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血库实习个人总结

血库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2-12-16 17:44:17

血库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高血压;数据库;信息化管理

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管理血压是急性卒中治疗的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均与高血压的形成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伴发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多推荐采用药物治疗,但有时会出现因精神因素或其他原因导致降压效果不理想或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对于脑卒中伴高血压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在临床大宗病例研究时存在资料收集工作量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差等缺点,使其大规模的全面研究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利用微软公司推出的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脑座中伴高血压临床特点,尝试建立了我院343例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操作环境:硬件:台式电脑,PⅢ1.7G中央处理器,256M内存,60G硬盘,16×DVD-ROM。软件:WindowsXP操作平台,Of-fice 2000(内含Access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SPSS10.0统计软件包。

1.2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0月间经确诊的全部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意识清醒者)共计343例病例资料,排除肾动脉狭窄、肾上腺肿瘤、显著颅内压升高或脑疝等伴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其中男186例,女157例,男女比例为1.18:1,年龄59.0±12.5)岁。其中脑梗死265例,脑出血7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进一步确诊。

1.3 数据库建立方法

1.3.1 结构设计:设计是数据库的灵魂,力图体现脑卒中伴高血压地域性、可分析性、可随访性的要求,并且便于操作和掌握等,如查找、统计、编辑、修改和输出等。本数据库是由343例患者的原始记录组成,将概括临床资料记录某个属性的主题设为字段,在数据表中临床资料和字段分别以行和列的格式表示,每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患者,定义字段来概括每个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次为:序号(自动生成)、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文化水平、工作情况、性格、饮食习惯、是否独居、医疗状况、抵院方式、发病地点、距医院距离、首诊地点、就诊时间、发病时间、卒中类型、病案号、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主诉、既往病史、是否知道自己是卒中高危个体、能否描述卒中症状、合并疾病、CT检查结果、基础血压、入院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ey)、血糖、其他辅助检查及结果、临床类型、血型、体重、家族病史、药物治疗方案、心理疏导、家属协同心理疏导、抚触及穴位按摩方法、有效睡眠时间、治疗中血压波动幅度、备注等42个字段来概括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原始资料。

1.3.2 数据库建立方法:首先启动Access程序创建一个新的文档,然后使用“对象”栏中“表”菜单下选中“使用设计器创建表”,然后点击“设计”,在系统自动生成的表中将上述44个字段逐一设置,同时注意“数据类型”并定义主键,从而生成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原始数据表,最后向数据表中输入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输入完毕后用同样的方法创建各种查询,定义所需查询的字段、排序方式查询准则以及进行计算所用的公式,使计算机执行显示符合查询的记录。为了便于资料的提取、编辑、检索,用设计视图方式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创建窗体,根据资料大小调整窗体大小,达到显示全部资料数据的目的,以实现用户和数据库之间数据高效互换、各组数据的汇总、比较等处理。在报表向导模式下创建报表,其形式有纵栏式、表格式、数据表及图表式等,完成后随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编辑、修改和补充。

2 结果

2.1 数据库的功能:通过数据库中所定义的查询选项,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符合查询条件患者的资料,例如在查询项中输入定义了的“年龄”字段,立即可显示本数据库中所有患者的年龄资料,而其他资料则不好显示。窗体的设置为用户提供了显示个体资料视图显示、提取、自动生存参数、表等功能。创建的报表可用来汇总和比较一组数据,显示分组信息及实现数据的输出。Microsoft Access 2000软件创建的脑卒中伴高血压数据库本身带有一定的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数据可以直接导入SPSS 10.0、PEMS 3.1等统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其资料可以和Excel、Word等格式的文件相互转换,满足不同需求。随着医疗网络的逐步形成,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医疗协作单位共享资源,交流有关数据,实现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协同科研攻关。

2.2 Access 2000脑卒中伴高血压数据库的应用前景

2.2.1 信息化管理: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各行各业信息高速发展,我国各大医院目前病案管理愈来愈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专科疾病数据库的建立为病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对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2.2 临床参考:在临床工作中直接在“查询”项中输入代表所需临床资料的字段,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相似病案资料以供诊疗参考,综合患者危险相关因素可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对再次入院患者,输入姓名可以迅速找到其以往的病案资料,对其目前病情做出准确判断,指导下一步治疗。

2.2.3 临床经验总结:通过对数据库内部病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病例进行分析,例如对同一临床类型的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临床特点等资料的观察进一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最佳治疗方案,同时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

2.2.4 科学研究:通过各地交流,对不同地域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差异的原因,尤其是流行病学差别的调查研究,可能会有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假如采用同一标准建立各地专科疾病数据库,将大大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全面性、科学性,减少人力、物力的重复投资,大大缩短临床科研的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伴高血压的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急性期高血压的处理应十分审慎,在确保患者脑灌注量的前提下再作降压处理,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这一原则在国内外脑卒中治疗中已达成共

识。但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情况复杂,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详尽掌握患者资料,阐明各种相关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合适的危险组分层,有利于科学评价、指导治疗、正确评估病人预后。由于医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性、统计性,是一门验证科学,浩瀚的医学资源要用现代技术去组织、分析和利用,因此,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信息方面的应用就具有更加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各种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入,同时目前临床工作者根据住院患者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难免有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丢失,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脑卒中伴高血压Access数据的特点

3.1.1 数据真实,录入高效、准确:录入数据时尽量对病历中所用的语言不作修改,同时兼顾了术语的规范化,以避免失真,对于较为有意义又没有相应字段的信息归人备注栏中,未行检查项目以空白栏表示。以患者姓名为关键字,可自动防止录入过程中“一人多号”即同一患者多个住院号(病案号)的现象以及临床资料的重复输入。在部分字段录入时采用代码输入,而该字段的“说明项”中标出代码的含义,例如在录入脑卒中伴高血压类型时,将出血型、缺血型分别用1、2代替,输入完成后利用菜单的“查询/替换”功能键将其恢复,极大地方便了输入,提高了效率,同时在设计字段时制定了格式,输入错误时系统给户自动提示。

第2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妇产医院检验科工作总结

xx年检验科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科室同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努力学习,极积工作,认真落实院领导分配的任务和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现作以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我科室现有人员3人,负责整个科室包括血液室、体液室、生化和电光学发光室、hiv室和血库的常规工作,负责以上科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生物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全院科室的院感监测工作等等。

二、室间质评:xx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科室成员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室通过了二级医院实验室和血库的验收,参加了卫生部的各项目室间质评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凝血四项、感染a标志物、血气和酸碱度分析、优生优育十项、输血相容性检测、hiv抗体检测等共计20次检测,其中17次取得满分,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今年参加的所有项目的室间质评证书,保了证检验科的工作制量。

三、相关培训与检查:xx年我科室人员均参加了不同项目的各种培训,包括北京cdc、朝阳区cdc、朝阳妇幼、朝阳献血办、卫生局组织的各种培训、以及科室内部定期组织的培训等、保证了整个科室的知识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

今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科室成员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室通过了二级医院实验室和血库的验收、接受并通过了通州血站、朝阳妇幼、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等的各种检查。

四、科室收入及工作量:xx年我科室原计划开展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afp、cea、ca125、ca153、优生优育十项等,但由于硬件设备的原因,原有的发光仪试剂位置和检测速度有限无法添加全部项目,所以只开展优生优育十项、染色体、b链等十多个检验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血库总用血量为

悬浮rbc2400ml

血浆800ml

科室收入从xx年的月平均收入30万左右上升到xx年月平均收入60万以上。

五、存在的问题:尽管xx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劳动纪律、卫生方面、耗材控制、一些稀有项目得开展宣传利用和运作等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台发光仪试剂位和检测速度有限,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输血相关检测方法为试管法(建议用卡式法),生化和内分泌的室间质评没有参加,争取在下一年中努力改进。

第3篇

关键词:他者;《德拉库拉》;时代寓意;反帝国策略

一、引言

十九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以及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作用下,带有神秘唯美色彩的吸血鬼形象成为了浓郁而坚持的文化情结,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吸血鬼热”。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英国小说家布兰姆・斯托克于十九世纪末创作的吸血鬼小说《德拉库拉》更具探讨意义。《德拉库拉》被誉为现代吸血鬼小说的鼻祖。

《德拉库拉》是爱尔兰小说家布兰姆・斯托克于十九世纪末期创作的一部优秀的恐怖小说。小说家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1847年11月8日-1912年4月20日)出生于都柏林郊区克隆塔夫,爱尔兰籍英国小说家,早期曾为都柏林晚报撰写戏剧评论。1897年出版了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小说《德拉库拉》并因此成名,至此这本小说和另一位爱尔兰作家约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的《女吸血鬼卡蜜拉》(Carmilla)[1]一起成为吸血鬼文学的经典小说。

《德拉库拉》是一部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哥特式恐怖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邪恶而聪明的吸血鬼试图侵占伦敦结果却以失败丧命而告终的恐怖经历。英国年轻律师乔纳森前往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协助德拉库拉办理房地产业务,但其很快发现这位伯爵是个吸血鬼而且自己身陷囹圄。后来,乔纳森设法逃出古堡,集结身边的爱人、朋友,与试图侵占伦敦的德拉库拉斗智斗勇,最终将这个凶残邪恶的吸血鬼化为乌有。整部小说情节诡异、跌宕,气氛恐怖、阴森,其中反派主人公以吸血鬼的突兀异类形象出现,其出场氛围、言语行为、生活习惯和秉性信仰等与小说中的其他主人公构成鲜明的反差对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是大相径庭,从而成功塑造一种文学中的“他者”形象。其实,任何一种文学形象的起源都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遇到的特殊问题,其创作必然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有关。同样,作为一种文学经典角色,吸血鬼的“他者”性也蕴含着多重时代寓意,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多重困惑和问题。

