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

时间:2022-11-07 13:4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大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大学生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4个心理量表,对昆明大学2007级1917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不同人口变量因素的学生心理状况存在差异。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筛选、排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4个心理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昆明大学2007级1917名新生进行心理测评,以便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测试基本情况

(一)测试对象

昆明大学2007级全体新生。本测试发放问卷1 917份,有效问卷1 832份,有效率为95. 6% ,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9. 59士1. 18岁。其中经济系520人,旅游系428人,艺建系460人,电机系332人,社科系92人;男生953人,女生879人;汉族1362人,少数民族466人,民族缺失4人;独生子女470人,非独生子女1 350人,是否独生子女缺失4人;理工类632人,文史类1 036人,文体艺术类164人;来自大城市182人,来自中小城市256人,来自小城镇298人,来自农村1 096人,家庭所在地缺失10人。

(二)测试方法

测试工作是在昆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指导下,由经过培训的测试者主持,采取团体测试的方式,按照统一的程序组织。施测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在90分钟左右完成。问卷和答题卡均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三)测试时间

新生人学后半个月至一个月内。

(四)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说明

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是我国首份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测评表,包括四种心理健康相关量表。

《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利用这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该量表共85个项目,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家庭和发展等领域常见的压力源,包括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心理困扰症状,可以作为主要筛查工具,用来发现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以便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量表共104个项目,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十二个维度,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没有”到(5)“总是”进行主观评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量表共有60个项目,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适应7个不同的维度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不同意”到(5)“同意”进行主观评价。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量表共68个项目,从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来评估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差异,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主观评价。

(五)统计T具

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统it分析。

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描述统计及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昆明大学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各系、全校和全国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1.昆明大学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昆明大学学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昆明大学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和发展方面的压力均大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其中,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大,来自家庭的压力相对全国常模来说比较大,应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主要在生活事件上,并且对事件的评价认为是负性事件的分值较高。

2.各系总分和全校以及常模总分的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2007级新生所体验到的压力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而其中旅游系总分最高,艺建系次之,其他三个系的筛选比率相差不大,只有不到8%的学生体验到了较大的压力。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旅游系承受了较大压力的学生多,来自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的问题对

这些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较大。

(三)标准分总分各分数段的频次分布

按照中国大学生常模的标准,我们也把样本被试按照总分标准分分成六个压力水平,各压力水平的T分数区间及被试人数分配见表2。从表中看出,昆明大学学生压力水平的T分数集中在41分以上,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受测者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来自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的问题对受测者产生的心理影响较大。

(四)本样本总分的总体分布状态

为了考察本样本被试总体的一个大致分布情况,我们考察了其分布状态,结果发现该样本被试的总体分布呈正偏态趋势。

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且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一表的描述统计以及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见表30

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躯体化维度外,昆明大学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 < o. 001),说明昆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各系、全校和全国常模在各分一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1.昆明大学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见图30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躯体化维度,我校大学生在其余各维度,特别是在攻击、偏执、冲动、抑郁、自卑等纬度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我校学生在躯体化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这个结果说明我校学生普遍存在躯体方面的症状,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感居多。

2.各系总分和全校以及常模总分的比较,见图40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躯体化维度上,经济系的得分最高,说明经济系学生的躯体化症状最严重,而电机系学生的最轻;在焦虑维度上,五个系学生的得分都比较高,说明o7级新生的焦虑水平都比较高,而经济系学生和社科系学生的焦虑水平又更高;在抑郁维度上,艺建系学生和旅游系学生的抑郁水平最高;在自卑维度上,电机系学生的自卑感最低,其他四个系学生的自卑感没有太大差异;在社交退缩维度上,艺建系学生的得分最高,说明艺建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够主动;在攻击性维度上,社科系学生得分最低,可能与他们比较注重人文气息有关;在性心理障碍方面,我校学生的总体得分均不高,说明我校学生的性心理比较健康;在偏执维度上,经济系、旅游系和艺建系学生的得分较高,社科系和电机系学生得分较低;在强迫维度上,我校学生的总体水平都高,说明07级新生的强迫症状很明显;在依赖维度上,我校学生的总体得分也比较高,说明学生们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以后应该加强独立性方面的教育;在冲动维度上,旅游系学生的得分最高。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精神病倾向不明显。

