递进梯度,创设合适类型的问题情境。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①实验现象情境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而实验现象情境是指教学中利用实验现象来创设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境。我们通过实验结果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概念发生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本节观摩课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感到惊奇,激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②生活现象情境

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生活中大量现象也包含一定的物理知识,而人们的生活经验却有很多与物理的知识相违背。生活现象情境就是指教学中利用人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或错误来创设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境。例如,在进行“热传导”内容教学时,可以以“冬天里,室外的铁和木头哪个温度低”为题来设计问题情境;在进行“浮力”内容教学时,以“铁比水重,为什么铁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题来设计问题情境;本节观摩课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时,也可以利用生活实际“照镜子:一位同学拿着一面大镜子,另一位同学、向后移动,让班级同学共同观察该同学在镜子中的像——与物大小‘不等’”为题来设计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设计新颖。

③自然现象情境

自然现象中普遍存在着物理原理和规律,物理知识的重要应用就是解释自然、探究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自然现象情境是指教学中利用客观的自然现象来创设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境。如本节观摩课教师设计问题“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水中捞月”等等。

④知识拓展情境

学习了一个物理知识,必然要讨论其内涵和外延,必然要使之和前后知识、相关知识(学科)发生联系。知识拓展情境就是在此讨论过程中向学生展开的一种情境。例如,“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际上是“伏安法测量测量电阻”的拓展问题。再如,本节观摩课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教学拓展时,提供下列背景:如图,MN是平面镜,S是一个点光源,P是空间中的一点,请在图中画出由点光源S发出的能过P点的所有光线。此题很易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学生探究激情较高,通过探究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教学设计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评价设计、课后拓展设计等。笔者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新的认识。难免有不到之处,也必定有不成熟之处,敬请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策略》.北京师范大学.肖川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钟启泉等

[3]《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关文信主编

[4]《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胡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