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时间:2022-03-19 23:5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针对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重微观管理,细节管理;轻宏观管理,战略管理的实际,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加强对图书馆宏观管理战略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上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迈向新领域。时代在呼唤着公共图书馆的伟大变革,新技术革命为图书馆实现现代化带来了新技术手段。图书馆正朝着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信息技术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以至提出了“无围墙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概念,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广大图书馆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之中,图书馆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图书馆事业似乎已步人现代化的轨道。

要大力振兴图书馆事业,使其真正步入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就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管理战略的研究和实践,以优化、强化管理求得生存质量的提高,以管理创新求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

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也可以说,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声誉,进而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读者满意是立馆之本,为达到读者满意,应注重对读者满意测重方法的研究,进而从管理程序的角度对服务中以质量控制,继而有针对性地随时调整公共图书馆服务,形成一个不断满足用户的循环改进模式。特别是我们今天已步人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竞争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竞争手段,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实施服务管理,打造好服务品牌,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对于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竞争能力,使之在市场经济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将显得更为重要。

1.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确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树立读者资源意识,让全体馆员认识到,读者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资源,是决定公共图书馆生存的关键,只有以热情、周到和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广大读者认可、信任和光顾,公共图书馆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读者需求感应和反馈系统,以便主动、及时和高质量地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建立专门的读者调研机构,保持对读者需求高度感觉的能力;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转换保障机制,保证读者需求及时转化服务行为;通过建立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行为的效果即读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以作为调整服务行为的依据。

3.做好服务项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要尽可能多地引进各种便利和支持,既要调整现有的服务并充分发挥其服务要素的作用,又要进行服务创新,搞好特色服务;既要保证信息服务项目的可行性,促进各种服务项目与读者“见面”。又要注意以灵活的方式设计信息产品,将服务融入产品之中,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愿望和要求,要建立服务员工管理,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质量要求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图书馆服务系统设计还包括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这方面,要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服务系统诸要素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须配置相对完善的有形设施,延伸服务的内容,展示公共图书馆的宗旨。

4.要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如用户办理借书证或存包时,向图书馆员咨询时,查找目录时,借还图书时,浏览报刊时,复印或输出打印时,利用图书馆技术设备(如计算机、缩微阅读机)时,使用图书馆卫生设施时,图书馆领导接待读者投诉时等等。通过管理,创造出更多更便利的服务手段,从而达到吸引用户不断光顾公共图书馆的目的。此外,在大力拓展公益的同时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必须牢固确立公益服务的主导地位,公益服务以有偿服务为补充,有偿服务以公益服务为基础,而且有偿服务的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等.必须全面纳入到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管理系统之中加以科学、合理地设定,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实施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置的问题。

二、提高公共图书馆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具有特定含义,是指在图书馆管理中,实行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管理,即对图书馆的全体员工参加质量管理,采编、典藏、流通、阅览和参考咨询等全部工作流程实行质量管理,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服务工作和馆员素质等)全部纳入质量管理轨道。它强调全员参与,纵向全过程,横向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也可称为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图书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足如何将其有机融于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之中。

(一)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

文献资源建设是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的关口,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形象,因此这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体说又分两种情况,第一,零购图书资料的质量管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订购书刊资料,要努力做到两点:(1)订购书刊资料前,要进行读者文献需求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公共图书馆读者群分散,主要是征求经常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以使文献采购科学、合理,这样做可以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佳效益。(2)采购部门要与出版社、邮局、书店或书刊资料经营网点保持及时、畅通的联系,以保证书刊资料及时、准确地到馆。第二,图书分类、编目的质量管理。图书资料分类、编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如果分类、编目有误,将导致图书资料上架的错误,给读者和用户查找资料带来困难,使图书资料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图书馆服务工作已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管理,读者和用户查找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书目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书目数据库的质量优劣就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建书目数据库,现在比较科学可行的方法是,使用已有的商业书目数据库建设自己的书目数据库,这样即省时、省力,叉能保证书目数据库的质量,但在商业书目数据库的选择和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上,还必须认真把好各道质量关卡。第三,书刊资料上架排序的质量管理。书刊资料被分类、编目以后,要分送到相应的库、室上架排序,这同样是渎者和用户方便快速地查找书刊资料,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也必须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质量管理。

(二)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指被服务的读者或用户的满意程度的集中效果,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核心服务,即以文献信息为媒介满足读者和用户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的服务,如提供借阅、浏览、咨询等。(2)形式服务,即以某种方式(如态度、效率等),满足用户心理和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和愿望的服务。(3)附加服务,即为用户阅读、休息、饮食等提供便利的服务。上述三方面的服务,核心服务系实质服务,它满足的是用户的核心需求。因此,形式服务和附加服务应围绕核心服务来开展。

在图书馆实施服务质量管理,应着力于提高“四度”:第一是文献满足度,即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服务的满足度,可以通过文献保障率、读者拒借率和咨询准确率等指标来反映出来。第二是便利度,即图书馆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提供方便的程度,主要包括服务是否合理,标示系统是否完备,开架借阅率足否较高,是否有导借、咨询人员等。第三足关怀度,即图书馆对读者给予的关心、关切和照顾的程度,具休表现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对读者健康的关注、体贴(如卫生、照明、通风、饮食等)。第四是满意度,即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使读者在总体上的满意程度。满意度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全面评价,是满足度、便利度、关怀度等评价指标的综合体现,因而具有决定性意义,追求较高的满意度是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

