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诊断论文

实验诊断论文

时间:2022-11-19 20:4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诊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验诊断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六年制留学生37名,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生38名,两组学生均在第七学期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

1.2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学生基本信息,同时对教学授课大纲、授课内容、学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两国学生的差异及授课效果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国际学院留学生共37人,其中男生23人(62.2%),女生14人(37.8%),平均年龄(21.7±1.2)岁(20~24岁),其中来自阿富汗2人(5.4%),巴基斯坦8人(21.7%),加拿大14人(37.8%),孟加拉国10人(27%),肯尼亚1人(2.7%),英国2人(5.4%)。37名学生中华裔留学生1人(2.7%),英语流利,个别学生可用中文交流。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七年制本科生38人,其中男生17人(44.7%),女生21人(55.3%),平均年龄(21.1±0.2)岁(20~22岁)。两组学生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2.2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

两组学生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及实验见习学时相同,均为27学时和18学时。

2.3师资队伍

参与实验组教学的教师共1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名,本科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名;参与对照组教学的教师共7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本科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授课教材

实验组授课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ClinicalLaboratoryDiagnostics》(康熙雄主编,北京),参考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对照组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北京)。

2.5授课方式

实验组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幻灯均为英文;对照组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授课幻灯为中英文双语。理论课授课方式均为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提问;实验课授课方式一致,均为教师先进行实验讲解,然后示教,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随时提出问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由教师进行总结。从理论授课课堂情况来看,对照组课堂秩序较好,授课中没有提问的同学,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课后1~2名学生提问,实验组课堂活跃,授课过程中有2~3名同学提问,但课堂走动人员较多,授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实验课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较活跃,实验积极,参与性强。

2.6考核情况

实验组考核成绩(70.89±4.64),对照组考核成绩(80.3±7.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学院留学生教学

实验组中的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对英语的熟练和掌握程度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但是他们虽然在中国学习了一年汉语,汉语水平仍然较差,因此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能够无障碍的与留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为国际学院留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90%以上为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为高级技术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工作经验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但是英文授课必定不同于中文授课,加强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仍是每年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首都医科大学每年都会组织英语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外语专业的学习以及给留学生授课的授课技巧。同时每年还会针对本专业教师举办“检验诊断教师培训班”,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及授课技巧;教案书写及幻灯制作要点;考试题型解读及出题技巧;教学心理学,促进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检验诊断学教学技能。此培训班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八期,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品牌项目,为首医附属的教学医院共培养青年教师300余名,培训后通过考核颁发《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另外,我们也应该借鉴兄弟院校——天津医科大学,进行《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管理,保证英语授课质量及教学水平。

3.2合理选择教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导向。2010年我学系首次承担2007级国际学院留学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当时教材选用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三轮教学结束后,我们发现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英文原版教材不太符合我们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备课比较困难,另外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为昂贵也是原因之一。为此,我校结合留学生特点,通过与兄弟院校交流,由我校牵头邀请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一起编写了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并于2013年1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紧密结合留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在教材编写方面,尽量贴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多利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我校2010级留学生实验诊断学开始使用本教材,通过和学生及教师的交流,本教材既适用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反映此教材在理解记忆知识方面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们也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包括英文原版的《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鸿利老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3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上比较受到推崇,该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此种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由于文化背景及性格的差异,留学生较中国学生更为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好提问也好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律性较中国学生差一些,课堂随意走动现象比中国学生多。针对留学生这一特点,我们集体备课中充分融入PBL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

4结语

第2篇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第3篇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当时的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用科学方法来证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⑴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⑵要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⑶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⑷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切忌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文献综述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专题讲座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3.9其他还可包括:述评、学术交流、专题笔谈、经验介绍、简讯等。

4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4.1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20字)。

4.2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Objectiv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Results)、结论(Conclusions),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3~5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al”。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100~200字。

4.3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⑴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⑵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⑶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4.4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4.5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结果”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⑴主要的原理和概念;⑵实验条件的优缺点;⑶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⑷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⑸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⑹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讨论”的内容也以精简为原则,要能讲清楚主要的论点,已经谈过的不宜在这一节里予以重复。在结论的问题中避免以假设来“证明”假设,以未知来说明未知,并依次循环推论。

