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必修一生物总结

必修一生物总结

时间:2022-03-05 21:5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必修一生物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必修一生物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学习生态学的基础,是从宏观上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要会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点和难点,物质循环也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准确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前提。

学生刚刚学完必修三的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不难,但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时容易忽略非生物成分和肉眼不能直接观察的微生物。由于存在以上普遍问题,学生在理解食物链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及其与食物链的关系。

能力目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网,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的写法。

三、教学思路及过程

课前下发导学案,以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的目的,也可以在课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依次引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目的是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由此通过进一步提问也可以引出生态系统的定义,这样就通过复习和师生互动,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分类,学生通过多媒体自学即可。

本节课第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成分,教师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除生物外池塘中还有哪些成分?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吗?池塘中各种生物都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归纳出池塘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谢特点,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通过递进式问题,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又提出了以下问题:植物一定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吗?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吗?同样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但学生受限于知识面,想给出完整的答案较难,因此教师又可以及时总结,给出结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突破重难点。这三个问题是对生态系统成分的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完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学生不难总结出各成分的作用,由于各成分在作用上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所以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节的另一个重难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师展示教材各成分关系图,通过虫、鸟和植物的捕食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法,并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书写结果。学生的误区主要集中在阳光和分解者,教师再进行总结和纠错,最后总结出正确的写法。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示也不难发现,消费者存在上下级关系,由此引出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概念。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本节课设计思路的,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通过对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二者并不重合,这样通过比较记忆让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最后通过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的图片,让学生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终成功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最后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题:为什么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一般都不超过五个?目的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铺垫。

四、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模块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8-01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及变化特点,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模块2、3相比,该模块从微观的细胞解读生命,宏观可以感知,“微观”的生命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抽象,涉及的内容相对枯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细胞”,把细胞讲“活”,把课堂讲“活”,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挖教材,寻找“活”的入手点

细胞微小,但却是有生命的。在授课时,挖掘细胞的生命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使得学生在惊奇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学习兴趣。这些素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编排顺序,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去挖掘。

在讲《绪论》时,细胞学说提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很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是怎样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却是一个难点。结合初中内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绿眼虫等这些单细胞生物,都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悟细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加深同学们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再上《绪论》的时候,我引导同学们看目录,从整体把握细胞:同学们发现都是以“细胞的”的形式来表达的,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的同学看完之后,发出“细胞”的一生的感叹。再次体验细胞是“活”的。

在“细胞”结构章末总结时渗透。如同客观世界一样,细胞有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如: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的核心,它与其他结构一起,使细胞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功能。生物膜系统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将细胞分隔为各个小的空间。既能够分工也可以相互合作完成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分泌,承担起生物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线粒体的动力工厂、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的体现,都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

2 例子、图片增多,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确立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植根与学生生活的“土壤”,具体体现在:

模块教学中,图片较以前增加。仅北师大版《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标名的就有106幅。所选用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图文结合得非常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紧贴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构成生命的元素”中“患佝偻病的儿童”显示儿童缺钙的危害;“桃树的黄叶病”体现了果树缺铁的影响;“水是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中“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7%”体现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新鲜与枯萎的花朵”直观体现水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这些图片均来自于生活,同学们能有切身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模块教学中,实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如根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得到的启发,在“选学”内容中安排用各种人造纤维造成人工膜,对海水淡化的处理,制成的人工肾,血液透析膜等内容,在“开阔视野”小专栏中安排溶酶体与硅肺―― 工业上的职业病形成成因。涉及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提醒同学们对“开阔视野”、“选学”内容的关注,把图片、实例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

3 教学方式灵活,“活”动多起来

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由于多媒体的采用,使的教师动手绘图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平时的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黑板上勾勒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简笔画示意图,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同时要强调注意突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征,结构名称对照,使学生明白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少。生物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开展好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的内容此外,在本模块的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实验,而且尽量不要将探究性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

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微观的细胞,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抽象。因此,在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及比喻法等教学方法,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高中生物新课程各模块内容中的每节都用“问题探讨”来创设学习情境,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问题,让学生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和“自我检测”中, 也设有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目的是要构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加上教师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教学中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在生物课堂强化主体参与,实施有效教学,推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理念的引领、方法的引领,千万不能教条式地运用。该模式的基本过程是:自主学习――课前检测――/1、组合作――师生交流――总结提升――当堂检测――布置作业。以下就这几个过程在高中生物课堂减负增效的具体做法作一些探究。

