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20:0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险家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巨龙闯入城了,大家快跑——”,巨龙咆哮,声音震惊整个城市,大家一见巨龙吓得惊慌失措,整个城市都慌乱起来!
突然,那个探险家站了出来,说:“巨龙,你来这里干嘛,你会破坏这个城市的?”巨龙听了说:“你们这些人类,大量捕杀我们的种族,使得只剩下我这最后一条龙我要为它们报仇!”
说完,巨龙眼冒火光,一声嚎叫,这一声足以让人震耳欲聋了,皇家士兵来了,他们手举火枪,旁边有一个胖士兵拿着指挥旗大喊“打——”砰砰,一颗颗子弹打入巨龙的身体,巨龙疼得不停咆哮!
那个探险家看见了,说“停下,别打了,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条巨龙了,快停下啊——”只见一名士兵叫道“打死他,他和巨龙是一伙的。”只见一门大炮对准探险家“彭”一个炮弹打了出去……
“砰”炮弹击中一个东西,硝烟过后,大家看见是巨龙,他用自己的身体为探险家挡住炮弹,可是探险家还是被炮弹震到已经奄奄一息了,巨龙快死了,只见它的身体化成一道白光带着奄奄一息的探险家飘了起来,飘到天上,人们看见天顿时黑了,白光化作一个星座,星座是一个人坐在龙上面。
可是这件事时隔多年快被人们忘记了,有一天一个人发现了这个星座有一条白光射出去,那个人是第一个人发现星座龙蛋,他捡了回家,他的命运马上改变了,他的命运会重现那个探险家的故事吗……请看下册《人与星座龙神》!
贵港市平南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056班:谢彪
刘雨田:要第五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0多岁的职业探险家刘雨田已经是第五次来喀什探险了,他对喀什噶尔情有独钟。
刘雨田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铁路机关的一名宣传干部,1984年,面对美国人罗伯特・斯柯达要步行长城的挑战,他毅然舍弃了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人。从此以后,他一生都在探险中,完成了80多项探险活动,并几次征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十大探险家之一。
在喀什的日子里,刘雨田从麦盖提县边缘考察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深入到塔什库尔干县、和田河腹地进行探险活动。刘雨田在喀什的探险活动可以说是奠定了他在世界探险家中的地位。刘雨田曾动情地说,不知道是塔克拉玛干成全了我,还是我成全了塔克拉玛干。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探险,便一生都在路上。
雷殿生:喀什是我最关爱的地方
经过四年的艰难跋涉,雷殿生徒步行走了4万多公里,途经22个省、3个直辖市以及港澳地区。这离他的目标还有四年时间,他要用八年时间走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民俗调查、环保、探险活动。2002年9月6日,雷殿生到达了喀什,他说,喀什是他最关爱的地方。
雷殿生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长岭镇。1989年,探险家余纯顺途经大庆市,当时在大庆油田打工的雷殿生与他进行了彻夜长谈,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谈得非常投机。从此雷殿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余纯顺死后,他在黑夜里大哭一场。他默默地开始了探险前的准备,一准备就是近10年。1998年10月,雷殿生出发了,迈出了他长达八年的民俗调查、环保、探险活动的第一步,并且决心打破阿根廷人创下的徒步行走47 988公里的世界纪录。
有媒体称雷殿生为“余纯顺第二”,雷殿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媒体对他报道不报道均无所谓,关键是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在喀什,雷殿生徒步到库尔干县,对塔吉克民族风俗进行了考察。他还试图攀登慕士塔格峰。他说,望着那白雪皑皑的雪山,就有一种拥抱它的冲动。
雷殿生说,喀什是一个民俗风情独特的地方,她的神奇令每一位走进喀什的人留恋。
李传军:脚登三轮闯边城
2002年,踏着秋天的落叶,李传军走进了喀什。这也是一个充满探险精神的年轻人。李传军出生在广西资源县,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1999年祖国后,他就决定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脚蹬人力三轮车走遍全中国,为实现台湾的统一鼓与呼。到达喀什后,李传军进行了大量的民俗调查,他被美丽的喀什迷住了。他在喀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当他听说有很多人都把走完新藏线作为一种最具意义的探险活动时,最后决定脚蹬人力三轮车走完新藏线……后来,他出发了,留下了一个探险者不屈的背影。
