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时间:2022-07-28 20:3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检查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第1篇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第2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论文b&mWw;\+?=u(tAvzA€\J?~^v=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免费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该软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4-02中图分类号:R 445 G 7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进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但要做好各种层次医学生的影像教学和实习,还要承担来自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培养影像进修生55名,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改变了过去忽略进修医师业务学习,重使用,轻学习的做法[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影像科进修医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影像学基础包括X线大体解剖和横断面解剖、基本病理改变,以及X线、超声、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种影像表现。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摄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声、CT、MRI、DSA等技术因素。影像诊断学的观察图像方法、顺序、以及对病变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进修医师来自不同的单位,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验亦不同,尤其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特别是受客观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多数只重视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我院根据多年来进修生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内小讲座就是怎样写好一份X线报告和超声报告,影像诊断的最后结果是书面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好报告单对于提高单位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书写报告也是书写者本人对疾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书面表达和体现,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是医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3]。报告单要尽量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主次分明、语言精练、分析合理、诊断准确。这样就使进修生一开始进修学习就认识到医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不规范的随意习气,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很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常规X线,还是B超、CT、MRI检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多思考)、口勤(多问、多讲)、手勤(多操作、多写报告)、腿勤(多下临床和实验室,亲自采集病史和检查病人),这是每位医生做好工作的准则。进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进修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影像科医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自己操作,老师在旁边观看、答疑,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技术等。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我们每年有计划的指导每位进修生安排一个题目,引导他们从怎样查阅资料、收集、随访、整理病历开始,到如何书写专业方面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总结和科研能力,从工作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我们的细心辅导下,先后有多名进修生能完成课题并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区内外公开的刊物。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与书面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和临床经验的升华,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东西。经过不懈努力,在我院培养的影像科进修生,回到所在医院很多人成为学术带头人。

重视进修生的系统理论教育

医学生或影像医学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大医院进修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医院接收的进修医生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医院,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有点甚至是其他科医师转行而从事影像诊断,我们根据各单位对进修内容要求的不同,以及进修生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愿望,尽量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计划系统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基础较差的进修生尽量让他们到学院旁听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内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时。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给他们进行小讲课,由多位老师按系统轮流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声、文、图集成一体,使传递的影像信息更丰富、更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又能弥补我院部分影像资源不足。使进修医师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影像信息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的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形象的接受影像诊断过程。此外,多媒体还可激发进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讲授课程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常规X线表现,超声、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价值,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读片、讨论会等。让进修生了解以上各种检查的共性原理,区别其各自的特点,使进修生对“比较影像学”的精髓融会贯通。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每批进修生学习前、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并填写入进修结业鉴定考核表内作为评定进修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进修生与医学生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题型也不同,以影像观察分析和临床病例讨论为主,这样不但可考察和训练进修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又可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作为教学医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始终处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医学生和进修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影像学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识摇篮的作用,把各种教学手段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倩,张挪富,丘丽冰,等. 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

[2]孙庆毅.医学进修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医学教育2001,(1):38-4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物流,教学

 

当前,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教育学论文,它广泛用于工程领域和非工程领域。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大多数是基于软件模拟的物流实训室,这类实训室是以物流软件模拟来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如仓储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ERP、MRP、国际货代软件、TPL软件或基于上述几个软件集成起来的供应链软件等;然而对于基于设备的物流实训室来说,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比较先进的设备还尚欠缺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立体库、高速分拣机、巷道式堆垛机、AGV、码垛机器人等先进的物流设备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论文格式模板。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等够对仓库、配送中心、企业生产线等进行简单的建模,能够加深学生对各种物流设备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工业、企业、生产线的布置与产出平衡、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知识,更好地找出生产瓶颈,加深对现代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的了解。因此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三维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三维虚拟仿真(3D Virtual Simulation)就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现实世界的三维场景并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驱动整个三维场景,响应用户的输入,根据用户的不同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三维环境中显示出来。三维仿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等论文格式模板。该软件提供了原始数据拟合、图形化的模型构建、虚拟现实显示、运行模型进行仿真的实验、对结果进行优化、生产3D动画影像文件等功能。

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教学内容视觉化

2、学习中的交互性好

3、沉浸感真实感强

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中心3D实训室的应用系统及操作流程。

1.开机步骤

开机顺序依次为:

2 AP转换器(数量两台):

按下电源按钮教育学论文,

2 工作站(数量两台)

2 投影机(数量四台)

进入控制工作站,进入中控程序,点击投影机控制,选择开

等投影机启动完毕后再进入下一步

2 边缘融合机(数量两台):

按下电源按钮

关机顺序依次为:

立体图像工作站——边缘融合机——AP转换器——投影机——控制工作站

2.基本操作设置

立体图像工作站设置

(1)多显示器设置

鼠标在桌面上右键

进入NVIDIA控制面板

点击设置多个显示器

设置作为一个大水平桌面(水平平移模式)

显示的结果是,显卡双头输出两个通道的桌面。

(2)分辨率设置

单屏分辨率1024×768教育学论文,重叠像素为192

整体分辨率为1856×768(含边缘重叠区192个像素)

重叠像素设置图如下:

立体设置为管理3D设置里面,基本设置,选用立体启用

3 .基本演示操作

(1)立体电影

检查左右眼是否正确?

