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

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

时间:2023-01-02 00:0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

第1篇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专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中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中专语文教学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关键词】中专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文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对语文材料的个人反应,使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

1. 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重要作用

1.1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1.2 教学中个性化的培养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个性花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这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施行开放性教学,教与学民主、平等,师与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 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生成策略

2.1 应给予学生个性化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有各自的交往群体,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学习上的榜样,他愿意与其交流,汲取知识的营养,除此还能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所以应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书法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上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需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悟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互式立体型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2.2 应该鼓励学生产生个性化疑团。 鼓励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进而宏观地把握整篇课文,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众所周知:提问、质疑、解惑需要借助语言方能“公布于众”,思维与语言的最佳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体验,最终问出个性,答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表现智慧和情感经历。

2.3 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总之,以上说的这些都还需要教师真正的角色转变,不要单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孩子,要知道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都是非常丰富的,就看我们怎么挖掘、探索。扣开他们的心扉,打开他们的话闸,发展他们的个性,得出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个性化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期的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巧玲.关于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 语文教研,2009(12).

第2篇

关键词 政治 心理健康 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思想品德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初中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1、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有关。

无论是嫉妒还是虚荣都是在利己思想和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上很多人用金钱、权利衡量其社会地位,以此决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态度。在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下,一些中学生的心灵难免会不同程度地蒙上自私的阴影,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自私的阴影必然产生出嫉妒心理和虚荣心理。

2、由于老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所致。

有些老师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只看见优点而掩盖其缺点;对待中等的学生冷淡,顺其自然;对待后进生则感情对立,语言粗暴。这些言行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了心理失衡,从而诱发了他们的嫉妒心理和虚荣心理。

3、不健康的竞争心里也是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的竞争心理表现的比较外露,在竞争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竞争获胜者会得到鲜花、掌声、赞扬、鼓励,而学生对竞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竞争就是为了实现心里的满足,没有认识到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是提高自我能力、挖掘自我潜能的方式。因此就会在分数的竞争中失去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产生嫉妒和虚荣心。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1、中学政治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调谐心理的能力。

第一,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对政治教师来讲,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键,自身的素质越高,自己所能控制的因素就越多,应对教育教学棘手问题的信心就越大。政治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和好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

第二,有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矫正技巧,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当遇到心理问题时,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意识地解决问题,而不应采取消极或是极端的方式。自觉地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等方式耐心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或治疗各种心理问题。

2、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⑴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⑵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⑶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⑷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⑸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3、引导初中生学会与人交往

初中生人际交往是初中生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渗透力的。因此,如果不恰当的处理人际交往会引发初中生的很多问题,同时也会阻碍其个性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

初中学生最主要的交往人群是教师和同学。初中学生对教师易崇拜也容易讨厌,因此在相互平等的接触中,可能会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会和睦相处。相反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伤害了学生,哪怕是言语的指责,也会让学生记恨在心,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最不正常,也极不稳定。教师应当了解初中学生的交往特点,注意与学生沟通,并能关心学生,去体谅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不安份和孤独,这样会使教师学生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也会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管理。

初中阶段的同学关系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想在同伴面前得到欣赏、获得友谊。这时的同学关系往往建立在义气之上,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会让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入,相反也可能一点小事会导致反目成仇。初中阶段的同学关系问题十分复杂,也是暴发危机和产生种种不良因素的根源,往往是同学之间相互关系不融洽,而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等问题。另外在校园内出现的种种暴力事件,不仅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灵,也会导致刚刚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对同学关系的不信任,因此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注意净化校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群体而努力。当然,还有与家长、邻里、生人的交往。

第3篇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1.找准整合切入点,确定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将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进行整合,我们首先要考虑清楚前两者的目的和任务。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将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整合,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以综合性学习为媒介,因为综合性学习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练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表达。

2.加强组织指导,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我先根据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程度,将全班根据不同任务分为五个小组: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收集整理戏曲材料信息,熟悉各剧种的特点和代表曲目;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了解基本的戏曲舞台知识,学会表演某一剧种选段;脸谱知识组――了解脸谱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脸谱,学会绘制脸谱;调查访问组――该组活动时间应贯穿整个综合性学习的始终,确定调查内容、步骤和对象,设计调查问题及绘制调查表格;戏曲辩论组――选好议论主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习辩论技巧。学生有了目标,就知道如何入手了。