林金银:单骑10万公里
这是一个68岁的令人尊敬的老人,他把他的探险活动同国家的荣誉连在了一起,他也把喀什作为他探险活动的一个重要地方。他说,如果探险者不到祖国最具挑战的西部喀什来看看,真的是一件遗憾的事。
林金银老人是浙江省丽水市人,当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他决心在2008年之前要为奥运会做点实事,单骑走遍神州,沿途访问2 008个县(市),宣传“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口号,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加油;同时,征集百万人签字,支持银杏入选国树。
林金银是2002年9月1日抵达喀什的,此时,他已经完成了1.2万多公里的行程。林金银说喀什是他见到的最美的城市,他为边疆人民的安居乐业高兴。9月2日,在喀什二中的开学典礼上,林金银为师生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讲,深受欢迎。林金银的喀什之行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生命因挑战而精彩,喀什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者而诱人。
汪可华:挑战《生存五万里》
汪可华是江苏南京经济广播电台记者,是南京电视台策划的《生存五万里》电视节目中的志愿者,她是1 000多名报名者中经过五轮筛选后定下的三名自愿者中惟一一名女性。他们将完成环绕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壮举,并自己拍摄历险的全过程,行程5万公里。
到达喀什时,雄伟壮观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迷宫式的大巴扎,还有那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汪可华怎么也看不够。在大巴扎上,她体验了一天的打工生活,摊主临别时送给她一条头巾,让她爱不释手。
如果说挑战自己是一种自找苦吃的话,那么汪可华的行为正是这种主动找苦吃的代表。她说在她的挑战之路上,喀什是最具挑战性和魅力的。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汪可华留给喀什的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黄明洪:单骑环游全中国
探险旅游永远是人类一个诱人的活动。在上大学期间,黄明洪就时常望着祖国的地图浮想联翩,特别是祖国西部的明珠城市――喀什是那么地充满吸引力,一个个探险者在喀什的故事令他决定要到喀什看看,而且要用一种挑战自己的形式进行。黄明洪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桥头乡,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立志骑自行车用10年时间环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系统地考察各地的风俗民情。
2002年9月11日,黄明洪到达了喀什,至此,他已骑自行车经过了全国23个省市,近2100个县,行程达12.7万公里。在喀什期间,黄明洪除考察喀什的民俗风情外,还采访了在喀什市的湖南籍知名人士。喀什之行让他终生难 忘……
有一种成功叫做坚持,但是放弃却往往是一瞬间的事。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以为探险家在沙漠中迷了路,而这时的水也很少,众所周知,在沙漠中缺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不过基于自己的经验,他找到了沙漠中的一片绿地,这个他带来了希望,他顺着一株植物根往下挖,因为他相信下面肯定有水源。
就这样,他挖了差不多一米深,但是除了沙子还是沙子,他开始懈怠了,没有了开始的信心,也对自己的经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选择了放弃,渴死在了沙坑边,巧的是也有一位探险家来到了这个地方,他顺着那个坑挖了不到两尺,就有水突突的往外冒。
或许这是一件广为传送的寓言故事,但是它却给了许多人一个教训,因为放弃,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
相遇时,那个场面其实是很仪式性的
记得有位探险家说过,他之所以喜欢探险,是为了把脚印印在之前没有人类踏足过的地方。还有一位探险家说,探险对他的吸引是,他能在地图的空白处填上内容。
其实这些探险家说的都是现象,并没有说出探险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把脚印印在之前没有人类踏足过的地方,或者换句话说,出现在没有人类出现过的地方,为何具有一种让人甘愿为之付出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的魅力?
