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08:1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园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题】Unit6Atthezoo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形容词tall,short,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
【教具准备】
1、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
2、配套的教学课件。
3、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动物园的大挂图。
5、教师和孩子们准备的毛绒玩具。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说一说,演一演A部分Let’sdo的歌谣。
2、lookandsay
教师用手势做出big,small,long,tall等样子,让孩子猜一猜,说一说。
3、chooseandsay
教师将毛绒玩具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孩子当前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给同学们,运用上学过的句子:“Ihavea….Ithaslong/…nose/….”。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投影一幅动物园的大挂图(自制,包括许多动物),让孩子结合图说一说。
Whatcanyousee?用自己学过的形容词描述一下上面的动物。引导孩子用成对的词描述看到的动物,引出新词。
2、通过描述图中的动物,引出单词tallshort,教师指着图中的长颈鹿和鹿,介绍这个单词。通过动作比划tallshort两个词,引导孩子理解。
3、引导孩子们和老师、同学比一比身高运用上这两个单词。
4、出示课件,让孩子观看课件(关掉声音),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课件配音。
5、播放课件,孩子看课件理解含义。
6、孩子分角色跟读。操练新句型(教师注意shorttall这两个单词的读音示范)。
7、小组表演、各小组展示。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运用手中的毛绒玩具,先描述一下。(仿照A部分Let’stall的对话)然后再两个同学比较一下自己手中的玩具,运用tall、short进行描述。
教师投影出示多幅孩子的家庭照片,让孩子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运用tall,short两个单词进行描述自己的家人。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Let’spractice
作该部分的交流活动,让孩子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运用学过的句子,把他们介绍给同学和老师。
2、参观“动物园”
学生把带来的动物玩具摆在桌子上,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教师先和个别英语较好的学生用所学的句型示范“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两三个人一组参观、评论动物。
1 、引导幼儿结合背景图和已有生活经验拼出一幅有情节的画面,并能用一段完整连贯的语句将画面的主要内容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丰富词汇“美丽、静静的、可爱的、五颜六色”及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式。
2 、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或小组中讲述。
3 、学习评价他人的讲述。
4 、认识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 重点 ] 认识小动物的家。
[ 难点 ] 完整连贯地讲述
[ 设计思路 ]
幼儿以前已认识了不少的小动物,了解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但这些知识都是零碎的。幼儿的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连贯性,为了对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幼儿动手拼图并把拼图内容讲述出来,使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激起幼儿动口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并可以使幼儿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 活动准备 ]
1 、录音机、磁带、 VCD 机、电视机,大背景图 2 张、小背景图 12 张,立体动物图片若干。
2 、播放动物科教片,观察小动物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 活动过程 ]
1 、开始部分:
出示大背景图和小背景图,上面有小河、森林、房子、花草树木等场景,教师引导幼儿有条理地观察,并说:“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些小动物,教师一放音乐,它们就纷纷回家了。小朋友跟着音乐想象,把这些小动物找出来放在背景图上。”
教师播放音乐,乐曲中有轻快活泼的乐段,也有恐怖可怕、平稳舒缓的乐段,幼儿每二人一组,根据想象将小动物放在自己面前的小背景图上。
教师提问:这些小动物园的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它们的邻居是谁?请小朋友自己先讲讲。
2 、中间部分:
( 1 )幼儿分组讲述:
幼儿自由地讲述自己摆放的“小动物的家”,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围绕着“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邻居是谁?”等话题完整连贯地讲述。
( 2 )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根据幼儿自由讲述的情况,有重点地示范讲述“小动物的家”。
A 、注意讲述的顺序。从背景图的上方开始讲,逐渐过渡到图的中间,最后讲图的下方。
B 、讲述时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如“有的动物生活在池塘里,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里,还有的生活在大树上。”又如“小兔子住在美丽的小河边,那儿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兔子的邻居小鹦鹉住在高高的大树上,它每天都要准时将小兔子叫醒。”
( 3 )集中倾听:
A 、幼儿再次摆放动物并自由讲述,教师提醒幼儿运用新学的讲述经验。
B 、每组请一名幼儿到集体前面讲述,并评议他们讲得出色的地方,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 4 )巩固和再实践:
每组两名幼儿相互讲述,或两名幼儿合作讲述“小动物的家”。教师提醒幼儿讲述时运用想象力,讲述的内容与众不同,词汇更加丰富,句子更完整连贯。
3 、结束部分:教师评议幼儿的活动情况,对有进步的幼儿给予表扬。
[关键词] 多种角度 范例 素质 美术教学
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和课改实践之际,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美术教师必须研究现代心理学,认识到小学生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美术》课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笔者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大胆设想了一个训练模式,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模式,才能使美术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同一对象,多种角度”,即对同一样事物要启发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从多个方面去表现的训练方法是由理解向运用转化的关键,是发展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同一角度不同对象的训练方法也基于以上同样的道理。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如下教学训练过程:
1 范例指导