第4篇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肝功能;综合性实验;急性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G642.0;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40-02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chemical test)是用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检测人体标本,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物质组成和代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的学科,其核心是向临床提供准确、有效、及时的检验报告[1]。它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主要内容。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最多的实质性腺体器官,被喻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它参与体内消化、代谢、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是具有重要而复杂代谢功能的器官。为检查肝脏功能完整性、有无疾病和损伤,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许多检查肝脏的实验项目,临床上常将肝脏实验室检查统称为肝功能检查。肝功能实验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某些生物化学指标检测,间接评估肝脏功能,为临床医生正确地做出肝胆疾病诊断、病程检测及疗效观察等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可选择的肝功能指标很多,了解每项检查的临床价值,对评价肝脏功能非常重要。

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一般由短期接触较大剂量肝毒物或肝脏功能不全时接触某种肝毒物引起,病理改变常见于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如化学性肝毒物、病毒感染、免疫性因素、乙醇等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2-5]。本次综合性实验主要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中开设,其主要内容通过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选择2~3个反映肝细胞损伤状况的指标进行检测。

一、实验目的

主要包括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和综合报告的撰写格式;熟悉生物材料样品采集和取样原则及一般要求;掌握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分类、转氨酶分类及其检测意义;掌握ALT、AST主要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初步掌握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二、实验课程基本流程

(一)实验设计

本阶段主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熟悉文献查阅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首先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选择一种化学物质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确定染毒剂量、方式、生物标本的采集时间;确定实验动物、性别、年龄及组别;列出所需试剂与器材清单;样品预处理方法;检测指标、检测方法的选择;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处理以及论文撰写。最终以论文开题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并由专业课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提交一份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

此部分为本次综合性实验的主体部分,包括动物的选择、染毒、生物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需要熟悉或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理论部分要求掌握:(1)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2)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分类;(3)转氨酶分类及其检测意义;(4)ALT、AST主要测定方法;(5)连续监测法及赖氏法测定ALT、AST的原理、注意事项。操作部分:(1)试剂的称量与配制;(2)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编号标记、分组原则;(3)实验动物的染毒技术、生物样品的采集、预处理;(4)赖氏法测定ALT、AST的操作步骤;(5)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

(三)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

一个完整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和撰写报告五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每个步骤均可能产生实验误差,如所选取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是否合适、分析方法及仪器和器皿、化学试剂和实验用水等,还包括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验环境。为了保证实验室提供的分析数据准确可靠,首先必须对上述各方面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和避免实验误差;其次要求同学们掌握生化检测数据(特别是组间数据)的表示方式;在统计分析时,要求掌握两组或多组间数据的比较方法,正确应用三线表;最后,熟悉科研论文的书写格式,以小论文的形式把此次综合性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

三、考核方式

本实验采取分组教学,为最大限度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及团队协作精神,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安排2~3人一个小组,各组可选择不同的急性肝损伤模型。

(一)考核方式及要求

1.开题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急性肝损伤简介,常见的引起肝损伤的化学物质,目前急性肝损伤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哪些?可以采用哪些指标来评价急性肝损伤?

(2)实验设计:根据文献,选择一种化学物质建立肝损伤模型,并对相应的检测指标进行检测;介绍所选择的检测指标、检验意义、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经费预算等。

2.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要求标准曲线线性符合要求,成功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

3.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现状及意义、实验动物选择、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论文撰写要求格式准确、条理清晰、内容真实。

(二)成绩评定

实验设计书写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与技能考核占50%,科研论文占30%。

四、讨论

目前医学院校本科生开设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参与完成整个实验的一小部分,缺乏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不能体现创新性[6]。因而,开设“设计性综合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多种实验技能的掌握,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确认、处理、分析检测、数据的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及结果解释等[7]。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联系临床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临床生化检测实验设计成相对连续完整的从肝损伤模型建立到生化指标检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实践中激发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思考。

建立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开展防治研究的常用方法。相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而言,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技术比较成熟、实验周期短、易操作,并且重复性也较好。本实验课程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模型建立、取材及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通过整个流程即强化了学生对临床生化多种实验技能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我系自在检验医学系本课学生开展急性肝损伤综合性实验以来,带领学生对各种经典的肝损伤模型(比如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进行了验证,此外,积极开展重金属导致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并鼓励其总结部分研究结果写成科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对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强。因此,在开展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开始综合性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基础技能均比较薄弱,在文献查找、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与统计上均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实验不能太复杂,此外要合理安排综合性实验教学时间(灵活、机动,不能与考试时间相冲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克前,王晓春,罗建新,等.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育史话[J].生命的化学,2014,34(2):225-231.

[2]陶莉,陈熙,张程,等.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1):1536-1540.

