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时间:2022-06-11 11:1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许多学校、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2篇

多年来,我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模式。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用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来丰富德育的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笔者现在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的首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材中有国家的繁荣强大令人瞩目,也有国家的积贫积弱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素材,就会产生爱国主义热情。如《中国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的成功、唐朝的兴盛、明朝时的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的林则徐禁烟运动;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学生心中不自觉地逐渐形成。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成就,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宝贵资料。在教学中,可随时把相关的知识展示给学生。

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天职,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基本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子说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历史教学如果能把道德教育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产生的印象比强行灌输要深刻、牢固得多。道德教育必须与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相渗透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他们道德水平文化的提高。

当然,中学历史德育教育中有效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几种,还有情感陶冶法、说服教育法、对比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史料分析法等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这些方法同样也能渗透德育教育,只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发掘素材,精心设计,真心投入自身情感才能获得效果。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州市第三中学)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前言: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接受德育也是必要的环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既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一举两得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道德品质为榜样。特别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借用每一个和历史有关的知识,和学生探讨一些历史,不要让学生淡忘历史知识,教师要和学生探讨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表达自身的个人感受,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和学生共同讨论历史,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唯有阅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本身就是和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思想进步的力量,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喜爱,让学生面对历史知识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历史德育素材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握好这个维度,有的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做好这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实现。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很难在课堂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在每一节课程中都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共鸣。在历史的教材中不乏德育的正面案例,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他们的事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升学生历史地位,认清道德教学主体

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榜样,勉励自身日后的学习。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反面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引以为戒,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到具备道德的心理素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个人优良品质形成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开始对于道德的认知到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学生道德意志的养成,教师要自始至终对学生的道德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总结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环境,荣辱观的观念注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善、美”进行赞扬,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引用历史中的反面人物作为教学中的素材,用反面教材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于反面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负面思想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口头的论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地开展历史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或者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的热爱。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荣辱观念,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历史的奠基之下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教授历史知识,而应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力,加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为高中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培智.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23.

[2]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150-151.

[3]夏树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J].中国科技投资,2013,(26):212.

第4篇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高效”,如何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德育?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归纳和在此指导下开展的“讨论教学法”的实践及其操作的具体实施,力求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渗透德育的“高效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科素养;高效课堂;学习小组

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历史教材的新思维、新特色,创新历史教学,是“高效课堂”实践下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讨论教学法既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束缚的有效途径,更是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本人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讨论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组织好学习小组

从实际效果看,全班讨论由于规模较大、分工不明确,讨论效果不好,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则好得多,因此笔者确定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作为主要形式,这样小组的组建就成了基础性的工作,从实践来看,没有好的学习小组,就没有好的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成绩差别,配置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一名学困生和两三名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员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方便学生相互熟悉、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制订反馈、激励评价机制

反馈是最好的总结,评价是最好的促进,为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小组间同一个标准,小组内部不同标准,即小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分数,对小组内部主动性强的学生给予基础性分数,当小组内部的成员违反纪律时小组成员捆绑评价、全体受罚。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使全体组员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中强调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也在合作中加强了交流,学会了沟通。

三、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课前研究)

“确定讨论内容,设计好讨论题目是课堂讨论好坏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设计好的讨论题目,对老师来说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敏锐的学科把握能力,选那些存在争议的人、事、物进行讨论。由于是在课堂内的讨论,所以题目设计要结合每学期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难点,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讨论。由于这类题目的评价有歧义,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几种结论?学生在兴趣与疑问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适宜做讨论的内容有: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赵匡胤、康熙、乾隆等人物的评价及分封制、科举制、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而在具体的题目的设计上则要“小处入手”,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讲完相关内容后,可设计“你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或“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是否如此?”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

在解决设计的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时间就是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时间,一般提前两节课下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预先查阅资料、完成小研究并上交老师,由老师进行评阅,评阅后发给学生再进行补充、完善。讨论时间就是课上交流、争论的时间,一般的做法就是讨论进行到各小组都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太仓促会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先讨论完的小组一般要求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或作巩固性的练习。

五、随时关注,必要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展积极讨论的时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的时候,在讨论前老师的主导体现在对课前研究的设计、评阅;在讨论中老师的主导体现在深入多个讨论小组中,通过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思路点拨,或释疑答惑,或严肃矫正以使讨论有序进行,课堂有效展开。例如,在讨论“工业化的起步”时自己在巡堂时发现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内人民的作用上,而对苏联的帮助则涉及较少,于是自己就及时予以提醒,从而打开了学生的讨论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导讨论向思维的深度延伸。

