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神秘生物

神秘生物

时间:2022-04-04 00:41:17

神秘生物

第1篇

在世界各地论文联盟的报道中,神秘海洋“巨怪”时不时地被海水冲上岸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猜想和臆测。日前,南美巴塔哥尼亚的一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牙尖嘴利,身长近4米,被称为“哥斯拉”的海洋怪物尸体,它可能是现代鳄鱼1.35亿年前的一种远亲。由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巨型海怪”之谜的第三种解释。

最初认为可能是巨型章鱼

1896年年底,在圣·奥古斯丁海滩,两位正在玩耍的男孩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白色生物体。它有7米多长,2米多宽,重达7吨,而且肉体非常有弹性。当时最有名的头足类动物(乌贼等)专家、耶鲁大学的阿狄森博士,断定它是一种未知巨型章鱼的尸体,并且给了它一个“科学”名称——“巨型章鱼”。

他在有关书中写道,“巨型章鱼活着的时候,有着令人恐惧的臂,每条臂至少有30多米长,有一艘大船的桅杆那么厚。它有着数以百计的碟状吸盘,最大吸盘的直径至少是30厘米。”而普通章鱼的两臂伸直最长记录不过6米多。

进一步确认为鲸鱼组织

2004年开始,由南马里兰大学的生物学家西德尼·皮尔斯带领的生物科研小组检查了所有可以接受探访的海怪尸体样本。西德尼的研究小组在生物学公告上指出,通过显微镜和dna方法分析,他们已经可以确认,先后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西兰、百慕大群岛和纽芬兰等地海滩上发现的“肉团”,其样本基因与海中的几种鲸鱼基因十分相配。它们既不属于巨型章鱼或鱿鱼,也不属于其他各种神秘的无脊椎动物。这些样本都是来自于同一种生命体——鲸鱼,它们可能是一种鲸鱼或者鲨鱼的组织。

第三种猜测为一亿多年前的古生物

转贴于论文联盟

从本世纪有关海怪的材料看,各处传来的消息差异很大。有人综合研究了一个时期发现海怪的材料,得出第三种结论:海怪有可论文联盟能是1.6亿年前的蛇颈龙或是其他的古生物种。

第2篇

在引发21世纪武器装备革命性变化的高新技术中,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发展势头正猛。生物技术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有识之士认为,现代化生物武器是一支重要的威慑力量,在未来战场上,比原子弹更可怕。美国现有1/3的科学家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生物技术将成为军事高技术的制高点。军用生物技术除了人们已知的基因武器外,还有下述几种:

(1)生物电子装备。利用生物技术设计生产的大分子系统是更高级的电子材料,能够确保电子装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稳定工作。生物色素等分子结构偶矩极大的生物材料,能高速进行电子信息传递、存储和处理,不受电磁干扰和核电磁脉冲的影响。用这种电子元件制成雷达,可在强烈电磁干扰下,全天候、全方位、远距离搜索、发现目标与识别敌我。即将问世的蛋白分子计算机将比现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高出数亿倍,并具有人脑的分析、判断、联想、记忆等功能。生物电子装备将使军队指挥自动化、军事情报的获取、武器的精确制导等发生质的变化。

(2)生物炸弹。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炸药,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燃烧充分,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

(3)军用仿生导航系统。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具有导航能力。经研究发现,鸟体的导航系统只有几毫克,但精确度极高,探测误差小于0.03微瓦/平方米。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模拟动物的导航系统来简化军事导航系统,以提高精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增强在复杂条件下的导航能力。

(4)军用生物传感器。把生物活性物质,如受体、酶、细胞等与信号转换电子装置结合成生物传感器,不但能准确识别各种生化战剂,而且探测速度快,判断准确,与计算机配合可及时提出最佳防护和治疗方案。生物传感器还可通过测定炸药、火箭推进剂的降解情况来发现敌人库存的地雷、炮弹、炸弹、导弹等的数量和位置,它将成为实施战场侦察的有效手段。

(5)军用生物能源。目前主战兵器的机动装备大都以汽油、柴油为燃料,跟踪补给任务重、要求高。生物技术可利用红极毛杆菌和淀粉制成氢,每消耗1克淀粉就可生产出1毫升氢。氢和少量燃料混合即可替代汽油、柴油。这样,机动装备只需要带少量的淀粉,就能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机动作战。

(6)军用生物装具。利用生物技术就地取材提供高能量的作战军需品。美国陆军研究发展和工程中心已经从织网蜘蛛中分离出合成蜘蛛丝的基因,从而能够生产蛛丝,还将基因转移到细菌中生产可溶性丝蛋白,经浓缩后可纺成一种特殊的纤维,其强度超过钢,可用于生产防弹背心、防弹头盔、降落伞绳索和其他高强度轻型装备。

(7)军用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可以制造新的疫苗、药物。如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血液代用品,已得到西方国家军方的重视,人造血液可望缓解战场上血浆的供需矛盾。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高效伤口愈合材料,有望进行大规模生产。科学家正研究用重组工程菌进一步提高壳多糖(有促进伤口愈合功能)的产量。

(8)军用仿生动力。人和动物的肌有惊人的力量,人体全身的600余块肌肉朝一个方向收缩,其力量可达25吨!目前,军事仿生专家已用聚丙烯酸等聚合物制成了“人工肌肉”,把它放入碱或酸介质中,便能产生强烈的收缩或松弛,直接把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为尽快制造出实用的肌肉发动机,专家们设想用胶原蛋白作材料。胶原蛋白分子呈螺旋状结构,类似弹簧。将其浸入溴化锂溶液后即迅速收缩,从而做功;用纯水洗去溴化锂,胶原蛋白就恢复到原来长度。这种“肌肉发动机”,没有齿轮、活塞和杠杆,故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操作简便,还省去了体大笨重易燃易爆的油箱,用来制造兵器,可大大提高机动力和生存力。

(摘自河南报业网吴东莞、班定军文)

第3篇

不可思议的“变味魔术”

“神秘果”具有独特的变味功能,因此博得了“天下第一奇果”的美名。多少年来,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奥秘。1968年,日本科学家栗原坚三教授从神秘果中分离出来了一种神秘果蛋白,正是由于该蛋白的生物活性,才导致了“神秘果”独特的变味功能。因此,有人把“神秘果蛋白”称为“变味素”。

1989年,科学家首次对神秘果蛋白成功进行了测序工作,并发现这是一种由191个氨基酸以及一些糖链组成的糖蛋白。它以四聚体的形式呈现,其中的单体两两结成二聚体,而两个二聚体则通过二硫键聚合成四聚体。神秘果蛋白作为一种糖蛋白,其中的糖成分主要有氨基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木糖和半乳糖等。

尽管神秘果蛋白为一种糖蛋白,但其本身并不具有甜味。日本科学家指出,神秘果蛋白的变味作用,可能与口腔内的pH值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内的pH值接近于中性。在中性环境下食用“神秘果”时,神秘果蛋白位于舌头甜味受体的上方,并紧紧抱住甜味受体而没有激活甜味受体,这样我们就觉得“神秘果”只有淡淡的味道,而没有感觉它有很甜的味道。

不过,人们在食用“神秘果”后的1—2个小时内,再吃柠檬、食醋等酸性食物时,就会体验到它的神秘之处——酸的东西居然有了甜的味道。原来,食用“神秘果”后,口腔内的pH值就会下降。这时,神秘果蛋白再遇到酸性物质时就会发生电性改变,激活了舌头上的甜味受体,使得甜味受体异常兴奋,从而使人们感觉到甜甜的味道。

研究认为,神秘果蛋白不耐高温,超过100℃时就失去了其独特的变味功能。神秘果蛋白在5℃、pH值为4的醋酸盐缓冲液中,其变味能力可以保持约6个月。室温下,在pH值低于3或者高于12的溶液中,神秘果蛋白也会失去变味活性。

舌尖上的“大骗局”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个现象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到现在,人们仍然不清楚神秘果蛋白改变味觉的确切机制。不过,有人猜测神秘果蛋白是通过改变舌头上味觉细胞的结构,而使得酸味的东西有了甜味。

原来,“神秘果”能把酸味的东西变成淡淡的甜味,并非改变了食品本身的化学成分,而是神秘果蛋白在舌头上设置的一个“大骗局”。

我们知道,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主要是由舌头感受呈味物质的刺激引起的。在舌粘膜上分布有大量的“味觉感受器”,我们称之为“味蕾”。舌头就是依靠表面的味蕾来辨别味道的。人类的舌头上大约拥有10000个味蕾,基本味觉有甜、咸、酸、苦四种。实验证明,舌头表面的不同部位对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舌尖部对甜味最为敏感,舌两则前部对咸味最为敏感,舌两侧中部对酸味最为敏感,而舌根部对苦味最为敏感。至于其他众多的复杂味道,则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味觉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

神秘果蛋白实际上就是一种变味蛋白酶,虽然它并不能真正地改变食物的味道,但可以改变人们的味觉,所以人们吃过“神秘果”后再吃任何酸的食物都觉得是甜的。研究认为,只需要0.1毫克的“神秘果蛋白”,就能引起人的味觉神经末梢对食物的味觉反应发生改变。有人认为,神秘果蛋白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扰乱了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的功能。比如,对甜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被激活,而对酸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暂时被抑制了。

第4篇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

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中国老庄哲

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

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

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 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 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由于普罗提诺所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旋即成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神秘主义也就成为基督教内部的一个与经院哲学既分庭抗礼、又相互补充的重要哲学思潮。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有5世纪的伪狄奥尼修斯、12世纪的克莱沃的贝尔纳德和圣维克多的雨果、 13世纪的波纳文图拉、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学生苏索、陶勒。此外,5世纪的奥古斯丁和9世纪的爱留根纳的哲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而在中国,最具神秘主义特色的哲学当属老庄的学说了。后世的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老庄哲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当然,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本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两种理论形态进行全面的比较,而是从几个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出发,分析一下二者的异同。