四、《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描述统计,见表4。

结果表明,我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好,特别是对人际关系和择业方面的适应均比较好。

(-)不同院系学生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平均数,见图5。

不同系部之间,电机系学生的总体适应能力最好,经济系次之。但经济系学生在校园生活的适应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说明在这两面的适应不够好;旅游系的学生对校园生活以及学习均不太适应,总体适应度也不好;艺建系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差,在各方面的适应都不太好,特别是校园生活和学习适应;社科系学生总体适应还可以,但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最低。

(三)标准分总分各水平的频次分布

按照中国大学生常模的标准,我们也把本样本被试按照总分标准分分成四个适应水平,各适应水平的T分数区间及被试人数分配见表So

(四)本样本总分的总体分布状态

为了考察本样本被试总体的一个大致分布情况,我们考察了其分布状态,结果发现该样本被试的总体分布呈标准的正态分布,说明本样本被试总体适应能力的分布比较理想。

五、《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里表的描述统计,见表60

(二)被试在各个分量表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人格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都比较好,说明我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比较好。其中,随和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说明我校学生总体与人为善,灵活热

清。在严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说明我校学生做事认真,遵守规矩和自我克制,同时有追求新异的倾向。在利他纬度上得分较低,说明我校学生注重成功和成就,同时也注重方式和手段的正当性。五个系之间学生的情况区别不大,只是社科系和经济系在严谨方面得分比其他系略高,社科系在爽直和重情两个维度最低,但在严谨和随和方面又是全校最高,说明社科系的学生与人交往平和、处事坚持原则。电机系学生在活跃方面得分比其它系略高,说明他们与人相处更平和、自然,但不够主动。

六、结论与建议

第2篇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CUBA各个球队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关键词:河南省 CUBA 调查研究

1、引言

CUBA随着1997年11月28日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组委会的成立而诞生。经过十一届联赛可以看到,CUBA虽然处于新生阶段,但是却表现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韵味,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问题以及处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学校所培养的基本还是运动员大学生,学生来到大学以后还是以运动为主,而对于文化课学习很难抓起来,这样的结果是队员的文化课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教育达不到正常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究其原因,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度出现了漏洞。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CUBA中国大学生联赛河南赛区的5所学校7支球队为研究的调查对象,CUBA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问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 “文化课学习制度”以及“CUBA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进行搜索,作为本篇论文的支撑依据和理论支持。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的学习、招生管理问题

根据调查,河南省招收高水平篮球队的高校都是在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招生办、教务处、体育部、学生处以及运动员所在的院系一同管理球队,各部门分工不同,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由主管部门来负责,由教练员去具体执行,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由教练和辅导员共同负责,学习由学院以及教务处负责,招生由教练员体育部领导和招生办共同负责。

3.2教练员对运动员学习的监督问题

从对河南省CUBA运动队教练员的走访中看到,大多数教练员对学生的文化课只是单纯的口头监督,并没有付出行动去督促运动员学习,教练员只重视他的竞技水平与取得的名次。这种现象在全国可能是普遍现象。

3.3学校对运动员学习的奖惩制度与学校对队员的特殊政策

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中原工学院五所学校奖惩制度基本一样,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水平运动队在奖惩制度上的统一性。

3.3.1奖励办法:运动员训练刻苦,认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比赛成绩突出者,按各个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以及运动队体育竞赛奖励办法和学生奖惩条例,给予表彰,并且酌情给予物质奖励。

3.3.2惩处办法:运动员不能认真,刻苦训练,经过帮助教育仍不改正者,由主管院系,报经学校批准,取消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或进行其他相应处理。

3.3.3高水平运动队考试特殊政策

在考试特殊政策中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三名的学生,文化课考试按卷面成绩*70%+5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而在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前八名或者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前四名的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5分-考勤分=最终成绩,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取的前八名或者河南省冠军的队员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

3.3.4高水平运动队免交学费特殊政策

经过篮球专家和主教练认可技能水平确实很高,在队伍中能够起到核心无法替代作用并且团队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可以酌情申请办理免交学费。

3.3.5高水平动队队员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特殊政策

CUBA篮球队的核心主力球员,比赛成绩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由于文化基础太差,确实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文化课考试成绩仍未达到学校毕业生管理规定的要求,思想表现好,有教务处、学生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可酌情处理授予该队员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

4.1.2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4.2建议

4.2.1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各高校建立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以缓解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4.2.2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的条件,进行统一性的强制性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课管理条例。

4.2.3在改善学校训练条件的同时,加大文化课教学管理的力度和倾斜度,加强文化课教学硬件的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定.

