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读书论坛交流材料

读书论坛交流材料

时间:2022-02-27 23:52:35

读书论坛交流材料

第1篇

财政部机关团委多年来坚持青年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坚持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近年来,先后组织了“百村调研”、“走基层 接地气”等财政青年调研实践活动,累计组织青年调研团10多个,参与青年300多人,在广大青年中形成品牌。

在机关团委的带动感召下,财政部各单位青年组织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和调研活动。

经济建设司青年小组坚持开展“与青年干部共同成长进步工程”,主要是:“办好一个专刊”,将青年干部的文章、青年活动等汇集成《经建天空》专刊,每年一册;“完善两项机制”,不断完善领导带兵育人机制和司内青年交流平台机制;“开展三项主题活动”,每年开展“青年成长对话”、“经建青年风采”论坛、年度主题活动;“坚持四项制度”,坚持和完善司里读经典写体会、春节回乡调研、青年干部座谈会、周末体育锻炼等四项制度。另外,经济建设司青年小组认真坚持组织“春节回乡调研”。青年干部利用春节回乡机会,深入工矿企业、田边地头、农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3年的调研活动共形成了40篇调研报告,真实反映了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

国库司青年小组建立读书学习长效机制。国库司业余读书学习小组成立于2005年,以“多读书、读好书”为宗旨,组织全司同志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学习活动。一是创办“业余读书学习快报”。组织全司同志阅读好书并进行推荐点评,学习了解重要的时事观点。截至目前共刊发90期,登载由司领导带头撰写的读书推荐文章600余篇,同时从媒体遴选摘录权威机构、人士发表的文章或观点数百篇。以此为基础,汇编成5本《精品共赏》合集。二是举办业务讲座。由司、处领导和业务骨干主讲,内容涵盖财政国库管理各领域。讲座形式活泼,鼓励现场提问,提倡互动交流。三是组织专业研究。成立跨处室研究小组,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在“财政部三优评选”中获奖。四是加强网络化学习交流。在国库司“国库纵横”网站开辟专栏,开展读书学习交流,登载各类学习资料等。在微信平台上创建“GK读书”群,组织“微读书”活动,时时交流读书心得。在“世界读书日”向全司干部发送短信,倡导读书学习的好风气。五是开展专题性读书学习活动。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组织有针对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交流体会感想。

税政司青年小组创新学习形式,在司领导和党支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创办了《学习周刊》,各个党小组推荐骨干力量成立编辑组,荟萃有价值的文章、观点、数据以及学习心得等材料,组织编发《学习周刊》累计16期。组织青年同志自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百题问答》、《财政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参考知识90问》。另外,作为“税政青年论坛”开展“走出去”活动的新形式,开展“财税青年论坛”。2013年9月27日,税政司十余位青年干部参加了“财税青年论坛(2013)”活动。此次论坛由税政司党支部、青年小组与财政部财科所青年小组、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团委联合举办。论坛以深化税制改革为主题,围绕税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进税制改革与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研讨。

2005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率先在财政部司局级单位中成立了青年工作小组,让青年同志在退团之后重新找到了组织。财政科研所青年组织成立9年多来,致力于组织“青年论坛”和“读书会”等各种适合青年的活动,先后邀请全国青联社科界代表、中央国家机关团校、国税总局团委、财政部相关业务司局、民生银行等机构的青年同志,就国家改革发展热点、个人学习成长经验交流互动,展现青年风采,明确青年责任,激励青年成长。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团支部在党委领导下,通过“引、学、比、推、树”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一是思想上引,通过“立足岗位长才干作贡献”倡议、五四青年座谈会、各级领导向青年荐书、编印青年刊物以及“传承信念、传承作风、传承本领”为主题的“三传承”活动,正面引导,激发正能量;二是实践中学,开展“传、帮、带”活动,把退休老同志请回来给青年授课,鼓励青年到境内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线审计岗位开展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实习锻炼。深入行业开展“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下基层活动,在实践中长才干、强能力;三是技能上比,先后举办公文写作技能比赛、公文速记和新闻稿起草比赛,行业人才建设英语演讲比赛、十学习体会演讲比赛、电脑打字比赛等技能比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四是工作中推,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担当协会重点工作、参加出国培训和在职学习、担任国际会计组织职务和协会领导职务,近年来协会每年选送1-2名青年到境外高校脱产学习,5位青年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2位青年代表行业在国际会计组织中任职,协会中层干部中的青年比例达到50%;五是成长中树,通过开展青年标兵评选、向上级组织推荐优秀青年等方式,选树青年典型,近年来,协会先后有1位青年当选十七届团中央候补委员,1名青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表彰、7名青年同志获财政部表彰,20名青年获得协会表彰。

第2篇

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学习生活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阅读的模式,为学生开辟自由的阅读空间,使网络真正成为阅读的一方沃土。

一、网上冲浪――浏览式阅读的载体

全球约有8065万网站,打开任何一个网站,无比丰富的资源让你永远都不必担心发生书荒,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从国际国内新闻、军事、社会、体育、财经、娱乐、文学到居家生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所有信息尽收眼底。网络适应学生的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网上冲浪成为阅读的重要载体。

二、优秀网站――延展式阅读的保障

有人错误地认为网络阅读以获取资讯和休闲为主,追求实用性和短暂的心理愉悦,要读经典名著还得去书店,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网络电子书,随手一点铺天盖地,各类经典名著,应有尽有,你可以不出家门,泡上一杯热茶,欣赏着名著,与作者共舞。网络资源串联课内课外,让好的网站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诸如谷歌等优秀网站,电子书库已经成为延展式阅读的保障。

三、博客,论坛,QQ――交流式阅读的平台

虽然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但往往不及时,交流的面窄。网络阅读提供了及时、大量的阅读资料,同时提供了一个让阅读者交流的平台,如博客、聊天群、电子邮箱、留言簿、论坛等。利用这些平台,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展开讨论;或与他人一对一交流……学生互动交流,使网络阅读成为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活动,进而获得了阅读活动最大限度的双赢。

四、网络整理――研究式阅读的途径

研究式阅读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学生网络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浏览、筛选、整理、归类的加工过程,是研究式阅读的最佳途径。如,在进行:“如何看待追星”“给力”“菜鸟”“犀利哥”等网络新词的搜集及研究过程中,学生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有效保存相互交流研究的成果,写出理解感悟的文字,然后分门别类,建立系统的学习资料库。

学生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不断系统化,摸索规律,使纷繁、复杂、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知识,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城市南屯煤矿矿校)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语文教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75-01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说的“读”与“交往”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要求语文要走进生活。而如今无论在因特网还是在校园网上,都拥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方便地检索。因此,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使语文教学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为语文学科主题探究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 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基本原则

网络与课程的整合旨在培养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网络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1 教材内容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原则: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掌握好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内容往往受到表达形式的局限,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则为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和支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2 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更是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阵地。课堂学习活动通过师生近距离的互动交流,可以挖掘主题探究活动素材,为主题探究活动寻找更多的契机。但课堂学习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也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进行主体探究活动不可能更深入,更广泛。一般的主题探究活动往往只会停留于表层的探究。课外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探究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1.3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教师的辅助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商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多机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商讨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同时,由于网络海量的资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无用的信息所干扰,这是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网上资料,并能让学生合理运用这些资源,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一定要适时和适当,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主题探究活动,否则会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2 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2.1 提供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按一定的主体对表象资料进行收集、筛选,通过有意义的表象积累,学生对主题认识会逐步加深。

2.2 自主合作: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的发展,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上的自主合作,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究,或多个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彼此交互和合作,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与合作交替进行,已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3 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及对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其二是小组于小组之间的评价。这种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评价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机会,调整学习的起点和方式。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方面,还包括小组学习过程的表现。小组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主要是小组成员,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进行积极、中肯的评价。

3 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

3.1 建立专题网站,拓展语文学习外延。网站可设置课文学习资料和语文论坛等版块。课文参考资料,可建立课文分析、相关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相关文章、同步练习等按钮,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在语文论坛中为每个学生注册用户,学生就能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可设置语文研究,作文天地等栏目。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激励作用。