[3]梁英丽,章叶发,张程,等.褪黑素减轻对乙酰氨基酚的急性肝脏毒性[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2):138-141.

[4]刘晓倩,张志辉,张程,等.单次乙醇暴露对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合成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4):372-374.

[5]石嫦娥,陈熙,张程,等.SREBP-1c激活在细菌脂多糖引起小鼠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12):1227-1230.

第5篇

1.1分类资料统计中的常见错误

对于分类资料的比较,首先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是:(1)目标变量的分类描述之间是否具有等级关系;(2)统计目的是为了明确构成比(率)的差异、目标变量的强度差异、目标变量与分类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还是目标变量在组间的一致性问题。对于无等级关系的分类资料构成比(率)的比较,一般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构成比(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回答两种分类方法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体样本量小于40或有理论频数小于1的方格时,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构成比(率)的差异[1]。对于目标变量为有序等级资料的研究,一般应采用Ridit分析比较多组数据之间目标变量的等级的强弱[2];对于双向有序等级资料的分析,则通常采用趋势性检验分析分组因素与目标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国内的部分检验专业论文,忽视试验设计的特点,忽视目标变量与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关系,忽视专业需求,将卡方检验视为万能检验对分类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造成了统计学结论和专业结论的脱节,极大地削弱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1.2未给出可信区间

任何统计学结论必然最终要回归专业结论。在某些情况下,有统计学意义不一定有专业意义,反之亦然。统计学处理结果的P值,只能反映这一结论犯Ⅰ类误差的概率,并不能体现实验因素引起效应量的变化幅度。因此,如果仅仅在研究论文中报道P值,可能会误导读者,夸大研究的价值。比如,某研究发现了冠心病患者(n=118)血浆载脂蛋白M的浓度为(1.3757±0.1493)ODu/mm2,而健康对照人群(n=255)只有(1.3502±0.1288)ODu/mm2,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但众所周知,载脂蛋白M的检测误差和生物学变异都远大于0.02ODu/mm2,如此微小的差异虽然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并无多大临床价值。如果能列出两组患者载脂蛋白M差异的95%CI,则读者便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断研究实验因素效应的大小,并根据专业判断该研究是否具有临床价值。

2诊断性试验常见的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

对目标疾病进行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因为具有客观、微创的优势,实验室检查在疾病的诊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诊断性试验,评价实验室检查手段对目标疾病的诊断能力,是实验室医学家的重要使命之一。国内检验专业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诊断性试验论文,这些论文都或多或少存在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笔者仅列出以下几点常见设计和统计学错误。

2.1以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

国内开展的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以健康个体作为对照人群,这其实是一种很不科学的行为。健康个体和疾病患者在症状和体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通常无需借助实验室标志物就能进行鉴别诊断。因此采用健康个体作为对照并不足以体现实验室标志物的鉴别诊断效率[5]。正确的对照组应该是在症状和体征上与疾病组高度相似,在临床工作中极易于目标疾病混淆的一类人群。比如,欲评价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能力,对照组就应该设立为肝硬化、肝囊肿、肝炎等一类与肝癌难以鉴别诊断的疾病。此外,诊断性试验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临床代表性[5]。因此,最好采用连续招募的方式确定研究对象,以确保诊断性试验的疾病组与对照组的病例分布情况与临床工作一致。而国内的很多诊断性试验研究,未就研究的数据采集方式(前瞻还是回顾)、病例招募方式、纳入和排除标准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使得读者无法判断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的临床适用范围。

2.2采用参考范围上线作为实验室标志物的诊断界值

对于定量分析的实验室标志物,其诊断阈值的确定应该是充分考虑该标志物在疾病人群以及与疾病人群相似的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充分权衡漏诊和误诊所带来危害。国内开展的部分诊断性试验,忽视上述原则,错误地以参考范围上限作为诊断界值。众所周知,参考范围上限只是反映实验室标志物在健康个体中的分布状况,并未充分考虑其在疾病患者以及疑似疾病患者中的分布状况,因此不宜作为诊断界值[6]。对于定性的诊断标志物,可以直接绘制四格表而计算出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阴/阳性似然比、阴/阳性预测值等指标。对于连续变量,通常需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确定其总体诊断效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将不同诊断界点所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汇总与同一条曲线上,通过曲线下面积反映目标试验的总体诊断性能[7]。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从曲线上选择不同的界点作为推荐的诊断界点。

3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常见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

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旨在分析某种特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原因,为开展队列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思路[8]。国内检验专业杂志刊登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主要表现在:

3.1未采用多参数的分析方法同时分析患者特征与疾病的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从本质上讲属于观察性研究,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可能会同时与多种患者特征有关。因此,如果需要确定待研究的指标与疾病的关联,则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干扰。对于“混杂因素”的排除,一是可以设定严格限制纳入/排除标准或者采用配对的方式进行研究,但这种方法往往增大了研究难度,因此并不常用。目前多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混杂因素”因素作为一个协变量进行分析,以明确在校正了“混杂因素”的前提下,待研究的患者特征与疾病之间是否还存在关联。因此,在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时,应尽可能地详细列举疾病潜在的关联因素,以便在进行在统计学分析时能确定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关系的强弱。国内检验专业杂志上刊登的部分病例对照研究,对受试对象特征的描述十分简单,有的甚至仅仅提供了性别和年龄等最基本的特征,不仅让读者无从判断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因为未能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造成研究结论不可靠。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将所有潜在的“混杂因素”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参数的数学模型(比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多因素校正的情况下,各个关联因素与疾病的独立关联关系[9]。

3.2结果的解释与结论脱节

病例对照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因为其研究的两个因素:患者“特征”(比如胆固醇增高)与“结局”(发生冠心病)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在时序上无法明确因果关系问题。特征的改变与结局的发生之间可能存在三种关联关系:(1)某种特征的改变引发了结局(疾病);(2)结局(疾病)引起了某种特征的改变;(3)是第3个(组)因素同时引起了结局的发生与某种特征的改变,即疾病的发生与特征的改变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国内的部分病例对照研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研究的“时序性”问题,将“特征的改变”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解释为某种特征的改变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实为不科学和严谨的表现。

4队列研究中常见的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

与病例对照研究不同,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是先确定研究人群(队列),然后对研究人群进行随访,记录结局,即研究的观察终点(通常为疾病的发生或者患者死亡)。然后分析患者进入队列时候的特征(即基线特征)与观察终点的关系[8]。队列研究可以在时序上明确“特征的改变”与“结局”的关系,因此较病例对照研究具有更高的论证强度。有部分国内检验专业杂志上刊登的论文属于队列研究(多以疾病预后研究为主)。但是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缺陷,主要表现在:

4.1队列的基线特征、随访方式以及失访人群的介绍不清晰

队列研究的重点在于随访,随访时间的长短、随访频率的高低以及失访率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因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浓墨重彩地介绍随访的方式、频率、失访率以及随访时间的长短,以便读者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者对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高质量的队列研究具在系统综述(systemre-view)中占有更高的权重,是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也更容易在疾病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检验专业同行开展的部分队列研究,在材料与方法中并未详细交代随访的方式与频率,也未交代失访率以及释放数据的处理方式。有的研究为了降低失访率甚至从队列中删除了失访病人数据,是一种极不严谨的科研行为。

4.2没有采用多参数的数学模型分析各个基线特征与研究对象结局的关系

与病例对照研究一样,队列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混杂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纳入研究对象时候,应尽可能地明确患者的“基线特征”,以便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时能够考虑更多的变量。对于队列研究数据的分析,需要考虑到时间对结局的影响,因此一般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反映基线特征与受试对象结局的关系,以Logrank检验分析某以特征与结局发生的关系,最后以多参数的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基线特征与观察终点的独立关系[10]。国内检验专业杂志上刊登的部分队列研究论文,对于队列的基线特征介绍不够详细,让读者无法判断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在描述观察终点的发生状况时,仅仅简单地以“一年生存率”、“一年发生率”等文字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未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展示结果,更没有以多参数的Cox风险比例模型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靠性大打折扣。

5方法学对比研究中常见的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

受经济、地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同一个检验项目,往往会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检验方法学之间的对比实验,评价针对同一检验项目多种检测方法的可比性,为这些检验方法的临床解释提供参考,为不同医疗单位检验结果的“共享”提供依据,最终达到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目前在国内检验专业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检验方法学比对的研究。我们以定量资料的方法学比对为例,浅析国内检验方法学对比研究存在的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探讨正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1对两种准确性均欠佳的方法进行比对

一种新的检验方法之所以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值的差异)是基础。换而言之,这种新的检测方法应该具有“溯源性”。如果待评价的两种方法本身“无源可溯”,那么即使两种方法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也不能说明两种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比如,有A~E五个浓度不等样本,但已知其中某种物质的真实的浓度分别为2、3、1、5、4(单位略),分别用甲乙两方法进行对该物质的浓度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为1、2、3、4、5(单位略),虽然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并无多大临床价值,因为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准确性欠佳。