2 将图像移动分别移动到第一个通道和第二个通道进行检查论文格式模板。

如果第一个通道和第二个通道都不正常,点击一下软件里面L/R

2 如果图像只在第一个通道出现左右眼反的现象?

在第一台AP转换器后面的绿色按钮按两次切换左右眼

2 如果图像只在第二个通道出现左右眼反的现象?

在第二台AP转换器后面的绿色按钮按两次切换左右眼

(绿色按钮按两次表示切换左右眼)

(2)NVSG演示软件

同样观看立体是否正常,可以通过软件切换左右眼

(3)VEGA演示软件

同样观看立体是否正常教育学论文,可以通过软件切换左右眼

4系统连接图如下

5投影机图像不正确的调试方法

(1)首先检查画面比例是否正确

再点击高级:

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如图所示。

6融合机出现故障处理方法

出现基本问题首先重新启动融合机来解决

如重新无法解决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找到是那台融合机出现的问题,并接入键盘鼠标

(2)ALT+F4退出融合服务软件

(3)点击桌面上的blend文件夹

(4)复制setting.cfg文件到其他地方

(5)将备份的该文件copy到blend这个文件夹下面

(6)双击STEREO_CAP程序

(7)按ESC,再点击开始扑捉、全屏幕、下一次开机启动,保存设置、开始

(8)重新启动

7注意事项

(1)投影机开启后遥控器上的auto、aspect两个按键不能按教育学论文,正常使用情况下不需要遥控器;

(2)投影机机械结构不能轻易触碰

(3)屏幕位置不能挪动,屏幕表面不能触碰,灰尘可用干净的柔软布沾水擦;

(4)投影机关机后不能立即断电,同时投影机电源需接入UPS稳压电源,UPS后备电池时间不小于10分钟;

(5)不能随意拔插设备连接线缆;

(6)立体工作站显卡、立体、分辨率等设置不能改变

(7)控制工作站IP:192.168.1.10不能改变。

开机先后顺序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顺利

三、结束语

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软件在高职的教学中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仓储、运输、配送、生产加工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软件的应用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明哲,物流系统仿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

[2]贺国先,现代物流系统仿真,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2.1。

[3]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中心3D实训室操作手册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非增强CT;CT灌注扫描;脑缺血;半暗带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脑缺血病变在非增强CT扫描的成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 方法,对21例发病时间小于24h,临床怀疑有早期脑缺血,经过CT灌注扫描、CT和MRI随 访检查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评 分标准分析其非增强 CT(Noncontrast CT, NC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和CT灌注扫描以 及CT和MRI随访结果对比,研究CT平扫在早期脑缺血诊断中的作用。结果:21例经过CTP和( 或)MRI随访检查确诊为早期脑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区CBF和CBV均较正常脑组织明显下降( P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致残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疗取决于能否在 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建立再灌注,抢救半暗带脑组织。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溶栓治 疗,由于受到3h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早期诊断对治疗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CT和MRI灌 注技术以及PET技术的发展,对早期脑缺血的诊断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由于C 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 CTP)可以分析脑血流情况,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的区域,CT P扫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脑缺血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早期脑缺血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 查仍然为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 NCCT) 扫描[1],并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有一 些患者不适合行CTP和MRI检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现特点 对临床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CTP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 NCCT 的 表现特点,提高早期 NCCT 诊断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1例根据临床表现怀疑脑缺血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患侧肢体运 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肌肉张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语不清、构音不良、鼻唇沟变浅,主 要体征为一侧Babinski, Gordon, Hoffman征阳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扫描,1~2周 内复查CT或(和)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

1.2 CT扫描方案

1.2.1 NCCT 检查 患者仰卧位行常规CT扫描(His2peed ZX/i, General E lectric Medical Systems),自颅底区向上扫描至颅顶,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重建 距阵为512×512,标准算法,显示野为 24cm,管电压为 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控制。

1.2.2 CTP检查 根据栓塞的部位和平扫后CT表现确定病变区和扫描层面。经 前臂静脉使用 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50ml (Iohexol, 300mgI/ml),注射流率为 3ml/s,注 射开始后7s进行cine方式扫描,连续扫描 45s,1层/s,扫描层厚 10mm,管电压 80 kV,管电流 120mA,重建距阵为 512×512,使用标准算法。