要让学生掌握某种绘画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绘画水平,在《美术》课本中确定适宜训练的画图,让学生通过对特定画面的观察产生一种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画面的认识,固然全面观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理解画面的重要部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全面观察入手,把对画面重要部位的认识和理解有机地结合起米。例如:引导学生画熊猫,在黑板上画上熊猫,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想一想,熊猫的形态怎样,再让学生与动物园的熊猫做比较,让他们想一想,它们有共同点吗?它们的动作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在哪里?让学生对熊猫从具体到抽象全面进行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白熊猫的特征,对熊猫有初步的了解。但这样的观察还不深入,教师随后让在不同位置的学生重点说出熊猫的头是怎样的,耳朵、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通过视觉观察、讨论,得出一个较统一的结论:熊猫的头是圆的,耳朵是半圆的,身体是扁圆的。让学生把原本复杂的熊猫分成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画的时候把他们组合起来就方便多了。
2 触类旁通
范例指引是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绘画技巧,形成绘画能力。引导学生从范例指引的学习中发现某个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关于绘画技巧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技巧,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般认为,学生对全面观察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越抽象,越能产生对事物形象的积极的迁移,实现形象类推。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案:
师:上次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熊猫,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谁能讲讲熊猫可爱的样子:
(学生可自由讲述熊猫的基本特征)
(接着教师用贴绒演示熊猫的动作变化)
师:你们平时看到哪些小动物有这样的动作变化呢?
生:猫。
(教师让学生沉醉在对家猫的想象空间中,然后教师边讲边按画法步骤在黑板上重新演示画出熊猫,画完后让学生边对家猫进行空间想象,边开始按熊猫画法步骤进行绘画)
教师小结:你们画了熊猫,再把图样拿回家去,对着家猫进行观察,然后想象动物园里的熊猫是怎样的?两相比较,两相对照地进行修改,把它们觉得有相似点的地方画出来,把它们的不同点区别开。绘画能力强的学生画完熊猫后,会希望再画一只“家猫”的画。
3 及时迁移
发现某种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某种事物的绘画能力。要掌握这种能力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训练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课题类化。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如教师问:“兔子白色的皱毛和什么动物相似?请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绒毛,请反复训练这种绒毛的画法。”教师再问:“狗的眼睛和什么动物的眼睛相似?请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请反复训练这种眼晴的画法。”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一种物体各个侧面的组成规律来组织整个画面,实现整幅画的平面构图或立体构图。例如,教师问:“一个茶杯放在桌面上,从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侧面、右侧面、不同角度的形体上的印象是怎样?请你在脑子里把茶杯过过‘电影’(意为让学生的脑子里出现平时端茶杯的情景)。然后请你把脑子里的茶杯和现实中的茶杯融为一体后,画在纸上。”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应用已有的绘画技能进行概括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出示贴绒教具小白兔,启发学生动脑筋,从“小兔运萝卜”的题目中空间想象成一个故事,然后创造性画出一组连环画。
4 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有两种意义,一是对具有不同绘画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更能促进绘画好的学生,激励绘画差的学生。二是对难度浅或深的图画提出不同要求,然后分别评价不同的教学程序,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画面的表象及内涵,使整个训练程序处于一个动态循序之中。
5 小结
笔者设计并尝试了以上的教学训练模式是基于对下面一些理论的认识:
实现迁移受两个条件制约:一是学习客体中的共同要素,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一只茶杯,它是什么样子的已成为客观事实,不能去随意改变它,绘画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征,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否则走样了,就不像杯子了。二是学习者的概括类化能力,即强调从教师的范例指引中概括一般的绘画技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画书本、镜框、乒乓球桌等带直线的物体不能用尺子,而要培养用眼瞄、用笔测、用手描画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训练在头脑中形成规律,如形成画圆形的规律,画方形的规律,画扁圆的规律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绘画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在头脑中储存时,并不发挥作用,只有当这些知识在面临一定的情境时才被及时地检索、调动、使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如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自然形成一些绘画知识,他们会画直线、曲线,会按自己设想叠方块、叠罗汉,这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集合起来,画苹果,画书架,就能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总之,可以通过范例指引――触类旁通――及时牵引――分类评价的模式达到训练效果。而这一过程充分运用了实现迁移受两个条件制约以及检索调动使用集中的理论,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
参考文献: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1.把握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第三,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2.上好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这种游戏的方法,很生动、形象,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当补充介绍顺德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26万辆摩托车,5万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
第三,重视数字的作用。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列举: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顺德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平时在学校里,要做的和要想的事情太多,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和休息日也很少属于自己,睡眠严重不足,体力透支啊!