5.2以t检验进行比对

有部分检验方法学对比研究,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试图以“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均数之间无差异”这一统计学结论来说明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种统计学处理方式是完全错误的。t检验回答的是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出的检验结果均数之间无差异,并未回答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问题。比如,有A~E5个浓度不等样本,分别与甲乙两法进行检测,甲法的检测结果为1、2、3、4、5(单位略),而乙法的检测结果为5、2、3、1、4。若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虽然两组检测结果均数之间无差异(P=1.00),但两种方法并无一致性可言。

5.3只评价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而未评价一致性

有部分检验方法学对比研究,采用Pearson法对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比对,试图通过相关系数来反映两种方法的可比性。这种统计学处理方式也是不严谨的,因为相关性分析回答的是“相关性”问题,而非“一致性”问题。当存在系统误差时,两种检测方法完全可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无一致性。比如,有A~E五个浓度不等样本,分别与甲乙两法进行检测,甲法的检测结果为1、2、3、4、5(单位略),而乙法的检测结果为1.5、2.5、3.5、4.5、5.5。若采用Pearson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1,P<0.01)。但是乙法的检测结果较甲法高出了0.5个单位,因此,两种方法也并无一致性可言。

5.4推荐的统计学方法

对于检验方法比对实验,应该分别从统计学上和专业解释上证实两种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为:首先以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专业意义。同时,进一步采用Bland-Altman法绘制Bland-Altman图,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限度,并且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限度是否符合专业要求[11]。若两种方法的一致性限度符合行业标准(比如CLIA′88)或者一些行业共识。若两种方法的一致性限度已经符合了专业要求,则进一步采用Pearson法或者Spearman法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方程的截距和斜率进行假设检验,分析截距与0之间的差异,斜率与1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就可以从统计学上和专业上同时回答“两种检验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6结语

第6篇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3)数量:3~10个''''一般3个。(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5)用语尽量勿重复''''如在前言或结果中已用过的语言''''讨论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过多的使用“国内外未见报道、笔者、我们”等。

参考文献:应引用作者近年来所阅读的正式发表的期刊或书籍内容''''勿引用内部刊物或资料''''并应遵原著立意不得改动。基础、临床及实验研究引用不超过10篇''''综述以不超过20篇为宜。同时应按各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撰写。

第7篇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外科护理;实验教学;应用

外科护理实验教学肩负着传授外科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养成良好专业行为、职业态度,提高角色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1]。我院自2010年开始,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在外科护理实验操作课中探索应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1.1 实验方案的设计 外科护理实验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无菌技术、备皮法、更换引流袋、造口护理、伤口换药等五个内容。在上课前两周,由老师围绕课时目标,对临床真实病例重新进行编辑,使病例资料更为生动和贴近教学目标,为了加强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了解,还可以提供相关的临床视频。要求学生针对病例资料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围绕课时目标设计操作流程,其实施形式、内容、步骤不限,同时至少针对其中的一条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并深入研究,书写论文。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每6-8人一组,在结合所学知识并查阅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操作实施流程,确定小组研究方向。

1.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在模拟实验室进行,由两名老师参与指导。为了保证课时目标的完成,每组限时十分钟。实验组要用操作展示的方式展现其操作流程,展示过程中要求设定临床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增加角色互动。操作结束后小组派出一名成员对病例进行分析,以幻灯片的形式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阐述,其他组可对该组成员提问,进行辩论。老师在实验课结束前对每组表现进行评价、演示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就当前临床新进展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2]。

1.3 撰写实验报告 各小组实验完成后需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自评,结合老师的评价,书写实验报告,报告中要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方法,同时书写实验心得。

2 设计性实验实施的效果和体会

2.1 实验教学效果

2.1.1 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由课堂表现、操作考试、论文质量三方面决定。其中课堂表现占40%,根据其实验方案是否合理、解决问题是否遵循整体护理思路、实验结果是否详细、实验报告书写质量进行评定;操作考试占30%,在期末考试时,由学生抽签考核其中一项操作,根据评分标准评定;论文占30%,根据其思路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流畅、格式是否规范评定。

2.1.2 学生实验考核成绩 以2009级四年制护理本科生为例,实验教学对象58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52人,平均年龄20岁。实验考核成绩90分以上18人,占31.1%,80-90分25人,占43.1%,70-80分15人,占25.8%。