3.重视活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究两结合

无论何种活动都要重视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对于他们的前期查找资料和后期汇报,我都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比如有些组选择单一的文字汇报方式,我会建议他们再加入图片、视频、表演、互动环节等,这样既丰富多彩,又能调动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有些孩子在下载视频时遇到了困难,我只是给其示范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现成的资料,这样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挖掘了他们隐性的潜质。自主学习给了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4.重视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现平台

成果展示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汇报课上每个组根据本组特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多媒体: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戏曲选段,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戏曲知识;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不仅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还表演了《天仙配》选段,表情动作颇为到位,在互动环节中又向同学传授了基本动作;脸谱知识组自己亲手绘制了脸谱,介绍人物,讲述故事,告诉同学们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特点;调查访问组则给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所制作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最后辩论组的同学让我们见识了他们唇枪舌战的辩论,使我们对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同学们选用了多样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的戏曲知识更加丰富了。我也发现了在课堂上所看不到的学生的闪光点,可见只要给予机会,学生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

5.注重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根据活动内容评出“优秀小组”“最佳课件制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绘制奖”“最佳辩手奖”等多个奖项。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对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新看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也对综合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体现其语文性

这次活动课,虽然是综合性实践学习,但还是要重点将语文的观念贯穿始终。比如在各小组汇报结束后,我利用多媒体下发了《社戏》中的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针对“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以及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一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 )

(是什么角色? )

(属于戏曲哪个行当? )

(他的黑脸代表什么? )

(背上插着四张旗,表示什么?插的旗越多,越

(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什么? )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我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确定位,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如果上成了音乐课、历史课又或者地理课等,那岂不是语文课的悲哀?

2.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体现“综”

既然是综合性学习,这个“综”就要得到充分体现,我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多门学科的综合、课内外知识的综合、个体与群体的综合、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综合等等。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综合性学习都会低效,失去原有的意义。

将所有同类型的知识资源整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戏曲大舞台》这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对收集来的材料和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如关于《花木兰》和《社戏》的知识环节;多学科间进行了整合,如表演《天仙配》、绘制脸谱,分别和音乐课、美术课进行了整合,等等。师生间也形成了一种整合,准备期教师的指导、汇报课上教师的适当提点和学生发挥的主体地位也形成了整合。总之,我们应该从广义上来认识和理解整合课。

3.区分多媒体课和整合课

听过很多节整合课,有一部分我认为只是单纯的多媒体课。既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我看来,真正的综合性实践课要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辅助汇报学习成果,而非单纯地由教师去制作一个课件来上课。

三、整合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指导不完全到位

比如在汇报成果时,辩论组的同学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没能找准切入点进行反驳,因而辩论不够精彩。调查访问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任务量最大,但他们数据统计不够全面,因而在总结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如果教师能进一步指导,效果能好一些。

2、部分学生没能发挥其主体性

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只是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在准备阶段好像无从下手。可见,如何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4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

但是,我们看到,在相当多的英语课堂教学上,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甚至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是“以肢体的活跃,掩盖了思维的贫乏”。这种活跃用“一锅粥”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问题究竟出在何处?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能理解不到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往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而有时,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问题过于简单(课本能直接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表现形式,这些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少数“精英学生”唱独角戏。

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少数“精英学生”频频发言,其它人则成为“看客和听众”,根本没有参与合作学习。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合作学习必然是失败的。

3.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有效调控,小组合作放任自流。

就合作学习过程而言,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没能发挥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状态。

教师通过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进行有效调控,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如何改进合作学习,使其真正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分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合作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势必会丧失自信心,从而在交流中出现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我们在编学习小组前,不妨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把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编到能使他们得到最大帮助和发展的学习小组中去,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学生间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有时也可以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进行分组还远远不够,还应对小组中的每一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学生承担其中一份任务,才能更好地体现小组交流的学习精神。否则合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学生的真切需求。分工可以“因生而宜,力能所及”,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当然,这种分工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小组人数及教学内容进行增设或合并。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指挥,寻求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不至于让合作小组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舞台。