出现在没有人类出现过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从没有被人类看过,现在被你第一次看到了。第一次看见一个没被人看过的世界,这就是探险家追求的东西。
一次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溶洞——石花洞里,我和几个人一起下到了地下第七层,我们划着橡皮艇过了一个湖,上了岸,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眼前的洞厅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刚刚离开的第六层,却有一个大厅到处都是造型奇特的钟乳、石笋等沉积物,将大厅装扮得像是童话里的宫殿,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平淡的民居。忽然,向导说:“这里从没有人来过。”这句话很神奇,我想到了前面提到的探险家说的话:把脚印印在之前没有人类踏足过的地方。因为向导这句话,我眼前的一切似乎全变了,由平淡无奇变得光彩熠熠。我忽然觉得,这里比第六层那个童话般的大厅更有魅力了,因为那个大厅虽然辉煌如皇宫,但有人去过,这里虽然平淡,却没有人出现过。我开始仔细审视眼前的一切:在头灯的光亮照射处,有一个洁白的圆柱形石笋,它像和田玉那样温润,还隐隐地泛着光泽,原来有薄薄的一层水膜从上面一根石钟乳的乳尖不停地滴下来,如果仔细听,能听到“嘀嗒嘀嗒”的滴水声。
这种石笋太平常了,各处的溶洞里都能见到。但现在它变得非同寻常,因为这是它第一次与人相遇,人的目光第一次看到了它。我的心里掠过一丝快意。
现在我想起这些,开始反思其中的意义。
一个石笋被我第一次看到,这有何意义?为何让我感到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你没看到它时,它早就在那里存在千万年了。是的,我承认,我不是哲学史上那个唯我论者G·贝克莱的信徒,他竟认为当人不去感知一个物时,那个物就不存在。
但是我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迷惑:当我没看到它时,它是这个样子吗?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说法:一件物体或是一处景观,当人类没有看到它时,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自然或者说世界,在人没有看到她之前,她是怎样存在着的,我们无从知晓。比如一座雪峰,她的形状如何?色彩怎样?……有人说:“与后来我们看到她时一样呗。”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经不起分析的。
这种看法不是经验,而是基于这样的推理:自从我第一次看到那座雪峰后,如果后来我再次看到她,她的样子还是那样,所以,在人类从没看到她之前,她应该与我们看到她之后的样子是相同的。但是这种推理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他设定了诸如太阳没有变化、空气没有变化,更重要的是人没有变化等这样一些前提,假如这些前提变了,比如你变了、你的眼睛构造变了,雪峰的样子肯定要变,肯定不是你之前看到的样子。因此,雪峰在人类与她接触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奥秘。如果有一只鹰在她上面盘旋,鹰眼中的雪峰是一个样子;如果一只鼠兔曾向她张望,鼠兔眼中的雪峰可能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这又涉及到了探险。在探险家出现之前,一座雪峰是什么样子?当探险家第一次出现在这座雪峰面前时,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因为探险家此时代表的是整个人类,因为他的身体构造和文化背景与我们一致(当然,如果他是色盲,就代表不了人类了)。当一个探险家与一座雪峰相遇时,那个场面其实是很仪式性的:就在探险家的目光与雪峰接触的那一瞬间,雪峰获得了形状,也有了色彩。这时,“雪峰在人类与她接触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永恒的奥秘突然溜走了。用哲学家的话说:“存在消失了,存在者出现了。”探险家代表人类给一座雪峰“造形”“赋色”,让存在变成存在者、让奥秘变成常识、让遮蔽的得以显露,至此,这座雪峰再也不神秘了。
登山家最大的荣誉和乐趣就是登上处女峰,其实真正的处女峰不是没有人登过的山峰,而是探险家没有看过的山峰,凡是与探险家邂逅过的山峰,就算不得处女峰了。
我想起七仙女的故事,洗澡的仙女被放牛娃看过之后就穿起了衣服。我们看到的世界大都是穿了衣服的仙女,只有探险家走到了离仙女最近的地方,那是神和人的临界地带,但是仙女毕竟是仙女,她在探险家就要看到她的一刹那,就穿起了衣裳。因此,“探险家”这三个字中的“险”,可以理解为“险些看到了奥秘”。
这是我理解的探险家之所以快乐的源泉,也是探险家奔向艰险、不畏牺牲的内心驱动力。
有什么样的认知者,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当人类的代表——探险家没有到达一座雪峰面前时,雪峰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世界是什么样子?
在谈到生态保护的话题时,人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希望人能站在动物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在谈到世界是什么时,人类中心主义却从没有遭到过质疑。
以往的哲学家谈世界是什么时,大都谈论的是人看到的世界。哲学家说的“世界是什么”,其实是“对人而言,世界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地以人类为中心。从苏格拉底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海德格尔“世界是天、地、神、人的四重组合呼应”,哪有动物的位置?