3.2 倡导数字化阅读,提高快速检索信息能力。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也给我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要提高检索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泛读,根据超文本的全方位辐射的特征,我们可以分为横向泛读和纵向泛读。当今的语文老师再也不是拥有渊博知识的皮囊,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向导,我们甚至还可以从学生的泛读中不断获取知识。

3.3 发挥论坛和电子邮件的作用,提高交往能力。论坛和电子邮件的超时空性的交流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有效的交流途径。学生在论坛上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交流,遇到困难也可在上面发表求助留言,能解决的学生就可以与他联系。学生可以借助电子邮件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班级校园网或因特网来实现其他班级、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第4篇

一、倡导推动历史阅读,使丰富的图书影像及相关的实物资料成为历史学科的“营养源”

历史阅读,指的是出于历史认知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这里的阅读不仅限于文字,凡是与历史有关联的图片影像、实物资料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前人曾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历史教师应该做“历史阅读”的有心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小说影像作品、历史遗存的发掘考证、烙有历史印记的文物古玩都可以纳入“阅读”的视野,结合教材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也养成博览泛读的习惯,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鉴别印证,提高辨析历史真相的能力,逐步掌握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的方法。

二、使历史阅读成为常设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均可大受其益

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常常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几部相关的史传著作,并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内容的印象。对重大历史时段和历史事件,只要条件许可,在课余安排1-2 部影视作品鉴赏。笔者也多方搜集能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图片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专辑由学科兴趣小组成员为大家播放或展出。

历史阅读作为课程,它的开设必须进行周密计划,不能随心所欲。笔者每学期都备有推荐阅读的书目,每隔若干教学单元就组织学生观赏有关影视作品。观赏哪些作品,在什么时间看,事先列入教学计划(观赏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课余)。

每学期,笔者或自己“出马”,或请人到场为学生作历史阅读的辅导,辅导之后还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笔者所在地区紫砂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兴起在明中叶以后,昌盛于清代中晚期,它的发展历史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更具体直观的了解,紫砂陶艺博物馆也就成为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教学单元的课外“阅读”内容。在组织参观紫砂陶艺博物馆以后,学生对明清时期江南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了解又进了一层。

三、历史阅读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

有目的有计划的网络阅读在电脑普及的今天较之于纸质媒体的阅读,可能更便捷,更适合于学生的口味。为此,笔者还专门请精于电脑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历史资料的专门介绍。

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使教材知识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走近了学生,历史课程仿佛有了生命。学生借助历史阅读,成了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轨迹的寻觅探求成为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笔者发现随着历史阅读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的知识积累甚至平时的谈吐议论都达到了新的层次,知识视野明显开阔,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也愈来愈中肯恰当,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眼光令人惊异,甚至令人刮目相看。实践证明,历史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聪明。

四、搭建促成心得交流、推进互动合作的平台

第5篇

教改项目是指学校优秀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活动。如何利用教科研论坛推动教改课改项目的实施呢?实践证明“论坛+项目+课例”的培训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论坛+项目+课例”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以教科研论坛为展示舞台,配合学校试点项目的推进,策划与组织教师的校本培训项目。上学期学校教科室策划与组织的“教研组主题论坛系列——基于学为中心的教材研读”就是属于这一培训模式。以周前会“教师智慧大讲台”为展示舞台,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开展了全员式、课例化的校本培训活动。

一、项目引领式教研活动,确定校本培训主题

以项目引领教研活动,是指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学校主导型教改项目,并以该项目为校本培训主题,推动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学校主导教改项目是在学校最近三年来有影响力的各级课题成果修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改成果推广项目。负责教师由学校有能力策划和组织项目开展的校级领导、中层、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担任。除了负责人外,还有4~6名项目核心组成员,负责计划的细化和项目的具体实施。

“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2012学年立项的区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为主导,进行了全校层面的普及与推广,推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项目逐步推进的流程:

二、三级递进式理论培训,以理论引领教师

项目教研,是以项目为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也是全校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科研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研法的一种。

以项目带动教研,必须让理论学习先行,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开拓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具体分三步走:

1. “学为中心”总体理论学习,冲击与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这是夏雪梅博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主要观点。以此为理论学习的挈领性材料,在全体教师层面进行解读与导读,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教学观。

2. “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促进与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个好项目的全面推广,不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更要有可供教师使用的具体的操作技术。“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是各教研组依据“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操作理论。并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梳理出适合本学科的操作模型和操作策略。

如语文教研组重点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课型新艺术例谈》,梳理了以下一些语文新课型:

数学组重点学习了《徐利与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型》,梳理出了两种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导学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3. “学为中心”的课例学习,提高与推动教师的课例解读能力

有了基本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和策略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课例引领,才能为教师所真正接受并掌握。因此,在框架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课例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这一理论的学习分教研组和备课组两个层面开展。从形式上具体又分两个方面:一是看网络视频。二是看书面课例分析。

三、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开展小课例研究

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是指在一节课或一单元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微课题研究的方式解读教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采用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并通过智慧讲坛进行介绍和推广。

例如,语文教研组在前期备课组主题论坛比赛的基础上,推荐三、四年级备课组作了题为《燃起段落教学的“太阳”——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及策略》的主题论坛。先和大家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前期互相听评课活动中发现的段落教学的误区:①段落训练缺乏重点;②训练无序,缺乏层次;③读写不合,缺乏指导。又与老师们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段落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如结合具体课例分享的策略:循序渐进,目标应分级把握;突出重点,教学如层层剥笋;感悟段式,仿写应写之有道等。

数学教研组综合前期备课组教研活动,以大组为单位开展了《基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主题论坛。指出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必先通过学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疑惑之处是什么,会了哪些方法,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和情境支撑才能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等,再以教学前测结果为依据设计与展开教学。并结合具体的课例《三角形高的认识与画法》(四年级),讲解如何针对学生的错例开展教材研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教材定义的高距离学生有多远?”“学生生活中已积累的对高的认识是怎样的?”“如何将三角形的高与学生已建立的生活中的高度进行沟通?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作支撑?”备课组通过对比实验教学,总结出“学为中心的三角形高”的有效教学路径。

科学教研组以《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为题,以《钟摆的研究》的对比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如何从“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向“基于核心问题引领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从“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界定”;科学课堂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转型转什么?走向科学探究转型活动的观察标志;课例研究等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科学课堂转型的策略。

四、记录单式实践反思,促进教师深度研修

记录单式实践反思是指在学科理论学习之后,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课例研修反思,并完成教师个人研修记录单。通过教师个人研修记录单促使每位教师将学习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注意反思总结,形成书面反思文章。(见图)

第6篇

陈伯坛(1863-1938年),原名文伟,字英畦,“伯坛”是其乡试时所用名,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人(今江门市郊外海镇1。陈伯坛行医50余年,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和《麻痘蠡言》等,是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鼻祖,为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与赵鹤琴、黎卑流、陈月樵齐名。

陈伯坛之后人

据陈伯坛外孙袁举雄所述,陈伯坛娶一妻一妾,陈伯坛正妻赵氏去世较早,育有一子一女,侧房生育四子。

子女中:长子陈万驹(号晓沧)、次子陈万鹏(号里天)、三子陈万骝(号京轺)、四子陈万鸿(号聪雪)、五子陈万骧(号昂宇)、女儿陈坤华等,均已故去。其中陈万驹、陈坤华为正室所生,其余出自侧室。

孙辈有:孙子陈宝祥(已故)、陈宝瑞、陈宝琰、陈宝徽(已故)、陈宝颐、陈宝桐(已故),孙女陈帖云(已故)、陈婉薇,外孙袁举雄、外孙女袁衍翠等。

陈伯坛的长子陈万驹对医学没有兴趣,只做过一些伯坛中医专科学校的教务工作,后来不再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陈伯坛在世时,二房所生四子年纪较小,故均未从父学医。

陈伯坛之女陈坤华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伯坛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是陈伯坛子女中唯一从医的后人。陈坤华婚配留德归国的农学博士、中山人袁开。陈伯坛去世后,陈坤华原本有意继承父亲医馆,因夫家不同意而作罢。解放前,陈坤华回广州宝华路开诊行医。1958年起到广东中医药研究所工作。陈坤华擅长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曾在广东省中医院、157医院等处出诊,还在临床带教实习,学生来自广州中医学院,但她并未在学院上过课。陈坤华为整理、研究陈伯坛的医学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于1986年8月去世。