[2]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学籍管理规定.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即兴演讲,人际意义,评价理论

 

一.引言

模糊语言用于一定的语境和场合, 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语言信息, 实质上相对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说话动机,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 或提供更合乎逻辑、正确可靠的信息。事实上,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相反言语交际与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

即兴演讲作为一种潜在的对面子威胁性的语类,演讲者者不仅要围绕某一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或立场,还要试图与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了稳妥全面地实现这一目的,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演讲者就会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言语的力度减弱,使之不易被否定,模糊限制语在即兴演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语文教学论文,不可小视的。它被演讲者广泛地运用在演讲中协调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即兴演讲中的人际意义。探讨即兴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人际意义,可以帮助演讲者使用模糊限制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更好实现与听众的交流与互动。

二. 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

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首先提出的。他把模糊限制语界定为“使事情变得模模糊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较模糊的事情变得比较清晰的词语或起着类似作用的词”。(伍铁平,1999)他的定义表明模糊限制语可以调节语言的模糊程度:不仅能使语言模糊,也能使语言变得更精确。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模糊限制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采用Prince等人的分类。他们根据Lakoff的定义,按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把其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对话题的内容作出修正,即对命题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它又可以细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前者如sort of, somewhat, really等,后者如appropriately,essentially, about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出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出间接的评估,即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论文格式模板。它可以再分为直接缓和语,如I think??asfar as I know??和间接缓和语,如according to??somebody says that??按照此分类标准,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语,如“稍微”、“有些”、“有几分地”等;范围变动语,如“大约”、“接近于”、“左右”、“??余”等。直接缓和语“据我所知”、“我认为”等;间接缓和语“根据??”、“据某人??”等等。(何自然,2000)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amesR. Martin于20世纪90年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义的范畴对“态度性”的人际意义进行了精细的系统化分类,形成了评价理论。Martin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道德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2005)评价系统以三大次系统来实现: 态度、介入、级差。三大系统又分别被次系统化,态度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介入次系统化为自言和借言。自言意味着排除对话性,没有投射,也没有再系统化。借言有参照对话性,涉及投射、情态、让步等手段。本文提到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就是投射小句,是一种介入资源。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涵盖传统意义上的模糊限制词语,弱化词,强化词,程度修饰语。级差系统被次系统化为语势和聚焦。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聚焦是把不具分级性质的态度范畴分级。本文提到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属于级差系统。

三. 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

3.1 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

基于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本文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介入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从“21世纪杯”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抽取了两篇即兴演讲,语料显示这两种模糊限制语在演讲中出现次数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图:

 

类型

数量(个)

比例(%)

介入型模糊限制语

28

45

极差型模糊限制语

第4篇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通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改革开放和教育发展实践,不仅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也打破高等教育数量扩张纪录。2010年,中国高校在校生数已达3105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

为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及教育转型期大学教育教学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启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将教育质量评估重点从高教资源投入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项目至今扩展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跨学科团队共同进行,目标是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涵盖大学生成长背景、学习过程、就业和发展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近三年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这一调查。

本研究是“2011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报告”之一。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为工具。基本思路是通过测量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来预测其学习结果,用改进学校教育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收获。结构性问题包括国际可比的五项教育过程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具有诊断功能的教育环节指标(课程教育认知目标、课程要求严格程度、学生课程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等);反映学生学习态度的“厌学、向学”指标;表现教育结果的“教育收获”(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收获三个维度)及“在校满意度”指标。

