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时间:2022-04-19 04:0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第1篇

为深入、稳步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的“绿色教育”项目,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资源优势,为石景山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石景山区教委选出中学生100名、青年教师20名,双方联合开展了青年领导力提升项目,简称“飞翔计划——与北师大著名专家、大学生精英一起成长”。

项目举措及成效

“飞翔计划”的活动及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领导力培训。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邀请北师大著名教授采用讲授、研讨、参与式等方式,进行中学生领导力培训,分为理论讲座、研讨、项目建设和户外拓展两场。

“社团活动设计”观摩及角色扮演。选派北师大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到石景山区某学校就某项社团活动决策进行表演,石景山学员进行观摩,并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观摩及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专家以专业的视角进行点评。同时,要求所有学员回去后组建自己所在学校的团队,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策划设计一项学生欢迎的(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有意义、重要的活动,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方式方法等),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选择时间、组织专家进行答辩。

朋辈互助。选派北师大教育学部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与石景山学员建立“大手牵小手,互助互学”结对子活动。选派的学生现场讲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学员拼搏奋斗,全面发展。同时,项目建立学员与北师大优秀学子的长期联系机制,进行互帮互助,深入个体解决学员平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协助、指导石景山学员完成“社团活动设计方案”。

社团活动设计方案答辩。在北师大大学生的帮扶下,石景山学员对团队建设、社团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答辩,要求活动有创新、切实可行、参与人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北师大教授、大学生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SWOT分析、兴趣剖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分析;研讨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实施措施等。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自我人生规划,并于期末汇编成册。

社团活动计划开始实施。对上学期石景山学员设计、并经过答辩的社团活动进行实施,要求记录活动过程、内容,并将进行展示。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分享。结合之前所参与和学习的领导力方面活动和知识,将拓展视野、激励他人、公共发言、团队建设以及组织会议等方面作为议题,进行讨论发言,论坛开展之前提交会议论文

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召开小型研讨会。对石景山学员组织实施的社团活动、学员人生发展规划进行实地指导、帮扶,并召开小型研讨会。

社团活动大展示。精选五个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学生活动特色项目进行展示,学员现场观摩,专家点评。

第2篇

关键词:五力 中医青年 人才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中医不断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医药材低廉、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变、中医保健作用突出等特点日益显著,显示出了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人文和哲学内涵,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支持中医药发展,对促进人类健康、弘扬中医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突破和改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显著,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医改革和创新不足,中医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现代中医人才,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事业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现代中医青年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培育好中医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名中医,是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培养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的必要性

1.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都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医青年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1.2 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不断的迅速发展,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取得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中医药也在不断的走向世界,而且不断的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当今社会不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保健的时期,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兴起,中医推拿按摩、针灸、保健逐步盛行。但是,同时中医药事业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医青年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要求我们不断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不断的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1.3 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知识储备上更应有竞争意识,同时在青年时期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时期特点、身心要求,抓住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抓住学习的关键阶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中医青年适应未来的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2 “五力”塑造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五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五力释义为“一个优秀中医青年人才所具备的传承力、学习力、创新力、国际视野力、领导力的总和”。是中医青年从继承传统文化和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变革创新、拓宽知识和视野、使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中医青年自我继承、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五力。

(1)具有传承力。

中医经典文化的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医经典,其中浓缩了自古到今中医学发展精髓,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有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古为今用。

中医技术的师承。近年来中医的生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由于“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经典无法应用到临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书本中医”,读中医经典只知其然,师承学习,可知所以然,临床知识不能只读书本,师承技术才能学到真正技术。中医“师承”的培养模式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方式。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人知识”一词,而中医本身这种难以让西方人理解的“个人知识”,更适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目前,出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断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给中医师承给予更大的支持与保障。

(2)具有学习力。

导入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中医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要求中医青年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中医青年以往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青年比以往更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

坚定学习毅力,明确学习方向。学习不是什么都学,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即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首先,向“专”纵深挺进,即沿着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努力在专业、业务方面上成为权威。其次,向“广”四周延伸,即围绕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胜任业务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把坚定的学习方向和钉子般的钻劲儿相结合,把自己打造成“T”的复合型人才。

(3)具有创新力。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欠缺和中医教育的缺陷,需要中医青年不断创新。

作为21世纪的中医青年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着眼于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着眼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设立各类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着眼于科研创新精神凝聚,建立完善科研培养制度。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来发展中医,批判的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打破旧的框架,提出新设想,不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激发青年人的好奇心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提倡大胆怀疑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4)具有国际视野力。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医青年如何提高自我,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现在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中医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新时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医的理论还有一些科学的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常常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尴尬状况。因此,中医青年担负着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国际的重任。

首先,中医药的接班人、中医药的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化工具和各个领域综合知识,通过学习外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开阔国际视野力,适应国际经济化的要求。其次,努力推动科研文章在SCI的发表,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医的科研水平,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弘扬、传播中医药的文化。最后,21世界的中医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医青年应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坚持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

(5)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引领改变的能力。领导力应当成为当代中医青年诸多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培养中医青年领导力的过程中,要确立领导力这一核心价值,并通过提升中医青年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影响力”。

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建立,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熟悉上,还应上升到对中医药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术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在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过程中,中医青年应把自己融入中医事业之中,更多地开拓视野,从自我的定位、国际视野、多元合作、“面对面”、技术的精益求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很多途径的培养,致使自身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与开发。

3 结语

总之,现代中医青年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追求时世,掌握创新,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中医未来的发展,还要通过现代中医青年的不断努力,只有科学合理地造就具有现代中医特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并使之在诸多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段金龙.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N].中国中医药报,2012.

[2] 张炳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8.

[3] 藤应超.中医人才培养现状探析[N].光明日报,2008.

[4] 王庆华.中医青年人才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3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通识教育 实施途径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29-02

“通识教育”一词从提出到应到于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被认为是对其最好的界定,报告中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我国的“通识教育”一词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较短,形成典型的成果也较少。在发展中往往对于通识教育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是一个“通识教育”的“本土化”的过程。而我国院校中工科院校的比例较大,无疑对讨论工科院校如何开展诸如复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助力工科院校早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问题显得意义重大。该文将以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并提出实际的实践操作路径。

1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尝试

通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它在具体实践上还是一个体系[2]。研究表明,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3]。《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确立,但已有一些关于课程体系建立拓展的尝试,并向着“十二五”期间新增或改进通识教育6个系列核心课程与选修课30~50门的目标努力。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六门课程,分别是西方哲学导论、国文经典阅读、西方美术导论、音乐艺术鉴赏、外国文学选读、世界文明史导读,这些课程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所开的选修课改造而成。无疑,通过对现有选修课的改造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最快、省时省力的方法。同时根据问卷调查(表1),学生普遍需求的课程是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其次是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以及工程领导力居后。哈工大学生的需求也符合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真实情况,这也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拓展完善的方向。

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为论文、课堂累计考核。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普遍受欢迎的。根据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希望通识教育考试的方式首选为“写论文、分析报告”,占有37.1%;其次是开卷考试,占有34.3%;选择“闭卷考试”的同学仅占4.7%。

虽然“写论文,分析报告”的考核方式最受欢迎,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能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启发学生会思考、会读书,真正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十分必要。因为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课程课时基本与选修课时长相当,都在20课时左右。每周四个学时,大约五个教学周完成。简短的课上时间起到的应是启发的作用,因此课下的读书思考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开展读书会的作用将在后文具体阐述。同时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正在从以往的填鸭式向讨论互动式转变,课下的学习时间也更注重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

总的来说,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增加大课讲授之后的讨论活动,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教育阵地,增加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需要研究设计和改变的地方。