一次在希夏邦马峰下的一处冰川旁休息,我看到一只鹰在云雾中盘旋,它穿云破雾,翱翔在如钻石一样闪烁的雪山顶上。忽然,它停住了,紧接着,它几乎垂直地向下俯冲,我猜测它发现了猎物。但是此时,我却在想:在鹰的眼睛中,这座雪峰是怎样的?它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它眼中的猎物又是什么?在我眼中,希夏邦马峰高耸云端,它的雪峰是几个峰的组合,从一个角度看,雪峰像一个金字塔,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像一个睡美人。雪峰的积雪白得耀眼,我在猜测,鹰眼中的雪峰的形状、色彩是怎样的呢?鹰的眼睛非常神奇,它在往下俯冲捕捉猎物时,能始终准确对焦,否则它就捉不到猎物。鹰在它的世界里自由自在行动,它有着一整套应对世界的方法。
鹰眼中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个世界吗?这个世界与人眼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但我们能说鹰的世界不真实吗?显然不能。它眼中的世界和人眼中的世界在所谓的真实性上是等价的,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其实有多少种生命的感知者,就有多少个世界,世界的模式是无限的。比如色盲者就有自己的一个世界,谁也没有资格说真正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那个世界。“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能在一群生理结构相同、文化相同的生物中谈论。
一次在张家界,我们晚间在森林中赶路,林中一只只萤火虫闪闪烁烁。它们看上去很快活,好像在舞蹈,又好像在嬉戏或者集会。我在想,萤火虫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又一次,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一个洞穴,黄昏时分,洞内的蝙蝠蜂拥而出,像一股黑色的烟雾,向洞外袅袅散去。清晨时,它们又如此这般地返回。蝙蝠的夜晚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夜”是我们人类的概念,但它恰恰是蝙蝠的“昼”。
近些年,一些科学家开始关注动物眼中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鱼的眼睛好像广角镜头,在鱼的眼里,世界变成了球体,各种事物之间的距离变近了。比如鸽子的眼睛可以分辨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鸟儿眼中的圆锥细胞比人类的眼睛多得多,它们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可以想象,鸟儿看到的世界,其色彩远比人类看到的世界丰富得多。
马的视野也极其广阔,但由于马的眼睛分布在头的两侧,无法看到两眼中间的区域,也就是正前方,所以马走路时总是低着头。
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我有一个同事,他总是喜欢在显微镜下观看世界,并且有一整套将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东西拍下来的方法。我看过他拍的世界各地的沙子,原来每个地方的沙子都不相同,每一粒沙子之间也不相同,沙子的组成物有的是珊瑚的遗骸,有的是微小的贝壳,有的是云母,有的是玻璃……真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这是显微镜这种媒介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世界。
“媒介就是信息”,这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观点。这颠覆了过去流俗的观点:过去认为,媒介是传播工具,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其实不是。媒介最后会反客为主,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世界。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媒介是世界的创造者。当然,这里的“媒介”是广义的,报纸、广播、电视是媒介,电灯、手机、电脑、汽车、照相机,也可以理解为媒介。
譬如照相机这个媒介。当你使用它的时候,它就给你创造新的世界,广角、标准、长焦、微距这些不同镜头,能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我们的眼睛其实是一个标准镜头,但标准镜头只是照相机镜头的一种。
长焦镜头能把远处的世界与近处的物体压缩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距离看上去也缩短了。我看到许多由长焦镜头创造的神奇图片。一天晚上,摄影师吕玲珑在四川石渠县的扎溪卡草原上拍到了一张极为美妙的照片:几只白臀鹿站在山坡上,背后是一轮皎洁的圆月,其实用人眼看,白臀鹿离月亮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但是长焦镜头却把几只白臀鹿与月亮叠加在一起了,几只白臀鹿看起来就像是在从月亮里向外张望。这就是长焦镜头与人眼的不同。假如我们人类的眼睛也能像长焦镜头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可以是这样的。
空气、水、玻璃等都是媒介,其实比这些更重要的媒介是太阳。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个著名比喻:将人类比喻成洞穴囚徒。先是这个洞穴囚徒的头不能转动,他看到的自以为真的世界,其实只是影子,是后面的火光把舞台上活动的人和物的影子投射到了洞壁上。后来,洞穴囚徒解除了锁链,他转过身来,看到了身后的火堆和舞台上活动的人和物。但是这时他看到的世界仍然不是真实的,直到他走出洞穴,看到太阳照耀下的万物。柏拉图认为,这时他才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火堆是人造物,火堆发出的光就是人造光,人造光照耀下的世界不真实,只有太阳光照耀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我想去过旅游洞穴的人会同意柏拉图的观点。在一些俗人的管理下,洞穴内往往会布置一些闪烁的彩灯,使洞中的景物变得怪模怪样,当你走出洞穴时,有一种重回人间的感觉。
由于电灯的发明,城市中的夜晚已经如同白昼。现在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光污染。虽然这个概念是由天文学家最先提出来的,因为人造光的泛滥妨碍了他们观察星空,但是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拓展到各个层面,人造光的泛滥应该引起警觉和抵制。