六、及时总结

按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说法,这个环节就是汇报、交流的环节,即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应及时地让各个小组把讨论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对各个小组的交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各个小组应汇报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及其理由,经过讨论小组成员的意见是否一致,还需要提出什么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等。通过交流既可以促使各个小组认真地进行讨论,又可以促使学生把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再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总结: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肯定讨论效果好的,指出讨论不足的,及时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及小组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二是概括讨论中出现的观点,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笔者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深刻感受到此法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又渗透着合作、尊重等德育内容,更在此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在讨论中还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涂筱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

第5篇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以交通协勤、敬老助残、爱心募捐,志愿者服务等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实行“阳光心理教育”引导,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疏通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另外,要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始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学校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向权威挑战,还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次实践机会,使他们都有新体验、新感悟、新收获。

学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要注重经验总结与交流。选拔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学科特色,提供研讨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细节,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辟“德育长廊”让学生得到心灵洗礼。提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件好事,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思考、领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内涵。增设讨论课,设立一些道德细节问题:如路上遇见事,你会围观吗?老师批评人,你看热闹吗?乱扔雪糕棍,你不自责吗?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吗?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但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内化和升华。“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多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人。历史、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物理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识品格教育,审美教育。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感情;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贺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须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当好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参与者、评价者。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实践证明: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6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7篇

被誉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造型丰富多彩、形状各异,其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陶瓷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佛教里的观音、弥勒佛,它们造型丰富、形态千奇百样;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都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他们都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那么,如何利用德化陶瓷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德化陶瓷文化教育,并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间的交流与联系,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艺之乐,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更好地把陶瓷特色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

1 通过陶瓷参观,提高学生的的德育教育活动。

瓷都德化拥有千年陶瓷文化底蕴,陶瓷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陶瓷的发展史,陶瓷商店、陶瓷工厂在德化星罗棋布,屈斗宫古窑址、陶瓷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陶瓷历史文化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让学生领略悠久灿烂的制瓷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古代中国的制瓷历史,不同时期陶瓷工艺的不断完善和现代陶瓷技艺的发展过程。学生身处瓷艺数千年的文化氛围中,很自然的在脑海中产生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参与陶瓷创作,领悟陶瓷文化从行为教育达到由美悟德。

组织学生参与陶瓷生产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从毫无光彩的一堆白色瓷土,如何经过提炼加工、拉坯成形、上釉烧制等工序,最终成为一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的全过程。其实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是经过层层工艺而成的,可以说制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失败,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个实践的过程恰恰对学生磨练意志力、培养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同学们懂得经过这么多的工序,在以手工生产为主导的陶艺创作中,制作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的可贵,陶瓷的完美不是说创作者做到尽善尽美就会一定成功的,最后还要经过火的烧制才能达到完美。所以说陶瓷艺术也称为"火的艺术",一件好的陶艺作品是非常难得的。

3 构建校内外、课内外开放式的德育教育平台

有效结合美术学科特点,以校陶艺工作室作为陶瓷文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陶艺制作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及时参加县教育局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德化县中小学生陶艺比赛,邀请大师开专题讲座,扩展对学生的陶瓷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陶艺教育特色氛围,设立陶艺教育成果展示等宣传阵地,定期展出陶艺图片、活动照片、获奖证书等。

组建教师、学生与陶瓷专家结合,师生互助、学生互助的新团队,挖掘德化陶瓷特色资源,丰富其思想精神内涵,编写有关陶瓷人物、陶瓷器物、陶瓷装饰、陶瓷工艺设计和与陶瓷行业有关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教材。开发陶瓷文化乡土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意识。

通过陶瓷文化的课外和课内渗透,营建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由知立德、由情体德、由美悟德、由行践德,陶瓷文化的德育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弘扬了陶瓷文化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有效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改革标准亦把德育列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人也许会问:对学生德育不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也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责任.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阐述如下.

一、引入数学史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的数学史即数学发展的历史,在数学史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而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 为了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我经常结合数学史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成效.

例如,执教《勾股定理》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首先和同学们说了这样一段数学史:“勾股定理到底是谁发现的呢?在我国称其为勾股定理亦或是商高定理. 而在欧洲则将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驴桥定理. 欧洲人认为勾股定理是他们发现的,而我国则认为勾股定理是商高发现的. 《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周公问商高: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 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字是怎么样得到的呢?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勾股定理在我国早已有之. 欧洲人通过对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最终认为中国的勾股定理发现比他们要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智慧和伟大. ”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通过勾股定理的相关数学史向同学们证明了古人的伟大智慧,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更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引入生活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适当的给同学们说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同样可以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生活故事源于生活,也是同学们颇为感兴趣的话题,生活故事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更可以达到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成效.

