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1: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一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论文摘要(中、外文)、缩略语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部分组成。化学小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有哪些?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
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30(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
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页脚: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
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3.21论文题目
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3.2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3.23目次页:
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3.24注:
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3.25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3.2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临床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全英文授课探索与实践
【摘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留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关键词】医用化学;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实践
【Abstract】Medicalchemistryisanelementarycourseforforeignstudentsmajoringin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Throughtwoyearsteachingexperienceofmedicalchemistryforforeignstudents,theideasofteachingreformareproposed:makethetrainingobjectiveclear,andformulatereasonableteachingplan;preparethelessonscarefully,andapplydiverseteachingmethods;linktheorywithpractice,andstrengthentheexperimentalteaching;formmultiplestylesofevaluationmodels,andassessthestudents'qualitycomprehensively;payattentiontothestudents’feedback,andimprovetheteachingabilityconstantly.
【Keywords】MedicalChemistry;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Foreignstudents;Teachingpractice
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自2002年首期招收了18名来自巴基斯坦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开始,至今已经累计招生620名。生源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尼泊尔等中亚及南亚次大陆国家[1]。
医用化学作为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留学生进入大学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分析留学生的特点,做好医用化学的教学工作,使其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阶段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通过近两年对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所做的规定。考虑到我校招收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专业背景差异显著,毕业后服务社会的环境不同,我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生要求标准的,适应国际医疗工作需要的,具备较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临床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要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充分考虑留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医用基础化学的课程大纲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绪论,重点介绍医用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二是无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基本的溶液和配合物理论;三是有机化学知识,重点介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一些有机物在人体中的作用。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讲解,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例如,在讲解渗透压时,可提出问题:病人打针输液时所用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分别为308mmol/L和278mmol/L,浓度可否高一些或低一些?为什么?这类问题既跟医用化学课程内容有关,又与医学密切关联,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由教师引导得出什么是等渗、高渗、低渗溶液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个特点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变灌注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方式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在每个主题内容结束之后,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请同学来复述刚才学习的内容,对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特别奏效。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和探索激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反复研究和验证,除了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外,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经历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化学研究的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等。
4建立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医用化学课程的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不能真实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存在经常迟到、旷课,上课讲话等现象,采取“平时考勤(10%),课堂参与(10%)、平时测验(20%)、与闭卷考试(60%)”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等情况与结课考试相结合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也能减轻期末考试压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多元化考核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目的,督促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有利于避免为了应付考试而集中记忆性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4]。
5重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征求意见,促进教学工作不断进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随时征求意见,师生中期座谈,学期结束时,让学生自愿交1份对本课程的意见,做到边授课边反馈边总结边改进,以便改善今后的教学。有些学生提的意见非常中肯,如:希望教师严格考勤制度,以利于考评成绩的公平性;建议每节课都留出时间答疑,避免问题堆集太多,影响知识的接收,等等。从学生的建议中汲取可行的方案不断改进教学,对提升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5]。
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和总结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提高英语授课能力,推进教学水平,为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石河子大学留学生教育概况[J].3版.石河子大学报,2013-11-30,(264).
[2]程煜凤,姚军,李改茹.浅谈医学专业留学生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3):55-56.