2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大学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学学科把文化视为人学习的外在“场域”中的“惯习”,是可以影响人的知识内化的社会化过程的。因此对于工科院校来讲,工科大学的文化应当影响学生的通识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建设者要注意应当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冲破专业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束缚[4]。构建兼容并包,文理结合的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的开展而服务。同时应当发扬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以及校训所体现的学校精神。“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这种校训的产生对学校本身是一种学校办学风格的凝练。哈工大的校训就是要求学生严格、仔细。这种校训应该也必须被吸收进学生的通识教育开展中。毋庸置疑,所有的工科院校的校训或者其大学精神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即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严格,对科学精神的继承,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以及对团队协作的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工科院校应在通识教育的开展下应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完善校园环境,培养出跨学科性、跨学科背景、跨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5]。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几十年中,创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新成长起来的创业一代不仅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还将继续成为21世纪决定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领导力量。

创业是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越来越呼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起步晚、缺少理论支撑、重视不够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业余教育”这一尴尬地位;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力的回答。许多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课堂教学传授,而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主动适应时代挑战,建立知识、能力、精神完美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仍须进行艰苦的探索。

2.重视不够,内外结合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系统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石。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依赖于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密切配合。然而,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主要局限在高等院校内,政府引导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限,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足,全社会对此还未引起普遍的回应,高校孤军奋战力单势弱,不足以形成声势,未能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3.组织乏力,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尚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组织领导的机制不完善,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在某些问题上还处于无规范、无制度、无办法可循的状态。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由此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造成许多大学生盲目跟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和定位,对学校创业教育计划的期望和认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现有的规范制度也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

4.主体缺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尚不到位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缺位,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对社会认识不够,许多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精神欠佳、创业能力缺乏,未能真正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未能真正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的不到位,也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更新理念和观念,健全体制和机制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改变那种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把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看成是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行为;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改革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设课程、人员培训、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学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对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测评与指导;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师资队伍。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国家和地方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

2.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创业意识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辅导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定位,同时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创业成功案例分析、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进行模拟创业实践等形式,指导大学生完善生涯规划,培养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识。

3.培养创业精神,完善创业动机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从创业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入手,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诚实守信教育,结合专业学习,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与学习动力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实现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潜力,正确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动机。

4.锤炼创业心理,提升创业品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能合理确定目标,有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鲜明的创业个性,即使在主观上出现困倦、松懈情绪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两课教学中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职业辅导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剖析,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逐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明确创业目标。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锤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提升大学生创业品质。

5.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第5篇

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小编在此献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代表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2012届毕业生代表发言,是我大学生活中所获得的最珍贵、最具分量的一份荣誉!此时,每个毕业生心中都有千言万语,想要说给母校、诉诸同窗,但有一句话却一定是大家内心最无法抑制的,那就是:我们,毕业了!此刻,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已经褪去了迷茫,抚平了离殇,唯有胸中不灭的是未来憧憬的豪情万丈,心里不舍的是母校情丝的眷恋绵长。

是的,毕业了!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正是在学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氛围熏陶下,伴着何峰校长那篇文笔精炼、内蕴深厚的《磐石记》的引领,我们一点点发现着自己的内心,也一点点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这里,铭刻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这里,铸就了我们的未来动力。

今天早上,我又一次漫步在校园里,历史的光影与现实的辉煌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交错变换。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欣喜,第一次住进宿舍的无眠,第一次感受到提前花完生活费、囊中羞涩的拮据,第一次独立处理那么多问题的紧张和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想起了曾经军训时弄得自己满身泥泞的土操场,而今已成为绿茵缤纷、喷泉相伴的磐石广场;看到了在我们不长的几年大学时光中拔地而起的新图书馆、逸夫综合楼、小岛文体馆和即将竣工而我们已无缘入住的四栋崭新的宿舍楼;触到了2009年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青海民族大学那里程碑意义一刻的兴奋与激动;听到了在60周年校庆大会上强卫书记对学校那 三个基地,一个窗口的高度评价这些都让我愈发感到对母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曾经,我们也会在私底下、闲谈中,抱怨学校的种种:抱怨馨香餐厅的饭菜太差,抱怨那还在使用的60年代的绿桃公寓,抱怨鸿文楼阶梯教室的设备不清晰,抱怨学校时间观念差、办事效率低、官僚气息重,抱怨图书资料缺乏,甚至抱怨学校的漂亮女生太少。可是,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即将成为过去,都和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一起凝结成一段化不开的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正因为深深地爱着母校,我们才会对她如此挑剔。今后,步入社会,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年只要1000 块的房子,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好朋友一起玩三国杀,再也找不到能在宿舍楼下点燃心形蜡烛手捧玫瑰的男孩儿,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

然而,弹指一挥间,大学时光已经悄然结束了,我们终将背起行囊,开赴新的征程。母校以偌大的胸怀,包容过我们的稚嫩,见证着我们的发展,更将目睹我们的成功。李开复先生说: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时光,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灵动的个性;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更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伴的进取精神。虽然我们的母校与一流大学还有些许距离,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驿站,一个公平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而我们正是这个舞台上自由的舞者。几年来,我们由当初的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到今天成熟稳重、壮志满怀,因此,我们成长了。成长了,这便是我们在母校最大的收获。

我们会永远铭记,恩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何其有幸,在大学里如饥似渴求学的我们,遇到过多少位德高学厚、兢兢授业,将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学子领进了神圣学术殿堂的授业导师;又何其有幸,遇到了我们的班主任和专、兼职辅导员,他们昭昭传道、孜孜诲人,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关怀和家人般的温暖。

让陪伴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活的英华楼作证,让无悔的青春作证,承载着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我们进德修业,允文允武,立地擎天,自强不息,同心同德,负重致远!在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史册上,我们注定会写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光荣和梦想属于我们,我们将在您厚重的肩膀上展翅飞翔,在您宽广的胸怀里激流勇进,在您智慧的目光下高歌远航!

似水流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今天我们将在此离别。我们没有办法像徐志摩先生那么潇洒,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我们把成长的足迹留在这里,把美好的回忆留在这里,把一生中最动人最美丽并将永不归来的一段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从今以后,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是雪域高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这片圣土。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衷心的祝愿:

祝愿我们的母校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再铸辉煌!

祝愿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工作顺利!

祝愿学弟学妹们的青春时光精彩绚烂,大学生涯繁花似锦!

祝愿20__届的毕业生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再见了,纯真的青春时光;再见了,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兄弟和姐妹;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大学毕业生代表毕业典礼发言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讲几句话。其实一开始被通知到要做这个发言,我是想拒绝的,为什么呢?就像昨天相声里面学弟损我的:“你还学长呢,你是学得好还是长得好啊。”实在不好意思,这两样一样不占。众所周知,我大国务盛产绩点高、颜值好的男女学神,所以要我代表国务的风貌,还真是难堪其任。不过我想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回忆

我相信对在座的每个人来说,这四年都是我们之前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年积累的这份友谊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互相陪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翻选课指导,选课的时候互相检查,坚决避开“江河湖海,花花草草,两凤一宝”,中午不吃饭也一定要选到好课,“然而并”。我们一起刷早锻、选锻、必锻,早上八点钟空腹去上体育课,但是很多人还是知识和体重“双丰收”。我们一起吃遍了三号湾、五角场,却发现阿康才是真爱,一起玩遍了大学路、政民路,却发现寝室夜话(八卦)才是最好的娱乐,我们在新生杯、院系杯、毕业杯的赛场上挥汗如雨,在意的却只是赛场旁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

四年大学,三载同窗,我们一起笑,一起哭。班级刚组建时,在班级活动中一起愉快地玩耍,大二刚上专业课时,我们在名著原典中一起挣扎。生病时,室友温馨的问候和照顾给与我们力量,失恋时,朋友耐心的倾听和安慰带给我们阳光。后来,我们一起考虑毕业的出路,一起实习,体验“朝九晚九”的生活。而不久前,我们还一起深陷毕业论文的泥沼,大家见面时互相安慰,道一声:“你毕业论文写完了吗?”然后意味深长地相视一笑,心中说:“那我就放心了。”

我们有时懒散,会犯拖延症,但我们国务人也有着昂扬的热情和上进心。不少同学在学术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参与学术课题、参加学术会议,以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竞赛,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学生会、社团常出现我们的身影,大二时学生会十几位部长我们班占四分之一,上届学生会主席团,本部校区五名主席团成员,我们班独占两名。我们是各种学生社团的社长,校级刊物的记者、编辑。我们没有放松专业学习,但国务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是注重培养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从他们对一个社团,一个部门的领导中,我们看到了将来,他们领导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领导这个国家的希望。

二、感恩

我们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环境和机会,离不开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要跟这一切挥手告别了,往昔的记忆真的像火车一样从我们头脑中闪过,我们会想到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首先我们要感谢辅导员朱佳老师。那是军训的时候,朱老师怀着小国宝,顶着炎炎烈日来陪伴我们,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而回忆却让感动的泪水浸湿了我们的眼眶。朱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的陪伴和支持!是你在同学生病时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是你为了照顾我们的时间,大晚上撇下小国宝,来参加我们的支部活动。我们觉得对小国宝有歉疚,因为我们占有了太多。是你动用一切资源帮助我们拉赞助,搞好毕业活动,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离开校园。因为有你,我们没有遗憾。谢谢,朱老师!