(三)馆员素质培养

图书馆员的“德”是馆员素质的灵魂,图书馆员的“德”主要包括: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②谦虚诚恳的服务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③顾全大局的整体观念,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④勤恳奋进的敬业意识,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图书馆员的“才”可以有多方面的表现,可以是硬件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门人才,可以是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的专门人才,可以是文献开发,数据制作的专门人才,可以是信息导航、检索和咨询服务的专门人才。这些“专才”在业务上可以各有偏重,但需要同时具备如下三方面技能:第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第二是图书馆业务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第三是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图书馆业务人员的素质均有较大差距。实施质量管理,提高馆员素质,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1)加强德育教育,提高馆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2)采取外出考察、进修与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图书馆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才干,提高其业务素质;(3)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完善队伍结构,提升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战略,要认真研究企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所强调的质量问题“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管理方法多样化”等重要思想,合理地吸收到图书馆管理之中,有机融人图书馆的整个管理体系。如是,将能显著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三、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特色。第一,传统的印刷文献向多载体文献转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印刷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并存的局面。第二,阵地服务向网络服务拓展。网络以及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固有的格局,公共图书馆正在从阵地服务向网络服务拓展。第三,凭证服务向免证服务过渡。现代图书馆的精神就是平等、自由、无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观念的发展和改变,免证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必然的趋势。第四,一般与个性化服务并存。读者个性化服务也将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除以上四个主要特点外,公共馆的服务也由单一服务方式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延伸。就是指将集成思想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用以指导图书馆管理实践,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机构、人员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组合,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促成管理活动整体效能和效率的提高。对图书馆各要素进行合理搭配,取长补短,综合协调,形成最佳的整体优势,发挥出“减负增长”或“补短增长”的整体效应,即利用事物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并发生连锁反应,使能量经整合而增强、放大,从而推进图书馆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第2篇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增加了,怎么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严肃的课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

一、前言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 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 学生属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 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 “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航海教育出版研究社,2002.

[2]江小明、程建芳.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峥、姜运生、万凯.高校ISO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2.

[4]穆少波、王雄和.ISO9000族标准怎么应用于教育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

周长春、李北群所著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是一部围绕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进行探究的著作,该书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并且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针对当前的热点话题,对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从教育质量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到教育管理职责、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过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等均有所详细的描述,详尽完善地讨论了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第一章为教育质量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第二章为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第三章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以及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十二项基础。第四章为教育过程管理,包括教育过程管理的整体要求以及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法与四大过程管理。第五章为教育管理职责,包括教育质量管理承诺,注重服务对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教育管理职责、权限以及沟通。第六章为办学资源管理,包括办学资源管理、办学资源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环境管理。第七章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过程的管理,包括教育教学服务实现的策划、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过程控制、教育教学服务设计与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采购、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以及监视与测量装置的控制。第八章为教育服务的测量、分析与优化的管理。包括教育服务的测量、分析与优化的策划、教育服务的监测与测量等。第九章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制定相关体系文件的要求、文件的类型结构等。第十章为教育质量手册,包括教育质量手册概述与相关内容。第十一章为内部审核,包括内部审核、策划、控制程度以及实施。第十二章为管理评审,包括管理评审的要求、输入输出等。第十三章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体系的一系列步骤以及教育组织认证审核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

笔者在详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一书后深刻意识到我国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且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与见解。现以高等院校为例,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高校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系统培训

组织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开展系统全面的培训,让教师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树立起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与理念意识,更新其教学管理思维,并且用以指导其教学管理工作。

2. 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教学管理所要严格执行的规范与制度,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全面遵守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毕业论文工作条例》《教学事故暂行处理规定》等,使得教学管理的职务、责任得以落实,让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3. 制定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概要图

针对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规律性明显、重复性强、稳定等特点来制定日常教学管理的概要图与流程图,使得教学管理可以实现规范化运行。并且,在对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与监测评价制度,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4. 积极开展学生网络评教工作

为了准确真实地了解院校学生对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与意见,高校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开展学生网络评教活动,建立网络评教平台,让学生将对教师、教学管理的意见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留言。同时,还可以设立相应的针对教师的意见专栏,让教师从不同角度接触到学生的意见。另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搜集组织,对校园内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广泛征求广大学生的建议,以便能虻谝皇奔涓新改善教学管理工作。

第4篇

I S09001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管理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注意到,要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取得领先地位,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和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等职业教育引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或通过由第三方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开向社会和学生承诺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资金投人、基本设施条件、教学管理方式等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要,教育质量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它的基本原则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采取过程方法,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1.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强化服务观念,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过程方法”指学校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只有保证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结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它的“全员参与”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体会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它的“持续改进”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项工作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得到改进,确保学校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有客观实际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职责分明,从而确保了每个教育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2,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教育服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服务管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IS09001标准正是一个动态的质量管理标准,形成了从计划、实验到检验、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IS0900I标准又是一种利用内外信息促进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超越现在、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引人IS09001标准的目标,正是要建立永恒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取得卓越绩效,实现永恒发展的目标。根据IS09001标准要求,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拟定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这将使学校办学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化,按过程进行控制,明确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随机性,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按IS09001标准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文件,使学校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并留下可追溯的记录。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等,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可得到质的提高。

3.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质蚤管理评价。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1标准的相关条款,对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T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这里的规范和评价十分强调“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IS0900】标准的相关条款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实行教育质量管理ISO认证,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要求。 4.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市场竟争力。

21世纪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世纪,加人WTO更加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加人W1’O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新情况告诉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竟争对手不仅有本国同行,还有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高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面临着如何使国内外顾客承认、接受和信赖,争取到更多生存空间的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国际开放意识,能够进人世界经济、文化和技术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IS09001标准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实施系统、透明、文件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将促使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向国内外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竟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可行性

1.T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与方法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质1管理。

I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09001标准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上。“过程方法”就是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中P(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因此,IS0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2.IS09001标准应用范围包含了教育领城。

