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09:3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评优事迹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殡葬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殡葬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殡葬高等职业教育始于1995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首创殡葬专业,二十年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已为殡葬行业输送了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全国各地殡仪馆馆长、副馆长或技术骨干力量,毕业生以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改变了殡葬行业的服务形象,提升了行业的服务水平,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殡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逐年提高,就业率稳步提升。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职业道德水平明显下降,在行业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岗位的敬业态度,缺乏实干、吃苦耐劳的精神;择业期望值太高,奉献意识弱化,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系统工作;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就业中一切向钱看,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守信用,一旦有机会就毁约、辞职,严重挫伤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缺乏诚信品质,在评奖评优、入党、竞选干部等问题上,不顾个人道德,以非正当的途径获取。这些都涉及到学生教育中的道德品质问题,如让这些行为蔓延下去,必将有损于学校形象,还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的就业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殡葬行业为特殊的社会行业,承载着让“生者放心,逝者安心”的重要责任。殡葬专业学生是今后行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对殡葬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二、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一)加强职业认可教育,教育学生认同本专业,热爱殡葬事业。
新生入学初期,组织学生参观院史展览、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基地、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让他们了解学院概况,了解各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各专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方向等。要让学生知道殡葬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是与死人打交道,脏苦累险是必修课,人们对殡葬工作有很严重的歧视,遭致白眼、嘲笑是常有的事,只有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丧属的不同需求,用殡葬人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敬意,还原一个亲切、包容、真实的生命终点站,让死亡不再那么冰冷,让逝者更有尊严,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认可,被大众所熟知,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感动、尊敬进而理解、支持;让学生了解殡仪职工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和专业队伍,担负着改变传统的丧葬陋习、更新群众丧葬观念、培育文明办丧事风尚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需要殡葬工作者去努力开拓,在服务活动之中,处理遗体的新方式,悼念逝者的新仪式,具有时代感的丧葬用品以及文明的言语行为等,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是高尚的事业,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殡葬事业,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二)确立服务、奉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业无贵贱的职业观。
奉献精神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择业时把承担社会责任、义务放在首位,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可以将实训课放到企业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服务流程:迎接丧属,解释疑问、办理治丧手续、指导丧属治丧、对丧属进行心理抚慰等等,把握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只有具备奉献精神的服务人员,才会自始至终坚守在第一线,才能在工作中逐步体会殡葬工作的苦和累、体会其中的乐趣和价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汶川地震、温州高铁追尾事件、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等公共事件发生时,学院组织了学生紧急驰援,协助处理遇难者遗体和相关悲伤抚慰工作,为事件善后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殡葬员工在大难面前会成为主力军,正是在这些关键时刻,升华学生的职业情操,认识到殡葬员工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殡葬职业是有价值的神圣职业,行业是无贵贱的,工作是无尊卑的,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工作,都是高尚神圣的。不论处于什么岗位上,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诚实劳动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都能获得人民的赞誉和相应的报酬(1)。
(三)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引导学生树立向边远地区或基层就业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基层单位历练自己,告知他们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具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环境差但竞争压力小,与大城市的殡仪馆、陵园相比自主操作的机会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更为广阔,成才的机会更多。边远地区和基层殡仪馆、陵园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岗位,工作比较繁杂而琐碎,经历基层工作磨砺,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营造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经验交流会的形式,邀请基层工作优秀学生回母校作讲座、报告,宣传优秀典型,推广基层成功就业经验,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艰苦奋斗继而成才的感人事迹;可以在学生管理经费中拨出专项费用设立基层就业基金,对主动要求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予以奖励,在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将表彰奖励决定和事迹材料送达就业单位,向用人单位提出进一步培养和使用的建议;设立基层就业基地,开展殡葬学生社会实践,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基层殡葬单位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深入边远地区和基层殡仪馆、陵园,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基层单位对人才的渴求,感受到殡葬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广阔前景,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勇气(2)。
(四)建立校友返校的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校友是在校学生的旗帜和榜样,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作用。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校友演讲制度,邀请一些知名校友回来举行讲座,用他们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以启迪;挖掘校友先进事迹,了解校友工作、生活情况,整理介绍优秀校友典型事迹的刊物,拍摄和播映校友事迹宣传片,网上增设校友风采栏目等,以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寒暑假选派学生组成小分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访殡葬学长学姐”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校友的艰辛历程,以校友为榜样,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等。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一)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殡葬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将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讲清本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使学生意识到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够大大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典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实习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养成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融入行业因素、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尽量给学生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如在校内设立模拟礼厅、整容室、火化实训室、陵园设计实训室等,按照殡仪馆服务流程要求,张贴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严格遵守服务操作规程,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训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室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形成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早退,不大声说话;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理念,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班风、班训和班貌等都要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特点,渗透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3)。将团队意识引入校园,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如组建与殡葬服务有关的仪仗队、防腐整容组、营销设计团队、花艺人生等社团组织,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在训练中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
在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过程中,把诚实守信确立为学院的主流文化,寓诚信教育于教学过程,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纳入到教师的工作当中,任课老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落实到课堂上、生活中,比如对于学生上课缺勤、迟到等行为,教师应予以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考试作弊者,采取惩罚措施,取消成绩甚至劝退、开除,直至考试作弊现象不再出现。建立诚信评价系统、诚信行为奖罚制度。诚信系统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缴纳情况、遵纪守法、学业成绩、任职记录、毕业评语、在校优良记录、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是学生个人信用的真实反映,诚信记录可以适当地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查阅自己或他人的诚信情况,对有争议的记录可以请求学工部核实,以保证记录的真实性(4)。学工部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考查评价,一学期结束后,把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诚信等级确定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奖学金等资格,诚信学生将优先获得就业推荐的机会。对学生的不诚信言行,予以及时的处罚,取消其评优评先及推荐就业的资格。建立不良学生的警示档案,失信不良行为的记录跟随该学生的档案一起带入以后的工作单位,这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一旦失去了诚信,就要背负相应的责任后果,形成道德污点。
四、结语
总之,加强殡葬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明确思想认识,摆正就业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多措并举,在制度、教学指导和管理中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促进殡葬学生在就业中健康发展。
注释:
[1]邓剑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J].世纪桥,2008,(15).
[2]杨春.高校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实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3]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