陈坤华生有6个子女,其子袁举雄两三岁时见过陈伯坛,但对其印象不深。据袁举雄回忆:自己的名字是陈伯坛取的。当他出生后父亲去信向陈伯坛报喜,说“幸举一雄”,故陈伯坛为其取名“举雄”。袁举雄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工科,没有从事医学工作。

陈坤华的5个女儿中,袁衍翠自幼亲聆母亲讲授医学,后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跟随陈伯坛高弟程祖培出诊。结婚后到广州无线电集团医院门诊工作,以中医诊疗为主,现在也已退休,子女中没有学医的。袁衍翠曾根据母亲口述整理出《追怀先父陈伯坛》一文。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现已80多岁,年迈多病,需坐轮椅,连说话都非常吃力。据陈宝瑞回忆:小时候是见过陈伯坛的,但那时年龄还小,印象不是很深。1985年,陈宝瑞伉俪捐资在故里江门市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以此追念祖父陈伯坛。

据陈伯坛另一孙子陈宝琰口述:陈宝琰在陈伯坛逝世时已有13岁,对其祖父稍有记忆。曾记得陈伯坛在香港的医馆坐诊,每人次收诊金1元,出诊费用是10元,对穷人有时还免收诊金。

陈伯坛之弟子

陈伯坛一生扶掖后进,桃李满门。他壮年时期曾任“广东陆军医学堂”总教习,继而担任“中医夜学馆”主任一职,晚年独力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亲自参与讲学授徒,培育中医人才数以千计。其弟子散在粤、港、澳各地,其中很多成为当地医界名流。

例如:在香港行医的,以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陈昌萍等影响较大;在广州以程祖培、钟耀奎、区励庵成就最高;在江门有赵景明、陈仲明、吴味范、邓义琴、林清珊、旭日华等。其他还有周之贞、李达三、陆梓昌、余赞初、麦慕君、林清珊、邓曦琴、张仲玑、鞠日华及彭泽民等。他的很多门人在行医时,常常标榜“陈伯坛授徒某某”字样,以示“高徒出自名师”,以此招徕患者。

据广东名老中医陈耀沛回忆:“香港广华医院医师陈仿周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日寇陷港时回乡避难,适值外滩乡人陈波第三子患肠炎症,自顶至踵,一按即痛。西医认为病者肠已灌液难治。仿周引用先生葱白四逆散加川练(楝)子、延胡索给病人服十余剂而愈。”

在广州行医的程祖培本是匿医出身,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光华医学堂”等处学习西医。由于仰慕陈伯坛而投其门下,在“中医夜学馆”学习,后在中山石岐以中医名世,有“程阔斧”之称。解放后,受邀到广州中医学院任教。1966年去世,有《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存世。

“广东外海乡人陈鉴人是陈伯坛的人室弟子。鉴人引用先生之方治愈乡人不少,引用桂甘龙牡去桂加生竹茹汤(即生竹茹、生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治愈幼童急惊抽筋症50余人。”

彭泽民为爱国民主人士,少时随伯父学医,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时,陈伯坛在港开办中医学校,彭泽民拜其为师,入校学习并随侍诊病,得其悉心传授。新中国成立之后,彭泽民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务委员、农工党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务,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名誉院长。1954年,他把珍藏的陈伯坛医著上交卫生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刊行。彭泽民亲撰《重刊(读过伤寒论)》后,总结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彭氏于1956年10月18日病逝。

鞠日华为“广州医学卫生社”的发起人,曾整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撰述《伤寒门径》一书,又名《陈大剂伤寒门径读法》,作为广东“光汉中医专科学校”的讲义,于民国年间刊行。

陈伯坛之故里

据《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的记载,以及陈伯坛之孙陈宝琰、外孙袁举雄口述,陈伯坛在世时,曾在江门市新会外海乡的平安里修建了一座府第,为青砖大屋,均以名贵的坤甸木为,到处都是满洲花窗。为显示他系有科甲功名的读书人,自题门联:“紫气东来青锁宅,黄云西接白沙乡。”但是,陈伯坛由于医务太忙,未得空闲回乡居住。该宅至抗战前尚无人居住,不过是门庭虚设。为此,陈伯坛又曾口占一诗,曰:“我欲闲时闲不得,皆因年少学行医。”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陈伯坛长子陈万驹携眷返乡,因家境窘迫而将旧屋出卖予乡人陈万鳞,解放后曾改作幼儿园。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在新会有一座两层楼的别墅,现由其弟媳之妹谢丽

华一家居住着。

1985年,陈宝瑞夫妇捐资20万港币,在陈伯坛故里――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学校内保存有陈伯坛遗像、座像、生平资料等,校园的一面院墙绘满了中草药。陈氏后人常到此纪念,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纪念陈伯坛的仪式,以此传扬陈伯坛的精神。该校是现知国内唯一的一所以医家姓氏命名的学校。在该校会议室正前方的墙上,有一段陈伯坛生平简介,其中有“陈伯坛,字英畦,外海人,莘隐公二十一传裔孙”的记载。正因为有这段生平记载,以此为重要线索,课题组之后才能找到陈氏宗祠、陈氏家谱及陈氏始祖的墓地,

陈伯坛之家谱

在新会外海事务办公室,保存着陈氏家族15世以前的详细家谱。通过该家谱可知,陈氏始祖陈莘隐自元代的至正十年(1350年)从福建迁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因此,外海陈姓后人均以陈莘隐为自己的始祖。陈伯坛则是陈莘隐的第21世裔孙,

陈氏宗祠

位于赤岭山下的五大连祠,是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依次排列着朝列莘隐陈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轩祠(3世),统称五大连祠。五大祠堂紧密相连,面积约4100平方米。2000年9月,五大祠被江门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五大祠内的朝列大夫祠作为陈氏纪念馆,将桃溪祠建为外海发展史展馆,定息祠建为民俗风情馆,筠轩祠作为外海文化展馆,泉石祠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展馆。

在朝列大夫祠堂的正面,供奉着陈氏历代祖先的牌位,居中的即是陈伯坛始祖陈莘隐的画像。

陈伯坛遗像

据袁举雄回忆:袁家原来保存有陈伯坛的相片,都捐给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过去曾公开展出过,但袁家人并未得见,现在家中只存有几张复印件。

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会议室里,墙壁正中镶嵌着陈伯坛的遗像,附有其生平简介。此外,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教学楼前,立着一尊陈伯坛的塑像。这些大概就是世上所存陈伯坛为数不多的遗像了。

陈伯坛手迹

据陈坤华回忆:“陈伯坛使用小柴胡汤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小柴胡汤中的主药柴胡成人重用八钱,大大超出一般的医生用量,故药店多不敢配药。后来,陈伯坛就在处方的左上角画一个特殊的符号代替签名,药店见符号便知是‘陈大剂’的处方,就不再怀疑而大胆配药了。父亲书写的处方,字体流利,是一幅好书法,直到今天,每当我翻看父亲昔日的亲笔处方,在赞叹他高明医术的同时,又欣赏他的书法。”本次调研采访袁氏兄妹时,二人特意赠送课题组6张陈伯坛的处方手迹照片。从这6张陈伯坛亲笔手书的处方笺中,可见其下笔如行云流水,犹如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陈氏墓地

根据陈宝琰口述、袁举雄整理的资料:陈伯坛迁港之前,在广州白云山为父母修建了墓地,也预留了自己和正室夫人的墓位。这是一个较大的墓园,含陈伯坛墓、陈伯坛正室夫人赵氏之墓及陈伯坛父母合葬墓三座。1992年9月,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宝琰、宝徽、宝颐、宝桐等重修陈氏墓园,并向广州市文化局申请在白云山公园保留其祖坟。1996年12月,经广州市文化局鉴定后认为该墓虽不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但鉴于陈伯坛在粤、港、澳一带的影响,建议作为人文景观予以保留,故该墓得以保留至今。

