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1: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生入职考察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市场需求;就业能力;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据教育部每年九月份的统计数据资料显示,近几年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每年都有改善,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为61%,2005年为62%,2006年全国大多数省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生,这是个质的飞跃,说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还是有不小距离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用人单位确定和录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标准是什么?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何调整和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没有进行分层细化,以高职生作为特定对象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对这一研究工作的期待严重不对称。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标准,不仅能够为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更能够为高职院校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研究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以“长三角经济区”作为调查范围,组织了一次高职毕业生市场需求和社会评价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向位于该经济区域的210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邀约了20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作深度访谈。截至到2007年10月初,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的问卷中,国有或集体企业26家,占13.33%,私营企业47家,占24.10%,三资企业122家,占62.57%。从问卷分布的情况来看,与目前该区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我们用spss11.5统计管理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本文通过对本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加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力度提供决策依据。
三、市场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现状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大的“蓄水池”,所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在考察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方面,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0个方面。
当然,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1〕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 、沟通能力(说和听)、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等。〔2〕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3〕汪怿则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划分为十个项目三部分,即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团队工作技能。〔4〕
我们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层次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和定位,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应分为3个层次10个方面(见表一)。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所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1.1基本理论+综合实训
纯粹的理论化教学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了突出高职教育贴近实际需求、强调应用技能的特点《,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理论教学版块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重要知识点。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大量引用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资讯和案例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让专业课程学习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现状。因为删减理论教学内容而多出的学时,则会用于开展综合实训。例如,参观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来认识连锁企业的构成和经营,操作校内实训室设备和软件来模拟连锁企业日常经营,参加由连锁企业提供的假期兼职来积累实践经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形式之一,既有基础理论教学,又贴近连锁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对其他专业教学能够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综合实训版块的内容设置比较基础,只能做到参观、考察、模拟等各种短期认识和了解,不能提供一个更广、更深入的平台。
1.2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校企合作的深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在课程实训这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入校企合作与改革,综合实训不在是简单的校内模拟操作,校外参观考察,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完成后进入连锁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环节课程学习,这个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连锁经营与发展。二是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连锁经营核心共通内容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按照校企合作企业经营内容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完全掌握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两种方式都是《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深入校企合作企业的细致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掌握到最实用、最具体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如何既满足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连锁企业的要求,同时又适应不同学生毕业后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
2.1课程教学模式应按专业发展需要而定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应该怎样教才符合高职教学特色一直都是该课程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纯理论式教学,理论+综合实训的改进式教学,还是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关键是不同专业在选择《连锁经营管理》加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思考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所在专业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若该课程是作为专业拓展领域的学习,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综合实训模式来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校内外资源,那么纯理论式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实际也未尝不可。但若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连锁经营管理》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那么理论+综合实训模式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如果能有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模式就是更好的选择。
2.2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要加大改革力度
开展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一是,校企合作对象单一。目前,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基本上都是超市,业态种类过于单一。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最终在超市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到其他零售业态中去。单纯只跟或者只能跟超市进行校企合作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会使教学内容、方法上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应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所以,今后校企合作对象应该更广,百货、专营店、餐饮、教育培训等各行业,只要开展连锁经营的,都应该纳入校企合作的考虑中。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连锁经营管理》现阶段的教学仍以学校教师为主,校企合作企业多提供场地供老师和学生参观与实习,具体教学过程仍由学校专业教师来承担。学校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牢固,但在连锁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聘请连锁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老师,依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2.3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加入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调查,许多高职毕业生都会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之路,而大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选择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开展连锁经营就是他们创业之路。事实上,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创新、创业活动都有很大兴趣,但现实教学环境却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则比较偏重于校企合作部分。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理论知识,综合实训等之外,还应当结合课程不同模块适当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其中,结合现代连锁经营发展趋势,开展连锁经营创新创业的特色课程内容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例如,做一份某行业连锁企业创业计划书,或者设计一种新型的零售产品销售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o establish and ameliorat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graduat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anding channels of social contac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gives a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content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畅销对路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是这个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业生的质量评估可分为毕业生短期评估、中期评估及长期评估,本文所探讨的是毕业生短期评估,短期评估在学生离校半年后到一年内展开。
1 构建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1)促使学校正确定位,提高竞争力与办学效益。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它的质量内涵是技术性、特色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竞争的根本所在。由此,学校需要在已有办学优势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力,在办学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找准位置,并进一步明确社会服务及行业服务的面向。而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评估,高职院校可以收集到大量关于人才培养的信息,并参照评估结论完善工作,有助于学校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协调统筹好发展过程中结构、规模、质量与效益四者的关系,从而提升竞争力与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竞争激烈、形势严峻。学校办学思路如何,有没有培养出畅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如何,有没有得到认可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加关注并倾听培养对象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而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评估,学校可以从以上两者的角度获取到大量包含“需求”信息和“质量”信息在内的真实材料,经过深入分析和比较,可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从而找出问题,深化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
(3)拓展社会联系渠道,求得广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就业、职业转换和提高劳动者职业技术水平,直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支持,因此,必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评估,有助于学校了解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适应性,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有助于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双方的互相理解与支持,并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有助于学校拓宽社会联系渠道,建立广泛融洽的联系网络,塑造品牌、提升品牌,为学校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与氛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2 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2.1 评估的主体
毕业生质量评估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体应是多元的,应是一种全员性的评估,政府、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的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评估的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主体也应是多元的。
不同的评估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和学校三部分,但评估结果往往渗透着“主体意志”。依据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鼓励社会专门机构、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调研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的文件精神,第三方评估因其行政上的独立性而免于多方干扰、因其客观实在性可提供对症良方,无疑具有较高公信度。