一、上帝与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最高哲学原则是上帝。体认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学和神话的亲密的渊源关系,一开始就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称之为神的传统。例如,巴门尼德的真实存在、苏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图的最高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等等,都被称之为神。到了晚期古希腊哲学,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由于这种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腊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基督教哲学也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作为基督教的一种理论形态,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自然也坚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等神学信条。不过,既然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个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种神化了的哲学原则。他们继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对圣经采取了一种喻意式的解释,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流溢说出发,把上帝解释为最高的实在、无限完满的实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 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别,上帝没有任何规定性。上帝创造万物,也不是一种“制作”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上帝以其无限的完满性在自身之内包含着一切事物。万物都是从上帝派生出来,并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奥古斯丁在这方面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万物皆在上帝之中, 但上帝并不是万物的处所”。 上帝是这样一种本质,“我们来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 哲学史上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万物在神论”。但在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体,因为上帝不仅包含着所有现实存在着的事物,而且也同样包含着所有存在过的、将会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万物、产生万物,实际上强调了上帝对万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万物从上帝派生出来,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赋予万物,因而万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这种意义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万物”。“神在万物”强调的是上帝的内在性。一般来说,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泛神论的倾向。例如,爱留根纳把上帝称作非被创造而又能创造的自然,把万物的总和称作被创造而又不能创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创造活动,认为在创造万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的德国神秘主义走的更远。艾克哈特甚至认为,上帝即是万物,万物即是上帝。但总的来说,神秘主义主张神在万物,并不妨碍它同时坚持上帝的超越性。因为上帝是无限的,而万物作为对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为无限完满的实体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的事物所局限。不仅任何有限的事物都不能与上帝比拟,而且所有有限事物的总和也同样不能和上帝比拟,因为有限的相加决不能达到无限。上帝不仅是一切实在的事物,而且还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即上帝是他所能是的一切。因此,上帝是一切事物,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不在任何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没有量的大,是没有性质的善,是没有空间的实存,是没有时间的永恒。上帝作为唯一的无限绝对超越于一切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之上。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实际上是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结合。

哲学最高原则的这种特征也同样表现在中国老庄哲学中。不同的是,老庄哲学并没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则神化。老庄哲学的最高原则是“道”。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规律、法则。但老庄哲学在保存了上述含义的同时,又进一步把道实体化,使道成为万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学中,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即使神也是道的产物,因为道“象帝之先”。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万物在道论”,即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没有明确强调道的内在性。庄子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的思想,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以下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摄万物,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形象,而庄子的道却是无形的。因此,庄子更强调道的内在性,即“道在万物”。道无所不在,无论是太极之先还是六极之下,抑或是蝼蚁、屎溺,都是道存在的处所,换言之,没有一物之中无道。道普遍地存在于万物之中,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没有差别。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中,上帝和道分别扮演着哲学最高原则的角色。它们都是一,是无限的、永恒的,是万物的本质、本原、赖以存在的根据。上帝和道产生万物,都不是产生出一个他物来与自己对立,而是藉万物展现、启示自己。换言之,万物都是上帝或道的显相。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不过,除了老庄哲学没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老庄哲学之间还有一个重大的差异,即人在这个本体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老庄哲学虽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伦之道,但谈的更多是人际之人,而很少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人与万物并没有差别。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虽然也讲在上帝中万物齐一,但却突出了人及其灵魂对世界万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灵魂比肉体、人比万物要更为接近上帝。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神人合一”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之间的差异。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再加以论述。

二、否定神学与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对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导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说的结论。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来说,论述这一思想的学说是否定神学。否定神学的概念是伪狄奥尼修斯于5世纪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学》一书中明确地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谓词,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实体、一等等,来称谓上帝。这些谓词都是我们从经验世界得出的规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过比拟附会在上帝身上的,它们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实质,反而只会限制无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学只具有很小的价值。我们必须在肯定神学之外还有一种否定神学来作它的补充和矫正。所谓否定神学,也就是认为任何肯定性的谓词都不适用于表述上帝,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我们只能用纯否定性的谓词去表述上帝,以确保上帝的纯洁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帝不仅是不可认识的、不可言说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在“无知的黑暗”中去体验上帝,在“神秘的无知”中与上帝结合。

否定神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腊哲学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腊,“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因而哲学一开始就贯穿着追求真理、智慧的传统,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与一般知识、意见区分开来。巴门尼德明确地提出了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现象世界为对象的“意见之路”之间的区分,谆谆告诫人们要避开“意见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远离这条途径,不要屈从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让自己在这条路上逡巡, 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 苏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 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随着对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识不能认识神,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了。斐洛、普洛提诺都认为,神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差别和规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认识他自己。伪狄奥尼修斯把这些思想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发挥成为一种系统的否定神学学说。在此之后,否定神学不仅成为整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经院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

最高的哲学原则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这一思想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老子》开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进一步指出:“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为道超越形体,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认识,是超感觉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所以,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毕竟没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称之为“否定形而上学”。然而,道虽不可道,却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庄子也指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如果勉强谈论道,则“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齐物论》)。任何常人的认识,任何是非的分辩,任何爱恶的感情,都是对道的损坏。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学原则理解为超越感觉的、不可认识的、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无法表述的。这是从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既然上帝或道还有内在性的一面,能不能从万物出发去体认上帝或道呢?无论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还是中国老庄哲学,对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的认识势必有损于无限的上帝或“常道”。这样,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否弃日常认识的道路。其实,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则看作是超感觉的、日常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这是许多哲学都持有的观点。但大多数哲学家并不否认借助认识具体事物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神秘主义和其他哲学分道扬镳了。

三、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一方面认为上帝或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认认识万物就是认识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称上帝或道是不可认识的,另一方面又把体认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务和最高目标。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这种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共同把在一种神秘的体验中与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这里,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巨大差异。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神人合一的途径是“迷狂”。“迷狂”( ekstasis ,又译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实际上,迷狂与“闭上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闭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则是闭上眼睛的目的。闭上眼睛使灵魂失去对当前一切的意识,甚至失去对自我的意识,完全达到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观中专注于神,达到与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时也是至善、至美、 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迷狂”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在《会饮篇》中,柏拉图以爱美为例描述了这种迷狂的境界。灵魂最初以个别的美少年为对象,逐步升级,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进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状态,不再留恋世上具体的美少年以及财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与神结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诺进一步把迷狂作为人与神结合的唯一方式,认为人只有在迷狂状态中,才能借助于心灵的眼睛的静观直觉到上帝。普洛提诺说:“我常常离开自己的肉体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它物之外,进入内心的深处得到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 但普洛提诺认为,与神的这种结合,不仅要凭人们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等待神的出现,借助于神的眷顾、干预才能达到。奥古斯丁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光照说,认为只有借助于神的光照,凡人才能达到神和真理。“神创造了人理性的和心智的心灵,因此,人可以接受神的光照......同时,神也就这样照亮自身;不仅那些东西可以凭借这种真理得以显示,而且甚至可以凭借心灵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 所以,这种光照同时也就是神的启示。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者们继续对静观和迷狂作了大量论述。伪狄奥尼修斯把与上帝结合的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净化、启示和结合。这三个阶段的神秘推进成为后来许多神秘主义者的学说的内容。圣维克多的雨果认为,人的灵魂有三种眼睛,灵魂以肉体的眼睛观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观看自身,以静观的眼睛观看上帝。但静观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须借助信仰的帮助才能真正地静观上帝。灵魂首先要摆脱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体的羁绊, 即“净化” ( via purgativa ), 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直观”或“内在的光照”, 即“启示” ( via illuminativa ), 最后才能达到与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结合” ( via unitiva )。 波纳文图拉继承了圣维克多的雨果关于三种眼睛的学说, 并且认为, 静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迷狂就是通过离弃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种充满愉悦的升华,它借助积极向上的力量竭尽所能地延伸到那爱的超理智的泉源”。 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学问的无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这种迷狂也就是一种神秘的直观,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侯都能够实现的,它有赖于上帝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对上帝的虔信才可能获得。艾克哈特也认为,人必须通过静观而达到迷狂状态,在灵魂的闪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赐而达到与上帝的“神秘的合一”( unio mystica )。艾克哈特的学生苏索也指出,在结合的最高阶段,全部的自我意识都消失了,灵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渊,已与上帝结合为一体。总之,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中与上帝合而为一。

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是体道、得道、安道。在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绝对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子已从“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出发提出了“绝圣弃智”的体道方法。在他看来,一切感觉和认识都是罪恶,都只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绝一切认识的渠道,从而与玄之又玄的道合为一体,达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对这种神秘的体道方式并没有展开论述。真正系统地建立起神秘的体道学说的是庄子。庄子以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天下》)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这种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修养方法。所谓“坐忘”,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同于大通就是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所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的“坐忘”说谈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见独”说则更为清晰地描述了体道的过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坐忘的补充说明。“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却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却一切,最终达到一种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骤现,豁然开朗,是谓“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绝对的道,与道融为一体,超越时间的流逝,成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与绝对的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便能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完全超脱人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弃绝外物、 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神秘境界中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的背后,又掩盖着巨大的差异。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而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辨活动“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我们不是作为人而过这种生活,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 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 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心灵的静观( theorein )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 theosis )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而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而是人融化在自然的天地万物之中,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这就决定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生活、祈求来世,而中国的老庄哲学总的来说并不否定生活,反而主张在现世生活中通过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宁静的态度来达到天人合一。例如庄子就是重生轻死的,后世道教对长生不老术的刻意追求,也可以看作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宗教反映。

四、异端与主流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理论中,而且也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当然,这种差异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

第5篇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

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中国老庄哲

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

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

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mysticism)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由于普罗提诺所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旋即成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神秘主义也就成为基督教内部的一个与经院哲学既分庭抗礼、又相互补充的重要哲学思潮。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有5世纪的伪狄奥尼修斯、12世纪的克莱沃的贝尔纳德和圣维克多的雨果、13世纪的波纳文图拉、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学生苏索、陶勒。此外,5世纪的奥古斯丁和9世纪的爱留根纳的哲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而在中国,最具神秘主义特色的哲学当属老庄的学说了。后世的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老庄哲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当然,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本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两种理论形态进行全面的比较,而是从几个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出发,分析一下二者的异同。