1 自主学习

1.1 确定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江苏省教学要求、江苏省考试说明和教材,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的能够通过学生自学解决的基础性内容。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为例(高一年级第一周教学内容见表1),设计如下。

1.2 实施自主学习

第一:问题准备,教师给学生提供系列化基础性。的、简单易懂的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去预习、自学。

第二:布置任务,教师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完成。

第三:督促完成,教师利用课前检测督促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第四:问题解决,因为自主学习的问题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检测后教师要给学生组内互相解决的时间,不过时间不要太久。

1.3 自主学习的作用

对于这些基础性的简单的问题,传统教学直接由教师来“讲”,学生主动权和自没有得到重视,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学生自己看书就能掌握的内容,明确要求由学生自行解决,不需教师去讲。对于这个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预设问题、关注生成问题、督促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 课前检测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有两次检测,第一次检测是课前检测;第二次是课堂检测,是在课首5 min内的进行的一次检测。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的课前检测示例。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______种,其中大量元素主要有______等,微量元素主要有______等。

课前检测目的有两点:一是检测学生目主学习的效果;--是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重要手段。

3 小组合作

3.1 分组的原因

分组学习既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又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还能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并进而解决所有的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学生,上课最容易分神、走神,如果用分组形式来学习,通过学生近距离的交互式影响,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3.2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科学分组:将班级学生按成绩、表现、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类,然后将他们均衡分配到各组,尽可能地减少组别间的差异,以保证各组都能完成学习任务。(2)预设问题:这里的问题不同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是通过小组合作努力才能完成的问题,对问题的系统性、批判性、深刻性、思维性的要求更高。(3)是问题发现与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学习中的个性问题,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记录在案,在下一步“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

4 师生互动

4.1 内容的确定

此内容还是以问题形式为主,往往以例题、变式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科思想性要求更高,是目标任务的整体体现,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融合。

4.2 实施方法

首先,教师进一步解决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其次进一步解决小组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再次,例题讲解与变式训练。第一步是例题讲解;第二步是教师变式,学生做,学生讲;第三步是学生变式,相互做,互相讲。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会做题,中等水平的要求会变题,水平高的要求会讲题和出题;同时,针对教师认为有必要提出来研讨的问题,由教师适当穿插其中解决。

5 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能力进行的总结,并提升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理念的高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知识技能、巧妙的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我校学生多来自主城区,大多数具备与“酶”有关的生活体验,经过初中学习,他们具备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剂”、“新陈代谢”等基础知识。本节知识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与细胞代谢之间的重要承接,是学生理解细胞代谢概念的开始,是进一步了解酶的特性的基础,是日后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代谢过程的前提,是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难点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展开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酶的研究与应用”的铺垫。通过总结提升,学生培养了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6 课堂检测

当堂检测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第二次检测。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

关于细胞和无机自然界中元素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有的元素,无机自然界中一定有

B 无机自然界中有的元素,细胞中一定有

C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D C、H、N i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不足1%

其检测的目的有两点:第一,通过检测,适度传递课堂上的学习压力,让学生重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通过检测,测量本节课课堂教学质量,以供教师参考。

7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

(1)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得到重视,学生个体得到尊重,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机会:发展空间。

(2)关注到所有问题,不管是预设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都能被关注,都有解决的途径。

(3)适用所有的课型,因为此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有不同的模式,模式是一个“范式”而不是“定式”。

(4)第四,构建的是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和学在课堂教学中交互表现,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教”,选择“学”。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启发问题生成,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人格培养。

8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基本要求

8.1 落实三大理念――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体验意识

落实三大理念就是重视三种教学法的运用,即问题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

8.2 重视三大核心环节――课堂检测、小组合作和师生研讨

检测是测量、发现和提效的重要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是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师生互动是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释疑解难,保证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发挥环节。

8.3 关注两个重要过程――自主学习和总结提升

自主学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整体质量;总结提升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学科思想和方法。

8.4 一个落脚点――教学案

教学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文本载体。教学案基本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内容(根据市教研室下发的课时数、教学计划、要求确定);②小组学习内容(启发性的探究式问题、也可是试题等);③师生互动学习内容(I教师讲授内容确定,视教学内容实际要求可安排在课首;Ⅱ新的启发性问题;Ⅲ试题等);④总结提升(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⑤作业布置。

