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02:5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路桥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路桥实训基地对于路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出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完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搞好实训室的依据,实训室管理员、实训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笔者建议进一步分项并详细修订“实训室须知”“教学实施”“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的管理制度”“试验仪器操作注意事项”“实训室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及“试验仪器借用制度”;并将以上规定用镜框上墙。只有充分完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才能依照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管理、教学实施,以保证实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二、做好实训室的设备管理
在实训室管理中,设备管理是最棘手的工作,它包含的工作量极大,有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保管、保养、检测、事故处理、维修、报废、更新和借用等。为使设备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设备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仪器购买
在购买时,要做好收集市场信息工作,多收集同类产品的广告资料,尽量购买技术先进,经费合理的设备。
2.仪器验收
对新购置的产品必须做好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验收中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记录验收中的各项资料。
3.仪器使用
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仪器。在不了解仪器各项性能的情况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正确的操作方法,随时提醒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仪器维修
为了避免仪器发生故障,延长使用寿命,要按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定期检测。对于某些试验使用间隔周期长、试验任务不是很多、搁置时间较长的仪器,要进行每周一次的打扫和仪器使用后封存工作,做到防尘、防锈、防潮,以及进行一年一次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与仪器原有的性能作一次比较,然后存档。在检测中发现问题和发生事故的设备都必须及时修理,以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5.事故处理
在使用中发生事故后,必须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对有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并及时修理和记录事故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存入技术档案,还应教育有关人员,作为一次经验教训,引起以后注意。
6.仪器报废与更新
当设备损坏需要维修费用很高时,继续使用在经济上又不合算,或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已超出标准规定,应尽量做报废处理。但报废须慎重处理,要根据以前该设备的事故率、维修费及检测的各项记录资料,经过讨论分析后才可作决定。
三、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训室技术人员队伍是搞好实训室建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了提高试验技术员业务水平,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各试验检测站进行参观学习,多派试验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四、建立实训室技术档案
为了便于今后教学,学校应建立实训室技术档案,在教学上记载本室每届学生做过的试验项目、试验情况、学生的试验报告、教师的工作计划报告、每年的试验课开出率记录、学生的成绩情况和每年实训室教学管理的总结报告。在设备上进行编号、立卡、登记、记录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规格、型号;保存设备使用说明书、仪器附件表,记录每台仪器使用日期、使用情况、故障现象、原因和采取的措施,以及仪器的鉴定情况、鉴定日期、维修日期、维修情况和仪器的每年新旧折算记录、试剂材料的耗费情况等。以上资料均进行标号分类,以便查找。
五、做好实训室的教学实施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对学生做好实际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二是在试验中,教师要来回巡视、指导、协助学生探索试验项目中技能知识,并提醒学生在试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三是在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仪器,打扫卫生,使学生养成爱护试验仪器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
关键词:真实工作任务 工程项目导向 教学模式
一、项目实施背景和目标
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然起主导作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不对称,求广求全、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约了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也不能适应生源素质下降的现实。本项目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路工程建设一线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重新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基于真实工作任务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开发建设了全套教学资源,包括校本教材、学材、实训室、数字化资源库,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成效。
二、项目成果创新点
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柔性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性地按真实工作任务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景教学方案,并配套开发教师用工作页和学生用工作页各18本;创新性地打造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同类中职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开发。本项目建设组通过行业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照图1所示的开发路径,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编写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工作页,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和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库,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1.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包含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工和高中起点三年制高级工两套,分别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组成,框架如图2所示。
2.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设计方案
我们通过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真实工作情景描述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等工作内容分析,确定学生经过学习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能够承担的工作任务,从而选定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景,最终制定中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10门、学习情景设计方案10门和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11门、学习情景设计方案10门。
3.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
为实现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配套建设了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区),包括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按国家丙级资质条件标准建设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并成功获批公路工程综合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同时还完善了原有的公路工程测量实训模拟基地、公路筑路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公路桥梁现场检测实训基地。在所有实训基地,我们均购置实际工程施工工地常用的仪器设备,按实际工程施工现场布置,让学生能够真正模拟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体验企业文化。
为满足学校教学和模拟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一体化实训基地一般按功能划分了集中教学区、模拟实训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其中,集中教学区分组布置,配备多媒体视听设备,满足学生集中听课和分组讨论的需要,同时也可作为小型实操训练的工作台,电脑里还安装了企业正在使用的专业软件;模拟实训区模拟企业的真实情境,可在其中经历完整的真实的工作过程;资料查询区配备参考书、行业规范标准、各类专业资料等;工具存放区集中存放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模拟企业的工具房或材料库。
4.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库
为弥补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无法模拟全部公路施工过程的问题,我们以真实工程项目的内容为依托,将关键施工工艺做成仿真软件或动画视频,建设和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涵施工、隧道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模板架子工程施工、筑路材料试验与检测、公路施工测量、公路养护、工程识图等课程的视频、动画共120个和大型仿真软件3个。
5.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为目的,在引导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这就是我们正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套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远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更重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第三,项目导向性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决策、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评价反馈)设计学习情景,完成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第四,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配合能力。基于此种教学模式,我们编写了教师用工作页(校本教材)18本、学生用工作页(学材)18本。
四、主要成效
1.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工程项目导向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柔性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中级工课程标准10门,高级工课程标准11门。
在示范校项目建设期间,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学生在2012年全国交通教育系统院校师生技能竞赛中,荣获学生组试验工团体二等奖、测量工团体二等奖,所有参赛学生分获个人第3名、第6名、第9名、第10名的好成绩。本专业还与广东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三二分段对接培养,2013年向学院输送了50名优秀毕业生,得到了学院的高度好评。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100%,初次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满意率100%。
2.开发教学资源,打造实训基地,完善教育教学环境
我们创新性地按真实工作任务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教学方案,配套开发教师用工作页(校本教材)18本,学生用工作页18本。另外公开出版教材1本,实习指导书1本。1个省交通厅课题结题,1个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即将结题。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人社厅教改科研课题1个,校本教研课题3个。
创新性地打造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其中路基路面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区和钢筋架子模板实训室属全国首创;按国家丙级资质条件标准建设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并成功获批公路工程综合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同时完善了公路工程测量实训模拟基地、公路筑路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公路桥梁现场检测实训基地,为此形成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校内实训体系,满足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同时也可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服务于公路施工养护企业,创造社会效益。