终于可以“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寒假,让我们从学校里的繁杂琐碎的事暂时解脱出来,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吧!美美地睡够八小时,不受铃声打扰。暂时放下课堂、放下学生,假期里把休养生息作为一件大事来做:把觉睡足,没事就睡到自然醒!
计划2:陪伴家人,享受温情
可以说,每一个优秀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家庭。没有家人的一贯支持和默默的付出,就没有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寒假里,老师们要全心全意地回归家庭,在父母身边多尽一份孝心,多陪陪爱人与孩子,这点特别重要,很多老师的时间都被自己的学生占据了,很少有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假期里一定好好弥补一下平日角色的缺失。做一个合格的好父亲,好母亲!
计划3:带着孩子敞开了玩
你跟你家宝贝说了多少次去动物园,都食言了。你说了多少次去科技馆,你说了多少次去海底世界,你说了多少次和他在一起,在一起,这下你可真要兑现你的诺言了。带着你家宝贝做好旅游计划,说走就走,什么天南海北、国内国外都在足下。
计划4:锻炼身体这事儿必须得进计划表了
多年的教师生涯,你也年纪不轻了。无论如何,你的身体都将走下坡路,各种病也都循迹而来了,趁着假期,好好调理调理吧。公园就在你家旁边,平时没看你去过几次。锻炼吧,这事必须列入计划。
计划5:走亲访友
中国人最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你平时没时间走动,假期总要去看望看望老师和朋友,一起坐坐,交流交流近况吧。平时你没时间逛商店,这下好了,你那一群闺蜜好久没约了吧,快点儿集结号啊。
计划6:阅读与充电
平时你用了那么多经费,买了那么多书,结果书都布满了灰尘,你总要翻翻吧。扪心自问,你看了几本?为人师表,最怕的还是脑袋空空。
计划7:把错过的影视剧都补回来
读书之外,那些错过的影视剧也还是有必要补回来的。没看过时新的影视剧,你还好意思和学生打成一片?何况你平时没时间带孩子去影院使他错过了很多孩子间共同的谈资,你不得补回来啊。
计划8:更换硬件与备课
是时候检查一下那个为你服务了很久的笔记本,是不是该退伍了?硬件太差,开机都卡,还怎么好意思用它做多媒体?下学期是新课,你不备课是会误人子弟的啊。多查查资料,多写写教案,新的学期,做个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魅力教师吧!
计划9:处理杂事
当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很多很在意但不紧急的事情可能就没法去处理了,比如集中处理家庭琐事,带家人和自己做全面身体检查,甚至治疗等。可能老师们自己的备忘录里已经储藏了很多类似的待办事项了吧,快,趁假期,赶紧去处理一下吧!
计划10:享受生活,让爱好充盈每一天
秋天,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下,孩子们去了“杭州野生动物园”秋游,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动物。回来后孩子们议论着自己秋游过程中的见闻,滔滔不绝地相互讲述着自己所知道的小动物。本着孩子对于动物熟悉和好奇,为了不打消他们的这一份热情,如何让幼儿真正地了解动物,走近动物世界?考虑到小班孩子对动物的认知水平比较浅显,他们对动物的外形特征、皮毛颜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我们预设了“动物嘉年华”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找找、讲讲中来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动物,重点选择了容易亲近的小猫、小兔、小鱼、小乌龟这四种动物作为幼儿感知认识、体验和探究的对象,从而激发幼儿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把主题置于一定的游戏背景中,产生一定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在游戏中自主地学习,发现一定的秘密,提升相关的经验,使小班主题活动开展更趋生活化、游戏化。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看看、猜猜、比比、玩玩、摸摸、说说、学学、画画等的探索活动,使原有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整合与提升,获得了满足。借助“动物嘉年华”这一主题活动,带领幼儿一起探索动物的生活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感知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喜欢小动物,学习观察接近小动物的基本常识和简单方法,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学习饲养小动物,积极参与小动物的探索活动,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感知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感受动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4.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小动物的感受,喜欢扮演各种小动物进行表演。
5.能大胆描述对小动物的认识和感受,通过亲子收集资料,乐意与同伴分享小动物的经验和看法。
6.安静倾听同伴讲述有关小动物的趣闻,愿意与同伴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
三、可供选择的主题活动
四、主题网络图
五、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幼儿园资源
1.活动区设置。
(1)益智区
a.投放各种动物图片,鼓励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小动物的名字。
b.投放七巧板,引导幼儿发挥想像力,通过各种形式的七巧板拼接,创造出小动物的形象。其中,孩子们对小鱼形象最为喜欢。
c.收集生活废品,进行创意想像,鼓励幼儿利用生活物品大胆制作小动物。
(2)科学区