2.2 评估的指标体系
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的通知》、《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相关文献为参照,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指标及标准,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毕业生质量短期评估应重点考察在稳定后的就业质量、校友评价、对培养过程的反馈等。如表1所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就业状况、校友评价、就业特色、能力与知识、课程评价、社团活动、求职服务共七项评估指标、十九项主要观测点。其中,就业状况、校友评价、就业特色、能力与知识侧重于评估培养结果,课程评价、社团活动、求职服务侧重于评估培养过程。
表1
2.3 评估的选样
毕业生的质量,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优劣。在选择学校进行比较评估时,以下几点也需关注:一是学校区域划分的科学性。由于区域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相应具有差异性,区域差异较大的学校之间,其毕业生质量的可比性较小。二是学生群体划分的可比性。因为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所学专业不同的毕业生,其质量表现也会不同。三是平衡处理收集到的评估信息。因为不同的用人单位和社会阶层,对毕业生的看法和要求也不同。
就业指导中心在院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拓展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学院品牌、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为工作重心,“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办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对今年的全国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为顺利完成全年就业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全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绩与不足
(一)基本情况汇报
全年共计安排学生就业人,占毕业人数的53.1%,按所在企业生产类型;外贸企业推荐人数21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7.6%,内销企业推荐人数18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56.2%,自主品牌企业人数48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29.9%,其他企业人数9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6.2%;从事就业岗位来看;推荐制版岗位11人,服装平面设计岗位84人,服装样衣岗位21人,qc跟单岗位23人,ie管理岗位37人,一线车工岗位132人,销售岗位95人。
(二)利用多种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今年全国高校有611万大学毕业生,相对我院的毕业生来讲,优势比较弱,为了更好将毕业生推荐出去,就业办利用新华人才网、各行业网站、报纸、期刊、参与各类招聘会广泛收集信息,另外与合作单位、班主任、已就业学生、兄弟院校的沟通、介绍,深挖就业市场内部资源,采集大量的岗位信息,积极联系企业、实地考察、洽谈合作,拓宽就业市场;先后与50余家招聘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今年我们借助教育集团公司的就业网平台,帮助学生熟悉网上就业流程、制作简历,上传简历,推荐优秀学员,手把手的教学生网上求职,帮助学生完成网上求职,自主就业率达31.6%;切实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目前我院与智联招聘网、新华人才频道、新华就业网开展合作,20xx年毕业生首先将实施网络就业,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集中优势全面报道就业情况
就业办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全校现有对外宣传栏8个,就业办长期使用其中的5个专栏,全年更换就业新闻7次,调研报告4次、专场招聘会报道11次、同时对就业回访、招聘信息等相关内容做了及时的报道,利用教育集团网站、新华就业网、新华人才频道、兄弟院校就业板块等相关网络,及时更新我院相关就业内容;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在校生的就业信心。目前就业办正着手搜集成功学子素材,制做《东方巴黎故事》宣传册。
(四)及时反馈促进教学管理的
就业办每个月对合作单位,通过上门访问、电话回访、邀请企业领导到校等多种方式,收集到就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就业单位对我院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了解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情况;并将回访信息月末以就业工作报表(电子稿)的形式,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今年共计发送就业工作报表电子邮件9次,促进了部门工作质量的提高。
(五)实施就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
,我院就业指导中心重新整理规划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当前就业形式分析》、《事业职业就业》、《就业指导》、《高效人士的7搞好习惯》等10余篇课件,结合教务部门安排的职素课,对在校生实行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职素教育,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自己、认识工作岗位;通过4个阶段24个课时的就业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消除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帮助学生清晰定位、明确目标、增强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就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了我院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院校整体就业水平。
(六)完善制度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就业办自着手整理部门相关材料,通过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各项材料,制定了部门规章制度、部门员工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搜集整理了已就业学生信息、在校学生信息、成功学子信息等并登记造册,全面把控就业工作;建立了学生推荐材料、就业宣传材料、专场招聘会材料、就业回访材料等一系列材料、工具,进一步健全部门档案、材料,全面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日常的部门工作管理严格按照院校工作计划执行,建立工作日清制度,制定合理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实行就业工作月清、周清、日清制度,实现当日事当日毕;部门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提高;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和学院提供的各种学习和培训班,利用外部优质 资源,学习他人先进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高部门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部门联动,积极协调、沟通工作事宜,保障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七)做好服务配合其他部门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以校为家,积极参与院校各项工作,响应各部门号召。在春秋招生高峰期,在保证部门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加入到招生大军中,为学院的招生工作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9月份院校迎来搬迁之喜,就业指导中心再次发扬主人翁精神,奋斗在工作第一线,顶烈日、战酷暑,为院校搬迁工作圆满成功尽一份力;11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徽派服饰论坛,与会的各级领导、负责人、企业领导、其他院校的同行、服装界精英们都对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及会议的精神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东方巴黎服装学院在安徽服装界的影响力。
二、工作中的不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有所萎缩,我院全体员工在院长的带领下,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群策、群力,就业办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三、工作计划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内容割裂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为说、听、阅读、写作和少量句型结构翻译组成,主要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涉及的内容庞杂,没有将语言学习与知识获取有效地结合起来,对知识的系统性关注不够,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完成将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的构建双重任务。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这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公共英语开设学期为二学期,导致技能训练的课时开设较多,有意义的内容传授不足,这样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根据Richards&Rogers(2000)提出的学习理论,只有当语言技能被用来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语言习得才能成功。因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也在发展。学科知识通常能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新世纪的高职英语教学,既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便从结构形式上对教授内容进行分析描述,也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革新,省时省力地提高数以千百万计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英语水平,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英语能力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非英语类学生能力构成的主题是专业能力,英语能力只是其专业能力的辅助成分,因此英语能力必须要为其专业能力服务。而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很少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乃至毕业后的职业岗位结合。事实上,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英语能力只有在职场环境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化使用价值。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尝试将具体行业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英语内容,组织到英语教学中来,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特征,保证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连(刘黛琳,2008)。
(三)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衔接课程专业性太强,难度过大,而且后续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失去控制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后续衔接课程大多为ESP专业英语,ESP课程选用的教材学术性较强,学生使用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课文偏难,内容形式枯燥,从而畏难厌学。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总体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性特征,因而高职英语教育要体现行业的职场需求,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突出行业岗位特点,选用实用性而非学术性的素材。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不是培养高职学生用英语去学专业,而是学习使用英语进行与所从事行业相关的涉外日常交流和业务交流。因而教材的选用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降低其难度,适度与学生所学专业渗透和融合,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体现高职毕业生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和现有公共英语教材进行自然的后续衔接。另外,现行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失去控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ESP专业英语阶段的课程都是由各专业课教师实施,这些专业课教师由于不熟悉语言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一般使用翻译法,导致专业英语阶段的课程与基础阶段的课程严重脱节。
二、跨学科教学国内外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的跨学科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Tulloch(2002)认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跨学科的倾向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人们把语言与技术看做是风与牛不相及的。事实上,语言本身也因技术而发展变化。BBC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没有汽车工业的发展,英语中就不会有:drivingmecrazy,slowdown,hignmaintenance这类使我们日常生活语言无比增色的新的表达方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进入跨学科的阶段。南佐民(2005)认为,学科研究不仅需要在学科核心领域进行探索,还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上,学科在社会时间的应用上进行探索,跨学科研究种类的纠繁复杂也正好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多样化,给不同学校以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其从长计议,培植自己的学科研究特色,从而有助于解决现有英语学科研究领域狭隘的问题。胡壮麟(2007)认为,其实在英语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纵深发展,对本学科研究越挖越深;一种是横向发展,力求与不同学科建立联系,以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杨永林和张彩霞(2007)认为通过跨学科的应用性研究,有助于在客观层面上形成一种“社会认知”整体模式,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另一个观察视野的理论框架。在这些国内外语言研究知名学者的倡导下,有部分外语教师开始了跨学科的外语实践教学,到目前为止实践研究成果却很少。我们尝试性的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并以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为例来实证研究高职公共英语跨学科教学与设计的可行性,以此来打开高职英语学科研究瓶颈,探索高职公共英语学科的发展道路。
三、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跨学科教学理论是在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跨学科学习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汉弗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运用。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理论: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全方位的立体的教学。它既有深化人格的教育又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辐射、迁移。从客观上讲,跨学科就是各学科间的思想、观点、理论的交流。
(二)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设计的实践基础