大力建设网络化平台信息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合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训教学实施,弥补实训基地无法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的不足,并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虚拟模拟软件已达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由学校牵头,与全国各地其他四所兄弟院校一起共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实现多家同类专业院校共享。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使老师们体验真实工作任务,更好地完成本项目建设,我们多次选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顶岗实践,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出谋划策,为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示范,还邀请职教专家为老师们进行职教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咨询。通过一系列“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活动,提高教师职教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名、广东省劳动模范1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5名、广东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技工院校教研先进个人1名、广州地区部省属技校优秀教师 1名、广州地区部省属技校优秀班主任 1名的优秀教师团队。
4.带动路桥专业群整体提升,辐射全国职业院校分享教学改革经验
我们在倾力建设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的同时,带动路桥专业群整体提升,制订了工程测量、工程造价、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专业推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经验,共享实训室、数字化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作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建设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数字化资源库;参与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公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标准》《公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专家顾问,并与多家职业院校相互参观学习,交流课改经验。
五、体会与思考
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来源于企业工程项目的真实工作任务,且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原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严重不对称的矛盾,对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24-02
一、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理念滞后,难以实现真正对接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改革缺少成型经验,因此,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目前,可借鉴的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下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三是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照搬照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将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等职教理念应用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没有很好实现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顶层设计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组织策划不够、投入经费不足、检查不够等问题和对课程模式、构建方法、实施程度等指导不够,使得同一专业的课程模式五花八门,既有项目课程,又有学习领域课程,缺乏顶层设计,缺少课程的有机整合,缺少模式设计,缺少验收标准,难以形成整体改革效果。
(三)改革思路不够清晰,改革目标不够明确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改革而改革,缺乏从专业整体角度考虑改革的思路,如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去企业调研,全面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因此,导致了课程体系改革目标设计较低,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同时,对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设计也比较少,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资源建设均缺少验收的统一标准,难以衡量改革效果。
(四)改革特色不够突出,难以支撑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机械照搬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较多,创新性的做法比较少,致使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工作任务采集不切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梳理不准,构建出的课程体系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已经构建的课程体系多是传统课程体系的改装版,换汤不换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系统策划,准确定位,顶层设计
一是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确定了“693”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程,确定专业建设重点;二是制定《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意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出台了规范化运作文件,加强论证与检查指导,推进组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指南,指导各专业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撰写人才培养方案[1]。
(二)深入调研,细致分析,校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
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组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认真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程体系[2],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焊接专业基于国际焊接技师标准设计国际认证、双元培养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订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反复论证,把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三)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有效提高课改能力
近三年学校共投资550多万元,先后选派120名教师出国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专业和课程建设经验;同时聘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培训,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和课程建设能力,保障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实施整体改革方案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核心课程改革,学校先后组建了101个核心课程的建设团队,并分批下拨了课改资金,实施课程改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和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及技术骨干,共同创新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了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各核心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制定了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校组织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各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使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3]。
(五)校企合作,深入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均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建设团队,按照六种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一是参照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二是参照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三是参照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训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设计;四是参照教育部关于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设计;五是参照教育部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六是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设计。
(六)试点实施,检查指导,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与实施推进组,对分批立项的101门核心课程进行检查,针对课改问题进行指导,保证课程改革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同时,针对每门课程的试点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课程改革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改革效果,为全院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落实先进的改革理念,增强改革意识,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二)完善课改制度,强化课改的指导与检查
学校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改革,并采取听汇报、听试点课、跟踪检查等方式强化指导,确保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加强对重点专业和立项建设的核心课程进行验收,对参加重点专业及核心课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其进一步改革和试点完善。
(三)加强教师培训,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有很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及其项目课程模式,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的差别,这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取长补短,,借鉴吸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和课程改造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四)整体策划,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要根据内涵建设要求,进行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并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改革任务,同时出台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组建包括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职教专家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深入社会开展调研,按照内涵建设要求,站在专业建设的整体角度进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及核心课程改革、改革的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项目的设计,形成专业建设方案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纳入校级教育研究立项管理。
(五)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
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的操作性制度,实现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实践锻炼,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实施,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选取试点班,在试点中总结完善,凝练课程改革特色,形成课程改革模式,发挥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孙百鸣等.高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马利耕.关于道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8).