二、《德拉库拉》中吸血鬼形象的“他者”性

“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较为常见的一个术语,在后殖民理论中,通常称西方人为主体性的“自我”,称殖民地的人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之为“他者”。这里的“他者”是指一种文化通过塑造一个与自身对立并低于自身的文化影像,来确定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并认同自身。“认识他者实际上就是认识自身的某一方面,从根本上说,现代性就意味着人对自己的有限性和反常方面的认识。”[2]作为十九世纪末期大英帝国的作家,斯托克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对“他者”的感知和偏见,但他并没有将现实裸地诉诸笔端,而是借助假想的吸血鬼的故事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对眼前社会现实的思考认识和价值导向。在《德拉库拉》中,斯托克摒弃了塑造性格饱满的正统人物角色的可能性,直接采用了假想的离经叛道的吸血鬼形象,这样突兀的形象具备了鲜明的外部表征、暴戾的言语行为和诡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他的“他者”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对“吸血鬼”起源的探究中,“吸血鬼”往往会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形象的塑造与丰满与瘟疫、狂犬病、卟啉症等疾病紧密相关,所以在诸多小说中“吸血鬼”是一种医学想象,吸血行为是由于疾病而引发的。斯托克对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塑造,是否受了医学发展的启示?也许没有,但是并不妨碍文学中医学想象的发生,即医学现象总是影响着文学写作,并且文学利用了医学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帝国或者支持或者反对的态度。

在小说中斯托克对吸血鬼德拉库拉异于常人的表征做了详细的描述:“他额头饱满;两条粗眉快连到眉心了;额角稀稀拉拉耸着点头发,可是其它地方毛发浓密;大大的鹰钩鼻,鼻梁尖尖的,鼻孔成奇特的弓形;浓密的胡须下,双唇紧抿,流露出一副威严的神情;牙齿雪白、尖利,但他红润的嘴唇却显出超乎寻常的活力;两耳苍白,尖尖竖起;两颊凹陷下去,下巴却挺宽实。整张脸显得极其苍白。”[3]整部作品中,德拉库拉像是一位奇怪的病人,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用各种措辞、借口掩盖着自己真实的面目、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生活。

斯托克对吸血鬼德拉库拉的言语行为的特别之处也有详尽描写:首先是出场氛围,茫茫黑夜,在前往古堡的路上,一群狼人四处啸叫,令人战栗,就在此时,德拉库拉出场了,手一挥便止住了狼人的鸣叫,不禁给读者诡异、惊惧的感觉,进而把一个魔鬼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其次是语言,即便是苦练数载,学习音调、苦练发音、不断纠错,可德拉库拉仍旧操着一口不地道的伦敦腔,一张口便给人一种不东不西的感觉;然后是毛发,伯爵的手指又粗又短,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掌心还长有毛发,这与猿人无异;最后是气味,他的口气有腐臭的气味,房间也有腐臭味和血腥味。所有的这些都给人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气息,使其自然而然的被隔离于正常人之外。

在实施自己报复的过程中,他敛财聚物,信守金钱至上;他精心策划从东欧侵扰伦敦,试图动摇英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他通过吸食血液来改变纯洁妇女的本性,使之从保守、守道变成贪婪、;他提倡宗教怀疑,鼓吹异端邪说,惧怕正统宗教神圣之物。总而言之,德拉库拉代表着一种邪恶,一种入侵和一种异类。所有这些,都使德拉库拉区别于正统的小说形象,从而使其“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有着鲜明的‘他者’性”[4]。

小说中的主人公德拉库拉有别于以往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吸血鬼丑陋、没有智力的动物形象,斯托克将吸血鬼描绘成文质彬彬、聪明、具有吸引异性魅力,能够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伪君子形象,而实质却与表象有着巨大的反差。吸血鬼的表征形象令人心生恐惧,内在品质怪异,极度嗜血暴戾,行为荒诞乖戾,野心宏大却扭曲,征服欲望强烈而征服方式却疯狂变态,突破社会的宗教传统,鼓励异端邪说,冲出性的,“引诱女性跳脱出男性权威”[5],这些鲜明的特征突出了吸血鬼的异类形象和“他者”性,并用这种带有强烈“他者”性的异类形象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对本国实行的帝国策略持有的既肯定又怀疑的矛盾心理。在十九世纪末期的英国,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这种特别的文学形象也被赋予了多重的时代寓意,而吸血鬼形象所具有的这些寓意间接的传达了东欧被殖民国家的反向殖民倾向和萌芽中的反帝国策略,具有了深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吸血鬼形象的时代寓意

十九世纪末期的英国达到了帝国扩张的巅峰,同时因着盛极必衰的历史发展规律,大英帝国开始显现衰败的迹象,长期的对外扩张让英国民众逐渐思考自身行为的道德性以及对其行为造成的后果的担忧,同时,社会娱乐风气的转变使人们可以借助戏谑、想象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不安,以及当时文学创作基调的改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现代吸血鬼这种异类形象,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鲜明性和“他者”性决定了其必定带有时代烙印,蕴含着多重时代寓意,也借由这些寓意传达了大英帝国对东欧殖民地的逆袭恐慌和反帝国的担忧。

恐怖寓意。小说中恐怖形象和阴森氛围的塑造是“通过铺延以吸血鬼德拉库拉为中心的魔鬼世界来营造和实现的”[6],使读者好似在窥探阴暗污秽的古堡里上演的一出恐怖戏码。小说起始便倏忽的呈现出一系列神秘耸人的形象,偏僻的古堡,荒凉的黑夜,突然而至的狼人,和怪叫的蝙蝠,不明就里的烟雾等形象都作为背景因素唤起了读者心中对于阴森恐怖场景的回忆与印象,从而把一个惊惧恐怖的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手法也被广泛用于十九世纪的哥特式小说中。利用各类恐怖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渲染,一方面介绍了德拉库拉的特征及身份,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些形象扩大读者的想象力和增强理解力,为整部小说奠定了一种恐怖、慌张的基调。德拉库拉的存在以及对其形象的感知,是人眼或者心理的自我感知,是对当下社会心态的生动描写和呈现。乔纳森对古堡的到访和熟悉实则是开始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和争斗,同时暗示着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与被殖民国家之间征服与反抗的微妙关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离经叛道的世界。身置这样的世界中,怪物有多恐怖,我们内心就有多焦虑。

政治寓意。小说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当时维多利亚已至暮年,行动不便,而其儿子同时也是王位继承人的爱德华则昏庸无能,整日花天酒地,因此政治上的后续统治面临巨大危机。同时,十九世纪中期的暴乱加上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热情使得民主政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帝国的繁荣与稳定逐渐失去平衡,大英帝国的政治前途十分的不明朗,既有对自身统治结构失衡的担忧也有对被殖民者反抗的焦虑。在小说中,斯托克依据集体经验,通过突出主要形象的外表和内在的不同,建构了吸血鬼德拉库拉这样一个“他者”形象并在主流文化中断然的予以拒绝,同时也是对反叛帝国统治力量的蔑视和扼杀。

吸血鬼德拉库拉代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种族入侵欲望,他试图从遥远的东欧侵占伦敦,趁女性熟睡之际,通过控制她们的意识,吸食其血液来繁衍自己的种族,扩大自己的领地,称霸大英帝国。同时,被吸食血液的女性也被转化为当时社会中的异类。她们跳脱出男性权威,不再受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束缚,自由地表达自身的好恶和欲望,具有了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中涌现的“新女性”的特质,而这一新现象在当时是不受主流人群认可的。德拉库拉企图颠覆英国社会和谐正统秩序的形象正是大英帝国进行资本积累、大肆殖民扩张历史的影子和自画像,是对帝国殖民统治的反写。同时,德拉库拉的整个阴谋是逐渐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国对本国政治前途的担忧,是对正在对殖民主义进行反抗的附属国和正在强劲发展的后起国家隐隐担忧的表征。

四、结语

纵观文学发展史,任何一种经典的文学形象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其诞生往往融合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素,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或心理状态,采取或直接或委婉的方式提供一种心理诉求,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现代吸血鬼的雏形德拉库拉的诞生也被赋予了多重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虚拟恐怖印象。其突兀的形象被置身于一群英国上流社会的“正常人”之中,随着情节的铺延发展,其外部表征、生活习惯、言语行为和内在品质带有明显的“他者”,与周遭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斯托克也正是利用这种反差将其作为对社会诸多遭遇的表达载体和化身,使吸血鬼这种突兀的形象传达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蕴含了多重时代寓意,带有了挑战帝国统治权威的色彩,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成了文学史上延续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角色。

[参考文献]

[1]雷・法.女吸血鬼卡蜜拉[M].台湾:国际少年村出版社,1995.

[2]杨大春: 现代性与他者的命运[ J] . 哲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2001( 6) : 3.

[3][爱尔兰] 布拉姆・斯托克 著,江颖 译,德拉库拉[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年2 月 第1 版,P14,P17.

[4]王瑞:《吸血鬼德库拉:吸血鬼有多怪》,载《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06年第12期.