二、通过指导和评价有效调控合作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向同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听同伴讲话”、“把握同伴说话的重点”、“鼓励同伴参与”、“阐述自己的理由”、“驳斥和说服别人”等合作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矫正合作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指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争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得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既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要鼓励和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也是有利于进步的。只要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就能获取与他人平等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仅仅有合作技巧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评价来调控合作学习。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当然,合作学习中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将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向课外、引向深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5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经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斯蒂夫•爱伦曾经谈到为什么应该阅读名著时提出:“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2]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1.语文素质教育功能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3]从一般意义上讲,语文素质是指语言文字基本功,即我们通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著具有典型性、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广泛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后,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记述熟悉的生活和议论熟悉的对象,写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在阅读名著中,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能将名著的有关内容进行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讲解,发挥学生听的主观能动作用。听的形式和手段还可根据名著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录音、影视、录像、广播等。

“说”就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要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可以结合名著的不同语言特色,以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从“说”的内容、声音、感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比如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我与书的故事”主题交流会,设置“名著小讲台”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和阅读收获的机会,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审美素质教育功能

当前,中学教育中对于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青少年把握美丑标准的能力还很弱,受网络文化、动漫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丑鉴别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歌德在与爱克尔曼谈话时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4]经典名著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贤们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识的结晶,经典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风格,传达着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以跨越时空激起现代人情感体验的共鸣。经典名著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广泛阅读这些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的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名著中体现出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获得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知识,在精神道德上得到陶冶升华,进而为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3.思维素质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来培育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能力,对中学生进行思维素质教育。

阅读经典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经典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逻辑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结构层次来提升归纳和概括能力;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开头和结尾、写作背景、总结性语句提升推理和演绎能力。在形象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联想能力。在发散性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名著进行多元解读和立体分析,使思维更准确、更广阔、更深入。

4.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经典名著凝聚着人类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其孕育的精神内涵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智。

青少年正处于建构人格理想的关键时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品格是中学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阅读经典,学生与伟大的心灵交流沟通,前人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青少年心间。学生在阅读体味中可以滋养思想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个性品质。

经典名著具有普遍永恒的启迪教育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品质,发扬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的精神,遵守谦虚礼貌、友爱亲善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作品的学习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

名著阅读具有语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名著阅读这种活动是如何内化为中学生的素质,它的机理又是怎么样的?现代西方阅读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构建“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总体上说,“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实质上就是“认知――接受――建构”交互作用的模式和过程。

1.认知

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认知心理学上,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6]

从阅读过程来看,认知是学生对阅读材料准确而快速的感知,具体指认识字形、认读字音、感知书面语言符号、了解文字意义等,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认识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学生在阅读时,一般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循环的认知活动过程,才能全面完成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因此,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阅读经典名著看做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人的能力获得提升。

2.接受

传统上,读者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完全被忽略。而事实上,“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7]乐谱并不是音乐,而只是一些符号,只有通过演奏活动,它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读者的作用有如演奏者,能够把阅读材料变成思维的素材,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阅读的作品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理解和接受阅读材料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作者的禀赋和个性、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进行同化和吸收。

3.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读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原有的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文本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建构主义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就阅读过程看,阅读中的建构能力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知阅读内容之后,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阅读材料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情感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交融触发,这种建构能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间的桥梁。因此,良好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建构知识体系。

三、“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促进中学生读好课外书,扩大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学校,2007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中学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亲近大师,走进经典,提升素质”为主题的“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活动。

1.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开展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名著大阅读”活动,旨在营造学校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形成学校鲜明的名著阅读教育特色,让每一位师生亲近大师,走进经典,养成爱好书、读好书、常读书的习惯,为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

(2)活动目标。使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学年所读名著不少于四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名著阅读的基本鉴赏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抵制不良杂志和青春文学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使教师成为学习与研究者,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并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学生;营造学校浓郁的经典文化阅读氛围,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内涵,打造经典文化特色教育品牌。

