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23: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累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来源:文章屋网 )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要求做好名词名句解析,开展自主探讨学习
名词名句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阅读材料与素材的支持,课本上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前知道自己哪句不理解,有针对性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悟性逐步掌握名词名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古词或者诗词意境要呈现相应的教学策略,学生自主解析名词名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形象化的引导,如“相关信息启发”引导,使学生能直观的研读课本的词句,把握作者的主旨思想,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能不断加强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通过学生对诗句的预读,了解到所描述的情景,授课教师可以提出“根据前后诗句的学习,你们可以放大自己的思维,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境,能不能体会到此时的思想?”授课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解析的方向。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词句的有效积累大有帮助,在提高学生的诗词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名言词句的理解性积累。
二、自主探索性引导,逐步提高名言词句积累
名词名句的教学方式是围绕“阅读”项目展开的教学,知识的学习重在对知识的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学过的知识要清晰地与新学的知识形成对比,进行不断地对比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讨论交流和表达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授课教师讲解完某一课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对相关名言词句的理解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此时学生难免会有一些表达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授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而教师则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通过抒发思想和自由发挥达到理解名言名句思想意境的目的,更好的积累。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课内作品时,学生对苏轼的作品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行寻找相关苏轼事迹解读,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词句,其中应该涵盖:作者的思想主旨、所描述的诗人的性格分析等,鼓励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自由发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开展互助学习,加强自主巩固积累
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前主动解析名词名句,课后教师引导复习的步骤,由于各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不同给课堂教学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学生思考理解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性高,学生对语文名言名句的应用认识不足等都给学生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课堂内外互助学习,分组讨论的模式,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重难点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助于学生对名词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与应用。例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为体现学生对教学的深入体验,教师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掌握名词名句,并检查理解背诵能力,根据词的意境提问名句的出处,教师也可实行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名词名句“展开课堂教学”。
四、开展名词名句背诵,强化自主积累能力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熟悉程度,坚持培养背诵意识,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不断背诵相应词句,这样可加深对名言名句的理解。或者教师分配背诵任务,同时阶段性的对学生的背诵式学习状况做出评价,或赞扬或含蓄批评,做到游刃有余,使学生感受到压力的同时而不紧张,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名词名句学习的全面性。采用名词名句综合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积累名言名句的方式与习惯。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与语文名词名句的掌握程度相关的,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评价方面,让学生保证课堂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做好名词名句积累工作。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座谈会活动,一方面缓解一下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注重进行名词名句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同桌间先相互分享自己积累的名词名句,面向全体学生阐明名词名句的思想意境。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情况等最后做出总结,从整体上获得良好的课前教学方法的大总结。
五、结语
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单单传授知识,而是在引导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好学生对名词名句积累工作,同时引导学生课下时常温习学过的名句,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积累的质量与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叶涛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日积月累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日积月累”出自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日积月累”顾名思义是一天天、一月月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动态的,是持续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主要包括“识字、对联、经典诗文、名人名言”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学实践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的方法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
一、“日积月累”几种教学现状
(一)机械识记型。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都采用五步法,第一步读读,第二步背背,第三步抄写,第四步默写,第五步查漏补缺,不会背的继续反复读,不会默写的继续反复默写,直到全部过关为止。
(二)自生自灭型。
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处在相对成熟的教龄段中的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运用的是自生自灭型。因为这一部分老师已经从多年的教学沙场中总结出本版块的考查模式,基本上是填空、默写,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读背,会默写了就不会影响考查考试成绩。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日积月累”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时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读背写,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句话“课后读背,会默写”。
(三)蜻蜓点水型。
部分老师在教学本版块时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如教学第八册P50的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老师关注到“鱼鳞斑”,先让学生读准“鱼鳞斑”的音,接着看“鱼鳞斑”的图片,最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学生虽然对鱼鳞斑有初步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缺少灵动和生命力,学生难以感悟到这民间的气象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盲目拓展型。
部分老师认为“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拓展的内容多多益善。于是,随心所欲地让学生无限制地抄写同类词语、句子或者诗句,学生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教学现状处于困境之中。
二、改变“日积月累”的教学方式
(一)乐积农谚,感受生活乐趣。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几乎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小学阶段“日记月累”涉及农谚的有四次,分别是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另外六册、八册都收集了气象谚语。但是因为农事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紧密关联,因而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八册农谚的时候,我就运用“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明晰依据――故事激趣”的思路开展积累活动。
1.调查收集。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了非常多而实用的农谚。我就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周边村子收集农谚。他们收集到的农谚很丰富,有气象类的,也有农耕类的,这些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很浓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谚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分类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农谚很多,有节气方面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等,类似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也有农耕类的,如“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类似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也有关于风、云、雨等。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角度给收集到的农谚分门别类。
3.明晰依据。无论是什么农谚都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因此,我拓展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农谚相关的科学道理。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风雨不久就来到。”让学生研究燕子为什么会在下雨前低飞?蛇为什么在下雨前过道?它是回到洞里去呢还是从洞里出来透气呢?