IS09001:2000标准应用范围祖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类,并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可见,IS09001:2000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教育领域的应用。

第5篇

Abstract:Under the new request, standard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nhances accounta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become university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questio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troduces accountant ISO9000 in the teaching, is advantageous in strengthens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nhances accounta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ll realize university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 会计教学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Key words:University Accountant teaching ISO9000 quality control system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滨州学院青年科研基金《ISO9000在滨州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BZXYQNRW200609)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0-02

一、高校会计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会计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会计教学岗位责任制管理、会计教学量化管理和会计教学目标管理。岗位责任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和主观评价,判断会计教师是否胜任于会计教学岗位,在当前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岗位责任管理不能很好的发挥对会计教师的监控作用。会计教学量化管理是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引入量化指标,使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由模糊的软指标过度到明确的硬指标,主要考核会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满意度,通过量化管理,明确责任,起到了有据可查的作用。会计教学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运用激励控制等手段使教师了解、明确会计教学工作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体系常常偏重于会计教学结果的考核、控制和处理,其管理体系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其管理功能的局限性。又由于高校会计教学的许多业务工作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其工作情况仅凭数量是无法反映出来的。

会计教学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使会计学教师工作价值难以体现,使高校会计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裂缝,使教师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热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当前高校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事实上,学生仍处于接受被动服务的位置,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计教学环境的友好诸多因素都因缺少有效的管理而难以实现,影响会计教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最初颁布的ISO9000-ISO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其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成为沟通的一种重要桥梁。

最新的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非常突出的成果,就是它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括说就是一个关键,即领导作用;一个基础,即全员参与;二个基本点,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三个方法,即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进行决策的方法;一个关系,即供方互利的关系。八项原则是开启IS09000管理体系的钥匙,它贯穿于整个2000版IS09000管理体系中,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基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且持续改进,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贯彻IS0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

2000版ISO9000质量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板块过程构成。这四大过程是体系的四个支点,它们之间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产品实现板块需要管理职责板块和资源管理板块的支持,管理职责中规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要求最高管理者组织和确保有关管理承诺、质量策划及组织内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管理评审等活动。资源管理则为产品实现过程提供人员和物质上的支持,资源能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最大价值,主要取决于管理职责板块。测量分析和改进板块则通过分析本轮产品实现过程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输出结果作用于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板块,进而作用于产品实现板块,最后通过体系的持续改进而进入更高的阶段。

三、会计教学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必要性探讨

(一)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不断扩招和教育市场化的逐步发展成熟,高校(包括会计专业)学生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增大,各高校毕业生面临如何使顾客(包括学生家长,受教育者,用人单位等)承认、接受、满意等问题,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求在教育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等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严格管理程序,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过程评估、质量评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完善的质量服务体系,并将纠正和预防措施作为一个质量要素,注重反馈,注重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会计教学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人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它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精确阐述了质量体系的构成,为需要质量管理的各类组织提供了指导。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地、强制性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过程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它所强调的是全员参与,这对增强会计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会计教学的业绩和顾客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在国内外许多学校得到应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已超过500个,其中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牌学校。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实施是构筑现代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方式,将有利于高校教学尤其是会计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实施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一)收集会计教学资料

收集高校现行会计教学质量体系中的有关资料,调查高校现行会计教学质量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收集有关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及办法;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收集其他行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资料。

(二)制定会计教学质量目标

根据高校的现状、规划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期望,制定出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方向等教育目标和学校在会计教学管理方面达到理想状态的管理目标。质量目标应涉及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可具体分为整体目标、分项目标、具体目标;管理目标可具体分为一系列指标,如学生质量、管理服务、教学成绩、教学改革、科研等,并将管理目标按时序逐级分解到各部门、各位老师。

(三)编制会计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会计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由三个层次的文件构成:一是会计教学质量手册即各类教学管理文件;二是工作学习规范,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设计指导书等;三是会计教学质量记录。各类质量体系文件需要科学、合理。

(四)注重信息反馈与沟通

建立现代化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以加强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工作,运用信息了解、联系、调节、控制各种教育活动和工作状态。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受控对象,由一定的组织、人员、设备和软件组成,主要包括: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会计教学质量信息流程。高校要对会计教学质量信息分层次、分等级进行管理,建立现代信息立体网络,能以最佳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将真实、可信、齐全、及时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处理和反馈到决策和执行部门。同时要把信息反馈分为校内反馈和校外反馈,制定出各种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路线、程序和方法,使信息传递速度最快,反馈流程最短。通过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换和处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实际工作和预定轨道之间的偏离度,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

(五)会计教育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价

利用各种形式的总结、评价、考核、监督等手段,保证教师按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实施教学,保证正在进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测量可以利用总结和填表等评价方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反馈到各单位和各教师,以改善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彤.ISO9000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4(5)

[2]张晓红等.高校体育教学引入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

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9(1)

第6篇

1.过程方法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之一,也是ISO9OO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所谓“过程方法”,就是指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管理[1]。过程方法是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过程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高校组织中,教育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活动,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分解,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并对每一过程具体细化和定义,然后进行过程控制,实施过程改进,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2]。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只有运用过程方法来识别质量管理所必须的各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些过程,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IS09000族标准中,在过程方法基础上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过程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测量分析及改进过程和产品实现[3]。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整体要素的输入输出过程交织成整体,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管理职责负责质量体系的策划及其他有关的管理工作;管理职责还要为其他过程的运行提供资源的保证,也就是资源管理过程;对体系、过程、产品都要按测量、分析和改进去进行监控。根据上述质量管理体系,引用到教学质量管理中利用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教学过程所有的活动,可以更加明确管理活动的职责和权限,分析和测量关键活动,以及识别教学活动内部各活动间的接口,深入了解影响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教学质量打好基础[4]。

