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16:4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运动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Abstract: Electrical control design is the basi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For how to effectively master its core and leave a deep impact with fun in a short time, it is useful to change the rigorous terminology into hippie slang.
关键词: 电器控制设计;要诀
Key words: electrical control design;tips
中图分类号:TM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65-02
1 电器控制基本组成
电器控制是指用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使之运转的一种方法。由于电力在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等方面的优越性,使电力拖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生产机械,如车床、钻床、铣床、造纸机、轧钢机等,都采用电力拖动。
电器系统控制,一般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1 电源 电源是电动机和控制设备的能源,分为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
1.2 电动机 电动机是生产机械的原动机,其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电动机可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
1.3 控制设备 控制设备用来控制电动机的运转,由各种控制电动机、电器、自动化元件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等组成。
1.4 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是在电动机与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之间传递力的装置,如减速箱、传动带、联轴器等。
2 电器控制设计招招鲜
由于各种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质和加工工艺不同,使得它们对电动机的控制要求不同。要使电动机按照生产机械的要求正常安全地运转,必须以常用的低压电器按照一定的控制要求设计组成控制线路,才能达到目的。在生产实践中,一台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可以比较简单,也可能相当复杂,但任何复杂的控制线路总是由一些基本控制线路有机组合起来的。
电动机常见的基本控制线路有以下七种:
①点动控制线路;
②连续控制线路;
③点动与连续控制混合线路;
④正反转控制线路;
⑤位置控制及自动往返行程控制线路;
⑥顺序控制线路。
⑦星形——三角形降压启动。
2.1 一触即发:点动控制线路图
2.1.1 原理图 点动控制线路的原理图见图2。
2.1.2 使用场合 常用于电动葫芦等起重电动机控制和车床拖板箱的快速移动电动机控制。
2.2 一劳永逸:连续控制线路图
2.2.1 原理图 连续控制线路见图3。
2.2.2 使用场合 用于要求电动机在启动后能连续运转的场合。图3为接触器自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控制线路。
2.3 一触即发与一劳永逸:点动与连续控制混合线路图 图4是将点动功能与连续功能混合进行控制的两种电路图,常应用于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中。
2.4 你死我活、势不两立:正反转控制线路图
2.4.1 原理图 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见图5。
2.4.2 使用场合 用于运动部件能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的生产机械。如机床工作台的前进与后退;万能铣床主轴的正转与反转;起重机的上升与下降等等,这些生产机械要求电动机能实现正、反转控制。
2.5 不撞南墙不回头:位置控制及自动往返行程控制线路。
2.5.1 原理图(图6)
2.5.2 使用场合 用于生产机械运动部件的行程或位置受限制,或者需要其运动部件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往返循环等场合。如摇臂钻床、万能铣床、镗床、桥式起重机及各种自动或半自动控制机床设备中经常遇到这种控制要求。实现这种控制要求所依靠的主要电器是位置开关(又称限制开关)。
2.6 大门不入,二门不迈(不入大门,进不了内门。不出内门也出不了大门):顺序控制线路图 图7为两台电动机的顺序启动、逆序停止控制线路。
2.7 过河拆桥与一箭双雕(在由星形到三角形的转换过程中,时间继电器只起到桥梁作用,一旦转换完成即断电停止工作。控制星形的接触器断电时,一方面常闭复位使控制三角形的接触器工作,同时常开断开禁止控制星形的接触器与时间继电器械不能再动作):星形——三角形降压启动,如图8。
星形——三角形降压启动是指电动机启动时,把定子绕组接成星形,以降低启动电压,限制启动电流;待电动机启动后,再把定子绕组改接成三角形,使电动机全压运行。
总之,教与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学好同一门学科或掌握同一项技能,必须用不同的手法地整理出不同的教案,我认为这就是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林蒿,金建伟等.维修电考级取证宝典.电力出版,2008.10.
