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课程设计总结

物流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6-08 14:1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 课程设计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程,其中系统布置设计(SLP)是该课程教的主要方法。这是一种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的规划设计方法,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工厂布置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为设施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广泛采用,实践效果良好。它不仅是一种严密的设计理论,而是一套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模式和规范的设计程序。学习和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针对于此,本文研究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综合运用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一点并没有受到到广泛的重视。当前的课程的开展,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而很多企业在进行工厂布置设计时使用的是新的设计软件。教学中存在三大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2.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确;3.课程设计方法陈旧,缺乏实际应用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实践性,突出工程素质教育

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lE实验室,模拟现代制造过程;第二、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课程设计数据可以从一个现实的企业中选取,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进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到企业收集数据,解决问题。

2.明确学生的前期知识构架

工厂布置设计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课题。要求学生在此前完成以下学习:(1)修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课;(2)完成生产实习,对工厂布置设计有感性认识;(3)熟悉Office、AUTOCAD等软件的操作。

3.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运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

因为现有的很大工厂布置设计软件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设计思路之上的,通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的运用,可以实践设计过程,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能使课程设计有效地和实际接轨。

二、明确课程设计目的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工厂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

1.能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基本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调研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某工厂布置设计的实际操作,熟悉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规划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两个阶段:一是问题分析阶段;二是给定工厂布置设计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分析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完成以下工作:(1)分析产品构成,明确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2)绘制主要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图,明确各工序间的物料搬运量;(3)绘制各车间、仓库之间的物料流程图;(4)作业单位调查,针对各种不同的部门编制相应内容的调查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5)绘制工厂现有平面布置图;(6)对现有平面布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理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本阶段需要学生完成的设计成果有:1.产品零部件明细表、2.详细工艺过程图、3.物料流程图、4.工厂平面布置图。

2.工厂布置设计

针对给定的工厂实例,结合问题分析阶段的成果完成下列工作:1.通过产品―产最分析,确定生产类型;2.进行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绘制工艺过程图;3.进行物流分析,得到物流相关表;4.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5.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加权合并,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6.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7.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8.参考现场调研的情况,列出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与实际限制条件;9.产生三套布置方案;10.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工艺流程要求及生产变化的适应性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佳方案。

四、明确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设计任务的同时,需要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绘制设计图样,记录相关的分析设计过程;这就构成了课程设计的两大成果:课程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样。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也应该包括问题分析以及工厂布罩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要求:1.问题分析应包括必要的图表与文字说明;2.工厂布置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简图及文字说明。

图样是工厂布置设计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包括:1.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2.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3.布置方案图。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周刚编:物流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教学;课程整体设计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自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对其大纲、课程结构、框架体例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包括导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2)突出职业能力。(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以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框架模式 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换为工学结合的任务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开始,学生就分组成立“运输作业部”,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经营范围、口号或标识、组织制度、团队精神等的确定(情境1)。然后,依托这个虚拟的“运输作业部”(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运输合同、流转单据等拿过来,开始“货物运输业务”运作,即陆续地完成课程后续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情境2至情境8),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完成了管理该部门的整个工作过程(总任务),使学生全程了解、体验运输部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阶段性报告,这样就将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演变为能力训练过程。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定位

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的一体化,而供应链的一体化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国务院出台的规划措施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因此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人才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急切需求。我走访了多家生产、服务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调研。通过调研,我发现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岗位、何种层次的工作,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贯穿其中。因此我认为《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课程立足于物流岗位群,主要面向从事物流业务的基层管理者,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和管理物流信息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物流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对人才的需要。

在高职三年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信息技术》应开设在第四学期,是一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其前导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管理学基础》,这些课程为《物流信息技术》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与其相关的课程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它们一起为后续的实训、实践类课程提供了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校企多方合作开发,根据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项目,本着服务地方物流企业的宗旨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顺序,依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典型业务流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课程项目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

2.设计思路

通过人才市场和岗位标准调研,我们了解了物流岗位群所需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采集、处理、应用、管理物流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成为“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专门人才。

根据课程能力要求,分解物流信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实现课程内容设计,确定学习情境,实施项目教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征求合作企业意见,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三、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依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适应项目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依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把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业务操作层和管理规划层两个层面。