一、上帝与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最高哲学原则是上帝。体认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学和神话的亲密的渊源关系,一开始就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称之为神的传统。例如,巴门尼德的真实存在、苏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图的最高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等等,都被称之为神。到了晚期古希腊哲学,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由于这种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腊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基督教哲学也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作为基督教的一种理论形态,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自然也坚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等神学信条。不过,既然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个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种神化了的哲学原则。他们继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对圣经采取了一种喻意式的解释,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流溢说出发,把上帝解释为最高的实在、无限完满的实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别,上帝没有任何规定性。上帝创造万物,也不是一种“制作”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上帝以其无限的完满性在自身之内包含着一切事物。万物都是从上帝派生出来,并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奥古斯丁在这方面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万物皆在上帝之中,但上帝并不是万物的处所”。上帝是这样一种本质,“我们来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哲学史上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万物在神论”。但在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体,因为上帝不仅包含着所有现实存在着的事物,而且也同样包含着所有存在过的、将会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万物、产生万物,实际上强调了上帝对万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万物从上帝派生出来,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赋予万物,因而万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这种意义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万物”。“神在万物”强调的是上帝的内在性。一般来说,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泛神论的倾向。例如,爱留根纳把上帝称作非被创造而又能创造的自然,把万物的总和称作被创造而又不能创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创造活动,认为在创造万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的德国神秘主义走的更远。艾克哈特甚至认为,上帝即是万物,万物即是上帝。但总的来说,神秘主义主张神在万物,并不妨碍它同时坚持上帝的超越性。因为上帝是无限的,而万物作为对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为无限完满的实体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的事物所局限。不仅任何有限的事物都不能与上帝比拟,而且所有有限事物的总和也同样不能和上帝比拟,因为有限的相加决不能达到无限。上帝不仅是一切实在的事物,而且还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即上帝是他所能是的一切。因此,上帝是一切事物,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不在任何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没有量的大,是没有性质的善,是没有空间的实存,是没有时间的永恒。上帝作为唯一的无限绝对超越于一切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之上。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实际上是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结合。

哲学最高原则的这种特征也同样表现在中国老庄哲学中。不同的是,老庄哲学并没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则神化。老庄哲学的最高原则是“道”。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规律、法则。但老庄哲学在保存了上述含义的同时,又进一步把道实体化,使道成为万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学中,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即使神也是道的产物,因为道“象帝之先”。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万物在道论”,即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没有明确强调道的内在性。庄子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的思想,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以下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摄万物,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形象,而庄子的道却是无形的。因此,庄子更强调道的内在性,即“道在万物”。道无所不在,无论是太极之先还是六极之下,抑或是蝼蚁、屎溺,都是道存在的处所,换言之,没有一物之中无道。道普遍地存在于万物之中,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没有差别。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中,上帝和道分别扮演着哲学最高原则的角色。它们都是一,是无限的、永恒的,是万物的本质、本原、赖以存在的根据。上帝和道产生万物,都不是产生出一个他物来与自己对立,而是藉万物展现、启示自己。换言之,万物都是上帝或道的显相。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不过,除了老庄哲学没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老庄哲学之间还有一个重大的差异,即人在这个本体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老庄哲学虽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伦之道,但谈的更多是人际之人,而很少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人与万物并没有差别。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虽然也讲在上帝中万物齐一,但却突出了人及其灵魂对世界万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灵魂比肉体、人比万物要更为接近上帝。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神人合一”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之间的差异。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再加以论述。

二、否定神学与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对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导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说的结论。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来说,论述这一思想的学说是否定神学。否定神学的概念是伪狄奥尼修斯于5世纪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学》一书中明确地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谓词,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实体、一等等,来称谓上帝。这些谓词都是我们从经验世界得出的规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过比拟附会在上帝身上的,它们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实质,反而只会限制无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学只具有很小的价值。我们必须在肯定神学之外还有一种否定神学来作它的补充和矫正。所谓否定神学,也就是认为任何肯定性的谓词都不适用于表述上帝,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我们只能用纯否定性的谓词去表述上帝,以确保上帝的纯洁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帝不仅是不可认识的、不可言说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在“无知的黑暗”中去体验上帝,在“神秘的无知”中与上帝结合。

否定神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腊哲学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腊,“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因而哲学一开始就贯穿着追求真理、智慧的传统,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与一般知识、意见区分开来。巴门尼德明确地提出了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现象世界为对象的“意见之路”之间的区分,谆谆告诫人们要避开“意见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远离这条途径,不要屈从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让自己在这条路上逡巡,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苏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随着对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识不能认识神,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了。斐洛、普洛提诺都认为,神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差别和规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认识他自己。伪狄奥尼修斯把这些思想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发挥成为一种系统的否定神学学说。在此之后,否定神学不仅成为整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经院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

最高的哲学原则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这一思想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老子》开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进一步指出:“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为道超越形体,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认识,是超感觉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所以,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毕竟没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称之为“否定形而上学”。然而,道虽不可道,却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庄子也指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如果勉强谈论道,则“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齐物论》)。任何常人的认识,任何是非的分辩,任何爱恶的感情,都是对道的损坏。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学原则理解为超越感觉的、不可认识的、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无法表述的。这是从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既然上帝或道还有内在性的一面,能不能从万物出发去体认上帝或道呢?无论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还是中国老庄哲学,对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的认识势必有损于无限的上帝或“常道”。这样,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否弃日常认识的道路。其实,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则看作是超感觉的、日常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这是许多哲学都持有的观点。但大多数哲学家并不否认借助认识具体事物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神秘主义和其他哲学分道扬镳了。

三、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一方面认为上帝或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认认识万物就是认识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称上帝或道是不可认识的,另一方面又把体认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务和最高目标。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这种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共同把在一种神秘的体验中与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这里,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巨大差异。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神人合一的途径是“迷狂”。“迷狂”(ekstasis,又译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实际上,迷狂与“闭上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闭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则是闭上眼睛的目的。闭上眼睛使灵魂失去对当前一切的意识,甚至失去对自我的意识,完全达到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观中专注于神,达到与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时也是至善、至美、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迷狂”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在《会饮篇》中,柏拉图以爱美为例描述了这种迷狂的境界。灵魂最初以个别的美少年为对象,逐步升级,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进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状态,不再留恋世上具体的美少年以及财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与神结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诺进一步把迷狂作为人与神结合的唯一方式,认为人只有在迷狂状态中,才能借助于心灵的眼睛的静观直觉到上帝。普洛提诺说:“我常常离开自己的肉体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它物之外,进入内心的深处得到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但普洛提诺认为,与神的这种结合,不仅要凭人们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等待神的出现,借助于神的眷顾、干预才能达到。奥古斯丁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光照说,认为只有借助于神的光照,凡人才能达到神和真理。“神创造了人理性的和心智的心灵,因此,人可以接受神的光照......同时,神也就这样照亮自身;不仅那些东西可以凭借这种真理得以显示,而且甚至可以凭借心灵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所以,这种光照同时也就是神的启示。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者们继续对静观和迷狂作了大量论述。伪狄奥尼修斯把与上帝结合的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净化、启示和结合。这三个阶段的神秘推进成为后来许多神秘主义者的学说的内容。圣维克多的雨果认为,人的灵魂有三种眼睛,灵魂以肉体的眼睛观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观看自身,以静观的眼睛观看上帝。但静观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须借助信仰的帮助才能真正地静观上帝。灵魂首先要摆脱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体的羁绊,即“净化”(viapurgativa),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直观”或“内在的光照”,即“启示”(viailluminativa),最后才能达到与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结合”(viaunitiva)。波纳文图拉继承了圣维克多的雨果关于三种眼睛的学说,并且认为,静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迷狂就是通过离弃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种充满愉悦的升华,它借助积极向上的力量竭尽所能地延伸到那爱的超理智的泉源”。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学问的无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这种迷狂也就是一种神秘的直观,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侯都能够实现的,它有赖于上帝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对上帝的虔信才可能获得。艾克哈特也认为,人必须通过静观而达到迷狂状态,在灵魂的闪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赐而达到与上帝的“神秘的合一”(uniomystica)。艾克哈特的学生苏索也指出,在结合的最高阶段,全部的自我意识都消失了,灵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渊,已与上帝结合为一体。总之,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中与上帝合而为一。

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是体道、得道、安道。在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绝对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子已从“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出发提出了“绝圣弃智”的体道方法。在他看来,一切感觉和认识都是罪恶,都只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绝一切认识的渠道,从而与玄之又玄的道合为一体,达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对这种神秘的体道方式并没有展开论述。真正系统地建立起神秘的体道学说的是庄子。庄子以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天下》)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这种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修养方法。所谓“坐忘”,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同于大通就是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所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的“坐忘”说谈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见独”说则更为清晰地描述了体道的过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坐忘的补充说明。“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却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却一切,最终达到一种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骤现,豁然开朗,是谓“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绝对的道,与道融为一体,超越时间的流逝,成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与绝对的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便能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完全超脱人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弃绝外物、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神秘境界中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的背后,又掩盖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而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辨活动“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我们不是作为人而过这种生活,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心灵的静观(theorein)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theosis)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而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而是人融化在自然的天地万物之中,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这就决定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生活、祈求来世,而中国的老庄哲学总的来说并不否定生活,反而主张在现世生活中通过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宁静的态度来达到天人合一。例如庄子就是重生轻死的,后世道教对长生不老术的刻意追求,也可以看作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宗教反映。

四、异端与主流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理论中,而且也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当然,这种差异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

第6篇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

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中国老庄哲

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

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

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 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 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由于普罗提诺所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旋即成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神秘主义也就成为基督教内部的一个与经院哲学既分庭抗礼、又相互补充的重要哲学思潮。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有5世纪的伪狄奥尼修斯、12世纪的克莱沃的贝尔纳德和圣维克多的雨果、 13世纪的波纳文图拉、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学生苏索、陶勒。此外,5世纪的奥古斯丁和9世纪的爱留根纳的哲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而在中国,最具神秘主义特色的哲学当属老庄的学说了。后世的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老庄哲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当然,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本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两种理论形态进行全面的比较,而是从几个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出发,分析一下二者的异同。