收稿日期:2013-09-01
关键词: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32-04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教学投入大、办学成本高的传统的消耗性实训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探索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新路径,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经营性实训,以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所谓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或依靠学校自身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或由学校单独创办集科技研发、产品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紧密结合,同时满足教学实训、价值创造、社会培训、师资培养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创办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正在逐步展开,有些先行先试的学校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就总体而言,此类实训基地数量还不是很多,但却凸显了它在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锻炼教师、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诸多优越性。
(一)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过去传统消耗性实训只是为实训而实训,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投入大、耗材多,有投入、无产出,很多实训材料不能循环利用,诸如焊接专业的焊接材料,路桥专业的沥青、水泥等材料。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统一起来,实训操作即是生产操作,实训或生产过程结束,伴随的是产品或服务的产出,不仅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使价值增值,创造社会财富。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江苏绿苑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发展,已从一家校办附属企业发展成一个注册资本2748万元、净资产5223万元,集研发、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园林绿化施工二级企业和江苏省造林绿化施工一级企业,每年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
(二)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
生产型实训基地与传统实训基地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将企业的产品生产融入教学实训中,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且是真刀真枪地“做”,有针对性地“学”。全真场景下的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设备的调试、操作及维修保养方法,而且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与检验检测都能了如指掌,较快提高专业能力。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建生产型实训基地,使学生顶岗实习时就得到历练。结果,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该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能很好地满足江苏交通建设一线需求。[2]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一个企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早已不局限于职业技能方面,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机构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训,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职业素养,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学生生产实训,着重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3]
(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了生产型实训基地,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就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教学标准、技能考核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实践、考察、担任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路桥专业兴办的江苏育通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南京交苑道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学生实训问题,也培养和锻炼了教师。该学院路桥专业中级以上教师均取得了监理工程师职称,部分教师还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二、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实训基地即政府运用公共财力结合当地职教园区的建设,所规划和布局的、旨在为周边职业学校提供实训服务的、以保本微利为原则的公共性实训基地。这种公共性实训基地具有很多优越性:一是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职教资源的共享共用,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以减轻各个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资金压力,有利于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当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所能提供实训项目与各学校实际需求的吻合程度;二是实训基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提供实训服务的便利程度;三是实训基地提供实训服务的收费水平与各学校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所有这些,都决定学校自建实训基地与利用公共实训基地的边际成本。
(二)学校主导型
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就是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主要依靠自身财力,积极争取政府的项目支持,或寻求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所建立的主要满足学校自身实训与社会服务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具体形式包括自办实体、引企入校、来料加工等。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具有的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紧密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规划建设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与教学需要吻合度高,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盲目投资;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可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加速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三是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可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难点是:学校自身财力有限,往往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制约;同时,学校往往因不具备相当的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经营中的关键技术或管理问题的社会服务能力而降低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
(三)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即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根据公司长远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或基于公司某种发展战略,所建立的企业集团办学式实训基地。学校就是公司旗下的办学单位,企业的生产车间就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企业集团办学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有益探索,是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企业集团办学的成功范例举不胜举,诸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北京吉利大学,浙江嘉宏教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浙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向集团公司下属的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近5亿元创办的全日制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
(四)校企融合型
校企融合型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所建立的校企共同体。这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其成功范例就是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杭州市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建校7年来,坚持“立足开发区、服务大杭州”的办学定位,对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为社会输送了近15000名毕业生。该校秉承“教室就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楼就是学生创业园”的办学理念,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成功创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达利女装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等。学校二级学院直接以企业名字命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与企业两个实体的“联姻”,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训基地的范畴。[4]
三、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为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政府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从全局、长远的视阈,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顺利运行;以资金为杠杆,通过规划、用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鼓励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做大做强,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可通过制度、合同、协议、考核、评估、督导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
(二)在职教园区建设中,要统筹职教园区与公共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布局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作用,通过财政投入、土地置换、吸引社会资金等途径,加快职教园区的建设。但是,职教园区的建设一定要与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布局同步考虑。如果职教园区只是众多学校的简单集聚,没有政府公共实训基地的同步跟进,仍然延续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分散建设实训基地、各自为政的局面,职教园区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政府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也要进行改革,提高实训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收费等与学校现实需求之间的吻合度,降低学校实训教学的机会成本。
(三)依托优势专业,选准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对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持积极的态度。但是,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传统优势专业,选准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决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平均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不能一哄而上地盲目投资和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无论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学院的成功实践,还是浙江省职业院校的有益探索,都是依托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人才优势、社会影响、智力优势以及深厚的行业背景、地缘优势,由点到面逐步发展起来的。要科学论证,缜密决策,选准项目,锁定市场,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四)深化管理体制创新,构建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一开始就要按现代公司制去运作,按公司法的要求,构建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模较大的公司应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高效运转,有效地对公司进行治理。要保持公司经营目标与实训基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如果只考虑公司的经营目标,而忽视了实训基地的教学目标,将公司变成纯粹的盈利性机构,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同时,要依法进行公司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及绩效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五)坚持互利双赢原则,调动各方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
要打破以书本、课堂、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按照互利双赢原则,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一条费省效宏的途径。为此,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职业学校,催生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生长点;二要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吸引力,增强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的主动性;三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校企联姻,建立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这是校企合作的高级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代表着实训基地发展的方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立足社会需求,积极开拓生产型实训基地的经营市场
积极开拓经营市场,保持一定的经营规模,是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一般职业学校的大型实训基地都是服务于主干专业而建的,而学校的主干专业一般又是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和行业背景而开设的。因此,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实训基地的开放性,生产型实训基地要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承担技术改造、创新及推广工作,推进实训基地由技术跟踪、技术承接向技术创新、技术辐射转变,同时承担各类社会培训及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等级鉴定任务。由此可见,扩展实训基地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面向,开拓服务市场,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开发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生产型实训基地自身良性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是建设和经营主体,政府是重要推动力量,企业是主要参与者,项目选择与市场开发是关键,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和运用各项政策法规,保护学校建设和经营的热情,调动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项目、市场、人才、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此来促进职业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德荣.“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结题报告[EB/OL].(2009-10-09)[2012-024-13]. http://www.doc88.com/p-67434498207.html.