[5]苏耕欣:吸血鬼小说――另类自我化的挑战[J].外国文学评论,2003(2).

第4篇

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消化内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消化内镜的检查及镜下治疗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模型等,由于受内容局限、使用不便和知识滞后等因素制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内能更好的认识消化系统疾病,了解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胃肠镜影像库。应用胃肠镜影像库可以帮助教师向学习者传播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可以做到理论联系临床,减少了课程的枯燥性,达到激发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临床教学效果的目的[1]。我们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胃肠镜影像库,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积极作用。

1使用胃肠镜影像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消化道疾病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中我们对消化道疾病镜下的表现以文字来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病变的形态。例如:讲解克罗恩氏病时,典型的结肠镜下表现为“小桥流水”改变,这样的病变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形成的,哪一部分是病变,哪些是正常组织,仅凭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理解。这不能满足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渴望。胃肠镜影像库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医学内容变得形象而生动,并可以表现出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使学生可以多个感官同时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记,也使临床实习更具吸引力[2]。例如:讲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电子胃镜附带的摄像功能可以“动态”记录下医务人员从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部位,准确了解出血量,到应用胶圈套扎有效止血的全过程,并通过临床教师直观、清晰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危重程度、镜下治疗记忆深刻。胃肠镜影像库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帮助学生圆满的实现了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整个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2使用胃肠镜影像库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在消化内科的课堂教学中,因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每个病变选择最典型的一幅或几幅图片进行讲解,病变图像往往过于单一、明显,学生容易形成固定、机械的认识,当遇到不典型病例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对于消化科疾病,同一疾病可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同一镜下表现,结合不同的临床特点,可能为不同的疾病,即使为正常的胃肠镜下表现也是很多样的。因此,将胃肠道影像库应用在学生临床实习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可以兼顾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诊疗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使进展迅猛的消化影像学最新相关知识可以走进医学生的课堂,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医疗提供帮助。胃肠镜影像库可以很好的容纳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各类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典型病例,更好理解消化系统疾病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经过临床教师精心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有序实施,可以更加多角度、全面和直接的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知识,将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增加了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的信息量。

3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胃肠镜影像库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各种疾病的镜下表现及形成原因,同时还要求临床教师拥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的技术。教师要主动地搜集素材,结合消化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消化内科各疾病的特点和授课对象加以整理和编排。讲课时要突出重点,不能完全依赖影像库内容,泛泛的讲解。因此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实践知识、工作热情,甚至审美情趣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为我院有丰富的、疾病类型全面的、图像清晰的消化内镜图像资料库,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镜下治疗、食管狭窄扩张术、粘膜下肿物镜下切除等镜下高难操作的病例图像,很多图像都是临床教师本人在临床内镜诊疗过程中亲自记录下来的,讲解时更生动、更真实,因而更有说服力。

为提高胃肠镜影像库的质量,我们分工并按照一定流程来制做影像库:1)确定目标:哪些消化内科疾病被选入病例库,并根据目标进行标本搜集。2)画面设计:包括图片的排列、病例讲解及临床表现。3)初稿修改:教师互相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4)进行胃肠镜影像库的教学应用。5)及时更新和丰富影像库的内容,使影像库内资料紧跟医学发展[3]。6)应用影像库内资料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临床带教的质量。这些课件的制作都遵循“内容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原则,尽量做到简单而又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总之,通过在近二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认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胃肠镜影像库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直观的把专业图像、疾病诊疗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知识量,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更为容易的理解繁杂、抽象的消化内科知识。尽管在许多方面胃肠镜影像库存在优势,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当是一名引导员,引导学生进入浩瀚的医学知识中,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一切辅助教学都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思路,应将课件放在自己的教学思路当中,使之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切忌被影像库中图片资料所束缚。只有不断地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包括胃肠镜影像库在内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希罗多德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语言在民族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提到:一只从埃及飞来的鸽子口吐人言,命令希腊人建立一座宙斯神谕所。他本人对这个传说不以为然,因为鸽子不可能说话,真实情况应是埃及人来到了希腊人当中学会了希腊语④。不过,这暗含了希腊人对外族语言的认识:蛮族语言与希腊语的区别等同于鸟语与人类语言的差异,语言差异中已蕴含着希腊人对异族的歧视。语言作为民族区分标志和证明希腊人优越性的证据,此观念与“蛮族”(bar-baros)一词的希腊语起源密切联系,它最早就是指那些说不好希腊语的人⑤,至古典时代它的含义虽然有扩大,但并未彻底摆脱源始含义,因此希罗多德持有这种观点并不足为奇。他在《历史》中还提到,其他民族中也有称使用外族语言的人为蛮族的现象,埃及人就将使用包括希腊语在内其他语言的人称为蛮族⑥,说明希罗多德认为以语言区分异族不仅是希腊人的意识,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观念,语言标准的作用由此扩大到了全人类。不过,语言是阻碍民族交流的障碍,也具有后天可学习的特性,因此可以成为民族身份转变的因素。希罗多德提到,皮拉斯基人转化为雅典人的标志就是学会了雅典语言⑦。因此,语言对于民族识别也就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它仍然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另一方面,它又成为实现民族身份转换,特别是蛮族人向希腊人转变的重要手段。由此,语言作为决定是希腊人还是蛮族身份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可能还高于血缘。

宗教与祭祀是希罗多德在民族问题上确立的另一标准。他在《历史》中也确实对予以关注,特别对波斯、埃及等国的宗教详加介绍。他认为,宗教活动对希腊人与蛮族的区别有重要作用。《历史》中提到:“波斯人所遵守的习惯,据我所知是这样的:他们没有设立神像、神庙和祭坛的习惯,而认为作这些东西的人们是愚蠢的。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不像希腊人那样相信神和人是相似的。他们将整个天空称为宙斯,到群山的最高峰上向其献祭。他们同样地向太阳和月亮,向大地,向火,向水,向风奉献牺牲。这些神是他们仅有的那些从最初就开始献祭的诸神。后来他们又向亚述人和阿拉伯人学习,又崇拜‘神圣的’阿弗洛狄忒。她被亚述人称为米利塔,被阿拉伯人称为阿利拉特,被波斯人称为米特拉。”⑧希罗多德认为,在领域,波斯人与希腊人存在着很大差异。他指出,在某些细节上,如神像、神殿、祭坛等是希腊人宗教崇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都被波斯人视为愚蠢行为,这就表现出二者在宗教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希罗多德虽然未明确地以宗教区分波斯人和希腊人,但在描述中他总是有意识地以希腊人的宗教活动为参照物,与波斯人的宗教作对比,从而构建出二者的对立。可见,希罗多德对以宗教区分希腊人和蛮族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除了祭祀之外,从古风时代开始运动会就对区别希腊人和异族有重要作用,而运动会往往与宗教圣地相联系。《历史》中的运动会也可以反映出民族观念,马其顿人亚历山大试图参加奥林匹亚运动会,但被希腊人拒之门外,理由是该项活动只对希腊人开放,而亚历山大只有在证明了希腊血统之后才得以参加运动会①。尽管希罗多德记载此事可以证明血缘的重要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类运动会与血缘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排外性质,将蛮族人与希腊人区别开,而这种作用也被希罗多德所认可。运动会也同祭祀活动一样,成为了希腊人同蛮族之间的界限。

不过,希罗多德认识到希腊人和蛮族在宗教上的差异并非绝对。在考察中,他不得不承认东方文化,特别是埃及的宗教对希腊人有重要影响,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例如,埃及人创造了十二神祇,修筑祭坛等行为都被希腊人模仿,甚至古希腊神灵名称也有很多辗转来自于埃及②。这些都对以宗教划分希腊人和蛮族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但希罗多德还是如实地将其记录在《历史》中。

在希罗多德的四项标准中,生活习俗最受其重视。有学者称,希罗多德就是一位人类学家,总是在不断观察着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并用希腊人的眼光将其描述出来③。比如他曾描述埃及人的生活习惯:“他们中间,妇女从事买卖,男子则坐在家里纺织,其他人纺织时把纬线拉到上面去,而埃及人则拉到下面来,男子用头顶着东西,妇女则用肩膀挑东西,妇女小便时站着,男子小便时却蹲着———妇女不能担任男神或者女神的祭祀,而男人则能担任男神或女神的祭祀,儿子不被强迫赡养老人,而女儿即使不愿意,也必须赡养双亲。”④在希罗多德看来,埃及人此类习惯非常值得注意,它们恰恰与希腊人相反,对希腊人而言属于陌生的事物。类似现象在其他人群中也存在。尽管他在介绍完这些人的习惯之后,总是用关于埃及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习惯,“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来结尾,但作为经历丰富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了解的信息不止于此,而他常常挑选这些内容进行记载,说明他的关注点并非是所有的蛮族文化,而仅仅是蛮族习俗中与希腊人明显不同的现象。因此,这类记载就摆脱了单纯的历史学研究,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以希腊人的习惯为参照考量其他民族的习惯,对其中的差异予以重点关注。生活习惯成为了希罗多德区别希腊人和蛮族人的标准之一。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虽然希罗多德很少直接提到某种或某类习惯是希腊人所特有的,可以作为希腊人和蛮族之间区分的标志,但他对蛮族习惯的介绍方式中就体现了希腊人和蛮族对立的观念。因此,生活习惯同其他成分一样,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希腊人的形象⑤;同时又是一种手段,有助于构建蛮族观念。