此外,在白云山公园的宋代姑嫂墓附近,还保留着一座陈氏始祖陈莘隐的墓地。这是一座元代墓葬,于1978年经“新会外海旅港同乡会陈族子孙”重修,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翘楚。他穷究仲景之学,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均有深厚造诣,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临证风格;其医著《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自成一家之说,尤以《读过伤寒论》在岭南影响最大;他先后在广州、香港创办中医学校,亲手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不乏各地名医。作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正如著名学者左霈的题词(袁衍翠提供)所赞:

恂恂其貌,休休其容,

壮领乡荐,文坛之雄,

精研方术,救世为衰,

伤寒金匮,阐幽发蒙。

继长沙之绝学,开百粤之医风。

第7篇

关键词:导读服务;导读博客;图书馆;WordPress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78-02

导读也称阅读指导,是指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开展有目的的文献阅读指导工作。馆员通过推荐图书馆书目或者对读者进行文献知识教育等方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行为,使其充分利用馆藏文献来提高馆内文献利用率。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在互联网上起着信息过滤和信息中介的作用。图书馆利用博客的优势建立导读平台,开展新型导读服务模式,对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博客的起源及发展

博客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起步于图书馆员个人的博客。1995年11月10日建立的“Jenny Levines Librari—and Site du J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馆博客,它是由Jenny Levine所建置的个人博客,主要以图书情报学研究为主,现成为著名的“The Shifted Librarian”。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员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博客如老槐也博客、超平的博客,上海交通大学也将博客系统应用到了图书馆学科服务上。这些博客的成功应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如何将博客引入到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博客,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WordPress及其功能

WordPress是一种是用PHP语言和MySQL数据库开发的开源、免费的博客引擎,用户可以在支持PHP和MySQL数据库的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它具有插件众多、易于扩充、安装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它的主要功能如下:文章、分类、归档、收藏,统计阅读次数;提供文章、评论、分类等多种形式的RSS聚合;提供链接的添加、归类功能;支持评论的管理,垃圾信息过滤功能;支持对样式CSS和PHP程序的直接编辑、修改;在Blog系统外,方便的添加所需页面;通过对各种参数进行设置,使Blog更具个性化;通过添加插件,可提供多种特殊的功能。

三、WordPress在大连医科大学导读服务中的应用

2010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络部尝试引入WordPress平台,建立名为“发现”的导读博客。博客建立两年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访问人数日渐增多,通过这种新型导读服务,为读者推送图书馆的资源,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提高馆内文献利用率。

(一)导读博客建立的目的

图书馆员通过了解读者阅读倾向、阅读目的、阅读需求从而进行科学、主动、有针对性的导读。通过这样的导读博客,更能增强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还能将读者的建议及读书心得体会及时反馈。

(二)导读博客的内容设置

博客主要分为五大栏目:好书悦读、影视回眸、心灵小屋、外语视界、书缘讲坛。通过这五大栏目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导读服务。

好书悦读,推荐经典书籍,撰写原创书评。推荐书籍分类涵盖哲学、管理、历史、文学、艺术、医学等。读者也可自由评论、撰写书评或推荐书目,实现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影视回眸,推荐经典电影或热门电影,撰写原创影评,通过这一栏目图书馆员可以将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推荐给读者,让读者品位经典,体会艺术的魅力。

外语小屋,根据读者的英语学习需求,向读者推荐与英语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扩展学习材料。并与学校英语协会合作,英语协会的晨读材料。提高学习兴趣,让读者快乐学英语。

心灵小屋,轻松、乐观、积极向上的美文供读者品读,让读者在劳累的学习过程中放下心灵的包袱,快乐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书缘讲坛,图书馆每学期会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同学做报告,这一栏目将这些专家的报告录像在书缘讲坛中,方便没有时间亲临现场听报告的同学一睹专家的风采,汲取学术养分。

四、导读博客的维护

在技术方面,基于WordPress的导读博客的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之前的博客内容就会荡然无存。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对博客进行维护:(1)定期备份数据库,使用WP-DB Manager插件来自动实现这个功能。将它设置为定期备份数据库并在主机上保存或者通过Email发送一个附件。(2)优化数据库,可以用WP-DBManager插件自动实现这个功能。(3)定期备份文件,使用WordPress Backup 插件来自动实现这个功能。(4)减少垃圾评论,用Akismet插件运行和过滤垃圾评论。可以节约限制、阅读、回复评论的时间。(5)确保没有不必要的404页面,使用404 Notifier插件可以识别404错误并使用Redirection插件通过重定向来修复问题。(6)自动的基本SEO (搜索引擎优化)安装All in One SEO Pack插件,在插件选择界面中添加你的标题、关键字和描述,使用户更容易通过已有内容搜索到你的页面。

五、导读博客应用启示

(一)在博客搭建过程中的个性化设计

虽然WordPress是一个开源、安装简单的博客平台,但是要做出一个特色鲜明、吸引读者眼球的导读博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设计完善。在博客搭建期间,需要集中精力寻找精美的主题及实用插件,运用掌握的HTML与PHP等相关知识完善对主题与插件的修改。

(二)导读博客需要有价值的资源来填充

博客不仅需要吸引读者眼球的外观,还需要负责导读栏目的成员持之以恒的用心撰写书评、影评。通过不断的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阅读目的来引导读者积极阅读图书馆的经典资源。

(三)宣传推广提升导读工作

好的博客想让取得更大的影响,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发现》导读博客建立的两年来,通过多种手段来宣传。例如在图书馆主页的信息栏内、在学校贴吧博客推广贴,在图书馆人人网公共主页博客链接地址,向读者发放学生为《发现》导读博客设计的书签等。这样经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导读博客才能让更多读者了解,导读工作才能更顺利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骅.基于WordPress的学术博客在学科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

[2]郝海燕.博客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晋图学刊.2010(2).

[3]刘光华.博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新举措[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探索

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单凭语文教师经验式的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一、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三、多维阅读交流,促进协作互补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和多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实现互补和共享,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就阅读中的发现与教师讨论,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个体获得的资料彼此共享;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网络环境还使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在互动中互补,得到大家认可,获得成功的喜。

四、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促进课外名著研读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初一是《西游记》,初二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案例

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课前让学生查询“你所了解的白求恩”,学生们通过网上查询,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较好的阅读思维,还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些简单的课堂演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但采用以“主体―主导”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增强课堂上的互动效果。

又如教学《安塞腰鼓》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等几部分组成。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学生扩大了阅读量,丰富了关于安边塞腰鼓的知识,这样便自然地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渲泄”?

又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结合近些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情形,要求同学们浏览相关网页。在此基础上,我制作了课件,形象生动地给大家展示出了沙漠是如何向人类进攻,而人类又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固然有许多长处,但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非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瑕――毕竟语文实用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更多蕴涵在它的文字中,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咀嚼,读者才能受到更多的教育,获得更深的感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和审美境界的提升更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和品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还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9

[2]邵世.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磨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

[3]闫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8,5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活动;项目管理;方式;经验

1前言

社会文化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文化资源的极大丰富,尤其是社会公众对于文化需求种类的多样化和质量的精品化,使得目前的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呈现出多样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1]。图书馆积极研究读者活动规律,有利于组织、管理好读者活动,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在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管理方法、资金、内容、形式等是组织和管理读者活动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些关键因素就能实现项目管理方式在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巧妙运用。

2项目管理内涵分析和应用情况概述

2.1 项目管理的内涵

所谓“项目”,是指为了创造特定的服务或者特定的产品而产生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2]项目管理,主要是指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等,为满足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项目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关应对策略。 [3]

2.2 应用情况概述

项目管理不仅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自身具备一个完整、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人类社会历来重视管理,管理基本上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今天,项目管理已经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尤其工业、商业、金融、工程、文化等领域。

在文化领域中,文化项目管理已经成为进行文化管理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项目主要是指文化服务项目和大型文化活动。图书馆读者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文化活动,它更多的是追求通过举办活动获得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应用于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当中,需要对读者需求、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地挖掘,而挖掘的基础主要是社会人才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同时需要实现共享文化成果、传播知识的活动目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广大读者是图书馆读者活动的主体,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广大读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便成为了活动是否举办成功的重要标准[4]。本文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举办的“八桂讲坛”讲座活动为例,具体阐述项目管理在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应用。