有了教学案,教和学才有落脚点。对教师来说,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规范其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过程,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对学生来说,课堂学习有了重要依据,明确方向,明白过程,清晰思路。

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要相信自己;学会了合作学习,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才更深刻、更有效;学会了与他人分享,体验学习乐趣和学习成就感。

第4篇

中学生物教研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生物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组织和管理,从生物学科教学角度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教育任务。生物教师作为中学生物教研的主体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同时兼有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如何破解教研难题,推动生物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新时期中学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影响生物教研有效开展存在“两大因素”

一是课程体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改变,生物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生物教研活动开展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不少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生物教研活动内容单调,生物教研机构不完善,使生物教研活动成为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开展的生物教研活动,不外乎是讲课、听课,纯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无法体现教研的目的和意义,这就使生物教师也感到厌倦,逐渐对生物教研活动失去了兴趣。二是教研员素质。生物教研工作的推动一靠权力,二靠学识,三靠人品。教研员工作具有权力,但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教研员不能只靠权力来对教师施加影响,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赢得教师真正的信服。能否聚集一帮人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教研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好的品行。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是这种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员只有具备这种水平,才能高屋建瓴,技高一筹,才能正确指导第一线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而爱才、惜才并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行。作为有开拓精神的教研员,除了完成一些常规的教研工作和指导、督促一线教师开展教研工作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地方特色,有教改实验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大型生物教研活动;注重发现、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二、生物教研摆脱困境需要解决“五大问题”

一要争取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二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高考、中考不考生物学,教师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好像不考试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生物教研部门要正确引导教师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投身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投身于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如我县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三要培养骨干巩固教研队伍。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推动生物教学改革。生物学科升学压力的减小,可使生物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和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研究外,应大力开展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生物学教法与学法改革的研究;生物学与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和生产运用的研究;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等等。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将开阔生物教师的视野,激发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使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并将高层次的生物教研活动引导成为生物教改实验,反过来又会推动生物教学工作。五要增强改革意识,探索适应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生物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会考、初中结业考试中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在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上,应面对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根据本地区、本校实情,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的,大胆改革对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探索和研究适于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推动生物教研工作的开展。

要搞好中学生物教研工作,单靠教研员个人行为是不够的,在完成教研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也要悉心“指导别人”,建立一支过硬的队伍,依托教研员和教师的群体网络(如县区教研员、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中心教研大组、骨干教师队伍等)积极开展工作,才能推动生物教研科学、深入、有序开展。

第5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03-02

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内容虽然不深奥,但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种类繁多,其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知点多,缺乏系统性。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学难记,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微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增强。

1 抓好绪论课的兴趣激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在学生初次接触本门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其能否学好微生物学的关键[1]。学生往往对来自生活的知识兴趣较高,笔者首先以一系列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注意饭前洗手、勤晒衣被?食物为什么会腐败?SARS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脚气”?酸奶是怎么得来的?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而且急切地想要探索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提问非常活跃:如何防止食物变质?如何避免染上“脚气”?人体中真有很多微生物吗?绝大多数的人为什么没有患上“微生物病”?通过以上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 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比喻、拟人、口诀等方式的灵活运用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例如,在讲细菌的结构时,把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比喻为自行车外胎和内胎的关系;在学习消毒与灭菌时,把间歇灭菌法比喻为人类与芽孢之间的斗智斗勇,而芽孢最后陷入人类设置的陷阱;讲细菌感染的结局时,把病原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形象地比喻为两军对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拟人化为馋(营养要求极高)、懒(生长速度极慢)、丑(菌落极粗糙)3个字;把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概括: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讲到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将其临床症状比喻为醉酒面容(面红、颈红以及上胸部潮红);编制口诀来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活跃地运动,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生芽孢不能忘……通过比喻和拟人等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注重结合临床案例

微生物各论部分易于理解但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基本结构是“以病说菌”,即:首先用临床病例引入,激发学生求解欲望,然后巧设疑问,引入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之后让学生带着悬念阅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最后以病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病因,拟定治疗方案,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等知识有机融合,“零距离”对接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 利用实验课增强理论课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实验课和理论课在时间上不衔接,学生印象不深刻。笔者把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安排到实验课上详细讲解,形成一种师生讲、看、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达到传授理论时能够联系实、,指导实践时又有理论支持的良好效果。比如“消毒与灭菌”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分布的影响”,这两部分如果放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分别学习,具有时间衔接不当、授课内容重复太多的弊端。笔者通过理论和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不仅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难题,并且通过“迫使”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5 重视归纳总结