关键词 网络教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121-02
Applica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Pattern in Physical Course//Liu Yanchun1, Wei Qiaoling2
Abstract The web-based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network being applied in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attern in physical course could increase the capacity and information density, make some abstract problems more specific and a microcosmic process macroscopic, and realize the reappearan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eb-base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should be advocated in physics. The support from policy and technology was important to promote and explore this pattern.
Key words web-based teaching; physical; experiment
Author’s address
1 Cen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anshi City, Panshi, Jilin, China 132300
2 Third Middle School in Panshi City, Panshi, Jilin, China 132300
1 概念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1]、实现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和交流等方面凸显优势。在网络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主要学习工具,不再受空间、时段、学习顺序、阶段进度以及学校等限制,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教学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不但为广大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环境,还能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2]。可以说,网络教学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和交互性,代表着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3]。
2 优势作用
2.1 增加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
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花费较长时间书写板书,教学效率较低,而网络教学则可轻易解决这一难题。通过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提前在电脑中键入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信息,上课时把文本、公式、图片和视频等显示出来,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抑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一来,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大。以往在教学电学内容时,涉及很多电路图,需要安排大量板书,而在教师板书过程中,学生极易留神,学习效果不理想。若在课前把相关电路图、实物图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练习题准备好,那么在上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就图启发、由图比较、看图推导公式,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系统的知识结构,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2 增强对抽象问题的具体化
物理学中的抽象概念居多,若没有好的情景再现或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其中的本质。通过网络教学把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定理和定律通过情景显现出来,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比如,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很难将“声波是纵波”这一问题讲清楚。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可将音叉振动时周围空气的疏密情况以波的传播形式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直观地发现问题。再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也很难描述,但教师可运用PPT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境和等速救护的过程,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如置身于情境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3 实现微观过程宏观化
物理学中诸多知识涉及微观领域,如分子运动论等,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仅能从理论上了解。然而,通过网络教学可将微观运动的物理过程加以模拟,使微观过程宏观化。如原子结构,应用计算机可将原子结构进行三维动画模拟演示,这样即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4 模拟物理实验和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培养,而这种能力仅能从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中获取,可以说,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由于受到常规仪器和学校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效果无法演示。而通过网络技术与物理实验结合,可以突破常规仪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使实验教学迈上新台阶,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进而增强实验技能,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讲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等内容时,利用Flash可将振动和波动图像用动画演示,把振动质点和机械波传播过程显示出来,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的物理过程。可见,网络教学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可有助于完成一些重要的、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充分弥补常规仪器的不足,增强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2.5 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兴趣建立交流平台,可提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远程互动交流。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将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同时利用共享文件夹和QQ群等媒介,鼓励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实验探讨、教学建议和学习心得等交流活动,这样既可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6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重现
在传统课堂里,记笔记、看笔记是学生惯用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对某部分内容没听明白或需要做的笔记没记下来,就会影响课后复习。而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的帮助,教师在上课时的内容就可储存起来放到网络中,学生课后可随时随地调用,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局域网将教案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做成共享文件夹,供学生选阅和复习。
3 建议
1)勇于改革,彰显现代教育风范。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引发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改革,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又可以支持教学改革。由于网络上教学信息具有多源性、易获得性和可选性,这使得教育者的权威被削弱了,教育模式更趋于民主化[4]。教师的角色由知识布施者向学生帮助者、促进者转化,这样一来,对教师绩效的评价方法应多引入课堂外的筹备工作,如信息量等。
2)网络教学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尽管其优点颇多,但仍需大量的前期筹备和支持条件,如网络带宽、资源库建设、平台开发和课件制作工具等。
3)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尽管该技术手段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对于物理学科而言,目前尚不能实现全程网络教学,一部分内容仍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琳,何春.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开展中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0):102-103,106.