3项目管理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应用

3.1 “八桂讲坛”讲座活动背景概述

我馆为了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强区目标,特于2006年6月启动了“八桂讲坛”这一文化项目。为了办好这一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积极作用,特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该文化项目当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3.2 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

(1)项目启动。成立“八桂讲坛”领导小组,负责决策有关“八桂讲坛”整体发展的重大事项,如策划方案、人员调配等;监督、审核、评价“八桂讲坛”的整体发展状况;确立项目总负责人,明确成员分工。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落实“八桂讲坛”策划方案、审议分项方案、组建团队、筹措资金、监督控制项目的实施。

(2)项目计划。“八桂讲坛”在以往图书馆讲座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策划和整合,是一个以丰富服务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目的的公益性讲座活动。活动始终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以满足读者需求、贴近生活、讲究实际为原则,推出三个主题系列:“美好生活”“热点关注”和“广西文化”。这三个系列形成了“八桂讲坛”的内容架构。“美好生活”系列针对群众的生活热点,内容包括时尚潮流、健康消费、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等,引领公众紧随时代节拍,感受进步律动,提高生活质量;“热点关注”系列针对百姓关心的话题,紧扣时代热点,通过理性分析、客观评论,为听众读者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广西文化”系列讲座的内容涉及广西民族精神、广西戏剧、广西艺术、广西文学等,通过本土品牌宣传、原创成果展示、名人名家介绍,增强公众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3)项目管理。1)团队合作。引进“团队管理”模式。在“八桂讲坛”的组织管理中,弱化部门概念,突出团队合作。在“八桂讲坛”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据每期讲座主题,集结组成项目活动小组,负责项目计划和落实。2)项目调控。项目运作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经费、项目运作、人员状况等进行有效控制,根据项目的运作情况,及时改变思路、调整策略,确保“八桂讲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3)后期总结。每期讲座完成后,都要对讲座专家授课情况、听众人数与反馈意见等进行小结、评定,整理材料入档。每年对“八桂讲坛”的整体运作情况都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以2~3年为限,将举办过的讲座内容编印成册。

3.3 项目运作成效

(1)深入挖掘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围绕民族文化开展讲座活动,可以使读者听众进一步地了解与认识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实现保护与传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广西著名艺术家龙杰锋主讲的《歌舞剧〈刘三姐〉创作及赏析》,介绍了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经历及取得的成就;广西文艺家梁中骥主讲的《一方山水一方戏》谈及广西桂剧的兴与衰;广西文化名人潘其旭主讲的《壮族文化特性解读》阐述了广西壮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剖析壮族文化中的独特歌圩文化;广西名壮医黄瑾明主讲的《壮族奇葩——壮医药》展示了壮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法。

(2)努力打造精品讲座。严格把控活动质量,对每一期讲座的细节都进行精雕细琢,以建设精品讲座作为此项目的目标。精挑细选主讲嘉宾,这些嘉宾均为广西区内外有成就的名家、学者,保证讲座具有较高的可听性与权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讲、演、展等多种形式,直观,新颖,比如讲座《穿越时空的承诺:音乐剧〈桂花雨〉赏析》中,除了介绍该剧的创作历程与成就,还邀请了主要演员在讲座现场进行了面对面地访谈,并在讲座现场表演了该剧片段。

(3)突出广西区位优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成立,这都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八桂讲坛”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举办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等热点主题讲座。如邀请越南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潘氏金蓉女士做“中国—东盟文献合作的新机遇”的主题演讲;邀请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马来西亚旅游局华南区旅游推广部经理谢玉勤,以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为大家全景式介绍《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马来西亚的文化和旅游》。

(4)资金筹措到位。图书馆维持讲座活动正常运行的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解决活动经费问题是顺利举办该活动的关键,必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活动资金。我馆的具体做法为:1)将该活动定性为公益性讲座,争取有关部门最大程度上的资金支持。2)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争取高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支持,与他们签订长期共同举办讲座的协议,资源互补,以求双赢。到目前为止,已经与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南宁市企业家协会等多家单位签订长期共同举办讲座的协议。3)与出版社合作,由出版社邀请作者到“八桂讲坛”进行讲座及新书签售仪式。4)与电台合作,由电台邀请著名歌唱家来“八桂讲坛”进行讲座、现场演唱与CD签售等。5)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台、报纸、网络、电视台、电子屏幕、手机短信等信息,鼓励听众读者积极参加活动。现在广西电台、广西新闻网、广西时空网已经成为“八桂讲坛”的长期支持单位。6)及时整理每一期讲座的材料。在每年年终时,组织成员交流对讲座活动的想法, 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形成全面、详细的书面总结,并做成文档留存。依据讲座内容,现在已经出版《八桂讲坛录》第一、第二册,近期将出版第三册。2011年“八桂讲坛”荣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

4结语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读者活动项目的管理就是确保策划方案有效落实的方法和手段。现代文化活动项目是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就“八桂讲坛”的运作而言,运用了策划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现代管理学、市场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涉及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见,要成功运作一个文化活动项目,需要汇集各类人才,整合多种资源,团结各方力量,扬长避短,有效合作。

很多图书馆基本上沿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 往往只体现了管理者个人意志,而被领导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这种低效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时代要求[5]。在项目管理中, 每个项目无论大小, 都应依赖一整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来开展,这样才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达到优化调配、规范管理的目的,才能确保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项目高质量地实施。因此,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推动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图书馆的许多读者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展览、读书活动、服务宣传周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都可以作为一个个项目,利用项目管理的严密、规范等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能够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肖佐刚,左堃. 书海听涛观潮导引深度阅读——兼谈图书馆读者活动策划与创新[J]. 新世纪图书馆, 2011(8):196—197.

[2] 丁锐. 项目管理理论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50—51.

[3] 王德海,等. 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蔡晓川. 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策划——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当代图书馆,2007(4):59—61.

[5] 王宏峥,等. 图书馆现行组织结构分析与改进[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36—39.

第10篇

关键词: “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 音乐美学研究 新维度

一、前言

音乐美学的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自19世纪20年代萧友梅开创音乐教育事业及对音乐的大力推广,中国有了专门的音乐院校、音乐教科书和音乐论著。青主的两本音乐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的问世,开创了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的先河。近年来,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涉及许多方面,诸如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存在方式、自律论与他律论、音心对映论、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等,为创建中国音乐美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音乐美学的研究在我国正向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的维度和视野发展。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国音乐美学会议,更是有力地推动了音乐美学研究的发展进程,而与此相关的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和音乐美学年会的举办,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9―20日,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举办,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在金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各兄弟院校音乐美学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们。

2010年11月19日上午,开幕式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会议由宋瑾主持,张前、韩锺恩、罗艺峰、邢维凯、冯长春、刘承华、杨和平分别向大会致辞,并就各自提交的论文进行了概括性发言。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会议在分会场就音乐美学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研讨。20日下午,会议在分会场进行“自由论坛”研讨活动,由杨和平主持,罗艺峰、邢维凯、韩锺恩等各与会代表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将研讨推向了高潮。研讨结束后,会长韩锺恩做了总结性发言,对学科建设问题提出了设想,并对2011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音乐美学年会提出了会议论题和任务。在热烈的学术争鸣,以对下一次音乐美学会议和音乐美学发展的期待中,大会胜利闭幕。