在业务操作层,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依据物流活动中管理者对信息的采集、传输、跟踪、加工和存储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管理规划层设计的教学单元为: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认知、物流信息系统调查分析、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实施管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会采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能够简单地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为从优秀员工晋升为职业经理打好基础。

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建立了“4+1”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单项岗位工作技能和一项综合技能实训组成,四个单项岗位技能即指从企业真实情景中提炼的仓储技能实训、运输技能实训、配送技能实训和客服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即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实训,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的操作水平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

四、教学模式方法及考核评价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时采用“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真实化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展教学,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教学方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采用“导、教、学、做、评、总结”的教学过程,由教师引入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视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理论知识传授上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我们准备了充分的案例引导学生情境学习、趣味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每个任务下达任务单、任务描述,展示任务步骤,并配有实训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时要提交实践报告。

3.考核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分层式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各占50%。其中过程性评价由分项目考核和其他日常考核组成,项目考核成绩就是四项工作任务的成绩。在重视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项目考核组成,各占20%和30%。

随着我国物流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变革很快,很多企业适时地采用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竞争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紧跟行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玉娜.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第4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ware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ogistic.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tempts to summariz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po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program.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

1 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及应用现状

201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了《2013年物流信息化监测报告》,笔者在对物流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情况。

随着物流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于物流信息集成越来越重视,将系统软件开发、RFID、GPS、GIS、条形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作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

(1)物流软件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国内已有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0%的企业准备升级现有软件。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系统(FMS)等。不同的软件均衡性更加明显,企业注重的是业务与软件之间的融洽性。

(2)以条码识读为基础的POS自动销售系统,带来了销售、库存管理、订货、结算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条码的发展及其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应用,逐步从物流供应链的零售末端前推到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各个环节。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仓储定位管理中运用。

(3)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横型。

GPS应用于车辆全球定位报警系统,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从而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监测结果显示,87.38%的企业实现了对自有车辆的追踪,其中,有61.11%的企业自有车辆追踪率达到100%。

2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定位分析

基于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做好充足的实践性准备。

同时,了解到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物流类人才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于操作层人员的需求,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原始凭证进行熟练的处理和使用,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和加工等技术,结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和内容,将物流信息技术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物流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上。

3 课程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要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性。课程结合多本教材,取其精华,在校企合作中以顺丰的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及选取应用最为普遍、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案例为背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学生主要有就业岗位,分别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客服、采购、报关及市场开发,针对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结合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三个项目模块设计出相应的技能实训项目。

(2)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多软件平台操作,以项目为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系统处理能力。这是对物流信息技术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使用的是络捷斯特仓储系统软件,但由于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软件类型和软件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结合使用网上免费的专项物流软件作为补充,这些软件的功能足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多款物流软件的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信息化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为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的物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推荐几款免费但是功能齐全的软件如下:

①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用易流云平台,完成车辆监控、轨迹回放、物流地图等模块的学习。

②POS系统的学习,可以选用E商POS系统,该软件提供包括前台的收款、调入和出货、VIP设置等,后台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等内容,是学习POS系统很好的软件。

③365APP物流在线软件,提供了货运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快递管理系统等多款物流软件的使用。

本门课的教学软件资源大约10余款,7款软件被应用和课程教学中。部分实训涉及到多款软件的协同操作,部分实训通过分组,学生按角色使用某款软件的不同模块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

3.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物流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以供应链中的数据流动形式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并对若干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整的模拟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掌握该技术的目的。

学院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及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以项目为导向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根据这个教学思想,设计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4 总 结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已经为大多数专任教师认可,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信息技术更新的非常快,许多软件的时效性比较短,需要物流组不断的更新课程资源,也要求教师不断收获新的物流资讯,同时学习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系统,才能保证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不落伍,学生才能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梁广丽. 浅析会计系统的信息化[J]. 时代金融,2010(1):135-136.