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各论部分内容散杂的情况,引导学生将类同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和归纳。如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在预防和治疗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时可采取哪些方法?注意哪些事项?通过比较归纳法,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6 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

学习是人类主动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以启发式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综合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流感病毒一节,首先出示问题:为什么人一生中大多会感冒很多次?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容易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然后适时提出递进式问题: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其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其变异与流行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必要时教师指导总结。启发式教学在促使学生寻求知识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其学习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比优势。

7 将课堂结尾的“句号”变为“问号”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结束课堂,“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内容。比如在讲授细菌致病性一节时,以下面的问题结尾:我们知道了外毒素经处理可制成类毒素,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你知道类毒素和抗毒素在医疗实践上有何应用吗?急于知道答案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通过变“句号”为“问号”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交互性好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传统教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红,郝素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227-229.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研活动;有效性;发展

生物教研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对生物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组织和管理,从生物学科教学角度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教育任务。生物教师作为生物教研的主体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同时兼有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如何破解教研难题,推动生物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新时期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

1 影响生物教研有效开展的因素

影响生物教研有效开展的因素在笔者看来一共有两点,一是课程体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改变,生物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生物教研活动开展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不少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生物教研活动内容单调,生物教研机构不完善,使生物教研活动成为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开展的生物教研活动,不外乎是讲课、听课,纯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无法体现教研的目的和意义,这就使生物教师也感到厌倦,逐渐对生物教研活动失去了兴趣。二是教研员素质。生物教研工作的推动一靠权力,二靠学识,三靠人品。教研员工作具有权力,但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教研员不能只靠权力来对教师施加影响,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赢得教师真正的信服。能否聚集一帮人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教研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好的品行。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是这种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员只有具备这种水平,才能高屋建瓴,技高一筹,才能正确指导第一线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而爱才、惜才并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行。作为有开拓精神的教研员,除了完成一些常规的教研工作和指导、督促一线教师开展教研工作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地方特色,实施教改实验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大型生物教研活动、注重发现、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2 提高生物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1提升生物教研活动重视程度

要争取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2提升教研人员素质

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高考、中考不考生物学,教师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好像不考试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生物教研部门要正确引导教师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投身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投身于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如我校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其次培养骨干,巩固教研队伍。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

2.3发挥网上教研优势

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论坛使生物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当生物教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读帖,或询问、或答复、或表明观点,这促进了生物教师的反思,突显了问题的研究性。老师们也可以对帖子提出质疑,甚至是批评,在反复问答中,促使个人进行深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素养。其次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与生物教师间的互动。教研必须以生物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生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生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网上教研,打破了“空间”“h境”的限制,互动的网上教研已经成为生物教师学习的有效形式。网上教研因为其共享性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生物教师们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个观点,参与研讨。这样,生物教师个体之间互相切磋,优秀生物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强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教师之间的互动。最后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间的资源同享。一个成熟的案例、一个感觉良好的新课引入等都可以让其他同仁借鉴,如生物易错题百例、生物谜语、课件、考题等都可以为其他生物教师提供借鉴。

3 总结

要搞好生物教研工作,单靠教研员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建立一支过硬的队伍,依托教研员和教师的群体网络,如县区教研员、生物教学研究会、中心教研大组、骨干教师队伍等积极开展工作,才能推动生物教研科学、深入、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第7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充分体现了“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认识生命之珍贵、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谐、母爱之伟大、生命之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之花和谐绽放。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77-01

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思想意识,生物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生命的起点,生命的不易

结合生物教材的知识,我就让学生了解人的胚胎发育和分娩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起点,生命的来之不易。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胚胎工程》这一章对胚胎发育的过程有简介,我主要通过科教短片和电影来教育学生。例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它们在女性的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再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为了让学生知道母亲分娩的痛苦,认识到为他们的到来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我让学生观看了第六代导演张杨的电影《向日葵》,该片是以主人公张向阳的出生为开头,用他儿子的出生作为结尾的。特别是结尾那些血淋淋的真实的分娩镜头真的让每一个人感到一种震撼。我注意到许多的女生甚至闭上眼睛,不敢观看。可每个人包括他们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多么艰辛和不易!经历过这样一次次生命的洗礼,很多学生回家对待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变,也有很的家长跟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这些变化让人很欣慰。