[2]朱雨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3]汪定涛.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路径[J].交通职业教育,2012(3).
[4]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N].杭州日报,2009-12-18(A01).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oriented Training Bases
WANG Dian-an
(Jiangsu Wuxi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uxi 21415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For thepost internship process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fter three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summaried a proven "Four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was praised deeply by college, enterprise and parents, that was "college competent, an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nd parents assistance". This system obvious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tudents'' post internship, and showed sharp features with the control and comments of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s.
关键词:顶岗实习;“四管”制度;校企双元制
Key words: post practice;"Four Management" system;dual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66-02
0引言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顶岗实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累计实际工作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途径[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实践、技能考证的同时,必须到校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四管”制度的提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往往在施工企业第一线,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工作场所的不固定,作业面的变化和工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在对学生顶岗实习严格过程管理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深受学院、企业、家长好评的“四管制度”,即“学院主管、企业监管、学生自管、家长协管”。学院主管是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工地巡视检查,配合学院学工处、教务处、系部做好学生管理和实习指导工作;企业监管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自管指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家长协管指对实习期间违纪的学生,及时通知其家长,协助学院和企业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
2顶岗实习“四管”制度的实施
2.1 学院主管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体系,完善实训流程,建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综合监控体系[1],学院学工处、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学院主管”。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指导下,系部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并制定《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巡查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工作小组的职责是:联系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项目,与企业项目部协调与沟通,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按照相关制度对实习学生全过程监控,组织对学生实习效果考核评价,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运作程序[2]见图1。
每个实习班级,视人数多少配2-3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均为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系部、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要加强沟通,共同承担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①辅导员要与实习指导教师多联系。②教务处、系部要与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多联系。③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实习企业多联系。④学院要与实习单位多联系。
2.2 企业监管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必须接受学院和企业双重管理。实习期间,将学生纳入企业内部管理,除了校内的实习指导教师,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现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管理,实行“企业监管”。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更是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来。如企业与学院合作制订实习计划,具体落实顶岗实习任务,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安全教育;协助学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实习场地、劳保用品等。
关键词: 《公路测设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1.引言
《公路测设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公路测设技能是就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它与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公路测量员直接对应,是获取“公路放线测量员”及“公路验线测量员”职业证书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做了总结,希望对该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确定
本课程根据公路工程放线、验线测量员的任职要求,参照公路工程测量员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路桥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排教学内容,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工程实际的一致性。其中由路桥专业指导委员会经过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与分析得到对于“放线、验线测量员”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与其所要求掌握的职业能力及专业知识,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与对应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分析,本课程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几何线形设计计算、设计图纸的识图与绘图,公路中线现场测设等。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公路测设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课程学习情境及教学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3.教学流程设计
《公路测设技术》课遵循以下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流程设计:
(1)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与学习内容。
(2)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3)以任务引领课程为基本走向,以典型公路测设过程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进行适度组合,创设学习情境及工作任务(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利于学生“技能渐进”的原则)。
(4)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设计真实工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注意该流程是针对每次课的两个学时进行设计的,其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安排应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分配。
4.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公路等级的选用、技术标准的应用、公路几何组成的认知、公路施工图的识读、桩号的推算、中桩坐标的计算、超高加宽的计算及设计标高的计算、中线测设方法。学习难点包括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联系、公路中桩坐标计算和测设问题处理。
针对以上学习重点及难点,主要解决办法归纳如下:
(1)重点:主要是强调重点,教学过程课前保证学生搜集资料的时间,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并指导学生调整计划的过程自然引出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并结合案例教学,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案例补充,同时保证学生自己实施任务的时间,教师课堂上课堂内外进行强化训练等。
(2)难点:主要是对难点进行化解,采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如演示或观看视频等)进行对比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分层设问,加强成果总结讲评及课内外辅导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环境条件、教师自身素质、结合学生的总体学情与个体学情的分析来确定的。其中,对于学生个体学情的分析是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最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见表3。
本课程采用上述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做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融为一体。
6.结语
通过上述《公路测设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由总体到具体的组织与设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以学生能够进行公路几何线形设计计算及设计图的识读与绘制、能够进行有效的公路线形测设为目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体验计算和测设过程的逻辑严密性、工序的衔接性,将学生的动脑融于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侧重组织、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严谨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本课程为学生参加工作岗位提供了最基本的识读设计图纸和线形放样等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浅议”商务英语沟通”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VOL20(11):134-135.
[2]秦立公.现代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物流科技,VOL29(134):125-127.
