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4:0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线直播课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精品课;录播技术;网络直播;全能机;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12―05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2010)中对教学录像的要求是: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1]。教学录像是精品课内容的实际载体,忠实记录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提高精品课教学录像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扩展精品课教学录像的传播范围,是精品课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 精品课录播技术的阶段性变革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项目以来,我校“塑名师、建名课、著名材、立名项、创名科、出名果”的名品工程建设也同步展开。以“建名课”为例,八年来共创建精品课137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28门(含国家级1门),校级精品课109门。回顾精品课建设的过程,总结精品课录播技术和方法,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精品课建设的经验,将八年来精品课录播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初级录制阶段
最初的精品课录制一般都采用单机或双机拍摄,后期编辑整理、加工制作成规定格式的精品课录像文件,上交评审或上传到精品课建设网站。
单机拍摄时,机位设置在教室后部居中的位置,前后距离的把握要保证摄像机在最长焦距状态下能获得教师的近景画面,这样在广角状态就是较全面的课堂教学全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摄像人员始终以任课教师为中心进行拍摄,根据教师授课的内容、节奏、情绪等变化不断调整镜头焦距和视角,以获得最佳的画面形象和最恰当的画面景别,还要根据教学的进程及时给出板书(包括PPT)的画面。考虑到单机拍摄的局限,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全部以课堂教学全景的画面记录,而学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等具体内容,以及教师授课的全部PPT画面,课后做一次完整的补拍。
双机拍摄时,主机设置在教室后部偏左(或右)的位置,拍摄内容和方法同单机。副机设置在教室靠前的位置,和主机同侧,避免出现在主机的全景画面中,副机的任务一是拍摄主讲教师的小景别画面,二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三是捕捉一些学生听课的神态、记笔记的细节和学生的整体场面。主副两机在拍摄过程中都不停机,完整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后期编辑时只要对准任一时刻,整个教学过程可全部对位。
在声音处理上,主机话筒通过延长线安放在讲台上,用来拾取教师的声音,副机话筒加延长线后指向学生方向,拾取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单机拍摄时,学生的声音在补拍时获取),这种做法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后期编辑时着重处理副机拍摄的或补拍的镜头,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流畅,又丰富了镜头表现,增加录像的可观赏性。对于师生互动较多的画面可适当做一些分屏显示处理,更充分地展示课堂教学的氛围。在PPT的处理上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时间,但不能持续过久,以免画面形象过于呆板。片头字幕准确交待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职称、院系等信息,片尾要交待制作单位和日期,中间的各个教学环节都不要添加字幕,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原貌。最后生成比特率为512kbps,帧速率为30fps,分辨率为320×240,符合国家标准的WMV文件。
初级录制阶段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灵活性强、所需人员少,1-2名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制作任务。这种制作方式最突出的缺陷就是时效性太差,后期制作阶段要经历采集、编辑、生成等多个环节,50分钟的一节课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制作完成。
2 现场制作模式
利用EFP电视制作设备进行精品课教学的录制,这种多机拍摄、现场合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时效性的问题,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还能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课堂教学情景,无摆拍,不人为打断教学流程,不改变课堂教学气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观看者能获得身临其境、真实直观的感觉。EFP系统特别适合于“示教示范型”、“现场纪实型”、“课堂讲授型”电视教材的制作[2]。
通常使用三台摄像机并按三角形机位原理摆放,1号机在教室后部居中的位置,拍摄教师和PPT的画面;2、3号机在教室前端,左右各一,在导播的调度下分别拍摄主讲教师、学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等内容。领夹话筒拾取教师的声音,手持话筒拾取学生的声音。视、音频信号通过电缆连接到特技机上,导播利用通话系统指导摄像人员的拍摄,通过特技机完成信号的选取与切换,特技机输出的信号由录像机进行录制。随着课程的结束,一部完整的课堂实录也同时完成了。
这种制作模式的优点就是时效性相对较强,不需要后期编辑、对位等复杂费时的操作,只需经历采集、必要的字幕添加和输出规定格式的文件即可。缺点是系统构成复杂,所需设备、人员过多,摄制平台的搭建费时、费力,灵活性很差,通常在固定的演播室内使用。
上述两种传统的录制方法都是将课堂教学实况先录制到磁带上,后期必须经过采集和输出操作才能获得所需的视频文件,因此限制了时效性的进一步提高。此外对PPT的表现都采用直接拍摄投影屏幕的方法,导致PPT画面的清晰度不能令人满意。再有制作设备和人员直接进入教学现场,对教学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画面中偶尔出现的摄制人员的身影,对课堂教学氛围构成影响,使得教学录像不能真实记录和突出课程教学本色。
3 智能录播系统
精品课录播系统是随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产品,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提高精品课录播的时效性,简化教学录像的制作流程,减轻摄制人员的工作压力。它是一套将授课教师的视音频信息、多媒体教学内容(电子讲稿、课件等)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现场信息同步录制下来,并自动合成实时教学录像的录制与播出系统[3]。典型的精品课录播系统由前端信息源、录播主机、管理服务器和网络客户端等四个部分构成。前端信息源包括安装在教室的两台无人操作的智能摄像机,分别拍摄教师为主和学生为主的画面,录音器材拾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声音信息,教师用计算机提供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讲稿的VGA信号,以上视频、音频、VGA信号通过传输线直接传送到录播主机。录播主机是系统的核心,一般由多路视音频编码器、VGA 编码器、控制器和录制内核等单元组合而成,实现前端设备控制、混合信号录制、压缩、解压及播出等功能。管理服务器是一台安装录播管理系统的联网计算机,完成教学录播过程控制和节目的管理工作。网络客户端是装有录播系统播放器的联网计算机,用于在线点播和观看录播主机录制和播出的教学录像[4]。精品课录播系统把电视摄像、编辑、控制、生成等功能集成起来,一次性完成精品课教学录像的制作和网上直播,省时省力,真正提高了制播的时效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录播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摄像机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实施跟踪拍摄,快速准确地定位师生的位置。自动巡航功能[5]可以实现各种运动摄像的拍摄,及时准确地改变镜头光轴、视角和焦距,获取最佳的画面形象和最恰当的画面景别。自动导播系统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变化,在教师画面、学生镜头和课件内容三者之间进行智能切换和录制。管理服务器能够根据需要设置视频的码率,既可以生成适合网络传播的文件,也能生成清晰度更高、适合存档、离线播放的视频文件。录播系统不仅能以单流方式把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画面录制并直播,还能以多流方式把主讲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及主讲教师电脑屏幕同步录制,不错过任何一个表现课堂效果的镜头[6]。一键录制功能可以让主讲教师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录像的自动录播工作。
智能录播系统功能完善,使用简单,适用于精品课建设中大批量制作教学录像的需要。然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系统视音频处理标准低,只适合流媒体文件摄制,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图像跟踪系统有延时,教师有时会移动到画面之外,摇跟镜头过多,画面稳定性不够,影响教学录像的观看效果;导播切换的时机不很理想;系统用途单一且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7]。
二 全能机在精品课录播中的应用
1 全能机的概念和主要技术指标
全能机的“全能”并非万能,只是相对于传统设备功能更强大了。全能机是将传统EFP系统的特技机、调音台、录像机、监视器等硬件设备集成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在软件的控制下,以单机的方式实现传统复杂系统的功能。