二、了解生存的艰难,爱惜生命

在学习高二第一册《生物的生殖》,我讲到单细胞生物,在进行分裂生殖时,母体一分为二,变成二个新生命,母体消失,我和学生讨论到“死亡”问题。在我国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很少在正式的场合讨论到这一话题。我要学生认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环,不可避免。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积极看待生命,才知道生命承载的重担,体会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秋风扫落叶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叹息,而是祝福,祝福它“化作春泥更护花”。“死亡”是生命的规律。我在讲述高二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时,联系自然界的实际介绍生物之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我和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片草原上,有一群老虎,老虎对小老虎说:“你要努力的跑,要比跑的最慢的羚羊还要跑的快,否则你将饿死。“在另一个地方一群羚羊也在练习跑步,母羚羊对小羚羊说:“你要跑的再快些,要比跑的最快的老虎还要再快些,否则你将成为他们的食物。”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故事的内涵,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对认识自然界生存斗争有什么认识?自然界生存基本规则是什么?三、融生物科学史于探究性学习中

将生物科学史带入探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借助教材中的“科学史话”,作为探究学习蛋白质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在呈现史料的基础上提问:你能从材料中获得哪些关于蛋白质的知识?胰岛素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功能?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要点,然后我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追问:“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相关内容,讨论、归纳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学生以“科学家探索蛋白质人工合成”为背景来学习蛋白质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而且自身也经历感受、分析、综合、理解等环节,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

一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南京大学某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我抓住这类伤害动物的事件,先组织学生读有关报纸,然后就这类事件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说,一次我的手被开水烫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么受得了?太残忍了!有的学生说,熊也是一生命,我们应当善待它。通过读报——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类周日活动。例如“3.12”植树节,我组织学生不仅参加校园植树劳动,还参加社会植树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栽好管好一棵树,经常去给这棵树浇水,每周观察一次它的生长变化,并将生长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许多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感人。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小杨树终于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着生机,多么可爱的小生命!”通过参加这类周日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植物的习惯。

第8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达娃次仁.刍议高中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第9篇

关键词:生物作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8CJJ04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86-01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业的布置和批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现阶段,多数生物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比较主观和随意,在生物作业布置时单调、枯燥,空洞乏味,量多质滥。生物作业不是机械填空,就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形式的多变性、训练的趣味性。布置作业的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劳而无功。

近一两年来,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占据学生学习活动近1/3时间量的作业活动关注较多。除了作业抓落实外,试图从更深层次的作业活动的设计上着手,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

(一)多种作业的重新组合

将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作业以及其他资料上的作业进行改编、重新组合后,成为一道新的练习,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生物技能。作业设计不再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而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紧密结合。这样,使学生的作业少了一些无效或低效成份,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给学生节约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对学生的进步影响很大。

(二)分层设计作业

分析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内容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效果极佳。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确定探究专题,利用网络等资源多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并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

1.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这类作业是以学生的实验为主,通过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如:在学习高一生物“染色体的变异”内容时,学生了解到多倍体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温度的骤变,而且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低温能使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于是有的学生就“高温是否也会诱导多倍体的形成”展开了讨论,并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

(1)实验的假设:高温能诱导植物多倍体的产生(高温不能诱导植物多倍体的产生)。

(2)选材及材料的处理:是否继续选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选材部位是否还是取根尖分生区,选择多高的温度及处理的时间为最好等。讨论的结果还是决定选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处理的温度设置一定的梯度,但最高温度不超过40—50℃。

(3)实验过程设计:如何设置对照的问题。最后决定设计几组不同温度的对照实验,进行观察及实验数据的统计。

(4)预测实验结果并讨论分析。

在周末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最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反馈该组的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并且总结实验结果。

2.以调查为目的的探究性作业

这类作业是以学生调查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物某内容或相关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作业,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

如:学生在学习了遗传病以后,对人类的遗传病非常感兴趣,就可以让学生调查周围人群中的遗传病。每人去调查自己周围熟悉5—8家庭中的遗传病的情况。调查前小组分好工,每组要选择好自己周围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如白化病、高度近视等)进行统计,并能够写出其遗传方式。然后全班汇总,统计出每一种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遗传方式。并及时计算、分析调查结果和原因,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从而了解了遗传病对家庭的影响,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对其价值观、情感态度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巩固了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调查活动的基本方法。