不过,希罗多德虽然将生活习惯看作希腊人和异族的区别之一,但很少直接批评其他人群的生活习惯,而是以包容态度去看待他们。这与希罗多德对习俗本质的认识密不可分。学者们习惯于提到《历史》中的一个例子: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考察过各地风俗,发现对印度人而言,吃掉亲人的尸体是正常现象,而火葬则是极端可怕的行径;而对希腊人而言,情况则恰恰相反⑥。希罗多德并未评价二者的优劣。他提到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习惯高于其他民族,这是人类的本性,用诗人品达的话来说,“习惯是万物的主宰”。可见,他认为,各民族的习俗应该是平等的,对本民族而言都值得尊重,不存在高下之分。因此,当他提到印度人吃逝去亲人的尸体,也只是为了用新奇的材料证明自身观点,而并未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正因为希罗多德对蛮族的习惯相对开明,并不带有太多的歧视心态,所以在某些希腊人看来显得对蛮族过于宽容,以至于他被一些人称为“热爱蛮族”的人①。

埃斯库罗斯《波斯人》中的蛮族观念

埃斯库罗斯是古典时代最有名的悲剧作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波斯人》中,他塑造了以“波斯人”为代表的蛮族形象,也由此成为古典时代最早描述蛮族与希腊对立的作家之一。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是否具有丑化异族的主题②,但不可否认的是,波斯等蛮族在悲剧中表现出某些完全不同于希腊人的特征,这也与古典时代之前的异族形象有显著区别③。埃斯库罗斯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塑造着蛮族的形象。在悲剧中,埃斯库罗斯并没有过多强调不同民族在血缘上的差异。相反,他似乎有意消弭希腊人和蛮族人的血缘区别。《波斯人》中,波斯国王大流士的遗孀阿托萨梦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她们分别代表着希腊人和波斯人,两人的个性冲突也代表了希腊人和蛮族的差异,但她们反而被塑造为同胞姐妹④。其实,希腊人和波斯人同源的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也曾作为拉拢希腊人的手段而为波斯人所利用⑤。即使埃斯库罗斯不接受希腊人和波斯人同源的传说,但在希波战争后双方尖锐对立的背景下,他在悲剧中加入这一情节,也说明他并不强调血缘对区别希腊人和蛮族的作用。

宗教等因素在《波斯人》中出现得不多。在《波斯人》中,埃斯库罗斯提到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鬼魂,这种鬼魂不仅具有人的意识,而且能够“与神明同尊”,同时能够享有人的祭品。这似乎与希腊人对待逝者的传统观念不同。不过,对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首先,希腊人、神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在《伊利亚特》等史诗中,神灵同人一样具有好恶和情感,而一些人也认识到,希腊人也并非绝对拒绝祖先崇拜,在希腊人中也有向死者献祭等活动,这一点与波斯并无太大区别⑥。其次,埃斯库罗斯对东方宗教的了解程度也值得思考。尽管古典时代希腊大陆的人们对波斯等东方民族的宗教了解有限,但波斯人和希腊人之间宗教的某些相似性在古典时代已经为某些希腊人所掌握,埃斯库罗斯可能就是其中之一⑦。因此,他对波斯人信仰的描述可能仅是根据剧情需要,而未必包含特殊含义。特别是在《波斯人》中,他并未刻意地突出希腊宗教的特征,因此也未必有意要将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宗教作对比。即使埃斯库罗斯在《波斯人》中表现出波斯人异于希腊宗教的特色,也不能由此断言他一定在悲剧中强调宗教作为区分希腊人和蛮族的手段。

应当说,埃斯库罗斯对波斯人与希腊人的语言冲突有所描述。在《波斯人》中,阿托萨称自己的声音是“用蛮族语言”发出的⑧。值得注意的是,“蛮族”一词在《波斯人》中出现了不下十次,远远超过古风时代的总和⑨,并且已经突破描述异族语言的意义,而成为希腊人对异族的统称。因此,“蛮族语言”可能同时具有语言和民族歧视的双重意味。不仅如此,在《波斯人》中希腊人所发出的声音庄严洪亮,而紧接着出现波斯人的声音则是嘈杂混乱的瑏瑠。埃斯库罗斯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直接比较二者,从而体现它们的差异;而其所表现的不仅仅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和声音的区别,更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因为庄严的声音要比嘈杂的声音更为高尚。因此,声音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是波斯人比希腊人更为混乱和无序的特征。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在对比中展开,希腊人占据较高的地位。

埃斯库罗斯更关注希腊人与蛮族之间的习俗差异。在悲剧中,埃斯库罗斯不止一次提到波斯人的主要武器是弓箭①,而希腊人则以长矛、盾牌等为主②。其实,希波战争双方在武器上并无太大区别,这点在希罗多德的《历史》等诸多作品中已有描述,弓箭对波斯人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的武器。无论是波斯国王还是士兵都同时使用弓箭和长矛,这在其钱币等物品上已经有所体现③。同时,这种描述也不符合《伊利亚特》等早期希腊文学作品中对希腊人与东方敌人(特洛伊人)武器的描述,因此更像是悲剧的虚构。埃斯库罗斯构建出来的武器上的对立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少胜多,使得希腊人认为自身比蛮族更加勇敢④。为了突出这一特征,在文学作品中,希腊人往往使用长矛等近战工具,而波斯人由于胆怯,则只会使用弓箭,它背后体现出的是希腊人对蛮族人的鄙视和不屑。与此类似的还有悲剧中对二者生活方式的描写。波斯人的最大特点是生活奢侈,服装华丽,并且喜欢使用黄金⑤。在埃斯库罗斯看来,这并非波斯人的特权,东方的其他民族,如吕底亚、巴比伦等,都有类似的习惯⑥,因此,它是蛮族的共同特征。与之相比,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则较为朴素。虽然雅典人拥有银矿,但是银子为他们共同享有,成为反抗波斯暴政的工具,而非满足贵族的个人需求⑦。从表面上看,这体现出希腊人与蛮族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希波战争后,波斯人奢侈的生活方式难以被希腊人接受,向波斯学习被认为是严重罪行,那些向异邦学习的希腊贵族也经常被冠之勾结波斯人的罪名⑧。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有意夸大希腊人和波斯人在生活习惯上的区别,是因为朴素的生活值得赞美,而蛮族奢侈的生活方式则必须鄙视,这不仅与传统的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道德观念有关,而且也与希腊人同波斯人的对立观念有密切联系。

在埃斯库罗斯的观念中,双方政治的差异最为重要。在《波斯人》中,这种观念通过阿托萨的梦境表现出来。梦中的两位妇女性格相反,薛西斯将她们束缚于车轭之下,代表波斯人的妇女以被统治为荣耀,温顺地服从缰绳的约束;而代表希腊人的妇女则折断了车辕,拖着车猛跑⑨。显然,埃斯库罗斯是希望用桀骜不驯的希腊人与驯服的蛮族作对比,表现二者在面临专制统治时的不同选择。在另一处地方,阿托萨和歌队之间的对话,则进一步将对立具体化。阿托萨问道:“谁像牧者那样位于他们(希腊人)之上,谁是他们的统治者?”歌队则回答:“他们不是任何人的奴隶,也不听命于任何人。”瑏瑠阿托萨对此极为困惑,因为缺乏君主领导的体制在波斯人看来难以理解。希腊人与蛮族之间自由和专制的矛盾在此得以凸显。它已经超越了希罗多德的四项标准,但在《波斯人》中却应当最为重要,因为悲剧正是围绕希腊人反抗波斯入侵的主题展开的,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冲突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不仅如此,在整个古典时代,以波斯为代表的蛮族专制制度是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极其反感的事情瑏瑡,成为希腊人与异族对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埃斯库罗斯经历过希波战争,与波斯人有直接接触;而雅典人在希波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瑏瑢,雅典的民主制度又是专制制度最有力的对立面,因此作家与观众之间对此问题都有极深的印象。不难想象当埃斯库罗斯进行创作时,会很自然地以民主和专制的冲突作为希腊人与波斯之间的界限。

希罗多德与埃斯库罗斯蛮族观念蕴含的时代特征

在希罗多德和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对希腊人和蛮族人之间区别有不同认识。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对自己所提到四项标准都有具体例证,但是他更倾向于以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等作为划分希腊人和蛮族的标准,并且只是相对客观地叙述蛮族和希腊人的差别,对蛮族的特征较少直接作负面判断。而埃斯库罗斯最看重希腊人与蛮族之间自由与专制的冲突①,也关注生活习惯等差异。与希罗多德相比,他笔下的蛮族形象带有更多的负面特征,蛮族被塑造成为无序、奢侈、懦弱的人群。此外,希罗多德在书中表现出了矛盾性的一面。他既认识到蛮族的特征是区别希腊人与蛮族的重要标准,却又在写作中提出不少相反的例子,以证明蛮族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与希腊人一致的特性,并不比希腊人低级。这些例子都可能动摇他对区别民族的四项标准的认识。而埃斯库罗斯的观点则较为一致,《波斯人》中通篇表现出希腊人和波斯人整体对立的观念。