一、上帝与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最高哲学原则是上帝。体认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学和神话的亲密的渊源关系,一开始就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称之为神的传统。例如,巴门尼德的真实存在、苏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图的最高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等等,都被称之为神。到了晚期古希腊哲学,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由于这种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腊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基督教哲学也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作为基督教的一种理论形态,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自然也坚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等神学信条。不过,既然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个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种神化了的哲学原则。他们继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对圣经采取了一种喻意式的解释,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流溢说出发,把上帝解释为最高的实在、无限完满的实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 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别,上帝没有任何规定性。上帝创造万物,也不是一种“制作”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上帝以其无限的完满性在自身之内包含着一切事物。万物都是从上帝派生出来,并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奥古斯丁在这方面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万物皆在上帝之中, 但上帝并不是万物的处所”。 上帝是这样一种本质,“我们来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 哲学史上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万物在神论”。但在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体,因为上帝不仅包含着所有现实存在着的事物,而且也同样包含着所有存在过的、将会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万物、产生万物,实际上强调了上帝对万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万物从上帝派生出来,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赋予万物,因而万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这种意义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万物”。“神在万物”强调的是上帝的内在性。一般来说,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泛神论的倾向。例如,爱留根纳把上帝称作非被创造而又能创造的自然,把万物的总和称作被创造而又不能创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创造活动,认为在创造万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的德国神秘主义走的更远。艾克哈特甚至认为,上帝即是万物,万物即是上帝。但总的来说,神秘主义主张神在万物,并不妨碍它同时坚持上帝的超越性。因为上帝是无限的,而万物作为对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为无限完满的实体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的事物所局限。不仅任何有限的事物都不能与上帝比拟,而且所有有限事物的总和也同样不能和上帝比拟,因为有限的相加决不能达到无限。上帝不仅是一切实在的事物,而且还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即上帝是他所能是的一切。因此,上帝是一切事物,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不在任何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没有量的大,是没有性质的善,是没有空间的实存,是没有时间的永恒。上帝作为唯一的无限绝对超越于一切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之上。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实际上是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结合。

哲学最高原则的这种特征也同样表现在中国老庄哲学中。不同的是,老庄哲学并没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则神化。老庄哲学的最高原则是“道”。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规律、法则。但老庄哲学在保存了上述含义的同时,又进一步把道实体化,使道成为万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学中,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即使神也是道的产物,因为道“象帝之先”。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万物在道论”,即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没有明确强调道的内在性。庄子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的思想,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以下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摄万物,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形象,而庄子的道却是无形的。因此,庄子更强调道的内在性,即“道在万物”。道无所不在,无论是太极之先还是六极之下,抑或是蝼蚁、屎溺,都是道存在的处所,换言之,没有一物之中无道。道普遍地存在于万物之中,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没有差别。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中,上帝和道分别扮演着哲学最高原则的角色。它们都是一,是无限的、永恒的,是万物的本质、本原、赖以存在的根据。上帝和道产生万物,都不是产生出一个他物来与自己对立,而是藉万物展现、启示自己。换言之,万物都是上帝或道的显相。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不过,除了老庄哲学没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老庄哲学之间还有一个重大的差异,即人在这个本体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老庄哲学虽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伦之道,但谈的更多是人际之人,而很少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人与万物并没有差别。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虽然也讲在上帝中万物齐一,但却突出了人及其灵魂对世界万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灵魂比肉体、人比万物要更为接近上帝。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神人合一”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之间的差异。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再加以论述。

二、否定神学与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对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导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说的结论。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来说,论述这一思想的学说是否定神学。否定神学的概念是伪狄奥尼修斯于5世纪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学》一书中明确地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谓词,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实体、一等等,来称谓上帝。这些谓词都是我们从经验世界得出的规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过比拟附会在上帝身上的,它们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实质,反而只会限制无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学只具有很小的价值。我们必须在肯定神学之外还有一种否定神学来作它的补充和矫正。所谓否定神学,也就是认为任何肯定性的谓词都不适用于表述上帝,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我们只能用纯否定性的谓词去表述上帝,以确保上帝的纯洁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帝不仅是不可认识的、不可言说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在“无知的黑暗”中去体验上帝,在“神秘的无知”中与上帝结合。

否定神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腊哲学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腊,“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因而哲学一开始就贯穿着追求真理、智慧的传统,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与一般知识、意见区分开来。巴门尼德明确地提出了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现象世界为对象的“意见之路”之间的区分,谆谆告诫人们要避开“意见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远离这条途径,不要屈从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让自己在这条路上逡巡, 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 苏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 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随着对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识不能认识神,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了。斐洛、普洛提诺都认为,神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差别和规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认识他自己。伪狄奥尼修斯把这些思想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发挥成为一种系统的否定神学学说。在此之后,否定神学不仅成为整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经院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

最高的哲学原则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这一思想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老子》开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进一步指出:“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为道超越形体,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认识,是超感觉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所以,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毕竟没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称之为“否定形而上学”。然而,道虽不可道,却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庄子也指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如果勉强谈论道,则“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齐物论》)。任何常人的认识,任何是非的分辩,任何爱恶的感情,都是对道的损坏。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学原则理解为超越感觉的、不可认识的、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无法表述的。这是从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既然上帝或道还有内在性的一面,能不能从万物出发去体认上帝或道呢?无论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还是中国老庄哲学,对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的认识势必有损于无限的上帝或“常道”。这样,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否弃日常认识的道路。其实,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则看作是超感觉的、日常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这是许多哲学都持有的观点。但大多数哲学家并不否认借助认识具体事物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神秘主义和其他哲学分道扬镳了。

三、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一方面认为上帝或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认认识万物就是认识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称上帝或道是不可认识的,另一方面又把体认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务和最高目标。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这种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共同把在一种神秘的体验中与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这里,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巨大差异。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神人合一的途径是“迷狂”。“迷狂”( ekstasis ,又译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实际上,迷狂与“闭上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闭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则是闭上眼睛的目的。闭上眼睛使灵魂失去对当前一切的意识,甚至失去对自我的意识,完全达到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观中专注于神,达到与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时也是至善、至美、 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迷狂”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在《会饮篇》中,柏拉图以爱美为例描述了这种迷狂的境界。灵魂最初以个别的美少年为对象,逐步升级,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进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状态,不再留恋世上具体的美少年以及财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与神结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诺进一步把迷狂作为人与神结合的唯一方式,认为人只有在迷狂状态中,才能借助于心灵的眼睛的静观直觉到上帝。普洛提诺说:“我常常离开自己的肉体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它物之外,进入内心的深处得到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 但普洛提诺认为,与神的这种结合,不仅要凭人们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等待神的出现,借助于神的眷顾、干预才能达到。奥古斯丁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光照说,认为只有借助于神的光照,凡人才能达到神和真理。“神创造了人理性的和心智的心灵,因此,人可以接受神的光照......同时,神也就这样照亮自身;不仅那些东西可以凭借这种真理得以显示,而且甚至可以凭借心灵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 所以,这种光照同时也就是神的启示。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者们继续对静观和迷狂作了大量论述。伪狄奥尼修斯把与上帝结合的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净化、启示和结合。这三个阶段的神秘推进成为后来许多神秘主义者的学说的内容。圣维克多的雨果认为,人的灵魂有三种眼睛,灵魂以肉体的眼睛观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观看自身,以静观的眼睛观看上帝。但静观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须借助信仰的帮助才能真正地静观上帝。灵魂首先要摆脱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体的羁绊, 即“净化” ( via purgativa ), 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直观”或“内在的光照”, 即“启示” ( via illuminativa ), 最后才能达到与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结合” ( via unitiva )。 波纳文图拉继承了圣维克多的雨果关于三种眼睛的学说, 并且认为, 静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迷狂就是通过离弃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种充满愉悦的升华,它借助积极向上的力量竭尽所能地延伸到那爱的超理智的泉源”。 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学问的无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这种迷狂也就是一种神秘的直观,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侯都能够实现的,它有赖于上帝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对上帝的虔信才可能获得。艾克哈特也认为,人必须通过静观而达到迷狂状态,在灵魂的闪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赐而达到与上帝的“神秘的合一”( unio mystica )。艾克哈特的学生苏索也指出,在结合的最高阶段,全部的自我意识都消失了,灵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渊,已与上帝结合为一体。总之,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中与上帝合而为一。

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是体道、得道、安道。在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绝对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子已从“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出发提出了“绝圣弃智”的体道方法。在他看来,一切感觉和认识都是罪恶,都只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绝一切认识的渠道,从而与玄之又玄的道合为一体,达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对这种神秘的体道方式并没有展开论述。真正系统地建立起神秘的体道学说的是庄子。庄子以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天下》)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这种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修养方法。所谓“坐忘”,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同于大通就是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所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的“坐忘”说谈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见独”说则更为清晰地描述了体道的过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坐忘的补充说明。“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却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却一切,最终达到一种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骤现,豁然开朗,是谓“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绝对的道,与道融为一体,超越时间的流逝,成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与绝对的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便能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完全超脱人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弃绝外物、 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神秘境界中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的背后,又掩盖着巨大的差异。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而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辨活动“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我们不是作为人而过这种生活,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 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 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心灵的静观( theorein )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 theosis )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而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而是人融化在自然的天地万物之中,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这就决定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生活、祈求来世,而中国的老庄哲学总的来说并不否定生活,反而主张在现世生活中通过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宁静的态度来达到天人合一。例如庄子就是重生轻死的,后世道教对长生不老术的刻意追求,也可以看作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宗教反映。

四、异端与主流

第7篇

一、“江南三部曲”神秘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

格非曾说:“假如文学是一个神o,只有那些感觉到在世界的胸膛里始终有神秘事物敲击着的人们,才会感到亲切的共鸣。”结合格非的文学创作,人们可以看出作家格非的世界观:世界本就不是理性和科学可以完全把握的,恰恰是那些理性无法把握的神秘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大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某种神秘性特征。“江南三部曲”中的神秘特征更为明显:悬念、伏笔、难解的梦和无法掌控的命运诸种思想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一)无解的悬念

设置悬念本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悬念可以增强故事性,而小说最基本的作用便是讲述故事。侦探小说常用的表现方式便是设置悬念,作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和猜想,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发展,作家给出答案,在猜与解之间,读者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格非的悬念设置不同于此,他在文中所设的悬念通常是无解的。读者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但到了故事的结束也没有找到答案,这就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