a.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带兔子、乌龟和小鱼等小动物放置在科学饲养区,让幼儿在饲养、观察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掌握这些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b.投入纸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跟老师同伴一起分享交流。
(3)糖果屋加工区
a.提供塑料棒、小吸管、超轻彩泥、树枝、泡沫球、茶叶棒等,让幼儿尝试制作“动物棒棒糖”。
(4)美工区
a.提供颜料、画笔、棉签、卡纸,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动物涂鸦动物。
b.提供记号笔、宣纸、墨水,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水墨画动物。
c.收集彩纸纸条,供幼儿进行撕贴画。
d.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引导幼儿塑造小鱼、小兔等小动物。
(5)表演区
a.提供小动物服饰、故事音频,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情景剧表演。
2.墙饰。
(1)主题墙
本次主题一共四个大模块,分别是以小白兔、小猫咪、鱼、乌龟为形象区分的四大模块,材料源于教室随处可见的废旧用品,从视觉效果上看,为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板块中不仅有孩子的作品呈现,还有活动掠影以及观察记录,为幼儿的学习提供直观、方便的素材,同时也展示幼儿的探究学习痕迹。
(2)展示区
将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动物形象展示出来,供幼儿和家长欣赏。
(二)家庭教育资源
1.请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制作纸板海底动物,带来幼儿园供大家开展钓鱼游戏,增强孩子对海底动物的认识和喜爱,丰富知识量。
2.请家长在家带孩子观察常见小动物,知道其名字;也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在班级QQ群与班上小朋友分享,并将记忆深刻的照片带到幼儿园做成摄影展,供孩子们介绍欣赏,拓宽认知。
六、精选活动教案、实录和照片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小动物(科学)
活动目标:
1.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动物玩具。
2.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亲近小动物、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玩具、照片等,在班级创设自然角,饲养乌龟、金鱼、小白兔等小动物。
2.请有饲养经验的饲养员或家长来园向幼儿介绍饲养小动物的经验。
活动指导:
一、以组织“动物联欢会”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幼儿:“我最喜欢小鸟,因为它会飞”“我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它有长长的耳朵”“我最喜欢小花猫,因为它会抓老鼠”“我喜欢小狗,因为她会看家”……
二、老师请出小动物或拿动物图片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有关动物的基本特征
老师:“大家看看图片上有什么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幼儿:“燕子的尾巴像剪刀”“乌龟的背上有硬硬的壳,像一座房子”“螃蟹有八条腿,是横着走路的”“刺猬浑身上下都长满了刺”……
三、请饲养员介绍饲养小动物的简单常识,让幼儿了解饲养小动物的基本方法
老师:“刚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知道该怎么样照顾小动物吗?我们请饲养员叔叔给我们介绍一下。”
饲养员叔叔:“小白兔怕水,给它喂食时,注意不能让它沾到水;小金鱼的胃口很小,不能一下子喂很多的饲料,不然小金鱼就会撑破肚子;小乌龟冬天的时候会冬眠,只要两三天喂一次,把肉剁成小块,它最喜欢了……”
幼儿:“原来饲养小动物还有这么多的学问,老师,让我试试看,我也想照顾小动物!”
四、提供条件,让幼儿与小鸡、小兔、小乌龟、小鱼等小动物接触,鼓励幼儿与小动物玩耍,给小动物取名,培养幼儿亲近小动物,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名称: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语言)
活动目标:
1.能集中注意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
2.体验故事主人公失去小猫和得到小猫的心情,产生喜欢小猫的情感。
活动重点: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
活动难点:
能集中注意倾听故事,体验主人公失去小猫和得到小猫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18号,磁带及录音机。
2.《小朋友的书・亲亲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提问:你喜欢小猫吗?你喜欢什么样的小猫?你家有小猫吗?
2.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卡罗尔,她非常想要一只小猫,那么,她后来有没有得到小猫呢?我们来听个故事。
二、教师讲故事
提问: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挂图,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开至“什么样的都有。”
提问:第一只猫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
第二只猫是什么样子的?
叔叔是怎么样送猫的?
2.教师讲述故事从“打这以后”至结束。
这些小猫在卡罗尔家里干什么?
为什么要把这些猫送走?
送走猫的时候,卡罗尔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最后卡罗尔还有猫吗?它是谁?它为什么没被送走?
卡罗尔看到伯洛时是怎么样的?伯洛呢?
你喜欢伯洛吗?