2011年,清华课题组通过院校分层抽样、学生分年级完全随机抽样方式,在全国36所代表性样本院校(包括“985”、“211”和地方本科院校三类)获得43621名本科生调查样本,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些数据。本报告将用五个专题研究来呈现和分析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状况及问题。

一、中国本科教育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研究发现:从反映教育过程的学生学习性投入表现来看,我国“985”院校本科教育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既存在差距,也各有所长。

“985”院校是我国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本研究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分类”中的研究型大学(RU/H)为参照系,对比分析我国“985”院校学生在反映教育过程质量的“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上的表现。

对两类大学学生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及效果量分析发现:在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中美研究型大学无实质性差异;在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上,两国高年级学生无实质性差异,低年级学生有较小差异,“985”院校学生表现好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上,两国院校低年级学生无实质性差异,而高年级学生,美国研究型大学略好于“985”院校;在生师互动水平和学业挑战度上,无论高、低年级,“985”院校学生得分均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且存在中度及以上差异。

对生师互动水平的小题项进行分析发现:“985”院校学生“和老师一起作研究”得分高于美国研究型大学;但“学习表现得到任课老师及时反馈”、“与任课老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两项却大大低于美国同类大学。调查数据显示,28%的“985”院校学生反映其学习表现从未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美国同类院校约8%);55%的“985”院校学生从未与任课老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美国同类院校约25%)。这两项指标代表了生师“学术性互动”和“社会性互动”行为。已有研究证明,两类生师互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名及学生个体社会性能力发展产生正向作用。

“985”院校“和教师一起做研究”本科生比例显著高于美国研究型大学,而“学习表现得到任课老师及时反馈”、“与任课老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投入、轻人才培养付出。本科生参与老师科研课题,固然也是生师互动的重要方式,但不能替代老师对学生学业和人生规划的指导。大学生是“形成中的成人”学习者,而且即将从学校进入职场,教师及时反馈其学业表现并指导其职业规划,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职业特性的集中体现。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微观研究

一、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1.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现状。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以来,中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扩招前的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643万人,到2007年已达到2650万人。短短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大学毕业生市场的形成与当前大学生就业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是以中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前提,以社会人才市场的产生为基础的。在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变化,中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行的是自由求职、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薪金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

二、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微观机制

1.大学生就业基本流程。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开始搜寻企业(或用人单位)发出的招聘信息;获得了用人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出符合自身要求的用人单位,而后根据需求信息中的要求参加各种方式的招聘,对用人单位发出求职申请;在获得用人单位肯定回复后,双方进入面试、笔试等求职谈判阶段,当双方达成一致后,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需要签订大学生就业协议;此后,由于大学生就业协议中一般有违约条款,往往是规定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如果双方有一方违约的话,大学生的就业搜寻就回到起点;如果没有违约发生,学生毕业就将参加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流程。

2.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第一步是获取就业信息,这些就业渠道信息对他们找到好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其就业获取渠道如下:(1)网络,包括人才招聘门户网站、各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网站、企业网站等。(2)电视、报纸等媒体。由于招聘单位和中介机构通过这类媒体招聘信息的成本较高,同时这种媒体的受众过于广泛,缺少针对性,因此大学生在这类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3)传单、海报等。(4)亲戚、朋友、同学等提供的信息。这类信息渠道经常伴有熟人关系,可以提高被录用的机会,但这些渠道与学生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有关。(5)其他途径,比如手机短信息等也开始推广。

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研究。2005年,以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和丁小浩教授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专门对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进行过调查,得到如下数据,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其他择业渠道中除了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占16.4%外,其余均不超过10%;可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对毕业生是是最重要的,这些信息往往登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2008年清华大学的朱宁洁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就业信息渠道的匮乏和不畅通增加了毕业生的搜寻成本,也令用人单位未能找到合适人才感到迷茫。2006年应松宝从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各信息来源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校园信息、熟人信息、网络信息、报刊电视信息和短消息,在运用多配对样本的Kendan协同系数检验后其发现各学生对各求职方式的评分标准相当不一致。