这些差异与二人的职业特征密不可分。希罗多德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最早的人类学家之一。他在《历史》中提到的四种标准是希腊人对民族识别的概括性认识,因此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划分人类群体的各种标准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全面覆盖各种情形。他在游历和写作的过程中常注意到不同民族习俗的差异,因此能够描述出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的区别;而他不断接触到新的情况,一再突破了其原有思维框架。作为历史学家,他既需要广泛搜罗材料,也需要如实地记录。这并非希罗多德思想前后矛盾,而恰恰反映了历史学家的严谨与诚实。与此同时,希波战争后雅典人形成了对波斯人相对固定的负面看法。埃斯库罗斯在悲剧创作中,把政治上与希腊人敌对的蛮族形象作为创作主题并不足为奇。文学创作又依据作者的主题展开,这就使《波斯人》中以波斯为代表的蛮族形象能够保持一致性,并围绕双方政治冲突展开,形成了希腊人与蛮族的鲜明对立。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他们两人对区分希腊人和蛮族的标准的认识有重大差异。

不过,在差异背后也能看到两人之间一致性的地方。首先,尽管希罗多德被认为是“热爱蛮族”的人,而埃斯库罗斯则对蛮族具有歧视心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都将希腊人和蛮族人看作对立面。他们所描述的希腊人与蛮族的区分标准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此观念。这是时代的产物。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获胜后仍面临着波斯的威胁,因此,构建以波斯为原型的蛮族形象是希腊人凝聚自身、抵抗外敌的需要,作为希腊人,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受此观念影响。同时,蛮族观念也与某些城邦的利益有密切关系。蛮族观念在雅典最具生命力,这种现象并非只因为雅典在希波战争中受波斯人危害最大,也与它的政治需要有关:它需要强化所谓的蛮族威胁,以便巩固其领导下的、以对付波斯为目标的提洛同盟,从而实现“帝国主义”政策②。希罗多德虽然成长于希腊人与波斯人交往密切的小亚地区,在多数时候能够以较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其他民族,但他曾长时间在雅典生活,其作品也为雅典人所熟知③,因此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雅典人观念的影响,具有浓厚的蛮族观念。希罗多德明确提到,《历史》就是为了记载希腊人和蛮族冲突的历史,并将双方的功绩记录下来④。而埃斯库罗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希腊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正是提洛同盟势力扩张的时代,除了《波斯人》之外,《乞援女》等其他作品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蛮族观念。

在描述希腊人和蛮族之间差异时,两人都关注希腊人与蛮族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弱化血缘因素的重要性。希罗多德虽然认为血缘可以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但在历史现实中却发现这一标准很难完全实现,而埃斯库罗斯在悲剧中则很少提到这一标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血缘已经无足轻重,而是说在埃斯库罗斯和希罗多德观念中,民族区分中文化标准变得更加重要。这种变化与整个希腊民族对自我认同的变化发展轨迹相一致。美国学者埃迪森•豪尔认为,从希波战争之后,由于民族矛盾凸显,希腊人的自我认同方式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由原来的从内部凝聚的“内聚型”认同模式转变为从外部建构敌对民族,通过寻求与其他民族对立来强化希腊民族认同的“对立型”认同模式①。在“对立型”认同模式下,文化因素比血缘因素具有更高的地位。

在希罗多德和埃斯库罗斯著作中,文化重要性的上升绝非偶然。这与两人构建以波斯为主的蛮族形象这一目的密切相关,只要这种需要存在,就必然需要某种最有效的手段维持希腊人和蛮族之间的区别。血缘标准自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在当时已经被某些希腊人所认识:希腊人宣称自己都是希伦人子孙,并认为希伦的四个子孙形成了希腊人内部的几个次一级群体,它实际上反映出希腊人内部次一级群体的融合。这种设想次一级群体的共同祖先是同胞兄弟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很普遍,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现象②。因此,它本身就是历史建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建构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不同于所谓“客观的”族群血缘,因此它并非稳定的,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希罗多德已经注意到,希腊人的形成就是不断有其他民族加入“希腊人”大家庭的过程,这些异族在此之后都以“希腊人”自居,反而忘记了自己源初的起源。由于血缘是建构的,不同的人为了各自目的可能对血缘会有不同的表述,如古典时代希腊人内部对马其顿人与希腊人关系的认识就存在争议,前述亚历山大的血缘争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此背景下,血缘就很难有效地划分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其重要性下降也是必然之势。

第6篇

1943年5月,父亲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时,正逢盘尼西林在美国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和临床使用,挽救了二战中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自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交通基本阻断,归国无路。他滞留美国期间,在南方路易斯维尔市的西格兰姆研究所获得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父亲始终想着的是,中国人民正在艰苦抗战,前方将士天天在流血,中国太需要盘尼西林了,当务之急要设法搞到菌种,回国应用他的专业知识,研制出盘尼西林,救治抗日军民。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天他收到威斯康星大学转来的美国医药助华会的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美国医药助华会”是由美国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Van Slyke)和血库专家斯卡德(John scrudder)及许多医学专家发起组织的民间医药援华团体,他们决定捐赠一座输血救伤的血库给中国,并帮助培训到血库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此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来信告知,血库的筹建得到纽约华人和美国民众的倾力援助,进展顺利,1943年6月7日“华人血库”已在纽约揭幕,目前尚缺细菌学方面的检验人才,希望樊庆笙能参加。对父亲来说,这是一个能回国参加抗日工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辞去西格兰姆研究所的工作,去纽约应聘。他向医药助华会会长范斯莱克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在回国后承担血库工作的同时,他想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这一想法得到范斯莱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范斯莱克帮他采购了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等,还帮他搞到两支盘尼西林菌种,后来威斯康星大学闻讯又赠送一支(这就是中国青霉素研制最早的三支菌种)。同时医药助华会向樊庆笙留学前任教的金陵大学提出借用他一年,取得金大复电同意后,父亲于1943年11月正式到纽约“华人血库”工作,任检验主任,并到纽约医院血库学习血液和血浆的细菌学检验技术。“华人血库”在纽约试运行半年内,中国留学生、华侨及美国友好人士竞相献血,共献血1157瓶,这些捐血制成干血浆57瓶,后来全部运回国内,用于抗战前线。

1944年2月,血库工作人员由易见龙主任和樊庆笙带队,携带200多箱共20余吨血库设备,连同医药助华会准备的足够两年使用的各种消耗材料,总共67吨,搭乘美军的一艘运输船启程,从太平洋返回中国,随行的有招聘的医务人员:秘书林如斯(林语堂之女)、技师雷滋法、提炼陈秀英、助理伍葆春、护士长刘覃志云、护士窦路德,共8人。太平洋已经不太平,为躲避日本潜艇攻击,运输船绕道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兜了个大圈子进入印度洋,海上艰辛,一言难尽。到达印度孟买,再乘火车经加尔各答到达里杜,最后乘美国的运输机,沿着当时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终于在1944年6月到达昆明。

仪器设备很快安装完毕,1944年7月12日,血库在昆明昆华医院举行开幕典礼。血库原拟名“中华血库”,后应史迪威将军建议,直接为中国远征军驻滇部队服务,归军医署管理,称为“军医署血库”。这座血库是中国第一座血库,从输血到提炼血浆,干馏至检验,其设备在当时属先进,后应易见龙主任要求,再增加一套制造干血浆的设备,而美国刚刚开发出来这种最先进的设备。易见龙曾回忆批复上有“助华会援华心切,均一律照准”的字句。二战时,美国医药助华会将当时最新血库设备和干血浆制作技术,及时而无保留地赠送给中国,这对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是莫大的支持,应当世代铭记。

樊庆笙在血库的工作是检验血液,制造血浆。初到昆明时,因中国人受迷信观念影响,献血的人不多。血库除了在各大报纸上加强宣传呼吁献血救治伤员外,还成立流动献血队,工作人员到昆明附近的部队、学校、工厂向群众宣传义务献血知识,之后主动献血的人渐多,特别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许多人献血不止一次。

在战时困难的条件下,血库的工作只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没有自来水,自制蓄水箱用人力汲水;没有柴油,就用木炭作高压蒸馏锅的燃料。经过培训的血库工作人员能相当熟练地掌握采血技术,到达采血地点后10分钟就布置好场地,开始工作,每小时采血30人。但在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地方,要保持“无菌”,难度极大。血库工作人员没有畏难,设备简陋,但责任心强,他们通过最严格的操作,达到“无菌”标准。只要看他们消毒工作就能说明这一点:每天用的200多个采血瓶,每只冲洗5遍,过肥皂水,再冲洗5遍,硫酸浸洗后,再冲5遍,再过蒸馏水5遍;几百英尺长的胶管每天要一段段洗过,在蒸馏水里煮沸。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们毫无怨言,乐于承担,这些人在美国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应聘到血库工作,回到炮火连天的祖国,就是为了抗日救国。

制成的血浆用飞机直接运往滇西前线,救治伤员。1944年秋,一名军医从鏖战最烈的腾冲前线报告:“在战地急救中,接受过血浆输注的伤兵只有百分之一不治而亡,凡经血浆救治的伤兵,无一不颂血浆之伟大。”史迪威将军在归国前,给助华会会长范斯莱克写信赞扬说:“血库给Y部队英勇顽强的中国士兵提供了极好的服务。你们可以确信,你们机构的优秀工作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Y部队”即中国远征军第一批30个师的代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战时血库完成了历史使命。父亲回成都金陵大学任教,易见龙回湖南湘雅医学院任教。血库在昆明虽然只运行一年余,采血总量超过300万毫升,捐血者一万余人,救治了大批伤员,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掌握现代血库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父亲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回国抗日的义举及他们把所学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祖国的抗日战争,值得我们追忆和纪念。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认为,该为这座“中国第一座血库”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贡献正名了,因为那不仅是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抗战长城的记录,也是中国科学家为祖国所作的奉献。