二、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

对于高等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相关院系的音乐美学学科的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是这次会议论题的重中之重。张前教授对于目前音乐美学教材提出了十五个需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包含在几个大的框架之内:关于音乐本体的问题、音乐的功能和价值问题、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概念和关系问题、对现有概论性的音乐美学教材的讨论。韩锺恩教授在19日上午开幕式上,对其向大会提交的《音乐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讨论》论文纲要做了解释性发言,分别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案、个案分析、学科关切等七个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上海音乐学院的杨婧博士代为宣读其导师杨燕迪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音乐美学教学问题讨论之我见》,其中针对普通的音乐系科学生、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音乐美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以及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培养与选题提出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罗艺峰教授就“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来自于学科性质”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冯长春教授关于高师音乐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感想,认为音乐美学教学中师范性的突出,重点在于对音乐美育理论的讲解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从具体问题开始到一般原理结束这个基本策略;避免把音乐美学课开设成音乐欣赏课;希望编纂更富针对性的教材。刘承华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的教学应以理论思维和阐释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从知识性陈述转向学理性呈现,在授课时应注意强化问题意识、展示逻辑张力,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杨和平教授针对目前音乐美学教材与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及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认为音乐美学教学必须基于经验而超于经验又最终回到经验,必须以强化学科特性为己任,必须建立在人的音响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并强调主次轻重难易的层次。宋瑾教授以音乐美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音乐的美学”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需要的人才,应具有相关领域的学理的知和亲历的知,音乐美学的发展,应朝着多元并置的方向,依靠集体的力量,鼓励学生开拓音乐美学的领域,将视野扩展到世界音乐的广大领域。罗小平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程应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有自己编写的教材,能够因材施教,并将其作为这一课程的特色及最终追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彭永启教授以音乐美学课的实际教学及历史意义为出发点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音乐美学的教学应该从观念上升到史论,从史论角度出发会更加切合实际。马卫星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推进了教育消费;应进一步探索针对大专、本科及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音乐美学应加入哲学关切。

杨易禾教授就课程教学及音乐美学的一些基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对于音乐美学课来说,教学对象是很重要的;音乐美学抽象思辨的属性,应该充分运用到表演美学中去;音乐美学课要保持贵族风格吗?临响是体验还是直观?音乐美学一定要形而下还是形而上?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参与研讨的代表们更深的思索与更热烈的反应。黄汉华教授认为目前的音乐美学教材种类繁多,编写杂乱,不能适应音乐美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于音乐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建议编写出一本更加实用的教材。叶明春教授主张音乐美学应回到感性学;音乐美学课程在教学理念问题上某些题例表述不够简明。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立足本土,谈音乐美学学科如何与少数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在其独特的文化生态视野下认知与解构音乐美学教学的“方言”。

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在其发言中讲道,法国是从初中就开设哲学课的,建议国内的音乐美学课也可以开始得更早些,且应从其他学科吸收资源;并提出问题:音乐美学究竟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音乐美学的任务是什么?等等。四川音乐学院陈思关于本科《音乐欣赏》教学中主体性建构实践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学生主体性建构中,首先要树立敏感意识;培养合理联想的能力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增强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等等。武汉音乐学院汪申申关于开设音乐表演美学课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作曲专业应开设音乐美学基础课,并在其研究生招生时加入中西方音乐史的基础知识考核。陈新坤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应结合音乐作品的听赏,且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听不同的版本。周雪丰教授就音乐美学本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建议编写音乐美学科目的词条,以方便教学与研究。

四川音乐学院何弦则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谈其课程所涉及的音乐美学的教学,认为音乐美学的教学对于学生是一种引导,而不是规定;并对音乐美学的生存方式提出质疑。西安音乐学院苏小龙结合课程目标,就如何使音乐美学课生动起来侃侃而谈,并对涉及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音乐美学即美的音乐的学问和音乐的美的学问。

三、研究生的培养

关于研究生的培养,是各与会代表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讨论的热点。张前教授在会议发言及其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关于音乐美学教材编写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的一些回顾与反思》中,重点谈到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指导问题。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其关键问题在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和熟悉,且有一定积累并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同时还要考虑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的条件。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既要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写学术论文,又要锻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为论文确定题目后,进一步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材料的比较鉴别、辨别真伪及确定重点,最好编排出与题目相关的文献目录,并在头脑中时时构思写作提纲。进入论文写作时,应集中思想、精力、时间,进入写作状态,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并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与琢磨。最后谈到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应注意写好论文摘要、确定关键词、列好论文目次、注释及参考文献。张前教授所谈到的上述方法和意见,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邢维凯教授在会议发言及其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提纲《学术共同体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与指导中的作用》中,总结了几点目前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诸如导师研究领域对学生选题范围的限制、导师指导经验的不足、师生配比不均所导致的问题等,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与当前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学术思维定式有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思路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刘鸿模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了音乐美学方向研究生的入门教育问题,从分析近年来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入手,进而指出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应明确学科性质、特点,以及能力培养的目标,摒弃学生考研的功利目的,引导学生读书,通过读书培养对本学科的兴趣,并在读书的同时,安排写作与学术研究的任务,在此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刘鸿模教授还指出要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抄袭现象,凡是引用别人的文章内容,必须加以注释。罗艺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在研究生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即问题意识、材料功夫、写作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对研究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吉林艺术学院的孙佳宾教授在其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培养研究生的几点体会》中指出,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围绕专业方向,建立合理的结构化知识,拓宽知识结构体系;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并开展问题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形成对相关问题的重新认识。

四、相关问题之“自由论坛”

在11月20日下午的自由论坛研讨活动中,各与会代表就音乐美学学科的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研究生的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踊跃的发言。罗艺峰教授就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与学生用书应分开;主张在韩锺恩会长主持下编写音乐美学关键词辞典,等等。韩锺恩教授就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诸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不同的情况,考虑本科取消音乐美学基础课。此话题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中投进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众多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其中反对者居多。马卫星教授认为,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不应取消音乐美学基础课,这一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宽就业渠道。黄汉华教授认为应该让本科生接受音乐美学基础教育,而不应使之成为贵族专业。刘鸿模教授认为,本科音乐美学基础课的设置是有必要的,同意杨燕迪教授提出的“音乐学专业的本科,《音乐美学概论》应是必修课”的意见。叶明春教授支持马卫星教授的看法,认为在本科生的教育中应保留音乐美学基础课,并且最好豪华版的与简明的通史性质的教材各一套,适应不同层级的学生。何宽钊则就音乐美学研究方向的学生为何读书或者如何读书展开话题,认为这是比如何教学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主张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读书,要有一种探索追问的欲望。罗小平教授针对这个话题作出回应:认为要使学生有问题,必须老师先有问题。张前教授深感此次研讨交流的激烈与各参会代表的热情,以及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于是提出:下一届音乐美学年会仍旧以此为中心议题,希望各参会代表根据各自学校不同的情况编写讲义,并做汇报;研究生表演类专业可以考虑开设音乐表演美学。

第11篇

摘要:[HTK]文章着重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打造读者服务工作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活动,以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为例,列举了盐田区图书馆近些年在打造读者特色服务,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旨在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工作和读者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6-0030-02

1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

1.1打造读者服务工作品牌

从21世纪开始,公共图书馆从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较大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图书馆的创新,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图书馆要发展,工作要上台阶,图书馆馆长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图书馆馆长有了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些改革创新的理念,有了创新理念,自然而然地就会用创新的思维去组织推行一系列的创新行动。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创新,是一项很有意义且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图书馆员工热情的接待和优质的服务,更需要丰厚的文献资料作基础,否则读者服务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书馆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图书馆事业才能迎来勃勃生机。

1.2确定要打造的读者服务工作品牌

树立和打造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品牌,其意义就是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图书馆都在思考如何形成本区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推动力,如何体现本馆与其他兄弟图书馆不同的创新,本馆的读者工作服务品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答案。众所周知,大凡一个公共图书馆从其工作宗旨和服务目标上讲,大都是为满足市民和广大读者对文献的需要而开展各项工作,性质和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图书馆建筑规模(空间大小)、工作人员多少、藏书多少、服务设备多少或好坏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它们基本是在一条起跑线上的话,那么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定位或找准本馆打造的读者服务品牌,则显得至关重要。如盐田区建区晚于罗湖、福田、宝安、南山、龙岗几个行政区域,加之经济底子薄、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投入经费也不多,无论在藏书规模、工作人员编制、读者服务人次和外借册次上,都不可能与其他几个兄弟图书馆相匹,因此,盐田区图书馆给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是,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盐田区图书馆除了努力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性工作和一般的大众服务外,在打造海洋文献收藏和丰富读者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BT3]2重点打造海洋文化特色服务

