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5:1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搜藏生活温情照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
感恩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家长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一个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和谐,才会亲切,人生才会变得无限精彩。让我们共同记住那句感恩名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作者:张莉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一、生活与学习环境比较
家庭经济条件:偏远乡村经济基础较差,学生生活朴素,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城市学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介于前面两者之间,不少家庭既种地,家长又外出务工,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务农为生。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不少学生中流露。家长文化水平:三者比较,偏远乡村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父母多是务农。而城市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最高,高学历、高收入最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由此可知家长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教育效果的差异。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四、可以采用的做法及建议
(1)减轻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首先需要观念改变。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大胆地支持学校进行“减负”,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综合评价、综合督导检查等措施,引导学校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轨。(2)强化校长、教师的思想教育,转变应试思想,更新素质教育观念,提高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特殊性认识。慎重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从多维角度客观理性的评价学科教师,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适度考核,弱化教师间的过度竞争,引导教师关爱每一个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学生。(3)强化学校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谈“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学校强有力的管理和执行力才行。一是学校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有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次,学校严格地把好教材、教辅材料等征订关,任何教师不允许随便要求学生购买辅导材料。三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通过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等形式打造和谐高效课堂,邀请专家或教研员跟踪点评教学。以上是对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及学习负担对策研究的一些个人观点,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同心协力,家校一体”,切实落实对学生减轻额外的学习负担,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杨晶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第七小学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生 校外时间 研究进展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9-02
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减负等强有力的措施和行政行为,叫停了许多不符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类似于节假日补课、辅导、办班等等不规范办学行为,重新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对学生校外时间的教育问题也就无法回避地摆到了全社会的面前,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校外时间则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探索面对“中小学生的校外使用的问题怎么办?”的应对策略则变得既迫切又有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介绍,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整体认识;二是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明晰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一、文献统计分析
截至2016年6月1日,将与中小学生“校外时间”相关的研究内容:课外生活、课外活动、闲暇生活、闲暇教育作为检索内容,以主题为检索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匹配精确搜索,将三者搜索结果相结合,去除年鉴记录、重复检索、非学术性文章,其中包括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具体检索结果见表1-1。
表1-1 CNKI校外时间相关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项 课外生活 课外活动 闲暇生活 闲暇教育 校外时间
检索结果 166 204 52 60 116
二、文献内容综述
1.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
从表1-1可知,以“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为主题进行检索,所获得检索结果分别是166篇和204篇。对以上检索文献进行归整可发现,对于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学者们的研究有诸多交叉与重叠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研究内容:
(1)意义与作用研究。王彩凤(2013)从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课外活动的充实性、课外活动的自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2)现状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对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的研究,包括课内学习的延伸、课外辅导的研究;其次,是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
(1)关于闲暇生活的研究
闲暇生活,指“按个人意愿休息、娱乐、满足多种需要的自由时间。 ”经过调研,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有以下特点:时间少且分配不均衡;闲暇时间自主性缺乏,内容和形式单一;社会融入性差,个体活动较多;闲暇活动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幸福感偏低;对闲暇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缺少指导和计划。
(2)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
我国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闲暇与闲暇教育的界定。对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冯建军教授认为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 。李雪峰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即闲暇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合理有效地支配闲暇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人们休闲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闲暇教育应该当成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2)闲暇教育的价值。3)闲暇教育的内容。
3.研究述评
纵观学者们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宝贵的价值,研究视角有所拓展,从起初的抽样调查、个案研究拓展到区域或更大范围进行普遍研究,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然而,我国关于中小学校外时间的研究虽然数目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国内对于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评述,符合我国特色的实证性研究较少;
(2)学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方面问题或部分领域的笼统概述,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3)重视校外时间教育的功能性或价值研究,但对具体的校外时间的管理、校外时间具体指导与实施途径研究鲜少。
(4)对于农村学生的校外时间关注度不够,专门针对农村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文献稀少。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校外时间使用、校外时间教育等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进一步开展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占有与利用情况的实证性研究,利用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学生校外时间活动内容、校外时间教育情况调,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上的问题与需求,分析具体原因;最后,在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总结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和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戴斌荣. 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5) .