第7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各种创建活动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观点,深化“用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

2、在全科开展4个建设年活动,构建和谐血站,争创文明单位。促进我科科学、规范管理,推动血站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3、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凝聚力。积极开展行风建设和“创佳评差”工作,抓好全科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三项教育。

4、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计划组织登山一次,通过活动这一载体,鼓舞士气,塑造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打造一支廉洁自律、团结奋进、乐于奉献的采供血工作队伍。

二、积累经验,提高突发事件中的抗风险能力

年10月和11月份,连续的血液用量偏型使得我州o型血液库存一度吃紧。我站还在积极应对血液用量偏型导致的库存总量严重紧缺的状况,市第一人民医院几个产妇大出血,这一突如其来的用血事故给我市血液保障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在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市的血液工作者众志成城,紧急动员社区、企事业单位献血,想方设法募集到了充足的血液储备,整个期间的过程工作得力、有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突发事件中血液均衡供给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因突发用血事故所致的血源紧张或充裕和随后影响等方面的处置。

三、为医院用血者,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无偿献血的可持续发展

1、定期召开用血单位的意见征询会和稀有血型联谊会,及时改进血站工作,在今后的供血服务工作中,我科要牢固树立确保血液质量和完善“满意服务”的思想,改变服务理念。

2、今后我们要加强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从献血服务、文化入手,从细节着手,更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优化和长期坚持用血医院服务。无偿献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业务技术力争做到使献血者、医疗单位、用血者满意,促进无偿献血的可持续发展。

四、狠抓内涵建设,确保血液安全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液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要求,储血、供血工作中,加强管理,很抓采供血工作中的环节关键控制点,确保无血液质量问题发生。

2、认真执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以及我站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各项规程,按时做好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迎接中、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评比。加强对所设储血点的质量监督,落实医疗单位用血计划申报工作,按临床需要进行血液的储存和调整。

五、严格质量体系管理,保证血液安全有效

1、认真贯彻落实“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相关内容,我科室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推进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加强对年c版质量体系的执行、内审和监督力度,发现差错及时上报评审,并采取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整改情况进行追踪,确保血液安全,保证采供血业务的有效运行。

2、不断提高我科职工自觉遵守质量管理体系主动性,使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持续、有效运行。

3、坚持做好供血业务的常规监控工作,加大监督频次,依据质控标准,严密监控供血过程、储血设备、温度监控软件和血液制品的质量状况,保证供血工作正常运行。

六、加大人才培养,强化血站技术项目的发展

年,在站领导的支持下,我科选派2-3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外血液中心参观学习和参加输血协会举办的临床输血知识新进展培训班,提高业务素质,进修学习新业务和输血新进展,为我站今后开展科研和输血技术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创建学习型血站。

第8篇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的主要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中西医并重,尤其侧重中西医教学的融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试图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探索一条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为今后组建更大的教学数据库奠定基础。

一、数据库建设

1.多媒体库数据的来源

多媒体库所需数据均采制于各附属医院、隶属医院内科住院病人,由专门摄像人员进行拍摄、录制,以保证数据的质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务必保证内科每一种病、每一个证型均能采制到相应资料。例如:鼓胀(肝硬化)病人,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黄疸病人,身目小便色黄;水肿病人,以头面、四肢、眼睑甚至全身浮肿为其特点;以及典型的舌苔等。教师在编辑过程中,也必须体现临床医学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原则,并且注意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数据的教育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基于校园网的数据库建设

首先对内科病例数据分类编号,分析确定所需字段,按文件路径、数据名称、主类别、二级类别、三级类别、数据类型、描述、检索关键词等,打开Access2000将所有相关资料逐一输入并保存,建立数据库。然后应用FrontPage2000及ASP及其他技术制作网页并将数据库导入,建立界面友好、检索方便的多媒体数据库。最后以网页链接的方式置于河北联合大学校园网服务器上,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

3.数据管理

(1)编辑教师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添加新的数据,删除过时不用的数据,并对已存在的内容进行修改,使数据库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

(2)检索检索功能是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使用者根据文件名、关键字等信息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检索。教师可以根据相关内容的检索量,初步判断学生的兴趣点,对数据进行再优化。

(3)浏览、下载使用者可以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详细浏览,选取需要的数据,并可以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使用。管理者对访问者IP地址进行有效过滤,以防资源被盗用和非法链接。

二、教学应用

1.课堂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讲授的同r,可以适时的放映相关图像、视频资料,尤其是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讨论一位失血性休克病例时,通过介绍病史及临床症状、体征等,让学生首先找出本病的病史、体格检查、化验及辅助检查方面的特点,然后用所学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来解释本病例的特点和现象,并阐述其发病机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是休克,就有血压下降,通过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休克时不一定有血压下降,因为休克早期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可使血压正常或升高。这种结合具体病例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被动听课,使学生对常见危重症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通过多媒体运用的最佳结合,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并在观察、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难度,扩大知识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2.考核应用基于该数据库,教师利用库中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选取几种常见体征,让学生进行辨识,这样既能起到考核的作用,又能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常规考试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在图像、视频等数据的辅助下变得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临床实际的环境,甚至还可以模拟典型病例(包括提供典型体征、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镜下图像等),既有助于教师科学、合理命题,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进行自我测验(包括远程教学、考试),还可以正确考核、评估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目前存在问题

第9篇

摘要: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关键词:血站信息系统差错防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7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89-01

随着采供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管理已融入到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本站自2009年应用穿越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来,利用血液信息系统对输血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大大减少了业务工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隐患,对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几点体会简要探讨如下。

1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血液安全实现从献血登记、初筛、成分分离、血液检验、信息查询、和出库核查等一系列流程的信息化,并界定各流程之间相互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血液制品的合格性检查贯穿采供血全过程,随时发现血液制品合格性是否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后可及时进行预报废处理,防止继续流转到下一个环节,防止血液的非预期发放和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库血液的安全性。

1.1献血过程的差错控制。PASS SPRING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实现了移动采血系统的实时联网,各个采血车和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对采血间隔期和违规献血的控制效力增强。同时,可利用身份证识读器对每位献血者直接进行身份证扫描,防范冒名顶替或工作人员疏忽造成核实献血者身份错误。献血者信息录入环节实行两遍录入核对,两遍录入一致的情况下可登记,不一致时提示再次检查,防范献血者信息录入错误造成的差错。

1.2建立血液制备审核组件,检查制备遗漏,减少差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采用“制备树检索”技术,实现血液制品的自动审核和血液制品数量的准确性核对。根据系统定义,可知一种原料制品做出哪些制品,对每份血液在制备时的指定工艺路线进行审核,检查原料和成品关系是否正确,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核对血袋数量品种是否正确,可有效避免成份制备贴签和录入错误。

1.3检验结论的。血液的检测是保证血液安全和质量的核心环节,每个血液检测项目将对血液的合格性,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下次献血的间隔期产生影响。检验结果时,利用智能化历史回溯对比功能及时地跟踪历史记录,自动核对过往检测记录,确认本次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避免录入和修改时的人为差错,避免冒名顶替等行为和历史数据差错造成数据不一致产生的隐患,出现异常时,可第一时间打印结果,不轻易否定原始检测结果,为分析查找原因提供依据。

1.4成品出库过程中的血液质量验证。血袋成品化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血液合格性检查,包括各种血液成品化规则,以及影响血液合格性的各种环节,采血信息录入不完整、体检信息有误、献血过程异常、有晕针反应等一些情况,系统都会提示过程异常,提醒工作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检查,详细查找工作过程的疏漏,解决异常后方能将血袋成品化,以免给献血者再次献血和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对于血液已经经过了成品检查进入成品库后,发现的疑问血液也可以进行控制,成品库血液发生检验结论变更时,系统将自动控制成品库中的对应的血液制品,禁止其发放。例如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后做成冰冻血小板检验结论合格置入成品库,如果一个月后再次献血时其检验结论中有不合格项将会影响其第一次所献血小板的发放。这样就提醒工作人员再次核查两次献血者身份的一致性,及检验结论的正确性。解决异常后方能发放。

2信息修改的控制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2.1差错管理实行安全管理员制度,权责分明。系统管理员为每位操作员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明确权责,防止非授权接触,杜绝信息的篡改、丢失、缺损及破坏现象,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系统规定具有修改权限的相关岗位职能的工作人员在系统规定范围、规定时间内进行数据修改,对所有发生的数据变更,各种异常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同时对授权操作者进行记录,便于追溯。仅有查询操作功能权限的工作人员发现录入数据有误,需报告具有修改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修改。例如,献血者关键信息身份证号码的修改,需核对献血者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年龄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相关科室审核方能由有修改权限的人修改。

2.2血袋的流转控制,有效杜绝信息的随意篡改、丢失。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自动核查各部门的交接,同时对血袋在机构的物流时时监控,随时可以查看血袋目前状态及流转状态,同时对血液流转全过程质量监控,对每个流动环节进行安全规则审核,控制不符合规则的信息变更,一旦血液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信息修改需提交质控审核,一方面提示工作人员重新审核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对工作疏漏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另外防范信息的随意修改。