以上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大学毕业生还是对用人单位而言最重要的就业信息渠道都是学校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直接从用人单位获得或间接的搜集起来,并在学校就业网站上。这些就业信息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含金量往往比其他渠道更高。分析其原因,我认为在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往往是校园招聘信息,来自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直接的诉求。这些企业往往和学校在先前就建立过联系,对相关学校生源较为信任,其招聘的意图真实、可靠。对毕业生而言,从学校网站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校园信息的搜寻成本更低,真实性和应聘成功率也比通过网络或报纸获取的信息更高,从而使得其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3.大学毕业生招聘方式。招聘方式和招聘信息获取渠道是不同的。招聘方式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接触和匹配的渠道;用人单位采用的招聘方式是唯一的,但是毕业生却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例如:学校网络信息、同学或报纸得知企业的需求信息。招聘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只有经过了招聘的流程,毕业生才能最终和用人单位签约。

国内对大学毕业生招聘方式的研究如下:2006年何亦名、张炳申以五级量表的形式把大学生就业渠道即招聘方式分为:校园招聘、互联网招聘、人才市场和中介、兼职和实习、家庭背景(父母帮助)、校友关系、老师和学校的推荐以及亲戚朋友关系等,指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对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是不同的。在三个学历层次毕业生身上,专科生认为亲戚朋友关系是最有效的;本科生最看重校园招聘和兼职与实习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搜寻渠道方面,老师推荐、兼职和实习的接触、亲戚朋友的介绍是最有效的搜寻方法。2006年,应松宝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方式可以分为:网上招聘、双选会、直接在用人单位招聘、熟人介绍。其搜集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方式最主要的是校园招聘,其次是网上招聘、校外招聘会、直接到用人单位拜访和熟人介绍,后四种方式的重要性彼此差别不大,但都远低于校内双选会;并且经Kendan协同系数检验各用人单位对招聘方式的评价比较不一致。

4.大学就业指导的情况。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经常接触的一个部门就是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想对其就业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就需要了解中国当前的大学就业指导情况。中国的大学就业指导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出并推广。全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分为学生处下属模式、就业指导中心独立模式和招生—就业合一模式三种类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中,超过一半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按第三种模式运作。

2006年曾湘泉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供求匹配的角度看,关键是就业服务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例如在英国,大多数大学均设立了专职的职业服务部门,提供大量的职业服务。除了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还为那些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提供特别服务。他们帮助学生开发职业管理技巧,提供建议,甚至在学生毕业二年之后还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2006年何亦名、张炳申得出结论:学校对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增加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那些得到学校更多帮助的学生,越有可能在毕业前签约。联系到之前大学毕业生在搜索就业信息时,把校园信息作为最重要信息来源;企业把校园信息作为其传递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5.大学生就业三方协议。大学生就业三方协议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中国式特色的文件。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留下的特殊印记。就业协议一般由教育部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它是教育部门制订就业计划的依据,是进行毕业生派遣的根据,是确认就业意向和劳动需求的凭证,也是进行劳动统计的重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在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报到后,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以明确劳动雇佣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就业三方协议对毕业生工作搜寻的影响:虽然就业协议只有一份,但是由于就业三方协议可以被毁约,所以毕业生即使在签订了三方协议后,出于防止用人单位的考虑或是找到更好工作的考虑,仍然可以去搜寻工作,抢占其他没有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面试机会;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会知道自己在面试的毕业生是否已经签订过就业三方协议,很有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面试,最后还招不到足够的人员。用人单位招聘太晚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搜寻、错失优秀生源,招聘的太早又将面临毕业生的违约风险。

三、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全面的了解。本文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重点阐述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得出结论:在大学毕业生的多种就业信息获取方式中,从学校就业网站上获取的信息最为重要;在招聘方式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最看重校园招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提供更多校园招聘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更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及招聘信息的提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这些都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

年会会议论文.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3]何亦名,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2006,(1).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第6篇

【关键词】广东科技学院;职业成熟度

1 研究方法

1.1被试选取

被试来自广东科技学院三个年级学生共150名,收回有效问卷份128份。

1.2测量工具

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该研究使用的是张智勇在修订韩国版的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分别测查了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这六个维度,共34个项目。

1.3 施测过程

对所选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利用自习课等相对集中的时间完成并当场回收。在调查之前,事先告诉被试,此次调查为匿名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