[3]邹燕,胡宏岗,赵庆杰.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Ⅱ》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4,4:158/160.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课题组组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逐渐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但是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研究生思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多做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通过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解决,应该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而了解的一个最直接办法就是导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尤为突出。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不断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们所承担的“表面物理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根据历年对选课学生统计,选修本课的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少。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参加讨论课和项目研究课的机会很少,其中80%来自化学化工专业,但是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高校所开设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选用教材不同、课时不同,基本要求也有差别;还有20%的毕业生来自其他学科,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些只学过普通化学或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基础更差。另外,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生源情况下,如何上好这样一门研究生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1.针对研究生的来源、基础不同,开课教师为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当地将课程向课堂外延伸。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补课、讲座、引导学生兼修和自学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加以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讨论课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作为开课教师,在重点讲授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科研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开课教师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
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分解考核内容,使学生从繁忙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作业,复习和巩固)和闭卷考试(强化和提高)。同时把讨论和自学的内容都纳入到考核方式之中,考核扩展到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课题实验工作中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和总结分析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都通过实验完成,但是大多研究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则较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使得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很多毕业论文看起来就同一般的实验报告一样。这一问题除了与研究生本身有关之外,还与导师不进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际工作有关。现在许多导师只是在开题和答辩时才去关心一下学生,平时总是因为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而对研究生无暇他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除了研究生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就是导师要回归到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都是经常检查研究生实验状况,从而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研究生的具体实验细节也能够全面掌控。而对于各种实验中的问题,一般要求研究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进行实施,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分析不深入的实验结果一般要求学生要查阅文献重新分析讨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要求进行多次讨论,直至形成学术论文。通过对学生分析总结和撰写学术论文锻炼,可以使研究生的分析总结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所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都有,并且很多都是SCI和EI检索的科研论文。
四、通过课题组会制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拓展知识视野
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课题组组会制度。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或利用研究课题方向相近的特点,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研究课题小组,将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会制度从成立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课题组会上要求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定期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和进展情况,老师和其他研究生对其所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讨论。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综合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灵感。在组会上通过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家取长补短,在实验中发挥协作精神,使得各自的论文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五、加强导师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
②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关键词:应用化学;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44-03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emistry specialty with innovative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s,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mode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ncluding constructing new experiment course and evaluation method with clear object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join research groups to foster their thinking ways, and moving up the time for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Practical teaching in school;Mode
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培养和输送农林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农林业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关键技术岗位,服务“三农”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依然处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阶段,导致本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通常眼高手低,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严重影响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认可度,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思考。近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1-2]。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随着化学在其他自然学科以及技术领域的渗透,高校教育中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必须接受到各种应用方法和开发性研究的基本训练,并能初步将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本文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对其应用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化学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2种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传统的化学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实验内容大多是对化学理论课程结论或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学生机械照搬给定的实验步骤,不需要动脑思考,更不需要自己设计,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应变能力。考核成绩一般按书面的实验报告成绩来计算,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课堂的表现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片面的追求实验结果。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但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种主要的实践内容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然而大部分学生以及教师都没有重视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学生依赖指导教师直接给出方案,再按照安排的内容进行短时间的实验,这样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还不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也不懂得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答辩时,答辩教师也尽量不让学生为难,顺利让其通过,毕业论文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而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科研任务重,繁杂性事务过多,对本科生的选题、指导、评审不上心,对学生撰写的论文不加仔细修改,敷衍了事。更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为避免指导过程中的麻烦,甚至直接将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关键部分代劳完成。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充分结合学校内部资源,及早开展新的切合实际的校内实践模式探索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
2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2.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首先,对原有的课程实验(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削减简单重复操作以及过时陈旧的实验,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增加一些学科交叉和实用性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兴趣,适当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此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基础理论。其次,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增设一些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如设计性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等,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再次,要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建设化学与农业专业结合的实验平台,便于开展相应的交叉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认识到化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并能举一反三的应用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中。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要重视并完善实验考核制度,注重对动手能力的考核。在平时的考核中,要细化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设备的清洗与维护等各个部分。在最终的考核评定中以考核学生的动手、应变能力,抽调一部分实验出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完成随机抽到的实验考核内容,而指导教师只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提示,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操作准确性以及结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2.2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培养化学思考方式 仅仅靠实验课程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创新能力,农业院校还要结合自身有特色的科研优势,鼓励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参与科研。学校和学院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验室条件,通过一些制度以及奖励性措施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这种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把自身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实践性教学优势。进行1a的基础化学课程实验训练后,学生可以被告知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及目前各位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学有余力以及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和教研室各课题组的教师联系,相互确定后,学生加入课题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其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研究生的课题中,提高自身整体科研能力,也为后期的校外毕业实习和进一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加入也是对其科研力量的一种补充,但更多的是尽职尽责的付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情况组建不同的学生研究小组,并选取自己科研课题中部分实验周期短的课题为项目。学生根据课题内容查阅文献,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或创造性设计工作,根据自身的课余时间制定科研工作计划以及具体实验,培养自行处理和归纳数据的能力。
2.3 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以往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这时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寻找或联系工作单位中,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离校参加工作前的实习培训。即使学生按要求进入了实验,但当工作刚出数据的时候,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也只能敷衍了事,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科研训练不够完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这是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环节,为避免学生因时间仓促等原因而完全依赖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提前1a,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查阅文献,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对题目有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能独立提出研究方案。同时,为保证论文的有效工作量,对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进行严格规定(至少3个月)。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督促管理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提出的课题,独立实验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工作进展,一方面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完成课题实验内容,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中学到新的知识,端正态度。另外,对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方式也要有所改变,首先,根据论文完成的各个环节包括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进行综合评定。要杜绝部分教师因个人的情感而偏颇于自己指导的学生,导致其他评阅人无法客观地评阅成绩等情况。少部分教师也不能仅因毕业生在论文答辩环节讲的好而给予高评分,而应结合论文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其次,学院应该制定有关毕业论文的严格评分制度,对教师也要采取奖罚分明的政策。表扬和奖励毕业论文作得优秀的同学,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采取延期答辩和降级的严厉措施。
3 结语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重大而深远的。而如何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化学人才,适应21世纪人才激烈竞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化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多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国英,朱晓文.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改进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64-68.