为什么我们不把太阳光而只是把人造光视为光污染?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人类从出现之初发展到现在,我们见到的世界都是在太阳的照耀下呈现出来的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之所以可以交流,可以取得共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太阳。这是人类衡量万物的共同标准。但人造光与太阳就不一样了,它各不相同,五花八门,由它呈现出来的世界自然也就杂乱无章,如果任其繁乱,就会破坏我们对世界的共同认识。
再者,人类的眼睛是从太阳光下进化来的,人造光会对眼睛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
说完了太阳,我们再说一下传播阳光的媒介。我们身处的大气层被称为对流层,光在其中的传播被空气、水汽、尘埃等散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如果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平流层上部,那里空气稀薄,万物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是在更高处的电离层,空间里分布的是更小的离子,比如航天员活动的空间就位于电离层,他们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天空却是黑色的。出了大气层,万物会是什么样子,我没研究,也没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世界是什么,至少取决于如下要素:一是认识者是谁?二是光源是什么?三是媒介是什么?这些要素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世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模样。
我们这样分析一通有什么意义吗?至少可以消除我们自以为掌握了世界、认识了真实世界的狂妄,可以让我们谦恭地、怀着敬畏地面对世界,承认除了我的世界之外,还有他人的世界,甚至还有其他生物眼中的世界。
——读《心灵得先到达那个地方》有感
今天,我读了《心灵得先到达那个地方》,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十五岁那年写的一百二十七项人生的宏伟志愿。果然,他四十四年后,他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完成了他一百二十七项愿望中的一百零六项愿望……,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有人惊讶的追问他是凭着怎样的力量,他总是这样回答的:“你只要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
我觉得,成功是人人渴望的,但是坚持不达到目标不罢休的信念以及未达到成功彼岸而付出的一系列的努力,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究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呢?透过《心灵先得到达那个地方》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了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用自己的生活演绎了一条公式:信念+努力=成功。
首先,我们要有达到成功的信念,并在心灵深处坚持不懈,那么,我们就有了良好的起始,有了源自心底的动力。这就好比心里嵌上了火红的太阳,还会惧怕表面上的雪雨风霜吗?
再就是努力,如果约翰·戈达德仅仅是抱着那气势非凡的《一生的愿望》想入非非,他能在四十四年内实现其中的一百零六个愿望吗?锁在抽屉里的蓝图是空中阁楼,我们要把“许多注定的‘不可能踩在脚下’,就是对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信念+努力=成功,这就是二十世纪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给我们的启示!
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出现了很多的探险家,有张骞、郑和、徐霞客、等等,每一个探险家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后人。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
这就是一个探险家郑和的人生故事,他所流传下来的故事,一直都被后人所流传。
初一:龙松余
我心目中的探险家
今天,我又一次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觉得它写得非常动人。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写的,它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它讲述的是鲁滨逊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荒岛,并通过自己的智慧生存了下来。他在岛上一住就是27年2个月零19天。在岛上,他遭遇了很多苦难,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事件。最终,鲁滨逊凭借着惊人的毅力,顽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收服野人后将小岛发展成一个部落,而他自己也回到了阔别35年的故乡——英国。
看了这本书,我想了很久。是啊,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它不像漫画书那么搞笑,也没有科幻书那么神奇,但是,它却吸引了我。这本书的故事扣人心弦,让我一拿起就想把它一口气看完。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丧失勇气,勇气和毅力是最可贵的,没有它们,你就永远摆脱不了困境,只有付出了,努力了,劳动了,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形劳而不倦”,是《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学问。不倦,“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也。作,用力也;劳,过作也;不妄,不乱也。《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前记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著名的生命哲学。生命的过程,就是运动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运动及生命的劳作。而体育运动则是人类劳动形式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是劳动过程中一种智慧的结晶,是劳动过程中绽放出健康的花朵,是劳动过程中劳作形式的高度升华。而劳动则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方式。《灵枢·脉度》曰:“气血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气血如江河之奔流,停留处便是淤积腐朽之地,便是得病之所。