2.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构建关于建立建全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在《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特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特别是实践部分,主要使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创业流程,体验创业的全过程,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5]。通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课程的训练,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促使学生不断地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而努力[6]。适度引用质量标准要求,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福建省九所地方院校(包含三所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对这九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35个问题,一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46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537份,有效问卷率为98.35%,运用SPSS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柯能毕曲a系数(Cronbacha)分析,本次调研数据的a值为0.794,本问卷是可靠的。1.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职责方面。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九所院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机构各不相同,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只有2家,其它的则分散到学工部、团委或管理学科所属的院系。有些学校则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放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安排全校性的公选课予以完成。2.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管理方面。(1)师资队伍情况。校内导师占90%以上,企业导师占5%,其它类型5%。指导学生数基本上几十人以上。指导频率1-3个月占36%以上,也有些企业导师基本上没有指导,只是挂名;指导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内容占极少部分。(2)教学硬件情况。学生对教学条件认为不太完善的占50%。对图书馆基本满足占60%、周边学习氛围总体评价一般占51%。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方面。接受教育对象以经管类学生为主,理工科、应用文科类偏少,学生专业来源及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4.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方面以个人实践为主,仅一个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有60%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基础课供学生选修,另外90%的学校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行业人士为学校开设讲座,介绍社会情况;另外也有7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创业辅导班,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在创业实践方面,经常组织到企业进行创业交流的学校只占10%,大部分学校以学生自行组织为主。5.质量监测方面。在调查中,所有院校的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写作,比重有81%,而其他方式的采用如开卷或闭卷的比重分别为8%和11%。在满意度方面,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好及中以上占70%,一般的占20%;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较深的占20%,停留在一般认识的在70%;对课堂和学术讲座的满意的占47%,不满意的点41%,分歧较大。

(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确定过程中管理部门力量薄弱。从管理队伍人员组成来看,力量略显薄弱,管理人员从思想到精力投入略显不足。加之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历积累不足,且教育背景多为所从事的相关专业而非相关的教育管理专业。因而,目前对地方院校来说,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直接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行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积累管理经验。2.资源管理过程中软硬件不健全。一是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学生频率低。甚至出现导师与学生专业领域不对口现象,这些都造成导师缺少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及指导频率低等问题,在调查中,51%的学生反映1-3个月以上才能与导师探讨,甚至16%的学生反映基本与导师不见。二是教学硬件不完善,学习氛围不浓。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研究生反映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条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且仍有部分学生不满足图书馆目前条件,他们反映,学校需要完善相关资料的存储,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而且,从调查的情况看,有近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对创业教育理念一般。3.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大部分学校大多采取选修课的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选用的教材是国外教材的译本,适应本国创业教育的教材较为缺乏。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缺乏与实践的有效整合,以致近一半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的看法是不太合理。而且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仍存在部分老师教授方法单一,没能与最新动向很好的结合,以致在调查中34%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效果持不太满意态度。4.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如在调查中从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比重高达40%。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基金,但申请条件相对高,学生了解程序也不足,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然,造成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地方院校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归纳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质量管理观念淡薄。目前高校在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方院校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且管理都比较重结果,轻过程,所以,如何树立“把握过程,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变为“事先预防式”和“过程控制型”的目的,把“不合格”消灭在形成之前和产生的过程之中,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地方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2.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虽然各学校都安排相关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及以各部门原有的职责都会分散相关管理部门的精力,造成管理力度不够,因而容易造成创业教育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失误。所以,目前地方院校缺乏这样一个机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部责任,进而专门进行教育质量的管理。3.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通过问题分析,发现地方院校在管理职责的确定过程、教育的资源管理过程、教育的实现过程和教育的评价改进过程这四个基本过程要素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地方院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因而,如何建全并不断优化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对学生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成为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主体。专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保证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序的不断循环上升。管理主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确保各管理内部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实现有效地教育质量管理;通过管理主体的统筹安排,在学校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通过如各种会议、内部刊物、布告栏、声像媒体、网络等,让不同层次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了解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运行的策划、活动的现状、目标完成的效果、经验和教训等。

2.时刻关注需求动向。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就是确保其教育质量,向社会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图1中反映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和“评价改进”等过程间的联系,其中学生、家长及社会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应该作为地方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输入因素之一。学校通过完成教育过程,将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输出结果提交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包括用人单位等),他们是否满意,则需要组织监视、测量和分析,评价他们的要求学校是否满足。

3.重视教育的资源管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学校的资源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宗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模,综合利用现有条件以及时提供变更所需的资源,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保证导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供应。强化导师甄选工作,特别是实践导师或企业导师,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加强导师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职责和具体要求,增强导师的质量和责任意识。对管理人员更重要的要统一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取决于组织的管理,管理人员水平越高,就越能发挥效益。所以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办事能力的提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先进的实验实践条件(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这些都关系到培养质量,也是地方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的。(3)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所以,地方院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时,应该加强研究生学习态度的教育,适当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鼓励学术创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科学规划课程与培养方案。在了解不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的实际资源条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培养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等课程内容在内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实践知识导向、社会导向、个体导向以及综合导向为主要类型的培养模式。从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等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5-01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阶段。而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变了人们的意识。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人们不再盲目的向前走,而是停下来看看经济飞速发展的弊端。工业污水、污气的排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并建立。

(二)体系的发展

在建立初期,各方面的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直到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实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才猛然悔悟。于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无视环境的污染,无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空气越来越浑浊,水质越来越差,以至于很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稀奇八怪的疾病越来越多。以上种种这些方面,足以证明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综合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等主流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加工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各地区之间的传输与交流,是一个基于网络软硬件一体化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一)环境监测信的息来源和组成