4.故事激趣。历史上有许多利用气象的故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教学时先播放《草船借箭》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白机智的诸葛亮在一个早上获取了十万支箭,就是利用了有大雾的天时。有了这个故事的引入,学生就自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
通过实地调查、分类整理、故事激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不仅积累了农谚,还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二)巧积歇后语,感受语言魅力。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虽然短小,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小学阶段歇后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六册、八册、九册、十册,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策略:
1.内容重组。三年级第六册第八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课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就是围绕“神话和传说”的,而且“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等也是关于神话、传说。在教学时采用了单元重组的方法,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日积月累”版块进行整合。
2.情境创设。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运用,运用让语言浑身充满活力,让其更灵动。如学校经常举行各项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人获胜,有人落选。于是就以学生象棋大赛、歌唱比赛为背景,情景模拟相声《妙语连珠》。
甲:你的象棋技术真好,就像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
乙:你的歌唱得也不错,就像高山上打大锣――四方闻名(鸣)!
甲:不提不提了,听说你上次住院了,我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乙:不要紧,不要紧,就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
甲:那就好,那就好,我们说句歇后语就下台吧。
甲乙:唱戏的忘了台词――赶快下台。
内容重组,情境创设都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看图猜歇后语、看动作猜歇后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妙积名言警句,感受人生哲理。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的日积月累都有“名言警句”,涉及珍惜时间、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引导。
1.课堂渗透。语文课堂是名言警句积累运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主题的揭示都可以用名言警句。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课后资料和“日积月累”环节都有珍惜时间的格言。引入时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2.营造氛围。积累离不开良好氛围的创设,名言警句流传至今的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有生命意义方面的,如第八册巴金――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有爱国方面的,如第十一册――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选择相应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食堂、图书室等场地,营造处处有警句,处处有名言的氛围,督促学生时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聚沙成塔,聚腋成俅。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老师应是魔术师,灵活地运用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把学生引向自主积累的美好殿堂,让其快乐地徜徉在“日积月累”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有效提高.教育科学,2012、6.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2011.12语文・小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古诗词名句,积累运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能让人知古鉴今,开启心扉,体味情趣哲理,涵养道德品行,能给人熏陶和滋养,使人终生受益。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
然而,在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朗读、理解、背诵三位一体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连过程方法都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被生硬移植。这还是好的,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甚至不曾正式、完整地上过一节古诗词的阅读教学,直接就告诉学生背诵默写,更不要说是否会用心设计教学,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和传承民族传统经典的使命更是遥不可及了。
这种随意性极强或者老套的教学模式和以会背能默写的机械目标致使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更不要说理解和运用并且养成良好习惯了。
下面是我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1.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上,从对学生的引领上,从古诗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探索新路,改革和创新古诗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吸收并传承民族文化经典,让积累和运用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本能的习惯和自觉的需求。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
2.1 要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2.1.1 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1.2 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2.1.3 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例如: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2.1.4 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
2.1.5 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2.2 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2.2.1 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课堂上,教师先作示范: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4-6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学生在这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2.2 学生写串联短文。
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例如:
(1)绘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环保。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2.3 灵活运用,提升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大胆地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活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每次作文,学生习作中都不乏“引经据典”的佳作,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名句的恰当运用,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才情飘逸。
2.4 开展诗歌朗诵会、唱诗会、写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的引领和日常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给学生展示学习古诗词成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诗歌朗诵会上,为学生的朗诵编配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利用音乐和图片做背景,使学生的美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的情境。在唱诗会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的音乐的引领下自由歌唱,学生唱得很有气势,也很快乐!