四、幼儿阅读
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亲亲小动物》。引导幼儿看看画面上有几只可爱的猫,说说它们长得什么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根据《小朋友的书・亲亲小动物》上的图画讲述故事。
活动名称:小猫学本领(健康)
活动目标:
1.幼儿掌握走、跑、跳、爬、平衡等动作技能。
2.幼儿能大胆创编动作,发展创造想象能力。
3.幼儿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并形成活泼开朗、勇敢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小鱼、塑料小篮。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扮演小猫,做热身操
1.幼儿听音乐做小猫走路进场。
2.小猫醒来了,小猫来做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
二、提供各种器械,引导幼儿探索多种玩法,体验游戏的乐趣
1.小猫练本领:
(1)师:小猫已经长大了,该练习更多的本领了。妈妈看谁最勇敢,想得方法多,掌握得本领多。
(2)小猫自由地选择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等器械练本领。
(3)小猫互相观摩同伴的玩法,并选择有创意的动作练习:走、跑、跳、爬、平衡等动作技能。
2.游戏:小猫钓鱼。
(1)玩法:小猫勇敢地过草地(垫子)、走过独木桥(平衡木)、钻过山洞(弓形门)、跳过山沟,到河边钓到一条鱼又拿回起点的篮子装好,重新出发。
(2)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自创各种走、跑、钻、爬、过桥等动作,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三、听音乐做歌表演《走路轻轻》
活动名称:龟兔赛跑(体育)
活动目标:
1.幼儿练习跳跃和手脚着地爬的动作,提高四肢力量。
2.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比赛的跑道和环境。
2.活动前学习《龟兔赛跑》的故事内容。
3.奖品:五角星。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乌龟”,学做模仿操
师:乌龟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像妈妈这样趴着,我们一起锻炼身体吧!
二、基本部分
1.自由爬行:小乌龟分散练习手脚着地爬。
师:乌龟赛跑中,小兔子比赛输了很不服气,他还要和我们乌龟进行比赛。宝宝们,我们现在来练练本领。我们怎样才能爬得快了?
教师观察幼儿的爬,帮助幼儿掌握手脚着地爬的动作要领。
2.游戏:龟兔赛跑。
幼儿分组扮演角色进行比赛。
规则:每组中的参赛赢者可为本组赢得一个五角星。比赛结束后看哪组的五角星多,那组就获胜。
互换角色进行比赛。
三、游戏:我像谁?
玩法:幼儿模仿动物的样子,请老师或同伴猜他扮演哪种动物。
七、主题活动反思
(一)主题内容具有生活性
动物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事物,也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本主题内容的确定,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活动,推进主题活动的延伸与拓展,丰富和拓宽幼儿的新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
(二)活动过程突显主体性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好奇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前提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幼儿的好奇心是基于对事物认知的兴趣,此时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尊重幼儿的选择和质疑,为幼儿提供自主观察,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条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有关主题活动的经验,帮助幼儿在充分展现个体潜能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会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游戏识字教学,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游戏识字法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有助于学生学习生字。
一、“游戏识字法”的定义
游戏识字法是适应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具成功要素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潜能发挥的肥沃土壤。游戏识字法是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促使学生自发性地产生积极的、愉悦的和浓厚兴趣的状态,为实现“识字教学”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采用的识字活动方式。其目的是把游戏与识字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合理转化,使施教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识字的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厌烦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二、游戏识字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游戏识字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游戏是每一个学生自愿参与而又乐此不疲的活动,是学生兴趣所在,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和最好的老师。课堂的动动玩玩说说恰恰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生活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听课时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只有深钻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精心组织、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二)“游戏识字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在对“游戏识字法”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实践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识字教学的备课设计时,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思考有了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低年级语文的识字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识字法”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教学环境,提炼了“游戏导入――集体模仿――强化巩固――拓展应用”识字教学的四环节,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随之也提高了。通过小学“游戏识字法”的实践初探,也提高了我的教研能力。这一种能力体现在我理清了“苦学、勤学与乐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刻苦精神,激发学生乐于勤学、乐于苦学的内驱力,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欢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游戏识字法”的方法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将这些儿童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下面具体阐述几种方法:
(一)制作生字卡片
教师如何为低年级的学生布置既轻松又有创意的识字作业呢?生字卡片制作是一个非常好办法,它可以一层一层地提高识字要求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编排画面的过程不正是一个自主识字的创造过程吗?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而走近语文,走进汉字,逐步学会感性地欣赏汉字的美,他们对语文的爱也由此与日俱增。
(二)画文展示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简洁、生动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跳、扔、举、拍、扫、洗、端”等词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三)猜谜语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有目的地掺入“玩”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猜谜语就是针对学生喜欢玩的特点而展开的一种游戏识字方法。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形式为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或儿歌,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在云上走――会;两人土上坐――坐;上边两口,下边两口,看看中间,还有个狗――器等等。类似的简单字谜还可以叫学生自己动脑筋编,再叫大家猜猜。这样既增加了识字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找朋友
低年级处于“扶床学步阶段”,识字任务相当繁重。虽有拼音帮助识字,但识字量在不断加大,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所以我们必须讲究方法,让识字更有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和方法,研究汉字演变历史,并精心设计教案。把新的生字和已经掌握的熟字混合在一起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随意组合词语,比比哪一组学生组合的词语最多、最好。
(五)情景表演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让爸爸妈妈带着出去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许多课堂中没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展示自己的心理特点,把生活中的所见引入课堂。具体方法为按生字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学生在玩中识字。如出示“狗”旁的字在黑板上,同学们玩逛动物园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动物名称、一起讲讲动物的小故事并表演,比比哪组认得好,讲得好和演得好。