2.1建立海洋文献图书馆

深圳是一座濒海城市,盐田区地处深圳东部,依山傍海,拥有19.5公里的广阔海岸线和大小梅沙的海滩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加上盐田港等相关企业扎营盐田,使盐田区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优势环境条件,盐田区图书馆早在2002年建馆初期,就将收集海洋文献作为自己的重点专藏对象。平时除了正常购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的文献之外,重点为读者用户收集并提供有关海洋经济、海洋航运、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气候、海洋灾害、海洋军事、海洋文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港口建设、极地考察等反映海洋信息的资料。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段亚兵对出自一个不起眼的区级图书馆建立海洋文献图书馆大加赞赏。他认为盐田抓住了“海洋”做文章,极具特色。十多年来,盐田区图书馆收集到大量的涉及海洋专题内容的文献,逐渐使盐田区图书馆成为深圳当地,乃至珠江三角洲区域公共图书馆的海洋文献信息服务中心。2015年新建成的盐田区图书馆新馆,专门设立了一个“海洋文化园”,其海洋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深圳或广东将不断地扩大。

2.2定期举办“海洋文化论坛”

打造盐田海洋文化品牌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的11月定期举办“海洋文化论坛”。从 2007年以来,以“海洋文化暨海洋图书与文献建设论坛”“开放与海”“航母论剑”“海洋里的世界观”等内容为题,承办了多次大型的海洋文化论坛活动,先后邀请到葛剑雄、许子东、马鼎盛、石齐平、钱江、刘申宁、梁二平、胡野秋、卢良志、吴、程亚男等国内史学、地图、海洋文献、图书情报学研究一流学者20余人来深圳盐田登坛演讲论道,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海洋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海洋文献出版与收藏。从而改写了世人对滨海深圳是“海洋文化沙漠”的认知度。盐田区图书馆就是依托海洋文化这个专题,抢占海洋文化的制高点,率先打出了海洋文化牌,为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贡献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图书馆品牌。

2.3举办古代海图展览,积极参加交通部组织的“中国航海日”活动

[2]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图是认识空间的一把钥匙,而海图则是人类确立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文化表达。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知晓世界海洋的宽广和中国海疆的辽阔,了解中外海图的产生、绘制和与海图有关的历史。2009年,盐田区图书馆与深圳特区报《文化星空》编辑部合作,通过盐田区图书馆特邀研究员梁二平先生几十年收集到的中外古代海图,经过复制、彩色喷绘等手段,制作成120幅古代海图,在海洋文献馆陈展。向广大观众陈展的海图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世界上古代的涉海地图;二是与航海有关的世界地图;三是专为航海而绘制的航海地图等。由于古代海图展影响之大,受国家交通部的邀请,分别参加了2010年泉州中国航海日、2011年舟山中国航海日、2013年南京中国航海日等活动。古代海图展览吸引了全国众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3盐田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

3.1组织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读者活动

组织读者活动是图书馆吸引更多读者进入图书馆的又一剂“良方”。盐田区图书馆在一年中组织不同类型或特色鲜明的读者活动就有20多项。其中富有鲜明特色的读者活动主要有:①每月组织“山海论坛”社会公益讲座,这是一个面向社会各阶层的讲座,内容涉及国内外时事、国学经典、社会热点、科技尖端、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诸多话题,“山海论坛”让读者在读书以外汲取到另一番水融的文化滋养。②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这项活动总是吸引大量的有志青年或农民工朋友积极参与,知识竞赛的举办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③在每年“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组织“海洋故事坊”“海洋知识竞赛”等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参加人数之广、影响面之大获得当地政府的首肯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3.2打造其他特色的读者服务工作

盐田区图书馆除了正常接待读者,完成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惠民广大的读者,其中许多活动都颇具特色。①深入机关、学校、工厂、部队、社区或基层单位,为其办理无押金全免费的借书证。②推行“你看书,我买单”服务措施,只要持有借书证的读者需要而本馆没收藏的图书,深圳书城有卖的图书,本馆借阅室工作人员就会与深圳书城沟通,立即将读者所需要的图书取回,当场办手续借给读者。③在基层建立图书流动站,定期送书上门,解决他们不来图书馆就可解决读书的需求。④组织图书漂流,侧重面向中小学,将一批书漂流到甲校,过一段时间再漂流到乙校,以此循环。⑤举办新书展览或“精品图书展”,目的是主动向读者介绍、推荐馆藏优秀文献资源,通过举办书展这样的活动方式,既节省读者找优秀题材文献的时间,又让图书馆更多的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所利用。⑥建立“劳务工读书会”,吸引周边企业工厂和其他单位热爱读书的劳务工前来参与,向他们推荐本馆新进的图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同时加强图书馆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⑦针对学龄前儿童组织“少儿礼仪”培训班,该培训正是通过教授礼仪课程,让少年儿童早早地接触到社会文明的熏陶,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懂礼貌,讲公德的良好习惯。⑧针对外来工子女组织外语培训班,专门请外语教师每半月一次免费为其培训。⑨组织影视沙龙观影活动,将有影视兴趣和爱好的读者“黏合”在一起,图书馆为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定期放映影视片,提高大家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方面一定要有所创新,准确定位自己的特色服务内容,一切从满足广大读者的利益出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服务工作,只要图书馆时刻心系读者,就一定能够使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HTK]

[1][ZK(#]盐田区图书馆简介[EB/OL].[2015-03-12]. http:///about_1.asp.

[2]候辉.浅谈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创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18-19.

[3]李峰.海洋文化论坛 澎湃深圳盐田――记盐田区图书馆承办“海洋文化论坛”.深图通讯,2007(4):66-68.

[4]朱军.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创新与思考――以扬州市图书馆为例.新世纪图书馆,2013(4):48-50.

[5][3]冀晓宏.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142-144.

[6]蔡秀芳.涉海类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综述.海洋信息,2011(2):4-5.

第12篇

《学灯》《新青年》公共论坛《时事新报》

吴静,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话语、权力与资本的联动与角力:五四时期上海报纸副刊场域研究”(12YJC860041)。

晚清以来,具有社会性质的民办报刊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公共论坛。在新文化运动中,传播新思想的公共论坛最早在《新青年》出现,但在1918年,其开放的编辑方式被封闭的编辑方式取代,新文化向大众传播的媒介出现空档。[1]在这一关键阶段,《时事新报》作为研究系上海机关报,运用其副刊《学灯》广泛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成为新文化界沟通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公共论坛。

一、《新青年》公共论坛的兴起与衰落

《通信》《读者论坛》《讨论》等栏目是《新青年》杂志创办后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它也由此发起诸多重要的争议性议题。在这一阶段,杂志通过组织新文化议题的讨论掀起思想转型的潮流,继续承担近代以来作为社会公共论坛的重要角色。

但从1918年起,《新青年》开始取消“投稿”专栏,这说明它开始从新文化公众论坛转变为北京大学新文化同人的小圈子杂志,《新青年》公共性质的改变使新文化运动迫切需要新的报刊增援。学者李宪瑜提出,1918年以后的《新青年》逐渐丧失自由的讨论风气,而更像由少数几个人组成的文化社团代言人,由于改动编辑方式、加强学术性和选择综合性的主题,《新青年》从公众论坛变成自己的园地。[2]

从刊物的主题来看,《新青年》也在逐渐退出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五后,《新青年》因陈独秀等被捕而被迫暂时停刊,复刊后在陈独秀带领下迅速转为以政治批判为主题的刊物,原来的编辑部同人出现分裂,杂志也逐渐与思想文化建设的初衷相偏离。尽管国内当时“出了四百种白话报”,[3]但能接续新文化运动的仅为少数,转瞬即逝是大多数白话报的命运。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以公共论坛的方式介入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大部分日报在1920年后才使用白话文,但《学灯》始于1918年,它不仅是“采用白话文的先驱”,[4]在五四后的几年还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白话文机关之一。[5]且《学灯》通过打造新文化公共论坛聚拢了一批江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这是新文化从北京向江南发展的表现,《学灯》自身也成为接续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力量。[6]

二、新文化公共论坛定位的确立

《学灯》在创刊之初就明确了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定位,并通过实践确立了这一重要地位。