环境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环境质量、污染源和自然条件等监测数据三个方面,它分为数据、文档、图形、地理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几类。合理的环境监测信息分为监测信息收集层、信息分析处理层和监测信息层三个层次。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以共享环境信息资源为主要目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体系通过通讯设备和线路的连接,实现互联。它可以连接各种与环境质量监测有关的信息源,实现环境信息的快速传输与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流通范围

环境监测信息的流通范围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站内部、环保监测系统内部、上级监测部门和社会公众。环境监测站内部人员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录入、查询和处理, 产生中间数据并编写出综合环境质量报告;环保监测系统内部和上级部监测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人员主要通过查询、筛选环境监测站内部录入的信息,从而获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社会公众主要包括关心环境质量的普通群众和有环境信息需求的非监测人员。

(四)环境监测信息的网络架构

在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的信息网络前,需要进行线路设计和网络分布,线路设计应全面,网络分布应合理规划。如市级环境监测信息局域网络就具有网络信息技术先进、相关数据传输速度快、内容升级扩展方便等特点。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环境监测在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此类问题必须要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的实践,使同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使监测结果更加完美,从而有效的、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

三、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与国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相比,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监测系统落后,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低,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配套设施老旧, 可监测的项目少, 经费投入也不足,各个地区的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应不断升级。西部大开发使我国环境监测面临三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努力使环境监测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 对于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需求,今后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创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

(2)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环境监测网络。

(3)加强对有毒害作用污染物的研究。

(4)加强对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现代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改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而划分的越来越细致。最终实现“监”与“测”的分离,这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将带动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将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交给承包经营的运营公司负责,其监测部门主要负责质量监督和数据分析的收集处理,这种分工有利于自动监测的发展,不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提高系统运行与管理水平, 实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的良性发展。

第8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博士后;评价;后效作用

博士后培养制度是借鉴国外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人才培养制度,是我国人事人才工作的重点。我国的博士后事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创新型科研人才,为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士后管理工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适应博士后事业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创立管理机制、创造管理氛围,激发博士后人才的创造活力和热情,促进博士后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博士后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博士后的进站选拔、在站出站质量、科研管理和出站后效将成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因此,建立建全符合学术规范的科学高效管理机制及评价方式将成为当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博士后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方面、多样性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此外,还要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对高等教育科技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要。中国博士后确立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层次的人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坚持博士后培养的质量建设是博士后各项工作的关键点、生命线,特别是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抓博士后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博士后教育质量方针是博士后管理服务的发展宗旨和方向,是建立和实施博士后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动力[2]。从事博士后质量管理活动,要明确组织目标,准确定位,提出质量方针,展现特色,使管理者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理解质量方针,增强质量意识,并使质量方针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博士后教育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十分明确的质量评价指标来衡量和控制,不能完全照搬博士生的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为了保证博士后教育质量,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后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机制,通过科学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后效作用评估,使质量成为保障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思想就是要控制博士后培养中所有过程的质量,从而保证博士后培养的质量。对于高校,博士后培养是所有博士后教育服务活动的核心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所要关注的管理对象[3]。从培养的角度来看,管理质量取决于博士后导师能否向博士后提供合理的导向、知识、信息、技能和手段掌握科学发展方向;通过恰当的培养管理机制推动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通过优质的教育培养方案发现的素质和潜能,从而使博士后在科学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技能,迅速成长为具有交叉融合、高层次的创新人才[4]。这些都是博士后培养质量管理中提供的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的过程。在博士后质量管理体系中,博士后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制定培养方针质量目标、进行过程策划、实施管理评审等;博士后资源管理包括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项目资源和工作环境等;博士后管理实现包括制定培养方案、策划阶段考核实施、研究设计开发过程、提供项目服务等;博士后管理监控、分析和改进包括实施过程监控、内部审核、数据定性定量分析、管理持续改进等。

三、博士后质量目标评价体系

目前,博士后培养在高校性质、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专业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博士后培养质量目标的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博士后质量目标评价体系属于综合评价类型,是由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指标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评价标准[5]。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以预期的目标为导向,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以合理的数据为基础,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质量目标评价体系,既能反映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绩效,并又能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差距,促进博士后管理工作良性发展[6]。总体上来说,博士后质量管理目标评价主要有以下的作用:1.科学的评价将有效地促进博士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2.客观的评价将为改进和完善博士后制度提供事实依据;3.公正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4.合理的评价可以为不同学科、不同区域博士后培养质量提出比较的策略。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稳定与发展相结合原则[7]。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进站质量评价、在站质量评价、出站质量评价。

(一)进站质量评价

作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博士后制度,是通过设置独立研究能力的职位,选拔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博士后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把博士后进站与立足科学创新研究结台起来作为选拔的原则。将博士后进站与推进学科创新、优化师资队伍结合起来,做好进站人员选拔工作,才能为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打下基础[8]。为保证选拔工作的制度化建设,需制定出符合学术规范的遴选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专业的特点,对博士学位论文、科研成果、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将博士论文水平、、科研能力等列为“出站评估指标体系”二级评价指标,博士后进站选拔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在站质量评价

博士后进站后由流动站管理办公室组织中期考核,听取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展汇报,对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业务能力、获取成效等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在站评价,可以检验博士后进站后科研工作进展情况、检验博士后的科研潜力和水平,检验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并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对考核优秀的人员,在科研经费和岗位津贴上予以倾斜;对考核不佳的人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博士后在站过程质量管理,能够加强对博士后和项目进行宏观过程调控,并对项目、经费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三)出站质量评价