1.社会企业对电类学科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2011年11月26日湖南省第四届机械装备制造类人才供需见面会在我院举行,这次见面会共有湖南省和湖南省外企业近260家参展,其中涉及与电气工程系电类专业相关企业87家,笔者利用此次供需见面会机会以问卷发放和现场访谈方式了解了目前社会企业对电气系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和汽车电子四个电类专业学生提供的需求岗位及英语能力需求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企业目前对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大量需求岗位为:焊接技工、钳工、车工、维修电工、客服代表、数控设备维修工、电气员、装配员、电气设计员、电气实验安装员、车间技工、生产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对客服务人员、质检售后、海外设备维修技术人员、海外售后服务人才等。调研统计表明,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基本的外贸操作技能;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还要求高职生具备善于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由于企业流动性大,要求毕业生具备爱岗敬业能力。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大量匮乏的是海外服务技术人才。在谈到企业需要高职毕业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英语能力时,很多企业浓缩为一句话:能成功地从事商贸活动的英语能力。88.9%的企业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海外拓展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专业+英语”的复合型外贸人才特点。
2.工作岗位对电类学科高职生应掌握的涉外英语情境分析。深度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熟悉企业工作中常遇的涉外情境,熟练掌握涉外情境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在涉外工作和交流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语言,同时具备以英语为工具,在行业环境中进行信息沟通并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四、跨学科教学视角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以“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为例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本课程以电类行业职场交际为目标,以成功地进行电类行业商贸活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用英语处理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行业相关的业务的能力;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1.能就日常生活题材、与行业相关题材和涉外业务相关题材进行对话,具备跨文化日常交际沟通能力;2.能读懂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行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理解基本正确;3.能填写和模拟套写工作岗位中常用的英语应用文,如产品说明书、求职信、下订单、职业规划与计划、履历表、个人简历(学习经历及兼职经历)、感谢信、广告、合同和邮件处理(经过调研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常用应用文)等,语句基本正确,表达清楚;4.能借助词典将一般性题材的文字材料和与行业相关的一般性业务材料译成汉语。理解基本正确,译文达意;5.掌握英文资料查询和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获取电类学科英文资料新技术、新知识如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电气设备运行控制、信息和通信技术等的能力;6.具备在行业岗位中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选择
以调研为基础,进一步收集来自诸多企业的涉外业务信息,整合资源,自编教材。教材内容选材和编排上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英语能力需求特点,模拟工作岗位中常见的涉外英语情境,体现“以完成行业职场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选择充分体现行业性、实践性、交际性和协作性特点。
(四)课程实施
1.本课程实施教学的时间:新生进校后的第二学期。2.本课程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环境等有效互动来完成。交互式教学模式构成的要素包括:语言交互、教学与环境交互和情感交互。英语教师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应该扮演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3.实践性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以培养未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更需突出实践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来转变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问题,实现公共英语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团队协作性、实践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利用英语情景教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例如:选取最具典型性的相关“行业人”职场需求的交际话题,以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现实职场涉外交际任务来实施教学;学生自发组建校级维修社团,进入社区、涉外企业等进行维修服务,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积极走上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利用学院“订单式”培养企业来校考察机会用英语介绍学院状况,校内外实训基地状况,电气设备使用操作说明,介绍生产加工流程等。
4.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式研究性学习,利用英语来检索和获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激发他们应用所学语言自我探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欲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设计
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课程是否能使学生掌握未来行业岗位必需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评估。对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设计,我们不但要注重“检测性的总结性评估,更要注重过程性的、发展性的形成性评估”。因此,在建构公共英语跨电类学科的课程学习评估体系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元化互动式评价模式,即评价主体具有互动性,评价形式和内容实现多元化。评价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辅形成。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学期末的闭卷考试,考察学生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能力。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的积累,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表现,反映的是阶段性的成果,记录学习者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性评价实践性测试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程度表现最高,通过校内的英语情景教室模拟应聘面试、企业简介、商务用餐、谈判、签署合同、电气电子产品应用与说明等,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开展团队合作的任务活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新产品或生产流程的介绍等测试。
五、结语
关键词:中职与高职 教育 衔接问题 研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持续增长,上海等地区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30%,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中高职衔接制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凸现了出来。
1.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地区只是分成文、理两大类 “对口”招生。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2.非理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根据2004年教育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分析比较三年制中职和两年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工方向)专业课程(见表1)。我们发现高职的三类专业课共开设15门,合计1460学时,其中有11门课程与中职出现重复,学时数超过1100学时,约占专业课总数的75%。
3.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仍以上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高职的专业课比中职少790学时,可能出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而不如中职毕业生。如果不计最后一学期的企业实践,高职生在校专业学习仅1100学时,显然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如果没有理实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都存在很大损失,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2.实施中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
3.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
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高效衔接,关键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四级(中级工)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
4.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5.采用“3+2”学制模式实现课程衔接
目前实行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衔接的学制主要是五年制高职,但这种模式对办学主体和专业设置等条件有特殊要求而受到一定限制。根据教育部鼓励发展两年制高职的精神,考虑到现行的中职、高职学制,我们认为采用“3+2”学制模式较合适,适用的范围更广。另外,借鉴德国的师傅培训模式,结合我国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中职毕业生工作两年后通过选拔再进高职,这样更加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形式。中高职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宏观上采用“工”字形结构,分为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四个层次。下层以大类专业为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多个专业,专业基础面宽,适应性强;中间层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专业稳定性好;上层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每个专业对应若干职业岗位,针对性强。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符合企业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1.专门化方向课程
即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通常一个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开发应以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采用“项目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规范、工作内容和性质确定工作项目、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照工作性质、逻辑关系和相关性,遵循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专门化方向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己特点选择其中1-2门。此类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设计项目,每个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
2.专业核心技术课程
根据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学校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不同,在于不仅要考虑当前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要考虑学生和专业未来的发展。根据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一般技术的生命周期较长,可达几十年,而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以技术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专业的生命周期就比较长。而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设置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若所有专业课程都按照工作任务设置也会存在弊端:一是有些专业覆盖面广,涉及的职业岗位多,相应的工作任务难以穷尽;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岗位变化大,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可能与所学不一致;三是各项工作任务分散独立,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设置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大类专业是根据专业分类将相关的若干专业按照技术内涵划分的专业群。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总体上可归纳为建筑、制造技术、机电(理实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商贸、财经、医药卫生、外语、美术、管理等各大类,比如将机电应用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设备安装、船舶机械装置等专业归为机电技术大类。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大类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与学科性专业基础课不同,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如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等。像机械制造技术就可以压缩机、汽车等典型的机械为例,阐述机器的组成结构,包括驱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辅助部分等,以及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典型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选择,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机加工、热处理等;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的技术。教学中可通过教学录像,安排基本技能实训,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为综合课程。设置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和个性发展。由于中高职衔接学习周期长达5年,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且对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故第一阶段学习可不分专业,待学完大类专业基础课后再分流,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此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可拓宽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
4.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一般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但目前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存在较大争议:是否一定要作为必修课?是否要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如何确定标准?等等。我们认为,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并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技术设计