[2]周秦武,张博,张大龙,等.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3-185.
[3]王学业,黎华明.建立三环节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3:146-148.
关键词:结构化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结构化学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科学[1-5]。由于结构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同时涉及大量高等数学以及物理学的知识,是师生普遍公认难学的一门课程。但是尽管抽象难学,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科学家徐光宪院士曾经说过:“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化学从宏观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微观本质的探讨,即物质结构的观点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化学各分支学科领域,从而使物质结构的教学在化学系的整个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增加了。”[6]。因此如何讲好结构化学课程是许多授课老师思考的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对于普通地方学院老师,授课中应该正视不同层次高校间学生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差异,在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次教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作者对绍兴文理学院结构化学优秀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通过改革结构化学教学方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课程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1.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制订课程教学规范。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在原有结构化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多年来的对比教学效果,结合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潘道皑教授等编写的较为浅显易懂的《物质结构》课本作为主讲教材,并为学生建议了其他几本教材作为参考教材[7-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执行,但可以根据课堂学生接受情况稍做调整。授课老师每次课前要求精心准备;上课要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学生花名册带全,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完整、准确,教学态度端正,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每次课后布置适量作业,教师科研室作为固定答疑地点。对于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①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取闭卷形式。②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核课堂听课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课后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本上巩固教学内容的作业,以课本习题为主;另一类是拓展性作业,以小论文形式为主。对于习题作业及时批改并进行讲评,对于小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合作,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论文作业,并在课堂上由老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主讲进行陈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不断完善教学手段。①已经建立全面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根据结构化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有机的结合于一体,较为生动的展示微观粒子的空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适当结合最大发挥各自优点,并做到相互补充。②在试题库建设中采取购买试题库与自己制作相结合。目前本课程组已经购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服务平台的结构化学试题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对试题库进行了补充。③建立了结构化学教学网站,网站包括教学讲义、教学大纲、习题集、师生互动环节等内容,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④购买和自制了部分教学道具。随着多媒体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在许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道具逐渐退出了教学舞台。但是对于结构化学课程,传统的实物教具对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立体结构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展示实物道具并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增进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在原来教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三种方法融会贯通,具体如下:①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法中,我们既重视教材使用,又注重自我学术观点的表达;既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向学生介绍自己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达到本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的教学目的,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②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也是结构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习题范例和关键知识点的应用实例,或者是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融,在彼此观点的争议中各自受到启发,以求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深奥的量子化学理论的理解。③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采用了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重点是课程小论文。这种教学方法既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效果很好。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①近两年来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改革工作。课程组成员主持市级教改课题一项、校级教改课题一项。另外课程组成员还参与省级教改课题三项、市级教改项目一项以及校教改课题五项。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双语教学,对于首次出现的专业术语,都给出中英文对照。③近两年除发表3篇关于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的教改论文外,还发表其他教改论文4篇。
5.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结构化学课程组现有教师四人,都具有博士学历,其中教授两人,副教授一人,讲师一人,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结构较为合理。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与科研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以科研进一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很大,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没有科研成果基本不可能晋升职称,所以需要正确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给予指导外,也非常重视师德培养,努力做到两者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而不是厚此薄彼。
三、课程建设效果
本课程组先后有两名教师分别获得浙江省第三届和第四届“教坛新秀”,一位教师被评为绍兴文理学院2009年度示范课教师,一位教师获得2008年度院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撰写教改论文7篇,主持相关教改课题2项,课程组主要成员近三年来教学业绩测评都为A。该课程于2008年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后,2010年结题后又被进一步批准为优秀课程。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坚持不懈的教学过程中,结构化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结构化学作为一门非常抽象的理论课,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部分学生中存在课程难学,学了也没什么用的不正确心态,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这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一直存在的也最难解决的问题。②教学网站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线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已经开通了教学网站,但是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教学网站学习和交流还是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③面对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如何将理论课更好的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还值得进一步探索。④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分的严格限制,结构化学课程学时数有所减少,在较少的学时内,如何将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教研组全体老师进一步认真总结和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工作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英杰,吕庆章.多媒体课件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1,(4):146.