经过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实践,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多发生了变化,博士后期满出站考核要根据进站协议规定的内容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经济效益、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做出书面评价[9]。将科研项目申请完成情况、、科研能力等列为“出站评估指标体系”二级评价指标。

四、博士后质量管理监控

为保障博士后管理工作质量与成效,遵循质量管理系统和基本原理,构建以“目标合理、体系完整、阶段控制、实时响应、反馈提升、持续改进”为特征的基于PDCA循环的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监控与保障体系[10]。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科学程序构建PDCA循环,如图2所示。针对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PDCA循环是将其过程抽象为规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阶段任务和目标,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使过程的目标成效持续改进,从而形成闭环管理。其特点是:1.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2.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3.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是阶梯式循环上升。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博士后质量管理可以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不断改进。博士后质量管理具体监控过程如下:1.规划———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领导小组和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挂靠人事处),加强博士后建设的统筹规划,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并建立质量目标评价体系,如博士后进站、在站、出站考核评价等;2.执行———学校、学院实施二级管理,各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均有建设计划,各博士后流动站按建设计划实施;3.检查———学校、学院成立博士后领导小组,设立专家组与督导组,对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检查,并及时反馈结果;4.处理———根据反馈的质量监控检查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促进过程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五、博士后后效作用

博士后制度为博士生提供一个研究的科研平台及人才的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博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事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博士后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自主创新和学科建设,有利于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11]。特别是在高校,还补充了高水平师资,促进了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一直以来,对博士后质量进行评价,总体结论是肯定的。但从后效分析来看,有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以我校为例,我们从博士与博士后两个阶段对比了数量、质量和项目申请三个方面,总的来看博士阶段发表的文章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博士后阶段却持平或有下降趋势,相应地人均发表文章的走势与文章总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论文质量方面,博士后阶段略强于博士阶段,但没有明显差距,其中,博士后阶段论文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博士阶段。在项目申请方面,博士阶段以参与项目为主申请项目为辅,博士后阶段独立申请项目明显高于博士阶段呈上升趋势[12]。综上所述,博士后阶段的科研能力与博士阶段相比没有明显提高,但在协同创新、社会效益等方面作用有提升。

六、结束语

博士后过程的质量管理评价研究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一部分。为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需要建立符合学术规范、健全科学高效管理机制及评价方式,是博士后管理部门提高管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工作。

作者:谢秋丽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金家新.多元目标下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22-26.

[2]王艳辉.加强博士后管理的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176-178.

[3]蒋微.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5.

[4]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8,8:21-24.

[5]苗季,等.高校博士后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212-214.

[6]曾标,郭泽.工作站博士后出站如何量化考核[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55-57.

[7]王文渊.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4,3:7-8.

[8]姚锐.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政策分析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6.

[9]王可俐.建立科学客观的博士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6):71-73.

[10]李飞,等.两化融合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31-135.

第9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质量监控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由于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如何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控,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一批入选的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近几年来对于如何做好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取对顶岗实习全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将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当作课程来教授,推行顶岗实习“双师”制,即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等工作,指导教师全程追踪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运作流程完整性。同时,借助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和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过程监控,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把顶岗实习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管理

首先,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将顶岗实习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一门课程来管理,各二级学院制订了《顶岗实习工作方案》、《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方案》,将系统的教学渗透到顶岗实习过程中,使顶岗实习有目标有任务,有教师指导有过程管理,实习结束有考核。

在进入企业前,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比如,事先布置若干个小课题,针对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了解实习车间主要设备及其技术特性、重点实习岗位的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工艺流程;而对商科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了解实习企业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教师专门为学生量身定制小课题,便于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针对性地完成任务。让学生带着小课题去顶岗实习,使学生有了实习目标,而不会在实习期间出现无所事事的懒散状态,而这些小课题也可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辅助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的素材。顶岗实习的学生除了完成小课题任务外,还须完成岗位能力分析、实习周记等任务,为专业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和实习考核提供依据。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也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每个阶段的过程指导任务,需会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对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具体指导,采用电话指导、飞信群发、QQ、电子邮件等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联系,指导教师还需根据院系的安排,对学生进行现场“巡视”指导,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状况等信息资料,全程追踪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学校还把顶岗实习教师的指导任务折合成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考核,确保指导工作得到落实。

顶岗实习结束需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案,包括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由于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因此,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确保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学生考核合格者才能得到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

二、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管理,2007年教务处在教务管理平台基础上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对全院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该管理系统包含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信息,如,顶岗实习学生的班级、姓名、实习地区、顶岗实习单位名称、岗位名称、校内指导教师姓名和联系电话、企业指导教师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这些信息由指导教师输入系统中,并要求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有了这个管理系统,便于学校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到岗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和学生跳槽情况,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掌控,也便于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和监督。

三、借助ISO质量管理体系做好顶岗实习的监控工作

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学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实行全面的过程管理是各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个难点。我校自2006年12月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以来,一直探索如何将ISO质量管理体系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在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方面,我们借助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两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通过规范化管理,来转变人为的、随意性的规定和行为,使管理合理化、制度化、透明化,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严格过程控制以保证管理过程的质量。

质量管理办公室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将学院的各项管理环节涉及到的规范要求,编制了56个《程序文件》,其中包括了顶岗实习工作涉及到的文件、制度和记录文档等。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各二级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方案》、《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方案》等文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函》、《教师实地检查指导顶岗实习记录单》、《顶岗实习学生信息一览表》、《管理人员巡回检查顶岗实习记录单》等记录表单。将顶岗实习管理文件和制度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使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标准、有依据,使质量监控过程程序化。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每学期要对各受审部门进行内审,质量管理办公室借助内审工作,对顶岗实习进行过程监控,例如,内审组根据教务管理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核查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到岗状况和跳槽情况,抽查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去企业现场巡查指导记录,查看电子邮件记录、QQ聊天记录和照片等原始记录材料,了解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对查到的问题,开出《不合格项》要求整改,整改后再跟踪检查,确保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四、督导室参与顶岗实习日常监控