2.实施途径和方法

(1)制订计划。为了保障名著阅读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学校制订了《书香校园建设规划》《校园读书节――“名著节”活动方案》,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各班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并由相应的部门(教科室、语文教研组)负责监督落实,各班名著阅读小组则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同读一本书,并由组长负责监督。如学校语文组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纲,拟定了初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总计划。

另外,学生也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包括“篇目”“阅读量”(如5页/天)等,列成表格。这种做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了解学生阅读的速度、知道学生课下有没有自主阅读、明确学生的阅读量等。

(2)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就是让学生从教师推荐的名著中选择自己喜好的名著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图书室新增图书生均达5册以上;每学期安排专项资金为阅览室征订报刊10多份,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杂志各达40多种;图书馆、室按时向师生开放;学校还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书架,便于图书的存放和管理。

集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共同阅读一部名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可以围绕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见解。集体阅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开展小组共读一本书活动。划分名著阅读小组,要求各班根据阅读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选一名阅读水平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帮教师把握阅读情况、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各组由语文教师统一安排阅读进度,集中进行指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集体阅读与欣赏。如开辟校园广播“名著阅读专栏”。学校每周二利用中午时间播放一段有关名著的“评书”让学生集体收听。引导学生从报刊、网站上搜集名著的评论性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ppt在 课堂进行集中展示。三是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提高集体阅读水平。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学校排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每月一节的“名著导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能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能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3)课内集中与课外分散相协调。课内集中是学校排定每周两次早读、一次午读时间作为学生集中阅读名著时间,语文教师每周有一节固定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学生名著阅读、交流或教师开展阅读指导。课外分散是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睡前15分钟等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3.活动评奖和成果展示

(1)活动评奖。设立学生个人单项奖。对与阅读名著有关的活动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组织评委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奖状。各年级则分别评出首届读书节先进班级若干个,采用参赛分与奖励分累计得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班级为单位,每推荐一名学生参加上述读书节活动加5分;在评比中获一等奖者,所在班级加30分;获二等奖者,所在班级加20分;获三等奖者,所在班级加10分。所有活动结束后,由教科室最终统计各班积分,并结合平时活动开展情况,总评出先进班级并颁发奖状。

(2)成果展示。在“名著节”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表彰先进,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主要有:班级“示范图书角”及“读书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名著大阅读知识竞赛;阅读课展示课活动,由语文教师执教,展示班级阅读名著的阶段性成果;“名著大阅读”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如小组读书汇报、讲故事、经典对白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其他成果展示如优秀书签设计、读书收获卡、阅读摘录本、读名著手抄报、读名著征文集、学生随笔集等。

学校围绕“名著阅读――素质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更趋浓厚,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至2011年王店镇中学一直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校园”;学校领导有2次在秀洲区举行的读书节活动总结会上作为成功典型介绍经验;陈玉芳等3位教师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教师”;廖延娟、王芳等十几位教师的读书随笔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有几十位学生在省、市、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学校名著阅读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有效地抵制目前市场上、网络中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为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名著大阅读”终将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和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1.

[2]斯蒂夫•爱伦.怎样欣赏名著[J].语文世界,2004(12).

[3]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J].语言文字运用,1995 (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

第6篇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

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42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920**、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720**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

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统计和分析,撰写《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与分析》、《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帮助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以作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参考。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二: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9至2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至20**、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9至20**、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第7篇

一、英语合作学习的对策

1、合理分组是有效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的实验后,我从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冲击。在实验当中,我发现就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而言,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果的因素主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施者的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

2、有效的合作方式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

例如在预习课文的活动(包括查阅词典,找出重、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中的合作。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所不同的是,我们要经常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好代表小组发言的准备,因为这将被记入小组的集体成绩。比如,在学习 Food and Drink这一单元时,教师布置如下课前学习任务:①与本课要学的"food and drink"相关的已学的英语单词有哪些?②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分别有多少(可数名词以复数形式呈现)?③搜集有关“food and drink"的广告;④搜集日常生活中有关"food and drink"的英语单词;⑤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等。

3、教师角色意识和调控能力是有效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1)协调意识。(2)激发意识。(3)参与和监控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有效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其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共同合作者;再次,在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

二、有效合作学习流程

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自学: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6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8篇

一、教学氛围要民主、平等、和谐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须致力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形成。