2.1.3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课评价反馈 见表1。

2.2 实验教学体会

2.2.1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科研能力 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没有规定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为了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查阅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在小组内激烈的进行讨论,通过确立实验方案、制作幻灯片、撰写论文、书写实验报告等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2.2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助于向临床角色转换 实验课以真实的临床病例为架构,辅以临床视频,拉近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要在充分解读病例的基础上确立实验设计方向,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修正实验实施步骤,并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向临床角色转换打下良好基础。

2.2.3 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往的实验操作课,学生仅仅对示范操作进行机械的模仿,缺乏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参与设计性实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课时目标的完成。在期末操作考核中,成绩在80分以上者占74.2%。

2.2.4 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本实验课小组的课

堂表现得分即为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小组成员必须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实验课上的角色扮演和互动,既激发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想象,也较好的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随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环境的变化,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不断修订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具体表现在:(1)教育理念陈旧,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2)培养方案设计中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3)高校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虽然目前的培养方案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怎样做,最后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思路来执行,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缺乏,许多实验开展不了。(2)校内实习方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校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实践教学用地越来越小,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3)校外实习方面,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管理不规范,进入基地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少,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农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就要开始找工作或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考研的学生主要精力也放在复习考试上,因此实践课程学生到课率偏低,毕业实习也不用心,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强化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6]。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目标定位

    结合农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本研究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基础,学会实验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科技论文撰写等的方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体系

    对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翟云龙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教学实验、农事认知、专业劳动、公益劳动、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构成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4]15。周可金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九大环节,即课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课程的教材、实践教学研究、实验中心建设、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践教学改革等[7]。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农事认识、专业劳动、公益劳动、军训及其他活动等12项。其中,前6项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后6项侧重于通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思路

    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培养模式”,其现实选择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下,围绕学生的毕业取向(即就业和读研)的能力条件,将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通用实践能力两部分,以这些能力培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编制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四年大学教育的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见图1)。在图1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通过农学专业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包括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田间诊断能力和科研素质能力四部分[8]118。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比较农田生物典型时期的形态特征,训练学生的鉴(识)别农田生物种类的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农作物主要生育期相关的农事操作技能;田间诊断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能力;科研素质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文献检索、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采集与整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8]119。通用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进入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包括:(1)强化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农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田间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要转换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从传统的专家转变为学生实验的向导与合作者;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生教学实习评价标准;强化教学实习的组织与管理。(2)完善生产实习。建立校内标本园,使学生初步掌握大田作物种植的基本环节和田间档案构建流程;将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建立校外农技推广示范站,使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基本流程;建立学生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与管理。(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校院两级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强化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实行中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锻炼制度,提高其实验技能;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带供试实验材料完成实验项目;允许学生主持的科研训练项目进入实验室。(4)强化课程论文的撰写。本科生撰写课程论文是锻炼其论文写作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明确基本要求,尤其是要掌握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基本思路和技术要点。(5)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可以到校外实验室、相关实习农场基地、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应加快制定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是在规定学制内所有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部署和总体规划,要突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首先,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要与专业总培养方案、作物生产阶段、教学规律和学生基本条件相适应,尤其要注意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实践项目,确定每个实践项目的学时数及考核办法;最后,根据教学日历将总课时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目标串联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项目供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

    (三)实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将现行的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改变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三部分,并制定实践考核的标准,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四)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审核机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要实行导师负责制,论文答辩要实行评阅制,评阅通不过的不能参加答辩;答辩过程要严格程序,答辩不合格的可以组织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若通不过,不授予学位。

第9篇

1调整教学安排精简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实验对医学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上疑难疾病的课题设计、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我们亲自完成的,临床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必须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给初学者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医学课题实验必须坚持诚实、科学的态度,实验操作要严谨,课题的实验数据得到之后必须通过资料分析,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应该强调的是对实验数据结果评价应该客观和科学。论文的写作则要求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严谨、细节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科研阶段中。避免苛求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使学生有造假倾向,应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更要使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应着重从课程规划和学习方法两方面对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前景进行预测。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明确方向,强化职责,勇于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才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和临床人才,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0篇

【摘要】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中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循证医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依据WHO标准[2,3]西方国家有7 500万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年人及1/3 绝经后妇女[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目前治疗PMO的主要药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PMO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无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质量的评价为中药治疗PMO的系统评价提供线索和信息,为规范中药治疗PMO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PMO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关键词为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检索出文献资料两百余篇,精心筛选,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约100篇。

1.2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经确诊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随机分配,并且用有效(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判断指标。含有“随机”“半随机”“对照”“安慰剂”“单盲/双盲”字样的临床治疗试验。