还有在朱老师休假时一直陪伴我们的张骥老师。张老师带领我们为班级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几年也一直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专业课和语言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这句话我们会记在心里。谢谢您,张老师!

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识和学术方面取得进步,离不开为我们精心授课的各专业老师,你们带领这些懵懂无知的年轻人迈入了知识的殿堂。除了在课堂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各位老师还能够开放自己的学术课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在我们自己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的时候,各位老师更是牺牲自己宝贵的假期时间,关心我们的项目进程,和我们一起克服调研过程中的困难。老师们的很多教导深深刻在我们心底,指导着我们的为人、为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各位老师,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同样要感谢学院党委、党总支、学工系统、教务部门的所有老师,他们都是幕后英雄,他们一点一滴的付出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谢谢你们!

三、收尾

多年后,你或许已经忘记,当时是哪个室友偷吃了你的零食,忘了是谁在课堂上睡觉打鼾,忘了差点错过哪项作业的截止时间,但是这里的友谊我们不会忘,师恩不会忘,在这里撒下的汗水、泪水、还有欢笑,我们不会忘!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大家即将天各一方,但是面对前路的未知,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是国务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年轻的梦在这里已经生根发芽,互相陪伴,我们都已经长大!

策马前途须努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前程,过出积极且灿烂的人生! 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05级城市规划班的叶顺利,今天能够代表建筑学院2010届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出席我们毕业典礼的各位家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此刻,我不想用“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类似的字眼,去临摹毕业典礼发言中惯有的言语,我想在这有限的几分钟里说说我们的心里话,做真实的自己。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什么?

五年里,我们目睹了福州大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亲历了建筑学院从建院到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们与全校师生共庆母校五十华诞,前不久我们又迎来了建筑学院专业教育评估,并最终获得可喜的成绩;五年里,我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助、共勉奋进,知识的给养,社会实践的历练,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五年里,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曾在厦门鼓浪屿集体等候日出,在上海外滩、苏州园林,在黄山脚下、西塘河畔都有我们游览写生的身影,也曾在安徽南屏爬上屋顶绘制马头墙的大样,在宏村西递定格朝阳与夕阳的美景,这是属于我们这个专业特有的实习经历;五年里,有太多感动,师恩情同窗谊,五载共处刻下无尽回忆。就在十六天前,2010年6月9日,送旧晚会上几十个人相拥痛哭,在场的老师也纷纷落泪,这一幕,我想大家定会和我一样永远珍藏。哭泣,是因为我们站在离别的浪尖难舍这浓浓情意,但哭泣过后我们仍会绽放笑脸,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份从容与坚强。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收获、意味着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优越,或许他们会为了你下一年的学费而加班加点劳累至深夜,或许他们为了让你在学校生活好一点自己却省吃俭用,他们总是默默的付出,将朴实无华的爱融入在生活的点滴里。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学为爸爸妈妈们深深的鞠一躬,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们感谢老师,是你们引领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是你们为我们画的第一根墨线,为我们裱的第一张纸,是你们授予我们专业知识、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就连在毕业答辩结束后老师们还特地聚集在一起语重心长的为我们指点走出社会后该注意些什么。感激的话千言万语,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与爱戴。学生即将远行,就让我们深情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我们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我们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我们感谢所有同学五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珍视那份难得的纯真友谊。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低眉处无奈流年似水,行有志风华如火。

毕业是大学五年的精彩谢幕,更是下一段征程的郑重开始。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梁启超先生在1__年前,为唤醒中国青年所作的《中国少年说》。1__年后,我们毕业的今天,我想与在座的所有同学一起共勉。让我们带着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事业做出贡献;让我们发扬建筑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精神,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发言,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你是80后还是90后,都能够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慷慨激昂,精彩陈词,书写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最后,祝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我们的父亲、母亲们永葆青春、万事如意;

祝我们福州大学、祝我们建筑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祝我们2010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

第6篇

他闪闪发亮的经历让我们惊呆了

我是大二下学期花钱参加系列课程的,起因是一次讲座。

那天在阶梯教室上完马哲课,大家准备离开,有两个人上台,告知大家当天晚上7点在此有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讲座名字很霸气:《大学生最重要能力和最完美发展专题讲座》。他们说,主讲人是总裁,介绍了他的一堆头衔,讲了他的经历:教育学博士毕业,在大学曾经面试70多个社团被拒,后来自己成立社团,成为校内颇有影响力的社团,大学毕业前就拿到300万美元风投等。介绍者说通过这次课程可以系统地了解大学期间大学生最应该锻炼的几种能力,主讲人会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解。教室里的同学都对讲座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我对这两个人的鸡血表现印象深刻,觉得他们不像一般的宣传人员,发传单了事,感觉他们是充分相信推荐的讲座人,是很热情地在做事。我是很喜欢听讲座的,看到他们这样的表现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机构,会出来这样的员工。他们似乎还去了学校的教学主楼扫楼,估计当天在校的多数人都得知晚上有一场有关职业生涯讲座的事。

果然如此。晚上,我和同学提前40分钟进场,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已经坐了一大半。我们在后面找到了座位,那些压着点来的同学就只能站着听了。这场讲座讲了近三个小时,到10点还没有结束。

主讲人很有激情,他用大概两个小时讲了上大学期间的经历。虽然是两年前听的讲座,我现在还记得他的传奇经历:本科期间加入学校的一个小社团,经过他的努力,社团发展成学校最火爆的社团之一,影响力延伸到校外。这个社团很多活动都接,尤其是商业活动。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主讲人的学习成绩十分好,是学霸又是活动达人。唯一一次没有拿到学校最高的奖学金,是因为有同学嫉妒他,向校方告状说他经常因为活动不上课。按照主讲人的描述,他是那种为了各种活动经常逃课,但是又能够在考前突击,通过各种渠道和老师、同学打成一片,甚至考试的时候还能取得极好成绩的那种人。他金光闪闪的经历震撼了在场绝大多数的人。每个人都是渴望成功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不得其法,所以讲座的确是让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秀过成功后,主讲人推出了公司的99元课程,是包括一个职业测评和两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他承诺参加课程就会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得到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锻炼职业能力。大家被他的经历镇住了,许多人(包括我和我的几个同学)不假思索地报了这个培训班。我的感觉是:就花几顿饭的钱,占的时间成本也不多,能获取这么优质老师的讲课,真是赚到了。

听过演讲后,我们不禁感慨:这大学上得真没劲,还不如高中毕业就来参加培训。有些人学校背景、自身素质也不是很好,就是因为参加了这个培训,去了联合利华、宝洁这样的五百强大公司。后来,坊间传闻,有学长径直跑到主讲人的办公室,要求退学跟着他学习职业能力,被婉拒了。

15000元的VIP课程

事实证明,赚到了的不是我们。免费讲座是引子,99元的课程只是一个香饵罢了。

收费课程是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教室上的。主讲人在容纳近500人的报告厅给同学们上了两次课。听课的同学来自不同高校,远的甚至是从通州的北京物资学院赶来的。