1.引言
随着城镇化战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建筑施工相关的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都离不开测量。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技术、城镇规划、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建筑学与测量学交叉的学科,主要以测量实验为主,实验数量较多,数据处理较难,基础性较强等特点,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为此对其工学一体化进行探索。
2.工学一体化课程的特征
工学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在“半工半读”中更加明确自身专业的定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1]。
2.1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工学一体化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本门课程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应达到1:1。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有时也可以边理论边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同时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2-4]。
2.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将案例教学、多媒体、实操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同时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实践要求相结合,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3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就教导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引导学生。
3.目前教改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1实践性教学比重偏低
在《建筑工程测量》这样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极其重要,但是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不高,仍然是1:1,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5]。
3.2实践内容与现实工程脱节
这门课程理论比重较大,教材内容陈旧,这样就导致校内实训与校外的工程施工相脱节,掌握的知识无法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同时,如何将目前施工中的测量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当前工学一体化教改中的关键问题。
3.3实训场地有限
目前,我校没有有固定的的实训场地,都是在校园内随意实训,这些实训场地都是任课教师根据实训计划自己在校园内随意布置的,不能满足2个班级同时实训。而且场地的面积大小上和专业程度上仍无法满足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目前工学一体化教改面临的最大硬件问题之一[6]。
3.4实验器材短缺
工学院工程测量技术教研室每年要承担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水利水电专业、道路桥梁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园林专业等测量仪器使用。14个班级,700多人的测量实训。而测量仪器及其短缺,磨损老化严重,现已很难满足实训的需求。
3.5师资力量有限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我院采用的是上理论的老师也要负责实训,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无法将现有的工程项目与测量实训相结合,无法达到真正的工学一体化,大部分教师都要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分担了大部分的精力[7]。
3.6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较差
我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其中还有一部分政府订单生,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在实训时,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是一部分学生的纪律较差,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
4.关于工学一体化的教改措施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采取以下几点教改措施:
4.1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保障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基础[8]。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呢?利益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但是,我更希望我们学校建立自己的企业,借鉴吸收企业的职工的培养体系,将这套体系引入到教学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为学校创收,真正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4.2加大硬件投入和软实力的提升
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训的投入,尤其是对器材购买和场地建设方面,同时老师之间应加强学习和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改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掌握新的学习方法[9-10]。
4.3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训操作比较强的课程,学校应组织教师到实际的施工现场观摩和学习,把学到的应用型知识带进课堂,逐步达到“双师”标准。同时也可以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教改中,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就业导向 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课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型课程,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既要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在工程建设实际中应用的能力。同时,高职高专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教育体系,招收的大多是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加之建筑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要求进入企业的人才可以很快甚至马上就能承担起岗位责任。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应具备非常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如果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必将不能适应现阶段建设工程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土建类“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现状及市场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思路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任务主要是学习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测量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掌握工程测量基本工作原理、方法,在建筑施工中能满足测量岗位需求。依照工作需要,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知识结构应从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应用出发,以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结合新技术、新仪器、新规范。通过课内实训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具有运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坚守岗位、爱护测量仪器的职业品德。
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大多数《建筑工程测量》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施工岗位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上没有或只是简单介绍,比如大篇幅的讲经纬仪的构造、检验与校正及钢尺的精密量距等内容,而对全站仪、测距仪、铅锤仪等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却很少提及,学会将来的岗位上根本涉及不到的内容,却占用了大部分课时。根据社会需求,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横向拓宽专业口,延伸专业内涵,除介绍建筑工程测量内容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增加路桥、管道、钢结构等施工测量的相关内容。所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对一些过时的内容予以删除和精简,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并在教学中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加大应用性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应用的比重。《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锻炼,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结合实训课和综合实训,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进行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和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和实习相结合是高职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授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方法,确保学生达到既定的技能目标,加强实训环节,课堂讲授和课间实训穿行,能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变得生动和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改革,使测量课程中实训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之比超过1:1。采取由校内教师或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特聘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实习指导和管理。还要多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等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着实训内容和实际工程建设脱节较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仪器数量有限,分组多,部分学生对实训不认真,实训质量不高。这就需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学校要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实训变成个完整的项目体系,各实训项目之间相互联系,让学生对测量工作的流程能充分了解。
四、 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根据当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理论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实训考核、平时表现四部分。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占总成绩的30%,考核学生对常规测量仪器操作、记录方法以及成果计算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核一些测量技术在工中实际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含了平时考勤、提问与作业。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加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举办测量的技能比赛,参加国家、省级的技能大赛,考取行业资格证书等,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这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测量教学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学生掌握测量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以上只是我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工程测量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和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测量工作的重视,促进《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发展,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陆良仁.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测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J].广西测绘与遥感,2007.
[2]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4]王汉雄,王嘉慧.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矿山测量,2007(3).