全能机采用模块设计的理念,将传统电视制作系统的诸多功能分模块逐一集成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由于是集成化的模块设计,操作使用更加容易,一个人即可独立完成传统设备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因为是集成化的模块设计,系统调试异常简单,不必再考虑信号同步、时基校正等问题;还是由于集成化的模块设计,省去了许多信号传输的复杂接线,使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录播,首先要看其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8]。表1是大导演AIO3000型全能机的技术指标和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的比较。
2 全能机录播系统的构成
以全能机为核心的精品课录播系统由信号源、全能机、导播通话、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客户端五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我们使用三台松下AG-HPX173/P2卡摄像机,一只铁三角ATW2100a领夹无线话筒,一只ATW2100手持无线话筒,字幕用笔记本电脑和教师用计算机作为系统的信号源。摄像机的视频信号、无线话筒的音频信号直接连接到全能机上,字幕信号经过交换机以网络连接的方式传给全能机,教师机的屏幕信号一路用VGA线直接连接投影机,供课堂教学中学生观看,一路通过网线与全能机连通,供录播时选用;大导演AIO3000型全能机是录播系统的核心,包含现场导播、TALLY指示、硬盘录像、网络直播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各种信号的控制、传输、录制、播出等;导播通话系统用于录播过程中导播与摄像人员的沟通,指导拍摄。导播通话主机与全能机、无线话筒接收机安装在同一个航空箱内,可方便地移动到演播室之外的任何教学场地;网络服务器在推模式网络直播中使用,接收全能机推送过来的WMV信号,供网络用户观看;网络客户端就是普通的网络用户,可以在线点播和观看全能机录制和播出的教学录像。
3 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的现场录制
(1) 精品课的现场导播
大导演AIO3000型全能机的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在精品课录播过程中,利用全能机的现场导播功能,可实现6 路外部视频,2路本机硬盘素材的任意切换,内置的时基校正器保证外视频和本地素材信号的良好同步,教学中使用的视频资料可提前存入硬盘,作为一路本地素材随时调用;内置调音台支持6路外部音频,1路本地素材音频输入,2路音频输出;在特技处理上,可实现任意两路视频的特技转换,包括硬切、淡入淡出、划像、黑场转换等。硬盘录像功能,将输出视频信号以标准的MPEG2 IBP帧间压缩格式记录到硬盘上,GOP结构、码流等参数均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质量的需求。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精品课教学录像同时制作完成,不需要进行后期编辑制作。
(2) 字幕的实时添加
字幕的添加通过i-CG技术完成。字幕用笔记本电脑安装客户端软件,设置好网络IP地址,与全能机局域网连通,即可实现字幕的制作和播出。字幕添加的操作非常简单,全能机操作界面上只保留了下游键按钮,控制字幕是否叠加到输出视频上,考虑到导播人员在画面切换的同时不可能有精力同时负责字幕的逐条播出,通常情况下,具体字幕的制作和逐条键控由专人负责。但由于精品课录像的字幕量比较少,内容相对固定,播出时机比较稳定,因此在课程录制之前预先做好片头和片尾字幕,并进入待播状态,录制过程中当需要添加字幕时,导播只需按下游键,用空格键控制字幕的叠加和出屏,一个人在现场导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字幕的实时添加。
(3) PPT画面的直接切换
精品课录播中的视觉形象由教师画面、学生镜头和PPT内容三部分组成,师生的画面来自于摄像机的标准视频,PPT画面需转换成相应的视频信号。传统录播中PPT画面转视频,通常是用摄像机直接对准投影屏幕拍摄获得,画面的清晰度不能令人满意;使用专门用于抓取动态影像的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将屏幕活动捕捉下来并转换成视频[10],不能做到实时转换,图像质量也不理想。智能录播系统采用硬件对VGA信号重新编码,实时输出,可获得较好的图像效果。
全能机采用方便实用的i-VGA技术完成PPT信号的转换,首先将全能机与教师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并设置各自IP地址使网络连通,然后进入全能机i-VGA设置界面,输入教师计算机的IP地址,在教师计算机端运行系统免费提供的客户端执行程序IVGAserver,并输入全能机的IP地址,PPT信号作为本地视频素材参与各路信号的切换。
4 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的网络直播
全能机的网络直播模块可实现精品课的网络实时播出。在精品课录制时,若同时启动录制和网络直播功能,全能机将以MPEG2和WMV两种格式记录视频,其中WMV格式就是提供网络直播所需的视频文件。精品课的网络直播通过推模式或拉模式完成。拉模式不需要服务器,由客户端直接访问全能机的IP地址来实现。方法是在全能机的网络直播设置中选 “向编码器拉传递”,输入任一空闲端口号(比如:192.168.1.1:1750),然后按国家标准设置WMV文件的参数。直播中客户端直接运行Windows Media Player,按CTRL+U组合键,在对话框中输入:mms:// 192.168.1.1:1750 即可收看。拉模式配置简单、方便实用,适合于局域网内少量用户的情况下使用。推模式网络直播需要配备网络服务器,为直播的精品课设置一个专用的网络链接。服务器的设置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完成,这里不再赘述。全能机在网络直播设置中选“向服务器推传递”,将全能机记录的WMV文件推送到网络服务器上。所有客户打开精品课网页即可自动看到直播内容。由于网络服务器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因此推模式可以实现海量用户的网络直播。
三 全能机在精品课录播中的应用价值
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录播,彻底解决了单机拍摄、后期编辑的时效性差问题;相对于传统的EFP系统,所需设备、人员有所减少,摄制平台的搭建更省时、省力;而智能型录播系统,可以肯定地说是目前最理想的精品课录播方式,与之比较,全能机在课程录播本身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回顾精品课录播的历程,总结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录播的实际,归纳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质的录播效果
大导演AIO3000型全能机是具有广播级技术指标的电视制作设备,所记录的高指标视频采用MPEG2压缩方式,采样模式为YUV 4:2:2或4:2:0,视频码率选择12Mb/s或6Mb/s,音频码率通常设置为320Kb/s;用于网络直播的WMV文件可选择NTSC或PAL制式,以NTSC为例:视频尺寸为720*480或320*240,视频码率大于460Kb/s;i-VGA技术转换的视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更好的防闪烁效果。从以上视音频参数可以看出,全能机记录的MPG2和WMV视频文件都能够达到较高的技术质量,获得良好的播出效果。
2 高效的录播模式
全能机将传统的特技机、录像机、调音台、监视器等大量硬件设备集成到同一计算机平台上,以单机的方式实现过去复杂系统的功能。由于是集成化的模块设计,系统构成更加简洁,操作使用非常容易,安装调试异常简单,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录播过程中MPEG2和WMV文件同时记录,其中WMV文件直接用来做网络直播。随着精品课课堂教学的结束,高质量的精品课录像MPEG2文件制作完毕,WMV文件也已完成上传到网络服务器的任务,表现出极高的录播效率。
3 合理的资源利用
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的录播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校实验设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遵循经济、适用、兼顾的原则,尽量避免为单一需要而购置某种设备,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系统,避免重复建设。将全能机应用于精品课教学录播当中,既能发挥全能机功能强大的优势,又能有效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还能确保理想的录播质量。
4 无限的扩展空间
全能机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视制作设备,因此具有无限的功能扩展空间。从硬件上看,不断开发的功能模块可以进一步丰富系统的功能,比如:慢动作重放、分屏特技、延时播出等。从软件上看,针对软件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考虑用户提出的新的需求,结合电视制作不断发展的态势,软件会做出相应的升级、改进,因此,在不增加硬件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实用功能。
毕竟全能机不是精品课录播的专用设备,实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摄像机不能实现智能化。(2)录制过程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3)摄像人员身处现场,对教学形成一定的干扰。(4)系统的一些功能还不够完善,如:预监画面清晰度偏低;无信号时音频电平指示过高;录音音量偏小;字幕软件的功能有待提高等。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数据网络、计算机处理能力、大容量存储及压缩算法技术的进步,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全能机录播系统必将在高校精品课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2010)[DB/OL].
[2] 张洪波,吴迅.运用EFP系统对现场教学进行电视直播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12):69-72.
[3] 李耀麟.浅析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时录制系统[J]. 电化教育研究,2006,(7):60-62.
[4] 邓文新.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5):101-103.
[5] 吴建家,符水波.“智能录播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12):46-48
[6] 杨国威.课堂录播技术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8):74-76
[7] 龚显卿.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摄制中的设备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7):85-86.
[8]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DB/OL].
[9] 大导演畅想版全能机产品白皮书 [DB/OL].