[2]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2):45-49.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 教学手段
教育手段现代化指明了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育中提高教学效益,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让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出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和物理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慎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情趣,但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直观的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传统物理备课教案,围绕着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形成教案,都是用文字描述的,许多物理现象、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无法用文字贴切地表达出来,学生想象不出,感悟不到。而使用多媒体进行备课,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用文字、图片、表格、录像片段、练习等内容制成课件来教学。这集中了文字、图片、图表、声音、动画等一系列多媒体信息。比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回声测距,透镜成像,惯性等对初中学生就很难接受也很难描绘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软件制作一些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就回声测距的内容,我们就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动画课件演示这一过程,让学生从声音、图象全方位感受,如置身于其情景,直观地掌握该节的内容。
(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是很抽象,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如: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而借助计算机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
(3)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实现微观向宏观转移。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想象上了解,如分子动理论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
可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得以升华,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感染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崇尚科学,因为科学有无限的魅力。
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该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信息传达到学生,通常采用“粉笔加黑板”的简陋手段。教师经常花很多时间板书,写例题画图的时间更多了,如果采用多媒体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十分钟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也可以应用实物展台,使效果更佳、更直观,。比如在讲解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和使用时,可以应用展示台使学生一目了然。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实现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单一地接受知识改变为多元化的方式,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透镜》一节,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通过“透镜”能使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索源,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便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真正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成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从而多渠道寻找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双向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思想。
可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常规教学来说不仅是冲击,而且是划时代的改革,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思想的优化,乃至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新课改强调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的至关重要。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合作学习的整体评价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中物理学习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在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多数浮于形式。首先,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制作过程中,存在照搬网络教案的现象。这种网络教案的照搬使用,对于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特点都是一种忽视。其次,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理念的理解有误,教师在引导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将合作学习方式应用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导致对于知识点讲解的忽视,降低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不合理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将个人不能单独解决地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因此,合作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合作学习的开展应当以适当的学习契机为基础,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将合作学习的应用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是解决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不合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合作学习理念单一
任何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理论的影响,但是很多教师在合作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忽视其他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阻碍作用。
三、高中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
(一)进行科学的分组
想要促进合作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进行学习小组的科学划分是首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合作教学理念发挥着指导作用,教师在分组过程中,会面临学生之间的个人好恶问题,如果教师遵照学生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组,就会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如果按照学生的成绩好坏进行排列,就会使学习效率大幅下降,因此,一定要遵循“组间异质以及组间同质”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会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带动学习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高中物理属于带有实验性质的学科,因此,在是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对小组人数的分配。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就会造成实验任务分配不均的问题,如果小组人数较少就会出现任务不能准确达成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意愿、男女的平衡等问题教师都要进行综合考量,否则就会影响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效率。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物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由繁到简的转化。例如,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结组探究,讨论力的种类以及力的做功原理。然后教师可以对讨论结果做出补充,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合理利用实验器材,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提升也可以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再如,在“机械运动”知识的教学中,关于物体从高空自由下落时,物理下落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落地速度大小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依然可以利用Flash进行动态演示。有关“电路”知识的讲解中,教师的需要大量绘画电路图,损耗过多教学时间,因此多媒体技术的绘画展示功能就可以的得到利用,以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