[5]汤庆霞.《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关键词:课程资源库;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程资料
完备的工程资料是工程能够顺利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同时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有助于企业经验的积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对后期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密切相关的岗位是资料员,也是当前建筑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之一,是高职高专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因此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并结合实际工程与丰富的教学素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十分必要。文章结合全国工程造价专业资源库建设与实际教学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1问题
1.1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1)高职高专类学生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生源差异性大,对各种岗位知识的理解和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不重视资料员等基础施工岗位,好高骛远,对施工工序、施工质量等基本要求都不清楚,从事资料员岗位工作无从下手。特别是当没人指导自己独立填写资料及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料时较困难。(2)由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专业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对于部分内容,比如检验批质量验收、各类工程试验表格的填写等,仅通过案例和图片,难以使学生有深入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普遍反映过于抽象,资源库教学教学内容以文字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资料管理感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1.2前导课程的知识支撑不足
前导课程即填写建筑工程资料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课程,比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学》、《工程CAD》、《工程测量学》等。这些前导课程在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中运用较多,而有些学生在利用资源库学习相关知识时,前导课程知识储备不足。甚至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导致在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工程定位测量、施工测量原始数据填写绘制以及工程图纸导入等无法顺利完成。而仅通过课程本身视频等资源,对这些基础前导知识的讲解导入仍不够深入。
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1.5就业渠道拓展不足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就业渠道拓展不足,影响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根据学生从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工作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并不是只有施工企业需要资料员,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城建档案馆等机构均需要具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以资料员工作为主,对其他行业中工程资料管理的拓展运用不足,使资源库受众较为局限,影响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
1.6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地域特色浓厚,资料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在我国,尽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在资料的表格名称、格式、甚至内容上各省市都无法实现统一,各省市使用的资料管理软件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地区在档案移交及备案环节甚至连同省内的不同地市间都不统一。比如要求资料员在施工阶段收集现场签证资料,有的地区对于这张表叫《现场签证单》,而在四川,这张单名字就改为了《技术经济签证核定单》,表格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同省市有不同规定。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这类问题比较突出,而资源库受众面相全国,对于不同省市,资源库讲解内容及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的适用性仍存在实际困难,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
1.7资料管理软件在平台中的运用难
全国各省市规定使用的资料管理软件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资料管理软件。而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又必须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资料的日常管理。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建设小组对资料管理软件如何在平台中运用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因为版权及适用性等问题,暂时无法实现资源库用户在线进行软件实际操作练习,学生拿到资料或者开始使用软件时仍然摸不着头绪。
1.8实际工程资料、工程案例储备不足
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建设小组收集了大量的工程资料及案例,但与知识的更新换代、行业发展前沿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资源库建设的素材丰富度有待加强。比如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关于土建施工、安装相关的试验表格。而许多试验由专业检测机构来做,除试验要求能从现有规范中找到外,整个试验过程,资料员的具体参与环节、如何参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仍然是陌生和抽象的,而这样的一些具体试验案例和资料很难收集到。
1.9教学手段与资源库的结合不够紧密
现有的资源库素材形式主要有教学视频、微课、录音、文字、图片等形式,建设小组也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录播技术、视频图片处理技术等尽量将课程内容生动化。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本身必须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情景化的体验才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如何把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仍然值得继续探讨。近年来流行的微课及翻转课堂形式运用在资源库建设中,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制作出高水平、精辟、通俗易懂的高质量微课和翻转课堂还需进一步提高。
1.10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衔接有待加强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仅依靠资源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与传统的工地实习,资料管理软件实训等线下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同学校线下教学与资源库教学的衔接度、衔接手段仍然不足,甚至部分学校线下教学和线上资源库教学完全割裂,这就失去了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另外,资源库中对题库及在线互问答动系统进行了拓展,但普遍存在参与度不高,互动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将资源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相挂钩仍值得探讨。
2解决对策
2.1丰富资源库教学形式
丰富资源库教学形式,变传统文字授课为模拟现实互动教学。资源库教学形式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并与先进的建筑行业理念如BIM技术、装配式结构等研究成果相结合,将传统枯燥的文字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可拓展的思路:①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形式,将资料管理中的知识点碎片化、细节化,让每一个视频在简短的10min左右讲清楚一个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动画、图片等增强内容的可看性,并且制作教师需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准的把握,以高质量微课、授课视频进行教学;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施工阶段,比如地基验槽、检验批质量验收现场检查环节、工程试验等场景制作成3D动画或者VR影片,使学生学习时增强带入感。同时对施工现场情况的模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2.2加强资源库建设师资力量储备
加强资源库建设师资力量储备,建设多地市多专业学校联合建设格局。主要措施:①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本身师资需要进一步培训,包括拓展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知识,同时可在资源库中增加规范政策更新版块,用户能迅速查找相关资源,对各类规范进行学习研究;②前导课程师资力量加盟资源库建设,实现多专业共同合作,此过程需注意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本身需求内容结合,使线下教学中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内容讲解不到位的学生能在资源库中实现补充学习;③多地市学校联合建设,能很大程度上丰富资源库中的表格形式及素材丰富度,学生能结合工作地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资料管理本身的地域性问题,同时可以丰富工程案例的储备资源;④多地市多专业学校师资联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资源库教学与线下教学能够良好衔接,达到资源库建设目的。
2.3校企合作,多部门合作共建资源库
校企合作,多部门合作共建资源库。主要措施:①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城建档案馆等涉及资料管理全过程的各企业、单位和部门可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培养合格的工程资料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②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合作,让枯燥的试验过程从文字讲解转变为具体的视频操作或动画;③与工程资料管理软件企业合作,在线上提供练习版本软件操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与线下实习工作的对接度。
3结束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出专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料管理人才,但需要多单位,多平台,多资源和融合和配合,关键点在于师资力量的壮大和企业、单位的加盟。
参考文献:
[1]郭可.基于工作过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254-255.