1.衔接层次结构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基本上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纵向延伸,即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二是横向扩展,即学生在各阶段获得不同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但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并不一定高于中职,主要适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纵横拓展,即学生在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领域不同的职业资格,如机电理实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纵向延伸和纵横延伸扩展模式。而依据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是解决中高职衔接最有效的方法。 2.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
不同的专业具体要求不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在“3+2”模式的课程衔接中,“公共基础课1”约800-1000学时,“公共基础课2”约400-600学时,“公共基础课3”约400-500学时;“大类专业基础课”约200-400学时,“专业核心技术课1”约300-400学时,“专业核心技术课2”约400-500学时;“专门化方向课1”约400-700学时,“专门化方向课2”约400-600学时;企业实习为18-20周。中高职的接口标准为学生学完公共基础课1-2、大类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1,达到规定的要求,合计约2600-3000学时左右。
3.分层递进、分层教学
分层有两层含义。在宏观课程结构上,按专业的进程分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三层次,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微观课程结构上,有些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可分为基础、提高两个不同的层次,适用于不同基础和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至于层次的划分标准,专门化方向课、专业核心技术课、大类专业基础课可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相应的要求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分层主要是从课程结构上分析,具体各阶段的课程安排在时间上是可以相互交叉的。
4.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学分制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而课程的模块化和学分制的实行,则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若以中职毕业就业为目标,就可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在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 2007, (05).
[4]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1).
[关键词]广告会展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郑丹(1958-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告会展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6-02
广告会展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素质、学历、技能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是广告会展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保证。高职广告会展专业是顺应广告会展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然而,人才培养体系的缺乏与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将对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明晰培养目标,确立规格定位
广告会展设计是指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利用空间环境,采用建造、工程、视觉传达等手段,借助展具设施高科技产品,将所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广告会展设计是一种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性设计活动。它以直观、形象、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魅力,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一种时空平台。广告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高级形态,属于第三产业,包括为广告会展提供展前服务的会展咨询、会展设计、场馆布置与搭建、会展广告、为会展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告会展业作为现代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型的经济业态,以无污染、生态性、带动性、综合辐射性和文化创意特质被众多国内一、二线城市所青睐,成为重点发展行业和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广告会展业关联度较高,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众多国内一、二线会展城市已经突破单一会展业态的概念,会议、展览、节庆等齐驱并进,逐步打造多业态、综合性会展目的地。但是当前我国广告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较弱,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缺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国际高等广告会展专业,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最热门的招生专业之一,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关于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统计,全国高职广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9%,排名高职所有专业第九位;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466元,排名高职专业第十位;从事广告会展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7次。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急于求成,导致广告会展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性质特点与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匹配。同时由于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认识不足,办学理念与定位不合理,造成教学与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普遍缺乏会展策划能力和新型会展项目的实施能力,设计缺乏原创性。教育产出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从而制约了我国广告会展行业的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担负培养广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传统办学方式,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主动与国际广告会展行业接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利用行业与企业在人力、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稳定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教育改革,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方式。要求教育者能以全球化的视野去选择知识与能力,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广告会展业企业一般具有“专业化、小型化、低耗能、高产值”的特点,结合泛文化、泛区域创意设计和“虚拟展会”技术应用已成为国际广告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应重点培养“知理念、善创意、精设计、通技术、能管理”的“创意策划师”“设计执行主管”“项目实施主管”三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与改革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政、行、企、校”四方结合与联动、理论实践并重为途径,以专业能力教育、岗位能力教育、沟通能力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四育并举”着力构建“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多元融合 特色集成 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专业关键技术、增强专业艺术修养、遵守专业服务规范)、沟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与适应社会变化)、岗位能力(具有从事本岗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课程管理和完善考核评价,全面推行课程标准行业化,实现课程载体多样化和时代化,依据就业岗位素能要求,构建素能模块化、课证融合化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广告会展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广告会展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以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长效的兼职教师来源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提升专任教师对社会广告会展行业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结构优化、产学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式
广告会展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专业,如果不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的的。要鼓励学院通过自建、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广告会展文化产业园。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建设原则,营造真实“职业情境”。将国家广告会展设计师证书和地区性职业岗位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引进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强化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大纲、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内涵质量和实施效果,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用、管”方面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综合化,基地使用共享化,基地管理绩效化。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重视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原创性,实现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1.项目化教学。通过在项目课程中引入仿真和真实生产性项目,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完整掌握一个广告会展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运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以确保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在项目课程教学中教设计、教工艺、教知识;学生在项目中学知识、学设计、学工艺,逐步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虚拟项目认知先行、仿真项目实训体验、真实项目岗位评价的流程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与广告会展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进入展场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使学生对广告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感性认识。
3.“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选择校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组建工作室并担任导师,全程介入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与专业实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给予技术与工艺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升其职业素质。明确“双导师”的分工与责任,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拓展专业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联络沟通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要解决学校传统专业课程中出现的内容设置单一、课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以课程群建设为中心,展开实践环节教学。保证广告会展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分的55%以上,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将实践环节分为综合艺术实践:民间艺术考察、中外设计展览考察、专业考察与社会实践等;广告会展基础实践:设计构成、装饰实践、造型基础实践、创意图像实践、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制图模型手工实践等;会展设计方向实践:会展视觉设计实践、会展信息设计实践、会展技术与设备实践、空间设计实践、网络会展实践等;整合实践――会展设计实习及报告、大型会展主题设计考察及报告、毕业设计及报告。由于广告会展专业具有的交叉性、应用性特点,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符合广告会展人才职业成长规律;以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反馈意见作为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的依据,满足社会对广告会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广告会展专业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其专业跨学科特征非常凸显。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面临的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处境: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够适应广告会展行业发展的专业,使专业设计教育的理念与方式能够和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适应;要明确定位,合理规划,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加快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随着全球生态化设计发展趋势形成,要及时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大力倡导绿色设计理念,高度重视广告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与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广告会展设计与制作工作,确保设计与制作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加强学科的自身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广告会展职业教育落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满足广告会展业发展与人才资源储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经济贸易展览会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崔平.无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 .中国商贸,2011(21).