[2] 陈传锋,王玲凤,陈汉英,俞国良.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 2014(06) .
[3] 王彩凤. 试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 科技视界. 2013(35) .
[4] 陈桂生. 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9.
[5]冯建军,万亚平. 闲暇及闲暇教育[J]. 教育研究,2000(09).
[6] 李雪峰. 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07.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7.
[8]陈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曲阜师范大学,2007.
一、概述
(一)关键名词的界定
兴趣(心理学百科全书):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并且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心理。
运动兴趣《体育科学大百科词典》: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体育兴趣(季浏,《体育心理学》,2010):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二)理论简介及分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如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间接兴趣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
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中心兴趣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体育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二、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输入“体育兴趣”,查阅了2000―2014年相关的硕博士论文444篇,再输入“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在结果中检索,得出硕博士论文0篇,而检索到相关期刊7篇。总的来看,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运动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体育兴趣等方面。
徐霞琴在《对新课标理念下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另外,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也下降。
余贞凯等在《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一文中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内容的形式,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人们对体育的理解等方面;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等措施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贾海涛在《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兴趣培养研究》认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有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体育成绩加分等;主观因素有教师的认知、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学生自身状况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的运动能力,以及影响培养体育兴趣的因素,几乎没有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各个因素对体育兴趣维度的关系研究,本文对两者是否有关系以及关系性程度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
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现实生活中,女生体育兴趣相对较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之间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分别构建体育学习兴趣模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的理论研究和综述性的研究居多,干预性和实地调查、实验性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验证。
2.对于实验性的论文,对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没有实际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具体办法,也没有进行反复验证,只是空谈。
(三)研究工具
1.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评价工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多根据主观判断与研究需要侧重于某些指标,使得无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测量维度还是测量结果方面有很大的主观判断。
2.依据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体育学习兴趣类别与本质,虽然众多研究进行了相关体育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制定及对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但各种测量工具的指标维度、信度、效度不一,?y量结果差异较大。
四、研究建议
(一)电子信息时代,如下载APP体育小游戏,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和设备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跆拳道主要以腿为主,以手为辅,多采用连攻击和快速连贯的踢法组合,非常实用。中小学生学习跆拳道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同时还能学习到跆拳道文化所包含着的一种精神追求和道理。
本研究将通过对郑州市五所跆拳道馆和部分中小学对跆拳道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跆拳道运动进入中小学校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开展跆拳道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建议,旨在为郑州市的跆拳道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一些操作办法,促进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郑州五家跆拳道馆,郑州地区部分中小学校校长、随机抽取的100名中小学生和100位家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体育期刊网、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作者于由于业务关系和论文需要走访了郑州市多家道馆的决策者、教练员和学校校长,获得许多对跆拳道在学校发展有建设性的意见。
2.2.3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为适合本文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针对学生家长和中小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调查问卷。