在“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中,作者开篇便以童年秀米的视角,写其父陆侃离家出走的场景。通过写秀米内心的疑问,小说设置了“陆侃到底疯没疯”这样一个疑问。秀米问“要去哪里”,陆侃笑说自己也不知道。之后作家便用很长的篇幅写全家人寻找陆侃的情节,有人看到他成了僧人。甚至还有人说他变成了云彩飘走了,这本是无稽之谈,但那位婆子真实地拿着陆侃常用的一块手绢。这是小说开篇作者就抛下的一个悬念,但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陆侃到底疯没疯,他去了哪里,这些疑问仍留在读者心头。不仅如此,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疑念却越来越多。陆侃是怎么发了疯的?他为何如此珍重那只瓦斧?事实上,作为小说第一个出场的人物,陆侃仅仅是短暂的出现,之后这个人物再也没有出场,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寻觅桃花源”的梦始于陆侃,主人公秀米、谭功达都在重复着祖辈的梦。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作者在他身上设置了一个悬念之后便再无解答,仿佛作者在意的仅是设置悬念,而不关注释疑。因此,读者便会陷入种种猜想中,这就使小说隐隐地流露出神秘的氛围。

(二)巧妙的伏笔

埋伏笔的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十分常见的。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就明确提出“草蛇灰线法”,它指的是某个词语或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时断时续。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同时也将整个文本连成有机的统一体。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伏笔的预设十分巧妙,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气息。

在《人面桃花》中,有一处孙姑娘被奸杀的情节:大金牙以玩笑的口吻说孙姑娘是他杀的,旁人都不信,唯有秀米相信了。在这里,作者埋下了伏笔,孙姑娘到底是不是大金牙杀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陌生的人物在此时出场呢?一般作者埋下伏笔之后,很快便设置对应的结果出现,但是格非的写作似乎不同。随着故事的深入,孙姑娘的这件惨案没有再被提及,大金牙这个人物也一直没有再出现。直到十年后,秀米回普济办起了学堂,大金牙这个人物才又出现。他不仅杀了长洲的一个姑娘,还承认当初孙姑娘就是他奸杀的。此刻,读者才回想起当初作者埋下的那个伏笔,不得不佩服作者设疑手法的高明。当初大金牙的一句玩笑话,没有人把他当真,除了秀米。读者不禁会猜想:秀米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有预见能力的人,还是成年人都被蒙蔽了双眼,唯有孩童才能看得真切。作者运用巧妙的伏笔,关联小说的始终,使得这部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伏笔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三)难解的梦境

按弗洛伊德的解释,人在睡梦中意识的控制会松动,潜意识就会潜入梦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梦是愿望的满足,是人类被压抑的潜意识的表现,在梦中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与欲望便会涌现出来。格非小说中人物所做的梦,有时也是心中欲望和情感的流露。例如,《人面桃花》中秀米梦见张季元,则暗示了张季元正在一点点走进她的内心,这个来自外面世界的“表哥”勾起了不谙世事的秀米的好奇心,也触动了她的情感。虽然秀米自己没有察觉,但是情窦初开的她,正在一点点接近张季元,这或许就是日后她走上与张季元相同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对人物梦境的叙述在“江南三部曲”中还有很多,但格非在小说中也常常为主人公创设一个个奇异、迷离的梦境,它们大多难以解释,不合常理,甚至带有着原始巫术的性质。他笔下的人物有时能够在梦中预见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有时人物在恍惚间不知何者为现实,何者为梦。

在《山河入梦》中,主人公秀米在参加孙姑娘的葬礼前曾做过一个梦,待到参加葬礼时,她惊异地发现葬礼上的情景与她梦中所见几乎一样。现实与梦境如此相似,秀米难以分清此刻是身在梦中,还是身在现实之中。秀米的梦颇似f周梦蝶,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了这种难分真实与虚幻的思索。这种庄周梦蝶之感本身就带有哲学意味。读者不禁会产生疑问:现实中的场景和梦中的一模一样,秀米具有预言能力吗?庄子会产生此感,是因为他是一位历经风霜的哲学家,而秀米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她为何也会产生此种感慨呢?透过梦境,她仿佛可以看见自己的命运。不单是秀米,纵观三部小说,好似主人公(不论是秀米、谭功达、姚佩佩还是庞家玉)都可以透过梦境看到自己的未来。通过设置难解的梦境,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这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梦境,给作品带来感伤的气息,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而在难解的、不可言说的梦境中,也加重了作品的神秘气息。

(四)对生死、命运主题的表现与思索

人类的生死和命运向来都是沉重的话题,万物都有生有死,任何人似乎都无法预言生死。随着科技的发展,理性掌控越来越多的领域,但生死仍然不是人类可以掌握的,于是死亡主题便带有某种恐怖与神秘的色彩。中国古人有着神秘的命运观念,经常把人的生死、事的成败归结为“天数”。古希腊人也认为世间存在着高居于人和神之上的命运,它主宰着一切。维特根斯坦也曾经说过:“凡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可说的就只能沉默。”生死与命运的主题便属于不可言说,也难以由人事把握的神秘范畴。格非在作品中以哲学家的视角思索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特征。

在“江南三部曲”之三《春尽江南》中,作者多次写主人公对生死的思考与困惑。庞家玉的人生一直在拼命地与时间赛跑,但是当医生的诊断通知书呈现在她面前时,她知道自己彻底输了,她从这个世界出局了。作者描述死亡时,带着些许悲痛却又无可奈何的意味。事实上,《春尽江南》这部小说关于死亡的描写之有七八处之多,就连谭端午随手带在身边的一首诗都是史蒂文斯关于死亡的诗句。死亡是不可捉摸的,就像庞家玉说的那样,无论一个人怎样努力,一旦生命走向尽头,他就出局了,不由你挣扎。即使现代科学也难以完全掌握死亡的秘密,生与死的主题仍是不可言说的,在作者笔下流露出感伤和神秘的气息。

对于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困惑与思索也是“江南三部曲”的主题之一。在《山河入梦》中,谭功达似乎就是被难以捉摸的命运推动着一步步走上了他母亲当年的道路,谭功达一直以来都有着隐隐的担忧,认为母亲的命运或许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小说中,谭功达的命运确实与他的母亲秀米的命运惊人地相似:秀米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她甚至连革命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而谭功达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他想要建设普济,兴修水利却差点毁了整个县。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乌托邦的梦――虽历尽艰辛仍不改的梦。秀米革命失败后,身陷囹圄,而谭功达也逃脱不了被监禁的结局。格非擅长在小说叙述中表现主人公对生死、对命运的困惑之情,主人公仿佛被一种难以把握的力量驱动着,这种不由人的力量掌控的生命、命运才显现出理性的无能,神秘之感油然而生。

二、格非作品神秘特征的思想渊源

(一)作家的个人经验

格非在201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南三部曲”的序言中讲明了自己将这一系列小说冠以“江南三部曲”名称的缘由:书中的人物与故事都取材于江南,江南是“我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可见,作者格非对江南独特的经历和感悟是他创作这一系列小说的重要原因。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成为影响其创作的首要因素。要想探究格非文学创作的神秘特征的来源,就不得不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

在任S、格非的对话录《格非传略》中,格非坦言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成长于江南的一个当时十分闭塞的小村庄,他的命运总是被偶然的人、事改变。因政治问题来小村庄授课的大学生改变了格非的命运,他培养了格非读书、写诗的兴趣,他带格非见识了外面陌生、神奇的世界;陌生的中学校长千方百计地找到高考落榜的格非,劝他复读,再次参加高考;镇江办事处的两位办事员因为善心或是功利的原因,愿意帮他伪造成绩单。格非的命运就是因为这些陌生的人、偶然的事件而彻底改变。在《格非传略》中,格非也惊异于那些改变他命运的外在的、偶然的人和事。这些成长经历,这些神秘的人和事不仅改变了格非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基于这样的个人经验,格非认为世界确实不是理性和科学所能完全认识的,人生常会因为偶然性的、难以预料的因素而被改变。因此,他在作品中塑造人物时,也是常常以偶然性的因素而彻底改变人物的命运。格非的个人经验是其创作呈现独特的神秘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毛峰在《神秘主义诗学》中把中国古代神秘主义的源头归为“以‘天’‘命’‘神’为核心的儒家神秘主义”。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避而不谈。孔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天命观,孔子以降,孟子、周敦颐、邵子、张载无不继承这一思想而有新的发展。一个文学家的思想观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格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影响。神秘主义不仅是他叙述的一种方式,更是他看待世间万物的理念。格非曾在《小说叙事研究》中谈到作家的职责,他认为表现那些“未被理性照亮的事物”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之一。受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影响,“江南三部曲”中的人物常常会被难以把握的命运推动着。在《山河入梦》中,姚佩佩拼命地逃亡,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终究是要再回到普济,终究逃不过悲剧的命运,这似乎就是她的“命”。可以看出,格非的这种观念的确受到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和“气数”思想的影响。

(三)西方近代非理性思潮

格非的文学创作也深受近代西方文学思潮尤其是博尔赫斯的不可知论、宿命论的影响。中国先锋小说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格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而在诸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格非影响最大的当属博尔赫斯。格非曾写作《塞壬的歌声》,书中有十几处提到博尔赫斯的名字。比较格非与博尔赫斯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两人对梦境、冥想与命运的理解有着十分微妙的相似之处。

1.对梦境、冥想的理解

格非曾在《卡夫卡的钟摆》中总结了博尔赫斯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博尔赫斯在作品中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不可名状的冥想或梦,他十分欣赏这一创作方式。一方面,这种创作方式是博尔赫斯作品鲜明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他也深受博尔赫斯世界观的影响。在博尔赫斯看来,世界本就包含不可知的、神秘的部分。格非深受他的影,(冥想或书写梦境)是他创作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冥想或梦境难以用科学或理性去解释,这就源于格非(也是博尔赫斯)的世界观: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秘密,是不可言说的。在“江南三部曲”中,有很多关于梦境、关于冥想的描写。例如,秀米梦见了张季元,梦见了孙姑娘的葬礼,梦见了花家舍的王橙观,这些梦境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既难以把握又不可名状。