例如,执教《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首先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然后说道:“相交线和平行线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一样. 诸如前段时间我们班的两名同学打架一样. 如果大家能够和谐相处,那么他们就会像这个平行线一样,永远不会打架. 打架之后他们就成为了相交线,交织在一起,打起架来. ”这样的生活故事引入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同学们明晰了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生活小故事中蕴含有很多德育因素,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经常会把一些看到、听到的生活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他们对于这样的生活小故事也非常感兴趣.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小故事的引入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方能事半功倍.

三、抓住动态生成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会产生很多动态生成,有智慧的数学教师完全可以精准、有效的抓住这些动态生成时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渗透. 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常用手段,且起到的德育成效也往往非常之好. 例如,执教《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突然发现两名同学争执了起来. 一名同学说正方形是最完美的,一名同学说圆形是最完美的. 听到他们的争论内容我不禁笑了起来,也让我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德育案例. 然后说道:“至于哪个图形更完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 在我的心中圆形更为完美. 大家可以看到:圆是由无数个散点按照一定规律所组成的一个图形,且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等长的. 这好比是我们的班集体一样,大家牢牢的团结在一起. 假如有人置班集体的荣誉于不顾而有利于班集体之外,那么就等于有利于圆外的一个点,如此一来还能完美吗?”听到我这样说,那两名同学也不再争执,其他同学也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这次的动态生成无疑是为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机会.

所以说,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动态生成的重要作用,利用动态生成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女排精神;体育育人;德育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以3∶1的大比分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荣膺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比赛后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这就是对中国女排精神的最好诠释。眼下,全社会都在热议如何传承中国女排精神。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女排精神的内涵,巧妙创设载体,把女排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体育育人的新路。

一、把女排精神融入德育目标之中

德育目标大体体现在道德、思想和政治三个层面,概括起来就是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而女排精神中体现出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也同样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女排精神融会贯通于德育目标之中,用女排精神照亮新时期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生活化、形象化,这样一来,我们的德育目标更接地气,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也就更有底气,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把女排精神贯穿在德育课程之中

如何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大体可以分为文本式德育课程、活动式德育课程、社团实践类德育课程。德育工作者在实施以上三类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好女排精神这一课程资源。

在文本式德育课程中我们可以宣讲女排精神的历史情结,也可以宣讲“黄金一代”的中国女排人的奋斗传奇。在活动式德育课程开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相关活动来渗透女排精神。比如,我可以通过拔河比赛或者接力赛来,让学生感受女排的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精神;通过长跑比赛或者远足活动,让学生感受女排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通过穿越A4纸等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女排求实创新的精神。在社团实践类德育课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如“寒暑假社区义工”“周末帮扶孤寡老人”“学雷锋、献爱心”等,让学生感受女排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把女排精神渗透于德育细节之中

德育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当我们发现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个人生涯规划,我们不妨可以给他们讲讲“铁榔头”郎平的三十多年排坛拼搏历程。她用三十多年的笃定和坚毅追逐了一个梦想,为个人、为祖国铸就了两块光耀史册的奥运金牌,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标杆。可见,树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及时校准自己的人生航向,才不至于迷失在苍茫大海上。又如,当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过程中经不起挫折打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里约奥运中国女排神奇逆转巴西那场比赛给学生来一次现身说法。与巴西女排的比赛,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遭遇战”。过往战绩上,中国女排对巴西女排曾有过18连败的尴尬,过去在奥运赛场上的四次交手也是悉数败阵;里约奥运会,与小组赛以5个3∶0轻松锁定A组头名的巴西队相比,B组的中国队首场苦战荷兰即告负,又接连输给塞尔维亚、美国,跌跌撞撞地小组出线后,马上面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苦主”,艰难异常。这场比赛进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决胜局,比分交替咬住,加上主场巴西球迷并不友好的嘘声,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好在第一局大比分落败的姑娘们最终顶住压力,带来了惊喜。她们有理由雀跃,观众有理由感动,因为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困难时没有放弃,在争议时没有迷失,于绝境中激发了潜能。这就是对体育精神完美的诠释。正是这种临危不惧的态度铸就了中国女排舍我其谁的精神面貌。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法探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这就明确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渗透德育,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不能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能凌空而行,把化学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而要从新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及当前社会问题,结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在化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一部化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发展史,这其中蕴涵着无数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伟大成就。而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更多的是学习、了解先辈们在探索物质奥秘过程中所累计下来的知识,将德育渗透其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中,早在五十万年以前我国人民已知道用火;公元前8000年,发明了陶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巳能铸造青铜器、酿制米酒;春秋时期能冶炼生铁;战国时期能够炼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湿法炼铜及造纸术、制火药等四大发明都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代,我国的化工业飞速发展,合成氨、染料居世界第2位,硫酸、化肥、农药产量居世界第3位, 化纤、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4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重大成果,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功能的核糖核酸;近几年来自行研制并生产的航天材料最终促成了“嫦娥奔月”。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伟大成就都是我国化学工作者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材料的展示就容易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化学史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 渗透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化学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历史,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推理和实验的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初中教材中介绍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燃素理论”从而发现氧气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取植物色素制成酸碱指示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等其他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让学生既能学习化学知识、了解科学史实,又能从中感受到: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失败、挫折,只有及时把握机会,多思考,多行动,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坚持不懈,永不气馁,才可能获得成功,明白“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让学生们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为人类和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努力的情感。