督导室派专人对顶岗实习进行电话抽检,根据教务管理系统中顶岗实习学生信息,对各分院的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或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学生在岗的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专业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等信息,同时征集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真实材料。查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二级分院,并继续跟踪检查,抽检情况每月通报一次,并且把顶岗实习的检查情况作为对二级分院进行期末考核的依据,以确保二级分院顶岗实习工作的质量。

由于加强了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监控,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好评率大大上升,企业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用工签约率有了极大提高,顶岗实习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却“逆势飘红”,92%的毕业生已与企业顺利签约。其中,半数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自他们顶岗实习的岗位,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经历成为其就业的最大法宝。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价值

护理部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担负起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的职能[1]。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中心任务。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以及人们对卫生事业的要求逐渐提高,护理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护理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是目前最急需探讨和解决的症结。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我院护理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回顾性分析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回顾性分析该期间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

1.2护理质量管理:

1.2.1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我院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病区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员委员会,负责全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

1.2.2制定护理质量标准:

护理质量标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尺。因此,护理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护理质量检查考核的详细标准和细则。该标准既要保证护士在工作中能依照标准进行操作,又能使护理质量管理者依据该标准进行核查,确保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3]。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严格执行护理工作核心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避免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3规范护理考核:

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定期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检查考评护理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考核者要熟悉各专业特点和掌握各项质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对所有考核个人和科室都必须一视同仁,以防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力求达到公正、客观、准确,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业务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可采取提问、问卷、笔试、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形式[4]。护士长每月召开一次科室护理人员会议,对本月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其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通过考核,使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二是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护士“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特别是新上岗和年轻护士的培训。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全院护士进行新业务、新知识和专科护理理论学习、护理查房、护理基础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比赛,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强化护士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护士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科学化管理意识,使各项护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一次,实行双向反馈,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四是选派护理骨干参加高级培训班或者进修学习,鼓励护理人员撰写、,并开展论文交流座谈会,以相互交流护理经验[5]。护理部有计划地举办护士长学习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护士长具备较好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素质。同时安排护士长给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讲座和技术培训,既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也为护士长的发展提供平台[6]。

2.结果

我院护理部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的质量管理思想,通过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措施,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达98%,提升了护理质量。总之,护理部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保证,对于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桂姿,李第章,翁双凤.控制路径在护理质控中的作用.吉林医学,2006;27(12):1557-1558.

[2]马鲁瓦。护理部加强护理控制管理的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107-108.

[3]张宝莲,周彩峰.护理部在护理质量全程控制中的作用.医药论坛杂志,2008;29(3):111-112.

[4]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41-143.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produces direct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en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level.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to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the deep discussion.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耗费的人工、材料、能源都相当大,投资者付出巨大的投资,要求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产品,以期能发挥工程项目设计的预期目的。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确保质量水平。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1.1含义

建筑工程施工项日质量管理就是确立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也就是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满足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规范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它是一个组织全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狭义的建筑工程质量,就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就是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这也就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正确认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建设单位所要求的质量标准,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条件,通常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国家建筑法所要求的质量标准、按最经济的施工方法和手段,努力降低建筑工程造价,提高劳动能量,使建筑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另一个含义是广义的建筑工程质量,广义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还包括施工工序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施工程序质量也就是生产程序质量,这是在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人员的素质、机械设备的性能、原材料的优劣、操作方法的熟练程度、生产环境的好坏,这就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五大要素,不断提高和完善施工程序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有了保证的基础,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中直接操作的人员,是施工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必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1.2.1影响因素多

工程项目质量不仅受项目决策、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施工人员素质等人为因素的直接以及间接影响,还受到地理、地区资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1.2.2质量差异大

工程项目无法根据固定的生产流水线进行批量生产,而且一般在露天环境下生产,无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质量差异较大。

1.2.3整体性强

工程项目的生产强调协调性、连续性以及总体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使整个工程项目系统受到影响,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损害,甚至出现质量事故。

1.2.4隐蔽性强

工程项目生产的协调性同样造成生产过程中上一工序的生产结果为下一工序所掩盖,产生隐蔽工程,导致工程项目竣工后的终检验收带来一定的困难。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及方法

2.1正确树立质量意识

在工程管理中,必须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明确工程质量终身制。分期分批地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大家都能系统地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和要领。从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优质兴业”的经营思想和“创优质、树名牌、拓市场”的发展理念,使之形成一个“创优质工程光荣,建劣质工程耻辱”的质量氛围。同时,要树立科学的、严密的质保体系,扎扎实实地落实质管责任制。从项目到每个分部工程、到工段、到班组,都要围绕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制订出自上而下的纵到底、横到边的质量管理网络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使之从项目经理到项目总工程师、工段长、班组长、施工员、质安员、材料员、资料员,到每个操作工人都要明确工程质量的具体任务和各人职责。

2.2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施工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首先要注重进场材料的检验与检查,确保进场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另外,还要加强施工材料的存放管理以及使用前的检验,对于受暴晒、雨水影响较大的材料要采用覆盖等方式保障其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确保施工用建筑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前,施工企业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并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明确施工各部门、人员职责,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确造成的推诿现象,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效率。通过根据自身管理结构与工作流程特点的、工程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适用性。避免照搬其他企业或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造成的质量管理工作不能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2.4落实土建和机电安装