3.以习题阅读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这类作业是探究性作业的又一形式。它是把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关的问题通过习题阅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的推导等各个环节编写成习题,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从而得出答案等一般性过程。

如:自然界发光现象非常普遍,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相同的小烧杯、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以及实验所需的其他材料。

实验原理:萤火虫的荧光器中部分酶利用ATP发光。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开放性话题作业

1.结合课本知识,放开教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话题,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语境和情境,引出一个个话题,使学生想说,使学生有话说,以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组织辩论大赛。如爱滋病的传播方式,吸毒、吸烟、酗酒有哪些危害等。通过这项活动,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演讲者的口语、胆量、个性兴趣也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这类作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释放他们被禁锢的情绪,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作业的布置有选择,作业的设计有针对性,改变作业的形式,优化作业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参考资料

[1]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1.通识教育的思想内涵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尚的生活就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的闲暇中进行纯理性的思维,他为“自由教育”设计了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七艺”的自由课程: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倡导者之一赫钦斯所主张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当然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着眼于整个社会公民素养养成的一种教育理念。而现代将通识教育的内涵扩展和深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审美观领域,现代通识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模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2.高职护理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1通识教育是护理学科迅速发展的要求。

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护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学科的性质与内涵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二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越来越明显;三是医学模式逐渐由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模式。护理学科的这些发展特征,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具备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知识、政治历史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护理学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

2.2通识教育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护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护理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着力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本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而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改变、培养自己。护理教育的“职业至上”的观点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我们大都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去寻求人生的答案。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在健全、完整的人格养成方面存在一些缺失。作为一名和谐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在文史哲知识之上的。因为护理专门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和把握未来;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获得、积累生活经验和工作智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而且要加强通识教育。

2.3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已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说明,即使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知识高度分化的今天,仍然需要进行通识教育:第一,护理从业者作为人,必须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不应成为只知赚钱的机器;第二,护理从业者作为公民,必须懂得任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人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必须遵守法律、伦理、道德,而不能成为毫无廉耻、无法无天的魔鬼;第三,护理从业者作为在一生中有可能多次变换职业和岗位的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变通的能力,必须通过提高智能来提高自身的潜能。

3.高职护理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

为了适应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纠正过去护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谐发展的、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必须在不放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积极、主动地将通专结合的思想和模式引入教学,按照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通识教育。

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显性课程如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数和课时数,在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宽度,如在必修课中开设语言文字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教育,体育,劳动,健康教育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科技知识、文学与哲学、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作出相应规定,要求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3.2通过社会实践加强通识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必然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又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必然联系。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才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化、完善通识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感受、领悟社会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获得、历练人生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养成、锻炼人生意志。

第11篇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第12篇

[关键词]分析性智力 高中学生 概念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12 

一、前言 

生物学是由大量的生物学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因此,概念学习是生物学教学的中心环节。由于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十分抽象,所以学习概念时,学生往往根据其朴实的想法或经验曲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建构错误概念。因此,有效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建构正确概念,成为生物学教研的核心任务。 

学者Posner等人在1982年提出概念转变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概念转变的条件,即个体对已有概念感到不满足,并且认为新概念是合理、有效且可以被广泛应用的;二是概念生态,概念生态指的是个体的经验背景,这个经验背景决定了个体对世界、知识与科学的看法。在随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概念生态的组成因子,Hyun Ju Park在《Components of Conceptual Ecologies》中根据访谈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及其主题(见表1)。 

陈振威、陈龙川借由“密度概念”对国小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对象为高、中、低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访谈和观察,发现每位样本学生的概念生态组成因子间都存在某些关联性,这些关联性也都因人而异。黄冬霞对初中生的电路概念进行概念生态的调查,同样把被测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另外对一对双胞胎姐妹进行个案分析,结果显示电路概念生态关联对概念理解有直接影响。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研究都只是依据学习成就来划分样本学生,分类方法单一;其次,许多研究只分析了概念生态因子间的关联性,没有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或教学策略。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群中存在三种智力类型,分别为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因此,本研究以罗伯特·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元智力量表对学生进行智力类型分类,采用访谈、课前课后的观察等方法对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进行研究,为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实现对人群进行智力类型测试,罗伯特·斯滕伯格及其团队编制了三元智力量表(以下简称STAT),南京师大蒋京川博士根据中国文化及国情特点,对STAT进行了改编,形成《STAT中国修订版》。本研究采用后者,随机对厦门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教学平行班的学生进行智力类型的分类,再从分析性智力学生中根据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习成就抽取出三位分析性智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Hyun Ju Park总结出的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及其主题为依据,设计“细胞核的结构概念”访谈问题。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建构“细胞核的结构”这一概念时,各概念生态因子所起的作用及各概念生态因子间的互作,进而了解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 