二、注重学生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的成功需要我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也就是说创新需要心灵的放松,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兴趣,提问才会大胆,思维才具有实际意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把能否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衡量教学是否得法的标志。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和讨论。有了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自发产生对科学的热爱,树立主动学习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式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处情境之中。学生在各种疑惑的引导下,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亲身体验发现新知的成功喜悦,开发潜能,逐步形成生物知识体系。如在上述生物分类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我们可以设计分组学习,以小组形式讨论动植物分类,老师提供相同的材料,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案同时解释理由。小组的竞争,也给参与式学习增添了活力。这个过程,难免纪律有些“乱”,教师要灵活组织,尽量减少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干扰,让学生能感受到课堂是宽松自由的,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一味害怕影响课堂秩序而限制学生的活动,就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小组汇报环节,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和点拨引导。小组讨论是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一般都需要一个小组汇报的环节。在小组汇报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收获,发现错误也要及时启发、引导、纠正,要鼓励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是选择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这是传统教学中主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只要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经过整合、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就可以了。当然不能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但对一些新知识的教学来说,讲授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教学活动。

2.谈话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之一,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助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种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用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激发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展示学生周围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探究法、学生自学法、观察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法,等等。一节课中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有些内容可能采用探索式最好,有些采用谈话法最好,而有些可能适于用启发法。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改变评价标准

第9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课 运用

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人或团体,彼此联合行动,以达成其需要的共同目标而言。社会学者称之为社会互动的一种形态。而合作学习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并在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这种极富创造性与实效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已经为教育界所认同,有教育评论家甚至声称:“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

长期以来,高职德育课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活动单一,大多以老师授课为主,课堂内容乏味、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课堂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总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学期,在我所任教的《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中,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调查活动,并在课堂上于以展示。整个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因此,我对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步骤呢?

1.建立小组

既然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作为学习的方式,因此,首先就要建立小组。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注意遵循几点:第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智能;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第三,适当为每个小组挑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由组长分配任务,组内分工明确,又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有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才能够保证所建立的学习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各尽其用。

2.拟定课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究的途径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就要选取适当的课题来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拟定课题就成为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在拟定课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到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解决问题

既然探究的课题确定了,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小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便解决探究课题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4.得出结论

之所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接下来,学生就要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

5.进行评价

学生经过总结得出结论以后并不代表学习活动就结束了,这个时候还需要将活动的结果向教师汇报,而教师则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认真的评价和反馈,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够在这种评价和反馈中互相交流信息,达成良好的互动。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最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认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收获颇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对于德育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在做努力,希望这个课堂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展示中,“唱主角”的始终是学生,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出来。几乎每个小组都有PPT展示,其中穿插了他们自己的图片、视频、照片、漫画等,还有小组甚至还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创造,因此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并能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教学中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个体的独特感悟和体会,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的转化,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书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学生独特视角来审视社会、审视生活、审视人生。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表达自己对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和体会,从而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喜人局面,使蕴藏在学生心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比如说,此次调查活动的主题是《社会生活中道德》,九个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以不同的小主题阐释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其中包括调查社会公德,家庭暴力的,校园恋爱道德的,职业道德的,校园学生道德状况的,等等。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3.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此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每组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比方说有的同学负责搜集材料,有的同学设计调查问卷,有的同学负责小品剧本的创作,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海报、漫画、拍照,有的同学负责集中展示――演讲等等。在参与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思维碰撞,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养成合作的精神,增强了责任心,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注重老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在小组学习合作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主体作用,但老师要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即时动态,给予适当的指导,既不能对学生的各项活动不管不顾,也不能干预太多,让学生有约束感。比如,在此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主要调查的社会公德中的一些现状,这组同学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这个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以及最后分析结果的得出,学生们都和我进行交流、沟通,征求了我的部分意见,最后调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注重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有时会忽视部分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往往有个别学生本身综合素质较高、活动能力强、思维较活跃,造成了他在该组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甚至“包办”了所用成员的任务。基于此点,我在调查活动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在调查展示时每队负责人必须介绍本队每位成员的分工,任务要求、完成情况,等等,并且每位成员要有详细的记录以及组长的记录总结。这样做,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我们这次调查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3.注重老师和学生的评价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大大的提高。但我们这时还需要注重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如果学生是忙起来,动起来,最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那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瞎忙活。在这其中,有非常关键也是往往会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在这次的调查展示活动中,我让每个队的代表汇报完所有调查结论后,先由预先组成的评委席的学生来点评,说出他们对每组队员表现的综合看法,可以是有优点、缺点,也可以是建议,然后由老师来加以点评,不仅评述每组整个调查活动的情况,而且对每组最终得出的结论加以纠正或者提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起到激励作用,在对每组评价中,老师和评委席的学生会提到每组学生活动中的很多闪光点,学生们会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的每项任务都没有白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二是老师能够非常自然地、较好地完成整个教学目标及任务。