[10] 徐敏.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投影问题的解决[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6,(4):29-30.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of Versatile-Recording-Set in Elite-Course Recording
CHEN Jian-j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撑平台、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等构建的网络环境下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
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学校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外协、自建、共建,多措并举,加强学校教学资源从网络基础到数字化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化建设。下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介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系列措施。
一、外协
优课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优选优课网平台,搭建了学校第一个教学资源平台,并完成了与我校数字石大的完美对接,实现了单点登录的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学校由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牵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并负责相关项目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技术管理。近两年,已有教学资源课程网站962个,涉及课程430门,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网站141个,互动效果较好的课程网站104个;教师利用平台课程通知总数2252个,讨论区发表主题总数4878个,讨论区发文总数15855个,测试数量209次,添加课程作业总数2318个,学生上交作业总数67095次;课程在平台上上传的资源量达到10.1T,教师和学生桌面版访问量达到52万余次,移动端访问量达到5.6万余次,平台访问量355万余次。
石大讲座网。2011年学校自行设计了第一版“石大讲座网”,2015年3月讲座网改版,新建的直播系统与讲座网融合,网站同时支持各类移动端的浏览,直播系统采用原有的会议录播、移动录播和直播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PPT和现场画面双流直播功能。截止目前,共录制各类讲座1130余场,各类学术会议85场,石大讲座网音视频数字资源量1000小时,应讲座网友需求刻录光盘3200多张。讲座网资源与教育发展中心共用,同时大量应用于我校的高教研究与评估、教师教学发展。
石大云。通过将全校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池化,自动化,搭建一个全校的数据中心、应用中心、资源中心、计算中心,为全校相关的业务部门提供应用云服务。
二、自建
精品录播、自主录播、等各类录播系统及录播设备的建设。2012至今,建设精品课录播教室、自主录播教室、常态录播教室;购置音视频专用网络存储近200T,高中低档切换台、录播系统、摄像机、非线性编辑台、摇臂、轨道车、无线音视频传输器等各类音视频设备近1000万元。完成学校各类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常态化课程、微课等录制任务,同时广泛应用于学校各类教学、科研、行政任务的立项、申报、汇报专题片的制作,录播器材用于各类讲座、培训、比赛、会议等资源的采编及利用、学校大型活动的网络现场录播、自主招生全过程监控视频的制作。
各类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常态化课程、微课建设。2012年至今,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冠名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冠名4门,精品课115门,校内课程645门,微课140门,重点课程9890节(表1),开放课程数合计达915门。
媒资系统的建设。学校2012年至今重要视频素材与成片资源全部保留,学校珍贵的历史视频资源做了数字化处理,搭建和上传了媒资管理系统,规范了媒资编目、视频资料的存储要求,解决了以往视频资料存储管理、查询和交换共享比较困难的问题。
各类教学片、专题片、宣传片的制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各类资源的制作手段也呈多样化发展。教学资源队伍研究反转式教育模式,大胆创新将新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制作技术、二维动画制作技术应用于教学片,研究探索如何将制作的虚拟教学环境和传统的实验教学片融合统一。从策划、脚本、分镜头脚本、灯光、拍摄、场记、制作、动??、审片等等环节逐步入手,制做各类教学片、专题片、宣传片几十部。
教学资源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随着工作面和工作量的急剧增加,资源建设面临着诸如定位、方向、管理、设备等各种困难和困惑,学校积极探索工作思路,制定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日常工作。
三、共建
我校慕课建设采用共建模式,由公司、老师、学校共同制作共同维护,既减少了学校的前期投入,也减少了老师后期维护的工作量,大大加快了慕课建设步伐。
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开展线上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研使学校充满活力,学校的生命因教、学、研的结合而存在,也因教研气氛的浓厚更加精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研并进,提升素养。
建章立制,促进学习。坚持每周一举行工作例会和业务学习的制度,并做到校本教研活动安排有秩序,学科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教研组有教研活动计划,各种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记录、有反思。
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
1.围绕主题,开展教研。
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分别确立了教研主题进行研究性探索,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内加强交流,互相听课、评课,优势互补;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开展了各学科的观摩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提高课堂质量。举行校级教学评优活动、校级公开课、校级示范课等活动,每次活动至少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作为执教者说课、听课老师评课及交流互动的时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每位教师学期听课节数都在20节以上,学校领导30节以上。
2. 学研结合,培养骨干。结合选拔参加市级学科课堂教学优质课活动有利契机,加强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教师业务技能基本功的指导,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学为主,提高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学校坚持“以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动力,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思路,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本着“质量强校求发展,科学管理铸校魂”的精神,理直气壮抓质量,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要求。
注重过程,规范行为。 抓好各科课堂教学的落实,要求教师真正依据线上各学科特点,做到“备求实、讲求精、辅求活、批求细、评求导、补求足”,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过程性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1.落实要求,备好每一课。
一是计划制定。线上教学计划、线上线下衔接计划、又回到线上计划,所有教师均有所任学科的学期教学计划; 二是教案撰写。课堂教学设计(即教案)要把好三个环节:一是确定教学目标,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三是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材内容重难点,协调各类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形成课时教学设计。教案要注意反映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含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每学期对教师的教案检查至少四次,要签名盖章,注明日期,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全体教师报告,计入教师量化考核。
2.规范行为,上好每一课。 一是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足、开齐、上好各课程。根据实际,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授课教师,任课教师学科教学相对集中。线上教学照样精彩,不能因为线上,就阻碍学生发展。
3.按照要求,布置和批改作业。 作业布置立足于精心设计、增强实效、减轻负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富有针对性的作业;有弹性,以适应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注意培养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选择、确定)作业的能力。 作业形式讲求多样化,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学生作业适量,革除机械重复的作业。学生课堂作业在课内完成。一、二年级不留书面的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45分钟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变相体罚学生。
四、出现的问题
1.线上教学,很受网络的限制,有时候直播无法进行;
2.微课的使用不如直播课效果好,孩子们习惯自己老师讲课,放微课,学习效果很差;
3.自律的孩子学习突飞猛进,中下等的部分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几乎为零,下学期开学,有部分同学相当于直接越过了一个学期。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2、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管理。
一、广播新闻播音教学的现状
广播新闻播音传统的教学模式大概是本科四年共学习50多门课程。基本上是一、二年级上语音发声等专业基础课,在语言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在三、四年级时进行广播电视播音的学习。另外,还设置了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辅相成。一般一周大课2到4节,小课3节或4节。大课主要是教师面对大家讲授理论知识。同学们在接受了主要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联系理论进行实践练习。小课是教师面对10名左右的同学或一对一地教授具体的新闻播音技巧和方法,进行练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目前是各大专院校广播新闻播音教学的主要模式。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一)现有模式的优点
一是继承了我国播音教学的优良传统,导向正确,拥有清晰的创作道路。尤其在语言和声音方面,注重锤炼,积累了丰富的表达技巧,继承发扬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美感,为广播新闻播音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二是注意学科交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从播音专业诞生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吸收相邻学科的营养,注意与时代同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许多适应一线工作的优秀新闻播音员。
(二)现有模式的不足
1.传统的新闻播音有弱化的趋势。综观我国的广播电视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新闻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的主体,各台不断加强新闻节目的建设,因此,新闻播音的地位一直是稳固而重要的。可是很少有院校把新闻播音单列出来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特别是广播新闻播音,更是没有。近些年,很多院校把教学内容倾向于娱乐节目和服务类节目的主持,再加上师资及设备上的不足,广播新闻播音的内容有弱化的趋势。
2.新闻播音的教材落后。现用教材尤其是练习资料内容陈旧,不符合新闻播音的教学要求。
3.新闻播音的教学内容不够职业化。在实际教学中,过多强调声音,对新闻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不够。
4.播音员的个性特点不突出。每一档新闻节目,每一个新闻播音员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实际上,由于现有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共性,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走上播音岗位后个性特点并不突出。
5.思路狭窄,创作不完整。由于种种原因,学习中,大多从稿件入手,造成思路狭窄。
三、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校园广播站的作用
基本上所有的院校都建有校园广播站,条件较好的院校广播站还配备了数字化的设备,这是我们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可是,我们对它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广播站的播音质量较差,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的传播目标。在课堂上,我们也会播读新闻稿件,可那是模拟,在走出校园之前,唯一的“实战”机会就是去校园广播站播出新闻节目。但是,围绕校园广播站的教学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老师指导,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完成播出的全过程,水平业余。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们平时除了要完成课时任务之外,还要进行科研,工作繁忙。而广播站节目的指导工作没有算在教师的工作量之内,教师缺乏积极性。二是广播站节目的播出也没有写入教学计划当中,它似乎是计划外的内容,因此,不受重视。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将广播站的播音活动纳入广播新闻播音的教学计划当中,使它成为教学模式的一个必备环节。可以将课堂上模拟教学的方法直接针对我们广播站的项目进行教学,并在学习活动中完成传播效果的调研。将其他教学环节与广播站的新闻节目的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创新大课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大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解释、推论等来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笔者认为,播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大课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实践的环节。另外,大课因为人数多,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起到带动小课练习积极性的作用。比如,大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同学们针对广播新闻作品进行赏析讨论,通过讨论,明确广播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也可以在大课上建立一个“广播站”,模拟广播新闻播音的全过程。在大课上因为人数多,“播音员”可以直接面对几十名“听众”播出新闻,并且还是“直播”,播出之后也可以直接到“听众”中对传播效果进行调研。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模拟完成广播新闻播音从采集新闻信息到生产新闻信息到反馈的整个传播的循环过程。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实行“项目教学法”