三、研究结果 

对三位学生小Q、小Z和小X的访谈显示,他们在建构“细胞核的结构”这一概念时,都表现出了对学科的喜爱,如当被问及是如何来学习这个概念时,小Q回答道“我会去想它的结构本质,学习会让我的脑袋充满活力”,小Z回答“觉得生物不难,听完课基本就会懂得了”,小X则答道 “我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因为很容易就可以把它想象出来”。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三位学生学习的本质。又如,对于概念的呈现方式,小Q表示脑海中会出现概念图,小Z表示会想象成一个鸡蛋,小X的回答和书上图画基本一致。可见,三位学生的学习本质都直接影响了概念的本质。诸如此类,通过对每个因子进行详细分析,这三位分析性智力学生,在建构概念时其概念因子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四、分析讨论 

(一)分析性智力学生概念生态存在共性 

通过跟踪观察发现,小Q、小Z和小X在学习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偏科现象,理科学习效果普遍较好,文科则不理想。在学习方法上,三位学生都是通过理解来学习,很少有背诵,且学习起来较轻松。另外,除了一位学生会偶尔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外,其他两位学生几乎都是依靠课堂学习,途径单一。根据因子间关联性的分析,不难发现三位学生的概念生态因子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如第一,形而上的信念→对认识论的认同→知识的本质→概念的本质;第二,情意领域和情感方面→学习的本质→概念的本质;第三,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第四,知识的本质→对认识论的认同等;而知识的本质影响对认识论的认同的结果与黄冬霞老师的电路概念生态研究结果一致。 

(二)分析性智力学生概念生态亦具个性特征 

三位学生概念生态因子关联性除具上述共性外,不同个体间还存在个性差异。小Q的概念生态当中存在着以往的经验→学习的本质,这个关联也对小Q的概念学习有很大帮助。在采访中,当被问到过去关于细胞核的学习对今天的学习是否有影响时,小Q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旧的概念无论对错,都会令他产生新的思考。以往的经验在小Z的概念生态中表现为以往的概念→对认识论的认同,就是说小Z以往的概念只影响到对认识论的认同,对其他因子则没有影响。但小X的概念生态中,以往的经验几乎没有对其他因子造成影响。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分析三位分析性智力高中学生的概念生态在建构概念中的作用可知,形而上的信念的养成,通过影响对认识论的认同进而影响知识和概念的本质。因此,形而上的信念的教育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其次,情意领域和情感方面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动力作用;再者,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多元学习方法的获得,是概念建构的重要保证。 

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往的经验对概念生态中其他组分因子的影响与否或影响程度。 

(二)教学建议 

本次研究采用《STAT中国修订版》对厦门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智力类型的测量发现,分析性智力学生在该学生群体中占多数,他们对概念的建构存在共性。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此类学生,教师的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 

1.立足于上位概念开展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教学,应立足于上位概念的内涵开展教学。上位概念内涵涉及形而上的信念范畴,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在实施概念教学的同时,可实现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例如,高一生物必修课程内容,应站在“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这一上位概念上进行系列概念教学。 

2.教学应抚触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强大的内驱力,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学习,可通过满足学生兴趣、获得成就感、为集体悦纳等情感需求,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提供获得集体悦纳和成就感的平台,通过概念教学情境创设,提供手脑并用的实践内容,以激发其学习兴趣等。 

3.重视学法指导的概念教学 

分析性智力学生的概念生态显示,学习的本质影响概念的本质。可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应将概念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渔。如运用概念模型方法,建构有氧呼吸概念、光合作用概念等。 

[ 参 考 文 献 ] 

[1]陳振威, 陳龍川.國小學生密度概念之概念生态[J].Chinese Physics, 2000, 3(2): 21-56. 

[2]Park H J.Components of conceptual ecologies[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07, 37(2): 21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