[2]孙巧珍.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J].考试周刊,2011,(18):27-28.
[3]彭鹏,柴春霞.高等师范院校结构化学课程的难点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75-77.
[4]陈光巨,李宗和.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1998,13(5):15-17.
[5]施建成.结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探[J].广东化工,2010,(7):172-173.
[6]王卫东.结构化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105-112.
[7]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编著的物质结构(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李炳瑞.结构化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徐光宪,王祥云.物质结构(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结构化学优秀课程建设资助项目(025002.07)
从教20余年,兼任学校德育主任的贺红岩始终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普通党员的义务和责任,铭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典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贺红岩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去学习丰富知识,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她用一片真情温暖感召着一批批成长中的孩子,用爱心构建成了一片德育新体系。
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把学生始终放在心上,了解学生才能为德育打好基础。不了解学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
――贺红岩
贺红岩的眼里没有差的学生,她的世界里没有爱的荒原,她用爱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片绿洲。“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我们会持续关注存在问题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被纠正之后,还会出现反复。”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可以引导家长一起教育学生。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基础较弱,内心也比较敏感,在学校中可能不习惯与老师直接交流,而“家访可以多角度地认识学生”。“老师亲自来我家,让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一位学生说。
“我们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有时教育孩子干着急,使不上劲。和老师聊一聊,我就更了解自家孩子,明白以后该怎么教育孩子。”家长阿勒腾说,“平时我们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少,一中的老师可帮了我们的大忙!”
伊晓芳、池梦梦的家离县城有20多公里,伊晓芳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一走进伊晓芳的家,贺红岩就四处打量,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看到了贫困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难。贺红岩和伊晓芳的婶婶聊了起来,她一边询问,一边不时用笔把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得知这家四口人一年仅有万把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后,贺红岩对伊晓芳的婶婶说:“现在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上学的事不用担心,我们也会给伊晓芳尽快安排一位资助者,你可以放心让她去上学。”从伊晓芳家里出来,贺红岩又驱车来到池梦梦家。看到有老师来家访,池梦梦的养父母十分激动。贺红岩又给他们讲了讲资助政策,表示会为池梦梦解决上学中遇到的困难。“过去,家访要靠骑自行车。”贺红岩说,最远的地方要骑上4个小时才能到,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退缩过。20多年来,她访遍了每个学生的家,有的去了两三次甚至更多。
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在讲解自然学科规律的同时,浸透人生道理,启迪学生智慧。――贺红岩
贺红岩上化学课,下了功夫,也花了心思。如何把枯燥的化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既爱听,又爱学呢?贺红岩尝试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一的时候,在讲到“二氧化硫”这课时,贺红岩很自然地就联系到环保话题。看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她干脆组织了一次以“还我绿色”为主题的班会,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扮演污染企业的老板,有的扮演村民,有的扮演法官,有的扮演环保人士。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贺红岩动了一个“小心思”,一堂化学课变成了一堂德育课。“这堂课下来,收获不小,要感谢贺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可以发表看法的平台。”学生张东说。
在上“碱工业”这一课的时候,贺红岩把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侯氏制碱法融入到化学课中,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大家中国人同样可以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她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发愤图强,将来报效祖国。就这样,一堂化学课,让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还加深了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每堂化学课,贺红岩都从德育故事开始,中间都要穿插德育内容,她将教学目标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准则、传统美德等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几乎每个知识点,贺红岩都有一个德育故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痴迷呢。
贺红岩把德育融入课堂的德育课程化、科目化的创新做法,如今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全面推广,她的努力,使得学校把德育课堂主渠道真正落到了实处。
形成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
在活动中注重和学生沟通,发明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要第一时间纠正。至今,我校没有出现任何破坏民族团结与稳定的事件。――贺红岩
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后,面对德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贺红岩努力创造条件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她修改完善了学校班级管理考核制度,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与班主任队伍管理办法和全面细致的德育考核细则与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进了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2004年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课示范展示活动,受到州教研室和县德育办以及全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了主题班会与德育主题教育向多样化。针对网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她发出了健康上网、安全使用网络的倡议,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拒绝网吧、远离违纪,勤奋学习,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主题签名励志活动,修改完善了《学生安全上阿管理实施方案》,得到校领导的认可,还通过校领导提交给上级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以来,她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她以创建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和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文明礼仪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德育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评比、广播宣传、主题班会,法制、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危害等方面的案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时时进行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地接待家长来电来访,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争做德育研究学科带头人
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把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贺红岩
作为自治县专业技术带头人,贺红岩老师每学期积极组织班主任进行全校德育论文评比推荐活动,使班主任的德育论文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一批同事的德育论文在县级州级上评比中获奖并发表。2008年她协助安莲英老师共同申报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开发与应用》。2009年7月申报自治区级中小学德育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区域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开发应用》得到自治区教研室的审批并立项。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了在2010年5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其中有7篇德育论文获一等奖,6篇获二等奖,个人获先进个人荣誉,撰写的个人德育论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获一等奖。2010年4月给全校老师上观摩讲座课《立足实践提高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道路。同时承担了自治州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2011年5月教学论文《在总结中提高,在思考中展望――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与感受》参加了全国民族中学论文大赛。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1.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殊荣。学生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小论文专业说服力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作者:贺小平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的加大,企业对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为了使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毕业论文选题等各个环节都注重密切结合各专业的行业需求,使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的需求。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硕士;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DOI:10.16083/j. cnki. 22-1296/g4. 2015. 08. 002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04-02