培训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上课,用大概一天的时间讲一个专题;课后练习,每位学员拿到资料包,按要求做练习。我整理了一下听过的课程,主要内容大概有:语言能力训练(主要是当众演讲的能力);心灵能力训练(学习改变性格,这其实很难,但当时觉得听听课就能改变);领导力训练(策划一场比赛或者经验分享会之类的活动,锻炼组织能力);企业模拟运营训练(模拟企业的运营,用一天的时间参加一次企业运营比赛)。

课程的内容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主讲人生动地介绍了许多我们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没有接触到的理论和实战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不适合同学们在校自己练习,这是我事后诸葛说的,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说不现实呢?课程的规划确实不错,但这个训练标准基本没人能够达到。一方面是要训练的能力太多(语言表达、形象气质、企业知识的学习、撰写论文、参加各类演讲、商业运营、商业策划的比赛等等),而训练的时间太短(上课基本是讲课,介绍这个训练为什么重要以及训练的方法,需要课后去练)。这就导致大家觉得方法不错,但是有点华而不实。在校学生,兼顾学业和课后活动,再要完成这个训练计划,完全靠自己不太现实。虽然指定了训练小组,但是把一些原本不相识、性格爱好不同的人组在一起每天训练并且坚持一年以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能力优劣犹如五根手指,长短不一,怎么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训练计划去“套”?

大家都感到为难之际,主讲人介绍了“ACT大学生职业能力全项深度辅导系统”,是通过老师授课、同学们课下组队练习、参加比赛等方式全方位的培养职业能力。当时看来,这个辅导体系承诺的许多内容是有担保的。比如获取演讲赛的证书,比赛是公司与多个学校学生会或者社团联系举办的,一年好几次,参加的选手大多是学员,所以基本都能拿到名次。又比如,商业策划大赛,比赛由公司牵头和许多机构举办,最后基本每个参加的团队都有奖。再比如学校社团高级别管理经历,如果你在本校学生会、社团和团委团总支里得不到部长以上的职位,那么参加公司在许多学校成立的“精英社”,很容易就获得一个唬人的“社长”“副社长”。对于学生来说,获取这些是为了能在简历上多写一笔,也是增加职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深度系统的VIP课程需要缴费15000元。我一向比较节省,生活费一个月不到1000元,一学年的学费是6250元,这样算下来参加VIP课程的钱基本是我一年的生活费加学费。父母知道我不会乱花钱,我提出参加VIP课程,父母和公司的老师电话沟通了,觉得参加培训班不一定能达到所说的效果,但至少可以开阔见识,所以就同意了。

后遗症:对收费培训课很警惕

我报名参加的是2012年的VIP班。9月起的秋季学期里,每个月至少有两个周六、周日要在外校上课,有几次是两周的周六周日都上课。每次课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六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一个老师一讲就是一天。

VIP班有五六十人,四五个同学是自己班上同学。我们几个都是大二,专业基础课任务重,谁也不想挂科。来参加VIP班的同学多是有心锻炼自己的,在学校里大多活跃在不同的学生组织,平时的各种活动不少,大家是挤时间参加课程,实在冲突了就只好看课后的课件,效果很差。

我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英语协会的活动比较多,赶上期中考,觉得时间特别紧张,完全不够用。VIP班的密度和强度大,两个月后就有人坚持不住了,到2012年12月时,人就剩一半了。我一直咬牙坚持,2013年春季的两个比赛(演讲赛和商业策划大赛)也都参加了。暑假要开简历制作等课程,我因为学校要求统一在外地实习,无法脱身就没去。事实上,课程到最后对我来说变得虚无缥缈了。我因为不喜欢所学的地质相关专业,参加课程是为将来跨行业做准备。大三上学期,我渐渐发现自己不喜欢将来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我喜欢的是做记者,从事媒体工作。我果断决定退出课程的学习,把精力花在媒体行业的实习和去其他学校旁听新闻学的相关课程。

我没再去参加课程,公司方面也没有联系过我,只有一次来问我是否参加商业论文的指导。我曾申请退课,想把没上的课程部分退款,但是半年多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其实我已经不抱希望了。父母问过在VIP班的情况,我如实相告,他们说就当花钱买教训了,毕竟当时也没有抱太高的期望。

第7篇

【关键词】服装工程;知识能力;课程体系

2009年底,教育部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1.服装工程师知识与能力结构诉求

面向服装工业现场的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而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其培养标准必须符合以下几点:

(1)基础科学知识;(2)服装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 服装高级工程基础知识;(4)解决服装专业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阅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7)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8)交流能力;(9)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上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除学校内部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场真实环境下,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进行实战训练。必须分析和评价企业实践教育与传统校内教育的差异,提取和形成企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2.服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根据 “卓越工程师”的总体方案,结合服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上述专业标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专业能力进阶”培养方式,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就本科工程教育而言,根据每学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配套安排各类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服装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分为工程基础实践、工程专项实践、工程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实践4个层次。

3.服装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能力进阶”模式下,本科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时间为主线,在不同学年,根据校内课程教学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设置工程实践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与校内课程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相互衔接,彼此互补,不能逆向、重复和缺损。

图1 服装本科生工程实践课程逻辑鱼骨

4.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卓越工程计划实施中课堂教学是最终的教学质量保证,必须遵循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细致地开展各类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必须在教研团队的充分交流下制定课程的大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项教学内容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大纲通过后,方可进行教学;其次,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和方法,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较为有效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CPL(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等;再次,每门课程结束后,必须严格进行教学评价,评价主要来自学生和教师本人对考核成绩的分析。甚至对每门课程成绩的分布都设有标准,如果教学效果为达到指定标准,就要在教研组中进行讨论,以改进和调整教学。这种课程教学的闭环式模式使得教学能够进入自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式教学

在卓越培养计划的能力培养要求中,有一些是非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职业道德、表达与交流、终身学习、社会意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的。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所有在校大学生都是在一个看似无形的教学体系中自觉地学习。这个体系就是学校构筑的各种以团队为单位的专业和非专业的活动。如劳伦斯大学,较为有特色的是企业教育项目和领导力教育项目,还有大学生竞赛项目。高校通过这些项目,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都养成一种独立处理问题、自我关心、积极应对的品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6.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和中国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培养体系,可以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和低效性,真正将教学质量提升到符合人才需求的水平。

作者简介:

谢红:(1970.1—),女,教授,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方向数字化服装技术。

基金项目:

第8篇

我于20*年11月学院第二届“双代会”上就任院学生会学习部长,至今一年任期届满。一年来,在院党委、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系两级学习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习部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我本人也获得20*年度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虽与我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迎评工作的开展及学习部原有的工作基础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这是述职之前所要说明的。下面,我依据院学生会职能部分部长负责制的要求,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思想工作和部分建设

作为部分负责人,我以为搞好思想学习和团队建设是做好工作的两个基点,在工作中我着重抓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好院系两级学习部成员的思想学习

我依据“自我教育”、“自我治理”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寓学习于活动中的手段,培养学习部成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

2、抓好部分组织建设和着力打造部分文化

在一年的发展中,我提出并贯彻了大学习部概念:

其一,学习部肩负着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两副重担(有的大学就分为学术科技部和文化部),依据学习部部分特点制定了“革新理念、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创建一流部分”的方针并用之于工作当中,并摸索出了文化和学术兼具的活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院系班一体,理顺了工作机制,加强活动联系协调和相互帮扶。我建立完善落实了各种工作制度和赏罚制度,试行了工作联络员机制,提出了“携手并进,荣辱与共”的口号,在制定制度保障和尽量发挥个人亲和力的双重努力下,院系学习部取得了空前顺畅的工作局势,极大巩固和进步了院学习部的对全局工作的领导力和驾驭力。

其三,我依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更多的深进基层、联系基层,通过建立和完善学习委员通讯录,建立了各班联络员制度,开通学习部主页和qq群等方式与基层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来实现工作的“重心下移”。

二、积极协助教学部分开展工作并建立了良好关系

协助教务、教学部分开展工作是学习部职能之一

1、在任期内,我积极协助教务处进行了“任课教师课堂绩评”、“教学互动交流”并建立了各班联络员制度并进行了多次交流,维护和保证了我院的教学秩序。

2、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和语文、英语、政治等各教研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相关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今年"自考文化月"期间,在活动任务已很繁重的情况下(“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首届isas大赛”同时开展),我克服困难,协助自考办和公共课部举办了“首届自考征文演讲比赛”,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教务处、自考办和公共课部领导的称赞和表扬。

三、开创性的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确立了学习部活动板块和完成了部分自身定位

一年来,我依据学院教学和学生工作要求、“双代会”文件、“迎评促建”文件和我深进基层所了解和把握到的广大同学的所需所求,结合我部特点,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首届isas大赛”、“英文演讲比赛”和“首届自考征文演讲比赛”,加上正在开展中的“首届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策划和组织活动之多,工作之重,无出其右!