《学灯》在1918年的发刊辞就提出建立公众论坛的办刊宗旨:“非为本报同人撰论之用,乃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屏门户之见,广商权之资”。[7]这说明,《学灯》在新文化运动中立志为知识青年提供言论阵地,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广纳稿源,吸引关于新文化的各种观点。《学灯》在启事中不断深化这一办刊理念:“本栏之主张专在小言中发表,思潮一项取投稿之与本栏主张较近者发表之,其他各门纯为社会学子自由立说之地,无论正反议论,凡稍有理由者,本报不持成见一律刊载。”[8]郑振铎从1921年起担任《学灯》编辑,他继续发扬公共论坛的办刊理念,提出即便是同一份报纸也应该给不同的观点以发表的园地,因为只有通过自由讨论才能求真,而且讨论双方在交锋中也能各有得益,所以《学灯》非常欢迎各种思想讨论的文章。[9]

《学灯》对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自我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其1919年曾经历一次改版,取消发表编辑部意见的“小言”栏,另开设“提倡”“评论”二栏,“发表一切评论均归入‘评论’项内,凡有一切主张均归‘提倡’一项”。[10]这正是《学灯》在自我认识上的飞跃,既改变了“小言”专栏作者来源相对封闭的情况,还表达了《学灯》对自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公共论坛的期许。

“青年俱乐部”是其中作者覆盖面最广、形式最稳定和时间最长的栏目,更是《学灯》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重要体现。1918年3月,“青年俱乐部”创立时就提出“凡有益青年身心者,内容不拘门类,文字不拘长短,均所欢迎”,[11]这使之成为《学灯》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从文章分量来看,该栏全为社外投稿,更是支撑版面的主要力量。从内容来看,“青年俱乐部”里讨论的既有个人生活问题,如青年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个人文明和卫生习惯养成等,也有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影响的重大议题,如妇女解放、国语统一与推广等,都是《学灯》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理解和密切关注的重要表现。且编辑会在话题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后,再把相关评论集纳成讨论专栏以设置讨论议程,进一步增加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度。

《学灯》凭借广纳言论的作风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上海报界当时就提出,《时事新报》最大的优点是肯让个人和小团体发表意见,不像其他报馆只愿意为有钱人说话,却轻视老百姓的声音。[12]

三、调动读者培育名牌栏目

在构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过程中,《学灯》十分注重调动读者的力量和利用读编互动机制来培育名牌讨论栏目。“通讯”栏作为另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讨论专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1919年8月,《学灯》在版面头条以“通讯”刊登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黄仲苏有关建议开设新文学专栏的来信。[13]为表示报纸能应允读者的期望,《学灯》还在同一版面刊登了主编张东荪的回信。半个月后,《学灯》果真应读者要求推出刊登新文学作品的“新诗”和“新文艺”栏。

《学灯》这种把读者言论置于版面重要位置并及时满足读者需求的做法,彰显了它重视读者的办刊理念,“通讯”作为一个品牌栏目的特殊地位也逐渐得到承认。

此后,“通讯”不断刊登读者与编辑的往来通信和编辑部各种信息,成为《学灯》的主要编辑工具和沟通读、作、编之间的重要桥梁。由于投稿众多与《学灯》的有限版面常常出现矛盾,以致很多投稿不能及时登出。为避免作者久候,《学灯》通常会在“通讯”栏告知收、发稿进度。随着业务日渐扩大,《学灯》后来已没有足够的版面和人手回复所有投稿,但编辑对那些材料翔实、观点独到的作品还是会特意在栏目用稿通知。

但“通讯”栏的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它还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交锋意见的园地,而众多新文化人的聚拢和鼎力支持也使其迅速成为《学灯》凝聚和生产思想精华的“意见工厂”。由于“通讯”日渐成熟,编辑部更有意识地把它经营成一个让编者和读者交流思想的品牌论坛,使之成为新文化人共同构建的公共论坛。

四、只求意见表达不求形成共识

《学灯》在运作讨论栏目时反对“一言堂”或偶像崇拜,不追求形成某种共同认识,而是更注重各方意见的自由表达。

从1919年10月起,《学灯》在“青年俱乐部”发表赵康的《对于“教育革命”之管见》等文章并提出“废弃考试”的观点,[14]引发许多读者投稿痛陈考试制度,由此掀起一场“废弃考试”的争论。当《学灯》上的讨论火热进行之时,南京求实中学学生江期豫因为考试夹带,作弊而受罚,羞辱之下以投江结束生命,表明心迹。[15]江期豫的自杀新闻被各大报纸报道,加促了反对考试制度思想的发酵,读者讨论不再停留于考试制度,知识界开始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1919年12月,“雪梅女士”就从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宗旨等角度提出“不但学校考试应废止;学校规则,亦应废止”。[16]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尽管舆论压力强大,但《学灯》并未只站在废除考试的一边,“青年俱乐部”反而展现出《学灯》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角色,依然给考试制度的维护者提供发言机会。讨论中,王崇植先后发表4篇长篇论文提出:考试制度存在是合理的,但现实问题很多,制度需要改革。[17]同时,许应期、丁晓先等人也发表多篇文章声援王崇植,既批评传统考试的弊端,又表示“该欢迎一种正当的试验法”。[18]

五、凝聚思想精华的交流对话

1919年11月,当时的浙江新潮社主张废除中国传统孝道,其社员施存统在《新潮》发表《非孝》一文,张东荪遂发表评论提出商榷。文章见报后,施存统立刻致信《学灯》进行申辩。尽管他的来信在言语间带有青年的意气,但《学灯》仍把来信全文登出:“先生要批评我们,我以为应当代我们设想……我们浙江新潮社里几个人,都是普通教育没有受完全的中等学生。我们所发表的言论,不可当做根本的主张,只能当做请教的性质……我们小孩子做事,一定不很精细。”[19]张东荪的回信并未以前辈身份压制年轻人,也没有辩驳,而是借此引发关于“孝的问题”的大讨论,[20]在《学灯》开辟“讨论”栏广征文稿。

其实,这种读者和编辑互动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在《学灯》并不少见,之所以愿意把迥异的观点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既是因编辑部把平等交流的原则贯注于副刊运作的全过程,也因其在文化上的雅量和自信。

《学灯》不仅是读、作、编之间的互动平台,还是生产观点意见的原料工厂。其中,以对话式的“通讯”来稿最为典型,相比“青年俱乐部”“论坛”等栏目行文更自由,个人特征更浓,意见表达也更畅达。

1919年年底,新文化运动中的康白情和魏时珍就在“通讯”栏展开有关青年道德修养问题的激烈辩论。后,这两位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通过书信多次讨论青年修养问题,并把这些书信直接刊登在《学灯》“通讯”栏上,向读者公开其讨论结果。这场辩论在青年人中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以致很多人纷纷向《学灯》投稿参加讨论。虽然“对话”中各人持有不同观点,但都是以当时中国的青年状况和社会现实为基础进行思考,对读者提高道德修养大有益处。在灵活多样的“通讯”栏,既看到魏、康二人与青年读者间的平等交流,也看到各种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思想观念在中国青年中孕育、产生和成长的全过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学灯》正是坚持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通过打造名牌栏目、广纳稿源为文化界提供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构建了一个为新文化运动持续提供思想动力的公共论坛。

参考文献:

[1] [2] 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32-44.

[3] 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M]// 阿英.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史料索引.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6:18.

[4]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上卷)[M].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82.

[5] 三份副刊是《学灯》《觉悟》和《晨报》副刊。见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M]// 阿英.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史料索引.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6:18.

[6] 吴静.新文化运动在江南的传承:《学灯》社会关系网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0(9):120-126.

[7] 学灯宣言[N]. 时事新报・学灯,1918-03-04(03).

[8] 本栏启事[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5-09(04).

[9] 今后的学灯[N]. 时事新报・学灯,1921-08-01(04).

[10] 本栏启事[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5-23(03).

[11] 本报特设学灯一栏预告[N]. 时事新报・学灯,1918-02-25(01).

[12] 王无为. 各地文化运动的调查――批评之(一)上海报界的文化运动[J]. 新人,1920(5):138.

[13] 黄仲苏. 改良本报的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8-11(03).

[14] 赵康.对于“教育革命”之管见[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0-18(03).

[15] 南京青年会学生自杀纪闻:因私有挟带而轻生[N]. 时事新报,1919-12-22(02).

[16] 雪梅女士. 对于“废止学校现行考试法”的意见[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2-30(02).

[17] 王崇植. 我对于玄庐君的“考试与毕业”的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20-03-07(04).

[18] 丁晓先.“废弃试验”问题之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