总之,古诗词积累与运用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古诗词名句 积累 学生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下面,是笔者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一、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1.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3.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等等。
5.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唐]齐己《早梅》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冬雷阵阵,夏雨雪。――汉乐府民歌《上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梁]王籍《入若耶溪》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
二、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1.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开始第一两堂课,教师率先作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7~10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如修身。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礼记》有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璞玉要经打磨方能成人间美玉,人只有经过知识的洗礼,才能成就美好的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圣人修身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境界。成长的道路上总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即便是君子也会犯错。最要紧的是,知错能改,这正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所给时间视他们对名言的熟悉程度而定。考虑到课堂上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所给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学生的具体操作
学生更多的实践,是写串联短文。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如绘月:
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在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环保:
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水污染使得我们几乎见不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更难得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语文阅读表达能力差,习作中内容空洞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素材这“米”。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
一 、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 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语言材料的积累,光靠教材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五、六篇作文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延伸。低年级,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选择短小精悍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让学生立竿见影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小布头奇遇记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笨笨猪》《狐狸列娜的故事》《米切尔·恩德童话绘本》等有趣的故事书。中高年级推荐名著中的经典场面,激发学生积累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 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小学生,阅读和作文处在起步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低年级主要积累四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中年级积累古诗、成语、优美词句,高年级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甚至逐步学会积累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红楼梦》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 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我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
3. 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责任编辑 邱 丽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积累,做法
上学期我校一次语文检测,其中现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请写出两个关于狼的成语(文中提到的除外)”,学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答“与狼共舞”的;有答“七匹狼”的;还有答“我是北方的一匹狼”的;弄得我们阅卷老师啼笑皆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初中生的答问和作文反馈的情况来看,词汇贫乏、语言过于浅显、词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令人堪忧。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语言积累。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积累词汇。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把该词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相继发言如下: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那无边无垠的麦浪。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这种多向思维的训练的方法,值得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借见。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语感增强了,阅读和表达能力会与日俱增。
积累名言、警句。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积累成语、典故。学习古人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村初中生成语积累匮乏的现状,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如在学了《庄子》二则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资料收集,将庄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语,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准确无误地解释常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教师还要同学生一道辨析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尽量做到不误用。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
关键词:填补空白 续写 日记 积累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难,教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批改,甚至写了下水文,学生也一直听、写、改,可收效甚微,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原因就在语言的积累贫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的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当然要想写好作文,光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二年级开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准备。
一、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想象、补充