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整体提升,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明确小组分工,共同达成学习任务,最终促进彼此的共同进步。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反思,也是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善途径之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课堂高效循环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学科参透;整合;新课程理念
“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收集必要的素材是进行学科渗透与整合的前提条件
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科较多,各学科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的角度,花一定的时间对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作一番调查、研究。文科、理科、体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科目都要涉及到,根据学科的性质可确定重点要研究的学科,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其它学科如何为我这一学科服务,如何与我这一学科整合,本学科怎样去为其它学科服务。
比如所教学科是初中物理,首先我们应研究一下小学科学课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有哪些?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样等;其次,要重点研究初中数学教材,特别是研究物理中用得较多的数学工具在数学教材中的进度安排是否与物理同步,如光学中用到的三角形知识,电学中用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是否与物理相应部分同步;再次,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物理相交融的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也值得去重点研究;然后,还要研究生物、地理等理科教材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最后,还需挖掘语文、英语、政治、美术、音乐、体育、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中能与物理相联系的内容。只有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后,教师才有可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物理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去落实改变学科本位、注意学科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2.在备课环节上,应将学科渗透与整合理念体现到教案中
新课程物理教材在编写上,很多章节内容就充分体现出了学科渗透思想。如:物理单位、公式中的字母等基本都是外语单词的缩写,在学生记忆时可从外语的角度来帮助理解记忆;光学中透镜部分学习后,安排了眼睛与视力矫正;分子动理论部分与化学相关内容在编写上有惊人的相似等等;在对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备课时,教师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通过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相关的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备课时,除了重视教材上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外,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不明显的、但能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内容。如:在学习“核能”部分内容时,核裂变的例子中一般都出现了铀235原子核,学生在理解时若提示结合化学中原子结构的知识来理解它,铀235核是铀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组成的,会使学生形成“理化是相通的”认识;而在核聚变例子中,用图给出了1个氘核与1个氚核结合成1个氦核,并释放1个中子的核反应过程。在解释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时,会举到氕原子核,它是只由1个质子组成的原子核,这种原子核里没有中子,这是物理、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例子中唯一不符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结论的特例,在教学时若对此加以强调必然会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3.教学过程是实施学科渗透与整合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物理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地完成物理与政治课的融合、渗透;板书时,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做好这些方面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探究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开展,也应注重学科渗透。
新课程改革后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上安排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结合本地实际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还可以是师生自己从生活中选取的,所以科学探究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学科渗透的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渗透意识。比如:初中物理“眼睛与视力矫正”一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探究怎样去矫正它们,这一部分就要综合生物与物理两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该探究活动;在课后的作业中,还安排了一个调查活动的内容“调查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画出全班学生视力情况分布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了解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注意的事项”,该活动中就会用到数学绘图、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等等。
4.加强学科渗透类题型的练习,是物理教学进行学科渗透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物理与其它学科渗透类题型出现较多,教师应重视对这类题型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加强此类题型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科渗透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挖掘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
与语文学科: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从物理学机械运动的角度看,舟中人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从能量的角度看,前进的小舟具有何种能;从声现象角度看,传播猿声的介质是什么;从力的角度看,轻舟所受浮力的施力物是什么。
与数学学科: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对称性)作出一条竖立在平面镜前的线段在镜中所成的像。
与生物学科:信鸽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称奇,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猜想:A、信鸽对地形地貌有极强的记忆力;B、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C、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次声波;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认方向。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认方向呢?科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翅膀下各缚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结果,绝大部分缚铜块的信鸽飞回鸽舍,而缚着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上述哪种猜想?