2.对命运观念的理解

在命运观上,格非也有与博尔赫斯相似之处。博尔赫斯认为科学和历史学可以解释人的一切却无法解释人的命运,这就凸显了命运的神秘性和非理性特征。在这一点上,格非与博尔赫斯的观念十分相似,格非笔下人物的命运也总是难以由个人把握。不论是秀米、谭功达、姚佩佩还是谭端午,都有一种神秘的难以把握的力量在不断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谭功达一直以来都担心母亲的命运会在他的身上再次重演。虽然时代、境遇不同,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监禁的命运,他想要建造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的梦想最终也没能实现。他和博尔赫斯一样,相信科学和历史难以解释人类的命运,正是有这样的世界观和命运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才会时时流露出对难以把握的命运的无可奈何之感,因而作品呈现出隐隐的神秘色彩。

三、结语

神秘主义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可谓经历了从“祛魅”到“复魅”的过程。五四以来,国人对于理性与科学的追求使得文人纷纷摒弃在文学中呈现神秘主义倾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精神。而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马原、格非、余华等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开始了文学“复魅”的过程,使得神秘性特征成为先锋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小说本就包含故事性、神秘性,但格非小说的神秘性不同于传统的小说,也不同于以悬疑取胜的侦探小说,他的“江南三部曲”创作包含着哲学的思考。格非是叙述的大家,在小说中设置无解的悬念和巧妙的伏笔、构建难解的梦境并着意于探讨生死与命运的主题,使得“三部曲”呈现出鲜明的神秘特征。作家的个人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近代西方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都是影响格非创作观念与技巧的重要因素。理解“江南三部曲”的神秘特征,对于理解格非的创作,理解当代文学思潮都有深刻的意义。

第8篇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便秘只是症状,而不是疾病。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纤维性食物或水分摄入不足,排便习惯不良,久坐、久卧缺乏运动等;②肠道病变:如胃肠占位、慢性肠道炎症、缺血性肠病、胃肠道狭窄等;③系统性疾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尿毒症、硬皮病等;④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骶神经肿瘤、自主神经疾病、脑肿瘤等;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如长期服用阿片类、抗胆碱药、抗痉挛药、抗抑郁药、降压药、利尿药等;⑥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2]。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是以症状为基础的,首先应排除可能引起便秘症状的器质性因素、药物因素等,防止延误病情。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可为功能性便秘的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临床上,应从患者便秘症状的特点半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便意等半、伴随症状、基础疾病、饮食结构及用药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问诊,并辅以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一般而言,便秘患者的病史在6个月及其以上,主要症状性质近期没有发生变化或恶化,同时无体重下降、便血或粪潜血阳性、有结肠新生物史、有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肿瘤遗传史、腹部包块或贫血等报警症状者,满足罗马Ⅲ标准的,即可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目前临床和科研上广泛采用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见表1。

症状评估

便秘症状具有个体差异,常见于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干粪或硬粪、排便不尽感、排便阻塞感等。不同人群的便秘症状不同,如年轻人便秘表现为排便频率减少、排干粪或硬粪,而老年人刚以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阻塞感为便秘。健康人群中,女性排便次数可少于男性。结肠传输时间的长短可由粪便性状来判断,因此可应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来评估粪便性状[3],其中将干球粪定义为Ⅰ型,硬粪定义为Ⅱ型,粪便性状为Ⅰ型和Ⅱ型者界定为便秘。故不能仅根据排便次数的多少来评估便秘,需全面科学的评估便秘症状。排便困难结合粪便性状是诊断便秘敏感、可靠的指标。

病因评估

胃肠动力学改变:研究表明,生理状态下,正常成人进食2~4小时胃内容物排空,2~6小时到达肓肠,在结肠以8cm/小时的速度进行向下推进,同时伴随逆行推进速度约3cm/小时,每小时净推进距离约5cm。功能性便秘在祛除器质性疾病所致原因外,便秘时可降低其净推进速度至约1cm/小时。特发性便秘Marzio等[4],对13例ICC患者与18例对照但口服乳果糖(12g溶于120ml水中)后呼氢测量法,测口-肓运输时间及用标记物法测肠道运输时间,证明全部病人都存在全消化道运输缓慢,认为便秘是一种累及全消化道的疾病,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便秘伴有上消化道动力异常[5],如胃排空延迟。Husni-Hag-Ali等[6],采用不透光X线标记物法进行便秘患者分段及全结肠运输时间测定,认为全结肠通过时间>72小时为延长,便秘患者分段及全结肠运输时间延长,故便秘患者常伴上消化道动力异常。

胃肠激素失调:在胃肠黏膜层中,存在多种外分泌腺体和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起着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调节其他激素释放及促进消化道组织的生长代谢作用。胃肠激素失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①生长抑素(SS):研究表明[7],SS对胃肠有抑制作用,其中便秘患者空腹SS水平升高可能引起结肠运输延迟的因素,抑制肠道运输。②胃动素(MT):MT能刺激肠道运动,Sijp的研究发现[8],便秘患者存在MT空腹及餐后浓度异常,认为可能是便秘患者新服食物内容不同所致。③胃泌素(GAS):GAS能促进胃酸分泌,胃排空受抑制,Sijp等发现[9],便秘患者饮水后GAS释放减少。④血管活性物肽(VIP):VIP能使血流量增加和肠血管扩张,也可导致肠管平滑肌松弛,免疫组化证明,便秘患者结肠存在VIP神经减少或缺失。⑤胰高血糖素(PG):生理浓度的PG似乎不影响胃肠动力,可抑制胃酸分泌,高于生理浓度的PG可抑制胃排空。⑥胆囊收缩素(CCK):CCK可加速空肠通过时间,缩短结肠通过时间。⑦胰导素:胰导素对结肠运动有抑制作用。⑧酪酪肽(PYY):PYY可使食物的口-肓肠通过时间延长,从而抑制消化。⑨肠高血糖素广泛存在于胃肠道,在女性便秘患者中发现肠高血糖素反应减低,影响胃肠力。综上所述,便秘患者存在特定的胃肠激素水平异常现象。

精神心理状况评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对FC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比较多,有研究表明,在女性便秘患者中,一般的心理社会功能如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女性社会角色感觉都有损害[10],研究发现心理对机制的缺陷或无效是FC的重要原因之一[11]。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在FC中具有复杂的作用。社会因素影响与个体的心理应对方式交互作用,使患者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导致大脑皮层下功能被抑制,植物神经中枢、情感中枢和神经内分泌中枢的功能降低。情感中枢功能降低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植物神经中枢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神经兴奋时,括约肌收缩,抑制胃肠道运动,于是产生便秘症状;当神经内分泌中枢调节功能降低,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加时,同样使括约肌收缩,抑制胃肠道运动,产生便秘症状。已有学者经实验证实情绪或应激可以改变结肠和小肠运动,而且可以提高胃肠道的内脏感觉的敏感性,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2]。

治 疗

治疗措施: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饮食疗法: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发现,良好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结构会改善便秘患者的症状。⑴饮食治疗一般原则:①进食规律、定时定量,食物量过少可加重便秘;②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宜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搭配等,可较好地改善便秘症状;③避免进食大量精细食品,及部分可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⑵调整膳食纤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日常膳食中精细食品越来越多,纤维素含量越来越少,其后果是食物在胃肠内通过缓慢,粪便量少而加重便秘。调整膳食纤维是既便宜又安全的饮食治疗方法。一般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另外纤维性食物亲水性强,有利于防止肠道内粪便失水而致粪便秘结。

药物治疗:目前通便药物品种繁多,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老年患者胃动力障碍可加用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若胃肠菌群失调,可用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若精神心理因素所致便秘,可结合三环抗抑郁药物综合治疗。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等药物,使机体体液水分进入高渗状态肠腔,软化粪便,减少粪便秘结,促进排泄,还可促进小肠蠕动,加快肠道排空,抑制空肠、回肠对水、钠、钾的重吸收,增加粪便含水量。②容积性轻泻药:如欧车前制剂和甲基纤维素等。③胃肠动力药物:如莫利等全胃肠动力药物,可加快全结肠及节段结肠运转速度,但不能使粪便变软,故可联合使用增加粪便含水量药物。④微生物药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可调节胃肠道功能。⑤精神心理治疗:安慰剂、三环抗抑药物联合其他通便药物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World gastroenterlogy orhanisation practice gaidelines:constipation(2007).http://worldga stroenterology[M].Org/assets/downloasds/en/pdf/guidelines/05-constipation.pdf.

2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G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In:Drossman DA,Corassiari E,Delvaux M,et al.eds.Rome Ⅲ: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3rd ed.Mclean,RA:Degnon,2006,487.

3 Smart RC,Mclean RG,Gaston-Psrry D,et parison of oral iodine-131-cellulose and indium-111-DTPA as tracers for colon transit scintigraphy:analysis by 10lon activiy profiles[J].J Nucl Med,1991,32:1668.

4 Van der Sijip,Kamm MA,Nighting J,et al.Radioisotope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colonic transit in serere constipation[J].Gut,1993,34:402.

5 Thor K,Rosell K.Neurotensin increases colonic motility[J].Gastroenterology,1986,90:27.

6 Husni-Hag-Ali R,Gomez Rodriguez BJ,Mendoza Olivares FJ,et al.Measwring colonic transit time in chronic idioph atic constipation[J].Rev Esp Enferm Dig,2003,95(3):181-186.

7 Metkalf AM,Phillips SF,Zismeister AR,et al.Simlified assessment of segmental colonic transit[J].Gastroenterology,1987,92:40.

8 Van der Sijp,Kamm MA,Nighting J,et al.Abnormal circulating somatostatin and pancreatic glucagons levels in patients wioh severe idiopathic constipation[J].Gastroenterology,1993,104:593.

9 Sijp JRM,Kamm MA,Nightingale JMD,et al.Evidence fordisturbed gastric and panenteric transi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diopathic constipation[J].Dig Dis Sci,1993,38:837.

10 Dykes S,Smilgin-humpreys S,Bass C.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a psy chological enquiry[J].Euro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3:39.