1.4数据处理

对有效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对高职生成熟度总体特征的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其分析的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在各个维度得分存在着差异;在职业自主维度上得分最高,在职业目标维度上得分最低。而另外四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依赖、职业自信。

2.2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性别为自变量,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来比较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在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在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参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看,男生的职业自信、职业参照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职业价值显著高于男生。

2.3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以年级为自变量,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来比较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在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在职业自信、职业自主、职业参照维度上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看,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自信显著高于大三学生的职业自信,大一学生的职业参照和总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的,这可能是大一和大二由本科生,而大三没有本科生的原因。大一学生的职业自助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的职业自助。

2.4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以专业为自变量,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来比较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在职业自信、职业参照维度上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具体来看,理科生的职业自信、职业参照和总分显著高于女生的。

2.5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在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学位类型为分组变量,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比较不同学位类型的高职生在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从各维度得分上看,来自专科、本科的高职生在职业参照和总分上差异显著,其余维度均无显著差异。具体来看,理科生的职业参照和总分显著高于专科生的。

参考文献:

[1]D.E.Super: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New York :Harper & Row,1957

[2]D.E.Super: Voeationaldevelo Pment theory in 1988:How will it come abou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88

[3]龙立荣,方俐洛.职业成熟度进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0

[4]朱云力.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2003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

论文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大学生成才,要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深刻分析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开的,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在当今时代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高校培养和教育大学生,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当前,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结合起来,同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需要高校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高校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科学发展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大学生成才,就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是保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党的事业离不开当代中国大学生,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教育大学生以投身发展先进生产力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前进贡献力量,是现实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崭新课题。“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和一个国家、政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主体中的精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长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是发展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必然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根本方向。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血肉相联,才能大有作为,是全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体,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层次,确保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键,办好高等教育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稳步向前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有机辩证关系。在教学上,学是主体,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地位。其次,要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层层深人。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地分析讲解,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补习。第三,院校教育要不断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更新思想认识,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形势的要求。第四,要严格遵循教育对象、层次、手段和内容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努力探索在教育工作上的最佳结合点,使院校教育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教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要用学的客观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要研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工作始终向着科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迈进,把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传播给学生。

3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组织保障。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保障。管理队伍专业化是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院校的管理工作要配合教学的管理,必须与教学工作相协调。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研究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强化,促进教学效果,力争把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要不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增强党性觉悟,提高政策水平,模范高效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要在管理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竞争”的观念、“智能型服务”的观念、“超前服务”的观念、“讲效率、效果、效益”的观念等等。要勤于学习和实践,自觉掌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以及现代化手段,深入开展行政及教学管理研究,加强对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要善于待人接物,善于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有无怨无悔、敬业乐业、孜孜以求、甘于奉献的精神,投人感情,投人精力,方能有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否则,就会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尽合理感到吃亏而不安其位。要讲究时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养成雷厉风行、争分夺秒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作风是高校管理者紧密联系师生并集思广益的先决条件。

第8篇

原来,2005年12月15日,正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女子铁人三项集训队”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遭遇了严重车祸,造成一死八伤。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更是引人注目。

第9篇

1.丰富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

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覆盖面广。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四大化学及与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课外,也应该涉及生活中的边缘学科农学、材料、冶金、海洋、市政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河南科技大学现有的环境专业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的需要。例如农学课程的《特种经济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的学生可以站在环境的角度分析和学习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材料学的《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研究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了解有关新型材料的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意义。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装潢材料及工程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海洋学的《海洋化学》、《海洋调查与检测》,水体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两门课程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从原理上用环境的方法指导海洋水体的保护。市政工程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引领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起居环境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为市政工程的环境意义和以开设有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增加安全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总之,与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延伸性特别强,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广度,在学好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外,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设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课程。例如近期热议的雾霾天气,学院完全可有关生活化的环境问题的选修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多样化环境工程人才,一方面满足了本科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宽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教师的受教,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河南科技大学的环境专业是工学方向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是一个方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偏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环境工程则偏向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全校服务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科书,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原理知识的掌握,有关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环境工程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和防止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鉴于这种目的要求教师将最新、最热门的环境问题杂糅在教科书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种讨论案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透彻与深刻地掌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特点,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在讨论中能突出课程中的某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普遍采用中文教学,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语专业课教材、英语授课、课堂辩论用英语、用英文写论文报告。印度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比中国大学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赛中,印度大学生优势明显。中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英语文献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在跨国企业中的竞争力。