与地理学科: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日食、月食现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乐意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
1.1利用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的原因,他们很喜欢听故事.物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特别适合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讲讲二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徒手抓到子弹的故事;在学习浮力的时候,讲讲曹冲利用小船与石头称象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物理原理,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在学习牛顿定律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牛顿从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1.2利用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惯性知识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老师在桌面上选择两个鸡蛋:一个是生的,另一个是熟的.然后问学生,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让学生提出猜想,尝试说出区别的办法.然后,并当场打开这两个鸡蛋.问:你猜对了吗?无论是猜对的还是没有猜对的学生情绪都很高涨,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认认真真地学习惯性知识,积极地投入到对惯性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设计好课堂的引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看似不起眼的环节,但对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不可小视.初中学生天生好动,他们在上课前,各自玩得很欢,思维处于无序的状态.如果,老师的课堂引入有艺术性,那么,就能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上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以用实验导入,比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用一个电烙铁插上电,焊接一个电子元件,问问学生:电烙铁为什么能发热呢?生活中有哪些电器是用来加热或者发热的?再如,学气压的时候,可以请班级里力气大的两个男学生上来拉马德保半球,多少学生认为这两个学生拉开这个小小的球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任凭他们怎么用力,就是拉不开,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心,想探索其中的奥秘,那种上课前松散的思维状态,一下子就被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教学用语要生动、幽默
教学效率的高低与老师的教学用语有很大的关系.多数学校实行的集体备课制,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学生,同样的教案,为什么有的班级考试成绩好,有些班级考试成绩差呢?这与老师的教学艺术,尤其是教师用语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的教学用语死板,学生会听得乏味,昏昏欲睡,不喜欢学,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假如老师的教学用语生动、活泼,又比较幽默,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劲,教学效果就会好.比如在学习《惯性》这一节时,笔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某美女站在公交车上,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遇到了情况,突然的刹车,此时美女身后的一个人撞击过来.美女大叫道:你是什么品行啊?那人回答说:不好意思,这不是品行问题啊,都是惯性惹的祸!这种睿智而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活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4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多媒体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教学中更要重视直观教学,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易于理解.而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能很好地实现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比如,分子、磁场等,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理解,老师可以做成动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物理教学需要解各种题目,各种题目需要审题,如果审题不清楚,就会造成乱套公式,结果是谬以千里.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物理变化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利用粉笔结合语言讲解物理过程,学生常常听得云里雾里.假如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物理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审清题,也节约了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在物理习题教学中也能大显身手,一方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较多的题目,远比手抄黑板的效率高很多,另一方面,它能及时地展现某个学生的解题过程,便于师生一起讨论,也便于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情,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多媒体不能滥用,特别不能代替能够做的实验,那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培养了.
5优化教学措施,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 教法 学法
Establishing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s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bstract: Teaching is central to the work of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concepts is the soul of the work of school teaching. To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teaching concepts as following: teaching and educating ar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dhere to the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not onl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s, 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law;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concepts,teaching quality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灵魂。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高校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
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要同时担负起“进德修业”的双重责任,这一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使命陈述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就是要引领学生担负天下责任,传承高尚品德;授业,就是传授知识,研修学业;解惑,既解传道之惑,也解授业之惑。韩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都很重要,但传道为先,即教育学生为学必先为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上论述都肯定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教书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体现,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教师就是要通过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担负起教师的光荣职责。
高校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应当树立的一种工作理念,应当强化的一种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是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观念的活动。
高校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些课程都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起强化作用。政治、语文、外语等人文学科课程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铸造大学生美好善良的心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文化知识本身充满了审美因素,传授这些知识的教学艺术,更使大学生在乐中学、在美中学,受到美的感染。二是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教学活动还包括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教师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效手段。教师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迪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学风等。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大有裨益。三是通过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来教育、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精神境界、人格、信仰、品德、情操、学术见解、治学态度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被学生看成做人的楷模,有些学生甚至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高校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风范,对学生的教育尽量做到情理交融、严爱结合、知行统一。