课文既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习作例子,往往又留有许多的空白处,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丰富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认识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描写详细的奇石后,针对课文最后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名字想象形状,并模仿写出来。教学《泉水》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还能帮助谁?模仿第二到五自然段进行写话。通过填补,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这样在品出语文味的基础上,同时加强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词句段。
二、 续写故事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仍给人留下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空白","言尽而意无穷",这些语言空子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种葫芦的人经历了"发现虫---不治,不听劝---葫芦都落光了",第二年他再种葫芦,会怎么做,结果怎样?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写《第二年种葫芦》。于是,就有了种葫芦的人不辞辛劳地照看葫芦,除草施肥、见虫杀虫,更为他想出了许多的杀虫办法,同时也体验到收获大葫芦的喜悦。
三、 坚持写日记
二年级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教他们日记的格式,并要求每天将自己一天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我和谁一起做游戏,我当时做游戏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今天遇到什么特别的人、事,特别在哪。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于是二年级下学期就有了《我最喜欢......》一系列的主题日记。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之后,看一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语言生动有趣,也很有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而积累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另外学生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写到日记本,带来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加强自由写话的练习和展示。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就要坚持让学生用一段话来写生活日记,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明白他们看见的、听见的、参与的、想象的都可以用笔记录下来,都可以当做习作的内容。在这种无拘束的状态下感受自由写作的快乐,增强写作的内动力。
在批改方面,我坚持当天批改当天发回学生手中,批改时并不打分数,而是逐字逐句地改错别字、病句,在日记后给他们以鼓励性的评价,小心的呵护孩子们萌发的这种积极性,并大力地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和舞台,如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日记、在家里读请家长签名、张贴在走廊的优秀作品栏等。
四、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学习的课文最多三十几篇,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量是很有限的,跟"大纲"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课外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要广开阅读门路,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空,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
借助学校图书室,组织学生借阅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建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带来自己的课外书,组织同学交换阅读;每周三组织学生收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讲解练习过程中,将遇到的新词、妙句作适当讲解、赏析。学生能从书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练习册上的好词佳句等。此外,我还动员学生走到各楼层,把每层楼走廊上的名人名言都抄下来。
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ABCC、ABCB。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春天、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等。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古诗可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项长久性的,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做好这项工作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创新教育的体现。以下,就高年级的语言训练――小学生凡人小语这种训练,谈一点体会。
首先,凡人小语有其生长的丰厚土壤。生活中的伟人、名言有其名人效应,名言、格言、警句有其神奇的力量,鞭策着人们不断奋进,也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其内容可丰富多彩,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尤其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但是我们在吸取力量的同时,在借鉴同化的时候,我们大胆的可以创新,创出自己的凡人效应。有些时候,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倒出自田野、乡下人之口,尤其道理。凡人小语尽管与名人效应相差甚远,但毕竟是一种挑战,一种创新,一种出自内心的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激励,也是一种劳动的结晶。长此以往,可以使人变的深思,变的成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对世间、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浓缩于字里行间,去鞭策自己,这样更真实,更有推动力,凡人小语可以开出灿烂之花。
其次,使学生形成一个不断积累与理解、创新的良性循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有自己的名言、警句,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理解、记忆,学习语言,然后进行模仿、创新语言,达到厚积而薄发。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使凡人小语也可结出丰硕之果。以下列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没有知识的人将是睁眼瞎”、“小学生的生命是学习”、“好书是学生永远的朋友”……这是学生对学习的独到认识;“老师是雪花,献给大地洁白,也同时滋润了大地”,这是对老师的讴歌;“谁要是不懂得礼貌用语,就是废人一个”,这是对精神文明的呼唤;“上课不注意听讲,就像一只离群的羊羔”,这是对不专心者的警钟;“只要播种,自有收获的时候”,这是何等的自信与坚强,“读书是农村孩子的第一条路”,这里寄托着农村人无限的渴盼和向上。如此种种,朴实中显示出纯净,让我们理解到学生那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所思。
最后,这种方式易于学生接受掌握,省时实用作用大。日月积累,在语言和思维训练上达到由量变到质变,也更是一种恒心与毅力的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在当今众多的报刊杂志之中的边栏,也给学生留出一块用武之地,这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这里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日记中,尤其作业本上,写上自己的一句凡人小语,或没有的情况下摘抄一句名言,既使学生受益,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此举虽小,但小中能够见真情,让我们不妨长此坚持下去。
(作者单位:陕西神木县大保当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作为一项工具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文素材库”。二是隐性积累,这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想的积累,学习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等,这部分内容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过程中却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引导学生有效诵读,通过诵读进行知识积累