在施工前,要根据设计施工文件及图纸,认真地了解与熟悉各个接口,并制定出多种可能引起接口部位质量问题的预防性措施。在土建结构施工过程中,机电工程可同时开展穿插管线预埋工作,以便于在施工现场及时协调解决安装、土建工序间出现的配合矛盾。在每一接口界面的施工过程中,要由专人进行协调,以便于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与权限,确保业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在建筑物的墙体上,应当预留出设备的进入孔,再由安装相关工种在现场确定由土建留孔。暗设箱盒的安装,要随土建墙体进行施工。各电气开关和门开启方向间的相互关系,暗埋线管过密可能对梁扳造成的影响线管施工当中的堵塞,卫生间等处给排水管线预留空洞和施工后卫生洁具间的位置等,都要全面考虑。机电施工人员在设备与系统安装结束之后,应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进行试运转及其系统调试。

2.5把握住工程竣工验收关

竣工验收,是基础上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对工程设计、工程质量的最后检查总结。在验收时,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验收规范标准,逐项验收评定。工程质量验收具体可采取查看、实测的方法。重点查看各项资料和原始记录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验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试块、构件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室内外装修是否达到标准,有无屋面漏水、厕所、厨房渗水、阳台倒泛水、水管、卫生设施接头冒水,楼地面、屋面开裂等质量通病。实测,主要是现场实测,对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结构有影响的部位和技术上特殊要求的进行实测。

3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需要施工过程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注重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有关人员的培养,以此作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并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有效提高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效果,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锋,公晋芳.浅谈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2]范贤辉.再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07,(1 4)

[3]吴恒辉,李桂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

第12篇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现状;管理

目前,我国的血液质量检测主要采取血液集中化检测的方法,这种中心化管理的检测模式更能规范采血、供血机构,提高采血、供血的管理现状。

1 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

1.1血液质量检测 血液集中化检测包括以下内容:①GMP/GLP实验室的建立[1];②专业人员进行检测,要求该专业人员必须具有检验执业资格;③使用自动化检测分析系统[2];④血液检测,主要包括传播性疾病检测、血型检测等,另外还需做配合性实验,以保证血液使用的安全、准确,确保临床中血液的质量,有效提高血液效益。

1.2血液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①血站质量体系不完整。调查发现,部分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足,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同一事件的多种文件要求、混乱的质量文件编号、没有有效管理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传播方面的欠缺[3];②血站血液质量工作登记不及时、登记内容不规范。血液质量管理工作登记缺少管理规范,没有统一的格式记录,导致采血、供血的登记工作不够全面,登记内容不够准确、详实,不能清晰可辨;登记后的文件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情况较差,保存无记录;③血站培训较少[4]。部分血站组织员工培训的次数较少,致使血液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无法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意识,从而造成血液质量的安全隐患;④血站血液质量管理薄弱。监管不严,甚至缺失以及上级下发的指令传达不及时,甚至没传达是引发血液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⑤血液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血液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血液质量,但是部分血站的血液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运行存在内部监管不善等问题,导致血液质量的降低;除此之外,部分血站对血液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不到位,例如:升级慢、投入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等等。

2 血液质量管理

2.1完善实验室管理 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建立能够保证血液质量体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更能有效确保血液质量。质量标准与细则的完善[5]、外部检测与质量评价[6]、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7]的建立均能够提高血液的检测结果。

2.2保证质量记录完整 一个好的质量管理更需要完整、准确的质量记录,详实、有效的质量记录能够保证血站血液信息化管理的真实性,更是一种客观证据,具有追溯性;同时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记录发现不合格产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有助于工作的总结分析,能够指导后续工作。

2.3加强业务培训机制 定期对血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培训后组织相关考试[8],检测培训效果,要求所有培训人员必须成绩合格。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的工作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9]。

2.4血液的质量管理 血液的质量管理第一项:制定血液质量管理的各项相关规定,使各个部门明确其责任,定期检查,不定期监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二项为采血规定:要求工作人员一对一的采集不同血型的血液,并做好标记与记录,交接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好分档、归类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10]。

2.5信息化管理的加强 数据共享是信息化管理的根本,血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血站血液合格放行率[11],降低血站的工作强度。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升级血站血液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软件以及血库管理的相关软件[12],对于献血服务的相关应用软件也要定时升级,以保证各个系统均处于最新模式。血液信息化管理的内部监管要更严格,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6试剂质量管理的加强 血液质量的检测主要是根据试剂来进行,因此试剂的质量是否得以保证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血站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对相关试剂进行采购,并在检查无误,保证合格后准以使用[13]。同时加强试剂的储存管理,保证其有效。

3 讨论

策划血液质量、制定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14],并有针对性的施以监督,能够保证血站血液质量,并使得其质量体系得以有效运转。本文通过分析血液检测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了血站的血液质量,其解决方法分别从完善实验室管理、保证质量记录完整、加强业务培训机制、血液的质量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试剂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入手,讨论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保证血站血液质量,避免由血液质量问题引起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学秀.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及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31(11):1389-1390.

[2]迟志云.血站血液物流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区勇勤,陈小美,高炳谏,等.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J].北方药学,2014,12(08):157-158.

[4]张华.吉林省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

[5]苗燕平,何华庆,王健,等.血站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3(04):348-350.

[6]李金明.我国血站核酸检测及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2012,18(10):933-934.

[7]李天君,赵锋,张印则,等.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安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6,21(02):42-44.

[8]何春辉,温秀明,詹卓玲.血站如何进行临床血液制品质控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6(10):1709-1711.

[9]黎淦平,刘宜仲.血站血液检测标本保存信息管理的初步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42(19):2633-2634.

[10]刘兴.血站检测试剂的规范管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2(22):86-87.

[11]周吉霞.新疆血站全自动检测实验室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

[12]李金明.我国血站核酸检测及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报告篇)[C].中国输血协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