四个首届,既是探索,也是开创。下面我将以这几个活动为主线来汇报我的工作成绩:

1、综合素质大赛是我在学习部活动无品牌的背景下策划开展的,活动克服了同学同事质疑、经验不足、无先例鉴戒及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终极取得了空前的效果,比赛的成功一举扭转了学习部活动无亮点的局面!实现了活动的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完美对接,是运用高层次比赛的“明星”效应进行文化扩散和品牌树立的成功运做。而由比赛选拔出的选手代表学院在今年的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次活动在形式和理念上的改革刺激了文化活力,初步完成了学习部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身定位(学习部的活动可以这么做!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现状需要这么做!),同时奠定了学习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2、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迎评计划内容之一,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学院发展建设,其重要性都不问可知。策划之初我采取先学习后开展的原则,依靠向老师请教、利用网络自学等办法,比较熟练的把握了职业规划的撰写要求和比赛的组织运作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活动方案的设计;协助政治教研室老师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作品指导(参加决赛的11位选手有10位经过我直接指导),极大的进步了选手的水平,保证了比赛的质量。比赛因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巨大影响和自身的学术性、实践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系部在本学期继续开展了此类比赛,并引发了大范围同学设计个人职业规划的风潮。

3、高校学生学术科技类活动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习部及我本人对组织此类活动责无旁贷,isas大赛的开展填补了我院在迎接评估中相关项目的空缺,比赛专业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同一性丰富了学术类活动的开展形式,极大的促进了我院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论文制作能力。这次声势浩大的活动受到了学院领导的直接关注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比赛为今后我院今后整合学术科技类活动,开展大型系列型的校园学术科技文化节(月)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为科技文化节先叫之声,奠基之石!

4、本学期在英语演讲比赛的基础上以“激发学天生材动力”为目的,以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理念,以品牌效应和“明星”示范效应为手段,我策划了“首届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目前活动进展顺利,远景可观,相信此次比赛必将会将我院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提升至更高层次,并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和英语学习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至此,四大首届,起承转合,学习部近期活动板块基本确立,既是我一年来的大胆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也是努力学习、积极吐纳的结晶,并且经过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回答了学习部做什么、为何做、如何做的题目,基本完成了学习部活动定位和自身定位!而我在举办各次活动过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所积累的各种工作理念和操纵方式、操纵手段等基本经验经过传帮带的方式留给了*、08级成员,将对学习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有重要的鉴戒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院系活动整合还没有完全进行到位,离“常规活动规范化”还有一定的差距,相信随着学习部活动板块的确立和明年学术科技文化节的举办,学习活动整合会水到渠成。

二是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统筹上不够公道,活动期间工作消耗了我大半的课余时间,影响了学业的巩固进步,离工作和学习“双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往年的“双代会”上,我向与会的两百余位代表郑重承诺:要将自己的肩膀和脊背贡献出来做好桥梁、服务同学、践行责任、不求回报!一年来,在学习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我用我的勇气、聪明和汗水告诉大家:我,做到了!

最后,再一次感谢关心和支持我工作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感谢和我一起为学习部发展作出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的各位同事及一直关注和支持学习部的广大同学们!

第9篇

国内大学生就业难催生了留学热潮。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而企业进校招聘的岗位数却要比去年同期少二成。英国、新加坡等国2009年本科生的就业率普遍在85%以上,这大大超过了国内大学生60%的就业率。

留学英国一直是学生的热门选择。当留学变得不再困难,学生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海外就业上。在英国,年轻人享有创业的种种便利条件、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以及新经济带来的机遇。相对于国内的教育现状和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学生希望去英国留学,英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留学目的国。英国学制短、教育质量高以及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成为吸引中国学生前去就读的诸多亮点。此外,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透明便捷的签证系统也为学生留学英国提升了诸多信心。

英国文化教育处官员刘静女士向本刊记者介绍了近期中国学生赴英国留学的情况,建议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让留学投资回报最大化。

留学选择需要理性

在不断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内中学教育的压力增大,更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英国接受教育。近两年,很多学生出国进入英国的中学、本科院校,甚至是职业教育学院,就读预科和语言学院的人数也以非常高的比例在增长。2009年,中国学生申请英国留学的人数飞速增长,预计全年会有超过3万的学生去英国留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随着中国学生对英国教育的了解增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并且趋于多样化。不像多年前扎堆商科的情形,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些在英国很有名、世界上实力排名靠前的课程,如传媒、艺术设计、酒店管理等,还有人选择会计、金融等专业。根据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最近的全球学生留学决策调查,大众传播课程已经连续3年进入最受欢迎的五大课程行列。大多数英国高校要求申请攻读传媒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或相关工作背景,某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还需要提供个人作品。英国院校文科专业对雅思要求比较高,通常学生雅思成绩要达到7分才能进入专业学习,尤其是希望申请英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必须在国内尽最大努力通过语言关。英国大学的理工科专业更侧重学生的学习背景,研究生申请人需要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大学期间的成绩要符合要求,最好有研究成果;高中毕业生的成绩单,尤其是相关科目的分数,则更加重要。对于艺术专业,学校对学生作品看得比较重,在私立艺术学院,学费也远远高于普通大学。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落幕,环保留学热开始悄然兴起。未来太阳能、风电、生物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相关产业,将催热能源工程、汽车工程、生物、电子工程、气象学等专业。留学生如果能在海外留学期间学习到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回国就业前景也很被看好。

英国式的“素质教育”

英国高校招收学生注重其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根据学生的工作经验,看其是否在学校期间担任过社团、学生会职务,参加过社区活动,获得哪些论文奖项,这些能够反映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在英国学习,平时积累很重要。英国的考试成绩是一个持续的分值累积的过程,平时的表现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上课情况、参加课外活动多少等,考试成绩反映的是这个学生综合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选择上,英国学校实行开放式教育,门数众多、涉猎面较广。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物理、生物、化学)、体育和宗教。另有一大堆选修课,如德语、法语、史地、艺术、戏剧、商业、信息、计算机、建筑、旅游、音乐、人文科学、就业教育等,达几十种。此外,学生可以在中学阶段选择大学里开设的专业课程,比如商业管理、企业家研究、媒体公共关系等等。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确定自己要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就读大学时更好地选择专业做铺垫。选定某个专业后,如果觉得不适合,也可以在中途换专业,总体上学校会给学生足够长的过渡时间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课程,在体验过后再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一些课程。

教学方式上,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统一,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教育界和产业界配合得非常紧密。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会有很多需要实践的课程,并由业界的不同专家来参与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实地的案例研究,为以后的求职打好基础。同时,学校还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会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咨询,包括各种职业培训课程,也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课程设置,比如一些学校开设的三明治课程。一般而言,英国的学士学位是三年学制(苏格兰地区除外),本科阶段的三明治课程则需要四年完成。前两年学生在学校读书,第三年带薪实习,最后一年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硕士阶段的三明治课程学制为两年,第一年为全日制学习,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院会为所有的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由各专业的教师兼职,学校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每名学生拥有一位指导教师、一位主任教师以及若干名辅导员,学生的导师是由多人组成的导师组。导师组对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指导是全方位的。