二、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凯洛夫教育模式固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也有它不可回避的缺陷。首先,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其次,凯洛夫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学生学习的认知环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结论等方面,往往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由教师“”,或由教师“浓缩”得只剩下结论让学生咀嚼,这必然造成学生观察力和分析力降低,判断缺乏自信,推理缺乏依据,只是僵硬地记忆结论。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凸现,主导作用被强化,各教学环节的把握与调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教学媒体的搭配与应用、教学进度的控制、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难点的突破、课堂气氛的调动等,统统由教师负责,教师既当编剧,又当导演,甚至还当演员,导致教师角色紊乱。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文理分割,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加上过于集中统一的教学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更要服务。要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育之道不在于灌输,而在于鼓励、引导和启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孔子崇尚“愤启悱发”的教育思想,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则提倡“引发自得”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去学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如果说孔子的“愤启悱发”是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孟子的“引发自得”则已蕴含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理念的萌芽。古代“愤启悱发”、“引发自得”的教学理念,是对师生关系的正确把握,同时告诫教师必须从“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不但应重视教法,更应重视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要直接通过先进的教学行为或方式来实现。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当前高校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时,更多考虑的是以教师“如何教”的思路来安排和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播和讲授,而以学生“如何学”的视角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特色性的教学计划则往往被忽视。换言之,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工作中,更多地重视教师的教法研究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实际,倡导尊重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和综合能力。它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来规划和设计教学任务与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锻炼其思维方式,培养其自学能力,提升其知识运用和实践的能力,练就其综合素质。教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的功能,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从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并非所有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都适合用多媒体授课。一些课程的知识点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如计算机类、图片较多的生物类、比较抽象的机械运动类、制图类等课程,是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等强调公式推理与证明过程的课程时与教师的授课思维节奏应该同步,这些课程若过多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效果则难以保证。因此,多媒体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而定。
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经常将自己置于电脑显示器后面,专注地讲解屏幕上的知识点。教师埋头操作计算机课件,不注意观察学生反应,不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这就把传统教学中“人灌”变成“机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保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过程,要尽可能地创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探究。
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播放速度过快,致使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变短,学生没有时间去理解、分析和消化。此外,由于播放速度太快,多数学生都不再做笔记,课后很难复习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应适当控制多媒体的播放速度,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该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做到张弛有度。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只是讲课的教案,而应该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随时查阅或下载,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可以提前学习或者跨专业学习,突破了专业的限制和年级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教学理念具有行为导向、行为动力的作用,它保证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责任,加深对教学的认识。高校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邓娜、杨小雯:《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5);
[2]周国强:《从教育本质看教书与育人的关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万俊毅:《高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权力与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4]云新华:《谈大学里的教书与育人》[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5]刘峰:《新时期如何强化高校教师与教书育人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7);
[6]高兴兰:《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体论》[J].滨州师专学报,1999,(9);
[7]李会欣:《高校教学中的“学法”教育之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8]曾睿、赵龙庆:《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71);
[9]黄永红、王胜奎:《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世纪桥,2009,(12);
屈指算来笔者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已20多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曾几次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表明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论,掌握了几个公式,会解几个题目,仅此而已。世纪更迭,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的增长很快,信息的传递迅速,知识的换代周期缩短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动手能力、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是人们赖以生存、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要求。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触摸到了社会迅猛发展的脉搏,创新精神已经是社会进步中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这个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物理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过去长期延用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更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育“创新”这个主题。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两大矛盾:一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人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量扩充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新课标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已成为本世纪培养人才的最强音,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谁解决好这个课题,谁就是明天的强者。能否创新和创新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工程,责无旁贷地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等。
笔者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渠道和内容。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科学素养的培养渠道和途径是多方位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课堂是物理教学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我们应该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以往的教学功能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只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学生学会,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在今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应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就其物理本身的知识演变和特点,最能体现科学素养的培养功能,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科学素养教学的渗透,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培养,这是时代赋予物理教师的新的使命。
2.依据教材内容,贯穿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开展,近几年物理教材从形式和内容都作了全方位的系统开发。通过我们近几年所使用的新编中学物理教材来看,教材在编写方面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物理学科体现的严密性、完整性,而且还融入了更多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素养教育等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收集和挖掘教材中科学素养培养的素材,通过精心编选将其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3.课堂教学要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只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加以落实。然而在传统观念引导下,在旧的教育制度制约下,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师惟恐讲得不够清楚,讲得不够仔细,讲得不够全面,一味突出教师的“讲”,“满堂灌”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物理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创新思想,主动学习几乎都被扼杀了,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
跨入21世纪,对于中学教育,要使得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有开拓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知识传播的角色,还要承担科学素养培养的任务。因而要克服局限性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避免形成“知识的强者,能力的弱者”的人才现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基于这种认识,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一要备知识,二要备与其相关的科学素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物理方面的科学素养。当然,科学素养的渗透培养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要写进教案里,落实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自然地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懂得,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无论其内容、方法和结构,还是物理现象的揭示、重要规律的发现和定律的建立,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