诵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方法。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辅中的一些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都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去进行积累,《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要进行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通过诵读之后收到的效果,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班有这样两位同学:一个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在课堂上对于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是这位同学喜欢读书,平常也喜欢抄录一些经典的内容;另外一个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对于语文的课堂学习非常重视,但是只顾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课外知识的积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在期末考试的成绩居然不相上下,这足可见日常的诵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积累,而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注重细节,通过细节进行知识积累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小到字词、读音,大到篇章脉络,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甚至鱼虫鸟兽、日月星辰,无处不有语文知识的存在!可以说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巩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重视细节,从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小事入手进行知识的积累学习。比如遇到好的字词、句子、名言警句、民俗谚语,学生都可以记下来,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交流中能够得到正确的运用。另外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定期对于积累的知识进行复习、汇总、整理,“温故而知新”,学生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就可以对于知识进行再次的复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每天轮流在黑板的一侧写一些成语、名言等等,在写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进行词汇的解释,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词汇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每天写5个,一周就是25个,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积累的词汇就有几百个,而这又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
三、培养学生思维意识,通过思考进行知识积累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在传统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上,而缺少自己的思考,学习到的知识基本都是“死知识”,很难真正的使学生进行运用。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的个人思考。因为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更多的是关注的人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只有这样,他们的语文知识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他们的思维当中,才能够将学习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够实现语文知识更有效的积累。
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积累
纵观历年来的中考作文,年年出现满分佳作,但相对于参加中考的考生人数来说,仍是凤毛麟角。由此,中考作文中的大量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问题主要有:1.构思马虎,审题草率,偏题、跑题现象比较严重。2.中心不集中,叙述详略失当。3.文体概念不清,非驴非马的“创新”之作屡见不鲜。4.语言干瘪苍白,逻辑思维混乱,错字、病句铺天盖地。5.立意陈旧,见解肤浅,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与陈词滥调之作更是不胜枚举。6.知识面窄,胡编乱造,引证单调,张冠李戴,议论空泛无力。7.局促小我,格调低迷,情感颓唐,卿卿我我与自我宣泄之作大有人在。凡此种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考生的积累贫乏是其重要原因。有些同学片面地认为积累是一个浮泛不实的空洞词语,其实不然,积累可以进入到具体明细的操作程序,单就狭义作文应试积累来看,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针对性的积累:
1.卓越人物。一是身残志坚,历经磨难最终有所成就的名人及其事例最受当代考生的青睐:霍金、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这些名人不但对考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运用到中考作文中还可以提升作文的感染力、说服力;二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人生经历、个人际遇、文学成就以及思想风格,都与写作中的某些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积累这些人物的有关信息,对提升作文品质很有益处。
2.历史典故。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些典故的出处,都应加以积累,让它们进入到作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极大地改善作文表达寡淡的局面。
3.诗文佳句。中国唐宋时代伟大诗人、词人的诗词佳句,或委婉豪放,或清新凝重,风格各异,如能恰到好处地镶嵌到考场作文中,既能为考生的作文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又能大大提高作文的文学品位。
4.名言、警句和俗语。
写作中,如能对名言、警句和俗语巧妙的加以运用,在某一段甚至整篇文章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电影《大风起兮》中,汉高祖刘邦欲治韩信之罪,剧本引用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俗语,借韩信之口说出,充分体现了韩信对刘邦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表现出刘邦为稳定江山而欲除功臣的险恶用心,如此一来,整个电影的中心也就显露无余了。可见积累一些好的名言、警句和俗语,并能巧妙运用,对提升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5.优秀的中考作文。将历年中考佳作积累起来,可以作为经常揣摩、参照的样本,从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6.文学形象积累。诸葛亮、林黛玉、阿Q、堂·吉诃德、桑提亚哥、哈利波特等。这一系列人物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传奇性的一生可供学生选用的切入点很多。可以要求学生在每个系列中各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人物进行积累,要求搜集有关他的生平经历、后人(今人)评价等资料,另外还要搜集历年中考作文中引用此人物的范文,体会如何在作文中引用这个人物的材料。
7.“感动中国”人物积累。感动中国的人物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涵盖各种身份、职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是非常鲜活又好用的材料。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这些颁奖词的语言还非常的优美,有感染力,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学习。
8.新闻积累。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作文时把眼界放宽一点,胸襟开阔一点,思考更深入一点。
9.课文积累。课文其实是储存写作材料的一个宝库。而对于必背的古诗文同学们又非常熟悉,运用起来应该得心应手。
10.传统文化积累。主要指导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节日的来历,有关传说、风俗、诗词等),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