近年来,部分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引进了“项目教学法”。过去,广播新闻播音是针对新闻稿件进行练习,现在,提倡项目化教学。针对一个项目开展教学,非常适合广播新闻播音,因为,一线电台的播音员不仅仅要面对一档完整的新闻节目的直播,可能还要负责采编的任务,这在各电台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实施是以小组为单位。“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是另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创造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广播新闻播音教学中的基本步骤为:老师先提出总体目标,同学们进行咨询,提出计划、决策、实施广播新闻节目播出的过程,检查听众反馈的情况,针对反馈进行评估。然后再针对评估的情况设计策划下一期新闻节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组织和指导。
“项目化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直接与一线的实际操作挂钩,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练习的可操作性,宜大力推广。
关键词:基础医学;线上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我校基础医学院根据《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本科生线上教学安排的通知》安排,及时转变本科教学方式方法,全面部署学院线上教学工作,使授课教师及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上交互讨论等形式,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为居家自主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障实现“停课不停学、教学不延期”,使新学期本科生理论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此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既是面对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对“互联网+”教育的一次大考,更是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1,2]。为进一步了解我院各学科线上教学实施情况,了解一线授课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并提高学院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我院于2020年3月17–20日采用问卷星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学院开展的线上教学安排、教师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开展了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实时高效能的教学效果[2,3]。
1基础医学线上教学工作的开展
1.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3月20日,共收到问卷星收集到的涉及26个专业的材料,有140名教师、4642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4642名学生中,男生约占28.74%,女生约占71.26%;大一、大二学生超过90%。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教师的线上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以及基本满意。
1.2线上教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我院召集教研室以及实验室主任多次开展腾讯线上会议,严格按照教学安排、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统筹谋划,秉持以成果为导向、突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的理念,制定各学科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并研究制定教学督导机制,保障线上课程教学质量。截至2020年3月20日,我院线上教学已经开展六周时间,已完成本学期全部45门课程网络的搭建,录制速课和录屏文件千余课时,建立在线试题库、讨论专区等,实现在线教育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签到考试等。未开设线上教学的课程主要为必须采用现场教学的实验类课程等。
1.3线上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经统计发现,有76.42%的教师使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有96.90%的学生使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线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设出完整性和可视性强的资源。学院在第一时间统筹指导各教研室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利用已提前自主开发完成的线上教学资源课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省、校级精品共享课程,按照精品课程教学相关规范,由教研室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未实现自建课程资源,借助校外教学平台已有优秀慕课资源的课程(包括晋课联盟共享课程),由课程负责教研室甄选推荐或指定网上慕课,实施相关线上教学;对于既无自建课程资源、也无校外慕课课程资源,且不具备完成网络教学条件的课程,通过学校教务处推荐使用的学习通、智慧树、爱课程、雨课堂等平台免费提供的教学软件,按照课程教学日历,提前录制速课、PPT+语音、语音课等形式,完成线上教学任务。通过分类组织实施线上教学模式,全面部署线上教学工作,真正实现课堂停、课程不停,开学迟、学习不迟[3]。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工作,建设完整的线上课程,真正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
1.4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学
经调查研究表明,教师进行线上教学使用最多的教学形式为录播形式、PPT+语音形式,约占70.7%。与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很多教师缺少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线上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多数教师会采用录播课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主要是由于网络拥堵、设备硬件条件、学生居家自学积极性不确定等因素太多、师生互动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所致。因此,设计和实施符合学习规律、建立实时高效能的完全线上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5各类教学平台具备的功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我们通过从指导学生在线预习、收集学习反馈结果、实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复习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约82.86%的教师认为教学平台的功能可以满足一定的教学需求。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线上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语音录制、图文表示等单一形式,还包括将文本、图片、声音、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有机结合的复杂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些现代网络教学资源较为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可多次重复观看,也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有所讲,让学生有所学。而且学生通过采取线上学习逐级闯关的形式,观看系列微课视频,定期参与课程讨论,做好课程笔记并完成课程作业,也使自身学习更具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经过近期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普遍认为线上教学能够较为充分地共享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但仍有83%的授课教师认为其发展前景一般,仅作为在不可抗力条件影响下的选择之一,不能作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化来进行,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对传统教学有一定帮助,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此外,由于无法评估学生居家期间参与线上学习的自律性,约69%的授课教师认为相比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6授课教师对线上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经过六周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普遍认识到线上教学本身具有多方面优势,除了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较为自由地开展教学外,还可以较为充分地共享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也是教师所推崇的重要方面。对于简单易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教学形式开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通过设计作业、小测验,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更好地掌握;采用教学平台讨论区、微信群、智慧教学工具,来解决线上教学互动未解决的教学难点。总体看来,约54.3%的授课教师给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打分为4分(满分为5),认为线上教学工作进行较为顺利,教学效果较为满意。上述调研结果表明,近期我院的线上教学总体上运行平稳,绝大多数教师持肯定态度,授课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稳步攀升,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2线上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说课、评课触类旁通
评课显水平,说课见功底。说课悟在:理念思路要创新,构思设计要创意,教材内容要娴熟,工具语言要驾驭,学生环境要透彻,编排有序要合规。说课者的身份单一,主要来自教学一线,或青春、或活泼、或成熟、或稳健,学校是后盾,个人是主体。评课重在:说课视角是否变,内容探究是否特,教学路径是否导,教学理念是否有。评课者的身份呈多元,来自职业教育的多面,或专家、或学者、或教师、或领导,思维方式不一,有一针见血,有散漫无章,有行家里手,也有雾里看花,能力是基点,平台是载体。由说课者到评课者,循序渐进,感性升华,真情实感最易触动听者心灵;由评课者转为说课者,触类旁通,理性思索,心态调整却是一道坎。
二、现场直播意外多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的很实在,可是有时候却又让人心酸。就如家庭主妇为一桌宴席所做的幕后工作,用心采买、精心设计、爱心烹调、注入特色、融入心血、高朋满座,香气已经环绕,佳肴已经上桌,主妇满心的期待。突然“嘭”的一声,一桌精美佳肴洒落一地,虽香气扑鼻,但已无形状,餐汁溅满客人的衣裳,主妇的心态如何?不言而喻。说课者也是如此。多少参与者携幕后的精彩在登台演绎时,因电脑、课件、声音、心态等原因而未能充分展现。
三、创新说课流程彰显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是说课的理念。教师说课基本延续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的流程展示。固定的格式等同于命题作文,唯有内容填充融入自己的思想才滋味双全。创新说课流程,拥有自己特色,各抒己见,才更显说课的综合素质。课件展示是载体,内容组合显思想,在“三以一化”理念引导下,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特色或许才是教师的能力真正迁移。如教法和学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因材施教的真实写照。本着“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不在于生搬硬套,而在触类旁通”的原则,流程要因课而转,才会凸显专业性、实践性、关联性。
四、素材、资源有序整合
素材是说课的微小组合部分,位置重要性不强,但突显主题的素材,会给说课增色不少。因此整合资源,寻找添彩的素材成为说课的重要一环。课堂录像、教学案例、教学工具、教学图片等都囊括其中,一一比对,披沙拣金,物有所用是教师准备说课的必经环节。
遵循由静到动、由内到外、由点到面原则。对资源进行有效有序地整合,跳出书本,教师自身从教材到产学研基地收集原始资料、二手资料,彰显课程的专业性。走出学校,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收集岗位对接的信息,凸显教学的实践性;走进职场,带领学生从感性认知的点到理性认知的面逐渐扩容,增加学习的关联性,保证教学实施有效性。这样方能实现说课的本质意图,与专业、岗位、社会对接。
五、引发共鸣需找准切入点
本学院技术人员通过对目前市场上一些录播产品的分析比较,发现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可有效地解决画面切换生硬、跳跃、不稳定的问题,具有抗干扰、使用方便和跟踪区域设置灵活等优点,并且教师不需佩戴跟踪设备就能进行拍摄。因此,使用全自动录播系统,不需要技术人员在现场,减少了对教师、学生的干扰,从而保证了课堂真实效果的还原。
一、多功能全自动录播课室的使用领域
主要应用领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录制,建立学院优秀/骨干教师课程库;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管理监控进行教学评估、评比,更方便、准确、客观;搭建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优质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
其他可应用的领域:网络课件制作、精品课程建设,微格教室建设,网络远程教育、培训,会议实时直播、录播,多方教学研讨,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建设,教学管理、评估,网络自主学习管理,优质动态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小型学术会议、名师讲座,网络电视台建设。
二、建设方案
1.场地设置
本学院选用一间面积约80平米的课室,将其建设为多功能全自动录播室,布线图如下:
2.系统功能
此系统可支持单流录制模式和多流录制模式,同时具有人工导播、一键式全自动录制和自动跟踪等多种功能。
全自动录播:全自动录播功能启动后,拍摄过程全部采用自动化技术完成;停止全自动录播功能后直接生成一段音视频片段,片段中包含教师的视频、学生的视频、交互的视频、板书的视频、主讲电脑讲义的内容;视频可采用自动跟踪目标拍摄、图像以特写的方式显示。
实时导播平台:实现由后台管理人员通过导播平台对3路视频和1路VGA信号进行切换,所有的输入图像都集中在一个显示屏上,操作人员只要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图像标识,就能切换相应的图像,而不需要操作者具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单流和多流技术:单流录制模式指多路视频及VGA信号整合成1路视频进行录制,观看端显示的是整合后的1路视频画面。画面内容支持多路视频、VGA信号的切换显示,支持画中画,单流多画面等各种显示模式。各种显示模式间可以无缝切换。