结语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容器,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10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鲁宗干.中小学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一、提倡民主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于受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学术民主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它不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交流,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敞开思想,民主讨论,共同切磋,这就构成了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开启学生创造的门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人的很多发明与创造就来源于它,据说天然动物园的创建就始于一位数学家的“逆向思维法”。人们看到关在动物同里的动物失去了其固有的天性,于是很想看一看身处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可是安全又成了问题。于是一位数学家建议说:为什么不把人“关”起来?一个多好的主意。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们都可以被“关”在汽车里欣赏神奇的动物世界。逆向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计互逆式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逐步增强逆向思维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就可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若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解题,则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3.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养成。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逆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则要求学生必须回过头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证出一道几何题后.则要求学生把原题的结论改为已知,把原来的一个已知改为结论加以证明。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多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因此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创设如下题型让学生思考。
1.一问多答。在教学中,对于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如学了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对对顶角这一概念进行描述,会有如下答案:两条直线相交,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两个角具有公共的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题多问。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命题变更。对一命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变化命题的条件看对结论有何影响;看变化命题的结论时条件需作何更改,这就是对命题变式的研究。这一研究可大大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多进行探索创新的尝试。数学探索性问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探索新问题,设计新问题。
一、课前:智慧预设,酝酿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以演绎课堂的无限精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今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抛弃“预设”。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与“生成潜能”的人,所以总会有“预设中的生成”。课前的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清晰理性的设想和把握,是对课堂可能出现状况的预见和分析,而非束缚教师的绳索,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面对鲜活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让智慧预设和酝酿生成在课堂上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二、课堂:善于发现,收获生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由于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和错误。在我们的课堂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1.营造氛围,平等对话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构建生成性课堂的前提。而在动态生成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调控者、价值观的引领者和动态生成的积极推动者。教学的过程是多种方式的互动,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间的互动,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入和开放,实现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反思和自主成长。
如本人在执教小学英语PEP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B Let’s learn一课时是这么做的:先在新知呈现前用PPT展现一幅美丽的野生动物园的背景图片后,让学生们想象有哪些小动物并且它们正在干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S1:There is a rabbit,it is jumping.S2:There is a bird,it is flying ...利用学生们的生成,我把它们编成了一个简单的chant:Jumping,jumping,the rabbit is jumping. Leaping, leaping, the kangaroo is leaping. Flying, flying, the bird is flying. Running,running, the horse is running. 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巩固了上几节课学过的几个加ing形式的动词。在新课呈现的环节中,以不同形式出示各种动物形象:大树下打呼噜的狮子、正在爬树的考拉们、在树上荡秋千的猴子们等等。最后给出一个模板与很多动物图片,让他们根据初学知识自行编排对话。有了前面的课堂“热身”,学生们很轻松地编了不同版本的对话,整节课既轻松又活跃。
2.活用尴尬,绝处逢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成为尴尬。如何活用尴尬,绝处逢生是构建生成性课堂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巧妙地把它们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使之服务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当干扰课堂的“节外生枝”变身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时,也就摆脱了课堂遇阻的尴尬,绝处逢生。
在PEP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A Let’s talk时,就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那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使用句型:Are you helpful at home?Sure. What can you do?I can...进行对话。正当这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忽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轻轻的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坐在角落里的有名的班级小捣蛋。他把围巾包在头上,半弓着腿在慢慢地来回踱步,嘴里还念念有词。一开始,我试着用目光去提醒他,但是他不领情。过了一会儿,他变了一个造型,把围巾披在肩上,摆了个pose。顿时,全班的同学都受他影响,整个教室马上嘈杂起来,眼看整节英语课就要被破坏了。这时,我微笑地说道:“×× is so funny, yes or no?” “Yes!”全班同学齐声应道。教师接着说:“He can act like a model.”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显然,孩子们都很好奇,当我摆了一下造型,解释了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接着说:“×× is very helpful! He can act like a model, what can you do?”孩子们纷纷用上节课刚刚学过的短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说“I can sweep the floor.”有的说“I can cook meals...”这节英语课又恢复到教师原来所期望的那种“和谐气氛”,甚至比料想的更好、更加活跃。
3.巧借发现,顺势生成
灵活把握课堂的实际生成并顺势延伸,拓展教学的生成空间是构建成功课堂的基础。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不是对课前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不一定要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甚至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引导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案备得过死,使课堂行为完全模式化。
如在教授PEP六上Unit 6 Part B Let’s talk时,为了拓展文本对话,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小树,让学生来描述How to plant a tree?一位学生很自然地把刚学过的知识搬出来了:“First, put the seed in the soil.”教师也进行了板书。这时,一位男生大声说:“不对,不对,应该是先种下little tree,哪有先种seed的?” 日常的生活经验使该学生跳出定向思维,这就是一次瞬间的生成。教师及时抓住了这次生成,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了拓展文本的对话,S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S2: I’m going to plant trees.S1:How do you do that?S2:It’s easy. First,put the little tree in the soil. S1: What should you do then?S2: Water it.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a big tree.S2的最后一句出乎了我的意料,于是教师用疑问的语气问S2:In several days, can you see a big tree?Really?底下的学生马上有了反应。S3举手了:In several years , you can see a big tree.我随即进行了表扬。瞬间,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S4: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a bigger tree.S5: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many leaves...这一系列的动态生成都是瞬间而成,是由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创新共同完成的,闪现了师生间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效提高了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三、课后:反思学习,促进生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1. 前言