[2] 崔炳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物流运输 课程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应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为管理第一线服务的特征。《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必须以高技能培养作为发展主线和价值取向,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打破原学科课程结构,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围绕物流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设计,摸索出一条操作性较强的课内模拟实训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内涵分析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包含若干个不同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就是在课程设计上做到:(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情境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并使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实施

2.1确定课程的地位

从物流的功能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包括运输、搬运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输是物流最基本功能。《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旨在为货物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运输部门、以及生产企业和商贸连锁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业务操作人员、运输项目主管、运输部门经理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物流运输业务的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备运输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具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运输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运输业务的基本业务岗位和工作内容,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总结出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本着“理念先进、内容实用、教师好教、学生爱学”的理念,以“先进、适用”为目标。

2.3课程的整体设计模式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

由课改项目小组编写的《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已于2013年1月出版,作为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并在教学中使用。该教材从物流运输管理的实际出发,立足企业实际运作模式,基于物流运输的工作过程进行内容设计编排,使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更完整,教学组织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全书设计三个模块:物流运输管理认知、基本运输方式、运输作业管理。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 (1)物流运输管理基础, (2)物流运输合理化,(3)运输合同,(4)公路运输,(5)铁路运输,(6)水路运输,(7)航空运输,(8)管道运输,(9)整车运输,(10)零担运输, (11)特种运输, (12)集装箱运输, (13)联合运输。每个项目设计出若干工作任务,共设计工作任务七十四个。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线,涉及物流运输实务的全过程。内容直观简介、脉络清晰、针对性强。

2.4教学考核与评价

采用项目化教学,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训练融合到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考核与考评改变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方式,代之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的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百分之三十。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3.1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物流运输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种活动的综合性工作,现实中物流服务的岗位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仓储或运输简单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毕业生要能在物流管理领域游刃有余,就需要能胜任同类岗位的各项工作。并能够较快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要避免把项目化教学当做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在项目化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学到完成此类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高职教育不是就业培训教育,因此,项目化教学,应围绕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整合,既要有实用性,还要有体系性。

3.2开发项目化教材是关键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教材开发是成功实施项目化的前提,原来的《物流运输管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分章节列出,教学主要是根据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开展实训时,难以培养完整技能。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就必须打破原有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把知识整合到实践中的具体业务中,使学生在项目化的技能训练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是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能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都具有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淑梅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 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 2013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 毕蓉 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IE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但在对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形式、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设计上,较少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总体来看,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形成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为实验、实习条件限制,很多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1];

(3)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4)实验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缺少系列化的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开放式的专业课程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另外,根据对制造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仍停留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基本上都是从事基础工业工程、品质管理、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出的学生就业后还不能较快地适应岗位,与企业用人要求的期望值,存在相当差距。

因此,本文力求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开办7年来的办学经验,探索一种既能结合IE专业特点,又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IE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可就业性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机械工程素质教育背景。大连海洋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机械工程学院,该专业的IE工程定位,主要依托机械工程背景,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机械CAD/CAM、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进一步强调了该专业的工程特性。

目前,该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其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模拟现代制造的全过程,体现机械工程背景和IE的特点,并准备进一步完善相关实验的平台建设,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和实验平台,强化学生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并通过制造工程实验,增强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机械工程背景。通过各种综合实验,来提高学生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评价、创新的能力和素养;

其二,是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制定不同阶段的实验题目、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保证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形成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2~3]。

(2)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相结合;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一方面要求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在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设计

构建“面—点—面”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该体系中,综合考虑各个实践环节,体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以课程实验知识点为基本要素,以课程设计、学生科研等集成和衔接基本要素来构成专门技能,以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综合多种技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全面综合”的实践思想。由于IE专业必须要始终保持与社会企业需求相一致,因此,图1中所示的各项目标,是一个开放的闭环系统[4]。在这一系统中,如果培养目标或其子目标发生改变,或者教学与目标出现一定偏差,则应及时对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予以修正和调整[5]。

3.1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节间的联系

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强调将实践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认识到实习的涉及面广(学校IE专业目前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并且能够为后续的专业课及实践课奠定基础,因而在该模式中起到“面(综合)”的作用;由于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实验教学等,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因而起到“点(分散)”的作用;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基本上涵盖了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包括金工实习及实验教学),因而也起到“面”的作用。如图2所示。当然,该“面—点—面”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离不开其各组成环节的优化。