运动又是一门科学。中国古代的先哲所以提出了“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命题,更多的是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关心。要问世间谁最美,劳动者是最美的。所以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形劳为动,不倦为静。劳者为美,形之美;静者为美,心之美。动静相宜,内外相合,适宜有度的思想又体现了儒家“中庸”之哲学。华佗极为恰当的论述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方术列传》)所以,《庄子·养生主》又告诫我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就是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而无限的去劳作,生命就十分危险了。读完下面这则故事,你自然会更加有所领悟。
这是一个探险家的故事:有一次他到南美的丛林里去寻找古印加帝国的遗迹,雇用了当地土著人做为向导,土著人虽背着笨重的行李,却仍然健步如飞,身体强壮的探险家怎么也比不上土著人的速度,常常让土著人停下来等他一下。等到了第四天清晨,土著人又不急着上路了,这令探险家极为不解。土著人解释道:“那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身体。”这是土著人自古以来的习俗,就是做事要全力以赴,要有那种让灵魂跟不上的冲劲,这是劳动者的乐趣,更是品德。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要让疲惫的身心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复,生命才会有无穷的动力。这宝贵的智慧成了探险家最大的收获。
福利国家的理论建构者英国科学家威廉·贝弗里奇,一生提倡社会福利政策及健保制度,并说过:“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同仁堂少掌门张生瑜突发心脏病逝世,年38岁。网易CEO 孙德棣过劳死,年37岁。在惋惜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现代高节奏、高效率、高压力的社会里,“过劳伤害”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真是:英年谢了春华,太匆匆。无奈歌舞升平应酬多。生有命,诚可贵,当珍重。自是争名夺利几时休。
在白居易《观刈麦》的诗句里,我们见到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那令人欣喜的劳动场面,也见到了“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脱离劳动带给人内心的一种惭愧。所以,富兰克林说:“劳动是幸福之父。”列夫·托尔斯泰说:“脱离劳动就是犯罪。”莱尼斯说:“劳动可以使平时变为节日。” 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说:“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正是因为勤劳,使人类从蒙昧走进文明;正是因为文明,才使人和动物有了区别。
“形劳而不倦”的智慧,就是这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缓缓的流淌着,时时的泛着灿烂而精彩的浪花,释放着繁荣与昌盛的光芒。因为“形劳”,才有了人类的迁徙,一路从远古走来,跨过丛林,越过荒原,声势浩荡,可歌可泣;因为“不倦”,才有了人类的洞穴,才有了山舍村庄,才有了城堡高楼。因为“形劳”,人类才实现了飞翔的梦想,才创造了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话,才有了星球间的探索;因为“不倦”,才让人类的旅行从跋涉的脚步迈上了飞速奔驰的列车、乘风破浪的轮船、腾云驾雾的飞机,才有了宇宙空间站的傲然诞生。因为“形劳”,才有了全球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因为“不倦”,才会追求全人类劳动者的解放。
尊重和爱戴那些勤劳的人吧,这才是人类最真实而高贵的情感。
(伍味子 2014年2月21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
人类学家史蒂文·凯和纪录片导演泰莉·劳瑞带着其他的团队跟从一个名叫保罗·沙龙的向导迈入了亚马逊热带雨林,他们的队伍中混杂着偷猎者,妄图将巨蟒蛇抓住,卖到美国去大赚一笔,由于贪心和狂妄,他们激怒了蟒蛇,展开了殊死搏斗。
2、《狂蟒之灾-搜寻血兰》
位于婆罗洲的原始丛林中,比尔.约翰逊带领着他的探险小队穿行于其中,寻找着一种名为“血兰”的珍稀植物。在记载中,血兰拥有着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神秘力量,“几乎从未有人获得过它”的传闻也令血兰逐渐成为了传说。这一次,受一家著名的医药公司所托,比尔一行人决定揭开血兰的神秘面纱。
3、《狂蟒之灾-魂泣山溪》
用作科学实验的蟒蛇跑出了实验室,到了大森林。商人担心蟒蛇跑回城市造成人员伤亡,请来蟒蛇猎人,这样抓蛇猎人和蟒蛇则上演了一场生死之战。
4、《狂蟒之灾-血之踪迹》
默多克得了骨癌,他的一位科学家给他研制了一种救命血清。一条蟒蛇食用了血清,变成可以再生的大蟒蛇并杀掉了科学家。造成误会,默多克派杀手去取血清,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5、《蟒蛇窟》
蟒蛇窟影片主要讲述了A组的幸运抽奖获奖者赢得了一次梦想假期,去一个看似田园诗般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却发现自己被困在布满毒蛇的岛上的故事。
6、《吃人蟒蛇岛》
几个雄心壮志的探险家,进入传说的死亡森林,从来没有一个探险家能从里面出来,无边的地狱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归宿。探险队在进入森林后立即陷入了极度危险中,吃人的蝎子,吸血的蜈蚣,至死的杀人蜂,凶猛异常的大蟒蛇。对于那些好奇的拜访者,他们将品尝到面对死亡的恐怖滋味。
7、《夺命蟒蛇》
美国一黑社会组织在香港进行一场高科技实验,不料在实验中出现失误,一条蟒蛇跑了出来,大蟒蛇一开始并不食人,还和一女孩成为好朋友,可该组织一心想消灭巨蟒,蟒蛇遭到高压电电击,片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人们高兴之际,一条更大的蟒蛇夺雾而出。