英语课程改革在逐步的深入,为了提高初中英语的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就需要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到英语课程质量的提高。比如新教材有着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就需要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 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介绍
一是对教学情景科学创设,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过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主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而情景教学模式则是完全不同的,它利用情景设计或者模拟来将教材中涉及的问题紧密的联系到现实的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文化背景,这样就可以本土化那些陌生的西方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同时,为了对所学内容进行熟练把握,还需要将自我意识放置到西方文化背景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时,需要保证符合于英语表达习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教学进程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必拘泥于教材,对教学顺序进行科学调整。比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中,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介绍万圣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联想万圣节上应该做什么,这样有了这个基础,教学过程的有趣性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是要对各种教学技巧充分利用:我国有句俗语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为了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给充分的激发出来,就需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综合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具体来讲,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的有趣,可以采用添的方法,指的是对于那些教材知识的局限性或者单调性,可以将相关的知识添加进去,对学生的学习范围进行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完整和更加有趣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初中英语教材中动物园这个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将动物词汇添加到教学内容中来,或者是发散讲解那些教材中出现的词汇,比如狗在西方中还代表了一种忠诚,那么由此就衍生出了一个成语,爱屋及乌;如果我们要形容一个人的好运气,也可以利用a lucky dog来表示,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幸运儿。
三是要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下去: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教学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增强,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对牛津初中英语的“read a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school”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笔者就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应用了进来,让学生们自由分为若干个小组,对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对不懂的词汇或者语句等进行讨论,然后将文章的主题思想给概括出来。并且让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是欢迎新同学,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是要综合采用多种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更好的竞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塑造,将那些比较优良的行为给保持下去,通过竞争,改变那些不好的行为方式。比如,可以运用双心评价法,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红心鼓励,对于那些表现不良的学生,利用蓝心来进行惩罚,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充分的激发出来,对其进行督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五是要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初中生喜欢新鲜事物,对于那些传统的书本,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死板和严肃,那么就可以采用电教化设备,综合运用声音和视频。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电教化设备,可以将学生的各种器官给充分调动起来,比如眼睛、耳朵、手等,最终向大脑传递,大脑对这些感受进行熟悉和整理之后,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将电教化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时,需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对电子教案进行用心设计,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需要革新教学观念,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综合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而对生成的精彩,若我们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一、在“兴奋”时生成精彩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的“兴奋点”。课堂四十分钟对小学生来讲是个相对漫长的时段,加上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更不可能要求小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的突破、语言点的掌握与学生的“兴奋点”同步发生,从而完成重点、难点的语言训练。
例如,在教4B Let''s go by taxi第一课时,我以“介绍老师的朋友——接老师的朋友——与老师的朋友交流——邀请老师的朋友参观”四个步骤贯穿全课。学生大多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安排比较感兴奋,因此课堂上他们乐意与老师互动交流。教学伊始,我在屏幕上呈现了老师的朋友的照片,学生兴奋不已,这就给学生制造了第一兴奋点。接着,在建议去机场接我的朋友时,我播放了一曲The wheels on the bus,让学生边歌边动,身心得到了放松,渐入佳境,真正融入主人的角色中,这是制造的第二个兴奋点。接着,呈现来到机场后的画面,学生在与老师的朋友的交流中,能热情大方地自我介绍,使人际交流趋于真实,课堂气氛尤为热烈。此时,我配以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再次拉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离开座位,调查老师的朋友如何上班的。学生如一名名小记者开始了精彩的发问……这是课堂中生成的第三人兴奋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学得更主动,更富有情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了欢乐。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兴奋点,唤醒和发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精彩则无处不再。
二、在“错误”里生成精彩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引导学生纠错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4B Unit 8学习内容涉及“There be”的句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口头上熟练的使用这个句型,可是一到笔头上就会漏洞百出,要么没有注意单复数,要么没有注意可数与不可数区别。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个句型结构呢?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动物园”为假设,用“There be”句型来办一张小报。一天后,一张张风格迥异的小报完成了。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教师的墙壁上。全班开了一次鉴赏会。“Jenny一组的句子写得真不错!”“Mike”一组的设计很好,画得多精致呀!见学生品头论足,我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让我们当一回客观公正的评委,在挖掘每一份小报优点的同时,看谁能够找到其中的错误?”此时,学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个细节。第二天的课堂显然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会”。我通报了错误的数量。学生在纠错的同时,又给予分析与订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错误,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三、在“随机”中生成精彩
教学活动不仅是科学规范、紧凑严密的论文体文本,同时也可以是充满诗意的散文体。课堂上,在把握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给师生双方以自由创造的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先行设计的“彩排”。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促成动态调控,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趣味,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的语言呢?有一次,我给四(3)班学生上英语课,讲解有关“职业”的内容。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他们各自父母的相片,当我介绍完自己的教师职业后,学生便迫不及待的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爸爸是老板。”有的说:“我妈妈……”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资源吗?何不来个就地取材?