总之,作为一名高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不断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所以说,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2]徐春梅.试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文理导航,2011,(02).

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调查活动方案

一、调查阶段

(一)确定主题:社会生活中的道德

(二)分解主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高职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从以上各主题中任选一主题,题目自拟。

(三)组织调查活动

1.全班分为7组,每组选定1名组长。

2.由组长分配任务,组内分工明确,又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四)要求

1.每组分别完成这一主题的调查。

2.各组认真调查本组的分任务。

3.调查过程利用课余时间。

4.调查结果汇报要采用多种形式(ppt、海报、小报、小品、相声等),但必须具有数据、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资料,符合主题。

二、汇报调查结果

(一)具体安排

1.座位安排:如图

2.评委:由每组派1位学生共8位组成。

(评委会组长1名,负责计分、算分、报分;副组长1名,负责计时。)

3.每组发言时间:8――10分钟

4.打分:百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为平均分。

评分标准:

A.汇报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30分)

B.汇报内容中包括小组各成员完成情况,能体现合作意识。(20分)

C.汇报展示形式或手段多样、富有新意。(20分)

D.语言表达:清楚、准确,要求脱稿。(20分)

E.时限(10分)

(二)过程

1.每队负责人介绍本队安排及调查情况。(每队3分钟)

2.抽签按队分组依次汇报。(每组时间为5-6分钟)

3.学生评价及教师总结。

三、奖励

1.按分数高低依次排出相应名次。第一名(1组)、第二名(2组)、第三名(5组)

第10篇

所谓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学习方式包含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环境。隐性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人格特点等。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校、我区的高中学生学习方式普遍存在无意识,甚至麻木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升学的单一做题训练造成学生学习方式麻木。

2.填鸭式、准填鸭式教学摧毁学生对学习方式的灵性感悟。

3.挫败体验造成学生学习方式无所适从。

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不甚了了,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

5.沉闷的班风、学风影响学习方式的发展。

这些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兴趣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质疑、调查、探究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具体表现是: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兴趣,有惊奇的“发现”;

2.遭遇到理智的挑战;

3.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4.被鼓舞和被信任;

5.有更高的自我期待;

6.能够学以致用。

要达到以上有效学习的目标,首先需要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和心理需求,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心理的需求之上。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必须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真正满足学生对心理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为黄色,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

实验(3)结论有争议: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

【学生丙】钠成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学生丁】钠成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保存、用途。

此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当前学校是按固定班级固定座位上课的,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让不同品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达到优势互补。分小组是合作学习模式落实的基础,编制合理的学习小组对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小组编制过程中,以4至6人为宜,并且要注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尽量做到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比如,在分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合理搭配,因为女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通常胆子较小,并且实际操作能力有限,但是她们观察事物时比男生要仔细一些,因此在分组时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比例要把握好,这样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例如:在设计从海水中制取金属镁方案时,进行了分组学习教学方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每个同学积极参与的前提下,要求每组设计出制取镁流程图,最后汇报讨论方案。同时明确分工,一人是主席,一人是记录员,两人是汇报员。

课堂效果: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补充,启迪智慧,团结合作,分享成果。

汇报后完整方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留有时空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表现、总结观点的机会和权利。由于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途径和结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把握时机,抓住细节,抓住关键,让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明确自己思维上的方法和过程的成功和缺陷。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本质都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特点精心设计后的成果。在实际教学中,不乏老师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改革,但有的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对比调查,发现问题还是出在教学设计上,有的老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特点,一味全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而不考虑老师的指导性和活动的必要性、合理性,效果可想而知。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特点多种教学模式融合的结晶。

另外,也要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经常发现:由于老师评价不合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采取激励性的积极评价,分层次对学生个体评价,同时侧重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进行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高考,而在于掌握技能,提高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开发创新潜能。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老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姜建文.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1.