[3]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锡政办发[2011]118号)[Z].2011-05-04.
[4]陈燕.产业链视角下提高无锡会展产业延展效应的对策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余建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6]马青,王宁.会展设计与布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ERP 就业 调查研究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沙盘比赛及训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产生的影响,本调查选取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方面――就业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在调查地点方面,我选择了本校――江苏城职院昆山办学点。本校已开展了多年的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活动,并多次在全国及地方获得奖项,具有很好的研究性。在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由于我校开展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活动和竞赛的学生主要来自财管系,所以调研对象选择了财管系近3年的毕业生和正在就读的部分财管系学生。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探讨ERP沙盘模拟经营比赛及其相关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影响,从而为今后开展的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活动提供理论与科学指导;另一方面是了解我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情况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为进一步深化财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调查特点
第一,本调查区别于一般的就业调查,调查目的十分明确,问卷设计和实际走访都紧扣此次调查目的。问卷主要针对财管系毕业生与财管系部分在校学生,实际走访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第二,在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上,调查问卷很多问题是比较深入的,可以获取学生比较深层次的信息。另外问卷设计比较亲和,学生能够比较配合的完成调查问卷,因此问卷的回收比较容易。学生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
(三)其他说明
我校为了选拔ERP沙盘比赛成员,在财管系接近一半的班级开设了ERP沙盘课程,并设立了ERP沙盘社团。但凡对ERP沙盘有兴趣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社团,其后参加ERP沙盘比赛的成员也基本上是通过此社团选的。基于此,有接近50%的被调查对象对ERP沙盘有一定的了解;22%的被调查对象对ERP沙盘了解深入,这部分学生是指参加ERP沙盘社团的学生;10%的被调查对象直接或间接参与了ERP沙盘模拟经营比赛(间接参与是指参与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的集训,但并未参加最后的竞赛)。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企业的走访来看,用人单位提供了考察用人的10项指标,主要包括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合作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成绩五个方面。另外很多用人单位还提出对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十分关注。
思想道德品质主要指的是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吃苦耐劳,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团队合作能力是企业十分看重的一项品质。团队强调的就是协同工作,它直接影响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优秀的团队不止要求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相应的技能,更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与良好的沟通。
业务能力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了。它既包括从业人员通过长期的某种业务活动磨练而成的针对该行业的专门技能,也包括从业人员自身原因形成的某些便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气质和特征。
学习能力并不只针对正式学习,还包括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和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从业中就是基本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等。
工作成绩可以说在企业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发展情况了。它是指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作出的成绩,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员工的工作成果和履行职务的工作结果的评价标准。它主要通过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工作效益等方面衡量。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我校财管类专业毕业生在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抗压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此次调查的毕业生为刚毕业1-3年的学生,多为基层工作者,所以组织管理能力普遍薄弱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我们发现上表中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栏目的优良率并不高,后经用人单位解释,这里所说的思想道德品质除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之外,最主要是说在从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上进心与全局意识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在刚入职的毕业生经常在全局意识、责任心上比较缺乏,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这种情况在我校毕业生的工作中也有体现。
综合三年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财管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为65.28%,一般率为33.47%,差率为1.25%。换句话说98.75%的财管类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考评中是合格的。用人单位还表示,我校财管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之所以没有在评价中获得优秀,主要是因为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个结论跟调查获得的数据结果一致,因此调查数据是比较准确的。
三、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学生组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比照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方面的训练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一定作用。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企业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为优良的,其中83.25%直接或间接的参加过ERP沙盘竞赛方面的训练;而另一方面,参加过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项目训练或竞赛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为优秀的比率为99.87%。可见,ERP沙盘竞赛及其训练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影响。那么如何排除这些综合素质被评价为优良的学生在训练前就已经具备十分优秀的职业素养呢?显然,我们不能排除参赛学生自身素质本就很高,就业中当然能够显现出优势,但其他参与训练的学生是属于自愿报名,并非通过淘汰获得,那么应该可以认为他们在职业素养方面的优势不能全部推定为自身本就具备的,应该说平时的ERP沙盘训练对提高职业素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及其训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全局意识及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与综合评价打分,我们发现参加ERP沙盘竞赛训练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三方面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未参加训练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参与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社团的学生优良率为97.55%,未参加的学生优良率为74.16%,参与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社团学生的优良率比未参加的高出23.39个百分点。团队合作方面,参与社团的学生优良率为98.14%,未参与社团的优良率为36.18%,参与社团的学生优良率比未参与社团的学生优良率高出71.96个百分点。沟通能力方面,参与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社团的学生优良率为97.86%,未参与社团的学生优良率为72.48%,参与比未参与竞赛社团的学生优良率高出25.38个百分点。
从学生完成的调查问卷也可以发现,参加ERP沙盘课程及ERP沙盘竞赛社团的学生普遍反映:ERP沙盘模拟经营是团队项目,在模拟对抗中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了公司中的CEO、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与销售总监,为了在对抗中取得优势,小组成员不仅要在相同的市场环境背景下承担自己分内的工作,分析市场需求、调研客户信息、调动企业内外部资源,还必须协同一致,相互协调与配合,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风险与千变万化的竞争环境。如何根据市场定位产品、根据需求安排生产与采购、根据产能与市场竞争广告这一系列的决策都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而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竞争的最后结果,学生都会体会到相互配合与协作的重要性,也能深刻意识到不合作、没有全局意识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危机。这种深层次的体会与思考都推动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全局意识及沟通能力的成长。
第三,ERP沙盘竞赛及其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面对压力与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高。