多流录制模式:多流录制模式指多路视频及VGA信号同步录制,生成一个独立的文件,每一路录制的视频都是完整的,可通过编辑软件在后期把其中任意一路视频导出。各路视频之间没有画面覆盖的情况,能保留最完整的素材资料。
“一键式”控制:教师可以远程控制录播系统,也可通过讲台上的中控面板实现“一键式”自动录制,通过面板上的按钮启动和停止录制过程。系统简单易用,教师可自行录制课件。
远程管理与观看:管理者可以在局域网内登录管理使用系统,通过IE浏览器可以管理系统所有的功能,支持远程管理模式。
一体化录播主机:录播主机具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实时导播、自动跟踪、多方交互、后期编辑等多种功能,全部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内,可通过IE直接管理。
视音频硬件采集:VGA分辨率支持1600×1200,帧率最高支持30帧/秒,满足高清和动态要求。VGA:15针标准VGA接口,1路输入、1路环出,分辨率最大1600×1200,刷新频率85Hz,编码帧率可达30fps。VGA编码:可选H.264/MPEG4编码,MPEG4编码48Kbps~10Mbps可调。
录播面板:配置3.2寸TFT液晶屏与控制按钮,实现开/关机、直播、录制的启动和停止、系统运行状态、系统配置、文件拷贝等功能。提供标准USB接口,可接入移动存储设备,通过控制面板操作复制存储在设备中的视频片段。
图像识别跟踪:图像识别跟踪系统是新一代图像识别跟踪系统,能够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与场合,结合具体的场合,能够实现多个活动过程的识别跟踪。这些活动过程可以是教师演讲、学生发言、板书内容。此技术可实现:既要跟踪拍摄走动的教师,又要跟踪拍摄互动的学生,在不干扰现场气氛的情况下,又能录制到高质量的视频片段。
三、传统录播系统与多功能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对比分析
1.传统教师跟踪系统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教师跟踪系统的对比分析
传统教师跟踪系统:画面不连续;因光线或外来电磁波可造成干扰;系统结构复杂,操作使用比较烦琐,教师需佩戴使用跟踪设备;当教师移动速度过快时,感应器感应不到触发目标,系统将无法拍摄到教师画面,不能根据教师活动情况进行自动调焦。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教师跟踪系统:画面连续、稳定、平滑,有较强的层次感;不受声音、电磁波、红外线、光线等外在环境影响,抗干扰能力强;教师无需佩戴、操作任何跟踪设备,无需在环境中安装任何感应设备;无论教师在做任何动作都能自动跟踪,无盲区情况出现,跟踪过程不受被跟踪者移动速度快慢的影响,避免了采用红外等感应方式容易被遮挡从而造成跟踪丢失的问题。
2.传统学生定位系统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学生定位系统的对比分析
传统学生定位系统:无论是学生操作或教师操作按键定位,还是无线MIC定位,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教学氛围,打断教师教学节奏,扰乱学生听课注意力;无特写拍摄,只能观看到发言者,不能完整清晰地看到学生发言者画面;定位设备易遗失、损坏。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学生定位系统:整个系统自动完成对学生的定位,无需手工干预,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跟踪系统不受声音、电磁波、红外线、光线等外在的环境影响;系统自动定位、自动变焦,为发言学生提供特写镜头;无需操作任何跟踪设备或使用红外跟踪的麦克风。对环境无特殊要求,无需安装任何感应设备。
3.传统自动录播系统与智能导播系统的对比分析
传统自动录播系统:人工切换,应用比较烦琐、易出错,不便于教学活动录制过程使用;画面切换生硬,从一幅视频画面直接切换至下一幅视频画面,无导播特效切换功能;仅限于各视频画面间的简单切换,不能针对不同教学环境应用不同的切换策略。
智能导播系统:智能切换,采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无需任何附加设备或人为操作,自动识别各场景活动变化内容,自动切换到教学活动核心部分;支持自动字幕和手动字幕两种字幕方式;支持滑行、溶解等特技效果的画面切入与切出;用户自定义添加图片/文字;在切换所有信号输出前可进行预览;多种策略,以实际教学为基准,采用多种不同的跟踪与切换策略,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准确表达教师的意图,学习者的需要。
四、校园多功能全自动录播课室建设的意义
1.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
通过录播课室所拍摄的视频资源可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以探索更新型的教学、学习方法,并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弥补遗忘的学习内容。
2.资源库建设规划
可建设汉语学习平台、微格教学平台、课堂实录平台、名师课堂资源库等教学/学习资源库。
3.制作远程教育、考试辅导等电视教材
本院在华文远程教育、汉语推广、HSK考试辅导、联招考试辅导方面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与一定的基础,如能将这些资源制作为视频或电视教材,将有助于推动华文教育、汉语推广等的发展。
4.降低了课件制作成本与周期
在传统的录制方式中,需要使用DV录像带录制,2节课通常需要使用2盒录像带,需要2台摄像机进行拍摄,摄像机录完后需转换格式到电脑上才能编辑,转格式时间与录制时间相同。同样是录2节课,如果使用全自动录播系统,课堂结束后即可生成3路视频,不需另外编辑,教师或学生也可即时将所需视频带走,节省了DV录像带的支出,减少了设备的损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5.实现多教室大面积的课堂实时录制直播
通过采用课堂录制直播系统,可同时录制直播多间教室的授课内容,供不同地方的学生进行实时同步学习,如果网络设备条件充分,亦可推向世界各地,以推广汉语学习。
6.提供集成化的“教”与“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创建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讲座交流。系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7.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课堂实录等资料,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与评估,改进教学方法,这部分资源将为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线上授课;课件;师生;互动
线上授课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依托直播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1]。线上教育将传统教学从教室的定点定时转变为随时随地可进行的移动式学习,具有可碎片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习场景移动化、自主性等优势,有助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广,以实现教育公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变革和完善,它最大的优势是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线上课程应当是线下课程的补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线上课程在公考、律考、考研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涌现出很多网红教师,但是在全日制教学中开展的时间很短,应用面也不广,教师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线上教育面临不少困难。因此,以《解析几何》中的“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为例,探讨线上授课[2]。
1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
线上授课可使用的平台多种多样,经过对比及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钉钉教学平台。课前,在钉钉平台上建立学习群,为了督促学生,每个班都设有考勤员,负责每节课的考勤工作。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在每节课授课前,在钉钉群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更容易集中精神参与课堂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支配学习的节奏、内容,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习效果。本课预习要求:(1)如何记住课本187和188页的记号;(2)复习中学学过直线和二次曲线的方程和图像;(3)预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
2用好课件是关键
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首先,课件的制作要更加细致。能不能上好网课,课件非常关键,网课不同于教室面授,要多方考虑学生的因素。因为在教室上课,学生的反应可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得知,随时做出调整。但线上授课时无法看到学生的表情,因此备课时要针对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哪些知识学生能理解、接受,哪些知识需要补充,为方便理解应该如何设计课件。此外,备课时也要多设置一些合适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PPT要尽可能精练、完善、简洁大方,以简单的色彩和图案为模板制作课件,用不同颜色标识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保留在显眼的位置[3]。其次,教具的准备要更加充分,课境的布置要更加合理,课件+黑板的组合被各种现代化设备所取代,如课件、“手写板+白板”,且要求能在各种工具之间无缝切换。例如,在教授“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关位置”时,在学习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符号。如:F(x,y)=a11x2+2a12xy+a22y2+2a13x+2a23y+a33=0(1)F1(x,y)、F2(x,y)、F3(x,y)、Ф(x,y)以及F1(x,y)、F2(x,y)、F3(x,y)的关系式,复习后把它们留在同一页面,为接下来的推导做好铺垫。推导过程切换到白板进行,把直线的参数方程x=x0+Xt,y=y0+Yt代入二次曲线方程(1),通过白板一边分析,一边演算推导过程,最后得到方程式Ф(X,Y)t2+2[F1(x0,y0)X+F2(x0,y0)Y]t+F(x0,y0)=0(4)。此方程在后续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用不同的颜色在PPT上显示出现,并要求学生牢记。然后,切换回PPT,讨论方程(4)的根,把方程换成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次方程At2+Bt+C=0,显示在方程(4)下对应的位置上,利用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推出结论。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标识这些结论,特别是重点字眼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来,而且设定不同的显示方式。这样方便必要时把它显示出来,讲清楚后再隐藏起来。在讲完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关位置的基本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了让PPT切换到几何画板。在几何画板中,教师事先设定了x轴上的一些点如A、B、T,用这些点的纵坐标表示参数a、b、t的大小,学生通过拖动这些点就可以改变参数的值。学生只需要在“度量/计算”功能中输入参数方程,分别计算出x,y的值,再利用“图表/绘制点(x,y)”绘出对应的点,最后利用“构造/轨迹”功能就可以绘出方程的图象,或者直接在“图表/绘制新函数”功能中输入参数方程或函数表达式,几何画板即可绘出相应方程或函数的图象。在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应用功能后,将几何画板文件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尝试将“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六种位置关系(交于“两不同实点”“两重合实点”“两共轭虚点”“唯一实交点”“无交点”“直线在二次曲线上,成为二次曲线的组成部分”)通过图象显示出来。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提示,激励他们,看看能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几种位置关系。例如,常见的二次曲线有哪些?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有几种?除了常见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还有什么样的二次曲线?到规定时间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找到的几种位置关系,可通过文字或图片上传。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对自己得出的结果会更有成就感,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通过上述学生动手操作,会发现学生很容易作出“交于两不同的实点”和“交于唯一的实点”,但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区分“无交点”和“交于两共轭虚点”,也容易混淆“交于唯一实点”和“交于两重合实点”。而能想到“直线在二次曲线上”的学生不多,中学时期没有提过这种位置关系,大部分学生对“二次曲线”的思维往往只停留在“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上。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几种关系的根本区别,急切地想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再切换回PPT,通过例题解决这个问题。例1:下列直线与二次曲线y2=2x的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X=1、y=2、x=0、x=-2。提出两个问题:“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你是通过哪种方法得出结果的?”选项有:G直觉、H画出图像、M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N选H和M。事先用字母ABCDEF分别代替六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用字母回答即可,这样很快就能收到反馈信息。教师收到反馈信息后,切换到几何画板,作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图像,让他们观察图像并再次确定位置关系。有不少学生会认为,直线x=0也是与抛物线交于唯一实点,直线x=-2与抛物线没有交点。然后,切换到PPT,引导他们从方程组中判断,判断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联立方程组,很快会发现直观感受到的与实际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得出图形判断并不可靠的结论,让学生明白需要通过解方程组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直线与二次曲线y2=4的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y=2、y=3。学习例1,学生自然会用解方程组去解答例2,得出关系之后,切换到手写板画出图象(因这图象很简单)。通过图象,学生理解了“无交点”就是“平行”,与“交于两共轭虚点”有本质区别;“交于两重合实点”就是“相切”,这就能真正与“交于唯一实点”区别开来;而对中学很少见到的“直线在二次曲线上”,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的目的。为了巩固知识,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重视师生互动