1.2.3 CTP图像处理 将cine方式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 (GE Advant age Workstation 4.02)进行处理。应用CTP软件(General Electric Medical System s)使用精确方法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

1.3 后期分析

1.3.1 NCCT图像分析 5名放射科中高年资医生,在不知道临床表现的情况下 ,按照Albe 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标准,进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析。ASPEC TS 分区的每个区域分别按照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区、脑质密度降低区和水肿区。

1.3.2 CTP图像分析 早期CBV、CBF同时下降区域定义为缺血核区 ,其余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区域定义为半暗带区。

2 结果

2.1 所有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 发现异常改变11例,阳性率为52%。

2.2 NCCT 扫描后,利用 ASPECTS 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 度降低,7个表现为肿胀。19个NCCT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CTP扫描发现所有区域CBF 和CBV均显著降低(P

2.3 CTP扫描:脑缺血核区和半暗带区平均CBF(ml/100g/min)为缺血核区25.1±9.5,缺血边缘区39.3±12.1,血流正常区59.5±18.3,P

3 讨论

脑缺血后治疗的关键是抢救半暗带,半暗带是指脑缺血性疾病发生后,缺血核心区域以外脑 血流量降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如果能及时干预治疗,半暗带脑组织将不至于发生坏死,因此 半暗带又可以称为可挽救的脑缺血区[2]。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CT灌注可以预测 半暗 带的范围。一般认为,CT灌注成像显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脑血流容 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都明显降低的区域提示为缺血核区域,CBF轻度下降 而CBV不下降或者轻度升高的区域提示为半暗带区[3]。本组病例的CT灌注结果和以 往的经验相符,两组数据均可见显著差异(P

本研究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 发现异常改变的有11例,阳性率为52%。该数 据表明,有脑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早期NCCT检查有约一半的患者可出现阳性表现。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标准[4]是主要针对大脑中动 脉供血 区脑缺血的评分标准,在脑部CT扫描的两个标准层面,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成10个区域。 本实验采用相同的分区法,评价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的影像学表现。NCCT扫描后,利用ASPECT S 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度降低,7 个表现为肿胀。19个 NCCT 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 CTP 扫描发现 CBF 和 CBV 均显著降低(P

虽然随着CTP、MRI 和 SPECT 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期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率,CT P 扫描检查对半暗带的判断非常有价值。大部分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是 NCCT扫描,虽然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不能作为准确判断半暗带和缺血核的标准,但是对早期脑缺血 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对 NCCT 扫描图像的认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帮 助。

参考文献

[1] KHRMANN M,JUTTLER E,HUTTNER H B,et al.Acute strok e imagingfor thrombolytic therapy-an update[J]. Cerebrovasc Dis,2007,24(2-3):161- 169.

[2] 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析[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82-886.

[3] 陈涓,刘银红,赵斌,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 评分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13-417.

[4] BARBER P A,DEMCHUK A M,ZHANG J,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 y of a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of hyperacut e stroke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ASPECTS study group. alberta stroke progra mme early CT score[J].Lancet,2000,355:1670-1674.

第6篇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MPR;SSD.

近年来,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的复杂,因此准确地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形态以及大小、移位等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MPR及SSD重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骨骨折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方便、直观的影像学资料[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应用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进行MPR及SSD三维重建的5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5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9~65岁,平均40.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坠落伤7例,撞伤4例,其他原因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颌面部软组织肿胀、张口困难等。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stioen4螺旋CT机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层厚1mm,层距1mm,电压140kV,电流120mA,螺距(pitch)1.35∶1,无间隔连续扫描。

1.2.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自眶上缘3cm至下颌骨下缘3cm,扫描结束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多平面重组以软组织窗及骨窗分别进行观察,并且进行任意方位成像,天下论文存储相应病变成像最好的图像,重建厚度3mm;表面阴影显示阈值下限在150~250HU,选取切割功能切除多余的部分组织,根据病灶的显示效果任意旋转角度选择最佳的图像存储。

2结果。

50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共发现67处骨折,螺旋CT扫描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可发现80处骨折,遗漏13处,漏诊率16.25%。螺旋三维CT重建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颌骨骨折的立体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准确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折块移位方向、立体距离。50例中单发骨折11例,多发骨折39例;上颌骨骨折21例,下颌骨骨折29例。下颌骨骨折的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有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帽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3讨论。

颌面骨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鼻骨、泪骨、上颌骨、腭骨、颧骨等。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2]。