3.2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

开发涵盖图3所示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中,实践素材部分的内容,是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和学校所签订的实习基地(企业),采集典型企业生产素材,作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通过摄像机拍摄,采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的生产实践,用Premier编辑、制作成视频素材库,并根据素材内容细分为理论教学素材库以及实验教学素材库两类。理论教学素材用于课堂案例教学,理论讲解之后,播放视频案例材料,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实践环节的具体开展

4.1实验环节

根据IE学科的发展过程,进行总体规划。我们将IE实验划分为两大块,即基础IE实验和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其中基础IE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的全部实验(如动作分析、时间测定、方法研究)、生产管理的生产线平衡实验、人类工效学等实验。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基础工业工程”和“人因工程学”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项目,主要包括物流综合实验、可编程自动仓库实验、Flexsim、ERP和生产计划与控制仿真实验。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主要是采集、分析并优化销一体化企业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整体分解并实现优化组合,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综合系统仿真IE实验室,主要包括ERP系统、Flexsim物流模拟仿真系统以及与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等。

另外,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系统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巩固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对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企业生产能力,预测产品的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现有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实验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改进、编制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优化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成本核算等。

4.2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学校IE专业课程设计,通常采用集中的方式,由指导教师指定一组课题,内容主要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品质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等,分别针对工业工程4门主干专业课和毕业设计前的一次综合实训活动。

另外,学校该专业从大二年级开始,就在各个学期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以此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使学生从二年级就能开始认识工厂及其运作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先深入现场去观察和了解,要求学生能初步发现一些问题,然后请一些企业中的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工艺、品质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讲课。讲课结束后,还安排学生与专家就所发现和想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然后再到现场实习,要求学生发现一些比较有实质性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工程实际和工艺原则又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在课程设计的安排方面,开设“数据库原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等课程,使学生在机、电、IE专业得到全面训练,其中的生产流程设计,是将工艺和工业工程结合起来做。同时,还力求组织一些专业课程的专题项目训练,如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后期,开设专题项目(Project)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协作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3实习环节

实习教学资源,是为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包括金工实习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场所等。IE专业实习教学基础资源的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理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还要充分考虑工业工程和现代企业的一些实际应用情况,如应涵盖工作研究、作业测定、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线分析、装配作业仿真、库存管理、设备管理、零缺陷控制、设备监控等方面内容。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实习教学资源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学校金工实习安排,在校内实习工厂,要求学生对车、铣、刨、磨、铸造、钳工等工种进行实训,熟练掌握众多机器设备的操作,完成若干指定零部件的加工,最终以实习产品的形式,作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考察。

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和深入了解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主要实习内容包括:

(1)方案评价及优化;

(2)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3)质量管理;

(4)生产现场管理;

(5)制造瓶颈分析;

(6)生产线平衡设计。

毕业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接触生产实际、开阔视野以适应未来工作的一次极好机会。工业工程既具有工程属性,又具有管理特征,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不能完全照搬机械类或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模式,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利用有限的实习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和品质,IE所属的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向学生做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实习时不仅要了解加工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工厂(车间)布局、生产计划的编制,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情况,关键要运用IE知识和技术,从IE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IE知识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实习中尽可能介入厂方实际操作的实习内容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参观、听报告或走访的形式,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和管理方法,然后进行分析、讨论。

4.4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既是本科教学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品质。工业工程专业的选题上,应注重管理科学原理、方法的应用实践:

(1)课题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工业工程专业技术以基础IE的应用最普遍,其次是品质管理、生产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需求比例。因此,学校该专业在设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时,力求与此社会需求一致。

(2)避免理论探讨类的课题。由于本科生对本学科的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且完全缺乏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可能性极小,这类题目的最后结果,往往难以操作和控制。

(3)注重管理方法应用型的课题。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这类题目方向明确,内容具体,题目大小、深度容易控制。并且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理论应用过程的反思,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选择企业生产运营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领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用性或应用性,是选题的第一要求。

(4)与课题相结合的科研型课题。对于那些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同学,根据指导教师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技术改造等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紧密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与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操作系统》,编写了实验指导用书、习题、随堂考试及说明,并提供了系统演示的Demo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同学积极参与了该系统的测试和试运行工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也使学生学到了许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系统的操作技能。这一尝试,还将在学校工业工程专业其他实践环节中,得到延续和扩展。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6日