课堂上,要努力做到讲解清晰、有条理、准确、生动、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网络授课速度要慢,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上网课时,一定要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在直播课上,教师尽量用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尽量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及时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想法和见解。这样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同时情绪高涨的学生也反过来激励着教师,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由于直播课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地收到课堂的效果反馈,较好地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随机提问学生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以了解学生听课情况。特别关注提问在上课过程中“潜水”的学生,以防止出现学生“挂网”现象。例如,在推导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关系,在得出方程Ф(X,Y)t2+2[F1(x0,y0)X+F2(x0,y0)Y]t+F(x0,y0)=0(4)后,可提问:“方程中的变量是什么?”“t”;“它是一次方程还是二次方程?”“与Ф有关”;“当Ф不等于零时,方程是一次还是二次方程?”“二次”;“它的根与什么有关?”“与系数有关”;“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与Δ有关”;“当Δ大于零时,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而当Δ=0时,情况又如何?”“当Δ<0呢?”“当Ф等于0时,方程又是什么方程?这时,它的根与什么有关?”通过一问一答,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推导出结果。这样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果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想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结合直播平台提供的学习打卡、学习时长、课堂提问、课堂作业数据,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可通过屏幕提问和发表见解,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在练习中,利用“限时答题”的功能,让学生答完题并拍照上传解题过程,教师可及时收到反馈,讲评学生的解答过程。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小而精的并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设计出不同的答题选项,学生通过回答“A”“B”“C”“D”或“是”“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正确的回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愉悦感,上课时不易分神,提高注意力,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课后,教师及时将课件发在钉钉群上,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钉钉软件中的视频回放功能进行查漏补缺。
4作业要及时评讲
作业的布置尽量体现出针对性和层次性。作业不宜太难,学生在多次尝试都失败,就会失去信心,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做好作业后,在规定时间内拍照上传。钉钉软件中有“作业”功能,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已提交和未提交作业的学生名单,对未提交的同学,教师还可以“ding”一下,提醒他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此外,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利用软件中圈画批改功能鼓励学生,对做得好的作业批上“好”“优秀”“真棒”等,对出现错误的作业,把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加以改正。作业批改后在钉钉群,全班学生都可以看到。这不仅能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作业的错误,同时优秀的作业也起到榜样作用,引起学生相互比较、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达到激励全班学生的目的。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做出“优秀”作业,课堂上会更认真、更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每一次改完作业后,教师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分类总结作业中的问题,挑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下次上课前进行评讲,让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使其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结束语
“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是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线上授课不仅对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双提升、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针对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使用富有变化、不断更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景、演示不同的事例、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启发、提供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卫强,杜胜男,李焱斌,等.“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为例[J].大学教育,2021(5):62-64.
[2]蔡弘,赵斌斌,范海洲,等.网课实践对新时代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技风,2021(7):37-38,118.
关键词:微课;信息化环境;网络教育
“微课”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从各学科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以及学生对微课程的兴趣来看,“微课”教学比较合适的课程时长一般不超过5~10分钟。目前,微课程在英语、物理、数学、技术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应用。许多院校也正在研发“微课”及微课系列的教研课题,以适应未来教学发展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学生、结构和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需求。目前,电大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基于网络、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其意义在于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的新模式。电大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电大的办学应当更加开放,学生的学习应当更加灵活,教学的手段应该更加便利。中央电大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校园”以及“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这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色所在,也是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就对如何用“微课”推进电大教育信息化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化环境
1.确立现代信息化教学观念
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学计划、统一课程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教学模式,在各级电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随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师的思想正在从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为主的观念转变。各级电大应当树立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观念,树立网络环境下的管理观念,树立网上教学的观念,树立多种媒体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观念,以数字化设施、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为真正实现电大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2.营造远程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以网络教学环境为主的。目前,全国电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网络教学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各级电大应当继续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和多媒体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当前特别要加紧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校园网建设及升级改造和教育卫星电视设施数字化改造要加快进程,有条件的省级电大可建立连通试点教学点的宽带网或地域网,以及能够进行实时交互式教学的电视或网上直播课堂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二、用“微课”教学推进电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微课”教学是基于教育信息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各级电大推广和应用“微课”教学设计思想理念已被教师和各级领导广泛认同,正处于“微课”及其系类课程的初始研发阶段。“微课”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让一线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了课上课后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同时,微课程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既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收藏,同时也是共享、交流学习。此外,“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将来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建立网络教学“绿色通道”
要建设一条以网络环境为基础,以“微课”教学为课堂教学补充的信息通道,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个通道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在网上课堂来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现实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微课”(虚拟课堂)进入学习研究和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课前与课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微课”及其系类课程的制作,用精品的“微课”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针对远程教育中的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作用,建立起“微课程”学习论坛、微课学习直通车等等快捷的通道,让成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方便地加入到“微课”的学习之中,享受学习知识的愉快。
三、“微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1.一线教师是微课教学的主力军
一线教师要有计划地做好以下工作:(1)有计划地设计微课网上教学资源;(2)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微课学习、教学交互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活动,营造完整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4)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5)针对网上学习活动情况,对微课进行考核、评价。
2.网络服务是微课教学的技术支撑
远程教育中要注重网上资源的建设。微课教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完整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网上资源建设可以先易后难,逐渐丰富微课学习内容,注重建立畅通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渠道。同时,一线教师要精心准备出一套效率高、课件质量好的微课程,研发微课教学软件,用以解决微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各级电大网络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微课教学,积极开展微课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定期评价、全程服务、全面支持。
“微课”教学必将在未来电大远程教育资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将依托电大远程教育信息化优势,得到各级电大领导和一线教师的重视,面对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未来的“微课”教学必将成为推动电大教学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新教育当中一个重要行动,就是2016年前提出的数码社区。它如何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社群化学习的呢?比如,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网上有一位老师正在给他的学生上晨读,告诉学生怎样诵读。今天早上,我用手机就听到了来自湖北学校的晨读。直播已经不再困难,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摄像头,每个班的孩子都可以看到当地的广播电台非常著名的主持人给全校几千位孩子讲晨读,讲如何吟诵。
就在这样的云课堂里,翔宇学校总校长卢志文老师上过两个多小时的“猴年说猴”。这是卢总花了很大的力气备的课,用互联网的方式上课。第一次课三千多观众,第二次课是带着八千多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一块收看,走到哪里都可以反复看,点击率非常高。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时代,卢总在任何地方的报告我们都不会错过。这门课要创造一个时间跨度最长课程:每年说一个生肖。
我这里有一张课表,上面每一个人都是来自贵州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偏远农村学校的老师,他们现在在网上活跃着,不用跋山涉水跑到大城市去,直接把自己的网络教育搬到网上,这是我们大山里的老师们自己定出来的网络研修课表,上面没有专家和名师,每一个老师都是乡村的普通老师。