3.实习和实验课程的加强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习课程。作为培养环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们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使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依靠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要建立引导式和启发式专业实验课堂,精选实验项目,选择环境专业中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验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环保竞赛、环保演讲赛、环保科技制作大赛、环保进社区、以学生为发起对象的环保倡议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增强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环境专业人才要求扎实过硬的环境专业知识基本功,更应该有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4.结语

鉴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特点,新型环境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术,也需要熟悉主要行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及技术。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从把握专业发展趋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及当前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方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

作者:王辉焦莎莎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工程系

第10篇

论文摘要: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析中美校园文化差异并寻求其文化根源,有助于中美两国学生之间沟通、理解。此外,我们应立足于本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①Avruch, K,“Cultur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8.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业市场认同的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用“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指导相关工作,使就业导向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提升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的能力 

“我国目前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仅为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总量的过剩。是高校缺乏市场办学经验,只片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面向市场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坚持招生服从就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就业率低于90%的“滞销”专业,应减少招生指标,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专业应暂停招生。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力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2.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业实习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为深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计算机能力不足,学校马上可以调整教学,分专业岗位的不同开设计算机语种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使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合理化;企业的选拨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养等;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文化,同时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发挥就业顾问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充分发挥就业顾问在办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应建立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相关教学工作以外,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与就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聘请就业基地的领导、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校友为学校的就业顾问,每年邀请就业顾问来为毕业生做相关专题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反馈办学意见;负责与人才中介市场的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避免短视行为。 

二、面向学生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被社会认同的能力 

一名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职员呢?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前三项是责任心(75%)、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都是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而用人单位看重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是学生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 

1.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培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重要表现就在于态度。一位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员工,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关注学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动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比如担任学生干部时,能否认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用心为大家服务;在宿舍里能否主动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打扫卫生、打开水等);能否体谅家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说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会做兼职争取自食其力;还有参加义工组织与活动等,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通过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在企业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所以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让学生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考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一组学生自由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旁观察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积极,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吸取有益观点进行必要调整,最后综合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好的肯定、呼应、衔接与协调其他团队成员,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渗入到他(她)的行为当中。相反,有一些同学表现欲过强,随意打断、否定别人,个人发言过长影响团队任务的完成,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过强的主观好恶,对事不对人,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 。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深处不一定能引起足够重视。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学金、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防止因为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逆反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自信意识。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履行相关责任情况以及履行承诺情况,并将信用记录装入本人档案。 

三、面向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65.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30%的学生虽有规划但不明确,仅4.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使得大学生往往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随大流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规划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勇于实践,不断摸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子。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过程:一是对自己负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能指望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恋人、老师、朋友)来对自己负责;二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的“最佳规划”,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马上实现时,要正视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三是终身探索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结果,他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个性化指导,确立职业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规范讲授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和活动课程、各科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等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及早实现自己对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的三个定位。知道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从而把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自信而不自傲,面对逆境不气馁,百折不挠,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制定职业实施规划,培养适应能力。制定实施规划,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有得陇望蜀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来保证。具体方法是:花时间考虑清楚职业规划中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金钱收入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是能够让自己真正兴奋和愉快的?是创业?还是成为总经理?还是赚足够多的钱;实现短期规划(2-3年)、中期规划(10-15年)和长期规划(30年)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合理调整短期规划,以利长期规划的实现;以积极向上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将目标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达到的目标。定期回顾目标,让自己清楚规划的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寻找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目标,并督促自己切切实实地执行好每一个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给自己一点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19-21. 

[2]王芳,苑立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2006(16):6-7. 

[3]苏文平,吴漪.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3):28-30. 

[4]范海燕.浅谈当代大中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青年研究,2007(08):71-73. 

[5]黄渊明.职业素养.从点滴开始[j].中国大学生,2006(23):25.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