2.3工作过程发现错误,及时进行血袋锁定。由于质量管理的需要可随时锁定血袋。对于献血者回告受理或库存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血袋如冷抗体,破袋,颜色异常疑似细菌污染等成品库血液可得到有效控制,系统锁定后,不得出库。必须经特定工作人员解除锁定后才能进行正常出库或其它操作,有效防止了工作人员口头或工作日志交接班遗漏造成的工作隐患。

2.4信息系统提示异常的解决。信息系统常会提示采供血过程的一些异常情况。有效的解决异常问题,分析异常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起到预防差错的作用。本站使用信息系统三年多来,最常见的异常提示是血型与以往或初筛不一致,此类提示常隐藏有几种错误:初筛血型错误、排管错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亚型等。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检验结论时发现提示,将此类问题提交质控科,质控科组织相关科室对本批(一般为同一天同一采血点)血液重新回顾检查,从体检初筛登记到采血排管贴签和献血登记表格内容、成分制备等,一一审核后,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并予以解决。其中最常见的是血型初筛错误。最严重的情况是血型与以往检测血型不一致,一种情况为排错样管,即A与B两献血者采血留取样本时发生交叉错误,而导致A献血者或B献血者检测血型与以往献血时历史记录血型不同。第二种情况是献血者身份核对错误。在血站没有实行实名制献血之前,有献血者身份证录入错误的情况,而且据当地公安机关证实二代身份证升级后有部分身份证号重复现象。因献血者录入环节没有仔细核对,而将献血者误认为名字或身份证相似而血型不同的另一人,检验结论时系统再次提示同一人两次献血血型不同。

尽管使用信息系统后对部分差错事故起到了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但也不是万能的,如献血者身份核对、血型不同的排错样管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发现,而同型血的排错样管却是信息系统的功能所不能企及的,其后患是任何一个血站工作者所深深明白的。

3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信息系统,规范操作、仔细核对,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工作人员应熟悉业务流程,熟练操作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充分有效衔接,并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信息系统特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我们每天对上百名献血者进行体检、化验、采血、以及血液出入库等工作,是一环套一环的连续作业线。每天的工作是集中性的,重复性的。信息处理量大,工作强度高,所以充分利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降低工作量,减少人为差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信息系统各模块中每日工作后的汇总核对,不仅是对当天工作的简单总结,也是再次检查疏漏的机会。《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也更详细明确的要求了献血者登记、成分制备、检验、隔离和放行等环节如何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防范差错,给我们平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只要有人为操作的地方就会有错误隐患,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血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当然也不能太依赖信息系统,差错的防范首先还是要靠人在工作中的细致认真。加强责任心教育,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强化工作现场管理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核对过程等都是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措施。借助于血站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将差错几率降到最低,从而保障血液安全,提升血液质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第10篇

“2004年6月28日,我躺在了道培医院的病床上。专家在我的左右两只手臂上都了特殊的针头,那一刻,针管的冰凉程度在我的心里似乎放大了。我很想家,想妈妈。”此刻,吴渝坐在我的面前,沉浸在回忆中的这个21岁的重庆女孩,是中国人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成功的第一例。

半年多过去了,她早已回复到自己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第一次出远门,离开亲人独自踏上前往首都的旅程;第一次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守护,独自躺在病床上;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如此地想家、想妈妈;更是第一次,吴渝欣慰地感到,自己的一份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2003年9月的一天,重庆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处处是穿着白大褂的学生们走动的身影。

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的吴渝和同寝室的伙伴王敏看到,在学校的一角,中国红十字会重庆分会正在开展中华骨髓库的骨髓样本征集活动。两个好奇的医科女生走上前去,希望了解得更详细。

“当时我们两人都没多想,就感觉这事挺好,也不复杂。每人抽了5毫升血,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作好了登记,我俩就算正式加入中华骨髓‘大家庭’了。”吴渝说,当时只想到抽了血就是献了一份爱心,她没想到的是―――

去年4月中旬的一天,同宿舍的王敏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中国红十字会重庆分会打来的,要找吴渝。“当时我没在宿舍,回来后同学马上告诉了我这事儿。当时挺兴奋,哇,真的有人和我的‘位点’配上了!”

吴渝所说的“位点”,是指人体血液成份中白细胞抗原的位点。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吴渝,2004年3月底,一位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男性美籍华人,通过美国骨髓捐赠会向中华骨髓库申请,请求查找配型相合的供者。当对重庆分库里的各个样本进行比对后,他们发现,其中一个志愿者的血液样本和这位美国患者的配型在一些基本位点上是相合的。这对患者无疑是莫大的惊喜―――生的希望终于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吴渝。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吴渝,这还只是初步匹配结果,接下来,他们希望征得她本人的同意,再次抽出更大剂量的血样,进一步进行高分辨。如果有更多位点能够匹配,一条生命就真的有救了!

这时候的吴渝,还沉浸在“缘分如此神奇”的惊奇和喜悦中,一直到现在,她还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其实很平凡、也很普通:“我很高兴自己能为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正受死神威逼的同胞尽一份力。这是一件多么神圣而神奇的事啊!”

可是,在回到需要具体行动的现实中后,吴渝还需要做一些事。

首要的事,就是回家做通父母的工作。吴渝说:“我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爸爸妈妈非常疼我。高中时,我开始了住读生活。从那时起,妈妈就常常炖上美味的汤,不辞辛苦坐上两小时的车给我送来。我自己的事,妈妈甚至比我本人还操心。遇到这事儿,心里想着还是一定要让家里放心。在听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解释后,我明白了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方式和原理,回家后原原本本把这些情况详细地告诉了父母。可是我不知道,处在爸爸妈妈的立场,他们能理解吗?一说到骨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那是命根子。有种荒谬的说法,‘骨髓骨髓,敲骨吸髓’,听听都吓死了。可我爸妈即使不信这个,说不定也会从保守立场出发,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冒这个‘险’了。”

可是吴渝可以放下她心里的那块石头了。吴渝的事,好多亲戚朋友都听说了,出于关心,有人劝吴妈妈别让自个儿女儿去“受这份罪”。可是父母亲不仅很尊重她的意愿,而且妈妈还担当起了“解说员”。遇到亲戚朋友关心吴渝捐献骨髓的事儿,吴妈妈就会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解释这些原理。

高分辨的结果出来了,专门送到美国去样检的结果也送回来了―――都是“全相合”!这3个字,太好理解了,吴渝与那名期盼着救命之血的美籍华人之间的“拯救工程”,到了最实质性的阶段。

吴渝对记者说:“济世救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你知道吗,妈妈本来很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在家里被亲人劝说着,我填报了师范院校。可想来想去,我还是舍不了读医科的梦想。回到学校,我就把志愿改成了医科。”

终于到北京了,在一星期之内,吴渝再次接受了体检。为了把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引到外周血液中,她还接受了动员剂的注射,并分两次接受了共10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从全身的血液中分离出近150毫升粉红色的干细胞悬液。

跨国生命接力赛进入最后一站。2004年6月29日上午11时42分,中华骨髓总库主任洪俊岭将装有吴渝150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液的“生命之箱”,庄重地交给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细胞实验室主任约翰・麦克麦尼斯。3小时后,这承载生命与希望的“爱心骨髓”被送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用于延续病床上一位华裔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为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无私捐献干细胞,这是生命的礼物!”麦克麦尼斯在交接仪式上感慨地说。面对这样一份贵重的生命礼物,面对这样一个勇敢的年轻姑娘,他深深感受到了“爱无国界”的含义。

他饱含深情地读了受益者―――大洋彼岸躺在病床上的蔡先生给吴渝的信:“我真诚地说声谢谢!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感谢你。今天,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你的慷慨、仁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吴渝也将同样一封催人泪下的信给了麦克麦尼斯,请他带给病床上的蔡先生。信中写到:“伴随我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到达的是我对你最诚挚的祝福。我衷心地祝愿你早日恢复健康。是缘,让我们有着相同的‘生命密码’。我非常高兴,能用我的造血干细胞带给你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生命祝福,让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之精神永远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因为有爱,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

是啊,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宝贵。吴渝说,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孩。“我全身的血液在采集机中进行了一次旅行,它能拯救蔡先生的生命。这份珍贵的人生经历,让我觉得很自豪。”

去年6月29日,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彭 云,代表总会向“爱心大使”吴渝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去年11月26日发行的中华骨髓库纪念邮票上,年轻的中共预备党员吴渝向美国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的神圣一刻让世人铭记……

今天,吴渝依旧和同学们一样,总是匆忙地穿上白大褂赶往实验室;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希望掌握好每一个病理特征……

第11篇

1993年笔者曾走访过位于华东地区的一个档案馆,该馆新建馆楼面积3600m2,已建有10年。笔者了解到那里的档案干部政治、业务素质较好,但普遍身体较差,即使没有明显病症的同志在工作时间里也感到身体不适。而与之相近(直线距离约2公里)的另两个档案馆则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在该档案馆工作的16名同志逐个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人中除1人系中专毕业学历外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20~45岁之间,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2~22年,有8人被医院确诊有明显的病症,有7人曾住院治疗。在有病症的人中,直接接触档案工作的同志居多,行政管理干部较少。其病症也呈多样化,主要为:肺气肿、贫血等多种常见病。经过调查了解,笔者的确感到应该对其成因进行研究,辩证地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切实提出解决的办法。

文中图表显示的是1983―1992年该档案馆干部身体情况及1993―2002年干部调离后的身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同一个档案馆的干部身体状况这样差?

问题二:为什么同一个档案馆的干部调离的这样多?