[2]于付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D].山东大学,2014.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施工资料管理 教学模式
随着笔者学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任务的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笔者学院路桥工程系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之施工资料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也循序渐进地拉开序幕。
施工资料管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由“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这样课堂教学变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最终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目的也达到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材的使用
对教师而言,一体化教学学材的知识涵盖面十分广泛,需要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如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工程的实践经验与公路施工经验等,以便教师在使用一体化学材时从整体上把握教学重难点,使学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另外,由于一体化学材打破了以往各个学科分开的格局,使所有的学科知识均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完全融入其中,按工作程序需要出现在任务中,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询与收集上。因此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好学材、收集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等准备工作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
施工资料管理课程在学材的选择上,以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内容为导向,以学生版工作页为主线,以选用《广东省高速公路竣工文件编制及档案整理办法》最新版本、《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分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交通部交办发[2001]390号《关于印发〈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的通知》、《佛山市公路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指南(2008版)》(第一册)建设项目档案编制及归档指南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参考学材为辅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堂的组织
一体化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具备课堂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体化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程度,教师在开展《施工资料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分组完成任务,要求分组数、组员应明确,且教师须明确每组工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点。与此同时,教师应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工作任务内容。
二是以U形安排小组座位,尽可能面朝黑板,以便于学生都能够轻松地看到教学演示,并且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走到每位有需要答疑的学生身边及时进行指导。
三是在制订计划环节,要求学生提供纸质的简易计划,包括完成的方式、工作步骤、时间等因素。教师应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
四是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而非直接提供结果。
五是决策过程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学习。
六是注重任务完成后的评价。一体化教学结束后,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是指导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授课学生的素质、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课程的不同等因素,小组讨论后的评价形式不尽相同。
七是学院在一体化改革中需尽可能实行教学资料信息网络化,便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及时查阅相关信息。优化网络条件,教学环境需配备足够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
总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笔者学院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例如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学生数量多,设备配备不能完全满足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安峰.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的研究与探讨[J].课外阅读,2012(9).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转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0-02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是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作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经过13年的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逐年提升,2013年6月,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同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被列为广西四所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并通过联盟评估,获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入盟资格,土木工程系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专业自身建设情况,对在转型发展下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及存在困难进行了探析[1]。
一、转型后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转型不是单单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分,更不是降低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同样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土木工程专业如何成功转型是全系上下的当务之急。其转型发展的目的,个人认为,教学活动要紧随经济发展,充分融入到相关的土木行业中,比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等,培养的学生思想觉悟高,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用人单位十分欢迎,就业前景广阔,良好的就业反过来同样带来在校生学习积极性高,踊跃参与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同时较好的社会声誉也带来广阔的生源。转型后的人才培养只有紧随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相关行业发展,塑立自己的强大品牌,才是转型发展的成功之道。
二、专业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目的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建设的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的创新[3]。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要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设。
(一)以重点建设专业为依托,壮大学科队伍
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在2013年前只有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学3个专业,从2014年起,依托原有重点建设专业,不断引进一线教师,近两年,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职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7人,陆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后续随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根据建筑行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楼宇供配电与智能化、环境设计等专业及方向,达到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相衔接,组建面向建筑业的土木工程专业集群。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课程体系改革是转型的关键因素,每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开展专项讨论会议,对即将实施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优化,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同时合理有序安排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统一。同时鼓励本系教师联合校外专家或其他高校的教师,对转型后的教材进行重新整理和编写,规范新型教材。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习又涵盖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贯穿与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整顿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重新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道桥方向的测量实习,增加道路放线,桥梁放线的实际内容等,脱离简单的仪器操作。以教学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严控实践教学过程,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学时,使整个环节内容紧凑丰富,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纪律的掌控,做到实践教学有序进行;三是分项考核实践成果,比如对生产那实习环节,除了对同学们的出勤、纪律、日记和实结的考核外,还应对每个同学的实习进行答辩。
(四)注重应用技术性本科教材的编写,加大重点课程建设力度
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定位发生变化,紧随而来就是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结合自身教学情况,编写重点课程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材,该教材的内容要紧随经济建设步伐,和实践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不断沉淀以往的经典理论。其次加大重点课程建设的力度,比如试题库建设规模、精品课程优质PPT的制作等。目前本专业近两年自编教材7部,精品课程5门,今后仍将加大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
(五)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与时俱进,在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更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以社会应用性为基础,增加实验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考核模式,从实验操作更多向考察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转变,通过考核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个提高,而不是学分的及格。并要特别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及师资,弥补实验教学中学时及内容上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建成10个专业实验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路基路面工程实验室、道路材料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养护室等),后期结合转型需要,将陆续建设施工工法展示中心、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
(六)加大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主动融入柳州和广西,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程度[4]。本着“携手并进,互惠双赢”的原则,成立由系部和本地该行业的龙头企业组成的理事会,并规定理事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理事会章程,同时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决策土木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等工作。2013年7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校企合作第一届理事会由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华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十一冶建设集团、广西冶金建设公司、广西蓝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广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同时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资深专家组成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土木工程系来说,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和企业的良好互动。
三、转型发展的障碍
要真正实现成功转型,就必须处理好社会、学校自身及本专业教研团队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一些保障条件协助完成。
1.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转型就是简单的降低办学层次,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态势缺乏清醒认识,不能紧随时展要求,而且面临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创新精神不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甚至教学材料等墨守成规,不敢或不想改革。
2.教师的实践知识稍显不足,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带头人以及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团队。
3.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校区合作、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各高校的就业有好有坏,各专业的就业率有高有低,从中可突显出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即高校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建设、课堂质量监控及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极为重要。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Z].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文件,2013.
[2]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29(6):117-122.
关键词:土力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Abstract: the state soil mechan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find out the deficiency. From the training students' manipulative ability of soil mechanics experiment i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both in the laboratory teaching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combined with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soil mechanics experiment into basic test and comprehensive test two classes of the test content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design experiment, open laboratory, and mak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get knowledge of feeling.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experiment content,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reform,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soil mechanics experiment course.