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理念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经营观念中,所以作为物流重要环节的采购活动的重要性也一直长期被企业所忽略。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采购的作用日趋突显,逐渐被企业管理者视作重要的利润源。实践证明,伴随着合理的采购行为的计划与实施,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单位——高等职业院校,加强采购管理相关课程的研究,对于提升学生采购计划、实施、组织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采购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化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入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完成能力训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将项目实施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法。《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采购计划、组织、实施、考核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物流采购助理等岗位的核心能力。将项目化教学方法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际采购项目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采购项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团队精神等重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学生清晰定位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采购与库存管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一般的装卸搬运工、物流业务员,也不是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员,而是既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与一定管理能力,又拥有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的物流基层管理人员。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采购与库存控制》的项目化教学的基础是在对采购相关工作岗位的充分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采购与库存控制的基础理论、采购组织和管理的技术与操作规程、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采购谈判和风险控制、采购过程管理等基本业务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商品或服务采购环境的能力、分析采购与库存关系的能力、采购计划与预算的运用与编制的能力、采购谈判技巧与风险控制的能力、实施招投标采购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彻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采购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用实际的采购管理项目作为对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采购项目来培养采购职业素养和相关的业务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到要完成的采购项目中进行。所选择和设计的采购项目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对采购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在实施项目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调研、校企合作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三、《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的项目化设计遵循“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教学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原则,优化课程设计结构,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本文根据采购业务基本流程,将课程分为4个项目、12个任务,,模拟企业采购业务流程,兼顾一般性采购与特殊采购形式,在采购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既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又不忽略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考核成绩方式如下所示:

(1)考核成绩由12个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小计得分(A)、期末理论考核得分(B)两部分构成;

(2)A=各工作任务得分×权重之和×70%;

(3)B=理论考核成绩×30%;

(4)总成绩=A+B。

具体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以每个项目(或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完成项目的质量、资料查阅情况、问题的解答、团队协作、表述能力、外语应用等。

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考核表,如表2、3、4、5所示。同时,教师和学生进行身份的转化,教师转为采购主管,学生转为采购员,每组的组长同学转为采购小组长,模拟企业真实场景。(表2、3、4、5)

四、《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使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在《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中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采购管理相关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实践证明,在《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应当逐步加以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

第8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2]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3]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

第9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巨大需求,使得国内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不断增多。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成为众多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工业工程本身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各高校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培养要求[1-4]。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就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立足企业基层工业工程人员的培养。近年来,我们不断遵循这一目标,不断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正探索一个新的综合实训教学内容,在部分学生中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够给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训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一个事件当中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等方法,分析各高校在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5-8]。课程实验主要为基础工业工程课内实验,包括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各高校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分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设计,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等,时间在1~3周不等。实习环节主要包括,工业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环节,不同高校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工业生产环节的工业设计。

课程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时少、内容单一,主要目的为加深对于理论理解和方式方法的简单认知;部分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未能开设部分实践内容,仅有理论教学部分,缺乏实践运用过程;课程设计方面,各课程设计相对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无法同时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型的科学实践,设计内容与理论内容缺少衔接纽带,缺乏有效的综合实践;实习环节由于目前各高校所处环境不同,能够接触到的校外企业差别较大,对于统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有限;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在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的冲击而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整体现对所学的总结和再认识。

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有必要在立足培养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目标下,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增加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过程。

2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能直接上岗工作,而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由原先的专业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无论是工业企业的基础工业工程工作还是工业工程师资格,不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更注重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与企业实际衔接起来,中国机械工程分会工业工程分会开展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新进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从业适应能力,强化这类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以此为指导,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理论和完成单项课程设计等环节之后加入综合实训环节,通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毕业生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提升学生上手工作的能力。

综合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开发综合实训环节更加有效地实现就业导向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内容上,就是建设好实训内容与岗位的密切联系,努力实现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综合实训环节是教学与时间最近距离衔接的桥梁。