1.3 排除标准凡没有经过随机分配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非单纯西药对照的,有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甲亢、风湿病、卵巢摘除等影响骨代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被排除。

1.4 评价内容按照临床治疗试验循证医学设计的原则对检索到的临床治疗试验文献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随机化方法、盲法、对照、统计学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100篇相关的临床治疗文献。其中RCT文献44篇,占44%,刊登在21种中西医学杂志上,其中登载文献量最多的是《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和《中医正骨》占40%;CCT文献4篇,占4%;非对照性试验文献52篇,占52%。RCT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文献的质量和类型都存在较大问题,SR文献极少,CCT文献偏少,质量也不满意,RCT文献、叙述性研究文献偏多。这些文章的质量和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尽量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临床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从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来看,RCT论文属于一级论证方案,其结果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本次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MO的RCT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RCT论文越来越受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依据。但RCT论文在所有研究论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

3.1.1 随机 随机化分组是使每个研究对象均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以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此在总结实验结果时,随机法要交代清楚,不能仅凭简单的采用随机对照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依据,而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种类的方法,例如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密封信封法、抛币法或中心计算机数据控制法的随机统一分组法等:检查组间的主要临床特点和基线是否可比。在本次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有44篇说明了按随机化分组,占44%,但只有2篇文献说明了具体的随机化方法,对随机分组后各研究组间基线可比性作统计学检验并报告相应P值的文献则较少(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报告相应P值的12篇,占27.3%),使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对照 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采用严密的、合理的对照设计来控制抽样误差和消除人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间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对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剂对照,但均没有说明安慰剂的外形、颜色、大小、味道等是否与试验药物一致。

3.1.3 盲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较少,采用单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双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献都没有具体交待盲法的执行情况。

3.2 样本含量为保证实验质量,在设计时就应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适当的估计,因为样本量过小会降低实验研究的把握度,影响到实验结果向总体推断的精度;样本量过大,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给实验的质量控制带来更多的困难。在本次研究中,90%文献均没有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具体的计算。

3.3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研究对象的明确限定是防治性临床研究结果能否被正确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诊断标准应力求准确无误,最好有客观指标。通常是根据WHO或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的评价除了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或实验室方法外,对临床的检查和询问也应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应有客观的标准。在本研究的RCT文献中,38篇(占90.9%)规定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只有2篇文献(占4.6%)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有40篇文献(占90.9%)使用了评价PMO疗效的客观指标骨密度作为研究指标。但仍有20篇文献(45.5%)采用了尚未统一的疗效和肾虚证积分作为评定指标,使临床研究结果在向外推广和横向比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于药物治疗试验,应清楚描述给药途径、剂型、疗程、药量的增减条件,相关的配套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及中止试验的条件等,以便重复验证。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献均交待了给药途径、剂型、疗程等资料,但只有4篇文献(占9.1%)描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文献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评价,以后未再随访,只有2篇文献(占4.6%)报道了1~5年追踪随访的远期效应。

3.5 统计学方法临床治疗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是用以帮助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可靠程度,即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是否来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单纯机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体统计学方法,从而影响了试验论文的质量。

3.6 本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随机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确、未使用分配隐藏,不实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导致夸大研究结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另外所纳入的研究仅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各治疗方案和各测量指标中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太少,多数方剂仅纳入1个研究,未收集到阴性结果由此可能造成发表性偏倚。

4 结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是最好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医疗决策时遵循科学的研究依据,规范其临床实践行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药治疗PMO的RCT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规范的临床研究离要求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临床试验未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由于中医学过去的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经验或有限的信息,在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为主,在方法学上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应通过采用真正的随机分组方法来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小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随机法。即选择对影响疗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龄、病情的程度等作为分层因素。然后将分层以后的研究对象作随机分组,从而维持这些重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组间的平衡,以增强基线的可比性,并尽量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相等或相近,分配隐藏、双盲的研究设计,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计量单位;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应进行总结发表。从而使研究成为真正的RCT,提高论文的质量及证据的水平。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有较大进展,纵观临床研究资料发现:非常缺少具有统一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统一观察指标、随访时间,大样本、随机双盲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试验的临床研究。没有这样的一种研究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提供临床决策。如何提高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使我国开展骨质疏松的循证医学实践得以有效实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完善临床科研设计和观察,相信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

[3]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port of a WHO [R].Study Group.Geneva: WHO ;1994. Tech.rep.series.