互联网的教育本质是什么?大家看到我们花了很多的代价把我们的信息化装上去。现在国家对信息化投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可能是成百上千的资金投入,乡村网络覆盖率达到80%到90%,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网。互联网教育和信息化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第一个特点就是大规模复杂互。今天我们来的人很多,我们很大规模,但是我们不复杂,一复杂一交互这个课堂就活了。所以我们现在有微信群、有直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以大规模地交互连接起彼此,低门槛、零距离、随时随地,随便扫一个二维码都可以把课带回家,都是免费的。我们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用户就是学生,学生喜欢这个课我们就去开。学生不喜欢这个课我们开不开?必须开,但要调整到学生喜爱的状态。我们看很多电视节目的时候,孩子觉得跟我没关系,但是当自己的老师在网上互动的时候,他觉得我要来上课,因为老师会和我互动。
今天要给大家看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社群化学习。教育部刚刚发的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O疃降急ǜ嬷杏幸欢位八担盒畔⒒教学应用基本普及,覆盖已经初步形成,但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不高,仍处于浅层次的应用阶段。
但是,我们培训老师成本很高,还要来回奔波。怎样低成本、高效能快速复制?我们有新的模式。我们在全国思源实验学校的培训模式就用了三个工具:微信,直播,社团。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我们培训了一万名老师,而且没有花老师和他们单位的一分钱,就完成了大规模农村偏远山区老师的培训。我上面提到的那一张密密麻麻的课表都是这些老师培训以后开始常态化教育的一个真实的课表。
我们这次是放开所有的名额,偏远地区的老师只要报名都可以来,一分钱不要。这期间有一批特别优秀的老师浮出水面。我们把这些人请到线下培训,给更高的标准,然后让他们组成了民间学科联盟。过去我们很累,拽着这些老师走,当这些老师愿意自己跑的时候,教研培训人员心里是最幸福的。就这样,从暑假到11、12月,一万名教师就在这个轴线上全部培训完毕,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跟踪他们的培训成果,因为他们每开的一节课都可以一起分享、一起听。
“互联网+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看到起点不难,操作也不难,难在我们如何保持黏度,如何激励,如何从物到人。过去我们把太多钱花在物上,关注人太少,所以现在我们回到人的培养教育上面。
互联网带来分享的许多机会,快速,没有门槛,随时随地。偏远的乡村孩子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我们对未来充满期许。创造未来需要每个人努力,今天机会来了,通道开了,网线也连好了,我们就好好努力。
(作者单位:沪江网。根据会议发言整理)
关键词:智能录播系统;移动学习;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74-03
移动学习,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的定义,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1]移动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并且具有真实性、交互性、个性化、情境智能等新特点,[2]所以移动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移动设备已经普及到高校学生中。以宁波大学为例,据调查, 98%以上的师生具有可使用的无线设备,校园内无线网络已经布置完毕,且每个学生每个月都有70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而目前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给予的包月网络流量等已经较为实惠,这为移动学习的实施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智能录播系统,是结合VGA高分辨率实时采集压缩,结合多路的场景视频信号,在同一观看界面上实现压缩及网络传输,并且自动生成实时录播课件的系统,以及随着科技发展衍生出来的融媒体服务、网页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于一体的,对由录播机自动生成的文件进行 “管理”的视频管理平台,这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实现了课程可便捷的直播、录播、上传、分类管理及评价等功能。
为了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共享学校优秀课程资源,特别是本土文化课程以及学校特色课程等,以及发展自身兴趣,解决课程学习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分享精彩视频片段,我们结合智能录播系统功能特点,利用移动学习来实现促进学习的目的。本研究从智能录播系统的功能特点入手,探讨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促进移动学习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智能录播系统进行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最后通过实践尝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智能录播系统构架及功能特点
智能录播系统的构架和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能否促进移动学习的可能性。智能录播系统集课程的自动录制、自动上传、后台管理、视频管理平台服务于一体,将教师的课堂讲授、VGA信号、师生互动、学生问答等视音频元素通过同步实时采集,运用智能编辑等措施进行录制,自动上传至视频管理平台并通过校园网、Internet等形式向外,师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移动终端如手机等进行流媒体直播或者录播观看。整体上,智能录播系统的框架图可以表示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可以实时上传至视频管理中心,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观看(直播)或者观看课程录播,并且智能录播系统整体具有录播清晰、直接上传、方便浏览和搜索等功能特点。
1.课程录播清晰,能够真实的展现课堂场景
智能录播摄录系统一般由视音频信号采集系统、摄像跟踪定位系统、智能自动编辑系统和流媒体格式文件生成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3]视音频信号采集系统中采用多个拾音吊麦或者无线话筒组成,灵敏度较高且信号平稳,可以方便地拾取师生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采集主要采用教师信号、计算机信号、学生信号三路信号,对于视频清晰度的要求可以由教师通过分辨率和码流等参数来实现,基本上1280*720的分辨率,16:9的画幅可以满足高清要求,对于基本上1M的码流可以满足当前对于视频直播和录播等方面的需求。摄像跟踪定位系统可以在课堂中较迅速地捕捉到不同主体的动态,通过进一步聚焦等形式体现课堂的具体环节,摄像的跟踪延时参数在录播系统视频整体效果的表现中也显得比较重要,不能设置的太短――会引起摄像镜头频繁切换,也不能设置的太长――会导致捕捉不到精彩的或者必要的镜头,在实践中发现,基本上2秒的延时是比较适合的。而智能自动编辑系统能够将课堂中不同的场景通过切换等方式较连贯的串在一起,流媒体格式文件的生成可以让课程能够直播。所以智能录播系统可以完整、清晰的记录课堂实践过程,让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智能录播和视频管理平台的无缝链接
上课初始,通过一键设置课程名称等信息,就可以实现课程在录播的同时自动上传至视频管理平台。这种便利措施解决了以往由于课程录播和视频管理平台的脱节而造成的视频管理系统资源匮乏的状态,能够免去教师再次上传的时间和流程,让教师愿意上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视频资源库。
3. 课程录像传播范围得到有效扩大
采用 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视频管理系统,多种媒体如计算机、手机都可以方便快捷的浏览直播或录播内容,这让课程录像传播的范围得到有效扩大。目前,一个16T硬盘,内存4G,四口千兆以太网卡,2.13G的CPU的视频管理平台服务器可以容纳300位学习者同时浏览观看视频,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只需要增加服务器即可。
4.视频管理系统管理清晰
通过视频管理系统让课程编排处于合理的体系,同时也通过设置关键词、主题等功能提供索引,方便需要者快捷调用。这可以解决移动学习别是屏幕较小的终端使用中需要大幅滑动或者多次翻屏的问题,提高了移动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智能录播系统的各种功能为其在移动学习中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保证,为该应用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
二、基于智能录播系统的移动学习应用方式
智能录播系统的构架和功能特点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设备和技术上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探讨并实践了利用智能录播系统促进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直播学习方式、录播学习方式、精编辑学习方式、共享推荐学习方式、研讨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这些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直播学习方式
学生只要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看录制实况,这种方式最适合讲座、报告、公开课。学习者可以在操场、寝室、餐厅等不同地方直接观看,免去了受教室空间限制或授课地点等因素带来的不足,让更多的学习者可以聆听和学习。
2.录播学习方式
录播学习方式主要是学习已经生成的视频文件,相对于直播学习方式,录播学习方式的应用范围更广,同样学生只要登录就可以随意点击其中的视频进行学习,通过此方式能够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1)让学生能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学习,解决了因课程冲突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通识选修课等学习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通过学习相当时间的视频课程,即可以获取相应的学分,在解决了学习者可以利用大量闲暇时间学习并获得学分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由于师资、教室等资源限制带来的困扰。
(2)具有预习和温习等功能,对于课程不甚理解的片段和内容,学习者可以方便的重温复习,从而促进学习,如在教室自习时遇到困惑,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方便的点击并搜索相应的课程视频并学习,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用于理科、工科等学习中。
(3)促使师生可以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如可实行翻转课堂,教师事先录制好一些视频,然后让学生先进行课外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由于移动学习的存在,学习者就可以利用课间、乘车等时间进行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者通过下载视频,在深入学习后领会课程的精华并加以剪辑,将其编辑成课程片段或者微课程形式,在后台加以字幕和压缩等形式将课程再次上传。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习者深入地进行学习,而精编辑后的课程让课程能够更加有效的传播。特别是在移动学习中,精编辑后的课程知识点清楚,容量较小,能够有效减少网络流量,更加受到学习者的欢迎。
4.共享推荐学习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不缺乏的,但是如何提炼出有效的知识却是让学习者颇为费神的事情。共享推荐学习方式,即通过推荐的方式让知识精华能够共享,学习者对于看过的认为不错的视频或者其他信息可以标注出不同的等级,并可以将视频的摘要或者关键词写下,通过视频管理索引排列在某个体系中,为其他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初步过滤筛选过的学习资源库,提高了学习效率。
5.研讨学习方式
学习者通过视频的学习提出不理解或者有异议的地方,通过向教师提问或者公开发表帖子引起讨论。学习者也可以对课程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可以促使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教师和学习者的双赢。当然,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引导,让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由于移动学习的存在,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问,并且基本上能实时得到反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实践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策略
1.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为止,运用智能录播系统促进移动学习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改进。智能录播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升级,如在直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移动终端提问并显示,如有可能,授课者可以实时回答等。同时,虽然通过一键上传形式可以方便的将视频上传至课程视频中心,但是视频中心目前和其他数字化平台如网络课堂等是不接轨的,教师对于视频需要通过再次上传或者链接形式进行操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由于平台之间的跳转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考虑到版权等问题,并不乐意将课程视频上传至视频管理中心,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容易造成资源不足的状况。
(3)对于学习者而言,能动性和主动性不够强。部分学习者会浏览视频管理中心,并将有兴趣的课程纳入收藏,但是在查看其记录时并没有去学习课程。同时关于主动性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评价方面得到体现,学习者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课程,但是在评价讨论方面内容比较少,学习者反映自己一开始热情高涨的去发帖或讨论,但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无人解答或者没有下文,让学习者的积极性受到损伤。
2.改进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并归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1)做好学习者与系统开发商之间的桥梁工作,定期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完善系统平台,对于系统目前无法满足的需求,通过协调等形式运用其他方式进行弥补。通过二次开发该系统和校园其他数字平台的结合,让视频资源能够多方位的呈现,接轨“智慧校园”的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移动学习。
(2)学校需要出台保护教师课程版权制度和视频资源共享激励制度,让教师放心地上传、共享,同时学校需要引导教师有这样的意识:资源共享不仅惠及学生,对教师而言也是个成长并宣传自己的契机。
(3)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可以通过师生两个方面来弥补,在学生方面可以通过与自主学习学分挂钩等形式以促进其学习,在教师方面,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异议给出及时的解答,也可以实行助教制度,助教可以是研究生或者在该课程方面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提出的问题时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传递给教师,同时对于讨论能够做出适当的引导,促进学习者的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2]郑洁琼,陈泽宇等.3G网络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59-162.