3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模式的建立

综合实训环节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课程知识的协调统一、相关教师密切配合。对于这项工作必须做好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我校具体情况,确立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原则。重新整合校内实验实践条件,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实训环节,建立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10],如图1所示。

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包括:基础工业工程方面,人因工程学方面,生产计划方面,设施布置方面以及质量管理方面。按照我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综合实训环节开设在完成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布置与物流分析等课程结束后,把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放在实训环节之后进行学习。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在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实感受到质量的重要,自学相关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并运用到实训过程中。按照这种思路,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训教学大纲,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供保障。我们把实训环节分为5个阶段来实施,并且在综合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对自己的在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初步的认证。

(1)实训的前期准备阶段。对如何进行产品在流水线上的装配设计,学生在之前的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并未接触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个过程,完成整个实训过程,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所给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教师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对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提炼总结。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一直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系统的设计或优化,不允许采用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环节。这个要求,不仅全面检验了学生在4年中对学习工业工程,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真实案例。这些资料通过总结提炼作为很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组装设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建立对综合实训这个环节的整体认识,便于进行其后的工作。

(2)产品组装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分成8~15人的小组,集体讨论确定对一种产品,由于校内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产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尺寸大小合适,不能超过流水线传送尺寸;②结构上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③产品及其各个零部件足够牢靠,要能够满足多次拆装而不易损坏的要求;④具有可检测性,用以检测装配结果;⑤考虑实验的性质,产品价格要合适[11]。因此,我们选择小型阀门、继电开关、锁具等产品作为本环节的主要装配产品。选定产品后,学生要完成对产品的结构分析、零部件装配顺序的选择、工序工位的确定、流水线速度的选择、节拍的分析以及相应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3)流水线装配改善阶段。确定好产品装配设计以后,学生要把自己的设计落实在小型流水线上,分派小组人员工作,实现装配加工过程,检验组装设计。自主完成人员工作空间的确定,各工位工作人员的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内容,通过不断实践修改,形成最满意的该产品流水线装配设计,并确定各工位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时定额和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等内容。

(4)系统仿真阶段。本阶段,根据教师指定的工期和产量等约束条件,以修正的装配线设计相关参数为依据,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并完成对生产线的布置和生产计划安排,计算具体结果[12]。

(5)演示交流阶段。学生最后完成一个综合实训报告,对实训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总结实训过程的收获。以小组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评定小组方案的实用性和效率性。充分调动参与同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示交流中,各小组交流方案,分享成果。

经过这5个阶段,作为一个实践体系的延续,在学生完成整个综合实训环节之后,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和全国性的工业工程应用大赛,多渠道的拓展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4结语

通过综合实训教学锻炼,学生们学会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部分理论环节薄弱,就自觉自动地去学习,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实训锻炼,使学生有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实施实训教学中,所有的实训内容,实训课题都要求按照小组的形式开展,这就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经过实训锻炼,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

第10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及专业标准实施现状

教育部暂未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标准》,因此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上没有明确的政策性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上一般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与《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除了对专业设置的师资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外,对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仅进行笼统的表述。《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十个部分,规范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施。

二、专业设置标准研究

韩璐璐(2010)提出专业设置标准的制定要立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标准制定专业能力体系、以职业发展和创业为目标,开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操作和设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基本能力之后,又按专业内涵分解成三至四级指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等观点。万春芬(2011)在深入分析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原则及特色的基础上,提醒胡专业设置标准的开发要遵循社会调研组织专家研讨专业设置标准的设计修订标准专业审批的流程。邬晓晨等(2013)总结外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中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设置标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标准研究