8、《灵蛇舞》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学科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了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单纯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为了更好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巩固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范畴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局限于以前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活动形式,从而导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简单地训练某一技能、提高某项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误区。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如果把活动目标仅仅定位在“口头表达”或“写作训练”上,那么此目标定位就又落入了语文课外活动的模式,显得单一狭隘了。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外,至少还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2)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轻松化解生活的烦恼,积极面对生活。(3)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知道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也是坎坷的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
尽管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文学习中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它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起点不要过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活动。
如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月球的奥秘”,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而是让学生能在“月球文化”中接受洗礼,引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徜徉在科幻的月宫中;也可以完全沉醉在古典诗词里,让文艺作品对学生的灵魂起到美化与慰藉作用。其成果展示可以是知识竞答、科幻小说、科普宣传、模型展示;同时也可以是诗歌鉴赏、神话故事、调查研究等。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其他学科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经常与自然、地理、社会、人类历史等整合在一起来学习,但我们模糊教学的主旨即“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漫话探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所开展的“探险故事,你说我说”“探险知识,小组竞赛”“探险辩论,认识探险”“探险招聘,学会生存”“探险游戏,体验探险”等系列活动中,就涉及到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等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此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并不是以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为最终目的,而是正如教科书要求的那样:(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探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掌握一定的探险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2)通过“探险家的故事”“探险辩论”“探险招聘”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探险活动之我见”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探险,认识探险,寻找探险的乐趣,培养探险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即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观察感悟、表达交流、信息处理、写作能力等诸方面的语文素养。
神舟家园,天堂草原,旅游胜地――这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为人熟知的文化符号。多次到四子王旗王爷府游览,加深了我对杜尔伯特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王爷府坐落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东北24公里的查干补力格苏木,紧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的公路。王爷府由扎萨克郡王勒旺敖日布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主要为汉式砖瓦结构,雕梁画柱,极其精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建成了王爷府家庙,由藏式的两座独贡和舍利塔组成,古色古香,别有韵味。
走进王爷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古树,枝叶繁茂,上面挂满了蓝色的哈达。据老人们讲,这棵古树至少有百年树龄。它虽经时代变迁可仍然苍劲挺拔,见证了王爷府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院落正中央矗立着青铜制成的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坐姿塑像。哈萨尔从少年时代起就跟随成吉思汗驰骋战场,为蒙古族的统一和蒙古帝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神箭”著称,勇敢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驻足哈萨尔坐姿雕像前,仿佛看到了哈萨尔正在张弓搭箭。