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问卷主要在郑州市地区的中小学发放,共发放400份(中小学生200份,家长2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7%。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跆拳道运动在中小学推广意义。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儿童是各项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幅度大的特殊时期,由于跆拳道在训练中可以提高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而不重视绝对力量,正好符合青少年身体素质特征,对提高机体形态和促进骨骼肌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而且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好时机。同时跆拳道内容又适应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3.2跆拳道运动在郑州市中小学推广的可行性调查分析
3.2.1跆拳道运动在郑州市中小学开展情况调查分析。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了郑州18所中小学跆拳道运动的开展情况,根据调查分析得出:学校没有场馆和道馆的硬件设施差的有六所占比例的33%;教练的问题,有12所学校,占调查比例的67%。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学校里没有好的场馆和跆拳道教练,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跆拳道。
3.2.2郑州市中小学学生对跆拳道运动喜好程度调查分析。通过随机抽取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郑州的中小学生喜欢跆拳道的有137人,占调查比例的69%,不喜欢跆拳道人数有39人,占调查比例的20%,对跆拳道运动无所谓的有23人,占调查比例的12%。由此调查可以推出郑州市的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跆拳道是十分喜欢的,并愿意去学习这项运动。
3.2.3郑州市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孩子参与跆拳道运动态度调查分析。通过上表可以观察出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非常支持的。对跆拳道的支持度达到了67%。愿意送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占62%,每月愿意为此花费在100――200之间的占有75%。可见,跆拳道在学校的开展和推广是可行的,是有家长支持的,也是学生愿意去学习的。
4.跆拳道运动在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可选择的内容
4.1小学体育课开设跆拳道课程的选择内容。小学体育课开设跆拳道课程的选择内容在小学体育课开设跆拳道课程应根据学生年龄、身体发育、理解问题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那些有利于小学生身体发展的运动内容进行训练。如跆拳道中的冲拳、上攻拳、弹拳、,击肘、顶肘等上肢的如前踢、侧踢、后踢、抡踢、下劈、勾踢、旋踢等等基础内容。
4.2中学体育课开设跆拳道课程的选择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开设跆拳道课程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身体素质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如跆拳道拳法的进攻和防守练习、腿法击打靶子、腿法击打沙袋等各种基础训练方法。并且学习跆拳道的品势,即套路练习(太极一章)和(太极二章)等内容。在掌握基本的跆拳道技术和套路的基础上,可进行简单地跆拳道实战对抗练习。
5.跆拳道运动在郑州市中小学推广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目前学校开设跆拳道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跆拳道道馆严重缺乏、跆拳道师资严重不足制约了跆拳道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5.1联合各家跆拳道馆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和招生,跆拳道馆负责装修场地、宣传和提供教练。
5.2郑州跆拳道协会要积极搭建各道馆间交流的平台,多组织比赛活动和交流活动。可以增加大众对跆拳道的了解和关注。
5.3实现科学知识的现代化。教练员在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转变观念,确立追求新知的意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充实和提高自己。
6.小结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为补充,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国家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作者:邢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3-526.
[4]赵雪,谢华.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37-39.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当前中小学生及家长职业价值观的表现与特点。方法:采用白编的家长期望调查问卷调查了父母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望及对孩子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学生个人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职业的期望及选择职业时考虑的要素。结果:中小学生和家长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及考虑因素有不同的特点,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与父母的选择越来越接近,由理想化转向更加现实和功利。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它体现出一个人把什么样的事物看得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看法和态度。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当前对价值观的研究有对终极性价值观的测量,对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六种基本价值观的相对强度、生活方式问卷,也有针对具体的价值观如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调查等。中小学生对职业的理想在生活和学习中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调查内江市城镇中小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的价值观及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了解当前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倾向及表现特点。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传递自己的期望及价值观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家长的职业价值观对重视家长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施加一定的影响是有利的,同时也可为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在内江市城镇有代表性的中学与小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被试663名及其家长(即这663名学生的长)。
调查工具:通过自编的家长期望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家长对子女在学业、职业方面的期望,以及家长对孩子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学生个人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职业的期望及选择职业时考虑的要素。