根据学生方面完成的调查表格,经过整理,我们发现参加ERP沙盘竞赛及其训练的学生普遍反映竞赛及其训练改变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ERP沙盘模拟经营是一个团队项目,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还要面对虎视眈眈的对手,稍有失误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市场分析错误,不仅广告投放会有所偏颇,生产布局与产能安排甚至原材料采购与财务预算也会受到牵连,进而影响今后2年的整个产能布局及企业策略。面对这样的压力与困难,在训练前很多学生会逃避,但经过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危机意识,并把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学会了分担与共同面对。意识和心态好了,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头脑与思路也就开阔了起来,思维更加发散,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根据用人单位的回馈来看,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训练小组及参赛小组的成员在压力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毕业生,这也能够印证学生方面的调查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ERP沙盘模拟经营比赛及其相应的训练,在学生团队合作、全局意识、沟通能力的培养上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通过逼真的竞赛环节与紧张的对弈策略研究,学生在压力与困难面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基于以上几方面,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确实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ERP沙盘模拟经营竞赛及其训练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峻,盛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N].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钟小娜.高职财会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5期
[3]王正华.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策略[N].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人才“壶兰计划”的意见》,确保市直小学正常教学对师资的需求,经研究,赴闽南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举办2场校园现场招聘会公开招聘16位新任教师。具体方案如下:
一、招聘对象
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应届毕业生;
2.2021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应届公费师范毕业生;
3.2021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优秀全日制师范类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校级奖学金及以上。
二、招聘岗位及要求
序号
招聘学校
岗位
名称
专业
人数
应/
往届
学历
学位
服务
年限
1
莆田市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
中国语言文学类、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3
不限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教育部公费师范生或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
最低服务年限3年
2
莆田市实验小学
数学教师
数学类、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2
不限
3
莆田市实验小学
体育教师
体育学类
1
不限
4
莆田市实验小学
美术教师
艺术设计类
1
不限
5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
中国语言文学类、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2
不限
6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数学教师
数学类、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1
不限
7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科学教师
科学与技术教育、物理学类、化学类、地理科学类、生物科学类
1
不限
8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幼儿园
教师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美术学、舞蹈学
1
不限
9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语文教师
中国语言文学类、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3
2018届及以后
10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科学教师
科学与技术教育、物理学类、化学类、地理科学类
1
2018届及以后
其他条件要求:
1.所有毕业生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能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2.须取得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及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报到、办理入编等相关手续时须提供上述证书等,学历及相关证书须在2021年7月前取得,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须在2021年12月前取得。
3.年龄30周岁以下(即1990年10月及以后出生)。
4.因受过刑事处罚和法律上有规定不得招聘录用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
三、信息
在莆田市教育局(jyj.putian.gov.cn)、莆田市人社局(rsj.putian.gov.cn)、莆田市实验小学(ptsx.cn)、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ptd2sx.cn)、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ptfuxiao.com)、有关大学的网站、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有关网站上招聘方案等信息。
四、报名和资格审查
(一)报名时间:报名时间从本通告公布之日起至11月21日。
(二)报名方式:现场报名
考生提前准备《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报名表》打印件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就业推荐表及相关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请认真参看《报名表》填表须知)。在招聘现场提供上述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三)资格审查:报考人员应严格按照招聘岗位的条件要求,选择相应的学科岗位进行报名。报考者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有效性负责。凡个人填报信息不实,不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一经核实,即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领导小组将依照招聘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五、考试
(一)考核时间和地点
2020年11月20日上午,闽南师范大学
2020年11月21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
具体面试地点提前一周在招聘会学校和招聘单位网站上。
(二)考核办法
(1)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学科:在指定的教材内随机抽签决定片段教学的内容。考生根据考题,先进行60分钟备课,再进行10分钟片段教学,随后进行现场问答。课堂片段教学(含现场问答)与教案稿分别占考核分值的80%与20%。
(2)小学体育学科:考核内容含片段教学(占考核分值的70%)和专业技能测试(占考核分值的30%)。具体面试步骤如下:
1.片段教学:在指定的教材内随机抽签决定片段教学的内容。考生根据考题,先进行60分钟备课,再进行10分钟片段教学,随后进行现场问答。课堂片段教学(含现场问答)与教案稿分别占该项考核分值的80%与20%。
2.专业技能测试(5分钟):测试当天由评委就队列队形口令、田径、球类、技巧四大类编制考题,考生根据试题要求做示范展示。
(3)小学美术学科:考核内容含专业技能测试(占考核分值的30%)和片段教学(占考核分值的70%)。具体考核步骤如下:
1.专业技能测试(120分钟):
考核方式:现场创作命题画。作品规格:油画40cm×40cm至80cm×80cm。国画4尺3开至4尺。其他画种4开至半开。时间:120分钟。表现手法不限,分值100分,所需工具、用品由考生自带。
2.片段教学:在指定的教材内随机抽签决定片段教学的内容。考生根据考题,先进行60分钟备课,再进行10分钟片段教学,随后进行现场问答。课堂片段教学(含现场问答)与教案稿分别占该项考核分值的80%与20%。
(4)幼儿学科:考核内容含专业技能测试(占考核分值的60%)和片段教学(占考核分值的40%)。具体考核步骤如下:
1.专业技能测试(30分钟):
具体为“唱、跳、说、画”技能测试,每个项目分值15分。其中“唱”为清唱自选歌曲一首(唱歌词),限时3分钟;“跳”为自选一段舞蹈(题材不限,歌曲及播音设备自带),限时3分钟;“说”为现场抽选一个幼儿故事,限时3分钟;“画”为命题简笔画(不上色,作画工具自带),现场作画,限时30分钟。绘画用的8开图画纸等由招聘单位提供,其他材料自备。
2.片段教学:在指定的教材内随机抽签决定片段教学的内容。考生根据考题,先进行60分钟备课,再进行10分钟片段教学,随后进行现场问答。课堂片段教学(含现场问答)与教案稿分别占该项考核分值的80%与20%。
考核成绩划定合格线,报考人数和岗位招考数超过1:1比例的岗位,考核成绩必须达70分以上(含70分),方为合格;报考人数和岗位招考数按1:1比例参加考核的(含考核时因其他考生放弃造成1:1比例的),考核成绩必须达75分以上(含75分),方为合格。若语文、数学、科学学科岗位末位考生成绩出现并列情形的,则进行加试面试,加试成绩为考核最后成绩;若体育、美术、幼儿岗位末位考生成绩出现并列情形的,以片段教学成绩高者为先,若片段教学成绩也相同,则进行加试面试,加试成绩为考核最后成绩。
(三)教学技能考核指定教材(莆田市2020-2021年度小学使用教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温儒敏, 2019年6月第1版,2020年7月第2次印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卢江 杨刚, 2004年3月第1版,2020年6月第7次印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主编:郁波, 2020年6月第1版,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小学体育:教师用书-体育3~4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耿培新, 2014年3月第1版, 2020年6月第11次印刷);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杨永善,2014年3月第1版,2020年7月第7次印刷);
幼儿学科: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大班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2版,2018年7月第2次印刷)。
六、体检和考察
(一)体检
1.人员确定。根据岗位计划聘用人数,按1:1的比例,在考核成绩合格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选。
2.体检标准。参照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相关规定执行。报考者或招聘单位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在得知体检结论的7天内提出复检,逾期视为放弃,复检只能进行一次,以复检结果为准。
凡在体检中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报考者,不予聘用或取消聘用。体检缺席者,取消聘用资格。
3.体检组织:由招聘单位主管部门负责。体检缺席者,取消聘用资格。
(二)考察
招聘单位将按1:1比例对考核、体检均合格的应聘者组织考察。考察包括核实报考者是否符合规定的报考条件,确认其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材料是否真实、准确,重点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是否对应、业务能力、工作实绩、计划生育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考察对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或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失信被惩戒对象的,取消聘用资格。
进入体检、考察的人员因体检、考察缺席或不合格而造成招考职位空缺的,经用人单位同意,原则上从报考该岗位进入面试合格线上的人员中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一次。
七、公示