一、调研先行,细化各项筹备工作
1.望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知识更新,适应新时代要求,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作为活动组织者要能心中有数,教研员要有前卫的教改意识,及时掌握教研最新动态,了解本地区乃至本省及全国的体育教研最新信息,这些将是引领本地区体育教学发展的航标灯。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深入基层,仔细观察到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有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在日常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追根溯源,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掌握了全国体育教学最新动态,了解了自家的教学实际,该怎么做就很清晰了。
2.闻
教研员要利用平时的各种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以及各类教学调研,了解一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认真去倾听教师的心声,理性分析教师的埋怨和牢骚,做个有心人,及时梳理体育教师在不经意中反映出的问题,为日后选择培训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3.问
利用课改契机,教研员可对体育教师进行拉网式问卷调查,通过考核教师业务知识等途径,了解教师对体育教学知识的需求包含哪些内容,和一线教师广泛交流,探询老师对新课改以及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研员可以深入课堂,问问学生对体育课的向往是什么、心目中的体育教师该是什么样的、希望在课中能获取什么。学生想学的就应该是体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切
教研员对教学工作要能够用一些可量化的手段去进行评价,这样能让教师心服口服。如在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时候,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教研员可以经常在观摩课中测试课堂练习密度和强度等。通过测试明白教师对运动负荷的概念是否清晰,是否会针对不同教材合理设计运动负荷。教研员应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体能、技能测试,了解一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技能掌握现状。通过自己的诊断,得到翔实的数据,就知道一线教师是否欠缺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为日后教师培训提供最真实的数据,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二、锁定对象,合适的才是最有效的
1.培训内容不要深,现学现用才是真
通过上面的“望、闻、问、切”基本手段,了解一线体育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就可对症开方下药,药材就是培训的内容。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不能求大求全,学完回去就能用那是最有效的。作为专职体育教师在大学里已经系统地学习过相关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不要出现重复劳作的现象,要尽量锁定住教学一线问题,挖掘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多安排和教学联系紧密的专业教学技能培训。根据多次培训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忌纯理论讲授,实践技能的培训要能占到相当的比例。“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就安排了50%的实践课教学培训,是学员最喜欢的课程。授课专业理论不要太深,能体现“突出实践取向,能力为重”的培训理念,让学员学习时就能联想到实际教学的运用,有种迫切想尝试的感觉。如,队列队形调动技巧是每位体育教师都要运用到的,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就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组织者还可进行各种专项培训,如我市在课改初期发现高中体育老师专项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选项需求的现状,就组织了“高中体育教师第二专项技能培训”“体育教师系列技能培训”“体育教师技能大练兵”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专家、草根都要请,理论实践齐并行
培训师资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方向不能偏,不能脱离体育教学本质。一线体育教师需要了解政策法规,对新课标的解读能让一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方向,更加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体育教科研是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是体育名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资深的专家是必须要请的。在一轮培训活动中,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能让学员开阔眼界,提升品位,但有很多内容是一线教师接触不到的,或者说是平时不经常运用的,学员更多需要的是豁然开朗的教法指导、解决教学难题的新思路和提高体育薄弱生的有效手段,学员培训回去后,能学以致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需要请一些长期在操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草根专家,草根专家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论支撑,说不清之所以然,但说出了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能够把自己多年在操场上总结出的好经验、金点子与一线体育教师共享,学员学完后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样的受益面更广。有专家的理论引领,有草根专家的实践指导,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
1.分层培训更具体
在新课标面前,所有体育教师都是“新手”,但由于不同的教学素养和经验积淀,使得不同群体的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更新和补充的知识也不完全相同,而且由于教师的年龄、岗位、专业发展等不同的客观因素存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培训应尽量分层培训,同质分组,使培训的内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满足了多元培训需求。如:新教师培训、教研组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训、体育管理人员培训等等。
2.互动式培训更精彩
常见的培训大多是专家在台上正襟危坐,滔滔不绝地讲解,大量的PPT弄得眼花瞭乱,专家讲得口干舌燥,而教师在下面则是无精打采或开小差、玩手机,这是由于培训没将学员作为主体,学员角色不清没能参与其中的缘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课程,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需要通过自己的本体感受来提高认识,空洞的讲解刺激强度不够,印象不深,只有自己参与过、体验过才不容易忘记。笔者曾有幸参加了“SPARK课程培训”活动,培训者一直在和学员进行互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你明白了主教材是如何融入到游戏中进行教学的,通过一个比赛,让你明白了界限的重要性,所有的学员都在笑声中、在体验中慢慢领悟到了“SPARK课程”的精髓所在,尽管大家满头大汗,却乐此不彼,没有任何记录,但大家的印象却非常深刻。这些理念在我市小学、初中体育课上得到了广泛运用,有效改变了以往学生怕上体育课、体育课类似于训练课的现象。
3.草根化培训更真实
所谓草根培训,就是学员之间进行的合作探究培训,把教学中最真实的场景展现在学员面前,通过实践课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设计点评等形式,把课例作为靶子,让学员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所思自由发表见解,不拘形式,畅所欲言。要让学员在交流、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要在探究合作中发现原生态的问题,越是低级的错误可能是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李长志名师工作室的“辩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
4.网络培训更便捷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培训也自然和网络相结合了,便捷高效环保是网络培训的主要特征,视频讲座看了之后还可以再看,学员QQ群的论坛成为了教师集体备课的主阵地,信息的传递都是绿色高速通道,集体的智慧在QQ群里得到极致发挥,优质教学资源能共享,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迅速被一线教师引用,运用之后还能及时在群里和同行交流心得,实践和反思的不断重复能让大家共同提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网络国培”和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网络直播互动式教学,广大一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评课研讨,就能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更新考核形式,利用考核促成长
1.写、说相结合
常规培训考核都是让每个学员写几篇稿件上交,如培训反思、教学设计、论文等,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上复制几篇文章太容易了。再说培训组织单位有多少人是去认真看学员写的反思、文章呢。笔者认为,在考核时,应该写说结合,每人除了上交规定材料外,还要进行大会交流,而且交流内容必须和培训的内容相结合,分析的案例必须是培训中的案例,如此学员在培训中必须去认真记录,无法在网上下载了。同时,“说”不是体育教师的强项,要想说得好,必须要思考得深,如此“逼”体育教师去说,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
2.阶段性考核和后续考核相结合
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培训组织单位应该让学员根据培训内容回去进行实践,如开一次讲座,开设一次公开课等,由学校开具相关实践证明寄回培训单位,培训单位可以就学员的综合表现对学员进行考核,然后将培训结果再反馈到学员单位去,这样学员在培训中能认真对待,而且回去也不会懈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