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英国的预科课程。比如,专科毕业后想要继续深造,除了续本完成学士学位进修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大学开设的硕士预科课程,经过一年的预备课程学习后,直接申请进入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课程设置主要以与研究生专业方向相关的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该课程一般为一年,通常研究生教育也为一年时间,总共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取得硕士学位。

培养未来的企业家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1998年政府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组建创业团队,筹集资金,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创业的经验。在开办企业过程中学生可得到志愿企业顾问和创业导师的咨询指导。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其任务是将创业融入大学传统教学之中,现在已经覆盖到80多家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及500多家企业。每一个创业中心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并鼓励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创业教育80%的资金来自于公共资源,英国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为鼓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英国政府2001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来加强校企合作,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打造各大学内部师生的创业活动,如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

此外,由教育部、就业部和高教拨款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了高教援助基金,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带着创业项目到企业中去,鼓励高校主动进行技术开发,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政府还联合学会、公司、网站等各种组织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项目、经费、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关注留学政策的变化

第10篇

摘要:全球化时代,如何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创业心理品质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为寻找和探索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中国创业教育现状为切入点,以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因素分析为突破口,尝试探索增强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希望对推进我国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质量

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包含信念、意志、个性及各项综合能力等内容。它以基础素质为前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与发展,是创业者在从事创业活动中必备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的综合品质。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处于领先水平,创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备,创业教育普及程度高,并贯穿教育全过程;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创业文化氛围浓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发展近12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

1.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因地域类型、学校类别、起步时间的不同,我国创业教育呈现明显差异。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在高等教育前阶段几乎为零,高校中只有极少数同学参与过KAB、YBC、SIYB等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多数大学生对创业认知不足。同时,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多数高校未能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性培养结合起来,仅停留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再加上创业教育地位不足,大多数高校未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建设、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中。

2.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严重缺位

创业教育已在我国高校较为普遍开展。高校创业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较少,或没有直接创业经验,或不具备专业心理学素养,涉及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高校并不多,只有少数高校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此外,还缺乏专业创业教材,特别是创业心理学专业类书籍,影响了创业教学的实施及创业心理品质教育的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因素

1.高等教育体系

从高等教育体系看,创业教育学科地位处于边缘地带,创业教育系统发展不平衡,创业心理教育发展有待加快。在美国,许多高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极为重视。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并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同时,美国多元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美国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创业师资队伍一般由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教师和既有创业实践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兼职教师组成,教师还会定期接受短期培训和实践,以保证创业队伍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我国创业心理品质教育起步较晚。由于我国高校评估机制未能反映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心理品质要求,绝大多数高校未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主流,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做法是将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视为自成体系的两个独立体,创业教育课程未纳入大学生公共类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不足。此外,就现有创业教育而言,许多高校盲目模仿,忽视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和专业差别。同时,创业教育教学配套设施不齐全,多数高校缺乏开展创业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教授创业心理相关课程的教师不仅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也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

2.创业外部环境

从创业外部环境看,我国尚未形成国家、社会和高校多主体模式的创业氛围,缺乏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土壤。

美国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1951年成立第一个赞助创业教育基金会以来,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每年以论文奖金、商业计划大赛奖金等多项奖金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创业教育基金,以此鼓励在校生自主创业。同时,美国通过宣传,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一些著名杂志关注高校特别是商学院创业教育项目,如《世界报道》《美国新闻》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氛围。获得外部力量支持和鼓励的在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挑战,有助于创业者心理品质的提升。

目前,为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税收等。但过于功利化的创业外部环境,难以体现国家对新型创业者心理品质的期望,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念的重视。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人们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的社会环境不佳。对深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的家庭而言,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自主创业不是明智之举。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许多在校大学生过分追求稳定与安全感,缺乏创业的勇气和素质。调查显示,对毕业就业方向,大学生仍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首选目标,特别是女生,有创业意愿的人不到2%。此外,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创业政策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未能从创业精神及创业价值角度激发大学生内在创业成就动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难以形成。

3.创业教育模式

从现有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看,创业教育功利性较强,过于重视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品质的培养。

随着创业教育非功利化改革的推进,美国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高校倾向于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从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创业理念出发,设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创业课程,其中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创业精神与领导力等课程。通过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创业者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例如,著名的百森商学院一直坚持非功利性创业教育,以塑造大学生创业个性品质为课程目标,以培养在校生创业意识为办学特色开设课程。此外,哈佛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学府都将培养创业者品质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澳大利亚,创业教育被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通用模块学习,重点包括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对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培养必备的创业心理品质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已成为澳大利亚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基础环节。

我国现行的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类: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为侧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以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或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呈现多样性模式。但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看,在功利化创业教育理念下,对创业教育成功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迫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只是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相挂钩,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并开展形式各异的创业计划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但创业心理教育开展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创业基本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难以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路径

完备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包含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保证大学生创业者顺利创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较为零散,缺乏理论支撑,尤其是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严重缺位,无法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对创业的主动性,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创业心理品质不像具体的创业知识技能那样可以快速“复制”传授,需要长期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才能逐步内化生成。因此,当前各高校更应重视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教育,用更加科学系统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路径有:

1.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结合各自办学特色,进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将创业教育、心理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并轨,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首先,将创业信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其次,将传授创业知识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有效利用专业教学课堂资源,拓展创业教育领域。最后,突出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要把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格、创新思维、创业意志、团队合作意识等与创业心理品质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添加到教育课程体系中,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贯彻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环节中,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出自主创业、自我发展潜能。

2.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求培养一支具有创业经验和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师资力量。高校应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创业者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实例分析、创业讲座及论坛等方式参与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同时,重视创业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具有较强心理学专业基础的教师能更系统地掌握大学生在创业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在创业起步时的内在需求与创业动机,更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控制情绪和管理压力。将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结合起来,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比如,创业情景模拟训练、认知活动情景法、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等,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预判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力,完善大学生的个人创业品质。

3.提供培育创业心理品质所需文化土壤

国家、社会及高校多主体联合为大学生构建完善的创业文化氛围,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还能消除大学生对创业的陌生感及恐惧心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肥沃土壤。为此,一方面,高校既要巩固第一课堂,更要重视第二课堂。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组织形式各异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创业设计大赛、创意大赛等,同时,还可以将创业活动与校院级学生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发创办创业讲堂、创业心理知识趣味竞猜、迷你创业队伍竞赛、创业征文活动等。在校园内营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型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也应当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仅要有政策上的扶持和经费上的资助,更需要从国家政策、舆论导向、社会宣传等多角度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同时,要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发达国家独具创新的先进理念,转变过去陈旧单一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发挥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和勇气,完善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率及成功率,帮助大学生不断走向创业成功。

4.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品质,只有将这些教育内涵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才能进一步外化为创业的行为和成果。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品质为基础,逐渐去除创业教育功利化,摆脱传统只为解决就业难和只为盈利的创业动机,剔除只侧重于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为宗旨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创业者心理品质培养的理念。此外,还应当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创业心理教育的作用,通过专业心理学培养,有效应对大学生在创业诸环节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增强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坚定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和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抗压能力,完善创业个性心理品质。这样开展的创业教育才能让当代大学生以全新面貌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不断变革。毋庸置疑,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从根本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当前高校的有效教育方式和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魏东初.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 (007): 106-109.

[2]吴晓晴.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3 (8): 152-153.

[3]邓汉慧,刘帆,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9): 10-15.

[4]车丽萍.大学生创业力心理教育机制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95-99.

[5]郭万牛,杨蓉,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 2009 (1): 119-121.

[6]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9-131.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7): 70-74.

[8]曹胜利,雷家辅.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报,2010,1(13): 5.

[9]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2): 93-96.

[10]张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趋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3 (10): 61-63.