十年中,笔者不断跟踪了解,发现原来的16人中,有11人调离(含退休2人)。其中担任过组长的人全部离开本馆,地方毕业的大学生全部调离。

问题三: 为什么干部调离档案馆后身体痊愈这样快?

十年后,笔者再度跟踪这部分同志,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发现大多数人离开档案馆后身体已恢复健康,留任的干部的病症依然存在。

二、档案人员易成病原因分析

在对这个馆人员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这个馆库房温湿度尽管接近正常,但库房有刺鼻的混合气味,在库房工作时间稍长双眼刺痛、流泪。由于从未对空气质量进行过检测,还不清楚库房空气质量是否达标。从被调查中人员的反映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单调、重复性的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成病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外界环境对大脑皮层刺激较少,大脑兴奋区不容易被激发,使得兴奋区不活跃,大脑皮质抑制状态就相对稳定。档案馆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复性的工作,由于很多时候是在年复一年地重复某项具体工作,每天像一滴水一样相似,自然就容易产生“一张档案桌,十年冷板凳”的感受。外人对档案工作不重视,自己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工作人员尤其是一般工作人员就感到提不起劲。时间一长,容易精神郁闷,易生病。

与此相反,一旦有休假或出差等暂时性的环境改变,由于大脑皮质的兴奋,引起了交感神经的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又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两者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使心脏搏动加强加快,使血压上升,同时又使肌肉和皮肤血管扩张。这样,人就显得特别有精神。因档案馆领导容易被人重视,外出的机会也多,交感神经的兴奋点经常被激活,不容易心理疲劳,郁闷的机会不多,生病的概率也少。

前些时,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出:要防止“计算机面孔”。指出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人容易呈现呆滞刻板的面孔,影响面部肌肉的发育等。因此,档案馆人员反映单调、重复性的工作是他们精神不振的原因之一。

(二)运动量少,免疫力下降是档案工作人员的成病原因之二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档案馆的同志多处于少运动的环境中,一坐一天,一坐十年甚至几十年。据统计,人体在安静时,参与周身循环的血液占全身血量的55%~75%,其余贮存在人体血库肝脏等器官里,肌肉的毛细血管(每平方毫米有的几千根)大部分都关闭着,而人体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活动的加强,需要消耗许多能量,为了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大脑就会指挥血库的血液流入血管,增加全身的循环血量,心脏跳动加快,收缩加强,肌肉里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比平时多增加20~50倍,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流过肌肉组织的血量增加,肌肉内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加,蛋白质的增加又使人体免疫系统得到改善,人体防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人体质量也会提高。

在档案馆工作的许多同志,运动量少,使得身体各器官受力不均,由此,局部或器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脊椎病、痔疮、肠胃病等办公室职业病,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库房里不清新的空气环境是档案工作人员的成病原因之三

由于档案馆建筑要求防光、防紫外线、防灰尘、防有害生物等,所以,其密闭性一般比较好,这对档案保护来讲是非常有益的,但对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来讲,就会感到有所不适。因为新鲜空气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减少,工作时间一长,脑部就会感到昏昏沉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缺氧,就容易形成暂时性的脑部贫血现象。由于库房和工作间通风不畅,建筑的密闭性能太好,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就高,又反作用于人的呼吸系统,造成长时间在库房中工作的人员会感到头昏、头晕,这也是成病的原因之一。

(四)档案制成材料本身容易产生霉变,而不良的习惯是成病原因之四

档案制成材料,大都是由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构成,由于外界不适宜的温湿度和有害气体等作用,极易产生霉变和大量细菌、霉菌。医学界经过对霉群的分生孢子研究证实,物质发霉后产生的各种霉素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环氯霉素和展青曲霉素等都是极易致癌物质,而上述霉素孢子,都有耐高温、喜潮湿的特性,一般的熏蒸不能破坏其毒素,简单地用肥皂洗一下也是不容易杀死的。而档案馆个别人员工作结束后不洗手,甚至还有蘸口水翻文件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是病菌的污染源。

(五)职称、职务等实际问题没能得到合理解决是成病原因之五

俗话说,危害健康甚者莫过于生气,尤其是怒气、怨气、窝囊气。对在档案馆工作的同志来说,一般不会生很大的气。但是由于档案部门选人非常严格,凡是进门前一般都得“验名正身”,是各个部门的佼佼者或成绩优异者。但进门后却发现在档案馆里,很难成为高、精、尖的人才,个别同志还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冷落感,感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的同志在职称、职务等实际问题上没能得到合理解决,就容易产生怒气、怨气、不服气。这样的状况时间久了,也易产生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在对档案馆调查中,很多当过中层干部的、地方大学生或有些特长、才气的人属于这一类。在不被重视后,要么生病、要么走人。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里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冰水混合为零摄氏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生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水是澄清透明无杂质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经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根据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说,不良的精神状况也是易成病的原因。

三、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各单位要开展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增强档案馆人员的体能体质

各级领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档案馆人员参加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学习、登山、游泳、郊游、文艺演出等活动。坚持工间操制度,要把不断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身体素质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二)积极提倡有益健康的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卫生习惯

进入库房要戴口罩,工作结束后要洗手,坚决克服蘸口水翻文件的不良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

在我国现阶段档案馆人员是吃“皇粮”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这与部分企业倒闭、人员下岗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不看到这一点,就容易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要提倡积极上进的好风气,提倡比贡献、比学习的精神,使正气蔚然成风。

(四)注意改善库房工作环境

库房空气质量要达标,温湿度要控制在标准以内,把改善工作环境放在工作的首位。

(五)加大检查监督机制

各级领导在检查工作中,不但要看档案馆工作干得怎样,还要了解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要把关心档案馆人员的健康作为领导者的责任。

档案馆的工作性质,虽然在充分调动肌体活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并非那么可怕。医学实验表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可以起到抑制霉菌,杀伤不良细胞的功能,所以,关键是注意改善档案馆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人员自身免疫力,养成有利于健康的工作习惯。这些方面做好了,就能达到提高防病抗病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坚持传统的三段学习法基础之上,再通过实验训练,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载体,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理学;医学生;学习;体会

作者简介:杨镇源,从事生理学教学研究。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对于大多数医学生而言,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是令人困扰的一件事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以为坚持传统的三段学习法: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符合人类大脑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当今依然是经典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实验训练,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载体,以提高学习效率。

1 重视传统方法,坚实理论基础

1.1 坚持预习,达到感知

预习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1]。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初学者来说是抽象而不容易理解的。我们需要结合已学的解剖学知识并充分地调动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去加以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方不可忽视预习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就不能更多、更清楚地弄清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前面的知识未能很好地掌握,后面的就困难更多,因此就失掉了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于是就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全盘皆输。我们只须坚持预习课程,对知识达到整体的感知。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对半解和未解的知识点作以标记。从而可以在后续的听讲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要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等知识,将结构与功能活动统一起来。

1.2 课堂听讲,加深理解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运用自身的认知系统,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已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的接受完全的全新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有侧重的进一步的理解吸收。我们对知识点有熟悉的似曾相识之感,就不会从心理上产生畏难甚至排斥、放弃的情绪。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帮助我们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理解层次,并能掌握这些知识点。进而,能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更利于培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听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对预习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进而达到记忆;对半解和未解的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并掌握。所以全身心地认真听讲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预习和听讲的紧密联系均十分重要。生理学的学习更是不能例外。当然,教师们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尽力做到易化知识内容,使之通俗易懂,尽量运用“学生化”的语言来阐明问题和理论。并设计一些科学、合理可行、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创造能力。例如:李香兰等[2]探讨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互动式教学法”。其具体作法是同学以“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

1.3 加强复习,促进记忆

通过课堂听讲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所学内容,大脑的识记达到了一个只是兴奋点。但是,在此基础之上要达到记忆的程度,还需“趁热打铁”。这就需要在课后完成一些针对重点难点的练习题。题型应当囊括常见应试题型,尤其是多项选择和辨析题型的练习。通过习题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分析判断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达到理解记忆。杜武英等[3]建立了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类国家题库引导习题训练以及干预式国家题库出题考试的教学和考试方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培养实践技能,加强理论知识

生理学是实验科学,加强实验环节,能体现学科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积极利用实验环境,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如做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实验时,通过分组播放录像、示教、操作和考核,我们应真正理解血压与心音的形成机制,掌握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血型测定时,要学会提出问题。“配错血将会造成样的严重后果”,进而严肃了实验态度,严谨了实验操作也自然会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做血液凝固实验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何术前总要对患者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四项”、“皮肤受损伤口流血为何不需处理过一会儿自然会凝血”,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地思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科学地探讨,提高了实验学习效果。实验训练不仅在于帮助我们验证、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例如:通过动物实验时,我们学会正确的外科基本操作;做人体功能测试实验学会了规范化的测血压、听诊等临床基础操作技能。从而把基础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操作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使我们明白,所学必有所用。

3 利用信息技术,深化理论认识

生理学知识很抽象,传统的板书、挂图、投影仪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学习可增强感性效果。如心脏的泵血功能、尿液的生成、肌细胞的收缩等重点、难点的知识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和展的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形式出现在面前,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明白。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排除畏难心理十分关键。上述几个方面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步,对于生理学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延而广之,对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玲爱.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2 李香兰,崔勋,金元哲. 浅谈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3-764.

3 杜武英,汪萌芽,潘群皖. 生理学国家题库考试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35-736.

4 陈光倩.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