普通X线片无法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数量、移位情况以及骨折的位置,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普通轴位CT图像虽然无颌面结构的重叠,对病变的显示有显著提高,但缺乏立体、直观影像,对一些平行于扫描层面的骨折仍有遗漏[3]。本组比较横断位、MPR资料,50例80处骨折,轴位显示67处,遗漏13处,漏诊率16.25%,经分析多为水平方向走行骨折线,且为多部位复杂骨折病例。MPR重建技术包括冠状面、矢状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图像重建,具有二维横断位图像同样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其技术参数通过调节窗宽、窗位相互切换软组织窗和骨窗,在显示骨质病变情况同时,还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如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积气、积血或软组织的开放性损伤等(封三图1)[4]。但是二维CT为平面图像只能显示某层面的骨质损伤情况,临床医师运用二维CT平片诊断会存在误差,难以建立三维空间思维,对病变可能产生一些偏差,而影响治疗方案的确定。本组MPR图像显示全部骨折,诊断准确率100%,无一例漏诊。有研究也证实,对于眶外壁、眶底及深部结构如筛板、鼻中隔、蝶骨大翼的骨折,CT二维影像优于CT三维重建[5]。

SSD三维重建成像空间立体感强(封三图2),能极好地显示骨折的结构,尤其是结构重叠区域的三维关系,对颌面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等(如从多角度显示髁状突与关节窝的空间位置关系)、骨折移位程度、方向,碎骨片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论文格式特别能全程清楚地显示不规则骨折线的畸形走行,提高了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6]。Kreipke等认为Lefortil型骨折X线平片和二维CT不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线,而三维CT可以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情况和骨折段的移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T三维重建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髁状突骨折的显示上,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部位,清楚显示髁状突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方向、距离和空间位置、关节面的朝向、下颌骨升支断端上移范围、与颞颌关节窝的空间关系等,较CT二维影像更接近人体内的真实解剖结构,避免了主观想象过程中因分析理解差异所导致的误诊。本组29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位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清晰地显示颌面骨骨折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卫江,郎召君,徐锐,等。多层螺旋CT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1):51-53.

[2]陈建字,粱碧玲,刘庆余,等。颌面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l6-20.

[3]慕红文,杨晓滨,张宁,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12(9):829-830.

[4]王保平,冯熠,段燕东。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1):10-13.

第7篇

关键词:冰雪摄影,正确测光,正确曝光,注意的问题

 

“瑞雪兆丰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希望的祝词。然而自然界的残酷就在于:春天该有多远还是有多远,呼唤春天只是人类的企盼与单相思式的一厢情愿。既然春天不可能提前而至,那么在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严寒深冬里,如何才能得到一幅完美的冰雪摄影佳作,关键是如何正确测光,如何正确曝光。这些都是决定拍摄成败的关键。

一、冰雪摄影的关键是曝光

冰雪给人以纯洁无暇、简练悦目的感觉,她把杂乱无章的景物隐藏。许多在其它季节没有或无法表现的景物在冰天雪地里得以大显身手。摄影曝光首先是一个技术同题,在其他季节里.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摄影者都很容易做得到曝光正确,但对于冰雪摄影而言,无论是使用数码相机拍摄还是使用胶片相机拍摄都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在曝光上常常出现的问题:一是曝光过度,二是曝光不足。曝光过度,白雪无层次无质感,没有雪韵和雪感。曝光不足,白雪成灰雪成黑雪。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冰雪是一种特殊的拍摄对象,对冰雪不知如何测光,由于测光不准导致曝光失误拍摄失败。所以冰雪摄影的关键是曝光。

曝光准确的影像应该是密度适中、反差合适、影调层次丰富、准确还原景物亮度的关系和景物本来的色彩。对于冰雪就是能表现其洁白、晶莹剔透的质感,富有层次的雪韵和雪感。如何才能把握好冰雪摄影的曝光?

(一)正确测光

测光有反射光测光法(点测光法)和入射光测光法。现在大部分手持测光表都能分别测量反射光和入射光。

1、反射光测光法

反射光测光法是测量景物的反射光正确测光,它测量的是景物的亮度。如照相机内置测光表都属这一类。使用测光表的人必须记住一个基本原理:测光表测量的结果,在最终的影像上产生是中灰影调(反射率18﹪),这是测光表的职能。即:不管景物是明是暗,根据它测量的指数曝光,都能保证得到一个等明暗度的影像。但在少数场合下,如被景物是纯白色(白雪)或纯黑色(黑丝绒布)时,它就不适应了,无力还原景物的真实影调了,这时就得由摄影者作出调整,通过增加或减少曝光才能得到正确的影像。如拍摄大片的白雪,就得增加1-2级曝光,如果白雪有反光就得增加3-4级曝光,否则得到的将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雪。又如,拍摄一台黑色的照相机,就得减少1-2级曝光,否则照片上得到的将是一台灰色的照相机。不懂得这个原理,不了解测光表的特点,就很难拍好冰雪影像。特别是使用数码相机和彩色反转片拍摄时尤为重要毕业论文范文。因为数码相机在拍摄大面积白色景物时曝光稍过度容易产“高光溢出现象”,俗称“飞白”,即白色部位没有任何影像信息。彩色反转片由于宽容度小,曝光稍过度也容易产生白色景物无层次的影像。