[2]广秋,汪佳敏.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01-01.

[3]陈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国化学课程网,20010.07.21.

第1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第12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思政教育 校外管理

一、引言

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各院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分阶段交替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长达一年至一年半,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班主任辅导员如何配合指导老师开展思政工作,也是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顶岗实习环境

学生思政工作离不开实习环境。实习环境包括学生的校外接触群体、实习途径、单位实习学生数量、实习企业性质、实习分布地域等。

水利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接触对象复杂,有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主管、同事,业主单位人员、监管单位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租住地居民等。实习途径包括: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通过中介机构间接介绍、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和其它方式,如学生自己尝试创业。单位实习学生数量可能从一人到几人、几十人不等。实习企业有国有企业到省、市级股份制企业、民营或个体企业。实习学生分布于城镇、郊区、山区野外、滨海滩涂。学生个体差异、校外接触人群、实习环境改变等都是触发实习隐存的问题的起因。

三、隐存的思想问题分析

将我校水利专业学生近几年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引发的问题。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学业毫无帮助,对实习缺乏兴趣与责任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报酬过低;也有部分学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短时间已学会岗位技能,频繁要求单位给予换岗或换项目部。

2.岗位分配差异导致心理失衡的问题。接收单位在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后,视实习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岗位之间工作难易程度、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有加大差异,有的学生会有不公平感,失落感,引导沟通不及时,可能会有过激行为,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例如,某单位大大小小七、八十个项目正在进行,较小项目部的收入,技术含量偏低,学生手机信息互通后,盲目攀比,难安心实习。

3.工作中的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全新岗位工作衔接的心理压力、迫切渴望肯定的心理预期在学生上岗实习初期并存。而此阶段,学生实际操作中恰恰最易出差错,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产生心理问题。

4.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在人际关系、单位文化及管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离校前和在岗位实习初期,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生活,还会产生一系列思想问题。一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较长时间的异地实习,个别学生恋家思想严重,双休日私自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二是单位部分员工把实习学生视作竞争对手,态度不好,存有敌意,故意刁难,部分学生难以处理相互关系,不想留。加上个别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对子女顶岗实习环境要求高,给顶岗实习带来一定阻力。三是对企业化管理的不适应。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明显不同,个别学生达不到实习要求,违犯实习纪律,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出现中途离岗。

5.学生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校外实习,学生党员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对一些积极分子的考察也无法正常进行,按照学生党员发展的要求,由于学生不在校,各种材料收不齐,需学生本人必须参加的会议、党课培训和考试都不能按时参加,导致一些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对在外实习学生不予考虑,影响了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发展,挫伤了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积极性。

6.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日常交流跟踪管理较难。水利工程大部分位置偏远,实习点分散,辅导员班主任教师难以实时交流,较难掌握每位学生思想状态,跟踪学生在施工单位的实习表现。实习工地技术人员工作繁忙,和实习学生交流不足,指导欠缺,学生不能及时请教具体问题,工作较困惑。其次,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在校,日常管理主要靠企业制度去制约,对学生考核标准无法按校内管理实施,如思想品德、考勤、课堂纪律、自习纪律、教室宿舍卫生、参加班级活动等。因此,在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等环节上,个别班主任、辅导员操作随意,凭印象确定,造成部分不公平现象。

四、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

1.教育管理内容

从毕业实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思想教育还要加强,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潜移默化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掌握实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状态,排查化解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隐存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的条件,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需要及适应自身条件的职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顶岗实习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2.教育管理队伍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是顶岗实习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保证实习质量,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状况,是发现学生问题的第一人,需及时处理或汇报学生问题。辅导员、班主任曾与学生朝夕相处,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受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对大学生影响很大,是学生最了解、信赖的人。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是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阶段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是引导学生、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主要负责人。