T:Hi, Peter. What''s your father''s job?
S:He''s a … a 公务员
T:Oh,your father is an office worker.
(Learn to say “an office worker”, “a housewife”, “a hairdresser”,etc.)
(出示一张明星相片)
T:Is he/she a driver.
S:No.
T:Yes, he''s/she''s a singer(an actor /an actress).
T:How many actors /actresses do you know?
Ss:自由回答
…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应该灵活的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在“细微”处生成精彩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在课堂上,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性的迸发。面对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师应该给予支持与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因为在学生“插嘴”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比如,在教4B Let''s go by taxi一课时,为了能使新授单词airport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课前扫描的飞机场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正当我兴致勃勃让学生操练时,却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这个飞机场一点也不像,真难看。”当时我压住了火气,面带笑容地问了那个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airport?”学生如实回答了我的问题,接着,我又向全体学生询问了他们心目中的飞机场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at the airport should be very large.”有的说:“It should be very clean.”……最后,我又让他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机场 Changzhou Airport, Nanjing Lukou Airport,……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开放性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
二十一世纪是高速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来对待学校教育,强调提高学习者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然而建国以来,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遵循的是一种固定的“精讲多练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目标很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的封闭性。注重学生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发展性领域目标的落实。如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等。
(2)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学生的学习材料局限于课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题、习题,要求过高、过偏,叙述形式过于规范,条件和结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一些例题和习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及时吐故纳新,不能贴紧时代的脉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
(3)课堂教学形式的封闭性。教室里黑板、讲台、稻田式的课桌椅使得学生必须面对教师而坐,整个教室处于教师全方位控制之下,形成了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主体观的形成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偏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创新性也就谈不上了。
(4)课堂教学评价的封闭性。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注重对课本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忽视课外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评价方式局限于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更谈不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综上所述,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开放性教学。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实施基于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之上。
(1)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系统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必然遵循着系统论所揭示的共同规律。
(2)建构主义理论: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刺激的接受者,他必须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需要与其他同学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通过交流合作,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们的小学数学应当是开放性的,应当创造一切条件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实施途径和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途径来实施,其中教学理念是前提,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是突破口、是关键,教学评价是保障。下面笔者就有关途径的实施提出相应策略。
3.1 课堂教学目标开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如果把小学数学教学分成两个层次目标的话,那么,一个是知识性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另一个是过程性目标,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平衡与和谐,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两者不能偏废。这两种教学目标的整合,一方面要从知识性目标达成的过程去挖掘过程性目标;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增加能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材料设计。
3.2 课堂教学内容开放
教学内容是知识的载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与其他学科关联,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力的内容。
(1)加强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数学如果脱离了那些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日常生活应用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比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购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表达,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数学的基本功能,除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就是作为其他自然学科的重要工具。学生是否有应用意识,能否恰当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在相关学科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加强开放性数学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开放题是相对于封闭题而提出的,它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探究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被认为是具足够灵活性、最富有创造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渗透开放题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放题大致有以下四种:
①条件开放。如在教“倍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动物园有猴子8只,梅花鹿6只,天鹅3只,羚羊4只,大象1头,请你选择这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问题开放。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鸡有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③解法开放。如“牙膏每支6元,矿泉水每瓶3元,茶叶每听4元,日记本每本5元,用20元钱去买这些商品,你打算买什么物品,各买多少?”
④结论开放。如“四(2)班有48个同学参加广播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
3.3 课堂教学形式开放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根据开放式教学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灵活改变教学内容和策略。第二,要改变以往“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索的主动性。第三,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自己也提出问题,从而在探索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4 课堂教学评价开放
评价的目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去,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最终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