拟聘用人员由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均合格的人员中综合考虑,择优确定,并在市人社局网站上公示7天。公示内容包括拟聘用人员姓名、性别、所在工作单位或毕业院校,同时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八、聘用
经公示不影响聘用的,人事部门予以核准,同时发放聘用通知书(作为今后人员流动及办理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并按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
入聘签约时,入聘对象须持本人身份证参加签约。所有入聘对象均须随带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无法提供者,取消其入聘资格。不按时参加签约的,视同放弃资格。入聘签约时间另行通知。
九、联系方式
莆田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咨询电话:0594-2396611,联系人:陈老师,13860957988;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办公室咨询电话:0594-2768188,联系人:陈老师,13599855956;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办公室咨询电话:0594-2356138,联系人:方老师,13859807110;
咨询电话开通时间为: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十、监督
本次招聘工作由莆田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管理科和各招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对招聘全过程进行监督。
监督电话:0594-2203069。
附件: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报名表
莆田市实验小学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2020年10月23日
附件
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报名表
报名学科 :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姓名
性别
贴照片处
出生年月
民族
政治面貌
籍贯
本科毕业院校
本科所学专业
身份证号码
是否公费师范生
硕士毕业院校
硕士入学时间
硕士所学专业
硕士毕业时间
已取得教师
资格种类
教师资格证编号
普通话等级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计算机等级
通讯地址
获奖
学金情况
等级
获奖时间
授予单位
备注
应聘者个人承诺
本人承诺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并已认真阅读《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方案》,确认个人专业符合招聘专业要求。若提供的材料弄虚作假或专业不符,责任自负。
本人签名:
资格审查意见(由招聘方填写)
审查人签名
2021年公开招聘新任教师汇总表
序号
应聘学科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
本科毕业院校
本科所学专业
硕士毕业院校
硕士所学专业
教师资格证种类
教师资格证编号
普通话等级
计算机等级
获奖学金情况
是否教育部免费师范生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备注
填表须知
请全体应聘新教师严格按照莆田市市直小学应聘文本制作要求提供材料,奖学金获奖情况必须是在学期间。提供材料目录如下:
1.莆田市市直小学公开招聘2021年新任教师报名表、汇总表
2.学信网下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3.居民身份证
4.教师资格证书
5.普通话等级证书
6.在校奖学金获得情况及其他荣誉证书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达到了历史顶峰,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的有效性。但这一现象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思政素质都大不如前,很多学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两厢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人才短缺,无法堵住人才缺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素质,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所关心的问题。
一、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与思政素质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为注重培养专业技术性强的人才,相较于本科生和硕博士而言,高职院校大学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培养时间短、但专业技术性强,虽然不如前者的综合素质高,但其技术的专业型与针对性更强。因此,学校必须抓住高职大学生这一特点,大力打到打造一批专业技术性强的高职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良好利用优势,学校教学内容可以与相关的产业进行结合,聘请“双师型”人才作为院校教师,尤其是加强从企业所聘请的教师数量,其中,使之在教师队伍总数中占到一定的比例,学校可以定期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到校进行讲座。尤其要请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来讲学。学校应从广度与深度两个角度出发,不断拓宽教学范围,使之与产业发展所需相契合。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例如专业实习等,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企业来高职院校招收即将毕业的学生并与之签订联合培养合同,高职院校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此期间企业对其实习成果予以考察,对于考察合格者和表现优秀者予以留用。此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健康与稳定直接决定着其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态度是否健康向上,其能否积极完成用人单位所赋予的责任,能否在工作中履行其对于工作单位应履行的义务,例如对于公司内部材料予以保密等等。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工作人员时,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高校应对此问题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予以重点培养。
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交与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就业生而言,其面对事物的处理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切实提高其办事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学习能力:此处所知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对于新鲜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接触一门新知识时,学生应首先考虑的是学什么、如何学以及学习的技巧与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等待老师来教授。
(二)创新能力:创新,指工作与学习都不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是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善于寻找突破口,三是对于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四是锐意进取,不能好逸恶劳。
(三)沟通与协调能力:与学校内的学业任务不同,工作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而并非个人能力所能及,每个团队都要包含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发生问题时的协调能力。
(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不仅仅是汇报工作进程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也离不开它。
(五)规划与计划能力:规划与计划是人生起飞的基础,只有拥有合理而清晰的规划,人生的奋斗目标才会更明确,学习生活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工作干劲更足。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从最小的学习生活规划开始做起,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今后的生活又更明确的规划,规划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七)信息处理的能力:现代社会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类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有效的提取所需信息并加以合理的处理分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中所必须的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必需条件,也是决定一个人的事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人能否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重要前提,因此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两方面抓起,首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其良好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应在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对于课程掌握状况与以考察。在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之后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敢于进取敢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尤其要侧重于对于事业忠诚度的培养:对于自己所处行业与工作单位的热爱可以使毕业生尽快融入企业,处处为企业利益着想,忠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忠于自己工作的单位。此外,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的人能从失败中能站起来而走向成功,而有的人一经失败,则一蹶不振。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避免其在事业的挫折面前萎靡甚至逃避,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注意从各角度出发,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职业锚、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人职匹配诸方面。
机械专业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的重点专业,也是学校多年精心打造的精品专业。该专业自开办以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一线技术工人。近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做法,提出几点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1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1.1 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