调查方法:由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负责施测,在个月之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班为单位的团体测验。(对家长的测试在召开家长会时实施)然后用SPSS10.0的软件包对测试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除家长调查问卷有78份没有交回外,共得到663份学生问卷和585个家长的有效测验材料。
(一)中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期望
调查发现(见表1),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大学教授、设计师,然后是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初中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医生,然后是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企事业中的职员、教育工作者,然后是医生和设计师。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的职业。选择率较低的职业基本上集中在工人、农民、服务人员、护理人员,这些职业都属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
(二)中小学生家长对孩子选择职业的考虑因素
通过调查中小学生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见表2),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施展才能、符合兴趣、社会贡献、国家需要、职业收入、舒适安全、职业名声;初中生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施展才能、社会贡献、符合兴趣、职业收人、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高中生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职业收人、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舒适安全、国家需要、社会贡献、职业名声。
由此看出,在考虑孩子职业选择的期望因素时,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父母都认为施展才能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然后是符合兴趣和社会贡献,而高中生父母也考虑符合兴趣和施展才能,但把职业收人放在首先考虑的因素。
(三)中小学生对将来职业的期望
调查发现(见表3),小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大学教授、其他和演员,初中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企事业中的职员、设计师、其他然后是演员,高中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企事业中的职员、演员、政府官员和记者。
(四)中小学生选择职业的考虑因素
通过调查中小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见表4),小学生对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社会贡献、国家需要、符合兴趣、职业收人、施展才能、舒适安全、职业名声;初中生对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人、社会贡献、舒适安全、国家需要、职业名声;高中生对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顺序是符合兴趣、职业收人、施展才能、舒适安全、社会贡献、国家需要、职业名声。
由此看出,在考虑职业选择因素时,小学生把社会贡献、国家需要、符合兴趣放在较前面的位置,初中生和高中生把符合兴趣和施展才能放在较前面的位置,而且职业收入这一考虑因素的地位开始上升。
(五)中小学生及家长职业价值观比较
1.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首先,大部分父母对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倾向是较一致的,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大部分父母的选择倾向是较一致的,他们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的职业。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大学教授、设计师,然后是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医生,然后是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政府官员、企事业中的职员、教育工作者,然后是医生和设计师。可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对孩子未来选择的职业倾向体现出较为共同的取向,其中,对孩子将来能成为政府官员是最看重的,这也体现了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小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大学教授、其他和演员,初中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企事业中的职员、设计师、其他然后是演员,高中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集中在前三位的是企事业中的职员、演员、政府官员和记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职业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别。
其次,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对其未来青睐的职业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与家长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不同的特点。在家长群体中9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对孩子未来选择的职业倾向体现出较为共同的取向,对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医生等职业的选择比较热衷,其中,对孩子将来能成为政府官员是最青睐的。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较热衷的职业是演员,小学生和初中生有较多地选择了其他,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对于一些职业的种类所属概括性不强造成的,他们会在其他一栏里面写上具体的职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如对于探险家、野外工作者等的选择。
最后,家长和中小学生的相同点在于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选择率较低的职业基本上集中在工人、农民、服务人员、护理人员,这些职业都属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而且,随着年龄层次的增加,在职业选择方面,学生和家长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趋于接近,由理想化转向更加现实和功利。
2.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未来职业选择考虑因素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从选择职业考虑的因素来看,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施展才能、符合兴趣、社会贡献、国家需要、职业收入、舒适安全、职业名声。初中生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施展才能、社会贡献、符合兴趣、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高中生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职业收入、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舒适安全、国家需要、社会贡献、职业名声。在选择职业的考虑因素上,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父母都认为施展才能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然后是符合兴趣和社会贡献,而高中生父母也考虑符合兴趣和施展才能,但把职业收入放在首先考虑的因素。