2、点测光测光法

点测光也是测量景物的反射光,与照相机内置测光方式相同,它是独立相机外手持式测光表,如世光508、558、758等。其测光的角度为1度至3度,且精准度极高。可用它测量景物的局部亮度,所以它是曝光要求非常严格的摄影师必备的工具。其测光方法和增减曝光的方式与反射光测光法基本相同。

另外,有些反射光测光表有个有效测距离问题,有的可以抵近被摄体测光,有的则限定在若干厘米之外才有效。在测量远处景物时,如果考虑到它的受光角过大,无法取得读数,可以用测量亮度相仿的替代物。也可以用入射光测光法(下面将谈到)测取一个读数,再加上经验的判断便可实现准确曝光。当然最好还是使用点测光法。

点测光法的两种测光方式:

一是求取亮度的平均值。例如,从被摄体主要亮部测得的曝光数据为1/60秒,F16,主要暗部为1/60秒,F4正确测光,这时按1/60秒,F8的平均曝光值就是适当的。也可以多测几个点,把所得数值加以平均。

二是求取重要部位的亮度值。如果光线复杂曝光要求严格,就得采取一种更直接的方法,首先测出最重要部位的亮度,然后测出次要部位的亮度。按照这两个部位的亮度来判断一个曝光值。

有经验的摄影家在使用彩色负片拍照时总是选择一个较暗的部位作为测光依据,以保证较暗的部位有层次。在使用彩色反转片时总是选择一个较亮的部位作为测光依据,因为彩色反转片的曝光宽容度较小,曝光过度就失去层次和色彩,所以首先保证较亮部位影像的再现,其结果是色彩饱和凝重。

3、入射光测光法

入射光测光法测量的是光源投向被摄体的亮度。这种测量法的好处是不受被摄体明暗变化的影响。方法是把测光表置于被摄体的位置上,将测光表半透明的球状受光器朝向照相机镜头,所测得曝光数据是中灰调的曝光值(反射率18﹪),据此曝光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准确的。但入射光测光法也有局限,比如有的被摄体在阳光下,有的在阴影处,有的则是在逆光下,无法一一分别处理。这就要根据需要和经验作出最后判断。有经验的摄影家在使用彩色反转片拍摄雪景时总是先用点测光测量后,再用入射光测光法校对一下,最后的曝光往往是准确的。

4、灰板的运用

灰板是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的纸质板,它是标准的中灰值。在从黑到白的几何等级中,反射率为18%的色值就是中性灰。当我们采用平均曝光值来曝光时,被摄体的中间值部分将在影像中表现为中性灰。这也就是说在用反射光测光时,测光表并不知道它所测的是什么色度,只知道要测出一个象纯灰板那样的中性灰值。如果我们将一个标准的中性灰板放置在被摄体中,然后测定它的亮度,既可得到正确的曝光值,又避免了要从被摄体中去测定一个平均值的麻烦。所以,灰板测光是最简单的测光方法之一。使用灰板测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灰板要尽量靠近被摄体或与被摄体在同一光照条件下并与之平行,灰板要正对相机,与镜头光轴垂直。

二是如果被摄体大部分是明亮色调,应将所测得的曝光值减少2/3至1 级曝光量。

三是如果被摄体大部分为暗色调,应将所测得的曝光值增加2/3至1级曝光量。

四是当被摄体中有局部很亮或很暗的部位时,应当使用多点来测光以获取更准确的曝光值。

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用灰板测光与用入射光测光所得到的数据在理论上是一致的。特别在冰雪摄影时有许多摄影家总是喜欢带上一块灰板,当对测光结果发生疑惑时用它作辅助测光加以校验,便可心中有数。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白雪用灰板测光其准确性相当高。

(二)灵活使用测光表

测光表不会思考.它不知道摄影者的思想正确测光,能做到的只是忠实地测量被摄景物的曝光数据。作为摄影者要灵活使用测光表,不能一味相信和依赖。对所测得曝光数据应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意图进行曝光调整和校正,最后确定曝光值。

运用好测光表还得通过实践,在熟悉测光表性能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在不能确定曝光量时可以采取包围式曝光法,即;根据测得的平均曝光值拍一张,提高半级(或一级)再拍一张,减少半级(或一级)再拍一张。这是有经验的摄影家也不愿意放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况且不同密度的影像有时候各有不同的效果和用途。这种方法在冰雪摄影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其作用尤为明显。