3.教育管理方式

思政教育工作要点面结合,抓注几个时间结点。通过动员交流、工具交流、面面交流等形式开展。在实习前开实习动员会,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由班主任和辅导员采用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通讯,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QQ的思想动态以及存在问题;筛查个体较弱、地点偏远、条件较差,人员复杂,岗位危险的重点单位和学生,组织实地巡访,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工作。

从时间上,结合学校日常搞管理和教学安排,利用学期初、招聘会前后、学期末,评优、自考、考证、支部大会等时间结点开展工作。

五、思政教育要点

我校水利类专业多年顶岗实习的经验认为思想教育要“四注重”。首先,要注重前瞻性地做好调查研究和预测工作,掌握具体资料,将思想教育工作做在顶岗实习学生思想问题产生之前;其次,要注重锁定并实时地紧密联系重点实习单位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针对性强快捷的思想教育,把隐存的思想解决在萌芽阶段、遏止在蔓延之前,将问题逐个消化,避免矛盾的激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再次,要注重校企文化及管理之间的差异教育,帮助学生迅速转变观念,适应企业生活;第四,要注重严格管理纪律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学生家长意见征求函、单位和学生个人分别购买意外险、学生的每周一报、现场巡访等方式,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保护安全警惕性。

1.开展“顶岗实习”认识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

分层次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岗位和专业学习对接阶段,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发挥特长,摆正位置;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通过使学生和家长都支持甚至主动要求顶岗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岗实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专业动员、班会宣传,以及一对一的答疑,了解在顶岗实习单位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常规的沟通解决办法,做好实习前各种准备。

2.开展校企差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企业受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也大不一样。在企业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还可能受训斥,往往会觉得太辛苦;在学校学习,学校会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劳逸结合,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在企业工作会学生会觉得工作中人情味少,同事之间不太好相处,师傅等没有老师和蔼,故不能及时适应角色的变化,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到底。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要求做好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的准备。并根据岗位特点,做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工作环境和吃苦耐劳精神有较准确的预判,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对他们进行校企差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必要。

3.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实习报酬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失衡。同时,学生实习岗位不同实习报酬也有所不同,学校要选派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企业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

4.平衡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权益

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应为学生争取合法的权益,如安全、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学生也应与学校、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学生履约的过程,既是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维权的过程。这要做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学生正当权益,以免造成学生更大 的心理问题。

5.严格实习期间“双重管理”的制度和纪律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如果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人员调度不到位,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因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严守工作岗位,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如遇特殊情况,如一日内向单位请假,三日内校、企三方要同意,须向校方指导老师请假,并征得工地指导教师同意。

我系在过程管理中规定,未经批准私自调换单位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因实习单位发生意外不能接受毕业生实习或毕业生身体健康原因无法去原实习单位实习的,第一时间把情况汇报给实习指导老师,由实习指导老师报系审批,同意后方可调换实习企业。如因个人工作表现不好被单位强行退回的,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系如接到单位关于学生违纪的情况通报,视情节给与校内处分。类似情况,学生管理辅导员统计后计算德育分直接报班主任计入德育考评分,将工作纪律与学生德育考评挂钩,作为奖学金发放、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现实习学生的长效管理。

6.制定问题的处理方案和流程

每个校外实习学生都接触到不同环境,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建议按专业情况做好问题处理方案,以便简化问题传播路径,适时适地地妥善解决各种问题。我系的处理分三个级别,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一级别的问题是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或通过班主任、指导老师可以及时解决的,后报辅导员系备案即可;第一级别的问题还需辅导员,家长,企业管理部门才能协商解决的,系层次协调解决;系部和部门解决不了,由学校出面和企业、家长协商解决。各层次责任明确,解决路径明确,且要形成闭环。

六、结语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家庭条件以及学校教育环境普遍较好,离校外出实习期间,由于角色、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变化,加上学生个体间素质差异,难免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特别是学生受到社会环境习惯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倾向在实习中不同程度的暴露出来,如不及时沟通和教育,不仅会给实习带来不利,而且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研究校外学生思政工作问题,探索长效的校外学生思政管理创新途径和模式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5).

[2]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02).

[3]祝登义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吴建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圈,2007(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