第9篇

学问之道,本无止境。预测术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安全。书中的预测术能让预测者置于最佳境界,确保趋吉避凶,永获丁、财、贵、寿之宏福。

二是给物体开光显灵法。这是一项佛门道家秘而不宣的绝技,社会上无人知晓。所以,人们为求得富贵平安,不远千里万里到广东佛山参拜南海观音(南海观音是开了光的,很灵验)或到拉萨、乐山大佛拜佛,花上几千元让老和尚用开光的绝技为你摸摸头,或买几件开了光的物品,以求得“平安幸福,万事如意!”此绝技由《九天玄数与外应预测学》创始人张光辉老师和孙子金老师亲授于编者,编者以“普渡众生,谋福众生”为目的,毫不保留地将此绝技编入书内,让有缘人掌握,为自己家庭的吉祥物开光,使开了光的物体灵气助你的事业宏图大展,家庭永远瑞气呈祥!

三是地理家居风水。地理择风水,修房造屋看风水,城镇家居(购房)求风水,家居运势布置讲风水,风水之说,切勿等闲视之。因为风水是一门择地而居的神秘学问,好风水是家居至高无上的追求,所以,家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求得好的地理家居风水,其目的是为你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再者名人出自风水,风水造就名人。书中收录的风水宝典知识,着重阐述了健康幸福家居的各种宜忌,既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和指导,又从传统的风水学角度予以指点,这是一部难得的奇书!

四是数与字的奥秘,其妙无穷。人体本身就暗藏着天机密码,这些密码的破释,与治病长寿息息相关。书中的诸多篇章向你揭示了很多科学的养生长寿之道,目的是让你健康幸福的长寿,更好地在人生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全书共十二卷,卷卷都是精华宝典。内行看门道,很多秘笈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绝学之术,故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为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现将书中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卷 人生运程指南

本卷主要篇目:百年生肖对照表 正月吉日用事须知 找准自己的星座 生肖运程指南 预知命运术 气色命运术(附:面相流年部位诗) 五官面相与人生财运 古代面相识人术 预测别人性情秘法 面相兆吉凶 柳庄相法破解 玉掌图 指纹与人生命运 算命不求人 何为犯太岁【例:2014年(甲午马年)犯太岁的属相】 犯太岁化解方法 本命年、逢九年者如何趋吉避凶 十二属相运势及终身守护神 万事早知道 神推――料事如神

第二卷 宅居风水秘术

本卷主要篇目:农村建房常识(详细介绍①地基的选择;②科学选择“风水宝地”;③多氧气就是好风水;④地形地势选择基本常识;⑤建房民俗礼仪;⑥乔迁请柬、对联及喜幛;⑦迁居中的民俗;⑧安家立灶民俗;⑨住宅家相民俗;⑩财富不是人生的全部)地理风水一点通 买房风水20诀 住宅风水秘术 城镇家居风水秘诀 生年五行配楼层五行 卧室金玉良缘布局 家宅坐向决定卦向 命卦的计算方法 住房面积应多少合适 家居布置与运势有关 户主命相吉兆与忌兆 住宅如何趋吉避凶 灶位吉凶定祸福 镇宅、避邪、化煞、招财之宝――风水罗盘

第三卷 稀世奇门类编

本卷主要篇目:①人事部(读书聪明法 预定阴晴法 必服水土法 一得吉利法 记性大好法 行路不迷法 预卜生死法 使人喜悦法 睡无鼾声法 一定如意法 胆大不惧法 行远不疲法 使人畏服法 不晕车船法 起死回生法 增长气力法);②妇女部(辨妇女贞淫法 辨妇贞淫法 妇女家居法 妇女忍尿法 肥瘦如意法 麻面变光法 绝育无忧法 女转男胎法 必生贵子法 面不皱纹法 半月美容法 无乳出乳法 产后回乳法);③致富部(发财新秘法 事无不成法 苦命变好法 点铜成金法);④警备部(预知盗贼法 禁止逃入法 美容变丑法 临刑不死法 地震免害法 雨中避雷法 探病免疫法 立解虫毒法);⑤伦常部(夫妻和爱法 妻妾和睦法 败子回头法 淫徒正宗法 求得佳婿法 必娶贤妇法 感化债主法);⑥医疗部(自然戒酒法 老眼不花法 ^痛立愈法 鱼更勿药法 咒手治毒法 转筋即止法 夜盲必治法 疯人变好法 鬼迷心治法 缢死回生法 自然壮阳法 齿牙即长法 雷打救活法 白浊不染法 救难产法);⑦侦探部(应梦破案法 微行察吏法 鞭石得盗法 知物雪冤法 见首知情法 锁问定谳法 市棺获法 诬板立辨法);⑧幻术部(使人竖卧法 动物能言法 随意笑舞法 眼见神鬼法)。

第四卷 古典宝藏秘笈

本卷主要篇目:安神是否需要“开光” 给物体开光显灵法 九天玄母神像 开光的步骤及方法 给物体开光时和开光后须注意的问题 敬神(像)的方位 财神四大供养秘法 敬神通用语言 烧香知祸福(附:神灵香谱二十四法)辨析香谱吉兆与忌兆 如何选择烧香日 善恶终有报 《玉匣记》求福祭祀秘笈 佛祖赐你行好运 求富求财吉时吉方速查表 宅中安神位配合生年五行是关键 改运生财秘术 摩心自问:真的能改“灾”吗? “符”和“咒”真的有效吗 张天师神佛秘笈 护身符咒术 恶疮恶毒符 大门两旁安放石狮的吉凶秘术 用乌龟测房中吉位术 净宅院房屋秘术 进宅断吉凶 坟穴论贫富 神眼断坟墓吉凶术

第五卷 数与字的奥秘

本卷主要篇目:与易数之缘 人体生命暗藏天机密码破译 数术预测大法 八卦象数疗法 数字忌讳与预示 生辰八字 说说八卦 卦林无双的两支神卦 测字论吉凶(四言测字诀 五言测字诀 测字指迷赋 测字玄黄歌 祸福吉凶测字秘术)。

第六卷 济公秘传奇术

本卷主要篇目:济公秘传得病吉凶术 济公秘传治病绝招 济公秘传回春绝招

第七卷 奇门遥测妙术

本卷主要讲解:奇门遥测妙术

第八卷 养生长寿秘术

本卷主要篇目:玉房养生秘诀 房中术的奇异功效 养生绝招(详细介绍:房中养生术 男子锻炼六法 遗精自我推拿手法 阳痿自我推拿手法 阳痿治疗法 增强女子食疗法 中年的中药补肾法 中年障碍的食疗补养法 饮茶摄生法)什么是衰老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长寿 返老返童秘法 睡眠朝向关乎健康 延年益寿功(吸缩呼张内视功)

第九卷 古今密传秘笈

本卷主要篇目:①性理知识(预测配偶所在方向 男女婚配速查表 相妻、财、子禄秘诀 夫妻感情和性生活 男女各有性冲动期 是什么感受 人体的奇特作用 胎儿的性别决定 最佳的受孕季节 最佳的受孕时机 生男生女的经验公式法 皇宫珍藏生男生女预测推算法 传统判断胎儿性别十八法 受孕高智商宝宝的关键步骤);②生男生女随心所欲千金方(千金广嗣丹 续嗣承宗丸 100%生男定胎方);③古传采补秘诀(玉茎粗壮法 缩玉门秘法 阴道松弛紧缩方 令饱满 还精补益法 采阴气秘法 石女破门孕育法 精力超人秘术 女快速法 提高秘法 男子剧增术 女子激情术 生男生女中药秘方 的配制 处女药配制 宫廷秘方 阳强不倒方 还童壮阳方 治妇人阴冷方 美女相思五良方);④民间秘术(养狗秘法 使犬捕鼠法 养猫相猫法 群鼠会聚法 送鲤鱼行万里法 一株两色法 引笋过界法 家鸡变凤凰 使鸡永远像小鸟 召集天鹅法 空掌招蝶法 毒蛇不敢近身法 蛇咬急救法 防毒蛇秘法);⑤古今秘术【速睡法 迷魂法 昏 迷身术 忘魂汤(又名荷花水) 防人偷果方 蒙汉药 麻醉烟 迷人药(蒙汗药)配制 解秘方 报复恶人秘法 握手伤人术 盗贼、仇人悔过法 千年秘术 点穴伤敌防身g 精神失常法】

第十卷 生活百花园

本卷主要篇目:使红铜变白银秘法 合成黄金秘术 仿金首饰制作技术 神机妙算特技 艺术签名风彩设计 人生如茶 废话越多越长寿 好丈夫应该是…… 做个善解人意的妻子 让男人死心塌地宠爱你 说男道女 人的寿命可以计算 一天不大便毒胜三包烟 预示长寿的“迹象” 人寿长短说 常吃肥肉延长寿命20年 食物扫光女人体内毒物 七种食物让男人越吃越年轻 健康新概念 醉鸡养殖技术 合成鸭血、猪血、羊血、牛血 生活中的小窍门 十大不健康食品 进食十反歌 危及生命的吃法 醒世贤文男儿经 醒世箴言女儿经 何谓“百善孝为先” 本族亲朋称谓大全 十二时辰速见表 中药之最 晕车的简易疗法 姜太公神语扫猪圈 历书中不解的术语及字意 打麻将方位速查图

第十一卷 鱼类钓捕绝招

本卷主要介绍:①钓捕鲢鱼的四种方法;②怎样钓捕白条鱼;③捕捉黄鳝的三种方法;④聚捕泥鳅绝招;⑤大量捕捉乌龟的方法;⑥大量钩捕鳖鱼的方法;⑦药功钓鱼技术;⑧特效钓鱼秘方。

第十二卷 打造一流的赚钱天赋

本卷主要篇目:人生一世有三个目的 我想做个有钱人 怎么知道自己很快发财 打造一流的赚钱天赋 值得重视的三个问题 创业成功的四把金钥匙 创业成功必然因素 如何弃穷奔富 用智慧创造财富 做生意的窍门 赚钱高手的八招赚钱法 如何在40岁以前成功 心动不如行动 企业“赚人”比“赚钱”更重要 赚钱的智慧只须一点点 年轻人靠什么闯世界 改变命运的六大补救方案 变成百万富翁的25种方法 大众启示