Keywords: soil mechanics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土力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土力学》作为房建、路桥、造价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土力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随理论课程设课。实验教学大多采取的是分散开设方式,即根据理论课的授课进度,将几个实验项目穿插于理论教学过程中。实验成绩的考核通常和理论课成绩的考核结合在一起,例如理论课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实验考核成绩占l5~ 20% ,其余为平时成绩。这样的教学开设和考核方式往往存在下列问题:
具体说来,存在以下状况:
(1)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教师上课时经常把实验一带而过。没有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纯粹的理论理解,在脑子中只有个抽象的概念。比如:土的外观、状态、塑性、含水情况等,只能是想象,一旦学生接触实际,根本就结合不起来;
(2)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课不重视;认为土力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的附属部分,认为土力学学习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即可。因此
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够强,准备不够充分。在做实验前,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参数用途,往往是机械地搬用书上的过程和步骤,把整个过程机械地完成就结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没有很好的认识;部分学生既不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也滥竽充数,完全依赖他人的劳动成果。实验报告中的抄袭现象严重,而且学生认为只要理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取得高分,实验考核成绩无足轻重,因此不愿意花时间认真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总结。
(3)学生接触工程实例的机会较少,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也没有运用的机会,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课业量的繁重增加,所学实验知识逐渐成过眼云烟;
(4)缺乏创新(1),传统的土木工程土力学实验教授方式总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普遍陈旧,实验指导书与十几年前的指导书没有多大的变化,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少,即使开出了,限于师资、资金、工作量计算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流于形式。
(5)教学方法单一。老师演示,学生学做,学生不知实验的目的意义何在。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缺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成绩评定等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充分调动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要想使学生从基本操作到科学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训练,在有限的学时数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急需改革目前教学模式,必须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实验项目,从整体上优化实验教学的结构体系。
二、土力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体系进一步整合,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尽量使各个试验项目相互联系,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试验结果的适用范围和用途,特别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2)。
例如,在进行压缩试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同时进行含水量试验和密度试验,这样含水量试验结果和密度试验结果就可以应用到压缩试验数据整理过程中,而不再是单独做含水量与密度试验,这样一来节省了试验的时间,二来学生们了解了含水量与土样的密度是影响土体压缩的关键物理性质指标。通过把内容重叠的实验进行合并,在内容上进行整合,我们就可以在常规的实验学时内拿出4.5学时专门进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土力学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综合性实验提到重要的位置上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土工试验常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时间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怎样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段内使实践教学的初衷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过程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组织应按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安排各个单元,连接相关知识链,这样学生就会首先克服认识上的障碍,并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思路;否则只能是平时课堂实验的简单拼凑和重复,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先行的课堂实验主要为理论课服务,是在每章节的内容讲解完成以后进行的,主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掌握实验理论和仪器操作,由于受大纲规定的授课时数限制,学生无法按照土工试验规程完整地完成整个试验操作过程,比如前期的准备都是由实验室指导老师完成,学生进人到实验室后直接用制备好的土样开始试验,另外试验也没有和工程需要联系起来,后期的整理分析学生没有针对性,重视不够,完成得很粗糙。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工程和目的,从取土、制样、试验项目的选择和安排、成员之间的分工协调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由学生自己通盘考虑安排好每个环节,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和工作计划。这一步对学生来说,开始确实感到摸不着头绪、无从下手。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发挥指导作用,给学生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比如:大的时间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建议完成的试验项目等。具体的细节再由学生根据实训任务书在各小组(每4~5人一组)组长的负责下,认真讨论,确定方案,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综合性试验的考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团队精神;(2)数据处理;
(3)分析能力;(4)动手能力
(5)报告编写;(6)仪器使用
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从基本操作到科学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训练,在有限的学时数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大力探索设计性实验
大力探索设计性实验,强化能力的培养。如果要在实验项目上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岩土方面的人才,仅靠完成基本实验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增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即具有提高性质的实验,针对已经完成基本实验教学且成绩良好的部分学生。学生通过选择该部分实验可以参与到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在仪器创新、成果获得、论文撰写上给予全面的指导。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取得更多实际成果,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除了规定的上课时间外,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来做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们对实验测试指标的应用方法。
例如:我们需要对尾矿库坝体各个时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坝体土层为沉积的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渗透性差,抗剪强度低,而堤坝填筑较高,强度及稳定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尾矿堆积高度超过限高时需要对坝体岩土进行检测,测量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程度。就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自行分组,由组长负责,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和实施计划 ,时间为1周。实验内容和实施计划经过指导老师审查批复后,学生与实验室辅导老师一起完成实验设备的准备和土样的选取与制备,学生根据试验计划完成试验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编写实验报告,提出和题目要求相对应的实验结论。在试验数据处理中需采用一些常用的数值方法,以剔除试验中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试验的精度。同时还可以推导经验公式,用来指导工程安全施工,减少试验开支。画出数据分布曲线,总结规律。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值方法来拟合孔压消散函数。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擅于观察、擅于总结规律以及创新的能力,体验通过探索和创新获得知识的感受。
试验中,教师充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理念,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同时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土力学的积极性。这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能独立进行创新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基本实验内容和技能已掌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体验通过探索和创新获得知识的感受。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力学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内容合理配置、试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尝试,努力推动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土力学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利,张丽,万瑞义.加强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o4,24(5):55—58.
2、 赵志峰,王海波,何文龙.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6):120—122.
3、 罗碧玉,任瑞平. 《土力学》 综合实训教学组织设计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46-47
本论文为基于2009—2010学年院级教研课题“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的研究成果。主研人:崔宏环,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专业: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