4.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获取信息,通过教师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给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发展自己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物理知识的传授,物理特长的发挥,特别是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现代化社会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要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以及撰写小论文等。高度重视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的功能。
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一种学校教材。对于物理学科的校本教材,不应拘泥于教课书的基本要求,更不应该是教课书的简单复印本。而应根据教科书的内涵,提升课本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着眼,着重介绍物理学习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概念建立的背景和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介绍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介绍他们探索物理学奥秘的献身精神。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使他们学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优秀品质。所以,我们要将校本教材作为一条引线,贯穿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5.开设专题讲座
对学生开设一些讲座,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形式。讲座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进度,选择好专题讲座时机。专题讲座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人格品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端正科学态度,树立明确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思维方式。
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容
前面已经论述,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行为,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达此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的教育
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有着独特的作用。
⑴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按科学办事的态度
结合物理知识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究,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要求学生无论分组实验还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在观察实验时,必须事实求是,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现象和每一个结论。强调任何模型、假说、猜想都必须经受事实的检验。尤其在物理实验中,更要培养学生严格规范操作,认真专心实验,不弄虚作假,事实求是的态度。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在实验探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法拉第历经10年,反复实验,潜心思索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开普勒在他人天文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又进行了长期观察,做了大量的记录,翔实地分析研究,最终发现了开普勒天体三大定律。
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新必须要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思考才能创新。只有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行研究比较,才有可能发现新问题,也许这就是事物创新的萌芽。思考好比寻找珍贵药材,只有到深山峻岭之中,攀高探险,到达无人所至的地方,身边才有可能找到珍宝,才能感到所有的东西应有尽有。而现在的中学生恰恰缺少认真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只对问题的表层泛泛而想,甚至对已学过的知识或者一些物理现象,观察之后不再认真思考。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杜绝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还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多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释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现行的物理教材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基本素材。
2.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物理教材有着丰富的体现科学素养教育的素材。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该说,中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献身科学的故事。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等为追求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进步献身的事例。同样,我国的严济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动人事迹,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的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端正人生态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融于祖国的命运之中,树立献身祖国建设的伟大人生观。同时也结合一些事例,如:法国科学家帕斯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前半生成绩卓著,但由于世界观的影响,后半生无所作为。告诫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客观正确判断,制约着一个人对世界观的正确思维,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作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中,根据物理知识的构建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应该纳入物理教学的范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客观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原则,去研究组成不同物质的内在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得学生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例如:宏观的天体运动、一般的机械运动、微观的分子运动、电子绕核运动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是在运动的形式中变化的,事物的规律都是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观点。教育学生,只要不懈地努力探索,规律总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从而利用掌握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建设我们的家园。
4.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怎样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目标。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其结果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再现知识,继承知识,而不能发现知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教师是解题的机器,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例如: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训练,尤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应摆在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现行教材也注重了这方面的体现。如:高中教材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先从历史回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与运动的观点,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精妙的实验,再到后来牛顿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经过抽象思维,分析推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提出了第一运动定律。初中教材在讲原子结构时,介绍了猜想、假说、模型等研究方法,在讲电流、电压、内能等基本概念时,介绍了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还不时介绍了一些如等效处理、隔离分析、整体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深刻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5.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优越的生活环境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怕吃苦,缺少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遇到挫折立刻消沉。笔者长期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二是学习的持续性弱,三是方法不当。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物理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才在于勤奋”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此,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动力,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行动起着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它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同时,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教育,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史极其生动有趣,有许多动人的事例,科学家们对问题研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挫折,顺境和逆境,特别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展现物理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分析、实验验证、推理判断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方法论的观点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物理知识,更应在教学之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科学的行为、品格,真正成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