[11]吴晓睛.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 (8): 152-153.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科学;教学创新;2014学习科学国际大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20-05

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中,都明确将学习科学确立为新教育政策的关键基础,其成果深刻影响了国际课程变革的步伐和走向。从学习科学出发。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已成为欧美诸多发达国家探索课程创新、设计新型课堂的新路径选择。我国学者对国际学习科学的追踪和研究已有十余年,其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逐渐用作反思传统认知研究和学校教育的新框架。面对目前教育变革中的种种挑战和难题,国内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学习科学可以为教学创新带来什么?

2013年11月28日-29日,“2013学习科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机构中的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学者以及实践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恳谈如何推进我国学习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并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

一、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

学习科学的出现源于信息时代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与传统学习研究的反思。自学习科学滥觞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有关“人是如何学习的”关键发现是否影响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会者围绕学习与教育的内在关联,来揭示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的必然逻辑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的梅兵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民选教授从教育发展背景和我国学习研究的脉络出发,不约而同地指出在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如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革新学校教学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幸运的是,我国有一大批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技术学等等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在不同情境中——尤其是真实情境中——人类学习发生的基础、机制展开探索,试图揭示产生深度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研究记忆与知识的结构、问题解决与推理、学习的早期基础、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文化体验、身份认同与共同体参与等问题。

环境污染和社会动荡正考验着各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面临这些严峻挑战,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彻底走出传统教育模式藩篱的束缚。必须回归学习这一核心,才能满足急剧变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正在涌现。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战略已然受到了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法改革方面大力倡导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在学习科学视角下审视幼儿学习、尤其是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日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习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与基础,从“学校管理”到“关于学习的领导”,从“教育经费”到“学习资源”,这些术语的变化也昭示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程教授提出,现在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发现如何得以推广。如何转变成大规模的教育实践。

裴新宁教授论证了学习科学新进展与基础教育变革的关系。她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高技术手段——低技术学习”的悖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课程翻新的数量和形式,而忽略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即缺乏对学与教关系变化研究的关注。因此,学习科学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应当成为转型时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裴教授在对欧美国家的比较研究中初步发现,在这些国家全国和地区层面的课程纲领中出现了两大共同特征:一是非常关注人类学习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视为课程决策的基础:二是重视高技术对课程设计发展的持续支持,并最大限度保障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学习科学的基本原则已成为国际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政策引擎。

二、学习科学的研究进展

(一)认知神经科学为学习的研究带来了什么。脑的研究是否会改变学校的实践?

在20世纪70-80年代。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变革,从解剖实验逐渐转向重点研究“活着”的大脑。关于人类大脑研究潜在的教育意义,迅速被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感知。2007年,OECD出版了《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一书。呼吁神经科学家和教育者进行合作,以理解我们何时以及如何学习。2013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宣布要开始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在本次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文静教授和东南大学的禹东川教授重点报告了他们所在团队基于脑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实践。

王文静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在阅读成绩不好的儿童中。有一半的儿童存在阅读障碍。并且汉语阅读障碍与英语阅读障碍的脑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对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进行诊断与针对性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发现,汉语儿童学好英语需要四大关键要素的支持,即:第一,口语词汇的积累;第二,具有语义意识(即拼读能力);第三,能够流畅阅读;最后才是阅读理解。因此,该团队在学校开展实验时,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帮助教师理解为什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立即进行阅读题目的解答,而是要分“学会拼读”、“流畅阅读”、“持续默读”三阶段循序渐进。

禹东川教授所在的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脑的研究,侧重于对儿童执行功能和社会情绪能力(即情绪智力)的培养。他们自主研发了软件系统以追踪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从而有望帮助教师在儿童执行功能发展出现迟滞或超前时进行“因材施教”。此外,禹教授还强调,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儿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虐待状态会造成HPA轴紊乱,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培养。该团队曾在儿童“做中学”项目中,将社会情绪能力培养融入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是,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课程开发,也不能立刻告诉教育实践者如何高效组织学生的学习,但是却能告诉我们儿童相同的学习行为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也能在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意味着什么方面给予启示。

(二)技术是否能够增进学习,如何增进?

游戏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以及游戏化学习等领域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研究热点。北京大学尚俊杰副教授以ST Math、《农场狂想曲》等教育游戏为例,展示了数项研究发现,从而证明游戏在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尤其是在游戏中融入课程的《农场狂想曲》将游戏作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工具,通过虚拟互动支持学生的科学探究,游戏结束后又回到现实中进行课堂反思与讨论,很好地整合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科学学习。同时。他指出。对不同特征的学习者来说。教育游戏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他希望未来的游戏学习研究朝向结合行为表现层面的实证研究和基于脑机制的设计研究方向发展。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介绍了其所在团队正在进行的语义图示工具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该工具如何支持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她认为,语义图示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并能够改变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

针对作为学习中介的技术是否一定要引入学习过程。引入之后是否可能会出现问题。上海师范大学范为桥副教授表示担忧。他以小学生作业必须手写而不能用电脑打字替代为例,说明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文化的内化。而这常常是技术无法兼顾的方面。因此,他希望有更多研究能够关注在引入技术时是否需要评估学生用与不用技术的区别是什么?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是否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

就此议题其他学者用实证表明,更为关键的不是用什么技术。而是如何使用技术,技术的优势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并在情境中进行转化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本质上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学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而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游戏还是语义图示工具。都必须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才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三)创新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2012年PISA结果刚刚揭晓,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又一次向世界展现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学生多方面素养都出类拔萃。但是。另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遇到实践困难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落后西方国家同龄人同。比如,最新的PISA数据显示,当遇到具体的阅读困难时,上海学生的调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本次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就创新与学习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分享了他对知识基础与创新关系的理解。他指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庞教授的团队通过大学生英语词汇量与作文创新性关系,以及大学生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关系这两项实验研究发现,领域中的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都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从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报告和高中统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海报的案例讲起,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要凸显“有形的数学”,通过小组合作与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徐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共同体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形成一种学习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发展数学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目的。

南京大学吕林海副教授则介绍了南京大学参与SERU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其中“学生参与”维度涉及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外研究、创新思维等。通过对中美本科生的比较发现,在学习习惯、师生互动等方面中国学生优于美国学生,但在课堂讨论与创新方面却总体弱于美国学生,他认为这可能是两国传统课堂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在讨论环节,禹东川教授对庞维国教授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发表了不同看法。他就英语词汇量与写作关系是否能代表英语的创新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对英语语言的核心概念能够做到适应性运用才能算是创新。庞教授做出回应,认为考虑到实验研究的局限性。测量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英语的综合运用不太现实。

香港大学罗陆慧英教授则以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与融汇为隐喻,说明无论是庞教授所述特定任务情况下的问题解决,还是徐教授所指的真实任务中的创新都很有用,但各有局限,所以研究需要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

王文静教授也赞同罗教授的观点,认为创新的概念是多元的。在此基础上,她认为有必要将学习与创新性关系的实验研究推广到中小学以及其他院系的大学生中去。比如。研究艺术系学生的英语学习,她认为这或许能为思考和应对“陈丹青出走”这一实际的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三、学习科学与教学实践变革

学习科学是否改变了教学实践?如何改变?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教育实践领域的专家、代表分享了他们将学习科学原理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的经验与遇到的困惑。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深刻分析了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学习系统的开放性。由此提出,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细心观察课堂与学生,利用经验、艺术之美、情感生成之力,为儿童构造快乐、高效的课堂,凭借儿童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只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桥梁,关键是教师要利用这个桥梁来引导儿童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董晓蔚教授和东南大学禹东川教授都非常赞同李吉林老师的观点,认为其所倡导的情境学习与教育符合当下脑科学的理论与发现。董教授强调学习者的动机是高效学习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创造安全、轻松的学习氛围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像李老师这样以想象力为抓手,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正是我国当前教育一直提倡却很少真正付诸实践的理念。禹教授则认为,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情境教育特别有助于培养儿童社会情绪能力。

中学校长袁钫芳老师介绍了如何将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学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培育相结合,研制本校促进教师反思的优质课堂评价标准以及通过降低风险的举措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实验、实践标准。贾义敏老师则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这一课程的特色在于为学生提供诸如授课录像、往届学生作品、研究生导师等各类资源来支持本科生的团队学习。