小学生对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的顺序是:社会贡献、国家需要、符合兴趣、职业收入、施展才能、舒适安全、职业名声;初中生对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顺序: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社会贡献、舒适安全、国家需要、职业名声;高中生对职业选择的期望因素顺序:符合兴趣、职业收入、施展才能、舒适安全、社会贡献、国家需要、职业名声。小学生在将来的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上不同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更多地考虑社会贡献和国家需要,其次是符合兴趣,而初中生和高中生更多地考虑符合兴趣,也考虑施展才能和职业收入。从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来看,中小学生和家长考虑的因素存在着差别,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与父母的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越来越趋于接近,呈现出和职业选择价值观相似的趋势。
在职业选择和考虑因素上,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的选择存在着差别,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在职业价值观上与父母的选择越来越趋于接近,也越来越具体和实际。其中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进一步增加,因此,受社会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更可能是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此举引发社会热议。深圳市一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生课题研究堪称大手笔。虽然学生做科研可能达不到像成人一样的深度,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长远,在于未来,在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探索兴趣、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设置小课题的目的旨在锻炼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孙卿 摄)
学生每年获“科研经费”逾千万元
深圳市教育局2015年首次开展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申报评审活动,最终有600多个学生课题立项,共获得1000多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2016年,共有1317份学生申报材料加入小课题的角逐,最终确定立项了600个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分别为高中200项、初中240项、小学160项。
深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小课题”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基于以问题为中心所开展的研究性小课题,重在让学生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等方式解决问题。
在公示的《2016年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拟立项名单》中可以看出,小课题研究方向主要分为科技发明类、人文综合类及社会生活综合类。其中,小学学段的小课题有“如何面对学校门口的路边摊和广告宣传?”“小学生使用电话手表好吗?”“小学生对二胎的态度研究”“深圳回南天小霉点的研究”等,据统计,小学学段的社会生活类小课题达到60%以上。
中学生的小课题则更有思想,像“宝安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选民心态和选举行为调查”“黑臭水净化中氨氮的去除研究”“深圳市摇号政策的实施与私家车价格波动间的关系研究”“设计洋流运动的基本模型”等。不仅有深入的调研思考,还有自己实操的小发明。
经费仅用于课题研究
1.5万元至2万元的经费,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小数目,他们能花好这笔钱吗?
对此,深圳市教科院做了明确要求:小课题评审结果正式后,课题经费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与程序拨到课题负责人(学生)所在学校,并由所在学校统一管理。课题负责人(学生)在本校课题指导教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计划支配使用课题经费,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课题经费的使用范围限于课题研究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材料购置费、印刷费、管理费等8项。
课题完成后,将按照类别进行验收,中学学段可提交调研报告或小论文,小学学段可提交研究心得、研究记录等,也可提交小发明、小制作的成果。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5年11月,深圳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吴兆斌和他的3名学生申请的小课题“无链条自行车的设计及探究”获得2万元经费资助。从搜集市场上现存的自行车案例到设计自己喜欢的自行车外形,再到亲自动手实践组装与不断,3名高一学生将这款无链条自行车产品迭代了三次。第三代产品不仅没有链条,还同时实现了电动助力和可折叠功能。吴兆斌坦言,虽然第三代产品并不完美,但学生们获得的显然不止于此。
“设置小课题的目的并不是要多大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锻炼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在吴兆斌看来,3名学生对小课题的探索事实上就是一次很好的科研实践课程。指导老师在学生构思改进的过程中,能参与评判可行性、对其思路进行建议等方面,但课题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他们的思路、出发点和角度还是比较灵活的。”
吴兆斌觉得,这笔小课题经费起了很大作用,对像自行车项目这种成本较高的课题无疑是雪中送炭。“以前没经费时,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做类似的项目,但做社科类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成本比较低的项目还行,如果做创意科技类项目经费就比较紧张了。”
虽说中小学生未必能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做课题,但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校长陈显平对这种做法非常认可:“小课题研究突破了校园的壁垒,学生们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去开展项目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阅读、分析、探究、提出观点,不仅促进了思考,激发了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对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学态度、探究精神的培养也非常有意义。”
要给一线指导老师适当激励
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高校所出台的相关改革,针对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僵化、碎片化、不规范等问题制定了相应措施,科研人员有了更大的经费支配权,科研经费管理也变得更加灵活,更好地适应了科研活动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此,吴兆斌也希望小课题科研资金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以小课题“无链条自行车的设计及探究”为例,目前2万元经费已经花完。如果他们想再对自行车进行升级改造,只能靠申请学校经费或自掏腰包。吴兆斌希望经费数额方面可以更加灵活,比如按小课题申请时计划的资金投入来确定经费支持标准,从而更合理地调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