【点评】《天下第一奇书》编撰了近千条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秘术绝招,事实上,这些“招”术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想象不到的作用。内行看门道,有高人将此书称之为“人生励志书”,因为它能揭示并指导你的人生之途,将你的人生带来神奇的巨大转变。特别是书中“给物体开光显灵法”这项绝技,它是无价之宝,万金难求。书的(封二彩页)“九天玄母神像”和(封四彩页)的“风水转运罗盘”这两个图饰是通过易学界重量级大师张光辉老师亲自开了“光”的。这本书自带灵气,白天带在身,晚上放在枕,留福必及荫,惠泽于子孙。

《天下第一奇书》堪称万事不求人,卷卷是必读高招,既是知识经典,又是财富宝库。获得此书是你的缘分,她可助你万事亨通,幸福吉祥!由于受开光的局限性,该书数量不多,本刊通过特殊渠道引进一批,为惠及读者珍藏,每部书仅售人民币:178元(含邮寄费),如需办理特快专递另加22元相应特快专递费(注:办理特快专递全国范围3~5天可送达,需提供收件人手机号码)。请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购书代号:奇书】,汇款本刊编辑部购买。同时请将您的联系电话或手机号码填在汇款单上,以便于邮局通知您领取,款到即寄。

汇款地址:陕西省咸阳市1100号信箱

《金点子生意》杂志社

收 款 人:谢鹤伦 邮编:712000

第10篇

 

关键词: 疾病;便秘

1

与便秘有关的疾病

    1.1

肠癌

便秘时在肠内停滞的食物残渣发生腐烂而产生的有害物质被肠壁吸收后造成大肠细胞的变性,为癌症埋下隐患。粪便中混合着消化道内新产生的有害物质,其中也包括致癌物质,如果粪便长时间积聚体内,将会增加局部癌症发生的危险。

    1.2

乳腺癌

过去认为乳腺癌发病与乳罩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有资料表明,每周排便次数在2次以下者,乳腺癌发病率要比每日排便者高出5倍。肥胖妇女兼有便秘者,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乳腺癌患者手术后仍有便秘者其癌症复发率也比无便秘者高。

    1.3

头痛

便秘者体内毒素吸收增加,血液因此混浊,血粘度增加,脑血管供应不良引起血管头痛和失眠、易怒、烦躁不安等症状。

    1.4

心律不齐

便秘者常擅自服用泻药,尤以大黄、元明粉、番泻叶为多,特别是番泻叶用之不当可急泻,引起脱水、虚脱。泻药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血镁、血钾下降会诱发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

    1.5

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生除了因为情绪的变化,与精神紧张,激动易怒,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外,还与便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情绪的变化,精神紧张,激动易怒等因素,往往还会使得正常排便规律发生变化。如长期的精神紧张或精神上的强烈刺激等,会使人便意消失,从而形成习惯性便秘。而高血压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改变,使得内分泌随之改变因此易发生便秘,甚至会在排便时由于用力过猛而诱发中风。

    1.6

痔疮

便秘常是造成痔疮的主要原因,便秘时,由于干燥坚硬的粪便压迫直肠,使直肠黏膜下层的静脉直接受到压迫,直肠肛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便秘时,由于排便时间长,并用力屏气排便,可使腹压增高,更使直肠肛门静脉回流受阻,久而久之产生扩大、曲张、淤血则容易发生痔疮。

    1.7

痤疮

便秘者粪便中有害物质吸收多,对皮肤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皮肤粗糙,无光泽,形成痤疮。

    1.8

糖尿病

临床上患糖尿病者便秘占多数,糖尿病患者食用肉类较多,多吃肉易引起便秘,患糖尿病者运动量不足也容易引起便秘。

    2

第11篇

蒙昧时代离人类远去,人们的理智思维得到极大发展,各种发明、创造、探索层出不穷,但是人类未知的事物越来越多,虽然现在人们更加地理性对待这些:但是人们还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左右,出现种种言论。至今人们还没有给科学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主要表现在对事物认知的分歧上。新疆出现了很多神秘现象,因此对这些神秘现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那么我们的专家对此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众说纷纭

袁国映,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新疆有很多神秘现象,有些人把这些当成伪科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很多神秘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在人们还没有用科学的方法解密,是未知科学,现在科学界一些人士不承认这种客观存在,本身就是错误的。

栾睿,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有的神秘现象可以通过细致的研究找到答案,有的神秘现象就不是科学。没有办法用伪科学或科学去解释;伪科学是无法证明的东西,伪科学的基础就是伪命题,伪命题不成立,本身就不成立;有些命题,有些人就不打算将其归为科学,所以不存在伪科学和科学的争论。

杨建光,昌吉州奇台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常年关注恐龙问题,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发表过恐龙的文章):很多神秘现象,目前无法解释,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认识了。比如恐龙为什么会灭亡?新疆奇台恐龙沟内才仅几公里的狭长的地方,就埋藏了大量的种类众多的恐龙化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可以考证出来的。伪科学是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无法考证出来的。

段玉亭,资深媒体人士:我们老百姓有一个习惯说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这是经验之谈,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就是虚的,亲眼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因为人的五官是有差别和局限性。比如以前的地心说,人们根据经验,认为太阳是围绕大地转的,但是后来科学发展否定了这一学说。因此经验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再比如,近视眼戴上眼镜,就会发现一些事物变小了,可是我们不能说这是不真实的,但是事物真的变小了吗。不是。

对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最好不要匆忙下结论是科学还是迷信。人接受事物总有一个过程,经验科学在一定范围是有作用的。我们不能把弄不清的就说成科学或鬼怪的东西,一些现象可以用来商业炒作,但是真像还是需要科学验证后解说。

高明学,心理咨询师:人对神秘具有好奇的、甚至敬畏的心理,神秘现象很容易被公众神秘化。比如水怪等自然地理现象,被公众传得神话化了。一些神秘现象,很可能是未解的自然现象,可能与当地风俗、气候等特征有关,只是科学家还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关注到,我认为这没有科学与伪科学之争。有些神秘现象不要去争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我们应该先去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比如催眠,有些人批评这是假的,不科学的,但是放在临床心理治疗中,有很多好的效果和研究价值,这就是科学。但是被一些人用在坑骗人的勾当里,当作巫术来用,这就不符合科学规律。我认为科学还要看它所处的环境,不能简单地看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方舟子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抱着怀疑的态度,以证据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不轻信任何新奇的说法和轻易接受任何大胆的结论,对越是耸人听闻的主张,越要追问一声:证据何在?是否合乎逻辑?被科学研究所接受的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必须是符合严格控制的条件的,例如有对照和采取双盲原则(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互相不知情);必须是可重复、可独立验证的:还必须符合概率统计规律。

伪科学的宣扬者往往自称有证据,也往往在其著作中列举种种证据,但是他们的证据标准并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他们把传闻、轶事、巧合当证据,而这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允许的。我们还必须知道,眼见未必为实。有些人之所以对神秘现象坚信不移,是由于有亲身体验,例如看到过不明飞行物或特异功能表演。还有些不相信神秘现象的人,声称除非让他亲眼看到才会相信。他们都犯了轻信”眼见为实”的错误。人类的大脑在处理外界信息时,都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事实上是经过处理的“虚拟世界”,因此我们很容易产生种种幻觉,在特定环境有意无意的诱导下,幻觉更容易出现。即使你看到的难以解释的事件是实际发生过的,也未必就是神秘事件。如果你见到了“不明飞行物”,很可能其实是已知的飞行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记住:你觉得无法解释的,未必就是科学上不能解释的。我们还必须记住,权威的话不是证据。

人们倾向于相信权威,“神秘现象”宣扬者很了解这一点,经常引用权威的话当证据。但是某个领域的权威并不就是其他领域的权威。如果某位著名力学家对某个力学问题发表意见,值得我们仔细听取,但是在他对“人体科学”发表对抗科学主流的高论时,却并不比一位普通人更值得我们的重视。即使是本行权威的话也不能用作科学的证明。再大的权威也会犯错误。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成立,只看是否有充足的证据,而不是某位科学家的说法。

要判断证据是否确凿,通常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训练,一般的人并不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科学理性思维的原则,那么,对某个具体的神秘现象即使缺乏具体分析的能力,也不容易被其迷惑。当正反双方都缺乏证据时,这些理性思维的原则,也有助于我们判断哪一方的观点更合理,更有可能,更应该被接受。

理性对待神秘现象

我们知道,自然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而我们对于“知”与“不知”的认识态度也非常重要,先哲把这种认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树叶的摇曳,可以有三种看法,一种是老百姓的看法,即风吹动了树。另一种是科学家的看法:因为空气的流动才造成了树叶的晃动。其实这两者看法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第三种看法是:树叶并没有动,而是你的心在动。这是唯心主义。这样的讨论有没有必要呢?在现实社会中似乎没有这种必要。

第12篇

神秘果树生长在西非热带地区,当地居民常常用它来调节食物的味道,它能使酸面包变得甜而可口,使酸味的棕榈酒和啤酒变甜。吃过酸、辣、苦、咸的食物之后,嚼上几口神秘果,立刻变成甜的味道。奇异的神秘果不愧为是一种通用性变味觉的果实。

神秘果实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为了揭开神秘果的奥秘,科学家对这种果实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并分离出了一种能改变食物味道的糖蛋白。这种物质本身并不甜,可是,它的溶液能对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发生作用。原来,我们的舌头上有很多味蕾,能分别感觉酸、甜、苦、辣、咸等味。吃了神秘果以后,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的功能暂时被那种糖蛋白扰乱了,对酸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暂时被麻痹、抑制了,而对甜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却兴奋、活跃

我们知道,不论哪种酸味的水果,总是含有一些果糖,只是因为酸性成分大于甜性成分,所以,我们感觉到的只是酸味,而无甜味。可是,吃了神秘果以后情况就变了,只能使你感觉出甜味而感觉不出酸味来。但是,这种糖蛋白的作用并不是永久性的,少则半小时,多至两小时,过了这段时间以后就会失效。糖蛋白的作用并不能改变食物本身的酸味,只能改变舌头上味觉的作用。神秘果的“魔法”终于被揭穿了。

江苏常州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御城校区五年四班五年级:潘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