金焕(2010)在分析行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主干科目主要技能训练项目训练及测评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要将训练与考核紧密结合。李虹(2010)认为物流管理课程标准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描述、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并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出建议。钟静等(2011)制定了包括运输组织与规划设计核心技能模块、仓配组织与规划设计核心技能模块等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赵丹等(2012)提出要从解读国家职业标准,界定中职培养目标,物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考核内容相衔接、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考虑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问题。杨跃辉(2012)在分析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琼州学院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谭狄溪等(2012)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定位方法应打破点目标而实施线目标,并提出去学科理论体系原则与无形有形化原则。王翠敏等(2013)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等方面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质量标准进行探讨。关堂春(2013)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包括课程定位、设立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学时分配等十个方面。廖毅芳等(2013)在分析香港特区物流行业内多个细分专业领域的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衔接需要政府打破政策性障碍,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课程标准重视关键能力和技能旳培养,切合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课程标准是集职业标准、质量评估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等观点。吴冰(2014)认为物流专业技能培养项目与物流职业标准内容对接、技能培养过程与物流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同时要加强引进和培养掌握物流职业标准技能的师资,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刘娜等(2014)从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等方面提出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四、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11年被立项为湖南省首批十个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以来,学院成立了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院开展以依托平台、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对接产业、瞄准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流程主线、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院士指导、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社、五位一体,虚实结合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优质共享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产学研培、辐射带动的产业服务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期望其建设成果为全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以示范。

五、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标准》的制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与《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其提供了依据;其他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为其提供借鉴;当前各校、各老师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测评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特色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其奠定基石。

第11篇

【关健词】教学;改革;角色扮演;应用

一、绪论

现在全国都在大力推进职教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响应号召,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过多的经验借鉴,做好职业教育对大多数老师来说算是一个大的挑战。然而路总是要靠摸索才能做出来的,现就针对《物流客户服务》这门专业课简单谈谈我是如何响应教育改革的。

二、课程地位

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作为学习现代物流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系统学习和了解有关物流客户服务的知识,提高对物流客户服务的认识,掌握物流客户服务流程,将物流服务与客户服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安排顺序,所有知识点都侧重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将书上的知识点掌握后,就根据书本的内容讲解一下书上的相关案例,或者将书本案例延伸一下,但不管怎么样就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书本知识,案例讲解完一门专业课也就基本上结束了,后面的就是学生自己复习准备老师自己命题的考试检测,全部是考书本的死知识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书上有的内容,老师照本宣读,学生一点兴趣没有,讲台上老师讲得毫无兴致,讲台下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四、课程改革探索

经过总结摸索,认为课程改革应该以职业活动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目标,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该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一) 对于第一章的物流客户服务概论,让学生自己预习教材,比较区分客户服务与物流客户服务。接着让学生自己分组参与实际演练――生活中经历的客户服务,教师对之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好的地方,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二)对于第二章的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先让学生预习找出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并且分组讨论,看那组同学找的比较正确,接着让学生分组对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实战演练,以班级作为一个物流公司,分组分别担任运输部门、仓储部门、流通加工部门及配送部门,先让他们根据书本的知识点进行演练,后老师对之进行指点总结,最后再让学生们再次进行演练,从而在不断的演练中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更懂了如何实际操作。

(三)对于第三章的物流客户管理,让学生自己找出物流客户管理的内容,找到如何收集客户服务信息及如何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的方法。再让他们对本章的重点客户分类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在理论知识基本上清楚的情况下,继续分组实践演练,一组同学做物流公司,一组同学做客户,还留组同学当智囊,随时为前两组同学出谋划策并兼职当裁判。通过演练,不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使知识得到了应用。

(四)对于第四章电子商务中的物流客户服务,先让学生分组举出身边的网购商城,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比较各个网购商城的利弊,最后老师对各组进行打分,并告知一些如何建立网页的课外补充知识,并下达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分组合作建立一个自己的网页,最后大家共享成果。

(五)对于第五章物流客户投诉处理,先让学生分组,列举身边遇到的不满服务,并阐述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接着让他们换位思考,若他们是客户服务人员,应该如何来为顾客服务,并使客户满意?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学书本知识,找出本章的重点,并说明为何选择该知识点为重点,最后教师对此做出总结归纳,重点是掌握处理客户投诉的原则、步骤以及技巧。掌握好了理论知识,就进行实践演练,以班级为物流公司,划分为客户服务部门与公司领导层,老师担任客户,老师对该物流的公司的服务非常不满意,想方设法对之客户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刁难,客户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想办法使客户满意,公司领导层也为客服部门出谋划策,并出面协调客户。

(六) 对于第六章的物流客户满意度,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及如何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重点是开拓与巩固物流客户的方法。接着对之进行实践演练,一组同学做物流公司,一组同学做各种不同的客户,让物流公司的同学去为公司开拓新客户,并对新客户进行巩固,使之成为回头客并为之带来新的客户。