(三)正确确定曝光量

正确曝光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技术标准——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清晰度高,景物中较亮和较暗的影纹得到了较好的表现。整个影像的层次和细节都得到较好的再现。

第二、艺术标准——能否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情感、意图、意境;是否有较强的感染力等等。

艺术标准与技术标准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渗的。在曝光时应该以艺术标准为准去考虑一切技术因素。因为它是恒量曝光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正确曝光的影像可以是:

一张曝光准确的影像;

一张曝光过度的影像;

一张曝光不足的影像。

只要它符合正确曝光的艺术标准。在冰雪摄影中的逆光条件下,在正常测光的基础上增加三至四级的曝光量拍摄是常有的事,有时增加五级曝光量才符合摄影家的要求,才能达到创作目的。

二、把握好宽容度

宽容度是指感光片、CCD、CSOM记录被摄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宽容度越大被记录的景物亮度范围就越大,层次就越丰富。反之亦然。 宽容度对曝光的影响也很大,宽容度大其允许曝光的误差也大,宽容度小其允许曝光的误差也小。通常黑白胶片允许曝光误差在±2级左右,彩色负片允许曝光误差在±1级左右,而彩色反转片允许曝光误差在±0.5级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影像宽容度越来越大,特别是HDR技术的运用,其影像宽容度大大超过感光片的宽容度,这已是不争的是事实。

在冰雪摄影时如果我们使用胶片就应该选择宽容度适中的,因为过大宽容度其影像的颗粒也必然粗大,而过小的宽容度其反差就会增大层次将减少,也会影响影像的品质。有经验的摄影家在使用宽容度适中的彩色反转片拍摄冰雪影像时都会有意减少1/3或0.5级的曝光量,这样色彩会更饱和,冰雪的质感和景物的细节都会有更好的表现。使用彩色负片与使用彩色反转片正好相反,通常是增加1/3或0.5级的曝光量,其结果与彩色反转片减少1/3或0.5级的曝光结果相同。而使用数落相机则大都使用包围式曝光法拍摄,之后用HDR后期合成,其宽容度大影像层次极佳。

摄影体现的是摄影家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别具匠心的艺术表现行为。为了实现创作意图达到创作目的。摄影家们都会有意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曝光准确与否完全是由摄影家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是摄影家审美取向的体现。

三、冰雪摄影应注意的问题

冰雪摄影对摄影器材的要求很苛刻,不管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不管价格多么昂贵、功能多么齐全,在零下30℃的冰天雪地中却未必灵验。为了保证相机能正常工作正确测光,应注意如下问题:

1由于天气寒冷,相机电池消耗极快(有时是假消耗,在正常温度下又会恢复电量),有些相机镜头的光圈叶片可能被冻住而不能正常收缩,有些相机液晶显示器显示迟缓。应做好相机的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可配备相机专用的防寒外套,防寒电池盒等,或用一根导线将相机与电池盒连接,把电池盒放入怀里,这样可以保证正常供电。

2不拍照时将相机放到入怀里,拍照时再取出来。靠电池驱动的相机一定要多准备几节备用电池。

3拍摄完成进入室内后,不要马上把相机从摄影包中取出来,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否则相机会返潮,极易损坏相机和镜头。应将相机继续放在摄影包中1—2个小时.待相机升至室内正常温度后才可打开摄影包取出相机进行检查和保养。

4要注意个人的保暖,棉衣、棉帽、手套这些都要准备好。冬天真的很冷,有的摄影师在取景拍摄时,眼睫毛、眉毛都被冻粘在了取景器上。

作者:武建国,男,1957.8出生,大学本科,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摄影摄像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

2011.3.5

第8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第9篇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很高兴。”谈到获奖当时的感受,卢光明脸上洋溢起一丝自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我国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一个科技工作者及其团队工作的最佳认同和最大的褒奖。”

卢光明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

谈到选择医学影像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卢光明说是因为组织分配。当时相关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但卢光明将组织分配变成了个人意愿,他说:“做好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对病人、对临床医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1983年他开始接触CT,并参加了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引进与研发研讨会,开始逐渐爱上这个有许多新奇技术、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引进电子束CT(超高速CT),该技术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维重建,但当时冠状动脉的精细解剖图像还难以实现。

为了研究、解决CT血管成像的诸多难题,卢光明团队决定从技术难度、诊断精确性及辐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进行立项。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开展研究。

“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接受采访时,对于十六年间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卢光明说:“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过程。”反复提到的是对同事、同行的真挚感谢。他说:“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诸位同志的默默奉献和鼎力支持。”

“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课题,在重大心血管病关键CT技术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创新性成果:

一是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卢光明团队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从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3份专业指南。

二是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从实验到临床,研究团队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此外还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同时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从61%提高到91%,证实了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于Radiology、AJR,并被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团队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通过低管电压的综合应用,以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 辐射剂量从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该项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我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敢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卢光明一直敢为人先。他是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1986年,他就开始尝试与胸外科和病理科联合,率先在国内将MRI应用于肺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获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二等奖。

卢光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与技术创新研究;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肿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脑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触MRI之后,卢光明和同事们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将功能MRI研究癫痫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癫痫认知功能受损与静息网络的功能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卢光明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卢光明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MRI临床应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特别注重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开展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结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访时,卢光明向记者强调说。

据统计,卢光明共在国内外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人民“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1项;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

挑战永不停歇

临床之外,卢光明也带学生。在学生眼中,工作中的卢教授严肃认真,而对待学生,他事必躬亲,像是慈爱的父亲。

“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上,他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益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卢光明科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型和临床医学人才。谈到青年力量,卢光明难掩自豪之色,他说:“期待他们在未来的5~10年内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来,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机器设备基本能够实现与国外同步。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医学影像工作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代表了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的进步。

“尽管有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医学影像学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原始创新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待加强。”面对成绩,卢光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第10篇

    手术是治疗胆道结石的有效方法,尽管近年来影像技术,内镜技术,手术技巧都有所提高,但术后仍有一定比例的结石残留发生,本文总结9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4.2岁,伴有黄疸5例,B超检查:3例提示胆囊结石,5例提示胆囊结石合并有胆管结石,1例示胆管结石,9例中7例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2例仅行胆囊切除术。行胆总管探查的7例中5例行术中胆道造影,术后发现胆石残留的时间,术后两周3例,1月1例,半年2例,1年3例,残石的数量,1枚7例,泥沙样结石1例,2枚一例,残留的部位,胆总管结石7例,肝 内胆管结石2例,结石大小,泥沙样结石1例,0.3CM-0.5CM6例,0.6CM-0.8CM 2例。

    1.2 治疗结果

    再次手术取石4例,3例治愈,1例死于合并症,胆道镜取石3例均治愈,2例肝内胆管结石无症状未做特殊处理。

    2 讨论

    2.1 胆道结石原因探讨

    胆道结石残留的原因有多种,综合资料主要有。

    2.1.1 术前结石的部位及数量诊断不准确。本组2例B超未探及有胆管结石,其余7例未明确胆管结石的数量。

    2.1.2 术中胆管探查取石不彻底。本组4例与此有关系。主要因素有:手术医师思维定势,过于信任术前B超,未详细探查胆总管,胆管过粗或结石太小不易被钳夹取尽,左右肝内胆管结石再次入胆总管,术中胆道出血影响进一步探查等等多种原因。本组两例未行术中胆道造影。

    2.1.3 例虽行胆道造影但未发现有结石,可能与造影剂浓度过高或X线条件不当影像欠清晰有关。

    2.1.4 缺乏术中胆道镜及术中B超检查。

    2.1.5 手术医师的技术不够熟练,未能取尽结石。

    2.2 胆道残石的预防

    预防残石的发生目前已日趋规范化,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2.1 术前诊断力求准确。不能仅仅简单胆管有无结石,应该综合应用B超CT,核磁共振,ERCP,以及胆道造影等影学检查,明确结石的大小,数目和分布情况,为手术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

    2.2.2 术中探查疾病系统。切开胆管前先用手触摸,使用各种型号的取石钳系统取石,以便能取得不同部位,大小,形状的结石,尽量不要将结石夹碎以防结石残留,胆管过粗时(有时可达2CM)可用手小指进到触摸,在胆管内探及不易被钳夹的结石,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胆道,并给予合适的压力将小的结石及碎小的结石冲出,细尿管及胆道探子通过十二指肠是进入十二指肠是胆道通畅的标志。

    2.2.3 术中胆道造影必不可少,不能认为“有把握”而忽视胆道造影。造影剂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掩盖小结石。有条件者术中应综合应用胆道镜和术中B超检查。秦放明等认为应将术中胆道造影,胆道镜及B超检查列为常规[1].

    2.3 胆道残石的治疗

    残石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残石的大小,部位,有无T管,治疗条件,有无其它合并症进行选择。

    2.3.1 再次手术。在基层医院如果患者T管已拔除,再以手术方式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合并有AOSC,胆道狭窄应首选手术治疗,以便同时处理合并症上。

    2.3.2 十二指肠镜取石。文献报导成功率达86%-91%。适用于没有T管,结石较小,数目较少的肝外胆管结石。对胆管下段狭窄者先经内镜放置ERBD管(胆肠内引流)支撑狭窄段,松驰扩约肌,3个月后再次取石,大多数能成功.