在讨论阶段。不少研究者指出。无论是情境教育还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在考试压力下教师是否能够坚持、如何将学习科学的原理与现有课程相融合,都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难题。针对这样的疑虑,袁校长承认其所在学校在优质课堂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不少阻力,比如,一些科目的教师对新评价指标和新教学方法的效果心存疑虑,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教师作为实践者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情境化”、“资源与技术贫乏”等话语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教学方法的异化:而最为关键与困难的地方在于学习的复杂性决定着实际教学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方法面对所有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方法。对此,李吉林老师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学、热爱学生。让这种热爱来激发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与学习,以“精心”换来“精彩”:另一方面要让家长和教育领导看到新的教学所带来的切实效果。袁校长也认为,注重数据的收集,让数据来证明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来自实践领域的与会代表一致希望有更多关于学困生学习的研究,使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尖子生和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差异,从而能够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改进实践。

四、我国的学习科学:前方的使命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学习科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继续探索学习研究的同时。有必要逐个盘点和思考:我国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什么长处?与现在国际上的学习科学研究是不是有所差距。差距在哪?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存在,缘何又提出了学习科学这个概念?学习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后10-20年。中国的学习科学可以走向哪里?中国的学习科学如何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作为研究者的我们需要做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高文从该校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建与发展,回应了学习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使命。她认为直到今天。我国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如。教师培训)的关注点仍然在教上。学校教育中教师依旧是权威,这导致大多数人都对学习心存反感与恐惧。她认为。作为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一方面我们肩负着颠覆传统、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且有效的学习环境之重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解放自身的观念。

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学习,才能确定学习研究的恰当行动方式。香港大学学习科学战略研究团队(SoL-SRT)[全称为SCIENCES OF LEARNING (SoL)Strategic Research Theme (SRT),本文统一翻译为学习科学战略研究团队,有关该团队的详细信息可见网站http://sol.edu.hku.hk/about-sol/]的工作模式为与会者展现了可资借鉴的学习研究的未来道路。在SoL-SRT团队成员看来,学习是一个复杂现象,具有不同层次。研究者可以研究个人的学习、机构的学习、教育系统的学习和社会的学习;可以从神经科学角度了解学习:也可以观察个人的表现行为。在以上过程中。科技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也可以成为干预学习的手段。正因为学习如此之复杂,单一学科的研究人员看到的常常是学习的某个方面,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该团队召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合作的方式形成聚焦的、多层次的、跨学科的学习研究项目。这样的行动,不仅是为了支持学习的理论建构——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而且是为了推动基于实证的教育政策与实践——促进学习的发生。

五、结语

在国际上,学习科学在过去20多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有关《新学习科学的基础》等相关论文还登上了《科学》杂志等世界顶尖学术刊物。我国学者跨入这一领域虽然时间尚短,但是学习科学在教育研究中逐渐成为热议话题,教育决策者也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学校课堂与教育实践始终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固然是由教育大环境之下的压力所致。但更多地还是因为国内的研究大多属于基础研究,缺乏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的介入性研究。无法解决实际的学习和教学问题。因此,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被定为“学习科学与教学创新”,呼吁更多学习的研究者从学习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实际的教育命题,对学与教进行系统阐述,从而满足一线学与教的需求。

关于“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的对话还在继续深化。2014年3月1日至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国际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香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特邀全球百余名学习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和教育领导聚首上海,共议学习科学发展蓝图,携手开拓教育创新,值得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学习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3,(1):32-44.

[2][4]Bransford J,Vye N,Stevens R,et al.Learnig theories andeducation:Toward a decade of synergy[J].Handbook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2nd Edition),2005.

[3]管晶晶,胡鑫,王文静.理解“阅读脑”,提高儿童阅读素养[J].教育学报,2012,(4):55-62.

[5]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6.

[6][8]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0-100.

[7]樊丽萍.PISA如何测出中国学生的“短板”[N].文汇报,2013-12-02(12).

[9][美]AN,Meltzoff等,冯锐,缪茜慧译.新学习科学的基础[J].远程教育杂志,2011,(1):19-25.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87-03

随着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面向当前职业教育的对象,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技能竞赛是培养经管理类高职生主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经管系课题组针对这一情况,积极组织和参与一些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培养经管类高职生主动实践能力。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行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在以往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目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这是被动实践。被动实践是对从书本上学习知识的一种巩固。然而,真正使知识成为活的知识,还应该由认识的主体去完成这种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与主动实践的要素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因此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于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经管理类高职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而技能竞赛又是其主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课程的实践内容以任务的方式呈现,即将实践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再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实践内容。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中兼顾了“教”和“学”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做到了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内涵

以赛促学通俗地说就是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去参赛,通过参赛驱动学生自身学习专业技能,即通过竞赛这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来努力完成任务。以赛促教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自己必须弥补知识成就、实践能力缺乏的短板,不断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将专业技能的提高迁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教师会主动思考竞赛任务使用到哪些专业技能,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又是什么,通过设计怎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等等。教师们只有完成以上工作,才可能组织完成有效的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奖。正是发现了这一现象,课题组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竞赛和教学实践提炼出了经管类高职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这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将实践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再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实践内容,即以技能竞赛为载体,达到其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通过组织参加相对应的技能竞赛,来开展具有强烈针对性和高度实用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教学、技能操作应用训练与实际能力水平演练考核。具体来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图如下: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用及取得的成绩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最初是在我系电子商务专业做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该模式的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现代商报》、《北京人才市场报》、《中华时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获得了广泛好评。在电子商务取得一定成绩后,逐步推广到我系计算机信管、金融保险、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也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在学校组织和自主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经管类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有的同学能够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更有优秀同学自发建立学生团队,创建虚拟企业,模拟企业运作,承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专业实践。如联商模拟公司实现了多年级、多专业的近300名学生参与承接和完成企业实际业务。

2.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我们对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相关结果反馈表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技能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有了明显作用,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不断提高,如学生逐步缩短上岗适应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论是职业素养还是专业技能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3.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比赛能力。从2008年到2012年6月底,我系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商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商科院校移动商务大赛”、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北京市高职高专数学竞赛等等比赛中均有获奖,累计获市级及市级以上奖励123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21人次。同时,在承办劳动部中职电子商务师资培训班中,我们也积极推广该模式,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高职、中职骨干教师培训5期,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教师接受培训,我们积极推广该模式,目前已有许多学校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如北京市商业学校、广东经济贸易学校等。

四、关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是课题组多年考虑的问题;课题组在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进行重点实验,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当前经管类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大环境,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激发创造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之一就是兴趣,兴趣可以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一门技术或策划一个方案,当然,这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硬件环境。为有效发挥这种模式的效力,院校必须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相关机制和保障制度,为学生的主动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如学院的实验室应采取周末开放,甚至除正常上课的时间开放,通过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同学们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随时进入实验室练习和开展项目,尤其是结合的课题,开展技能竞赛的实践。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实学生实践基本功。互联网已经普及,这为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大量信息的泛滥,使许多学生不再愿意进行自我的思考、分析和总结,不会主动去采集和调查第一手的信息,许多学生喜欢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这一情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想态度,既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能力,也不能高估学生的水平,有步骤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参加竞赛和实践。

3.引导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现在的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家庭的环境中成长的同学往往没有团队协作的意识。而社会对团队精神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发挥团队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许多企业用人单位也特别注重这一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善于与他人协作共处,才能干出更重要更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在竞赛真实环境中不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进一步丰富典型可操作的“竞赛+任务”。“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经管理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竞赛+任务”的设计,只有构造出针对实践能容的可操作的“竞赛+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竞赛任务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与专素质。尽管本成果通过经管类各专业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典型的“竞赛+任务”,但还需进一步丰富。

在经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来不缺少实践环节,但学生的实践能力仍显不足。课题组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为经管类高职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就业和再深造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童在平,张莉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N].泸州日报,2010-10-14.

[2]廖晨君.以技能竞赛为支点构建教学改革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9-07-27.

[3]丁继忠,吴菊珍.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