在新教材中,这样的科学史话有多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学

学生对化学实验一般觉得新奇,有的到实验室随便使用仪器,乱拿化学试剂。对此应明确指出:化学反应有一定规律,必须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实验或者尝试,否则不仅费事费物,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如同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遵纪守法,讲公德,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不然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的学生因对化学试剂的腐蚀性、毒性产生恐惧,做实验时袖手旁观,对此要说明化学药品和化学实验看似危险,但只要按正确的操作要求动手实验则是很安全的。这些基本操作都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结晶,有的科学家为此负伤致残乃至献身。作为学生要珍惜这些成果,首先掌握物质一般性质和基本实验操作,才能为以后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在化学练习及试卷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试题“渗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编写化学练习或试卷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工作的一个方面。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引导;德育教育;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自然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二、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1.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

例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为“平民法拉第”。

2.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评析: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方法: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教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图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例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五、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教师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新课标指出:中学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

例如: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中:如何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回地面?请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得出。

方法一: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

方法二: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

教材还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例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13,(02).

[2]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13,(02).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 小学 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23-01

1、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很多新挑战及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了实效性,如果只凭一门思想品德课是无法收获到更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小学美术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的色彩、线条反而容易觉得真实且被理解,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枯燥的理论课完全不同,较为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小学美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是按照实际的教材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美术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互相渗透,在课堂进行德育的融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以此来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

2、德育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渗透

2.1 欣赏名作

名作的欣赏是可以快速提高学生道德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名著的图片或是课外活动带学生去美术馆去进行专题的欣赏。在欣赏的时候要求学生总结这些作用的特点,对艺术品欣赏的同时获得艺术素质的提升。同时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在大自然里,到外可以看到生机,风景优美、万物生辉,这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在自己的思想中激发对于自然热爱的道德修养,让学生知道保护自然的必要性、重要性。

2.2 多媒体欣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运用也是课堂上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最直接明了的方法。因为视频可以以丰富的色彩、完美的音效、动感的影像让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和平鸽》一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和平鸽在广场飞翔、悠闲进食的视频,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带给学生一种博大的情怀。让学生明白并热爱和平,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家,明白为了自己的家的宁静、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德育教育在美术工艺课中的渗透

在小学美术的工艺课中,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抵纸、剪纸、布艺、泥塑等等,大约占到美术课内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制作工艺的时候,不单单要教会学生制作的方法和原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艺术的情操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剪贴风景画的一课中,通过运用彩色的纸剪贴风景画,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河山的教育。与此同时,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物质以及精神的财富,我们周围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教育学生为了之后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爱劳动、爱艺术、努力学习,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美好的明天。

4、德育在绘画课中的渗透

绘画课是小学美术最重要的课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进行作画。在作画的同时有机的结合德育的教育。比如在小学美术课有《民间塑像》一文,其中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塑像,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塑像绘画的过程和配色的原则,而且让学生知识自己所要画的人物的背景及资料有所了解。大家都知道塑像都是一些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人,这样不单可以提高同学的绘画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知道他们为祖国所做的一切。而对于年级段较低的同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我们国家的国旗,让学生学会画五星红旗。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知识它的色彩构成,图画构成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并告知学生五星红旗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可以成我们国家的国旗,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会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

5、德育教育的其他方法

5.1 增加传统地方的美术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来增加传统地方艺术的内容。例如东北的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山东潍坊的风筝、广西的铜鼓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2 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的美术课不单单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在外面开展。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写作。因为不管是哪一种的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自己身在其景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与大自然最为接近,让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丽,用自己的心和笔去作画,去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环保的意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再加上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不可以随便乱扔垃圾,让学生明白美丽的环境来源于人类的保护,需要从一点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