(七) 将第七章跟第八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先自己预习,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后结合第七章的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分小组练习接打倾听电话的技巧。老师结合第八章的知识点补充一点个人形象的知识点,比如如何化妆如何培养自身的气质等,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八) 最后将全书进行整体复习,让学生自己勾画书本知识的重难点,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将书本知识实践为现实操作,从而不仅再次将书本理论知识理成一条线,同时可以使学生利用假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这样不仅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喜欢上课。

(二)面对考试复习,学生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复习了,而不再是老师画重点,学生就死记硬背,再不就是为作弊忙碌。

(三)老师在轻松氛围中教授了学生知识,感受到了付出后丰收的喜悦;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六、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还应提升综合素质,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应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结合,与工作岗位结合。

参考文献:

[1]郑斌主编.物流客户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010重印)

[2]刘志学主编. 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杨霞《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金融;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物流金融业务是近10年来起步并迅速发展的物流服务项目。近年来更是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物流金融是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效结合,搭建了一个“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与“物流公司”三赢的业务合作平台,这种良好的“多赢”态势,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规避了金融机构大风险问题,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的背景

物流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据抽样统计,我国国内3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配套的专业课程共有286门,其中,供应链管理有24所高校开设,国际物流学21所高校开设,物流运输管理20所高校开设,物流学1所高校开设,还有物流管理11所院校开设。据调查显示:虽课程开设覆盖面广,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内容相对较重复。同时,调查也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院校开设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方面物流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种需求之间的差距将会制约物流金融的持续纵深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十分必要。

二、校企合作构建“物流金融”课程的思路

1.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开发目标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物流金融业务专业知识,能够在物流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位从事物流、金融、财务管理等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物流金融实务问题,适应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要做到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职业要求高度契合。

(1)金融物流相关岗位调研

本课题组对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将相关职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各级又细分不同的岗位。

本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对我国物流金融企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搭建物流金融课程架构,设计出《物流金融》的核心课程,进而探索和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适应物流金融行业的教学模式,为国内外物流金融行业培养适应行业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校企合作,设计“兴趣激发D知识学习D实践设计”三个、五个模块。共计24课时,课程内容涉及物流、金融、法律等知识,所以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为学生日后转岗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依据课程学习内容的任务总量以及在各门课程中的内容难易设计三个教学阶段的衔接及五个课程模块。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1.教学方法设计

《物流金融》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采用“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着重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采用“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组织和安排中。

讲授校企合作相关教学内容,不可缺少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支撑。理论教学中,改变单纯需要老师教授的形式,改为采取互动式教学形式,即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的教学新形式。通过问题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结合成小组形式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和行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2.教学方法实施

(1)企业实践进课堂――聘请企业员工进课堂讲学

学校聘请企业直接负责物流金融业务的中高层管理者授课,将会使学生对金融物流行业发展与业务运营有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了解物流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校企沟通针对学生急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授课内容,企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讲授内容。企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商定出一个不同的核心问题,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教师的教学之中,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专业感知教育――学生进企业观摩

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解除学生对专业的疑惑。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组建观摩团队,学生参观之前对相关问题和疑惑进行充分的研究提炼,带着问题去企业参观实习,以便在观摩时抓住主题;另外,教师将学生所提炼的问题列表事先提交给观摩企业相关人员,以便企业讲解人员能够将问题解答融入于企业观摩讲解过程中。授课教师与企业良好沟通及高效配合专业感知教育收效的关键。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的方式进行。根据物流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制定企业工作岗位考核制度,侧重于过程考核,密切联系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教师通过学生在校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次数和质量、考试成绩等级等给与综合考评。灵活制定学生平时成绩,可以采用小组整体成绩评定,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由学生互评决定其浮动额,建议上下浮动10%-15%。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考核评价将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物流金融》可以作为国家高校物流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或者是选修课作为探索。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学生在相应工作岗位上缺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高校毕业生形成更好的适应物流新兴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只有教育与社会工作需求相契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寿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企业仓储融资监管模式风险探讨北京市“物流企业创新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2013,10.

[2]付旭东.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中国储运,201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