中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初,其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操作或管理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其就业最大的资本或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通过对近几年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调查统计可知,学生在毕业前经过学校推荐和自主择业,毕业后的就业率达98%以上。但是,有7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初次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根本不对口,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这说明虽然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就业率,但就业质量问题很突出,且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选择。
1.2 社会需求量高,社会地位低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的毕业生几乎为零。极高的就业率说明社会对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很高,尤其是在2008年“长三角”出现技工荒之后,更是表明我国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期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但是,由于机械类工种属于经验越多待遇越丰厚的传统行业,中职毕业生踏入岗位前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自然不能取得丰厚的薪酬。更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业务研修、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令人忧虑的地位,甚至部分企业至今未给他们交纳基本的保险。
1.3 就业期望值高,综合能力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校专业培训,取得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想当然地认为将来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与工作环境,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他们踏入企业却发现,一切全不是想象的那样。企业只是把他们看作获取最大经济报酬的低廉劳动力,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人际关系都令他们难以适应,许多人在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换了工作岗位,能在同一岗位上坚持工作一年以上的不足25%。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也普遍反映了上述问题,甚至部分单位明确表态将不再招用中职毕业的学生。
2 影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2.1 家庭或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看来都是无奈之举,只要有可能、哪怕是一点儿希望,都会选择普通高中,自身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理解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无可奈何的一个过渡期,没有清楚的目标态度。南通教育网上对就读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的家长愿意孩子将来当一线工人。另外,加之现在的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外吃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稍微工作苦点儿,工资待遇少点儿,人际关系紧张点儿、工作环境差点儿,都会马上通知家长,甚至立刻辞职。
2.2 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因素
当前社会上重学历重文凭轻技术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但家长如此,企业也如此。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考的落榜生,还要经过五年制高职、艺术类学校的筛选才不得已读中职,其入学的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差100多分,多则达300分,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高考升入高一级院校了,无形中也降低了就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企业当中,技能型人才无论在薪酬还是职称晋升通道上都没有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许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几年连工资都没加过,这也是毕业生最终选择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学校培养因素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上与用人单位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开设专业课程,从而忽视了课程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联系程度;“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根深蒂固,“理实一体化”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演课”和“示范课”上,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比较欠缺,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还很少,理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几堂讲座和书本上,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3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3.1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观教育与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机械类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而且专业建设应该与地域经济发展同步,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在2006—2007年间,南通沿江船舶工业规模迅猛发展,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代表世界造船先进水平的大型油轮、集装箱船舶、海洋工程平台订单等涌向南通造船厂。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开设“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当年招生就达到300多人。
此外,还要加强对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观与就业观的指导,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让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的道理,更要让学生学习许振超、徐虎等杰出工人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2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知识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无论是机械加工制造专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还是数控技术应用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中职校的学生在学历文凭、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如大学生,但如果在实际动手能力上能胜过他们,也是一样能立足岗位,取得较好报酬的。例如,学校专门为机械类学生配备了专职的车工实训指导教师,所有的机械类班级学生轮流到车间实习,一次集训就是半个月,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操作的要领。另外,还组建了汽修、数控、焊接等课外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当然,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时,还需要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学习与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教学实训整体实力
机械类专业的硬件设施投入费用很大,高端的设备更新也很快,所以不太可能得到及时更新。为了能让学生的实训跟上企业的实际。一方面,学校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添置新设备;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设备引入学校来。例如,2008年,学校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通过争取,不但配置了20万元的实训车间,有关部门还将即将报废的4辆汽车无偿赠送给学校供学生实习。此外,学校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将焊接机、切割机等设备武装到学校实习工厂。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解决了学生的实训设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4 密切校企合作办学,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机械专业的学生校外实习一直是学校的难题。因为学生的实习会打乱企业的生产,还会损耗企业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者不会派老师傅指导学生生产实践。为此,学校采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凡是本专业的毕业生优先提供该企业选择,为企业服务。学校先后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南通熔盛船舶重工、南通一品机械、南通红星机械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到二年级时,轮流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企业派老师傅指导,加强实践操作,两三个月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工学交替。毕业后,学生几乎不要过渡期,就能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了。
3.5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职教师资质量
学生之所以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转换角色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开设与企业的生产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迫切。学校主要采取“内培与外引”的方式:内培主要是安排学校的机械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与技术创新,参加国家、省、市的三级培训,甚至到国外考察学习;外引主要是引进本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或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让他们把生产一线最先进的设备和操作技术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近几年,学校先后聘用汽修专业的吴卫国副教授、数控专业的管永铭厂长、机械专业车床加工骨干吴建华师傅等多位技术能手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促进了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
以上几点仅仅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在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总之,只要职教工作者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思想出发,想方设法,多方面开拓渠道,相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宇波.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2(36):29-34.
[2]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