    2.3.3 胆道镜取石,胆道镜经T管窦道进行操作,路经较短,并可进行胆道内观察,配合碎石网篮和气囊导管可取出视野范围内的大部分结石。但T管放置不合理,窦道狭窄弯曲,则胆道镜无法进入胆总管。所以术中要放置粗短直合理的T 管以便术后必要时的胆道镜的检查治疗。

    2.3.4 PTCS.这时建立在PTC,PTCD基础上的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方法。通过穿刺,扩张,建立肝内胆管处外界相通的通道,在胆道镜下配合网篮,液电碎石进行取石,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有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左右肝管狭窄或三级肝胆管使用胆道镜不能顺利到达是PTCS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秦放明,邹富胜等,内镜治疗胆管结石残余306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2001,21(6):353-356

第11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授课及教学改革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20世纪以来水产科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记载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英语占到85%以上,[1]为了能够了解、赶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书写技术文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如今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多,在各种海洋科技论坛上,学生们对国外学者带来的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师生都觉得十分遗憾。此外,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质量较差,英文文献数量极少,原因也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有恐惧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尽早在专业上与国际接轨,这就给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转贴于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认为教材做到了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当前常用的新词汇。大部分学生对所采取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长,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新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培养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章的技巧,并在专业领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对于口语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督促口语练习,克服紧张、害羞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继续推行。特别是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反馈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撰写英语专业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虽然此次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形势,需要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有待于广大的英语和水产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8):78-79.

[2]张艳玲,胡青.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81-83.

[3]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 宫腔镜;B超;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价值

异常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妇科病, 经期持续时间过长、月经量大、非经期出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长期子宫异常出血会造成妇女贫血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为进一步探讨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本院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7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7~55岁, 平均年龄(37.56±6.43)岁, 其中已婚52例, 未婚23例, 异常子宫出血时间14~35 d, 平均时间(23.21±4.43)d。上述患者均伴有子宫长期异常出血, 且未采用性激素类药物治疗, 排除合并生殖器感染及完全子宫纵隔等疾病患者、子宫恶性肿瘤病变患者。

1. 2 方法

1. 2. 1 B超检查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 经阴检查, 于患者盆腔内行斜切位、横切位、纵切位等多个切位的动态检查, 记录相应检查结果, 后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1. 2. 2 宫腔镜检查方法 宫腔镜检查前, 叮嘱患者禁食4~6 h, 检查前4 h给予米索前列醇肛塞。排空膀胱后取患者截石位, 经由含碘伏棉签进行宫颈消毒。采用扩张器扩张宫颈口至7号, 注入生理盐水并维持膨宫压力为13~20 kPa, 后采用宫腔镜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 首先对宫颈管异常情况进行查看, 注意应从宫腔底部开始进行由内至外的检查, 同时确保对宫腔颜色、内膜厚度等的观察, 后进行输卵管开口、形态及宫腔口形态的观察, 必要情况下行局部详细检查。各项检查完成后, 退出镜体并查看宫腔及宫颈情况, 避免发生漏诊, 后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超诊断符合率为57.33%(43/75), 宫腔镜诊断符合率为86.医学检验论文67%(65/75),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多发疾病, 临床报道表明[2]该病具有发病范围广、年龄跨度大、病理原因复杂等特点, 且较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 但有临床研究认为[3], 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感染等是造成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 如不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 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临床以往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主要采用B超、细胞学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等方法, 其中B超检查是妇科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痛苦小等优点, 可对患者盆腔内包块情况进行检测, 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判定方式。B超检查主要是通过光点大小、亮暗、灰度等方式进行图像特性的显示, 将患者各组织声抗情况作为依据而生成对应的回声及界面, 且经由患者膀胱所构成的透声窗, 可对患者盆腔组织病变情况及子宫轮廓进行详细观察。但是该种诊断方式并不具备特异性, 较难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4], 且通常情况下妇科疾病病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 在进行异常子宫检查的过程中, 并不能仅依靠病史、B超检查结果进行确定性诊断。

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及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推广, 宫腔镜在妇科疾病检查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采用宫腔镜进行妇科检查, 可对患者宫腔内病灶情况进行直观、清晰展示, 同时可有效确定患者病灶大小及病灶部位, 利于异常子宫出血诊断特异性的提升[5]。且有临床报道表明[6], 宫腔镜在微小子宫内膜息肉及<10 mm黏膜下肌瘤患者诊断中的优势作用明显, 且经由宫腔镜辅助, 可有效提升病变组织清除率, 临床应用价值高。在本次研究中, 对75例患者均采用B超及宫腔镜检查, 结果表明宫腔镜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诊断符合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可有效提升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利于早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