抬头仰望,王爷府门楣上画有各种关于孝道、忠君、骑射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杜尔伯特部蒙古人作为哈萨尔后裔和属部,在其首领哈萨尔第15代世孙诺颜泰四个儿子的带领下,由呼伦贝尔和外兴安岭一带辗转迁徙到乌兰察布草原建立了四子王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四子部落作为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后裔属部,在清代为蒙古阿鲁部落的重要一支,其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这里至今还保存着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四子王旗历经15代王爷的管理。历史上杜尔伯特部在原乌兰察布盟各旗中级别最高,王爷被封为郡王,长期处于重要地位,原乌兰察布盟盟长基本都由四子王旗王爷出任,因此原乌兰察布盟四部六旗的会盟地一直在四子王旗境内,并建有十分独特的会盟敖包和纪念铁搭,形成了重要的会盟议事制度和集会文化仪式,吸引着国内外许多旅行家和探险家。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2年曾造访过王爷府,并与当时的王爷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照片。
在这里四处盘桓,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四子王旗沧桑变幻的历史画面。我能真切感受到,历经300多年的王爷府已经成为了记录杜尔伯特部历史的实物载体和乌兰察布市过往的重要印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后人珍惜和保护。
(作者单位:四子王旗旗委宣传部)
复活节。我家前面的大潭湾平静极了。连周末常见的水上滑板快艇,都消失无踪。早上我跟平常不同,睡到很晚才起来,部分原因是我刚从欧洲回来,还有时差。女儿爱慈从罗马打电话来。这个周末她挤在梵蒂冈的人群里庆祝复活节。我考虑去教堂望弥撒,涤净心灵。我上一次参加复活节的活动,已经是几十年前了。一九六零年代的往事一下回到心头――我正在爱尔兰耶酥会办的香港华仁书院读中学。
那个时候,我是个不听话、性格有点叛逆的年轻人。一九六―年小学六年级的我读的是A班,自此每年成绩下滑;中学―年级是B班,二年级是C班,最后勉强在毕业时维持在五年级E班。我们昵称自己这班是5A,意思是五年级艺术班A班,给自己打打气。艺术是有好处的,我因此选修了比较多的人文课程,所以后来能到威斯康星读大学,以新闻和艺术为双主修。但是当时香港学生流行势里工科。
新闻和艺术这两个学科带领我进入写作和摄影的专业领域,一九七四年头一次造访中国,可说是我的入行之旅。几十年下来,我有很多机会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些特别令人难忘的博物馆规模并不大,感觉却很亲切。我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担任了五年记者兼摄影,那儿甚至有个内部博物馆,叫做“探险家之廊”。
一九八六年我创立的中国探险学会(CERS),虽然不是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模式,我却一直渴望整理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成绩,加以典藏,好让未来的世代可以利用这些材料,何况有些东西今天已经很难再找到。有形的成果包括笔记、录音、手稿、几千本关于中国偏远地区的书籍。另外还有几千个小时的录影带、精选的民族文化收藏品、大量而且还在增加中的摄影资料――幻灯片总数已经超过二十五万张。
基于以上原因,我开始策划一系列的主题博物馆,规模小而焦点集中,作为我们庞大典藏的储存所。这些主题博物馆也提供教育性的展示,介绍学会最重要的工作项目。目前已建成三所,正在准备要展示的产品的布置,未来几年会成立更多所。别人或许难以想象,小小的中国探险学会,怎么会有听来那么崇高的目标。通过实践,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目标并非那么崇高而难以达到。
其中一个馆以金丝猴和傈僳族的展示,说明自然与文化都是需要保育的重要遗产。滇金丝猴分布在云南和,是特有种。由于盗猎和栖地流失,金丝猴濒临绝种。傈僳族的分布和金丝猴栖地有部分重叠,他们的传统也正在流失。例如,跟打猎相关的习俗在狩猎法规的限制下逐渐遭到侵蚀。过去一百年的傈僳族历史浓缩了五千年的人类史,他们的生活从采集渔猎迅速演变为农耕。因此,我们这个展示特别表现了自然和文化间的互依互赖,以及两者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收集了一整套十九幢傈僳族木楞式屋,拆散后集中运到一个傈僳族村附近重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已经在傈僳族的村落中消失。我们用保存下来的小木屋设置展览,或提供来访游客住宿。我们也提供防水屋顶给每一户傈僳人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并把当地学校翻新,不久的将来会建立一所金丝猴保育中心。
第二座博物馆位于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边缘,在中旬的中国探险学会办公地点徒步可达的地方。该馆的主角是罕见的黑颈鹤及其他高原候鸟。探险学会追踪、研究濒临绝种的黑颈鹤,几乎已经二十年了。这栋式建筑是保存良好的农舍,从附近村落迁来,改成展示馆和观察中心,拥有放眼周围湿地的最佳角度。展览内容会有鸟类标本,也会有图片及文字,说明高原生态系如何提供这些重要鸟种的生存条件。馆内的一座小庙和壁画将描绘黑颈鹤在第六、第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故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三座博物馆位于香格里拉市的旧城。我们取得了山脚一栋老房子的所有权,紧挨着这座欣欣向荣的旅游城市的旧市区边缘。房子有六个房间,我们已经开始动工改造为一座以中国探险历史为主题的小型博物馆。展示内容将集中在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重要探险传统。例如,前芬兰总统曼纳汉的开拓性功绩一一九九零年代之初,他沿着丝路进行了不少探险。其中一个房间将保留给中国飞行史,包括一九一四年第一位华裔美国飞行员的事迹,以及一九三零年代早期从空中拍摄的一套重要影像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越驼峰的历史也会是展示的重点。有一个房间将留给造访中国的女性探险家,很少人知道她们的事迹。虽然我们很谦虚,但我们也可能保留一个房间来陈列中国探险学会的成就!
这些博物馆(包括还在计划中的),都会有一间迷你剧院,会有二十四个座位,针对馆藏的主题播放影片,不论是金丝猴与傈僳族、黑颈鹤与高原候鸟,还是探险家的老片子。事实上,有一对来自美国的摄影家夫妇,过去几个月正在替中国探险学会进行实地摄制,就是在准备这些博物馆的电影。我们也会播映关于中国探险学会多项计划和早期探险的影片。
它们是简易博物馆吗?绝对不然。如果说我的学生时期爱唱反调的脾气还在,那么这些博物馆可说是,一个个都很特别而且不循传统。从童年起我就发现,偶尔走走极端或激进些,能把活力注入乏善可陈的既存世界。我们的博物馆展示一定会放些令参观者讶异的东西。举个例子:每座剧院将有十八个正常的坐椅,可是最后一排的六个座位会是两张木头条凳,这意味着饮水思源,要学会想想白手起家的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