2009年,教育部进行了学位制度改革,力求转变研究生培养理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再仅仅面向往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应届毕业生报考,目的就是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科研潜力而又愿意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鼓励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以后可以到科研院所搞研究工作,或者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对于一些将来不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是毕业后想到企业发展,但是觉得本科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想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学生,鼓励其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二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向的确定
根据学院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合作培养单位的情况等设定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学院设有无机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技术等研究方向。当然,每个培养方向都是注重理论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的培养模式。无机材料方向侧重研究与开发无机质材料的新品种、新工艺、新特性、新用途以及新的实用技术;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将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融为一体的新型反应加工制造技术;金属材料主要以新型金属材料加工制备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为主,研究金属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组织形态、相变规律及其对材料零部件强韧性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实现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的精确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致力于研究耐磨、耐蚀、耐高温涂层材料及其加工设备技术、材料表面涂层的制备技术及调控技术。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
虽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区别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学术水平,掌握较深厚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制定了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要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检测技术和手段等,又能够在该行业的某一具体方向具备良好的独立从事丁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全日制丁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去学术化”。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和工程应用类型课程并存,将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四类。公共基础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知识产权法等政治理论课以及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政治理论课采取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完成课程设置。外语作为工具学科,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专业工程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外语类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工程实践类英语知识,具备查阅英文资料、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我们设置了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材料学科的基础课程。固体物理着重研究固体的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固体中各种粒子运动形态和规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固体化学重在研究实际固体物质化学反应过程及特性、固体的合成方法、晶体生长过程、固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固体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固体物质作为材料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则可以使学生掌握材料常用的测试技术、测试手段等以及各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
专业限选课和必修课则根据学院主要的科研方向设置了一些应用性很强、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课程。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导师协商,根据自己所从事的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将来自己想从事的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选用资深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授课教师,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此外,为了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发展现状、了解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学院聘请优秀的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学位论文的选题
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采用两年制,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一年,学位论文安排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到企业去,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选取切合实际的应用性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内容应达到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量的要求,体现作者综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考虑到我们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较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在课程学习阶段,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技能,提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入学后,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尽早为学生选好毕业课题,指导学生先查阅
1.1找出存在问题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7年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07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2008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2009年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国家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08年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
3.5实验教学开到海外
为拓展人才培养视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将实验教学的课堂开到海外。
(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学插班学习。每年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和香港等地学习和生活,直接接受国外著名大学的熏陶,培养实验能力和国际化的眼光。
(2)赴美科学实践之旅。联合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圣约瑟夫大学于2008年8月共同组织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学习交流团队,赴美国费城等地参加了为期20天的活动,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迈出国门、接触世界、开拓视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努力探求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比较实践。2008年8月,05级同学组团联系并参观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宝神污水、污泥处理场、宝神废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处理厂,通过与名古屋污水处理厂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处理工艺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环境工程暑期实习前往常州市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践,比较了两市污水处理发展情况,尝试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国在发展污水处理时的着力点,如何预防缺乏远见的发展模式。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