第11篇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3)数量:3~10个''''一般3个。(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第12篇

1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情况

美国临床药学的开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药师几乎都是临床药师[2]。美国的学位要求较高,学制也较长,一般为6~8年,只有获得药学博士学位(Pharm.D.)者才有资格参加执业药师资格的考试,而只有获得Pharm.D.学位和执业药师资格证的才能成为临床药师[3]。因此,在美国Pharm.D.学位是临床药师的岗位准入学位。美国临床药学学生在第6学年开始药学实践,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基础课和药学专业课都合格后才能进入实践阶段。学校在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而实习毕业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4]。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课并不比理论课轻松,而且实践范围很广,专业方向各大学也有所侧重。如:肯塔基大学的实践范围集中在医院、社区门诊以及特殊人群服务机构,专业方向主要在急救药学、社区药学、老年药学、药物经济学4个方面;而加州大学的实践主要在医院、门诊、戒毒中心、家庭护理机构、药物信息中心、慢性病护理中心等,专业方向以药学服务、药学健康政策与管理、药学研究为主。

2我国临床药学的实践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临床药学的概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家对临床用药也越来越重视,在医院等级评价中,明确要求各级医院需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5]。然而,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三级医院的临床药学开展得不够理想。除了受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学制较短的客观条件制约以外,笔者认为也与高等学校对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视不够、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不够规范有关。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合格的、有经验的临床药师是核心人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药学实践活动,其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对学生的药学实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在我国,目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临床药学实践的临床药师少之又少,临床药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6]。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

3建立我国国情下的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

3.1临床轮转实践阶段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针对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7]、医疗机构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我校首先安排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临床轮转实践。临床轮转实践的目的不仅按照医学学生的模式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书写,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患者整体状况的能力和技巧,学习各个科室的用药常规,与临床医师就患者的具体情况讨论用药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最佳个体化用药方案。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轮转既类似于医学学生,但又有所区别。这一阶段我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为26周,结合我校附属医院的各科特点,实践重点在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手外科。这5个科室在我院是省市重点学科,患者多、用药复杂,因此这5个科每个科的实践时间为4周,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2周。临床轮转实践中,要求学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以疾病的药物治疗为核心,制定用药方案。每个科至少要跟踪1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指导和解决所有药学相关性问题,协助医师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用药问题,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和副反应等。临床轮转实践结束后,学生必须向指导老师提交一份包括病例分析和用药分析在内的总结报告。我校规定,总结报告等同毕业论文,不得少于3000字,分为4个等级[8]: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需要经过答辩论证,合格后方可通过。这类似于美国的实习毕业证,是毕业的必需条件。例如,有一个同学在呼吸科实践时,遇到这样的一个病例: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的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师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同时书写了一份完整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技术报告。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我校临床药学学生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2药学各环节实践阶段

药学各环节实践主要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储存、药品效期、药品制剂、药品检验、不良反应的报告、治疗药品浓度监测、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实践时间为14周。其中药品调剂、药品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为实践的重点,每个环节3周,其他岗位为1周。药品调剂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学生在药品调剂实践时发现,由于患者较多,用药交待流于形式,就有学生提出,建议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如计算机、复印机等,设专职高级药师负责各类人员的药物咨询。为增强门诊调剂窗口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也有学生建议咨询窗口增设退药服务,这样既方便患者,也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供了资料来源[9]。医师在临床中由于门诊患者多、处方量大,存在处方诊断、规格、用法空项,也有学生发挥特长,修改微机程序,增设了“如果处方不规范,将自动退回,请医师补充”的环节。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受到临床医师的好评。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了医院药学的全部工作,以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为核心,强化药品质量和安全意识,了解了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工作,掌握了医院药房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医院制剂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医院购入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医院常规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方法,为患者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学会了建立药历和处方点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学会收集药物安全性信息等。药学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药学功底,还为其更好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临床轮转和药学实践后,就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很多学生在实践阶段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问题,但撰写毕业论文时却无从下笔。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在学生完成医、药两个阶段实践后进行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即科研训练课。邀请院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就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易出错的问题进行系统培训。例如,在心血管实践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这是经典的老药新用,它与广泛使用的用于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的作用比较就可以作为一个毕业选题;在药学实践阶段,很多药品需要拆零调剂,如地西泮、盐酸布桂嗪,而如何保证拆零药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经过学术带头人的培训,论文的选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校还聘请了数位优秀的科研管理者就实验准备、实验研究、论文评阅的要点、论文答辩的技巧、论文的书写规范等方面逐项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论文撰写教育。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我院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一般程序,掌握了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能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